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管理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管理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管理方式

篇1

>> 零售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互联网零售 浅论零售药店的品类管理 连锁零售药店GSP的管理实施 零售药店的定位 论零售药店品类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谈零售药店品类管理之困境 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零售药店品类管理的三个核心问题 零售药店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零售药店品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零售药店在GSP管理中关键条款的解读与实践 欲壑难填是慢性病的病因 浅析零售药店中的执业药师 关于零售药店执业药师工作的思考 新医改下零售药店的对策研究 零售药店开展药学服务的探析 浅议药师在零售药店的作用 药学服务与零售药店的关系探讨 零售药店药学服务的探讨 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公共健康法律资讯. 2015年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EB/ OL]. (2015-08-05)[2016-11-01]. .

[6] 医讯通平台. 2016年中国慢病市场研究报告[EB/ OL]. (2016-11-09)[2017-1-10]. .

[7] 蒋香香. 中国慢病市场研究报告:慢病药在零售药店的机会与落地[EB/OL]. (2016-09-01)[2016-12-18]. .

[8] 赵振基, 徐国, 杨剑英, 等. 2015-2016中国药店发展报告[J]. 中国药店, 2016(4): 40-76.

[9] 郝岚. 建立以药店为中心的处方药零售模式[J]. 中国药店, 2016(6): 4.

[10]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EB/OL]. (2017-02-09)[2017-02-09]. http:///xinwen/2017-02/09/ content_5166809.htm.

篇2

“有一切R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系统”开发以“维持”和“控制”为核心目标,以管理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平台的慢性病管理关键技术。通过这个管理系统,将大大促进社区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增强平衡膳食和体重管理意识,研究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及慢性病危险性评估方法,探索降低危险因素水平、控制肥胖和血压的有效方法,逐步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工作机制及评价系统。

系统自2004年推广以来,理念先进、管理过程标准、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参与费用低、更新维护及时等特点,经数千名基层医务工作者、近百所社区中心/站及地市卫生局参与使用后得到好评。特别是浙江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为在基层医院中贯彻落实卫生部2004年10月颁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及实施卫生部《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五年计划、配合本省《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的实施、最大限度的提高基层医生对高血压防治的专业水平、更快更新高血压防治知识所采取的结合“有一切R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系统”在全国首创社区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在2006年全国高血压防治现场交流会中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赞誉。

“有一切R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系统”平台是现代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理念与尖端IT技术相结合的网络互动平台,也是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开展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系统。是社区居民、社区医生、各级专家、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交流、互动的信息平台。系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在内的社区健康管理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支持,通过系统可以更为简捷的建立起由专家、社区医生、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立体化慢病防治体系。还可以更规范、更权威、更便捷的进行慢病管理的相关数据统计。

篇3

一、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

到2014年底,在全县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管理健全、运行规范,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救助为主,社会互助、慈善救助为补充;

2.救助标准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属地管理,突出重点,分类施救;

4.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

二、救助范围和对象

(一)救助对象

本辖区内持有常驻户口的以下居民:

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2.五保供养对象(含农村孤儿);

3.重点优抚对象(不含1-6级残疾军人);

4.因患有各系统重大疾病、重残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突发事件住院医疗费用支出较大造成特殊困难的其他低收入家庭成员。

救助对象中的前三类人员享受除临时救助以外的救助方式,第四类人员只享受临时救助方式。

(二)下列情形不予救助

1.因违法犯罪、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2.因整容、矫形、减肥、增高、保健、康复、预防等发生的费用;

3.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意外伤害等由他方承担医疗费用赔偿责任的;

4.自请医生、婚检、救护车费等。

三、救助方式和标准

以住院救助和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为主,兼顾慢性病门诊救助和临时救助,救助资金原则上60%要用于住院救助。

(一)住院救助。已参保参合的救助对象,住院医疗费用经医疗保险或新农合报销后,按个人自理费用(个人自理费用为城镇医保内金额和新农合参与补偿金额减报销金额)的60%比例救助,年救助封顶线为10000元;未参保参合的住院救助对象,总医疗费用80%部分,按已参保参合对象相同比例进行救助,年救助封顶线为10000元;城镇低保中“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住院,经医疗保险或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自理总医疗费用(含城市医保外金额和新农合不予补偿金额)在15000元年封顶线以内全额救助,超出封顶线部分按50%比例救助。

(二)门诊慢性病救助。具体包括特殊门诊慢性病和一般门诊慢性病救助。特殊门诊慢性病经医保和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自理费用按60%比例救助,年封顶线为15000元;一般门诊慢性病救助实施定额救助,年救助额在500至1000元,由民政部门根据每年城乡医疗救助资金量、救助对象人数和病种等确定具体救助金额。特殊门诊慢性病和一般门诊慢性病病种参照医保和新农合规定执行。

(三)临时救助。城乡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和重点优抚对象以外的其他低收入家庭成员,符合本实施方案中救助对象第四款规定并住院或特殊门诊慢性病治疗的,参保参合的经医保或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自理费用达到15000元以上、未参合参保人员总医疗费用扣除20%后剩余的80%部分达到15000以上,减去5000元后的剩余部分按40%的比例给予救助。年救助封顶线为8000元。临时救助不规定年内救助次数,首次救助未达到年封顶线的,以后再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不再设救助底线,按个人自理费用的40%比例继续实施救助,达到年救助封顶线8000元为止。

(四)二次救助。年末资金累计结余超过当年筹集额15%时,利用超出部分对住院救助及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对象给予二次救助,最高救助额为5000元。由民政部门根据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结余情况确定具体二次救助标准。

