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时代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技术时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2014年“工业4.0”成为热点方向,这个醒目的标题就令人充满了欲望和想象。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并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
工业是强国之本,建设制造强国势在必行。中国服装业在此背景下恰逢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将与世界性挑战正面交锋。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中国制造业目前仍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阶段。用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蒋红斌博士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主体经济特质是左腿已经迈入了4.0时代,但是右腿还在2.0版本里。”与德国等制造强国相比,无论是在研发投入、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形象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新应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纷纷抓紧调整各自的战略,日益重视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复苏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因此,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在近几年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制造业发展正在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法国出台了“新工业法国”。去年9月,印度也了“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
由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出,中国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而对于始终走在变革尖峰上的服装业而言,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力数量拐点初现等信号无一不在警示――制造业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涅重生还是销声匿迹?答案或许就在一念之间。
智能时尚玩转产业链整合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用三个十年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认为,纺织服装业具有先期迈进世界纺织强国阵营的基础和优势。具体而言,纺织服装业智能制造包括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和智能零售三个方面,但从“大时尚”的层面来说,脱下智能制造“冰冷的铠甲”搭界服装业,智能时尚的概念应运而生。
我们可以从纷繁变化的市场动态中捕捉到智能时尚的汹涌来袭。近两年,可穿戴设备产业趋于成熟,国内外企业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渗透至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可穿戴”背后的天然视觉优势,作为智能产品的重要分支,为智能化与时尚化的结合吹响了冲锋号。
智能装备方面,和鹰、宝盈等龙头企业深耕自动测体CAT、模板缝制系统等尖端领域,串联缝制智能设备产业链,为智能时尚打下坚实基础。智能零售则是在创新型零售概念的基础之上,作为“工业4.0”时代催生出的新产品,直抵终端,让消费者通过更便捷的方式将智能时尚“穿上身”。如运动品牌匡威就在今年夏天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的三家门店,设置三块“Made by you互动橱窗”,顾客通过扫码进入系统,上传图片来打造属于自己的Chuck Taylor 鞋款。
是的,身处其中,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带来的兴奋、憧憬、敬仰、恐惧,但你所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藏在冰山底下产业结构的变化,你或许根本不曾知晓。
大势所趋、不得不为。“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中国服装企业勇于尝试与创新,并且得出金科玉律――智能制造不只是设备,而是在塑造一种观念,在危机意识中,“工业4.0”既是机遇,也有挑战。
从现有路径来看,纺织服装业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势必将从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还要积极培育新型生产方式,结合汽车、机床、通信设备、纺织等行业特点,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不断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智能思维去陈出新进行时
智能时尚凭借着互联网和制造基因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智能科技正在摆脱以往“噱头”的固定角色,日益成为服装企业应对“数量增长慢下来,质量增速提上去”的“新常态”发展的不二法宝。然而,面对“只见其声,未见其形”技术革命浪潮,服装企业探路智能制造升级没有快车道。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不是专门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而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不仅要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和措施,还要加大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同时还要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因此,服装产业的智能转型意味着要展开一段摒弃旧规则、树立新逻辑的蜕变之旅,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下,结合产业链上的智能“新伙伴”,丰满智能时尚的新思路势在必行。而在即将于10月首次亮相上海的CHIC2015秋季展上,“智能时尚”,的主题由此诞生。不仅如此,在秋季展上这一主题将贯穿于时尚男装、时尚女装、皮革/皮草/羽绒、牛仔、贴牌加工及供应链、配套资源等各个专业展区,而同期举办的各项活动也将引领业界开启“智能化”启迪。
篇2
【关键词】智能电网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 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向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传统的通讯设施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关注范围。无线通信、光纤通讯正在快速替代就有的有线通讯,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领域体现出越碓街匾的作用,。对智能电网发展与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理解,并且了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能够为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智能电网与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介绍
1.1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就是将当今智能化技术与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深度结合的产物,电力系统发挥作用也就是发电、输电、配电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信息与数据产生。对这些信息与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就是智能电网“智能”的体现。智能电网系统就是一个涵盖所以与电力有关信息的数据库与管理系统,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一切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日后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关键借鉴。
1.2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
要保证智能电网系统可以正确的收集、分析、处理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就必须需要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就是将信息传递给智能电网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想要保证整个系统运作正常,就必须需要电力通信信息技术的保障。
2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与光纤通信已经成为了各种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工具,电力通信技术也不例外,同轴电缆已经要退出使用,走入历史。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电力系统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连接,加速很多问题的解决,提升沟通效率,减少信息延迟。目前我国的发电结构以火力发电为主,同时核能、潮汐能等新型清洁发电方式发展极快,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高效的电力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与企业的用电需求。虽然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很快,但是不可否认仍然有很多不足等待相关人员克服。
3 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3.1 智能电网时代对电力信息通信技术提出了新要求
