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新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税新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税新政策

篇1

一、新准则职工薪酬内涵

职工薪酬计划是企业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我国在新准则前对这一重要的概念没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框架,对职工薪酬的理解比较狭隘,一般仅指工资和福利费,有关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规定也散见于各相关规定。新准则职工薪酬的内涵要广泛得多。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企业薪酬准则所规定的职工薪酬主要内容与《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劳动报酬一致,将原单一核算工资、福利、社保等费用归一,明确企业为每一岗位职工所支付的全部报酬和企业成本。

二、新准则职工薪酬核算变化

会计核算时,设置“应付职工薪酬”一级科目,根据薪酬类别如工资薪酬、福利费、各类社会保险费用、辞退补偿、带薪休假费用等,设置二级科目,如“应付工资”、“应付辞退补偿”、“应付社会保险费”、“应付住房公积金”、“应付福利费”等,取消原先的“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其他应付款”等一级科目。准则统一了各类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原则: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确认为负债,根据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但辞退福利除外。

三、职工薪酬的会计和税法主要差异分析

职工薪酬从涵盖时间和支付形式来看,包括企业在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给予的所有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利;从支付对象来看,包括提供给职工本人及其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如支付给因公伤亡职工的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抚恤金。会计上核算的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较广,税法上应仔细鉴别,有部分并非是税法意义上的工资总额内容。

计量职工薪酬时,应该按照国家标准计提。国家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时,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

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时,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

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工资总额和新税法上工资的口径基本相同。从职工人员规定上来看,依照会计准则及指南会计上,职工人数的概念较广泛,包含与劳动法吻合的,签订合同的所有人员、职工;以及未签订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此外还有为企业提供了类似服务,也纳入准则的职工范畴。税法上,人员工资薪金能否作税前扣除,关键是看是否是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是否是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对合理的判断,主要从雇员实际提供的服务与报酬总额在数量上是否配比合理进行,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

2.职工福利费。新准则改变了以前按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的做法,而是采用按实列支的处理办法。新财务通则改革企业职工福利财务制度,原从职工福利费列支的职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项目统一改为按照规定比例直接从成本中列支。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按规定据实列支,超过税法规定允许列支的部分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实施条例继续维持了职工福利费扣除标准,但由于计税工资已经放开,实施条例将“计税工资总额”调整为“工资薪金总额”,扣除额也就相应提高。

3.社会保险费。指企业按照国务院、各地方政府或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包括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企业以购买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属于提供的职工薪酬,应当按照职工薪酬的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关于有关保险的税前扣除,税法强调的依国家有关规定缴交的可以税前扣除,不符合规定的不予税前扣除。

4.住房公积金。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超范围和标准的住房公积金不允许税前扣除。

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企业分别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和1.5%或2.5%计量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义务金额和应相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薪酬金额;税法上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这些与科技部等六部委规定的比例及《工会法》规定的比例相衔接。

6.非货币利。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外购商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职工无偿使用企业资源,免费为职工提供商品或服务等。税法上对非货币利,是否应当计入工资总额还存在争议。或认为此情形个人并无可自由支配所得,因此不应当计入工资总额;或认为企业为职工个人负担的费用都应当计入工资、薪金所得。具体确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原则上应可作为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计入工资、薪金所得扣除,不符合规定的可作为福利费项目处理。

7.劳动经济补偿。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尚未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补偿建议的计划中给予职工的经济补偿,由于被辞退的职工不再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对于满足负债确认条件的所有辞退福利,均应当于辞退计划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当期计入费用,不计入资产成本。税法规定,职工没有选择继续在职的权利,企业支付的一次性生活补贴及一次性补偿支出等,原则上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或以后年度均匀摊销。若职工有选择继续在职的权利,属于或有事项,通过预计负债计入了费用。税法上对费用的税前扣除,原则上应为据实扣除,因此按税法规定对企业确认的预计负债而计入费用的金额不允许税前扣除。

