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1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康复保健指导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形态、功能都在发生退行性变。如身体的老化表现在白发、视力下降、听力减退,体力的减退,使行动迟缓。精神的老化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和注意力衰退、健忘、反应能力低下、懒散、毅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个体代谢功能减退,免疫平衡失调出现的营养吸收差,能量储备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等变化,使老年人容易患病。而且多种疾病并存,降低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甚至失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住院期间以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及保健指导。

1 心理分析及特殊要求

(1)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①性格孤独、固执、自尊心强;②消极、焦虑、绝望;③适应环境和自理能力低下;④猜疑、幼稚心理;⑤依赖性增强等。

(2)特殊要求,在安排病房时,要给予适当的照顾,一般3~4人为宜,病友过少不利于老年病人的情感交流,过多则环境嘈杂,病员变动大,探视人员多,易刺激老年人产生悲观情绪。为老人营造一个清新、优雅、舒适的环境是每个病人渴望的心理要求,由于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活动的空间只限于疗区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措施,留出一个房间做为活动室,给那些生活自理者提供一个活动的空间,同时规定病室被褥定期凉晒,使床铺干燥柔软,被褥如有污渍随时更换,病室每日通风2次,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每周对不能自理的病人由护理员和护士给剪指甲,洗头各1次,保证热水的供应,从而使病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尽可能做到专人护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要求,帮助照料他们住院期间的生活,在与老年人的交谈中,尊重、理解老年病人的疾苦,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新型护患关系。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护士的行动、神色、语言中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消除不良情绪。

(4)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语言活动对病人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不容忽视的。老年患者自尊心强,喜欢别人尊敬他们,不喜欢直呼其名,护士可根据患者的职业、职称、学识、经历、年龄给予尊称。努力创造与患者心灵沟通的条件,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做到勤观察、勤分析、勤交谈、多关心,细心观察病人的兴趣爱好,根据老年人不同心理特点,因人施护,采取不同心理护理方法,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5)护士要有过硬的基本功,静脉注射一针见血。由于老年人住院治疗时间较长,注射较多,血管多数造成破坏,使静脉注射困难,只有做到一针见血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2 饮食护理

老年人往往因为牙齿松动脱落,消化能力差和对营养知识的缺乏,而引起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从而导致血脂过高、血糖升高、消瘦贫血等,不利于治疗和身体恢复。所以护士应多了解病人饮食问题,对不同种疾病应配给不同饮食,如血脂高病人,易食低胆固醇的食物。每天吃一杯半的燕麦,就可使“坏”胆固醇的吸收率降低5%。水果蔬菜易食:四季豆、苹果、桃子、瓜类、菇类、海带、黑白木耳、紫菜等。少食动物性油脂,多食植物油,如橄榄油可使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度降低25%,以花生油为主的饮食,也可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16%~20%。也可食玉米油、葵花子油、色拉油等。另外,多食豆制品对人体的健康和保健功能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综合症的病人。每天喝二杯豆奶,科学家研究显示男性得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70%,由此可见,向病人家属宣传合理饮食对防病治病起着重要作用。

3 睡眠护理

老年人大多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还会因为来到医院环境发生变化,加上进行的各种治疗因素,出现睡眠过多,睡眠不足和睡眠混乱,长期失眠,还会对失眠药形成依赖性。针对这个问题建立病房统一作息制度,一切治疗和检查尽量在日间进行,巡视病房时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保持床铺干净平整,病房内空气新鲜。被盖厚薄适宜,防止蚊虫叮咬,冬天注意室内保暖,夏天保持通风,室温20~23℃为宜。努力提高患者舒适度来促进病人入睡,如消除或减轻疼痛感,给予止痛剂和安眠药,安慰开导病人解除思想负担,经常失眠者,可废除白天小睡,做疗养体操。如入睡前搓热双手按压涌泉穴200下,鼓励病人白天参加中等程度的运动、睡前处于半饱状态、排空小便、放松裤腰带、温水浸泡双脚,这样有助于入睡。同时让病人认识到,每个人会因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工作程度、思想负担不同,所需的睡眠时间不一样。一般以睡醒后感觉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而不是以睡眠的时间来衡量。

4 康复的护理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在躯体和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障碍,我们应为其创造一些必备的康复措施。因为老年人实施康复的目标就是使其躯体和心理障碍得到改善,日常活动得到相对自理,晚年生存质量能高一些,消除或减轻老年人的身心障碍,从而能使老年人减少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

老年病人存在很多需要康复处理的功能障碍,既可以是老年性疾病的结果(即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也可以是功能退化的结果(骨质疏松症、尿失禁、老年痴呆症等)。

篇2

精神疾病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人入院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缓解,自知力逐渐恢复,进入恢复期。此期的病人心理反应较为多变,既有疾病康复的喜悦,更担心出院后社会适应不良而引起一系列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康复问题不仅指躯体疾患及精神症状的消失,同时心理问题亦应引起重视[1]。故了解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干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心理特点

精神病人进入康复期,认知力恢复但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四周袭来。除少数病人对未来充满自信外,大多数病人知道自己发病给家庭所造成的沉重负担,而且知道疾病对今后生活的威胁,所以反映较为复杂。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孤独无助,担心社会的歧视,为婚姻问题苦恼,前途黯淡无光,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总之,此期的病人以焦虑、抑郁为主要表现。

2 护理干预

2.1 认知行为干预

心理治疗时应注意不要过分关心患者的症状,而应重点关注触发症状的心理因素[2]。有报道:认知行为干预可减少精神分裂症状的残留症状,促进自知力的康复,减少不良情绪[3]。认知行为治疗适用于所有精神病康复期的病人。

