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学专业的认知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化学专业的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学生的公共能力方面的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3、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
4、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
1、掌握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数理知识运用能力。
2、系统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具有较好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4、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掌握化学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对学生的发展能力方面的要求:
1、熟识化学品的制备、化工应用的基本知识,理论,具有化工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及化工产品工艺设计与改进能力。
2、熟识化工产品检测检验与质量控制,具有化工产品质量分析检验能力。
3、具有应用化学专业知识解决化学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篇2
关键词:艺术教育;色彩文化学;教学方法;创意产业;设计艺术
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现代消费社会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文化创新个人创新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撑为理念的新型经济产业。它是基于当下互联网信息传播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并结合了文化艺术与经济的特征。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从业人员艺术素养,是创意产业发展与提升的基础。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强调创意的先行性,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要进一步完善来适应产业需求。现阶段,我们需要使艺术教育真正适应创意产业发展,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原创人才。在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色彩文化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不但提升学生对色彩表现主义的认知,还推动了学生设计观念的创新。探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文化学的教学方法,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色彩应用创新认识,加快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色彩文化学的内涵
色彩文化学理论教育课程是本科艺术学生所学的基本课程。这门课程不但影响着高校艺术学生对色彩、艺术的审美认知,还对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整体来看,色彩文化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首先是色彩文化学包含着对传统民族色彩文化的运用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对色彩的独特审美意识形成了中国个性化的色彩文化学。中国古人在对色彩的认知上基于文化的本质,他们把自然界看成了一个巨大的色彩世界,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对色彩的渲染,如黄河流域的汉族对黄土、黄河深刻的“尚黄”思想,雪域高原的藏族对白色纯洁哈达的崇敬之情等。同时,在建筑方面中国北方喜爱红砖绿瓦等鲜明的色彩,而中国江南地区则多用黑白分明的色调渲染。从思想上来看,在中国儒家、道家、释家以及“五行”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五色”意识,更是对于后世的色彩运用意义巨大。而且,中国的色彩文化突出意象的表现,注重从人的内心出发表达一种“随类赋彩”、“以色达意”的意境,这就使中国的色彩文化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庞大的设计体系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次是色彩文化学同样囊括着对当今世界流行色的使用。色彩文化学包含色彩地理学,而城市环境的设计势必离不开对色彩地理学的运用。色彩地理学主要是指某个区域的海洋、土地、文化中偏重的色彩。譬如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不但是建构我国色彩文化学的前提,也是现代流行色发展的重要标杆。
二、创意设计背景下对色彩文化学的新要求
(一)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色彩文化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传统色彩构成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色彩应用的需求。在人性化产品发展的今天,就创意设计而言,设计师在设计色彩时更强调人本体对色彩的认知和感受,这就使色彩设计更多地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在此前提下,若想更加合理、灵活的利用色彩,就应该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色彩文化教学体系,全方位的掌握更多和色彩相关的知识、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色彩文化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把握色彩变化的规律,从而探知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避免在色彩设计上过度随意性和偶发性、
(二)与现阶段流行的创新艺术设计结合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文化学习必须根植于大的文化背景下,并与创意产业设计发展产生良好的对接与共鸣,使色彩文化学形成专业的、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并真正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起到设计导论的作用。在具体的色彩设计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色彩基础知识学习和现阶段流行的创新艺术设计结合,设计必须是把握创新潮流的最前沿脉博,努力使色彩设计和专业的设计无缝对接,让色彩文化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专业的创意设计中去,使抽象的色彩知识变得直观而易懂,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运用色彩文化时更为得心应手。
(三)引入产学结合以提升学生色彩设计应用能力
对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尤其是现代创意产业的发展,促使设计与色彩应用结合紧密,这就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色彩文化学相关理论的同时必须加强自身对色彩设计的应用能力。设计色彩同样是设计的一门必修课,其对于创意产业中有关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环艺设计、建筑设计等同样有作用,而且各个设计门类与色彩文化之间也发生着不同的关系。只有协调这些门类的色彩设计应用,才能使色彩的设计产品最终成功投放到市场,并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整个高校本科教育开展阶段,教师在讲授色彩文化学相关理论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与实践设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独创性设计思维的扩散,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设计能力。
三、创意设计背景下色彩文化学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传统色彩设计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手绘技能培养,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训练学生的手绘制作色彩表现技巧上,而忽略了对学生色彩赏析能力的培养。这就容易使学生对色彩关系的研究不透彻,对色彩理论的学习不扎实,从而影响学生对色彩设计的思考、观察和创新意识。可以说,缺乏对色彩设计的整体认知,学生不可能达到对色彩设计的全方位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采取理论和实际结合教学的方式,推进色彩理论和实践教学平行发展。
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色彩理论方面教学,训练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知能力。在当代色彩设计领域,有一大批设计师本身并不是绘画大师,但他们对色彩也有着较强的敏感度和认知度,就在于他们对色彩文化学的认真学习。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设计学习上,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色彩理论学习,强调学生对色彩的情感认知,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色彩学科体系。
二是让学生对配色工具适当使用,培养学生色彩设计的兴趣。创意设计产业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下色彩的设计工具发生革命性改变,电脑调色已经基本代替传统的手工调色,成为色彩设计的常用工具所以,在高校色彩设计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创新性的色彩设计思维,采用标准的色卡让学生对色选色和调色。学生利用这些专业色卡进行色彩学习,可以让其更为直观的认知到色彩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以电脑科技作为载体,适当利用电脑的配色让学生感悟色彩调配、提取、试验的一系列过程,也可以利用PHDTDSHOP和ILLUSTRATOR等绘图软件让学生体会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等色彩设计知识,学习使用图层笔刷等工具来设计完成色彩方案,以此丰富色彩文化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色彩设计的感悟。
三是利用实验提升学生对色彩文化的实践能力
色彩文化学建构在色彩情感的基础上,而色彩情感则来源于学生对设计色彩的兴趣以及对色彩的认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色彩感情,调动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感悟色彩文化的内涵。
篇3
关键词:信管专业;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
1信管专业的特点和能力要求
1.1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本科学生要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行政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IT产业和相关科研教学等部门承担信息管理工作和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1.2信管专业的特点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最大的特点。目前,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学科的交叉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而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大量需求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信管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本专业在管理方面更加注重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于学科就业和应用的多行业性,本专业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机科学知识无疑在信管专业中处于关键地位。但信管专业毕竟不等同计算机专业,它们在共同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信管专业偏向计算机软件和管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等同于资本、原材料、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借助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研究如何高效地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掌握的。
