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篇1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而遵义市则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70%。遵义仡佬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突出优势。但是,遵义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较晚,基础薄弱,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必要借助红色旅游这块平台。因此,将遵义仡佬族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推动二者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

旅游资源整合主要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状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有效整合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遵义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遵义旅游品牌,增强旅游竞争力

目前遵义的旅游业,尽管拥有众多较高品味的特色旅游资源,但整体开发水平不高。各类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完全没有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去谋求发展。这一方面是受地域交通等条件的限制,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系统的规划,全市旅游发展一盘棋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整合开发,由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在“大旅游”观念的指导下,开发出文化内涵深厚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这不仅能够丰富遵义的旅游产品形式,还有利于打造遵义的旅游精品品牌,以赢取市场,增强遵义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二)有利于发挥遵义红色旅游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促进二者共同协调发展

从资源角度讲,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有利于发挥二者的资源优势,促进二者共同协调发展。尽管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程度低,产品形式单一,市场吸引力不足。从仡佬族民俗文化方面讲,不管是生产生活民俗,还是文学艺术,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一直以来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将二者进行整合开发,既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发展平台发展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又可以用民俗文化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基础服务设施、人力资源等资源共享,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共生共赢。

(三)有利于保护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和责任感来对待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一定要让红色旅游可持续下去。另外,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也迫在眉睫。尽管红色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旅游资源,但它们同属文化旅游资源,他们当中的很多内容,同属于文化遗产,因此,他们的开发利用,用很多共同性。将二者进行整合开发,坚持“保护与开发同步,效益与投入并举”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实现其文化遗产价值,也能促进二者的保护,使这两种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二、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措施

(一)主题形象整合

主题形象是一个地区旅游特色的高度概括,是整合的关键。通过主题形象,能够直观的感受一个地区的旅游特征,所以,一定要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市场状况来确定该区域旅游的主题和形象,然后以这个主题形象为依据,整合区域内相关的旅游资源,从而突出主题,形成竞争优势。

遵义发展旅游业,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形象作支撑。目前遵义市的旅游形象是“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这一形象,只体现了红色旅游要素,而没有展现仡佬族文化要素。因此,从红色旅游与仡佬族民俗旅游整合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应该把遵义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游红色遵义名城,探神秘仡佬文化”。通过这个主题,统筹兼顾,展现形象鲜明的两个要素,即红色遵义和神秘仡佬,既突出了遵义的红色文化,又彰显了仡佬族民俗文化的魅力,使游客充满了想象和向往。

(二)旅游产品的整合

要将遵义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对于仡佬族地区,要实现其资源、产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交通道路、住宿餐饮、景点景区标识,还有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都需要纳入规划与开发体系中,统筹整个遵义市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既安全实用美观又高效节能环保。

遵义众多红色文化遗产中,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遗址等;而仡佬族主要聚集在务川、正安、道真等地。由于区域分布较分散,要将二者进行整合,有必要将两种资源从旅游线路上进行规划,串联,从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例如:遵义会址会址―山烈士陵园―苟坝会址―平正仡佬族乡―四渡赤水纪念馆。此线路最大的亮点是集合了遵义几个典型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融入了具有“中国仡佬第一乡”之称的平正仡佬族乡。会址等遵义红色红色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平正仡佬族乡,主要有中华仡佬博览园、平正仡佬石头城、平正仡佬风情街等重要的仡佬文化旅游点,能够较为完好的展现原汁原味、古朴神秘仡佬族民俗风貌。整条线路即集中了遵义经典的红色旅游景点,有能全面呈现仡佬族民俗化,能够让游客寓教于游,寓教于乐。

(三)人力资源的整合

要将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有限整合,首先必须更好地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为了使整合开发工作顺利进行,有必要整合相关部门成立一个遵义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管理委员会。由相关旅游部门、文化部门、财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等抽调相关人员组成,明确职责范围,出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培训,完善对从业人员的考核、晋升、奖惩、薪资、福利等制度。在政策上和实际管理上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优质、高效的开展和进行旅游服务。要通过培训,使旅游服务人员能够立足遵义旅游的实际,对遵义红色文化、仡佬族文化等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熟悉,从而更好地适应两种旅游整合发展的需求。

篇2

“真没想到,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经过政府一番精心打造,变成了舒适宜居的乡村美景。现在我们村房屋漂亮,公路畅通,环境优美,生活更加安逸了。”近日,笔者走进紫金县苏区镇炮子村与村民谈及改善人居环境整治、革命根据地的修缮给他们家带来的变化时,村民们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苏区镇位于紫金县东南部,辖区面积125 平方公里,总人口2.3 万人,是一个山区小镇。作为河源市最早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苏区镇内的革命遗址、文物较多,被列为爱国教育旅游基地的革命文物景点就有18处,获省级扶持修缮和开发。

近年来,苏区镇围绕“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思路,大力开展“红色旅游”战略举措,着力打造“红色苏区”人文资源景区,不断深挖红色旅游资源,提升红色旅游形象。2011年,苏区镇投入600多万元完成革命遗址群修缮工作;2013年完成“血田”纪念广场雕像组雕工作;2015年完成烈士陵园建设工作;今年,苏区镇再次投入数十万元维修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为改善苏区城乡面貌,打造“广东名镇”招牌,苏区镇专门成立了创建名镇名村领导工作小组,统一村民思想,提高村民对建好“广东名镇名村”和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认识和建设热情。与此同时,结合本镇村实际和特色,按照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方案的要求,编制苏区镇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苏区镇政府筹集资金2300多万元,修缮了镇内18 处革命遗址。同时,该镇还兴建了红色文化活动广场、实施亮化工程、改造圩镇排污设施,并修建了垃圾填埋场,组建村保洁员队伍,清洁街道、集中回收垃圾,镇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如今,苏区镇已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并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旅游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苏区镇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的人次达到了15000 人次,促进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居民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擦亮名镇“红色文化”品牌

