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

篇1

关键词:襄阳市;瑜伽健身;市场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51-03

“瑜伽”来源于印度梵语,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古老而易于掌握,能提高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是一种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近年来,瑜伽运动风靡全球,它不仅仅是一项流行或时髦的健身运动这么简单,而富有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这才是瑜伽健身运动经久不衰、趋势蒸蒸日上的真正原因。随着我国后奥运时期体育工作重心的转移,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襄阳市,群众体育事业日新月异!瑜伽健身运动近几年也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然而,过快的泡沫式增长却凸现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襄阳市辖区内瑜伽健身会馆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俱乐部数量分布、项目设置、运营模式,会员人数及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为襄阳市体育管理部门规范健身市场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设性意见。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借助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及专业书籍等工具,查阅大量关于统计与分析瑜伽运动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对襄阳市瑜伽健身市场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2)问卷调查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多家健身俱乐部填写会员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9份,回收率95.8%。会员包括学生、教师、白领、商人、公务员、工人等,年龄分布在10~60岁且以30岁为中线近似正太分布。调查问卷发放前,我小组成员及老师对问卷中的设计问题进行效度检查,确认符合要求。

(3)走访调查法。咨询襄阳市体育局、文化局及行业专家,了解职能部门的管理机制与水平、行业准入制度与标准、执业师资的资格认证等情况;走访部分健身房和瑜伽会馆的老板和教练,了解俱乐部运营方式与现状,同时与健身会员面对面交流,掌握会员的参与动机与目的,为调查问卷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瑜伽运动。瑜伽运动老少皆宜,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健身性和艺术性。瑜伽是生理的动态运动及心灵的练习,其终极目标就是控制自己,驾驭身体感官,驯服内心。不但对人体肌肉和骨骼的锻炼有益,也能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身体健康。现代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适当参加瑜伽练习,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协调机体功能,增加身体活力。还能和谐心灵、稳定情感,改善自身的生理、感情、心理和精神状态,保持身体协调平衡,增进健康。

2.襄阳市瑜伽运动现状。近年来,襄阳市成立了“瑜·美人”等多家专业瑜伽会馆,参与瑜伽练习的居民人数逐年递增;市区较大规模的俱乐部(铁伊人健身俱乐部、炫动时刻健身中心、飞扬健身俱乐部等)瑜伽开课率高,发展势头良好,会员人数每年以11.2%增长;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瑜伽健身运动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着众多的中青年女性和大学生。如:企业健身活动月的瑜伽班、高等院校的瑜伽选修课等。(1)特征。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蓬勃兴起,瑜伽健身运动在襄阳市异军突起,成为居民健身的主打项目,并持续健康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①市场繁荣。近几年来,瑜伽会馆在襄阳市大有雨后春笋之势,数量不断增加,包括所辖县市在内近200家健身俱乐部中70%设置了瑜伽项目,并配备专职的瑜伽教练,加之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类健身场所、丰富多彩的健身项目,为襄阳人带来了崭新的现代生活方式。②项目多元。瑜伽项目种类繁多,呈多元化趋势。按练习环境分为:高温瑜伽、户外瑜伽、家庭瑜伽、水中瑜伽等;按健身功能分为:纤体瑜伽、力量瑜伽、减压瑜伽、美容瑜伽、康复瑜伽等;按练习主体分为:孕妇瑜伽、男子瑜伽、儿童瑜伽、老年瑜伽、双人瑜伽、亲子瑜伽等。丰富多彩的项目门类和环境条件为襄阳瑜伽爱好者提供了便利,满足她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目的选择。③会员广泛。瑜伽运动老少皆宜,在襄阳市有较广泛的会员渠道,无论年龄、性别、工作性质,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瑜伽练习种类,尤其是广大女性对瑜伽健身情有独钟,成为瑜伽运动不可动摇的会员基础。④行业规范。瑜伽运动进入我国时间短,发展仍不成熟,至今为止未被列入正规的体育比赛项目,从国家体育总局到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对瑜伽项目还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入制度和标准。目前,对于瑜伽俱乐部经营管理和教练资质认证等问题仍处于行业公约阶段,市场运行良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体育主管部门会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以保证我国瑜伽健身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2)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①会馆分布地域差异。同其他健身俱乐部一样,瑜伽会馆的分布大都集聚于商业区、高等院校、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区、大中型企业等人口密集地区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出现会馆分布的地域差异。②会员层次不均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瑜伽会馆的经营运作都摆脱不了其商业目的,市民普遍反应瑜伽运动成本太高,主要表现为俱乐部收费太高。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从事瑜伽运动的多为有稳定收入,且收入较高的人群,而低收入瑜伽参与者仅占2%,另外城市居民参与较多而农村居民参与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说瑜伽运动在我市还处于奢侈消费层面,对瑜伽运动的推广产生了极大的阻力。故而从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及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会员结构层次的不均衡性,同时产生了价值观、消费观、健康意识、生活习性与质量的明显差异。经济因素是其原因之一,在健身市场还存在另外一个现象:在高收入城市居民群体中从事瑜伽健身活动的中青年女性比率远远高于男性、老年人和小孩,究其原因应该与女性健康相关。这是襄阳市瑜伽健身运动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③行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现阶段,国内仍未形成完善的行业规范,从体育总局到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对瑜伽项目还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入制度和标准,对于瑜伽俱乐部经营管理和教练资质认证等问题仍处于行业公约阶段。襄阳市瑜伽健身会馆因物质资金和人力技术条件的差异,导致经营与管理水平各异,参差不齐。会员反映,部分俱乐部教练并非专业瑜伽教师,只是兴趣爱好者经过短期的业务培训而已,没有足够的授课能力,对于会员的问题无法给出科学答案。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政府管理机制。国家对运营机构的规范要求是我国商业性机构合理管理的关键因素,也是现如今纷繁冗杂的瑜伽市场最有效、最显著的控制手段。我国瑜伽会馆和俱乐部遍布全国,其发展和规范程度不一,良莠不齐。要想改善这种现状,权威机构的规范和调控为决定性因素。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快建立行业准入制度与标准、执业师资的资格认证与水平评价标准等。规范市场秩序,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保证瑜伽健身运动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多维度扶持符合标准的俱乐部,鼓励其扩大经营规模,活跃健身市场。

3.规范技术培训,加强技术交流。职能部门应组织发展一批具备足够水平和能力的瑜伽培训机构,提升培训机构人员的文化素养;严格瑜伽教练资格审批制度,并完善行业执行、监督机制。规范教材,开设特色课程,努力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瑜伽精英教师;组织技术人员参与国内外瑜伽文化交流,吸取和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以提高本地区瑜伽健身行业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推进瑜伽行业的发展。

4.大力宣传,合理营销。任何新生事物的被认可和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加强宣传力度不失为缩短这一过程的有效方法之一,襄阳市的瑜伽健身运动同样需要宣传和推销。襄阳市城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瑜伽项目的开展时间不长,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瑜伽练习中来,宣传是关键的一步: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瑜伽、认识瑜伽;举行瑜伽比赛、表演等推广活动,设立专业奖项,提高瑜伽运动项目的知名度;大力拓展社区和大学校园市场,制作瑜伽健康宣传板,开设各类瑜伽讲座和课程,使更多的人认识瑜伽并参与其中。

5.加强校企合作与资源共享。职能部门批准成立专门的瑜伽协会,鼓励健身俱乐部与高等体育院校合作,让瑜伽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场地器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学区体育,倡导资源共享,服务瑜伽健身市场。

6.优化运营,科学创新。襄阳市现有几所正规的瑜伽俱乐部,要共同商讨合理高效的运营方案,明确各自的经营范围和方式,因地制宜,统一制定区域价格,避免恶性竞争,让市场更规范,营业模式更健康高效。

