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

篇1

【摘要】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在满足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后随即就露出了“破绽”――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对人才进行后续培养是职业院校核心工作。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趋势 学制 教学管理

近日赴江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中等专业学校、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进行了参观学习。作为职业教育从业者,我颇有感触。

一、数据统计和分析

1.多种学制

江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大专学制和本科学制(与江苏大学联合办学);浙江绍兴中等专业学校和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设有中专学制和其它一些丰富灵活的学制。

浙江绍兴中等专业学校在2016年设置6大类(建筑工程、生物化工、财会经贸、机械电气)共30个专业,招生人数在1200人。其中3+2学制4班160人,5年一贯制7班280人。2年级开始又开设了高考系,通过一年的学习,从3年制中专班级中选拔出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高考班,集中学习,参加每年6月份的普通高考。多种学制有效地分流了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成绩、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

2.教育教学管理

浙江绍兴中等专业学校本着以赛带教的宗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赛、省赛、国赛,建立健全参赛机制,几年来,学校夺得各种国赛赛事奖项高达101人次,竞赛成绩十分突出。

江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学院于2002年就专门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12名,其中7人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4人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建成了咨询室、放松治疗室、沙盘治疗室、团体辅导室、发泄室等先进的硬件设施。全方位展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在学生的管理上采用了军事化管理模式,从严治校。有人说: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在军队。究其原因,军事化管理易培养形成很多优秀品质:使命感、s誉感、责任感等。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以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着装仪表为突破口,逐渐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倡导“德塑人生、技行天下”。

二、借鉴与思考

综合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江浙一带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有许多供我们借鉴的地方,也给我们提出了思考的方向。

(一)借助政府的力量发展职业教育。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当地职业院校采取多种的扶持策略。从三所院校了解到:当地政府给职业院校的学生发放了多个名目的助学金。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的学生各种助学金的享受人数高达100%,各种奖学金的享受人数高达30%―50%。金额也巨大,浙江绍兴中等专业学校竞赛获奖的学生最多可以获得3万元(省、市、学校三级奖励)。政府还不断完善一些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无疑逐渐为职业院校铺开了一条康庄大道。

职业院校和企业期待政府扶持的具体化。

(二)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借助外力努力提高办学层次。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自各个层面,学生的素质参差不一。单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此,职业院校一改过去那种一味提倡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方案,在进行倡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的要求。借助普通高校的师资和教学设备无疑就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3+2” 学制和“5年一贯制”学制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部分优秀的职教生铺平了道路,也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在满足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后随即就露出了“破绽”――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对人才进行后续培养是职业院校核心工作。

(三)满足社会需求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了产业革命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对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和培养的实践技能也要顺应企业的需求。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岗位需求的严重不匹配。企业合作正是科技发展的衍生产物。校企合作让职业院校的教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及时地了解到企业的技术进步,及时地了解到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岗位要求的变化,如此,就能根据这些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相应修改,避免了出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出现偏差的情况。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施到今天,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收益,但还是一条艰辛漫长的道路。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动、企业生产经营的转换、对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的质疑等等因素迫使企业不得不“核算”自己的生产成本,于是,校企合作或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废,在很多时候都无法顺利进行。其结果大多是:许多企业是望而却步,职业院校空有单方面的热情,呈现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要把“校企合作”真正落实到实处还需要政府牵头、联合职业院校、企业,三方进行详细的探讨并制定出可行很高的实施方案。

(四)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培养

??新时期的高技能人才应该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高度。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有可能给企业或个人带来不利。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担。近年来,职业院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S”式的管理培养模式早就了一大批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让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追求知识的单一性或技能的专一性,或重业务轻政治或重科技轻人文,形成专业过窄、功利过重、缺乏创新能力、没有适应能力的畸形素质。由此,职业教育在加强德育建设、加大人文教育、提高创新教育上还要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业4.0;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前言

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应于工业和制造业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极大重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我国出现很早但仍处于初级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文就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困境进行研究,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2011年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提出工业4.0概念,2014年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为了缩减我国经济与制造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要进行传统经济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工业的4.0版本。要转变以追求“低附加值、产量”为标准的传统经济模式为以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高质量、创新与创意”为目标的新经济模式,就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主要途径是职业教育,近年来我们不断学习德国的“工匠制度”、日本的“精细化作业”及美国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以期建立新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迅速膨胀和发展,但是这些较传统的职业教育偏于“小职教观”。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理论教育,更需要社会、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参与;这样与之对应的“大职教观”就发展起来并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

5月19日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明确了九大战略任务和十大重大领域打造制造业强国地位,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这样背景下,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就显得非常迫切,适于当下的“大职教观”职业教育模式必将迎来蓬勃的发展和新的突破。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了成就,技术进步迅速促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其中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下,职业教育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限于社会的大氛围,职业教育的发展亦存在困境和瓶颈。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

1、职业学历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我国普通学历教育体系经历三十年的建设比较完备,但是职业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不受重视,中职和高职教育近年才有较大发展。由于市场和社会的推动,国家教育部进一步将普通本科院校划分为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无疑这也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延伸并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学历体系。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设专业硕士学位,这更显示对应用和职业教育的学历突破。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逐渐完备,理论上职业教育从中职到研究生教育的连续性通道被打通。这奠定了高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本保障,亦显示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空前重视。

2、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逐渐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政策支持:在职业教育的申办、建设用地、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及社会对接帮扶等方面提供了重大支持。截止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是1327所,中职院校是近2万所,未来规划应用技术型大学600多所。②财政资金支持: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导下,国家大力增加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其别是一百所的高职示范性院校。这一点,可以通过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软件的迅速发展得到验证。

3、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及影响逐渐加深:职业教育重视的是实践应用及技术培训,因此社会、企业的参与是必须的。只有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研究创新才能具备高素质及形成高技术,因此企业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改革,邀请企业走进课堂、与企业一起制定“订单式培养”等举措体现了市场机制影响的不断加深。未来,与企业的紧密程度就决定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水平。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1、重视理论教育的现状未根本改变:囿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传统上较为重视理论教学。虽然,时代的发展要求改变现状,但是由于教师的素质、学校的实践条件、社会和企业影响性的限制,实践教学在开展中困难重重,其层次、深度、广度的进展效果都不佳。

