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验 培养 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物理实验教学环节应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育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好这块资源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下面是我在近几年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所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中学物理实验能力中的基础能力。由于中学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活动常常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那个事物刺激性强,就被那个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观察的现象却“视而不见”,或者是漫无目的的看。因此,在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时,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有方向地主动思维,从而获得有关知识。如演示“光的反射”这一实验时,应指明观察的重点是:(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2)反射角与入射角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关键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上,而达到预期的实验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指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如“水的沸腾”这一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在做这个演示实验时他们往往不太在意,这时就应该指导学生观察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情况及在液面上的破裂放气情况,以帮助学生对“沸腾”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总之,只要引导得当,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渐敏锐起来,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
二.加强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是中学物理实验能力中的基本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形成,发展和巩固起来的。学生只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验,才能不断地形成具有实验能力。但是,学生动手做实验若只是按照课本机械地操作,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相反会削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挫伤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有计划,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实验,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初中物理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的能力,实验前要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仪器的基本要求,然后再进行操作。如学生在做“电流表的使用”这一实验前,必须帮助他们弄清:不同量程的大小及选用,表头的读数,正负接线柱如何连接及如何将指针调零等等。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才能逐步做到熟练。例如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可让学生先学会串联,再学习并联电路的连接,并且在练习用实物连接之前,先用模型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要配合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动手做小实验,小制作,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如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中“想想做做”自制“不倒翁”。有的同学用常用鸡蛋,胶水,一些重物及装饰物品若干自制不倒翁:在鸡蛋的尖顶端开个小孔,用吸管或其他任何方式将蛋清,蛋黄取出,形成较完整蛋壳。将小重物放入鸡蛋中,用胶水固定在底部,用装饰品或颜料将鸡蛋外部按喜好装饰即可。操作及现象:将其左右压倒,仍顽强的恢复到竖直状态。原理解释:不倒翁不会倒,一方面因为它的结构上轻下重,重心很低;另外,当它向一边倾斜时,重心和桌面接触点不在同一条铅垂线上,重力作用会使它摆动回原来的位置……。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又可以促进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启发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出物理基本规律的能力
实验探究的目的是要得到或验证物理规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重点是前者。如进行“焦耳定律”这一节的教学时,在做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和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之前,先按不同条件下观察到的现象及初步结论列一记录表格,边实验边记录,实验全部完成后,再由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焦耳定律的定性描述。这样处理教材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我在讲分子的热运动时,分别给相临座位的两个学生每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他俩同时往杯子里的水中注入一滴红色墨水,过一会儿,就观察到热水中的红色墨水很快地而且均匀地扩散开来,而冷水杯中的红色墨水却仍聚集一团,扩散缓慢,几乎没有动静。实验表明,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所以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跟温度有关。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做做,自己再进行分析、总结,学生能透过具体的物理现象,理解并总结出抽象的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尽可能做到“一个物理规律可用多个实验来探究,一个或一套器材可探究多个物理规律”
如在探究“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这样几个实验:①硬币跳高②向两平行放置的纸中间吹气③用玻璃管向两靠近的乒乓球间吹气④将乒乓球压入漏斗内,用嘴向漏斗细口吹气⑤用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将其一端竖直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再用另一支玻璃管向前一支玻璃管的上端水平吹气。这样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不仅让学生感到通过探究所获得的结论是可靠的,更让同学们感到课本上的实验不是唯一的,可以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样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将同一器材尽可能地应用于不同实验之中,显示尽可能多的实验现象,发掘实验器材的新用途,也能实现创新。例如用钢锯条可以做许多实验:探究发声原因、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力使物体产生形变、磁化、光的直线传播、导电性能等等,这样的实验环境,能引导学生求异、求新,而不要拘泥于一种思维定势,能在实验中创出新意。
2、在物理实验结论的应用与延伸中引导学生创新
篇2
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缺少亲身经历和知识限制,对教材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而讲授实验。因为单纯的讲授实验,便失去了定律、概念的客观真实性,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真实性。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吻合。而应协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重做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结论为止。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也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最基本能力,如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都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看说明书。弄清:①测量范围;②最小刻度;③零点位置及其调节方法;④使用方法;⑤注意事项。只有掌握以上几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实验仪器、人身的安全。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
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的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电路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竞赛抢答器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很好。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能太约束,又不能太放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实验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加强示范操作。学生对教师所做示范操作的模仿是形成动作技能的最初阶段,可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示范可采用投影、挂图、示教板、实验小组长等形式。
