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产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文化产业规划

篇1

关键词:旅游;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贵阳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旅游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注意力产业。旅游环境的营建和产品的打造,是为争夺更多的市场关注,旅游文化产业的一切离不开展示、少不了关注。旅游文化产业极具商业化个性、人性化品格、文化性内涵,包容了来自几乎整个世界的注意力。 

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特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和支撑。谁拥有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谁就掌握了旅游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又因为旅游产业能够为社会带来庞大的就业机会和生产总值,人们又将旅游文化产业看作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服务为核心,以享受人类文明成果、开发快乐精神资源和获取自然历史知识为动机,带动饮食、旅馆、交通、商业、娱乐等配套发展的大型文化产业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提高,国民旅游消费迅速兴起并呈现爆炸式增长,满足多层次的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成为旅游业重要的功能和任务,进入本世纪以来这一趋势进一步增强。 

在旅游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旅游业发展,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2009年以来,随着《贵州省旅游产业知识产权工作意见》的出台,寻求对我省旅游产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开始迅速升温,逐渐形成热潮。 在各地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以景区景点名称为核心要素进行商标申报,探索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手段,通过打造地理标志农特产品,丰富和提升我省旅游商品成为强化我省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三条重要路径。 

1.1.1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1] 

文化产业功能:经济增长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满足人的需要、引导舆论宣传、防御文化殖民)、文化传播功能、审美与评价功能。 

图1.1 

如图1.1所示,文化产业主要分为三层,分别是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文化产业相关层。 

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了新闻书刊、音像制品、文艺表演、电影电视、文物保护、博物馆、文化研究、会展等行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作为核心行业而存在。 

文化产业的外围层是服务于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中的互联网、旅行社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产品销售等行业均服务于处于核心层中的核心行业。 

文化产业的相关层,是文化产业核心层和文化产业外围层衍生和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主要涉及到了服务于核心层和外围层的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1.1.2旅游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旅游经纪、旅游食宿和旅游交通等为外围产业和相关产业而向外不断辐射的综合性产业。 

一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亦称“自然景观”,这是指能够使人们产生美感,并能构成景观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所突出的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及其对人的心理产生的新奇别致的美感,注重的是官能感受、切身体验和心境快乐。 

篇2

一、做强剧院演出,打造一流的艺术演出舞台

大多数人不一定了解维也纳或者悉尼,但是一定知道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这就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桂林目前各个剧院的演出,可能是囿于场地、技术、资金的限制,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更不用说世界影响力了。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有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歌舞,这是广西的资源也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深度发掘整理这些可贵资源,并逐步推向世界;另一方面也把其他地区的艺术精品引进来,将来临桂新剧院的硬件设施也将同步完善,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需求,桂林因为高质量的艺术精品演出而受旅游者的喜爱。

二、做大书画古玩市场,形成全国知名的书画古玩交易中心

时下书画古玩收藏方兴未艾,一说起书画古玩市场我们就会想到北京的潘家园,荣宝斋,每天来自各地的投资者、收藏家等各路人马熙熙攘攘,其中吸引了不少旅游的团体或者个人。桂林的书画古玩交易同样也小具规模,特别是书画交易。由于独特的自然山水孕育了一大批本地的书画艺术家,民间更是藏龙卧虎,我们应该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促进书画古玩交易走上规模,并力求成为国内一个管理完善、市场秩序良好的艺术品交易集散地,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持,营造舒适便利的经营环境,宽松实惠的招商投资政策,吸引各地有实力的投资者收藏家前来经营投资。

篇3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云南丽江;实践过程;优化路径

一、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

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强调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文化物质、信息包括人力智力服务及支撑行业服务项目内容,客观讲旅游产业能够带动三大产业多个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因此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当前已经被我国列入未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当中。在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旅游及文化两大产业的主体部分将不再被视为两个并行产业,而正式合并为一个相互依存的产业群体,该产业群体拥有更大的业务贸易运作范围,同时也拥有更深层次的相互融合,它们的发展思路统一,由国家及地方政策做支撑,在产业布局规划方面所辐射范围更广。再者,它更寻求旅游文化产业综合业务活动的创新,争取走多元化发展路径。就以我国云南省丽江为例,它如今所走的正是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路径,它强调将丽江的传统旅游产业资源优势融入到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当中,如此长期发展就形成了今天云南省独具特色的一景,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

二、丽江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实践过程

丽江是云南省有名的文化圣地,这里拥有彝藏走廊与茶马古道,见证了古代多民族的迁徙交汇、文化商贸交流与战争冲突,见证了从融合到分裂再到重组的全景历史进程。在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与长久发展,丽江也拥有了兼容并收、多元共生的地域文化结构,它承载了云南省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虽边缘但却多元,虽原始但也真实,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丰富,引来世人注目。1.通过特色文化促进旅游产业纳西古乐是丽江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它已经成为丽江本土音乐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在丽江,纳西古乐作为旅游项目在1986年初次登台演出,获得了当地人以及云南境外游客的一致好评。近年来,随着丽江旅游的逐渐崛起,它也走出丽江、云南,甚至走出国门,声名鹊起,极大程度提升了丽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2000年以后,丽江宣科纳西文化古乐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也代表了以文化遗产为主的纳西古乐正式走上旅游文化一体化发展路径,成为丽江当地最为响亮的旅游文化品牌。2.通过旅游文化主导产业一体化自“十一五”以后,云南旅游文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也被进一步推进,到2016年为止,云南省丽江平均每年接待海外游客60万人次,国内游客300万人次,多年来旅游总收入也突破千亿。因此在新的发展进程中,云南旅游文化也希望继续走打造精品路线,强调统一布局、规划、开发,并积极招商引资,走多元化旅游文化发展路线。从影视文化娱乐层面来看,云南丽江近年来也吸引了大量文娱人才,例如张艺谋就在这里拍摄了大型山水实景剧目《印象丽江》。它将丽江粗犷原始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许多游客也因为《印象丽江》慕名而来,这使得丽江旅游被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也进一步深度挖掘了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项目内容,实现了丽江旅游文化一体化的创新发展[2]。