(五)慈善救助。患大、重疾病经医疗救助后,医疗费用负担仍然很重的救助对象,可通过慈善捐赠款给予救助。

四、救助程序

(一)住院救助“一站式”服务。

县民政部门依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医疗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信息共享、监管统一、结算同步。在全县内逐步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救助对象持医疗卡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本人身份证明及低保证、五保证、优抚证等相关证件直接到辖区定点医院住院,在核对确认身份后,个人只需预交医疗费用中个人承担部分,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和医疗救助报销部分由医院垫付,出院即时结算。

(二)门诊慢性病救助“一站式”服务。

由个人向所在乡(镇、园区)提出申请,患特殊慢性病门诊的救助对象在定点医院门诊治疗,在核对确认身份后,个人只需交纳个人承担的费用,相关部门可报销的费用由定点医院垫付,并依据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门诊慢性病救助,由个人向乡(镇、园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及病史资料,由乡(镇、园区)对申请救助对象进行入户核查,符合救助条件的填写《县城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县民政局每半年审批一次,救助对象持身份证、五保证、低保证、优抚证等相关证件,自由选择到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定点药店购药。民政局定期与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药店结算。精神病患者可到专业精神病院购药,凭正规发票到民政局办理救助手续。

(三)临时救助、二次救助和医前救助流程。

临时救助由个人向乡镇申请,乡镇入户核查,申请人要提交个人相关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医疗报销凭证等资料。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由乡(镇、园区)在申请人所居住的村(社区)公示3日,无异议后上报县民政部门,县民政部门每月集体审批一次。年末二次救助无需个人申请,由县民政部门根据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结余情况,凭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对年内已救助的对象中个人自理医疗费用数额给予直接二次救助,并通过定点医疗机构结算或实行社会化发放。对救助对象中患危急重症需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急诊的,县民政局根据个人申请,及时给予1000-2000元的医前救助,保证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四)转诊、急诊办理程序。

转诊治疗的,救助资金通过首诊定点医院结算,不能通过首诊医院结算的救助对象可到乡镇申请,由民政部门审批救助,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未经医保、新农合批准到上级定点医疗机构、外地定点医疗机构或非定点医疗机构急诊住院治疗的,一周内向县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待治疗结束后,凭出院小结、出院诊断证明、出院结算明细单和住院费用收据,在总医疗费用扣除20%后,余额根据不同救助对象,给予住院救助或临时救助。

(五)慈善救助程序。

按《省社会慈善捐赠款使用审批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办理。

县民政部门对医疗费用凭证及相关资料审核有异议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以及保险机构要协助核查。

五、基金筹集和管理

(一)基金筹集。要通过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形式筹集资金,基金主要来源为:

1.中央和省财政下拨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2.中央和省安排的福利彩票公益金;

3.县级财政和福利彩票公益金按规定预算内安排的医疗救助资金;

4.按规定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乡镇公共事业费;

5.社会捐赠资金;

6.其他资金。

(二)基金管理。县级财政部门要在社保基金财政专户中设立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办理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拨付。要坚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套取医疗救助资金。积极推行民政审批,财政直接支付的方式,住院救助、门诊救助全部实行与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直接结算;对在非定点医院治疗的特殊病例,经民政部门审批后,能通过指定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的在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否则,由民政部门实行社会化发放。二次救助和临时救助要采取社会化发放方式。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严格按照实际参保参合人数核拨资金。要努力提高基金使用率,降低基金结余率,年末资金累计结余控制在当年筹集额15%以内。医疗救助基金剩余超过当年筹集额的15%时,除二次救助外,可对患慢性病低保对象进行免费体检,体检人次及支出列入门诊慢性病救助。

(三)基金支付及费用结算。住院救助和门诊慢性病救助资金支付原则上采取财政直接支付管理方式。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每月将发生的医疗救助费用报县民政局审核,经县财政局复核后直接拨付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药店。

二次救助和临时救助资金由县民政局按规定提出支付计划,经县财政局复核后将资金从基金财政专户拨付至民政部门基金支出专户,由县民政部门组织发放。

六、医疗服务

医疗救助实行定点医疗制度。定点医疗救助机构要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一致,定点药店要考虑医药集团、连锁药店的价格优势和网络优势确定。由于我县医疗救助信息网络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在试点基础上,有计划分阶段在全县范围逐步展开。

(一)加强操作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县级民政部门及乡镇要实行住院医疗救助核查制度,确保医疗救助对象身份属实、医疗费用真实,避免冒名等骗取医疗救助资金行为。医前救助经手人要书写借款凭据,并签署医后及时提交相关医疗资料和票据的保证书后,方可批准救助。慢性病门诊救助和临时救助,要实行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集体审批制度,努力缩短审批时限。要加强救助结果公开力度,定期将各项救助结果返回所在乡镇进行公示,对群众举报有异议的要加大查处力度,确保救助公平有效。

(二)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民政部门要加强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协调配合,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随机抽查,防止冒名顶替、挂床等行为。要规范医疗服务,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费用比例和诊查项目,使用目录外药品必须告知患者家属,并经过患者(或家属)同意,降低个人负担。

(三)规范档案管理和统计报表工作。民政部门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和数据统计,对医疗救助工作中形成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和保存。确保要在每月上旬及时准确上报医疗救助统计报表。

七、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为扎实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县政府决定成立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负责协调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张永明兼任。

(二)各部门职责。民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政策的制定、综合协调、组织实施和业务管理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药店)和新农合经办机构的监管指导工作,制定医疗服务标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救助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人社部门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财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同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医疗救助工作正常运转。

篇4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任务,是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制度安排。而疾控中心在此项工作中负有重要的使命。

1 材料来源

按照《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中的《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开展考核指导工作,收集了哈尔滨市原市区的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等5个行政区的有代表性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

2 当前形势

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很好的落实

2.1.1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务实深入。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各单位均有突破性进展,除各别单位外,均达到了60%的建档率标准。老年健康体检得到加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各社区机构更加注重慢病筛查工作,慢病检出率和管理率有所提高,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方面有了很大改善,血压、血糖控制率显著提高。各社区踊跃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慢性病管理知识培训,使得慢性病人的管理日趋规范化。

