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埂患者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脑埂患者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脑埂患者康复训练

篇1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脑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方法:选择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8例,对观察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康复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总有效32例(84.21%),对照组的总有效23例(60.53%),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5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35例(92.10%),对照组总有效27例(71.0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脑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1]。而急性脑梗塞更更有着发病快、发病率高,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很多患者在患了急性脑梗塞之后生活不能自理,给个人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发生脑栓塞,除了及时的抢救治疗之外,妥善的护理,及早的进行患者功能康复训练,将能大大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对脑梗塞患者76例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CT确诊为脑梗塞患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其中观察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7±11.1)岁;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2.5±11.3)岁;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及既往史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在接受常规脑梗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在经过急救期之后即开始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患者疾病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分别于不同时间段对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康复训练方法: ①脑梗塞初期,患者尚不能进行明显的自主活动时,就应开始对患者的肢体进行适当的按摩,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大约每2 h 左右变换1 次患者,避免一些部位长期受到压迫坏死;同时使其肢体进行适当的被动活动,以便能维持其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被动活动的方式一般包括对肩、肘、指、髓、膝、踝等关节进行屈伸、抬举等动作,使其得到被动锻炼。 ②患者能进行一定的自主动作时,可让患者掌握一些卧床锻炼的技巧。如肘关节屈曲、手指的抓握锻炼,患者在床上可进行举臂、抬腿、抬足等动作,可在其病床系上一些带子,让患者通过带子进行适当的锻炼,但锻炼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③坐起、站立、行走训练:进行最初的坐起训练时,可先从抬高床头开始,逐渐增大床头抬高的角度,让患者从卧床渐渐过渡到能够坐立,然后酌情逐步让患者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帮助下能够起床、坐床边、坐椅子。当患者能够坐椅子时,可考虑让患者进行一定的脚踏板锻炼,锻炼其小腿肌力。进行站立训练时,起初应由两人以上对患者进行搀扶或帮助,然后逐渐过渡到一人帮扶及最后患者自己扶床站立。当患者能够保持独立站立后,即可开始进行步行锻炼。步行锻炼也应先在他人帮助下进行,先联系原地踏步,再练习缓慢移步行走,行走应缓慢 ,切勿操之过急,尽量避免脚踝扭伤、跌倒等情况的发生,鞋子应为平底鞋,能系鞋带,松软舒适。 ④语言训练:可先从锻炼面部肌肉及口腔的动作做起,如让患者进行常规的噘嘴、鼓腮、眦牙、叩齿、弹舌等动作,然后再让患者进行舌部运动,让舌头进行伸缩练习,如舔上、下嘴唇、左右口角、舌绕口唇等动作。练习发声时可让患者先从简单的单音节字开始训练,然后再逐渐过渡到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

1.3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4 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 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级~3 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临床观察中无变化、恶化或死亡均归于无效[2,3]。

2 结果

2.1 早期康复训练效果比较(2个月后),见表1。

2.2 早期康复训练效果比较(5个月后),见表1。

3 讨论

脑梗塞患者是由于导致肢体运动出现障碍。通过康复训练可刺激患者大脑及神经,促进其受损的神经因子、反应性突触恢复或再生,通过合理的运动方式从而,促进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以使功能重建[4]。从表1可知,进行早期康复护理(2个月),观察组38例,基本痊愈4例(10.53%),显著进步11例(28.95%),进步17例(44.74%),无效6例(15.79%),总有效32例(84.21%);对照组38例,基本痊愈1例(2.63%),显著进步7例(18.42%),进步16例(42.10%),无效15例(39.47%),总有效23例(60.53%);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参考文献

[1] 陈莎莎. 浅谈脑梗塞病人的护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20.

[2] 屈检纯.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 当代护士,2007(6):30-31.