三、未来丽江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优化路径探析

第一,要走改革创新路线,提升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实际发展动力。总体来说,就是要走“大文化、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大型综合路线,建立相对统一协调且高效的旅游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坚持以政府作为主导,以企业作为主体,以地方个体广泛参与作为重点的科学合理化丽江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第二,基于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要时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旅游业作为丽江的支柱性产业,赋予文化旅游以更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充分认识到旅游活动中融入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在利用文化、生产文化、经营文化与销售文化等多方面来优化地方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所以地方政府必须拥有远见卓识,在发展地方旅游文化产业过程中,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更多选择大气魄民间资本,并广泛吸纳更多优秀民营企业家来经营丽江文化旅游项目,构建多元化的、多方向的旅游文化项目投资机制[3]。

四、结语

丽江作为云南省重要的旅游胜地,它应该强调自身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定位,紧紧抓住文化资源这条主线来融入更多旅游项目,强调“人无我有”的文化旅游精品意识,为云南省旅游业开创名牌。

参考文献:

[1]杨小明,朱桂香.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1):89-91.

篇4

一、区域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文化特色不够鲜明,主题定位不够准确

部分景区景点只注重旅游硬件建设的高端大气,乡村景区城市化趋势明显。在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开发中忽视旅游地历史的、民俗的等区域文化资源的主题定位和特色彰显,内涵挖掘不深,底蕴凸显不够,失去文化支撑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脱节,文化发展缺乏规划

旅游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系统发展,要把旅游文化发展与旅游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忽视或忽略了涉及面广、周期长、显效慢的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问题。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景区文化吸引不足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热衷于文化旅游,喜欢到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地去体验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在放松身心的同时陶冶情操。旅游文化发展滞后,没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的旅游地势必难以吸引游客。

(四)旅游文化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文化发展后续乏力

部分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景区景点地处偏远、条件落后,致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所需的各类策划、营销、管理人才引进难、留不住。加之个别地方政府对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认识不高、政策扶持不利,使民俗文化和民俗技艺无人传承。

(五)旅游文化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文化发展缺乏合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加强绝不能单凭市场调节和民间自觉。部分地方政府对强化旅游文化软实力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效机制,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总体协调,政府主导作用和宏观调控不利带来了无序、盲目发展,发展合力不足。

二、提升区域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区域旅游文化主题,打造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品牌

旅游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地区形成旅游吸引力,发展旅游事业的灵魂。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区域旅游文化事业发展做出长远规划和主题定位。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与调研,为制定规划,定位主题,打造文化品牌奠定扎实基础。聘请专家学者对区域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论证、整理、开发、包装和宣传,力争开发系列旅游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产业链。

(二)大力发展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夯实区域旅游文化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发展是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直接载体和有效方式。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扶持专业人才组建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研发机构,并积极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促进旅游文化事业长效发展。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要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实现有机融合、资源共享。在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中要体现区域旅游定位和旅游特色,在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媒体宣传中要鼓励继承、发展和宣传地方文化特色,以提升旅游文化形象和区域文化吸引力。

(三)加快整合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形成区域旅游文化发展合力

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以人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体验等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为基础。要把诗词歌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有机融入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和文物遗址中,使旅游地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历程等能够让旅游者入眼、入耳、入心。充分发挥历史纪念馆、人文生活馆、主题文化园等载体和民俗风情表演、民俗文化节、文化旅游节、学术论坛研讨等形式加大对区域文化的宣传推介,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

(四)培养引进区域旅游文化人才,促进区域旅游文化提档升级

人才是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智力支撑。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文化机构的合作,提升旅游文化档次。积极培养和引进素质高、潜力大、经验足、能创新的优秀人才,保证他们的工资福利、学习培训、评优晋级等待遇,使他们安心于地方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要创造条件给民间文化团体、民间文艺骨干、民间艺人等提供成长空间和展示舞台,保证基层本土文化人才储备充足。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全社会的热情和潜能,通过群策群力促进旅游文化提档升级。

(五)拓宽区域旅游文化投入渠道,确保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西部地区 民间音乐文化 旅游文化产业 双重可持续发展 支撑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50-03

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纷纷进入旅游产业,它们一起催生了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大量涌现,导致旅游业的兴盛,但是,据现实的情况来看,里面隐藏的危机也是比较严重的。要使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获得持续性地发展,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是什么因素在支撑着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在支撑着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充分利用各种支撑性因素,建立起良性运作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使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能够做到双重可持续地发展。

一、支撑性因素的构成形式

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包括民间音乐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两大部分的内涵,所以,要使它发生良性的运作,必须一方面要给予民间音乐以支撑,另一方面又要给予旅游文化产业以支撑。西部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很庞大的结构体系,其具体的构成因素多样而复杂,所以其具体的支撑因素也是复杂的,我们难以尽述。在此我们只能对它们进行抽象,从一般的角度加以探究。支撑民间音乐的因素主要有原生态民间音乐,包括各种音乐的品类、音乐的结构和风格特征、音乐的地域和民族特征、音乐的操作者、乐器和乐队的构成、音乐的文化内涵、音乐赖以生存的地理和人文背景等内容。支撑旅游文化产业的因素主要有政策策略、产业的规章制度、财力结构、管理水平、人才谋略、产业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总括起来,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撑性因素主要有原生态民间音乐、政策策略、规章制度、财力结构、管理水平、人才谋略(本文的“人才谋略”不是“人才战略”。它是指“人才”和“谋略”两个词的并列关系;没有修饰关系,不是指“人才的谋略”)、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八个因素。

