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时代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时代教育

篇1

“每个人都很愿意讲话;同时往往各执己见,谁也无法说服谁。”来自英国惠灵顿公学的校长朱利安·托马斯耸肩一笑,话锋一转:“要让他们达成一致,那几乎是奇迹。”

托马斯口中的奇迹,却真实地发生了。不久前,在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举办的一场主题为“如何培养21世纪人才”的论坛上,来自中、英、韩三国知名中学的校长坐在了一起,就人才培养达成了共识: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这个时代,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变革,才能培养出未来需要的人才。

在瞬息万变的大数据和信息时代中,在不断融合的全球化大趋势里,到底什么才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品质?这个话题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焦点。

死记硬背的知识记忆已经过时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学校只有一台电脑,有整整一间屋子那么大。而今天,技术在突飞猛进。”托马斯说,目前的教育和考试系统都是源自于过去的时代,当时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技能是记忆力。”但这种强调记忆力的教育仅适合过去的时代,而今天,应该是改变的时候了。

“让每个孩子在离开学校后,保持一种非常积极的状态,他们不仅是愿意学习的,并且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感兴趣。”这是托马斯理解的“好的教育”。

他理想中的教室,并不是鸦雀无声、秩序井然的样子,“在一个非常安静的教室里,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这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认为,一个在未来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首先要学会自主学习,因此课堂上老师不应是仅仅灌输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基于兴趣的学习,能让学习者不会浅尝辄止,而愿意在某个领域进一步钻研和探索,不断深入。

托马斯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释放孩子各方面的天性。在中学阶段,应该给孩子们留下更多可以伴随一生的良好品格,即积极、慎思、独立、个性和包容这五大特质。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能给孩子什么

“我想先跟大家讲一讲围棋的事儿。”天津韩国国际学校校长姜聲奉开门见山地提到今年3月韩国棋手李世石多次败给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的故事。显然,这次人机大战给教育者带来更多思考——学生是不是可以完全依赖技术而不再学习?

姜聲奉认为,既要看到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便利,也应该透过这场人机大战看到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人类能力。比如李世石的拼搏精神,面对失败寻求突破的创造力和耐心,以及带领团队分析的领导力,“这些能力是今后我们应该对学生培养的重点”。

他以一份对外公布的联合国报告举例,未来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不仅是简单的、初级的劳动,甚至也包括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比如会计、医生等。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方向又应该是怎样的呢?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的是那些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能力。如感知能力、创造力和洞察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校长迈克尔·希金斯举起手机说,现在我们每个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它的计算能力都具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把人带到月球的水平,甚至这种能力还在不断增强,“那么对教育而言,除了传统的数学、英语等必不可少的课程学习之外,我们更应关注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更重要的教育在课堂之外

“考什么才学什么,一定要警惕这种功利倾向。”托马斯举例说,如何修理自来水管,这种跟实际生活关系很密切的技能,也是不应忽视的教育内容。

“学习不仅是上课、写作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软实力’的培养。”希金斯解释说,软技能是与人互动的能力。比如学校要准备一场足球赛,在准备的过程中首先会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协作力,并且学会共同承担风险,这些都是软实力。

天津南开中学第六任校长、天津南开翔宇学校总校长康岫岩也表示,一个在未来有竞争力的人才,首先要有国际理解力,也就是说,不仅能够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还能够客观看待、理解并尊重外国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传统,主动参与多元文化的交流。

不约而同的,来自三国的中学校长都提到了,要想让教育方式彻底转变,考试模式必须随之变化。

托马斯说,通过考查记忆力的方式评判一个人能否胜任某一项职业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应该在教育中识别出哪些是希望学生学习的内容,并通过考试体现出来,“要让考试和教育紧密结合”。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少儿图书馆;功能;价值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步伐的加快,竞争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状况的代名词,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保证社会实现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不但需要充分掌握基本的文化素质,更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良好的品德与心理承受能力,这对学校教育尤为重要。素质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求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自身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学生要综合发展,少儿图书馆作为有效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场地,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功能。

1、基本概述

1.1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有效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素质教育具有创造性、全面性等特点,首先素质教育是一种容纳所有学生的教育类型;其次素质教育旨在推动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再次,素质教育是有效保证并推动学生个体个性实现健康发展的教育类型。素质教育的开展主要在于保证每一个儿童均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给而同一个发展自己爱好与天赋的空间。

1.2 少儿图书馆的基本作用。少儿图书馆在培养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校、家庭无法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少儿图书馆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拓展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少儿图书馆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阵地,担负着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职责,通过对书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来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另外少儿图书馆还是实施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少儿图书馆主要以中小学生及学龄前的儿童为对象[1],因此具备基本的教育职能与素质教育职能,这要求少儿图书馆要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突出对学生自学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形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受众有很大的选择权利,同时丰富的、能够有效满足受众兴趣爱好需求的多种图书资料,很好的将少儿图书馆区别于学校与家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激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少儿图书馆在素质教育时代的重要作用分析