此外,准则上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税法处理时,要注意和不作为工资薪金支出的项目相区别或予以剔除。凡是符合税法规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才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

篇2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及特点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中,(1)和(2)属于技术创新,(3)和(4)属于市场创新,(5)属于制度创新。而对于技术创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技术创新是使一种设想成为工业或商业的活动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变化;美国小企业管理局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从发明开始,继而开始发明成果,然后向市场推出新型的产品、工艺或服务过程;有专家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综合。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是要使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且在整个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作为自主技术创新的投资决策主体,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依据行业发展前景、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产品未来市场需求变化等,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创新项目和技术,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理性投资,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二是企业而非专门的研究所、大专院校要成为研发的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调整和优化企业科技资源配置;三是企业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着手建立有利于企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四是企业要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税费后,有权对其技术创新收益进行自主合理分配和使用,包括留出部分利润用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奖励有关科技人员等。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节约使用、综合利用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加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领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凸显,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已经成为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然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尤其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因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只有在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集中力量突破一些涉及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战略技术,减少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程度,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逐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2006-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当前,尤其是要适当增加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研发环境的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国际惯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搭建有关产业或企业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着力提高其研发水平;二是支持建设以自主创新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由于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聚集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以及以这些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中介机构,因而加强财政资金投入会对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国外自主知识产权的申请和维护费用比较高,而且难度相当大,而财政资金给予必要的支持则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自身力量薄弱的弱点,增强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资助、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科技成果转化、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资助等。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规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可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基金收益、捐赠以及其他资金。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可以考虑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对现有分散的资金进行整合,并集中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资金多头管理、责任纠缠不清等问题,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投资也积极投资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壮大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完善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其中,尽快全面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有利于公平企业税负,提高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充分调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此外,对于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尤其是一些研发费用较多、支出比重较大的企业,考虑允许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抵扣;对于企业利用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以及由此造成的资产评估净值增加,可以考虑在一定期限内适当减免企业所得税;适当减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对于企业技术人员的专利收入、版权收入以及技术援助收入也要考虑适当减免。

篇3

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标志,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但对于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至今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解不一。陈永忠定义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知识、技术、资金、信息密集的产业。陈程和刘和东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系列新技术群的统称,它是以最新科学成就和发现为基础,进行科研和创造,不断地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产业。王昌林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一个以智力密集型工业为基础,在多学科技术集成下服务于基础工业和相关产业的综合性产业群。任海玲等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本文比较认同第三种观点。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有必要进一步谋划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然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政策之一,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

二、目前江苏省财税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财政拨款始终无法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政府财政应承担的职责尚未完成。2013年江苏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7798.47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其中用于支持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经费为16.5亿元比2012年增长1.9%,这说明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就会导致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和长期效应不符合财政职能的要求,最终偏离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2.税收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江苏省税收政策问题主要集中在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所得税方面主要存在优惠对象不科学、优惠方式单一、优惠效果欠佳、个人所得税矛盾突出和企业所得税负担较重的问题。增值税方面主要存在高新科技企业提前垫付税款加重企业负担和对部分企业征税政策界定不明等问题。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其销售周期较长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商品销售,所以企业就要提前垫付增值税税款,挤占了企业本来就不充足的资金,使企业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科技创新。

三、促进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1.促进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1)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目前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财政支持方面仍然不足。我们应该加大财政资金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不断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加强风险资本的投入机制。同时,要不断优化财政资金的投入结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江苏省的财政支出结构主要偏向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这种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率较低,科研成果是否能直接创造出社会效益还需实践检验,由此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改变这种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可以建立财政科技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促进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1)完善税种改革。增值税方面应适当扩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优惠的范围。所得税方面,企业所得税应区别对待不同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大中型的、发展稳定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可以严格征收,但对于小型的、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广告费的扣除比例等。个人所得税应实行分类课征制度,不同岗位上的科技人员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2)对风险投资资金给予税收优惠。风险资本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风险投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不仅可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样会有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

基金项目:2015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C28)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7日