2.1.2 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各中心均能够提供健康教育计划及与计划相对应的年终总结,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中心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规划,主动做到向群众发放宣传材料,定时面向公众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资料,并按照要求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以及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定期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板内容。

2.1.3 计划免疫和传染病及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处理措施落到实处。各中心均做到辖区儿童的建证率达到98%以上,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传染病报告率和及时率达到100%,并且开展传染病病人社区管理,能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组建应急队伍,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

2.2 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2.1 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和老年健康体检工作还需进一步开展。主要问题一是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健康档案合格率没有达到指标要求。二是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方式不规范,有些机构的健康档案管理混乱。三是在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工作上存在底数不清、原始单据不全、随访记录涂改等问题。

2.2.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还应深入细化。一是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大部分单位资料档案不规范,缺少社区诊断、中远期规划、计划、效果评价、图片佐证、经费预算。二是编印健康教育资料形式单一,普遍以健康处方或传单形式发放,内容定制不够通俗易懂,不能因地制宜,达不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三是公众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和卫生日宣传活动混淆并流于形式,活动规模与受众面小;健康知识讲座讲授内容不能通俗易懂,讲授内容与听课人员不匹配,参加人数不够。四是健康教育专栏版面不能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不符合季节性,没有效果评价。

2.2.3 计划免疫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问题体现在一是信息登记不完整、不准确。例如《传染病报告登记簿》信息未按年份登记管理、《冷链测温记录》、《流动儿童登记表》、《国家免疫规划常规报表》、《疫苗运输记录》等表格填写不规范,疫苗账物不符。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完成的不好。突发公共卫事件应急预案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应急演练和培训的相关佐证材料不全,演练次数不够。三是传染病的报告和处理工作存在漏洞,相当一部分社区无重点传染病二级和三级预防以及上级培训的相关佐证材料。

3 促进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对策

3.1 慢性病工作 应当健全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要做到责任落实到人,规范健康档案的管理方式。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健康档案的管理,在建档率达标的基础上,注意档案填写的规范化要求。保证所有档案信息真实有效。二是老年人健康体检率要达标,体检表要注意书写规范、字迹清晰,辅助检查报告单要及时粘贴在体检表上,并且在体检结束后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意见。三是规范随访服务,做到随访表填写规范,每次随访结束之后统计本次随访人数、失访人数、血压达标人数,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报表,及时归档。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配合度。

3.2 健康教育 第一要制定社区卫生诊断,找出辖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服务。第二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型影音资料库的建成。第三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咨询的发展。四是在工作先进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资料档案规范化、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材料制作、健康教育咨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工作观摩。五是强化业务培训及参训,重点对社区卫生诊断与效果评价进行培训。

3.3 预防接种工作 一是要推进免疫规划宣传教育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特别是利用免疫规划宣传日,深入开展对一般、重点人群的各项免疫规划宣传活动。二是工作人员要按照接种规范严格操作。三是要建立流动儿童管理制度,加强对流动儿童管理,定期对流动儿童开展摸底登记与查漏补种工作。四是要掌握0-6岁儿童数、建证数、建证率,建立流动儿童人口分布与变化图。五是要提高儿童信息化录入率,完善儿童信息化中接种信息相关资料。六是要积极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七是要规范管理接种室消毒和注射器材的使用及回收销毁工作。八是要疫苗和注射器实行专人负责,专账管理。保证疫苗真正在冷藏条件下运输、储存和使用。最后是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推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为儿童提供一整套的取号、候诊、登记、接种和观察的自动服务体系。

3.4 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要 一方面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完善传染病上级培训相关佐证资料。另一方面,积极协助预防保健机构开展重点传染病病人的管理工作,加大对重点传染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完善重点传染病相关佐证资料。

3.5 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 要做到依据各级预案的有关内容,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做到内容详尽、可行。还要做到每年至少开展2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并将每次演练的计划、脚本、签到、试卷、记录、照片等资料进行整理存档。

社区卫生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按科学办事,真抓实干,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效、更优质、更实惠、更全面、更安全的社区卫生服务,做到上对得起国家财政的每一分钱投入,下对得起基层的老百姓和自己的良心[1],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5

一、实践与成效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旨在组织农民、服务农民、惠及农民的系统工程,*的试点正是遵循了这一宗旨,在实践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运行平台的搭建。设立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合作医疗的实施方案和相关办法的制定,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乡镇履行职责,查处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设立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各级组织履行职责和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设立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负责和经办全县合作医疗的资金筹集、结算补偿、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及指导乡镇经办机构开展业务。乡镇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各乡镇合作医疗的政策宣传、服务咨询、资金筹集等相关业务。村级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小组,负责本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使用、补偿公示、信息反馈等。

2.基金的筹集与管理。坚持以“家庭全员参与,救助大病为主,兼顾一般性疾病”的原则,实行统筹账户与家庭账户相结合,做到保障适度、收支平衡。在筹资形式上,以户为单位。在筹资标准上,参合农民人均10元(其中,家庭个人账户4元,统筹账户6元)。在资金配套上,中央财政按人均配套补助10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分别按3:2:5的比例予以配套。2004年,全县共筹集基金1462万元。在资金筹集管理上,由乡镇财政所在当地金融部门设立基金过渡户,负责全乡参合资金的归集,并定期解报至县合作医疗财政基金专户。