襄阳市的瑜伽健身行业要发展,就要勇于创新。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对现行瑜伽教材的继承上,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科技的发展,了解瑜伽最新情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襄阳市的区域优势,开发具有民俗特色的瑜伽项目和瑜伽器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努力打造襄阳市自己的瑜伽品牌,为全民健身做出襄阳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红尘.印度瑜伽圣地密码[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中医院校;体育资源;社区体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81-02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体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应该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要为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提供服务。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状况仍然不尽理想,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开展。中医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应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探索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有效途径,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一、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必然性

(一)高校具有社会服务职能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职能已经由最初的单一的教学功能,发展到现今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日益重要。高校社会服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狭义的高校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在保证正常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活动前提下,依托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资源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性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1]。如今,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不仅取决于自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而且更多地来源于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力和影响力。高校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进而改善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形成高校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

(二)有利于满足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追求健康、休闲娱乐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社区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却无法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绝大多数的城市社区缺少经费,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公益健身器械损毁严重,得不到及时维修,居民体育活动的场所基本上是公园、小区空地或是江畔湖边等非正规场所,有些场所空气污染比较严重。

此外,居民的体育运动知识贫乏,在锻炼项目的选择、运动量的控制、练习的时间和锻炼后的保健与恢复等方面都缺乏指导,因而身体锻炼随心所欲,没有长远的锻炼计划,缺乏科学性与持续性,锻炼的效果不理想[2]。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缺乏也严重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1998年我国约有10万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每2万多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在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0多万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了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计划到2015年底,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将增加到100万以上。城市达到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校体育大有可为。

(三)提高高校体育资源利用率的必由之路

我国高校体育资源相对较为充裕,全国现有850, 080个体育场地,其中,学校系统有558,044个,占总数的65. 6%,高校系统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3]。高校还有一流的体育设施,这些体育场地设施在保证学校日常体育教学、训练和师生课余活动之外,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除了这些场地设施以外,高校还拥有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而他们很少参与到社区体育或是全民健身服务活动中。这些有形和无形的高校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可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不仅能够缓解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难题,又能够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二、中医院校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独具特色的中医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历史悠久,中医学将中庸、和谐等思想渗透于太极拳、太极剑、气功、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是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训练、身心的修养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以此达到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目前,各中医院校均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将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理论的内容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中医院校大学体育必修课或是选修课,如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普及传统体育项目,满足一些传统体育爱好者的需求,学校还成立了武协、太极拳协会等,不仅开展校内交流,还有校际交流、国际交流,在传统体育项目方面成绩斐然。中医传统保健与养生意识与社区体育目的的契合,再加上多年来,中医院校在传统保健养生体育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积累,不仅为中医院校服务社区体育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医传统保健运动形式深受群众欢迎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中,中老年人不仅数量居多,而且能够长期自觉坚持锻炼。在诸多的锻炼形式中,传统保健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其具有健身、保健、预防疾病,对于某些疾病还有治疗或是康复功能,且动作舒展、柔和,可动可静,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晨练中随处可见的简化太极拳、太极剑等项目吸引了为数众多的练习者,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中医院校拥有场馆设施、专业体育人员等资源

中医院校由于自身的办学特点,具有较强的专业指向性,招生群体特定,学校规模有限,所以,和一些综合性大学比较而言,中医院校体育场馆设施也十分有限。但是,伴随着高等院校的发展,为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目前,各中医院校体育场馆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作为高校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院校的体育资源也应得到充分的利用,为社区体育服务。中医院校拥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设施,如室外场地: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运动场等;室内场馆:篮球馆、羽毛球馆、体操馆等,硬件设施上种类较为齐全。此外,还拥有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还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体育基础,能够把学到的体育技术、理论、健身理念运用到社区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素养。

三、中医院校服务社区体育的途径

(一)实现场地设施资源与社区共享

和社区体育相比,中医院校拥有正规且较为完善的场地设施等的体育资源,在确保学生教学及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向社会开放其场馆设施,采用无偿或是有偿的方式,考虑到部分场馆运营和维护等因素,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但要在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最好能够争取到一定的地方政府补助,或是企业的赞助,健身费用的减免既降低了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负担,又可以极大地激发居民的健身热情,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开展。在场馆开放的时间上,可以安排在早晚或者是双休日、节假日等,这个时间段正好是社区居民健身锻炼的高峰时段,也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且,学校闲置、半闲置的体育场馆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确定了开放项目、时间、收费标准后,学校还应和社区配合,深入居民区,广泛宣传,使社区居民充分了解学校场馆开放的情况,提高场馆利用率,服务于民。

(二)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开展以中医特色为主的多样化服务社区体育的活动

目前,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方面存在很多误区,锻炼效果自然不是十分理想,后果严重的更是非但没有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这些都和缺乏专业的健身教练指导有着密切关系。中医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开展以自身特色为主多样的服务社区体育的形式。(1)开展中医特色公益讲座进社区活动。传播健康理念,倡导科学的保健运动以及生活方式,让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受益终生。根据中医院校专业特点,可开展诸如养生、保健、食疗、康复、推拿等讲座,也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结合科学的健身方式方法,以此达到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谐人我的至高境界。(2)对社区体育活动进行指导。为社会体育及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组织等多项服务,深入群众健身运动中,对居民自发的健身活动进行定期指导,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更好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3)开办各种培训班。尤其是开办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武术等中医院校极具优势的项目的培训,再加上瑜伽、健美操、舞蹈、游泳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4)为社区体育培训指导员。通过开办各种培训班,为社区培养开展科学锻炼指导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区体育专业人才缺乏的窘境。(5)加强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交流。为了活跃广大师生员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体质,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所以,开展校园体育进社区、社区体育进校园的活动,在活动中互相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设立体育互动活动年、活动月或是活动周,定期并长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

(三)完善各项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为了使高校体育资源更好地服务社区体育,除了高校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外,还要完善各项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明确政府、高校、社区的责、权、利,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场馆、器械使用、收费标准、人员职责、奖惩制度、经费补贴等具体规章制度,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使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落到实处,真正为全民健身服务。

总之,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是缓解社区体育资源不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拥有高校众多,且办学各具特色,可供发掘利用的体育资源也各有不同,所以,如何立足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有形及无形体育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社区体育的方式,才是切实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眭依凡,汤谦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30年发展实践研究 [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篇3

论文摘 要: 社会体育属新办专业,创办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体育专业的出路和前途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大众体育、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实用型体育人才,明确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让社会体育专业逐渐为世人了解、认知,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社会体育应抓住国家大发展的机遇,练好内功,提高办学质量,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高等院校办社会体育专业不到二十年时间,但发展很快,目前全国设置社会体育专业(本、专科)的高等院校已达二百多所,办学规模已接近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不容乐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该专业不为世人所了解和认知;二是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办学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专业特色还未体现;三是学生特长、专长、一技之长不突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短期内不可能设立专职的岗位,也就是说在社区健身领域中不可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学者在调查中发现,天津市的124个街道办事处中,只有2名专职的体育干部,而像广州这样经济和体育发达的地方,82个街道社区体协目前尚没有一个专职的体育干部,更不用说一些中小城市的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种种因素迫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改行从事与体育毫不相关的工作,这就与社会体育专业最初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我们对本院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也没有一个能够在社区健身指导员岗位上就业。

那么,作为一个不为人熟知的新办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出路和发展前途在哪里呢?

