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19-01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客观教学规律的反映,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国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突出直观教学的原则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己有的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充分感知。可以通过实验、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投影、录相、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的概念,也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过程
1、概念的引入阶段
高中生物科概念的引入应根据高中生物科的特点,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虽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但他们思考问题,仍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引入概念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从生活实际、实物标本、实验、模型、挂图、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感性材料入手,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唤起对原有知识和表象的回忆,为学习新概念奠定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基础,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师可以运用导入技能,演示技能优化概念的引入。
2、概念的形成阶段
有些概念产生于感性认识,但又高于感性认识,概念的形成过程是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引入概念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最一般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教师可以运用讲解、板书技能优化此阶段。
3、概念的巩固阶段
高中生物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得到巩固,概念的运用是把己经概括化的一般属性应用到特定的场合。其运用过程也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纠正错误的认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通过提问、练习等手段来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师可以运用提问、反馈强化技能促进学生概念的巩固,注意概念的分化与泛化。
4、概念的深化阶段
所谓深化,即是概念的系统化过程。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他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的图式组成一定的序列,形成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巩固复习已学概念。教师也可运用板书技能、讲解技能优化此阶段。
三、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与保持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提供范例,丰富想象
范例与表象都是学习者获取概念的重要条件与基础。范例从外部提供反馈信息,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表象具有直观性与概括性,充当从具体感知到概念形成的过渡和桥梁。因此,在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范例,丰富他们的表象。充分而恰当地利用实物、模型、图像、实验演示、现代电化教具等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
2、比较概括,抓住关键特征
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概念的关键属性和无关属性是一并出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的关键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无关属性越多,学习越困难。为此,教师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突出概念的关键属性。例如,在讲酶的概念时,抓住“活、催化、蛋白质”这些关键属性。其二,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与概括,从而抓住概念的关键属性。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他们的异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3、变式练习,提供反馈信息
变式是指提供感性材料时,必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改变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促进概念的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式对学生获得概念的本质属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4、正确表征概念,给予系统归类
所谓表征概念,是指用精确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或者用正确的语言描述概念。概念的定义指明了概念所含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为概念下定义是学生掌握概念的重要环节。在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并准确地记住定义,以防造成对定义的死记硬背。
当然除上述各教学方法之外,在概念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如弄清概念抽象产生过程,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定义原则、定义符号、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基于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本质。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能使学生将所掌握的概念纳入一定的系统中去,则所学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有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用概念链的方法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基因DNA染色体一细胞核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一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让概念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另外可将彼此有联系的概念编成概念网,使概念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张之玫.课堂讨论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
篇2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教学方法
1.引言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相关概念的知识已具有一定的体系,在对概念进行理解和认识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概念知识的掌握是进行高中生物学习的基础,只有将概念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对概念知识进行运用,同时将生活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时期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现状和学科的特点,进行系统化的教学,从而对相关复杂繁多的生物概念进行区分和整理,进一步强化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效果。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2.新时期提高概念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
高中生物的概念知识掌握和理解是日后生物学科学习的基础,同时在对生物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高中生物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向,侧重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概念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强化教学效果。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概念教学更容易,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进行有效铺垫。