电力信息平台多样化。电力信息平台多样化主要是依靠将智能化技术与电力信息通信平台相结合,根据使用环境与使用目的不同,开发出不同的应用,满足企业和用户的需求。因为需求多样化,不用人员、企业之间的需求还有可能出现雷同以及不同,因此要进行统筹电力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平台开发不仅满足当下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要满足未来的可扩展性以及可维护性,满足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
保密性。智能电网时代,信息爆炸情况十分明显,信息保护难度十分巨大。因此电力通信系统必须要做到有强大的信息保护能力。因为信息的丰富与高价值,电力通信系统一直是不法分子的重点关注对象,应当对电力通信系统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加大投入力度。
3.2 智能电网时代对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时代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主要由以下几个:
新能源应用。新能源在智能电网时展极其迅速,很多企业都在研究新能源应用,不要尝试将新能源用于电力通信系统中,目前主要分为可再生能源应用与不可再生能源应用这两个方面。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化石能源的枯竭,可以想见新能源还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新能源在电力信息系统的应用范畴还将更加扩大和深入。
变电。智能变电站,是当今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之一。发电厂运输得来的大电流进入变电站,需要对设备安全、传输效率进行监控,同时也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应用电力信息通信挖掘技术,可以正确指导各个变电站的工作改进,提升送电效率。同时也可以根据数据以及设备情况,发展自动化、少人化或者无人化的变电站设备,减少人力资源投入,减少成本。
配电。配电网络是用户可以使用正常使用电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智能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配电网络的使用,可以帮助整个智能电力网络智能化、高效化、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智能电力网络一直处在高效、高质量运行的状态。不仅如此,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配电网络的使用,还能够快速发现电力系统的故障以及对潜在威胁进行预警提示,做到快速维修以及防范于未然,提升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输电。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复杂环境多变但是用电量需求却是与日俱增。大距离、超高压输电在我国是常态,如何减少输电损失,提高点能利用率,是我国电力行业以及学界共同关注的重点。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大范围应用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输电过程的应用。对输电过程全程监督、监控,分析哪些地方出现了浪费,出现了问题,同时要及时解决。
用电。经过智能电网的传到,电能从发电厂进入了用户使用过程。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丰富的信息,此时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就得以凸显。对用户信息进行有效而且高保密性的收集、处理、分析,以此可以得到改善电网工作效率的具体方案,提升效率。
4 总结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时代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我国应当加快发展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耿卫婷.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ICT)网络的建设与运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2]苏斌.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3]卢彦飞.试论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J].电子世界,2017(01):118-119.
[4]杜德道.电力信息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J].今日科苑,2015(11):49-50.
篇3
关键词图书馆;智能化;大数据;创新
引言
在社会发展速度正处于不断加快阶段,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素质教育得到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图书馆对于人们知识的获取,以及自身修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大力开展读书活动,使读书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良好风气,改进图书馆的精神面貌,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图书馆的作用。笔者提出智能化图书馆具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开展形式,希望能够为我国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对智能化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意义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化,每个人接受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和建设。对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是新时代的必然,只有加强管理,才能适应新时展的要求,增强人们的读书观念,实现智能化图书馆资源的共享[1]。
2智能化图书馆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智能化的管理。为了能够对图书馆建设工作起到加强性的效果,相关人员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与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形成了反差,智能化方法很难顺利融入其中,甚至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法,还制约着智能化的发展。面对传统管理方法,管理人员需要积极的对待,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为传统管理工作开展中,相关的模式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一点对于图书馆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所具有的优点是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图书馆一天之内书籍借出的数量,也能够针对所借出的图书,进行人工的分类、记录,了解书籍借出后的质量问题等。②图书馆管理运营体系影响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很多的服务都需要在线上展开,这一模式的改变对于图书馆整体的运营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整个服务管理体系不能满足智能化技术的线上发展要求,对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另外,电子版书籍补充不及时,数量和覆盖范围也存在问题,使得很多书籍无法在线上进行借阅和使用,降低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也影响了智能化程度的提升。③管理员的综合素质不足会影响智能化的管理。在智能化图书馆的管理中,对相关的管理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人才才是关键。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图书管理人员好多都是缺乏计算机知识的,有的也是没有管理经验,而相关的领导者也没有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重视力度远远不够。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2]。
3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
(1)管理系统分析。在图书馆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想要真正提高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效果,一方面是需要对其中的资源性内容进行管理。因为智能化图书馆内部资源的管理,需要使用RFID系统,该系统由读写器、电子标签、管理系统等各个重要的内容所构成,可以为每一个光盘和文献都附上相应的识别码,这样不仅能够在图书的借阅过程中进行检索,也能够把典藏的书籍清楚地排列其中,让借阅人员利用这一程序,了解到图书当前的状况,也能够体现图书馆内部多样化的管理形式,利用这套系统就能实现图书馆内部的智能化;另一方面是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当前数字化发展是图书馆的大势所趋,图书馆逐渐向无纸化方向转变,还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变革,这也是目前最难达到的超高技术要求。由于图书馆正在向着全智能的方向转变,所以业务是多样性的,需要经过计算机进行加工和处理,这也能够为智能化图书馆发展提供便捷,使图书馆向着智能化和现代化方向推进。
(2)创新图书馆管理机制。首先,智能图书馆应根据智能技术给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带来的变化,遵循智能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一套适应智慧化图书馆发展的管理机制。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研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为智慧图书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提高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服务效能。图书馆应发挥智能化技术的优势,密切关注读者需求,深入研究了解读者的阅读喜好和习惯,建立个性化服务、精准化服务机制,为读者构建智能化的信息传播平台。同时,图书馆应建立智能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评价机制,综合分析影响智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效能发挥的逐项要素,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评价标准。