2.1.1 对患者热情真诚,处处关心体贴,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1.2 工作人员要善于扑捉病人语言和非语言的暗示信息,警惕可能发生的意外迹象[4],掌握与精神病人接触的技巧,利用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向患者传授精神病知识,讲解疾病的病因、预防和转归,以及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如何早期发现复发先兆并及时控制病情等。同时帮助其分析认知上的错误,以消除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促使患者冲突的心理实现良性转化[5]

2.1.3 支持和鼓励患者参与工娱疗法和康复训练,调整人际关系,矫正其不良行为,学会适应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和境遇,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对刺激的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6]。

2.2 做好家庭支持系统的工作

家属要了解精神疾病的性质和特点,对病员必须进行解释、疏导、启发等。要以平等的态度,关怀鼓励病人,不埋怨、不刺激,同时督促病员维持用药,使病人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得到照顾而不会增加精神压力,同时让病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及人际交往,以利于健康的恢复。

2.3 做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

搞好科普宣传工作,纠正人们对精神病人贬低,轻视等的错误观念。帮助病人克服困难,重建社交能力。病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要积极地、尽力地帮助病人解决这些问题,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情感,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感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或减少因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种精神压力,从而减少复发的诱因,利于社会适应康复。

综上所述,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工作是艰巨复杂的。护士可采取个别心理护理方式给病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同时中肯地指出病人性格方面的缺点与弱点,鼓励其加强自身锻炼,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总的护理原则是使病人认识到恢复期是病人恢复自主生活的阶段,要将其剩余的力量发挥出来,调整身心平衡,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M],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27

[2] 何仍,路英智,刘同顺等.精神病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668

[3] 贾愚,王克芳.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09

[4] 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48

篇3

方法:将70例需手术治疗的闭塞性脉管炎病人随机分组,观察组35列,自入院后即进行心理护理加常规护理;对照组35列,单纯常规护理,对两组入院后情绪,手术配合情况,术后疼痛及康复期功能锻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入院后情绪稳定29例,对照组14列(P

结论:心理护理能影响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心理活动,正确得当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及康复过程有了正确的认识,增进患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术后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58-0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称Buerger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周围中小动脉的炎症性闭塞性疾病。伴行的静脉和浅表静脉也常受累。以下肢血管为主。亚洲发病率高于西方。尤其是寒冷地区,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主要表现为疼痛,末梢感觉和皮肤颜色改变。出现游走性浅表静脉炎。营养缺乏性变化,病变及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最终可导致肢体末梢端坏疽和溃疡1。我科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共治疗70例下肢血栓闭塞脉管炎患者。由于此病早起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到骨科治疗的患者均属中晚期。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端坏疽和患肢剧烈的疼痛。通过心理护理对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有明显效应。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0例。男50例,女2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63岁。单侧下肢闭塞65例,双侧下肢闭塞5例。

治疗方案: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了动脉照影术。根据病变程度有9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截肢术。

护理问题及措施:

1.1心理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加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方法包括:收集资料,了解病人;调节病人心理因素,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病员间关系;及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促其配合手术及康复锻炼;利用精神分散和精神转移,减轻疼痛;情感支持,解除焦虑。

1.2心理评估。脉管炎的患者,由于病程长,就治不愈,疼痛剧烈,因此可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常见的为以下几种:①烦躁绝望型;此类病人,经多方医治无效。病程长,对疾病的缓解和治疗丧失信心;②忧郁型:这类病人大致了解该病的诊治和治疗现状,了解该病的预后,加上疗程长。费用高,担心手术治疗增加子女费用,又恐久病不愈,成为残废,遭到厌弃,决定听天有命,既不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也不考虑未来的结果,只是消极等待。

1.3护理措施。

1.3.1护士应热情主动与病人交谈,为病人介绍医院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尽力满足病人的需要,耐心回答病人的疑问,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做好术前指导,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和必要性,术后讲解病情,注意事项,营造一种安全氛围,怃尉病人恐惧心理,初步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形成医护,患者和家属三方共同战胜疾病的局势。

1.3.2做好忧郁型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2力求内容简单。通俗易懂,鼓励病人表达情感,有计划,有分寸,有针对性的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该病的有关知识,引导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使用医学术语,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1.3.3做好陪属工作,引导其子女多关心体贴病人,注意言谈不当给病人造成的心理负担,不当着病人谈论经济问题或争吵,减少病人的后顾之忧。

1.3.4疼痛的护理,闭塞性脉管炎的主要症状就是疼痛,因此做好疼痛的护理至关重要。对疼痛的观察,是间隙性痛,活动性痛,还是持续性静息痛?对间隙性痛采用疏导,安慰,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对活动性痛可减少活动或停止活动,持续性静息痛是比较难的疼痛。尤以夜间为甚,患者常常怃足难眠,护士要耐心,和蔼的关心体贴病人,轻柔的按摩患肢,变换,如疼痛不能缓解,报告医生,给予止痛药物

1.3.5患肢的护理。注意患肢的清洁,保暖,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患肢适当保暖,但不宜热敷或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加重组织缺氧、坏死。勿穿硬质鞋袜,以免影响足部血循环,修剪指甲时避免伤及皮肤,以免形成溃疡或坏死。如肢体已有溃疡面,换药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以减少疼痛,并告戒家属保持创面及创面周围皮肤的清洁,否则伤口会因污染而增加再次感染的机会。

1.3.6饮食的护理。对于早期患者饮食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少饮酒。坏死期应进食高营养、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少食猪肉、鱼、虾,可选用一些温性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等,有利于温经通络。忌食生冷的食物,少吃或不吃粘性食物。严格控制动物脂肪及辛辣激性食物3,戒烟忌酒,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病情,好多病人都是因为吸烟导致复发的

1.3.7康复期的护理。对病人一如既往地关心,耐心反复解释疾病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安抚其焦虑心理,及时正确指导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

2效果观察

以问卷+医护评估的形式,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在入院后情绪稳定情况、手术配合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及康复期功能锻炼四个方面进行定性分类,采用X2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护理所产生的效果。

