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审计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审计内容

篇1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内容改进措施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卫生部门与医院管理人员逐渐重视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且逐渐建立起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由此,医院内部审计项目也经历了由无到有、由虚到实的过程,从而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就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措施进行了研究。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

就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其主要指的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的评价监督活动,且可经评价与审查医院内部控制与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合法性,实现最终的组织目标,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财务审计。

医院在运转过程中的对财务收支、经营成果、资金运用、内部报表、债权债务、财产物资以及经营损益等项目进行设计的活动被称为财务审计,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相关经济活动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监督与评估,财务审计可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以对医院资产的完整性进行保障。

2、专项审计。

医院的专项审计指的是药品采购、贵重设备购入以及基建等特定业务的专门性审计工作,其可完善医院管理,并将风险管理运用其中,进而提升医院的经营效果与经济效益,进而改善医院服务。

3、经营审计。

对医院业务经营情况、医院活动的效率性与经济性等进行评价监督,且可针对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对策的活动被称为经营审计,其可改善的医院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且利于医院经营目标的实现。

4、管理审计。

医院的管理审计主要是指对医院物价管理、住院结算管理、医院医用高值易耗品管理、医院后勤服务中心食堂的经营等方面进行审计,主要看工作流程是否存在风险、是否规范,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因素、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5、科研经费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医疗卫生机构科研资金和知识产权的安全完整、降低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风险、保证各部门遵守科研管理法规和提高科研资金、资源使用效益。通过审计掌握医疗卫生机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即符合有关规定,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

二、医院内部审计的相关改进措施

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在优化医院经营状况、改善医院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这对医院的日常经营极为不利,因而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促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与现代化医院的发展相适应,为此可由如下几处着手。

1、改进医院内部审计系统。

二级乙等级以上的医院均应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有关文件规定,设立与医院财务机构级别且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其中,独立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或其负责人不偏不倚地履行职责,不受任何威胁其履职能力的情况的影响。要达到有效履行内部审计部门职责所必需的独立程度,内部审计负责人需要直接地、无限制地接触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且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的经济领域活动被逐渐拓宽、医院领导层的管理水平也应随之提升,因而,院长应充分重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主动融入到医院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中,以便于内部审计更好的发挥职能,利于医院服务的改善。

2、转变医院内部审计职能。

现代化医院工作变的更为复杂,使得医院的运行方式、管理方式、所有制形式、投入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均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挑战性,因而今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除了起到防止弊端、稽查错误、对医院内部活动进行相应的评价、监督以及控制作用外,还应对医院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内部结构组织的整顿等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今环境下,“服务主导型”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正逐步替代“监督主导型”模式,这就要求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应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加强医院经济熊阿姨的审计与管理。为此,医院内部应不断建立健全并完善内部会计制度,以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同时也使医院财务记录得到必要的保护,故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医院经营所产生得所有财务交易均应有科学的授权;生成的所有交易均应有详细的交易记录,以实现财务报告编制与真实财务状况二者相一致;医院的资产处理工作应推行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资产处理均应有相应管理人员的授权与批准,进而利于医院内部审计制度的推行与落实。

3、提升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

就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只有确保其独立性,且充分重视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致力于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地位的提升,才能使系列工作顺利进展。因而,对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应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从事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也应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汇报;除了做到上述外,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也应将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目标,进而提升患者满意度,促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化医院建设。

4、重视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建设。

医院管理人员在医院建设方面应逐步按照计划进行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注重对专业内部审计领域人才的培养与引入;针对在职人员也应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以增强其对护理、临床以及管理等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重视起知识机构建设,更好的投入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

5、拓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领域。

首先,医院内部审计制度模式应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而发生转变,工作人员应从人力资源、经济效益以及管理等方面逐渐丰富于单纯的财务收支防弊、查错改进方面,实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其次,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对不良现象进行严厉打击,以提升医院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力,改进医院内部审计工作。

结语:

随着卫生管理部门等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重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逐渐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医院审计工作还需接受医院院长的直接管理,并在其指示下完成医院内部审计中的各项工作,促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咨询与参谋工作,进而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医院。

参考文献:

[1]史秀芸.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2(06):3675-3676.

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增值;投融资平台企业;价值链;平衡计分卡

一、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值的内涵

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作为企业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能够从组织的全局角度,把监查、评价、咨询、建议结合在一起,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实现公司战略规划。

1.内部审计定义的历史变革。IIA在1999年首次提出内部审计的“增值观”:“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在2001年修订的《标准》中,又对“增加价值”一词做了如下解释:“内部审计师在收集资料、认识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对经营与改良实际产生了深刻见解,这些见解可能会对机构带来诸多利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所有这些都传达给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从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演变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组织管理的关系日益紧密,确认功能与咨询功能得到强化,服务范围从传统的内部控制发展到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领域,审计活动已由监督评价向确认和咨询转变,从“事后评价监督”发展到“全过程参与和咨询,着眼未来”。今天,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国内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必然能够发挥作用,实现组织增值的目标。

2.内部审计增值性的理论基础-价值链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理论,把企业为客户、股东、员工等不同利益体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总结为价值链。根据其理论,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在“波特价值链”中,基本活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经营过程;辅助活动、间接活动、质量保证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各环节提供辅助和保证作用,不直接参与企业向客户提供商品或劳务的过程,在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起的是增值作用。按照在企业价值形成过程中所处地位来看,内部审计属于价值链的支持辅助活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通过对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的组织、控制,进行独立审查和评价,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是内部审计创造的间接价值,它对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潜在的威慑力,督促其维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内控体系;与此同时,内部审计通过信息沟通、协调管理,将研究与开发、生产营销等基本活动纳入自己的评价范围,优化价值链为组织创造“潜在价值”。

二、投融资企业的内部审计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投融资平台内部审计的现状。国内投融资平台企业,普遍存在负债率较高、资金使用效益不够好、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执行力度较弱,缺乏有效监督等多重潜在风险,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内部审计可以在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上发挥作用,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促使并协助企业改进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以避免遭受严重损失。国内投融资平台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主要分为政治风险,涉及法律法规;经济风险,涉及利率、通货膨胀;信用风险,涉及违约、延期偿付;工程风险,涉及工期延误、质量风险;环境风险,涉及环保措施,五大风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途径,把内部审计纳入组织的价值链中,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内部审计增值的路径分析