一、引言

东莞作为一个中小企业制造名城,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大格局下的高速增长之后也步入“新常态”,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爬坡越坎阶段,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的局面亟待改变,突破关键就在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能否准确识别阻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因素,并采取适宜的措施予以消除,无论是对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是东莞经济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1、创新活动的研发投入强度不够。企业的自主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基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本文以研发费用与企业销售收入比值来说明创新活动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根据以往的经验,研发费用不足销售收入1%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3%的,企业可以勉强维系;达到5%的,才有可能与其他企业竞争;而只有达到8%的,才有机会发展壮大。通过对东莞在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中的惠伦晶体、正业科技、硕源科技、粤林电气等8家资源较丰富的企业财务年报的测算,近三年研发投入平均也只有4%上下,而其他数量众多、资源贫乏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就更不乐观。

2、创新成果有限,产业化程度低。由于东莞过去多数民营企业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从事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整个产业链也比较低端,导致中小企业长期未能形成良好技术创新意识。尽管在大众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明显好转,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济资源先天薄弱,导致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即使企业形成了专利技术,由于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不健全、创新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许多授权专利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削弱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二)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

1、企业经营成本过重,融资困难。节能减排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各类生产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用工荒致使企业人工成本迅速增加,在各种生产要素联合涨价的压力下,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也大幅度攀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对宏观经济形势更加敏感,在外需低迷、内需收缩的局面下,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自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下降到100以下,至今仍然未超过100这一“枯荣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由于天然高风险性和规模弱势,在经济不景气且经营持续成本上升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靠自身积累获得技术创新资金比较困难;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降低贷款风险,加上风险投资、信用担保制度等还不够完善,以致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渠道极其有限。中小企业受制于资金短缺,难以制定和实施长期的技术创新规划,是一直以来限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因素。

2、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基础薄弱,人才流失严重。尽管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城镇就业岗位,但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吸引力明显不足。因为中小企业无论工作稳定性、薪金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在短期内都无法和大型企业相比,导致多数高素质人才不愿意选择高风险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就业。根据课题组成员对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员工本科学历绝大部分都未超过50%,这对于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无疑折射出人才储备不足。代表东莞最高科技水平的松山湖开发区中小企业况且如此,其他镇区的中小企业人才资源就可想而知了。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限,企业并未进行系统的职位分析和职位价值评估,导致制定薪酬制度不合理,绩效工资或期权没有起到足够激励作用,同时企业内部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影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以上原因都是加速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三、东莞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强度不够。近年来东莞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背景下,财政科技支出绝对量不断增加,对企业的科技扶持力度持续增强。由于无法获得具体的中小企业创新财政科技投入,但东莞是中小企业制造名城,所以用总的财政科技拨款数据来替代中小企业财政科技支出也不影响总体判断。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用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比例来衡量。深圳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典范的创新之城,近五年深圳市财政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以上高水平,带动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如图1所示,尽管东莞的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小,相对强度基本都在3%以上,但是和深圳这种标杆性的创新之城比较,差距还是十分明显。在2009~2013年度期间,从绝对财政科技投入来看,东莞的最高投入年份是2012年的18.54亿元,而深圳即使是最低投入年份2011年也有70亿元;从财政科技投入强度来看,东莞除了在2011年的财政科技投入强度略微高于深圳之外,其他的四个年度都远远落后于深圳。所以东莞在财政科技投入强度上有待于加强。(图1)

(二)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财政政策不到位。目前,东莞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缓解。首先,财政补贴的重点本应向吸纳就业和促进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倾斜,而在实际操作中,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惠性,财政补贴面广量小,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其次,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杠杆效应还不突出,还不能够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整个信用担保体系的大发展。尽管政府财政直接投资设立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有一定规模,但是对互助担保机构投入不足,对再担保投入建设滞后,也影响了财政资金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杠杆作用,不利于形成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灵活有效、面向市场的担保机构体系;最后,财政扶持推动担保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建设滞后,同时由于创新性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高风险性和规模劣势,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资金融资扶持积极性不高。