(3)提升信息过滤技术的使用水平。图书馆运营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无效信息,因此,想要有效地促进图书馆的智能化发展,加强智能化技术在图书馆服务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就必须着重提升信息过滤技术的使用水平。信息过滤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对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分析,过滤掉一些无用的信息,进而保证了数据搜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减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负担,实现更加高效的信息管理。通过提升信息过滤技术的使用水平,用户也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数据库支撑,他们在检索数据时所获得的无效信息会越来越少,进而提升他们的使用体验。
(4)管理智能图书队伍建设。智能化图书馆建设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首先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建设,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图书馆管理队伍。管理人员应该对于出现的系统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并将问题整理出来,通过反馈、讨论等方式整理出有效的应急方案。图书馆管理人员在提升专业水平管理书籍和材料的能力时,也应当熟悉对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使用,学习外语,为以后的智能化发展打下基础[3]。
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1(a)-0157-02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三者结合的产物,在大数据时代成为爆炸性的数据处理工具。计算机网络中有很多漏洞,其效率也不够高,人工智能可以弥补这些缺点,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1人工智能的内涵
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可以模仿人类一些行为以及思维进行的综合性技术。人工智能的范围很广,包括语言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模拟人们对外界的声音和图像进行智能化处理,让人们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化分析,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人工智能作为将人类思维转化为数据的新型方式,只要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系统当中,机器就可以自动操作[1]。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人工智能的进步产生影响,二者互相依靠,将网络中的词义、数据进一步转化为机器操作,突出其重要性。人工智能的优越之处就是能够处理一些不够清晰的信息,从信息中取得有效数据并且进行处理,再将结论反馈给用户。
2人工智能的特征
2.1化繁为简
人工智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很多无法确定的问题,很多在生活中无法得到解答的问题,都能从人工智能中模拟具体的计算机运算,将难度很强的问题简单化,实现对很多不清晰数据的全面掌握。通过对人工智能的管理,让计算机网络管理得到安全保障。
2.2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
人工智能作为我国一项新兴技术,主要是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模仿,同时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加快了对信息和数据等处理的速度,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缩短了用户查找资料的时间。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加快网络运行的速度,在网络管理当中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质。
3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3.1保障网络安全
人工智能就像是人类的大脑进行自动化操作,对错误的数据进行初步筛选,能够体现出很强的优越性,尤其是噪声输入模式等网络安全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处理垃圾邮件、智能防火墙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2]。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垃圾邮件的时候,可以先扫描用户的邮件,将一些不符合网络安全的邮件进行标注,用户就可以尽快发现问题并且处理,以免对自己的计算机产生危害。人工智能系统规避了垃圾邮件的骚扰行为,确保了计算机的安全。
智能防火墙系统可以提供拒绝服务等安全措施,智能防火墙不仅能够降低计算机的数据运算量,还可以及时发现入侵互联网程序的病毒,在分辨率极高的情况下防御病毒的传播。
在计算机连接网络的过程中,入侵检测十分关键,对网络的安全性也十分重要,入侵检测将会影响到计算机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通过分类处理形成数据报告,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状态反馈给用户,用户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计算机出现的安全问题,人工智能相对于传统的模糊鉴别具有更高的安全系数,让用户的计算机时刻处于保护之中。
3.2管理与评价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计算机网络管理需要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不但能够在网络安全管理上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利用专家数据库进行综合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想要不断进步,就要持续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将问题放在知识库当中进行管理。计算机网络在管理方面瞬息万变,工具类动态码也在不断变化,人工智能可以化繁为简,将复杂的程式变得简单,对综合管理来说十分有利。
人工智能模式在整个信息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是因为系统中借鉴了很多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并且将更新的内容持续输入其中。完善系统内容可以汇聚专家的想法,将一些相似的问题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进行评价,使其在计算机网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系统在当前的企业管理当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伴随着企业的经济发展,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特点进行监控,让企业的管理更加现代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人工智能提供的智能化管理可以让企业管理更加便捷、减少成本。
3.3管理模式
人工智能系统其实是一个软件,由知识库和数据库等通讯部分组成,以知识库作为依托,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人工智能管理能够在用户自定义的模式上对信息进行探索,然后将数据传输至指定的位置,为用户提供最人性化的服务[3]。用户在查找数据的时候,人工智能管理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分析和查找,向用户传递有用的信息,为用户节省大量的查询时间。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应用,无论是网上购物还是收发邮件,都会为用户提供十分优质的服务。人工智能程序本身就有很多自主性,为用户直接分配任务,通过学习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3.4人工免疫技术
人工免疫技术就像是人的免疫系统,用计算机程序体现基因库和各类选择,配合使用各类技术弥补传统入侵检测的不足,以及无法自动识别病毒等。而人工智能免疫系统可以将各类病毒自动识别,在系统中产生一串字符,将匹配的字符删除,如果能够通过检测就会进行下一步程序,这个技术的应用还有待改善,但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3.5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技术是以用户作为对象,将多个数据进行重新组合,在组合的基础之上挖掘出更多的信息。数据融合在网络安全的管理中,能够将多个传感器在系统中进行连接,提高计算机的系统性能,将传感器的入侵范围缩小,打破原有的局限模式,保证入侵检测系统的安全,多种技术融合之后会产生更好的效果。现阶段入侵檢测方面的技术很多,包含数据库和各类知识结构的拼接,构建了专家的知识系统,如果一旦受到系统的入侵就可以自动检测数据,确定入侵的种类和危害。专家知识库包含很多基本理论和经验,将已知的内容转化为各类编码,数据库中得到专家的支持并且采用各类管理方式,以便完成计算机的各项工作。
4结语
大数据时代中,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果想要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的脚步,就需要明确它的优势以及应用现状,逐步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只有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二者相互促进。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要满足当前科技的发展,只有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便捷,网络安全的诸多问题也会减轻。只有不断地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创新和优化配置,才能够让人工智能技术发挥得更好,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艳旭.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7,2(16):112.