内部审计通过完善自身管理机制,创新审计手段等改革措施,提高审计质量,节约审计成本,达到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帮助投融资平台企业实现增值目标。

1.通过评价并改进风险管理过程,实现增值。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在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监督”过程中,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和报告,找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2.通过评价并改进企业的治理程序,实现增值。前SEC主席ArthurLevitt指出公司治理是“有效市场监管不可或缺的过程,是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和它的财务报告系统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企业组织治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以顾问、协调角色处理董事会、管理层、外部审计之间关系,帮助改善董事会同管理层、外部审计师的相互影响,疏通信息传递渠道。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审计署的工作目标是“超越账本,深入业务”,内部审计涉及到企业经营运作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充当内部咨询的角色,帮助公司分析行业情况和竞争对手情况;内部审计不但监督各部门对制度的遵守状况,还对业务流程和有关策略、措施提出问题和建议,意在发现经营效果、公司内部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质量和服务等各个方面有无改进之处,并将成功的经验在企业内推广,促进企业管理的全方位提高。①(周奕彬:浅谈通用电气与百事公司的内部审计对比及启示)

3.通过评价并改进战略管理,实现增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艾贝•肖克曼教授首先提出了战略审计这一概念。他认为企业战略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管理活动为对象,通过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和定期的核查,确定问题所在和各种机会,提出行动计划的建议,改进企业战略管理效果的活动。内部审计人员在公司的战略决策过程中扮演“顾问”和“参谋”的角色,通过对董事会战略过程的监督,直接对公司战略提出可行性建议,增加战略决策过程的可行性程度。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及时监控,监督战略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背离目标,为企业的战略实施保驾护航,提高战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4.通过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降低审计成本,实现增值。内部审计应遵循经济增加值理论(EVA),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使其工作成本小于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非现场审计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通过审计手段信息化,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企业的经营状况、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报告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整改和处理意见。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广泛开展,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从而实现组织的增值目标。

四、内部审计增值的评价体系

根据StanleyAlanFarmer(2004)的观点,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必须要符合三点:一是保证内部审计遵守职业准则;二是证明内部审计的价值;三是适应全球环境的变化。经济增加值(EVA)机制、自我评估、相关利益者、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KPI)和平衡计分卡是目前内部审计增值研究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BSC)是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兼总裁大卫•诺顿在1992年提出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它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这四个维度制定一系列的具体绩效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绩效。我们在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内部审计部门时,必须结合内部审计部门的特点,才能真正发挥平衡计分卡的作用。内部审计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模型,应该包括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外部审计师、内部审计流程及创新与学习,同时结合投融资平台企业的特殊性,从完成政府使命的战略角度出发,以防范政府性债务为重点,确定平衡计分卡的内容。如下图所示:投融资平台企业内部审计平衡记分卡模型作者信息:国内投融资平台企业既有企业的特征又带有政府的色彩,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可以明确其战略目标,同时兼顾企业内外部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帮助管理者关注到政府债务风险等关键性指标,通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多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完成投融资平台企业的使命,管控风险,形成完整的投融资平台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五、提升内审增值的路径

1.选择能够胜任的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实务执行中,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决定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投融资平台企业挑选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符合发展战略目标,具备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对投融资业务有一定的了认识,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才能,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同时,要重视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多渠道组织学习,使内部审计人员积累广泛的经验。

2.确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内部审计应跳脱纠错查弊的层面,更多的为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和效益服务,从单一的监督职能拓展到评价职能、咨询职能、控制职能,揭示和反映体制、制度性缺陷和重大潜在风险,确立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和监督与服务并重的理念,使内部审计与企业价值管理实现融合。

3.重新定位,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价值的认识。内部审计能够在改进投融资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做出重大的贡献。因此,企业尤其是董事会成员和高层经理人员必须对其彻底转变观念,加以重视,认识到它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

六、内部审计能够为组织增加价值的方向和空间

1.建立企业战略审计增加组织价值。国内投融资平台企业战略最关键的环节是投融资决策和实施,因此,在对投资决策专项审计方面,内部审计应着重关注对外投资决策是否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合理安排投资渠道和投资节点,避免企业资本流向高风险的领域,避免盲目建设而导致的风险增加。

2.建立风险导向审计增加组织价值。投融资平台企业的风险本质上是政府债务风险,主要风险点是政策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内部审计应着重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防范及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投融资风险进行预警,提高应对措施,切实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透明性和抵御抗击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钧.《内部审计如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时代经贸.2008(4),166-167

[2]刘远梅.《论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现代商业.2009(6),218

[3]沈静秋殷丽丽时现.《基于企业目标视角的内部审计增值探析》.中国内部审计.2010(11),29-35

篇3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由其特殊的社会作用所决定的。市场经济从本质上就是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于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特殊的专业会计。它应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管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做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同时它又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从而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为了完善和加强内控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势必要提高金融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金融企业风险愈大,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担负的责任就愈大,这种责任不仅体现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上,也体现在因审计制度的不完善而给审计工作造成的潜在影响上。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制定并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内部审计准则,强化执行科学的作业方式,就成为内部审计的重点。

    二、当前金融会计内部审计的困境反思

    (一)审计资源远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对长期积累起来的金融审计历史信息和资料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并在后续审计之中加以应用,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够及时得到各类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管理办法的最新信息,直接影响工作进度和审计质量;对金融企业内部各机构的相关业务信息缺乏及时收集和分析手段,致使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经营和财务情况未能彻底摸清,无法有的放矢地开展现场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的审计档案资料、工作纪录和报告规范,工作底稿无标准格式,很多是手工书写,有关资料索引混乱无序,难以查询和使用等。

