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是全国所有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对基本常用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相关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知识点众多、实践性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速度快。这种种因素导致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缺乏理论创新性,学习与应用脱节,给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深化带来了阻力。目前本校正处于示范建设中,2012年是本校的教学质量年,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改革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无法联系实际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无法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造成学生很大的困惑,觉得无法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丧失信心,更谈不上积极性。计算机教学演变成就事论事,仅仅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没有重视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当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诸多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是在中小学普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多年的情况下开展的,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操作,但是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所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离高校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目标相距甚远。大学新生入学水平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基础不好的学生每次都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上机练习,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上机练习后无所事事。另外,部分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大多局限于对网络的初步应用,例如QQ聊天、玩网络游戏、看电影等。

(三)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无法结合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实际动手操作不能达到统一,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授的内容几乎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或者学生认为上机实践操作就是只要能够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简单完成就可以了。我们应该知道:计算机是一门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操作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操作是手段,应用才是最终的目的。

二、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教材、课堂构成的传统教学方法现在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色。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并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高校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实现自我反馈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而到达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知识的重点、难点,然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性总结。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处于示范建设中的高职院校更应该深化改革教学方法。例如:目前西方国家非常盛行的“PBL教学法”可以应用到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改革中,“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色主要表现在教会学生如何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手段,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安排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现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合理。我们应当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出发,科学地选择与更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例如:我校目前正处于示范建设中,我校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计算机实践操作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示范特色、完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我校结合示范建设开展了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专升本(计算机科目)培训等选修课程。第三,目前高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材内容较陈旧、使用周期较长,我们应当在教材体系上对其改变。多引用一些能反映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三)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通过一张期末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考核学生的主要办法,这样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本课程的考核方法的改进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为了能够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上机实验实训课中随时可以进行考核。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计考核题目,比如利用Word软件制作就业自荐书,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讲课件等,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颖的考核题目可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极大拓展学生发挥创造才能的空间,这样被动的应试将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如果有创新,教师在期末总评的时候给予加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而且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众所周知,计算机领域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

2.为了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上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我们可以不定期开展计算机技能比赛、计算机知识小论文比赛、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有奖问答比赛等。教师对参与者加权积分,用于作为期末考核总评的一部分。

3.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认为计算机教学完全是面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应试教育,不能正确处理好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等级考试可以高层次实现教考分离,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一定保障,但是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等级考试的内容不应该完全等同起来,学生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方向。另外,教育部门应注意每一次等级考试内容应该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更新,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等级考试紧密结合起来。

(四)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

计算机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其更新速度相当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保证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 目前,大部分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教学任务重,难以获得专门的时间和机会来进行知识更新。高职院校对教师应当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知识更新,定期指派教师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高校领导层应当制定措施和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自我提高,互相带动。

教师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我校借示范建设的东风,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来优化教学质量。作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就更要有时代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高效的主导作用,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在未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坚持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示范建设中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就业,教学改革才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周军宏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思考,2007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项目教学 教学实施

经过近8年的《计算机组装及维护》专业课程的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师要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必须钻研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和现有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笔者了解到企业需要真正技术过硬及工作作风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员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素养,并且与企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尽早融入企业氛围。

一、“六步教学法”紧密联系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最根本的追求是实现高效教学。基于职高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客观实际,基于职教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时必须确立三个理念:(1)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好学远比教师好教重要。(2)能力本位。学生“能做什么”比“知道什么”更重要;任务、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皆为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两者不可或缺。(3)行动导向。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而学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以做定学,以学定教。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将一般教学目标确定为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目标,而在教学方法中,除了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相应的教法,还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六步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决定了笔者在教学中不拘泥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而采用了“六步教学法”来拉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以任务驱动和活动探究为重心,采用“激趣-明标-活动-评价-反思-小结”六步教学环节,从创设情境问题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开展探究学习,学会评价、小结,并通过一定的实际训练巩固所学内容。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做好启发引导、巡视指导、适时点评工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1.第一个环节是“激趣”

是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提出学生生活中所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所要学习的知识。

2.第二个环节是“明标”

针对一个个项目确立起三维目标。例如,学习“拆装计算机”这一项目时,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包括:①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作用。②能正确完成输入/输出设备和主机的连接。③会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④会使用Ghost软件进行系统维护。其中应掌握的过程与方法包括:①观察计算机机箱外接部件和内部主要部件。②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主要部件的拆装。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则包括: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严谨作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明标”这个环节,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3.第三个环节是“活动”

即采用“活动探究法”贯穿教学,活动是课堂诸多环节的中心。比如“拆装计算机”这一项目中,设置了多个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在活动中设置了四个步骤: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主机的硬件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②边拆卸边观察。③播放计算机安装的视频。④小组合作组装。通过这些步骤,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理解计算机硬件的拆装方法,掌握输入/输出设备与主机的连接,并且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基本硬件的安装。

4.第四个环节为“评价”

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对“为何没有完成”“为何做得慢”“为何做得不规范”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而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作适当点评。

5.第五个环节为“反思”,即教学反思

在“拆装计算机”项目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只限于用它上网、打游戏、聊天等,而对计算机具体的组成、作用、连接、安装、维护等知识却了解甚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有的学生冷眼旁观,有的学生缺乏对知识的钻研精神……所以在本项目教学中,我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些方面,在准备课件、设计问题、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斟酌。

6.最后一个环节为“小结”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会提炼、归纳所学知识要点及操作要求,教师要作适当点拨。

三、“六步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深入贯彻新教学大纲“以生为本”“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等理念,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努力营造开放、富有活力的中职课堂。

2.设计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教学过程中,我将知识的教学要求分成了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了解”是指对知识的感性的、初步的认识。“理解”是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我按照三个层次,一步一步、层层深入。把新知识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习娱乐相结合,以达到新课标所提倡的寓教于乐的目标。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形象直观,但是其跳跃性、活动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记忆操作步骤,更无法体现课堂学习的整体思路。因此,一方面,我利用多媒体适当地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演示,并通过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理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我使用实物投影把一些关键的步骤进行演示,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学生的知识、智力和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自我探究学习,因此教改应着重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而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中,采用“六步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3

【关键词】课程素材;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运用案例

中职计算机类课程与其它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是学生学习是为了走上职业岗位储备知识和技能,在计算机教室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来达到实践的目的。教师通过控制软件与学生形成交互式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产生兴趣。“五环四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师在设计课程环节上有了更系统、更科学的理论指导,要求也更高。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我在研究改进课程的同时,发现了课程素材的合理运用对课堂环节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课程素材运用的思路

中职计算机类课程中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内容均可以称为课程素材,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图片课程素材通常有JPG、bmp、gif等格式,音乐多为MP3格式,视频有mpg、avi、wmv等格式,这么多的课程素材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能够从网络采集、格式转换、编辑加工成为作品,是需要花费很多教学时间的。如果简单的将课程素材呈现在课件中,学生不容易形成共鸣,也不利于运用。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从能力发展动员到基础能力诊断到能力发展训练到能力发展鉴定到能力教学反思的五环,以及能力发展训练从明确任务到协作行动到展示成果到评价成果的四步,淋漓体现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和做学合一的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如果在课堂环节中选择的课程素材不能与时俱进,类型不合理,将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会让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教材中的课程素材往往受时空、时效等因素的制约,直接采用教材中的课程素材未必符合学生的教学实际,所以在近一年的课程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堂环节案例,基本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以下逐一阐述。