篇3

一、文化是旅游产业腾飞的翅膀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文化和旅游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魂,是旅游产业腾飞的翅膀,文化的内涵决定着旅游产品的价值和品位,决定着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和空间;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旅游活动挖掘文化内涵,展示人文历史,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使传统文化广为弘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和旅游逐步融合、相得益彰,文化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所在,是支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产业发展包含多方面的驱动要素,比如旅游资源及其衍生的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营销、旅游品牌的塑造等,其中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要素。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有名山大川、河湖沟谷,也有乡村风情、小桥人家,但真正吸引人的是文化,感染人的也是文化。有了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旅游就能增添无限魅力。尊称“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的三僚景区,就是通过充满神秘的堪舆文化和满目疮痍的风水作品,使游客趋之若鹜,近距离感知文化的魅力,让其文化需求在神秘和共鸣中得以满足。

2、文化追寻是游客出行的基础动因。旅游动机分为身体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声望动机四类,其中文化追寻是旅游的基础动因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裕,人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人们期望通过参观历史古迹、浏览名山大川、体味民俗风情,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文化的神韵,并从中获得审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悦。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目前文化旅游占全球旅游活动的比例高达40%,与文化有关的旅游活动已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化价值是旅游形象的重要内容。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区域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条件的总体感知和评价,其中独特的区域文化是旅游形象感知的核心。真正吸引人、感召人的旅游形象定位,不仅是一个区域地脉和文脉的表征,也必然反映旅游者的核心需要,即文化需要。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定位通过蕴涵在旅游形象中的文化价值,对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形成有效的市场感应和消费引导,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因素。

4、文化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必要依托。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旅游消费、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节俭思想制约旅游消费意识的形成,客源地与旅游地文化差异的大小决定旅游需求动力,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影响游客的文化感知等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仅有利于营造文化氛围、引导消费需求,也对提升旅游品质、促进旅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兴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纵览兴国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数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兴国人民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兴国文明,留下了无数厚重的文化遗产,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主要有以下资源:一是红色文化璀璨。兴国是全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县、烈士县、将军县,是人民军工的摇篮。近现代革命战争,在江西留下了众多的战斗遗址、革命旧址和名人旧居,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100余处,遍布全县近20个乡镇、200多个村庄,犹如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见证和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二是堪舆文化独特。兴国是中国风水文化的发源地,梅窖三僚被海内外尊称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自古以来明师迭出,十三陵、故宫、长城、清东陵等著名建筑都是三僚风水先生堪择。三僚村内保存了大量的风水作品,是中国风水文化保存最为完好、风水作品最为集中的古村落。三是生态文化丰富。巍峨磅礴的大乌山、覆笥山,为兴国树立了一道道天然绿色生态屏障。奇峰秀丽的灵山冰心洞,风光迷人的宝石仙境,山水相融的丹霞湖,飞花溅玉的龙下瀑布,号称“小庐山”的省级森林公园均福山等自然景观,如诗如画,各领。四是圣贤名人荟萃。著名人物有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宋学诗文家李潜、李卿、李仆父子兄弟七进士,明代史学家吕复,钦天监灵台博士廖均卿,清雍正重臣礼部侍郎王思轼等,无不是兴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史上名贯古今的大德贤才。此外,海瑞在兴国曾任县令,文天祥在兴国大乌山留下了“永镇江南”翰墨笔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兴国工作和战斗过。五是民俗文化淳厚。兴国山歌闻名遐迩,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称“悬丝傀儡”和“吊线子戏”的兴国提线木偶,是古老珍稀戏种之一。另外,还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包括宗族文化、客赣方言、饮食文化等。

2、存在的问题依然艰巨

兴国虽然拥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在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资源挖掘不够深。兴国虽然挖掘出了不少文化旅游资源,但大部分都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渊源、人文传说、宗教文化、民间故事、党史文献等方面的挖掘不够深、不够细,更缺乏有效的整理归类,导致景点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景区开发不够好。兴国县虽然文化旅游资源众多,由于点多面广、分布分散,又缺乏有效的整合,景区建设档次不够高,未形成规模;文化旅游品牌不够创新,又缺乏有效手段,导致目前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三是管理体制不够顺。红色文化旅游是兴国的主打戏,行政职能主要由文广和民政部门负责监管,而旅游部门只负责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在开发红色文化景点和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方面缺乏专业性和整体性,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文章做得不够好。

3、面对着千载难逢机遇

今后一段时期,是兴国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推动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面临着以下两方面机遇:政策机遇方面,《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并提出“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江西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的战略构想,全力提升江西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对旅游寄予了厚望;市委提出的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五个赣州”,其中“生态”为兴国绿色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市场机遇方面,国内居民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出行半径的增长、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红色旅游热潮逐渐兴起,现有的红色资源为兴国红色旅游吸引大量客源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兴国县作为井冈山和瑞金的旅游腹地,井冈山景区的客源已经接近饱和,将为兴国提供大量客源。

三、兴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兴国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必须牢牢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顺应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大力推行“文化+旅游”模式,“把握一个关键,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三项任务,推进四项工作”。

1、把握一个关键。即文化旅游品牌创新。文化旅游发展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将抽象的文化符号、模糊的文化记忆、残缺的文化遗址等资源转化为游客可以直接感知或观看的文化产品,“七彩云南”和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就是成功的案例。因此,兴国文化旅游品牌创新,必须在深度挖掘红色、堪舆、生态、客家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以兴国山歌为素材,通过提炼一句主题口号、打造一台演艺节目、出版一套文化丛书、推出一条文化旅游线路,来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将极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特质展现出来,使之在消费群体中形成“第一印象”,进而成为游客出行的“第一选择”。