2、企业参与的主体地位未完全凸显: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关键,企业甚至应该具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但是,现状显示:企业参与的普遍积极性不高,主体性更不能凸显。在企业接受师资培训、学生实训和实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3、国家的职业教育缺乏创新的制度建设:企业的参与性与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都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制度创新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探索。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因为不能获得太多利益,院校管理体制固化是因为行政化的根深蒂固,在现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能破除这两大难题就不能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国家就没有进步的动力。职业教育制度的创新是一项迫切的重大课题。

三、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趋势;启示

1.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1观念陈旧,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些初级的技术工人,在高等教育持续升温,各种高级人才持续增多,社会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当今社会,发展职业教育根本没有出路。这种教育观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2 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多数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呈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唯理论而理论,忽视实践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一种是唯实践而实践,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对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

1.3 立法陈旧,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立法虽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的立法却很少。现在的职业教育立法要么已陈旧过时,不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么就条文空洞,缺乏可操作性。

1.4 缺乏激励和培训机制,学校教职员工教学积极性不高

在很多职业学校中,职工工资由财政拨款支付,工资高低由工龄及职称决定,缺乏激励机制,“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大家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缺乏搞好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学校拟订的职工培训计划形同虚设,大多数教师基本没有接受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学水平 也就如同镜中月、水中花——看得见,摸不着。

2.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2.1 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与课程设置的通识性

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均设有由工商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开发、审核和评价所有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1]。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不只是针对某一阶段或特定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在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职业群体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的要求,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另外,课程设置体现通识性。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 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1992年,英国全国职业资格委员会就出台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该课程不是培养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内的职业能力,而是培养广泛的职业或专业都需要的一般技能、知识和理解力。

2.2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2]。例如美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课程被结合成综合课程向学生提供。法国于1985年、英国于1986年、荷兰于1989年、西班牙于1990年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就引入了技术教育课程。在英国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中,职业培训单元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瑞典和意大利的高中改革也正朝同样的方向发展。在德国,获得中学毕业证书的学生中,有15~20%的学生转而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2.3 职业教育法制化

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颁布了历史上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案——《莫雷尔赠地法案》,首次认可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并使之正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又通过了《国防职业教育法案》、《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合作法》等。德国颁布了《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工业法典》、《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英国、法国等也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法规建设,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立法和规程。西方发达国家颁布的一系列职业教育的法规、法令,对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地位、形式都作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使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 师资队伍“双师”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师呈现“双师”化发展[3]。例如丹麦职业教育的教师首先应是熟练工人,或是完成了第三级教育,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 才能够参加教师课程培训,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毕业,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之后,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高等院校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专职职业教育教师;二是从社会选聘专业技术人员,让他们接受师范教育而逐渐成为兼职职业教育教师。

2.5 职业教育终身化与高移化

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实施终身职业教育的政策,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全民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模式来取代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和培训的模式,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职业教育的终身化,专业分化上移的趋势开始出现。职业教育从高中阶段推移到高中以后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3.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解读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认真审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3.1 转变教育观念,突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短缺、劳动者素质低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要切实改变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就要在认识上有新提高,观念上有新转变,就要从教育入手,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突出抓好职业教育,培养出成千上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实用性人才。

3.2 加强开放式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就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大会建议各国要改进提供终身教育和培训的系统,制定灵活的终身职业教育政策。因此,在终身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国,要建立开放灵活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成为终身学习者,都有不断接受培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现阶段,职业教育终身化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为了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我国要积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各层次间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衔接、学制转换及学习成绩评价认可机制,构建一个开放性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另外,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自身在操作水平高、上岗适应快以及理论知识基础宽广等方面形成的优势,办出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

3.3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通常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技能训练中加强理论教师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才能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实用人才。

篇4

关键词:国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就业

一般来说,教育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小学和中学,这是提供基础性的教育;第二类是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利用这个技能加以实践;再往上是大学教育,主要是基于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作为教育,它要提供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能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对于大学来讲,更关注的是基于知识的使用,而职业教育则更多的是实用性的技术、技能。而那些研究机构,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创造出更多新的知识、开发新的应用。”欧特克亚太区新兴市场教育总监乔治・亚伯拉罕(George Abraham)认为1,“职业教育,更多的是要鼓励这些学生掌握实际的技能,去解决现实社会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制造”的重要差距之一是职业人才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中职学生所占比例达到或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欧盟21国,而我国高职学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比例约为45%,高出世界平均值近一倍,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多,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建立第二个以升学导向的教育制度,也不是建立第二个无职业资格的学历证书的教育制度,它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职业教育的每一级都构成完整的职业资格,可根据劳动市场的需要就业,而在个人需要时还可重新回到职业院校再次接受教育,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又是符合终身教育需要的开放性的教育制度。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六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坚持五个对接:职业教育的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教育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接;第二个特点是深化产教融合;第三个特点是聚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第四个特点是扩大优质资源;第五个特点是服务社会公平;第六个特点是推进综合改革。2

二、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我国职校毕业生数量及就业率均呈上升趋势

《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与2012届本科毕业生91.5%的就业率基本接近,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从量上看,高职毕业生的毕业情况并不差。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8.21万人,就业学生637.51万人,就业率为96.85%。其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三类学校毕业生538.00万人,就业学生520.54万人,就业率为96.76%;技工学校毕业生120.21万人,就业学生116.97万人,就业率为97.30%。

2.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升学比例提高

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520.54万就业学生中,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392.50万人,占75.40%;从事个体经营67.65万人,占13.00%;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60.39万人,占11.60%,比2011年增加2.22个百分点,毕业生升学比例提高。表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取得新进展,职业教育学生成长“立交桥”初步打通。

3.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但以学校推荐为主

2012年在本地就业的中职毕业生为363.01万人,占69.74%;异地就业156.37万人,占30.04%;境外就业1.17万人,占0.22%。学校推荐就业403.26万人,占77.47%;通过中介服务实现就业36.54万人,占7.02%;其他渠道就业80.74万人,占15.51%。学校推荐仍是就业主渠道,但通过其他渠道就业的人数及比例在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渠道有所拓宽。

