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毒的科普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毒的科普知识

篇1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渗透 科普教育 实践 思考

当今社会既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又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生物课堂教学应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学生渗透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渗透科普教育的实践

1.让学生从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科普意识。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中学的主要教育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也是激发其求知欲望的主要渠道。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出发,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科普教育。人类是科学的发现者,也是科普的缔造者,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依赖于科普的许多方面,同时科普知识也渗入生物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要加强生物教学中的科普教育,使学生提高科普意识,正确认识科普的重要性,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观念和能力,并运用科普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科普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在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SARS病毒、H1N1病毒、HIV病毒及流感病毒等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及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的资料并课堂讨论其生存的方式,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生存现象中,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理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新人教版)中的相关信息及思考与讨论,例如在讲到细胞的类型时,除了介绍真核细胞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各种真菌细胞等之外,另外还介绍了人体细胞的分类,组成人体组织的细胞寿命有显著差异,根据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化程度、生存时间,可将人体的组织细胞分为4类:(1)更新组织:执行某种功能的特化细胞。经过一定时间后衰老死亡,由新细胞分化成熟补充,如上皮细胞、血细胞。构成更新组织的细胞可分为3类:①干细胞,能进行增殖又能进入分化过程。②过渡细胞,来自干细胞,是能伴随细胞分裂趋向成熟的中间细胞。③成熟细胞,不再分裂,经过一段时间后衰老和死亡。(2)稳定组织细胞,是分化程度较高的组织细胞,功能专一,正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衰老现象,细胞分裂少见,但在某些细胞受到破坏丧失时,其余细胞也能进行分裂,以补充失去的细胞,如肝、肾细胞。(3)恒久组织细胞,属高度分化的细胞,个体一生中没有细胞更替,破坏或丧失后不能由这类细胞分裂补充。如神经细胞,骨骼细胞和心肌细胞。(4)可耗尽组织细胞,如人类的卵巢实质细胞,在一生中逐渐消耗,而不能得到补充,最后消耗殆尽。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他们了解到生命的神奇。

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科普读物,帮助他们认识生物世界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了解全球目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了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及内涵,等等。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科普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环境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面的课外科技活动,如水体有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3.开展生物实验,训练科学思维。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开设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例如:在“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课堂上,学生对斐林试剂甲和乙溶液浓度的选择及使用方法提出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疏导,并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出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的适宜斐林试剂浓度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还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开展研究性学习,树立科普理念。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知识的掌握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由于生物学科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讨的问题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可能属于生物学科可研究的范畴,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食品、医疗、卫生等。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做大量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教师在与学生合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且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科普的理念。

篇2

这是一个非常时期。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纸的专刊健康版如何应对?这对报业是一次检验;对于改革开放后大量诞生的报纸专刊,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新民晚报“康健园”周刊自1986年创办以来,一直以晚报16字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中的“传播知识”为主旨,以医学、养生的科普知识服务读者。作为报纸知识性的科普专刊,它是新闻版的补充、延续和深化,所以当疫病袭来时,“康健园”理应成为新民晚报重要的防疫知识宣传平台。

然而,面对凶猛疫情,新民晚报打破了常规,采取了全新的宣传模式:新闻版在报道疫情新闻的同时,在第一时间还连续编发整版的专刊,其中仅“非典防范专刊”就12个版,全面刊登疾病防治知识,也开展知识性的科普宣传。

由此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有关疾病防疫的知识科普新闻版基本都做过了,一周一次的知识性科普专刊“康健园”还能做什么?

重要的是读者还想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告诉读者什么。通常,面对突发疫病蔓延,人的自然反应首先是恐慌,此时宣传防疫知识最重要,这些新闻版的专刊已做了。懂得防病度过最初的恐慌之后,人们出于求知与好奇自然又想知道这种新型疾病是怎么一回事,了解来龙去脉,这时必须展开科学详尽的论述。同时,新发疾病还会引出其他与人体健康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与疫病无关,实则影响身心健康,有的若不及时引导,还会生发错误观念,甚至引起混乱,这些都亟需专业的警示和讲解。由此可见,深入剖析疫病,及时宣教提醒,都是知识性科普专刊可以继续拓展的内容。

还是要在知识性上下功夫。知识是宽泛的、深邃的,请来专家论述,对知识性的内容深入挖掘,做深做细,这样的文章有别于新闻专刊的采访稿、统发稿,而这也正是知识性专刊追求的更高境界。

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做起:专、深、细。

专家论述――知识性专刊的权威性

请专家论述,是知识性专刊和新闻版的根本区别。

新闻版以记者采写为主,而知识性专刊的科普特性决定了专家是最合适的撰稿人。知识性专刊请专家来谈,可以提升版面的含金量,树立版面的权威性;专家深入浅出的论述,可以将艰深的专业知识准确、通俗地传达给读者,增强版面的科学性和可读性;而严肃的科学内容由科学专家娓娓道来,可以增添版面的亲和力,缩小知识性专刊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在非常时期,人心惶惶,专家的知识和权威可以使报纸宣传更具深度和力度,在科学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能及时安定民心,引领读者提高认知,有益社会稳定。

请权威专家论述,还可以及时传达最新的研究信息,使报纸的专刊也具有新闻性。比如非典时,上海专家组组长翁心华教授就将世界卫生组织发给他的最新研究信息首先给了新民晚报“康健园”;“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名称是“康健园”率先宣传的,此前各报以“非典”为病名,而SARS是世界卫生组织定的病名,为全球公认;香港大学的“非典病因”研究成果在“康健园”刊登的当晚,央视新闻才报道。人禽流感时,“康健园”最先报道病毒为“15个H亚型、9个N亚型”,而此前媒体宣传是“16个H亚型、10个N亚型”;“100度加热1分钟禽流感病毒丧失感染性”的科学观点,也是康健园最先阐述的。