2、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实行综合开发。坚持红色为主、红古绿“三色”并举,加快推进中央苏区烈士陵园、苏园及将军园创4A级景区建设,不断完善三僚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灵山冰心洞等景区开发以及度假村、五星级酒店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真正把旅游产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二是提升景区品位。红色旅游方面,在挖掘苏区干部好作风和将军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声光电和情景再现等手段,丰富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和将军园陈列馆布展内容,提升布展水平;古色旅游方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三僚村内风水文化作品,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建筑和小品设施,做到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绿色旅游方面,通过景区内的历史渊源、人文传说、民间故事、红色文化丰富景区内涵,利用雕塑人物、物品陈列、建设亭阁等方式打造景点,实现休闲娱乐与参观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4

贵州省近年来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28km,居中国第8位,2015年成为西部地区第1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2016 年《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密规划)》及《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攻坚决战实施方案》中提出:力争“十三五”末或“十四五”初实现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0km。省高速公路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别达到5.8km/100km2 和2.7km/万人[1]。

随着贵州省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公路网的完善,高速公路逐渐成为人们出行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构建自然、生态与文化和谐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已成为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更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红色旅游及酒文化等特有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尤其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许多少数民族聚集区,高速公路沿线常常具有独特的地域景观和浓厚的民族民俗风情,而生硬的高速公路与纯朴的人文景观则容易产生冲突。大量的高速公路的集中建设,也势必会对贵州的自然风光、民族民俗和居民生活等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如何在不同的人文文化地域进行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将景观的空间层次与景观元素和当地文化色彩充分地融入高速公路景观中,最大限度减少高速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型高速公路,以及实现贵州省委、政府和交通部门提出的“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及“多彩贵州。平安高速”创建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覆盖区域不同人文地域文化类型划分

根据贵州省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分布现状及特点,全省高速公路网覆盖区域大致可分为3 个特有的人文地域文化区,即民族民俗文化地域区、红色文化地域区和酒文化地域区,[2]这三个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及人文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2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与人文地域文化融合手法及策略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是一门涉及植物、生态、地理、园林、美学、艺术、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不可割离。[3][4]随着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的提高,高速公路景观的自然协调性和文化性也成为其不可忽视的一大特征。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与人文环境,才能建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公路环境。[5][8]

2.1 绿化景观设计与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在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地域的高速公路互通、服务区、隧道洞门、挡土墙等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从尊重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出发,通过提炼沿途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引入历史文化信息,并运用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凸显民族景观元素,可进一步提升公路景观的视觉价值,打造具有强烈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高速公路景观。

(1)景观装饰应用民族文化元素设计时,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应以抽象、简洁的装饰为主,严禁过分分散司机的注意力,严禁影响安全视距,且应保证装饰材料不易脱落、倒伏。

(2)路线两侧分布有少数民族村寨的路段,可通过借景、透景的方式将其引入司乘人员的视野,展现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及民族风情。

(3)在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民族乡土植物作为主题树种,如苗族地区的枫香,布依族地区的刺梨。

(4)可提炼少数民族建筑的特有建筑元素,如彝族特有的屋墙面的虎文化、白族白色的照壁、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等运用于收费站大棚、服务区建筑设计之中,以建筑元素激发人们联想,重现头脑中的物象,从而达到对地域环境的认知。

(5)音乐是体现民族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大自然的认识、审美、教育的根本体现。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可以将少数民族的独特乐器、载歌载舞的场景等通过景观表现手法如浮雕、雕塑、景墙、小品等形式予以表现。

(6)少数民族服饰丰富多彩,也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遥将服饰中的局部元素如头饰、银饰,或服饰上的花纹等抽象提取应用于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也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通过以上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营造,可充分展示沿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人文风情,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高速公路民族风情走廊,为建设“美丽贵州”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绿化景观设计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

在贵州红色文化地域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通过在互通区、隧道洞门、服务区、挡土墙、桥梁等结构物上运用景观设计手法和红色彩叶主题植物配置来表现红色文化,可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为打造“多彩贵州”、“红色记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红色文化的表现应充分考虑道路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2)可在服务区、观景台等位置通过简洁的红色主题雕塑、景墙、文化墙等表现红色文化,设计时要根据所需反映的不同主题选用不同的景观元素。

(3)可在隧道洞门、桥梁、收费大棚、服务区建筑等构造物设计中融入抽象的战争元素,如红旗、枪、战火等具有特殊意义红色建筑符号等,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

(4)景观小品色彩宜采用具有红色历史文化特色的颜色,例如红色,在以绿色植被为大背景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5)通过大量运用具有寓意的植物营造不同主题的景观空间,如在烈士纪念地区域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类植物雪松、龙柏、圆柏、油松等,比拟革命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岁寒三友(松、竹、梅)的配植形式,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等,通过这些具有寓意的植物配植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6)通过植物的色彩来渲染不同的视觉氛围,进一步烘托红色文化主题。如贵遵高速公路可选择象征革命的红色系,选用红枫、红檵木、红叶小檗、红叶石楠、火棘等进行景观绿化,可展示出“枫染贵遵,红色记忆”的绿化主题;又象征纯洁的白色系,可选用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象征万古长青的绿色系,可选用雪松、龙柏、竹、油松、桂花等;象征高贵的黄色系,选用金叶女贞、金丝桃、黄金槐等。

2.3 绿化景观设计与酒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

(1)贵州酒文化的表现应充分考虑道路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2)可在互通立交区、服务区、观景台等位置通过简洁的酒文化主题雕塑、景墙、文化墙等来反映酒文化。

(3)可在隧道洞门、桥梁、收费大棚、服务区建筑等构造物设计中融入酒瓶、酒器、酒品牌等设计元素,整合途经区域山水、民俗、音乐、绘画、诗词、书法等,传递酒文化、酒品牌等。

(4)贵州民族酒文化在审美功能上体现在其艺术性方面较明显,可将贵州酒舞、酒歌、乐器演奏等的酒文化场景通过景观表现手法如浮雕、雕塑、景墙、小品等形式予以表现。2.4 绿化景观设计与其他自然文化的融合

