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学科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学科素养是指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是多种素养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关注是历史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是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型,它改变了过分关注知识和应试教学的现状,适应了信息时代和当今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历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人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素养应体现教育本质,与中国学生的九大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应体现历史学科独特的思维特质,融汇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记忆、反思、明智;应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紧紧围绕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围绕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方法论、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对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及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希望能为中学历史的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一、直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发生事实的认识和理解。一般而言,理解包含两个要素:领悟个别历史信息和综合个别历史信息形成一个总体感知或概念。理解的行为既是综合,又是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同时,理解还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历史理解要求我们有历史性的视域,从现在回顾和理解过去,又能够共情地理解过去,仿佛身临其境。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素养。组织学生参观遗址遗迹、观看历史录像资料、运用历史图片资料等方式都是将历史信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不但能加深印象,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历史,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兴趣需要。
二、比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意义不等于文字意义,是要在历史的上下文中解读的实践、文化意义。因此,学生不仅要认知理解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辨析历史信息,知道哪些是史实,哪些是后人对历史史实的解释。同时,学生还要能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叙述,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达到以史为鉴、读史明智的学习目的。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例如,讲清朝历史时,我们可以将真实的历史资料与电视里播放的“清廷剧”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辨析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再如,讲中美建交的过程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美联合公报》与《中美建交公报》的内容,引导发现两份公报对待“”的不同态度,从而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是中美建交过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并联系现实,对中美当前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证意识和能力
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实证意识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是学生了解历史的证据。历史不是用叙述写成的,它总是用凭证或变成凭证并被当作凭证使用的叙述写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客观论证的实证意识就是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是历史学科最有特色的素养要求。在历史中考中,材料解析题是非常重要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论证素养。为此,在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必不可少。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或利用历史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客观而具有说服力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史料论证的素养。
四、绘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时空概念
历史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离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很难准确理解和正确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很难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因此,历史课程标准将时空观念列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对历史的客观性的尊重,也是对学科思想价值的关注。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绘制历史时间图和空间示意图,以此描述历史,能够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有深刻的认识,也能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空间有比较直观的印象。例如,每个单元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绘制历史时间尺,标注重大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将所学知识点用时间连成一条线索,构建单元学习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间概念。再如,讲《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学生在动手绘制的过程中,了解了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地理位置,也有助于理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军事冲突和策略。
五、德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步的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在追寻美好与进步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价值取向。历史教学最终的目标是要学生形成积极进步的历史价值观,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因此历史学科离不开德育,德育也需要历史教学这片土壤。在历史教学中,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为德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让学生产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意志,保持e极乐观、团结进取的品质。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我们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实证意识、时空观念、价值观五大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认知和理解历史事件,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客观理性评价历史与社会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主人翁 兴趣 实验教学 阅读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3-023-01
一、完成“双基”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教材上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多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股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校现有的状态,经费不足的条件下,在教学中以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更为重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操作和发生的现象,它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点,对于刚接触到化学课的初三学生尤为突出。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演示实验对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培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重视演示实验并做好演示实验,对于低年级的化学教学更为重要,通过演示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兴趣,而且通过教师示范也会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它要求课堂演示实验要现象明显、准确、操作规范化,还要求新颖、生动、有趣。在演示过程中要仔细地教会学生实验操作方法,启发学生观察重要的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形成化学概念。
二、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它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普遍规律,即列宁指出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作为形成学生感性认识的生动直观,大多是演示实验,而在学生的认识从抽象的思维进入到实践时,又往往是自己动手做实验。
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其中另一个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运用实验手段去探索问题,掌握知识,真正收到加强实验教学的效果。