3.现行的控制体系。在基金管理上,县财政部门在县建设银行设立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和基金支出专户,做到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收支分离,用拨分离。县合管中心对参合农民直接办理的补偿支出,按计划和程序分别向县卫生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予以拨付。此外,对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垫付给农民的医疗补偿支出,经县合管中心审核无误后,通过银行直接划拨。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县合管中心内设综合管理、资金结算、业务审核三个业务股室,分别负责全县合作医疗的费用审核、结算补偿、报表统计等。在业务流程上,县合管中心本着“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的原则,对定点医疗机构报账实行定员(定专职结报员)、定时(统一结报时间)、定点(统一结算地点)的结报办法。对需转县外治疗的患者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补偿费用,由其本人或委托定点医疗机构结报员到县合管中心直接办理。在督查核查上,通过对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治疗病案或处方的抽查,重点检查其用药的合理性,以及收费项目和药品价格的真实性,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定点医疗机构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优价、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同时,对全县参合农民的补偿情况分月进行统计,分发至各乡镇、村张榜公布,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4.主要管理方式。对转诊转院实行电话备案。为更好方便参合农民,对需转诊转院的患者由过去本人或委托人到县合管中心备案调整为由各定点医疗机构结报员代其向合管中心实行电话备案。对县内住院治疗补偿实行先行垫付。参合患者出院时,由定点医疗机构结报员当日结算并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然后定期向县合管中心办理结算手续。对慢性病实行“定额+比例”补偿。慢性病门诊补偿实行定额和比例相结合的补偿办法,对600元以下的门诊医药费实行每人每年150元的定额补偿,超过600元以上部分的医药费另按25%的比例予以补偿,补偿额封顶线为1万元。慢性病门诊和住院治疗实行分别补偿,两项累计补偿额封顶线为2万元。扩大补偿范围,制定了《*县合作医疗慢性病鉴定实施办法(试行)》,为慢性病鉴定工作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据。与此同时,*还将无第三责任人的意外伤害和计划生育定点分娩(平产200元,剖腹产300元)纳入了合作医疗补偿范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初步建立,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上产生了深刻的反响,并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增强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合作医疗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参合农民住院就诊的主动性,农民的健康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往农民“小病拖,大病挨,挨不过了土里埋”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通过合作医疗,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是融洽了党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不敢看病和看不起病的问题,使参合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亲民惠民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极大地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受到了大多数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不仅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是优化了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推进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参合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增强了定点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意识,推进了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优化了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规范了农村卫生服务行为,从而加快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实现了患者满意与医疗机构自我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矛盾与问题

*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体制和机制上的矛盾与问题。

(一)制度设计存在局限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本身具有明显的大病统筹特征,因而它无法很好地兼顾大多数参合农民患病就医受益问题,在实践中突出表现在:

1.补偿范围窄。住院补偿的项目设限过多,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费用以及患者住院前发生的相关检查费用未能纳入补偿范围。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品种少、药品老、适应性差,不能有效满足患者的基本治疗需求。慢性病补偿病种过少,目前慢性病补偿病种仅限于8种,对其他需长期门诊治疗且费用较大的慢性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精神病、慢性胃病、溃疡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未纳入。就*而言,长期困扰农民的慢性病就高达20余种,仅将8种慢性病纳入补偿范围是难以覆盖到大多数农民的。一些特殊病种未能解决,如门诊手术治疗、超声波碎石及特殊病人γ刀等未能纳入补偿范围。

2.门槛费高。无论是职工医保,还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都要求设置一定的门槛费。从*看,现行住院补偿的门槛费为300元,慢性病补偿的门槛费为500元。过高的门槛费,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民有病不医,小病拖大病抗,挫伤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农村整体医疗保障水平,也有悖于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初衷。

3.比例不一。各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实际上都普遍存在着分级分段补偿的做法。从*县补偿情况来看,县内住院补偿明显高于县外住院补偿。以住院医药费在1001元——3000元段别为例,当地乡镇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为40%,当地县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为20%,而县级以上及县外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仅为10%。分级分段补偿虽然有利于引导参合农民就地就近就医治疗,却不利于患者接受更高更好的医疗服务,对一些确需外出治疗的农民存在明显的制度不公,弱化了大病救助功能,降低了农民受偿水平,存在着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二)机制运行存在不适应性

1.政策宣传存在误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上,普遍存在政策宣传的盲区和误区。特别是在*这样的山库区县,由于信息闭塞,居住分散,政策宣传未能做到家喻户晓,群众不能对政策做到全面透彻的理解,甚至是部分乡村干部也没能真正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旨和实质,以至于曲解了相关政策,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职工医保等同宣传,片面夸大合作医疗带来的预期效益,致使部分农民对合作医疗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值,认为只要交了钱,不管得什么病,也不管花多少钱都可以报销,因此,一旦参合农民的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抵触情绪。

2.筹资难度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的主要渠道来自于农民、财政和集体三个方面。其中农民个人筹资难度最大,难就难在农民的自愿程度低,一方面农民对健康的认识不到位,风险意识差,另一方面不少农民确实存在支付能力弱的实际困难,因而主动参合、主动缴费的比例不高。同时,在资金筹集方式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乡村干部上门动员征收,从而又导致征收费用和行政成本过大。此外,在各级财政配套上,由于市级财政相对困难,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或难以全额到位,也是影响整个合作医疗资金筹集的主要问题之一。

3.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乏力。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主要分布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医技水平低、设备设施差、管理水平低、服务与收费不对等问题,甚至少数定点医疗机构还存在诱导需求、医患合谋、套取基金等现象。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办机构一般都是挂靠在当地卫生部门,卫生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致使经办机构的监管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工作陷入两难境地。

4.部分技术环节存在缺陷。家庭账户的设置弊多利少。从实际运行看,设置家庭账户存在诸多弊端。通过千辛万苦筹集的资金,又人为地分散到千家万户,不但分散了资金投向,而且弱化了基金使用的规模效应。加之单个家庭账户资金规模小,涉及面广,只能在定点医疗机构使用,导致个人账户的使用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补偿比例设段过多。从*看,现行合作医疗的补偿比例共设置六个段别、三种比例,补偿费用的计算方法多达几十种,计算十分复杂,不但群众看不懂,就连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也很难讲清,因而产生了许多误解,对今后农民参合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建议与对策