2.1少儿图书馆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从基本的教育内容角度分析,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在于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少儿图书馆作为精神文化学习与宣传的重要场所与机构,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相对学校的教育课堂来讲,图书馆内的多种书籍资料更加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少儿图书馆内部,学生可以实际的接触到更多的书籍,比如中国历史与国情,世界历史与国情等,感知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英雄人物传记,了解到历史伟人的生平与主要精神,进而激发其努力学习的信息以及民族自豪感[2]。少儿图书馆内部的图书与资源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分别善恶与美丑,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2.2少儿图书馆作为培养人才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素质教育时代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重要因素在于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别,素质教育更多的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在学生在课堂内部充分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少儿图书馆内部有很多图书资料与信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及情操,增长学生才干,还能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精神。另外少儿图书馆内的资料还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搜索,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阅读,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少儿图书馆作为少年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阵地,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培养现代化全方位人才的作用。

2.3少儿图书馆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如何有效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与创造能力,推动人才多样化的有效实现,才能顺利实现素质教育时代的基本教育教学目标。少年儿童能够有效养成读课外书、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少儿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少儿图书馆内部,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爱好搜索自己需要的书籍,有目的的、有选择的阅读书籍或者参加相关的读书活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少年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学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

2.4少儿图书馆作为培养心理素质的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保证少年儿童能够有效应对社会压力的重要内容。读书作为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认知的过程和手段,对个体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自身精神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可以说读书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推动少儿心理身体健康发展。另外读书还能不断增进少儿的知识,改善少儿个人的行为,推动少儿自我心理调适。少儿图书馆应该不断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以有效掌握少儿的心理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选择书籍,比如选择一些有关人格心理塑造、心理障碍的矫治、心理开发等类型的资料,不断完善少儿图书馆的图书品种,提高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

3、结论

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且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性格方面,也表现为更多的好奇心,容易出现难以辨真假、丑恶的状况,同时也比较容易出现偏激的想法。因此图书馆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能,稳定青少年的基本阅读倾向。为了更加有效充分的发挥少儿图书馆的作用,尤其是少儿图书馆在青少年基本素质与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需要少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认真的观察并分析,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少儿进行阅读指导。积极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知识的引导,比如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读书会、报告会、读书心得、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等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3]。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与热情,有效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与读书习惯,另外还能充分提高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阅读和思维方法。同时,少儿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来有针对性的组织不同的兴趣小组进行读书交流,使青少年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少儿图书馆还应该配合重大的节日或者纪念日展开针对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等,将教育融入到丰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及社会教育的价值,使少儿图书馆真正成为素质教育时代青少年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果阳.少儿图书馆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刍议[J].教育科学,2003,19(3):17-18.

篇3

关键词 临床带教教师 道德示范

临床职业道德素养是各种道德标准衡量下突显在临床工作者身上的内在品性和行为准则,是医德的主要体现。临床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更是在医学生临床实践和医德养成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或缺的感化作用。临床带教教师兼有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其职业道德素养也融合了医生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双重要求。临床教师作为临床实习教学计划的第一执行者,不仅要博学笃行,更需要有壶济世之心,对实习医生职业道德的示范作用是深远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出于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和培养,临床带教教师更有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临床带教教师职业道德示范何以可能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示范就是在身体力行中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具现到一言一行,从而为他人所借鉴模仿。示范教育也被称为典型教育,是一种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道德示范作为示范教育的形式之一,是一个通过蕴含一定的道德价值的人或事,对人们进行道德观影响的过程。道德示范可以把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交织让刚下临床的医生难以实现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的完美结合,而参杂的各种非客观因素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微妙。此时,良好的道德示范是临床实习生的牵引动力和指向路标。

一个完整的道德示范过程,包括示范主体、示范客体、示范载体和示范情境等基本要素。在临床带教教师道德示范的过程中,带教教师是示范主体,实习医生是示范客体,医疗实践是示范载体,临床实习环境则是示范情景。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医院和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从学生到医生角色转换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与他们接触最多且对他们的思想转变影响较大的莫过于学生的临床带教教师。临床带教教师是实习医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其思想素质、道德修养、职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实习医生的思维方式、职业心理、业务素质和行为规范,这是教科书和奖惩方式都难以取得的教育力量。古代的张仲景、孙思邈,近现代的林巧稚、裘法祖,以及离开我们不久的吴阶平、华益慰,千百年来的医德就是在这些大师的言传身教中传承、积淀、升华。称职的带教教师不应该只是传授给学生临床专业技能,还应该以身作则,感染和唤起学生全身心服务患者、立志为医学献身的崇高理念。需要强调的是,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应时刻注意把人本主义与仁心仁爱的道德情操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做到言传身教。

二、临床带教教师职业道德示范何以必要

从医学伦理教育研究现状来看,医学界对医生职业道德与医德教育有较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多是从医学专业教学角度探讨带教活动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带教质量评价等,而对于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示范却较少涉及。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屡见不鲜,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就很有可能遇到类似涉及到医学伦理的问题,这一复杂的医疗现状更加反映出进行临床带教教师职业道德示范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多是通过医学伦理课课堂讲授的方式获得,这种脱离了临床实践的“灌输式”教学,虽然有利于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却忽视了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养,极易导致医学生“知”与“行”的分离。一方面,医学生以实习医生的身份进入临床工作后,便时常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并且要处理各种临床突发事件。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并不能充分指导学生应对各种临件,因此临床带教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的带教显得极其重要。另一方面,实习医生初到临床,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未最终成型,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临床带教教师规范的操作行为及正确的道德引导是医学生从课堂学生身份演变为临床医生身份的启蒙,其一言一行对实习医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有利于规范临床带教教师的职业行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之人,必须是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师者,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临床带教教师对其双重身份的角色扮演以及可能存在的道德冲突,对其职业行为的规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历代名医在传播自己高超医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培养了一批医德过硬的接班人。临床教师只有具备审慎的专业思想、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医德医风、较强的教学能力、人文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规范的技术操作,才能以良好楷模形象影响医学生今后一生的言行。协和、华西、湘雅、同济的人才辈出、百年声誉,就是对这种综合医术和医德传承的言传身教的好例子。