学生动手实验,应注意培养他们有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起到实验应有的作用。并且应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要求。从初中化学实验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到其它各个实验,都应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操作、认真观察的态度,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作示范操作,指出实验步骤的要领,使学生心中有数,操作有序,才能做好实验。
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在实验室独立完的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自己动手,通过独立观察到现象,很自然地引起思维,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这也是培养独立观察能力最好的办法。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使化学创新式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活、乐、动”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这种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学习模式可概括为:
激发兴趣:一堂优质课,常常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而实验是激起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
阅读思考:教师在激扬了学生学习情绪、口欲言而说不能的情况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
实验探究: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以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首先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紧密围绕要解决的有关问题,寻找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运用猜想、估计、推理等方式设计实验,亲身进入探索情境之中。其次教师则要根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供相关的实验条件。再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在问题讨论中养成合作探究、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迁移创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问题讨论,获得比较园满的答案,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知识颖悟能力、学习自觉性必然增强。教师则要再次举例,启导学生进行知识类比,让学生通过联想,形成“新”的发现,得出“新”的规律,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从而确定所需解决的新问题可归属于已有的何类知识的延伸或扩展,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合理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相互矫正,有利于自发地形成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使反馈矫正成为学生从实践到反思、从感性到理性、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
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具有整体的、综合的、独创的功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从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泥塑 创造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74-01
正文
历史渊源: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汉代墓葬中发掘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唐代的道观、佛寺、庙堂兴盛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有许多商人经营泥塑玩具,泥塑艺术渐渐的也发展起来了;元代之后,历经了明朝、清朝、民国时期,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是经久不衰,特别是小型泥塑,既可以观赏,又可以让小孩子玩耍,例如天津的“泥人张”。至今,雕塑以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泥塑,作为我中华文明的魂宝,我们有责任去继承和发扬。
想象创造:关于人类的产生,在我们中国有着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一一女娲造人。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替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女娲用黄土和水创造了人,成为这个世界的奇迹。泥土在女娲双手中成为了奇迹,我们的学生也拥有智慧的双手,泥土在我们手中也能创造“奇迹”。
特质特性:创造不仅是美术发展的“灵魂”,也是美术教育的“灵魂”。美术教学的活动激活支配人创造力的右半脑的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于相比的,而泥塑这一美术教学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空间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泥塑所采用的原料泥土粘合力强,柔软可塑,适应学生爱玩泥的天性,也符合青少年的发展规律,从而有利于带动其学习的兴趣。泥土通过手的揉搓捏拉可以随心所欲地塑造出各种立体造型,这些造型具有真正意义上“立体”的效果。泥塑中的立体造型发展了立体空间思维能力,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在绘画中的一个重要能力——造型能力。
教学实践:
(1)泥塑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2.模仿优秀雕塑作品,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
3.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及概括能力。
4.初步掌握特定雕塑主题与表现形式语言选择之间的组织关系。
(2)活动展开
活动要求:根据你喜欢的动物以及人物形态捏制成一个简单的泥塑。
学生尝试探索与制作,按自己的表现方式进行捏制。
在创作时,不要拘泥自然真实性,而是根据表达意图的需要大胆采取取舍、夸张等手法来表现主题。
教师巡回指导,以便学生尽快的理解和完成作品。
(3)小结
在泥塑中,我们学生的技法虽然显稚嫩,但这样我们可以不拘泥干细节,注意整体动态的夸张和强调才是泥塑的核心,使作品更具自然天成。
探究创新:学生在泥塑的学习中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观察再进一步自主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模式是:观察与欣赏——>实践与求新——>想象与创造。
(1)观察与欣赏。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由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观察能力有待训练与提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学生通过了观察——>分析——>认知,都能说出各不相同、意想不到的答案,表现出观察能力逐步提高和认知因人而异的特性。此外,在观察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也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欣赏内容主要可以集中在三大层次上:1)雕塑的历史起源,介绍古今中外的雕塑作品,如半坡彩陶、古希腊、古埃及雕像,介绍产生的时代、背景、用途等。2)泥塑的种类。3)雕塑的发展,主要着重介绍近现代雕塑发展中新的创作思路、新的表现方法,同时向学生出示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彩色图片,从具体作品的形象、形式、主题、年代、环境、气氛等要素,进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感受和认真细致的分析。鼓励学生多看,“看活眼”,开拓他们的眼界,使学生在对形的感受中,情感得到升华,为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与求新。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我发现知识的掌握和认识是从学生的的日常活动自发形成的。因此应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探究知识。通过大量的自我实践,学生有可能获得更深体会,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中,探求新的授课方式和方法,打破过去一味的由老师讲授知识的授课方法。在除传授一些简单传统的捏制方法,制作技法如:捏、窝、搓、团等以外,大多时候是以引导学生为主,鼓励他们大胆放手去做,选择自己经常用的造型方法,利用自己身边有的任何材料形成自己的新技法来塑造出简单造型。对于学生自行创造的表现技法,我还有意识地介绍给其他班级的学生,让他们自行去实践,吸取有利于自己制作的方法,从而使比较有普遍意义的新方法能在学生中流传。
(3)想象和创造。“思维需要形状”,想象是创造的思维构想,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想象的表现结果。在教学中,并不是自己讲,而是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从培养开拓想象力人手,结合故事、音乐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或闭上双眼退想或用手凭空比划,在行为中思考想象。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点拨、肯定的作用,千万不能用自己个人的观点去否定学生的作品,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激发其想象力,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并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3-0014-02
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
现在全世界教育界,包括各个学科的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也是今天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关注点。