    (二)会计核算资料失真现象普遍

    首先,信贷规模和资产质量核算失真。一些行在贷款管理上采取“中间大、两头小”的办法,在年度中间不仅占满信贷规模,甚至成倍地超投放,有的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还动用联行汇划在途资金移位补平,造成账表不符的假象。其次,负债存量、资本金和拆借资金核算失真。一些行通过联行转移存款,转移汇出汇款、压票、压汇等;还有的行动用存款或联行汇划在途资金扩大信贷投放,通过虚设账户进行假平衡。再次,收入、费用及存款成本核算失真,一些行违反“利息核算办法”,为完成利润指标,随意提前或滞后计息时间,有的转移收入,应收利息长期不收也不列账反映等。

    (三)会计诚信欠缺与工作程序有待改进

    多年来,银行会计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电算化处理,都遵循“双线核算”的原则,相互联系、相互牵制,有着较完善而系统的核算程序。但在银行中间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新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内控制度却未及时跟进,现行核算程序中也暴露出逆向操作、会计账目造假、“一手情”等失信隐患。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多年来,一直很重视会计监督与金融监管,有较健全、专门的储蓄事后监督、会计稽核、内部审计等部门。但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监督重心已由一般的业务工作差错转变为金融风险防范,现行一些监督方法与控制手段已显得力不从心。

    三、金融会计内部审计现状因素剖析

    (一)外部因素分析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将遭受巨大的冲击。面对冲击,我国金融业势必会采取种种措施应对,如深化体制改革,成立股份制公司上市、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进行机制创新,有步骤地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改变经营模式,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改进技术装备,采用先进信息通信技术。这些应对措施,将对金融企业内部审计的环境、对象、内容、依据等产生重大影响。(1)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当中国金融业融入世界金融大市场后,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也将随之进入世界金融的大环境中。金融企业内部审计的对象将是多元投资为主体的上市公司、合并公司、中外合资公司,这些公司届时都将依据法规进行经济活动,依据相应的会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2)入世后将会不断有新的金融产品开发出来,使审计内容趋向多元化,增加了审计工作的复杂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网上实体,其特性就是“虚”,从而使得审计风险加大。依据将有重大调整。入世后有关业务交易适用的规则,将大量采用国际惯例,同时经济运行模式、政府机构干预经济的方式都将转变,国内法律、法规将有所调整,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与信息,以正确做出审计判断与结论。

    (二)内部因素分析

    (1)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偏离制度规定,一些人对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认识模糊,加上复杂因素的影响,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严重削弱,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财会监督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会计成为只服务不监督的单纯核算型和“灵活”、“变通”的服务工具,不能准确、及时提供经营信息。(2)一些地方的金融查处,名曰贯彻“自查从宽、被查从严、实事求是、宽严适度”的原则,但由于受关系、面子等多种因素影响,则往往是严查轻处、宁宽勿严,没有真正发挥查处的威慑作用,使一些违纪行为得以蔓延,屡禁不止。这就涉及到会计制度与操作规程的关系问题,会计制度应是操作规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操作规程应是会计制度的具体化,又是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技术手段与保障。而目前的操作规程未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形成刚性约束,必须按制度执行的硬性规定变成了凭良心凭习惯办事。由于技术保障措施的不得力,核算程序本身又留有违规操作的隐患,以至于核算过程中屡有违反会计制度的事件发生。

    四、优化金融会计内部审计的策略建议

    (一)建立审计信息系统,善用金融审计信息

    构建信息系统,把金融审计信息归档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在金融企业内审工作中,培养审计人员利用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主动性。金融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业务数据、报告报表数量巨大,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迅速获取有用的审计信息,必须依靠信息系统的强大处理功能,才可实现。此外要建立业务处理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时联系的机制,制定并强化计算机审计流程。信息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的网络实时连接,审计部门才能及时得到业务数据和信息,实现对业务开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或可疑点,实现审计事前发现风险疑点,事前防范风险,为开展现场审计提供帮助,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的作用。

    (二)加强业务监督和严肃金融法纪

    首先加大金融监督和管理力度,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金融内部审计的再监督作用,对基层单位业务经营情况,定期进行稽核检查,不经过审计的会计资料不准上报;人民银行要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对屡纠屡犯的要实行经济制裁;人民银行要加强机构、结算、利率等方面管理,为专业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其次必须加强金融系统各法人代表、有关责任人与会计核算人员的政策法纪教育,使他们懂得正确运用金融政策才是向商业化经营转轨的唯一出路,弄虚作假只能使经营包袱越背越重。要使他们敬业、爱岗,充分发挥反映、监督的职能。再次在金融系统内部掀起“反假”、“防假”、“打假”的群众性活动,增强自我约束机制。财会人员要坚决抵制一切外来干扰。

    (三)改进金融诚信的约束方式

    不做假账,维护诚信,珍惜行业声誉,争做诚信楷模。一方面,必须从每个金融机构负责人、每个金融机构会计人员做起,依次维系金融的社会公信力。金融会计作为核算和反映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工具,它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必须准确、及时、真实、完整,这直接关系到广大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是金融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推进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金融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操守教育,建立整套杜绝会计造假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企业虚假财务信息问题,强化监督机构的职能和作用,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定位,实行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或负责公司审计的合伙人轮换制度。建立”董事会领导制”下的内部审计体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四)坚持诚信用人的原则

    大力提倡诚信,谨慎执行坚持原则、诚实本分的用人机制。具有良好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金融业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现在一些单位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以是否“听话”作为标准,这种错误的用人导向是对会计职业的严重扭曲。金融机构聘用会计人员,首先选择的应该是坚持原则、诚实本分的人,而不是俯首贴耳,弄虚作假的人。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缺少诚信是难以受到聘用的。

    (五)对表外业务实施会计监管

    提高表外业务的信息透明度,建立表外业务报告制度,如实反映表外业务的经营项目和经营规模等;对可能在我国出现的表外业务品种应提前制订统一的表外业务管理规范,包括有限制条款的公开、对有关经营状况的改变、资产变卖和合并、对借款人的限制、构成违约的行为、财务数据和投机管理等;建立相应的风险资本标准,协调资本和风险的评估,以保持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加强经营管理,健全表外业务的内部约束机制;坚持信用调查、评估制度;制定保护性措施并合理定价。