[3] 张华清.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8):160

[4] 徐道华,殷立青.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医学报, 2011, 26(2):214-215.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12-02

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引起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而死亡。目前,临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鼻饲,但鼻饲管易造成患者痛苦甚至窒息,且鼻饲注入食物成分单一,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腹水、营养不良及鼻腔、口腔黏膜损伤等。因此,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其吞咽进食功能非常必要。我科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者60例,通过康复训练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诊断采用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按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定标准[2]分轻、中、重三度。轻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有轻度误咽,进糊状或黏团状食物无误咽;中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误咽严重,进糊状或黏团状食物轻度误咽;重度吞咽障碍:进糊状或黏稠状食物也有严重误咽。

1.2一般资料

6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32例,平均年龄65.2岁,女28例,平均年龄67.3岁。诊断均符合上述标准,并经过CT或MRI证实。全部病例无意识障碍、口腔黏膜溃疡及咽喉病变,生命体征平稳,语言流利,神经学等体征不再进展。60例中,轻度吞咽困难18例;中度吞咽困难22例;重度吞咽困难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其中12例行鼻饲导管进食。

1.3训练方法

1.3.1重度吞咽困难患者不能从口腔正常进食,需要管饲饮食(一般为鼻胃管饮食)。按鼻饲护理常规,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个体的流质饮食,以保证患者生理需要。在康复训练方面,主要培养患者的空吞咽能力,为了激发患者食欲并有利于护士的训练,每日三餐时在患者面前摆放一盘其平素爱吃的食物,让其想象把这些食物吞咽下去而诱发吞咽动作,时间为20 min。经过训练,基本完成吞咽过程者由医生、护士进行评估,达到满意效果后应尽早拔出胃管,进行下一步吞咽康复训练。

1.3.2中度吞咽困难针对不同的吞咽肌群,分别进行功能训练。

1.3.2.1颊肌、喉部肌训练。首先嘱患者坐位,以热(不烫伤皮肤为宜)、冷(不冻伤皮肤为宜)毛巾湿敷患者颊部皮肤10~15 min。然后进行颊部皮肤按摩10~15 min。随后嘱其轻吸一口气,做鼓腮、吹气动作锻炼颊部肌群。休息5 min后,嘱其发“a、 o、 e”声音以锻炼喉部肌群。其频率和次数依患者情况而定,建议每次10~20 min,2次/d。

1.3.2.2舌肌和咀嚼肌训练。如患者舌肌萎缩或伸缩无力可用消毒舌钳帮助患者夹住舌,帮助患者做舌的上下、左右、环绕等运动。每个运动发复做10~15次,同时注意舌钳夹舌时松、紧适宜,防止舌体受损,嘱患者休息5 min,然后护理人员双手大拇指放于患者鼻翼两侧,四指弯曲托住下颌,帮助患者做牙齿咬合运动10~15次,以锻炼咀嚼肌,2次/d,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避免咬伤舌体。

1.3.2.3冷刺激吞咽反射区。无菌棉签10枚,用5%葡萄糖液5 ml浸湿,平铺在一次性输液器包装袋中,冰冻2 h以上备用。常规口腔消毒后,用冰棉签直接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等。停止刺激后,指导患者舌尖抵上齿龈,同时用鼻深吸气2次。操作时,注意棉签在口腔内停留不超过5 s,冰棉签现取现用,防止棉签解冻或脱入口中。

1.3.2.4吞咽辅助肌群训练。嘱患者舌体尽力前伸5 s后收回,反复10次,舌体尽力后卷5 s后放松,反复10次,舌体在口腔中顺时针、逆时针各环绕10次,咬紧上下磨牙10次,鼓腮10次,吸吮10次,闭口深呼吸10次,每日训练2次。

1.3.3轻度吞咽困难行进食训练时,首先准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抢救物品,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患者取端坐位,环境安静,精神集中,选择半流食或软食等易于吞咽和控制的食物,如较稠的芝麻糊、蛋羹、豆腐脑等。这些食物流动速度慢,容易变形,易于吞咽。进食前先空咽几次,将食物放于健侧,每次1~3 ml为宜,此过程要催促患者。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呛咳、发绀等。出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抢救。

1.4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1999年日本学者滕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3],吞咽能力≥9分为痊愈,6~8分为明显好转,3~5分为好转,1~2分为无效。