长期以来,大学专业历史教师在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同时,还承担着各种科研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向学生强调“史家四长”(德、才、学、识),以及强调遵守学术规范,强调做人与做学问的一致性,等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可能还是以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对历史教育与提高国民素养(包括大学生、研究生等)之间的关系,考虑、关注不够。在参与修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是参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引起了我们对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首先,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的要求。这是因为,“核心素养”(英文为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或者Key skills、core skills、basic skills,等),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挑战而诞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能力或素养。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如经济合作组织(OECD)、欧盟(UE)、美国(USA)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与创造性(creativity),即(4C’s)。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研究核心素养的机构或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其目标均指向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因此,“核心素养”的别称又为“21世纪素养”(21st century competences),或“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①
其次,经过以林崇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小组的研究,使我们逐渐明确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地说,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国民)必备的条件。
核心素养具有六大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①
因此,核心素养不仅是一个多元维度的复杂结构,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而且是21世纪人才培养标准,是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第三,我们初步确定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之所以要提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来实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学科相应知识之后,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这就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历史,到底要学什么?或者说,历史,到底要教什么?在学习和研制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当然要学习历史知识;但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学习历史的理论、能力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具备比了解一般的历史知识更上位的东西。例如: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当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她什么样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
如何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地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我们对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认识和要求。
从历史学科本质来看,涉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的认识。我们可以说:历史学是记录和解释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人类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而且要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律,为当今和未来提供借鉴。
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学习历史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这些认识,是我们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我们是从历史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尽量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研制、凝练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特征,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有效性
历史学科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考证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之所以在初中阶段加入和深化历史内容,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借助历史科学的逐步推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历史学科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对古文明的发展探究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核心要素的定义
核心要素指的是学生为达到自身发展进步及新时展的能力,也是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时空观念、历史文化、历史文明、历史价值观等,是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授课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导向。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文化价值,紧紧跟随新时代的发展脚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使初中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更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以后更深入地探究历史知识夯实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首要核心。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底蕴,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素养要高于知识与技能,技能重在侧重个人的能力,素养不仅包含个人的能力,还包含能力之上的综合素养,在个人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以及教师细心的教学慢慢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与21世纪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相契合,不但可以督促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还可以指导授课教师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使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可操性。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改革,是当下教育任务的难点和转折点,教育工作者应有临危不惧,敢于挑战的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
相关教师应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主旨,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基础文学理论,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方式更贴近历史学科内容的本质特性。有些时候,历史教育者对历史核心素养未能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元素构成未能有效地综合,导致对历史核心素养元素的认知零碎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历史核心元素的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在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学课堂要达到的效果。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指引教学方向,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树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深刻的影响。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对历史核心素养有深刻的领悟,将标准的历史课程研究透彻,严格把控历史核心素养的准确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并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也是逐步递进的,不能为追求素养质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量的吸收的能力,不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集中在一个课堂中。如在讲解唐朝时,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系统分层,考虑有哪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展本节课堂,深入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等。
