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经济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经济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海洋经济;经济特征;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92 ― 02

前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传统经济的发展进入到新型经济的建设,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发展目标,构建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我国在发展新型经济过程中,不断探索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信息网络等等产业,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与此同时,海洋能源产业、海洋材料化工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等也成为沿海省份和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探究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探究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让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海洋经济概念

早期国内普遍认为海洋经济就是与海洋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比如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交换等。这种观点缺乏全面性,因为其不包括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活动,也漏掉了一些与海洋g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也赋予了海洋经济新的概念,其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狭义海洋经济、广义海洋经济、泛意海洋经济。狭义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所形成的经济海洋资源包括海洋水体和海洋空间。广义海洋经济是指包括与海洋资源相互产生上下接口的对应产业,还有陆海通用设备制造等在内的海洋开发提供便利条件的经济活动。泛意海洋经济是指与海洋相连接的海岛内陆上的产业、沿海内陆的内核经济,包括海岛经济和沿海经济。随后国务院颁布了官方的海洋经济的概念,其是指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国内海洋经济的概念主流观点就是指与海洋相关的经济内容,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相关都称为海洋经济。

二、海洋经济特征

1.资源依赖型特征

海洋是不同于陆地的资源载体,其有着独特的性质,相比陆地而言海洋系统受到破坏或者污染将很难进行回复或治理,所以在开展海洋经济之前就应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对海洋区域有一定的依赖性,如果没有海洋区域,那么海洋经济就不存在,所以海洋区域的大小决定着海洋经济的潜力,海洋区域越大,所拥有的海洋资源海越大,海洋资源质量越高,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所以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洋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2.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高风险特征

现代的海洋经济产业分为两大类:像海洋造船和运输,港口发展业这样的传统产业,这些传统产业不断进行结构改变,组织创新和管理升级,如今有了新的变化,展现出新的面目。还有一类向海洋油气业、海洋能源业等的新型海洋产业,其则是依靠高薪科学技术为基础开发出来新型海洋产业。但是无论是传统的海洋产业还是新兴海洋产业都作为海洋经济的核心内容,帮助海洋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由于海洋技术开发的增加,导致资金投入不断增多,给海洋经济带来了高风险。此外发展海洋经济还有其他方面的风险,比如创新失败导致高投入没有达到预期回报的风险,再就是不可抗力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海啸、飓风、赤潮等海洋自然灾害,还有地震带来的损失。随着全球的气候变化,环境压力逐渐加大,更多的自然灾害发生,加大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风险。因此,在发展海洋经济时,要充分考虑风险防控、规避、防范等方面的问题,强化此方面的课题研究,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

3.国家主导型特征

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的控制权都在国家手中,但是国家又不能直接的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经营,所以必须转接给个人或者地方政府来开发和经营,所以在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需要合理的分配和利用。然后政府部门作为监管部门,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一个监督和主导的作用。为了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海洋管理部门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职能,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生态破坏、损坏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等。因此,不断完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才能确保海洋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国家的制度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路径

1.海洋资源开发,优化产业布局

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相对于国际上发达国家还很落后,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合理规划开发海洋资源,全面优化海洋产业布局。首先,从从海洋经济概念的辨析入手,分析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特点,探求一种能够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方案,规划好未来5年甚至10年的海洋资源发展计划。其次,对目前的海洋计划进行改革,解决海洋发展计划中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部分,致力于统一一个发展目标,优化海洋产业的整体布局,不能因小失大。最后,提高国民对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为我国未来的海洋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海洋跨越发展

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各种关于海洋政策还不够健全,政策内容也不够完整、清晰、统一,同时也缺少创新体系和完整的体制。在海洋高速跨越发展的今天,没有创新的体系很难支撑其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制定一套专属的策略,解决海洋经济发展、资源保护问题。把现有的技术结合最先进的理念进行科技创新,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一方面保障我国海洋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进阶提供重要的经验和梁海的基础。

3.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工程建设

目前我国对海洋工程的投入相当不足,因为海洋经济的技术要求国家必须加大对海洋科技和工程研究的投入,才能奠定海洋经济的科技基础,保持其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保证国家在重点海域进行海洋方面的投入,可以设立专项海洋研究资金,加大提高在海洋领域的投入研究力度,重视研究项目,由浅至深不断探索研究。当然对目前研究形式比较落后的中国,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引入人才,提高其相应的福利待遇,促使其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开发。

4.启动海上安全战略,优化海洋经济服务

海上安全关系到我国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海洋面积将近300万平方海里,许多岛屿与海域受到邻国的侵扰,相当一部分的海域已经收到国外的分割或实际控制,所以我国必须加强海上军事力量的建设,保护我国海洋权益不受侵害。因此,目前国内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加强保卫我国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发展,海上运输安全战略应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中国应当一方面严厉打击海盗,一方面强调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各国务实合作,共同打击海上犯罪行为,在保证海上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强化海洋经济建设。

结语

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海洋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要求。现代化海洋经济的发展要积极探索新的路径,创新国家海洋政策,坚持合理、科学的海洋资源开发,注重对海洋的开发和养护,让海洋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进行。

〔参 考 文 献〕

〔1〕秦月,秦可德,徐长乐.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1):1405-1411.

〔2〕刘大海,葛佳敏,纪瑞雪,李晓璇.中国沿海和内陆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及变化趋势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1):14-20.

〔3〕张永波,辛峻峰,王继业.山东省游艇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3):14-19.

〔4〕滕欣,徐伟,董月娥,胡恒.区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集聚的动态效应――以天津市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1):27-32.

〔5〕王双,张雪梅.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以天津为例〔J〕.理论界,2014,(11):35-40.

〔6〕狄乾斌,高群.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11):74-78.

〔7〕王显丽,姜国强,王君丽.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4):107-112.

〔8〕孙瑞杰,杨潇,于保华.国家与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预期比^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77-79.

〔9〕孙才志,李欣.基于核密度估计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动态演变〔J〕.经济地理,2015,(01):96-103.

〔10〕洪伟东.海洋经济概念界定的逻辑〔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10):97-101.