1.3信管专业的能力要求
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外,特别强调应具有查阅文献获取信息,了解本专业相关技术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的自学能力,同时,应具备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管理和维护技能、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及网页制作等实践技能。
2数字化学习及其特点
2.1数字化学习的含义
数字化学习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报告则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2.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先进性。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和实际应用为基础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应用知识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相对于课本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难度水平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继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是很容易实现的。而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原认知程度不同,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网络可以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通过数字化学习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有能力的同学继续深入学习提供可行的途径。
数字化学习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互联网已十分普及,教师和学生都能很方便地在网上获得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电脑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相关课程信息,同时,也可以实现信息的任意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可再生性。尤其是网上大量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3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离不开数字化学习
3.1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管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特点,都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比如,《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课本只是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想完整做一个信息系统,只看课本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在互联网上就有很多网站,教你做具体的信息系统,甚至是网络版的信息系统。再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很快,学生在学课本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就不可能是现实中最新的硬件配置介绍,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保证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和现实性,通过互联网学习计算机维护经验和案例,更是可以利用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实践性的好的途径。
3.2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和利用。这些能力的学习和实践离不开数字化学习,比如,信息检索,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海洋,更是练习检索实践的开放式平台,在公平开放的互联网面前,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和充分的,但信息能力就会千差万别,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有更高的信息能力,互联网不仅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也有大量的统计报告,通过学习借鉴,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而真实的数据和报告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实际的认识,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数字化学习的形式
协作式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结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和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科目内容来完成教学不一样,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天的教学中,当把正常应当讲授的课程内容用协作式学习方法讲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了价值观。协作学习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协作、互助学习小组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学习;二是以个体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管专业学生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的数据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和最有利于信管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专业特色 校园文化活动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专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工科类学院,同样也需要活动来传达校园文化精神的。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专业。
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大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思想教育、文娱活动、体育竞赛等展开,虽然一定程度上活跃校园氛围,但是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局限性强,同类活动过多过滥精品活动少,参与对象狭窄,不能体现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等问题,导致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尤其高年级学生中的抱怨现象更加普遍,甚至存在参加活动凑观众人数的现象,活动效果很差。很多校园文化活动还处在一个浅层次的文体活动阶段,与专业课程脱节,与专业特色的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激励出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热情。
2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工科类学院,仅仅开展娱乐、体育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优势,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1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开展适合并可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要多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等,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近几年,我们通过本科生助研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申报项目、组建团队、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科学论文、设计工艺流程等,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能力和知识都获得丰收。而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是学生全面提高的过程。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爱,锻炼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2.2突出工科专业的针对性,寻求特色,勇于创新
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掘有特色的项目,既要考虑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又不失工科的专业特色。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专业特色设计活动,将教育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由此而更加突出特色。
3打造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推动人才培养
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注重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增强育人的有效性。
3.1立足专业搭建平台,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专业、年级特色,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差异,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教学大纲要求,配合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展了化工设计大赛、化学实验知识竞赛等学科竞赛,活动的设计与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几乎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关键知识和重要实践过程。活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提高了校园活动的有效性,保证了活动质量。
3.2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科竞赛等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提高了专业的热爱度、满意度和认知度,构建了第一二课堂互动平台,教育形式更加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以活动为学习、以活动促进学习、以活动拓展学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延伸了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专业水平设计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专业性的学科竞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形成了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多多开展与专业特点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活跃校园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专业热情,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纪春.结合专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提高[J].科技信息,2012(36).