知识性专刊具有新闻性,是专刊不同于杂志的重要特征。“康健园”抗疫报道显现的新闻价值,得益于权威专家撰稿的独特优势。

深入分析――知识性专刊的科学性

深入分析详尽阐述,是知识性专刊特殊的表达方式。这里的“深”,是指对知识要点的切入、对科学问题的剖析。

新闻版报道新闻事件,是动态的;专刊是新闻版的补充、延伸,对新闻事件深入分析,是动静结合,以“静”话“动”。而且相对新闻版,专刊文章的篇幅可以较大,有利于深入详尽的分析阐述。深入分析,可以使深奥的疾病原理清晰明朗,全面普及疾病知识;可以对相关的科学问题专业论述,提高受众科学认知;对一些民间疑虑还可以解疑释惑,增强百姓健康意识。所以,深入分析是知识性专刊的关键。

三次疫情,在新闻版科普宣传的基础上,“康健园”依靠专家,从不同视角对疫病及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1.疾病分析

具体说就是纵向分析、横向分析。

纵向分析即从“点”上切入,是对每次疫病(非典、人禽流感、甲流)深入分析,对疾病成因、病毒病原、有效治疗、科学防范等专业问题详细论述。这类内容对大众媒体来说太过专业,但在非常时期,在新闻版科普宣传的基础上,再做好这类知识的宣传,对于读者,可以在普及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对于知识性专刊,可以提高版面的层次,同时也是报纸应尽的社会责任。疫病科普文章在文字通俗易懂的同时,要多用事实说话,比如动物实验、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事件分析等。如非典时,上海专家组组长翁心华教授谈病因的文章,是从10个国家13个实验室国际密切合作谈起,切入点符合晚报“说事”的风格,其中猴子的分组实验又很通俗,文章在具体的叙述分析中,阐明SARS病因是“从未在人类见到过的冠状病毒科的新成员”,具有可读性;人禽流感时,著名防疫专家卢洪洲教授从1878年首次意大利鸡瘟谈到现今各国和地区的疫病事件,通过对具体疫情的分析,论证病毒的复杂多变。

横向分析是对相关疫病进行横向对比,对相关问题展开综合论证。横向分析可以开阔视野,举一反三,通过对相关情况的比较分析,可以在有限的篇幅中传播更多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类文章的内容较丰富,较有可读性。比如甲流时,在新闻版的防病科普之后,“康健园”请专家将猪流感、禽流感、人流感进行对比分析,从历史上单一的疫病事件到现今复杂的人畜交叉感染,论述病毒多变的科学原理,也阐明了人流感、人禽流感、人猪流感等不同的知识概念。

2.问题分析

具体说就是科学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分析。

科学问题分析即针对社会盛传的所谓“科学观点”,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加以修正。宣传科学知识是知识性科普专刊的根本职责,特别是在非常时期,科学导向至关重要。当疫情爆发时,面对完全陌生的疾病,人们的恐慌心理加上舆论的推波助澜,极易造成科学认知的偏差,甚至舆论误导。此时,宣传真科学,坚持正确的科学舆论导向,是报纸知识性科普专刊义不容辞的责任。比如非典时人们急切盼望疫苗防病,一时间许多媒体也纷纷宣传“非典疫苗三个月可研制出来”,这是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失实报道,对此“康健园”率先刊登专家分析文章:非典疫苗最快也要三年成功。再如非典时盛传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可以防非典,于是许多人无病也吃利巴韦林;疫病当前,这样无病吃药既有损人体健康,又浪费了大量珍贵的医疗资源,“康健园”请专家从医学科学的角度分析自行服药对人体的危害,指出防非典不宜用利巴韦林。

社会问题分析即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解读。危机时刻人心惶惶,一些由疫病衍生的问题出现了,这些问题说大不大,与疫情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但说小也不小,因为关乎人的生命健康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专刊的现实针对性而言,这类问题也正是知识性健康专刊必须加以关注的。比如非典时,上海的献血量骤降,原因是人们怕献血降低自身免疫力,怕献血被染上非典,于是血库告急;因为怕看病传上非典,医院传染科的肝病门诊没了病人,还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精神卫生等专科门诊也发生类似问题,这意味着许多传染病、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停止了治疗。再如人禽流感时,人们怕传染不敢吃家禽和蛋品,市场上家禽和蛋品卖不出去了,农民兄弟着急起来。诸如此类各种问题比较多,“康健园”请来相关专家分析讲解。可以说,危机关头,对这类社会问题和现象深入分析、解读释疑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知识性专刊科普宣传的范畴,直接关系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社会的和谐稳定正是战胜疫病安度危机的重要保证。

细微切入――知识性专刊的丰富性

细微切入以小见大,是知识性专刊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于新闻版的疫情报道和防病科普,细微切入是从一件事、一种现象、一个知识点入手,以短小的篇幅、别样的内容、轻松的文字来“说事”,体现了新民晚报“短、广、软”的风格,也是报纸防疫宣传中知识性专刊的独到之处。如非典时,“康健园”讲述1972年1名前南斯拉夫游客,从国外染回天花病毒,因为没有及时隔离,导致全国2000万人紧急接种天花疫苗,10000人被隔离两周,175人感染天花,35人死亡;非典在亚洲肆虐,为什么人口密集的日本没有非典病例?原来日本人不随地吐痰,勤于洗澡洗手漱口,水处理完善,垃圾仔细分类处理;禽流感似恶魔,吓得人们不敢吃鸡鸭禽蛋,殊不知禽类蛋品只要用100度加热1分钟,病毒就不能传染了。这类短文,内容充实、准确,从一个看似与疫情无关的话题中引出详尽、相关的科学叙述,于细节处深入剖析,以短小的形式承载丰富的内涵,是细微切入以小见大的完整体现。