1.与国家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关于大众体育的发展,有两个信息值得注意,一个是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的通知,另一个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1.1国务院通知相关内容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文件中指出: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制定本计划。

关于目标任务有八条:

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

1.2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的讲话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题为“科学规划,改革创新,迈出建设体育强国新步伐”的讲话中指出: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健全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扩大队伍,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推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基层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设,特别是向基层延伸,充分拓展乡镇文化站体育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要发挥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和行业体协的作用,促进各级工会体育组织和行业体协的建设。要强化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引导、科技保障,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建立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开展体育锻炼达标活动。要探索建立群众体育发展科学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各地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通知和讲话精神告诉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全民健身事业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全民健身就是全体人民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国家和政府为全民健身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公民在自愿的原则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锻炼身体的兴趣、意识、习惯。以国务院名义下发文件,对推动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由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各级体委具体贯彻执行,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大众体育组织体系,在全民健身的基础上使中国逐步成为真正的体育大国体育强国。

2.通知和讲话传达的信息

2.1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在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体育人才的培养是必须的,因此,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从大专院校培养社会体育的专门人才,使之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做准备。并通过中短期培训学习,将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培育成全民健身骨干,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当100万人手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10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服务队伍。

迄今为止,在城市社区、广大乡镇进行的健身活动,大多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指导作用的大多是群众中的体育积极分子、体育爱好者,或在体育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而配备具有体育专门知识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很少,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进行健身指导的就更少。鉴于这个原因,现今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强和改进。在体育管理部门主导下逐步配备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活动才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从而保障全民健身计划健康、持久、有序地进行下去,造福于全国人民。

2.2全民健身是宏大的系统工程

“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是通知中对组织实施的具体要求。中国地广人多,决定了全民健身计划是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组织领导机构。而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即场地器材设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体育类实用型人才和体育理论型专门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因此全民健身计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比较长期而繁复的探索过程,才可能根据国人的身体特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全民健身体系。

2.3科学健身是全民体育的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反映了政府国家对民族体质全民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从上世纪1995年至今,全民健身计划已实施了15年,作用和成效显而易见,但就健身的科学性而言,还远远不够,因此,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是今后努力的目标。具体是:健全体质测定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技术健身指导;依托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各类综合性体育中心,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宣讲、咨询科学健身知识,教授运动健身方法,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并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所以,在既有可操作性又有科学性的前提下,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运动才可能持久地开展下去。

从以上引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及今后更长的时间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全民健身计划将继续推广并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为其配套服务。社会体育专业应抓住机遇,提高办学质量,在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上下功夫。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

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目标应清晰准确地定位在为社会服务,为社会需要办学,与体育院系传统的培养方法和办学目标相比较,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社会实践、培养方法上应该有所不同,甚至于有较大的差别。

3.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社会体育的专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为社会培养的是体育技能型人才,一专多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运作体育比赛的能力。

首先,课程设置以实用性比较强的科目为主,概括起来,社会体育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

3)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

6)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

其中尤以前四种能力最具应有价值,是学习和培养的重点所在。

其次,学时分配不应等量齐观。运动技术的球类、操类、传统保健功法类;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类学时分配可相对较多,练好运动技术技能基本功,打牢体育理论基础。

最后,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开办学术讲座。根据社会需要设置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主动、自觉、积极的学习精神。聘请专家学者开办讲座,让学生开阔视野,从多方面汲取学术养料,提高自学能力、理解领悟能力、分析能力,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校期间所学课程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比单纯教给知识技术更重要。

3.2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够服务于全社会的体育人才

体育的健身锻炼作用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因爱好兴趣的不同、健康状况的差异使人们对活动项目、内容、形式、运动量的大小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康复健身、家庭健身、形体训练、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健康减肥、残疾人体育、中老年体育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社会体育服务的方向和目标。为了毕业后更好服务社会,也是自身就业需要,对未来工作的设计不仅限于某些职位某种职业,而且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做好多种就业准备,充分利用在大学的读书时间主动学习,通过查阅资料,探讨问题,教学互动,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3.3给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

每一学年都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人才,社会实践的去向可以是居民社区、机关企业工会、老年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小学。通过观察、调查、沟通交流,了解各种人群的健身需求。帮助基层做些群众体育竞赛组织工作、体育技能技术指导工作;向有经验的体育工作者学习请教,给他们当助手;让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使学习目的明确,积极主动求知,为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4.大众体育的发展将为社会体育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十二五规划”将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加快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既定方针,而城镇化使人口更加集中,各项公益服务事业、文化体育娱乐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实践证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十多年,社区体育、广场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户外体育、俱乐部、建身中心等体育活动形式、体育组织形式遍地开花,与此同时健身方面的消费也在逐年增加。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有闲有钱的人会越来越多,因此体育健身也将成为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体育多样化、体育生活化、体育娱乐化、体育个性化将成为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在人们追求不一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形式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培训的体育人才对人群进行个别或集体的指导和辅导。毋庸讳言,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只有切合实际,培养的学生为社会所需要,并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点多面广,服务对象宽泛,就业前景就会比较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有的职业将消失,而一些新的岗位将正式走上前台。如家庭健身指导、康复训练、假日体育、计时陪练、体育技术技能指导、传统养生指导、减肥健身、体育旅游教练、户外运动、节假日休闲体育,等等。总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人们观念的改变,表现之一就是人们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更好地享受快乐、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新的社会发展机遇面前,社会体育的前途也和国家前途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4.结语

毋庸讳言,社会体育在中国办学时间不长,没有成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也没有成熟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还在边走边看,边办学边总结,在探索和借鉴中发展、完善,要使其成长为有别于传统体育专业而具有自身特色自成一体的体育独立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在哪里,路就在脚下,明确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一条伸向远方的路。沿着这条路向前走,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给体育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涪陵健身;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85 -03

在我国,体育健身市场的整体规模还比较小,体育资源分布不均,一方面不能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体育健康需求,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体育资源闲置浪费和管理不善的现象。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身体素质却没有上升,特别是面对我国各类人群健康状况普遍低于国外同年龄段人群的严峻现实,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不能得到合理满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涪陵区人口分布,对不同年龄阶段、文化水平、职业类型、消费水平的人群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区分不同类型的人群;第二部分是健身现状调查;第三部分是健身需求调查。

问卷共设62个问题,随机共发放600份,采用网上填写和纸质两种形式。共回收570份,网上问卷302份,纸质问卷268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547份。

2.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

根据涪陵城乡结构分布,抽样调查了李渡和涪陵主城地区。对公共健身资源和市场健身房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针对不同人群代表进行了健身访谈。

二、涪陵健身现状

(一)人们健身频率较低

自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涪陵区人民对健身的认识逐步得到加深,健康意识逐渐加强,健身锻炼次数逐渐增加,身体状况逐渐改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随着健身方式呈现多样化,健身活动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许多人把体育健身活动看成是改善生活的方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是可喜的一件事。但从统计数据看,每周锻炼不超过一次的比率是57%,两次及以上占比率是43%。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不锻炼或者缺乏锻炼的,达到全民健身还存在差距;而每周锻炼次数超过四次以上的人只有13%的比率,人们对健身的习惯性较差。同时运动结构相对不合理,即运动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成年、中年和老年人相对较少,导致运动的间断性强以及全民缺乏健身。

(二)各年龄段的人群对健身的需求不同

伴随涪陵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日趋成熟。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改善,各年龄段健身需求呈现多样化。调查发现,少年健身主要集中在校内运动和培训课程,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舞蹈等;青年人健身集中于户外运动和强身运动,如篮球、足球、网球、游泳、骑行等;中年人主要喜好休闲运动,如羽毛球、跑步、游泳、健美操等;而老年人的健身喜好主要是保健运动,如广场舞、爬山、气功、太极等。说明不同年龄的人群对健身价值取向与消费兴趣存在明显差异。