贵州省除了有上述3个特有的人文地域文化区域以外,还有着其他梦幻的自然山水,如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竹海、湖泊、森林等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神奇的梵净山、黄果树大瀑布、雷公山、乌江画廊等。在这些自然区域的高速公路中,要将有特色的自然旅游元素融入到绿化景观设计中。

如经过贵州西线喀斯特旅游区的贵黄高速和金清高速,为了凸显“多彩贵黄、西部风情”的绿化主题,可选用观花植物和色叶植物如樱花、桃花、紫薇、栾树、银杏、白玉兰、香花槐、鸡爪槭、金叶女贞、红花檵木等作为景观绿化植物。

篇5

一、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江西省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其资源可以排进前几位。极具代表性的有:一是拥有鄱阳湖候鸟保护区,该保护区是拥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拥有中国最多的候鸟群,每年为候鸟提供一个越冬的理想栖息之地,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家森林公园,至今为止,江西省内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3处,数量之众远多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拥有众多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代表性的有自古就极富盛名的庐山,有革命年代就开始名扬天下的井冈山,有改革开放后逐渐挖掘并被普遍赞誉的三清山等等。四是拥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有二千多年历史的英雄城南昌、有稀土王国和客家名城的赣州和世界瓷都美誉的景德镇。五是拥有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无数。

(二)红色文化引领全国

红色文化引领全国。翻开近现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革命离不开江西,中国的战争离不开江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江西点燃,这里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的出发点,是共和国的摇篮,在这里打响了武装革命的第一枪,也还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具有国内最为密集的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一千多处,著名的革命旧址就有近二百处。在这一些里面,著名的有南昌和赣州。当年的红色故瑞金就是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在那里一共聚集了一大重要的历史文物单位,还有在全国都极具影响的革命史迹群落。

(三)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

江西,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在中国所以毗邻的省市中江西是最多的一个,东靠福建和浙江,西靠湖南,南望广东,北枕安徽和湖北。是“长珠闽”三个经济发达三角洲的后花园及腹地,周边经济重阵灿若星河,比如南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东有上海、杭州、温州、厦门,北有武汉、合肥、南京,西有长沙等经济重阵。

二、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一)旅游景点单打独斗,组合开发力度不足

旅游景点单打独斗,组合开发力度不足。虽然江西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但在地方小部门利益的驱使下,省内的文化旅游景点相对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文化旅游市场不够成熟,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结构单一、品质不高,缺少整体规划、包装和推广,不能突出江西地方特色,产品加工不深等问题。各地区的景点不能从全省的角度下统筹开发,大而不优,小而不全等情况比较突出,整合的力度不能满足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

(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无论是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资源,还是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江西资源之丰富,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然而,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中,除了井冈山和庐山等少数景点开发较为成熟以外,其他有等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明显不足。比如江西的陶瓷文化开发的严重不足,还有茶文化、道教文化等开发层面较浅,都没有进行深度开发。

三、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会分析

(一)发展前景好

发展前景好。现在举国上下都已认识到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都已认识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当下经济结构调整中转型升级的意义。相比较其他的产业,旅游业在追求低碳发展的今天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个资源消耗很低的产业,能有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更多的人就业,还对其他行业有较大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消费,拉升经济增长。

(二)政府大力支持

政府大力支持。现在,省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对旅游产业在政策上和资金给予大力的支持。对于文化旅游这一朝阳产业,省政府已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招商引资等政策上加大了优惠的力度,以引进更多的资金、人才及技术来推动江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红色旅游是江西旅游业的重头戏,省政府确立了以红色旅游的发展为龙头,从而带动全省的绿色和古色的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推进全省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远大战略。

四、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威胁分析

(一)周边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一是江西省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其中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也是各有特色,既有和江西类似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也有江西没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比如,安徽的黄山,浙江的千岛湖,湖南的岳阳楼,福建的海,珠三角的城,湖北的长江,江苏的绣等等,都对江西的旅游产业有很大竞争力。

(二)周边地区的扶持政策较多

周边地区出台了较大的扶持政策。很多省市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比江西的小,甚至力度要大很多,江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会明显感觉到压力。

五、小结

篇6

2012年河北省确定了“诚义燕赵 胜境河北”旅游品牌形象,这一旅游品牌紧紧把握了河北人的特质和河北旅游资源的优势特征,具有极强的市场号召力、影响力、感染力、穿透力’。围绕做响这一品牌,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 ,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笔者认为,河北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多方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依托性,因此其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单凭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建议河北省旅游局会同省国资委,整合全省优质旅游资源,加快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省级旅游集团。以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针对不同景区,区别对待,采取转让、租赁、委托经营以及政府参股、管理公司经营等方式推进景区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条块分割、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

二、实施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1、实施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世界各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表明,政府对旅游产业采取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资源利用、产出效益和对经济的贡献程度。大力发展河北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河北经济的支柱产业的目标,对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努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体系,建立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激励机制,对于大力促进河北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推动河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整合政府部门力量,形成整体推进、竞相发展、局部超越的新格局。不断加强对旅游业的统筹协调,推动发展大旅游。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培育,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促、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格局。

2、创新投资体制,促旅游产业多元化投入

省旅游开发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就是资金投入,单纯靠政府投入,财力有限,只能是杯水车薪,靠银行贷款,是一个重要途径,但高额的负债,对企业的发展会起到制约作用。只有多渠道引进和利用各方面资金,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最终路径。目前,我省旅游业的社会资金使用,主要集中在宾馆行业,投资在旅游景点开发方面的项目不多,规模较小,并且成功的案例不多。而景点的开发也就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地区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1)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广泛参与旅游资源和景点开发,增加新的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2)要出台对旅游业投资的专项优惠政策,包括实行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环节、加大融资力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投资质量等,招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打破旅游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格局,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体制。(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的重点放在国内外知名的大集团、大公司,实现资本、创意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对接,形成整体开发,加快旅游产业做大做强。(4)加快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造,促旅游企业上市