以轻松活泼的漫画宣传防病,也是细微切入的一种形式。如非典时在版面上插入漫画,从勤洗手、多开窗、不随地吐痰、咳嗽喷嚏要遮掩等细节入手,勾勒人物形象,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篇3

在我校的三个初中年级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摸清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实际情况。平行班中随机选择两个实验班,选择并推荐生物科普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在课内、课外阅读,开展小型的演讲和知识竞赛,用问卷调查和生物学业成绩对比分析,研究科普阅读对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方法和品质是否有影响。

一、生物科普阅读的重要性

生物学知识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取信息、发现规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进行生物科普阅读,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生命的有关知识,这种学习体验和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一个人的所有知识的来源中,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所谓学习,其实更多的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知识。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阅读生物科普书籍,是学生走近科学、热爱生命,逐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化学家克卢格,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了由荷兰裔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撰写的科普读物《微生物猎人传》,从此爱好上了生物学。

二、生物科普阅读的现状调查

为了摸清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现状,笔者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学生生物科普阅读严重不足。

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对初中3个年级随机9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读过6本生物科普书籍的学生仅占8%,拥有生物科普读物的仅占3%,完整阅读过《昆虫记》的仅占1%。各个班级都有图书角,藏书绝大多数是同学们自己捐的,其中生物科普读物很少,绝大多数是文学读物。

三、生物科普阅读不足的原因分析

1.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与家长的科学素养不高和科学教育意识淡薄有直接关系

据调查,仅有6%的家长给孩子讲过科普知识,60%的家长认为对孩子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课程科目不包括生物学,家长经常看科教电视节目的不到10%,经常看生命科学电视节目的仅为5%;90%的家长拒绝孩子养宠物,家长为孩子购买的过生物科普书籍的仅占3%。

2.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与学生的阅读习惯缺失有关

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其实是学生阅读不足的一个侧影。根据调查,学生的课余时间,绝大多数用于做作业和娱乐,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不主动购买书。学生自发购买的课外书籍多数是漫画和文学类书籍。

3.学生的阅读现状反映出学校在对阅读引导和评价方面的不足

目前,教师对阅读强调得多,引导得少,落实得也少。甚至有的学科在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上带有浓厚的应试色彩,出现了每逢阅读必做阅读题的情况,甚至教师包办代替,替学生提炼、归纳好所谓的完美答案,让学生背诵现成的结论,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厌烦和抗拒的心态。

生物教师在生物科普阅读的引导缺少积极、系统的指导。长期以来,生物教学受课时少、教学任务重以及考试评价指挥棒的影响,普遍存在重教材、轻课外科普阅读的现象,就是考什么就只教什么,考多少就教多少,考到什么程度就教到什么程度。许多教师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持消极态度,认为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的,课内的知识能态度端正地学习就要谢天谢地了,根本不指望学生能够在课外进行自主阅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认真听课的学生经常会由当时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联想到曾经阅读到的某一个特别的生命现象,非常希望马上能在课堂上说出来,但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不受影响,或者为了担心学生扯得太远收不回来,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早已备下了一套提防这类可能导致“离题”的疑问的方法,能够迅速巧妙地迂回过去,其实是不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的这种态度打击了学生继续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性,对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显然也是非常不利的。

四、生物科普阅读的推动策略

1.呵护好奇心,引导学生拿起生物科普读物

生物阅读的引导,核心是生命和阅读,因此就要抓住这两个核心入手。人的天性里是有着对生命现象的好奇的。教师能够为他们解答的疑问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疑惑恐怕连教师也难以做出科学正确的解答。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学生产生好奇心的契机,引导学生向书籍寻求答案;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地通过情境创设,讲一个令人惊讶的有关生命的故事,或者一个奇特的生命现象,或者介绍一位了不起的生物学家等等,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阅读过程,从书籍中得到更为详细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这样,学生就会认可独立阅读这条获取知识的途径,并愿意反复实行它,为以后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打下基础。

2.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营造读生物科普书籍的氛围

学校的图书馆里有一定数量的生物科普读物,但是这些宝贵的资源很多都在沉睡,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去阅读它们。可以指导学生有关图书分类的一些知识,教会他们利用图书分类代码快速地找到生物科普类书籍;可以把“统计清点学校图书馆生物科普书籍”这样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学校图书馆中所有生物科普书籍的藏书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可以组织学生中的生物科普读物的爱好者们,用小作文、手抄报、海报以及幻灯片等形式进行书籍推介,介绍自己喜爱的生物科普知识和书籍;还可以组织这一类的推介作品比赛。这些活动使学生成为宣传者,发挥出很好的带动作用,也营造了生物科普阅读的氛围。

3.举办“生命讲坛”,促进学生的生物科普阅读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读进去”,还要鼓励学生“讲出来”。事实证明,讲得出来对学习者的挑战性更高,讲得出来才是真正的理解,原本从书本上到获取信息,学习者如果有意将其讲述给别人听,并且努力帮助听众理解,这实质上是一个预备教学的过程,这位信息的传播者会主动地追求信息传播的效果,会为此主动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会主动追求对信息本质的深入理解。在他选择表达用语、表现形式的过程中,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会不断深化,组织、编辑、迁移、综合运用等能力也获得提高。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生物课定期举行“生命讲坛”,布置学生或小组轮流进行短小的片断教学,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本教材,是与当前的教学相结合内容的或者有一定联系内容,也可以是生命领域之内的其他内容。要办好“生命讲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如选题、收集材料、整合素材、PPT制作以及演讲基本功训练等。对他们的演讲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使演讲者或小组能够得到一定的认可,从而对这一活动发生兴趣,有利于这个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篇4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各社区在社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协调辖区内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应急工作,各社区按照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根据疫情发生的级别,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应急情况实行分级管理。