(二)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是授课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教师本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教材和教材教学纲要,借助明确的教学方向,科学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正确性,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全面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表面含义是学生对历史文化了解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借助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科学的解释,依靠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该事件在当时造成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提升受教育者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历史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综合多个历史核心,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爱好,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是创造问题情境,完成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分析,对知识点的理解,对知识点及重点的总结,以实现历史学科的策略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改变学生的主观意识对教学环境的认知,新颖的授课模式对授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性,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娱乐性,增加历史课堂中授课过程的趣味性。新颖的授课模式对受教育者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有所激发,并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创造性的思维主观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死记硬背地学转变为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后去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途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突破口,制订创意情境的多元化,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内心对历史疑问的研究欲,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定上设置悬念,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认证意识和历史问题的解释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引出一个有悬念的问题:“运动自爆发以来,作战节节胜利,在东征取得胜利后,社会经济全盛发展。但是,由于某一事件的发生,直接改变其命运,如昙花一现般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主动查找相关内容,以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高速发展,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授课教师也可以准备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唐朝鼎盛时期经济发展的课程时,可提前制作好唐代时的地图,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为其他学生讲解每个地方不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差异,学生“穿越”到唐朝,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自主分析相应的历史内容,主观地讲解自己对唐朝历史文化的理解。历史资料的理解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讲述有效地总结出自己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是对历史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四)普及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历史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是当下历史教育的重要工作。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必须熟练掌握核心要素的含义,通过对此的熟练掌握,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应当紧跟时展的脚步,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该对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将教材内容熟记于心;还应该有目的性地学习,增加理论知识。教育部门也应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结构化的培训,以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为倡导者,与学生同发展,组织团体研究相关学科书籍,将理论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讨论学习,学习完成以后,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分析,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科学的讲解和评判,使问题得到有效的改正,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贯彻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培育。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为条件的,在当下的历史授课过程中,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学生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提供支撑,不仅可以让初中学生的体会得到深化,增加初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使其历史文化底蕴得到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中心,不断组织探讨授课“战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推进学生核心素养而助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班
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浓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整个高中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的中心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是指,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不断地探究,能够从中感受到社会责任以及人文追求方面的内容。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所展现出来的本质就是一种具有鲜明人文性特征的学科。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内地班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本文将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简单论述。
一、对于内地班历史方面教学中的相关要求
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学生,都是要学习历史课程,尤其是高中学生,更应该注重历史方面的学习。教师应当重视对历史方面的教学,因为,在进行历史方面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比较深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比较倾向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在教学模式方面也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中比较倾向于教授答题技巧,也就是比较注重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对于内地班学生的历史学科方面的教学,相关教师应该要遵循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学科,逐渐会对历史学科方面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够对历史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解释、推进以及对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发展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在学生看来,历史学科是一种先进文化,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认同感,从而让学生能够尊重历史,接受国家历史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第二,学生通过对历史学科方面的学习,经过教师的不断引领和指导,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培养作用。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对历史事件传达出来的精神内容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自身历史素养方面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会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历史教养,促使学生本身变得更加“明智”,在以后的人生成长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史为鉴”,将自身的缺陷进行改正,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包含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功能,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这一方面的要求,才能够发挥出历史教学的灵魂所在。
二、培养内地班的家国情怀素养相关教学措施
