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同能源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合同能源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合同能源管理

篇1

1、项目资金短缺造成的合作困难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集中于两种模式:节能效益分享型和节能量保证型。前者要求节能服务公司负责筹措,后者则要求高校用户方自筹大部分资金。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双方由谁出资,都存在困难。高校的核心职能是教学与科研,其资金多用于此。随着学校的发展,基本能耗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能用于规模化节能改造的资金是少之又少,因此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多希望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由节能服务公司筹措资金规避资金压力。而多数能与高校匹配的节能服务公司均为技术型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有限,项目基本都需要融资实施,加之国家对此类项目现有扶持政策的不完善,银行等金融业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熟悉,缺乏相应的项目评估体系,致使节能服务公司对外融资困难重重。此种情势下,势必造成不少数目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

2、高校管理人员节能意识淡薄高校一般建校时间长,能源管理者管理思想陈旧、成本意识差,用能习惯粗放,只要保障了正常的科研教学秩序,能源开销花多花少一个样,效率高低无人问津;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能源管理者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能源价格存在侥幸心理,如改造过后,能源价格波动,则得不偿失。由此造成高校方节能改造工作均较为保守,不到迫不得已,不会主动地实施节能改造。再者在现有的高校能源管理体系中,能源供给方与管理方一般均隶属于高校后勤系统,属于自供自管,而高校的能源管理者与使用者———广大的师生、教职工则分属不同部门,一方面造成能源管理者监管起不到实质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得能源管理者又对使用者的不良用能行为、习惯无直接管理的能力,长期以来造成能源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淡薄。而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各环节的良好管理与支持。

3、高校对合同能源管理认知的偏差在高校方节能意识、管理意识不足的不良影响下,再加上国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宣传的偏差,多数高校能源管理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认识非常有限,仅限于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用户“零投资”,“零风险”即可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其他模式的了解甚微。对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流程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认识不足,对过程中双方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缺乏了解。另外,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目前又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加之高校相关管理人才的缺失,使得高校多数项目合作都是在摸索中进行。合作中双方一旦出现分歧,由于认知的偏差,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4、高校可实施节能项目的局限性近年来通过对一些高校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在选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上还趋于保守。实施的项目都是一些成熟技术在小范围的推广尝试,而在大规模新技术应用上面则缺少魄力,这也与高校能源管理的核心职能———维持稳定的教学、科研秩序的性质有关,大范围、高新技术的改造在高校实施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虽说高校节能项目潜力巨大,但其规模有限,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吸引力不足。另外,高校节能项目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上,不同于工业节能项目的规模大、节能量大,使得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化的改造能力体现不出来,单位成本上升,难于管理,收益率降低。这与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的巨大资金及技术风险不成正比,因而节能服务公司拒绝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可能性较大。

5、相关政策及法规的不完善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在能源管理方面,国家的政策压力及其在各领域都应起到的社会示范作用,是其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节能项目改造的主要动力。现有的国家能源政策不完善,高校执行不力是高校节能减排工作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使得高校这些“特殊”单位有空可钻,有机可乘;再者国家针对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相关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的缺失,现有的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一般多针对大型工业节能项目,对于高校来说申请难、审批难、兑现难,兑现周期也较长,自然无法刺激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展开。

6、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失目前我国在权威的第三方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滞后,项目实施过程中在能耗审计、节能量计算上分歧不断。双方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作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节能潜力是多少,实际节能量是多少。这些仅靠双方协商达成共识是不太现实的,我国正是缺少这种权威的双方均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告诉用户节能潜力是多少,实施后节能量是多少,通过第三方使得双方在信息上均衡,否则双方的合作就无信任可言。

二、加快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对策

1、多措并举,合力应对资金短缺问题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需资金按合作模式的不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采用节能量保证型时的高校方与节能效益分享型时的节能服务公司。现阶段实施的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是节能效益分享型,高校方不愿意主动承担资金压力与风险。若国家及地方政府积极地政策引导,例如对自筹资金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资金)或在融资时相同条件下优先保障节能量保证型的项目,激励高校方积极自筹资金,资金上不全依靠于节能服务公司,这样不仅能极大地促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而且还可以使节能服务公司专注于专业技术的开发,获得更高的节能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用户。目前多数高校确实存在资金压力及融资困难等问题,自筹资金无望必须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时,项目资金压力就全部倒向了节能服务公司方面。节能服务公司多数要面临融资局面,如何解决融资难问题,是双方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涉及到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融资难源于银行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服务公司的不熟悉、不信任。针对此问题建议先由银行对节能服务公司建立信用档案,实行信用评级区别对待,对一些信用良好的节能服务公司在贷款利率及额度上实行宽松政策积极扶持,使有技术、有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得到迅速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金融行业内部成立或者由政府设立权威的银行认可的项目评估机构,对需要融资的项目进行评估,认定其技术风险等级与预期收益情况,银行以此来判断此项目的可投性。对一些技术风险等级较高预期收益不稳定的项目进行规避,对一些技术成熟且预期收益稳定的项目积极放贷,同时适当引入保险业服务,对项目进行投保,降低项目风险。这样银行既规避了风险又拓展了业务,在逐渐熟悉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后,此类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2、责任到人,强化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对于节能意识淡薄这个问题,除了高校管理方加大宣传、自觉培养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管理者缺少有压力的行政性命令和明确的节能目标。没有了这些硬性的指标,一些管理者就得过且过,侥幸心理重。我国政府应当效仿国外政府对公共事业机构尤其是高校下达明确的节能目标及阶段性时间表,既要切合实际又要保持相当的压力,积极配合、按时完成的进行奖励,拒不配合、到期未完成的给予处罚,使得高校能源管理者无空可钻,必须付之切实有效的节能改造工作。对于管理意识不足、管理不利的问题,必须先解决能源供应者与管理者、能源管理者与使用者关系的问题。高校应摒除能源供应者与管理者为一家的现状,在高校设立独立于能源供给系统之外的管理机构,切实起到能源监管的作用;同时协助能源管理者积极与使用者沟通,使能源管理延伸到使用者内部,建议在各机关单位部门、各院系内部建立能源管理小组或者节能管理小组,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化立体管理模式。