[2] 江浩浩.与专业结合加强高校学生活动的品牌化建设[J].山东纺织经济,2014 (8).
[3] 宋东杰,等.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篇5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弹唱能力;培养方式
钢琴弹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不仅对学生的钢琴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对学生的歌唱能力以及弹唱中钢琴与歌唱之间的协调性有着一定的要求。就目前来看,钢琴弹唱已然成为了音乐表演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因此,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其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钢琴弹唱能力进行培养。现阶段,高校音乐专业对学生钢琴弹唱能力的培养主要可采用如下的方式。
一、强化学生的钢琴基础能力
钢琴弹唱能力主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钢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融入相应的声乐教学,可见钢琴基础能力在钢琴弹唱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要想对学生的钢琴弹唱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自身钢琴基础能力的强化。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钢琴基础能力进行强化训练,确保学生在弹奏过程中能熟练的对各种音阶进行表现。由于钢琴基础能力的训练本身相对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调动,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钢琴基础能力训练,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采用符合学生性格特征的方式,重视教学中互动教学氛围的构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以良好的钢琴基础能力作为支撑促使学生的钢琴弹唱能力得到强化。
二、对学生的钢琴能力和歌唱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钢琴弹唱指的是在钢琴伴奏的基础上进行声乐的演唱,因此,对学生钢琴弹唱能力的培养除了要重视学生钢琴能力的强化之外,还应重视学生声乐演唱能力的提升,并确保二者在钢琴弹唱中能具有充足的协调性。这要求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在对学生的钢琴弹唱能力培养中对学生的钢琴能力和歌唱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求教师能注意以下内容:首先,歌唱教学的内容应与专业的声乐演唱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能本末倒置导致学生的钢琴弹唱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歌唱与钢琴弹奏之间的协调性,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最后,钢琴能力的培养也应与专业钢琴技能的教学之间有所区别,应重视学生伴奏能力的培养来强化学生的钢琴弹唱能力。
三、将经典弹唱曲目引入至钢琴弹唱培养中
就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弹唱能力培养来看,教师在教学仍更多的采用国外的弹唱曲目,尽管学生对这些曲目的曲调较为熟知,但对这些曲目所蕴含的情感与内涵却没有深入的了解,弹唱教学中这类曲目的运用往往会对学生弹唱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限制。而将经典弹唱曲目引入到高校音乐专业的弹唱教学中,往往能有效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以有效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钢琴弹唱能力。所谓经典弹唱曲目往往是那些为学生所熟知的曲目,学生往往对这类曲目所蕴含内涵与情感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将这类曲目融入到高校音乐专业的弹唱能力培养中能有效对学生应有的认知经验加以激发,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的进行弹唱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唱能力。
四、弹唱教学活动在弹唱能力培养中的开展
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唱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举办相关的观摩比赛,通过激发学生在钢琴弹唱中的竞争意识来强化学生在钢琴弹唱方面的认识,进而促使学生自身的弹唱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参与现实的舞台表演,让学生通过对实践表演内容的练习来提高自身的钢琴弹唱能力。除此之外,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可采用即兴弹唱的方式来对学生的钢琴弹唱能力进行培养,要求教师能深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即兴弹唱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唱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具有良好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弹唱能力的培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给予学生钢琴弹唱能力培养充足的重视,在重视学生钢琴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钢琴能力和歌唱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并通过经典曲目在教学中的引入以及即兴弹唱和其他教学活动的组织来促进学生自身钢琴弹唱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颖韬.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弹唱能力培养方法研究[J].艺术评鉴.2016(04).
[2]卢致远.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弹唱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黄河之声.2017(04).
[3]王春艳.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J].黄河之声.2017(04).