(二)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各社区要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各项应对准备工作,根据需要建立应急预备队,一旦发生疫情,要做出迅速反应,采取果断措施,及时上报和控制疫情。

(三)预防为主,群防群控。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同时,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范意识,依靠群众,全民防疫,动员一切资源,做到群防群控,尽最大努力切断一切可能的病毒传播途径。

二、组织领导

社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各社区的防控工作,具体名单如下:

三、工作安排

为保证疫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各分管领导按照分工安排,负责指导、督促各社区做好防控工作。同时,社区管委

会组建相应保障工作小组,落实相关应急处理工作。

1、排查组: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各社区做好境外人员、中高风险等疫区返乡人员登记和监控工作,及时掌握群众动向;对城区内出现的疫情或者疑似病例进行登记并上报。

3、治安组:组长,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和社会动态,及时依法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协助有关部门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

4、后勤保障组:组长,负责做好疫情防控的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5、督查组:组长,负责监督应急处理过程中全体人员依法开展工作,查处应急处理工作中违法违纪、工作不力等问题。

四、疫情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

(一)发现疫情或疑似疫情的,立即按照有关规定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对感染病例所在地范围内进行紧急免疫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监测。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和教育宣传工作,稳定人心。

(二)对发生疫情所在社区进行逐户排查,及时上报。

(三)开展防控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利用宣传栏、宣传单页、社区小喇叭等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整治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

(四)各社区及时排查境外及中高风险疫区返乡人员,及时上报排查表,并建立“三位一体”防控责任人信息台账。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

坚持社区党工委、管委会统一对防控工作进行领导,迅速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完善疫情监测等防控应急机制。明确各社区书记为本社区第一责任人,针对疫情坚持实行每日定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或疑似疫情的,必须立即上报,确保做到及时、迅速、高效地进行应急处理。

(二)开展爱卫活动,清理卫生死角。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清理卫生死角等活动,通过宣传栏、宣传单页、小喇叭等形式广泛宣传防范疫情的相关知识,倡导健康、卫生、科学的生活方式,预防疫情在人群中传播。

篇5

[关键词] DKA;诱发因素;诊治

[中图分类号] R58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3(b)-138-02

DKA是由血糖急剧升高引起的胰岛素的严重不足激发的酸中毒,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死亡。近两年来,我科共收治DKA患者42例,现就其资料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DKA的诱发因素和提高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均为2007年7 月~2009年7月在我科住院,其中,男18 例,女24 例;年龄17~82 岁,平均53.4岁。典型“三多一少”20例,腹痛9例, 意识障碍7例,发热5例,气促1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的1997年ADA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新建议标准。42例患者均具有下列临床表现: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尿糖、尿酮阳性;酸中毒表现:血气分析为代谢性酸中毒,CO2CP

1.3 治疗方法

给予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加补液、补钾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除1 例因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41例患者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加对症治疗后,血糖、血钾、血氯等恢复正常,尿酮、血酮消失,DKA纠正出院,总体治疗效果良好。

3 讨论

3.1 ADA诱发因素[1]

DKA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凡是能引起体内胰岛素严重的绝对或相对缺乏的因素,都可以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2]。

3.1.1 Ⅰ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是胰岛素或中断、或不足、或失效。本临床资料患者自行减药停药12 例,占28.5%;

3.1.2 饮食感染也是较为常见的诱因,急性饮食感染或慢性饮食感染发作居多;感染部位多在呼吸道、泌尿道及病毒消化道等。本临床资料患者感染18例,占42.9%,无症状隐性感染占总感染例次的35.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达10例,占55.6%,泌尿道感染5例,占27.8%;胆道感染2例,占11.1%;结核性胸腔积液1例,占5.5%。

3.1.3 应激状态,如手术、外伤、休息骨折、分娩、麻醉、妊娠、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能诱发酮症酸中毒。本临床资料患者应激状态诱发DKA 5例,占11.9%,外伤2例,占40.0%;分娩、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各1例,均占20.0%。

3.1.4 精神因素有时也能诱发DKA,主要的精神因素如精神创伤,精神紧张及过度激动等都有可能诱发DKA。本临床资料患者不良情绪有2例患者,占4.8%。

3.1.5 饮食失调是诱发因素中最难控制的,如过多进食含糖和脂肪的食物,过度饮酒,过分进食碳水化合物等。本临床资料患者饮酒暴食诱发DKA3例,占7.1%。

当然,到目前为止,仍有诱发DKA的因素尚未查明,有待医学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临床资料患者有1例不明原因。

3.2 DKA的诊治

就目前的医学技术而言,DKA 的诊断并不困难,疑诊DKA 的患者可通查尿糖、尿酮、血糖等来确诊。但有些疾病与DKA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只有高度警惕和及早进行检查,才能避免误诊和漏诊。

3.2.1 胰岛素治疗是DKA治疗的基本手段。通过DKA的临床表现和诱因的总结分析,进一步明确了DKA病理[3]: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和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多,从而造成糖原异生增加,肝糖输出增多,也就使人体内的血糖含量过高,而过多的脂肪在动员和分解过程中,会加速酮体大量生成和积聚,进而发生酮症酸中毒。因此,治疗DKA必须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来纠正糖和脂肪代谢紊乱。

3.2.2 补液治疗。大量合理补液是DKA治疗的重要手段。DKA患者的失水量一般达到10%,过多的失水造成血容量减少,从而使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同时胰岛素的生理效应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也就不能实现降糖、消酮、纠酸、除毒的治疗目的。

3.2.3 补钾治疗。低血钾是DKA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开始时即可补钾,但要严格控制量,因为DKA继发的代谢性酸中毒,经用胰岛素治疗及补液后可随代谢纠正而好转,当机体排酸机制受抑会诱发加重颅内酸中毒和组织缺氧。

3.2.4 药物治疗中还可以适量使用抗生素、白蛋白静滴等,这些也有利于DKA纠正的治疗。有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

总之,DK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糖尿病患者,而且目前患病人数呈递增的趋势。所以,加强糖尿病诱导因素的综合分析和科普知识的广泛宣传是十分必要的[4]。

[参考文献]

[1]涂修龙.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8例次诱因分析[J].安徽医学,2008,29(3):321-322.