2 结果

60例脑梗死伴吞咽障碍者经6周左右的康复训练护理,其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据以上疗效评价标准,20例重度吞咽困难者15例痊愈(75.0%),3例明显好转(15.0%),2例好转(10.0%);22例中度吞咽困难者痊愈18例(81.8%),明显好转3例(13.6%),好转1例(4.5%);18例轻度吞咽困难者全部痊愈。

3 讨论

脑梗死是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占全部吞咽障碍的25%。这类患者最大的危险和痛苦就是常常将水、食物等本应咽入食管的东西误吸入气管,导致肺部感染;同时患者常因怕被呛而拒服水、食物和药物并因此引起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明显升高。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该病症,尽早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对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摄取足够的营养,减少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有利于机体康复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实用而值得推广的康复技术,它需要护士的耐心细致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患者渴求病愈的心态,护士对患者的责任意识及训练有素的技术实施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前提,通过上述康复训练,不仅提高了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倪朝民.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127.

[2]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2:380.

篇3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ZHOU Ye-qing,XIANG Ji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0,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Methods 68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drug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ere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ompar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2 groups.Results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an reduce incidence rate of aspirated pneumonia,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improve swallowing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Cerebral apoplexy;Swallowing disorder;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卒中即X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卒中会使正常的吞咽神经调控机制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吞咽障碍,卒中性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卒中性吞咽障碍表现为食物摄入并由口腔转运至胃的过程中发生障碍,导致不能安全有效地进食并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的症状[1]。由于病变部位,评定方法以及评定时间的不同,不同的研究报道的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不同,其范围在30%~70%[2],吞咽障碍与卒中患者的吸入性肺炎、误吸以及营养不良、脱水等密切相关,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对急性期卒中性吞咽障碍的及时、正确的评定及适时的采取相应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非常重要。我们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09月~2016年11月的68例急性脑卒中并经确诊为吞咽障碍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学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68例脑卒中均伴有吞咽困难,患者发病时间最短9 d,最长为34 d。患者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4.6岁;其中男患者44例,女患者24例,均为假性球麻痹患者。患者均生命体征稳定,排除了吞咽相关器官器质性病变,认知情况良好,能执行简单的口头指令。

1.2吞咽功能的评价:我们采用洼田饮水试验[4]:分两个阶段,先用汤匙让患者先喝1~2 ml水,如果患者在这个阶段即发生呛咳则无需进入下一阶段,直接判断为饮水试验异常,如果第一阶段无明显呛咳,则嘱患者取坐位,让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30 ml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并记录患者是否会出现以下情况,如啜饮、含饮、水从嘴唇流出,边吃边要勉强接着喝,小心翼翼的喝等等,并对其进行分级判断。I级为可一次喝完无噎呛;II级为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III级为一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VI级为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V级为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正常为I级5 s内完成;可疑的吞咽障碍为I级在5 s以上完成或II级;吞咽障碍为III级~V级。同时对洼田饮水试验可疑患者给予吞咽障碍的“金标准”评定方法: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确诊吞咽障碍,VFSS检查采用60%的硫酸钡混悬液+米粉调制成不同性状的含造影剂的食物(流质和糊状食物),在数字化胃肠X线机上透视下,把患者摆放到适当的位置,分别对患者正位像及侧位像下口、咽部、喉、食管的吞咽运动进行动态观察,评估患者饮水、进食时口腔、会厌谷以及梨状隐窝有无滞留、残留、返流,咽通过时间,有无误吸等吞咽障碍问题。通过VFSS检查由经验丰富的言语治疗师确诊患者有无吞咽障碍,以及吞咽障碍的类型。

1.3康复训练方法 全部患者人院后均针对脑卒中的给予常规治疗,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

1.3.1吞咽障碍训练 根据VFSS的评定采取针对性的吞咽功能训练:①发音训练;②患者面颊、唇等吞咽相关肌群的功能训练以及促进舌的运动; ③患者喉上提训练以及声带内收训练;④患者颈部的活动度训练和呼吸道的训练;⑤患者空吞咽以及咽收缩训练。