为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1.建立长效的基金筹集机制。稳定的筹资机制是维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的实际,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宣传。运用多元化的宣传手段,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尤其是有影响的权威性的主流媒体更应该加强对合作医疗的关注、宣传和引导,真正做到把政策交给农民,增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农民自觉参合、自愿交费的积极性,从而在资金筹集方式上逐步实现由广大乡村干部上门征收到广大农民自愿缴纳的转变。二是加快立法。现行合作医疗的实施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模式,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国家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统一的合作医疗体制,尽快制定出台合作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将其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基金筹集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筹集。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单纯依靠农民筹资和各级财政的有限配套是难以满足其日益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引导农民积极参合筹资的基础上,各级财政应当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医疗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而且可以防止因医疗费用的自然或过快的增长而导致基金“崩盘”的风险。四是提高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要通过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增强大病救助功能、适度扩大受益面的办法,如降低门槛费、取消家庭账户、提高补偿比例、扩大慢性病补偿种类等,以及优化医疗设备、提高医技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和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督等措施,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等,来吸引更多的农民自觉自愿参合筹资。

2.运用全员参保办法刺激群众参合的积极性。对所有未参加筹资的农民提供低水平的医疗保障,旨在刺激和扩大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从而建立起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个方案的优点在于:能够扩大农民的受偿面,使那些认识不到或暂时不愿筹资的农民也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充分体现了政府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也能借以引导这部分农民逐步自愿参合。这种方案的弊端在于:一是保障水平偏低。长期低水平的保障,将会影响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二是挫伤筹资农民的积极性。容易导致农民相互攀比、依赖和侥幸心理,使合作医疗变成一种变相的社会福利。从调查情况看,此方案在目前情况下不宜推行。

3.实行筹资档次与补偿档次对等的保障机制。即高筹资高补偿,少筹资少补偿。筹资档次由农民自愿选择,以扩大基金盘子,增强大病的统筹能力。此方案的优点在于:由于人们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诱导因子,能够调动一部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刺激部分农民选择高补偿的筹资种类,特别是能够刺激年老体弱、常年患病或身体不健康的农民选择高补偿的筹资种类。此方案的弊端在于:一是有商业性保险倾向。在当前农民的保险与互助共济意识不强以及宣传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高档次补偿人群参合面将会很小,将给基金的使用带来较大的风险。二是一般情况下,对困难人群无论采取何种筹资方式,他们都很难去选择高筹资,而这部分困难人群恰恰又是最需要给予保障的。三是在贫困地区农民的筹资水平不是很高、筹资档次拉得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农民对筹资档次的选择会持无所谓态度(如交10元和15元并不太在乎),如果档次太高,农民承受能力有限,则不利于合作医疗的推行。因此,此方案能否推行,关键在于各级财政能否按不同的筹资比例给予不同比例的资金配套。

篇6

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卫生局的指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立足社区开展好十四大类47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项工作得到了健康、稳步的发展,一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一、基本公共卫生工作

(一)上级部门考核指导

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迎来省爱卫办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的督导检查;省卫生监督局及专家组成员对中心的基本情况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考核及指导;省疾控中心专家组成员就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市卫计委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年度考核;市妇幼保健院及专家组成员对0-6岁儿童及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来中心指导工作。

(二)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展情况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2019年在社区原有居民的健康档案基础上开展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为更好更全面地为全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保障。

健康教育:全年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2次,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新6次,发放14种健康知识宣传材料共计12000余份,并为辖区居民发放健康宣传品。

预防接种工作:0-6岁儿童接种一类疫苗2571针次,为辖区居民接种二类疫苗共计1701针次;为全区幼儿园入托儿童接种证查验240人、为全区小学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108人,在查验接种证工作过程中发现漏种情况即时补种疫苗。

0-6岁儿童健康管理:截止目前,今年为辖区内0-6岁儿童提供健康管理人数为847人,新生儿入户访视85人次。

孕产妇健康管理:为辖区内的孕产妇建立母子保健手册并建立健康档案112人,产后入户访视106人次。

老年人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工作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全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检测及彩超。2019年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2260人。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工作要求,中心针对不同情况的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并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每年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今年已为高血压患者体检1318人,为2型糖尿病患者体检   294人,为双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体检341人。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2019年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213人。

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委托区结核病防治所按照规范要求开展此项工作。

老年人体质辨识及儿童中医药调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老年人体质辨识及儿童中医药调养工作。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坚持门诊登记和疫情自查制度,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

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在区卫生监督所的指导下,建立协管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重点做好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登记、卫生监督协管巡查登记、卫生监督协管被监督单位基本信息汇总及现场查检记录等。

(三)其他项目

1、教育培训

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省市各级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及公共卫生工作培训。参加省卫计委举办的智能超声培训班;参加省卫计委举办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班;参加市卫计委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培训,重点学习第三版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参加市卫计委组织的“云雀医”在线课程培训。

2、为全区居民免费发放避孕药具

2019年9月,经区卫生局申请,市卫计委药具管理中心为我中心调拨一台药具自助发放机,凡是我区居民均可持二代居民身份证免费领取避孕药具。

二、活动开展

1、义诊服务进林场

为了响应区委区政府开展“五进双为”活动的号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一山同志组织中心的业务骨干,携带多普乐彩色超声仪、心电仪及相关诊疗设备,来到扶育河经营所为林场所职工群众上门义诊,着力解决他们的看病难问题。此次活动为扶育河经营所55名职工群众进行了健康检查,并发放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及宣传品,受到林场职工群众的欢迎。