3、加强宣传,全面认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强化节能意识与管理意识的同时,要想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改造项目中的应用,各级主管部门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比如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管理者培训,增设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相关课程,校内的节能新机制宣传等,以此加强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客观全面的宣传,使各级主管部门、用户深入了解学习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培养相关人才,掌握其特点、模式、实施流程,消除双方在机制认识上的偏见,提高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自身意识和能力。

4、搭建平台,促进高校节能项目整合高校节能项目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双方合作中的一大障碍。节能服务公司具有规模化的节能项目改造能力,希望通过规模化降低单一成本,提高整体收益率,而高校方一般不可能一次性提供大规模的项目平台,基本都是“前期试点”加“逐步覆盖”的模式完成改造。此类项目规模有限,有时还存在多点分散的问题,需要一个良好的节能组织平台———例如高校节能联盟,或建立一个高校节能项目协作平台来协调解决。平台既分享各高校用户节能减排经验与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心得,又可整合意向高校项目资源,化零为整;同时可以采取收取项目管理费用代替中小用户与节能服务公司达成规模化的节能改造项目,吸引节能服务公司与之合作,这样项目双方的意向匹配度就会高很多。由此高校方、节能服务公司、平台(联盟)相互促进,三方共同发展。

5、完善法规,强化经济调控手段针对法规及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国家及地方政府应依照我国国情或当地经济状况,制定切实可行并带有明确阶段性目标的节能减排计划,严格执行。对于按时提前完成的高校进行奖励,对于完成不力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比如取消相关单位、管理人员评先资格,扣发相关单位及人员的精神文明奖,使节能减排工作成效与高校相关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切实推动高校节能减排工作即推进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除了上级给予的行政压力,我们愿意看到的是高校方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地进行节能减排工作,选择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这就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经济调控手段上要到位。现有的相关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多针对大型的工业节能项目,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出针对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相关政策,突出可操作性,例如《关于促进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中小项目的财税细则》等,利用经济调控的杠杆实现推进高校实施此类项目。另外,针对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自身的特点,相对规模较小、节能量较小,单一项目能够获得的财政及税收补贴数目少,高校碍于繁琐的申请、审批程序,相关部门应考虑设立高校中小节能项目申请、审批、支付的绿色通道,方便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及时落实到位。

篇2

锅炉产生蒸汽到用户端转换成热水,可选方案及优缺点如表1所示。不同供热方式的经济效益对比见表2。经过校内多次会议讨论和专家论证,确定选择方案3,即使用太阳能热泵系统分散供热方式取代原来的燃油锅炉集中供热方式。技术方案确定之后,筹措资金便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由于项目涉及面广,设备需求和工程量都很大,预计项目投资超过两千万元。对于一个日常经费都采取预算制的事业单位来说很难较快筹措到此巨款,而项目如果不尽快实施,每天的能源损失又非常严重。在此情景下,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成为一个最好的选择,即节能改造工程的全部投入和风险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服务公司为上海大学提供节能服务。项目实施后,通过节能效益监测和审计,节能技术服务公司与上海大学按比例分享其经济效益。项目合同结束后,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及节能设备全部归上海大学所有。节能服务公司不仅提供改造所需的设备,还提供能源管理服务。在项目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按合同约定,对高校节能工程进行改建,承包高校所有能源消耗和维护,实现高校能源管理外包。通过节能服务公司的高效节能工程,以期望在最短时间内收回投资,节能量则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节能服务公司与高校的效益分享。因此,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但解决资金问题,而且乙方的节能收益与实施效果有直接关系,所以极大的调动乙方参与管理节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如何确定用能量至关重要。因为节能量的计算与核定涉及节能效益的分配,是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校园生活、工作、学习用能稳定,易于核定节能量,同时,我校的节能管理工作有较好的传统,宝山校区对每年燃油使用量的都有完备数据记录,节能服务公司容易接受。在形成了完整的改造方案之后,学校将其作为重点节能项目向上海市教委提出申请,经过专家论证后,得到了教委支持的启动经费。