(2)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操作可采取不同形式,如独立操作、小组协作操作、放开式讨论操作等。采取何种形式,要视实验内容而定。在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及时肯定表扬,使每个学生都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引导学生创造性操作。如学生通过做“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后,可布置作业:只有电压表,无电流表,其他仪器自选,如何测定标有3.8 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在给定条件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操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操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实验前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根据需要,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应满足一定的要求,如电学实验中,电路连接要正确。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如在光具座上的仪器应保持共轴。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要重新调整零点,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等,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
篇3
【关键词】实验能力 探究能力 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作为一种物理方法,而且作为物理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物理规律,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素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初中物理教材更注重了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物理知识的呈现主要是运用实验手段使某些物理现象再现,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经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内化到学生大脑,为学生理解和掌握。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又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首先,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根据需要,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也应满足一定要求,如:电学实验中,电路连接要正确,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在光具座上的仪器应保持共轴。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要重新调整零点。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万用电表电阻档量程变化等,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例如应在检查电路后,再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然后合上开关。观察仪表时视线应与刻度平面垂直。仪器整理要有一定顺序。如:电学实验,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电源的接线柱。仪器整理要有利于仪器的保养维护。如:托盘天平游码归零,橡皮圈垫上,学生电源刻度盘旋钮旋到最小值,万用电表刻度盘旋钮拨离电阻档,滑动变阻器滑臂滑至同一边,有传动装置的仪器将传动皮带松驰等等。
3 加强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的“探究学习”,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
实际上,探究未知是人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而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待探究,可探究。科学探究是伴随人一生的学习活动:幼儿的啼哭,各种表情是一种探究,不仅表现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沟通的方式;许多儿童都观察过阳光下和暮色中的猫眼,这也是探究,不仅可以了解猫的习性,还可以告诉我们光圈的作用;小学生的捉迷藏游戏仍然是一种探究活动;分析同伴的心理,观察周围的环境,辨别各种迹象,作出自己行为的决断……少年儿童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学习着,进步着。
正是由于探究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且满足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所以新编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学生实验是以“探究”为主要形式。
例如在新教材的序言部分就安排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取一只杯子,在杯子中装满水,第一步若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请学生猜测,水是否会溢出?第二步请学生尝试一下,第三步请学生猜想一下,在水不溢出的情况下,最多能放多少只回形针;第四步,请学生试一试一共可放入多少只回形针?实际放入的数量与你的猜测相差多少?第五步与其他小组交流?比谁放得最多?猜一猜,能放入回形针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篇4
一、应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物理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都要不断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的能力。
首先,由于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就是提出问题,不断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始时,要不断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一系列问题来,以激起广大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次,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因为在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还要注意及时表扬。
二、争取做好学生的实验组织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我们应针对学生而言的“实践能力”着重强调学生的实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总体素质的首要目标之一。
首先,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进行演示实验让师生共同探究,比如,实验课上,碘的升华和凝华,可以采取对学生分组来完成探究。
其次,应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且还要不断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出各种物理实验,以更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
三、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个学生探究实验,但大部分都不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而着重让学生分组进行。
首先,在实验课探究中,应不断抓住良机指导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记录实验数据,自觉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实验中,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后的水中气泡的现象,并将数据画成图表出来,再设法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实验的精神。
其次,要不断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尽量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对于多数探究活动课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探究活动中,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地下结论。
四、要不断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中,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以来都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尽量让学生搞一些家庭小制作,比如微型照相机、简易指南针等等。同时还要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挂衣钩是如何贴在墙上的?这样便可以拉进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且多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猜想能力;培养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科学的猜想。在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猜想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物理科学探究的技能之一,它渗透在每一个物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猜想的方法,是否具有进行猜想的良好思维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效果好坏和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观察生活,累积猜想的基础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头脑中已存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过程,绝不是凭空想象。所以在猜想之前,如果学生没有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头脑中没有类似的现象,则他们是难以猜想出来的。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处处有物理,多例举一些生活实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处处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充分理解,还能为科学探究累积必要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知道猜什么