(三)健身参与动机呈多样性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从调查数据中可知,人们健身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减肥、健美形体以及休闲娱乐,自身爱好、康复训练、交友等占少部分。说明大部分人是了解健身的作用,也正是这些动机会促使人们去健身。但是也有部分人动机不够明确,对健身认识片面单一化,认为健身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以至于动机不足缺乏健身,使健身的动机太弱不能突显其重要性:例如青年群体大部分人在空闲时间会选择看电视、玩游戏、去娱乐场所玩而不会选择健身,而大部分中年人和老年人更是对健身需求认识不足,参与动机不强。

(四)健身运动参与者人数与文化水平成正相关

从健身参与者来说,健身参与者的文化水平与健身次数成正相关。初中以下文凭的人群每周健身的有55人,从不健身的有78人;高中或中大专文凭的人群每周健身的人数有117人,从不健身的有69人;本科以上文凭的人群每周健身的有168人,从不健身的有60人。说明文化程度越高者,每周健身次数越多;文化程度越低者,每周健身次数越少。因为初中以下文凭的人群健身意识薄弱,对健身认识不明确,以至于缺乏健身意识;高中及以上文凭的人群对健身的认识较好,运动频率较大。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越清晰,体育锻炼的价值观愈牢固,体育健身主动性愈高。

(五)健身资源供给较少

健身资源是健身的前提,健身依赖健身资源的拥有。全区拥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馆)29个,健身广场22个,健身登记步道9个,市场盈利健身中心18所。全区人口116.67万人,体育场地面积205.3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2平方米;相比上海的人均体育场地2.6平方米,涪陵人均享用健身资源是不够的。另外,大部分公共健身资源如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等对人民的开放使用率低,导致人们健身场地资源有限。

三、分析制约涪陵健身行业发展的因素

(一)全民健身意识薄弱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良好的健身意识促进健身的发展。目前涪陵人均受教育年限10.1年,相当于初中水平。人们受教育程度低,健身意识薄弱,健身价值观不牢固。全区有高等教育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而全区人口116.67万人,人口比例远远大于教育资源比例。教育资源的薄弱,势必导致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健身意识的落后,健身行业发展的迟缓。所以中老年人健身意识更是薄弱,尤其是农民对健身认识还停留在体育健身比赛活动中,缺乏主动参与健身活动的意识。

(二)居民收入水平低,阻碍全民健身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一个地区的健身行业必须依赖相应的物质基础,就如经济实力决定上层建筑。2014年涪陵政府的年度统计报告中,农业人口68.21万人,非农业人口48.46 万人。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49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6019元;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3元,人均工资性收入3012元。全年农村低收入人口8.81万人。然而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相比较涪陵人均收入低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说明涪陵经济水平落后全国整体水平。而全民健身的发展依赖于全民健身的投入,这些投入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门和市场对其资金、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方面的投入。涪陵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总收入较低,可支配资金有限,对健身资源投入少,阻碍全民健身。

(三)市场商业型健身俱乐部经营模式不合理

调查发现,涪陵的市场健身资源主要为商业型健身俱乐部。从经营项目看,单一项目经营者居多,即单一健身健美俱乐部占多数;综合性项目其次,即除提供健身、健美项目服务外,还提供康复理疗、按摩、健身咨询、美容、健身器材等服务。经营项目的单一化,导致经营场馆的利用率低、缺乏竞争优势。总体而言,场馆利用率不高,尤其是健身器材的利用率较低,不少场地器材经常处于闲置状态。经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准会员制):会员制的收费方式是优惠制,即采用年卡、季卡、月卡,年卡800~2400 元,季卡450~750 元,月卡130~450 元;其他为散客方式:按照每次健身收费,消费不固定。价格的制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合理的价格促进消费。此外,健身俱乐部规模小,缺乏有品牌的连锁店,而且缺乏规划管理。实地考察发现,仅在兴华中路附近圈190m内,竟然开办了启航健身、涪陵博健武术健身俱乐部和涪陵区老年人健身大学三个俱乐部。按照“有效经营半径”的原理,显然布局是不合理的。

(四)公共健身资源管理模式缺失

公共健身资源占较大比例的是社会福利性质的俱乐部,即社区公共健身资源、公共娱乐场地健身资源、集团内部健身资源,这些健身资源属于非盈利、公共性性质。社会公共领域的健身资源供给是多样性的,但资源的管理缺乏合理性。通常社区健身设备设施是体委和开发商赠送的,往往配置单一、规模场地小、后期维护管理无人担责;公共娱乐场地健身设备属于政府提供,健身空间大,健身项目多,但损坏程度大,辐射范围小,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等健身场所的开放度、使用率低,闲置浪费多;集团内部健身资源属于部分集体健身场所,健身项目丰富,健身环境好,健身设备质量高,管理维修较好,但排他性强,闲置浪费大,使用率低。

四、建议

(一)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宣传健身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宣传正确的健身理念,树立正确的健身观;构建网络社交平台,促进人们健身学习和交流;打造天天健身的氛围,提高健身的主动性。

(二)传播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文化,提高大众参与积极性

根据涪陵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加强健身运动项目的组织力度,充分发挥本地地域的人文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项目。积极引进和举办大型赛事,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推动体育运动走进千家万户;推广各年龄段人群的流行运动,例如广场舞、瑜伽术、跑步等项目的推广,使更多人参与大众健身。此外,规范健身活动,设立专业化健身指导中心,正确引导人们健身。

(三)政府着力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体育设施利用,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增强居委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坚持“属地管理、齐抓共管、条块结合、落实基层的原则”开展社区体育工作;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公共体育健身资源,杜绝公共健身资源的无管理维护现象;合理规划公共健身资源的分布,满足大众需求。完善经营管理模式,采取高效便捷、节约环保、公益性健身经营模式。

(四)扩大公共健身资源的投入,缓解现有健身资源的空间压力

政府不是唯一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者,在资金短缺情况,可以运用多种招商引资的方式来增加公共健身资源的投入,例如BOT模式、特许经营权转让、TOT模式等方式;响应群众健身需求的多样化,增加健身、娱乐、休闲的体育场地的投入;为群众提供免费、优质的健身场地,提高群众健身质量。

(五)政府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推动全区体育事业新发展

正确引导市场健身资源建设,促进健身行业的发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强对市场健身行业的监督管理,扶持健身产业,采取减税、减租、补助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保护健身市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公平竞争的环境。

(六)市场健身行业发挥其内在活力,转变经营模式

合理定位,满足消费需求,转变单一性经营模式为综合性;培养专业健身人才,促进健身指导的专业化;加大健身设施、器材的投入,合理满足供求关系;拓展健身项目,满足大众需求的多样化;设定合理消费价格,激发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潜能;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品牌效应,提高竞争力;加强创新,开创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施芳芳.健身娱乐市场的特点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2]重庆市涪陵区统计局.《重庆市涪陵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篇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中老年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当人到中老年时期,机体各种功能水平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年下降。现在社会各界对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用进废退”是人体身体素质最为主要的特性,一般来说,只要锻炼就可以使身体素质得以保持或提高,不良因素可加速体质变化,如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均可引发慢性病,从而会加速机体的衰退,随着全民健身的提倡和进行,健身运动对中老年人的机体机能的促进作用不断地被证明和研究。

一、健身气功

1.1健身气功概述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吐故纳新、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在继承先人文化的基础上,把原来的功法进行了全新的编创和整理,向大众推出了新的四大健身功法: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六字诀、健身气功易筋经,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精髓。并把重新编排后的健身功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结合大众健身的号召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八段锦是一种在中国古明的健身方法,由八种肢体动作组成,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此功法历史悠久,简单易学,功效显著。共八节,又分武八段与文八段两种。武八段多为马步式或站式,又称北派,适合青壮年与体力充沛者。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各种“现代文明病”和“社会老龄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项有效的、能够增进身心健康的运动项目来增加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操,其动作舒展优美,编排精致,尤其适合中老年人、体弱多病者、慢性病患者的健身保健。练习无需器械,无需场地,简单易学。