篇4

关键词: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

一、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项目经营收益、经营转移风险的监察控制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所从事的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围绕企业的财务资金、业务进展,以及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多种风险等,进行多种要素的可行性分析、调节控制。这一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要找到控制活动的关键点。首先,实施供电企业内部监察控制的主要一点,就是做好各种潜在风险、存在风险的纪检监察分析,依据《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审计法实施条例法律》等法律法规,对电力项目执行的决策风险、财政转移风险进行监管,核查不同业务主体的行政违法、财务犯罪活动,将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其次,供电企业更注重经营成本、收益的纪检监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业务执行效率和盈利状况,完成主要内部控制要素的监察工作,再采取多种必要措施加强成本、收益的管控,以尽可能减少正常经营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决策、财务审计的监督核算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主要从财务资金核算、会计报告审核、生产经营决策指导等方面着手,开展严格的内部审计、业务经营管理控制工作。通过由供电企业会计部门、审计部门,搜集业务经营外部宏观环境、内部运营流程的数据信息,对涉及的多种经济资本、业务经营内容作出统计核算,包括固定资产、存量货款、有价证券等的内控分析,得到准确可靠的财务运转结果。

二、目前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纪检监察、内部审计制度设计不合理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内部审计制度等的设计,存在着监督职能不完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等问题,这使得内部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的约束力较低。从目前各供电企业监审制度的建设来看,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审工作,受到监审制度、上级领导的双重制约,在具体纪检监察任务、工作内容的执行时,往往出现避重就轻、形式大于实质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仅造成监察人员查错纠弊职权的丧失,而且会带来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的连带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业务审计流程不规范、财务审计核算错误等,都将影响到企业后续的项目经营、业务管理活动。

(二)纪检监察职能定位不清、执行力不足

当前纪检监察在多种供电经营活动的执行中,主要负责对企业主体人员、供电业务内容作出管理,但多数职能部门对于重大业务工作的推进,往往与纪检监察部门形成连接,这使得纪检监察人员承担着一部分不属于自身的工作职能。比如纪检监察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例行检验,需要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而这其中原本属于审计人员的监督审核工作,就可能落到纪检监察的头上,导致监察部门出现职权定位不明确、工作内容不清楚的状况。同时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职权的行使,会由于现有监察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足,出现纪检工作执行不认真、监察责任落实不清,以及监察追究、惩戒效能难以得到发挥的现象。一旦纪检监察机构在企业管理中的管控失位,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包庇犯罪、经济腐败查处不力等问题。

(三)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审计成果不客观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是按照省级、市级、县级等多层级审计结构,对不同企业部门、业务内容作出审计核算。而且由于企业财务资金运转、人力资源等数据信息的获取,需要在每年或每季度才能进行核算,所以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其中县级供电企业的审计部门,为财务账目审计、其他业务事项审计的主要人员,这些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大、审计经验缺乏,在项目审计事项参与、审计核算流程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审计工作形式化、审计数据错误的问题。而且限于省级、市级等高层审计部门的压力,通常秉持着审而不究的工作理念,使得最终的审计成果不客观,难以为供电企业生产决策、经营活动作出指导,甚至导致国家经济利益遭受损害。

三、供电企业纪检监察职能、内部审计监督的融合策略研究

(一)制定各监审部门明确的分工协作内控机制

供电企业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联动服务,需要围绕现有的经营范围、项目业务内容,建构一套完善的纪检监察、审计制度,对不同监审主体进行多种工作任务的明确划分。首先建立多层级的监审报告制度,其中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主体,在开展多种业务经营、财务核算时,要向上级领导做好工作执行前、执行时、执行后的情况报告。其次,根据纪检监察审计制度的规定,加强不同部门工作内容、职责权限的明确划分,并做好相关联业务的数据共享、任务紧密对接,帮助纪检监察人员、审计人员完成自身的分内工作,保证纪检监察内容事项、财务审计核算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监察审计的网络化业务互联、风险共担

网络化社会环境下的供电企业监察审计,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加强不同经营项目、业务内容、财务资金运转等工作的监审连接,其中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纪检监察数据资源获取的基础。通过多种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的搭建,以及供电项目审计、财务资金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等信息的集合,能够实现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互联。如现阶段山东莱芜、湖北孝感等地区的供电企业,都建设有业务互联的监察审计工作小组,企业内部存在完善的网络化纪检监察审计平台,监察审计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对供电经营项目、业务内容执行、经济风险、决策风险等进行分类监审,并完成不同监审业务结果的分析与管理,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规避监察审计风险。

(三)注重纪检监察职能、内部审计成果考核评价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实效性,对各项经营生产活动、财务资金运转、潜在风险等要素,进行监察审计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在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完成监审工作后,企业领导、管理部门等主体要作出监察审计的评价,包括监审业务工作执行状况、监审成果的考核评价。一方面,企业管理部门要依据纪检监察审计制度,围绕项目经营决策、业务执行度、财务资金核算、人力资源素质等内容,对监审人员工作完成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针对内部财务审计、经营风险审计的成果,提出较为客观可行的监审工作执行方案、风险防控办法,发挥纪检监察与审计的应有价值。

结束语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是对供电企业以往某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财务资金运转状况的评估,其不仅能够反映企业多种项目开展、业务执行的基本情况,也能对供电公司未来的经营发展作出指导。因此形成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职能融合,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项目风险、电力供应调配等的审计监督,有助于供电企业内部经营业务、严重经济违规事务的内控与管理。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金融企业;改进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一体化进程,金融风险随之不断增大,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金融企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而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与评价机制,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如何针对金融业的特色和特点,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成为金融业内部审计部门日益重要的课题。

一、内部审计简介

内部审计是相对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所进行的外部审计而言的,它无论在机构设置上还是在人员配备上都是企业内部的。有关内部审计的定义,国内外有很多种表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最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是内部审计的权威标准,其最新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目标。