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此提出合理的猜想。由于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在繁杂的自然现象面前,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敏锐的感觉提出科学的猜想。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出一些问题解决方式或答案的信息,使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猜想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暗示性。这样学生在猜想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做出一些毫无边际的猜想。
三、追问猜想根据,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教学中,有时我们常常只满足学生是否提出了相关的猜想,却忽视了学生提出猜想的依据是什么以及怎样思考的。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作出的某种推断猜想,多数是从自己熟悉的个别生活经验出发思考得出的,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个别到普遍的推理过程。为了判断思考过程是否正确,教师可以追问学生提出猜想的经验依据和思考过程。你是怎样思考的?学生就会把经验与猜想结合起来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猜想能力。
四、融洽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或“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构件,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他就会心情舒畅,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敢于发表意见、敢于猜想。假如老师给学生的是一种“无法亲近、高高在上”的感觉,那么,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想法,他也不敢告诉老师,这样就无法对学生的猜想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出的猜想,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表扬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哪怕是较为荒唐的猜想也要积极对待,而不能讽刺挖苦,给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参与提供一个融洽的氛围。
五、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想象
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完成教学进度,留给学生猜想的时间往往不足,致使猜想没有深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实际上,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思维的敏捷性有所不同,提出猜想所需的时间也会有差异;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有时还要不断地进行交流讨论,这也需要以一定的时间为基础。因此,在探究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猜想。老师也可利用学生猜想的时间和学生交流,并做适当的引导和铺垫,使学生思维充分发散。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猜想只能匆匆进行,既不能使所有学生进行猜想,也不能使猜想达到应有的深度。
六、归纳猜想方法,提高学生猜想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认识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只是简单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想,可能会遇到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与本课教学毫无相关,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猜想方法呢?我认为根据探究内容,引导学生用物理思维去思考问题,并归纳总结出猜想方法,对学生猜想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1)利用经验和直觉思维进行猜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了大量的日常经验和知识,它们是学生进行猜想的直接来源和素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往往会形成智慧的火花,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在探究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直觉让学生猜想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有效手段。
(2)抓住物理规律进行有效猜想:物理概念是人类在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中,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猜想的主要依据之一。而物理规律是联系物理概念的桥梁,更是物理知识结构的骨架。因此抓住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本质特征进行猜想,可以提高猜想的有效性。
在科学探究中还有很多提出猜想的方法,例如:类比联想法、归纳法、观察分析法、反向思维法、因果判断法等。在归纳猜想方法时要注意结合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否则学生就难于理解。学生猜想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精心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一个初中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主要是以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为基础,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探索物理规律,通过实验引发猜想,通过实验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以实验为基础探究自然规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知识与多数的物理概念都是基于物理实验而得出。初中学生首次接触物理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物理实验给予高度的重视,指导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安装;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记录、读取、分析数据;完成实验总结与报告,对物理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和探索和创新能力。笔者从事物理教学多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物理实验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物理学科上的创新意识。笔者将自己近些年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尝试总结几点,与同学科的教师分享,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自然科学尤其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数的概念和原理都来自于物理实验,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基础观察能力。但是,多数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力不能集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实验的活动中,缺乏实验的观察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被一些刺激性强的事物吸引走,对实验过程中应该仔细观察的现象没有给予有意注意,经常会出现实验的漫无目的看了一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笔者在进行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之前,都会强调学生应该有目的地去观察哪些现象,给予学生一个特定的方向,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思维,在实验的观察中获取有关知识。
如初中物理实验《光的反射》一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在演示实验开始之前,笔者就让学生在对实验 的仔细观察观察中,重点观察并分析:“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物理现象的关键内容进行仔细观察,这样很轻松地收到了本课应该达到的预期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的观察中,学生观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力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学生的物理素质和能力除了要牢记物理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物理实验,通过动手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才能将物理理论知识加以巩固,才能使自己是实验能力有所提高。笔者发现,不少初中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都是把物理课本摆在实验台上,一步步地将实验按照课本的指示照做,这样的机械的操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积极主动性不高。笔者在物理实验指导学生操作规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笔者在物理实验课中,对于初中物理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有哪些,让学生在操作前做好计划,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在学生实验操作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知道在实验中将会使用到的仪器的在具体的实验中,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必须在脑中熟记,方能保证实验的正确操作,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这一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在实验中会用伏安法测电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点。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的一种基本测量,属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根据课题设计实验电路图,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本节的重点,根据电路图进行实物接线并且排除接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故障是难点所在。笔者在实验前,帮助学生首先理清知识:“①怎样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值?电路图是什么?②需测哪些物理量?③怎么算出电阻?这个算出的值有误差吗?④怎么减小误差?⑤怎么才会取得多组数据”等。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熟练掌握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促进思维,增加学生物理实验与学习的兴趣。
