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经济政策

篇1

直接基于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称之为一级共现。但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次数未必就高,甚至低于低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次数。因此,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低频共现具有偶然性,缺少统计意义。为了更清晰、更深入地展示这些连接紧密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深层结构及内涵,本研究引入二级共现的思想,以求对文献主题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分析。通过对高频关键词之间连接强度的限制,连接网络中出现了一些孤立节点,如农业政策、欧盟、技术变化、交易成本等。孤立的关键词并不代表在网络中没有连接,与其他高频关键词没有共现,而是与其他高频词共现次数小于4。食品安全是图中最大的节点,意味着它的词频最高。与食品安全共现的高频关键词包括贫困、非洲、营养、规则、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风险、埃塞俄比亚、印度、中国、贸易,由此可见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议题非常广泛,其中尤以食品安全—贫困、食品安全—营养、食品安全—埃塞俄比亚之间的连线强度最大,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中国—农业是图中联系最为紧密的,它们在23篇文章的关键词中同时出现,可见中国的农业问题是AEP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热点;附加价值与支付意愿共现的频次为14,说明意愿评价方法在支付意愿的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图中由JEL分类码(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ClassificationCodes,美国经济学会用以对经济学领域文章进行分类)Q18(农业政策,食品政策)、Q12(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微观分析,农场输入市场)、O13(技术变迁,研究与发展,知识产权)、Q11(总供给与需求分析,价格)、Q13(农业市场和市场化,合作社,农业综合企业)、Q17(国际贸易中的农业)等形成了一个连接非常紧密的簇,几乎簇内每一个关键词彼此之间都存在连接。通过词频分布还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群体一直得到了较多关注(36次),其中广大的亚洲和非洲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个体吸引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但对亚洲和非洲的关注角度略有不同。在亚洲,中国、印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与政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广泛而持续的关注(中国116次,印度46次),甚至远远超过了对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关注程度(18次)。而非洲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普遍关注(54次),其中的埃塞俄比亚(53次)、肯尼亚(31次)、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30次)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主体。对欧盟的农业问题学者们也比较关注,欧盟作为关键词的次数达到51次,但欧盟内部各个主体的关注则很少。

二、国际农业经济与政策研究前沿主题和发展趋势

2010—2011年两年间出现频次大于8次,彼此之间共现次数3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揭示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互联系。

(1)由Q18(农业政策,食品政策)为核心的JEL分类码组成的共现网络是AEP领域中最大的热点。

其中Q18与Q11(总供给与需求分析,价格)、Q18与Q12(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微观分析,农场输入市场)、Q18与Q13(农业市场和市场化,合作社,农业综合企业)的关联最为显著,所涉及的议题相当广泛。Q18与Q11共现研究的内容包含芬兰食品营养刺激政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食品援助计划对食品需求的影响、如何抵消肉食品追溯系统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等;Q18与Q12共现的文献研究的内容包含美国一般纳税人对农民收入和农业政策认知、农业补贴政策对德国、荷兰、瑞典农业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农场层次的产量异质性和分布对农业风险和保险的影响、马拉维化肥补助政策对农民商业化肥需求的影响、加泰罗尼亚地区葡萄园主采用有机农业的影响因素等;Q18与Q13共现的文献研究的内容包含低收入、食品短缺国家对食品输入价格的不稳定和风险的防范措施、美国的动物鉴别和追踪机制、加拿大动物保护主义者对猪肉质量的影响、带商标的转基因产品在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中的经济效益、消费者对高农场动物福利标准导致的供应量成本上涨的态度等。

(2)对中国农业问题的关注是国际AEP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而中国农业问题中最受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和贸易对农业的影响。

(3)与食品安全问题有关的问题是国际AEP领域的另外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尤以埃塞俄比亚的食品安全问题、移民的食品安全,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营养问题最受关注。

2010年以后排名靠前的高频关键词中出现了一些新鲜的词汇,为了说明这些关键词在2010年以后的高关注度,此处列出了其在2010年以后和在所有年份出现的频次(关键词A/B,A代表2010以后出现的频次,B代表1990年以后出现的词频),以作比较。按照频次高低顺序它们依次是:D12———家庭行为和家庭经济学(16/25),移民(11/21),选择试验(12/28),生物能源(11/19)。D24———生产、成本、资金、全要素和多要素生产力(10/16)。C23———固定样本数据模型、纵向数据、时间序列(10/10)。O33———技术变化、选择和结果、扩散过程(9/15)。O12———经济发展的微观分析(9/15)。F13———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组织(8/16)。Q51———环境效果评价(8/12)。Q15———土地所有权和年限、、土地使用、灌溉、农业和环境(8/12)。Q10———一般性问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一般经济问题,如调查文章、教科书和数据)(8/11),数据包络分析(8/27)等。对2010年以后凸现出来的高频词进行分析得出:①在国际AEP研究领域中,学者们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基本上集中在农业经济学Q1中。Q1目录下包含的10个研究方向,除了Q14(农业金融)、Q16(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生物能源、农业推广服务)外基本上全部涉及。②近期更多经济学研究方法得到应用。例如,选择性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经济学中的数学及量化方法,特别是固定样本数量模型、纵向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得到了较多的应用。③一些研究领域得到更多的关注:生产和组织,经济发展的微观分析,国际贸易政策与组织,以及D12、D24、C2、O33、O12、F13、Q51等。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关键词词频及其变化的比较分析,以及高频关键词的强共现知识图谱的解读可以十分科学、客观和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学科领域研究重点的演变及最新的发展趋势。在AEP领域中,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而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的主要是贫困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整个非洲地区,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正如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的,国际农经领域的研究重点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主要问题。而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90年以来一直是国际AEP领域的研究重点,与中国农业经济与政策最为密切相关的是农业国际贸易问题和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而非洲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农业经济与政策领域专家的关注重点。近年来,对农业政策及食品政策的研究已经超过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研究热点。农业政策及食品政策对农产品价格、农业公司、农户、农产品市场化等领域的影响及相互作用研究是近期一个最大的热点,影响范围几乎涉及所有的农业经济学领域。农业政策、食品政策对农业经济领域的影响越发突出。2010年后,生产组织、经济发展的微观分析、国际贸易政策与组织、移民、生物能源等新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如选择性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固定样本数量模型、纵向数据分析等。说明国际AEP领域与其他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正在加速进行,特别是与其他经济学方法和数学方法的融合。

篇2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政策问题;建议

基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农业和农村经济遭遇最大的难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要想有效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结构进行整改,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需要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自己主动地申报农业结构整改项目,并且还需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对农业经济结构做出整改。