2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

为了获得性价比最优的节能服务,通过公开竞争的招标方式,可以为学校最大程度的节能经费,因此学校在2012年底通过上海机电设备招标公司进行了公开招标,选取了上海哲能赫太阳能设备公司作为项目中标方。改造过程总计6个月,改造工程内容见表3。项目至今已完整运行了5个月,经过了冬季低温期的考验。在此期间没有发生一起事故或投诉事件,各单位都对改造结果非常满意。由于设备方案针对了各个用户的使用习惯,采用了分散系统,用户使用不受原来锅炉房的制约,可以灵活自主的安排工作,用户的实际体验满意度大大提高。本项目的节能效果,根据实际测量,统计分析如表4。根据近半年的运行情况推算,本项目每年所产生的节能量将超过1700t标煤,节约能源成本约1500万元左右,同时减少了燃油锅炉的废气排放,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满意度。是一个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面丰收的好项目。

3结论

篇3

一年多来,本市大规模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机制建立、管理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培育、技术路线研究、激励措施制定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工作成效。1、工作成效一是形成了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建立了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相关委办局共同支持、项目业主单位具体组织,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实施、节能量审核机构等第三方机构承担改造效果核定和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新模式。二是着力加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管理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制定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申报办法及指南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核定办法,明确了改造示范项目实施流程以及项目申报、方案评审、施工实施、过程监管、工程验收、效果核定、补助资金拨付等流程环节的具体管理要求,切实规范改造项目实施程序和工作行为,保障改造项目实施质量和节能效果。三是以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宾馆饭店建筑、医疗卫生建筑、高校、商场等建筑为重点。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吸纳社会资金,目标任务进度较好。四是积极推广应用技术成熟、成本低、效果好、施工周期短的节能改造技术措施。形成了具备地方特色且经济、适用、可靠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路线,改造示范项目节能率全部达到20%以上,节能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五是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础上,落实了市级财政补助资金一比一配套的政策。根据改造主体和改造效果不同,建立实施了差异化的财政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各方主体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积极性,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六是培育发展了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培育发展了一批技术能力水平较高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和第三方节能量核定机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正有序发展。2、工作措施一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激励力度。由市建设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联合了《关于组织申报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的通知》(沪建交联[2013]311号),于2013年4月17日实施,明确了示范项目的申报主体、目标要求、完成时间、资金安排等各项具体要求。该文件最大的亮点就是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提供了大幅度的政策优惠:除了中央给予的20元/平方米补贴外,本市再给予15-20元/平方米补贴(其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是20元,非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是15元)。希望通过政策优惠,试点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本市特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有序推进示范。通过成立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的由各个委办局组成,各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自上而下”,分头落实改造任务,确保工作的推进力度,为上海市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形成全社会和行业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完善技术文件,规范项目管理。203年初相继编制了示范项目申报的各类技术模板文件,如《申报单位承诺书》、《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申报书》、《项目改造方案》等。同年12月,还出台了《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节能量审核办法(试行)》,科学指导对示范项目节能效果的审核,并通过大量调研和深入分析,充分依据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规定,突破性的采用“等效电量”作为计量单位,客观反映上海市实际供电和用电过程中各环节的能源损耗,体现各类能源品质差异,使之更具合理性。四是夯实基础工作,动态监测能耗。通过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实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重点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实时掌握建筑用能状况且诊断发现用能问题,清楚地看到节能改造的效果。每一个示范项目改造完成后都需要安装完成用能分项计量,并进行数据实时上传到能耗监测平台。五是开展宣贯培训,拓展项目渠道。自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实施以来,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广泛宣传,第一时间告知社会公众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示范内容和要求,调动各界参与节能改造和示范申报的积极性。通过各个区县建筑节能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各类能效测评机构、能源审计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等节能服务机构宣讲政策和要求,还通过建筑节能宣传周、新闻通气会、媒体报道等形式,广泛深化宣传,“由下而上”,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有利局面。六是排摸节能潜力,培育潜在项目。从区县入手,从能耗监测平台的项目入手,从大型房产企业入手,培育潜在的项目,有力促进了节能改造示范工作的起步。