二、支撑性因素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

为了便于下文支撑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阐释,在此我们需要了解支撑性因素的背景,尤其是它们的来源问题。就主要的方面而言,支撑因素的来源主要有原生态音乐源地、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研究单位和学校等几个方面。

原生态音乐源地指的是原生态音乐的发源地,包括旅游文化产业所使用的民间音乐的来源地,诸如乡镇、村落、街道、庙宇、道观等地方,它们能够提供原生态音乐、乐人、乐器和与此相关的文化内涵诸因素,提供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因素。它是最为基础的核心因素,其他的因素只能是因为它的存在而起作用。

政府部门就是指政府的各级部门,本文指的是与某个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关系密切的部门。它们主要能够提供政策策略的支撑,比较高一级的部门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和策略进行指导性的宏观调控,关系密切的一些政府部门制定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和策略,直接对某些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建构、组织管理、经营运作给出方针策略,有一些部门还直接参与其中的许多事务。除行政措施外,政府部门还可以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还可以给予拨款、借贷等财力支持,还可以调配人才支持科研等给予支撑。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提供的支撑性因素可以左右某个或某些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死存亡。

旅游企业是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法人组织,它提供的是产业的规章制度、管理水平等因素,直接对企业进行操作营运,管理企业;同时提供人才谋略因素,对人才实行调配和优化组合,制定企业发展的谋略,给企业发展的远景绘制蓝图;也负责财力方面的调配使用,承担财力和破产的风险等。其他所有的因素,都要经由它才能落到实处,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研究单位和学校指的是那些相关的研究单位和学校。研究单位有研究院、研究所和一些其他的研究部门;学校有与民间音乐和旅游产业相关的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院校,或者综合性高校的院系和艺术院校的部分专业。它们主要提供的是人才的支撑因素,为原生态民间音乐的研究、民间音乐旅游项目的策划和操作提供人才;为旅游文化产业的研究、策划建构、操作管理提供人才;同时为政策策略、规章制度的制定,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供支撑性的因素。可以说,在所有支撑性因素当中,它起着基础的支撑作用,是旅游文化产业基础的来源。目前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对其基础支撑作用认识存在很大的不足。

三、支撑性因素的支撑方式

支撑性因素的支撑方式是研究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支撑性因素的核心问题。在揭示各支撑性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支撑的运作模式,对建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良性运作模式,使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能够做到双重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总体上来看,支撑性因素的支撑方式总是一种综合性的支撑,各种因素不同程度地起着其支撑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往往有偏向,哪一方面的支撑性因素力度较大,就会上升到问题的主要方面而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旅游文化产业的性质和倾向,因而,呈现出各种类别来。就目前旅游文化产业中实际的支撑情况进行归纳,其主要的支撑方式大致有乐源支配式、政策支配式、经济控制式、智力调控式等几种。

(一)乐源支配式。乐源支配式指的是以原生态民间音乐支撑因素为主,其他支撑因素为辅而构成的一种支撑方式。在这种支撑方式中,支撑民间音乐的因素――原生态民间音乐,包括各种音乐的品类、音乐的结构和风格特征、音乐的地域和民族特征、音乐的操作者、乐器和乐队的构成、音乐的文化内涵、音乐赖以生存地理和人文背景等,具有较大的支撑力度,上升到问题的主要方面而居于主导地位,使旅游文化产业呈现出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各种性质。在这种支撑方式当中,产业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两个因素,紧密地配合原生态民间音乐,作为原生态音乐的生存环境,也具有较大的支撑力度,它居于第二位。其他的支撑因素处于从属地位,发挥的作用次之。

这种支撑方式下,其旅游文化产业举办者多为民间村坊组织和村一级的政府,其运作方式多为民营集资合办型。

(二)政策支配式。政策支配式指的是以政策支撑因素为主,其他支撑因素为辅而构成的一种支撑方式。在这种支撑方式中,政策支撑性因素力度较大,上升到问题的主要方面而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旅游文化产业的性质和倾向。可以讲,在这种支撑方式下的旅游文化产业,就是政府政策和策略的一种体现形式,也就是政府观念的物化形式。在这种支撑方式当中,由于政府行政措施强大力量的作用,其他的支撑因素,如果能够受到政府重视的话,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政府可以督促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管理措施的实行;可以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研究,出谋划策,帮助制定其产业的蓝图;可以调配其人员结构;可以给予经济支持等,因此,规章制度、财力结构、管理水平、人才谋略这些支撑性因素能够发挥到一定的程度,具有较大的支撑力度,居于第二位。其他的支撑因素处于从属地位,发挥的作用次之。在这种支撑方式当中,原生态民间音乐被任意调配,往往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基础作用。

这种支撑方式下,其旅游文化产业一般为政府主办;亦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采用招标方式政企联合举办。

(三)经济控制式。经济控制式指的是以财力结构支撑因素为主,其他支撑因素为辅而构成的一种支撑方式。在这种支撑方式中,财力结构支撑性因素力度较大,上升到问题的主要方面而居于主导地位,拥有财力的组织、单位和个人控制着旅游文化产业的性质和倾向。在这种支撑方式当中,政策策略也是具有较大支持力度的支撑因素,因为政策和策略有时候会转化成经济支持力,在一定政策策略的允许范围内可以拨款和借贷,所以,政策策略支撑因素居于第二位。其他的因素次之。在这种支撑方式当中,原生态民间音乐处于一种被支配的配角地位,受经济因素的任意调配,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基础作用。