4.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合理,但以第三产业居首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区域合理,进入第一产业就业的46.53万人,占8.94%;进入第二产业的173.89万人,占33.41%,比201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进入第三产业的300.12万人,占57.65%,比2011年增长约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

5.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专业优化,加工制造专业就业走俏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确定的19个专业类别,加工制造类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均名列前茅,为别为107.56万、105.44万和19.99%、97.38%;石油化工类就业率居其次,达97.38%;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和财经商贸类就业率在平均水平以上;教育类、土木水利类、轻纺食品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6.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向好,地区差距缩小

深圳、宁波、大连、重庆、江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6个地区就业率超过98%。广东、上海、厦门、北京、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四川、湖南、青岛、青海、广西、天津、云南15个地区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1年相比,就业率在98%以上的地区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各增加1个,表明各地区就业差距整体呈缩小趋势

(二)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但仍需要提高就业质量

上海市职成教育所有关研究人员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下同时存在就业质量不高这一问题,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既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内在要求。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2.我国职校教育中出现就业低移化问题

职校学生有相当多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素质偏低,而由中职对口升上来的学生专业技能好,而文化基础一样薄弱。高职与中职是同类型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经验积累不够丰富,内部关系没有理顺等原因,高职与中职在教学方式与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多相似处,为兼顾高等性,甚至出现高职学生技能不如中职学生的现象。夹在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及培训机构之间的高职教育,陷入了理论水平不高,专业能力不强的两难境地,出现了职校教育低移的现象,这必然导致职校学生就业低移。

3.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重视

职校以培养适应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既要求学生有职能,又要求有正确的观念和充分的职业准备。但经调查发现,职校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认识,对未来职业也缺少了解;对步入社会的转换角色,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以致就业后在工作中心理承受能力低及自信心不足。因此,对中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

三、发展职业教育对就业的作用分析

(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

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来解决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问题。通过教育部具体的四项改革,最终使我国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市场需求的结构,课堂、教材,教法,老师,所有的观念都要紧紧围绕市场,从而解决就业增长与就业的包容性的问题。

(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对促进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培养的人才具有技术性和技能性,一切教育教学环节都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它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课程体系完整性轻岗位需求等传统教育思想所形成的弊端,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便失业,也能从容应对再就业。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助于毕业生创业

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打破“一政府,二国企、事业单位,三私企、个体”的就业观念,使失业者意识到“工作无贵贱之分”,有利于在就业选择中,更倾向于灵活就业。也可以自己创业,一方面实现了再就业,另一方面还能对经济做出贡献,带动就业,即实现了以培训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结论:通过上述,发展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今后应该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持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少辉.中职教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

[2]李国强,金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2009.

[3]许明.职业教育对就业增长贡献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

[4]尹晓燕.职业教育培训破解就业难题[J].中国培训.2009.

[5]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社编辑部.2002-2006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

注解:

篇5

区域发展的巨大差异、办学模式的丰富多样、统计数据的难辨真伪,是社会舆论撕裂的主要原因。基于数百万学生的数据分析、数十个县市的田野调查,笔者以为,喜忧参半或许是较为恰当的形容。在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投入撬动了更多的地方政府和社会办学资源,中职招生开始走出低谷,资源优化整合持续推进,校均规模逐步回升,校企合作的深度有所改善,越来越多的学校探索出了符合自身禀赋特征的办学模式。虽然局部地区仍在下滑,但是职教发展整体向好的趋势已经形成。需要担忧的是东部。对政府投入责任的强调降低了地方政府的供给意愿,职教招生规模有所下滑,欠发达地区生源向产业发达县市的转移严重受阻;另一方面,“立交桥”的搭建增强了升学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变身“高考工厂”,职业教育和产业的紧密联系有所弱化。

毋庸置疑,在“央财投入为推力、上级考核为保障”的中央集权主义发展方式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一发展方式的瓶颈也逐渐凸显。一方面,中央集权主义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技能需求的高度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随着新常态的形成,原有的建立在财政投入高速增长基础上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若要延续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趋势,从依靠增量资源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依靠存量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内涵式发展将是不可绕开的时代命题。

通过公私伙伴关系(下文简称PPP)模式应对新常态下的公共事业发展,中央已经达成共识。在发改委的PPP项目库中,教育类项目近40个,其中职业教育近10个,大多是为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笔者以为,PPP模式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贡献远不止于此。现实中沉淀着大量的职业教育存量资源,通过社会合作者的引入,补充一些关键要素,“沉睡”的存量资源就可以被唤醒,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私合作方式,无论是改变学校的产权结构,还是经过合同承包让社会合作者参与到教学、管理之中,又或是将整个专业的培养过程“打包”交付给社会合作者,只要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都可以大胆尝试。

篇6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适应;产业;发展

就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必须构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共生系统,这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该系统的建立可以充分满足现代产业化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为产业持续性发展提供保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现代产业这个中心,有效房展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为此,需要以现有理论及发展策略为基础,对职业教育和现代产业发展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有效调整职业教育活动优化及学科专业结构。

1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主要哦培养适合生产、服务即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及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具有非常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重点强调对其技能的培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展开就业性质的教育。产业是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按照生产资料、服务和产品的共同性形成一个产业,不同生产资料、服务和产品将会形成另外的产业,按照产品形态不同可以分成物质和非物质两个生产部门,还可以分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传统和新型产业等。现代产业是指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的产业,例如新能源产业、航天产业、生物产业等,现代产业发展则指现代产业发展成长的过程,它主要是整个现代产业成长的过程,该过程首先表现为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其次表现为单个产业中企业产品、服务在数量上发生的变化,其发展方向为现代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

2职业教育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职业教育因产业发展而发展,产业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当前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仅为职业技能单项教育和专门教育,新时期职业教育要想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就必须打破原始职业教育观念,在保留不同教育形式独特性与差异性基础上在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相互贯通,这样才能在现实工作中将自身的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现代经济中职业教育不能被动的适应产业发展,而是应该主动的调节和引导产业发展。