1.打造合适的学习氛围为了能够有效地帮助内地班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就需要相关教师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合适的历史学习的课堂氛围。课堂学习氛围应该是民主、宽松以及和谐轻松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教材不仅传递历史知识相关内容,还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促进学生和内地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地区和我国内地地区的交流。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学会通过历史知识来拉进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等过程。这样一来,历史学习课堂就会变得和谐、宽松,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流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能够更加喜欢上历史学科方面的学习,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历史发展,对我们国家发展历史的认同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一节合格的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就应该是和谐、轻松的,让学生在压力较小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会历史事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比如,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上册中第五单元以后的教学内容都是跟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有关,比如,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讲述我们国家当时面临的状况,教材中主要讲述了对我国的影响,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营造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适当地找到一些视频资料等能够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的内容。尤其是林则徐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激发是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的。让学生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以及弱国无外交等深刻历史意义。2.深层次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教育价值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明白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不仅停留在表面的历史事件,要深度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的含义,通过将教材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深挖掘,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经过对统编版教材内容的简单了解,可以明显看出,统编版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价值,同时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之一。另外,教师在对内地班学生进行历史方面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地区的乡土文化、地理位置以及历史等方面的实际内容,与我们国家近年来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相结合,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发展以及进步。之所以要让学生从历史教材中了解这些内容,主要是因为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当地的经济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很多学生并不了解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政策和方针。比如,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教学内容中,就提出了很多方针策略,以推动我们国家各个地区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就包括地区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单元的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近年来的改变,帮助学生从中了解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教材中的人物事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历史事件进行课外扩展,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国家从落后发展到现在这种状况的艰辛,让学生能够尊重历史先辈的革命结果,增强爱国之心。所以,教师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要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整理,让学生从一个个历史故事中能够感受到当前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不易,珍惜当前幸福生活。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相关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时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显出来,还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到学生的教学和思想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达成教师的教学目的。比如,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对内地班的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会为了提高内地班的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会采用题海战术、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等传统教学方法,再加上内地班的学生历史方面的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在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虽然能够提高历史学习成绩,但是由于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下来的,所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并不牢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被动学习,整体的学习效果并不好,长期发展下去,还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学生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发展,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摧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体现出历史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所以,相关教师在对班学生进行历史讲课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还要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将教材中的内容放映出来,将书中历史人物进行“复活”,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历史人物的精神思想,从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另外,教师还应当将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将教学方法转变为创新型课堂、发展型课堂,要让班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提高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同时也对学生人格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4.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教学效果和素质教育的效果进行有效融合,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自身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文化素养,并且对自身的职业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教师本身对历史学科具有热爱之情,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热爱自己的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魅力和学识来引导学生,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为学生解答疑惑。由于高中时期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将教师作为自身的榜样,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当历史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就需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和指引作用。也就是说,相关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思想、观点、性格品质以及教学水平等,要将这些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一种资源,要不断地影响学生。比如,为了能够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多次向学生讲述我们国家的伟大之处,以及经济发展的具体实力,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众所周知,教育教学工作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工作,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教育教学工作的从事者只有对自身各个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向着全面性方向发展,尤其是历史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对内地班进行历史教育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地区的交通、经济等方面相比较我国内地地区,都是比较落后的,再加上地区的人们大多数信奉各种佛教等,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会在国家观念和祖国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相关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祖国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对学生增强国家观念和祖国意识,从某个角度来说,是非常有利于推动地区的发展和进步的。相关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发扬爱国主义,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帮助藏族学生形成强烈的祖国意识和国家观念。
四、结论
就内地班的特点来说,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就需要教师按照文章中提到的集中培养措施,受篇幅的影响,文中提到的措施是不够全面的,其他具体的措施还需要相关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继续探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有一定好处的,如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支持,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发展观以及世界观等。
参考文献
[1]林金菊.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高考,2021(27):147-148.23):34-35.