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03 年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国内外的内部审计定义的介绍,本文认为,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最新定义是较为恰当的,该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原则、内容和目的,它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我国内部审计的定义是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对我国的大多企业来说,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路尚是一个新鲜事物,如何在企业运行中进行风险管理的运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内部审计作为风险控制的一项有效的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才逐步被人们所了解,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常常是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有缺陷或虽有较好的管理控制系统却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内部审计以企业各运营环节风险评价为起点,以评价内部控制和对内部控制合规性审核为主要手段,在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防范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风险的定义以及表现

(一)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的各种可能值偏离其期望值和幅度。从广义的金融风险可以知道,可能值可能低于也可能高于期望值,因此风险绝不是亏损的同义词。风险既包含对市场主体不利的一面,也包含对主体有利的一面,也就是说,风险大的金融资产,其最终实际收益率并不一定比风险小的金融资产低,常常是风险大的收益也大。狭义的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金融动作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金融风险仅仅表述了金融机构所遭受的损失。

(二)金融风险的类型和表现

在我国,金融风险主要分为:(1)信贷风险。当前部分企业趁兼并、分立等改革之机,采取各种方式逃债、废债,导致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突出、最为严重的风险;(2)信用风险。该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借款本息的风险。目前银行信贷资产沉淀多、收益率低、保全难度大。主要表现是不良贷款比重高、收息率低、抵押担保难以落实,潜伏着巨大的风险;(3)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没有足够的现款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使银行信誉遭受损失而形成的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4)经营风险。是指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5)汇率风险。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变化、市场波动、汇率变动、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在资金、财产和信誉方面遭受损失的可能性;(6)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近两年,金融业并购重组活动的逐渐增多以及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在实践中逐步被突破,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正成为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新的不稳定因素;(7)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8)金融国际化风险。

三、内部审计在金融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内部审计是风险信息沟通和监控检查的重要措施,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在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风险因素增多,内部审计工作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企业治理机构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同时,内部审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和使命。

1.内部审计在金融业风险管理中的识别和检查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的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经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后续跟踪管理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例外事项的整改情况,检查新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奏效,将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交给管理层以便评估和改进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自己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发现问题为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2.内部审计在金融业风险管理中的管理与协调作用

在金融业的组织架构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都处在金融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金融业长期风险策略和各种战略决策的协调人。内部审计可以客观地从企业全局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管理风险;可以从金融业的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清醒地识别和评价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评价报告系统证明风险信息被准确、及时地传递给相关人员,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而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立对债权人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也是公司具备有效的风险管理的一个证明。在监控活动中,公司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监控和定期检查结果以及意外事项处理结果的评价,确认公司对风险的管理是一直有效的还是控制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从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公司的风险管理,有效地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这些工作得到了公司领导层的高度赞赏,内部审计在全公司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3.内部审计在金融业风险管理中的顾问与咨询作用

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的情况了解的比较全面,也比较深入,对提供咨询服务工作有着独特的优势。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并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帮助组织解决风险问题;通过咨询工作积极协助金融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在改善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的效果和效率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建议。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机构意见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人员由于特有的独立地位,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风险的假设条件、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来评价风险,提供专业意见。内部审计的顾问与咨询作用的及时发挥往往能帮助企业化解极大的经营风险。

4.内部审计在金融业风险管理中的报告与防范作用

审计发现如何传递,审计成果如何利用,舞弊风险如何防范,这都将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监督体系中的价值和作用。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机构的效果方面要发挥其领导作用。首先,内部审计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对重大的审计发现要按清晰传递的线路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并报告,使风险及时得到控制和防范;其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相关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来协助防止舞弊,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在倡导良好的道德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司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决定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决定是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对于有相对的风险回报的风险,公司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控制措施,才能将风险降到公司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期望的回报。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莫勒尔,布林克. 现代内部审计学[M].中国时代径济出版社,2006年,p60-110.

[2]亨利,范,格罗等(美).银行风险管理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p 20-120.

[3]王周伟,邹展宜.银行内部审计与操作风险管理[J].新全触,2005年8月.

[4]孔合. 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 开放导报,2006年2月.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挑战 企业内部审计 研究

一、前言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於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後,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我国各地、各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冲击。诸多企业因为金融危机影响,造成经营困难甚至破产。金融危机下,如何加强企业管理?这个问题是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觉得金融危机下。企业管理更应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主体更加平等的今天,走健康发展的道路,是企业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约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作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企业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企业只有合法、合理、有效地经营,才能持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通过审计监督维护国家及其他财产所有者的利益,促使企业不断改善其经营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战略问题。因此,研究金融危机挑战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施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普遍存在的缺陷。其次,领导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越来越关心和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但也有不少领导是把“关心”、“重视”用在违法乱纪上,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不以为然。认为“单位里领导可以说了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经理负责制,以致给我国企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我国企业监督不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没有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财务收支管理混乱,既无成本费用控制办法,又无用款审批权限规定。有的我国企业负责人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有的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数据不正确、不完整,会计核算严重失实,财务报表被歪曲,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权威性,一切领导说了算,审计控制的应有作用未能很好发挥。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缺乏基本会计业务知识,致使在财务处理上的随意性:二是部分领导对资产管理意识淡漠,特别是以收顶物回的资产没有进行认真清查和督促,形成账外资产;三是内部有关业务部门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对已办结业务的手续、票据不能及时传到财务部门。造成财务记账和核算滞后:四是为了集体小利益,主观上采取虚列、不入账等手段私设“小金库”,弄虚作假,隐瞒企业发生的实际业务活动。

三、金融危机挑战下,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1)加快法律约束机制建设、为加强会计监督提供充分保障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律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2)尽快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协调的机制。主要是企业根据国家法规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和有关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操作规程和会计工作秩序。通过落实内部岗位责任制、推行会计责任制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等措施,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实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规范化、标准化,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我国企业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T作的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应该包括监督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情况,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检查被审计对象会计帐目及相关资产,监督被审计对象预决算执行情况和财务收支,评价重大经济活动的效益等行为。