2.1明确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当前职业教育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适应现代产业发展上,严格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为新兴产业培养出大批适应其需求的人才,这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可以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职业教育中必须明确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数量及规格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参与进来,不断强化区域中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人才需求情况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人才需求总量及其结构进行有效预测,然后定期出来。

2.2职业教育应与现代产业实现互动

当前职业院校应该建立起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互动的机制,该机制实际上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整人才需求和供给。首先,应展开职业学校改革,在学校办学、专业设置及学校招生等方面扩大其自主性,这样才能招到满足人才需求的人才,其次,应发挥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尤其是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不断推动供求关系合理性和各学校之间的竞争,有效分配各项教育资源,再次,相关部门应在市场中起到引导作用,避免盲目性的出现,并结合市场需求建立预测及预警机制。

2.3综合教育特殊性建立教育发展长效机制

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特殊性,其人才培养周期也比较长,因此人才培养“时滞”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下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只有职业教育先走一步,才能超前把握好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数量、规格、结构等展开科学评价,将其与专业设置、教学活动及课程体系等融合起来,建立起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一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才能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从一定程度上引领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

2.4对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进行优化

从当前职业学校的现状来看,专业结构设置并不合理,因此要想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专业结构的合理性,这样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才能与产业需要相符,因此,必须基于职业院校实际情况展开专业结构评估工作,评定其是否为市场所需,评估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专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其达到一种最优状态。按照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宏观上加强对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控,建立起分专业、分学科的、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从而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在多学科、多专业之g进行交叉融合,促进复合人才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着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同时对职业岗位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虽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非常快的发展,办学规模也得到了扩大,但是始终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因此,实现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发展适应目标非常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应该明确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应与现代产业实现互动,综合教育特殊性建立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并对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芹,吴寒,罗强. 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发展适应情况剖析――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03:46-49.

[2]熊翔.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概况、经验及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3,24:21-23.

篇7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需要建立在与社会人才需要基础之上,实现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主要发展目标。如果我们高校培养出来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没能适销对路,没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没能顺应时展的潮流,那么,播音主持职业教育就会自噬失败的苦果,由此,高校也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教育发展专业机构。播音主持专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播音主持专业是当今的一个热门专业,根据某些资料统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已经遍及我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的二百多所高等院校,而且每年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多达上万人,有关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问题愈发显得重要。

二、播音主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大多是从外在形象、语言表达进行加强教育,导致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发展能力上不健全。以致屏幕上出现大量的“机械”传声筒、“明星脸”的主持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发展呈现急功近利、盲于快速教育和教育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不相符合,导致人才资源不对口,出现揠苗助长的疯狂教育态势,这不利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健康科学化发展。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方面,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还缺乏针对社会人才发展需要的教学研究。从而导致出现机械模式的人才发展局面,“明星脸”式的播音主持人才很显然在亲合力和人格魅力方面达不到社会的合格要求。为了实现高校更大限度的收入,现阶段在扩招政策的大背景下,不少高校专业招生人数已经变得更加扩大起来,然而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却在不断下降。这样,对人才及其需求的现阶段社会而言,是一个隐晦的损失,不利于社会人才的正确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播音主持人才发展与社会需求大相径庭。例如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却少之甚少,几乎实现缺货的现象。然而,社会不需要的低能播音人才,高校却一批批地培养,甚至达到偏才泛滥的地步,这样,导致高校和社会双方人才问题上矛盾的不断激化。

三、高校播音主持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薄弱的师资力量和缓慢的教学进度

高校人才扩招政策大背景下促使不少高校降低了专业人才进入高校的门槛,文化产业化发展现状下促使教育发展出现盲目扩招的发展境地。对于现价段低能化发展的高校教育现状,职业教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这对于高等人才的培养和精英式教育发展是一种阻止性的教育行为。另外,由于高校实现普遍扩招现象,高校师资力量足襟见肘,教育资源和教育能源的稀缺化现象潜滋暗长,导致教育出来的所谓精英人才大多是包装式的所谓“精英人才”,实际步入社会后能力发展相当低微,与社会所真正需要的尖端专业人才要求标准相距甚远。对于现阶段社会发展对播音主持精英人才的需求而言,专业精英人才需求的步伐远远超过高校给社会所输送人才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人才发展没有实现适销对路,偏才和滥竽充数式的人才比比皆是,然而真正达到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却寥寥无几,这样,导致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播音主持人才与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精英高能素质人才出现错位,不符合社会所需人才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所淘汰,在竞争极为激烈的社会现实环境下,高校缓慢人才培养模式和极为缓慢的教学进度导致失业率远远高于就业率,不利于专业高端高能素质人才的长远培养和长效发展。

(二)相对低微的办学资源导致专业高能素质学生培养力度受限

办学资源与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作用的,两者在发展中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发展纽带之上的。由此,办学资源的高低对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的高低具有很大的影响。特殊人才的培养需要特殊的强有力的办学资源。然而,现阶段,不少高校在办学资源上普遍存在偏低发展现状。在高校扩招的大发展背景下,专业人才数量方面的发展在很多场合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专业人才质量由此变得逐渐偏低,使办学水平大打折扣,文化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育的正向发展,使学生真正的能力素质培养渠道逐步偏轻,经济化和产业化发展偏重。播音主持专业本来都没有很强的文化发展功底,在新兴办学的历史发展下又从高校扩招的政策背景下得到发展,自然出现文化产业化和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不足的怪相发展局面。

(三)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市场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能力素质方面的高能化发展,专业技能的精湛化发展和创新开拓的活学型人才发展综合需求。然而现阶段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对人才方面的变动式发展需求,没有深入研究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新趋势。盲目地扩招和漫无目的地对人才进行混乱式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相符合,这样,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无法搭建有机的发展桥梁。例如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表象化的发展趋势加强,追星梦和关系化发展趋势加重,爱心型和多向型人才培养方式偏弱,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就等于失业,除了可以适应主持人职业发展之外,其它能力就普遍偏低,很难满足社会对综合能力方面人才的需求。