〔11〕滕欣,董月娥.海陆经济竞合协同演化模型及策略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9):90-95.

〔12〕李彬,韩增林.辽宁省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4):93-97.

〔13〕张少峰,张春华,邢素坤.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4):103-106.

〔14〕蔡先凤.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安全保护:重大挑战与制度创新〔J〕.法治研究,2012,(10):108-116.

〔15〕刚晓丹,韩增林,彭飞,等.陆海统筹背景下的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4):19-26.

〔16〕陈艳丽,王波,王峥,等.在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1):21-26.

篇2

【关键词】 海洋经济;海洋经济产业;产业格局;发展

一、海洋经济的内涵

“海洋经济”这一术语首先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理论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和于光远等于1978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的建议,这是中国首次出现“海洋经济”这一概念。[1]

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海洋经济的定义,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2]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区位选择和初级产品原料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和。一般意义上理解,海洋经济包括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

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形成的部门集合。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有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水制盐业等传统产业部门,随着空间科学技术和海洋科技的进步,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逐步产生了海洋资源利用开发、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二、浙江省海洋经济产业现状

浙江省有长达6696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889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之首;常规条件下适宜开发的海岸线资源761公里,其中深水岸线506公里,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海岛2869个,约占全国的40%;滩涂资源391万亩,其中87.5%具有淤涨型特点,面积大、完整性好,围垦开发条件优良。[3]

浙江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近海渔业资源蕴藏量在205万吨以上。浙江沿海旅游资源齐全,包括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个省级风景区、820个四级以上的海洋旅游资源单体。正是依托这些宝贵的海洋资源,浙江人把发展的眼光投向了海洋经济:200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2677亿元,已占到全省GDP的12.5%,海洋一产和涉海二、三产业产出比达到9∶42∶49。尤其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5.7亿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港。临港工业初具规模,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和石化新产品的产值均居全国前列,镇海炼化是我国最大进口原油加工基地。全省造船能力约125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522万载重吨,占全国18.1%、居第3位。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等海洋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沿海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温州半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陆海“三大对接工程”及甬台温铁路建成,三门核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和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臻完善。

三、国内主要海洋经济大省之比较

海洋第一产业主要指海洋水产业,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以及正在发展的海水灌溉农业(试用海水灌溉能适应高盐度环境的农作物);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沙矿业和沿海造船业,以及正形成产业的深海采矿业和海洋制药业;海洋第三产业有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主要为海洋公共服务业。[4]

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凭借自身的优势,走在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前列。

广东省在2000-2002年3年之内水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35.6亿元、402.1亿元和441.9亿元,位居全国沿海省市水产业产值之首。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其旅游业产值也是全国首位。此外,港口运输业及造船工业发展得也比较好,科技人员数量也多。上海凭借其优良的区位条件和现有经济基础,为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上海是我国第一大港,其造船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得比较好,产值是港口业发展薄弱地区的100倍左右。浙江省凭借其丰富的水产资源,在最近连续几年内海洋捕捞产量居全国第一。此外,其主要海洋产业发展得都很好,处于国内较高水平。山东省海洋产业产值几年来均居全国沿海地区的前列,主要是依靠海洋水产业来发展的。山东的海洋产业种类丰富,海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丰富,海洋盐业也较发达,海洋科技人才汇集。

四、浙江省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途径

1、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战略升级

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特别是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它们曾是区域内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主要来源,也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方式。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区域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现在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与此同时,区域海洋第二、三产业也迅速崛起,获得了快速发展,改变了仅以第一产业为支撑的海洋经济结构,极大地提高了海洋经济总产值,同时又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进一步加快了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近年来,区域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相对比例迅速调整,其中第三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现象”,即第三产业劳动力和国民收人的相对比重都保持上升势头。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伴随人均GDP的增长,当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产业结构就会出现服务化趋势,从而带来第三产业的明显增长。保持第二、三产业增速持续高于第一产业的势头,特别是以港口海运和滨海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区域海洋经济增加值最多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海洋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

2、依托优势海洋资源开发,实现良好的海洋产业格局

一直以来,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将成为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其开发潜力巨大,并且会产生连带经济效应。同时,也要加快形成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面向未来,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就能够在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最终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参考文献】

[1] 徐敬俊,韩立民.“海洋经济”基本概念解析[J].太平洋学报,2007(11).

[2] 国务院文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03]13号.

[3] 顾波军,阳立军.循环经济模式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59-62.

[4] 李靖宇,袁宾潞.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域与产业布局优化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38.

篇3

本文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对游轮概念详细的阐述,了游轮业登陆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以及给上海带来的经济。并且通过和世界著名游轮城市的比较,本文还了上海游轮经济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上海 游轮经济 游轮业

一、游轮经济的概念

游轮的原意是指海洋上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最初是海上客运工具,其定位是把旅客送到大洋彼岸。而现在所说的游轮,生活娱乐设施已成为海上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某种层面而言,游轮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游轮经济是因游轮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因此,对游轮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完整的表述。本文认为,游轮经济是指由游轮产业所构成的经济价值链,它是一种以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为目的的服务业态。按指出主体的类型,又可以将其分为狭义游轮经济和广义游轮经济。

所谓狭义游轮经济,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游轮产业,反映的是游轮上旅客对旅游产品的直接消费支出。它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6000多字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论文

篇4

    深入研究海峡两岸海洋经济互动情况,对于进一步发挥海洋经济在两岸合作中的桥梁作用、推动两岸经济尤其是海洋经济的互动双赢、优势互补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对于加快建立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协商机构、两岸海洋经济与科技论坛、两岸授权的民间渔业争端协调机构、两岸海洋咨询未来系统以及建立两岸行业协会之间的定期沟通和磋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两岸三通、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海峡两岸海洋经济互动最新状况实证调查及分析判断

    通过典型调查,了解海峡两岸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与互动的最新情况。关键掌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①两岸海洋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产业比例?在加速发展两岸海洋高科技,促进产业化的进程中,政府、科技界和企业界各自扮演什么角色?②两岸海洋经济互动的潜力、途径?哪些海洋科技产业有望成为两岸海洋经济互动双赢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③在发展两岸海洋经济与科技互动双赢的同时,如何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哪些模式值得推广?