二、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上海市的示范项目都能享受国家和市级财政补助资金,确定补助资金量以及拨付对象的主要因素是产权人和示范项目建筑面积,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如下问题。一是示范项目产权和面积界定有一定困难。例如一些公共机构没有相应的产权证明,导致界定项目单位较费周折。又如,一个项目有多栋楼组成,本次改造仅涉及部分楼,而产权证明上只有总的建筑面积,导致划分示范项目面积有困难。再如,示范项目面积大于产权证明核定的建筑面积,主要是有违章搭建的因素,如何界定也是问题。所以产权和面积的界定很重要、很关键。二是多个服务机构实施同一项目,界定对象有一定困难。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并非一蹴而就,其特点是大部分项目需要经历多个单项改造,如照明改造、空调改造、锅炉改造等,各个单项改造由于内容不同,差异大,就会选择不同的节能服务机构来实施。上海市补助资金的原则是谁投资,给谁补助,作为一个项目,如何界定节能率的组成,补助资金给予哪个节能服务机构都需要和业主单位认真核定,界定有困难。三是新型节能技术发展快,确定节能效果有一定困难。整个社会的节能意识在提高,建筑节能是朝阳产业,各类节能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运用到具体示范项目上,由于其尚无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标准规范,如何界定其节能效果具有一定的困难。2、市场问题一是部分公共机构类业主积极性不高。由于部分公共机构运行资金由财政拨款,运行费用多少和业主单位无关,同时实施节能改造的话,还需要另行向财政申请资金,改造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承担。为减少麻烦,宁愿不进行节能改造。二是部分多产权人建筑,改造意愿各异,不能达成一致。上海市中心城区,多产权人的建筑数量很多,其中部分产权人有意愿进行节能改造,但是如果意愿改造的产权人不能达到一定比例的话,无法实施节能改造,这是个难点。另一方面,建筑的节能改造需要有产权人主要负责承担,如果授权物业管理单位行驶职权,需要法定比例的产权人同意,这也是个难点。三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谈判时间长,影响改造周期。由于合同能源服务公司承担了所有或大部分的改造投入,以及合同期内项目的风险,前期的调查、分析诊断非常严谨,同时双方利益的博弈是谈判的要素,导致谈判周期很长,而示范项目改造的期限是明确两年内完成的,为此,影响了改造周期。四是融资渠道不够通畅,拓展项目有困难。目前,擅长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公司,规模都不大,自身的融资条件不是很好。融资的渠道也不够宽泛,导致看好谈妥的项目可能因为资金的问题而不能及时实施,影响示范项目的落实。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4

关键词:节能环保 校园建设 低碳校园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校园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校师生对于学习、办公、科研、居住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巨大的建设任务,在建造和运行中将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土地、材料、水资源,所形成的室内环境也将对师生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所以,高校开展校园建设节能环保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高校校园既有建筑能耗状况主要不合理之处在于公共建筑空调及采暖能耗,建筑照明能耗以及建筑用水能耗等方面.

2.校园既有建筑能效偏低的原因

2.1建筑用能设备能效偏低

建筑能效偏低除了与既有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外,还与建筑用能设备的能效偏低有很大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如下,

(1)空调和采暖占建筑能耗总量50%左右,而空调设备能效比相对较低,空调系统采用指标法进行设计,缺乏过渡季新风利用措施,系统绝大多数没有有效的动态自动控制措施,且受当时经济条件限制,均未能采用有效的空调节能系统。

(2)住宅和公共建筑未能充分考虑照明的节能设计和选用节能的照明设备。

(3)具有人口集中和流动量大特点的校区内食堂、厕所及宿舍等用水量大的公共建筑,设计时没有考虑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且管网老化及维修不及时,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2.2建筑用能管理不到位

对高耗能的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等公共建筑,没有建立与用能或节能相关的管理制度。办公人员对办公设备的使用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缺乏节能意识,普遍具有“开启容易、关闭难”的现象。

3.节能环保理念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3.1建筑节能技术方面

(1)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太阳能技术。可将该项技术用于校园的路灯灯照明方面。目前,很多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已对校园的部分路灯改造成了太阳能路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污水源热泵+其他辅助热源

由于学校浴室的排水温度比较高,可以利用这些排水做污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回收浴室排水中的废热。同时,可利用其他辅助热源作为学生浴室的热源,将污水源热泵与其他类型的辅助热源相互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地球浅层的地热能资源进行供热、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的系统。学校地处华北地区,可根据当地地质情况,采用各类高效的地源或水源热泵系统。

3.2机电系统的节能方面

(1)供热采暖与空调制冷节能技术

学校作为一个人才的培养基地,健康环保、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每一个合格高科技人才所必备的意识,因此对这样一个教书育人的示范性工程,空调系统的选择尤其重要。学校是一个综合的园区建筑群项目,包含着多种功能的建筑体,所以也需要合适的空调系统与之相匹配。

(2)绿色照明节能技术

学校的能耗除了空调之外,照明及其他办公电器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具体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二是将自然采光与辅助人工照明结合;三是加强照明管理是提高照明能效的重要环节;四是多使用节能灯具。

3.3建筑节水技术方面

节水方案主要利用校园内的自然雨水作为水资源化利用的水源,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通过合理的组织收集校区雨水,使雨水在经过简易处理后重复利用于喷洒绿地、冲洗道路、景观水体补水等,达到节约用水、资源化重复利用的目的。

(1)给水系统节水优化设计

给水系统节水设计主要包括根据市政用水和再生水的用途和水量平衡测试标准要求设置水表,采取避免给水管网漏损技术措施,采取合理限定配水点的水压、设置减压阀等给水系统减压限流技术措施。

(2)节水器具的使用

对校园内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采用节水器具,这样,校园内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达到节水器具使用率就可以达到100%。

(3)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可局部或全部收集校区雨水,利用学校改造的地下池调蓄。满足学校大部分的绿化、道路冲洗用水。