篇7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素养,其中蕴含的核心含义是对人的生存价值及生活意义的关怀。其与一般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相区别,其是一种诞生并升华于意识世界的观念及感受。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需要加强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中领悟到相应的道德观念,还需要教师对人文素养的培育予以充分的关注,将其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学核心之一予以对待。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由于人文素养说是一种人的生命价值为认知核心的价值观念,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及对平等自由观念的追寻意识,而学生将这些观念及意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则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能够促使学生重视个人思想及行为的解放,从而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更加突出的创造性及个性特征,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而就本文所研究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来说,其主要体现在历史学科的人文特性上,历史学科本身就是通过研究以往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问题得出现实意义的学科,因此加强历史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得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也能更好地领悟到历史学科更深层次的教学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就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概括性地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我国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及高考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的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并没有依据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提出的要求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由此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难以得到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人文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除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之一原因之外,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视程度的缺乏也是造成学生人文素养无法得到提高的重要原因。具体地来说,有些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掌握书本上所罗列的知识点,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便已足够,而对于书本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的人生价值观等人文素养未予以充分重视,由此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了制约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优化对策
(一)推动教师教学理念转变
据上文所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性是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受到制约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首先就应当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首先,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高中历史教师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法及重要性的培训,使得高中历史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改变高中历史教学“重课本,轻素养”的现状。
(二)积极构建开放历史课堂
除了在教学理念上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予以重视之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而由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在于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理解并学习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而促使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举例来说,在学习古代封建君主制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电视剧内容进行联系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由此以实现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自由思想等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深入发掘研究教学文本
虽然说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与重视课本知识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是就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要想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以提高人文素养,就必须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从而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够有一定的来源和依据。如在学习近代中国反侵略历史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向同学们播放各种爱国电影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国反侵略历史的思索与探究,从而从中得到以爱国情怀为核心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及优秀的人文观念。
篇8
教师在教授初中历史时,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中的主导生活哲学,在新课程改革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必须注重历史方面的学习。在国家对于人才的标准判断中,会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的主要体现,这个已成为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新时代要求学生应根据历史教育培养文化独立和社会参与的学生,包括人文古迹、责任和实践创新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核心技能无疑具有领先的终身学习和学生的教育有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民主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进步,学习初中历史是中国五千年源于流传的文明的重要证明。通过教师教授历史教科书,可以发展学生关于爱国主义、民主的新思想。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有关技巧以及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两者的统一。义务教育的学习技能分为很多方面,包括观察、理解和解释能力。首先是关于历史感知能力,就是学生能够对历史的时间以及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对历史的文明有所理解,对于时间也需要掌握。其次就是能够理解这种思考事物的能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事物的作用,知道历史是怎样进行一个呈现,以及可能性阅读历史,在某些历史情境下想象历史场景。最后,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信息获得解释这种历史能力,对特定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基础,还有对历史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扩大历史洞察力和分析技能的能力,能够流利地向他人提供历史陈述,以提高历史视角的技能。