篇6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75-02
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包括鉴定物质化学组成、测定物质组分含量、确定物质结构和存在形态以及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等。作为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分析化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密不可分,是全部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去思考,合理的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与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以及实验教学结果评价等多方面有关。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点成绩和体会。本文通过在药学本科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结合整个课程体系以及我校药学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了结合科研实践的实验教学模式,更加有效地达到了实验教学目标。
一、国内外分析化学教材特点分析
国内的分析化学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国内工科、理科和师范类院校的分析化学实验部分都是单独成书。②多数教材内容强调“三基”训练,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偏重知识性,但是有些实验的原理部分深度不够,易理解,但仅起到复习与巩固理论的作用。③涉及了新技术新仪器,但介绍的深度、广度和应用度都不足。④实际工作实例的介绍相对较少,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够。⑤内容编排中与其他学科沟通不足,同其他课程间有交叉实验内容。
国外的分析化学教材具有很多特点,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国际性。比如欧洲化学会分析化学部编写的《Analytical Chemistry》由14个国家的专家参与。②系统性。内容系统性强,而且大多已连续出版多版,因而形成了严密的系统。③新颖性。教材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和多个学科,部分教学中引入了计算机技术。④一体性。有的分析化学教材将理论与实验编写在一起,避免理论编排的重复,便于使用。⑤实践性。教材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Christian的分析化学教材中除了传统实验内容,还包括合金、洗发香波、自来水、血浆和果汁等实验内容。⑥完整性。实验教材中各种分析法内容齐全,各种分析试剂种类齐全,包括各种高成本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试剂[1]。
二、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情况分析
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有:①课程目标定位狭窄,仅片面强调实验课的基本任务――实验验证理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际工作相分离,学不能致用。②基于安全、实验高重现性、便于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等多种理由,实验准备过于充分,从溶液配制、设备调试、实验结果正确性的控制等方方面面由实验老师强力掌控,学生只能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规定的动作,机械劳动的束缚使学生独立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受限。③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新颖性实验内容缺乏,学生不易产生学习兴趣。④实验课程占据学分相对较少,实验考核相对简单,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三、分析化学实验改革内容
在分析了国内外分析化学教材特点、传统实验教学基本情况后,我们发现实验内容安排不合理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从认知度教育、实验教学内容调整、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教学等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尝试。
1.强化意识教育,提高学习认知度。实验教材是实施实验教学活动的依据,适宜的实验教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首先充分分析了国内外分析化学实验教材的特点,对比我们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基本情况,分析教学改革的方向,突出教学改革的特点。最后,我们确定了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和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优化,提高学生对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认知度,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意识教育,使师生都意识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实验准备、实验预试等多个环节,提高教师对于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度,这是提高教和学两方面质量的首要保障。其次,通过和国内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对比研究,使授课教师明确药学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但是对相应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且是为药物分析的学习奠定基础,还要认识到分析化学是一门实用价值极高的学科,被广泛用于地质、冶金、化工、能源、农业、医药、环保、考古及商品检验等各个领域,其教学具有非常广泛而且重要的社会价值。第三,要求教师在实验和理论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药物从设计、合成、质控、活性、临床应用监测等全部过程都需要药物分析研究任务,要求介绍其他专业中分析化学知识的应用情况,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掌握可靠、准确的分析测试方法是药学专业所必须的。
2.加强基础内容,避免重复内容。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强化基础操作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首先,注重操作的规范化,尤其是洗耳球、移液管、天平等最基本的操作,让学生明确规范化操作能提高操作效率、增加实验准确度。其次,强化仪器使用事项介绍,减少学生使用错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的观念,提高学生分析误差来源的能力。第三,紧跟时代变迁,弱化化学分析,着重仪器分析部分,突出专业特色,以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和其他学科的实验教学进行协调,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对于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在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而是通盘考虑整个专业实验教学的协调性。首先,我们重点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进行协调。药物分析是建立在分析测定技术基础之上,应用于药学研究的专业学科和课程。分析化学和是药物分析一脉相承,分析化学是基础,重点介绍各种分析测定方法和技术的原理、特色、典型应用、规范的操作与测定步骤。药物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科学、合理、适用的药物分析方法用于不同药物的检测分析,并研究检测方法建立的规律、明确选择方法的依据。我们在实验教材中综合编排了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但具体到每门课教学上则又突出各自特点并注重了二者的顺承关系。其次,协调其他学科实验教学,减少内容重复。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仅仅就基本操作手法进行日常实验中目测考核及纠正。
3.结合导师制,学研相促进。我校药学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先天就存在以下几个特点:①首届招生,学生们对药学专业不了解,对将来的就业信心不足,导致报名率较低,学生中很多都是非第一志愿,专业思想不稳定。②同临床医学专业不同,药学本科为4年制,学时少、相应课时也较少,实验动手机会较少。③药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就是要进行论文答辩,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研究成果,并编写成15~20页左右的毕业论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为了稳定药学生的专业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早点接触科研平台,以便完成其毕业答辩科学研究,结合三峡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我们在药学本科专业实施了导师指导下的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简称导师制。首先,参考研究生教学科研管理模式,制定了详细的导师制文件和规定,形成《药学系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其次,遴选一批科研水平高、热衷学生工作的教师作为药学本科学生的导师,规定了导师的任职资格、聘任办法、职责与工作内容、考核办法,鼓励教师们积极申报成为药学生导师。第三,将导师和学生的基本信息公示,在导师和学生中分别实施双选,这样使师生双方都能相互了解。第四,通过导师制诱导学生早科研,同时也通过导师辅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心理,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均起到有益的补充[2]。在设置调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但加强了基础操作教学、增加了仪器操作部分,还设置了自选实验内容。其目的就是想充分结合导师制,让学生将其科研工作中的分析部分带到课堂中来,一方面可以起到科研交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将实验操作技巧用于指导学生自身科研的实际工作,这样促进了学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四、目前取得的特色和创新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的特色之处在于,通过修订实验内容减少重复部分、强化实验操作规范化训练、训练学生仪器设备操作的正确性、理顺学科间的关系、增加仪器分析内容、结合科研增加自选实验部分等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创新之处在于,将一门课程的本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使学生将枯燥的实验用于自己的实际研究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然而,经过改革后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实验内容大部分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仪器分析受到仪器数量的限制、对实验操作的考核简单等,因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尚不充分。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加以解决[3],如建设开放实验室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授课主角以学生为中心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辉,王清江.国内外分析化学教材比较[J].大学化学,2004,19(6):57-61.