(三)政府采购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是“需求拉动”政策,既可以为中小企业创造稳定的市场需求,降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风险,又可以通过其示范效应引导全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虽然东莞政府采购制度也有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规定,但是由于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比例不高,同时缺乏可行产品认证制度和自主创新企业评价标准,且政府采购实施细则也不够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作用并不明显。

(四)税收优惠政策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位。现行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侧重所得税为主,流转税优惠相对较少,且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覆盖面窄、优惠力度较小、设计内容分散、扶持环节较片面、地方财政执行力度也不够,导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效果不显著。同时对人力资本加速形成的税收激励措施也不够完善,削弱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意愿等,增加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负担和风险。这种不以科技研发投入为核心优惠对象的税收政策,容易脱离激励科技创新的初衷,也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和质量。

四、完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东莞近年来财政科技支出的绝对总量虽不断增长,但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量却波动幅度过大。政府应该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每年财政预算中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且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得低于5%,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的制度性增长,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支出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同时科学合理编制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并加强预算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预算中安排的中小企业财政科技创新支出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另外,在提高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必须确保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二)健全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地方政府除了继续改善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这种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也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比较新型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是金融机构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所以政府要从政策层面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贯彻政府主导的理念,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新增贷款担保而产生的风险,财政给予担保风险资金支持,通过这种财政资源配置给政策性担保、再担保机构,间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其风险投资机制,并聘请专业的创业投资机构进行运作和对其所投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立体构建“拨、贷、投、贴”的财政金融联动投入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

(三)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政府采购政策可以为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稳定的产品市场,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比较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明确政府采购规模占GDP的比重,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同时逐步完善《东莞政府采购实施细则》等配套措施:一是要建立对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标准和认证制度,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专用采购目录和采购比例;二是要初步探索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首购”和“优先购买”制度,以便降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市场竞争风险,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开拓市场;三是要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准入条件,比如降低单笔采购合同金额,降低对企业资质信誉的要求等,并适当给予其投标价格一定优惠。

(四)加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力度。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结构性的减税,多项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也陆续出台,但经济下行压力局面依然十分严峻,中小企业经营依然困难重重。东莞作为中小企业制造名城,应该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便于促进中小企业在有限财力中加大创新投入,释放更大经济活力。建议允许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借款利息支出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列支,并可以无限期递延扣除政策。科技开发准备金用于企业研发、引进技术吸收、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技术培训等方面。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时更新设备,允许其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同时对技术转让或提供技术服务实行免于征收增值税。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三年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财税部门要提高对中小企业税务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减少中小企业获得创新税收优惠的成本,把提升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培育税源的重要保障。

(五)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优惠政策。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中小企业创新的源泉,所以政府不仅应该鼓励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再教育培训,而且应该为中小企业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搭建平台,提高科研创新人才的优惠待遇。因此,东莞地方政府可以对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实行一定配套补贴,对于企业购置的用于员工培训的设备等投资提高贴息贷款,以降低员工培训成本。在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方面,对中小企业发放给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各类奖金、津贴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对中小企业科研人员参与自主创新项目所取得的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因参加研发项目所获得的奖金和专利权等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可将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实行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人才在子女入学、住房福利补贴、户籍、医疗保健、职称评审、科研经费资助等方面配套措施。

(六)建立财税政策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大力推进绩效评价,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提高绩效意识,切实加强对财政专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督检查。东莞政府应首先明确划分权力与责任范围,组织财政、审计、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联合调查组对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其次,结合东莞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实施细则、指标体系,明确绩效考评管理要求,推进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在财税政策实施之前,对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进行科技资金申请流程和使用范围进行辅导,同时不定期的进行常态化期中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关整改措施;最后,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其结果也同时作为今后立项、确定预算及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骗取、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行为,按相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罚,并追究有关单位及相关人员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康.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5.1.

[2]陈华.山东省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45.