旅游企业上市,是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省尚未有一家旅游企业上市,应加速秦皇岛、承德两大旅游龙头企业建设,积极争取上市,加快直接面向市场的步伐,改变其从策划、开发、营销到管理依赖政府的被动局面。通过上市实现直接融资,促进旅游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坚持错位发展战略,突出发展区域特色旅游

1、 确立各地旅游主题,,坚持错位竟争战略

河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具有海滨、平原、丘陵、山地、湖泊、高原的省份。同时河北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赵文化、长城文化、皇家文化、佛文化、红色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河北的文化旅游得天独厚。谋划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蓝图。应通过确立河北各地文化旅游的主题,做好黄、蓝、红、绿、白五色精品旅游板块。例如石家庄西柏坡的红色游、承德的皇家游、邯郸的赵文化游、秦皇岛的滨海游、冀北的草原游、滑雪游等。在坚持错位发展战略,优势互补,大力发展具有燕赵特色旅游产业布局。

2、突出旅游产品独特性,增强产品竞争力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和基础动力,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需要大景区、大项目的引领和带动。打造影响力大、旅游功能和价值高、规模丰度和组合度好的高品质旅游景区,是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市场优势和效益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彻底翻身的重要途径。各地市在旅游项目的设置、开发、建设上,不能把目光盯在“别人有什么上”,而要把目光盯在“别人没有什么上”,倾尽全力力争打造河北旅游的“独一个”,通过突出旅游产品的 个性化、差异化,提高河北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四、深挖河北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河北文化旅游品牌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是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有效途径。“十二五”时期是全省旅游业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和战略转型期,也是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的攻坚期。坚持清晰易辨、鲜明有力的品牌形象,是国际知名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1、加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旅游的融合,建设高品位旅游产品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河北旅游文化底蕴丰富,拥有深厚的燕赵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缺乏挖掘整合。河北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燕赵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河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使我们河北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篇7

中国草塘千年古邑位于黔北四大古集镇之一的瓮安县猴场镇,距瓮安县主城区14公里。瓮安县位于贵州省中部,贵阳市的东北部,西距省会贵阳市89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市150公里。瓮安已融入到重庆3小时经济圈,成为连接贵阳与遵义、重庆、成都的次中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如果旅游资源充足、但文化内涵不够,或者文化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缺乏,则可通过产业融合来创新资源,让文化的创意通过旅游得以展现,或让旅游产业的魅力借助文化得以传播。

一、品牌融合:文旅融合的形象引领

品牌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是让游客认识、认知、认可的基本内容,草塘千年古邑需要通过文化资源梳理与研究,提炼草塘千年古邑文化品牌,并将文化品牌与旅游品牌相结合,实现品牌引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草塘千年古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土司文化资源、戏曲文化资源等,同时,目前已完成千年古邑古建筑修复改造工程并投入使用,结合笔者参与草塘千年古邑项目文化项目中对草塘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梳理与研究,本文认为草塘千年古邑文化品牌定位为“千年土司、红色瓮安”,以土司文化为特色,红色文化为基础,打造以土司文化、红色文化为引领的文化品牌。同时,结合草塘千年古邑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打造宋钦故居、草塘安抚司等土司文化景观,并策划相关的土司主题客栈、土司主题餐饮、土司主题活动等项目;结合猴场会议会址、猴场会议纪念馆、行居等红色文化资源,策划开发系列性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设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最终实现“千年土司、红色瓮安”文化品牌对草塘千年古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统领作用。

二、项目融合:文旅融合的具体应用

统一的品牌引领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外部效应”,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应用则是“内在体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重在项目融合。

根据草塘千年古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资源现状,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相关要素,本文认为,可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文创商品方面,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土司文化等资源,结合现代创意设计和技术,研发设计出一系列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功能的文化创意商品,如土司元素玩偶、大戏楼积木、黔山书院拼图、红色记忆系列商品等。

(二)主题客栈方面,如依托景区现有建筑,围绕土司文化主题,策划设计出体现土司文化元素和风格的主题客栈和酒店,通过住土司主题酒店,睡土司主题床,感受土司主题文化,体验土司主题风情。

(三)主题街区方面,依托景区现有建筑与格局,策划开发土司主题文化街区,通过将土司文化元素“印在墙上”、“挂在树上”、“铺在路上”,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土司主题文化,通过销售土司特色商品、入驻土司主题酒店、品尝土司特色餐饮、欣赏土司特色表演、参与土司特色活动,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和参与土司文化、土司生活。

三、产业融合:文旅融合的全面对接

文化涵盖的内容丰富、全面,而旅游涉及交通、餐饮、咨询、住宿等多个行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在具体项目上的融合,更需要全产业链的融合,真正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曾指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站在旅游产业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产业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文化与旅游的产业化融合,将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形成共振,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要推动草塘千年古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厘清两个产业的产业链及不同环节,找到两个产业的最佳结合点。从旅游产业链来看,它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旅游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共同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时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从文化产业链来看,它是在经济活动的“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现代经济越来越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所主导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包括文化创意、商品研发、市场推广、消费体验、消费反馈等环节。

结合草塘千年古邑项目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必须将文化创意贯穿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将文化产业的不同环节应用到旅游产业全过程中,实现以文化或文化创意为引领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四、结语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全域旅游的兴起,旅游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民大众的旅游次数、旅游时间也将越来越多,对旅游的品质、对景区的要求、对文化的追求也将越来越高,因为现代旅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旅游,而是一种文化体验式、互动参与式、全域景观式旅游。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是文化再造、文化重塑、文化激活有效的表现形式,通过旅游,将深厚的文化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让文化广为传颂、生生不息。因此,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乏活力、缺乏吸引力;反过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增加特色、增强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根本所在,同样,没有文化的旅游就会缺乏魅力和生命力。

篇8

关键词:区域;旅游资源;高校文化;榫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依托区域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课题编号:[2015]-JKGHYB-067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7日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日益完善,高校成为最先进文化的集中地。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带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昌盛。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下,将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相结合,促进两种文化在融合中更好地保留和传承地域旅游资源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有利于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拓展深入。