篇5
[关键词] 数字出版 数字化 编辑 职能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1-0027-02
Analysis of the Editorial Functions i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Era
Huang Xiaoyan
(Hube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Wuhan,420100)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ublishing, digital publishing has greatly changed in content productions, management processes, product forms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he editorial functions have also alter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editors should perform a successful role transformation and become talents who can plan digit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Digitization Editor Function
目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数字出版浪潮的袭来,传统出版开始向数字出版领域转变。
数字出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新型出版方式呢?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数字出版是一种涵盖多种传播介质的出版方式,它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呈现给大众,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用手机、iPad等其他电子终端阅读,能为社会大众提供及时、同步、全方位、立体化的视听读信息。
这种新型出版方式给传统出版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是巨大的,编辑承担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对编辑的能力和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1 数字出版相对传统出版的变化
1.1 内容生产方面的改变
数字出版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改变是由传统的生产书刊等产品转变为生产数字内容。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自媒体和社交媒体逐渐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互动体验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产品形式无法满足他们在个性化、多样化和互动性等方面的需要。所以传统出版单位只有把生产出版物产品转变为生产内容,才可能通过内容重组为需求不同的大众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就要实现内容生产的数字化和深加工。内容生产的数字化不只是将传统的文字内容数字化,而是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于一体,为多介质传播提供多媒体内容和服务,能为读者定制内容,实现内容增值。
1.2 产品形态的改变
由过去单纯的纸质出版物扩大到电子图书、数字期刊、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动漫、数字音乐、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网络地图等包含多种介质在内的全媒体出版物。数字出版物能给用户带来一种更强的阅读体验,其本质是软件应用,它通过各种介质使用户能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声音、景象、触碰等交互式体验,增加了新的使用功能。如能“自己朗诵”或有动漫演示的教科书,带有GPS功能的互动旅游向导,带有计时器和音频菜单的烹饪书等。这种产品形态的改变显然更能增加用户的阅读体验和使用方便度。
1.3 管理过程的数字化
数字出版全流程包括选题策划、内容采集、编辑加工、结构化内容生成、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环节,所以,数字出版管理过程要实现数字化首先要设置好的平台。一个成功的数字出版平台应该在全流程的各个环节上实现数字化,形成对作者、出版者、读者、经销商等业务合作伙伴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模式。数字出版不仅要关注出版流程的数字化,还要关注出版内容的结构化,更要关注读者使用和反馈的数字化。
现在数字出版做得比较好的出版单位一般都建立了协同编纂系统来实现数字化过程管理,提高数字出版流程效率。协同编纂系统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结构化标准,以多媒体资源库为中心,面向作者和编辑使用,实现结构化内容的编纂、审校、管理和动态出版的全流程数字化出版解决方案,并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数字内容服务一体化平台。目前开发得比较好的协同编纂系统如方正书畅-协同编纂及动态出版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协同编辑平台、结构化内容资源库和动态引擎。整个系统平台在文稿的创建、协同创作、系统配置、控制和五个环节全面支持XML结构化数据标准,支持从内容源头开始的基于内容对象的数字内容创作,生成多形态数字产品,并可实现内容一次制作多元产品服务[1]。
1.4 营销传播渠道的网络化
传统出版的传播渠道单一,主要依靠线下传播。数字出版是多种渠道的复合传播,以线上传播为主,网络化、互动化特征明显,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和卫星网络都是重要的内容传播渠道。而且,数字传播不仅是内容提供商对社会大众的传播,大众也可把个人的阅读体验拿到众人之间分享,这种社会化阅读大大提升了阅读的传播效果。
数字出版相对传统出版的改变,要求处于传统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应适应数字出版的要求,从单一的图书策划和文字加工中解脱出来,成为了解出版传媒规律,能策划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2.1 编辑应成为数字产品项目策划者
由于数字出版是由单一性向多媒体复合型转变,编辑工作实际上成为一个由各种复杂要素构成的系统项目工程。从对数字多媒体产品的市场调研分析,确定选题,组织稿源,内容加工校对到对产品价值的判断,对传播形式和渠道的合理选择,对营销推广的策划安排,甚至是电子阅读终端的格式,显示器的通用尺寸,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何种编排模式的阅读效果最佳等,编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发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成为数字产品的项目策划者和组织者。
2.2 编辑应做好内容把关人和知识消费引导者
数字出版在给社会大众带来出版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文化垃圾。在海量信息的笼罩下,大众对知识的辨别、选择和使用面临更多的困惑。信息只有经过专业化的选择、筛选、整理和系统化编辑后才成为“知识”。目前数字出版的质量参差不齐,编辑首先要做好内容的把关人,对海量、繁杂、无序的信息做出谨慎鉴别和取舍,选出读者真正需要的信息,通过对传播内容的优选优化,保证知识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使之符合社会需要,提高读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其次,编辑应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成为知识消费的引导者。现在是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大众习惯于跳跃式阅读,满足于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编辑应侧重于内容的经典性、专业性和重要性,引导大众从“浅阅读”向“深阅读”转变,从“被动式阅读”转向“创造性阅读”。
2.3 编辑应成为内容资源的拆分者和整合者
在数字出版时代,由于出版物的内容载体、出版形式、传播方式和大众阅读习惯等的变化,编辑在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时需要更多地考虑数字出版因素,特别是要考虑多种出版形态的应用,具备内容资源的拆分和整合能力。
编辑在内容加工环节应服务于大众利用关键词等进行精准搜索的拆分功能,对掌握的数字资源进行精细拆分、标引、分类、关联等加工活动,使之形成半结构化或结构化的数字资源,建立数据库以供用户检索。要基于不同阅读需求、阅读群体、内容载体、阅读平台等进行针对性的编辑加工,为大众提供数字化内容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增值服务。要为内容资源找到合适的呈现方式,譬如纸质出版、电子书、数据库、复合出版等。同时,编辑要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包括数量上的整合和基于内容资源相近性的整合,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策划,深度挖掘,开发新的数字内容产品。换言之,对内容的加工要实现“立体加工,多次利用,立体出版”,达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2.4 编辑应成为售后服务者和立体营销推广者
在数字出版日益发展的时代,传统发行营销业务逐步转型,单纯的线下发行、市场营销人员逐步减少,转而被电子交易、线上分散下载为代表的数字发行取代,但市场营销力度不能弱化。这就要求编辑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从选题策划开始,对数字产品的营销有一个立体、多维化的思考,不能将数字产品只当成一次销售,要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包装营销,做到线上线下的深度推广,对用户体验和反馈信息敏锐捕捉,及时收集,实时做出改变,做好售后服务。利用数字产品的渗透力、宣传力,扩大产品知名度,在扩大数字产品销售量的同时,提升精品纸质图书购买收藏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挖掘读者资源,促进双重购买。