    二、两岸“海洋经济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树立“大中国”的理念,营造良好的互动格局

    加强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与保护台湾海峡丰富的海洋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海洋优势产业对外输出,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首先要有开放性的“大中国”的观念和双向服务观念以及促进“双赢”的思路。台湾不仅是台湾人的台湾,也是全国的台湾。台湾要为台湾人服务,同时台湾的发展也离不开兄弟省市的支持。因此,既要着眼于扬两岸之长,补两岸之短,又要积极宣传引导两岸海洋企业拓展更大的空间领域,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流动,寻找两岸海洋经济的招商引资线索放在第一位,同时又为走出台湾的企业和部门提供向导、依托,使两地的海洋经济技术协作在互补、双赢的轨道上发展。

    (二)充分发挥对台办的作用

    一是搭建“平台”。借助大型商贸活动的机会,有准备有目标的为海洋经济互动双赢搭建招商引资、拓展市场的“平台”。如以“3·9”海博会、5月的国际招商会、“9·8”厦门投洽会、青岛的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作为两岸为招商引资、发展两岸海洋经济“抓手”和载体。

    二是提供依托。对台办事处可以为两岸海洋经济拓展市场提供助力,包括克服区域性的障碍,市场准入方面的上层攻关,提供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势态和专业市场调研等方面的情况。还要帮助企业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协调、疏通关系;有时也要在协助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作些工作,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尽量挽回经济损失。这种依托,不仅是硬件服务,更主要的是软件服务。

    三是咨询、策划。为了使两岸海洋经济互动双赢取得实效,办事处可以发挥咨询、策划的作用。

    (三)建设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区的若干措施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区,是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发挥海峡两岸海洋经济的区位特点和优势,在促进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的经济融合和东部经济板块的整合中加快发展、发挥作用。如福建省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壮大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为加快两岸海洋经济技术合作、承接闽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更进一步促进对台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1.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海洋经济互动双赢的成果。海洋经济是两岸经贸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等地区是两岸沿海地区经济联系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扩大两岸的海洋经济的互动双赢,应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发挥对台机构以及政府民间驻外机构的宣传职能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海洋意识,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在海峡两岸沿海经济区的影响。一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如利用每年在厦门召开的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会等多种平台广泛宣传海洋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态势、巨大的发展潜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等。同时,还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新闻媒体的记者到两岸沿海地区采访,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让海内外客商进一步了解海洋、认识海洋、投资海洋。二是深入企业进行宣传。近几年来,沿海一带经济发展迅猛,深入这些知名企业宣传海洋,推介海洋不仅扩大了海洋在这些企业中的影响,还为两岸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人缘基础。三是以海洋为载体,加大对海洋经济如加大对滨海旅游的宣传。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世界知名品牌效应,更进一步地向海内外客商,尤其是向台湾客商推介海洋、宣传海洋,与台湾各个涉海行业协会联络,有计划地组织重点涉海行业协会的台商到大陆观光旅游、商务考察。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充分展示大陆对外改革开放的新形象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进展。

    2.找准重心点,着力为两岸海洋经贸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对接两岸四地,融入全球化”是发展两岸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无论是那方面的对接,归根到底还是产业对接,加大对台资的吸引和利用,加大与台湾经贸交流与合作应是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工作尤其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之一。厦门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在带动闽东南金三角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使福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两岸海洋经济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是发展海峡两岸海洋经济的工作重心。发展两岸海洋经济,一是要明确目标,近年来,随着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外资的涌入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不仅使福建的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大批规模企业逐渐成形、成熟,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纷纷入驻福建,使福建企业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福建一批中心城市的重新定位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许多企业开始外移或产业链外延。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语言相通,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居地之一。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逐渐平稳发展,台商到大陆置业的不断增长,作为沿海城市的优势明显凸现,我们应将这些企业作为联系的目标,工作的重点,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供闽台涉海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互动两地海洋经济的发展。二是依托产业优势进行招商。优势产业是推进经贸合作,进行招商引资的“强劲磁场”。我们应发扬优势,突出沿海海洋科技与经济的特色,走特色招商之路。当前,台湾农业投资商正在向大陆扩张,我们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台商海洋产业方面的资金、技术的转移和外延。

    3.找准结合点,统筹做好各项工作。例如政府驻外机构接触面广,信息量大、活动空间宽。我们应积极发挥这些优势,统筹做好各方面服务工作。一是传递信息。重点了解海峡两岸及其中心城市的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重大经济社会活动情况,及时反馈,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二是要加强与两岸有影响、有实力的海洋企业家和知名人士的联系。通过有效的联谊活动,积极吸引他们回家乡投资办实业。

    (四)推动两岸“海洋经济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措施保障

篇5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路径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48-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133.5亿元,再到2009年31964亿元,海洋经济早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5%。

但目前来看,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海洋经济总量远低于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2004年海洋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比重不仅低于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同时也低于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其次,我国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程度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相比,我国的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与现代化的海洋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差距。

1、海洋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1978年由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光远等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以来,国内学者对“海洋经济”概念的界定就一直在讨论之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在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初期,何宏权等。指出海洋经济是“人类在海洋中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海洋经济的活动范围在海洋,就空间地理位置来说有别于陆地,故而称为海洋经济”。杨金森。则认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2003年,徐质斌。将海洋经济定义为“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区位选择和初级产品原料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称”。

2003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31 13号)中,将“海洋经济”定义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并指出海洋经济涉及的主要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

这些概念当中,《纲要》给出的海洋经济的定义较能代表中国国内对海洋经济界定的主流观点。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全球社会所普遍认可并全面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战略思路和指导思想,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较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由此定义可以看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包括这样两部分含义:海洋经济需要发展,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与此同时,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在海洋生态的持续能力基础之上发展,当代人发展海洋经济之时尽量不要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平衡,以保证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二是要保持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三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