二、课程素材的职业意识培养

课题:《Excel表格计算》

课堂设计环节:公司员工培训成绩得分情况,运用Excel进行计算排名,对Excel表格做合适版面设计。

分析:

1.让学生进入职场角色,作为办公室员工设计并完成经理布置的任务――计算排名员工培训成绩,将员工培训成绩统计排名表格结合公司形象做美化设计。

2.角色升级,让学生作为未来的公司经理观看其它同学的作品,去发现值得肯定的版面设计和需要更改的地方,让学生在展示和评价中体验职场角色心态和知识的巩固及提高。

三、课程素材的时效性

课题:《计算机硬件》

课堂设计环节:介绍最早的计算机硬件,现在最常用的计算机硬件以及今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分析:计算机硬件推陈出新的速度很快,如果按照书本介绍的课程素材学生的知识有滞后性。不利于中职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那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当前常用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课程素材。比如储存设备之一机械硬盘。新的计算机储存设备已经推出很多,学生关心的是近段时间新出的高科技新品,如固态硬盘、云盘等。

四、课程素材的德育渗透

课题:《图片的处理》Photoshop课程

课堂环节设计:图片情景中,老人手中没有手杖、马路上没有斑马线、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等,一张图上,缺失了很多关键的物件,需要学生通过Photoshop学习剪切功能后还原。

分析:在介绍这张图片时,学生会从图片中找到很多的疑问。这些疑问中,老人的手杖会将学生带入尊老爱幼的话题,斑马线设计到交通规则的遵守,红绿灯涉及了城市规划中的思考。一张简简单单的图片,就让这个课堂环节有了三个以上的情感教育入口。老师在课堂中可以任意进行发挥,既有主线又有附加。

五、课程素材的师生团结协作

课题:《素材的采集和加工》

课堂环节设计:学生、老师分句共同演唱《北京欢迎你》这首歌,然后通过录音工具合成出来。

分析:本节课的素材采集和加工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这段音乐的制作方法。而歌曲本身具有特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对班集体凝聚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大家共同参与的作品,做到人人俱到、人人参与。

六、课程素材的综合能力提升

课题:《十年后我再回母校》视频编辑工具

课堂环节设计:让学生在课前撰写剧本,然后用手机、摄像机等拍摄工具拍摄剧本内容,完成视频剪辑合成。

分析:首先十年后回母校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十年后的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在干什么?职业思考和定位渗透其中。在剧本选材上与母校有关,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十年后的自己能为母校做些什么?感恩的教育渗透其中。分组让每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真实体会视频的制作过程,过一把导演、演员、场务人员的瘾,从中能够了解到任何工作都需要付出努力,同时又能体会到完成作品的喜悦和成就感。

通过以上案例,教师在运用教学课程素材时,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学生的关注点;学生今后的职场能力;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等方面出发,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课程素材进行挖掘、再加工、重组,甚至开发新课程素材,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以及职场要求。

七、课程素材包的建立意义

课程素材既多又散乱,如何高效的使用课程素材呢?那么在平时课堂中要求学生建立一个自己的课程素材库是很有必要的,随手保存在计算机的某个公共课程素材包里或者U盘、移动硬盘里,按照图片、音频、视频分成大类,在每个大类下又分小类,这样经历一段时间后,每台电脑中都有各式各样开放性的课程素材,在上课的过程中运用,能让课程内容更丰富。老师也可以从这些学生选材中,找到学生的关注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

总之,以“五环四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指导,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素材体现,能够帮助教师游刃有余地完成课堂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认识。这是符合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宗旨的,让我们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更人性化,更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力发展和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职学校“尚上教育”理念与五环四步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谭绍华

篇4

【关键词】QR Code;移动学习;合作学习;学习历程档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140―05

一 引言

移动技术及数字化学习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移动学习的发展。2000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移动学习研究专家Sharples就指出,先进的移动技术正使得E-Learning向M-Learning转变。[1]因此移动学习比数字学习更进一步,可以不受计算机环境限制,应用便捷的移动学习工具与无线网络,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

有鉴于QR Code二维码在移动商务中的应用,开放移动联盟(Open Mobile Alliance,OMA)于2005年5月制定了标准规范,以加速二维码应用与普及。国内2009年12月10日铁道部在全国发售印刷二维码的新型列车票据。本文运用移动学习结合QR Code技术来构建移动学习平台,达到低成本且实时的合作学习目的,进而提升使用者的学习成效。

二 QR Code移动学习的基本相关理论

1 QR Code

QR Code最早应用在手机上的国家是日本。根据2007年5月 OMA 提出的二维码应用共通标准规范第3.2版,二维码目前在移动商务应用可大致分为四类,包括:

(1)自动化文字输入:储存个人信息,如地址、电话号码、日程计划等,进行名片、行程数据等快速交换。

(2)数字内容下载:储存数字内容并进行下载。

(3)网址快速链接:使用手册、产品规格、报章杂志、广告宣传等数据附加二维码,以提供用户进行网址快速连接、电话快速拨号等。

(4)身份识别与商务交易:手机上显示二维码数据,作为交易身份鉴别依据或交易凭证,如入场券、会员身份确认、手机付款等应用。[2]

QR Code的特点就在于使信息得以更加便利的共享,包括文字、图片等都能够更快捷的传递给用户。因此二维码产业机制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特别是目前计算机通讯硬件设备均已成熟,只需提供更多的服务来满足使用者需求,同时带动了计算机、通讯、金融、物流、教育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变革。这正是本研究将二维码导入于移动学习的诱因。

2 移动学习

国内外很早就开始了对移动学习方面的研究。M-Learning 不只是数字化,还具有“移动”的特性,因此移动学习比数字学习更进一步,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不受到桌面计算机环境限制,轻便的移动学习设备与无线网络环境提供了一种真正信息唾手可得的机会。[3]Kynaslahti[4]则认为移动学习应该具有方便性、权宜性、即时性三种意义。移动学习有三个必须的要素:移动学习设备、通讯基础设施、学习活动模式。[5]由此可知,移动学习设备必须具有轻薄短小、易用性、符合需求的功能等条件。如果实施的移动学习设备是学生个人本身就已经拥有或容易取得的通讯设备,则能够更即时引入移动学习概念于教学活动之中。真实的任务情境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迁移, 把学习交流中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相联系, 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6]