一、财政支农的问题及其建议

现如今,财政支农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财政农业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导致部分资金无法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监管体系不完善,时常都会出现资金流失等问题。基于此,有效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体系尤为重要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由省上组建权威机构,针对支农资金进行合理分配,然后在通过省财政部门实现统筹安排,进而落实到相关部门进行负责。此外,要想解决“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的问题,就需要对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管制等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尤其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言,不能松懈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而且在整改农业结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核心条件,根据我国现有的财政和投资体制可看出,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责,是由乡镇等进行管理,但据目前现状可看出,大部分乡镇及上层没能对其提高重视,甚至都没有把国家项目的配套资金进行落实,就算建设中小型基础设施,也都以农民的集资投劳为主要基础。可见,我国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是我国农业需要进一步整改的核心环节,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收入。基于此,国家应当把项目资金重点投放在农村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如:农电改造、科技教育、卫生等多个方面。

二、流通体制的问题及其建议

流通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产品在流通方面存在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只是盲目地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农产品。虽然能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农产品,但还存有信息不集中、信息质量低等问题,导致农民的生产和农产品流通,只是依照市场的情况做出调节;第二,农产品的流通规模较小且质量低,就连基本的农品安全都缺乏保障,更别提经济效益提升了;第三,除了农产品的正常流通以外,农产品的批发市场还存有严重的滞后现象,没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将采取以下几点政策:第一,以经济发展为主要依据,结合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实际情况,健全农产品流通规划;第二,借助网络技术,对信息资源实现整合,进而构建出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并在此平台中,对农产品流通信息展开收集和整理、分析等工作,进而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借助网络开辟销售渠道;第三,提高农民步入市场中的组织化程度,并且还需要对农产品流通进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三、外出打工的问题及其建议

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都选择进城打工,但农民在城市中并没有获取到自己应当享受的权益和利益。因此,需要纠正我国对农民工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经济效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第一,我国虽已经实行了暂住证制度,但其实部分农民都没有在居住期间,享受到城市市民应享有的政策待遇。基于此,应当构建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并在大中小城市中开放户口管理,让农民有选择的权利;第二,政府部门应对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进行明确,确保农民工子女也能获取和市民子女相同的待遇,不会出现乱收费现象;第三,需要有效维护农民的正常利益,如:劳动工资关系和劳动保护等,只有保障农民正常外出打工就业,才能对传统的城乡分割制度实现整改,进而获取较大突破。

篇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能够快速而又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当前,我国非农部门的发展速度往往决定于农业经济购买力的提升速度,决定于农业对工业、加工业以及其他非农部门消费提供原料以及农产品等能力。唯有切实保持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农产品的足量供给,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大力推进才能够有强大的基础。为此,应当深入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今后的发展大案势,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实现新的提升。

 

1 竞争力以及农业经济竞争力的含义

 

所谓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负责人当前及今后在各自的环境之中以比其国内外竞争者更富有吸引力的农产品价格以及质量来实施生产并且销售农产品货物、提供相关服务之能力。美国知名经济学着迈克尔·波特提出了阐述一个国家农业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也就是钻石模式。他觉得一个国家的经济产业是不是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之中得到竞争上的优势,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主要因素:其一为生产要素,系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为所创设的高层次要素、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和部分研究单位等;其二为需求条件,即一个国家的市场需求特色,主要包含了一国的市场状况、市场需求、发展模式和从该国市场往国外市场加以转化之能力;其三为有关的农业支柱产业,主要是上游的供应企业与下游的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其四是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农业企业的结构以及竞争状态,涵盖了农业企业的产权结构、规模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等。以上四大因素彼此影响,一起营造出了动态化的创新竞争情境,所以也就形成了国际竞争力之起源。

 

在应用以上理论对于农业经济竞争力加以研究之时,一定要明确农业经济竞争力之含义。绝大部分研究者觉得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是农产品得以在市场中和别的竞争主体比较起来而展现而出的农业市场占有率以及获利等能力。还有部分研究人员觉得,农业经济竞争力不仅包括了农业产品所具有的适应与盈利能力,而且还包涵了农业经济的扩张力以及抗风险能力、由以上能力构建而成的农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笔者觉得,农业经济竞争力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农业经济产业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农业产业在国外市场之中的实际以及潜在之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户以及农业类企业形成的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波特觉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主要源于公司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所提供的农业产品价值以及为此而取得的成本上的差别,但是好的价值往往来自于以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来提供一样的效能。依据该理论,农业经济竞争力展现于相同品质农业产品的较低成本而造成的较低价格,以及相同价格与效用条件之下农业产品的新颖独特性。

 

2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状况分析

 

虽然我国是全球性的农业大国,然而并非是真正的农业强国。就自然资源而言,我国农业资源的总量尽管处于全球前列,但是依据人口进行平均计算,各种农业资源具有的相对量非常少;在农业科技层面上,我国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农业领域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初、高中文化程度者比例还不小,尤其是全面接受过系统化农业技术教育的人员数量非常小;在农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上,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不适合于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因为化肥和农药等物的过度运用,造成农业领域的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农业产品的质量不断降低,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应用绿色壁垒以妨碍我国农业产品的大量出口成为现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我国农业经济有关产业的发展极度滞后,尤其是农业经济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水平非常低,加工能力不够强大;在政府部门对于农业领域的保护上,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提升了对农业产业的政策倾斜程度,然而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有相当大的距离,并非是马上就能赶超得上的。

 

3 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几点对策

 

3.1 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创新进程

 

我国农业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存在着人多与地少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户均的耕地面积非常小。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农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农业经济成本,更好地得当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就一定要加大大规模转移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规模,从而更好地实施农村土地的适度化、规模化运营。有鉴于此,一定要保持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破除诸多有可能会影响到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性障碍。首先是要积极推动我国农村户籍制度改革进程。通过建立与健全能够促进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各类教育体系,形成推动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转移就业的现代信息化服务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士的市民化进程。其次是应当尽可能地健全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保机制,切实减少农民对于农村土地所具有的极强的依赖性心理。最后是要健全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体系,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政策。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应当始终坚持农民群众自愿、有利于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收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以及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之原则。

 

3.2 提高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利用全面深化农业经济改革的良好契机,积极推动我国农业企业经营体系以及运行模式之革新,利用农业领域资产的优化与组合、资本运行等,切实加快创建现代农业企业。要运用更加富有实效的举措,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农业龙头企业具有的带动以及辐射等作用。

 

3.3 全力发挥农业科技具有的支撑作用

 

要致力于健全农业科技系统化支持体系,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性技术以及共性技术等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和实施创新,使用各类高新技术以改造传统落后产能,持续提升农村土地的产出率以及劳动力的生产率,切实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的竞争力。要持续推进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以及产品创新,不断提升农业产品所具有的科技附加值。

 