四、实现现阶段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职业教育能力提升的对策措施

(一)实现高校专业师资队伍的强化建设

高校师资队伍的强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之一。师资力量的强大,不断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注入活的血液。正所谓,师资力量是高校教育灵魂和活的血液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高校人才教学不断得以发展的源头活水。高校师资的建设,不仅从现有的师资队伍中实现能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应该注重新型教师人才的引进与不断鼓励培养,运用新颖独特的教育方式实现高校师资队伍的长效发展式的建设。在现有师资力量方面建设中主要注重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对现有的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管理和能力培训管理,实现教师在职期间不断学习,实现其能力的快速不断发展,使其在较短时间内不断蜕变成精英方面的师资教育人才。在专业型和能力型专业教育人才的建设方面,实现双管齐下或者多管齐下,在注重内部发展的同时应不断注重外部信息的分析与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高校在教师力量建设中不断引进新型精英教育人才,不断鼓励和促进这些新型精英教育人才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深化发展。在鼓励和管理科学化的基础上实现高校播音主持师资力量和师资队伍的长期化建设。例如运用重金和绩效刺激机制引进外部精英教育人才,实现专业人才教育与社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相接轨,实现相互促进,不断共同发展。

(二)对教学资源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学生学习环境

教学资源是教学发展的先决条件。教学资源在对播音主持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那么,教学发展就很难达到更高的层面上来,也很难实现精英化发展。例如播音主持专业中教学设备方面的建设,需要不同层面不同教学设施的建设,在这些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投资,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资源投资方面下大力气,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合理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基础性建设,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建设基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不等同于普通专业人才的培养,因为播音主持专业是艺术性人才专业的培养,需要更高层次和独具个性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应该立足于社会新型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实现精英人才模式的变动式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建设方面立足于高、精、尖端三个方面发展,提高高校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要求,把人才接纳门槛适当放高,为精英式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例如在播音主持人才录取方面,要求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方面、能力素质等方面都要具备较高水平,这样从根本上处理好精英人才的根基问题,为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精英人才的发展提供更为可行之机。只有注重初期选好优秀的人才之苗,才能更有机会使这些好苗茁壮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在专业人才选拔上绝对不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应做到宁缺毋滥的精英发展目标。这样,从学习环境等方面实现对学生的不断优化,从而教育出更加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精英式新型人才,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

(三)对学生实现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需要实现兼容并蓄,进行因材施教的发展新模式。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深谙社会发展中对专业行业精英人才的需求,实现有的放矢,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适销对路的新型建设性精英人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主要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考量,根据每个具有个性发展前途的学生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教育方式,使其各项特点很好地突出出来。这些个性化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应该促使其与社会对个性人才需求方面相适应。创新是事物得到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创新,事物在不断新陈代谢过程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职业教育方面更应该不断研究创新,实现创新人才的不断培养。例如高校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机构和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研究机构,不断实现高校与社会方面的对话,创新各种人才发展机制,建立新型人才就业模式,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择优试验并总结实践人才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实现播音主持行业的长效精英式发展。

篇8

Abstract: Collectivization school-running is th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rien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lso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rough exploring Chinese and foreig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llectiviz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collectivization school-run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posed several ideas of collectivization school-run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collectivization;mode of school-running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81-02

1 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及作用

《公司法》指出:公司集团是指由若干独立的公司及其他经济组织,为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公司群体,是一种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结构及股份制特点的垄断性联合组织。职业教育集团源于企业集团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又区别于企业集团,它是把“集团化”经营模式科学合理地引入到职业教育中。综合我国职教集团的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对职教集团作如下简明定义:职教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

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社会中介组织、社区、集团公司等多元主体的组合联盟。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对自然和资源的争夺,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和人才资源的竞争,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越来越依赖于人才资源的质量及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我国目前处于科技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转型的新阶段,科技自主创新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因此,作为教育与社会各个职业群体相连接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和走向,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想构思及政策设计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2 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现状

美国的产学结合的合作教育方式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构成,经过长期的应用,这种方式已经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上世纪初期的合作教育方式,其实是一种集团化,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往往能够至少学会一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非常有帮助。同样这种模式也为美国的企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满足了美国企业的人才结构需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论运用在实际的能力,非常有效的缩短了从学生到职业人之间的过渡时间,帮助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

德国全国工商协会负责各地区与企业相关的工作,制定企业的培训大纲,学校的教学大纲由教育部制定保证双方制定出的培训教育大纲内容一致、相辅相成。工商协会从企业培训资格认定,到合同签定,到企业培训过程的监控到最后考试和培训证书的发放,全程都参与其中,工商协会对企业中的职业教育进行监管。在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中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有两个,一个是学校,另一个是企业,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服务。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和企业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企业根据自己的市场需求来选择合作的学校,并根据企业需求帮助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双方共同研究项目,并参与市场竞争。

风靡大洋洲、欧洲和东南亚的TAFE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它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负责实施教育与培训。TAFE高等文凭由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相当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 “TAFE”模式是政府主导,政府在调整、组建高等职业院校方面注意采取了规模化、集团化、一校多制的联合办学形式,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行业全程参与。采取联合办学的模式,具有育和培训标准,注重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大体相当,学院都建立有实力雄厚的实践基地。与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密切合作。

国际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见表1。

3 我国集团化办学实践的思考

综观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他们都拥有完备的职教法规,企业全程参与办学,有政府财政和政策的积极支持,确立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和国际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对我国集团化办学实践有所启迪。

3.1 我国集团化办学与国际接轨 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一直坚持探索的道路,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捷径,职教集团引进国外元素,与国外院校或企业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院校、行业企业和区域之间的合作基础上,提升集团内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扩大了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主体范围,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美国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完全是适应地区和社会的需求,根据经济变化与职业更替,课程设置多样化。在澳大利亚,行业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技能标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权利,使TAFE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均以行业需求为主。

3.2 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加强对职教集团统筹和协调,积极转变管理职能,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提供动态的行业岗位需求信息、搭建合作平台,引导职业教育集团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寻求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建立专门的监督评估机构等等。