数字出版发展迅猛,全面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图书出版的必然发展趋势。编辑必须紧跟数字出版的步伐,积极应对,主动进行功能角色的转变,将自己塑造成为新型编辑人员。
注 释
篇6
(全景展现未来医疗图,定位移动医疗的下一个风口,开启以患者为中心的民主医疗新时代)
作者简介
埃里克.托普,美国知名心脏病学家、基因组学教授、移动医疗研究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医景网(Medscape)与开放存取期刊theheart.org的主编。创办了世界基因银行,协助创建了韦斯特健康研究所(West Health Institute)。他曾担任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心血管科主任,现任加州斯克里普斯转化科学研究所(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主任兼创新药物研究首席学术官。
内容简介
在传统医学中,医生是上帝,拥有至高无上的解释权和裁决权,面对疾病,患者总是被动接受。在大数据开启的智能时代下,医疗领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民主医疗时代即将到来。
享誉全美的医疗预言家埃里克·托普在《未来医疗》中,为我们展示了医疗领域创新的憧憬,分析了在开放的大数据时代下,无线医疗技术将从医疗服务、医患关系上颠覆自古以来的家长式医疗,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医疗革命。以高科技应用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模式,将赋予患者更多的自主权,为个体获取医疗数据、积极参与医疗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实现疾病预测预防,为走向医疗民主化之路奠定了基础。
目录
赞誉
中文版序全新医疗时代
推荐序一告别被动医疗,推动健康中国
推荐序二生而平等
译者序医疗民主化之路
第一部分未来医疗的本质
以往在就医过程中最司空见惯的一句话“医生现在过来
为你看病”将变成过去式。尽管未来你仍需要医生,但
医患之间的关系将彻底颠覆。无论白天或黑夜,你可以
通过智能手机App随时联系非常有名望的医生,你们在
屏幕两头进行交流,他通过安全的在线视频为你诊疗,
而不需要你排队苦苦等待。
01颠覆医患关系
02地位主导的家长式医疗
03发现重大变革的前兆
04安吉丽娜·朱莉的医疗选择
第二部分数据革命成就个体化医疗
我们将拥有自己的医疗数据信息系统(人体GIS),它
将包括你的全基因组序列、传感器数据、医疗记录、扫
描影像等。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将可以根据自己的GIS信
息作出重要的医疗选择,并根据情况和需求订制个体化
的医疗方案。
05我的医疗数据信息系统
06我的实验室检查和扫描
07我的档案和药物
08我的医疗支出
09我的智能手机医生
第三部分重塑医疗生态体系
未来的医院可以不直接接触患者,数据监控中心的工作
人员经过医疗培训会成为“住院医生”,医护人员的照
料会给患者一种亲切感。患者对医疗数据可随时调取,
并且完全可以在家中享受医疗服务。对于今天的医学领
域,我们每个人都是阿里巴巴,只是被藏起来的宝藏不
是黄金,而是信息。
10设计未来的医院
11医疗的慕课运动
12如何保障医疗数据的稳私与安全
13即将实现的疾病预测和预防
14穷人与富人的平等医疗
15医疗解放的全新模式
后记:
篇7
关键词:现代建筑;接地系统;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各种接地系统的分析
1、TN系统
(1)TN-C系统
TN-C系统也被称之为三相四线系统,该系统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线PE合二为一,通称PEN线。这种接地系统虽对接地故障灵敏度高,线路经济简单,但它只适合用于三相负荷较平衡的场所。
智能建筑中,除了部分风机等负荷为三相负荷外,其余设备一般均为单相负荷,在实际运行中难以实现三相负荷平衡,因此在PEN线中存在着不平衡电流;加上建筑内大量采用荧光灯、晶闸管等设备,导致其在供电线路中存在着高次谐波电流,在非故障情况下,谐波电流会在中性线N上叠加,使中性线N电压波动,且电流时大时小极不稳定,造成中性点接地电位不稳定漂移。
不但会使设备外壳带电,对人身造成不安全,而且也无法取到一个合适的电位基准点,精密电子设备无法准确可靠运行。由此可见TN-C系统不适合作为智能建筑的接地系统。
(2)TN-S系统
TN-S是一个三相五线的接地系统。通常建筑物内设有独立变配电所时进线采用该系统。
TN-S系统的特点是,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线PE除在变压器中性点共同接地外,两线不再有任何的电气连接。正常运行时,中性线N是带电的,而PE线不带电。该接地系统完全具备安全和可靠的基准电位。因此TN-S系统可以用作智能建筑物的接地系统。如果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没有特殊的要求时,一般都采用这种接地系统。
2、TT系统
通常称TT系统为三相四线接地系统。该系统常用于建筑物供电来自公共电网的地方。TT系统的特点是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线PE无电气连接,即中性点接地与PE线接地是分开的。该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不管三相负荷平衡不平衡,在中性线N线带电情况下,PE线不会带电。只有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保护接地灵敏度低,故障不能及时切断,设备外壳才可能带电。正常运行时的TT系统类似于TN-S系统,也能获得人与物的安全性和取得合格的基准接地电位。配以大容量的漏电保护器,该系统也可以作为智能建筑的接地系统,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智能建筑中用电设备非常多,设备均独立接地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所以TT系统很少被智能建筑所采用。
3、IT系统
IT系统是三相三线式接地系统,该系统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无中性线N,只有线电压,无相电压,保护接地线PE各自独立接地。该系统的优点是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不会使外壳带有较大的故障电流,可以不切断故障线路,系统照常运行。
缺点是不能配出中性线N。因此它是不适用于拥有大量单相设备的智能建筑的。
由此我们看出, IT系统是三相三线式接地系统,该系统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无中性线N,只有线电压,无相电压,保护接地线PE各自独立接地。该系统的优点是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不会使外壳带有较大的故障电流,可以不切断故障线路,系统照常运行。缺点是不能配出中性线N。因此它是不适用于拥有大量单相设备的智能建筑的。
经过以上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在实际工程中接地系统多采用TN-S系统,有时也会采用TN-C-S系统。
二、智能建筑接地技术措施
1、交流工作接地
在TN系统中,需把中性线接地,用接地线引至接地体,在满足热稳定条件下,接地体最好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利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值可达到规范要求。一般无需另外增设人工接地极。但施工结束后仍要测量接地电阻值。
2、防雷接地
为把雷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以防止雷害为目的的接地叫作防雷接地。智能建筑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如通信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保安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等,以及他们相应的布线系统。建筑的各层顶板,底板,侧墙,吊顶内几乎被各种布线布满。
这些电子设备及布线系统一般均属于耐压等级低,防干扰要求高,最怕受到雷击的部分,一旦受到雷击会使电子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严重干扰。因此对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设计必须严密、可靠。
智能建筑的所有功能接地,必须以防雷接地系统为基础,并建立严密、完整的防雷结构。绝大多数情况下智能建筑应按照第二类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设计。
接闪器采用针、带或两种组合而成的接闪器,对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避雷带采用镀锌扁钢在屋顶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对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避雷带应采用镀锌扁钢在屋顶组成不大于20m×20m或24m×16m的网格,该网格与屋面金属构件作电气连接,与大楼柱头钢筋作电气连接,引下线利用柱子钢筋、圈梁钢筋、楼层钢筋与防雷系统连接,外墙面所有金属构件也应与防雷系统连接,柱子钢筋与接地体连接,组成具有多层屏蔽的法拉第笼形防雷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雷击损坏楼内设备,而目还能防止外来的电磁干扰。
3、安全保护接地
(1)总等电位联结
其作用在于降低建筑物内间接接触电击和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并消除自建筑物外经电气线路和各种金属管道引入的危险故障电压的危害。它应通过进线配电箱旁的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将下列导电部分互相连通:PE、PEN干线;电气装置接地极的降低干线;建筑物内的水管、煤气管、采暖和空调管道等金属管道;条件许可的建筑物金属构件等导电体。等电位联结中的金属管道连接处应可靠地连通导电,通常采取焊接跨接线的方法实现。
(2)辅助等电位联结
其作用是将两导电部分用导线直接作等电位联结,使故障接触电压降至接触电压限值以下。需做等电位联结的情况有:电源网络阻抗过大,使自动切断电源时间过长,不能满足防电击要求;自TN系统同一配电箱供给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电气设备,而固定式设备保护电器不能满足移动式设备要求;为满足浴室、游泳池、医院手术室等场所对防电击的特殊要求。