3结果

3.1观察组入院后情绪稳定29例,不稳定6例;对照组35例:情绪稳定14;不稳定21例;观察组积极配合手术30例,不积极5例;对照组积极配合手术16;不积极配合手术19例,观察组术后疼痛无或轻微31例;剧烈4例,对照组术后疼痛18例,剧烈疼痛17例;观察组康复期自觉功能锻炼30例,不能坚持5例,对照组能坚持15例,不能坚持20例。

3.2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如表所示)

4讨论

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想因素之一,不良的心理心理状态易致病人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医治措施产生不信任感,顾虑重重,悲观失望,严重时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及内分泌失调,抵抗力下降,影响疾病的治疗及康复,心理护理能有效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环境,通过其他病人及医护人员的交流了解自己的病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并增强对手术及康复功能锻炼过程中疼痛的耐受力,增加病情好转速度,缩短病程,提高痊愈率,对于闭塞性脉管炎病人进行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是非常有效和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树森.主编,外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597

篇4

【关键词】 偏瘫;心理护理;早期康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8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45-02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指患者一侧上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行走不便,患侧肢体感觉迟钝。重度病人智力减弱,活动困难,长期卧床。随着社会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偏瘫病人也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而且随着疾病的迁延不愈,患者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这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 偏瘫病人的心理分期

11 突发期 一般在发病神智清楚后二周。表现为患者不能接受如此严重的打击,甚至不敢想象它的后果。感情和行为出现怨天尤人、迷惑、不知所措,或表现沉默不语、无感觉、无反应。这一时期病人的心理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甚至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和绝望。

12 忧郁期 在发病后一至三月。表现为心情压抑、沮丧、苦闷、消沉、忧伤为主。随着对病情的深入了解,患者心情开始稳定,接受残疾的现实,忧愁压抑的心情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长短,因患者的性格特点、残疾损伤情况、周围社会环境差异,以及对残疾认知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13 信心恢复期 时间为发病后三个月至六个月。随着疾病或残疾情况的有所好转,病人对疾病恢复的信心增强,忧郁的心情逐渐改善。这一时期的病人对康复治疗复要求较高,自主的康复训练也比较积极努力。

14 懈怠 发病后六个月至一年。由于疾病恢复的缓慢,康复治疗的结果远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部分患者开始对康复治疗出现怀疑,信心逐渐丧失,并且再次出现悲伤、忧愁等情绪。对于自主康复训练产生懈怠,只希望医生或康复人员对其进行单向性治疗。而在生活中往往依赖护理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

15 适应期 为发病一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患者对身体残疾逐渐适应,接受了自己的残疾现状,悲伤情绪慢慢减轻,自尊、自信增强,同时能面对现实较理智地考虑问题,开始为自己的前途着想,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重新安排生活,适应社会和工作。

偏瘫早期主要包括前面两个阶段,即突发期、忧郁期。这一时期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可以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影响病人的人文环境和家庭护理环境。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早期的心理护理可以减缓病人的社会退缩和减少死亡率。

2 早期病人的病理特点和康复治疗特点

由于中风偏瘫早期,病人的运动和感觉系统失去了中枢神经元的调控,导致患肢肌群之间功能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从而造成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在治疗上,目前提倡早期的康复治疗。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偏瘫患者中,进行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存活患者恢复独立行走和自理生活,可使30%的患者恢复原来的工作。相反,丧失了3个月以内的早期治疗最佳时期,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地只有6%和5%,在死亡率方面上升了12%。

所谓的早期,主要是指:脑梗塞在发病后3天,脑出血在发病后5-7天开始采取康复治疗。有些国家学者提出超早期康复的概念,即在发病的第一天就开始采取康复治疗,与临床药物治疗同步进行。就我国现状对康复认知水平的理解,一般来说病情平稳就可开展康复训练。脑梗塞病人在发病后5天左右即可开展康复训练,脑出血病人在发病后10天左右即可开展康复训练。而早期的心理治疗,是从病人的神智恢复开始,即心理干预。

3 早期偏瘫的心理特点

31 懊悔 这是大多数初期病人的共同特点。中风在发病之前,一般都有预兆的,比如:娱乐过度、过度劳累、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或者烟酒过度等等,由于预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偏瘫发病后的回忆过程中,后悔没有对这些中风预兆进行预防。

32 怨天尤人 病人会寻找各种理由,比如环境因素、别人的干扰、工作的不顺利、对家庭人员某些行为的不如意等等,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自己中风偏瘫。

33 脾气爆操或沉默寡言 病人往往感到这个世界对自己是如此的不公平,别的什么疾病都没有自己的偏瘫这个疾病来的严重,从而对周围的任何事情都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或者抵触周围的一切,不想说话。

34 悲伤痛苦甚至绝望 病人会经常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当中,认为美好的生活已经结束,甚至自己的生命也快走到了尽头,所以会自暴自弃、经常哭泣、不思饮食,甚至绝食。

4 得病初期家庭护理人员的心理特点

41 不知所措 由于家庭人员中出现了偏瘫病人,正常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家庭的各种负担急剧增加,而家属对偏瘫疾病的护理又不了解,很多家庭出现整体生活的混乱和迷茫。

42 希望了解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医疗护理知识 家属会不断向医生护士了解疾病的相关信息,了解一些本病的发展过程、预后情况,住院期间用什么药、饮食,用药需要注意些什么,康复锻炼计划以及功能锻炼的方法等,并且向周围的亲戚朋友打听与此病有关的任何信息,以便能使自己在医疗上、护理上、甚至家庭生活上得到最大的帮助。

43 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大部分家属在得知患者中风的时候都很紧张,他们希望医生都有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案,以及家属不在时给病人以很好的生活照顾等,有些家属甚至会过分依赖医护人员[1]。

44 对病人的心理 很多家属都会埋怨病人发病前的一些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指责他们由此而得病,并导致了家庭的沉重负担。对病人最大的愿望首先是能够生活自理,因此会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各种治疗。