篇7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育;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1研究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创新型人才,在高校教育中,每年的博士硕士生人数都是居世界前列,但是和诺贝尔奖有关的几乎没有,这种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我国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只是注重了学生的数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严重不足。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对中职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国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中职化学教育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从心理学来看,中职学生时期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好时期,在形象思维能力方面都很成熟,具有比较丰富的情感,意志逐渐加强,中职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水平更加完善,具有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对问题可以主动发现,并主动提出,自己也可以动手去尝试解决问题。其次,化学课的特点就是专业性比较强,课程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就是通过不同的实验来创造出世界上新的物质,对事物的验证和创造是化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在国外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了,创造力在西方国家引起各行各业的重视。在美国,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这也是美国教育最大的特点。美国政府对创新文化是鼓励的,在对教育思路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国内创新教育的伟大的实践者是钱学森,许多的创新理论都是钱学森提出来的,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思维的贯通、知识的融合、全面的素质培养。在我国近几年,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论文和文献很多,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越来越有新意,目前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是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结构研究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办法研究。
2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理论基础
2.1创新能力定义及要素
创性能力没有具体的定义,我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论理解是从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结构三方面进行定义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形成个人和社会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创新能力过程把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并且可以应用,在原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出新的思想,表达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创新能力结构研究的是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构成创新知识的结构。三个方面侧重不同,共同点是创新能力需要实践,需要创新的方法,通过学习的知识参与到科研研究中,把创新的方法应用进来,从而得出新的思路,这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综合的表现,由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技能和知识基础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创新意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产生创造新鲜事物的动机,并在创造过程把自己的创造意向表现出来,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是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手段。创造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只有具备创造思维的人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要想从新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矛盾,人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开放的,不能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想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都属于创造性思维,想象思维是借助已有的符号把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更易于掌握,直觉思维是人的一种洞察力,可以快速地对事物进行辨别。创新技能是人们在自己和社会之间正确处理关系的能力。创新学习和创新技巧都属于创新技能,创新学习能力包括对问题的识别能力,对知识更新的能力,对信息检索的能力。创新知识是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主体的知识系统,创新要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是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根本是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的根源。创新基础知识和创新理论知识都属于创新知识,创新知识体系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知识系统就是创新理论知识,创新理论知识在人们的创新研究中变得越来越丰富。创新知识体系中作为工具的知识系统是创新基础知识,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知识基础有计算机和外语等通用知识,化学专业的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2.2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导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复杂,按照学科对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进行分类,分为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种理论。哲学理论是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辩证的思维,哲学理论认为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并认知矛盾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很大,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比较有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学生的发展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得到提高,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化学创造能力,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和科研中来。心理学理论指出,任何人的创造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鼓励和培养,才能形成好的创造意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外界肯定,而且在创新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被批评,这样才能形成好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教育学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学不是没有目的地,教师要规划好教学目标,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紧密结合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把学生创新能力加入进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好的作用,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设定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2.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遵循的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以人为本、实践性、教研结合等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去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个性自由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因材施教,把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开发出来。实践原则中的实践是认知的根本,实践是创新的根源,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过实践。人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多自己动手去做,多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学生要自己策划自己的学习活动,自己去实践,才能对知识认识深刻,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实践。教学结合原则是把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就是科学研究,发明和创造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科学研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职院校在科研实践活动上要让学生们多多参与。
3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研究
课程体系要改善,教学内容要优化。教学基础是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系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课程和一个实验就能完成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划分是按照二级学科标准进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级学科的课程内容,打破二级学科课程设置界限。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简,在中职院校化学课上根据化学专业的特点,在不对整体知识框架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基础的化学课作为选修课,这样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就减少了,学生的自己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讨论方式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化学的教学内容要及时进行更新,化学课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出时代性,要把科学前沿的新的知识加入教材,要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课堂上要介绍世界最的化学科研成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校的必修课中要加入创新理论课程。化学方面的创新案例讲座要不定期地向学生召开。搭建网络实验平台,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4总结
在21世纪创新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中职院校的化学教育主要是以实践为基本的,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锻炼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化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中职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在以后的中职化学教育中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广学.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5).