2、为林区职工接种森林脑炎疫苗

为有效预防森林脑炎疾病的发生,接种森林脑炎疫苗是预防森林脑炎最经济、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切实保护从事野外生产作业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三月份开始,对各基层单位和林场从事野外生产作业的职工注射森脑疫苗。今年已为林区职工注射森脑疫苗500余针,同时大力宣传森林脑炎疫苗的相关科普知识。

其他健康体检活动

中心按照省市区卫计委的要求,为全区失独人群、特扶人群体检99人,为全区贫困人群体检13人。  

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全区重点人群体检共计3318人。

三、2020年的工作思路

中心针对存在的问题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内部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开展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中心认真对照日常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力争在年内完成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指标。

二、把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作为中心发展提升的核心。进一步加强全区居民健康档案更新维护工作,通过医务人员入户走访、健康宣传等方式,将未建立健康档案的辖区居民特别是重点人群,及时采集信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同时进行健康管理。

三、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继续加强对全区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工作。计划于2019年,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保持在85%,孕产妇健康管理率保持在85%,为辖区常住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人数达到60%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50%以上,居民知晓率与满意度争取达到80%以上。

四、积极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区卫生监督所等业务部门沟通,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健康意识。要利用慢病随访、健康教育等入户机会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结合此项工作同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国家的相关惠民政策,努力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 

五、深入贯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在500种基本药物中加大采购力度。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紧紧围绕医疗改革的要求。

六、创新公共卫生工作,加大公共卫生的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慢性病、重点人群、外来人群的管理方式,努力探索让居民能够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完善并使用好健康档案,真正的做到把老百姓的健康管起来。

篇7

【关键词】契约式管理;血压控制;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68-02

Township and village community by contract management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he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Liu xuehui1 Wang kaixu2

(1.The Health bureau of health supervision, prevention and care of rizhuang,laixi,Shandong,266614,China)

(2.The Health bureau of health supervision and disease control workstation of Huashan,Jimo,Shandong,266675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ural community by contract management way the effect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Methods:69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group management, and take a series of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sults:Management group,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and the pressure (DBP) fell 7.6 mmHg and 2.3 mmHg, respectively the management group of SBP and DBP decreased by 6.3 mmHg and 1.6 mmHg,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Management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the management group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up 25.6% and 25.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The villages and towns by contract management can reduce the blood pressure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to impro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s.

【Key words】By contract managemen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Effect of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许多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为探索高血压乡镇区域的管理经验,笔者借鉴成功之社区契约式管理经验。于2011年6月-2012年8月在青岛市莱西市日庄镇所管辖范围内尝试利用社区契约式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日庄镇所辖区,随机抽取镇企事业单位及镇驻地6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将所有确诊高血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第二次调查为2011年6月,实际调查高血压患者690人;第二次调查为2012年8月,失访26人,共调查664人,失访原因主要是外出打工、搬迁。

1.2 方法 由镇卫生监督预防保健所专职疾病控制人员组成专门的调查队伍,设计了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在场填写。调查内容包括:测量血压、脉搏、身高、体重及检测生化指标。均在上午测定血压、测前安静坐位5min,使用经校正的汞柱台式血压计,测量右肱动脉压,Korotkoff第1音为收缩压(SBP),第5音为舒张压(DBP)。受检者连续测量3次,间隔≥30 s/次,取平均值。此外,为管理组患者设计了患者自我管理手册,由患者填写其中的相关监测数据。

1.3诊断标准 高血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DBP≥90mmHg和(或)有高血压病史及服药史者。SBP130-139mmHg和(或)DBP85-89mmHg判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相关因素的判定标准严格按照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工作手册提供的标准执行[1]。

1.4 干预方法 将管理合同的内容详细告知调查对象,动员其签约,以患者自愿和原则与镇卫生监督预防保健所签订管理合同。按合同签订与否将患者分为管理组和非管理组。274名高血压患者签订了管理合同,为调查对象的41.2%,其中269人接受了全程管理,与签约者的98.2%。非管理组按照普通的社区教育、宣传方式进行干预[2]。管理组(契约式管理)与患者签定保健合同,在一般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提供定期血压等多种项目的健康体检,进行上门健康教育和医疗健康咨询和其他相应的服务,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我保健意识。

1.5质量控制 由镇卫生监督预防保健所的工作人员担任质控人员,随机抽查问卷进行质量控制。对未到现场者及调查问卷填写不符合要求者,调查员人户调查。

1.6统计学处理 由专职人员对回收的调查表、管理手册进行审核,统一编码,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数据由专人录入,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见表1。干预前管理组血压控制正常者占28.3%,非管理组占32.8%,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572,p>0.05)。

2.2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水平的变化 两组干预后SBP和DBP均较干预前下降,管理组分别下降7.6mmHg和2.3mmHg,非管理组分别下降6.3mmHg和1.6mmHg,各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两组干预前后比较,p

2.3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的比较 干预后管理组和非管理组的血压控制率均较干预前提高,干预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两组干预前后比较,p

3 讨论

我国的三次全国性高血压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35-74岁的人群高血压患者患病率达27.2%,高血压患者已达1.3亿,控制率仅为8.1%[2]。同时,在我国现行的医疗模式下,高血压患者长期在内科就诊,许多患者发现并发症才去相关专业科室就诊,而专业分割式的管理和治疗不能提供有效的综合服务,导致患者不能坚持服药,依从性差,自我保健技能差。

以往的研究资料表明,契约制(健康合同的形式)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连续性,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建立牢固信任的关系[3],对于落实非药物治疗,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形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开始阶段,对于建立和提高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慢性病管理的认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连续性的服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借鉴社区控制血压的管理经验[3.4.5.6],把契约制引起乡镇卫生监督,疾病控制范畴,虽然工作量大,服务者居住范围广,流动性大,管理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经过努力仍取得了一定效果。