5 心理治疗和护理

偏瘫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治疗不仅应该针对病人这个主体,还必须从家庭成员和社会环境角度综合考虑。

51 建立阶段性心理护理目标 对于病人心理护理的总体目标是消除病人消极情绪,恢复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并且使病人能够拥有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自定阶段性的早期心理护理目标,那就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忧,让病人看到疾病康复的希望,并且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早日进入自主康复训练的状态。

52 关怀和交流 生活上的关怀和情感上的交流对于遭受疾病打击早期阶段的病人来说至关重要。首先是生活上的精心护理,使患者能够感觉到生活的温暖和亲情的关怀自始自终没有缺少,消除病人在生活和护理上的顾虑。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比如:患者入院后除了热情接待,还要安排舒适满意的床位,向患者介绍病室环境,介绍床位医师、责任护士及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尤其需要经常在病人的床边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交谈,充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爱好和家庭情况,不要随意打断患者的思绪,使他们的情绪逐渐稳定和正常化。这样,才能渐渐地使病人消除恐惧,克服自卑和绝望。

53 疾病知识的宣教(成功康复的病历) 很多病人对于中风偏瘫的疾病知识不甚了解,甚至很不了解,只是以前听说或看到别的中风偏瘫病人的不良情况,比如会长期卧床不起、各种其他疾病会随之而生、各种机能逐渐衰竭直至死亡、家庭护理条件的缺乏等等,这是造成病人恐惧、消极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需要让病人了解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方面的知识,尤其是那些比较快速恢复的成功康复病例,这对于改善病人的心态,使病人早日进入到良好的积极康复状态非常重要。

54 树立病人为主体的康复护理概念 偏瘫病人的康复治疗需要三个方面的结合,即医生的药物和物理治疗、病人的主动康复训练以及家庭护理人员的配合与辅助治疗。而其中的病人主动训练才是加快病人偏瘫恢复的最主要因素。有些病人在得病后完全依赖于医护人员的治疗,而对自己本身的主动训练认识不够,所以在与病人的交流中,要经常灌输主动训练的理念,使病人认识到,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在偏瘫病人的康复中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55 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环境 环境因素对病人的心理也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于老年人。据报道: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群,785%会引起记忆力减退和失眠[2],23%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3],由于偏瘫后的住院治疗,平时的生活习惯被打破,医院的公共环境又会是病人一时难以适应,很多病人会出现心情压抑、烦躁失眠、多虑,影响病人的康复训练,所以尽快让病人回归平时的生活环境,回归多年的生活习惯,病人的心态就会很快的恢复正常。

56 鼓励坚持治疗,增强康复的信心 由于此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疾病的转归并非一直处于渐进性恢复进程中,有时会出现反复,而大多数的时间病人会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疾病的恢复并不明显,甚至有所倒退,机能越来越差。这个时候,病人对康复治疗会信心不足,甚至忧郁和自暴自弃。所以,除了让病人明白这是治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外,更要督促和鼓励病人继续按照医生给予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同时让病人了解一些由于坚持持续康复,最终回归正常生活的偏瘫病例,以增强病人的信心。

57 日常娱乐的疏导 音乐、电影、聊天等日常娱乐活动,对缓解病人的情绪异常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让病人进行一些平时喜欢的娱乐节目。比如:听戏曲、音乐、看影视、经常与朋友聊天等等。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苦闷,更主要是,让病人感觉到自己仍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

58 加强家属的心理护理宣教 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病人具有直接影响力和调节动力,而足够的耐心和不厌其烦会给病人很大的宽慰。所以,要使其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功能锻炼的知识。促其给予患者连续的安慰和心理支持,使患者情绪稳定。

6 讨论与体会

早期的心理护理,是偏瘫病人早期整体综合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偏瘫的治疗和病程的转归。目前已经逐渐引起了医护人员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存在很多因素,并不能进行理想的心理护理操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61 护理人员的不足 随着中风偏瘫病人的增多,需要大量的心理护理人员。在正规的医疗机构中,护士和护工往往要面对多名病人的日常治疗和护理,很难有更多时间对病人进行个体化得心理护理和疏导。

62 心理护理人员需要比较正规的专业培训,有利于与病人进行心理沟通,而目前的这方面的专业培训还不普遍,很少有心理护理方面的专业人员。

63 家庭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不够重视,往往更加注重于病体方面的治疗。

64 由于疾病处于一个慢性的过程,心理护理就需要家庭护理人员有足够的持续的耐心。而绝大多数的家庭护理人员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医疗模式下,要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应该确立医院的医护人员为辅,家庭护理人员为主的心理护理模式。即,医院医护人员主要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专业辅导及的操作示范,而病人的家庭护理人员才是病人心理护理的主要操作者。

我们在临床上运用上述方法对部分偏瘫病人进行早期的心理护理,通过后续观察,我们发现,在家人、朋友、单位等的关心、支持、鼓励下,患者多能树立信心,渴望康复,积极配合治疗,主动锻炼,情绪稳定,从而使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程度,并发症少,程度较轻。而那些只注重病体治疗,对心理疏导重视不够的患者,往往主观康复意识不强,肌肉萎缩、功能退化更加明显。(2013-4-12)

参考文献

[1] 金秀,刘明莲中风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状态与需求的调查和护理[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2,1(12)2005-12-13 13:22:23

篇5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期;心理护理

脑卒中的心理护理脑卒中的病人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病人康复效果,而且有些会导致疾病的再次发作,阻碍日后的肢体运动能力、认知能力、感觉能力、语言能力的康复,所以做好脑中风病人的心理护理对康复至关重要[1]。本文选取2011年3月-2012年5月6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60例脑梗塞与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过后均有偏瘫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病人均无意识障碍,年龄50-60岁。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分别对脑卒中病人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2心理护理