2、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我国海洋资源藏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已探明的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0万公顷:在国际海底区域我国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等等。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相比之下我国的人均海洋资源占有量则寥寥无几。

2.2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首先,是海洋污染问题。根据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形势虽较之前有所缓和,但并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海洋污染依旧主要表现在海域污染严重、近岸海域部分海洋生物受到污染、陆地污染物排海严重、海洋赤潮多发等方面。其次,由于过度捕捞及污染问题的存在,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受到威胁。如山东的胶州湾,由1963年的141种生物到20世纪70年代的30种,再到20世纪80年代初只剩下17种。再次,海岸侵蚀问题严重。人工采砂、沿海建筑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采伐红树林等生产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海岸带地区的海岸侵蚀问题,影响了海洋生态平衡。

2.3 海洋灾害频发

从历史统计来看,我国的海洋灾害十分严重。平常年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数十亿元,严重的年份高达上百亿元。例如,根据国家海洋局的2008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其他海洋灾害134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06.5亿元,死亡(含失踪)152人。在我国,发生频繁且破坏力巨大的海洋自然灾害主要有风暴潮、巨浪、海冰等,其次,海平面上升、咸潮、海水入侵和海雾等海洋自然灾害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2.4 海洋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较低

海洋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较低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我国的海洋科技水平还相对落后;其次,我国海洋科技主要投入在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四大传统海洋产业,而在新兴海洋产业领域应用较少。。再次,目前我国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各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仍不合理,产业化阶段开发投资缺乏。在美、日等发达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的投入资金比例大致为1:10:100,而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资金投入的比例约为1:1:10,用于产业化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

2.5 海洋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趋同,缺乏系统性

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分工体系仍不完善、协调配合仍不够,以环渤海湾港口群为例,在环渤海湾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着60多个港口,天津、青岛、大连三大港口由于在地理位置和区位方面各有优势,竞争十分激烈,尤其在集装箱运输方面,都打出了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口号;而相对小一些的港口也十分活跃,烟台、日照、黄骅、营口等一大批城市也提出了“国际化大港口”建设的目标。在如此距离的海岸线上重复建设这么多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化大港口,显然是不合理的。

3、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路径

3.1 通过强制性政策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的恶化趋势

虽然管制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刚性强而缺乏弹性,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但是却有效遏制环境继

续恶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强制性政策控制海洋污染的思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对海上生产过程和产生陆源污染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进行强制性规定,也就是直接管制,如我国目前实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二是对产生污染的生产投入和消费的前端过程所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数量、种类进行强制性规定,即进行间接管制,如我国目前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企业环境目标责任制等。

但是我国目前治理海洋污染的政策多是针对排污企业而制定,尚缺少针对沿海旅游、农业陆源污染等方面海洋污染的强制性控制政策。而且,我国海上执法体制属于分散型,海监、港监、渔政、公安等海上执法队伍分属于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农业部、公安部等诸多部门,力量较为分散,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还应整合海上执法队伍,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3.2 通过引导性政策激励海洋科技发展

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是强还是弱,关键在于其海洋科技水平是高还是低。无论是海洋开发与利用,还是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都需要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科技,第一要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海洋科技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投入资金的必要性,特别对是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研究和海洋产业。但是与此同时,也应鼓励民间资本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借鉴风险投资、项目招标等市场形式,拓宽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第二,制定鼓励海洋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以激励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完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间接促进海洋科技的发展;第三,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与储备,通过健全完善海洋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和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3.3 通过政策引导促使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粗放式经济增长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生产设备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对海洋生态环境有较强的破坏。我国海洋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丰富不等于无限,而且人均占有量又较低,这使得海洋经济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要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首先,要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技术创新、改善管理方式,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提高海洋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其次,在增加投入新项目、增加海洋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注重海洋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3.4 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加强公民的海洋国土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公民是良好海洋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公民个人也有保护海洋环境并监督他人或企业行为的责任,但前提是,公民本人需要了解他的受益之处及其所肩负的责任。“一样东西可以被理解的时候,你就会有参与感。一样东西如果无法理解,你就会觉得很疏离。”通过大力宣传和加强教育,可以让公民理解并接受海洋国土的观念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局限于宣传画、张贴标语,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拓宽宣传途径,可以包括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也要充分利用各类网站、交互网络电视、网络论坛、个人博客、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新媒体。

3.5 制定详细的海洋经济风险应对措施

篇6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舟山;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1.1海洋

海洋指的是地表由陆地分隔成并且相互连通的广大水域,它占地球表面积的30%以上,约3.6亿km2。海洋中含水量占地球上总水量97%,其中可用于人类饮用占2%。地球主要有5个大洋,它们分别是北冰洋、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十分有限,已探索的海洋只有5%,还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

1.2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级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即人们对海洋中各类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如海洋捕捞业、海洋油气业、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

1.3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在對海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海洋资源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2.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可以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保护,人类文明正在以全新姿态向海洋发展,国际间以海洋为中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包括以尖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竞争。目前海洋领域的产业主要分为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工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的海洋产业实现了从劳动力资源粗放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转型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今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这个新形势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并制定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影响力不断向各个领域延伸,表现出了迅速增长的态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其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海洋经济的区域性变得显著,区域布局逐渐形成。目前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中心的海洋经济区迅速发展,同时,沿海各综合经济区发挥各自区域比较优势,已基本形成以辽宁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为中心构成的海洋产业经济带,海洋产业在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海洋经济现阶段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仍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层次不断拓展。废弃物排放过多、海洋资源消耗过多的粗放型海洋经济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和对海洋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并加剧海洋经济及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影响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妥善处理好海洋经济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对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3.1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从渔业资源的特性看渔业资源属于可再生生物资源。鱼类通过自身不断的生长、繁殖,实现自我更新,使种群数量维持在在一定范围内。但要实现永续利用必须要实行适度的捕捞。如果捕捞不当,严重超过自我更新的速度,将会严重破坏渔业资源。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面临着海洋渔业环境破坏严重、海洋渔业资源骤减、海洋水产品安全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最近几年,不少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赤潮,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黄渤海区由于缺少饵料性鱼类,使经济性海洋鱼类生长缓慢。对海洋鱼类生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导致鱼群数量减少,严重影响着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海洋污染主要来自海洋的污染、船舶油污的污染、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是所有污染物质的最终积聚地,而海洋本身强大的自净能力也使它成为污染物的天然处理场所,海水的流动和海洋生物、化学、物理过程的作用,污染物通过稀释、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被分解为无害物质,但是这种洁净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一旦进入海洋的污染物质数量和速度超过了海洋自净的能力,海洋就会被污染,海水水质必然受到破坏。