二、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引导学生让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素养,尤其是在历史学科这个方面。目前学生的核心技能状况有三个主要技能:个人发展、社会包容以及文化素养。其中,每种类型的素养都包含了很多数据。为了制定核心素养课程标准,需要将核心基础知识作为每门课程的标准,即将学生的传统基本技能转化为现有学科的核心素养。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时间链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时空概念和历史证据。历史这门学科是需要时间链进行串接的。历史的主要原因是古生的事情。如果历史事物无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顺序,那么学生将很难学习。学生如果能够将历史事件刻画在自己的时间链上,时间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时间就像人的骨干,它是连接所有教材内容的最重要部分。第二个就是位置,因为事情在同一时间发生却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这一个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墨子、孟子、庄子等代表任务罗列在时间链上,这样的一种罗列有助于学生的人物记忆。3.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从历史的深刻角度出发来进行实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合适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这一节课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回忆一下之前的时间表格,然后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硝烟的视频,接着通过这个视频来问学生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英国要向我们中国走私鸦片,以及走私鸦片给我们中国带来的伤害。接着角色扮演,看林则徐是怎样采取措施来进行硝烟的。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探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鸦片的危害。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多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导入教学方法的时候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学生也可以在这种教学情境当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第四,情感互融,教育多元评价理论体系建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历史教学中反映情感的融合,在目前历史实践理论平台架构的参考,以及课堂以外的最大化质量评估的细节,最终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理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的核心素养培养之路。借鉴历史的认识和解读,了解历史事件、故事的意义,提高对情感取向和理性知识含义的理解,使学生在经过特定的历史学习之后,在第一时间可以依据真实的历史数据以及具体的事实,见解和更好地理解历史中发生的一切,处理因果之间的联系,由于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客观地对历史问题进行相关处理。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三维目标
一、引言
教育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理论制度。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也推进国家教育体系的变迁,新时期教育开展不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单层面的实用主义教育,而是思维与能力并发的双重性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接的过渡阶段,对学生的心理、能力以及价值观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科教育,不仅要最大限度突显学科的优势,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学科教学作用。基于此,笔者将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定义为:爱国主义情怀引导,构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诚信、奉献以及真诚等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想意识等综合发展的学生。
三、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为了达到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融合,必须紧紧地把握住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建立多元、综合的教学课堂。(一)课程内容的结构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以历史的演进与发展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历史讲解为学生展现了一部完整的人类发展画卷。教师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应始终保持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学科内容紧密相连,发挥学科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例如:某高中教师进行历史教学前,首先将朝代歌作为课程的开篇内容,教师以朝代歌为教学引子,并简单地进行历史演进概述,提出疑问:“通过听老师的历史框架叙述,那么,同学们对历史的发展分析时,研究下‘个人发展’和‘朝代更迭’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然后,教师进行历史内容的详细讲解。通过案例描述,该教师辩证历史观的引导,融合在历史初步更迭演进的讲解中,并在后期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构建,以人文素养为论证观点,具体的历史内容则作为论据,为高中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建立运用平台,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学科式融合;同时,学生在对教师的问题求证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达到了提升高中生文化底蕴的作用。(二)历史情怀的引导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于历史课堂教学应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情怀,具体而言,是指爱国情怀、诚实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这些关键点,循序渐进地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某高中教师进行“唐代”历史讲解时,在课堂中补充了关于“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人的代表作品,并讲述了他们的相关故事,尤其对诗人的爱国情怀进行讲解,学生在历史教学课堂中,不仅学到了更加广阔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被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对爱国理念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引导,在于教学的思想启发,以案例中教师的人文情怀教学为例分析,学生能够通过“李白”、“杜甫”、“李商隐”的爱国情怀,联想到屈原,这种引导式,反思式的人文素养的启发教学,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一条线”,成为学生历史学科探究的主要指导理论。(三)主动式参与、思考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抽象的思维引导,在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中,并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教师为了达到历史学科教学人文素养长期有效的培养,就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构建方式。上节中提到的历史故事教学情怀引导,是培养高中生独立化的人文素养的主要代表形式,另一种方式为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范围,增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途径。例如:某高中教师为了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历史文学作品,如,《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等历史文学性较强的书籍,教师开展教学时,学科历史事件讲解,也要借鉴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实现了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知识范围的拓展,学生通过历史描述、文学作品描述的综合分析,逐步建立起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朝代更迭事件多角度思考解析,宽领域的历史知识启发,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四)历史课堂的灵活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历史知识相互融合,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维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例如:某高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历史研究会”,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歌历史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其内容可以是诗歌、词、人物、历史事件等等,学生自主进行课题选择,将个人研究成果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分别站在个人的角度剖析历史,解读历史,将历史作为个人思想独立、成长的过渡,达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探究,是实现现代教育三维教育目标的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高中生文学素养提升、辩证性历史观念增强,国家意识提升,使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得到实践。因此,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作为现代教育综合推进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靳振玲,孙小海.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5,11(34):155-156.
[2]王建岭,朱光辉,袁静怡.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02):162-163.