篇8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教学;模式
前言
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应用中,其主要目的是采用新的观点和新的审视角度出发,提高教学效益,完善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使社会技术学科不断走向成熟,相应的图书馆管理方法和应用都在椎陈出新。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坚持培养高素质伏秀人才为己任。面对与社会需求发展不适合或其他实践环节中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方案,通过不断进行科学改革与改进,实现现代教育的应用性。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所涵盖的知识点数量是巨大的。在图书馆学诞生之后,教育学家开展了大量D书馆学的实际应用实验。经过了长时间的试验之后,发现很多人对文献分类法的理解仅仅局限在表面,而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当前阶段,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负于表面,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加深图书馆学的内涵,仅仅有少量的学校重视了信息用户研究,使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浮于表面,脱离实际,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学生与教师都不接受当前的教学方式,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来改变这一现状。
在最初的图书馆管理当中,图书馆学仅仅作为单一的学科出现,而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与创新,图书馆管理已经成为了集大成为一身者,涵盖了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在其涵盖的领域内不断发扬壮大。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都能看到图书馆学的身影,无论是代表人类最高科技水平的科学界,还是与人们衣食住行机密联系的基础制造业,图书馆管理都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由于人类迈入到信息行业,接收到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的专业都受到了图书馆学是研究和开发的影响,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应该在教学当中就融入科技文献检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图书馆管理专业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管理专业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图书馆管理是社会领域多个高精尖行业的基础,充分领会图书馆管理专业的精髓,并结合其他领域进行专业化应用,才能够充分体现出该专业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带动下,图书馆管理的需求量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就要求在高校中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重视。对于一些没有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更是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构建认识,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传统的高校课程教学以理论为主,而现代社会需求则更加强化应用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社会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图书馆管理专业的构建要充分以培养社会市场需求的大量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人才。
对于图书馆管理专业的科学构建更能够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需求。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学生要想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岗位,就需要在高校内充分储备好图书馆管理专业应具备的知识,锻炼职业素养能力。在专业构建中,高校要以全方位、多层次以及多环节培养出高素质优秀人才为目标,使学生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构建实践
1、重视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
要通过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方法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在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管理专业,要支持与鼓励引进40岁以下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平均每年推荐三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博士研究生考试,为创造引进具有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的重点学科带头人。
要以质量为目标,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在系教学指导组的组织下,选拔敬业精神强、工作负责、教学质量高的副教授以下的教师为导师,发挥其指导作用,做好青年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入竞争意识与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与对比,促进其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不断进步。
2、强化课程教学改革
在图书馆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点与社会需求,不断对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调节,培养出全面均衡的学省,同时注重为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一般在前两个学期安排基础性课程,从第四学期开始设置专业知识课程,同时开设图书馆管理方向的系列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性学习。在第七学期开始设置教育实习,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增强实践效果。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建设以就业为指导、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现代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建设与完善新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模块充分结合。在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与其他学科、专业的结合,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界线,以提高数学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与建立。
3、加强学生学习应用技能训练
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以应用为目标,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求背景下,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体现出了其重要性。学院应该充分听取毕业生所去单位的意见、毕业生的建议,对培养方案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根据专业的意见,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中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一种良好的应用模式,引进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掌握教学实训技能。把院校安排的教育实习与顶岗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图书馆管理应用效果。要积极承担国家与各级政府、企业事业的研究项目,在项目运转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技能,提高其参与度,创造更多的价值。另外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将专业学生的思维、品德、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进行培养,满足社会复合人才需求。
四、当前图书馆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图书馆管理专业的定位包含着多重因素,有基础理论、实际应用、应用领域、应用目的、应用原则、应用环境等,同时其还要遵循着数学价值优先的原则。我国高校均开设有图书馆管理专业并不多,不同的学校对专业的认知不同,且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该专业的定位也不同,对专业定位明确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经济服务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专业分位不明确的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应用和研究中,目标也较为模糊。
2、我国高校的教育观念和数学观念较为陈旧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教育观念较为陈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图书馆管理观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老师对现代图书馆管理的目的和应用方法等认知不全面,在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操作方面的思考不深入,在真正的学习上和应用上都有所欠缺,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低下,实际动手能力低下等现象的发生。我国高校对图书馆管理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图书馆管理的理论上,教学方法班采用死硬背和机械式学习,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生的图书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我国多数高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只停留在图书馆学表面的认知中,同时,高校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认知不同导致其定位不明确,有的高校将图书馆管理专业定位在时代的前列,有的高校对该专业定位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导致不同高校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定位不同,影响学生的认知。高校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应该加强,必要时可以增加公共课和公共选修课来减少专业知识薄弱对学生的影响。
4、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通常而言,我国教学模式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习知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价值的实现和教育历史基础知识。教育课程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是整个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管理专业的内容。老师对该专业的理解也往往较为落后,例如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依然停留在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其理论和教育方式和中学阶段数学教育有很大偏差,甚至脱离。此外,部分高校开设的解题研究课只把中学数学习题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际问题的理论解决缺乏学术性探讨。
5、教学评价单一