篇5

1 财税政策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必要性

1.1 新农村建设是财税职能的本质要求

财税政策在确定自身职能的过程中,需要从政府以及市场等角度出发,其主要的职能:首先,是确保社会公共事业的要求。财税职能能够确保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确保社会科教文卫事业正常发展,以及能够为社会的再生长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当中也包括农村公共服务以及公共的需求等;其次,是调节社会经济职能的要求。国家政府能够通过财税政策的实施对公共预算进行调节,确保其处于平衡状态,以便于与货币政策的实施相互配合。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财税政策能够有效地对农村地区的供需量进行调节,保证农村市场的稳定发展,并且利用财政补贴以及税收等分配方式,弥补新农村建设当中资源配置的不足;[1]最后,是规范农村分配秩序的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当中,国家能够通过财税政策对农村建设中所需的财力进行规范,确保财力分配的公平公正,防止出现不均衡的现象,确保农村居民都能够获得生活的保证,促进农村经济的平稳运行。

1.2 新农村建设是健全财税体制的迫切要求

长久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实施的城乡财政分治的财税政策,导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出现不公平现象。在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所需的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都需要进行自我筹集,加大了农村居民生活的负担,承担了应由政府财政承担的部分费用,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使得农村发展所需的公共成本增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相关政府需要逐渐完善现行的财政体制,不断调整城乡的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均等的财税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减轻农村居民的负担。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之下存在的财税问题

2.1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力度,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然而,由于受到自身财力的限制,导致国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够有效的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自2005年至2008年,我国的财政支出逐渐由33930.20亿元递增至62592.66亿元,其中,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财政支出仅由2975亿元提高到5955亿元,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出环比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然而,财政支农支出的环比却是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致使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近年来,虽然我国也逐渐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当中的财政支出力度,为农村地区建设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了医疗以及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但是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财政投入总量仍旧不足,并且在农村覆盖的范围也十分狭窄,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此外,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仍存在很大缺口。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力度,但由于基层政府财力拮据,加之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历史欠账太多,短期内难以弥补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均等化的缺口。

2.2 政府转移支出有限,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利农的政策,随着农业税的取消,虽然能够减轻农村居民的部分负担,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有效的增加,然而,由于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财政现象,导致我国现行的财政收支体系很难满足基层工作的需要,使得基层财政工作的开展陷入困境。再加上由于农业经济的提高,使得农民收入逐渐增加,促进了农村教育以及医疗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支出,这就需要政府的转移支出。然而,对于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来说,我国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投入,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限制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阶段农村困难学生补助力度的不足,使得受教育程度得不到提升。与城市相比,诸如农村的孩子仍未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农村的科技与文化建设等。

2.3 税制结构不合理,改革措施不完善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税收制度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特性,城乡两者之间的税制不统一,没有使得财政税收真正起到调节城乡居民收入的作用,扭曲了税收的公平性。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与财税相配套的措施,使得农村财税改革的过程当中缺乏完善的措施,导致财税改革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再加上由于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社会公共设施缺乏有效的建设,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财税政策思路

3.1 积极推进城乡税制结构改革

由于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税制结构的影响,使得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财税负担不平衡,农村居民的税负实际上高于城市居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积极推进城乡税制结构的改革,使得税负能够公平合理。这就要求,在农村税收政策改革之时,需要构建以增值税为主体的多种税收相辅助的税收体制,逐渐使得农民由特殊纳税人向普通纳税人转变。在财税政策的实施中,设置好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实现对现有增值税体制的创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严禁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来增加财政收入的做法。

3.2 不断优化支农资金投入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当中,相关部门需要不断优化支农资金的投入,加大对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的财政支出,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存条件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建立健全农村职业化教育,使得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3.3 制定合理涉农财税政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就需要制定好合理的涉农财税政策,使得农业朝着市场化的发向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以及取消不必要的税负,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民的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此外,挖掘农村地区的优势以及特色,使得农民能够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所处的地位,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实现自主发展。

篇6

关键词:财税政策;自主创新;创新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发展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陷入生存危机,但是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显示出了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因此,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是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从国家财税政策支持角度,探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问题。