3.4校园能源管理体系方面

(1)建立校园能源管理体系

比如实行全过程的节能监控、量化管理,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现实远程控制;必要的计量措施,尽量做到分户计量;积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2)加强节能宣传力度

校园建筑功能复杂,又有寒暑假,能耗规律难以把握,一定程度上行为节能更重要。这时就需要改变能源管理思路,从“管制”到“服务”,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首先,狠抓节能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节能意识,树立节能理念,每年定期举行节能宣传周活动。其次,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各种节能活动中去。开展节能科研,建立相关研究所;非学术性组织和志愿者自发从事环保活动;举办一些节能知识竞赛。并对节能先进分子给予表彰。

4.结语

绿色校园建筑不仅满足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充分展示了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要想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总之,节能环保的校园环境建设是“绿色学校”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校园公共建筑一定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生态规律。本着和谐共生、健康安全、永续发展的宗旨,控制对资源的低效益消耗、浪费和过量的攫取,约束人类无度的行为,拓展新技术,鼓励创新,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为实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及贯彻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做出贡献。新技术的应用在带来节能的同时,也能够带动人的自主性,激发和培养校园节能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樊东坡. 低碳时代下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路径探讨[J]. 当代经济, 2012(12).

[2]肖文左;李美旭;杨振野;;加强校园低碳文化建设的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倩;张芳;王建云;吴夏玲;陈洁;杨林;;大学生生活方式对高校节能减排的影响分析——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4]黄云凤;薛群芳;刘启明;;当代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 水电节能 管理措施

节能作为我国社会及经济一项长远发展战略,也是当前各高校所面临的极为紧迫且待解决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已变得非常重要。高校是占有资源和消耗能源的大户,据数据统计,其每年水电的费用已经达到上千万元,最低水平也有几百万元,水电节约的潜力非常大。随着高校取得的飞速发展,高校的水电费开支也在不断增长,这无形中给学校的经济增加巨大的负担,这给高校的水电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即对水电的节能管理。

1 高校水电能耗特点的分析

1.1 高校最主要能源——电

据数据表明,在高校中最多被使用的能源即电能,占高校能源总使用的80%以上,天然气、煤、燃油、蒸汽为高校所消耗的其他能源。以上体现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能已经逐渐转变成普遍高校的主要用能方式。如何做好高校节能管理,减少电量的使用是重中之重。

1.2 学生宿舍与教学科研楼的用电量占比较大

调查数据所体现出,在高校中教学科研楼以及学生宿舍的用电比率占学校高校用电量的大部分,要做好高校的电能节约要从两部分入手。针对类型不同的高校,其用电量的大小各异,理工型的高校或综合性高校的理工学院,因为拥有的实验基地和科研设备负荷较大,相对于高校的其他部门,科研部门的电能消耗相对较大。而在文科型的院校,耗电量更大的是学生宿舍及公共课室。因此,对于学校能耗管理,高校应该针对学校自身能耗的特点,对能耗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因地制宜的办法制定本校的节能降耗的手段和办法。

1.3 学校空调的耗电量大

在高校电耗的相关调查中,不难发现,虽然各高校的空调在一年中使用的时间少于半年,但是空调所消耗的电量却可以达到各高校用电量的一半以上。南方地区的高校空调使用时间更长,耗电量更大。这多半是由于高校电耗问题没有与电能使用者的利益产生直接关系,用电无定额管理,无责任主体,无落实措施,往往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多数教职员工没有对办公室节水节电问题产生应有的注意和意识,课室、电脑机房、办公室无论人多人少,空调、照明一起打开;无论外界气温多少,空调温度都调至较低,期间临时出外参会办事也不关空调和熄灯;老师上课时缺乏“管电”意识,打开门窗来吹空调,美其名曰“新空气有利健康”;下班后没有及时关闭空调、电脑、电灯;图书馆的书库长明灯等现象在现有高校中极为多见,这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部门利用高校设备和场所举办对外有偿性的培训班时不考虑、不承担水电成本,造成学校给部门利益隐性埋单,也增加了高校的水电开支。

1.4 学校浴池、学生用水量大

节约对水的使用也是各高等院校节能管理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就高校而言,本身是一个学生数量众多的组织和机构,而学生日常用水量是极大的。相关的调查显示,高校用水量的一半为学生宿舍及浴室的用水。考虑到学生浴池和宿舍人口相对较集中,而学生使用后的废水也相对干净、易于回收和利用,这表明学校水资源循环利用潜力巨大。

2 高校水电节能中的问题

2.1 节能意识的缺乏

高校节约意识的缺乏是高校水电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无论对于学生也好,还是对于高校的老师而言以及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对于能源节约的意识相对淡薄。对于学生来说认为自己承担了用水的费用,对于用水用电的问题变得理所当然,学生在使用水电的时候缺少节约的意识,这使得水电的浪费的问题日益严重。相对于学校的教师及管理者来说,高校水电的支出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对于使用水电的问题,与自己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造成无人主动而有意识地节约高校的水电资源。而由于高校水电节能意识的整体淡薄,造成在高校中对水电节约所进行的宣传不够。在不少高校之中,学校的校报以及校园网等传媒媒介有关节约水电使用和安全用电的报道数量极少。这是导致高校的水电节能管理的效果相对低下的原因之一。