(二)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社会上对人才的评价为:“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这充分说明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医学是与生命紧密相连的学科,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阶段,也是医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要重视该阶段临床带教教师对医学生的道德示范作用,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外在的道德理论转化为医学生的内在品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有利于促进医疗水平和医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医学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复合模式的转变,使得病人的心理、情感、社会关系等因素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和受重视。已经被发现50余年的安慰剂效应更体现了病人的主观认识,特别是对医生的信任在对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医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仅体现在对疾病诊疗的认识和把握上,也体现于医疗过程中良好的仪态、规范的操作、严谨的言行。临床带教教师在诊疗过程中规范精心的示范,既是对学生既有知识的深化,也是为日后进一步发展医学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借用一位医疗界前辈的话:作为一名医生,在对待病人时,你的每一句话,包括你的仪态、举止都应该传递出你的专业与诚意,让病人对你产生信任感。医院的服务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如何尊重、理解、关怀患者,如何为患者提供最温馨的“人性化服务”,已成为各医院除医疗技术和设备以外最主要的竞争策略。在医疗诊治和临床实习教学中,首先要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自觉保护患者隐私权不受侵害,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临床带教教师职业道德示范何以实行

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的今天,社会对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也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职业道德在医学界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重要话题,从张仲景在《伤寒论》开篇便有“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及“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之叹,到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以较大篇幅阐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之见解,而古代西方医学界则有著名的希博克拉底誓言。现代则有一生未婚,却是5万多个孩子“母亲”的林巧稚大夫,曾经家喻户晓的为抢救危重产妇以身殉职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03年“非典”爆发时,叶欣、邓练贤、陈洪光、范信德等烈士更是用生命诠释了救死扶伤的精神。这些都体现了自古以来医生职业道德示范都是可以实现并且产生巨大影响的。

(一)临床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示范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1974年Rauen首次提出,临床带教教师的个人角色,强调教师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工作理念和态度等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但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和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的影响,部分临床带教教师的价值评价标准呈现一定弹性,是非观念模糊,导致临床教学不够认真,临床带教不够规范,教学水平出现滑坡倾向,并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医疗、重科研、重效益、轻教学的倾向,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教学效果。对于这些情况,医院负责教学的部门应给予重视,对全体带教人员进行仁德仁爱,以人为本等道德观的深入学习与交流。对带教人员按标准进行评定与考核,奖励优秀带教人员,调动积极性,确保临床带教者的素质。一切医疗活动都离不开职业道德的约束以及构筑在医德基础上的医患互信的支持,因此,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仅是对于医生医疗活动以及个人品行的约束,更是科室、医院乃至整个医学界传承有序、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比如一代代协和人在对协和自1917年建院传承至今的“严谨、求精、勤奋、奉献”这一协和精神的践行中,缔造了“东方的霍普金斯”的传奇,也凝聚了无数患者“协和都没办法,我死也甘心了”的朴素信任。

医学生初到临床实习必然有很多困惑,在世界观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临床带教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对实习生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需相应的文化积淀、理念熏陶和经验积累,因此临床带教教师要有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正确引导刚迈进临床的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修养和医者素质。带教教师严肃认真的举止,一丝不苟的要求,精湛的技艺,渊博的学识都是对于医生的最好诠释和注解,在这种熏陶之下形成的医德更是医生对抗不良诱惑的有力武器。

(二)临床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示范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

临床教师是医学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担负着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医德医风的双重任务,其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对于医学生专业态度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但目前不少医院还存在进修医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带教的现象,个别带教教师水平偏低,带教意识不强,临床教学经验不足,操作不够规范;也有的带教教师不熟悉本学科带教任务和教学计划,致使教学工作显得盲目和随意。通过临床实习中期考核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少、实习学员进入角色较慢、学习方法不灵活等。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临床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保证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方面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还要了解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医院应该严格选拔临床带教教师,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并定期组织学生对带教教师进行评价,保证教学效果。带教中的医疗实践应该让观摩学习的临床实习医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机会。带教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与教师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学活动的主体,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探讨临床带教模式和实习方法,主动关心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不仅要是学生的“良师”,也要是学生的“益友”,让学生在严肃又不失活泼的带教情景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三)将重塑医德、整顿医风与强化管理、提高效率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医学生成长环境。

高尚的医德可以促进医风的形成,良好的医风也促进对医德的落实。医德医风的树立,可以明确权责,凝聚斗志。一方面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利于医生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先进理念的有效应用,减少内耗。人尽其责、物尽其用的高效组织,也利于医生的成长,知识的进步,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从医学生踏入临床的第一天起,就将其融入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之下,将对医学界的发展产生有效的推动。