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可以采用一些方法进行一定的铺垫,从而使概念教学不那么生硬。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可以引入一些概念相关的实验和现象,利用这些动态的内容吸引学生,当学生产生相应的兴趣之后,更容易接受后续的概念教学,也可以对概念进行掌握和了解,概念教学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深化作用。另外,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可以创设相应的生物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后续的学习当中,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学习,提高生物学习的质量。生物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于死板,可以采用一些活跃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效铺垫可以对后续的概念教学进行一定的铺垫,改变学生对概念教学所谓的枯燥无味的印象,消除对概念教学的抵触心理。
2.2强化概念中的关键词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因为生物学科中涉及的概念知识都比较细致,同时在对概念进行记忆的过程中,总会有学生反映对概念中的限定要求记忆不清晰,导致概念混淆,进一步影响学生后续高中生物的学习。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应该强化概念中的关键词条,将概念进行相应的分解,带领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生物学科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耐心,同时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对生物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之后,再对生物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加深对生物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生物知识和生物概念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将知识和概念进行联系,对概念进行系统化的分类整理,发现概念之间存在的相关逻辑关系,同时将这种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学生进行解释,进一步提高概念系统和结构的有序性。在对一个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拓展延伸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不同类型生物知识涉及的生物概念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3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化抽象为具体。
在学习生物概念的时候,学生都会觉得比较复杂的同时很拗口。在对概念进行记忆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概念进行自主的改变,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自主的想象,化抽象为具体,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可以理解感受的东西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记忆,同时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只有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之后,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从而对知识和概念进行深入的掌握和记忆。
2.4练习与复习的结合,进一步巩固概念知识。
在进行生物概念教学之后,还需要对知识概念进行巩固,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概念巩固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对学生进行提问。同时对概念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在课余时间,留下合理的作业量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的内容,从而对所学内容和概念进一步巩固。概念的复习和巩固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3.结语
新时期下高中生物概念教学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对概念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化,在对概念进行记忆的同时,达到理解的效果。概念教学是为日后深入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庄庆芬.新课程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6:38-40.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复习 核心概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 核心概念教学
2.1 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图1)。
2.2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图2)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 演示认知过程,学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图3)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
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
可见,演示认知是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 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
3 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兰英,译.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法[J].生物学通报,2010,45(7):40-42.
篇4
生物学概念不仅是生物学科的基础,而且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在生物教学中,许多章节是围绕概念展开的,并通过判断、推理和论证形成新的概念。生物学发展史表明,生物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概念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标志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甚至是对生物学科全新的认识。
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组成的系统,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加深了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核心概念是指对于本节课乃至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起到一个统领、主导作用的概念。抓住了核心概念就等于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命脉,掌握了核心概念就等于掌握了高中生物知识的精华。
二、生物学核心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和知识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知识的“细胞”。概念是反映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性或联系的思维形式。
生物学概念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生物学对一象本质特征或共同属性的反映。例如,通过对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蚌蠕,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进行抽象、概括,抽取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即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就形成了种群的概念。
关于核心概念的定义,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认为:核心概念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本文中的“生物核心概念”包括生物学科中重要概念、原理和理论。
三、生物概念教学策略、方法
1.提供范例,丰富想象。范例与表象是学习者获取概念最基本的条件与基础。范例可以从外部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是具体感知到概念形成的过渡和桥梁。因此,在生物概念的教学中,应该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范例,丰富他们的表象。充分利用实物、图像、模型、实验演示、现代电化教具等直观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有关的表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感性认识的辨别、分析、抽象形成假设,并在生活过程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反馈,逐步形成一些日常概念。这些日常概念是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利用好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