教学评价是教育体系中检验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中有着重要的的作用。我国的教学评价多数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忽略了对教师的评价,过重关注学生的成绩结果,对学生们学习图书馆管理的过程评价弃之不理。科技文献检索的评估下,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主动性,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个全面、客观公正的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五、图书馆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在图书馆管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等院校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改进与完善。下面我们将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培养计划、教学内容、改革模式、应用能力等方面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改革问题做出探究。
1、对图书馆管理教学观念进行改革
转变学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突出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先进性、正确性、教学性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的学习,同时不针对学生的反应意识、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观念进行限制,突出图书馆管理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美学价值。
2、对图书馆管理的培养计划进行改革
在教学中,需要对图书馆管理专业进行多样性、实践性教育,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模式,不断重视该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作出应用型教育的培养,在培养计划的修订中,需要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对必修课的基础予以要求,同时,对选修课的范围予以拓宽,保证学生们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充分认知和学习。
3、制定有效合理的图书馆管理专业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目标中,不仅仅包括了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用户研究的基础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还包括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等,使学生对数学与数学应用专业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学习能力和研究、对情报学科学价值的认知和应用价值的认知有全面的提高。
4、重视学生对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用户研究专业的学术性研究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不仅仅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要有针对专业的研究能力,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用户研究专业进行研究,实现数学教育研究到课堂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撰写图书馆管理专业的论文来提高其研究能力。
5、强化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必须强化图书馆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完善改革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习兴趣,完善教学建设,还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在情境教学、互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并且提高创新品质。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尊重自主精神与学习精神的同时,让学生的首创与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通过打破传统的“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观念,将课堂教学和实践过程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篇9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分子,从有机物结构入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在分子水平上探知未知世界的基础学科。在我校,有机化学是面向化工学院、药学院二年级,以及海洋学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大类培养”的主干课程。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化学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把握有机化学发展领域的新概念、新动向和新技术,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在工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缩水”,如我校有机化学虽然是“大类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其课时数被压缩到64个学时,教师必须在一个学期之内完成教学。而有机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高分子化学、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数里掌握《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难度大,任务重。另外,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较大部分的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的“物生”,进入大学后化学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通常是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无机化学,对于选“物生”的学生来说,没有化学基础,一开始就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学习有机化学时,多数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如果入校时对专业认知不够,不能看到有机化学学习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对有机化学失去兴趣。再者,有机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由于有机物数量多,结构多变,机理难掌握。而工科院校的有机化学课时数又被压缩,教师为了教授完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得不采取“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被动“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期教学结束,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不好,除了少部分拔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知半解,学到的有机知识很少。
2.教学改革
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取舍;改进教学手段,选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做助理班主任,让他们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改革考核方式,实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教考分离。(1)改革教学内容有机化学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机”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几门基础化学课,有机化学基本不涉及计算,不涉及公式,说的是图片的拼接,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以构建新的有机分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有机思维”思考问题才是关键。当我们谈到如何面对课时数被压缩这个问题,如果抓住“引导学生进入有机化学这个学科”这个关键问题,就能依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在改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研读多种版本的教材,最新版本的中、英文有机化学教材和专著等,从不同研读、分析深度的教材方面,准确把握“基础有机化学”教学重点、难点,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来取舍教学内容。二是关注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前沿,发展动态,结合传统的知识,推陈出新,把最新的知识信息教授于学生,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2)改革教学手段我校近年实施了一项“班主任助理”制度,选派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经历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和考核,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已经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对哪些知识对专业课学习重要有切身体会;他们与低年级学生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沟通交流更容易,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以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而且本科生可以在研究生的带领下主动做一些创新创业项目,这使得本科生更清楚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哪方面有不足,增强本科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学习中更积极、努力。(3)改革考核方式良好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实行统一考试,如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安全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统一出卷,流水阅卷、统一登分,做到公正、准确。但是,这种“统一”的方法抹杀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需求的不同,使得教师和学生忽视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影响,结果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掌握自己专业需求的有机化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应实现不同专业单独出卷、单独考核的方式。卷面上可以体现出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题目,结合他们的后续专业课程。哪些知识是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知识是关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建立针对性的有机化学试题库,使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题型,拓宽知识面。建立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课程理论考试按照一定的难度系数、教学要求、考试范围等,统一从试题库里抽调,实现教考分离。
3.结语
为全面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我们要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总结,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杰,周冕,李又兵,王选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广州化工,2014(42):186-187.
[2]陶传洲,刘玮炜,曹志凌,史大华,王建,程青芳.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78.
[3]刘国福,李慧,熊艳,研究生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初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9):20-21.