[2]黄汉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治探讨(附24例分析)[J].河北医学, 2005,11(6):557-558.

[3]林凯,张小军,王瑞烈,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1 例临床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5):438.

[4]武永庆. 4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分析[J].检查医学与临床,2009,6(8):622.

篇6

关键词:乙肝;疫情 ;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有效控制乙肝发病率,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卫生部亦已下发了《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吉水县全县共有19家医疗卫生疫情报告单位。目前乙肝疫情位居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前2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乙肝疫情资料来源于吉水县2010~2013年每日的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每个月的疫情动态及每年的年度疫情动态分析。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一方面对2010~2013年吉水县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和县疾控中心有关对乙肝防治管理等资料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2010~2013年全县登记报告的乙肝患者的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地区和职业分布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乙肝疫情概况吉水县2010年共报告乙肝141例,报告发病率为64.67/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4.00%,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2位,仅次于结核病;2011年报告乙肝202例,报告发病率为54.67/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4.02%,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1位;2012年报告乙肝166例,报告发病率为51.67/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3.55%,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1位;2013年报告乙肝181例,报告发病率为47.33/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6.84%,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1位。

2.2时间分布全年均有病例报告,9月份最少,占6.4%;5月份最多,占10.9%(见表1)。

2.3性别及年龄分布4年共报告乙肝病例690例,其中男性532例,女性158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2.9/10万、12.7/10万,经统计学分析,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各年龄组发病情况见表2,21~5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达167.4/10万,其他年龄段为55.2/10万,年龄组间发病率差异也非常显著(见表2)。

2.4职业分布2010~2013年乙肝病例职业构成以农民或民工为主,占总数的63.3%;儿童所占比例最小,仅占总数的1.0%(见表3)。

3讨论

对乙肝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疫情状况的评价是一项有助于规划、预算、评价和调节开支计划的重要工作。吉水县自2004年4月1日实行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以来,乙肝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从2010年的43.18/10万上升到2013年的85.86/10万,这与加大乙肝疫情监测力度,提高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等因素有关,并不完全是发病率升高。根据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吉水县乙肝的报告病例数在今后几年可能还会继续上升。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乙肝防治工作力度,积极做好预防控制工作[1-2]。

3.1从乙肝发病时间的分析结果来看,全年各月份均有乙肝病例发生,5月份为发病高峰,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①4、5两个月份为全县开展健康体检的时间;②乙肝病例报告可能存在迟报现象。

3.2从乙肝报告的性别发病率情况来看,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表明乙型肝炎对男性的危害明显大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往较密切。

为进一步做好乙肝预防控制工作,建议:①加大乙肝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并将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健康教育规划,坚持全民健康教育与重点人群教育相结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②定期对重点人群进行普查,及时发现患者,早期治疗,同时有效地保护好易感人群;③落实政府承诺,全面实施现代病毒性肝炎控制策略;④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保持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率;⑤加强流动人口乙肝管理,努力探索对流动人口乙肝患者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妇女病的普查普治是保证妇女健康重要措施,调查掌握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顺位,有针对性的对某些疾

病制度干预措施,降低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率,对癌症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我院体检中心于2009年起对本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进行妇女病普查体检及妇女常见病的防治保健科普宣传,降低妇女常见病的发生率,提高我地区妇女健康水平。现将我地区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如下:

1 普查项目

⑴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可知是否患有阴道炎。⑵宫颈细胞学检查可排除是否患宫颈癌。⑶窥阴器视诊可发现阴道及宫颈病变,如阴道囊肿、赘生物、宫颈糜烂、息肉、腺体囊肿等。⑷妇科内诊可检查出子宫、输卵管、卵巢是否病变,如子宫肌瘤、附件囊肿、盆腔炎等。⑸检查,通过触诊、乳腺红外线、乳腺彩超,筛查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癌等。⑹妇科超声,可筛查子宫和附件疾患。

2 普查疾病的顺位

普查疾病的顺位依次为:阴道炎、宫颈糜烂、疾病、子宫肌瘤、附件炎、宫颈癌。其中阴道炎、宫颈糜烂、附件炎多发于24~45岁之间的已婚妇女;疾病(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多发于30~40岁妇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子宫肌瘤好发于35~55岁,尤其是45~55岁之间的妇女;宫颈癌多发于40~55岁妇女。

3 疾病因素分析

在普查的所有妇女中,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3.1阴道炎 多发于25~45岁之间的妇女,正常阴道内有比较完善的防御机能,保持一定的酸碱度。一旦感染,酸碱度改变,就容易引起各种阴道炎。各种病原菌,如滴虫、霉菌、病毒、细菌等在潮湿环境均为发病诱因。传染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方式为传染,有些病原菌通过直接原因传染给女性,发展为阴道炎。间接方式为通过公共场所,如大浴池,公共用具,旅店被褥,宿舍的洗衣盆等被传染上阴道炎[1]。另外,还有经期不卫生;各种阴道炎手术操作原则放松;身体虚弱;孕妇;不洁性生活;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菌丛失调,导致霉菌发生。分析其原因是性卫生知识缺乏、保健意识淡薄。很多妇女,不能使用正确方法清洗外阴、滥用不洁卫生纸巾擦拭外阴,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不节制。