3.4 强化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要通过持续改进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进,落实农村地区的道路和水电等基本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我国农业生态发展环境,提升我国农业产业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进而为提升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从而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对农业基本建设环节之投入,例如,对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设备、仓储市场等各类项目之投资。因为此类投资具有公共性质,所以个私企业往往并不愿意加以承担,这就要求政府部分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确保农业生产上能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切实降低农业领域的自然风险,提升农业经济的生产率,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以及销售的成本。

 

3.5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技能教育

 

要通过持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技能教育,不断提升农村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之中,农业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体较低,这与我们以往忽略对农民群众实施科技方面的教育培训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体制之中,根本上就未能涉及到农业科技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而农业类的职业教育院校数量也非常少,所以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尤为必要。一是要切实改革健全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状况。这就要求在农村地区真正地普及九年基本义务教育,确保适龄少儿能够按时入学,对那些由于各类原因无法上学的少儿,政府应当提升帮扶工作的力度,从而保障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能够顺利完成,这样一来就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进一步强化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技能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之所需,各农村基层组织一定要开展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从而让农民群众能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并且依据其个人之特长来培训其农业生产技术,让其在进城务工以前就能够得到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以求提升其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3.6 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创设良性发展环境

 

首先是推动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要依据城乡一体化发展之目标,有效加快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的难题;其次是要依据合法、自愿以及有偿之原则,更好地发挥出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推动土地使用权实现更快的流转,推动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最后是政府部门要持续提升财政支农的比例,有效发挥出财政部门在农业基础设施以及保障体系开发中的突出作用,切实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之中的后劲。

 

3.7 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以改进生产经营方式

 

尽管以一线农户为主要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局面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中存在,但是为了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群众加以组织起来,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集聚力,并且在合理组织的基础之上形成企业化的组织方式,提升企业内部的协调性以及外部的适应性,并且提升组织在农业产业之中的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并且让现代生产技术以及技术装备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4 结 语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全面结束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加强和中澳等新自贸区谈判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农业经济不但面临来自于国外市场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因此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不断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求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以及发展水平,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

篇4

摘要: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困境,并针对政策困境提出对策,以期为国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政策困境;对策

Abstract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was introduced,and the policy difficulties of controlling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ere analyzed.The controlling policy was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controlling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 pollut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status;controling;policy predicament;countermeasure

农业面源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发达国家进行了很多尝试。如美国提出过BMPS方法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日本提出的“环境保全性农业”概念,但其效果尚未得到全球公认,加之国情不同,不能在中国套用。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做了不少工作。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应该要摆到突出的位置,以有效地保护农业环境。

1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面源污染,即非点源污染,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与部分城市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这种污染形式具有排污点位集中、排污途径明确等特征[1]。农业面源污染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以及灌溉水、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农田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大面积污染[2]。

1.1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当前,中国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不恰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这3类物质引起的。中国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4,为了保证粮食的最大量增产,广大农村地区普遍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在使用这3类物质增产粮食的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过量,致使残余的化肥和农药渗透进土壤和地下径流中,污染土壤和水源。农户在使用农膜时,由于环保意识薄弱,未及时或者疏于处理使用完的农膜,致使残余的农膜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

1.2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农业面源污染一个最突出的危害性在于其严重危害着水资源。目前,公认农业引起的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中最大的问题之一[3]。滇池、太湖和巢湖由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过高而产生了富营养化的现象。由于农业中不恰当的使用化肥和农药,致使多余的氮、磷随着水体流入到这些湖泊中,并最终导致这些湖区的富营养化。

1.3监测困难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不确定性和不易监测性。分散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不是集中污染,而是大面积的非集中污染。隐蔽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和排放的分散性致使其不易识别。不确定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其分散性而不易确定空间位置和范围。不易监测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其隐蔽性而使监测变的很难执行。

2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困境

中国真正开始着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政府在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发展问题时,农业的重要性稍次于工业。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时,政府在执行上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存在着诸多的政策困境。

2.1针对性法律不完善

中国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到目前,中国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化肥安全使用环境管理办法》和《农药安全使用环境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在这些已经成文的法律中,大都涉及到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容。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农业发展的环境保护和削弱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化趋势。但是这些法律缺乏具体的规定性和针对性。中国目前成文的法律中只有针对秸秆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针对农药、化肥和农膜的具体管理制度。这对于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督和有效的环境管理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2.2现有法律执行力不足

政府在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时,往往只是停留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上,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执行力,即政府没有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采取足够的重视。使得虽然执法人员发现有人违法,却不能采取恰当的处罚措施。例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第19条、《水污染防治法》第39条等都涉及到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容,但都没有规定相关的法律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但由哪个主管部门进行处罚规定不明确[4]。

2.3法律体系不完整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机制影响着政府偏重工业发展的环境保护而忽视农业发展的环境保护。已经成文的法律条文中,多数提出的措施都是按照处理点源污染的模式提出来的[5]。这种照搬治理点源模式的方法并不适宜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难题。中国现行的环境法律体系重点在于治理工业和城市的点源污染,农业污染和农村环境保护还缺乏系统的法律体系和框架。

篇5

1  影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分析 

(1)管理因素。该因素主要涉及到政府农业经济管理以及农业经济体制。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国财政对于农业资金投入之不足。我国农业始终是获取资源能力相当薄弱、自身发展能力有限的弱势产业之一,其发展方式之转变均无法离开政府以及相关各方的积极支持。如今,我国工业的发展已到达一定的阶段,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往集约型加以转变的过程中面临资金投入的问题。就经济史视角而言,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会出现各不相同的经济体制,而不一样的经济体制又会产生不一样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及增长方式。随着之后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让农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种十分高效的资源配置形式,市场机制运用供求约束、价格激励以及市场竞争淘汰等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之转变。为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肯定要对农业市场经济实施新的全方位变革。 

(2)科技因素。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产品向着优质化的发展,这就一定要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驱动。当前,中国农业科技的含量太低,农产品的质量不够高,导致农业和别的产业间、和世界农业先进水平间的差距变得愈来愈大,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缺少强大的科技支撑。怎样提升农业产品所具有的科技含量,积极提升农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当前中国农业科技体系中依然具有大量影响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诸多因素。目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要改变区域结构的雷同化问题,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区域化分工,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比较优势。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系整体上还是处于政府主体型状态,无法很好地支撑起区域农业结构之优化与升级。 

(3)人才因素。因为城乡之间的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过大,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纷纷流入到城市以及其他产业之中,这就在农村之中产生了恶性循环。能力愈强的人拥有的流动机会自然就会愈多,这样一来其流走之几率也就愈大,而愈是能力差的人就愈是留于农村之中,从而直接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农业发展的速度变得愈来愈慢,农民素质也变得愈来愈低,农业和别的产业间的差距也变得愈来愈大。农业经济之发展无法离开科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资源实际上是市场竞争的核心环节。中国农业科技人才往往会因为体制和机制等问题而产生年龄上的断层、知识上的断层以及职能上的断层等状况,这些均十分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之转变。 