(3)局部等电位联结
当需在一局部场所内作多个辅助等电位联结时,可通过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将下列部分互相连通,以简便地实现该局部内的多个辅助等电位联结:PE母线或PE干线;公用设施金属管道;如果可能,也包括建筑物的金属结构钢筋。
4、直流接地
电子设备的直流接地有单点接地、多点接地和浮地。单点接地是指整个电路系统中只有一个物理点被定义为接地参考点,其他各个需要接地的点都直接接到这一点上。多点接地是指电子设备中各个接地点都直接接到距它最近的接地平面上。浮地是指设备地线系统在电气上与大地相绝缘,以减少由于地电流引起的电磁干扰。智能建筑的接地系统不宜采用浮地,它必须有稳定的参考电位,若浮接则易受电磁场的杂讯干扰,使系统发生误动作。
直流接地宜采用单点接地,这样信号接地未构成回路,不易受电磁干扰,并能消除静电和电场干扰。但当信号频率很高而接地引线很长时,由于寄生电容的存在,会使各个信号接地的电位产生差异,因此,当信号频率在10MHz以上时,应采用多点接地。
智能建筑内,包含大量的计算机、通讯设备和带有电脑的楼宇自动化设备,这些电子设备的输入信息、传输信息和逻辑动作等一系列过程,都是通过微电位或微电流快速进行,且设备之间常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工作。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高职院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各级部门和高职学院的高度重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对现代职业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教育理念更新不快。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技能掌握和认识不充分。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只把多媒体设备和信息媒体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没有用来解决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效用,没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国内外研究表明,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处在一般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非常有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这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是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首先,要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在教育技术学界,教育技术的含义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我国教育技术界给予高度的关注,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积极讨论、研究。从AECT94发展到了AECT2005,在2005年的《教育技术的含义》一书中,AECT2005定义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5定义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对象: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2)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3)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对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创建、运用和管理。(4)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领域:研究和实践。(5)教育技术的三个范畴:创建、利用、管理。因此,为提升教育绩效,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并提高素养和能力。
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必备素质
当今,我们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个国家高度的关注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同样也面临着信息化,在信息化大环境之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每个教师每天都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如何及时地搜索、分析、整理、应用有用信息,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实践证明,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恰到好处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制作教学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含量,提高教学课件的教学性和艺术性。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程度,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3建立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工作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在组织、经费、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在培训方式上做到科学合理,确保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1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培训小组
学校应针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成立专门的培训领导小组。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成立由分管院领导亲自任组长、教务处牵头、人事处协助、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培训领导小组,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同时,应根据具体的知识点或课程,成立具体的培训小组,该小组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技术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拥有一支掌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的培训小组,发挥这支队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和充足的资金保障,专门负责全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培养这些方面的工作,专门承担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师资培训任务。
3.2明确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培训目标
在每次培训之前,培训小组应进行调查研究,深入调查各专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的高低。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需要,确立准确的培训目标。如果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学历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的特点,培训重点应放在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面和使他们掌握好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教学过程调控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优化方法、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效果测评技巧等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意识,侧重理论同时兼顾实践。如果高职院校教师是文科类教师,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一般不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也不是很强,那么,培训的目标就要定位在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会他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培训内容侧重实践,目标应侧重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3定期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评价考核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学院应同时制定一系列的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进行考核,可采取一个学期考核一次的方式,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纳入年终考核与晋升晋级的条件指标之一,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情况纳入督导考核范围,以鞭策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技术水平。对新进学校的教师,在开展岗前培训时,应对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并严格评价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实行补课补考制度。