1.3.2直接进食训练 ①饮食器具的选用以及食团入口的位置;②患者进食环境以及进食的;③食团的性质以及一口量。

1.3.3电刺激治疗 使用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技术等通过刺激完整的外周运动神经来激活吞咽相关肌群,强化无力的吞咽肌群,帮助恢复吞咽肌群的运动控制。

1.3.4心理及药物治疗 我们根据患者的认知、情感施行心理干预,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我们每天记录进食前后疲劳感及程度,观察患者每次进食所需要时间,面部肌肉力量,观察患者出现吸入肺炎发生的情况患者是否出F误咽、呛咳,患者进食后口腔内残留食物数量。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提高2级同时营养状况良好为显效;患者饮水试验提高l级同时营养状况较好为有效;患者饮水试验无变化视为无效。

2结果

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1±5)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30±4)d,(P

3讨论

人正常人的吞咽运动可分为五个阶段[5]:分别为口腔前期、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为随意性唇、舌及面颊等口腔期相关器官的运动差、吞咽启动时间延迟、喉部上抬减弱以及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主要出现在第吞咽过程分期的第2~4期。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结果可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造成包括体重下降、脱水、营养不良、支气管痉挛、气道梗阻、误吸性肺炎等严重问题,使患者产生抑郁,降低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社交甚至增加病死率。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卒中患者早期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可最大程度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一方面可促进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皮质感觉区扩大,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枝芽生:一方面康复训练可以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6]。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导致患者食物或分泌物的误吸是引起吸人性肺炎的首要原因,脑卒中患者摄食时采取特定的进食、改进食物的形状以及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均可有效避免或减少误吸的发生,吞咽功能的康复锻炼可以恢复或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减少由吞咽困难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显著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生存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西,许予明.实用吞咽障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00-01.

[2]Edmiaston J,Connor L T,Loehr L,et al.Validation of a dysphagia screening tool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0,19(4):357.

[3]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6):38l-384.

[4]曾西,许予明.实用吞咽障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8-49.

篇4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梗塞偏瘫;肩关节半脱位

【中图分类号】R49;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436-02

脑梗塞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肩关节半脱位,这种症状一般发生在患者发病的3周内,一般都发生在偏瘫侧上肢弛缓状态下[1]。患者发生这种症状,会引发其发生肩关节活动受限和肩关节疼痛等并发症,同时对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但是训练不规范也能导致其发生副作用,对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我院对收治的脑梗塞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取得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280例脑梗塞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24例;年龄在49~78岁之间,平均为(65.0±1.5)岁;病程在15~67d之间,平均为(24.5±2.0)d;124例为脑出血、156例为脑梗死;左侧偏瘫144例、右侧偏瘫136例。排除患者因其他外伤而引发的肩部疾病。患者就诊前均未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1.2 方法

良肢位摆放:患者处于仰卧位,将患肩垫高,避免肩后缩;患侧上肢要伸展并稍微外展,前臂旋后,让腕关节和手指伸展开。患侧位为卧位,将患肩充分向前伸,避免其患肩后缩和受压,伸展患肘。患者处于坐位时,将患肢伸直,放在前方的桌子上。站立或者行走时,要避免和防止患肢自然下垂。Bobath握手:将双手交叉,让双上肢充分上举,多次反复进行。活动肩胛带:采用手法对肩胛骨的位置进行纠正,让肩胛骨充分的外展和前屈以及上抬,同时还要向上旋转。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前后,对患者的双侧肩关节进行X线片拍摄,同时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的距离。0度: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肩胛盂与肱骨头的间隙增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肩关节半脱位情况

280例患者中,80例I患者,64例复位;152例II度患者,36例复位,88例患者转为I度;48例III度患者,12例转为I度,20例转为II度;复位率为35.7%,治疗有效率为78.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现象,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50,P