这种支撑方式下,其旅游文化产业多用招标的形式兴办,或被企业家承包,由企业家投资承办,或由一些财团和企业联合出资合办,政府也可以通过拨款参与其中。

(四)智力调控式。智力调控式指的是以人才谋略支撑因素为主,其他支撑因素为辅而构成的一种支撑方式。在这种支撑方式中,人才谋略支撑性因素力度较大,上升到问题的主要方面而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旅游文化产业的性质和倾向。在这种支撑方式当中,政策策略具有较大支持力度,因为政策和策略是在人才所研究的谋略中产生的,它居于第二位,同样,规章制度和管理水平也是在人才所研究的谋略中产生的,它们的支持力度较之于政策和策略,稍次之。其他的因素又次之。在这种支撑方式当中,对于原生态民间音乐的支撑力度,要分两头来说,如果在谋略中对它足够重视的话,原生态民间音乐支撑力度的地位应不亚于政策策略的地位;若是对它不够重视的话,它处于一种被随意支配的配角地位,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基础作用。

这种支撑方式下,其旅游文化产业多是一些产学研的形式,或者由校企合办,或者政校合办,或者由政校企三方联合举办,或者由企业家投资承办,学校或研究院所参与其中等。

四、支撑性因素的合理运用及其重组

要建立起良性运作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使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能够做到双重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充分地发挥各种支撑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合理地利用它们。怎样才能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支撑性因素,这是我们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之所在。基于上述的分析,上述四种支撑方式都有其利弊,都没能很合理地利用各种支撑性因素,特别是原生态民间音乐支撑性因素很不受重视,导致本末倒置的现象出现,造成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具体情况,对各支撑性因素进行重组。就一般的情况而言,重组时我们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

(一)原生态民间音乐支撑性因素放在第一位。因为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是利用民间音乐建构起来的旅游文化产业,它虽然具有二重性,即民间音乐和旅游文化产业,但是,民间音乐应处于基础地位。可以说,没有民间音乐,就没有民间音乐的旅游文化产业,因此,原生态民间音乐支撑性因素必须放在首位。由此,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两个支撑性因素也被提了上来,它们必须是和原生态民间音乐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建构不能脱离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人才谋略支撑性因素放在第二位。在确定原生态民间音乐支撑性因素的基础地位之后,策划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蓝图之前,必须制定谋略。制定谋略主要依靠的因素就是人才,所以,人才谋略的支撑性因素应该是居于第二位的。其中,人才集团必须是具有多重成分的,必须保证有民间音乐方面的专门人才,包括具有民间音乐学术修养、能够主持策划音乐项目的专家,更重要的是要有具有高超的原生态民间音乐实践技能的民间音乐专家;同时又必须具有熟知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管理技能的、具有策划组建旅游产业的旅游产业专家;还需要研究社会和文化变迁发展规律的文化学方面的专家和其他相关的专家学者,由他们组织一个具有合理而全面的知识体系结构的智能团,由他们进行综合研究,在充分论证以后,统筹兼顾,经过深思熟虑,产生谋略。

(三)政策策略支撑性因素放在第三位。经由智能团深思熟虑所产生的谋略,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他们的谋略,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左右政策策略和有关的法规的制定,或者是直接体现为政策和法规的形式,用以指导和调控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运作;从小的方面讲,就是为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策划、组建和运作管理提供计划和策略,那么,产业规章制度、管理水平、财力结构这三个支撑性因素被提了上来,因为它们都属于旅游产业管理的策略。政策策略支撑性因素实质上就是人才谋略的结果,因此,它紧跟在人才谋略之后。

把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八个支撑性因素按照上述的三条原则进行重组,实质上就是将八个支撑性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使其能够获得应有的位置,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发挥他们最有效的综合效果。这样,从原生态民间音乐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角度出发,以原生态民间音乐支撑因素为基础,保证了旅游文化产业的民间音乐的特色,消除了只顾产业,不顾民间音乐文化价值的弊端,在保持这个基础的基础上,经由包含有民间音乐、旅游产业和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智能团的研究,制定谋略,这些谋略是真正体现了民间音乐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以及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精髓的,这些谋略又以政策策略的形式,产业规章制度的形式,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策划、组建和运作管理的计划和方案的形式,作用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必须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支撑性因素,建立起良性运作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使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能够做到双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光,李晓斌.百越民族发展演变史――从越、僚到壮侗语族各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党岱.河南南阳民间音乐产业化经营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3)

[4]朱本利.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马永琼,杨晓云.挖掘打造地方原创音乐作品 推动永平旅游文化产业发展[J].商业文化,2011(3)

[6]李伟.传统民间音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永州传统民间音乐可持续发展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7]吴茜.解读地域文化与景区文化空间建构――以西安蓝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J].商业文化,2010(1)

[8]李婷.旅游演艺:还要找准独特的民族经典元素[J].今日海南,2010(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一般资助科研项目(201203YB187)