1.2健身气功推广及发展

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四套功法,以其优美、内涵丰富、简单易学、功效明显之特别,加之不收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场地、器械等限制,收到中华大地气功爱好者的普遍欢迎。为和世界人民一起分享健身气功带来的健康幸福生活,中国健身气功协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已经应邀向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推广了健身气功养生文化和功法技术,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目前,健身气功在全世界的推广发展趋势越来越好,而且越来越受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在温哥华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44个协会组织的327名选手报名参加功法比赛、裁判员培训、功法培训和段位考试等活动。

二、健身气功对人体机能影响

2.1五禽戏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沙鹏通过练习实验组和对照组练习对比测试TC、TG、HDL-C、LDL-C、睁眼静力平衡和闭眼静力平衡得出结果练功组的TC、TG与对照相比,得出结论:“健身气功・五禽戏”使中老年女性血脂得到有效改善,对提高心血管的机能具有重要,同时有助于改善机体的平衡能力。

2.2易筋经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健身气功・易筋经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心脏后负荷得到改善,使心脏系统每搏射血量(SV)增高;因心脏排空量增大,前负荷得到改善,心肌顺应性、舒张功能增强,E峰、VE/VA上升。

2.3六字诀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赵东兴,张挪富研究探讨六字诀呼吸操联合氧疗对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康复疗效。发现六字诀呼吸操联合氧疗可显著提高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其生活质量。郑信团等研究得出六字诀新功法能使中老年人情绪的得到改善,提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能力,对中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是一种能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运动方式。

三、八段锦的综述概况

八段锦是一种在中国古明的健身方法,由八种肢动作组成,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此功法历史悠久,简单易学,功效显著。共八节,又分武八段与文八段两种。

3.1八段锦的发展和演变

八段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气功动功功法。它由八节动作组成,在练习的过程中,其体态动作古朴高雅,故名八段锦。其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动作的设计,都针对一定的脏腑或病症的保健与治疗需要,有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其名最早见于宋代洪迈《夷坚志》中。八段锦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

3.2功法作用

双手托天理三焦作用:拉长脊椎。左右开弓似射雕作用:可减轻胸闷与肩颈酸痛等症状。调理脾胃单举手作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酸过多、手脚冰冷或四肢酸痛等症状。五劳七伤向后瞧作用:缓解肩颈僵硬、落枕等症状。摇头摆尾去心火作用:祛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作用:可使腹直肌以及脚内侧的经脉得以伸展。攒拳怒目增气力作用:可增加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作用:有提神醒脑的功能。

四、八段锦对人体机能影响

4.1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影响。

穆晓红刘铜华在《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八段锦与中老年人健身保健》中介绍到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操,其动作舒展优美,编排精致,尤其适合中老年人、体弱多病者、慢性病患者的健身保健。练习无需器械,无需场地,简单易学。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老年人的健身保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八段锦是延缓生理性衰老的有效身心锻炼方法。八段锦功法能强健五脏,通过改善五脏功能,起到调整人体情绪、调节身心健康的作用,长期锻炼可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因此,八段锦是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4.2八段锦对心境的影响

刘洪福在《健身气功・八段锦健心功效实验探讨》采用实验方法探讨八段锦的健心功效。采用POMS及SCL-90量表分别测出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在心境方面,实验组被试实验前后紧张、慌乱、总分量表达到了显著水平,抑郁分量表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在心理健康方面,躯体化、焦虑达到了显著水平,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方面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得出结论结论:八段锦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用来练习持久力和耐力,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修心养性,调整心态,促使大学生心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卢红梅.五禽戏、八段锦健身效果的实验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134-136.

[2] 穆晓红,刘铜华.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八段锦与中老年人健身保健[J].光明中医,2011,26(9):1749-1750.

[3] 周小青,曾云贵,杨柏龙,等.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血脂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765-767.

篇6

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而相对的体育产业,指的就是以活劳动的形式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行业,是体育服务业的总称。

(一)体育经济的作用

世界各国体育的发展历史证明,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体育又是一项全民的、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事业,可以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对物质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起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体育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之一,在推动城建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在优化产业结构及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开始显现。当今,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大有成为支柱产业之势。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也迅速扩大,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改善具有一定作用,并表现出极大的增长潜力。

其次,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劳动生产率平均高出6-10%。如日本学者调查指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每年可节省医药费2万日元左右,美国梅萨石油公司的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职工,每年平均病假27小时,保健费用173美元,不参加体育运动的职工,每年平均病假44小时,保健费用434美元。可见,体育运动可以保护和增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按照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的提高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因此,体育经济的这个作用将不仅仅体现在短期,更具有长期效果。

再次,体育产业可以带来巨额收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体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为适应消费者需求,满足人们对体育文化享受的需要,健身体育、闲暇体育在许多国家蓬勃兴起,为人们提供体育劳务产品、体育物质产品、体育信息产品及其它相关产品的“体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成为一些国家扩大就业人口、获取巨额收入、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显著地位的重要行业。

(二)体育经济的模式

当今世界,体育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市场主导型和政府参与型两种模式。首先是市场主导型,即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市场主体自身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以及不同市场主体间相互竞争产生的压力和推力。如美国的“俱乐部+中介机构”模式,它具有完善的俱乐部体制和职业联盟体制以及发达的体育中介机构;英国的“消费群+市场体系”模式,它具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消费传统和完整的体育市场体系。其次,政府参与型,相对于市场主导型而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当市场失灵或政府预期市场可能失灵的时候,政府就会动用“看得见的手”对体育经济进行宏观干预,对本国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设定目标,并且经常地利用多种手段引导、调控和规制体育市场主体的组建与运作。如法国的宏观政策支持,韩国的大力支持转型及日本的梯度发展战略。



二、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体育经济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第一,全球化趋势增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伴随着体育运动国际化的深入,现代体育产业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经营,形成了许多像阿迪达斯和耐克公司这样的著名的跨国公司,国际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出现了全球化、集约化趋势。第二,垄断程度不断加深。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来看,体育产业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竞争阶段。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运动用品的经营公司已发展成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当今世界运动服、运动鞋市场的80%已被这些跨国公司的产品占有,各公司的年销售额都已达到数十亿美元。另外,大型体育赛事广告经营权也呈垄断趋势,而且赛事规格越高,广告经营垄断的程度就越高。第三,主体产业地位更加突出。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体育产业结构中,许多国家注重发展最能体现体育活动本质功能、市场需求最大、与体育产业其它部门关联度最高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包括健身娱乐服务、健身技能培训、健身辅导与咨询、体质测试和评估、体育康复和医疗等),使体育健身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主体产业。第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体育产业与其资本市场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体育产业从证券市场募集的资产越来越多,体育股票在许多国家二级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体育产业资本在经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

三、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素养不高,消费意识滞后

在西方某些国家很早就明确了体育的社会价值,提出终身体育的思想。我国虽然也曾在理论上给予了探讨,但并未产生真正的效益,社会人群的价值偏向,造成了体育意识淡漠,人们对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没有深刻认识,“花钱买健康”、“健康投资最实惠”的体育消费观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对体育的消费也是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的消费。对体育组织来说,在具体工作中不能完全摆脱几十年的惯性思维,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一向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

(二)体育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观念上没有把体育真正当成一个产业、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来看待,势必忽视体育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长期以来,作为影响体育经济发展的媒介甚至生产厂家,一味的强调体育用品的生产、销售,不注重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未能对体育的效力进行必要有效的宣传,没有及时的为消费者提供体育指导员,导致决策和经营的失败。人们对于自己投出的经济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因此,对于体育消费的欲望当然不高,保持在观望与等待的状态之中,上述因素都限制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三)体育经营人才综合素质不高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由于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尤其是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与分布构成,状况都不容乐观,并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