2.1针对孤独、忧郁、悲观自怜型病人病人患病后离开家庭和工作单位住院接受治疗,接触了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孤独感,且患病后长期需要别人帮助,有自卑感,不愿接触外人。家庭成员要充分理解病人的这种心理,用和蔼的态度多鼓励安慰病人,激发他的主观能动性,转换不良心境。必要的说教,适当与他人交流,且亲戚朋友应多给予鼓励,与病人共同分析治疗前景,给予恰当的保证,对战胜疾病非常有利。

2.2针对被动依赖型病人由于脑卒中病人致残率高且后遗症时间长,病人受到家庭和其他人员(社会)的关心和照顾,通过自我暗示(认为按摩患肢的被动治疗应由医务人员或他人替代完成)病人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在治疗期间,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愿自理,变得被动依赖、顺从、情感脆弱。此时,应向病人解释现在病情,以及协助病人自己参与肢体功能锻炼和掌握自我护理。自理行为往往取决于周密、细致的判断,但病人常常使这种判断出现偏差,这一判断的偏差可能会影响病人的自信而加重依赖心理,使一些治疗性自我护理难以执行。同时有些治疗性自我护理虽然对康复很有必要,但会给病人造成疼痛及不适,病人缺乏心理准备,也是不能顺利执行自我护理的原因。因此在指导病人进行一些自我护理时,要使病人对克服困难做好心理准备。

2.3帮助病人通过康复训练改变异常心态脑卒中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常伴有精神,心理或行为的异常表现,如怕死、怕残废心理,对康复缺乏信心、训练中毫无主动性,非常消极,爱发脾气,容易激动,还有的总认为别人嫌弃他,性格上也有异常表现。所以在康复训练中应随时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给予指导,要鼓励病人对做任何锻炼要有耐心,他人绝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或歧视与着急的态度。一旦肢体功能等康复过程中出现细小的变化,应及时鼓励表扬从而使病人增加自信心[2]。

2.4维持情绪稳定情绪的稳定在脑卒中治疗和康复中极为重要,脑卒中病人约三分之二的人不同程度地留有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精神异常等。为了使病人摆脱情绪的困扰,一方面要帮助病人自我解脱,如气功、听音乐,用放松疗法去想那些能够做的事情,减少接触生活中的紧张源,避免一些紧张环境;一方面要寻求家人和社会的支持,病人家属一定要有主动性,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家属对病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其病情的轻重,病人情绪的高低,决定其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药物能否发挥良好作用也取决于此。所以宽松、温暖的家庭环境,满足病人的心理的需要,家属多关心探望病人,并提供一些良好的信息和经济支持,同时给予必要的安抚,多用关心的语言和鼓励的语言,遇事学会一些制怒的方法,尽可能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2.5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支持,以帮助病人解决问题,使病人情绪稳定的接受治疗和护理。心理支持通常包括一些积极的暗示、保证、疏导、环境改变、指导、解释、心理健康教育。在给予病人心理支持的同时应注意关注病人的心理需要,使病人感到自己受到“关注”,必要的宣泄,鼓励病人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觉,并且培养病人的兴趣,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减少孤独感,增加病人自我情感控制能力,有条件的可指导病人参加一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小组活动,以满足病人的平等和参与的心理需求。

3结果

①病人进食情况每餐进两主食或更好一点的。观察组36例,对照组22例。②病人的运动。在病后7-10天积极参与主动或被动运动的,观察组39例,对照组28例。③休息与睡眠能按时休息与睡眠的。观察组39例,对照组29例。

4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躯体疾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数临床表现有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家庭生活秩序都可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脑卒中后的精神障碍并不少见,传统的方法只注重药物治疗,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殊不知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护理工作中,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纠正其错误认知活动,科学地介绍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鼓励病人和家属培养起乐观、自信、自尊的心理状态[3]。要防止医源性影响,培养人道主义观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注意察言观色,发现患者的心理症结。针对有孤独、忧郁情绪的患者,用和蔼的态度,多鼓励安慰患者,激发他的主观能动性,转换不良心境;针对被动依赖的患者,向其解释现在病情状况,激发患者本人参与肢体功能锻炼;关注病人的心理需要,使病人感到自己受到“关注”,鼓励病人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觉,进行必要的宣泄,鼓励患者培养一定的兴趣,增加患者自我情感控制能力,鼓励患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条件的指导患者参加一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小组活动,以满足患者的平等和参与的心理需求。通过对脑卒中病人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干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0-62.

篇6

1临床资料

45例泌尿造口术患者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45~87岁。城市居民27例,农村18例。经心理压力分析发现45例病人都存在着心理障碍。入院后护士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温和的语言对待患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尽快使患者进入病人角色,从而提高了患者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6例术后早期产生绝望心理,有轻生念头,经疏导而康复。

2心理分析

2.1入院时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离开了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面对的医生护士及周围环境均很陌生。因此,熟悉环境是他们迫切的要求,我们应该建立病人的信任感,帮助病人熟悉环境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多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病人害怕术中疼痛,担心自己的病情,特别是术前未明确诊断的疾病,担心结果而感到恐惧。应该通过术前访视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针对术前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逐条解说,采用互动式交流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病人及家属了解各项操作如何配合,增强对手术的信心,使其能平静地接受手术及术后带来的一切。

2.3术后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由于术后疼痛,置管多,机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担心有无转移,需要护士进行康复指导,有的病人产生自卑、忧郁、绝望心理,情绪波动较大,进入沮丧、失望、无助、忧郁的心理反应期。他们拒绝一切治疗和护理,常有轻生念头。应该多给予人文关爱与尊重,采用安慰性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使病人增强信心,战胜疾病,适应新生活,以达到预期效果。

2.4康复期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康复期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日渐恢复,医护人员和亲朋好友由于工作繁忙来探视的人员有所减少,此时有些病人会感到失落无奈,害怕受到歧视甚至厌恶自己,易产生自卑自怜心理,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护士应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3健康教育