(3)强化培训,提高技能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一个好的制度和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成为一种摆设。组织内审人员参加省、市、区审计机关、审计协会举办的内审资格员考试以及专业业务培训;邀请内审人员参与审计局的财政财务、工程审计工作,让内审人员掌握审计程序审计质量控制等审计知识;通过一系列强化培训来提高内审人员业务技能与水平。同时。企业负责人要树立民主、科学决策,审慎决策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理顺部门之间业务流程的有效衔接,建立行之有效的资产盘点和登记造册制度,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在规范、有效的轨道上运行。同时,要不断加强干部的日常管理教育,不断提高实际管理能力。作为一名管理干部,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干和较强的管理工作能力,有廉洁奉公、办事公道、平易近人的领导作风等,从而在群众中建立起较高的领导威信,以便实施有效的管理。

(4)落实全面预算

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成本,实施目标激励。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首选。对销售、采购、投资、数质量等各项经营管理指标实行统一管理,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并通过跟踪、监控、分析、调整、考核确保既定目标的完成,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将预算控制责任落实到各个层面。

(5)培育企业内部审计文化

基层部门内部审计是一个需要公司经理班子、中间管理层和基层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公司自上而下要充分认识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形成按内控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全体员工都要自觉参与到内控体系的运行和维护中。强化过程监控,提升内部审计执行力度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内部监控机制是否落到实处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要使其真正成为我们规范管理、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就必须在日常操作中加强管理,提升执行力度。

(6)大力提倡制度基础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企业内部审计具备“熟知”本企业重要环节和控制点的独特性,相对于外部审计,在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方面更具有效率优势,制度基础审计具有能够及时发现和防范可能出现的差错和错弊,从而减少会计报表的误差,降低报表出现严重失误的可能性等优点,对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活力、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力提倡制度基础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可以规范企业筹资管理,使得企业筹集的资金能够有效、规范地使用。

篇7

一、新预算法执行情况的审计

新预算法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全口径预算,规定部门收、支、结余全部编入年度预算;增加了预算的公开透明度,对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提出明确要求,对转移支付、政府债务、机关运行经费等社会关注事项要求公开说明;更全面地解释、细化预算支出,要求预算支出要按功能和经济分类分别编制;对厉行节约、硬化支出预算约束做出严格规定,确定了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要求严格控制机关的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

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

预算、制度、改革、严控、监督是《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五大关键词。预算即针对一些党政机关预算制度执行力度不足、执行过程缺乏监督机制,导致超预算、无预算支出情况突出等问题,要求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率,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严禁虚列支出、转移或者套取预算资金,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等;制度,就是要建立健全公务接待集中管理制度、公务接待审批控制制度、接待费支出总额控制制度和公务接待清单制度;改革就是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严控主要针对存在于差旅费、出国(境)费、会议费、办公用房等领域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从严控制”措施;《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监督检查机制,并接受监督,审计部门也应当加大对党政机关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的审计力度。

三、财政存量资金的审计

财政存量资金,从财政的角度来说等同于财政结转结余资金,是指留存在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尚未使用的财政资金,主要包括预算净结余、预算结转资金、各类财政专户结存资金、其他财政存量资金。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关注留存在部门预算单位的财政存量资金,要求各部门银行账户中全部结余资金以及两年以上的结转资金,由同级财政收回统筹使用;对不合规财政专户和违规设置的单位银行账户及时撤并,并将存量资金全部调入国库。因此,审计需要核实各部门(单位)财政存量资金真实的规模、结构、趋势及预算安排情况,分析项目支出结转结余形成的原因,揭示项目进展缓慢、项目支出预算编报不符合实际等导致年末结余结转资金较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未按规定处理基本建设结余资金,以及隐瞒转移结余资金等问题。

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情况的审计

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专业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公务用车改革的时间和步骤。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改革于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届时行政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方式,实行社会化提供,对各级党政机关在编在岗厅局级及以下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取消的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拍卖等方式予以处置。审计机关应加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审计工作,将取消车辆的处置、公务交通补贴的发放纳入审计监督范围,查处车辆处置不规范,处置收入未及时足额上缴财政,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违规行为,并对保留车辆的配备使用、车辆运行维护费用,以及“六不得”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篇8

【关键词】股权融资成本;信息披露质量;审计质量;盈余质量;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和股权融资

刘星等(2004)认为,股权融资成本较债券融资成本更高,可是中国上市企业仍然更加青睐股权融资。王宪振(2012)认为进行盈余管理是大多数中国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股权再融资的要求而采取的手段。而王良成和韩洪灵(2009)则发现相对于未执行配股的公司,国际四大事务所和国内十大事务能够明显更有效的控制执行配股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诸多企业仍然通过额外的非营业性收益来获取股权发行的的资格,并且这些公司随后的企业业绩不及那些没有使用同样的方法却获得批准的企业,这表明中国监管机构引导资本资源流向业绩好的行业及部门的目的却因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而部分的失去了效用。以上这些文献是站在盈余操纵的层面来看其与上市企业获得股权融资之关系,即上市企业通过对可操纵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能执行股权融资的要求。

二、盈余质量和股权融资成本

Francis et al.(2005)进一步检测了应计利润质量的估量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关联,发现:较低的盈余质量增加了信息风险并导致更高的股权或债权融资成本。随着2000年执行的会计制度改革以及证券市场在监管上的加强,企业盈余质量有明显改观,此结果使得在2001年后,较高质量的盈余可以减低企业资本成本,并且此结果在统计上显著;这表明改善制度环境可以使得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以上文献是以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为角度来写的,公司的信息质量会由于盈余质量的较高而较好,较好的信息质量有助于减少投资风险,那么投资者尤其是属于稳健型的投资者会更乐意对此公司进行投资,结果公司能够以较少的股权融资成本来募集资金。