一、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从国际上来看,中小企业往往是创新的火车头。美国企业创新产品中,82%来自中小企业。美国学者曾对某阶段进入市场的635项创新项目进行研究,发现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小企业的创新数量多于大企业的2.5倍,创新产品市场化速度快27%。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也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技术创新和推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2.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调整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粗放增长、低效运行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迫切要求。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指出: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将难以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只能继续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所以,要把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来抓,通过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3.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走出危机的重要途径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从虚拟经济逐步转向实体经济,我国中小企业也面临严峻挑战。据初步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在此背景下,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摆脱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在《首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所言:国际金融危机给了自主创新机遇,创新是走出危机重要的措施。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我国企业创新不足,企业应调整战略,转变发展模式,化“危”为“机”,渡过难关。中小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依靠低成本竞争和大量的能源消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一个“创新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积极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

1.财税政策可以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导致市场失灵。创新成果,尤其是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技术和共性技术,是一种既有公共产品性质又有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私人效益。若完全由私人提供则不会考虑外部效益,一般提供规模会小于帕累托最优规模。同时,难以避免其他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导致创新风险和收益不对称,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可以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给予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力。

2.财税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自主创新风险

创新活动都具有风险投资的性质,其投入都要冒较大风险,其产出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和研发结果等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可以说,自主创新活动是一种冒险的尝试,如果没有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诱导,一般企业很难有创新的勇气和动力。政府通过财税支持,可以降低企业占用资金和赢利的风险,减少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方面的风险,增强企业抵御自主创新风险的能力。 3.财税政策可以对自主创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市场化分工越来越细,仅靠个别单位和个人,难以完成重大或尖端项目的科技创新。因此,政府一方面可以按照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有针对的选择一些单位和项目,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引导企业的科技投入方向,建设企业创新系统,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对联合创新活动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促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

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高”,企业不愿意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加上当前低价竞争、低技术生产方式有一定市场生存空间,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因此,在投资取向上,许多中小企业更愿意向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投资,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另外,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瓶颈也制约了企业创新的动力,加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不大,难以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因此,多数企业的创新需求不明显,管理者难以把科研投入和创新活动作为长远战略考虑。

2.对政策理解不透,错失受益机会

也有不少中小企业信息不畅通,不关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只注重自身的产品和市场,从而失去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机会。以财政部为例,2008年以来,共安排了40多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包括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资金。2008年下半年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一些企业关注政策精神,不积极争取。还有一些企业对政策有所耳闻,但对于申报条件、提交的材料、操作过程等要求理解不透,导致上报材料不齐全或者程序不规范,而错失了申请政策资金的机会。 3.创新环境不佳,服务体系不健全

创新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咨询、技术开发、法律援助等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完善,中小企业获得信息渠道不畅。而且产学研合作不够密切,使我国中小企业在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开发指导、技术成果的转让与推广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四、利用财税政策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点建议

1. 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中小企业的立身之本。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财税政策只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手段,企业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本身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直接影响到创新活动的实施。因此,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注重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积极采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技术,开发适应市场变化的新产品,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在财政支持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将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财政投入,扩大现有专项发展基金规模,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基金。(2)完善各项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向全社会公布专项发展基金申请条件、审批要求等事项,使发展基金真正惠及中小企业。(3)完善专项发展基金的审批制度,坚持统一、公开、公正、合理的审批原则,加强对相关资金使用的监督与评估。(4)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的扶持功能,增加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采购份额,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完善税收优惠制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在税收方面,通过扩大税收优惠范围、优化税制结构等改革,逐步建立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具体措施有:(1)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基础上,完善和合理使用税收抵扣、减免等政策,充分运用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科研仪器设备加速折旧、进口环节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2)允许企业在税前计提一定比例的技术研发准备金,增强企业研发合力;(3)提高创新产品出口退税率,特别是加大对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退税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4.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条件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要政府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政府应当根据“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原则,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建立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例如:以现有中小企业协会为基础,建立小企业信息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技术和管理创新、风险控制、产品推介等各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另外,组织建立由大学、研究机构组成中小企业研发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服务。④①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求是,2007,(5)