3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普遍受到教育学者肯定,并能实际运用到课程中的教学模式,许多中外学者对合作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情境,学生在不同小组中一起学习,彼此间互相合作,资源交互,分享发现的成果,评价并修正彼此间观点。[7]合作学习的基本定义为结构化的学习环境,在此情境下的不同小组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促进自身与成员间学习动机,增进教材的了解与记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来讲,就是通过教师将学生妥善异构分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协助者角色;由教师的协助,学生相互扶持,进行学习活动。而小组为了共同目标一起合作努力,以完成个人与团体学习目标,进而从中取得知识技能。在沟通交流中,他人的见解被自己吸收,自己的知识被他人激发,在观点的碰撞中促进进一步的反思,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整个过程充满了对知识的探究、重组和创造,充分发挥着成员的本质力量,实现个体的最大化成长。[8]整合种种理论后归纳出:“合作学习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异构分组,让能力高、中、低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彼此进行沟通学习。小组成员互相依赖、合作、相互讨论与寻求答案。通过小组间的互动、社交技巧等方法,使小组的学习与运作更有效能。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增进个人的自信与创造思考能力,营造出小组成员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9]

4 学习历程档案

学习历程档案最早被广泛应用在艺术上,有效地记录学习者的作品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正式且有系统地应用在教育领域上。“学习历程档案”一词在学校中的最早应用,是从学生的作文档案开始。[10]学习历程档案可以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阶段所有学习记录;其目的地在于让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历程自我省思、改进与观摩他人,并将个人学习历程内记录的所有数据,提供给教师或家长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成效。学习平台就能够得以分析学习者学习历程,从而达到反馈的功能。

三 计算机硬件移动学习平台学

本计算机硬件移动学习平台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包含前端移动学习子系统、后台移动学习子系统与数据库三部分。

1 前端移动学习子系统

主要是让用户的移动设备可以通过此子系统提供的功能达到有效率移动学习目的。此子系统包含浏览、登陆、信息上传、QR Code编/解码的功能,如下:

(1)浏览:提供移动设备配合3G或Wi-Fi进行浏览在手机或服务器端所的信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操作一般计算机设备大致相同,不会产生距离感;

(2)登陆:确认使用者的身份,记录学习历程文件。有效掌握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3)信息上传:使用户以移动设备配合3G或Wi-Fi进行信息的上传。学习者对于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反馈,获取有效数据资源以外还有利于对学习过程展开评价;

(4)QR Code编/解码:如用户根据特定教材产生对应的二维码需求,可通过此模块产生二维码。如使用者的手机没有内置二维码译码程序,也可以使用此模块对二维码进行解码。

2 后台移动学习子系统

后台移动学习子系统设计的目标主要是让学习者可以便捷、有效率的移动学习,其包含了二维码制作系统、二维码识别软件,与后台移动学习管理系统3部份,分述如下:

(1)QR Code二维码制作系统制

主要提供将一串文字制作成对应的二维码。设计功能如下:

1)二维码产生:产生所输入文字对应的二维码,最多可输入7,089个字符。

2)输出至剪贴薄:将所产生之二维码输出至剪贴薄,供用户使用。

3)调整二维码角度:将所产生的二维码根据所选角度作旋转处理。

4)二维码打印:打印所产生的二维码,且打印机不受限制,无额外的硬件需求。

(2)QR Code二维码识别辨软件

将二维码解译成对应的文字,以供后续操作,此软件可以使尚未内建QR Code译码程序的手机使用此软件来解译二维码。设计功能如下:

1)二维码识别:只需要30万像素以上读取工具即可识别读取资料,这对于降低教学硬件设备成本投入有较大帮助;

2)辨识度高:二维码识别采用先进的容错算法,在部分污损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解读出完整的原始信息。学生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损耗问题,在此二维码颇具优势;

3)操作简便:识别软件操作简便,大幅简化操作繁琐的过程,容易上手。学习者无需再针对设备进行培训,能够将教学目标充分聚焦在学习内容上;

4)360o辨识:可识别任何角度的二维码。使用技术门槛较低,有利于各种层次的学习者使用;

5)简化输入:可储存二维码信息,免去输入信息的繁琐操作。

(3)后台移动学习管理系统

此系统主要功能为内部模块与数据库之间的存取操作,其包含了如图2所示的4个模块:

此模块主要提供符合共享元件参照模型(SCORM)标准的教材;包含格式制作、格式转换两种功能,并将用户所提供的教材元件整合至系统的教材元件数据库内。格式制作:将教材制作符合SCORM标准。其中本系统的学习教材使用9个目类来著录教学资源。格式转换:当使用者提供教材信息,通过本系统转换成设计符合SCORM标准的元数据,再将使用者的教材信息转换成符合内部教材格式的教材元件。其中9个项目分别为:一般、生命周期、元-元数据、技术、教育、版权、关联性、注释、分类。如图3所示:

2)学习模块

学习模块提供的功能主要是能让个人或群组用户的学习都通过此模块来完成。通过此模块个人用户或群组用户可以将所取得的二维码的相关数据、教材等,通过3G或Wi-Fi连上计算机硬件移动学习平台后记录并储存于数据库中,为个人或群组用户提供日后重复学习的便捷功能以及了解目前学习状况等。也可以及时获取群组合作学习时组员所欲分享的信息。功能包含:提供个人学习功能;用户通过学习模块将学习过程储存于数据库;根据教材分类单元,通过学习模块来整理学习信息Title反馈给用户;用户通过学习模块反馈的学习信息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图4所示:

3)传输模块

通过此模块可以将信息、QR code或教材下载(上传)从(至)数据库中,如图5(a)所示;此外用户间可通过此模块直接分享数据、教材,提高分享率以及简化处理流程,如图5(b)所示。设计功能如下:

4)数据库管理模块

利用此模块设置用户权限以维护与使用服务器数据库,设计的功能:权限管理;教材元件数据库、学习历程文件数据库与用户基本数据库的维护;开放一般用户可以增加、修改、删除与查询基本数据;群体数据的设置、维护。如图6所示:

四 数据库设计

1 教材元件数据库

主要储存经教材编辑模块所设计出符合SCORM标准的教材元件,教材元件数据库可供评价学习模块之用。学习模块则根据学习者情况,在教材组件资料库获取教材元件提供学习者对应教材。此数据库由存放教材内容整合而成,设计包含下列10种表单:资料表、SCORM一般数据表、SCORM生命周期资料表、SCORM元-元数据数据表、SCORM技术资料表、SCORM教育资料表、SCORM版权资料表、SCORM关联性数据表、SCORM 注释资料表、SCORM分类资料表。

2 学习历程文件数据库

用户使用该系统学习功能的历程数据,自动储存于用户学习历程文件数据库。完整的记录用户学习过程,使学习者依据与此自我评价、修正并提升学习成效,并提供学习记录给教学者。重要字段:个人化资料:记录学习者程度、教材偏好、已阅读过的课程信息;浏览教材时间:提供教材阅读时间,教学者以此判断是否重新编辑教材;浏览教材路径包括记录学习者学习路径,以便教学者得出最佳学习路径;浏览文章次数,获取学习者对文章偏好程度,以便于提供新知识给学习者;下载纪录;上传纪录;编辑教材纪录。

3 用户基本数据库

记录用户的基本数据。包含:

(1)编号:用户流水号(唯一识别码、学号)登陆使用;

(2)姓名:记录用户姓名;

(3)密码:记录用户密码,登陆时输入;

(4)性别:记录用户性别;

(5)登陆时间:记录用户登陆时间;

(6)离线时间:记录用户离线时间;

(7)注册时间:记录用户注册时间;