2.比较概括,抓住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概念的关键属性与无关属性是一起出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的关键属性越明显,学习就越容易;概念的无关属性越多,学习就越困难。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其一,突出概念的关键属性。例如,在讲酶的概念时,抓住“活细胞产生、催化、有机物”这些关键属性。其二,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概括,从而抓住概念的关键属性。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各类事物、现象加以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更准确的理解、掌握概念。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的其他事物中去,从而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无性生殖”概念的提出,可以通过对出芽生殖、分裂生殖、营养生殖和抱子生殖的本质属性的分析不时由象概括出来。
3.变式练习,提供反馈信息。变式是指在提供感性材料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改变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促进概念的教学的准确、有效。提供反馈与运用变式都必须在知识应用过程中进行。应用概念解答各种作业题,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只有在学生运用概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给予指导和提供反馈信息。
4.正确表征概念,给予系统分类。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能使学生将所掌握的概念纳入一定的系统中去,则所学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有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用概念链的方法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基因―DNA―染色体― 一细胞核―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让概念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5.比喻教学法。采用比喻方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讲“细胞膜的结构”概念时,把细胞膜比喻成一堵墙。墙是由两行砖垒成的,比喻成磷脂双分子层;墙的内外两侧各抹了一层水泥,水泥比喻成覆盖在内外表面的蛋白质,而把砌在砖缝中的水泥比喻成镶嵌或贯穿在其中的蛋白质。只不过墙是“死的”,不具生命现象;而细胞膜是“活的”,具一定的流动性。这样比较容易理解这个概念。
篇5
【关键词】概念图 高中 生物教学 应用
前言
概念图最早是由美国学者Joseph D. Novak教授所提出的,简单来说它属于知识表达的一种方式。概念图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将知识与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概念连线或词语联结的方式清晰地展现给人们,如此一来不但能够使得受教者在繁杂的学习中准确地掌握知识点,而且该教学方法的应用也能有效地培养受教者的分析能力。高中生物作为一本科学性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点不但专业性以及难度较高,同时部分知识点较为相近,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概念图的应用必须做好三要素的链接
要想充分发挥出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做好核心概念、支概念以及连接词这三要素的链接至关重要。这主要是学生在高中生物知识学习中,时常会因某些相近的知识点而产生对概念理解错误或不能很好以某概念为中心辐射出相关知识点的情况,从而致使他们无法准确地掌握生物知识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概念图时必须将核心概念、支概念以及连接词这三要素做好,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清晰的概念图中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基因是有遗传效益的DN段》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要想用好概念图进行教学,那首先需要确定染色体作为核心概念,随后在这一核心概念下划分出诸如基因、染色体、DNA以及脱氧核苷酸这四个支概念,然后在用适合的连接词将这四个支概念链接起来,最后教师再以染色体这一核心概念将同源染色体、显隐性基因、染色质以及脱氧核苷酸的构成等概念辐射出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该知识点教学中通过概念图便能一目了然地准确掌握。
二、概念图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
教学设计作为指导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纲领,其设计的合理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度,因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对此,笔者认为将概念图应用于教学设计中能够较为有效地促使其设计更为合理。首先,概念图的应用能够使得高中生物教师能够以清晰的概念图作为指导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其次得益于概念图良好的逻辑关系,使得教师能够将教学方向、重点等内容有效地设计进去。最后,概念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章节前后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联系上下知识点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这一生物知识点。
例如,在细胞结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中,生物教师可以采取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如下图所示。
通过这样的细胞结构设计,不但能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有条理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掌握细胞结构的知识点,利于他们学习这些知识以及形成牢靠的知识记忆。
三、概念图应用于高中生物知识复习中
概念图除了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外,还可以将其应用于生物知识的复习中。得益于概念图在知识结构上所具有独特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其应用于高中生物知识复习中时不但能够让学生很好地将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同时概念图应用于复习中能够为他们的复习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使得学生的高中生物知识复习更有效率。因而,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广泛地应用概念图。对此,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具体的复习课内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概念图。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联系上下知识点教师应当在概念图制作过程中加入与该知识点有关联的上下知识点。
例如在基因知识的复习课中,教师应以基因作为核心概念,随后以基因结构、基因工程、基因复制与表达作为支概念,然后分别将各支概念的知识点填充进概念图,如此一来能够使得学生的基因知识复习在清晰的主线作为引导,将原来零散杂乱的基因知识通过组织及联系、整合成生命本质遗传专题复习内容,使得学生的复习更具有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更强调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已经成为了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重任。随着概念图在教育行业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将其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上文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能够有助于教师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因此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值得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海云. 例谈概念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教学,2010(7).
[2] 陈敏.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复结中应用的初探[J]. 宁德师专学报,2008(1).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概念讲解 ;教学过程
重知识的概念讲解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只是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机械化的记住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而这种方法往往会造成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概念的曲解,不利于他们利用概念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实现感性认知、系统认知、主动认知、正确认知呢?