有研究结果表明,契约制(健康合同的形式)提高了乡镇卫生服务的连续性,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建立了牢固信任的关系,对于落实非药物治疗,合理用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这种形式在乡镇区域卫生服务中心开始的阶段,对于建立和提高患者对乡镇区域服务中心和慢性病管理的认同,对于卫生服务中心提高连续性的服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逆转心脑血管病上升趋势重在预防的模式创新[4]。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血压水平均下降,但下降幅度管理组高于非管理组。与国内外相同干预时间(3-6个月)的研究结果相近,但未能到达国内研究报告(干预1年以上)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4.5],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有关。

两组高血压的控制率干预前后均有提高,但管理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从干预前的28.3%提高到干预后的53.9%,控制率高于非管理组,高于杜雪平,等[6]结果。有研究显示,舒张压每减少2mmHg,将减少15%的脑卒中和6%的冠心病的危险,舒张压每降低3mmHg,可减少32%的脑卒中[7.8]。这一结果相当客观减少了心血管病变。预计该管理模式对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研究对管理组和非管理组采取的措施不完全相同,但是存在着交叉部分,且两组同处一个乡镇,彼此难以避免信息的互相传递。这种干预对象和非干预对象之间的交叉影响可能是导致最终血压控制效果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原因之一。同时,乡镇区域因其地理位置,分散范围广泛,集中管理等特殊特点不同于社区管理的情况,目前在慢性病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各部门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和支持条件;乡镇卫生服务中、人员缺乏且兼顾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多项业务,并缺乏健康教育基本技能;乡镇卫生服务收费偏低,每个患者每年的合同管理费用远不够投入的成本。如果没有有效的补偿机制[9],必然影响管理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需引起社会上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J],中国高血压杂志,1995,3(增刊):7:18

[2] 顾东风,吴锡桂。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84-89

[3] 李子贵,樊朝阳,吕岩玉,等。签约制对社区卫生服务连续性作用的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4,7(13):1010-1011

[4] 彭晓霞,梁万年,杜雪平,等。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3,6(2):135-136

[5] 罗钟利。城市社区高血压分析管理及干预模式的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2(4):153-154

[6] 傅东波,杨柯君,王敬丽,等。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及血压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0):869-872

[7] 杜雪平,张晓林,李燕燕,等。复兴医院社区高血压管理与控制[J],中国循环杂志,2006,21(1):22-24

篇8

潘苗伟头顶多个头衔:中华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浙江省医学会委员,长江商学院健康俱乐部特约营养讲师,浙大营养发现健康管理顾问。与此同时,他在业界成绩斐然。2008年以来,应邀任中国人民第117医院、上海第455医院、上海市计生所等多家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顾问。并参与完成了浙江省妇保医院、浙江省儿保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糖尿病、脂肪肝、不孕不育等相关课题研究。2015年,共同参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肥胖与营养医学课题研究。

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潘苗伟还参与了《中国肥胖流行的现状与趋势》、《个体化健康管理对肥胖患者的干预效果》等营养与肥胖的课题研究。潘苗伟的营养饮食方式和减脂方法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帮助上万名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等慢性病患者降低指标,使其逐步减药直至停药。国内一些知名演员都曾得到过他的营养健康帮助和指导。

“如果我老了有机会写回忆录,我会自豪于现在的选择。在稳定工作十余年之后大胆选择创业,认识志同道合的人,同时也帮助很多人实现了健康的梦想。总而言之,我未留遗憾。”对于自己的首次创业,潘苗伟自信满满。

少年时期,潘苗伟家境贫寒,一场亲身经历的车祸让不仅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更让他意识到生命的珍贵,随后他坚定了学医的信念。接触的病患越多潘苗伟越是发现,很多病人由于贫穷和无知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在潘苗伟眼里,最直接的健康管理方式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给人最直接的帮助。这一初衷让潘苗伟将潜藏在心底多年的创业冲动发掘出来。他从专注多年的营养医学工作中汲取验,开创了雅态营养优化体系,用自己最擅长的肥胖、三高、痛风、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的营养支持、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及营养治疗助力中国国民的健康。

众所周知,肥胖、三高、脂肪肝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困扰。近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称,中国在方方面面赶超美国的同时,肥胖人口比例也早已超过美国。某些外媒甚至觉得中国的“肥胖时代”已经开启。“但是国民对营养医学认识向来都是很匮乏的,很多人都不懂得如何均衡地摄入自己身体所需的营养。其实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这个健康包括身体器官的健康,同时也包括体型的美。” 潘苗伟说,“而这也是我创建团队的初衷。”

潘苗伟在2015年初成立了浙江雅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一只全部由国家高级营养师、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对减脂客户进行一对一服务。在潘苗伟的带领下,公司已为十万多名客户成功减脂,年销售额达到上亿元。

篇9

摘 要 目的:探寻社区规范管理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血糖的影响。方法:收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膳食指导和运动指导等综合干预措施,随访12个月,比较社区规范管理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血糖达标率和血压达标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血压(8679%)及血糖达标率(849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血压(6604%)和血糖达标率(6415%),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社区规范管理 原发性高血压 2型糖尿病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112

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3。确定规范社区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内容已成为基层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急需解决的课题,为探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方式。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采用社区规范管理进行干预,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10版(ICD—10)诊断中“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10版(ICD—10)诊断中“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③患者均为首次确诊患者;④患者在此次治疗前均未给予任何干预;⑤患者初中以上文化,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⑥患者发病前日常生活能够自理;⑦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⑧患者能够坚持随访。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患者正在接受其他药物试验;③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产褥期;④患者有智力障碍或语言沟通障碍,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⑤患者为过敏体质。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和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CSX]

表1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岁)