(8)电子信箱:记录用户电子信箱,通过此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9)手机号码:记录用户手机号码,用户忘记密码时,可通过此方式进行密码修复;

(10)权限:一般使用者为1;管理员为0。

五 案例讨论:计算机硬件教学

如图7,分为以下11个计算机硬件教学单元:①显示器;②主板;③中央处理器;④内存;⑤扩展卡,如:显示卡、网卡;⑥电源供应器;⑦光驱;⑧硬盘;⑨键盘;⑩鼠标;相关问题。

1 研究目标

“计算机硬件教学平台”以计算机硬件中的11个单元作为教学平台的主要内容。教学对象:大一学生。课时数:八节课。

(1)教学目标:通过观察,说出计算机硬件的名称与型号;利用手机与二维码移动学习网站,获取计算机硬件的性能及组装流程;区别计算机硬件各部件兼容性的不同;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并制作成小组报告发表;利用手机简报、摄像功能与同学共同分享讨论学习心得。

(2)教学准备工具:

a.具备三十万画素以上的相机,以及具有二维条形码读取功能的智能型手机;

b.计算机硬件数据的二维码标示;

c.搜集计算机硬件数据,并整理制作成网页材料;

d.学生交互、讨论与分享网站;

e.手机操作教学简报;

f.课程流程讲解简报。

2 教学流程的六个步骤:

(1)教师课堂讲授来认识计算机各硬件基本功能与构造;

(2)学习使用移动设备和移动学习平台,学生练习拍摄、译码、传输数据等;

(3)实际观察计算机硬设备,根据提供的教材,使用手机拍摄设备上的二维码,链接学习网站获取计算机硬件的功能及组装流程;

(4)学生将搜集到的计算机硬件及组装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将符合小组主题的数据储存并制成标题文件放置于网页上,方便今后的下载与分享,并由学生轮流向全部同学进行报告;

(5)小组互相评价,参照资料内容(70%)、报告流畅度(30%)评价分数,教师将各个小组互评表的分数平均后,占总成绩的60%,其余的40%分数为教师评分;

(6)教师补充讲解各小组内容,并进行讲评。

六 结论及未来研究

移动学习一直是学习领域所研究的一个方向,本研究主要是利用无线网络环境结合QR Code二维码技术来创设移动学习平台,提供用户操作的便捷性以及提高学习成效,并以问卷的方式来评价教学的效果与二维码使用效能。本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仍有可扩展的空间,目前只针对计算机硬件方面组织教学,未来可以寻求形式更为多元化的教材加入补充。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王晓晨,李玉顺.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3-7.

[2] CamReader[OL].

[3] Shepherd, Cr. M is for Maybe[M].Tactix:Training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context,2001.

[4] Kynaslahti, H. In Search of Elements of Mobility in the Contest of Education[M].In Mobile Learning (eds. H. Kynaslahti & P. Seppala).2003:44-48.

[5] Chang, C.Y., Sheu, J.P. & Chan, T.W., Concept and design of Ad Hoc and mobile classrooms[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03, (19):336-346.

[6] 张豪锋,孙颖.论网络学习中的意义交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218-220.

[7] Parker, R. E.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M].NASS Bulletin,1985,69(479):48-57.

[8] 张豪锋,王小梅.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设计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46-50.

[9] 陈淑均.合作学习结合学习档案教学法对学生数学解题成就影响之研究[D].花莲:慈济大学,2007.

[10] Frazier, D.M. & Paulson,F.L.How portfolio motivate reluctant writers[M]. Better Student Portfolios, 1992, 85(10): 792-794.

Research of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Based on QR Code

――Discussion of Computer Hardware Teaching

ZHANG Hao-feng XING Hai-feng ZHU Yuan-pei

(College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Henan 453007, China)

Abstract: A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based on QR code is provided. The design concept is using QR code owing the property of feasible access to achieve the mobile learning. In addition, the teachers can analyze the portfolio of a user to understand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user. The platform contains client-side and server-side subsystems. The functions of login, browsing, information upload and QR code encode/decode are containing in the client-side subsystem. The server-side subsystem mainly contains the mobil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The features of the platform are carrying out the mobile learning for users by mobile devices and promoting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y the personalized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or users.

Keywords: QR code; mobile learn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portfolio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现代信息社会,尽管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局限于信息技术课堂,但这门课程的目标决定了它仍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们尤其是一线工作的教师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在教学实践探讨中总结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营造良好信息素养的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前提。

信息技术课堂上良好信息素养的氛围能够使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进行教学,倡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获取和利用信息。例如在学习用photoshop简单地处理图片时,我首先确定"创作海报"这个主题,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海报呢?接着我和学生一起上网搜索有关海报的大量知识。当学生对海报简单地了解后,我们又搜索了大量的海报图片,然后我就势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用photoshop来创作海报。学生搜索海报的相关知识,搜索图片以及分析海报的出彩之处,实际上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搜索信息、分析信息,最后把这些信息内化,创作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营造良好信息素养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感受中去学习,让学生在老师设定的环境中不由自主的学习,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2、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培养提高信息的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主要技术之一就是计算机的使用技术,提高计算机使用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教材主要讲解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等,这些都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而Office软件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还应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来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excel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让学生利用Excel的求和、排序等功能来统计每个家庭每天用电、用水、买食物等的开销,分析如何节约能源或勤俭节约。这样的学习,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而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3、大胆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互联网丰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缺乏最基本的信息收集的素养。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应该是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及自主学习。计算机网络可以作为进行这类学习的最优途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改变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学习《计算机硬件》一课时,我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制作了专门的学习网页——选购电脑Do it yourself,把过去死板地讲解计算机硬件一课,变为有趣的买电脑活动,学生边从网上学习计算机硬件,边查找更多与硬件有关的知识,如型号、兼容性等。再如学习《QQ群的使用》时,我利用中央电视台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专题网页,结合网游少年写下8万字网游日记最终轻生一事,让学生利用QQ群,就这些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学习,无一人使用QQ与他人聊天,自觉自愿地进行激烈的讨论。在网络环境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活动的形式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等,让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又一重要渠道。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既把这些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又以这样多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反馈也有一些反思:

1、 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充分思考,精心设定。不当的情景设置营造的课堂氛围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使之不能正确选择信息。

2、 课堂活动的设计有时是以用技术服务生活为目的,这时,要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例,选择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技术的学习,从而影响到信息素养的培养。

3、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调控,教学时要环环相扣,让学生不至于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走神、跑题。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赋予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一定要为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地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新一代具有丰富信息素养的现代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什么是信息素养》中国教育曙光网

篇6

经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摸索,我在网上也查了很多的资料,也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教学处理方法,我决定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彻底爱上这个“理论课”。

一、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效果

没有课堂纪律作保证,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角度来讲,他们热衷于到计算机室操作,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太愿意在教室里上理论课。所以,教师在教室里讲授计算机一些理论知识时,学生们往往对课堂理论性教学感到单调。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此时,如何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效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首先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证教学秩序。纪律管理,这是许多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所忽略的,或是有些教师只注意上课时学生是否安静,而很少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主动投入学习等,没有真正的重视课堂纪律管理。没有好的课堂纪律作保证,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会很用心地去听。所以本人认为,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课学习态度,强调:上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上机,到电脑室上机不仅仅是打字,更不是玩游戏;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尝试着去探索,去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发现操作方法,运用理论知识归纳操作的共通性、规律性。