一、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

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是存在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两种文化,因具有相同的文化要素而产生亲近感,又因不同的文化个性而产生碰撞。在不断交融、互动中产生密切的联系。

(一)导引与延射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区域旅游资源。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充满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可以通过“精神感染”和“行为示范”两种方式导引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在社会实践中将自身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思想,思维创新外化成行为方式作用于社会,为社会人示范,起到规范社会行为,改变社会风气的作用。如利用一些典型的大学生模范实例,用他的孝心和爱心,见义勇为等模范事迹唤起无数社会人,树立榜样。

2、高校校园文化延射区域文化。高校作为研学的场所,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校园文化对区域文化起着延射和带动作用。如高校将各种适应本区域发展需要的先进科研成果输入社会,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将各类人才和文化知识传入社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繁荣与发展;高校的各类社会实践、文化交流、文艺演出等为本区域带去优秀的校园文化。

(二)背景与熏陶关系

1、区域旅游资源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背景。高校校园文化在空间范围上小于区域文化,属于区域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区域旅游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区域旅游资源为高校课程设置提供丰富素材;区域旅游资源广阔发展空间和多样的文化种类,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扩展提供载体;深厚的区域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目标和方向。

2、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渗透。高校人在创造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会受到当地区域旅游资源的熏陶与影响,使校园文化带有了明显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高校校园文化,也会显示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内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如以自然生态型景观为主的区域,文化特色刚好就可以应和人们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这种地方人文精神渗透到高校,使校园文化更富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榫接意义

高校依托区域旅游资源文化,顺应区域旅游资源发展的趋势,形成一种良性的、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路径,对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一)榫接利于形成优良社会道德风尚。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旅游资源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彼此进行着选择与判断、整合与保留,凝结出优秀的文化要素,形成交融合力,对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如地域文化中的无私奉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高校会在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基础上,践行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榫接利于培养高校优秀人才。高校校园文化在与区域旅游资源文化融合过程中,将区域旅游资源文化精髓纳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用融合后的文化要素熏陶、浸润学生成长,使学生了解区域资源文化并逐渐形成大文化意识,在日后的实践中可以更快地融入区域资源文化中去,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榫接利于转化先进科研成果。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旅游资源文化的融合,使高校师生更熟悉区域旅游产业科学发展水平,选择科研项目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高校和区域双方文化主体在与科学研究相关的文化层面实现有效沟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榫接利于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旅游资源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师生熟悉区域文化特色,明了区域人民的迫切需要,及时提供有效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师生了解所在区域的风土民情,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方式为社会民众提供服务。

(五)榫接利于传承与创新文化内涵。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旅游资源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高校和区域在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过程中吸收对方文化精髓,促进彼此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高校师生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在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旅游资源的融合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化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与创造。

三、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榫接模式

(一)多维度内容榫接模式。无论高校校园文化还是区域旅游资源都有复杂的文化现象存在,两者之间进行良性对接,则要在榫接的内容模式上加以研究。

1、文化采借榫接模式。文化采借,是对外来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的借用,两种文化接触后发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互相采借对方的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和区域旅游资源中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往往在采借的形式上选择使用价值大的文化元素,合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符合民族心理特性的标准。在相互采借过程中,这些文化有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互借鉴、互为所用的意义。如,大学校园文化以精英文化为主流,它需要吸收大众文化和民间通俗文化的积极成分;而区域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则存在较多大众文化和民间通俗文化因素,它需要精英文化的延射和引领。但在相互采借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主导文化的一致性,做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2、文化承继榫接模式。文化的传承是对现有文化予以保留和积累的过程。人类文化的发展不仅具有横向交流的榫接,同时还是一个纵向传承的创新。在相互榫接中,文化继承必须坚持批判性和吸纳性相结合。对长期积累文化的消极因素予以克服,对积极方面予以保留和发扬光大。

区域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具有广泛的积淀:如民风淳厚朴实、社会和谐共处的风俗和精神。区域特色文化多样:乡村旅游中的茶文化、稻作文化、居室文化等是健康有益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但区域旅游资源中的落后保守的成分,在文化传承中应全面审视。同样,高校校园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也有相当的积淀,其追求真理的精神,永恒的探索精神,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文化方向,但知识分子身上的文人相轻、患得患失的心理弊端等,也需要有客观的认识。所以,榫接中注意对各自文化积淀应予于积极的扬弃。

3、文化共建榫接模式。文化共建在实施中应坚持教育性和服务性相结合,要使大学生在共建中受到教育。因此,文化共建应在“受教育”和“需服务”中稳步推进。从现实情况看,在区域旅游资源中应着重在社区教育、社区宣传、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活动上寻找结合点,并重点发挥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开展普法知识教育、卫生知识介绍、为居民演出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4、文化研究榫接模式。文化研究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展开的文化榫接,在文化对接中的较高层次,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高校与所驻地方的旅游资源文化同属一个大的区域共同体,面临着共同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区域旅游资源文化发展需要大学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研究应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共同深入调查研究,从宏观角度,明确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在榫接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和地方党政领导走进校园介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规划和战略重点等,还要组织专家学者走出去积极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这有利于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使师生能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创新理论、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二)立体化组织方式榫接模式。在内容模式基础上,还可以从榫接的形式上进一步探析。

1、时空榫接模式。区域旅游资源文化与高校文化榫接有两个维度,即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时间上的承袭性使其继承前辈创造的文化成果;空间地域的差异形成旅游资源文化吸引力,魅力永存。