4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4.1舟山的海洋区位优势

舟山市在舟山群岛上,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杭州湾外缘,面朝太平洋,海域辽阔,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离上海、杭州和宁波等大中城市较近,是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舟山还具有非常丰富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港口资源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舟山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渔业年产量居浙江省第一位,约有120万t,种类也非常丰富,约有500多种。舟山还拥有2447.87km的港口岸线,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港口岸线水深在10m以上。

4.2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海洋经济在舟山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目前,舟山的海洋经济正在由“涉渔型小产业”向“临港型大产业”的转变,初步形成水产加工、船舶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海洋生物和海洋旅游等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一些问题,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舟山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3制约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是海洋生物资源日趋枯竭。对鱼群的过度捕捞大大超出了鱼群的繁殖速度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很多鱼群的退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鱼汛,很多被破坏的海洋生物资源难以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二是海水污染严重。由于工业排放得不到有效处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油污无法得到及时清除等原因,海水污染影响着舟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舟山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第一產业占有的比重过高,二、三产业的相对薄弱。舟山渔业较发达,但是第二产业主要是传统船舶工业,附加值不高,结构单一,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开发、海水生物等高新产业的比重较低,产值不高。第三产业中的对外贸易、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5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产业方面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需要以新兴产业为发展核心,这是促进海洋经济升级的关键。为了实现海洋经济和社会全面对接,一定要以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发展高效率、低消耗的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舟山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开拓海洋相关设备制造业、服务业等等。比如,水下检修系统、海洋防污系统、海洋电子技术等等。这些都是和海洋产业开发有关的新兴产业,能够从新的角度来拓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空间,为海洋地质、海洋信息、海洋药物等等领域的需求提供新的技术经济增长点,建立系统化海洋结构,完成高效益技术的升级,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5.2资源方面

渔业捕捞行业的管理需要从强度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渔业资源保护与修复要共同维护、同步推进。舟山渔业经济的发展核心要从“拼资源”转移到“拼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海洋资源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就意味着海洋产业发展的可升级空间扩大。对于非资源型海洋产业的发展,也要用可持续观点来维护产业发展。舟山海洋产业需要根据新的渔业技术升级来寻找现代“绿色渔业化”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积极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捕捞渔业更要向着保护近海资源方向发展,通过远洋渔业、外海渔业来提高产品的隐性附加价值,促进海洋渔业效益型的转变。

5.3环境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要以产业升级转型为契机,根据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来完成低污染、低消耗的产业链建设,在推广高新技术应用的同时,用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来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方式。在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来提高企业对污水、废气的处理能力,将污染物排放压缩到最低程度。在进行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时,需要根据海洋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系统能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实现海洋经济的健康、安全、全面发展。舟山市组织的“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就是将河口、海湾为治理重点,以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作为目标,利用新技术对滩涂等等海洋环境进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着重开发无居民海岛的海岸沿线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能够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这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秦宏,孙浩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1(1):139-142.

[2] 杨美丽,吴常文.浅析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产业经济学角度[J].中国渔业经济,2009(3):12-15.

篇7

关键词:海陆经济;协同效应;格兰杰检验;面板数据

目前,关于海陆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测量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关联程度方面,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海陆经济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徐胜(2009)对海陆经济内在关联关系的存在原因进行了阐释,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量了海洋三次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董晓菲等(2009)从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其中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量海洋经济及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关系,从而说明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密切相关。对于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相互作用方面,董晓菲、韩增林(2007)分析了辽宁省海洋经济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拉动效应,但只是进行了文字分析,没有对其进行数学计量。本文着重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和面板数据模型两种方法实现对海陆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的检验。

一、海陆经济发展存在协同效应的理论依据

协同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1971年,物理学家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协同论认为整个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社会现象亦如此。

海陆经济之间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协同效应:首先,海洋产业是陆域产业的延伸,在陆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海洋产业的发展广泛需要陆域产业的支撑,陆域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其对海洋产业促进作用越大。其次,海洋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陆域产业的发展,海洋广阔的开发空间和丰富的蕴藏资源决定了海洋产业发展很好的前景,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海洋产业的发展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相关陆域产业的发展,因此,海洋产业较发达的地区,陆域产业发展水平一般也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地区。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又密切的相互联系,海洋经济发展可以很大程度地借鉴运用陆域经济的发展成果,包括制度形式、发展方式、科技成果等方面;与此同时,陆域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如能源、原材料的提供,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以沿海陆域地区为依托,这同样会拉动陆域经济的发展。如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陆域交通运输、仓储等物流行业,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等进行金融服务支持,沿海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需要陆域餐饮、住宿等行业的支持。

二、海陆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的分析

首先,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进行如下表述:以两变量为例,其他条件不变,若xt加上的滞后变量后对yt的预测精度不存在显著性改善,则称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根据以上定义,格兰杰因果检验式如下

如有必要,常数项、趋势项、季节虚拟变量等都可以包括在上式中。则检验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原假设是:

H0=β1=β2=β3=…=βk=0

显然如果式①中的xt的滞后变量的回归参数估计值全部不存在显著性,则上述假设不能被拒绝。即如果xt的任何一个滞后变量的回归参数的估计值存在显著性(不等于零),则结论应是xt-1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双数检验可通过F统计量完成。

式中,RSSr表示施加约束(零假设成立)条件后的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表示RSSu不是加约束条件下的模型的残差平方和,k表示模型xt中的最大滞后期,2k表示无约束模型中被估计参数的个数。T为样本容量。