篇6

新疆有着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近年来,为了推进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业由行业向产业的转变,新疆采取了许多的措施,由旅游行业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融合性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在旅游景区建设和发展中提炼并展示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新疆在旅游景区建设和发展中,积极提炼并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如:天池景区自2003年以来,就明确提出了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打造具有天池特色、符合景区实际的“西王母文化、剑侠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科普文化、名人文化”五大天池文化;通过举办以天池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节庆活动弘扬和传播天池文化;重点开发建设天山天池文化旅游产业园,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已成为外地游客进入新疆观光游览的首选景区之一。喀纳斯景区是蒙古族图瓦人在我国唯一的聚居地,被誉为人类农耕文明之前游牧文化的活的博物馆,具有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近年来,喀纳斯旅游主要突出景区的“湖怪”神秘文化、图瓦人民俗文化和喀纳斯山水文化,通过对民族传统节庆如蒙古族图瓦人敖包节、邹鲁节等进行有效整合和包装升级,策划出喀纳斯阿尔泰山国际文化节、中国阿尔泰文化主题论坛等活动,努力培育旅游文化的崭新业态。据统计,2011年喀纳斯景区累计接待游客90.66万人,实现门票收入964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20元。近几年,喀纳斯旅游不断发展,接待游客数量和门票收入仍在不断增长。那拉提风景区素有“哈萨克族的摇篮”之美誉。那拉提景区以草原文化旅游节、民族文化产品展销、民族饮食文化展示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团队和散客旅游。据统计,2013年景区内自驾游游客明显增多,“十一黄金周”期间,景区共接待游客2.54万人次,同比增长50%,旅游收入达762.42万元,同比增长86%。吐鲁番葡萄沟景区内建有达瓦孜民俗风情园、阿凡提风情园、王洛宾音乐艺术馆等文化旅游设施,展示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通过举办吐鲁番葡萄节,吐鲁番盛典等活动,传播吐鲁番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华夏灿烂文明进程的活化石、西域丝绸之路精妙绝伦的博物馆、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欢乐园”的旅游形象,催生了葡萄长廊步行街、火焰山地宫等新的景区景点,进一步丰富了吐鲁番旅游的文化内涵。

2.积极建设文化旅游品牌项目。近年来,新疆加强了对旅游上市项目、文化项目、商品项目、创A级景区项目、新业态旅游项目的重点扶持。目前,全疆已开工建设了四个旅游文化产业园。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昌吉“印象西域”旅游文化产业园、西域公司天池旅游文化雕塑园、野马旅游文化产业园。设立了新疆旅游•野马文化主题美术馆、新疆旅游•野马文化旅游会所。这些园区的建设,促进了由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向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转变。

3.推出了一批旅游文化演艺产品。新疆国际大巴扎建成于2003年,汇集了旅游观光、民族商贸、综合餐饮、民族文化艺术展示、国际超市等五大业态,成为旅游消费、商业消费和文化消费相互促进的特色景区。大巴扎通过歌舞表演带动了穆斯林餐饮业发展,展示了达瓦孜文化、馕文化等,使巴扎风情游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实现了多重收益的叠加,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2003年建成至2012年以来,新疆国际大巴扎宴艺大剧院累计接待全国旅游人数达300万人次,歌舞演出场次达到2920场次。2011年新疆国际大巴扎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由北京盛世高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吐鲁番地区歌舞团联合推出的“吐鲁番盛典”,是在本土发展起来的旅游文化产品,不但涵盖了吐鲁番的葡萄、坎儿井、火焰山等当地特色景与物,还包含了纳孜库姆、吐鲁番木卡姆、维吾尔族民歌等元素。已形成独特的“新疆精品剧目+新疆精品美食”的“盛典”模式。吐鲁番盛典自2011年5月运营,开演第一年共演出300场,接待游客近5万余人次。2012年,接待游客数上升到8万余人次。截止目前,对“盛典”系列旅游文艺产品陆续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在吐鲁番驻场演出的“吐鲁番盛典”和在布尔津驻场演出的“喀纳斯盛典”,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吐鲁番盛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2013年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疆创天旅游文化集团以“百年二道桥”为主题,通过本土艺术家的改编创作,于2013年6月在乌鲁木齐市重新推出一台新的旅游文艺节目。该剧目以“二道桥”百年历史变迁为主线,以民族歌舞为表现手段,打造出了“印象二道桥”主题旅游文艺演出。新疆大西部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创编的“天山牧歌”现代马舞剧,总投资为1.2亿元,通过展示那拉提景区特有的哈萨克民族文化特色,为中外游客提供高端民俗旅游文化盛宴。新疆昌吉西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在昌吉建设的“印象西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总投资为160亿元。印象西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园于2013年4月破土动工,预期于2018年5月竣工,建成后将成为新疆文化旅游集散基地。作为第一阶段启动建设项目之一的“印象西域”国际旅游城新疆大剧院,以西域歌舞文化展示为核心,总投资达12亿元,剧场可容纳2000人观看演出。

4.开展冰雪文化旅游,推动冬季旅游多样化发展。新疆旅游局自2001年起,一直着力建设新疆冬季旅游博览会品牌。乌鲁木齐市、昌吉州、阿勒泰地区、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伊犁州等地积极打造冰雪旅游节庆和活动。目前,乌鲁木齐、昌吉已初步形成赏冰滑雪旅游圈,阿勒泰、伊犁州、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分别依据各自的条件,在本地招商引资建设滑雪场,形成了冬季冰雪旅游热潮。2013年实施旅游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创新开展“爱新疆•游家乡”淡季旅游活动,推动冬季旅游多样化发展。面向社会推出40个大型主题活动,10条精品旅游线路,基本涵盖全疆15个地州市的所有主要景区(点)。

5.积极打造系列文化旅游节会,突出文化内涵。通过多年运作,各地已初步形成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为主要形式的旅游节庆活动,立足于各地旅游资源,突出文化内涵,积极推出新亮点。如阿克苏地区的“龟兹旅游文化节”,和田地区“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霍城县“新疆薰衣草文化旅游节”,鄯善县在城市沙漠的边缘举办“国际沙雕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则以历史文化名人为题举办“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异彩纷呈的旅游节会为新疆旅游品牌的树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办节思想也由过去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历经“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向“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