2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常见问题 

(1)农业生产率较低且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我国农村投资的比重相对较小、农业基础设施匮乏。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国家长期资源配置中的倾斜政策之影响,导致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着家庭式自给自足之状况。如此不但导致农业协作化的程度偏低、技术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还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民群众的耕种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国家农业土地所有权之影响。比如,占用农民的耕地用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无法给予农民以相对合理的赔偿,从而导致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进而流失了非常多的农村劳动力。 

(2)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相当低下。表现在技术含量整体偏低而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因为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比重也相当大,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方式。因为广大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全部用在仅有的可耕地之上,而且农村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比如一部分乡镇企业往往是面向广大农村生产一些初级的工业制品的,同时人力资源又极为匮乏,缺少合理的制度实施妥善安排,导致乡镇企业生产空间不够宽广,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无法得到十分稳定之发展,进而难以带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有两个方法:其一是把一些劳动力吸引至农村工业之中,但是,如此一来,农业所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相当有限。其二是运用进城务工人员,但是又会由于人力资源的不够而导致农民群众进城务工就业途径受到极大的限制,加之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也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的极大影响。 

3  实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路 

(一)加强政府管理与政策规划 

在调整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政府管理和政策规划加以着手,并且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从而让农村地区的新经济结构能够得到持续完善,并以此为基础强化对农业经济资金之投入,运用财政制度之改革让资金管理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进而让农业经济取得更好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把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降低标准和把商业银行引入至农村,从而便于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金融服务。要大力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全力探索适合于当地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村信用社运营方式。要全力支持与推动各类非正规金融之发展,从而逐步形成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行之局面。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财政;保险;政策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这样的特征,总量成就显著,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如何让贫困地区迎头赶上,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农政策扶持

在我国农业进人新阶段之后,我们应该本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原则,改进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我们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考虑到农村经济的现状和农村发展的需要,今后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一个基本取向是: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两个“反哺”的原则,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体现财政投入对农业和农村的倾斜。

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的投资

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也要从基础抓起。在现阶段,结合农业和农村的基本情况,财政支农在坚持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的交通、水电、文化、卫生等生活基础设施的投资,以降低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成本,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还要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保护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力度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优势的差异,各地区农业生产状况不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对于经济的发展显然具有比较优势。相对来说,欠发达地区不是没有资源优势,就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同时,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制于原有的经济基础,欠发达地区要赶上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总量规模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必须以高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上要区别对待,实现地区间农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以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5.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中的事权范围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中的事权范围是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和及时足额到位的前提条件。根据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结合农业财政投入的特点,各级政府财政农业投入的范围应各有侧重。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农业投人中的事权范围,建立和完善地方财政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制度,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把财政支农资金用到实处。

6.发挥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导向功能,拉动社会资金投入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是各国政府投资和保护的重点产业,但并不是对农业的全部投入都属于公共财政的范围,都要由国家来投资。尽管我国已经进入支持、保护农业的新阶段,但不意味着农村全部公共事业都由国家和政府揽起,不能把建设新农村理解为由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运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直接增加农业投入,还在于吸引和带动全社会的农业投入。要注意调整和优化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农业基础性投人,为社会投资主体增加农业投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农业投资给予优惠和奖励,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7.大力推进农村税费、农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福利

农民负担问题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息息相关。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除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负担沉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摊派和集资项目,以保证农民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有富余的资金改善生活条件。

选择适当时机,改革现行的农地制度,在不改变农地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活其经营权,让农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这对于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合理配置,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都具有现实意义。

8.构建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等多方面原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和扶持非常少,我国的农险法律建设滞后、核算办法、税费扶持等政策不配套的状况没有扭转。在我国,农业保险只免交营业税,其他方面同商业性保险一样,国家尚无配套政策予以扶持。这就造成了仅仅依靠商业性保险机构独立经营农业保险,而我国政府补贴和扶持缺位的情况。

我国虽然已于1995年颁布了《保险法》,但这只是一部规范商业保险的主要法律,并不适用于农业保险,对农业保险也并未有具体的规定。因此应尽早出台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农业保险法)应明确规定政策性保险的政策性和非商业性特征、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经营原则及组织形式等;规范农业保险的资金筹集方式、资金管理原则、政府支持方式等,并用存款比例、负债比例、流动性比例等经济指标调控其运行;《农业保险法》中还应对政府行为予以约束,对政府的作用和农民的参与方式进行规范,避免由于地方政府的随意性或财政困难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由于我国农民收人低和保险意识差,因此由政府成立专业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是比较切合我国实际的。政府支付一切经营管理费用,采取强制保险,并享有免税待遇。除了专门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还应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合作社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突破单一格局,向多元化发展。对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的农业保险业务提供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

通过再保险机制,最大限度地分散农业风险。也可允许其他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再保险业务,超额赔付部分由政府负担,减少原保险经营者的风险。

虽然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损失的补偿方式,农业保险已经逐步为部分农户所接受,但在大部分地区,农业保险的意义还远没有被农村居民所认识。农民的保险意识还非常浅薄,对农业保险的作用还心存疑惑,农民不信任又不适应交钱让社会来保护自己。信任危机和缺乏互助互济的风气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因此,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至关重要。

篇7

关键词:关联性效应;新农村;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036-02

如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已有文献研究来看,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管理等方面。国内很多学者对于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林毅夫认为,要启动一场“以工哺农,以工建农”模式的乡村建设运动,大规模投资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建设、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1];温铁军认为,新农村应突出三方面:一是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三是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2]。以上可见,对于如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内学者的见解不一。当然,对新农村建设的论述还远不止这些。

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增收,关键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经济应从农业及其产业关联效应出发,通过认清湖南农业及其产业关联效应的作用强弱,发展与农业关联较大的产业来带动湖南新农村经济增长。

一、湖南省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指的是在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业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前向关联;二是后向关联。

(一)湖南省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直接关联分析

直接关联是度量某产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程度的指标,反映该产业因直接消耗而对其他产业产生影响作用。产业间的直接关联度可由直接消耗系数表示。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需求越大,直接关联效应越明显。

依据2002年湖南投入产出表中42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表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见下页表):在42个部门中,与农业有直接前向关联的产业部门有21个,其中,联系较大的6个产业部门,分别是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产业部门;在与农业有较大直接前向关联的产业中,农业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联系最大,与自身的联系次之,住宿和餐饮业最小。与农业有直接后向关联的产业部门有41个,其中联系较大的5个产业部门。

(二)湖南省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完全关联分析

完全消耗系数是从投人角度分析产业之间的直接和间接技术经济联系的指标。一个产业或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消耗和全部的间接消耗之和构成了该产业的完全消耗,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某产业或部门单位产值的最终产品对另一个产业或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完全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产业之间的完全关联度越大。