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是每个从医者必经的过程,医学生带着不成熟的课堂理论和不完善的社会理念,进入“沙场”正式面对各种“实战”,不仅要沉着处理各种临床突发事件,还会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带教教师实际操作行为与课堂理论不一致的情况。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迷茫心态可想而知。对靶练习的熟练对于灵活应对临床各种事件是远远不足的,熟记于心的道德理论对于正确识别混乱的临床是非更是杯水车薪。所以,带教教师真正铭记道德品性及临床修养,并对带教对象正确的引导才是实习医生所需要的。也只有从实习阶段开始培养正确的道德修养,才能为漫长的行医道理铺垫一块块向上的坚石,形成良性车轮循环,为下一代新人起到更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文翠菊,庞冬,路潜.专科护生对临床带教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0,(10):67-70.

篇4

【关键词】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教师专业化;教学技能

1 教师职业技能的涵义与特点

根据高级中学教师职责技能培训,把教学技能定为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必须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把具备教师职业技能作为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按照《地区高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主要设定了九项基本技能:导人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

教学技能既具有一般职业技能的共同特点:(1)功能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2)范围上的专业性和有限性;(3)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具体性;(5)训练上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具有鲜明的复合性:(1)类型上的内隐性和观念性;(2)来源上的多样性与简约性;(3)形式上的练习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残缺性;(4)熟练程度上的自动化。

2 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

2.1 微格教学模式:微格教学的开展,开辟了教学技能培养新途径,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其培训方法是把构成教师教学的要素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然后逐一训练,通过多次训练最终达到总目标要求,微格教学在培训师范生与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上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和优点:(1)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性;(2)目标明确集中,具有可操作性;(3)反馈及时有效,具有可评价性;(4)查漏补缺,具有可重复性。

2.2 多媒体交互式培训模式:应用现代电教技术的听觉媒体、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训练学生课堂教学技能,使师范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具备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

2.3 改革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观摩(见习)分析试讲实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实用而且具有生命力,但有许多不足之处:

具体的教学技能不明确;针对性差;只注重教学的整体效果,忽视了单个技能。其结果要么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清楚自己的薄弱技能;要么是清楚自己的薄弱之处,但不知道如何强化提高。相关专家提出了分为三大类的训练方法:第一类是师范生和教师可以独立操作、分解训练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书面作图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第二类是师范生和教师模拟教学情景,对教学技能进行分解训练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模拟教学、介人教学、微格教学;第三类是进人真实教学情景,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的方法,主要是见习、实习。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层层深人,使师范生和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技能。

2.4 说课模式:微格教学易于把握每种单项技能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侧重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训练,它在总体上是一个固有模式,此模式被实践证明,对训练单个教学技能确实有效。但对教师整体的综合技能训练不够。

改革一般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使教学技能的训练从经验型的课堂教学中心模式,向教学设计指导下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转化,并以“说课”的形式切人,构建新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将整个训练过程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与观摩;第二个模块是“说课”;第三个模块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三个模式依次相联,循环进行,直至达到教学技能评价目标才算结束。

3 改革培养模式加强综合实训

强化“试讲”这一环节的管理,要求指导教师从教学技能的各个方面指导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严格把关。适当延长学生在校试讲时间,在此期间,也可以聘请中学骨干教师来校讲课,让这些准教师知道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允许他们下去实习,直至他们达到要求为止。

3.1 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数学实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篇5

关键词: 教学效能感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1.研究背景

职业倦怠(burnout)是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而有关元分析、交叉检验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研究均表明Maslach(Maslach&Jackson,1986:18)的职业倦怠三成分说最能有效地解释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她将职业倦怠则分为三个方面:情绪衰竭、去个性化、降低的自我成就感。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最核心、最明显的特质,反映了与压力相关的特质。

虽近年来,国内已把教师职业倦怠视为学校变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正在转型中的中学英语教师面对严峻的形势不仅要有相应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熟练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更需要进一步投身于教学改革实践,加强业务学习。此外,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英语在经济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发生的转变,使得中学英语教师同样面临着职业倦怠的困扰。

笔者参照国外文献关于曲线调节作用验证的方法,把效能感设定为二次调节变量,以探讨其在压力影响职业倦怠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抽样对象主要是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市、镇、县等19所中学英语教师,实发问卷282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71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10%。在有效样本调查中,其中男教师71人,女教师共200人;138名初中教师,133名高中教师。

2.2评定工具

教学效能感量表:参照俞国良(1995:159)等编制的《教学效能感量表》减缩而成,共27个项目,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分量表。其中个人教学效能感项目17个,一般教育效能感量表项目10个。本研究中一般教育效能感分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7,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4。一般教育效能感分量表、个人教学效能感分量表的分半信度依次为0.85、0.86。

Maslash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共三个维度22个题目,分别是情绪衰竭维度、去个性化维度和成就感维度。在本测量中MBI问卷的Cronbachaα系数为0.82,情感枯竭维度为0.86,去个性化维度为0.80,成就感维度为0.79。

两个问卷均采用采用“0~4”5级评分方式,以2.5作为得分高低的标准考虑,对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