2.2 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未能实行精细化管理

虽然目前有很多高校主动地引进了一系列的市场机制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并建立了一些有关水电节能的规章与制度。但是高校水电节能管理工作中却经常出现制度不健全以及职责不明等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高校内部的受益者与责任承担者的分离,从而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频频出现。在高校水电节能管理方面,缺少完善的机制。高校水电节能管理的工作大多隶属于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但由于后勤管理只是进行对统计水电消耗数据和水电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的工作,后勤管理部门并没有财务权力,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对水电费用的核算,余下的工作则交由财务部门进行办理。水电耗费的多少并没有实现水电受益者与水电浪费责任承担者的利益联系,这就无法从管理上避免高校人员对于水电的浪费。

2.3 节能设备陈旧,对节能新技术和新设备缺乏相应投入

高校目前都在进行着对学校基础设施扩建,宿舍楼建设资金大量投入,造成旧校舍的水电设施改造资金短缺。硬件设施不完善是当前高校水电技能管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水电基础设施缺少节能设计,旧校舍的节能建设问题重重;水电设施一次性的投资相对较大,造成很多高校的水电节能设施的养护资金不足,非人为因素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相当严重。

2.4 水电节能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与业务能力不足,权力与责任的缺失

高校水电节能管理人员在水电节能管理与水电设施的维护方面的业务能力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准有待考量,高校不重视其业务培训和管辖权利,在日常水电管理中,即使发现浪费水电的现象,有的部门领导以工作需要为由几番搪塞,不配合节能降耗工作,水电管理人员因管辖范围受限而无力干涉,这阻碍了高校水电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3 探讨高校水电节能的途径

3.1 强化节能观念,带动日常行为的节能

高校在加强水电节能管理工作时,应注重对节能意识的培养。要发动全体学生,成立“大学生节能协会”,加大对于水电节能意识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展节水、节电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师生的节能意识,形成人人参与节能的良好局面。也可以通过校报、校园网、校内广播等媒介开展水电节能类的征文活动,加强节约意识与用电安全的教育,全员参与,切实保证高校水电节能工作的有序进行。

3.2 完善水电节能的管理体制,用管理效益节能

完善制度,即制定和完善高校的节能管理制度,使高校的节能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高校领导应根据政府的相关法律及法规,基于本校的实际,制定出符合学校具体实际的能源管理规定以及相关的奖惩制度。其次,应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将节能工作作为一项具体指标纳入到各部门工作和选拔干部的评价考核体系,将高校的节能目标责任与其年度考核以及岗位竞聘和各部门经费使用等直接挂钩,切实提高管理基层的节能意识,减少能耗开支,提升高校办学效益。再次,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制定出自身重点耗能设备定额。科学地对用户进行分类后,确定耗能设备定额,各部门进行分类与定额量化管理,以定额标准指导节能工作。最后,健全激励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节能奖励的基金,用以表彰为节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或个人。

3.3 完善节能设备,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技术节能

①建立校园节能监管系统,分步建设完成各区域楼宇及公共线路的照明用电,供热计量,水耗节能等的监控计量平台,为节能工作提供更准确的更详实的基础数据。能定期采集统计分析高校的水电能源方面的能耗数据,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的节能技术及管理措施,有所侧重地改进节能工作。

②针对高校水电节能设备缺乏以及资金紧缺的状况,要加强节能设备的使用与学校对节能设备的投资力度,对一些重要的能耗场所,要利用社会资金和技术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工程改造。在风机、循环泵、水泵上采用变频控制技术,淘汰那些高耗能型的设备,更新节能设备的使用。

③针对高校用水情况,应加大学校供水管线的整体更新以及改造的力度,采用新型节能材料,全校供水管网进行全面的水平衡测试,防止供水跑冒和滴漏现象发生。建设校园中水回用管网,大量采用循环利用水源的技术,将学生宿舍以及教学楼的日常用水进行净化后继续循环利用等,这可以大大降低高校对于水资源的使用量。

④高校节电的首要任务是节约照明的用电并且提高照明效率。充分发挥节能新产品节电的技术性,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推广节能新技术以及节能设备,可以通过使用自动感应灯、自熄灯、节能灯以及根据光线强弱可以自动断电的智能灯等来节约照明用电。图书馆、教学课室等照明率要求较高的公共场所可以改造为节能型日光灯具和远程红外线节电感应控制系统。从而做到人走灯熄,杜绝人为浪费,同时也降低线路损耗,提高供电设施的利用效率。食堂的锅炉采用新型节能一体化餐厨柜,节能效果可以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校园公共场所及路灯采用智能时控及光控设备和在学生宿舍安装智能控电系统等方面来节约用电。