3.2宫颈糜烂 发生年龄主要集中于性成熟期,尤其是40岁以前是发病的高峰期。此时期的妇女正处于生殖旺盛时期,性活跃阶段,卵巢内分泌功能旺盛,雌激素水平较高,性生活较频繁,又要经历月经、分娩、流产及放取环等宫腔手术,破坏了宫颈正常情况下具有的多种防御功能,而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抗感染能力较差,并且由于宫颈管黏膜皱襞多,一旦发生感染很难将病原体完全消除,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糜烂。重度宫颈糜烂是宫颈癌的发病基础,应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3.3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多发年龄为30~40岁,文化程度越高,发生率越高,分析主要原因与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过高、工作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母乳喂养率降低等因素有关[2]。

3.4子宫肌瘤 多发于30~55岁妇女,此类患病妇女职业区分不明显。多见于不孕或青春期后而在绝经后逐渐萎缩的妇女。分析其原因大致为妊娠或血清雌激素水平增高、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3.5其他妇女疾病,如宫颈息肉、盆腔炎、附件炎等。

4 预防保健措施

针对我地区妇女病常见妇女病的患病率及发病原因,应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全民卫生健康宣教工作。针对部分妇女对妇女病普查的意义认识不足,采取一对一健康宣教,到企事业单位开展生殖健康知识讲座,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足够妇女保健意识,信息咨询平台,开通妇女健康热线电话等。通过多种形式、多样化、长期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妇女掌握疾病预防知识,真正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加强妇女病的普查力度。把妇女病普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位妇女,增强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宣传可使许多原拒绝检查的妇女自觉参加妇女病的普查,有效地将生殖道疾病预防和控制在疾病初期。为具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建立健康档案。妇女病普查作为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对普查中发现的疾病应给予积极处理,同时为具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复查、随访,进行重点干预。

5 普查意义

普查使得广大女性⑴进一步了解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防止性传播疾病的传播和蔓延。⑵降低癌症死亡率,普查可以早发现危害较大的恶性肿瘤,如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降低死亡率。⑶增强妇女卫生科普知识,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性卫生知识教育、性生活保健知识普及。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甲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控制现状; 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0-0144-02

doi:10.14033/ki.cfmr.2015.10.072

1 甲型病毒性肝炎

1.1 甲肝发展情况

甲肝是由甲型病毒性肝炎导致肝脏出现损害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我国在1988年上海发生过一次甲肝流行,此次为全球最大规模甲肝病毒流行,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近年我国依然有部分地区出现甲肝流行,对社会安定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对甲肝流行进行预防依然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

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自1990年开始,甲肝发病人数呈急剧下降趋势,其中

1.2 甲肝预防对策

有学者对上海近20年甲肝与细菌性痢疾发病情况、GDP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经研究显示,随着GDP的不断上升,使细菌性痢疾与甲肝发病率呈急剧下降趋势,且下降与上升呈基本一致[3]。随着甲肝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高,使甲肝发病下降趋势显著优于细菌性痢疾。由此显示,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能将甲肝病毒的口、粪等传播途径的传播率降低。有疾病监测资料表示,甲肝疫苗加入计划免疫管理范畴后,甲肝发病情况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从以往的70%,降至5%以下,有巨大的变化幅度[4]。

甲肝疫苗不仅能对甲肝发病情况进行控制,也能对甲肝慢性发作作有效预防。经统计显示,各年龄人群在接种甲肝疫苗后,发病率均有明显下降,其中青年人群下降率最为显著。目前,我国的甲肝发病率处于持续下降状态,需要进一步对食品安全与饮水卫生作进一步监管,从食物与水源处切断HAV传播。重点控制贫困地区的学校,提高学校对病毒性肝炎的控制意识。

2 乙型病毒性肝炎

2.1 乙肝基本情况

乙肝是因乙肝病毒(HBV)引发的肝部受损基本,肝部为主要靶器官,会引发多器官受损,主要经血液传播。目前,致癌因子中,HBV仅次于烟草,乙肝传染人主要为乙肝患者与HBV表面携带者,可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与性传播,未进行免疫人群,极易发生感染。近年来,乙肝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发病人群主要为20~45岁青壮年,20~24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报告病例显示,男女无明显差异,病例多呈散发性,无明显季节性,且农牧民居多,占49.8%,发病类型主要为慢性发病[5]。

2.2 乙肝控制策略

2.2.1 开展儿童乙肝疫苗免疫 对儿童开展乙肝疫苗免疫,是国家对重大传染性疾病乙肝进行传染控制的主要策略。自2005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展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服务,联合医疗卫生单位加强合作,严格遵守乙肝疫苗接种程序,确保每位新生儿都接种乙肝疫苗。

2.2.2 加强血液制品监督,预防医院感染 加强对血液制品单位与采供血单位管理,未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由采集血引发血液传播,需要对相关单位与人员进行依法惩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需重视血液传播疾病在临床诊疗中的控制与预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的管理规定,确保医疗安全性。对介入性治疗器械,需要加强管理,对一次性使用器械,避免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需严格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相关规定进行消毒、回收处理。

2.2.3 加强医疗单位人员管理 卫生部门需要加强对病毒性感染防治机构相关人员,加强监督制度,非法行医人员需要及时取缔,并根据相关法规采取处罚措施。按照《执业医生法》的相关规定,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方针,对每个医生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等情况进行定期考核[6]。

2.2.4 加强实施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乙肝防治意识 乙肝防治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是科普知识的主要内容,应该纳入健康教育规划中,有针对性、有计划、科学、合理的开展乙肝防治工作,向民众宣传乙肝的防治方式以及其危害,让群众对乙肝传播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防治观念,各部门与媒体都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对乙肝防治知识进行宣传,促进乙肝知识的普及。