3.数据分析

3.1不同教师特征教学效能感的方差分析

教龄因素对个人教学效能感(F(1,268)=7.96,p

3.2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教师的总体职业倦怠程度偏高(M=2.54,SD=0.46)。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来看,情绪衰竭这一层面的倦怠感最为严重(M=2.89,SD=0.57),其次为去个性化(M=2.81,SD=0.61),而在自我成就感这一维度上职业倦怠感较低(M=1.92,SD=0.50)。总的来说,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

其中,性别因素对情感枯竭、自我成就感作用显著(p

3.3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回归分析

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情感枯竭(F=9.698,p

4.讨论

4.1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

中学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关于教育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看法,其形成依赖于整体的教育实践及对教育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与个体经验的联系较少。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能够给予学生以积极改变的能力评价,即相信自己有教好学生的技能技巧的信心,它更多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相联系并具有更多的个体意义。个人教学效能感比一般教育效能感对教师意味着更多的个体意义。教龄因素对教学效能感作用非常显著,教龄学历因素对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教学效能感的形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教师所受的教育、教师的社会化水平、个体差异、学校环境因素、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家长的关系都会影响教学效能感。学历因素代表着教师受教育的水平与职业准备状态,教龄则意味着教学经验。职业准备状态与教学经验共同作用于教学效能感,会引起学历水平不同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4.2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

男教师的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女教师。由于女性较之于男性更为细致、耐心并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以及天生的母性使她们更容易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上得到满足;另外,社会赋予男性更多的责任,他们肩负着更多的负担,而中学英语教师并非一个高收益的职业,他们体现出更强的职业倦怠感。教龄在11至15年之间的教师在三个维度上均高于其他组的教师。这一教龄段的教师往往是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骨干和顶梁柱,学校领导对他们的期望也极大,此外,他们正处在新、旧教学法交替的转折点,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手段、新教材、新教法和大班施教这些挑战感到十分焦虑;而且对成功的期望值越高,心理焦虑感就越严重。学历这一变量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和总体水平上的主效应显著。拿到硕士学位的教师和高中教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目前,在高中,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学教师往往吸收许多新教育知识和理念,对实施新的教学改革跃跃欲试,但对中学教师的评价大多数仍以升学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且与教师的升职、晋级、加薪、奖金或评优等利益挂钩,因此很多教师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英语学科的评价尤为不利,因为英语学科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而升学考试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笔试能力。这些教师真要想把新教学理念付诸于实践就存在很大阻力和困难,失去创新和尝试的信心,甚至怀疑这些是否适合当前的“应试教育”,职业倦怠由此滋生。

4.3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本研究回归分析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与去个性化、自我成就感两个维度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一般教育效能感与情感枯竭维度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教学效能感对职业倦怠有着很好的预测作用。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仅会影响其教学行为,而且会影响教师是否能有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并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够正确看待,并通过努力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容易取得成功并得到学生、同事的认可,赢得人们的信任与尊重,从而保持较高的成就感与工作热情。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在面对教学中的困难时倾向于逃避或将责任推脱到其它环境因素上,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战胜困难,很难在工作中做出成就,无法得到学生、同事的认可,进而给自己带来痛苦、失落等情感体验,甚至引发职业倦怠。总之,中学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其职业倦怠现象并不严重,成就感较高,女教师情感枯竭水平高于男教师。教学效能感对职业倦怠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2]Maslach,C. and Jackson,S.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Palo Alto.Calif: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6.

[3]Shahid,N.B.,Bulent,M.,Simon,J.B.Just entrepreneurial enough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1):9-17.

[4]程晓堂.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调查[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12,(4).

[5]刘荣.教师职业压力与健康状况研究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8-124.

[6]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56.

篇6

大数据时代智能交通发展的需求与机遇

1.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数据分析需求

一方面,交通数据采集的范围、广度和深度急剧增加,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正在形成以微波、线圈、GPS、车牌等交通流检测数据,交通监控视频数据,以及系统数据和服务数据等为主体的海量交通数据。

另一方面,对动静态海量交通数据的挖掘分析成为智能化交通信息处理分析的核心内容,交通数据的深层价值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根据调查,韩国3G手机上的服务中,有50%以上的服务与交通有关,包括实时道路交通信息、地铁和公交信息、火车和飞机班次动态信息、换乘信息、与汽车服务有关的信息等。以智能终端为服务窗口的、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支撑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正在逐步成为主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大数据分析为智能交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一是大数据技术的海量数据存储和高效计算能力,将实现交通管理系统跨区域、跨部门的集成和组合,将会更加有效地配置交通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交通大数据分析将为交通管理、决策、规划和运营、服务以及主动安全防范带来更加有效的支持。三是基于交通大数据的分析为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提供新的理念、模式和手段。

大数据时代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建筑;后浇带;功能;质量控制

引言:

后浇带的英文名叫做post-cast strip,是一种可以同时解决工程建筑物施工中的应力过大和沉降差问题的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常见的后浇带主要分为沉降后浇带、伸缩后浇带、温度后浇带,并且每一种后浇带都具有特定的功能,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后浇带选择和设计。