⑤新建建筑物时,在规划论证阶段就要树立绿色节能的观念。前期充分论证,加大环保节能材料的投入比重,注重建筑的低碳节能,为今后的水电节能打好基础。

⑥对学生宿舍的热水淋浴系统采用太阳能光热与热泵结合系统技术等新能源技术的使用,而热泵系统排出的冷空气可以集中通过送风机供给附近的办公场所使用,减少空调的使用电量。

⑦给每台空调安装独立计费电表,定额供电,超额部分由用户购电方可使用。

4 加强对水电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做好岗位节能

加强对后勤水电工作管理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对相关人员的在职培训达到提升其专业技能的目的。建设和培养一支能够熟练掌握水电管理专业技术以及具有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拥有较高的素质与文化,具有爱岗敬业精神,能够勤奋工作的水电管理干部及工作人员的队伍。最终高校还要依靠水电管理人员的负责工作去推动和确保水电节能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水电人员的技能提升是促进高校水电节能工作的有效保证。

5 结束语

高校的水电节能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对的高校管理者要充分地意识到水电节能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水电节能工作的开展要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推动高校的水电节能工作的展开,从而为高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高校要提高全体人员对节能的意识、加强水电节能工作部门的组织领导,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设备的利用,加大对于水电节约的宣传力度,让节能的意识深入到人心之中,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冬雁.浅谈构建环保节约型和谐新校园[J].科教导刊,2010(7).

[2]陈金顺.加强高校用电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J].江苏科技信息,2010(8).

[3]李振宇.加强高校水电节能化管理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

[4]范庆彬.高校耗能成因及节能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篇6

关键词:节约型校园;后勤管理;创新;信息;动态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自身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建设节约型校园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是倡导和执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主导力量。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对其提出的挑战,实施后勤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创新。

1创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高校后勤管理现有的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围绕“建设节约型校园”这一主题,创新管理理念,转变工作观念。

1.1充分认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意义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中心工作。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节约型社会理念在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具体体现。它是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为中心而开展的,其目标是通过节约资源、优化配置,集中优质资源,更好地保障服务于学校的总体发展大局。

1.2树立节约的理念

节约意识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力保证。后勤管理部门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只有后勤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有了强烈的节约意识,将节约行为落到实处,才能够实现后勤管理的真正节约。后勤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节约型社会建设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在后勤管理人员中形成节约意识,深化节约理念。

1.3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后勤管理部门是监督考核和履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1]。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处理好教学和保障服务的关系,更新后勤服务理念,树立“高效作为”的服务保障意识,要积极发挥表率作用,把节约行为变成自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俭办事,养成自觉节约一张纸、一杯水、一度电的良好美德,增强“厉行节约,勤俭办学”的思想意识,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创新工作方式,实施精细化管理

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高校后勤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摒除传统的管理方式,树立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全新管理方式。从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探索实践来看,引入精细化管理方式是高校后勤管理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个有效方式。精细化管理,是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高校后勤管理领域的一种全新管理方式。它能够细化高校后勤管理空间,量化后勤管理对象、规范后勤管理行为,创新后勤管理流程,实现后勤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管、高效能管理。

2.1完善制度体系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标准,从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全新的管理制度。在借鉴其他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建立与完善以节约为中心的后勤管理制度,实现对工作全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以节约为中心的后勤管理制度应包括高校后勤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资产管理、餐饮管理、绿化环境管理、日常维修管理等等,促使每项工作都有制度管控、有程序遵循。建立后勤资源集约化管理制度。摒弃传统的资源分散式管理为集中管理模式,以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要[2]。建设节约型校园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后勤管理资源合理配置与资产的有效使用。要按照“专门、专业、集约”的原则,对后勤管理的资源、资产进行整合,并出台相关集约化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保障功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2.2实行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后勤管理部门要与各相关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量化考核机制[3];通过制定《精细化管理工作标准》《精细化管理监督考核细则》,对精细化管理进行监督落实,以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如对学生公寓可以一室一表计量,测算核定每月的水、电定额,实行节约有奖、超额交费的办法。

2.3加强信息建设

信息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为适应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的建设。通过建设一个专门、专业的动态立体数据平台,详细登记每幢建筑的所有信息:面积、每层平面图、水电暖管路布局、每个房间的信息(面积、使用单位、财产物资情况等)。信息采集可以采取分级采集、逐级汇总的办法。由系部和部门兼职物资管理人员采集,集中汇总到后勤管理部门录入。人员的流动,造成的信息变化,这就要求兼职物资管理人员随时报告动态信息。基础数据信息的建设,要实现从全校所有建筑水、电、暖管网信息的整理绘制,到学生公寓入住数据和办公教学区使用情况的整理都做到数据翔实,达到点击鼠标即可了解任何一个房间的信息,通过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晰掌握系部单位的人员布局、校舍使用面积、财产物资占用数量等,这对领导作出决策和精细化管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4实行动态管理