政府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对职教集团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通过调整各方面利益举措,如制定贷款、投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为职业教育集团优化办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外部管理环境,引导和鼓励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培养他们加入集团、支持集团的积极性。对职教集团的运营进行指导并建立评估制度,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整体上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美国、德国、等国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集团起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作用,对不能适应市场要求的教育集团,相关行政部门应根据诊断结果,引导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节约教育集团的资源。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企业参与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接纳学生的实习只是其用工的需要。因为利益的驱动,企业用于学生实习的人力、财力、物力相对都比较少。

政府要统筹经费、资源、信息,在职业学校建立符合区域企业专业技能需要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协调企业和学校的双方利益,搭建合作平台,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政策倾斜,为校企联手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建立驱动机制、利益机制、平衡机制、评估考核机制等,激励企业着眼于长期愿景下的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产学研项目、学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深层次、长远利益上进行合作;学校要不断地适应企业、服务企业,进而在某些方面引领企业,从而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吸引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工作。

3.3 加强内涵建设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使资源由“死”变“活”,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在不改变原有建制、法人和人财物隶属性质的情况下,荆门职业教育集团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职业教育集团的紧密层。紧密层是职业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各个法人之间以契约方式组成的联合体。

3.4 加快落实职业资格制度 我国目前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覆盖的职业面很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不规范,企业用工、人员上岗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相关的制约机制。因此,国家应发挥其政策调控和宏观监督的作用,促使职业院校因材因需施教。激发学生向更高一级学习的积极性,并发挥其经济功能的作用,逐步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将“先培训,后就业”的持证上岗制度落到实处。

职教集团只有有效发挥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并借鉴古今中外的办学经验,根据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集团化办学的规律,才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利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篇9

【关键词】中小型货代 行业平台 职业教育终身化 人才发展战略

1 宁波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发展现状

1.1 政治因素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宁波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为宁波发展现代化港口物流增加动力。2013年商务部《关于加强国际货运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业态多样、服务优质、竞争有序的国际货代物流市场。宁波市的十二五工作报告上已经明确把物流业列为宁波市新的支柱产业,争取把宁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港口物流城市。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其给予中国物流业发展极大的指引和支持。

从国家、区域和本地的物流发展政治环境可以看出,目前出台的政策都将为国际货代物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宁波现有货代企业500多家,规模参差不齐,政府统筹管理难度大。同时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导致政企信息渠道不通畅、政策信息落实面不广等,尚未形成有序的行业管理制度。

1.2 经济因素

2006年-2011年宁波市物流业增加值分别是300亿元、349亿元、406亿元、414亿元、506.9亿元、581.2亿元,占GDP百分比比重为10.44、10.16、10.24、9.82、9.89、9.67。从宁波市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宁波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在10%左右。作为全国最早开放的贸易口岸之一,外贸一直是宁波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作为外贸大市,国际物流需求总量大。2014年宁波市货物吞吐量首破5亿吨,达5.26吨,比2013年增长6.2%,居大陆港口第3位,全球第4位。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97亿吨,增长7.6%。

面对以上经济环境,宁波市中小国际货运企业机会与挑战并存。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为国际货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行业环境;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定能促进国际货代物流市场的不断扩大。然而宁波市中小货代企业服务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严重,提供的货代服务品种单一,服务能力较弱,只能通过不断压缩价格来获得合作,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不少企业将面临紧缩和转型升级的现实。

1.3 社会因素

宁波是典型的港口城市,是我国沿海主枢纽之一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现在,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宁波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完善的海上航运基础,必将能大放异彩。在人才方面,宁波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高级人才的引进方面,宁波从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简化引进程序、改善创业环境等方面展开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宁波的各所高校基本上设置有物流管理专业,这些人才的培养都是宁波中小型国际货代业的生力军。

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宁波中小型国际货运定能有所作为。然而处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周边区域物流集聚区对相关市场的争夺竞争激烈,如上海国际货运企业的竞争。同时,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物流人才已经不符合行业新的发展要求。

1.4 技术因素

国际货运行业作为一种中介商,其需要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目前采用较多的基本上是通讯网络,如手机、QQ、微信等手段,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和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货代企业认识到了其在货代业的应用前景,国际货运行业业内大佬们将2015年定义为所谓的货代“电商元年”,2015年长三角等发达区域的少数货代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共享业务,如APP、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

宁波作为长三角国际货代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然而这种认识在整个国际货代业的普及率不高,大部分企业还是在传统业务服务上徘徊打转。再者,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差距较大,这势必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2 宁波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人才发展的SWOT分析

为了确切了解现有国际货代企业人才发展现状,2013年10月起,笔者从现有从业人员、人才需求、人才培养3方面展开了调研。采用问卷调研、现场访谈等方法对宁波地区的国际货代企业、宁波市各大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次对宁波地区的国际货代企业的调查采用随机抽取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统计人数合计469人(不含企业财务等行政岗位)。通过对问卷调研和访谈的汇总分析,本文将采用SWOT方法来分析目前宁波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人才发展的现状。

2.1 优势(strengths)

(1)企业对人才发展的关注度有所提高。通过与货代企业的管理层访谈得知,企业对于人才发展的关注已发生了较大改变。从只重招聘到加强员工的岗前、岗中培训;从注重业务培训不断拓展到管理层面的培训;从国际货代业务培训到国际物流链培训;从注重员工本职工作到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小货代企业能从企业市场定位和发展角度开展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的晋升方向和晋升通道有所考虑,关注员工的货代行业职业发展。

(2)从业人员的素质有所提升(表1、表2)。从表1、表2的数据分析可得,宁波货代企业大专以上学历占比80%;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占比重70.7%。相较于前几年的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和专业技术方面都有所提升。

(3)货代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对于国际货代人才的供给,现有模式主要是高等院校开设的物流相关专业、社会的培训机构以及各种资质认证体系。

宁波国际货代人才的培养主要以高校正规物流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为主。截止到现在,宁波共有9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其中培养物流管理本科学历的院校有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万里学院和宁波大红鹰学院5家;培养物流管理专科学历的院校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4家。到2014年止,宁波高校培养的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多达10,200多名。