在原假设成立条件下,F统计量渐进服从F(k,T-2k)分布。判断规则是:

若用样本计算的F≤Fα(k,T-2k),接受原假设,即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若用样本计算的F>Fα(k,T-2k),拒绝原假设,即xt-1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考察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发展速度的因果关系情况。选择发展速度指标,主要是为考查海陆经济之间的动态效应,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因资源禀赋、地区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初始状态对海洋经济及陆域经济产值的长期影响。

鉴于我国海洋经济数据样本空间时间的短暂性,并同时考虑到政策、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1996-200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由于全国的样本数据数量较少,不能有效地进行检验,因此,选取全国11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陆域经济等数据作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对象。选择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发展速度、陆域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之间的比例。协同效应可以简单用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对海洋经济及陆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为方便阐述,将以上三个指标分别记为HYZS、LYZS和HLBL。

下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2的检验前提下,海洋产值与陆域产值的比例指标对海洋产业的增速具有明显的影响:HLBL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HYZS的格兰杰原因,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LYZS的格兰杰原因。同时LYZS也是HLBL的格兰杰原因,而HYZS不是HLBL的格兰杰原因;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经济增速与陆域经济增速之间并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静态效应大于动态效应,即既定的海陆经济比例对海陆经济发展起的作用较为明显,而由于海陆经济动态增长而给陆海经济带来的拉动效应在短期内不明显。当滞后阶数=3时,仅有陆域经济增长速度与海陆产值比例之间存在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其他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均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滞后三期处于一个海陆经济协同发展的静态效应起主导作用向动态效应作用更加明显的过度阶段。当滞后阶数为4时,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增长速度在5%置信水平下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印证了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的存在。

三、海陆经济协同效应的面板数据回归方程计量

为更准确地衡量海陆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效应,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拟合海陆经济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建立适当的模型形式,考察海陆经济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具体方程形式。选择的样本数据包括我国沿海11省市的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与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关系。关于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度量,本文选择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的比例作为解释变量,考察该解释变量对各个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

文中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考察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对海洋经济增速、陆域经济增速以及GDP增速的影响,以我国沿海11省市1997-2008年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以及海陆经济产值之间的比例作为模型的样本数据。

为了增加模型的解释程度,我们同时选择各个被解释变量的之后一期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具体模型方程形式分别为:

GDPZS=α*GDPZS(-1)+β*HLBL

HYZS=α*HYZS(-1)+β*HLBL

LYZS=α*LYZS(-1)+β*HLBL

其中GDPZS表示现实我国沿海各个地区生产总值与其上年生产总值相比增加的比例;GDPZS(-1)代表上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的数值;HLBL指标代表海洋生产总值与陆域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是衡量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HYZS表示各期海洋生产总值的增加比例;LYZS表示陆域生产总值比上一年的增加比例。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海洋产值与陆域产值之间的比例对海洋经济发展速度、陆域经济发展速度以及GDP发展速度均有正向影响,即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产值之比越大,其对于海洋经济、陆域经济、GDP发展速度的推动作用越大。

四、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两种方法,验证了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发展效应。在短期内,海陆经济静态布局(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产值之比指标反映)对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发展均有推动作用。该指标数值越大,越有利于海陆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表现为海陆经济发展速度趋向平衡,海陆经济之间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两个方面。在中长期内,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存在相互拉动的效果,但存在一个滞后期,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初步确定,该滞后期约为4年。

由上述结论可以看出,综合协调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结构比例,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结构协调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海陆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对于实现海陆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晓菲,韩增林.辽宁省海洋经济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拉动效应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

2、戴桂林,刘蕾.基于系统论的海陆产业联动机制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1).

3、宋薇.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2.

篇8

关键字:经济增长;产业群体;面板数据模型;区域经济

现在大都市化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或者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最近的这些年着重发展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以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等几个发展速度比较快而且国家也非常支持鼓励的经济发展区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区域都是沿海地区,这样的有利地形对他们这些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我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持鼓励态度的。

一、 对产业集群这一理论的诠释

产业集群的现象就是许多企业非常集中的另外一种说法,这种现象在如今的社会是非常常见的,不仅是我国,全世界范围内都有这种情况,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现在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目前世界产业组织的形式之一,那些经营类型比较相似的公司集中在一片区域内共同发展,可以相互之间有一个借鉴以及帮助,让这些企业能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地方的集体发展正在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主流发展形式。

二、 海洋环境的一些概念

1. 海洋环境的容量

海洋环境容量这一说法是建立在环境容量之上的,只不过是把原来的环境研究对象变成了现在的海洋环境而已。海洋环境的容量指的是海洋对污染物质的承受能力强弱,海洋对污染物质能够承受的数量。这种数量在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由于海洋环境的特点是在不断流动的,海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小型环境基地,相比于内地的那些湖泊和江河来说它的容量会大很多,所以对其能够容纳的污染物的量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有着非常大的争议,因为每片海域和每片海域之间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

2. 环境的效率问题

在之前的里约地球峰会上曾经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环境效率的概念,那些巨头对环境效率的价值和经济增长联系到了一起,简单来说就是单位环境能够支撑的价值是多少,这个价值比较大证明企业的活动能够在比较小的环境成本之上取得比较大的经济利益。所以,环境效率这个概念就是基于这种观点而来的,能够依靠比较少的环境条件就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经济利益的公司其环境效率就比较高,那些为了公司的发展而不去保护环境的公司其环境效率就很差,因为他们必须要依靠对环境的不同污染才能够让企业的经济能有一定的增长。

环渤海工业区比较集中的工业集团来说,那些企业在进行生产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基本上没有经过处理就被排放到了渤海中去,这样对整个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环境是一个非常大的污染,生活在环渤海地区的人们会受到很严重的伤害,他们的人身健康得不到保障。我们引进的环境效率的概念对经济增长有了一个更加明确地目标,让那些企业真正的明白企业的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保证企业效益的前提之下必须要保证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受到大的损害,因为工厂是私人的,环境是大家的,就算是在工厂生产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污染,那也必须要对这些污染进行一定的治理,应该能够保证环境不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才可以。