篇10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更加善于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和能源,但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使自然发生了无法逆转的改变。废弃物品的增多与能源的过度利用使自然环境已经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这对人类的未来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少院校专门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并设置系统的环境知识课程。环境基础化学课程就是环境科学专业众多课程当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课程的存在使学生们懂得了更多处理环境污染的方法。然而,由于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思想等各方面问题,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否则学生无法从该课程当中真正获得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因此,为了改变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立足基础知识,适应专业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一系列的改革。
一、环境科学释义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的科学。在宏观上,环境科学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力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规律;在微观上,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以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人们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因此环境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化学类相关课程[1]。 《环境基础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模式的弊端
在环境专业类的院校当中,学生需要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课程构架比较复杂[2]。 学生们不但要掌握化学基本知识、生物及生态学、环境可持续发展、工程制图、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土壤学、大气学、海洋学等,还需要参与很多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由于专业特点,环境科学专业的化学类课程比较少,通常包括《环境基础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以及《化工原理》等课程。 因为课时关系,现今状态下的环境基础化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系统的不完整,致使教师们只能按照课时来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由于讲解内容比较随意,因此学生们学习环境基础化学时缺乏关联性,很多时候无法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而且环境科学当中的化学课程无论是开课较多还是课程种类较少,都避免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该种重复不仅不能使教学效率提高,反而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环境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要想改善现在的教学现状,需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基础化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在真正开展课程时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反而忽略了实践知识的教授。因此教师要根据环境专业的特征,以及该专业日后的工作岗位类型来选择教学内容。因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的大多数都与环境有关,因此在学习化学时,教师可以专门挑选跟环境有关的内容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3,4]。使学生们掌握的知识都能在日后工作当中用到,增加就业机会,成功地成为应用型人才。
(二)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
随着化学的不断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来说,所有的教学工作应该围绕对环境知识的教授[5]。学校在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化学课程内容与环境方面的关联,教师所讲解的案例也尽量与环境知识有关。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环境专业的特征展开,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相关环境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但是在基础化学教学的实践中,不能脱离教材随心所欲地进行环境教育,否则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 “物质的聚集状态”一章涉及到溶液的内容时候,可增加有关水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了解重大水污染事件,使学生加深学科认识。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并结合化学原理来引导学生思索相应的污染治理方案。在讲解“渗透压”以及“反渗透原理”时,可结合医学以及一些生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结合实际废水处理,以及海水淡化等案例,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以致用;另如在“沉淀溶液平衡及沉淀滴定”章节的学习时,可结合溶度积、同离子效应、沉淀平衡以及分步沉淀等规则,引导学生计算实际污染废水或矿山废水中有害金属离子或贵金属的最低含量,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可行方案,净化废水, 回收提取金属,“变废为宝”,或“以废治废”,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能源的观念。在教授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教学实际等因素,对环境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 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总之,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环境知识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并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
新型的教学模式要依托现代社会的网络教学形式,高校在对环境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时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6]。如果教师只是大量介绍化学原理,会显得抽象枯燥无味,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弱化了环境教育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 对物质结构产生直观的认识,并同时形成环境意识,在教学中必须要形象化、生动化。那么在进行课程教育时,要用多媒体手段,把图表、照片、录像资料等展现出来,以生动和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微妙的微观物质世界、化学反应过程,并直观地与环境现象和环境问题相连接。譬如展示电泳过程、吸附溶胶团的形成过程以及大气污染造成的雾霾、臭氧空洞的图片,酸雨造成破坏的视频资料,沙尘暴的图片等等。利用多媒体演示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生产工艺及其造成的危害,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上课件的趣味性,为学生们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原本枯燥深奥的化学公式变得更加具体简单,且带有图文和动画,学生们的思维将伴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变得更加开放。借助多媒体,抽象的理论公式等将不再成为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的阻碍,并利于环境教育理念与环境基础化学知识的融合。
除了课堂教学外,在实际教学中,还要经常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带学生去参观附近的生产车间,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某些零件电镀的生产流程,废水、废渣、废气的处理。通过学生自己亲眼所见所闻,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教师要结合目前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定期给学生举办环境知识专题讲座,例如,世界著名的公害事件、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与危害等。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
(四)突出实践教学方式与参与性原则
在对环境基础化学改革的方案当中,应该注重突出实践教学,将实践性的教学模式贯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使理论与实践互补,形成教学内容和职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特色[7]。环境基础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补充,为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疑惑提出问题,经过教师的指导,自己动手得出最终答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现实中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提炼出综合性实验题目,鼓励并引导学生设计出合理方案,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实际样品的分析测试、和资源的再回收利用等。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究如何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效果,改善实验环境,减少化学废弃物污染。如果实验教材没有考虑到毒气体的污染、废液的污染情况,教师这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找出可能产生的危害,通过共同讨论,优化实验步骤,减少实验药品的用量,最后再根据实验改进方案重新进行实验。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体验就会逐渐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当学生就业以后,在工厂或者公司里就可以凭借着已经掌握的实验技能和知识解决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其他相关工作问题。
(五)实行综合考核形式
一般情况下的教学考核通常都只注重对学生课程知识考核,经常会在期末的时间段里出一套关于专业知识的试卷,仅凭着学生对试卷的作答来考核和评定学生的能力。该种考核方法比较片面,不能使学校和教师完全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能代表学生的实际能力[5]。在工作岗位当中,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实践能力不是凭借试卷就能考核出来的,因此学校应该改变考核形式,使考核变得更加多样化。新型的环境化学基础考核可以包含卷面成绩、日常表现成绩以及综合实验设计及分析成绩。卷面成绩所考核的自然是关于环境基础化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日常表现成绩就能评定出学生的责任心以及个人素质问题。综合性设计实验成绩代表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总结能力。该种考核形式能够综合且全面的掌握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充分体现改革后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在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多元化,突出实践教学方式与参与性原则,并实施综合考核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身实践技能的突破,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也需要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确保新的教学方式行之有效地开展,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机会,实现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 上一篇:文化交流的前提
- 下一篇:农业机械行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