一、重概念的导入过程,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
感性认知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只有获得了感性认知,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深刻的了解抽象的生物概念。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感性认知。这就需要生物教师注重概念的导入过程,通过恰当合适的导入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理解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解概念时引入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在解读事例的过程中认知概念。例如在染色体组概念教学时,教师在导入这一概念之前,可以将这一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事物中都蕴藏着染色体组的知识,教师可以就地取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粉笔盒做文章,教师可以在讲课前随机抽出红、黄、绿不同颜色的铅笔,每种颜色的铅笔取两支(要注意保持同种颜色铅笔长度的相同)。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分成两组,这两组每组都有这三种颜色的铅笔各一支。将这种分法下所形成的组作为细胞中的染色体组。然后让学生观察染色体组的特点,学生会发现一小组三种颜色的不同粉笔中,它们的大小和颜色是不相同的,继而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染色体组组内无同源染色体,而每组粉笔中包含不同颜色的染色体,即表明一组染色体可以携带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通过这种由生活问题概括出概念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概念之前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让他们对染色体组有一个直观的观察和认识,这样他们再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就会容易得多。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获得概念的系统认知
每个生物概念作为系统知识,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构成的,要让学生获得对概念的系统认知,必须要让学生知道概念是有哪些要素构成的,要让他们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而非概念本身。例如在环境容纳量教学时,当学生有了对这个概念的表象认知,知道了这个概念的主要内容之后。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针对概念中环境条件不受破坏这个约束因素,引导学生去猜测,在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这个容纳量会不会改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获得对环境容纳量的条件认知,进而巩固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生态系统教学时,通过概念内容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写出和说出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菜市场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让他们用所学的生态系统概念知识去判断这一问题。继而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认知生态系统是由一个有营养关系的整体形成的,其各成分之间可以是捕食关系,也可以是寄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能够帮助他们正确的定义生态系统,理解此概念,形成系统认知。
三、注重概念的迁移过程,让学生获得主动认知
高中生物课本中,有些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概念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旧知识的记忆情况,还应该关注学生能否进行知识迁移。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概念讲解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概念知识,引导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过程,要在迁移中架通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例如在群落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种群概念,然后深入引导,让学生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并不是只有一个种群,事实上,有许多种群,这些种群相互作用并且生活在一起,然后就形成了群落。通过这个迁移过程,顺利搭建了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群落概念知识,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概念学习时会主动思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他们全面掌握知识。
四、注重概念的归纳过程,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
让学生自己归纳概念,实际上就完成了学生对概念的一次思维过程,在这个归纳过程里教师要改变过去在概念讲解时先概念―――后应用的做法,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定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出概念的相关内容,明确概念内涵及外延。这种方法势必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也会更准确。例如在单倍体教学时,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概念讲解方法,学生当时会记住单倍体的内涵和外延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会出现认为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认知。这种误解恰恰说明学生并没有正确认知单倍体概念。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的记住了这一概念,并不具备灵活运用的能力。而采用呈现实例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归纳过程则不同,如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蜂群中一般有字址洌垦生经过讨论得到蜂群中有蜂王、有雄蜂和雌蜂三种蜂。继而继续让学生讨论这几种在蜂群中承担的任务。教师可以给出指点,让学生知道雄蜂有和蜂王的职责,完成后,雄蜂就会被雌蜂赶出去,之后便会死亡。在学生听得入迷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因为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成的,这使得它的体细胞中只有一半染色体。在引入染色体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将二倍体黄瓜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得到植株”和“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普通小麦的单倍体”等事例。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单倍体的本质特征,这样能让学生记忆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分析法 比较法
众所周知,概念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对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高效地实施概念教学也是广大生物教师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课堂教学实例,谈一谈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巧用故事,引入概念
实施概念教学的第一步通常是引入概念,为避免引入概念时过于突兀,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自然地将生物学概念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概念学习的渴望。例如,在讲授基因重组的概念前,我们可以用《邓肯的情书》这一故事引入。萧伯纳是上世纪初英国的剧作家、大文豪,曾获诺贝尔文学奖。邓肯是同时期俄国著名的舞蹈家。邓肯曾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美丽的外貌,你有聪明的脑子,我们结婚后生的孩子,脑子像你,外貌像我,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如果孩子生下来,外貌像我,而脑子像你,那该怎么办呢?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讨论萧伯纳和邓肯对于孩子的预测是否都有可能?原因是什么?从而自然引入基因重组的概念。
二、采用分析法全面把握概念