3.物理实验能够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篇7
关键词:物理实验;观察力;问题;观察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现象,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学习物理就要从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入手。因此,观察力是物理学习必备的能力,巴甫洛夫写在实验室墙壁上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观察力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能力。观察力强的学生能快速找出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新知识。而且通过观察感知到的实验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物理实验教学中首需培养和提高的能力。
一、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
初中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在观察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观察对象不明确
大多数学生只好奇现象的发生,他们观察的目标不明确。如在进行“模拟打桩”活动时,学生集中注意力要对准桩打,却忽略了要注意观察比较重物的质量、下落的高度和桩被打下的深度。
2.易受情绪支配
他们往往会被感兴趣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奇怪的形体,响亮的声音吸引,忘记了本来的任务。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烧瓶的形状、火焰的颜色、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声音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他们忽略了观察水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数。
3.缺乏主体辨别分析的能力
他们一般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笼统的观察,不善于观察物体的局部和细节,特别是被刺激作用较强部分掩盖的较弱部分容易被忽略。如在演示滚摆实验时,学生容易注意到滚摆旋转并上下运动,却容易忽视滚摆每次上升的高度和旋转速度的变化。
4.表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学生往往凭自己主观想象,想当然地表述对象,不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失之于片面。如在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时,他们只表述出弹簧所受外力越大,弹簧越长,却忽略了伸长量与长度的区别和弹簧的弹性形变是有限度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述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观察效果。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明确目的,把握方向是提高观察效果的首要条件。我们在实验之前要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要找出什么规律?这样学生自己抓住了观察的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就会得到提高。如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可以通过问题“如何比较动能的大小?”和“如何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自行确定观察方向。又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引导学生从测量原理“R=U/I”确定观察的目的。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明确目的,把握方向后,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方法多观察周围事物,去发现、去思考,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
(1)比较观察法
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总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物理现象分析比较,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如:观察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磁生电”时,比较先有电流后有导体运动还是先有导体运动后有电流。
(2)控制变量观察法
当一个物理现象有几个因素共同支配时,为了弄清各个因素的作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固定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去观察物理现象与这个因素的关系,然后再改变另一个因素,去观察分析物理现象与它的关系,依次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即控制变量法。例如,书本中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都是利用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这种方法是初中物理探究方法的重中之重,它对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顺序观察法
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按顺序观察。有些实验需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完成。如简单的,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也得按顺序观察:①先观察估计被测物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③观察温度计的玻璃泡是否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碰容器底和壁;④观察测温液体是否已经稳定;⑤稳定后才能观察并记录数据。
(4)转换观察法
当某种事物无法直接观察到时,通过观察它作用后所产生的效果间接得知。如: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物块被推出的距离来确定的;电流做功的多少是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暗确定的;电热的大小是通过观察煤油升高温度的大小确定的。
当然,观察的方法不仅仅就这四种,如在研究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时,可以指导学生用理想化推断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指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在开始观察时,往往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而我们又需要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要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对象,拟订出常规观察项目和特殊观察项目,明确观察要点。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而且纷繁多变的物理现象有时会稍纵即逝,如同过眼烟云,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素养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就可制订如下观察计划:
①观察并记录温度:
②观察气泡和声音: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实事求是是科学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每一个数据,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基础好的学生经过预习后,往往会根据“F1L1=F2L2”来凑数据。这时教师要看着学生重新实验,并提醒学生测量长度时还要记录估计值。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3)培养学生眼脑并用的观察习惯
眼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任何一个实验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因素无关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实验中起着干扰的作用。另一方面,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因此主观因素对观察也起着干扰的作用。观察中的“观”就是看,“察”就是研究,只有边看边研究才能把握实验现象中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而且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如:在演示“惯性”的打棋子实验中,学生往往会把注意力转加在下面飞出的棋子上,而忽略了上面的棋子。在演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肥皂泡实验中,当老师捅破一边的肥皂泡后,细线被推向另一侧,而有很多学生会认为细线被推向了另一侧,从而理解成分子间存在斥力。这就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边观察边思考。