依据2002年湖南投入产出表中42个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表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在42个部门中,与农业有完全向前关联的产业部门有41个,其中联系较大的9个产业部门,分别是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产业部门。在与农业有较大完全向前关联的产业中,农业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联系最大,与自身的联系次之,金属制品业最小。与农业有完全后向关联的产业部门有42个,其中联系较大的5个产业部门,分别是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产业部门。在与农业有较大完全后向关联的产业中,农业与自身的联系最大,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次之,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最小。

二、结论及其政策建议

(一)结论

从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分析可以看出:

(1)与农业有较大直接或完全关联的产业部门数量少。在42个部门中,与农业有直接前向关联的产业部门有21个,其中联系较大的6个产业部门;同时,在42个部门中,与农业有完全向前关联的产业部门有41个,其中联系较大的9个产业部门;与农业有直接后向关联的产业部门有41个,其中联系较大的5个产业部门。与农业有直接后向关联的产业部门有41个,其中联系较大的5个产业部门。说明农业的产业链短,对农业有较大拉动作用的产业部门少,从而显得农业是重要的推动部门。

(2)从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分析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的部门,如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等与农业的关联性较弱,说明这些部门未能很好地推动农业的发展,缺乏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

(3)比较直接关联和完全关联,可以发现:有些产业与农业没有直接关联关系,但却有完全关联关系,如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旅游业等,且与农业完全关联度较大的产业类型多于直接关联密切的产业类型;有些产业与农业直接关联并不密切,但却是完全关联密切产业,如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

(二)政策建议

(1)发展和健全与农业有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从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可以看出,农业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社会服务业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都不大,说明与农业有关的各种服务业产业部门没有较好地发挥促进农业增长的作用。如从农产品的流通方式上看,农民受传统思想束缚,一般自产自销。除大宗农产品,如烟叶、种子等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少见;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各类农业专业经济组织数量少、实力弱,农民参与度低;多数农民仍处在单家独户闯市场的状态。可见,与农业有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缺乏或不足,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农业有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因此,只有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取代“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农业逐步实现科技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和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从而全面搞活、繁荣农村经济。

(2)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从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可以看出,农业的产业链较短,与农业有紧密联系的产业部门不多。农产品总量虽大,但质量优势不明显,农民增收的主要困难是农产品价格低,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大,但龙头企业不大,产业链条不长。只有通过利用现代产业体系拓展农业,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如通过发展与农业有较大关联的食品工业,带动运输、销售、包装等相关行业发展。大力创新现代农业模式,如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3]。同时,抓住湖南在我国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广泛参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东盟等区域经济协作,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的空间。

(3)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的力度。

从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可以看出,农业与金融保险业的关联性较弱,说明金融保险业没有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由于农业是弱质部门,自身的积累能力低,无法对农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建设特别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服务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农业的要求;农村金融信贷体系不健全,加上招商引资、吸纳社会投入的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发展。因此,只有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的力度,如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制,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J].中国物资流通,1999,(10):8-12.

篇8

论文摘要:发展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治、自助、独立自主性,并不排斥政府的积极作用。

“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更是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真正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出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没有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健全,农民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证,农民的力量就始终显得很渺小,我国的农业也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从而难以应对国外农业的竞争。并且国际、国内合作运动史表明,合作组织的发展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合作经济组织

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劳动的特定组织形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具有独特的组织章程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经济实体。它具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社团性质的双重性质。虽然世界各地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样,但总的来看,它们具有以下几个原则:劳动者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具有社团性;合作组织建立在自愿、互助、互利的基础上;具有生产资料集体共有和个人私有相结合的所有制形式;实行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机制;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相结合。

我们认为,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的特殊条件下,即资本短缺或者是大额资本不愿介入的情况下,经济上的弱者自救的组织形式之一。它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获取更丰富的市场信息,降低组织社员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减少组织社员的市场风险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力量。我国要建立真正意义的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实现民主管理。我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长期的集权史,而且目前 “官本位思想”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必然影响到经济领域中的民主管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让组织社员拥有完全的入退合作经济组织的自。

二、政府支持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基础

世界各国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都不同层次的得到政府的支持,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1.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农业生产不仅存在市场风险,而且还存在自然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参与市场运行的经济主体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例如,原料和产品的价格升降,同类产品和可替代产品生产厂家的竞争等。农业经营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市场风险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农产品的需求相对缺乏弹性,很容易出现“谷贱伤农”现象。除了要面对市场风险外,农业生产还面临着自然风险的困扰。我国全国性的或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地区性的自然灾害更是每年都有。对农业经营者来讲,很多时候自然风险比市场风险更可怕,带来的损失更惨重。

2.农业具有外部效益和部分公共品性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原材料,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无粮不稳”,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可见,农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具有部分公共品性质。现代农业更需要政府提供一个稳定农业生产的制度体系。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将在这一制度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3.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适合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经营者自身缺乏资本,大额资本又不愿介入高风险的农业生产,这就给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成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对西方合作经济组织分析后不难发现,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在整个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主体地位,这是由其内在原因所决定的。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仍然是家庭农场。在单个农户力量有限、生产要素不完备,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农业经营者具有很高很迫切的合作需求。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在农业物流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那种把政府定位为“合作社组织缔造者和终结者的角色;政府是主人,合作社组织是仆人;政府控制合作社组织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不符合合作社组织的性质。同时,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也不利于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首先,政府作为合作社组织的缔造者,由于其目标函数(推行和实现政府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政策或计划)与社员的目标函数(最大限度地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成本,获取质优价廉的服务)不一致,从而合作社组织,相对于社员需要而言,可能发展过度,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其次,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扭曲了合作社组织的目标函数(对内最大限度地为社员服务;对外赢利),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者加入或参与合作社组织的积极性,而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加入和参与是农业物流合作组织生命力的源泉;再者,政府控制和干预的目标函数与物流合作社组织的管理人员及职工的目标函数(个人收益最大化)不一致,严重削弱了管理人员监督、管理及职工劳动的积极性;最后,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使合作社组织经营决策的选择空间大为缩小(以至于完全沦为政府决策的执行者),市场竞争力大为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控制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实际上是非合作社组织,它们不是社员通过自愿联合、民主控制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自治组织,而是由外部强制力量(政府)发起和控制。

以上分析说明,在农业物流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持物流合作社组织的自治、自助、独立、自主性,这对其健康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组织资源时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常常采取授权、让合作组织成员参与决策等多种措施调节引导支持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如美国农业合作社委员会参与美国农业及农业合作社方面政策和规章的制定。当我国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后,政府也可以授权、委托其执行一些政府功能。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农村行政体制改革,让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执行一些政府的职能,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乡镇政府的行政开支,而且可以使我国的支农政策得到更有效的执行。