在时间维度上,文化的时代差异性使同样的旅游资源具有完全不同的旅游价值;在空间的维度上,不同地域旅游资源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地方文化景观。在这一模式中,确定好实践基地是前提。实践基地要有客观需要,要有典型意义,要有实施的可能性。如结合“学习实践基地”建设,在实际互动交流过程中,高校可立足信息化知识培训,长期在当地社会某一区域开展互动活动,既服务了社区,又能使青年大学生受到现实的教育,得到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2、直线榫接模式。直线榫接指围绕某一文化活动项目,在不同点上采取高校与区域的直线交流。直线榫接的前提在于确定好文化项目。高校可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有意识地选择、扶持、培育一些适合面向社会群众的学生文化社团,发挥社团在直线榫接中的作用,使之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得到社会上广大群众的认同。直线互动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同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协会的沟通,并借助其力量,把互动活动落到实处。如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社会上开展活动,必须同地方环保部门加强联系,使之在内容、形式、时间、对象确定上具有针对性。既要发掘高校本身的文化资源,又要看准用好社会资源。高校所在区域如果是具有丰富的“绿色”、“红色”及“古色”旅游资源,学校应着力培养一支旅游景点义务讲解服务队,把参与众多旅游景点的义务讲解作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传统项目;大学生环保休闲运动协会则定期前往旅游景点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建设绿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些文化活动,都会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

四、结语

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良性榫接,不仅需要我们对其模式予以理性探析,还需要我们对其原则和制度予以有效确立。在榫接原则上坚持以优势互补为出发点、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在制度建设上,健全组织实施制度,优化社会舆论导向和评价激励制度。唯此,才能为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榫接提供切实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程海涛.高校校园旅游开发研究及探索[J].中国旅游报,2008.4.

[2]吴修和.校园旅游开发浅析[J].山西科技学报,2005.3.

篇9

【关键词】保定地域文化;核心;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71-01

一、保定地域文化发展现状

2006年,保定市颁布了《保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特色地域文化的战略。在经历近十年的建设发展中,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体而言,保定的地域文化建设立足如下几个方面: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推进创作发展,丰富艺术文化;重塑古城形象;红色资源开发;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创造特色文化发展的配套环境。

根据《保定文化资源概览》的相关内容,结合保定市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已经利用的文化资源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古都建设资源过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曲艺与工艺文化特色传承困难;特色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失衡;校园文化资源开发的专业性有待加强;广场文化资源经济开发与文化传承失衡。

二、保定地域文化的核心及其作用

保定市是我国文化古城之一,拥有戏剧之乡、民间音乐之乡、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等美称。同时,保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保定市兼具燕赵文明,更富明清及抗战文化。同时,保定市古建虽以明清为主,但丰富的曲艺文化则覆盖更多的历史,因此,以上特色文化资源作为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应该做到全面协调、一体性综合开发。从文化的传承来看,保定地域文化丰富广博,是燕赵文化的源流、载体,是红色文化的摇篮、支撑。对于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地域文化是窗口,是名片,是动力,也是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挖掘、研究、弘扬、开发利用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保定增强地域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三、保定地域文化传承的路径及对策

(一)构建特色文化符号。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保定的地方文化资源情况,甄选具备保定地域特色、能够被受众所接受的特色文化定位,设计鲜明的特色文化符号,提升保定特色文化与城市形象的鲜明性。

(二)整合地域优势文化资源,深入保护性开发。保定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采取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模式,必须注重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提升文化资源开发高度,进行品牌开发的模式,配合现代化博物馆和会展等方式对短暂性、季节性文化旅游资源产品进行大力宣传,并逐渐形成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模式,将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联动。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是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并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创造力的必然选择。京文化体现了皇城文化、政治文化、工业文化、科技文化;津文化体现了沿海文化;保定则是直隶传统文化,且更为丰富、多元、厚重。保定文化与京津文化同根同脉,将具备延展性的文化资源作为支点和粘合剂,弥补保定文化产业的弱势地位,促进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培养保定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进而依托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来全面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文化空间规划与建设。

(四)全面构建地域文化建设的配套环境。保定市地域文化建设离不开完善的配套环境,尤其是政府必须增加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开发的政策引导、扶持与保护,为其发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等,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保定区域文化建设发展。

(五)提升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参与。在本专题保定市居民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提升城市文化的宣传途径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占40.05%;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占31.30%;学校加强基础教育占15.92%;加大资金投入占11.14%。因此,要充分的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宣传。围绕地域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制作特色文化宣传片,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进行宣传,着重强调保定的历史人文、城市形象、投资环境、发展空间等,提升保定特色文化在全国甚至在世界的知名度。保定是省内高校最多的城市,要加强高校文化活动参与度,发挥大学生群体力量,促进大学生活动与社区文化活动联动,提升特色城市文化活动频率,实现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徐李全.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3]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篇10

从传统意义上讲,是以宣传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传统为目的。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一些革命老区开始转变思想,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以发展红色旅游。随后,在全国掀起了一系列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尤其是江西省率先提出了“红色旅游,绿色家园”的旅游口号,将红色旅游真正推入了市场经济的浪潮。其实,红色文化走向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而发展红色旅游就是红色文化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1.1红色旅游需要全新的市场规划要将红色旅游与市场相结合,就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对红色文化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认真分析红色旅游的消费群以及做好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建设,使红色旅游在市场经济中能够长足发展。