二、设置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由于对电脑的好奇心,每周一到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往微机室,那劲头决不亚于中午放学“冲锋”到食堂的劲头,然后就自顾自的开起电脑玩,把老师的积极性都给打消了。在机房上理论课,学生面对计算机不能安定心思听课;而在教室上,理论课的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如何才能引起学生转变这个不喜欢上“理论课”的兴趣呢?如果就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一节课的时间就足够了,但对于初中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会影响以后的教学效果。既然这门叫信息技术,也就是要把我们所知道的信息整合,做成课件或视频,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的看吧。但是我们由于硬件设备的匮乏,微机室没有安装投影仪。于是我就在微机室做了一个局域网,网上下载了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这就在硬件上弥补上了。

三、联系前后知识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含有很多的概念、意义等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听了觉得很没有意义,更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不但无法激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火花,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低的状况。因此,如何从学生需求出发,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去学,就显得由为重要了。

经过不断教学和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为教学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研究学习,使有效教学从情境设计开始。例如在上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八年级信息技术的《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一课时,我就采取这样的方式上:播放江西都市频道播出的都市情缘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十七岁的中学生在上网时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对方,对致于对方利用她的身份对其父母进行诈骗近八万元。直到案发时,这个中学生仍不相信诈骗犯竟是她在网络上的“红颜知己”。这个生活实例比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看完故事,就有学生自发的讨论:“啊,原来网络上,真的会有这种事?”“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

这则故事无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现在很多学生痴迷上网,这一则网络故事让他们意识到不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又趁机给他们讲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使得学生感觉到不但要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而且更要注意网络安全的防范。这样前一个知识点《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与下一个要上的知识点《计算机网络安全》两个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通过这一有效课堂的生成,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而且学生也深有感触,“以后上网要注意了!”

篇7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工作职责,确定一下工作目标,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明确自己的工作计划,可以先确定一个总的方向,在按时间分段完成。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职计算应用基础机教学计划范文3篇,希望大家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范文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

康县职业技术学校 李莉

本学期我仍任教职一(四)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将教学计划安排如下:

一、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也是以后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的入门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使他们能胜任办公自动化在生活的应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2) 具备Windows7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7的基本操作。

3) 会使用因特网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聊天等。

4) 熟练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Powerpoint演示文稿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分为两部分:一是概念、功能、理论的学习,一是掌握操作过程的学习。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本科各项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Windows7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尤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所必须的职业技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

现任教的职一(四)班学生是刚入学的新生,其中有少数没有使用过电脑的学生,他们和其他大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而绝大多数同学接触过Windows操作系统,但也没学习使用过集成办公软件诸如Word、Excel等软件,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比较肤浅,认为计算机就是用于游戏、聊天的一种工具,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还不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方法一无所知。表现在知识衔接不上,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材分析

学生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专为中等职业高中学生而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是比较适合高一计算机学生的使用。

2、教材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总共有七章,第一章认识计算机,第二章 Windows7操作系统,第三章 因特网(Internet)应用,

第四章 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第五章 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第六章多媒体软件应用,第七章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应用。

3、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Windows的操作,会使用因特网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聊天,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难点在于对程度不一的学生,特别是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的学生,要在短短几个课时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和操作两不误。

四、教学措施

学生光有兴趣,不一定就能学好这门课程知识,要想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引导,端正其学习态度。

2、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时间。

3、每节做小结,每结束一章要做总结并布置上机综合实训操作练习。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功能,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件,或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的印象。每节课均采用演示——操作——提问——解疑的方法,让学生在观看演示后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可以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五、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课堂上认真听讲,理解各个知识要点,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掌握操作步骤,上机时认真实践,完成各个实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范文2

武穴理工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

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一)招生对象:招收初、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二)学制:全日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技术,具备程序设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和维护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具有硬件组装与维修、软件开发及系统维护、信息统计分析、处理、网络运行的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较宽泛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计算机专业技能。

三、专业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熟悉和了解计算机系统及信息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财务会计及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方法、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安装、配置及维护知识。

(1)基本掌握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电子技术、会计学及统计学原理等基础知识;

(2)掌握和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知识,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知识;

(3)掌握和熟悉计算机软件系统知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语言设计等知识;

(4)掌握和熟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知识;

(5)掌握和熟悉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方法。

2、能力要求

(1)计算机硬件的安装、配置能力;

(2)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安装与维护能力;

(3)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维护的能力;

(4)熟练使用办公应用软件的能力;

(5)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能力;

(6)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和维护能力;

(7)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与维护的能力;

(8)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素质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公民意识,关心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2)文化素质:达到大专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要求,系统学习本专业所要求的课程,专业知识比较过硬,知识面广。

(3)业务素质:熟练的使用办公软件和工具软件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具备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以及网站的开发与维护的能力,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4)身心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4、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本专业学生可获取如下证书:

(1)湖北省计算机资格考试中级证书

(2)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4)人事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初级证书,包括信息处理技术员、网络管理员、程序员职称证书。

四、毕业规定

修完本计划规定的全部必修课、选修课和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成绩全部合格并达到上述基本要求的学生,才准予毕业。

五、毕业后就业范围与岗位分析

1、就业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包括:

(1)工商企业(约30%);

(2)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约5%);

(3)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系统(约10%);

(4)其他(约55%)。

2、主要工作岗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下列岗位的工作:

(1)IT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技术人员;

(2)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信息处理人员及软硬件系统、网络系统维护人员;

(3)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管理及维护人员、网站设计与制作人员;

(4)计算机的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人员。

六、部分课程要求:(主干课程介绍)

1、计算机应用基础(180学时)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基本应用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办公软件专题训练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计算机基本原理,各种软、硬件的功能与特点,WINDOWS的特点与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的常识与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及其网络安全的常识,MS-OFFICE中主要软件的使用方法。

2、多媒制作技术-FLASH动画设计(72学时)

为从事网页动画设计、商品广告设计、游戏动画设计或其它视频动画设计工作训练设计技能。

课程内容:FLASH操作基础,动画的生成原理,图形绘制、对象编辑、颜色设置与使用、元件实例的组织与使用、文本的使用、外部素材的使用、脚本的使用等各种设计手段及其使用技巧,各种格式动画的特点及生成方法。

3、网页设计技术(72学时)

在学过《计算机实用基础》掌握了网页直观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HTML和CSS语言的使用方法,能建立简单的网站、制作网页,并尽可能美化网页和扩展网页功能。

课程内容:HTML、CSS的基础知识,DREAMWEARER软件的使用方法,HTML、CSS

语言的使用,框架、表单、链接等的设计,脚本的嵌入与调用方法等。

4、VB程序设计(72学时)

初步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及编程思路,能用VB独立编写实用的小程序。

课程内容:VB集成环境,面向对象基本概念,程序设计基础,常用控件,图形、数据库应用,多媒体应用等。

5、数据库原理与应用(72学时)