四、建议我国政府对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

1.加大有关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宣传教育。我国现有的许多所谓的有关农业的合作经济组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与农民没有多大关系的官办商业和官办金融业。在大多数场合,人们都把非合作经济组织当作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来讨论。在进行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宣传教育时,必须先上后下地向各级决策者和农民普及符合国际通则和惯例的合作制度和合作原则,深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作用,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2.创建良好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特殊的市场经济主体,世界各国政府都对其做了专门的立法。我国出台有关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范本和细则等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央立法后,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一个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进行市场体制改革和市场创新。具体要深化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透明和公平的交易规则、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3.给予直接的或间接的资金支持。通常情况下,创建一个新的制度需要很大的初期成本的投入,我们可以称其为 “制度创建成本”,它就像创建一个新的企业需要一次性的投入固定资产和其他开办费等大额的资金。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创立也如此。目前情况下,让这些组织快速成长,我国政府一方面可以给予直接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支农贷款上优化行政审批和给予利息补贴等优惠待遇,加大农业财政性金融机构对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从而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产业背景

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仍然是依靠人力、畜力进行生产的传统农业。对于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的民族地区来说,农村金融服务缺失,投入不足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一、传统农业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抑制作用:混合型抑制

农村金融抑制是农村金融浅层发展以导致金融与经济彼此促退的不良状态。就其成因而言,主要有供给型抑制和需求型抑制。供给型抑制是因为国家产业政策、金融制度、金融政策等原因,使得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资金供给有限,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需求型抑制是由于农户资金运用的预期收益率低、正规金融部门借贷交易成本高等原因,使得农户对借贷资金特别是农村正规金融部门借贷资金的需求强度不够造成。前者涉及国家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而后者则与具体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基础密切相关。虽然现阶段民族地区的金融抑制是混合型抑制,但是这种金融抑制更多的侧重于农户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在规模、用途等方面都不同于东部等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需求主体仍然是个体农户,由于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处于简单生产的传统农业阶段,农户对资金需求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具等,这与现代化农业相比,所需资金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年老体弱的在家务农,这些留下来的农户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扩大再生产,其资金的需求就是为了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因此没有更多资金需求的欲望。

民族地区非正式金融形式多样,规模巨大。这些非正规金融主要包括民间自由借贷、典当业信用、私人钱庄、合会、民间集资等民间金融活动。这些金融组织能在某些方面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民族地区农村中许多非正规放贷人与借贷人生活在同一个村落或彼此为熟人,这样他们之间就有更多的信息,一方面降低了信息成本,还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正规金融之间灵活的交易方式更容易满足农民的需求。当一个农民无法归还贷款时,放贷人也愿意接受劳动力作为抵押。正是由于不同的原因,正规金融在民族地区服务还不完善的背景下,非正规金融活动异常,有力地填补了正规金融在农村的不足,由于这种严重的金融抑制,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的融资需求就远远不能满足。

二、传统农业基础上的金融需求特点:多元化、多层次、差异性

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的主体产业仍旧是农业,它是以土地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依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是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而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即粮、棉、麻、茶、糖等农作物的栽培和生产。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各地因其自身的优势,发展不同的农业产业部门,有些地区以牧业为主,有些地区以林业为主,还有些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各种不同的产业部门在对资金的需求上也是有所不同的。以草原为主的牧区,牧户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购买牛、羊、饲料,以及基础性补给营养等;另一方面还包括草场的扩建,修建围栏等。而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在资金需求上主要包括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简单的农具等等。

传统农业对金融的需求除了多元化、差异性之外,其层次性也十分明显。民族地区的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市场化等程度是千差万别的,这在对资金的需求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虽然民族地区是我国比较落后的地区,但在该地区也有经济百强县,同时也存在着贫困发生率高达30%-40%的地区。即便是一个区域,也会由于地形地貌特征表现出不一样的经济水平。

传统农业对金融的多层次、差异化以及多元化,客观上要求有多层次的金融组织来为其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扎根于农村经济,并为农村经济服务,民族地区的金融更是如此。因此,金融机构的建立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也不能脱离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搞“自娱自乐”。要想民族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应该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创建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以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

三、政策意义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08年底国家颁布了5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6(国发[2008133号),2009年8月又发出了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6(L2009173号),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对西部投资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等等。每一项政策都是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实施这些政策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国有着辽阔的疆域,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位于边疆和国防重要的战略位置,其中不仅大部分民族跨境而居,并且还与周边国家有着密一切的贸易往来,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其他民族的同化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共有332起,其中278起都是民族问题引起的,占83%还多,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整体利益。在涉及少数民族的问题上,要正视民族政治问题,只有解决了民族政治问题,国家的内部团结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对待民族地区的问题上,政府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该地区的政策,只有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的利益,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民族矛盾,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良好环境。

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推动,国家的安定团结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也需要民族地区的大力支持。事实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东部等发达地区较为落后,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经济的不平衡性会成为解决民族间不平等问题的障碍。一旦经济失衡将会造成民族关系的恶化,甚至成为国家分裂的导火索。经济层面的不平衡极易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胡鞍钢等人在《中国地区差距报告》中曾经分析过经济差距可能带来的政治后果,对于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大致有三点:一是认为本地区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由于采取歧视性政策造成的结果;二是认为目前持续存在(或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是政府失职的表现;三是可能诱发分离主义倾向,既然留在一个国家内得不到经济援助,不能改善本地区的经济地位,那么成为一个独立实体,可能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当地区间经济失衡时,就必然会造成民族地区人民的不满情绪,因此,经济的不平衡是引起民族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经济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关乎到我国的全局,是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基础。加速民族地区的发展,可以巩固国防!稳定边疆;加速民族地区的发展,可以缩小地区间的不平衡,从整体上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民族地区有其特殊性,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要依靠国家的政策补贴,而其中资金的投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金融政策的制定上,政府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特殊需求制定出适应本民族自己的金融体系,只要资金的供给充裕才能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新鲜的血液,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江曼琦.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篇10

最近两年时间里,我们发现浓香三大巨头产品更加活跃,价格更加亲民,渠道更加扁平,动销更加精准,市场更加对立,执行更加彻底,商业更加纷争。如果说战略博弈表现出长期性影响,品牌战略表现出专业性影响,那么营销变革必将表现出强烈对抗性影响。

进入2014年度,我们发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三大浓香巨头均已经撕下温情面纱,直接性市场对抗行为明显增多,对抗性陡然增强,毕竟,在商业利益面前谁也不敢懈怠!