三、信息披露质量和股权融资成本

最初,多数学者发现:较好的信息披露的质量和较透明的信息就更能够使得股权融资成本减少。公司的融资成本会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而减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对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为负,并且在统计上显著。公司高管应该为保证较好的信息披露质量而努力,这样就可以达到减低公司再融资的资本成本的目的(黄娟娟和肖珉,2006)。但是在这之后,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吴文锋等(2007)认为,融资价格(决定融资成本的关键)受监管因素的影响较之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更多,这样,上市公司就不能通过从根本上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而达到减少股权资本成本的目的。Faccio(2006)认为,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缺乏对国有资产的处置权以及它们一直致力于企业并购,这样很大程度上使得国有企业只有较低的破产风险,因为当它们面临财务困境时候,能够较容易获得政府资助。来自中国的数据显示,国有企业显然能够更方便快捷的从国有银行获得较低成本的融资资金。

四、审计意见和股权融资成本

诸多研究显示,清洁审计意见以及所聘用的事务所大小会影响上市企业的对外融资。关于审计意见和股权融资成本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少,主要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导致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不高,用来做其对股权融资成本影响方面的实证欠缺说服力。

五、审计质量和股权融资成本

审计质量影响了企业于IPO时的股权融资成本(Willen

borg,1999;Copley and Douthett,2002)。对美国审计市场的研究普遍证明审计质量对于财务报告可信度的影响在不同的公司中也是一致的(Khurana and Raman 2004;Becker et al.,1998)。审计质量对于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随着审计事务所在资本市场上所起的担保作用而有所不同(Wallace,1987)。Khurana and

Raman(2004)证明在美国(有较高诉讼风险),N大所的客户有着更低的股权融资成本,但是在其他有着较低诉讼风险的英美国家,结果却不是这样。

综上所述,国内当前文献在盈余质量、盈余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外部审计的审计质量、审计意见类型等方面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的研究却相对不多。而国外关于以上方面的相关文献较为丰富,尤其是外部审计的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方面的研究较之国内成熟,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对审计质量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之关联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来加深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运作、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等的了解。

参考文献

篇9

    一、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

    (一)内部审计的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是体现战略转型的业务,而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重心习惯性地放在业务的操作合规性上,缺少对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在全球化经营战略下的执行情况的审计,其服务能力水平仍与管理层的期求存在一定差距。大量审计实践表明,内部审计对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中出现的利益冲突风险、信息不对称等新兴风险的识别判断能力尚缺;对商业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资产服务中可能面临的“长尾风险”缺乏全面的研究;对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在商业银行集团层面的风险关联情况关注不够等等。

    (二)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缺乏足够的延伸

    确认和咨询是内部审计的两大职能,两者相辅相成,脱离确认谈咨询,咨询也是无本之源;只谈确认不提咨询,内部审计的服务价值含量就会降低。目前在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审计中往往出现“重发现确认,轻价值咨询”的倾向,审计发现较多地集中在系统和流程层面,在组织分工、创新发展等容易提供咨询职能的层面显得力度不够。

    与传统业务相比,金融资产服务类业务产品新、模式新、发展速度快,监管要求和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相对于业务发展速度来说较为滞后,与传统业务审计主要按照监管和制度要求开展确认审计的模式不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审计应将更多精力放在促进相关业务管理机制的完善方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推动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实现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协调发展。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过业务看风险,通过风险看控制,通过控制看管理,通过管理看机制,从全局高度和综合视角揭示有关风险隐患,更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和决策支持功能,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并推动管理层去解决问题,实现由“风险检查确认”职能向“战略业务顾问”职能的延伸。

    (三)“风险导向原则”在审计资源的配置上体现不够充分

    首先,目前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程度不断加大,除了传统的分支行外,还包含有不同的业务种类的控股子公司以及海外分公司,控股子公司和海外分公司将与母公司一起为商业银行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服务。但同时,金融集团综合化经营中的风险隔离问题也亟需重视。因此用站在集团层面上的审计视角来看“风险防火墙”构筑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商业银行的审计实践在此层面上还没有太多的建树。另一方面,从总分行机构层级上来看,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中的部分业务品种,特别是由总行直接负责资金运作的业务,其风险暴露容易堆积在总行层面。如一些代客金融交易业务。分行与客户签单后,均是与总行进行平盘(与总行平盘后,分行基本不承担风险)后由总行金融市场部再从外部市场寻找交易对手。后期的运作包括估值都是由总行来操作。分行主要保证前端的销售合规性以及风险揭示充分性。再如,私人银行部各个分部向高端客户销售的很多理财产品,其产品的投资运作却集中在私人银行总部,后续的信息披露也是由总部传递给分部的。还有,代客账户贵金属交易业务,交易系统是总行统一开发的,业务参数也多集中在总行统一控制,分行更多的是营销推广。如果总行在操作中出现差错,必然引起全行性的风险事件。因此总行层面在代客交易或理财资金运作中,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和复杂程度更高,这对总行机构层面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着以风险导向的原则,审计应当更多地关注总行机构层面的风险控制效果。

    (四)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

    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涵盖各种业务类型,如账户交易类、资产管理类、委托管理类、承销与咨询类、销售类业务等等。各大类业务品种之间既有交叉也有差异,产品的创新性强、复杂度高,与传统业务更加注重经验型的审计人员不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审计对审计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审计知识外,还要熟悉信贷、法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等等专业知识。而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师的擅长专业领域基本局限在一至两个领域,跨专业线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有业务实践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实践中对于特定资产的估值、涉及与客户的合同、诉讼和法律纠纷等事项时,仅靠审计人员通常所拥有的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定量或定性以及对一些专业判断进行再判断,无论从效率上还是效果上都是差强人意的,并且可能导致因为难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无法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这也会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再如代客衍生品业务,由于对衍生产品了解程度不高,特别是对涉及到的定价模型不熟悉,导致在确定审计关注风险点时,常常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了回避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利用专家工作成果,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以实现特定审计目标就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和必然要求。无论是内部审计准则,还是外部的诸如注册会计审计准则对此都是早已认可的。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有必要建立起自己的专家库,充分利用不同业务领域的专家经验为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五)审计技术方法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首先,风险识别和评估技术仍需进一步改进。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不仅涉及传统审计中遇到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而且涉及到声誉风险、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特别是在综合化,多样化的经营战略下,内审人员对风险的识别应当站在集团层面上,要考虑到风险在集团内部包括境内和境外机构之间的传递风险。在审计的风险评估方面应当全方面、多角度、前瞻性地预判风险。其次,受专业系统建设的限制,非现场分析工作难度远大于传统业务。目前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涉及较多的部门,尚未有统一的系统将其全部纳入控制。各子专业的系统建设步调不一,差异化大,标准化兼容性低。审计人员对这些业务系统很不熟悉。个别业务数据的处理甚至还存在手工维护的局面,导致业务轨迹和线索路径不清晰,基础数据质量不高,不利于审计排查。这些都给非现场分析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同时影响了审计抽样的进行。完善的业务信息系统和高质量的基础业务数据,不仅能为非现场审计分析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来源,更能为商业银行今后探索数据式审计模式创造良好的条件 。