用这一门直观、较为简单又实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启蒙学生的计算机语言、数据库意识和编程、数据库查询操纵意识,为后续的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打下概念基础,也为计算机二级考试作准备。

课程内容:类、对象、对象实例的概念与运用,对象属性、事件、过程的概念与运用,数据类型的概念与运用,常量、变量、运算、函数、表达式的概念与运用,程序结构的概念与运用,关系数据库的概念与运用,数据库的生成与操纵方法,SQL查询的使用方法,应用程序的设计与连编方法等

6、网络技术(72学时)

理解局域网的基础知识,能设计和组建局域网,能管理与维护局域网,能进行局域网互联。

课程内容:计算机局域网概念,局域网规划与设计,组建网络基础平台,组建信息服务平台,Linux Server服务平台,局域网管理与维护基础,局域网互联解决方案,局域网管理与维护进阶,局域网应用范例,局域网管理与评估。

7、C语言程序设计(72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则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编程技巧,能读懂较简单的C语言程序,能使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设计简单的程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问题,并能在计算机上调试、运行程序,具有一定的查错、改错能力。

课程内容:C语言的数据类型,语句,流程设计,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与共同体,文件等概念、功能、格式和使用方法。

七、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1、本专业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

业课和选修课

2、公共课15门;

3、专业课14门;

4、选修课2门。

5、第六学期实习(540学时)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及教学进程表见附表:

八、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军事训练(第一学期)、专业实习(假期)、毕业实习(第5、6学期)。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军事训练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机动周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专业实习安排在每学期及寒暑假。

学生在每学期都有安排计算机上机实训,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在校内,由有关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具有学科特点的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够将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实践初步结合。

在校外毕业实习中,主要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训,增强学生对专业岗位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540学时)

九、教学环节与考核

整个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

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实践技能教学模块

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注重文化基础和基本素质

专业理论课程模块——注重专业基础和专业素质

实践技能教学模块——注重专业实操能力

各个教学环节根据课程的性质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应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加强和规范实习和实训环节的考核。

十、说明

1、本专业在三年学习期内包括实践性教学及技能实训教学;

2、最后一学年为专业顶岗实习及毕业综合实习撰写毕业论文;

3、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需求变化,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范文3

中职计算机教学计划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迅速普及,计算机逐步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计算机教学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更应体现计算机教学的人机互动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适应工作需要,满足社会的要求。

我们知道,计算机是检索知识信息、进行文字书写和图文编排、进行绘图并处理复杂的画图、繁琐的计算和数据信息的强大工具,能极大提高信息检索、文字处理、作图、运算和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效果,学习运用计算机工作,是当代社会对所有工作人员的必然要求。计算机操作应用以及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中等职业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课时量大,目标要求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要教好计算机学科,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一般地,刚开始学习计算机时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计算机,有的学生还认为学电脑可以打游戏,好玩。但随着学xxx度的不断深入,有的学习内容需记忆理解,并且枯燥无味,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这时就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总结了许多经验,在学生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下面具体说一说:

1、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在应用多媒体教室时,可将文字讲述部分制成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含金量。而将操作部分的讲解进行现场演示,使各种操作具体化,避免了用嘴说不明白的弱点,如在进行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时,先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观看投影,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拆装各种电脑部件。由于网络机房既可以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如讲解的内容广播到每台学生机上),还可以让学生立刻自己上机操作。这样就克服了这一节课讲,下一次课上机练习的不足,做到边讲边练,效果特别好。

2、采用多种教学法,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外,对课程的部分内容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讨论研究法”、“学员试讲法”等方法。如在计算机网络IE浏览器使用一节中,就可以采用自学指导法让学生应用浏览器获取帮助,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允许他们干自己喜欢的事,对一些比较简单或雷同的有关内容可采用“自学指导法”来处理,在“自学指导法”中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千万不可放任不管。如可布置自学纲要,指出重点难点等。“讨论研究法”的运用能激起同学们对问题的争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自然教学效果也最佳。比如二进制与十进制相互转化一节中,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二进制与十进制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展示个人才华,我为了发现学生特长爱好,更好地关注个性差异,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自我,教学中,每学期我选择十几个小课题供学生上台讲解,这样学生有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豪感,同学之间更容易形成一种争论的气氛,将问题解决好。当然

这种“学生试讲法”在一开始时教师要多指导,可提前将任务布置给一部分学生,以避免失败,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实行此种教学法时教师应像导演一样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反应,及时总结其学习效果,指出存在的问题,保证由学生做主角的“戏”演成功。实践证明,课堂上灵活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发挥辅助教学软件的作用,补充教学环节的不足。

学生学的知识应该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需要有选择地学习,可以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目前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好这些辅助软件的作用,切不可为了省事而完全让学生自学。因为这些软件内容单一、简单且往往和教材内容不一致,如果完全按照辅助软件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可能就无法完成教学的目标。

4、缩短理论课讲授时间,强化上机训练。

上机操作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切不可忽视。为强化这一环节,在理论课讲授时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以缩短授课学时、增加上机训练时间。上机时除加强辅导外,每次上机,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有严格的要求,如要求学生每次上机都要写好一个上机计划,上机计划要具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那种上机就是“玩”的感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每次上机操作,使每次上机都会感觉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相继建立,为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具有一定水平的中职毕业生提供了硬件的保证。这几年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探索,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了,学生变得爱学习了,教学质量上去了。

总之,教学中,我认为应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的准确理解,既要明白什么是知识,为什么这样,还要明确如何做,怎样学,有啥用;二是对学生能力的准确认识,既要明确能力具体分解为哪些,还要明确什么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同时还要明确如何评价学生能力。三是培养怎样的学习品质、态度、情感以及思维方法。计算机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技巧、方法,而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在心理上猎奇、思想上向恶、行动上造假,最后危害社会。要知道,计算机是一把双刃剑,利用计算机损害个人事小,危害他人和国家事大。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良好心理、良好品德和良好思维方法的培养。

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

——用WORD制作电子报为例

课程内容:WORD排版操作

所属学科:计算机基础

课程学时:2节课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学习环境:电脑室,每人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概述

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笔者所在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职业中专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学习之初,让学生们多完成一些类似职业岗位要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学生走出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中专的学习,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将来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文档编辑与管理”模块的教学中,笔设计了用Word制作电子报的任务。制作电子报虽在教学及研究中常常被采用,不新形式,但以制作电子报为学习Word的载体有无可替代的优势:(1)综合性强,及众多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应用Word软件的实战水平;(2)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子报的主题为“我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中职生要成功地步入社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平台,首先必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入学时虽己选择了专业,但一些学生对自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学习意识不强。制作电子报“我的职目标”,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规划出近期的职业目标。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掌握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的技术,并且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熟知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在项目教学中,一个合适的项目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和期待完成的兴奋。

三、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获得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来开展教学。

2.从经验、项目和反思中获得学习在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经验是项目的基础,学生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项目来验证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项目失败,则在此项目的反思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次通过项目进行检验,依此类推。因此项目学习是“从做中学”、“从反思中学”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循环进行的项目—反思的过程,学生主要是通过交流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项目、反思来获得学习的。