对照组4524/2155.63±11.47

试验组4525/2056.75±11.56

[BG)F][CSX%0,0,0,4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FK)]

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近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膳食指导、运动指导和心理疏导等综合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健康教育:印发疾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辟“高血压知识专栏”和“糖尿病知识专栏”,定期组织“高血压专题讲座”和“糖尿病专题讲座”等。以个别谈话形式向其讲解高血压或者解糖尿病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定期监测的重要性和方法、坚持治疗对其远期预后的作用,让患者全面了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预后。②指导合理饮食:患者的饮食既要满足原发性高血压饮食要求,又要满足2型糖尿病饮食要求。患者低盐饮食,食盐摄入包括盐腌制的食品及食物本身含有的钠盐,患者必须控制在5g/日以内,同时,合理安排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饮食中的比例满足机体所需的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纤维,可选择食用豆类、鱼类、蔬菜、玉米面、高粱米及白面等,而甜品、肥肉、碳酸饮料及含糖量较高水果等食物应该禁食。③适当运动锻炼:劳逸结合,避免紧张及劳累,保证合理的休息和睡眠,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积极参加社区内组织的广播操、太极拳、散步、球赛等适当运动锻炼,达到增强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的目的,同时,还可改善患者脂肪代谢,改善微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及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④强化自我监测意识:患者的血压和血糖受到饮食、情绪、运动及药物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自我监测意义重大。教会患者正确的血压和血糖测量方法,患者可根据血压和血糖的变化自行调整药物或者胰岛素的使用量,一旦出现变化及时就诊,接受医师的专业指导。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构成、血压和血糖达标率等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结 果

试验组患者血压及血糖达标率分别为8679%和8491%,而对照组患者血压及血糖达标率分别为6604%和641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血压及血糖达标率上差异有显著性(P

[CSX]

表2 两组血压和血糖达标率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血压达标血糖达标

试验组5346(86.79)45(84.91)

对照组5335(66.04)34(64.15)

P值

篇10

__县卫生局

城市卫生资源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何按照县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精神,“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广大卫生管理专家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了__县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1 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

以区域卫生规划基本要求为原则,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根据县城市区发展规划,对卫生机构的布局、卫生资源的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层次分明、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减少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按功能状态进行估价,将功能完好但闲置的设备,按照其现有价值,有偿调剂到需要装备的单位。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进行重新明确,疾病归口管理,各级、各类机构间建立相互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市区医疗机构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服务规范的新局面。

2 构建以城市医疗管理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是要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医疗管理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结构,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1 明确政府办医责任,集中力量办好城市医疗管理中心,突出一个“治”字

2.1.1 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 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那些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继续办好,以充分发挥区域医疗管理中心在主导基本医疗服务、调控服务市场、平抑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功能。对那些市场机制较难发挥作用的专科医疗机构承担的传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等,主要由政府举办,逐步实行购买服务。急救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由政府举办。县城市区集中办好城市医疗管理中心,即由1所综合医院和2~3所专科分院组成。(也相当于一个国家三级集团医院)

2.1.2 大力扶持城市医疗管理中心的发展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规模调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维修、重点学科和人才建设、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方面的投入。要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及时解决公立医院在发展、改造、用地、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公立医院稳定健康发展。公立医院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医院管理运营体制,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可探索吸纳民资或外资参与合作建设,合作后其非营利性质不变,允许合作者有一定的回报。

2.1.3 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出资人制度。为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探索成立卫生国有资产管理与投资发展中心(也即是前面所讲的成立医疗中心),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代表出资人聘用院长,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医院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也即是江苏无锡的经验和做法)。二是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对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黔江已开始实行)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2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突出一个“防”字

2.2.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定位 所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为供给主体,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家庭和

居民进行卫生指导、健康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活动;负责一般伤病的治疗,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负责围产期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提供医疗信息和转诊服务;提供急性病人出院后家庭恢复期的服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卫生信息等。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可以从全科医疗开始,逐步过渡到医疗与防保工作的结合,从集体对社区人群负责制过渡到全科医师对社区人群负责制。2.2.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则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符合三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二是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以社区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立足现有卫生资源,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通过重建、改建、转型或功能转换等途径,建成符合要求的卫生服务机构。

2.2.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 原则上每个街道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5万人左右。服务人口超过5万人以上的街道,考虑到便民的原则,可增加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由政府举办的一、二级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机构改建。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兴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格局,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

2.2.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m⊃;和150m⊃;,功能分区合理,符合卫生学标准。按规定设置科室、配备常用仪器设备及卫生技术人员。

2.2.5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引导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和“救治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要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

2.3 制定服务和价格规范,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无序的竞争降低了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规范服务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应该按照机构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同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合理梯度,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另一方面,在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协调,与职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医保服务范围,并建立鼓励病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报销规定,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比,这样既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医保基金支出。

3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

3.1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以扩大服务提供量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下,各医疗机构会更加重视医院的运转成本核算,重视设备的投入和基本建设的可行性论证,避免浪费,从而达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凡符合投资要求的任何境内外资本投资主体,应当在符合市区域卫生规划范围内可申请举办医疗机构。申办时,应以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者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需求比较迫切的城市新区、城郊结合部、开发区等区域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特需医疗、康复医疗、老年病院、医疗美容、中西结合等特色明显的适宜领域投资;若思想再解放点——还可放开举办主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民资或外资参与政府不再举办的公办医疗机构的改组、改造或改制。

3.2 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质,原则上不鼓励公有资本新设医疗机构。由公立医院改制的民营医院和新设立的民办医院,其性质实行自主申报,鼓励其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药指导价格、所获利益主要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可核定为非营利医疗机构。民办医院在获得执业许可证后,定为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定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则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民办医疗机构享有充分的用人和分配自,在人才引进、技术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政策知情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监督体制,实行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结合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中介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规范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4 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