2014年5月12日,泸州老窖总裁张良借清华总裁班开课机会纵论浓香三大巨头优劣。张良认为:对于一线名酒,二三线产品的存在非常有必要。以五粮液为例,1994年五粮液制定出“1+9+8”战略:集中精力把五粮液打造成世界级名牌,加上9个全国性品牌和8个区域性品牌。此后,五粮液因为多品牌战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五粮春的广告做得特别好,‘名门之秀五粮春’。这句广告对五粮液是加分的,首先表扬了五粮液是名门。五粮春并不是对五粮液品牌的稀释。”张良说道。

与五粮液多品牌战略对比鲜明的是洋河的超级单品战略。洋河蓝色经典系列在极盛时期占到洋河销售额的80%。这种“超级单品”战略打造了业内津津乐道的“洋河神话”。张良认为,洋河的成功在于强大的执行力。“当一个企业的执行力达不到很高的时候,要实现一支产品产量很高,难度很大。”

张良认为,如今渠道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的是执行力。“我们泸州老窖在执行力上是一个短板,因为我们是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有过辉煌,没有为生存而焦虑过。没有生存危机的企业,它的执行力要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是很难的。”

张良呼吁,白酒行业一定不需要打价格战,“价格战会导致恶性循环,使得整个行业失去创新动力。”张良用提高一度的声音表示,国内的家电行业,国产电视机、手机和韩国三星相比,技术上存在差距,价格和利润上只能望洋兴叹。“中国人特别聪明,都喜欢打价格战。价格战之后,大家都没有多少利润,无法投入更多的财力去搞创新型研究。”

但是,张良总裁话音刚落,五粮液却打开了“价格放水”。

2014年5月17日,五粮液股份在武汉宣布调整价格,核心产品52°普通水晶瓶五粮液出厂价从729元下调至609元,同时五粮液宣布取消厂家补贴,强令经销商必须把批发价从目前的580元左右拉高至600元以上,零售指导价从1109元降至729元;尽管五粮液这种价格调整属于典型“以退为进”的市场决策,但如此高调的价格调整还是给浓香型白酒带来巨大心理与信心打击,短时间内也将抢占一部分经销商资源与消费者资源;

面临两家浓香巨头截然不同价格态度,黄淮名酒带龙头企业---江苏洋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雨柏先生5月20日股东大会上指出,降价是个双刃剑,总体来看短期利好,长期利空。“价值决定价格。降价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觉得你本来就不是很高端。”

其实,三大浓香巨头营销角力早在2013年年初就已经展露出来,而这些营销层面面对面竞争也正在改变着中国浓香型白酒市场版图,甚至于整个中国白酒竞争格局与产业生态,白酒未来发展将呈现怎样的趋势?愈演愈烈的浓香大战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标杆。

首先,浓香巨头频推新品,白酒竞争从价格分层竞争走向价格对抗性竞争,浓香型白酒竞争进入胶着状态。2013年年初开始,浓香型白酒进入到新品上市期,以江苏洋河引领,五粮液高调,泸州老窖细分为特征的新品战略基本成型,浓香型白酒从过去结构分层式竞争走向结构对抗性竞争,浓香型白酒快速进入到此消彼长战略阶段。面对浓香型白酒产品大战,我们可以预判,未来浓香型白酒将在产品创新与消费者细分层面展开竞争,从而开创浓香型白酒新时代。

从时间上看,洋河股份(苏酒集团)是最早推出系列新产品应对结构调整浓香巨头,其2013年春季糖酒会几乎以集群式方式推出战略性新品,说明洋河股份对于白酒结构调整清醒认识;五粮液股份新品推出时间居中,主要集中在淡季07月、08月份,目的更多希望实现淡季销量大幅度提升;泸州老窖相对比较低调,因为其本身就拥有很多中低端腰部产品,对于推新品缺少紧迫性;

从数量上看,洋河股份新品数量最多,数量上肯定超过10款,品牌涉及到苏酒、洋河、蓝色经典与双沟等四大核心母品牌系;其次是五粮液,其新品数量有8款,其策略主要是在主品牌五粮液基础上的战略性延伸;相对来说,泸州老窖只在特曲老窖层面推出了年份酒系列与青春小酒层面优化产品泸小二系列;从三大浓香巨头推动腰部产品数量可以判断,面临深刻结构调整,浓香巨头企业正在加强防线,拓宽价格带,构建更加牢固市场基础;

从价格上看,洋河新品价格带覆盖较广,但主流是中低端;而五粮液新品价格带呈现出梯级状态,总体上也侧重于腰部产品;泸州老窖新品研发侧重于小众人群,战略目标是在小众白酒市场成为第一品牌;

三大浓香巨头产品暨定价策略基本上反映了名酒企业集体性意识,即白酒将从高端名酒时代走向大众民酒时代,白酒必须十分重视大众酒市场开发,以适应本轮深层次结构调整需要,至于市场操作效果,则需要看更加系统的渠道策略与执行能力;

其次,浓香型白酒巨头均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价格战略,浓香型白酒价格浮沉反映了不同企业对于未来发展不同期待;同时,从不同浓香巨头对于价格调整方式,也深刻反映出企业对于渠道掌控能力与专业水准。其一,泸州老窖在价格上执行了先“扬”后“抑”策略,说明泸州老窖高端产品在本轮结构调整中存在一定误判,价格策略很显然是走了弯路的。面对白酒行业结构性调整,国窖1573逆市提价,妄图通过价格提升占据浓香型白酒第一品牌战略制高点,提价的结果是国窖1573常规产品一落千丈,乏人问津。幸亏老窖及时启动了大型定制性活动----生命中的那坛酒,为国窖1573挽回了一点点面子,但定制活动对非正常规格产品有一定影响,正常500ml标准常规产品依然极度萧条,面对股份公司惨淡的利润状况,理想必须回归现实,国窖1573开始价格回归之旅;其二,五粮液在本轮结构调整上深受价格之累,其新品价格体系与普五价格浮沉均反映了股份公司复杂的利益纠葛。在普五问题上,公司在价格上可谓节节败退,价格倒挂,秋季糖酒会武汉挺价,春季市场会武汉降价,都是五粮液股份公司被动无奈举动。其实,作为浓香型标杆性价格产品---普五价格走势对行业影响还是相当巨大,但由于五粮液是中国白酒上市公司权重股公司,面临着规模与利润双重压力,降价完全是为了理顺市场关系策略性方法;其三,江苏洋河是本轮结构调整中价格体系最为稳定浓香白酒巨头,这与洋河渠道结构有很大关系。洋河股份执行的是深度分销体系,对经销商与终端掌控严密,价格体系受制于股份公司,使得洋河在价格管理上处于相对有利位置。

浓香型白酒本轮价格浮沉是市场竞争必然结果,其中,泸州老窖价格调整主要集中在高端酒战略定位上,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调整方法还是比较专业,并且对于企业经营震动相对较小;五粮液价格调整相对被动,充分说明五粮液在策略上存在一定漏洞,也侧面说明五粮液对于渠道、终端掌控力相对脆弱;江苏洋河在价格操控上游刃有余,进退有据,说明强势渠道掌控对于一个白酒企业控价保量多么重要。