6.推出“新疆礼物”旅游商品品牌。2013年,新疆旅游局推出了以“新疆礼物”为代表的旅游商品专属品牌,将具有新疆地域特色,体现新疆悠久历史、折射新疆多元文化的旅游商品,分批纳入到“新疆礼物”的运作体系之中。并在新疆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向公众展示。通过改造、改组的方式,分别设立了“新疆礼物”乌鲁木齐二道桥旅游商城、东环路市场形象店、六道湾新疆特产专营店、昌吉州呼图壁“新疆礼物”旅游超市,并挂牌使之成为“新疆礼物”旗舰店和形象店。成功组织举办了中国新疆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吸引了国内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马来西亚、韩国、老挝、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数百家企业参展,旅游商品博览会成交额达6000余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整合军垦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推动兵地旅游融合发展。新疆军垦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融合了热爱新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屯垦戍边的艰苦创业精神、支援边疆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等。近年来,通过旅游的发展,对军垦文化、红色旅游文化进行整合、包装,已逐步形成了兵地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使石河子“军垦文化”旅游品牌逐渐打响,进而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军垦文化红色旅游系列活动中,代表性景点包括乌鲁木齐烈士陵园、八路军驻疆办事处、兵团军垦博物馆、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石河子总理纪念馆等,旅游活动主要体现在近年持续开展的“新疆人游新疆”、新疆红色旅游活动。

8.大力加强对旅游产业的支持。2014年,大力加强了对旅游产业的支持,重点支持的项目有57项。主要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薰衣草文化主题公园,那拉提《天山牧歌》现代马舞剧演出,昭苏天马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乌鲁木齐市天山大峡谷景区新业态开发,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新疆旅游大厦综合体),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度假区。昌吉州旅游创新区,巴州博斯腾湖景区5A建设,巴音布鲁克景区设施建设,阿克苏地区库车县龟兹风情园,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民俗文化博物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帕米尔旅游景区5A创建,麦盖提县旅游文化广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景区基础设施,和田市肖尔巴格乡民族特色购物、休闲、美食一条街旅游示范工程,五家渠青湖御园游客服务中心等,这些项目建成将大大增强新疆旅游文化产业的实力。

二、进一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路

新疆多元的地域文化背景及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新疆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劣势也显而易见。和旅游文化产业发达的省(区、市)相比,新疆旅游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规划滞后、发展不均衡、区域经济支持不足,产业的集中度偏低,产品分散、规模化效益不明显以及知名品牌匮乏,缺乏旅游文化产业的拳头产品等问题,这些严重制约了新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新疆旅游文化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克服劣势,发挥优势,不断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1.加强政策扶持,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深化对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意识,探索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依法管理”的发展思路,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重点做大做强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探索培育新兴旅游文化产品,注重发挥旅游业在吸纳就业、保护生态、传播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2.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培育旅游文化精品品牌。要保护、挖掘、利用人文资源,加快县市乡镇文化娱乐、风味小吃、旅游产品于一体的文化产业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旅游文化综合体等一批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按照“政府+市场”的运作模式,创新办节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办好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文化节庆等活动。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开发一批游客欢迎的旅游纪念品。要打好“名品牌”“名节牌”等。新疆可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很多,如那拉提草原及喀纳斯、塔里木河、赛里木湖等,天山天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在重点景区建设和休闲避暑旅游度假区建设中,更加注重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旅游市场的综合开发和旅游目的地综合建设,更多地突出文化元素,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结合“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建设一批地域鲜明、文化浓郁的特色旅游乡(镇)村。要努力将旅游文化发展纳入全国文化交流工作大格局中,把新疆打造为展示中国形象、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战略屏障和文化传播阵地。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充分利用中国海外文化中心等交流平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举办以“文化艺术、经贸、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展览活动。办好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亚欧博览会之中外文化展示周、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品牌。

3.提升旅游文化的科技内涵,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快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旅游经营、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完善旅游网络信息、宣传推介、咨询服务系统。加强旅游官方网站建设,打造融旅游政务、旅游资讯、旅游商务于一体的大型门户网站,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务。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在旅游人才培训、实习、干部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重点加强对宾馆饭店、旅行社、景区(点)、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重视少数民族旅游人才,旅游紧缺人才、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旅游专家库,为旅游重大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谋划、重大活动策划、重大课题调研等方面提供智力保障。

4.大力开展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以提升新疆旅游整体形象为目标,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大力开展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吸引客源,拓展重点客源市场,利用亚欧博览会、海峡旅游博览会、新疆国际旅游节、冬博会等展会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坚决抵制和查处对旅游市场上出现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歪曲传统文化的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提升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健全各级旅游质监执法机构建设,依法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游客对新疆旅游的满意度。

5.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新疆文化旅游资源。新疆文化旅游资源包罗万象,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如何有效运用这一优势,将新疆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成为具有新疆本土特色的、具有地域优势的、能代表新疆多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是新疆旅游发展要关注的首要问题。要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价和统一规划,开发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大环境容量的区域旅游景点。同时,为避免发展性破坏等问题,需要深入调研,合理布局,使其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篇7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篇8

1、以大型节会促进旅游发展。举办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和旅游节庆活动,展示通城特色,提升通城形象。随着中国•通城(云溪)首届生态文化旅游节开幕,通过摄影大奖赛、书法美术大奖赛、征文大奖赛、体育舞蹈比赛、美食节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我县旅游文化事业发展,扩大了通城知名度和影响力,彰显了“生态云溪、大美通城”的主题,向中外游客呈现一个“自然、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打响“楚风瑶韵、大美通城”的城市名片。

2、旅游招商有突破。在2012年,通城县旅游局陆续接洽襄樊大枫集团、东莞时运佳公司负责人,并于2013年初成功签约黄龙山、云溪湖整体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分五大景区———以“黄龙瑶池天街”为中心的高山避暑休闲区、以云溪和云溪湖为中心的水文化体验区、以天岳关和麦市老街为核心的历史文化缅思区、以只角楼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赏区、以凤凰池高山湿地为核心的健身康乐区,力争4年内创通城县首个4A级景区。