(4)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培养学生优良的观察力,仅靠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不够的,课本的各种实验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初步的指导,要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进行观察。教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总结出原因或规律。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就会发现物理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派上用场,那时学生会感到一种满足,一种享受,而这种享受和满足能够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去追求更深奥的物理秘密。如,在讲解声音时,可让学生去观察为什么蜜蜂飞过我们可听见响声,而蝴蝶飞过时我们却听不到声音呢?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分析原因。这样指导学生在自己周围的空间去观察、去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导学者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应通过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去,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只有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知新.物理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反思;思维品质;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94-01
物理实验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中不仅注重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而且要加强对实验后的反思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受到思维多样化训练,从而活跃创新思维。
一、反思实验现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实验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实验现象及其规律性。让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认真反思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 “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当u>2f时,在光屏上看到 “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
二、反思实验条件,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迅速提取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进行及时地转换变通,举一反三,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实验方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已完成实验的基础上,适当改变实验条件,促使学生及时改变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反思:1.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实验中若去掉滑动变阻器,能满足实验要求吗?2.若实验中没有电压表,增添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又怎样去测未知电阻的阻值?3.若没有电流表又怎样去测?4.如果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是已知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只提供一个,又会有几种方法去测?通过实验条件的变化,会促使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伏安法测定电功率”的实验后,引导学生反思,除了根据P=UI,通过测电流和电压的方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外,能否运用其他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学生经过思考,可根据欧姆定律,利用电流表和铭牌或利用电压表和铭牌来测定电功率。
三、反思实验器材,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及智力的敏锐程度。思维敏捷性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问题的变换来积极主动地思维,纵横联系所学知识,快速而准确的作出判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依据所学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器材,打破常规,以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法实现相同的实验目的。反思一:给你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怎样测出一个小铁块的体积?反思二:给你一架天平,如何测出已知密度的小铁块的体积?反思三:给你一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盛有适量水的烧杯,如何测出未知密度的小铁块的体积?通过以上反思,变换实验器材去探索同一实验问题的解法,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反思实验的变化设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学生善于提取大脑中的知识储备,纵横联想,思路流畅,快速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规律进行渐进的实验设计。例如,八年级上册“在光的世界里”一章中,通过“自制针孔照相机”、“自制带透镜的照相机”、“自制投影仪”、“近视眼模型”等有趣实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光的应用的系统认识。在九年级上册,通过 “自制小台灯”、“改造你的小台灯”、“制作亮度连续变化的小台灯”、“测量小台灯的电功率”等实验,使学生认识了电路、电阻、滑动变阻器、电功率等概念。在从循序渐进的实验变换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五、反思实验情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的分析和思考问题,集中表现为思路开阔,善于对物理问题做出广泛的联想。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物理实验情景,让学生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液体的压强”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反思实验情景:液体内部只有向下的压强吗?有没有向上的压强?侧面有没有压强?不同深度的液体压强是否相同?液体压强与什么有关等等。学生用压强计模拟潜水器,研究液体内不同位置的压强情况,从而得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六、反思实验异常现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
篇9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学习中最基本的部分。物理实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表达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形成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我国的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了,而是针对学生个性发展趋势而形成的素质教育,所以物理实验教学显得更重要。为此必须根据当今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原有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真正给学生创造施展创新能力和展示才华的空间。
1.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首先,有的学校为了减少资金开支,物理实验的器材配置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能安排学生上物理理论课,这导致学生不能从实践角度理解物理,对书中的理论知识和概念没有直观感受;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物理实验课,但是教学效果不太好。第一,由于学生进入实验室,往往因为新鲜感导致纪律松散,对实验仪器比较好奇,可能会把仪器当成玩具把玩,造成仪器的损坏。教师因此难以管理,只能把学生分组实验变为演示实验。第二,有的实验效果不明显或者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相差较大,可能无法得出期望的结论。例如水的沸腾实验,用酒精灯对烧杯内的水进行加热,在实验中,温度计的示数为95℃~96℃时,水就沸腾了。
其次,有的教师认为物理实验并不重要。他们认为只要把实验内容背下来或者只对实验进行口头讲解,效果和学生动手实验是一样的。稍微好一点的,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做演示实验,学生只是观察,出现了学生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口头描述实验的情况。这样,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物理实验器材,不能很好地体会实验过程和理解实验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认识的不到位,教师不愿意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花时间、下工夫,造成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形式陈旧老套。