3.4采取操作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法
(1)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培训的具体目标,培训小组可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邀请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或者在某一方面突出的专业教师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强化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技术能力。(2)采用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指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如何处理棘手问题的典型案例,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分析、评价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的培训方法。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不能随意捏造。案例要和培训内容相一致,培训教师则要组成小组来完成整个过程,包括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在集体讨论中发表自己小组的看法,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通过案例的研究学习,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教师要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案例,及时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并争取做到以此类推。(3)实行师徒方式。这种方式是由一位在某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或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负责指导的“师傅”的任务是教给受训教师如何做,提出如何做好的意见,并对受训教师进行鼓励。这种方式一定要有详细、完整的教学步骤。这样能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一旦师傅有人动时,学校就能够让训练有素的教师顶替他的工作。通过师傅的带领,从事教学实践工作,以此来促进徒弟的教育技术素质发展。(4)鼓励教师自学。鼓励教师利用日常的空余时间自主学习。学校为教师征订一些专业报刊杂志和购置一些专业书籍,发放给广大教师,对积极学习者和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教师参加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探讨会、交流会、进修教育技术硕士。根据自学成绩,分别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是考核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不断发展。
作者:李代勤 曹虎山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慧.高校教师现代教育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2014(12).
[2]董彦,孙宗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5):110.
篇9
关键词:智能可穿戴设备;设计;显示;操作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12 文献标识码:A0. 前言
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指的是能够直接穿戴在身上的或是能够与衣服或是配件等进行整合的便携式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宽泛,其不仅仅包括各种硬件设备,还包括有各种能够以软件支持或是云端交互、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设备或是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最主要的特点体现在移动便携上,现今市场上所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多集中在眼镜、watch、鞋以及配饰、拐杖、智能服装等方面,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应用越来越成熟,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现状
智能可穿戴设备兴起与2012年谷歌的智能可穿戴眼镜,这一年被称为“可穿戴智能设备元年”,此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各主要电子设备厂商纷纷推出其公司的产品以期待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分一杯羹。现今,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受到全球各主要电子厂商所关注和热捧的新型科技产品,由智能可穿戴设备所引起的新一轮的发展热潮正在传统的ICT企业和创投企业中兴起。在目前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中,主要被各主要电子厂商的产品所垄断,如:三星的Galaxy Gear系列和Galaxy Neo/Fit系列等,索尼公司所推出的Smart Watch和Smart Band等产品,国内的中兴和华为也不甘示弱,纷纷通过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领域加入到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竞争中。现今以头部为支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是由Google公司所开发的Google Glass走的最远。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巨大,尽管各主要电子厂商进入的最早也发展的最宽,但并不意味着各科技巨头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发展是垄断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更新速度日新月异且市场巨大,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不仅只局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以及眼镜等的领域,其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现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并未成熟,从而使得电子产业巨头对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形成垄断之势。从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的整体上看,市场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识仍然处于较为分散的阶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三星和谷歌公司推出的试验性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关键技术未能得以突破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与应用仍然受到一定的制约;(2)智能可穿戴设备对用户所带来的便利还远未达到非用不可的地步,且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并不十分清晰,未能培养出一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品用户群。
2.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预期
电子产业两次重要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由智能可穿戴设备所引领的新一轮的计算机革命将会快速到来,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将会实现爆发式的增长。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就目前来看,智能可穿戴设备多集中于医疗保健、信息娱乐、工业军事等领域。从市场上所呈现的产品来看,大多数产品以智能手机为主,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辅,仅仅我国每年对于智能手机的生产与消费就达到数亿台,全世界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是巨大且旺盛的,而这些都会带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向更高的高度迈进且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3. 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新技术
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是为了满足虚拟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映射需要而发明的,其发展与应用离不开电子产业的发展,其主要需求来源于对电子设备的计算、移动设备的能源以及交互感知等方面的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但是要想得到较为优秀的产品,必须要做好上述多项技术之间的交互应用与融合。因此,需要对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中所涵盖的各项系统软件、传感器、芯片、电源以及存储和显示等进行创新与发展,通过将上述领域升级为超微型传感器、具备轻薄化特点的大容量电池技术、新型显示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建立标准的交换通信协议等,只有在以上技术领域实现并促进智能可穿戴设备向多领域发展。