3.1入院阶段

主动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病房设施、主管医生及护士、医疗技术水平,可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主管护士与病人建立融洽的关系,经常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能够主动配合医护工作。告知患者及家属造口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患者知晓只要学会正确护理及正确选用造口器材,保持乐观态度,术后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3.2准备手术阶段

通过术前教育使病人和家属了解造口的基本知识,配合手术治疗,并且要求家属了解造口者恢复期和康复期的心理行为变化特点,从而能够耐心地对待病人,温暖、支持和鼓励病人,促进其心理康复。术前我们请病人和家属一起看幻灯片及录像片,介绍造口的一般情况和护理方法,一方面便于患者将来自我护理,另一方面让病人提高参与意识。

3.3术后阶段

除做好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外,更重要的是稳定病人情绪,重视心理护理。由于此手术是污染手术,特别是术后早期引流管易被黏液堵塞而造成出血、尿漏、造口感染,皮肤溃烂化脓。应详细地介绍造口的护理和常见并发症的预防知识,并结合长期的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对病人和家属进行造口指导。

3.4康复阶段

篇7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门诊;家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1349(2007)06―0487―02

我国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约75%的生存者大多在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时就出院了,加之社区和家庭的康复护理服务水平不高,甚至许多地区尚无康复服务,以至于到处可见脑卒中后病人严重的“废用”“误用”“过用”状态。所以将康复护理推向家庭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康复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4月-2006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未进行过康复治疗)的发病1个月内的意识清楚的脑卒中病人80例,均能理解家人说话,年龄(29~80)岁。均为初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除外溶栓及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42例,其中脑梗死33例,脑出血9例;对照组38例,其中脑梗死31例,脑出血7例。两组各有鼻饲4例,留置尿管2例。两组性别、年龄、偏瘫侧、病情、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康复评定 采用Brunnstrom分级评定法、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分表(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

1.3方法 康复组病人进行每日1次的门诊护理与康复训练,陪护家属给予每周1次的护理与康复知识培训;对照组病人仅给予常规体检。

1.3.1护理方法 包括安全护理、大小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进食护理,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发挥病人主动参与意识,树立信心,及时反馈病人的心理感受和训练心得。

1.3.2训练方法 具体方法是以Bobarth为指导,给予病人正确、翻身训练、双手交叉上举、摆动训练、搭桥训练、仰卧位到坐位到站位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并注重安全防范。门诊训练每日45min,其余时间由陪护家属帮助训练。

1.3.3随访 每两周派我科曾从事过多年护理工作并具有中国康复中心结业证书的治疗师到观察者家中进行随访,同时带2名或3名实习护士。随访工作包括基础护理技术的指导,如膀胱冲洗、鼻饲护理、合理的饮食搭配、家庭设施的改造、合并症的控制,帮助病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及战胜疾病的主动意识,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减少“再中风”风险;同时纠正病人康复训练中的错误,督促训练的完成。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

采用t检验与x2检验。

2结果

经过康复指导和家人的帮助,3个月后康复组病人的运动功能经Brunnstrom分级评分及FMA评分运动功能明显提高(P

篇8

关键词:慢性病;家庭护理;康复

慢性病的特点是病程长,需要长期规律服药甚至需要终身服药以及长期康复运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范围从临床护理向社区、家庭、人群的全人护理扩展。但护理工作如何走向社会走进家庭,还有许多有待实施解决的问题。如家庭护理与康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治疗与护理,总是以伤病者的严重健康问题是以“救命”为前提的,对于其后的康复问题涉及不多,因此很多病人在其病情稳定后都让其出院休养,但这些病者,在健康上是存在很多现有的和潜在的需要护理帮助解决的问题。

1 如何开展家庭护理

1.1 做好心理疏导由于慢性疾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上及心理上的压力。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功能锻炼带来的烦恼,对合并症的忧虑,对各种症状及各种合并症的防治措施所致副作用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消极悲观,易于烦燥激怒。针对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护士应密切护患关系,给患者以说服、劝告、鼓励和支持,稳定情绪。并给患者教育和指导,耐心听其提出的问题。指导患者解除恐惧忧虑的情绪[1]。并举一些病人康复的例子给他们听。当健康状态逐渐好转时,病人又出现焦燥情绪,嫌恢复太慢。再加上看望的朋友多了,致情绪激动和过于劳累而导致病情加重。对此病人又丧失康复的信心,认为自己好不了,不愿继续锻炼,我们让他正确对待现实,病情恢复来之不易,得病容易去病难。过于求快往往会适得其反,并让家属督促帮助,让单位和亲友减少探望次数,每次限时在30 min左右,不谈及使病人激动的事等,从而消除了病人的心理障碍。使其处于较安定的能随康复需要的心态下,人的心态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客观和主观情况发生变化的,心理护理就要善于发现变化,随变化及时予以正确疏导,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健康的全面恢复起着重大作用[2]。

1.2 坚持药物治疗病人获得康复的重要基础在于长期服药物维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还要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有关疾病的知识宣教。使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性质及药物维持治疗的重要性、服药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大致的作用机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样病人就不会机械地用药,病人在治疗中加强参与意识对合理正确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有重要意义。由于病人及其家属知道某种药物属于哪一类就不会出现同类药物同服的错误[3]。同时我们也可以帮助病人建立自己的家庭护理表。自制一表格。表格的内容包括药物名称、服药时间、药物的不良作用。护士要指导病人如何填写表格,特别是文化程度低以及农村的病人。表格设计要简单,应耐心指导、示范,使病人坚持按时按量按医嘱服药,也要求家属做好药物保管和监督服药,以保证病人的康复。