二、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县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旅游景点,不仅没有门票收入,就是餐饮、住宿、交通等收入也是微乎其微,如黄龙避暑山庄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锡山风景区每晚到景区内休闲、健身的居民数千人,每年3月3日登高观光人数达数万人次,其门票收入为零,使景区的日常维护难以维持,导致有旅游无效益。通往药姑山、黄龙山、及黄袍等主要旅游景区的公路窄,路况差,大型车辆无法进入,游客不方便进出,无法满足未来景区发展的需要。

2、旅游服务水平低。目前,我县旅游开发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备,休闲度假产品匮乏,游客消费链条短。主要表现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在“吃”的方面,地方有名小吃开发不够;在“住”的方面,能够接待旅游团队住宿的宾馆少,接待能力有限;在“行”的方面,无旅游车队,无县城到各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景区内无旅游车辆,不利于游客游览观光;在“游”的方面,旅游景点没有上档次,对品质要求高的游客无处可去;在“购”的方面,独具通城特色的旅游产品少;在“娱”的方面,缺少上档次的娱乐场所,没有形成能够反映通城文化特色的拳头性文娱节目。

3、宣传推介力度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产品都需包装、策划、宣传和推介,作为旅游产品更需要策划和宣传。长期以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从整体角度包装、策划和推介,没有树立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对外宣传广告几乎为空白,造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同时,旅游宣传促销经费严重不足。

4、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一是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二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实力不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规模较小,布局分散,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其支撑地位、拉动作用没有凸显。三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含量较低。四是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缺乏。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推进部门融合,营造发展环境。建立领导分包制度,加强与文化旅游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新格局。要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镇城乡一体化的范畴,统一安排、统一部署。交通、国土、林业、文化、文联等部门要发挥行业优势和自身职能,形成多领域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

2、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来抓,在规划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于大力支持。

3、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一是根据财力状况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逐年适当增加投入,引导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培育、项目示范等。二是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文化发展基金,作为导向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文化产业的贷款贴息,扶持重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带动社会资金注入。

4、创新旅游品牌。以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知名品牌为重点,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体现地方鲜明特色,千方百计把“楚风瑶韵、大美通城”的旅游品牌打响叫亮。一是通过节庆活动开拓市场。今年,我们将举办第二届中国•通城(云溪)生态文化旅游节,通过办节激活旅游市场,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打造通城旅游品牌。二是大力开发富有浓郁地方特色、风情的文化旅游产品。

篇9

促进罗平生态旅游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构建新型生态旅游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罗平有瀑布及河流数条,水能蕴藏量达105万千瓦,具备建设大型水库的条件,已相继建成鲁布革、腊庄等大中小型水电站,被誉为“电力之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是生态旅游的重要保证。自然风光之美在于水,“如丽江悠闲古朴之美在于水,大理恬静典雅之美也在于水,怒江险峻壮阔之美还在于水,罗平迂回朴素之美仍在于水。”水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另外,“不同的文化类型形成不同的资源观。资源观不同,开发利用资源方式类型也就不同,这是人类不同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罗平有中国最美的峰林———金鸡峰林,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独特的自然条件,其中山林资源既能给生态旅游提供优美环境和物质保障。“丛林还是从事精神文化再生产的‘天然课堂’,宗教祭祀活动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在丛林中进行。”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怀与山林形态有密切关系,山林形态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山林在少数民族内心中具有神圣地位,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重在对山水资源的保护、利用与传播。

二、通过广告传播民族文化以提升民族文化品牌知名度

罗平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独特鲜明,有长底布依族乡、旧屋基彝族乡、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少数民族文化是当地生态旅游的特色,是生态旅游中最接地气的文化,人的幸福与发展是生态旅游的根本。生态旅游离不开人文情怀和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品牌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不仅已成为一些国家举足轻重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日益深刻的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品牌是产业的支撑,是国家的形象,也是民族的标志。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利用和转化。罗平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需要深入挖掘和发展。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强化民族文化元素,把民族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融入媒体,大力传播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罗平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市场建设,发展民族企业,塑造民族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把高原特色农业的文化休闲融于广告促进文化互动与传播

在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中发挥区位优势,把独特的农业资源发展为特色产业,通过技术培育农业产品,通过市场创造特色商品,通过广告打造知名品牌。现代新型特色农业文化需要体现生态与环保、人文与互动、健康与幸福的理念。通过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特色农业生态园以及民族文化体验区、农业特色采摘区等旅游休闲度假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游客为中心,围绕吃、住、行、娱、购、游等项目,发展以布依族特色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各种工艺品和纪念品,推进特色休闲旅游商品综合开发。通过乡村文化互动和展示,形成一体化的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充分体现美丽乡村的民族性、地域性、生态性、时代性。把罗平高原特色农业的文化内涵融于广告传播,加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互动的过程。互动是文化活力的体现,文化互动与体验具有重要的传播效应。旅游中游客除了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重要的是搭建平台和空间实现文化互动与文化体验。一是民族文化互动体验与休闲旅游。关键是保持民族日常生活状态,通过民族文化风情园、民族文化休闲庄、民族节日与文化论坛、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搭建互动平台。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民族文化实践,优化文化互动方式,提升民族文化的互动能力和适应能力。在民族文化互动中增进民族情感,强化民族印象,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旅游质量。二是城乡文化互动与农业休闲旅游。实现城市有个性、乡村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罗平城乡文化互动与农业休闲旅游可以采用这些模式:农产品耕种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农产品采摘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农产品加工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农产品营销参与互动传播模式、科普教育示范区传播模式、友好城市互动传播模式、节日盛会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包括旅游文化节、饮食文化节、交易会、订货会、高端论坛、书画摄影大赛、广告设计创意大赛等)等。

四、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中广告传播媒体的选择与整合

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传播。游客总是通过广告获得信息,产生想象,作出判断,带着愿景,朝着旅游目标,到达旅游景点。“现代传播媒介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形态。”