2.2.5 建立乙肝病毒防治体系 阻断母婴乙肝阻断,对贫困地区孕妇进行严格筛查,存在乙肝病毒阳性孕妇,需要对新生儿给予大剂量的HBIC与10μg HepB接种,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

各地区加强乙肝防治的健康宣教,目前,依然有许多地方对乙肝传播相关知识较为缺乏,因此,需要对儿童、新生儿家长、成人等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健康宣教方式,让所有人都了解乙肝,并熟悉防治相关知识,提高自身预防意识。

针对病毒性感染的流行,我国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积极预防,提高对病毒性感染的防治工作力度,制定防治方案,开展相应策略,实施综合措施,对病毒性肝炎传播与流行进行积极控制。大力推行新生儿疫苗接种,减低病毒性感染的发病率。加强卫生监督与食物安全、饮水卫生监督,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随着免费疫苗政策的实施,甲肝发病率已经得到控制,乙肝控制情况也极为显著。

参考文献

[1]林财鑫,谭云波.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83例回顾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119-120.

[2]刘剑华,杨继武,夏琼等.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152-153.

[3]王祥.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4-25.

[4]蔡承敏,魏林,段志新,等.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40-42.

[5]周永明.应用灰色模型预测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59-160.

篇9

根据上述重要意义、困难与问题,我们的工作计划与具体实施归纳如下。

(一)教学内容

根据幼托或小学生生长发育和疾病谱特点,精选下列内容系统讲授:

1.儿童生长发育和常见疾病防治科普知识,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与各阶段正常生理指标范围、儿童各年龄段分期及其特征、儿童常见疾病分类简介、儿童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常见病护理要点和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等。

2.儿童各系统最常见疾病诊治基础,比较详细归纳与描述包括:①急性呼吸道感染;②腹泻病;③过敏性疾病;④头面部疾病(结膜炎、中耳炎、鼻炎、龋齿等)等临床表现、早期症状特征、隔离防护措施、就医前准备事项和住家治疗要点。

3.急性损伤与院前急救。急性外伤紧急处理原则与方法,心肺复苏规范方法步骤与转运前处置细则,应对灾害事件的科学自救措施等。

4.季节性传染病。在儿童期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学习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协助诊治技术,如春夏季的手足口病、夏秋季的细菌性痢疾、秋冬季的甲型流感等。

(二)教学安排

1.教师队伍。教研室组成以儿内科为主,包括小儿外科学和骨科学的,教学能力较强,具有讲师及以上(副教授、教授)资格职称的多名高年资临床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商讨教学目标要求、具体教学方法,并根据各位教师的临床专业,安排教学内容。

2.授课对象。为探索经验,并尽早使幼教单位受益,首批学员选择具有一定儿科医疗保健知识的,所属地区所有幼托机构和小学的卫生老师。此外,由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在生理和病理学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故将幼托机构教师和小学教师分成两批,在同样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针对幼托机构的学龄前期儿童和小学的学龄期儿童的特殊性分开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3.教材编写。以儿科学教材为基础,根据课程内容,编制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写适合于幼托机构和小学老师学习与掌握的,儿内科与儿外科相关章节教材供参考学习与课后复习。

4.教学顺序。授课顺序为前述所列的:①儿童生长发育和常见疾病防治科普知识;②急性损伤与院前急救;③儿童各系统最常见疾病诊治基础;④在特殊时期的相关季节性传染病防治。以循序渐进,并前后呼应。

5.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展包括:①理论教学:以理论大课形式,系统讲授各章节。②实践教学:采用我院模拟教学中心所备儿科学模具,开展各项急性损伤和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培训。③师生互动:以讨论的形式,解答学员关于教学内容和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消除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6.考核方式。为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客观了解教学效果,培训结束前举行笔试考核,问题内容涉及课程中的关键理论问题和临床操作要点。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学员可参考讲义教材答题,以进一步提高对于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并熟悉教材内容分布,有利于提高今后参考阅读效率。在阅卷评分的过程中,也能使我们及时发现与解决共性问题,以利不断提高今后办班的教学质量。

7.后续工作。经过上述系统教学与师生互动,使我院儿科与学员单位建立必要的联系,以便随时解答学员在工作中所遇问题,也为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指导,以及各种形式的医校联动创造条件。

(三)教学管理

1.组织工作。所属区教育局牵头,经我院教学管理处下达,由儿科教研室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区教育局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各幼托机构和小学教师参与学习。

2.质量管理。①学习质量: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将学员结业考核成绩与是否合格,均纳入教师执业技术培训计划之中。②教学质量:儿科教研室根据区教育局所收集的各单位学员反馈信息、课堂师生互动和结业考试成绩,了解教学质量,酌情改进教学计划与方法。③教学管理:由我院教学管理处督查教学过程,将教学质量纳入各位教师的年度工作业绩考核之中。

二、结果

1.显著教学质量

通过前述认真思考、计划落实和管理考核,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届,为期一年的幼教老师儿科学知识讲座和实践操作指导培训课程,总计学员近300人。幼托机构和小学卫生老师分班教学(分别为48学时),均获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体现在:①考核成绩:每次书面考核答题质量高,均能够得到100%的合格率。②后续效应:学员在此后工作中,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和协助医院诊治工作,并与授课教师保持联系,随时解决疑难问题。或推荐青年教师参加我们计划的下一届培训,为学员单位的儿童健康保健工作做出一定贡献。③科普宣传:部分老师课后邀请我科医生为幼托儿童和小学生家长进行科普宣传。④总结提高:根据结业书面考试和区教育局所收集的学员建议,获得教学质量的客观信息反馈,有助于不断促进教学方法改进与质量提高。

2.先进经验推广

通过本次培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后续效应,使地方政府的教育局、卫生局、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和儿科学教研室均感受到,此项幼教老师的儿科学技术培训课程意义重大、具有显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值得继续开展,并可能在其它区县进行推广。