篇7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财税政策;财政补贴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致使生态坏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现状(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特征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者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新能源汽车使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排放小甚至零排放的优点,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由弱变强,三类新能源汽车分别完成了功能样车、性能样车和产品样车试制,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表现为产业化的不发较慢,传统汽车关键技术落后的制约,持续开发投入不足,市场化扶植和激励政策不到位等。

    二、目前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根据通知中的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中央财政还根据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数量和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

    2010年工信部牵头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此规划清晰和具体的描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中,在财政上要加大补贴力度,2011-2015年的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开展电池回收,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在税收上要加大减免力度,2011-202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2011-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按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以上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构建了一个有利的财税政策环境,为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以及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建议(一)以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形式推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不成熟,未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链条。而且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大,成本较高,单纯依靠汽车生产企业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政府财政补贴就成为推动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武器。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实施直接价格补贴,对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

    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等因素,依据新能源汽车与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差价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进行专项补贴,推动国内汽车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组织生产。

    (二)加大政府公务车采购力度,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我国目前约公务用车数目较多,每年消耗经费较大,政府汽车采购每年递增的速度较慢,占政府采购总量的比例不高,而且采购的汽车多数为大排量汽车。因此,政府采购公务车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新购公务车应优先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出台更有利的实施细则及标准,把新能源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中。不仅要采购新能源出租车和公交客车,而且要把新能源轿车纳入公务用车的采购清单中。

    (三)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免税、减税带动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发展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加大生产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其次,调整现行的消费税政策,提高大排气量汽车的税率,降低小排气量汽车税率,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地新能源汽车实施零税率,帮助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和使用量。最后,完善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特定税种,免征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对于新注册纯电动汽车和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船税,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等。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中国市场,2010,2.

[2]徐丽红.发挥政策功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国财经报,2010,11.

篇8

(一)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处于成长期,政府财税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效应与导向意义。自 1986 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实施以来,政府陆续通过财政拨款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性金融支持等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关于政府财税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国外学者观点主要分为不确定、正向、负向三种,其中,认为财税政策具有不确定性影响的观点如 Karolina et al. ( 1997) ; 财税政策具有正向影响的研究如 Czarnitzki ( 2004) ; 财税政策负向影响的文献如 Bennis ( 2006) ,他们认为政府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此外,国外许多学者还将财税政策与其他政策结合进行研究,如考察财税政策与人力资本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研究( Sequeria,2008) 。总之,有关政府财税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偏重于财政政策的研究,对税收政策的研究相对较少。

关于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国内研究较多,并且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许多问题,如孙伯灿等( 2001) 从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税负比例等方面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认为我国现行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已经明显减弱。王晓滨 则认为我国缺乏私人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所得税优惠是政策激励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财税政策激励的作用机理

财税政策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近来,国内学者倾向于将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激励和税收优惠同时进行分析,如柳剑平( 2005) 的研究表明,在研发溢出程度较高时,政府应给予企业补贴,以鼓励其研发投入,而在研发溢出程度较低时,政府应在补贴的同时对企业研发活动征税,才能实现社会需要的研发活动水平。更进一步的研究如郑绪涛等( 2008) ,认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应同时进行事前补贴和事后补贴,其中,事前补贴用于补偿企业研发活动溢出效应带来的损失,而事后补贴则用于解决市场结构导致的研发和创新不足问题。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外学者认为主要是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与溢出效应实现的。带动作用的研究如 Bonardi et al. ( 2003) 认为高新技术核心产品会对与其相关的互补产品或附属产品产生“网络效应”,因而促进其他产业产出增长。溢出效应的研究如 Tsai et al. ( 2004) 认为高新技术产业 R&D 投入对传统产业具有差异化的溢出效应,进而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动。生产率提升的研究如 Chongvilaivan ( 2008) 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能源增进型的。Hauknes et al. ( 2009) 采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认为,OECD 国家高技术行业向低技术行业的知识流动及其导致的溢出效应是存在的,并且溢出效应促进了低技术各行业的产出增长。国内学者从多个视角解释了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要素配置视角的研究如邵一华等( 2001) 认为高新技术产业能够促使生产要素不断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降低要素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改善要素的配置效率,进而促进各产业的发展。产业链视角的研究如金碚( 2003) 认为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分解和各产业间的融合使得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进步视角的研究如赵玉林等( 2008) ,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工业技术结构升级的效果显著,进而使得工业内部结构合理变动。创新能力视角的研究如李邃等( 2011) ,认为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创新的波及能力、经济支撑能力共同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根据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将投入产出表进行归并,并且编制社会核算矩阵,将这种联系融入一个均衡框架中。另外,财税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效应,国内外一般是分别进行研究,并且定量研究较少。