一、后浇带的功能作用

留置后浇带就是要在整体建筑结构中先预留出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一般是带状区域,这个区域要等到建筑结构预留区域两旁的建筑构件完成主体施工、沉降稳定后,再开始施工。它的主要作用是解决沉降差、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力,另外还在加强建筑整体性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1.沉降差是后浇带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尤其是在高层建筑物的基础、地下室、裙房建设时应用较为广泛。在高层建筑、大体积建筑物的施工中,由于建筑物占地较大,基础所处的地质条件不同,在建筑物的自重的作用下会对基础产生很大的压力,因地基的强度和刚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如果不设置后浇带,基础乃至整体建筑物在发生不均匀沉降后,在结构内部就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建筑物的主要材料是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的抗拉性能较差,很容易就在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内部形成裂缝,最终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后浇带是在其两侧的结构沉降稳定后进行浇筑,施工时初始应力很小,而且由于以后两侧结构的沉降已经稳定或趋缓,所以后浇带受的拉应力影响不大。进而又可以将两侧的结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不至于产生结构裂缝影响使用。

2.后浇带的另一个作用是降低温度变化应力对结构安全的影响。建筑结构的施工过程时间跨度较大,这就使得建筑结构的不同部分的内应力有所不同。随着季节的变化,温度随之变化,应力始终处于不均匀的状态,对建筑结构形成挤压力。此外,形成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水泥,水化热较大,热量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积聚,如果整个结构混凝土连续浇筑不设分区,水化热就没有释放的途径,也会膨胀形成较大的温度应力。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力反复作用会造成了建筑材料的疲劳破坏,产生裂缝,严重破坏建筑物的结构。

3.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而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而解决措施不外乎永久伸缩缝和后浇带两种,如何取舍,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如高层建筑基础做在基岩层上,或采用桩基础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或建筑物因使用功能要求不宜设置永久变形缝时,可采用后浇带,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为好。

二、后浇带的施工构造及质量控制

1.后浇带构造的主要涉及间距、宽度、设置部位、后浇带的断面形式选择几部分。后浇带的间距一般在30m-60m为宜。后浇带的宽度可在700mm-1000mm之间,800mm较常用。后浇带的设置部位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处。是否自上而下对齐目前业内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对齐固然施工便利,但均是在上下同一位置布置,容易引起在该位置的应力集中,导致后浇带施工完毕后接缝处贯通裂缝的产生。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则应与两侧结构相同,可以减少后浇带处的应力集中,基础后浇带下还应设置止水并增设防水层一道。基础后浇带采用的止水形式一般是止水钢板或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

2.后浇带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1)基础后浇带未封闭之前,降水应持续进行,以免地下水位上涨带入泥浆,基础后浇带中的泥浆要彻底清理干净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有条件,应尽量采用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虽然采用该施工技术,需要增加附加板带、附加防水层、砖墙保护等的费用,但也可以提前结束降水,同时省去底板外侧、外墙钢丝网附加结构模板的工序,节省的费用也很可观。

2)后浇带的施工中采用单层钢板网或者钢筋支架钢丝网进行隔断,钢筋的直径视情况而定。网眼不宜过大,避免浇筑时跑浆,在必要时可以在网上贴一层塑料薄膜,限制混凝土的流动,等到混凝土固化后再将塑料薄膜撕掉。钢丝网可以永久留在后浇带内部。

3)后浇带封闭的施工时间一般要选择在高层建筑和裙楼结构的基础沉降稳定后进行,但是如果施工时间间距过大,会使后浇带的材料难以与整体衔接在一起,可能出现初始浇筑裂缝。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是在两侧结构混凝土浇筑后两个月以上,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是两侧结构混凝土达到龄期后42d,还有设计为主体全部结顶后两个月再封闭的保守做法。通常合理的做法,有防水要求的后浇带如地下室参照GB50108-2008,无防水要求如主体的参照GB50010-2010,超高层建筑应适当延迟。

4)后浇带部位的钢筋处理,应由设计者根据后浇带类型和设置目的而定。原则是:抵抗沉降用为主的后浇带,钢筋应贯通,不断开;抵抗伸缩用为主的后浇带钢筋应断开。对梁板结构,板筋断开,梁筋贯通。钢筋断开的做法中,为避免后续施工时钢筋连接接头全部在同一截面,可将后浇带设置成折线形。为防止锈蚀严重,可在钢筋上涂刷环氧树脂进行保护。

5)后浇带部位的模板应与两侧结构分开支设,且在后浇带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00%前不能扰动,更不得拆除,以免在后浇带两侧形成悬挑结构而改变两侧结构的受力形式。

6)后浇带两侧的结构混凝土应进行凿毛处理,将浮浆、松动的石子清理干净,在浇筑之前还应保持两侧界面湿润24小时以上,以免形成两侧的贯通裂缝。

7)后浇带的材料应选用加入微膨胀剂的商品混凝土浇筑,并且在浇筑时在添加一定量的早强剂。振捣要做到位,以保证混凝土密实和与钢筋结合紧密。振捣时还要注意振动棒不能碰到止水钢板上。浇筑的过程和浇筑结束一段时间内,要避免对后浇带造成震动或冲击。浇筑完成后必要时要采用塑料薄膜或者湿麻袋进行覆盖,以进行蓄水养护14d以上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期结束后,可在顶部加盖木模板或者铁皮封板,并且配合砂浆挡水带,并且设置钢管护栏围护。