1.3 提供护理知识技术对病人及家庭成员进行卫生知识的宣教,并且学习一些基本的护理技术和技能,如测体温、数脉搏、量血压及功能锻炼等,使患者或家属协助做好护理工作,指导家庭配备常用的药物及医疗器械(如体温计、血压计、按摩器等)。正确掌握使用及保管方法。重点指导家庭成员掌握止血、催吐、人工呼吸等急救方法[4]。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高家庭成员自我保护能力。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护理,促进恢复。

1.4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慢性病恢复期长,故合理安排生活起居至关重要,生活有规律,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室内空气必须流通,每日开窗通风两次,用84消毒液搽桌面及地面一次,预防感冒等感染。还要保持一定的湿度。衣服被褥要勤洗勤晒,创造一个有利于康复的卫生、舒适、安宁的环境。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不能过饱,忌食刺激性食物或饮料(酒、茶)等。并强调戒烟,让患者努力作到定时定量,强调时品的多样性,不偏食,少吃“垃圾”食品(高热量、高胆固醇、低维生素和低矿物质的煎炸食品)。慢性病人忧思少动,常有大便秘结,卧床病人更多见患者亲属宜给病人食用含纤维素多的疏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进排便的食物,必要时服用通便的药物。

1.5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提高病人思维与语言能力,增强记忆力,我们对病人加强功能及语言的训练,经常与他进行交流,促进他多说话,指导病人坚持每天收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纸杂志,病痛稳定,可根据爱好、条件参加文体活动。病人就会很开心地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健康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2 如何进行康复护理

2.1 机能康复训练对病人的体力体能的锻炼从抬腿、握拳、行走、甩臂、抓物练起,每日上、下午各练1次。平时随时练,并逐渐加大活动量,家属很认真协助他锻炼。每天在家属陪同下上下楼梯、外出散步、修剪花木、家务琐事等。自理能力的恢复,使病人不仅有了归属和感情上的满足,也有了生活自理的满足感,在护士的指导下逐步增加散步、游泳、太极拳、乒乓球等,其中步行安全简便,患者易于接受,能持之以恒,步行可分为三种:快速、中速、慢速步行,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体力要求及可能获得的条件而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要遵循合格化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的症状,及时停止运动。

对于卧床病人,翻身叩背1次/1~2 h,检查受压部位皮肤,并在全身按摩之后活动上、下肢各关节。对恢复差肌张力高的病人,着重进行与孪缩方向相反的运动,以充分伸展肌肉防止韧带孪缩及关节畸形,保持关节活动度。在卧床过程中,要随时的把患肢置于功能位。对于可下床病人采取被动训练加主动训练方法,时间由短到长,负荷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地锻炼。

2.2 家庭关怀与支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病人回归社会的大本营,是社会支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缓冲各种应急所产生的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对病人的理解、支持、关怀、疏导和鼓励,不但可以使病人享受到亲情的温暖,指导家庭成员协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良好生活秩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与适当的娱乐活动,丰富生活内容,扩大社会接触及病心理、生理和社会康复是不可能少的。

2.3 调动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广泛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使病人得到各方面支持帮助,加快康复过程,要使病人达到社会康复需要病人单位,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相互协调配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康复环境,使病人在康复过程中更加充满信心和勇气,扩大社交活动范围,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以减少或消除复发的因素。

2.4 生活规律的策划建立和保持有节律的生活制度,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质量等均有利于康复,培养病人自理、自主、自信的生活能力。合理满足其精神及物质上的需求。

2.5 与康复目标的恰当定位在渐进的康复过程中,康复的期望目标应有恰当的定位,要符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如病前能力、病程长短、康复程度等。合理的期望目标,能恰到好处地把康复步步推进以使家属信心永存。期望目标应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近期到远期逐步调整,分期分段的实施,如退缩懒散的病人先拟定主动料理好自身生活,进而坚持服药,逐渐扩大的参与社交活动,使病人在康复过程中从自我逐步进入家庭及社会角色之中。

2.6 重建学习及工作的基本技能疾病造成病人在生活、职业、社会技能各方面的遗忘。可结合病人现实条件,选择恰当的作业项目,重新学习掌握,大胆实践,逐步恢复病前能力和技巧从实现自我价值上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以达到巩固疗效,职业康复是较高层次的康复目标。

2.7 心理康复慢性疾病康复的重点是心理康复。心理状态的优劣与其康复息息相关,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异常的心理因素的消除,往往不是药物或其它疗法所能奏效的,事实支持性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及家属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和战胜疾病的主动意识,鼓励病人积极把握主动权,使病人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变消极负面心理为积极正向心理,才能适应承受外来各种精神刺激,有利于消除疾病康复的隐患,培养病人健康的性格,心理方面转化。

家庭护理与康复日趋重要。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在家庭护理与康复方面取得了好成绩。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①在教育方面,应对护士做好经常性的培训,在各类医学院校应把康复医学知识搬上讲台,同时各地应办一些中、长期康复护理培训班,使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康复护理知识[5]。②需要建立适合于康复需要、以功能评价为主的质量管理和效果评价系统,设计专用的康复护理记录表格。③广泛开展心理康复护理,因为康复护理与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相关。总之,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慢性病人康复护理将成为治疗慢性疾病中不可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范丽凤.糖尿病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0):613.

[2] 安红.1例出血病人术后家庭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4):232.

[3]张卓惠.糖尿病护理新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1):20.