3.1 智能可穿戴设备操作系统的发展
目前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个是依托在以苹果为主的ISO操作系统,一种是依托在以三星、华为等为主的Android系统,且都是由3种不同的技术线路构成不同的生态体系,其分别为:(1)服务于各种功能相对简单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此种系统的功能简单、功耗较小,现多应用于智能手环或是智能手表的产品中。(2)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移值和裁剪,此种操作系统应用的是Android或ISO系统,通过对其进行选择与裁剪,使其在能耗、3D视频加速等功能方面进行的裁剪与优化。(3)对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功能支持以满足设备的应用场景而进行的可穿戴智能设备进行专有系统的开发。
3.2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能源管理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能源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今各大厂商都加大了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移动能源领域的投入,而为解决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移动能源的应用难题,纷纷采用的是使用无线充电技术来解决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问题,通过此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解决电源1m~3m范围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移动充电问题,此项技术主要利用的是磁场共振的效应来实现能量之间的传输,所以对于人体的辐射伤害相对较小,而以苹果的MOTO为代表的无线充电无疑是为其提供了解决方案的基础。除了采用加强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电池的充电外,还可以采用利用柔性技术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得到提高,或是通过采用大电容的方式来提高智能可穿戴设备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以此来缩短电池充电时间,从而有效提高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
3.3 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屏显设备
屏显设备是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今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所使用屏显设备主要为OLED和LCoS技术,其中LCoS技术在小屏领域应用较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LCoS技术的准入门槛较低,色彩解析度以及耗电量等都有着较强的优势,因此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智能手表中应用较多,这就导致智能手表在生产出来后外观基本相似,制约了其在外观和识别性方面的发展。OLED技术则主要适用于以头部为支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屏显设备中,OLED技术无论是在反应速度、对比度和亮度以及功耗等方面都有着极强的优势,因此,OLED技术将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屏显设备发展的重点,在OLED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同时,以三星和LG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开始了对于柔性屏幕的研究,所谓柔性屏幕就是屏显产品的形态可以改变,柔性屏幕的应用将会极大地提高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而不是被认作是智能手机的延伸,柔性弯曲技术还能够使得智能手表面积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本地解决,同时柔性外观将会更容易被用户所接收,并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外观加分,从而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外观设计上更具有亲和力。
3.4 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芯片
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移动芯片是其发展和应用的基础,现如今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移动芯片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智能手表和平板电脑,其正在向着更多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硬件领域中发展。在新型芯片的开发领域,以Intel为代表的电子厂商纷纷推出其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芯片产品,如Intel公司的Quark处理器,其具有超低功耗、集成度高等的特点,在做好移动芯片更新设计的同时还需要做好移动芯片平台的建设,以便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结语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主要作用在于如何在用户与互联网之间构建起一个入口和桥梁,以此来帮助用户对信息进行捕捉和处理,并提高用户决策的准确性,同时可以使得用户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这一通信终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互联和信息的共享,促进社会的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将会使得智能可穿戴的产业链得到完善,通过补足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所需的操作系统、能源、显示等关键技术将会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昕,聂桂平.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和技术设计与发展[J].工业设计,2015(7):59-61.
[2]郭琪,杨勇强.可穿戴智能设备发展浅析[J].经济生活文摘,2013(3):539-540.
篇10
BusinessInsider根据调研数据列出了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最常见的活动,分别是游戏、社交、邮件、天气等。
1.游戏:据统计整个美国市场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玩游戏的比例由2009年的21%上升至2012年5月的34%。并且手机用户玩的游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大部分游戏是从不同应用商店里下载的App。
2.社交网络:美国市场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社交App的比例由2009年的14%上升至2012年5月的37%。虽然用户比例没有游戏用户所占份额大,但上涨幅度是最大的。
3.邮件、天气、地图以及搜索。美国78%的智能手机用户会用手机查收邮件,66%的用户会查询天气、58%的智能手机用户会使用手机进行搜索,52%的智能手机用户会使用地图类App。日常生活方面App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影响了传统上提供这些服务的公司业绩。
另外,购物也是智能手机用户常用的功能,那么用户如何用智能手机进行购物呢?
1.移动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大幅提升了电子商务网站的流量。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智能手机为美国电子商务行业带来了1000亿的收入,而2010年电子商务为美国带来的收入还只是60亿。
2.销售:随着用智能手机查收邮件用户数量的增多,智能手机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营销工具。
3.搜索:智能手机用户会经常使用比价App,并且还会邀请朋友参加。Nielsen调查数据显示,89%的人在店内购物的时候会使用智能手机扫描商品条形码或者付款。
4.店内付款:Nielsen调查数据显示9%的用户会使用手机直接付款。
日渐增长的移动网站:
浏览器:comScore调研数据显示通过智能手机使用浏览器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比例由2010年的29%上升至2012年5月的50%。
Apps:应用商店里的Apps数量急遽上涨,用户在选取游戏、登陆社交网站,欣赏音乐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使用apps。
用户通过智能手机主要获取那些内容?
读电子书:智能手机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阅读方式,相比较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手机阅读。
音乐:智能手机同时身兼MP3的角色,comScore调研得出美国市场用手机听音乐的用户数量从2009年9月的12%上升至2012年5月的27%。
-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
- 下一篇: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