最后,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僵化。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上的教学任务而安排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考虑。学生经常在还不明白实验目的的情况下就开始实验,在还没理解实验步骤的情况下就完成实验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学生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比如,实验所需的器材往往是给定的,不多不少,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方式上,通常是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并且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最后得出相同结论。这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小组合作实验中,有的学生就只看不动手,也不仔细观察现象,不记录实验数据,更谈不上思考了。这样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
2.结合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1中学生的思维处在过渡阶段。
现阶段的物理模型都是从感性的材料中总结出来的。这样的模型要求有形象的思维做铺垫,而这种形象思维就是来自实验教学。改变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要经过多方面努力,需要把学生放在物理实验教学的主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安排实验教学。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十分鲜明,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首要动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小实验:把废干电池中的锌片取出作电极,制作水果电池;用可乐瓶来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用薯片筒和薄膜纸模拟照相机,等等。这样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废物,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验构建能力,还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见识。对于物理小实验制作,学生激情高涨,意犹未尽,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探索知识奥秘的激情得到点燃。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表达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教师适当介绍一些物理的历史趣闻也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授大气压时,可以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并配上卡通化的视频课件,使他们感受到巨大的大气压力,然后提供注射器等器材,启发学生思考,设计实验估测大气压,这样学生对这个知识就自然而然的印象深刻了。
2.2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全面的。
初中生刚接触物理的学习,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所以会被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用平常的生活经验判断问题。例如在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认为冬天口鼻中呼出的“白气”是气体,清晨树林里的雾是气体,天上的云是气体。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向掌心哈气,感受掌心是否有潮湿的感觉;夏天闷热的天气,空气中并没有看到水,为什么报纸会变得潮湿。利用生活经验纠正学生不全面的生活经验,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物理概念和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
3.1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以故意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是不能判断。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那么,应该选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以研究导体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若干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及讨论后,回答可取两根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或取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还可以取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一根铜丝和一根镍铬合金丝进行实验比较。这时,教师指出上述几种方法都可以,同时总结出要研究电阻的大小同导电物质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就要人为地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使它们相同,并指出这种实验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再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系统地进行上述实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验这种科学方法。这样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将物理现象的展示、模型的建立、结论的交流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全面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3.2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创造性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讲授只有通过学生能力的提高才能生效。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创新活动。例如在学习重力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初中生在学习和应用中由于认知和理解方面存在一些片面,容易把重力方向描述为垂直向下,特别是画出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示意图时,经常画成垂直于斜面向下。因此,如果能演示出重力的方向始终与水平面垂直,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基于这种需要,教师就能向学生发出“邀请”,请学生和教师一同想想办法,以设计一种能体现重力方向的教具。通过学生参与教具地设计和制作,培养了思考和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创新思维。
4.结语
现代教育理论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愿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目标和宗旨。合理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初中物理课堂成为培养我国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经柏龙.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友湘.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和出路.科教文汇,2009(4):190.
[3]周继宾.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1(5):34-35.
篇10
能力
科技的发展开始于发现问题,而问题可以激励学生去学习、去适应、去创造,因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因此,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当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二、加强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创造
能力
探究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且满足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所以新编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学生实验是以“探究”为主要形式。例如在新教材的序言部分就安排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取一只杯子,在杯子中装满水,第一步若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请学生猜测,水是否会溢出?第二步请学生尝试一下,第三步请学生猜想一下,在水不溢出的情况下,最多能放多少只回形针;第四步,请学生试一试一共可放入多少只回形针?实际放入的数量与你的猜测相差多少?第五步与其他小组交流?比谁放得最多?猜一猜,能放入回形针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模仿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即使最终学生可能得不到全面、准确的结论,但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利用设计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抓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应努力开拓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设计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物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1)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4)独立进行实验操作;(5)进行总结和交流。因而利用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打破了固定学科的界线,冲破了课堂、教科书的限制,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中自主的活动,使得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更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