2.2 FMA和VAS评分

2.3 不良反应 8例患者发生肩关节旋肌袖损伤,占2.9%。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肩关节稳定性主要是依赖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间的特殊位置所形成的“锁定机制”,对患者进行前瞻性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症状,同时还可以改善其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等,经过对患者进行肩胛骨位置的矫正,防止患者的异常肌张力强化和形成。有效地避免和防止患者的肩胛骨往后缩和下移等,恢复患者关节位置,进而恢复肩关节的锁定机制。

总之,患者的FMA和VAS评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改善患者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缓解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但是,如果出现训练不规范的情况,则会引发相关的副作用,进而影响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庄礼兴等,韩德雄,庄.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03:5

篇5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 脑埂塞

脑埂塞是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与脑部的动脉粥样硬化和栓子形成有关,且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肌梗死、多器官感染、肾功不全、褥疮、关节挛缩、继发性癫痫、应激性溃疡及相关心理问题。本文将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埂塞治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6例经临床确诊为脑埂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30例;年龄46~85岁,平均76.3±4.3岁,既往病史无显著差异,均行脑埂塞常规治疗。

1.2 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根据疗效评定标准[1]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

1.2.1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康复: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 ~ 100%,0级病残程度;显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 89%,1 级3 级病残程度;有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 45%;无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不超过18%;

1.2.2 康复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患者在发生脑埂塞后,由于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可能产生多种不良情绪,包括焦虑、恐惧等,如不加以引导,患者可能会消极面对治疗。护理人员可积极的向患者普及相关医疗知识,积极的沟通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其建立信心,积极参与治疗及后续的康复计划。但切不可夸大治疗及康复效果,避免患者在未实现期望后,对今后的治疗及康复更加的抵触。注意对患者家属或其陪护人员的教育指导,让他们配合护理人员一同对患者进行鼓励,可有较好的效果。

2、变动 应注意长期卧床患者的变化,避免某一局部皮肤的长期受压,造成褥疮的产生。规律性的帮助患者改变,保持患者身体清洁及室内环境卫生,避免感染。注意患者饮食,不可大量进食,避免胃肠功能减低造成的消化不良。长期卧床的患者,其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需尽力避免感染因素,尤其是院内感染。随着患者病情的平稳,可逐渐帮助其学习及锻炼主动翻身,争取能实现患者自主改变。

3、肢体锻炼 对于有偏瘫的患者,应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尽早的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避免肌肉萎缩,改善局部组织的血运及关节僵硬。为今后可能的运动能力恢复做好前期的准备。当患者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可逐渐的增加其主动运动的训练。

4、营养指导 根据患者的不同状态,指导其健康饮食。避免增加其脑埂塞再发的饮食因素。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工作,普及健康饮食习惯。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比较,总体有效率差异明显P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满意度相比较,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

3 讨论

脑埂塞根据栓子形成的原因不同,病因复杂,常突然起病,并伴有多种不同的脑损伤表现。因大脑细胞的损伤修复能力较差,因此,在脑埂塞康复阶段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血管的弹性下降,再加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使得老年患者出现脑埂塞的几率增加[2]。对于此类患者,不仅应行常规护理,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护理,达到提高其生存质量、改善心理状态的目标。

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例如对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可指导患者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摄食训练,逐步恢复其吞咽能力,避免相关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的产生。本次研究结论显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进行护理的方式方法,可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结果。提示脑埂塞患者的预后与其功能锻炼及心理状态关联密切。积极的康复训练,合理的生活习惯等对脑埂塞患者的康复有显著影响。

注意到脑埂塞患者的年龄往往偏大,其心理状态和意志相对脆弱,因此应特别注意在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心理辅导。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从多个角度激励其对提高生存质量的愿望,更早、更多的进行主动训练。尤其对于在脑埂塞后出现语言障碍的患者,更应疏导其不良情绪,保持积极耐心的沟通,帮助其从简单音符的发音甚至是口部肌肉的锻炼开始,逐步恢复语言能力,或者恢复患者进行简单沟通的能力。

患者的家属或陪护人员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帮助明显。加强对此类人员的相关医疗知识的教育,使其可以更好的协助医护人员的工作,在患者出院后,也可对患者进行长期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