(二)财税政策激励下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

财税激励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对其他产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带动效应,因而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激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有着显著差异。

篇9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73-02 一、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研发经费补贴不足

2012年黑、吉、辽三省研发经费分别是90.61亿、60.43亿和289.45亿元。虽然中央规定科技三项经费要按法定10%增长,但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很多地方并未实施[1]。从黑龙江省情况看,财政科技补贴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03年的32.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46亿元,约上涨4.6倍(见表1)。

从总量上看,研发经费补贴占地方GDP的比重增长较为缓慢,从2003年的0.81上升到2012年的1.07,虽然总量增长了,但强度仍存在不足。从东北三省情况看,黑龙江省研发经费补贴排第二位,略高于吉林省,只是辽宁省的1/4,占全国补贴总数的1%;从结构上看,2013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最大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达到43%,其次是专用设备(19%)、交通运输行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7%)、金属制品业(1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仪器仪表制造业占比不到3%,而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更新换代较快,更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投入来进行自主创新。可见,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研发支出的结构不尽合理,不利于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

(二)科技成果转化财税激励政策不足

技术创新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研究与开发阶段,中间放大试验阶段、产品化阶段。从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基本情况看,2013年黑龙江省总体从高到低依次是试验发展、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且三者都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3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分别增长119%、45.6%和51.8%。从近几年发展状况看,2012―2013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增长率较低,有的略有下降,仅试验发展阶段增长较高,可以看出该省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投入有所不足,激励力度不大(见表2)。

目前,黑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激励政策主要集中在研发投入和最终科研产品形成阶段,但对中间产品应用发展阶段很少给予优惠政策,而这不利于我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创新产品是自主创新的终极目标,是风险收益最终体现的载体,而中间产品的试验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因此,更需在中间试验阶段给予装备制造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帮助其进行成果转化[2]。

二、促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研发经费的财税投入力度

在财政方面,应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投入,提高政府财政科技经费中用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经费中的比重。同时,为了实现技术设备的优化升级,可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业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一些重大装备技术工程和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国家应重点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对于一些中小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科技研发项目,可通过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活动,实现关键性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税收方面,应继续推广增值税扩围改革,不断扩充“营改增”的行业范围,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快装备更新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同时,为了避免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可以设立科技创新风险装备基金,允许装备制造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前依据一定比例计提科技创新准备金,对于企业为开发关键技术、产品以及工艺所发生的技术、产品和工艺方面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对于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摊销,以此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情和研发能力[3]。

(二)支持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财税政策

在财政方面,应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教育支出占该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实现自主创新。同时,应给予财政资金奖励那些对于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通过财政补贴手段吸引国内和国际优秀创新研发人员和经济管理人才。

在税收方面,对各级政府以及国际组织颁发的上述奖励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必要费用扣除标准,如对其他费用如培训费、职工教育经费也可考虑提高费用扣除比例,具体做法可以考虑将职工教育经费提高到工资薪金总额的3%―5%以内允许扣除。同时,在对于高技术人才引进方面,对其支付的工资,在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工资的加计扣除方法,以此来满足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支持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