四、发展我国体育经济的对策

(一)把握文化消费需求,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尊重和通透体育文化的特质和体育文化的律动,是把握文化营销节奏和限度的基本前提。体育运动的样式可谓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但是人们从事哪些体育运动方式,总是有所选择的,这与人们的心理认同有直接的关系。如大众健身运动,其实在运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的选择上,是有族群认同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社区,大众的健身运动都带有地域特征和地域趋同性的,这就是体育文化消费的族群特征。体育经济经营者要提高自己的预见力,把握文化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状况的标志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反映乃是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以及体育社会化的程度。一个国家的体育科学技术,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的最高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必须立足于群众性体育活动这个坚实的基础,开展一个全民健身活动。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大力发展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经营

所谓的体育产业化,就是将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体育的模式转变到适应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优化配置体育资源,并大力挖掘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增强体育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过程。

推进体育产业化,要发展体育品牌经营,即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服饰、饮料等实行品牌经营,如中国体育用品有李宁、青岛等名品。面对硝烟弥漫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同时,要实行体育设施多种经营,尽快扭转“分散经营、规模狭小”的格局。体育馆可以以体为住,按市场经济规律大力开发体育市场,走出一条全新的体育产业化道路,例如开放篮球馆、羽毛球馆等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变单调用途为多用途,达到以馆养馆。体育企业要以产权为纽带,以提高体育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组建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体育产业集团,增强体育企业市场竞争力。

篇7

鄂州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存在的问题

体育经费投入不足,自给率低鄂州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总体规划起步晚,经营规模较小。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应由政府提供公共健身娱乐场所的体育设施,对此,鄂州市的各级政府投资力度不够。这是因为,虽然近年来鄂州市的经济迅速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仍处于全省的中低水平,发展中的鄂州市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给体育投资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各级政府及部分单位想方设法地向体育进行投资,但对全省发展滞后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来说仍显不足。市场发展不平衡地域发展不平衡:市内及城区周边在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速度、规模上远远高于农村,这与市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直接相关。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平衡:这突出表现在高档体育休闲娱乐健身服务发展过快,中低档体育健身娱乐发展缓慢。另外。健身、健美、羽毛球等项目市场份额多,而在广受欢迎的体育旅游、野营、生存训练、攀岩、摩托车、汽车等极限运动在我市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经营单位寥寥无几,活动开展的也非常有限,一些自驾车越野活动也多为传统旅行社作为一项副业开展。作为与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密切相关的体育中介服务,全市竞无一家。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体制发展相对滞后,体育健身娱乐业作为我市的一个新兴行业,政府缺乏协调管理,经常出现多头管理现象,使得许多体育健身娱乐项目既属文化局管辖,又受体育行政部门管理,许多经营者都抱怨管理部门太多,以致影响经营。同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完全行使《体育法》所赋予的权力,导致许多管理经营项目的体育部门不能介入,不利于发挥行业优势,不能进行有效的行业管理,出现空头管理,甚至出现部分经营者为牟利不择手段非法经营。体育用品销售中假冒伪劣商品较多,特别是在一些批发市场、小商店、小经营点,此种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这些商品的价格低,占有了很大市场(如学生运动服装市场基本被其占领)。而政府却未及时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体育事业的声誉,阻碍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部分项目建设不尽合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应全方位发展,而全省的健身娱乐项目设置以及市场定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经营项目的设置不是建立在科学考察市场的基础上,而是凭感觉、随潮流、重复性地定位在“器械健身”、“健康指导”、健美、羽毛球、篮球、足球、台球、网球等。部分体育健身娱乐项目由于近几年需求的增长,经济效益较好,回报率高,许多投资者在毫无市场调查的情况下就一哄而上,大量投资,造成供给过剩,导致行业竞争激化,经济效益下降,经营困难。例如,市区羽毛球馆两三年来增长速度十分惊人,07仅有3家10几片场地、至今度达到13家150余片场地;而布局也不甚合理,市内过多,区镇几乎没有,近几年的盲目发展,使得效益下降,许多羽毛球馆利用率和营业额下降,收益减少,如今只有少数盈利,大部分都处于保本甚至微亏状态。缺乏市场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依赖于体育市场的繁荣,这就需要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而目前全市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的人员大多缺乏体育经营所必需的专门知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拓展。大型场馆部门经理以上管理人员中仅有不足5%的人学习过经营管理,大多数是退役运动员,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体育市场的从业人员中,从其他行业转行的人员较多,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相关服务不完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品同其他商品一样,需要一套完善的售后服务,否则将阻碍其健身娱乐消费市场的发展。而目前,绝大部分体育用品商店只注重销售,忽视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曾经火爆一时的体育保健健身器材市场,现在已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健身器械的选择与使用的指导没有配合起来,有些产品根本没有使用说明,即使有,也极其简单,不起作用。同时,对消费者没有科学的“健身计划”,也没有合理的运动指导,使得健身器械难以畅销。经营性健身娱乐场所也是较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消费者技术指引,没有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以及运动创伤的预防和简单治疗。使得消费人群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回报,势必阻碍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对策

场所建设将本着服务人民、提高效益、合理布局、多种渠道、规范管理的原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遵循市场规律,兼顾不同层次的消费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作为体育健身、娱乐、消遣的卖方市场,其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经营者出售自己商品和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即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没有利润就没有该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想要获得利润就应对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等市场要素进行分析,根据对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的调查研究和预测,进行市场分析,确立市场定位与市场进入策略: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应注重市场调研,了解消费需求,把握市场脉搏,找准市场定位,不可盲目地把期望值定得过高,避免脱离消费实际。在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强调并注重软件及服务质量,充分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与消耗,以合理的价格面向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高档体育健身娱乐要搞得合理,大众化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要加大开发力度,促进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化,推动体育健身娱乐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以推行全民健身运动为契机,开拓健身娱乐消费市场体育人口基数大,拥有潜在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我市相对于全省来说,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低,人们不太注重第三产业的消费,从而导致我市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缺乏消费者而不景气。因而要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市民的体育意识,引导群众为健康投资,为身体布局。大力培养专业人才要使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由单项运动健身服务向集健身、娱乐、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应大力培养一流的经营管理和保健康复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依托体育院校采用产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出新型的懂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体育健身娱乐业是我市的一项朝阳产业,有着极大市场潜力,这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生活内容和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市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我市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扩大体育经费来源,增强体育事业的活力,提高体育事业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适应能力,极大地增强体育发展的后劲,使其向着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作者:刘祖双 单位:鄂州职业大学体育系

篇8

一、当前员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有一个常识,心情不好或心理不健康是很难做好工作的。目前员工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工作因素、生活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方面,其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工作紧张带来的心理问题。在职场工作的员工,经常都要面临着淘汰出局、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一些流水线企业,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标准高,各种考核多,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容易对身心承受力造成重压,甚至积之成疾、聚之成患;有些企业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容易造成员工心身疲惫,出现畏难情绪,而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势必影响到组织效率。

二是管理不善引发的逆反、隔阂心理问题。企业决策失误,奖罚不当,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工作作风不好,会使员工产生失望、失信和对立等情绪。

三是安全生产责任带来的心理问题。生产一线工作重,责任大,员工一方面怕出事故影响企业声誉和自己的发展,一方面还存在侥幸心理、习惯性心理、从众心理和麻痹心理等不良安全心理。这种心理矛盾很大程度地影响工作精力和注意力,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人为事故。