分析法是概念教学中的常规方法,在新授课时尤为适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把握概念。例如:在进行减数分裂内容的教学时,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为:“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所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对该概念进行分析,此概念包含以下信息:(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进行减数分裂的主体,指明了什么样的生物可进行减数分裂。(2)“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是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3)“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减数分裂的结果。如此一来,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便可以从主体、时间、结果三个方面去把握,既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为后面讲授减数分裂的场所、过程及特点作好了铺垫。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让概念“动”起来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常常感到很枯燥,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不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生硬的表述生动起来。例如:在讲授《基因的表达》时,转录和翻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原因是仅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与插图,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一系列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相关的动画,生动连贯地展示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内DNA分子先解旋,然后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出mRNA分子,此过程为转录。随后,mRNA从DNA分子上脱离下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过程的模板合成蛋白质,此过程为翻译。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脑海中,转录和翻译再也不是几句生硬的表述,而是清晰生动的画面,学生记忆将更加深刻,理解起来也变得容易多了。
四、采用比较法辨清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单个概念能基本掌握,但遇到多个相似概念时往往容易混淆,显得比较迷茫。教师要及时对他们施以援手,采用比较法帮助他们辨清概念就是不错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例如:不少学生容易混淆种群密度与丰富度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而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请学生回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区别进而得出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区别:种群密度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种群中有多少个个体;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群落中有多少种生物。
五、利用概念图做总结,强化概念之间的联系
概念图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纽带构建起的知识网络。学会建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普遍联系、体系严整的知识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新课程标准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几乎在教材每一章的课后练习题中都有概念图这一题型,这是新课程标准教材的一大亮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完全不必等到做习题时才去构建概念图,而是可以将概念图作为课堂小结来使用,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完整有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整体把握。例如:在讲完神经调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构建以神经调节这一核心概念为中心的概念图(见附图)。
六、科学设计习题,巩固概念
篇8
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概念学习尤为重要。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名词概念,它们是抽象的,学生往往不易于理解。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学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知道、认识,了解、掌握),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则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说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 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概念——谚语法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设疑法
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然后在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设疑是我们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但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并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不可面面俱到。让我们采取灵活、适度、明了、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想象,使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
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例如同样是光合作用的概念,也可以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已学的呼吸作用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储存能量的过程;同时也可加深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及两者的关系。
四、基本概念系统化——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概念图(concept map)是由美国康耐尔大学的Novak在上世纪 70年代末提出的,逐渐被引入课堂。概念图的制作4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构建概念图的基本原则是: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强调自主构建。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以“染色体”这一概念为核心,与“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图:
篇9
关键词:概念;教学;谚语法;设疑法;对比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85-02
生物基本概念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学生要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才能在深入研究生物知识时有较强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对生物概念重视起来,并提供一些有利条件促使他们提高对概念的掌握程度。生物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概念的重点学习,使他们不仅能清楚地理解概念的含义,还能灵活运用,从而使学生对生物具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性,从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概念开始来促使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整体认识和学习,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一、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概念――谚语法
生物概念学习起来很是枯燥无味,怎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中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他们能持续保持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呢?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言语来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个谚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生物世界中的遗传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在备课中要寻找实际生活中对生物概念本质反映的例子,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概念的学习中充满乐趣。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设疑法
在教学中,利用设疑法来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考察,根据学生反馈给教师的情况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对之前不理解的知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对生物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教师进行提问时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置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才具有价值,才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学生对以上知识有了初步掌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是光合作用。由于学生对光合作用的产生过程和产生条件都有了了解,在用语言对光合作用的概念进行表述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概念说出来,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达到对概念的掌握。设疑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正确答案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信心。而在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能使他们看到自己对知识不理解的地方,再次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获得答案的过程会使学生的生物水平不断提高。