(一)户外广告是罗平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力

户外广告是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通过户外广告可以提升罗平整体文化形象。户外广告主要围绕高原特色农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文化、专园文化、美食文化、酒文化进行设计和传播。

1.注重罗平户外广告的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生活空间中户外广告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如同吃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一样,看也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罗平做强旅游文化产业,户外广告需要重大改革和提升。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户外广告需要全面规划与设计,在广告设计与传播中体现罗平的传统美、现代美、自然美、和谐美。根据罗平的旅游特点,“户外广告在设计上形、色、韵融合,把视觉、景观、审美和谐统一。充分考虑户外广告的形制、大小、颜色、光线、内容、特色、动静、韵味、运用。做到有对称、对比、韵律、均衡、特技、渐变、互动之美,避免造成无序、杂乱、密集、浮躁、野蛮的城市广告空间。关注广告与车速、视距之间的安全关系。”另外,标志是形象传播的有力符号,户外广告雕塑和标志的设计运用可以提升罗平城镇形象。标志和雕塑的凝练来源于该城市和村寨的历史文化和未来发展,充分体现城市与村寨的文化与审美、功能与品味。“广告主要表现视觉形象和精神内涵,包括造型创意设计、灯光颜色组合、精神思想引导、文化内涵展示等。”罗平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根据多情的布依、金色的菜花、浪漫的蝶恋花、勤劳的蜜蜂、银色的瀑布、丰富的历史等元素进行雕塑与标志设计。

2.罗平户外广告需要提升层次和强化风格。

户外广告是城市的美容师和魔术师,也是城市和民族村寨形象的重要部分。城市的大气与宏阔需要有特色的户外广告作为视觉展示。罗平有天然和谐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罗平的发展需要改革现有户外广告,订制符合罗平发展特点的高质量的户外广告。户外广告需要围绕罗平旅游品牌、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特色农业、自然风光等设计,要求具有视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广告设计需要有吸引力和引导性,重在强化民族、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彰显地方特色,传播民族精神和生态美景。要求户外广告策划与设计有思想性、创意性、科技性、整体性、互动性,实现雕塑化、数字化、公益化、彩光化、艺术化空间拓展和延伸,充分体现罗平生态与休闲、诗意与浪漫、乡愁与回忆的个性与特色。同时在城市户外广告中“充分有效利用LED技术和媒体,实现彩光的组合与交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通过光的延伸展现一座城市的魅力。”这是罗平中小城市广告的发展空间选择。

(二)媒介整合运用是罗平旅游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过去罗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存在误区与短板,目前罗平旅游处在发展与转折时期,需要加强媒介的整合性和集约性传播。以罗平形象广告为目标,重在电视、网络等媒介的组合运用,提升罗平的传播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以保护和提升罗平旅游文化形象。进一步加强游客对罗平旅游的信仰和印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层次,巩固和提升游客对罗平旅游的信心。使罗平旅游文化产业迈向成熟的阶段,形成旅游文化品牌。根据罗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多样的资源,在电视、网络等广告媒介的整合中围绕“罗平印象”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和“罗平印象”国际旅游文化节进行广告传播。

1.“罗平印象”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广告传播。

该旅游品牌的消费客源市场首先要定位在相邻的云南、贵州、广西一带的游客,其次是其他省市游客。根据消费者的群体分布,广告传播媒介可以选择曲靖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由于“罗平印象”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不受时间的限制,因此主要按迟效性广告要求广告,采用均衡时间策略,要求时间均衡、时限从容、频度波动小。有计划地反复对目标游客进行广告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持续地加深游客对该旅游品牌的印象,保持游客的记忆,挖掘旅游市场潜力,扩大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广告创意制作围绕主题,注重广告表现形式的变化,给人以新鲜感。广告的频度也要疏密有致,不能产生单调感。主要采用固定频度策略,其目的在于实现有计划的持续的广告效果。

2.“罗平印象”国际旅游文化节广告传播。

篇10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融合过程;旅游资源

Abstract: the fus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sion of the two big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both of fusion process is analyze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Fusion process. Tourism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文化产业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由于文化产业明显地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该产业的统计预测工作也就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清晰定义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内容有利于研究分析和政府决策。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包括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流通业和文化服务业。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等。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包括文具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等。文化服务业指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服务部门,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广告业、旅行社、旅游酒店、游览景区管理、摄影扩印服务、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动漫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

一、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

文化与旅游相生相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按照人的审美要求,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注重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突出异质文化;注重发挥游客作为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使者的作用,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交流融合,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实现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文化旅游为主的高级阶段转变的重要途径。具体到蓬莱市来说,是把蓬莱建成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的重大举措,也是蓬莱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开发、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近年来,蓬莱市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目标,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旅游产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旅游竞争力不强,游客在蓬莱停留的时间短,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益还没显现等。只有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寻找突破口,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和旅游发展全过程,开发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来诠释旅游,才能使蓬莱旅游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 “互利双赢”的效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相关政策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二)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缺乏文化内蕴的旅游是蓬头垢面、毫无魅力可言的;而文化离开了旅游这个载体,将失去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既要重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完美展示,又要重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良好结合。此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使人文关怀贯穿和充溢在文化旅游业的各个景区景点、各项旅游设施、各个管理细节、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中,要事事、处处、时时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人文。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这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深度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工艺品(纪念品),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充实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

(四)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培植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产品的特色越突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生命,切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模仿和低水平重复。

(五)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如果说21世纪是一切都在向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么,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应是最突出的特征。文化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一个高度文明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观念是否更新,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单位创优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准,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带动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运用各种载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三爱一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旅游、职业道德)、“三优一满意”(优秀星级饭店、优秀旅行社、优秀导游员、游客满意)、“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文明诚信等旅游评选活动,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活动,把旅游业建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努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使者、处处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正面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六)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