第一,对红色旅游准确的市场定位,是红色旅游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前提。笔者认为,山西红色旅游的市场定位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展开。首先,将市场定位到山西省内。这只是山西红色旅游推广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应该继续开发和完善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就目前山西红色资源状况而言,好多资源被搁置并慢慢消失,已经开发的资源或由于管理不善或由于资金短缺而衰落。所以,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掘并修缮未被开发出来的红色资源,对于那些已经开发出来的景点,应该由政府牵头并组织相关人员解决问题,完善景点建设,使山西省所有的红色景点从整体上有一个完整的布局。通过对省内资源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并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应再将市场扩大到国内市场。依托第一阶段形成的品牌效应与周围省市联合发展精品旅游路线,从而带动中西部红色旅游的发展。例如,陕西省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游客可以在山西感受革命根据地感受艰苦奋斗、自给自足的氛围,再到陕西感受第一代开拓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迈情怀。再次,将市场定位到国际市场,将山西省的红色文化带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对于红色旅游进军国际市场,我们都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认为红色文化只适用于对国人的教育,很少将红色文化介绍到国际社会,反而让大量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大量涌入中国,对国人的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将红色文化上升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使山西省乃至我国的红色文化景点洋溢着浓烈的革命人文精神,增加其历史厚重感,形成高品质红色文化景点,以吸引国际游客旅游观光,不断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促进中国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认真分析消费者需求,是红色旅游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点。将红色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最终要面对的是消费者。因此,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引入“市场细分原则”的概念。所谓“市场细分”,是指按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过程。其中,每一个子市场都这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容易形成稳定的消费群。而不同的子市场之间,由于家庭背景或者生活习惯的不同则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红色文化而言,由于不同消费群体之间文化背景或者个人阅历的不同,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不同,因此对于红色旅游的需求层面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青少年而言,在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主要是了解历史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知史而明智,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不易。而对于党政机关干部而言,大部分人对于历史史实已经了解,而是应该深入细致的让他们更具体更真实体会我党第一代开拓者的艰苦,切实感受党在革命岁月的顽强生命力。对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寻求不同消费群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在开发红色旅游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商机,更好的满足不同消费群的需求,抓住市场机遇,使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三,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红色旅游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基础。山西本身地处黄土高原,加之红色旅游景点多处于经济不太发达的县(市),交通条件不是很便利。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红色旅游产业,必须使交通、通信先行。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使红色旅游的基础性条件得到解决,更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

1.2红色旅游需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近年来,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目前,山西省在红色旅游景点开发过程中存在两大问题,即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与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不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主要是指,山西省许多红色文化景点由于地方重视程度不高或资金短缺等问题没有被正式发掘出来,甚至一些重要的红色景点资源由于地方大兴土木而逐渐消失。其实,好多革命老区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红色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问题,一是由于当地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致使原有资源得到破坏,有的甚至打着红色旅游的幌子,大肆兴建现代化别墅,搞休闲度假村,偏离了开发的初衷和教育的目的。二是由于管理不善,景点环境遭到破坏,使得客流量越来越少。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不仅要强调科学的规划,更要重视区域红色旅游的审批工作,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组织专家学者成立审批小组,对于山西省所规划的重点开发项目,切实考察,合理规划。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检查力度,对于没有审批的景点要严格按照规章办事,不允许其动工兴建。

1.3红色旅游需要培育新型人才红色旅游产业是特殊的旅游产业,它从属于服务性行业,而服务性行业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当前,人才问题是山西省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瓶颈,它主要包括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当代红色旅游产业既属于文化产业也属于旅游产业,这就要求管理人才既精通文化产业及开发的规律,又要了解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只有这样,山西红色旅游才能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笔者认为,山西省应从三方面解决人才管理问题。首先,在岗管理工作人员要经常参加职业培训,经常聘请管理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提高在岗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其次,加强与山西省高校的合作,从高校中遴选一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为山西省红色旅游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再次,要加强与国内外具有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的旅游机构和景点合作,为山西省引进先进的理念、知识和人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就具体景点而言,导游人才则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好的导游解说员,不仅仅是单纯的背诵介绍词和历史故事,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使原有的历史故事和建筑物变得生动起来,并且能深入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使游客身临其境,倍受感染。因此,加强现有导游人才的培训并遴选高素质导游人才充实山西省导游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2、传统产业的创意化开发

近年,由于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传统产业在诸多新兴事物面前,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借此红色文化发展之际,利用传统产业平台打造新的红色文化,还可以给予传统产业新的生命力,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第一,图书出版业的创意化发展。改革开放到现在,山西省的图书出版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广播电视及网络的发展,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图书出版业的创意化发展势在必行。要改变红色图书严重缩水的现状,首先减少政府对图书出版业的管控力度,逐步将其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学习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思想,才能使山西省图书出版业在各种刊物以及各种平台,鼓励专家学者和该方面的爱好者积极投稿,贡献更多更好的作品。但红色文化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道德感,不能因为过度市场化就放弃应有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公德,仍应保持其积极乐观、不畏艰难的精神和态度。第二,表演艺术的创意化发展。表演艺术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它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历史上,表演艺术一直经久不衰,为观众带来视听兼备的精神享受。尤其是,近代以来灯光音响等现代元素的融入,使表演艺术中的许多创意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故事,将这些具有山西韵味的红色故事和表演艺术糅合在一起,鼓励更多的艺术家创作出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红色历史舞台剧,必将成为山西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云南省艺术家杨丽萍创作的大型舞台剧《云南印象》就是这种运作模式的典范之作,它将现代舞蹈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整合在一起,使这部舞台剧既有现代舞蹈的力量之美又有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柔美。加上,舞美灯光的完美配合,使这部舞台剧浑然天成、美轮美奂,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云南印象》成功的背后,是以“原生态艺术”为卖点,借助杨丽萍本人的名人效应和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取得成功的。这一独具匠心的艺术创意,使云南取得了社会和经济双重收益,树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云南印象》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方面还是市场营销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第三,影视产业的创意化发展。影视业无疑是山西省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可以将山西红色文化中的传奇事件和传奇人物作为创作素材,依靠现代影视业打造出属于山西人自己的时代英雄。当前正处于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各种西方思想趁机渗透。走进电影院不难发现,好莱坞大片的上座率远远高于国产电影。更令人遗憾的是,当问及偶像问题时,周围孩子们的回答总是围绕着国内外的歌唱明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甚至还有像希特勒、本拉登等负面人物在此之列。因此,不仅是山西省整个国家都需要一个红色英雄人物来重塑被西方娱乐思想扭曲的价值观,重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将山西的红色英雄与现代影视结合,创作出更多的优秀影视作品,使山西省红色文化在政治和商业的博弈中找到出路,是需要各方努力和思考的问题。

3、创意服务,展现另类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