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法
生物概念中存在一些比较类似的概念,教师可以把这些概念通过对比法来让学生学习,了解这些概念的异同,对概念的本质更加了解。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在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把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对生物学习更有兴趣。
四、基本概念系统化――概念图法
利用概念图来对概念知识进行总结,可以使学生对概念以及与概念有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网络,在概念图这个大的网络中对生物知识进行总体把握。概念图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为直观,在概念图的知识结构中,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都能通过图直观地看出来,这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形成了一个系统,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对知识的梳理具有促进作用。在利用概念图对概念进行理解和学习时,教师可将这种方法运用在新知识的学习当中,也可以用于复习课当中,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基本感念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学生对概念图进行学习之后,继续学习生物新知识时,学生可以把新学的知识添加到这个概念图中,促进学生对生物整体的认识。利用概念图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对生物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把零散的知识放到一个生物系统中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在这个概念图中,学生对概念之间的联系会更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总之,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对学生学习生物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教学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根据生物学习的一般规律来使学生的学习降低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通过教学过程和学生水平提高的情况来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同时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生物基本概念,在不断提高学生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具备更深入研究生物知识的资本,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良.高中生物基本概念的教学[J].学科教研教苑,2003,(6).
[2]张洪荣.浅谈生物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设疑方法[J].中学生物学,2002,(02).
篇10
1.高中生物15个核心概念
这些概念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脱氧核糖;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质;真核细胞;细胞,属于微观方面。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属于宏观方面。现做如下说明。
1.1微观方面
1.1.1脱氧核糖:一种单糖,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是组成脱氧核苷酸的成分。
结构式
1.1.2脱氧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每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有一份子的脱氧核糖、一份子含氮碱基和一份子磷酸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根据所含碱基的不同,分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四种。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通过化学键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就是通常意义上的DNA。其结构式如下:
1.1.3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一个DNA上有许多基因。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包括编码区(外显子)、编码区前后对于基因表达具有调控功能的序列和单个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内含子)。
1.1.4DNA:主要由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以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一类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少数存在于细胞质中,是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一个DNA上有许多基因,DNA和蛋白质结合成为染色质或染色体。它们的组成和排列不同,显示不同的生物功能,如编码功能、复制和转录的调控功能等。排列的变异可能产生一系列疾病。
1.1.5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质的基本化学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白,它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
1.1.6真核细胞:具有核膜包裹的成型细胞核的细胞,细胞核中含染色质,细胞质中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多种细胞器。真核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还能进行原生质流动和变形运动。在植物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别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进行。除细菌和蓝藻植物的细胞以外,所有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
1.1.7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就是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一般来说,细菌等绝大部分微生物及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即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细胞为鸵鸟的卵子。
1.2宏观方面
1.2.1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受精卵分裂产生的细胞开始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是相同的,以后经过细胞的分化,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进而形成不同的细胞群,就是组织。所以说,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动物和人的组织有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1.2.2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如动物的心脏、肺、肝、肾等,植物的花、果实、种子、根、茎、叶等。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器官是生物体中自己具有一定功能,承担生物体一定的工作,是生物结构层次中比组织高一级的层次,器官由各种组织构成。植物的器官比较简单,最高等的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而其他植物并不是都有这六大器官的。裸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蕨类植物有根、茎、叶。
1.2.3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而构成系统。如动物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1.2.4个体:若干个器官和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体为一个个体。单细胞生物的个体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个体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等。
1.2.5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它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1.2.6群落: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它们之间有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在群落中,一个种群的兴衰、变化都会对其他种群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1.2.7生态系统:在一点自然区域中,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它由无机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组成,无机因素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无机盐等,生物因素由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分解者(腐生微生物)三部分组成。它既有垂直结构又具有水平结构。
1.2.8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生物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2.细胞是核心概念的桥梁,是宏观和微观的分界线
在这些概念中,属于生命系统层次的基本概念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分界线。
- 上一篇:酒店管理行业规范
- 下一篇:小学法治教育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