随着浓香型白酒竞争白热化,白酒价格战将首次从浓香型白酒展开,浓香型白酒存在价格战条件与基础。其实,浓香型白酒企业形成了十分稳固的塔式结构,这种塔式结构稳定性意味着浓香型白酒必须通过价格战打破产业平衡,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产业整合。目前,五粮液仍然牢牢掌控浓香型白酒高端,国窖1573面临关键选择;洋河梦之蓝有可能被全面雪藏,毕竟,洋河产品品牌资源相当丰富,雪藏梦之蓝并不会给洋河经营业绩带来巨大影响;浓香型白酒巨头齐聚腰部事实告诉我们,浓香型白酒价格战可谓一触即发!浓香型白酒有可能出现一线名酒、二线名酒、区域强势品牌以及区域细分品牌聚集腰部、决战中档局面,在这样背景下,价格战在所难免!我们认为,浓香型白酒不要害怕价格战,价格战是行业洗牌必然经历的过程,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价格战必然会带来行业进步,浓香型白酒理性价格战必将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浓香型白酒市场大战已经开启,特别是白酒重度市场,川酒与苏酒从温情脉脉走向激烈交锋,未来3—5年时间里,浓香型白酒将出现更加激烈市场竞争,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清晰认知到这样残酷现实。

最早进行是河南市场交锋,川酒与黄淮名酒带之间展开了市场肉搏战,黄淮名酒带全面恢复对河南市场主导,川酒已经出现小范围退却。江苏洋河、江苏双沟、安徽古井与河南地产酒等黄淮名酒带浓香核心企业与来自于四川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郎酒展开了激烈市场争夺,目前来看,河南市场竞争格局已经由川酒一家独大迈向黄淮名酒带全面复苏,无论是苏酒集团,还是黄淮名酒带其他成员企业在河南市场均实现了绝对市场主导权,河南也成为苏酒集团首个营收将近20亿元省外市场。

随后是激战河北市场。最近两年,苏酒强化了对河北市场战略布局,而一部分徽酒企业,如迎驾贡、皖酒王、口子窖等也逐步进入到河北市场;河北对于川酒企业具备更加重要的战略价值,作为华北腹地,河北白酒市场格局直接影响京津消费趋势,河北对于川酒企业具备重要的战略价值,正因为如此,五粮液、泸州老窖、沱牌舍得、甚至于走向复兴全兴大曲都更加强调对于河北市场介入广度与深度。2013年08月份,五粮液重组邯郸永不分梨酒业;随后,泸州老窖启动石家庄鹿泉基地建设;沱牌舍得重度布局河北保定、沧州;全兴大曲选择河北作为战略性基地市场;四川郎酒重点聚焦河北唐山等等,川酒很明显的感觉到,绝对不能再失去对河北市场掌控。河北市场未来会不会上演川酒、苏酒、徽酒、地产酒同台竞争大戏?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我们认为三个十分重要的标志性市场将是东北、湖北与湖南,苏酒将与川酒浓香巨头展开正面的激烈竞争,鹿死谁手,仍未可知。应该说,江苏洋河布局三个基地重要目标之一是市场战略,也显示了苏酒决策层高度战略视野。作为中国白酒重度消费市场,东北一直是川酒天下,黄淮名酒带浓香型白酒企业在东北业绩平平,而洋河布局黑龙江对川酒浓香巨头将形成战略威慑,洋河品牌战略与深度分销应该对川酒构成实质性影响;湖南更是川酒消费大本营,泸州老窖、五粮液、水井坊以及郎酒在湖南市场均有不俗市场表现,洋河布局湖南对于进攻湖南市场价值巨大;湖北是川酒出川重要战略通道,并且川酒也逐步开始对湖北市场进行蚕食,洋河布局湖北既获得了与地产酒直接竞争地缘优势,也获得阻击川酒战略效果,川酒浓香巨头在战略上也面临很大挑战。

如果说浓香巨头在价格上呈现出高度重叠与对立的话,接下来就是市场重叠与对立,浓香型白酒这种针尖对麦芒竞争策略将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浓香大战必将在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浓香巨头层面率先展开,对于三大浓香巨头来说,谁也不能输掉这场决定产业地位与企业生死的战争。

第四,渠道布局与商业模式竞争,浓香型白酒巨头从过去并行发展模式走向渠道胶着竞争,渠道面的商业搏击将更加激烈,特别是洋河在商业上崛起,将很大意义上挑战浓香型白酒市场秩序,形成商业资源再分配。一直以来,白酒渠道竞争并不胶着,这与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对于白酒商业资源整合模式不同高度相关。五粮液所构建是两种典型化商业模式,一种是基于大商的交易式合作模式,一种是基于零售的加盟制合作模式,这两种商业模式使得五粮液成为浓香型白酒中销售最为超脱一家公司;由于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机遇期不一样,泸州老窖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与区域性大商展开合作,并运用大商资源打造了一种联销体合作模式,泸州老窖联销体合作模式在两个层面展开,一个是上游厂家层面贸易组合模式,一种是市场结构组合模式,最终形成了影响企业发展柒泉模式;江苏洋河执行了一条与川酒完全不同渠道布局方式,其渠道结构更多是与碎片化经销商展开合作,通过深度分销模式将区域性经销商绑在洋河战车上,实现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双赢。

进入到2013年度,随着白酒行业结构调整走向纵深,五粮液、泸州老窖开始纷纷走渠道扁平化道路,白酒渠道竞争也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特别是五粮液,其最近推出的核心产品价格带明显下移,为保证经营利润,企业必须选择扁平化渠道模式;而泸州老窖虽然自身执行力不强,但其合作的大商均深谙深度分销模式特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窖渠道扁平短板;川酒浓香巨头将从大商时代进入到碎片化与区域性经销商争夺时代,对洋河股份现有深度分销模式会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如,五粮液在安徽市场上将天韵商贸发展成为五粮特曲区域性商,对老牌名酒企业古井贡酒必将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五粮液以这样方式进入到江苏市场,也必定会对洋河深度分销结构构成实质性影响;洋河股份对自身的渠道战略也在进行局部调整,洋河逆势而上,渠道面结构明显走向多元化,事业部,大商授权等均在渠道选择之中,在重视渠道扁平的同时,洋河也展开了对于大商合作模式探讨,其在空白市场逐步推行多元化商业模式,与川酒浓香巨头争夺大商资源动作频频。目前来看,三大浓香巨头不仅在产品、价格、市场层面形成严重对立,未来,也必将在商业资源层面展开正面竞争,浓香型白酒渠道布局与商业模式高度对立,推动了白酒商业资源走向战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