三、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废水的排放情况

在我们的国家,陆地的污染物质能占到海洋污染物质的85%,这些污染物质的成分主要是一些化学物质、油类物质、氨氮以及磷酸盐等污染物,以上这些污染物可以占到总污染物的95%以上,我国的陆地污染物质主要是由工业的废水、废物、废气、城镇人民的生活垃圾和农户使用的化肥、家禽的粪便以及农药等物质组成的。所以,我们可以把陆地上的污染物质归为四类:

第一,工业污染源;第二,生活污染源;第三,农业污染源和养殖污染源(陆上养殖)。陆地上的污染物质排放对海洋的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破坏,有的时候还可能会引发比较大规模的赤潮的发生,据最近一些年的统计来看,渤海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超过十起。一些海洋方面的专家称我国海洋发生赤潮的次数居高不下和这些陆地污染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四、 对我们来说,环境是非常稀缺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探讨。第一,环境的绝对稀缺。在我们还没有得到非常富有的自然资源之前我们能够掌握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得到的利润不是靠自然资源的消耗而来的,所以这时候根本就不存在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名词根本就不会联系到一起,只有环境因素和经济利益联系到一起之后,也就是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自然资源是非常稀缺的,而且很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说环境是绝对稀缺的。第二,环境是相对稀缺的。当我们开始消耗资源的时候,这时候我们生活的空间的环境质量就会下降,这时候环境的稀缺程度就会上升,当物理性的稀缺变成了依靠价格形势去评判环境因素的好坏的地步,这种经济增长的 形势会让某些自然资源处于相对稀缺的现状,但是对整体的经济增长形势不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五、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区域这些因素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应该对不同的地区进行不同的分析,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对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区的废水排放情况对环境的影响做了一个比较简略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工厂排出来的废水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渤海的海洋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然后,这些废水对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人民的人生安全有一定的威胁;最后,这些依靠自然资源和对环境高度污染的企业并没有取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周静,杨桂山.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地理研究,2007(5).

[2]彭立颖.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篇9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0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3-0032-04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的是区域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及相互间的互相反馈作用,所拥有的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对海洋经济而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即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海洋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它应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写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阐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的是某一沿海区域的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对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

2 海洋产业的经济功能:指沿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海洋产业产值的比重及增长速度从资源开发角度说明了人类对海洋的开发程度以及海洋产业的经济贡献。

3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的是沿海地区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及使海洋环境恢复到一定目标的能力。

4 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海洋科技渗透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个要素,从而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海洋科技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能力。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包括的内容,可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具体分为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和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

1 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包括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率(%)、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滨海旅游业收入(亿元)。

2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包括海域面积(平方千米)、岸线系数、海水养殖面积(公顷)、盐田面积(公顷)、宜建港口港湾数量(个)、海洋石油资源储量(亿吨)、海洋天然气资源储量(亿m3)。

3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包括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清洁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率(%)、海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万公顷)。

4 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包括海洋科研机构数量(个)、海洋科研从业人员(人)、海洋专业技术人员(人)、拥有发明专利总数(个)、发表海洋科技论文数量(篇)。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方法

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方法、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她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本文使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IAHP(Improved AHP),其计算权重的步骤如下:

2 多元统计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聚类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认为所研究的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把相似度较大的指标聚合在一起,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指标聚合完毕。判别分析法是根据影响研究对象的多种指标,依据一定的判别原则,对研究对象的归属作出判断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是把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研究对象指标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指标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之间相关性较低。组代表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能够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可以理解为在已知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评判具有模糊因素的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方法,其中“灰色”指信息量少、不充分,为“量”的概念,而“模糊”指评判信息中具有概念不明确的因素。

4 对各种方法的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评判法进行多目标决策方案的评价,可以解决评价中的非精确性问题,对主观的概念进行量化,方便了问题的数学处理,减小了主观判断带来的差异,使结果更为准确,更为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得出较正确的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其应用涉及广泛的科学和实际应用领域。该方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虽然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对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决策问题却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由于灰色模糊综合评判以灰色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可以处理同时具有灰色性和模糊性的综合评判问题,因此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它比其它的评判方法更接近客观实际,使评判结果更加客观可信。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包含了专家评价法。

尽管层次分析法、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解决多指标评价问题能够得出较为有效的结果,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各评价要素权数的确定比较困难,主观性较大,使得综合评价结果不具有惟一性和客观性。而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各综合因子的权数是根据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的,方差越大的变量越重要,从而具有较大的权数,这样就避免了人为确定权数的随意性,使得综合评价结果惟一。但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指标的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实

际应用时往往不如层次分析法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灵活实用。

四、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在此,本文运用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为制定国家层面上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沿海地方海洋管理机构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可对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体系是对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抽象和模拟,但各个指标对系统的贡献不同,这可以用一组归一化的权重w1,w2…来刻画。传统的权重分配常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其中层次分析法不仅对咨询专家要求高,而且多轮咨询的工作量大。层次分析法一般采用九标度刻画比较判断结果,因此操作困难,计算复杂,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为了计算方便,本文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参考刘波(2004)的研究,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与环境、智力支持权数分别为0.137、0.256、0.478、0.128,C3l可以认为在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四类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根据三标度层次法凹,对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四类指标,即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经过计算,得到其权重分别为0.2765、0.3988、0.1917和0.1329。同理,可得到因子层指标的权重(见表1)。

2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运用已建立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数据采用2005年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海洋年鉴。通过对有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以及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加权综合,得出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见表2)。

3 结果分析。根据表2分析结果,中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依次为海南、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上海、天津、江苏、河北和广西。根据表2分析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四组,即为极高组、高组、中组、低组。