8)后浇带施工温度选择按照热力学的最佳膨胀和收缩结合点可以推知是10摄氏度,因为在这个温度可以保证新老混凝土结合紧密,确保后浇带不会出现裂缝。

9)后浇带部位也要按规范留置立方体抗压试块和同条件试块,不能因方量较少,浇筑次数频繁而将数次后浇带的混凝土试块集中制作。

结论:

本文简述了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后浇带的应力复杂,又是薄弱环节所在,涉及的专业技术知识远不止此。后浇带施工的新材料、新技术还在不断涌现,本文目的在于引起现场施工、监理对后浇带施工的重视,提高质量意识。

参考文献:

[1]杨莉 建筑工程中的材料成本与控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高正为 高层建筑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的应用[J] 广东建材 2009

[3]李鸿鹏 房新民 浅析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篇8

在今天上午的大会上,我们聆听了徐祖远副部长的重要讲话。作为以航海教育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船员为己任的高等学校,我们深受鼓舞,备感责任重大。借此机会,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和理解、探索与实践、思考与展望。

一、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和理解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使我国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使我国首先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2011年贸易和发展报告》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年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世界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量继续增长,达到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总运力分别为4.75亿载重吨和5.32亿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5.5%和16.5%,集装箱船总运力同比增长8.7%,杂货船总运力相对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经济和国际航运必将持续发展,并将继续为船员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是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是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及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发展,还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国际海事组织在其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充分表达了对船员在航运业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国际海事组织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之一就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业的贡献,要求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人员素质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及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港口国监督、船旗国监督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海事劳工公约》和《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发展及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为《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高质量船员队伍形成,推动船员行业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航海教育培训体系的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面临的新挑战。

二、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一)坚持特色办学和高质量办学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现代诗歌;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质疑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指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中,向老师提出问题并试图解答的过程。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问题意识的培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原因及意义

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质疑活动也有利于教学的反馈,让教师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哪些知识。

现代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直接聚焦诗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情感性。这种情感的宣泄和延续,对学生有着天然的感召力。现代诗歌形式自由,表现手法多样,语言更容易理解,内容更贴近现实的生活,学生愿意质疑,能够质疑。因此,现代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质疑能力的很好媒介。

长期以来,现代诗歌的价值得不到重视。高考作文中,诗歌体裁受到限制;中考、高考中,对现代诗歌的考查缺失;教材编制中,现代诗歌所占的篇幅比例较低。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够引起学生探索现代诗歌的兴趣,深入挖掘现代诗歌的价值,从而扭转现代诗歌的边缘化地位。

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在朗读中质疑。现代诗歌作为主情的文本,在课堂教学中也以朗读为主,以达到欣赏的目的。长期以来,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多样,范读、齐读、听读等等,但教师的指导缺乏,朗读的内涵不够丰富,很少联系诗歌的内核,以至于学生觉得现代诗歌诗句散漫,难以读懂。朗读需从节奏、韵律、梯度上层层把握。指导学生由正确地朗读逐步加强练习,过渡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诗句的意象、意境之美,从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之美,由纸上之诗过渡到作者的心中之诗。优秀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美读法,采用表情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在语音、声调、节奏方面直接受到感染,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不同的诗句,对语气语调加以处理,引发学生的质疑。例如,“你的某个句子读得很有特色,为什么这样处理呢?”“我觉得在某方面可以改进一下,该如何改进呢?”诵读的同时可以牵出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二)在想象中质疑。想象是指改造原有表象,创造新表象的心理活动过程。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从诗歌中抽象凝练的文字,过渡到栩栩如生的场景,这中间的桥梁就是思维想象。义务教育新课标要求:“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的过程就好比学生根据剧本,在自己的头脑中导演一部电影的过程。学生根据诗歌中的语言描绘,在大脑中想象出各种人物的情节环境,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疑问。例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想象的镜头从现在切换到诗人的小时候,地点从大堰河的坟头切换到大堰河的家中。大堰河过着清贫的生活:她辛苦地劳作;她细心地照顾乳儿;她孤独地病死……这一幅幅的画面划过脑海,学生融入其中,继而会提出许多的疑问,大堰河为什么会有这样悲苦的人生?诗人为什么怀念她?

(三)在矛盾处质疑。矛盾是指前后的陈述想法或行动,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学生细心诵读现代诗歌,经常会发现诗歌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现象,这些矛盾常常是有意安排的。于矛盾处质疑,能够发现前后矛盾的原因,探究作者的意图。例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诗人改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改变了以往故事的悲情,描绘了他们的美好生活。这样的结局与人们熟悉的故事大相径庭,可引导学生对这矛盾之处产生质疑。诗人为什么这样写?继而引导学生对其创作背景进行质疑。结合作者的创作缘由,深刻地把握诗歌的内涵: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反衬出当时社会的不安稳和人民的痛苦。这首诗既隐含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更寄托着作者对幸福的向往。