四是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果员工由于某种原因,与服务对象、合作对象、同事或领导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造成某种紧张的关系,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压力,导致工作受影响。。

五是因情感与家庭导致的情绪问题。因感情、婚姻、家庭产生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张力迁移到日常工作中,虽然是员工的个人问题,却是会严重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状态,是影响员工压力和情绪的重要因素。

当然,以上员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不是绝对的。这还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工会工作者要及时针对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研究,将员工心理问题的调适与缓解纳入工会工作体系中去。

二、企业工会解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制度,调节员工的情商。

1、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工会在企业员工健康管理中,既有监督职责也有管理职能,一方面在工会的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在推行职业安全健康和员工健康管理过程中,依法办事,依制度办事,对企业在员工健康管理的工作进行多方位的监督,促使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安全和身心健康,从而给予员工一定的健康保障。另一方面应根据国家有关企业职工劳动保护条例、职业安全健康等有关规章制度,以及ISO9000、SA8000等体系中关于员工健康安全的内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有关员工职业健康管理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保障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的推进。

2、定期对员工心理健康进行评估,通过组织员工填写心理压力状况调查表和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及时掌握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了解掌握员工的压力、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等情况,分析查找员工心理问题的原因,完善员工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及早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指导。对较轻心理问题的员工通过交谈、疏导,帮助其重建认知,而对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康复治疗,使其尽快恢复健康。

3、营造有利于员工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一要要通过职代会等民主渠道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员工创设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切实提高员工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二是组建心理QQ群。启动QQ“心灵花园”,为广大员工提供了一条便捷、隐秘的倾诉通道,众多员工的垃圾情绪在与“心灵花园”的交流中得以化解。QQ群起到了疏导情绪、心理支持、心理援助的作用,在稳定队伍方面作用尤为突出。三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购买发放员工心理健康手册,帮助员工了解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技能和方法,掌握自我安慰法,自我解脱法、自我宣泄法、换位思考法等简便易行的心理调适方法、及时克服心理压力和情绪障碍。同时,定期组织员工健康体检、外出旅游、开展扶危帮困等活动,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爱和重视,得到自我满足,这些都可以有效缓解员工精神压力,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运动。让员工“迈开腿”,利用工作的间隙“见缝插针”,运用身边的器械行动起来,根据各自的爱好及身体素质,做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到外面去转转,回来后再想想,也许就觉得原先那些烦恼的确没什么“意思”。所以,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能使员工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所得,有助于工作,更重要的是,能修养身心,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因此,工会要为员工创造发展业余爱好的各种条件,鼓励与要求员工,每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种以上的爱好。

篇9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扬州市健身俱乐部中健身健美操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找出扬州市健身俱乐部中健身健美操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健身健美操开展的制约因素,采取有效的发展对策,为更好地推进扬州市健身俱乐部健身健美操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健身俱乐部 健身健美操 现状 发展对策

一、引言

本文通过对扬州市健身俱乐部健身健身操的开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加快推进这一新兴行业在扬州市健康持续地发展,使其达到更好地为扬州市居民健身服务的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对扬州市4家颇具规模的健身俱乐部随机抽取健身操锻炼者100人;健身操教练9人,俱乐部经营管理者4人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搜集和查阅大量健身健美操及健身俱乐部的相关文献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帮助。

2.访谈法。走访各健身俱乐部教练及有关管理者,收集相关信息与资料。

3.问卷调查法。对4家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操锻炼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问卷100份,收回94份,回收率为94%。

4.数理统计法。利用统计学原理,对调查问卷进行常规统计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操练者的年龄构成

调查显示,参与健身健美操锻炼的人群以23~45岁的人群为主,占83%,其中23~35岁的人群较多。该年龄段的女性追求形体美的想法较为普遍,其中有未婚女性为良好的外在形象而进行健身操锻炼的,也有因生育后不满意自己身材而操练的。45岁以上的人群仅占2.1%。在所有锻炼人群中,22岁以下大部分为初高中学生以及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4.9%(此统计为非假期,学生数量较少),据走访询问得知,寒暑假尤其暑假期间,学生锻炼的人数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二)操练者的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参与健身健美操锻炼的人群有86.2%为女性,男性只占调查人数的13.8%。而少部分男性会员在潜意识里认为健美操是只有女性才进行的练习而不愿参加[1]。从运动方式看,健身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身体的协调运动,女性先天小脑发达,所以在掌握动作过程中较男性快,教练员只能根据大多数女性的进度更换新的动作,造成男性跟不上领操的节奏,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跳操的兴趣。

(三)对操练者锻炼目的的调查

据有关研究表明,当运动所需氧气的量大约在最大摄氧量的55%~65%的时候,糖类和脂肪燃烧供能的比例几乎相同,此时体内环境的变化更适合于参与脂质代谢的各类酶的活化作用[2]。所以,有氧健身操之类的低强度运动对于减肥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据表2所示,把减肥塑造形体作为操练目的的占调查总人数的69.1%;调查中只有30.9%的人想通过跳操来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说明人们还没有全面认识到健身操的这方面作用;健身操鲜明的节奏、激昂的音乐和锻炼者优美动作的集体展示,能振奋精神,使人暂时忘却烦恼,心情顿觉愉快。结果显示,锻炼者以减压和愉悦身心为目的的占67%。

(四)操练者的职业调查

调查显示,健身健美操健身者在职业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健身者主要为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国家公务人员和学生等,体力劳动者相对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首先,工作时间上,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相对于体力劳动人员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供自己支配,因此有机会到健身场所进行锻炼;其次,体育消费能力上,由于前者人群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因此他们有能力进行体育健身和休闲的消费[3]。

(五)操练者的文化程度及年收入调查

从文化程度上看,其结构具有明显的随文化层次越高,参与人数上升越多的特征。经统计按参与人数的比例看,60.7%的健身者大专为以上学历。这是因为文化程度高者一般都曾受过较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有一定的健身意识,而且大多数人的工作性质属于脑力劳动,常处于静态,因而有较强的健身需求和较强的体育健康投资观念[4]。

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年收入在一万以下的有31.9%,这部分人群主要有一些学生构成,还有一些是没有职业的女性个体,她们的配偶有较高的收入,自己因某些原因没有就业,为保持体型来俱乐部进行健身;年收入1~3万的最多,占56.96%,大部分为工薪阶层,因工作时间比较固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健康锻炼;年收入在3万以上的人数较少,只占14.9%,他们大都是管理人员与公务员,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又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对健身的需求相对较高。

(六)教练员的现状调查

调查的4家俱乐部的健身操教练文化程度不算高,大专以下文化程度占87.8%,其中接受过专业培训或学习的较少,仅占33.3%,自学者占了66.7%教练员的来源有3部分,一部分是体育院系的学生或教师,一部分是舞蹈专业人员,还有一部分是业余爱好者。后两者的动作及其编排的操练内容,大部分是从别处生搬硬套来的,缺乏规范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七)对健身俱乐部中健身健美操教学管理状况的调查

1.通过走访调查可知,扬州市各健身俱乐部都不分学员的新老、年龄、身体状况、职业等健身要求,用同样的内容与强度进行满堂灌,这种现象令人担忧。由于俱乐部没有足够的空间、时间与称职教练进行因材施教,使大部分学员产生厌烦心理,跟不上动作节奏,甚至出现运动损伤等意外情况。

2.各俱乐部健身健美操的时间均为60min,主要内容包括有氧步伐和放松练习,课程的结构是合理的,但形式较为单一。如增加一些踏板操、哑铃操等轻器械健身操;搏击操、拉丁操等形体操,不但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兴趣,还可以提高锻炼效果,吸引更多的健身者加盟。