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是社会物流人员的主要培育途径。此类培训主要是由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同承担。比如由高校组织的业务物流培训、成人物流教育等,由宁波市人才培训中心不定期举办的物流短训班,以及其他考试机构举办的各种物流辅导班等。

(4)货代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大。中小型货代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必须建立起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要素,而作为服务行业,首要是人才。目前国际货代行业处于至关重要的转型升级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才必定具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2.2 劣势(weaknesses)

(1)从业人员专业对口率低,中高级人才严重缺乏。如表3的调查结果表明,国际货代行业从业人员在高校所学属于物流或相近专业(如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的共235人,仅占调查总人数的50%。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传统专业设置相对稳定且大多针对宽泛的行业面,根本没有细分到国际货代、国际物流等行业,因此此类行业就无完全对口的毕业生可供。第二宁波国际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在专业人才急缺的情况下,企业招聘较多非相关专业人员应对企业的发展需求。第三,传统国际物流业准入门槛较低,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吸引各专业人员纷至沓来。

表2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宁波市国际货代行业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物流人才比例仅占20%。在目前我国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基数本就很小的现状下,这种需求差距会不断加大。分析中高级物流人才匮乏的原因是我们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教育、培训工作起步都相对较晚。

(2)从业人员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人员流动性大。通过与国际货代企业人事管理人员的访谈,反映出目前国际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一线员工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影响国际货代从业人员流动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收入水平低、工作压力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员工缺乏晋升空间紧跟其后。从专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货代从业人员中一线员工向上流动的机会普遍不多,报酬、工作压力和晋升机会是影响他们选择的最直接因素。

(3)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专业定位不准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专业设置一味偏重物流管理而忽略物流工程,造成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在宁波市9所开设物流专业的本专科院校中全部开设的是物流管理专业,没有一个院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

宁波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没有突出特色,这将导致学生将来寻找工作时缺乏优势,出现“扎堆”现象,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宁波市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本专科课程设置上基本上以港口物流、产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展开,本专科课程设置差异不大。

(4)货代人才职业发展规划路径模糊。货代人才在工作中缺乏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后续的个人职业发展,也不利于货代企业的稳健发展和转型升级。

2.3 机会(opportunities)

(1)国际货代行业的发展空间大。国际货代行业是新兴产业,社会认知度高。国家、地区及宁波市出台的各种物流产业振兴政策,都将国际货代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产业的市场经营环境好。同时作为外向型经济的宁波,其外贸发展趋势稳健,这将带动国际货代的不断发展。在这种发展时期,国际货代的人才发展也迎来一个新的契机。

(2)政府对物流人才发展的关注。在各级政府大力扶持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也相应出台了若干物流人才的发展配套政策,在物流人才的职业培训和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2.4 威胁(threats)

(1)货代人才竞争大。目前,高校大学生不断扩招,作为热门专业的物流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同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货代人才供需情况趋平稳,这将在货代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2)社会就业压力大。国际货代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企业对人才的就业门槛提高,知识、技能等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人才就业形式严峻。

(3)社会职业培养体系不完善。宁波物流人才职业培训逐步走向规范,形成了一定的职业培训体系,也培养了一批物流人才。但是随着宁波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职业培训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业发展,不能满足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完善,物流职业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机构尚待规范,培训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而这些都将影响货代人才的货代行业职业规划和专业培养,不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货代行业的发展。

3 宁波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对策分析

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国际货代人才势必已经不符合行业新的要求。宁波依托天时地利的优势发展现代化的国际货代行业,在这种机遇和挑战下,如何做好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人才发展,这也将是宁波国际货代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中小型货代企业的主要精力放至企业业务战略层面,忽视了其企业内部以及人员的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是力有余而心不足。本文基于宁波国际货代的发展现实、人才发展现状,认为通过行业平台模式以及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理念等途径可以为国际货代行业和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

3.1 行业平台

行业平台是指以一家企业为核心、若干骨干企业为主体,搭建以产业链为主线的产业行业企业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平台。行业平台具备丰富的企业资源和高校资源,其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企业人才发展的相关工作。

3.2 职业教育终身化

职业教育终身化就是要统合各种资源和条件,将职业教育贯穿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各个阶段,只要有职业教育的需求,任何人皆可进入职业教育机构学习。这种终身教育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是以一种整体的观点发展职业教育。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有利于行业和社会的发展。

3.3 基于行业平台的国际货代人才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体系构建

(1)国际货代终身学习资历架构。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的是不断学习的、灵活发展的、自主的员工,这就对全体员工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本部分通过借鉴国内外资历框架的构建经验以及宁波国际货代的实情,提出构建终身学习资历框架,主要包括资历等级表、资历级别通用指标、行业能力标准说明、课程开发和建设、过往资历的认证等内容。

(2)培养体系的团队建设。培养体系的团队建设将以行业平台为主体,由该行业平合的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专家、企业、行业协会、高校以及培训机构为团队成员。同时以完成工作内容为标准组建成不同的工作团队,分别有行业督导委员会、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信息化系统管理团队、课程系统开发和管理团队、资历认证体系团队以及师资团队。

(3)培养体系的功能结构。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体系在结构模式上可以解析为四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办学组织系统、教学活动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环境支持系统。也就是说,该体系不仅由各级各类、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机构所形成的宏观构架,还有这一构架内相对微观的基本内容――教学活动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以及环境支持系统,它们是构建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体系的现实工作框架。

(4)培养体系的运行机制。国际货代人才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体系是以行业平台为主体开发、设计、运行和管理的,其中涉及的参与对象多,工作内容广,因此需要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该体系正常运转。通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稳定、有序、发展的生态系统。该培养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从创建职责明确的办学体制、实施高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

(5)培养体系的保障机制。根据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与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模式的构想,提出了宁波在国际货代人才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的实施方面需采取一系列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进行科学有效的宣传,建立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的激励保障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确立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体系的监督机制,营造终身学习型教育氛围等方式优化职业教育终身化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吴琼.产业转型背景下宁波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浙江工业大学,2011.