(四)在空白处质疑。现代诗歌的内容较为凝练,但言有尽,意无穷。诗行之间留下不少艺术空白,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质疑,可以开辟出更广阔的审美再创造空间。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妈妈为什么说他是“坏孩子”?他真的是“坏孩子”吗?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空白点进行质疑,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疑是求之源,疑是思之始,疑是学之端。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高,这是长期形成的,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让学生慢慢形成质疑的意识――明白为什么要质疑,掌握质疑的方法――明确怎么样进行质疑,才能使学生变得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2011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篇10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智慧教育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等)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作为新的技术驱动力正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医疗、教育、能源、环境等关键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专家预测,人工智能在通用技术领域可能尚不能替代人类,但在一些特殊领域,人工智能将会淘汰现有的劳动力。在国外,许多国家纷纷把人工智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竞争战略,我国学者也密切关注着人工智能的最新理论进展和实践应用,国务院于2017年7月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策略。“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潮流,引发了教育研究领域的“人工智能热”。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大量研究和应用催发形成了教育人工智能概念。目前梳理学术上关于研究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文献主要集中于: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人机一体”将成为未来新的教育方式[1],由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出现所应运而生的智慧教育[2],将对原有教育进行改进和完善。智能技术在改变教育的手段和环境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出系统解决教育问题的教育新体系,从而真正触及教育的根本[3]。

(二)关注技术的革新。机器深度学习、智能学习的算法、视觉识别以及智能语言识别这些基础技术的突破,为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三)探究教育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业测评、交叉学科、角色变化等应用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教师角色内涵也将在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共存中发生改变。AI监课系统能够数据化、可视化评估教师的授课情况,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评分实时调整授课内容,以促进个性化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育深受技术发展的影响,新技术融入教育并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技术具有变革人类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能力。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获取或实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所拥有的特征、优势与功能,使其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呢?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继续被安全使用到教育领域?如何通过教育变革来促进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与深入应用,实现教育深层次革命等问题,是目前需要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1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变革的背景

1.1人工智能的内涵及具备的强大能力

人工智能最早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于1956年提出,其研究主要包括机器人、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实质是一种自动感知、学习思考并做出判断的程序。人工智能具有自主学习、推断与革新的能力,推动了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同时具有理性判断力、超强的工作力,只要电力供应不断,几乎可以无限制地工作下去,而且适应不需要情感投入的工作。它的超强能力,源于三个重要的技术:深度学习、大数据和强算力。

1.2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人工智能在精力、记忆力、计算力、感知力以及进化力等方面与人类相比,具有突出优势。在医药领域,人工智能的出现使普通民众可以享受更为高效、稀缺的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诊断领域诊断质量不均衡、医生资源不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师角色多样化、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研究提供新技术和数据支撑;极大拓展了教育研究新视域;使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教育方法创新方面、教育手段和环境方面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方面均发生改变。然而,看到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处理能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在人工智能浪潮冲击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推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继续被安全使用?首先,人工智能专家大都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淘汰大量现有的依靠非脑力劳动为生的劳动力,需要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劳动力。而且,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不太成熟使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只是应用在儿童教育领域,再者,人工智能潜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缺乏法律制度规范。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时代将对社会结构以及人的地位构成挑战。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机遇是大于挑战的。教育需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突破和飞跃,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实现育人成人的发展目标。

2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

2.1人工智能与教育目的的变革

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变不仅影响人类未来如何发展,而且极大释放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类需要重新思考教育是何目的。人工智能影响教育目的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工智能可能会使人类陷入精神危机。这源于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人工智能将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岗位,工作的丧失将会导致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可能导致所有基于自由主义的想法破产,转而人类所拥有的价值和尊严可能转化为一种“算法”,人工智能带来的职业替代风险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主要是对教师角色的挑战。第二,人工智能有利于培养人的学习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讲,人工智能剥夺人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人工智能助教机器人将协助教师实现个性化指导,从而有利于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寻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过程。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有利于使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精神能力,这种精神能力大致包括实践动手能力、价值追求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知识以便于更好地完善自我、丰富自我,使教育跳脱“知识为本”的陷阱,发挥“立德树人”的正向作用。

2.2人工智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一,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也称为深度结构学习或者深度机器学习,是一类算法的集合。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一方面尊重了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挑战。深度学习在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提倡学教并重、认知重构、反思教学过程,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二,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区别以往传统班级课堂授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享受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自适应学习。自适应学习是指人工智能基于对个体学习进行快速反馈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特征,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从而最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快捷、科学地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反馈;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高效地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

2.3人工智能与学习环境的变革

首先,有利于搭建灵活创新的学校环境。不仅可以使空间规划更具弹性,而且可以调节性增强物理环境。其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区别于以往传统教育强调的统一秩序,更注重个体的用户体验。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等学习环境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个性化的空间环境与学习支持将改变目前学习的学习空间环境。除此之外,随着对话交互技术的逐渐成熟与不断普及,有利于实现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实时交互。VR、AR等技术的同步协作也有利于搭建新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的一系列要求。脑机互动技术的突破有利于实现将人工智能植入人脑,从而改变人类自然语言的交流方式。最后,人工智能通过即时、准确、高效的大数据分析有利于进行精准且个性的学习评价与反馈。人工智能将综合收集所有同学的学习记录,互相比对、优化,从而进行综合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以及语音识别技术可以运用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学习情绪感知,学习状况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科学化;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的出现,为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3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和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将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分析、3D打印、模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个性化教育服务、教育人工智能生态环境等产生根本影响。2018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本)指出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通过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而影响教育阶段的不同过程。具体见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