篇9

1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

当病人一入住医院,病人就成了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护理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了解搜集病人的各种情况,通过主动与患者谈心交流,快速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是属于乐观开朗型还是悲观失望、多疑恐惧型。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做好相应心理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前者我们护理工作者只要做到服务热情周到,护理操作熟练、轻巧、稳健,使病人心情舒畅,感受到我们的亲切关怀,内心充满信任感就行。但对于后者,我们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做到微笑服务而且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一定程度地了解自己的患病程度、病情产生原因以及以后如何配合治疗,通过自己用心、用情地护理使患者消除恐惧,建立重新生活的勇气。平时在交流时还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以免造成患者理解的不便,不能良好的沟通;避免叙述病情时吞吐含糊,词不达意从而使患者生疑,加重心理负担,甚至拒绝治疗。

2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进行心理护理

平时在护理时若能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急性病人

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往往忽视对这类患者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能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反之,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不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不适时地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就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2.2慢性病人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 、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还应当适时地与生理护理相结合,做到身心舒适互相促进。

2.3手术病人

无论手术复杂与否,也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对手术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①可以术前邀请权威医生对病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②可以组织做过同类手术的病人进行信息交流。

3根据不同的疾病分期情况进行心理护理

不同的患病人群可根据其疾病的分期分为四种患者,即临床期病人、恢复期病人、残障期病人及临终病人。

3.1临床期病人

因为承受着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各项检查治疗带来的不适,身心都处于紧张应激状态,此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有助于病人尽快适应新的角色。

3.2恢复期病人

病人身体各项机能都逐渐恢复,在此时,有的病人因为经济或其它原因会忽视未完全康复的身体,过早投入工作,使机体未能完全康复,也有的病人不愿意正视已经逐渐康复的身体,处于病人角色中不配合康复锻炼。所以对于不同的病人,我们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使之早日康复,摆脱疾病,恢复健康。

3.3残障期病人

一般来说,此期病人因为身体的创伤,心理非常脆弱,在进行康复锻炼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对此类病人要进行及时的心理护理和沟通,了解病人情况,适时进行交流,有时一次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带给病人意外的效果。

3.4临终病人

篇10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的多发病,具有发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自理缺陷是病人的主要表现,其主要症状多为偏瘫,早期的康复护理和坚持不懈的功能锻炼是降低该病致残的关键[1]。我们在对脑卒中病人入院后常规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刺激感觉法、主动和被动运动、穴位按摩、针灸等综合性治疗,瘫痪侧肢体功能明显改善,有效地减少了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人,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38~82岁。症型:中经络者60例,中脏腑者8例。66例为首次发病,2例为复发(前次未留后遗症)。其中肌力0级6例,Ⅰ级12例,Ⅱ级25例,Ⅲ级15例,经CT或磁共振诊断为脑卒中。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因病情急,瞬间发生肢体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的打击,病人缺乏心理应激,难以接受,造成烦躁易怒、意志消沉、悲观等情况,给疾病康复带来不良影响。我们针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耐心解释,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与病人进行心理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做好阶段性宣教工作,鼓励病人参与到自护中来,保持乐观的情绪,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帮助病人正确客观地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2 临床护理:(1)经常变换,勤翻身,每2 h 1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正确肢置的摆放(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交替变换)能有效使肢体处于功能位。仰卧位: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稍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枕头以防下肢外旋,膝关节稍垫起使之微屈并向内,使用托板使踝关节保持中立位,呈90度,足尖向上,防足下垂和外翻。健侧卧位: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手中可放一卷海绵,患髋自然屈曲放在身前另一枕上,踝关节尽量保持90度,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伸髋屈膝,踝关节尽量保持90度[2]。(3)在辅以针灸治疗时,应协助病人摆好,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防止晕针和滞针。(4)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低糖为原则,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2.3 刺激感觉法:(1)对中经络者,发病3~5 d,病情稳定,中脏腑者待意识恢复,病情稳定7~14 d,采取用冷、热毛巾交替擦敷偏瘫肢体,清洁皮肤,促进血液循环。(2)抓、捏偏瘫侧肢体皮肤、肌肉,用手法按摩瘫侧上肢的曲池、合谷,术者拇指指腹按压病人合谷穴,食指或中指按压内关穴;另一手拇指按压病人的曲池穴,食指或中指按压少海穴。(3)对偏瘫侧下肢的内外膝眼、昆仑、照海、承山、涌泉穴进行按摩,一手拇、食指分别捏压病人偏瘫侧双膝眼穴,另一手食指或中指按压照海穴,拇指按压昆仑穴,接下来一手食、中指捏压承山穴,另一手食、中指捏压涌泉穴。(4)一般由末梢向心按摩,以帮助静脉、淋巴回流,时间为每个穴位5 min,每天2次。

2.4 活动瘫痪肢体训练方法:是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半节,运动幅度由小渐大,并嘱病人用力,尽量使瘫痪肢体的肌肉收缩,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对肢体的小关节,如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按规定每个动作各做50~100次。

2.5 主动运动:鼓励病人想象肢体运动,让病人先练习翻身及起坐等动作,然后逐步过渡到练习站立、扶物步行、用手抓握物品等活动,让病人慢慢学会洗脸、刷牙、穿衣、进食、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活动。

2.6 增加病人对瘫肢的感觉和认知,鼓励病人尽量多使用患肢,协助病人进食或与之交谈时,应站在病人的患侧,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帮助病人,还可以增加对患肢的感觉,有助于刺激病人使用患肢的作用。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后引起功能障碍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早期康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病人后期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护理及训练可极大地帮助和加快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坚持不懈的肢体功能锻炼,可促进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肢体之间神经通道的建立,能使病人最大程度地恢复社会生活,提高其生存质量。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在发病后病情稳定后48~72 h就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与训练[3]。护理人员对偏瘫病的康复护理及训练要抓住一个“早”字,在病人关节僵直、肌肉萎缩之前就进行康复护理训练。其护理方法由开始的“替代护理”过渡为“自我护理”,根据康复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运动量,循序渐进,确保康复效果,这是现代康复学中十分强调的内容。偏瘫病人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康复护理必须强调以基础护理做为保障,注意医护和护患的协作,使偏瘫病人得到系统规范化的整体康复护理,使病人重新回归社会,护士的督促及心理疏导需贯穿于整个功能康复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王喜会.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J):27.

[2] 徐 燕,庹 焱.康复护理高级教程[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