[2]韩旦丽.宁波外贸物流企业人才竞争力提升研究.宁波大学,2014.

[3]汤晓蒙.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宏观路径研究.博士后论文,2011.

[4]居峰.从终身教育向终身学期转化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成人教育,2012,(11):18-20.

篇10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究

为进一步匹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肩负亿万职业技术人才培育的现代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职业教育未来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是我国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培育创新的职业技能人才,实现人才红利的内在需求。基于此,考察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在综合分析并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社会需求与内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深入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新举措,是厘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走向的有效途径,更能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1当下职业教育现状

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步始终紧扣改革主题,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命和改革走向无不与经济社会改革要求相契合,体现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对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根本需求。在改革语境下,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成效显著,飞速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快就业方面贡献颇多,为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技术人才保障。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带动大批劳动者在接受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劳动素质,使更多劳动者可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并在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人才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做出了显著贡献。为应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立足发展基点,重新调整改革发展方向,自觉承担历史使命,求新求变,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为目标,重塑顶层设计,推进改革力度,创新改革模式,尝试依托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获取技术人才红利。但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重重困难与问题,无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都存在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逐步深化,力求使得职业教育改革行动真正符合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需求。

2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瓶颈

2.1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从宏观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释放人才红利的战略决策,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保驾护航。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十三五”规划中有关现代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面,也展示了我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与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态度。从资金投入支持上看,近十年间,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现有数据显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向职业教育进行财政性拨款达1.2万亿元。这一拨款数额在“十三五”期间还将有所提高。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现状看,我国要实现制造强国与创新强国的中国梦目标,离不开亿万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源支持,而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专业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必将建立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基础之上。从社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将投资注意力转向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社会办学、与职业院校对接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方式使得职业教育体系的边界差距逐渐缩小,更多的投资与支持热情必将带来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性发展。从劳动者个人看,随着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制度性分割对劳动者就业的深刻影响将随之降低,这意味着劳动的平等性将得到提升,职业教育毕业生备受歧视的情况将有所改变,接受职业教育将不再是劳动者的无奈之举,教育选择多元发展使得技能出众的劳动者必将在劳动就业市场受到青睐。这将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最强动力。

2.2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当前,现代职业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策、资金强劲力度的双支持,供求两旺的职业人才培育形势,使得现代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职业教育仍面临发展瓶颈,问题与机遇并存的现状促使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走上全面深化之路。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仍不能完全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作为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脱离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影响着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虽然国家投入了可观的资金扶持现代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相比之下仍显薄弱,急需提升;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机制不畅导致人才培养游离于企业要求,从而使来自企业一线的实用知识并未传输给职业院校学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校企深度融合还需扎实推进。最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专业技能传授与职业精神培育不同步的缺陷,造成职业教育培育的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不高,职业精神不完备,从而成为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3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新举措

为契合经济社会转型的人力资源需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最终将着眼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特色办学影响下的多样成才为目标,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发展保障并重的良好局面。

3.1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无法摆脱时代社会这一外部环境而单独进行的,只有立足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变革需求,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与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逻辑显示,已逐步步入内涵发展时期的现代职业教育,仍存在过多依赖政府扶持、自主能力薄弱等缺陷,在此基础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企业参与的外力推动,更应在不断强化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前提下,使得体系内部的资源配置与整合成为可能,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开拓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建设服务于国民素质与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在内联外合的前提下,协调职业教育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与羁绊。虽然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已基本完备,体系框架也日趋清晰,但是顶层与基层间仍存在不够匹配、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与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与差异化趋向有关。其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法律保障,职业教育法的构建势在必行。再次,构建内外融合、前后延伸的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智慧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性”需求。最后,普职融通、中高职衔接、应用型本科转型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与创新点。

3.2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命题来源于职业教育运行系统构建的根本需求,主旨在于现代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制度执行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实践问题。深入考察治理体系建设的内容维度,不仅应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各个主体入手开展外部治理尝试,还应在思考内部治理设计的基础上,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实现产业对接、多元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多举措并行的良好局面,以期完成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一方面,要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构建,必须立足于职业技能型人才培育这一动力因素,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在秉持开放态度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也应开展我国本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有效实践,确定职业教育规范与标准,赋予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机与活力,并逐渐摸索出以产学研一体化、现代学徒制等为典型的办学模式本土实践;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化发展特点使其具备了引领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发展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边界将被逐渐打破,多种类型教育模式与多元人才层次的系统构建将成为可能,上下层次、教育之间的衔接与延伸势必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构建的支撑环节与推动力。

3.3立足人才培养革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革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智慧型技能人才不仅为经济社会转型提供智慧支持,而且促使劳动者终身教育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质量不高、与市场需求脱节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人才质量提升问题,解决的重点在于如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首先,应清楚的认识到作为国际职教改革趋势,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系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将成为衡量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准与依据。其次,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规范科学的运行机制,以多元信息反馈为核心的保障评价机制,具体应包括保障与评价的指标、过程、机制、对策、路径等体系内容。再次,理清保障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主体,除了职业院校这一人才培养革新主力外,还应将行业、企业引入主体构建的范畴,在充分考虑技能型人才以及劳动者、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保障与评价体系与机制,强调利益相关者在评价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突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

3.4依托校企深度融合,强化职业教育集团与投资融资体制建设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依托校企深入融合而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无疑是显示了未来职业教育的走向与发展趋势。职业教育集团不仅强调的是院校与市场、企业的合作办学,而且也注重不同类型及层次的教育范式在充分衔接或延伸的基础上构建的联盟。一方面,强调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职业教育集团的构建必须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以互补优化为核心的构建理念还需要企业、市场的充分配合与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投资或融资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构建,不仅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而且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办学力量薄弱的问题,走实践育人之路,促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强化职业教育集团与投资融资体制建设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势必为现代职业教育集约资源、优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帮助。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绝不能一蹴而就,职业教育的各方主体还应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推进与首创精神的培育,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开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层逻辑与具体操作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5,(6).

[2]林克松,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