    二、关于对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开展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在宏观审计思路上,要始终牢牢把握业务资金流这根主线,根据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状况(包括IT系统的控制状况)对资金流在运作过程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以此确定审计所需关注的风险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将各个风险点按照“组织分工、制度建设、创新与发展、系统与流程、风险控制”等四个基本层面进行归类,并以资金流串联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将业务的全流程纳入审计视角,同时避免了单纯以业务产品线为划分可能带来的风险点割裂或重复现象。

    (二)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现有的操作平台,全面覆盖审计项目的全流程,努力提升审计质量。首先,实现审计计划、资源的合理安排,强化审计作业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其次,通过风险热图的构制,按机构层面和业务产品线层面,分别梳理并绘制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中主要业务大类的风险热图,使审计资源能够科学、及时、准确地配置到风险较高领域。再次,利用数据仓库业务数据,建立模型,准确筛选可疑交易及审计样本,确保“精确制导”。最后,搭建常规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对部分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品种实施监测。

    (三)审计指导思想应引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思想。从外部监管环境来看,无论是巴塞尔协议Ⅰ还是巴塞尔协议Ⅲ,均是确立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一系列监管指标,整个监管制度和措施都通过增加资本金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承受能力,体现的是一种银行本位的监管理念。但这种监管理念在面对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时,就会出现尴尬。例如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中的理财业务,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指标监管体系监管难以完全覆盖。销售业务中的基金、保险、信托计划、券商集合理财等属于横跨监管领域的产品,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标准尺度不一。因此以银行为本位的监管理念存在很大缺陷。因此金融界、司法界、媒体纷纷提出了“消费者保护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在国外,2010年美国通过了金融改革法案——《多德一弗兰克法案》,最突出的改革新措施即在美联储下设金融消费者保护署。在国内,其实银监会于2006年《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已经从信息披露、风险揭示、公平交易、适合度评估、投诉处理等方面对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做了初步的尝试。2012年经中央批准,“一行三会”均要成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已经挂牌成立。今后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工作范围将会向更深的领域深化。

篇10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对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期望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让内部审计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端服务提供者。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

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制度,而银行本身也积极架构了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以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银监会在2006年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该指引明确了了内部审计的职权等事宜,随着银行业得分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2013年,银监会又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予以了强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提供了指导,也规范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

2.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首先,从审计机构来看,农村商业银行都成立了审计部或者(稽核)审计部,实践中一般是在总行设立(稽核)审计部,这一部门在职能上向董事会以及稽核委员会(如果设立)负责,但在行政上则对行长负责,在分行则成立审计部门。其次,从审计的内容来看,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业务经营、信贷资产资料、经营风险等,当然,这种审计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移动而变化。再次,从审计的手段来看,当前内部审计已经充分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审计活动。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本趋势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内部审计内容将不断拓展、方法将不断创新,并进而导致其职能定位发生改变。

1.内部审计内容的发展趋势。在强化公司治理视角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容将需要突出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积极开展维护股东权益的经营管理审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控制好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等进行审计,而不是简单的合规性审计。然后,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金融业务创新、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空间的拓展等新的经营形势,农村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以风险识别、控制和化解为导向的风险审计。再次,积极开展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分支行领导干部调离原工作岗位等事项发生时,要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最后,积极开展运行缺陷审计,包括流程等方面的缺陷,通过缺陷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内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的方法面临多重创新。首先,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明显,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有效的收集商业银行的各种数据,审计人员通过终端操作能够实现非现场审计、审计内控评价、知识库管理等操作,而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的审计模式开展现场审计,这就提高了审计效率。其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审计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不再简单的局限于某一重点领域或者重点产品审计,而是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找出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而分析其可能导致的问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经验、依靠抽样审计开展工作的模式,转而更为依靠数据分析等为基础的审计模式。

3.内部审计战略职能定位的改变。在传统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更多的是执行一种监督职责,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能力的提升,开始朝着审计咨询服务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通过数据挖掘、历史经验总结、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能够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能够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因而其战略职能定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三、农村商业银行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提升审计水平的思考

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加强组织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着手,推动内部审计迈上新的台阶。

1.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应对内部审计变化。首先,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发挥内部审计功能奠定基础,农村商业银行要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加大内部审计垂直管理力度,尽可能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便于内部审计部门更为可观的对银行经营活动等进行审计。其次,要科学内部审计定位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农村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理念,积极树立内部审计服务发展的理念,通过内部审计为银行决策提供参考,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

2.加大投入积极强化内部审计支撑平台。首先,要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和内部审计软件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从内部审计发展需求出发,积极开发能够为内部审计提供支持的软件。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聘用软件开发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中一些特殊的业务开发软件模块,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其次,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加大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等投入,不断充实、强化对市场数据的掌握,并深入挖掘数据内部信息,为内部审计提供经验借鉴,同时更好的发现银行内部隐藏的各种问题。

3.积极构建内部审计人才支撑体系。首先,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人才培训方案,通过轮流培训等方式,让所有的职工享有培训的机会。此外,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除单位内部组织各种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培训外,还可以外派职工到高校等单位培训,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薪酬激励等激励模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进入审计队伍,以提高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