3.促进医学教育

在本单位举办针对于校外学员的高质量医学教育项目,也为在校学生或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高质量讲授与培训课程,充分展示科室的医教研综合实力,了解儿科学的重要地位与发展前景,使更多的学生关注儿科。以往我校医学院毕业生罕有选择儿科作为专业方向的不利局面,近年来得以明显改观,每年均有多名本科生立志报考儿科学研究生,或七年制和八年制的长学制学生选择儿科作为硕士或博士学位专科培养方向。完成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也有强烈的愿望继续留在本科室工作,加入到儿科临床医师行列。此外,通过促进医学教育质量提高,也使教研室成功申报高层次教学研究项目,并总结经验发表高质量教学论文。因此,成功举办高质量校外教育项目,也能有效促进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事业进步与发展。

4.后续工作计划

后续工作内容包括:①补缺:对于第一期未能出席培训者,举办第二期培训,以确保本区幼教老师儿科学教育全覆盖。②深化:与教育局相关部门协商,考虑对幼托机构和小学的非卫生老师岗位的骨干教师和管理者,进行适当儿科学知识宣传与普及的可行性与计划性。③提高:根据学员结业考试和学员对于教学过程与质量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质量。④推广:儿童血液病诊治研究是我们上海市同济医院儿科的临床特色之一,并于近期成功申报获批上海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儿童常见血液病诊治技术推广》。在此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也已借鉴本项目的一些共性经验。同时,也可在适宜技术在周边区县医院儿科推广过程中,介绍我们对于幼教老师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与成果,为周边地区开展类似教学项目提供经验。⑤研究:在我们儿科教研室完成目前在医学教育研教学研究项目过程中,将此类幼教老师培训内容与成果纳入其中,并总结经验申报有关幼教老师儿科学技术培训专题的教学研究课题。

三、总结

国家人事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文件已有近20年历史,此后卫生部也先后多次《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和《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均有效促进了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然而尚未见有关由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临床科室或教研室开展对各级学校教师举行相关学科医学知识教育,尤其是对于幼教老师进行儿科学进修培训的经验报道。从本文前述意义与实践成果可见,开展此类医校联合的学校老师医学知识培训项目存在显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虽然,目前国内师范院校均设立必要的生理卫生课程,幼教机构卫生老师也具有一定的儿童健康保健与疾病防控专业知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生活质量提高,儿童疾病谱与社会需求将发生相应转变,常见流行性传染病(流感、手足口病等)病毒株血清型变化与新型有效药物的问世,也将导致疾病在流行、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等特征发生改变。因此,不但在岗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接受教学医学教育,幼教机构老师也需要不断接受新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知识。并且需要通过正规统一培训,以达到各级幼教机构教师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基本统一。

虽然,儿科学具有各种特殊性、各单位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参差不起、医院与学校的工作性质存在差异,使此类教学活动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但通过我们上述的思考与实践,均显示能够合理解决上述困难,并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麻疹;小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090-0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表现[1]。本病传染性强,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预防其流行,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儿童发病率显著下降。现将近三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麻疹患儿的护理体会总结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2008年5月共收治麻疹患儿62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6月~7岁。

1.2 主要症状和体征 62例患儿中,发热62例,咳嗽60例,皮疹62例,畏光56例,流涕60例,结膜炎58例,腹痛腹泻32例,咽部红肿62例,出疹柯氏斑62例。

2 护理措施

2.1 高热的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尽可能住单间,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避免对流风及强光刺激。保持室温18~22 ℃,湿度50%~60%,衣被穿盖适宜,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监测体温的变化,每4小时1次,观察热型。高热患儿可用小剂量退热剂或温水擦浴。忌用激素,或大剂量解热药,防止体温骤降出现不同程度周围循环衰竭,而使皮疹突然隐退,延误透疹进程[2]。忌用醇浴,冷敷,以免影响皮疹导致并化症。

2.2 病情观察 小儿因其特殊生理特点,病情变化快而复杂。麻疹并发症多且重,应及早发现,需严密观察病情。监测患儿体温、心率、呼吸、出疹及退疹情况,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出疹期如透疹不畅,疹色暗紫,持续高热,咳嗽加剧,肺部音增多,为并化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可至心力衰竭。患儿出现频繁咳嗽、声嘶、甚至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症,为并发喉炎的表现,患儿出现嗜睡、惊厥、昏迷为并发脑炎的表现,应根据病情变化随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2.3 皮肤黏膜的护理

2.3.1 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每日用温水擦浴1次,忌用肥皂。内衣应为棉制柔软的衣服,宜宽松。腹泻患儿注意臀部皮肤清洁,勤换尿布垫,观察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及量。勤剪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如透疹不畅,可用鲜芫荽菜煎水抹洗全身,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透疹。注意防止烫伤。

2.3.2 加强五官的护理。室内保持光线柔和,常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或眼膏,每日4~6次,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及呼吸道分泌物,翻身拍背协助痰液排出,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多喂盐开水,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3~4次或含漱朵贝液,口腔或嘴角干裂者涂石蜡油或4%硼酸软膏。

2.4 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稀粥等,经常更换食物品种,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有助于消化。多喂温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指导家属做好饮食护理。

2.5 预防感染的传播 对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 d,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 d,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应隔离观察21 d。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每日2~3次。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 h。减少不必要探视,预防继发感染,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

3 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

由于麻疹传染性较强,可经飞沫传播。为控制疾病的流行,针对传染病的流行特点,通过交谈、墙报、宣传册等方式向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科普知识水平,认真配合好医院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院内的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关爱患儿,随时提供所需的身心帮助,满足其对安全、爱的需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儿出院后保持清淡、营养饮食,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坚持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按计划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