3.注重操作技能培养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的掌握,对学生利用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对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教学的目标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项目学习中只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小组学习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学生的相互协作中完成的。因此,项目学习教学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通过适当的问题或情景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强调团队合作

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互助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更注重团队的合作能力,所以项目学习教学设计要强

调团队合作,要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既能发展智力、训练思维,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最终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6.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项目学习是就特定的问题,在特定的情境下开展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交往中的情感因素,设法营造融洽、平等、宽松、合作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项目热情。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互敬互爱,通过项目学习过程,加深彼此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营造融洽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并分析项目

这是项目学习课堂实施过程的基础阶段,主要是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提出具体的学习问题,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只是简单分析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而不要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需要的知识储备交给学生,这些需要学生在项目学习循环阶段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这也是项目学习的一个特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又是一门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课程,所以,在提出问题时,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项目学习中。

2、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项目学习过程的基本单位,组建学习小组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整个项目学习实施过程的行动学习循环阶段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学习小组的组建对项目学习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学习小组的组建本着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既要考虑到小组的整体水平、小组成员的和谐共处,还要顾及到小组成员个人的发展,每组成员以5-7人为宜。所以,在组建学习小组阶段,教师就要以教学设计中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为依据,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组建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共同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实施过程的核心阶段,也是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区别于分组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其他教学模式的重点阶段。项目学习由制定小组项目方案、实施小组项目方案、阶段性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以及评估改进(反思)四个循环的学习环节组成。循环的次数要由问题的解决情况来决定,如果第一次项目方案就能够获得成功,那么就只需一次循环即可;如果第一次项目方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就需要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并进行第二次循环,依此类推,直至解决问题为止。在整个项目学习阶段,教师作为辅导者要参与到项目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在学生遇到普遍性问题时给予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即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1).制定小组项目方案

篇8

操作系统是对计算机的各类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类资源,并向用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界面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论文作为在计算机硬件上铺设的第一层软件,提供了用户使用计算机的接口。因此,操作系统开发人员既具有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也要了解硬件的相关知识。操作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由许多概念、设计思想及算法等构成,因此,具有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掌握操作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算法,注重通过对操作系统抽象的理论知识及系统结构的学习,培养学生开发和设计大型软件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因此,操作系统这门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课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该课程并未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独立开发软件的能力,仅仅实现了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构成及功能实现这一基本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的出现与我们课程特点密不可分。首先,课程设置偏向理论,课程内容偏向软件设计和算法实现,虽配套有实验课程,但比例较低,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操作系统涉及到各类软硬件资源,因此,需要专门的实验平台,否则,直接采用传统的编码和调试方法及有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最后,对于操作系统这种大型软件的开发,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编程开发能力,实际上,很多学生并不能快速有效地将算法转化为可执行程序,少数学生虽能快速实现局部功能但对软件的整体思维和开发能力欠缺,目前大部分的实验工作主要集中与操作系统部分子系统功能的实现。本文对操作系统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探讨培养学生的软件整体开发思维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软件开发能力。 

1 问题归纳 

1.1 局部思维方式 

所谓局部思维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时,只关注当前学习或实践的内容与知识点,很少能将当前知识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导致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学生很可能不知道该知识点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局部思维方式是学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不良习惯,不仅在学习操作系统这门课程中出现,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同样存在。 

操作系统是一个整体性软件,各章节的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局部思维方式带来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下面总结了几种由局部性思维带来的普遍性问题。 

关注知识细节,忽视知识的宏观应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发生一叶障目的现象,通常的表现是学习了当前的知识点后,不知道学习该内容的目的,或者不知道该知识是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哪部分的功能的,因此,常常在学期结束后询问学生什么是操作系统,它有哪些构成和基本功能,很多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些主要是由于学生缺少以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正确认识每个细小知识点在整个宏观问题中所处的位置。这就好比学生们仔细认真的观察了一砖一瓦(各个细小知识点)却不知道砖瓦是用来盖房子(开发大型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或者即使知道使用砖瓦来盖房子,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材料来盖房子,概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过于关注一砖一瓦的实现细节而忘记关注砖瓦的使用过程,即只关注微观的知识细节,而忘记学习宏观的知识应用方式,这也是现在学生学习中的普遍性问题。

关注知识点个体,忽视整体联系。操作系统课程中,每个章节内容对应部分子功能的实现,每个子功能相互协作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软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多关注每个子功能的实现,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无法有效的将各个子功能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软件。例如,学生不清楚I/O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在哪,如何让处理机管理系统、存储管理系统、I/O系统等协同工作,等等。 

1.2 知识储备不足 

实际教学中,除了上述局部性思维方式外,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也是影响课程学习的另一主要原因。我们知道操作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想要学好操作系统,既要了解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也要有硬件的基础,因此,知识储备不足会直接影响操作系统的学习。其表现归纳如下。 

⑴ 常见的概念模糊。例如,逻辑地址空间与物理地址空间、程序的链接、数据结构、虚拟化等等常见概念的理解模糊。还有很多同学不了解内存单元的地址,更不知道内存地址的作用是什么,因此,在介绍地址映射、数据装入内存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充基础知识。 

⑵ 硬件基础薄弱。计算机系统硬件组成知识薄弱,不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程,不了解计算机常见硬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性。 

⑶ 代码实现能力差。操作系统实验课程的教学中看到学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较差,且没有软件开发基础和思维方式,很多学生只注重功能的实现,不关注各个部分的接口,导致各子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但是,无法拼接成完整系统。主要表现为编码随意,乱用GOTO语句,数据结构定义不规范,指针使用随意。例如,通过printf(“%d\n”,i),学生编写输入语句scanf(“%d\n”,&i),而实际规范的语句应为scanf("%d",&i)。 

2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操作系统教学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现在的学生更加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实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在推动力。单纯的进行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操作系统是一门生涩枯燥毫无用处的一门课程。 

在教学中,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详细阐述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工作原理及实现算法,再通过配套实验课程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这一转化过程,提高学生对操作系统实用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发现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积累才能快速的转化成实践,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去反思理论的良性循环。 

在理论转化成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空泛的概念落到具体实处加深印象和理解,例如,内存的物理地址空间,可以通过编码的调试过程查看每个内存单元的存储内容,充分理解内存的数据存储及变化。除此之外,通过理论转化代码实现的过程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发现自己在编码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以及提高自身的软件设计能力。 

2.2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建立学生对于操作系统的整体概念,关于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及用户接口等模块都是操作系统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协作才能实现操作系统对各种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并为用户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的功能。 

教学中充分强调操作系统的整体结构和设计方法,在对整体结构和功能充分了解以后,再介绍操作系统的模块划分。透彻讲解每模块的设计思想和功能实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软件开发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逐渐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的设计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对每个子模块具体功能原理和实现方法充分掌握后才能快捷迅速的将它们从理论知识转化成代码,也只有在每个子功能的代码都能充分实现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将它们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大型的操作系统软件。 

整体是由局部组成,只有每一子模块都实现了才有可能连接成整体,而整体不是对每个子模块的简单拼凑,各个模块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用户任务是需要在一开始的软件整体设计中考虑的问题,此外,软件设计之初我们还需考虑各子模块之间的接口。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一个教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理解。 