[3]杨守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22(04):231-232.
[4]杨守昌,罗军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14(04):147-148.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教学网站;整合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近些年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催生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它不但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范围,丰富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界面直观、声色具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双向互动等优势,还极大地推进了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手段、方法诸多方面跨越式地发展,为以个性化、自主性及交互式学习为特征的研究型课程学习提供了实施的条件和空间,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将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中,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对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历史学科教学网站的建立
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是实现历史学科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条件。为适应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的需要,近两年来,我校以历史学科组为核心自主地完成了历史学科教学网站的初步建设,目前正在完善阶段,并开始服务于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历史学科主页提供了常用教育网站的链接,同时,学科网的教学资源库还提供了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各种资源供师生教学使用,这些都为历史学科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便利的软、硬件环境和资源支持。
1.史学苑
下设(1)图文资料(历史镜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杂谈、古今趣闻、历史课件);(2)历史视频(历史课堂、揭秘历史)。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学习资源。
2.学案
下设(1)必修一、二、三的每一课具体学案;(2)(修改的学案的信息)。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及必要的学习指导。
3.虚拟课堂(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源
4.在线测试
可以满足学生自我检测的需要,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师生留言
对于课外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开通师生个别沟通的渠道。教师在这里组织指导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充分实现师生互动,协作学习。
6.问题探究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开创一个自由、主动参与的空间,共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研讨和辩论。
7.后台管理(留言管理、学生管理、题库管理、文章管理、评论管理)
二、教师在历史学科信息化教学中作用的发挥
历史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它对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学实践的主导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所需的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规律、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能力的指导,以辅助学习。
教师建立虚拟的学习环境,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留下思考、质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合作与交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学科教学网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形式
信息化教学起步之初,我校对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还仅停留在课件的直观演示等低层次的探索上。即从现成的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中,选择性地用在学科教学中,或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Powerpoint等),综合各种教学素材自己编写演示文稿或课件。随着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的提高、及历史学科教学网站的建设,逐渐发展为发挥历史学科本身丰富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优势及学科教学网站所提供的多媒体多种视听信息传递渠道、互动功能优势,通过两者恰当地结合,创设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它呈现出的真实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将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科教学网站也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个性化、自主性和交互式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学习准备
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事先搜索好相关网站,当然最好有个人的历史教学主页,对相关网站所提供的海量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研究新动态等学习材料进行筛选、加工、整理,编制与教学内容紧密配合的课件,并将其链接到自主开发的历史教学网站上。此外,课前教师还应尽可能详尽地告知学生需查询资料的相关网站、网页,查询路径和方法,以提高在线学习的网络使用效率。
3.学习过程
首先根据章节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网络课堂,在教师主导下,共同确立本课的学习主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主题,点击历史教学网站上课文学习主页和教师提前筛选的推荐网站,获取与建构有关历史学习的相关新知识,并进行整理、加工、消化、创新,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最后合作学习制作成历史网页上传到指定的学科网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通过主控机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联机或分组讨论,完成授课、指导、答疑等学习环节;学生则通过与主控机联网的工作机在线完成同步学习、质疑、讨论、释疑。信息的双向反馈过程,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有助于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课堂的效率。
4.学习评价
信息化教学进一步丰富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由于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的双向反馈过程最大限度地获取学生的反馈资料,在课上即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这就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协作意识等学习过程的评价提供了可能。更有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堂上相互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既方便了讨论学习,又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四、反思与讨论
历史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开展,它必然有着更广阔的前景。而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探索和实践才刚刚起步,需要不断地努力与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效能,服务于素质教育这一大目标。并且,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长处,都会对某种特定的教与学有效,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能媒体,只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规避其不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才会更有效、更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新义,齐乐平.高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思路.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3).
[2]包红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3]李玉番.探析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中学,2013(7).
[4]杨哲.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小学电教:下,2013(1).
- 上一篇: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下一篇: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