极高组中包括海南、山东。山东省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两方面居沿海地区首位。山东省的青岛市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的海洋科研和教学单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左右,素有中国的“海洋科学城”之称。全国110多个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在青岛就有24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各类海洋科研机构10多所,教学机构5所。青岛的海洋高科技人才占全国同类人员的50%以上。山东省废水治理的处理能力在全国居于首位,这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科技水平。海南省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在全国处于第1位,其中海域面积、岸线系数、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在全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高组中包括广东、福建、浙江、辽宁。广东的海洋科技综合能力仅次于山东,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等其它三个方面也居于前列。福建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方面处于全国前列,而在其它三方面均居于中游。浙江在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仅次于山东,而在其它方面均居于中游。辽宁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和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居于全国第三位,其它两方面则较为落后。

中组中包括上海和天津。上海和天津的海洋产业发展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它们的海洋资源供给能力较差,同属海洋资源短缺的地区,这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吻合。在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上海和天津居于全国后列,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高速发展造成海域环境污染所致。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方面这两个城市处于中游。

低组中包括江苏、河北、广西。江苏和河北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方面都较为落后,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也处于后列。江苏在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能力方面仅次于山东和浙江。广西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方面都处于全国后列,但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居于中游。

五、结论和思考

1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抽象和模拟,仍有一些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无法包括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例如,在本文评价结果中,海南省处于极高组中,其重要的因素在于海南省拥有200万平方公里海域以及丰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但由于南海地区海洋权益问题的存在,使得海洋开发受到阻碍。任何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完全地描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在具体使用指标体系时,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

篇10

关键词:经济系统;协调性水平;可变模糊识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前言

辽宁是一个沿海经济大省,随着陆地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随着海陆经济的深入发展,海洋开发活动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社会经济活动对海洋压力和需求的不断增大,使得海陆间的冲突和矛盾也日趋尖锐。本研究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对海陆各个经济系统的协调性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此研究加深了辽宁海陆经济研究的深度,避免了单一指标带来结果的片面性,能够探明海陆之间的整体影响关系,为辽宁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一、可变模糊识别理论

设论域U上的模糊概念,对U中的任意元素u(u∈U),u对表示事物吸引性质A的相对隶属度为,对表示排斥性质的相对隶属函数为,,,且。设:,称为u对A的相对差异度。根据=1,则(1)。设x0=[a,b]实轴上的模糊可变集合V的吸引域,即区间,X=[c,d]为包含X0(X0X)的某一上、下界范围域区间。x为X区间任意点的量值,则x落入M点左侧和右侧时,其相对差异函数模型为:x落入c,d两点范围之外时,其相对差异函数模型为:,式中β为非负指数,通常可取β=1,即相对差异函数模型为线性函数。确定以后,根据公式(1)可求解相对隶属度。设评价对象u用m个指标进行评价,其指标特征值向量,对应的相对隶属度向量,根据;推导得出模糊可变识别模型:,式中为识别对象u对A的相对隶属度,a为优化准则参数,a=1为最小一乘方准则,a=2为最小二乘方准则;p为距离参数,p=1为海明距离,p=2为欧氏距离[2]。

二、辽宁省海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在确定了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对协调性水平进行了计算,结果见表1。

(一)海洋经济系统

从表1可知,辽宁省海洋经济系统协调水平为低等偏中等水平,以2013的2.7351最好,1996年的4.2066最差,海洋经济状况呈现出波动中逐渐变好的趋势。究其原因:辽宁省提出“海上辽宁”的战略构想,了一系列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海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率得到提高。基于三轴图[3]结构演变方法,海洋产业结构三角形重心1996年落在第1区域,经过先左旋后右旋的演进模式,2013年的海洋产业结构重心落在了第4区域内,由“一二三”的发展模式演变为“三二一”的发展顺序,产业结构进入高级化发展阶段。全省积极开展海洋科技事业,组建了海洋研究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将科技成果致力于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效率水平由1996年的4.3448到2013年的2.3698。但是,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尚小,2013年的2.7257也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国11省市中位列靠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力不足,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在海洋产业总值中的比重不足1%;海洋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仍是突出问题。

(二)陆域经济系统

从表1可知,辽宁省陆域经济系统协调等级由3.9775变为2.9137,从低等偏中等水平提升到中等偏高等水平,辽宁省陆域经济发展状况逐年变好。辽宁省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经济总产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发展态势良好。辽宁省加快推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坚持扩大内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给辽宁老工业基地带来了经济增长空间。辽宁省注重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加快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大幅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年来也逐渐降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效率水平得以提升。与此同时,辽宁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污染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加强水污染控制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空气监测,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抓好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废物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

(三)海陆复合系统

从表1可知,辽宁省海陆复合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个别年份有稍微的波动,以2013年的2.8364为最佳,1996年的4.0903为最差。说明海陆复合经济系统整体发展基本上越来越协调,发展态势良好。这是因为辽宁省在发展海陆经济的进程中已经逐步认识到要综合考虑海、陆的资源环境特点,在海陆经济、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上,以海陆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基础进行统筹规划,以加强海陆经济的互动发展。即便如此,在辽宁省海陆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致使整体协调水平并不是很好。比如海陆经济发展结构不同步,辽宁省陆域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型产业,2008年以来其所占比重超过50%,而在海洋产业方面,辽宁省更加注重海洋三产的发展,近几年已超过海洋二产。海陆产业结构发展不同步,不利于海陆共用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使海陆经济发展协调呼应,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率;海陆功能区划不够协调、陆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等也是阻碍海陆系统更加协调的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结论:海陆复合经济系统的协调性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高,以1996年的4.0903为最差,2013年的2.8364为最佳。其中,海洋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陆域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逐年稳步增加,但总的提升幅度小于海洋经济系统。陆域经济相对于海洋经济起步较早,经济基础较为牢靠,发展相对稳定,但经济活力相对不足,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大于陆域经济。

建议:对辽宁省陆域经济而言,既要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又应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经济规模,在继续以第二产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以科技为指导,拓展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在发展海洋经济中,首先要转变思想重视海洋的发展,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借鉴陆域经济发展经验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能力;辽宁省应注重海陆经济系统的综合开发管理,为海陆经济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提高经济系统协调性水平,以此既促进经济的增长,使得辽宁省海陆经济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盖美,刘伟光,田成诗.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5):96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