3.调查得知4家俱乐部都没有医务监督,而健身指导也仅仅是对器械的使用指导,而有的俱乐部中有一些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医学仪器,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因为俱乐部当中没有既懂医学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人才。而管理者则认为没有必要做的这么健全。

四、结论与建议

(一)健美操非年轻女性专利,适宜各种人群运动

健美操参与者性别构成主要是年轻女性,而它是一项非常适合各种人群的健身运动,应该加强社会的指导和宣传,提高健美操的普及,开设适宜男性和老年人参加的健身健美操,吸引更多的男性以及老年人参加。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健身俱乐部中参与健身健美操锻炼的人群流动性很大,每堂课锻炼的人群体能、技能水平不一样,教练员在施教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区别对待,而不是每堂课都用相同的频率相同的练习动作组合出同一个负荷量,否则就出现老学员“吃不饱”,新学员“吃不消”的现象。

(三)锻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

打破单一的健身健美操徒手锻炼的方法,多引进一些先进的锻炼操种,包括形体操与轻器械操等,在形式和内容上多加创新,不但可以提高学员的新鲜感与练习兴趣,还能增强其锻炼效果。

(四)内强教练员素质,外树教练员形象

建立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健身服务制度,制定不同层面的健身服务标准,采取科学地指导方法及锻炼手段,达到健身健美操在俱乐部得到愉悦身心健康的目的,教练员的指导是俱乐部最为关键的因素。良好的教练员形象是健身俱乐部的无形资产,因此树立好教练员的外部形象,对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五)优化俱乐部经营,人性化操课管理

完善俱乐部的经营管理。首先,要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制定学员档案,帮助会员制定健身计划及运动处方;其次,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锻炼环境、合理配置各种锻炼器材,为健身健美操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之外,为了保证俱乐部的教学质量,建议有关的体育管理部门应密切关注俱乐部的发展,规范健身市场,严格从业人员的资格考核,同时定期举办健身操指导员培训班,实行健身教练员持证上岗制度,确保健身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中卫,刘令姝,王美.北京市商用健身房会员参加健美操锻炼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298-300.

[2] 黄力平,张钧.体育康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6.

篇10

关键词:体医结合;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

1 前言

高校开展一切体育课程以及进行学生体质测试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了解学生的机能与健康状况。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许多大学生开始自觉地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去。随着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的增多,体育运动风险也伴随而来,风险的类型、严重程度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高校体育对人体的健康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增进学生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会给体育运动参加者带来了一定的运动风险;本文从体医结合角度对大学生运动风险的控制进行探讨,从而为构建大学生运动运动风险控制理论体系提供有用依据,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运动风险及分类

运动风险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概括的来说“运动风险”就是指在一切体育运动或身体活动(包括体育健身运动)中可能发生的对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因子或能引起隐藏的、负面的影响的、具有不明确性的事件的总称。

运动风险相比于运动损伤其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运动风险不仅包括运动损伤(如常见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损伤等)、运动性病症(运动性低血糖、运动性血尿和蛋白尿、运动性猝死等),还包括运动伤害(出血、骨折、休克等)等。

3 体医结合与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分析

“体医结合”对大学生运动风险进行控制就是运用体育运动的方式促进健康,同时又将医疗加入到体育运动之中将运动风险率降到最低或者将运动风险的影响减少。体育和医疗各有优势但也各有不足,体育能促进健康但伴随着运动风险,医疗能治疗运动损伤但不能代替体育对机体功能的康复作用。

3.1 体医结合与运动前运动风险评估

在每一届新生正式开学上课之前,对新生进行医学健康体检的基础上增加健康体适能的测试(包括心肺机能、肌肉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适能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对学生个体进行运动风险、健康状况(这里的健康是指健康中的身体健康,包括拥有健康的身体、维持健康的能力)、健康体适能进行评估。运动风险评定的目的是筛选出那些在运动中容易出现风险的个体,如体弱者或者有疾病者,使这部分学分直接进入医疗监控之中,使教师在体育课上有区别的安排运动内容和运动负荷。健康状况评估的目的是看脏器是否有疾病和发现潜在的疾病,对运动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分为有很大风险,较大风险,较小风险,小风险等不同级别。健康体适能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的适应学习和日常生活身体能力的主要组成成分、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进行评价。

在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体适能评估之后,根据检查结果在校医和健康体适能专业人员之间建立联系,将学生分为基本组(身体健康无异常,有一定的运动史)、准备组(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异常,平时较少参加运动且身体素质较差者)和医疗体育组(身体发育不良,不能正常参加体育活动者),并制定出相应的运动处方,学生按照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有疾病者通过运动锻炼和医疗来恢复健康,其他学生可以通过运动增强体质。

3.2体医结合与运动中的医务监督

医务监督是指运用医学、卫生学、生理学的内容和方法对从事体育运动的人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和观察,评价其发育水平、训练水平和健康状况所采用的手段和措施。高校运动医务监督的目的是使学生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和训练,使各种安全、卫生措施得以实施,促进健康、预防运动性伤病等。除了医务监督,运动锻炼者也要学会必要的自我监督,自我监督包括心率、运动心情、食欲、睡眠等。

3.3运用“互联网+”进行医务监督

首先,利用网络建立学生健康管理体系,利用云数据将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测试成绩、运动史、疾病史等等传入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体适能水平。

其次,为了避免没有专业的运动指导而导致盲目运动引起的运动风险,开发适合大学生的体育运动APP,与商业的运动APP相比来说更加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些运动APP的入口端可以是微信公众平台、QQ、微博和PC平台端网站等;学校的运动APP不仅与学校的健身场馆、体育赛事、校医、体质测试中心、学校体育指导员还有体育用品等联结在一起,形成学校体育健身微社区(运动圈);还可以在健身器材上设二维码,学生既能了解器材的使用方法,也可以了解设施的具体情况,APP中还可以设置个人运动处方以及提醒等菜单;并且运动APP能够将将康体适能与周边的朋友进行对比,分享运动的体会,最重要的是每个月、每个季度或者一年,运动APP会对个人运动效果做出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对运动处方做出相应的调整。

最后,还可以利用可穿戴运动监控装备对运动过程进行监督,如运动手环和腕带等与运动APP绑定对运动中的心率、血压甚至是运动前后睡眠质量对比等进行监控,防止过度运动,学生还可以对运动中的问题反馈给系统,系统可以给出相应的建议。

3.4 运动防护师对运动风险进行监控

在去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李国平提出“推进运动防护师队伍建设”的提案,这项提案正在落实,“运动防护师”作为一种新兴行业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运动防护师的职能是在体育运动中对运动损伤进行预防、评估、急救、治疗和康复的人员;每所学校可以培训、配备几名“运动防护师”可以有效减少体育运动风险的发生率,“运动防护师”是体育和医疗有效结合的产物。

3.5体医结合与运动后健康体适能恢复

研究表明运动前、中、后的营养补充显得越发重要,不仅可以给机体补给充足的能量,还可以延迟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对机体有保护作用。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性疲劳与运动风险的产生有很大的相关关系,运动性疲劳发生的理论包括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自由基破坏学说等,大都说明能量缺乏,代谢产物堆积需要运动后膳食营养的补充。学校或是运动APP制定的运动处方还要包括运动后的营养补充说明才能有效的缓解运动性疲劳,减少运动风险的发生。

4 结论

大学生运动风险不可避免但是具有可控性,在“体医结合”的背景下,高校运用体育、医疗共同对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在运动前、中、后分别进行运动风险评估、医务监督和健康体适能的恢复。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对高校“体医结合”建设提出了要求:(1)培养“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2)教师队伍建设,(3)体医结合服务平台建设,(4)寻求社会的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将运动、健康和医疗等其他多种资源整合起来,使运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减少运动风险的发生率或影响,使运动成为日常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