2.3 层次式教学 

操作系统课程是按年级统一开课的,但是同一个年级,不同学生的差别也很大,比如,他们各自的知识储备、自身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兴趣爱好,比如有的善于思考而有的喜欢动手编程等等。因此,对不同学生采用统一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对于能力强、精力充沛的学生,这个统一的标准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而对于知识储备相对较弱、能力稍差的学生,这样的统一标准又会打击自信心。因此,对于操作系统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建议采用层次式教学,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设计思想和算法作为基本教学目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提示一些课本中没有的知识点去拓展知识空间和思维方法,比如:在学习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基本概念后,让有能力的学生了解用户空间的数据如何与内核空间的数据进行交互,实现两者之间数据交互的方法有哪些。而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用1~2种方式去实现将用户空间的数据传递到内核空间内。 

在实验教学中,基本的教学目标是独立实现操作系统中的基本算法,如进程同步、进程调度算法、银行家算法及内存的分配回收算法等等。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去读一些开源linux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有选择的对部分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改进,然后再编译链接,最终将该改进植入操作系统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束语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还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本文总结了归纳操作系统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如局部思维方式问题和知识储备不足代码实现能力差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点改进建议:强调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模式;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从理论到代码实践,再通过代码实践过程反思理论方法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层次式教学手段,设定基本教学目标,对于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学引导其完成更高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翻转课堂 微视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先讲后练”模式的翻转创新,改变为“先学后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和练习巩固,翻转课堂教学主要创新点在于微视频的广泛使用以及教学程序的重新编排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将新知识的认知放在课下完成,课堂上集中进行释疑解惑和练习巩固,利用宝贵的课内时间固化和应用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频资源,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背景分析

1.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是技工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办公软件应用、网络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应用、计算机常见故障排查与维修等。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技工院校学生基础不平衡,在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面对层次水平并不一致的学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兼顾全体学生的实际需求;第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升级,计算机应用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承载的内容容量越来越庞大,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需求;第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解决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个性差异性问题,再加上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占用时间过多,有些学生难以消化,影响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1.教学准备

一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对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模块化,以项目为主线,着重于知识讲解与应用操作为原则进行模块化设计。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可以设计的主要模块化有:计算机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图像视频处理应用等。其中,计算机系统知识可以继续分成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知识等子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可以分成网络基础、网线制作实训、局域网构建等子模块办公软件应用包括Word软件应用、Excel软件应用、PPT软件应用等子模块;图像视频处理应用分成图像处理技巧、简单视频制作与处理等子模块。

二是翻转课堂微视频制作。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对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视频化设计,每个模块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以知识点为脉络制作微视频、为了提高微视频的教学效果,建议每个微视频长度不宜超过10分钟,微视频制作工具可以选择PPT、Videoscribe、Camtasia Studio、绘声绘影等软件,提高微视频的制作水平。

三是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获取学习资源以及便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很有必要构建自主学习平台,笔者借助BB(BlackBoard)平台设计建立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包括课程公告、菜单导航、任务导学、课堂学习、课堂练习、课外作业、评价小结、交流讨论等版块。

2.教学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步骤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其中,教师在课前阶段利用平台邮件功能将所学内容推送到每个学生的个人邮箱里,学生在课前登录自己的邮箱下载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找到和下载微视频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平台交流讨论功能与师生交流讨论。课堂阶段时,完成任务引入、课前自主学习检验、课堂操作实训、成果展示、交流评价以及作业提交保存等。课后阶段时,主要是安排一些课外作业,为学生提供课后拓展练习资源等。

篇10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走进了社会各个行业,普及到了千家万户。计算机教学作为中职教育的一大重头戏,其教学地位也在不断上升,是大部分中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由于计算机教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要用于上机操作,留给教师理论讲解的时间大约在百分之三十左右。再加上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于计算机的理论课教学,往往是中职计算机教师最为头疼的一大问题,学生对于理论讲解表现得较为厌烦,有一种迫不及待就要上机实践的心理。对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重视程度不高,在课堂上用幻灯片、投影仪等展示操作步骤时,才能稍微感觉到学生有所触动,至于为什么这么操作,计算机为什么会对操作指令做出这样的响应,学生的研究兴趣往往就此止步了。对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讲,他们的注意力非常宽泛,尤其是高科技产品,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往往是这些学生最为关注的,研究的较为深刻一点的学生在这门课程开设之前会自己编写一些小程序,懂得一些黑客技术。从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来看,也有不少的学生在计算机科目上小有成就。那么,如何立足于中职计算机的教学实际,开展好这门学科的教学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合理引导兴趣

通过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来看,很少会有学生对计算机课目没有兴趣。在不少的中职学生看来,掌握一点计算机操作要领和所谓的黑客技术,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够在亲戚朋友面前显摆一下自己高超的计算机水平。因此,这些学生往往对计算机科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只要教师在讲到他们认为很神奇的操作步骤时,他们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果他们认为这个步骤是小儿科,则表现出来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这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和学习是具有选择性特征的;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是一个高科技产品,想要弄明白其中的原理,搞清楚计算机之所以能对人的指令做出回应的原因,他们对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对于编程、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等部分知识兴趣更高,上机操作也会整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对于中职学生在计算机方面表现出来各种各样的兴趣和心理,笔者认为,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引起重视并合理加以引导。有些学生把上机操作当成了娱乐放松时间,干别的事情甚至是上课打游戏;有的学生则偷偷钻研自己的黑客技术,试图破坏机房的正常局域网络;有的学生则在那里打发时间。当中职计算机教师面对这些教学现状时,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听之任之,要督促他们回到正常的上机操作上来。

3、挖掘学生的天赋

计算机走进了千家万户,很多中职学生老早之前就接触到了这个高科技产品,有些学生对此方面的表现出来的天赋也让人惊叹,远远超过了一名正常中职学生应有的水平。这部分学生,我们通常认为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教师只要在课堂上稍微点拨一下,他们就能“秒懂”,跟那些讲了好几遍仍旧干瞪眼的学生比,这部分学生是让人欣慰的。笔者认为,要善于发现有天赋的学生,更要挖掘他们在计算机科目上的天赋,不能让这些天赋白白浪费在无谓的重复性作业中。

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可以把他们组成一个兴趣小组,相互交流,选择一个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定期相互交流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和问题,发挥这些学生的带头作用,引导其他的学生加人到这个团队中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发挥他们在计算机科目上的天赋,还要挖掘他们在带动其他人学习方面的天赋。

4、有针对性开展教学

让我们的学生都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理想状态,但也是不现实的。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相同,每个人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点也都不同。笔者认为,要开展好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兴趣浓厚,无需我们过多点拨的学生,只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和便利,让他们全身心的投人到计算机科目的学习之中,多多同他们探讨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对于那些喜欢黑客技术的中职学生,我们要注意合理引导,让他们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课堂;那些对于计算机科目兴趣不大的学生,我们则要重视他们的基础能力教学,让他们掌握好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和步骤要领,至少要保证他们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娴熟的驾驭一些常用的软件,能够对计算机做出一些简单的维护,能够处理一些较为简单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的问题。

中职计算机科目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反思,多多交流教学经验,让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真正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