在信息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对学生公寓管理实现动态化。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每年11月份以后,大三的学生5000余人都离校实习,这时可以将学生的宿舍统筹集中,理论上应该能腾出3幢至4幢宿舍楼,按每幢楼200个宿舍,每个宿舍28平米,每平米取暖费18元/年计算,每年能节约取暖费30万元到40万元;再如上课期间可以调低学生公寓暖气流量,夜间可以调低教学和办公区域的暖气流量,采用“人在流大,人去流小”的人性化管理原则,以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创新高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

科学建立以“节约”为主题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既要充分结合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又要符合高校后勤部门的运行规律。健全组织和完善保障体系,是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后勤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4]。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后勤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还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为此,必须建立后勤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3.1成立组织机构

为提高节能效率,有必要成立由校级领导挂帅、系部、行政部门、责任业务科室参与的节能领导小组,综合掌握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方案。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节能管理机构,基本上都是挂靠在水电管理部门,也只是行使节能统计、能耗分析等职能,不能很好地挖掘节能潜力、监督节能效果、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节约型校园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进一步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监督考核,高效率地开展工作。

3.2建立成本核算机制

后勤管理的各个服务项目都要执行成本核算,全校运转中的能源等消耗要纳入成本,实现全成本核算[5];对物资的分配,实行经济核算和效益审计;对经费的使用要全程监控,并定期做效益评估,明确各项经济责任。

3.3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节能领导小组应下设节能监督考核办公室,履行节能监督考核职能,增强节能领导小组的有效性和灵敏性。在实际工作中,应将“细化考核细则”和“政务公开”相结合,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政务公示和网络平台公布,以期降低管理成本。

3.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系部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让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节约型高校的建设之中。后勤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特别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具体工作,制定出能够体现对先进工作者奖励和落后工作者惩治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可以采用薪酬激励、岗位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来激发后勤部门人员的工作热情。如卫生工具的发放可以限定每年额度,节约有奖;学生座椅每年按学生数配给,多退少补,损坏维修或更换,合堂教室、学生座椅板凳的维修费,可以根据学生数制定标准,节约有奖,超额处罚等。

3.5设立系部兼职财产管理员

为保证成本核算、监督考核、奖励约束机制的顺利实施,明确责任,很有必要在各二级单位设兼职财产管理员岗位,管理本单位的校产,同时与后勤校产管理部门直接联系具体业务,如财产交接(座椅板凳、办公设施、教学设备)、维修保养、财产归还、信息上报和统计等。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目清晰。

4创新高校后勤管理的技术运用

节约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设备的引进,是实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目标的重要推进器。后勤管理部门要注重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

4.1注重进行节能改造

要树立长远利益意识,多采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标。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对能耗高、浪费大设施的改造,对落后耗能设施予以撤换,对不节能的设施加以改造。

4.2注重推广使用新技术

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能大大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要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如在办公区、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的走廊卫生间安装使用节约水电的新设施、新技术,如节能声控灯、感应冲水器等;在教室、大合堂教室安装光线控制开关,以期降低电耗;在绿化养护工作中,推广使用节水浇灌器等。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中水处理站,每天能处理回收中水750方,全年节水70余万元;走廊、厕所等公共场所照明灯数量2600余个,如果全部换成节能声控灯具,每年节约的电能也是客观的;路灯147个(每个200瓦)、景观灯137个(每个40瓦),如果更换成太阳能照明,每年节约的电能也不是小数目;餐厅的蒸饭车可以改造成生物质燃料代替目前的电能,目前餐厅的蒸饭车总功率约为195千瓦,若采用生物质燃料可以节约60%至80%的成本。

4.3注重运用信息化技术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对信息化的运用程度普遍较低,影响了高校后勤的管理、保障和服务工作,也影响了效益和质量。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契机,把信息化建设纳作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化,实现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高校和社会、校与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样能极大地节约运行成本[6]。

4.4投资建设楼顶光伏发电

充分利用政策导向,投资建设光伏发电。近几年国家能源局出台一系列鼓励光伏发电的政策,如《关于印发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等,山东省政府也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烟台职业学院建筑物楼顶面积7万余平方,空间开阔,适宜建设光伏发电,也可以引进能源公司合作,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这种开源式的节约,力度是巨大的。

5营造后勤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设节约型校园,在充分发挥后勤管理部门主导力量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高校的整体力量。因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只有广泛调动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开展,作用才能得到全面发挥,节约型校园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5.1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奖励

建设节约型校园,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现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大对后勤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走出去,多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这也是适应和保障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敞开渠道、集思广益,及时采纳节能减排建议;鼓励节能技术创新创造。通过评选年度节约标兵,对节能贡献突出的师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2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组织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以每年国家“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为契机,开展环保节能宣传,举办如发倡议书、办宣传刊版、节约小窍门共享和“我为节约献计策”等活动,强化“节约是美德”的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时时处处感悟到节约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并将节约意识转变为个人自觉的行动,推动节约为荣良好风尚的形成。

5.3成立学生绿色行动组织

高校学生密集度高,每天活动在校园角角落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导,成立学生绿色行动组织,组织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节约行为,如随手关闭长明灯、长流水,随时通知水电部门维修损坏的水电设施,防止跑冒滴漏的发生等等。

总之,节约型校园建设,要求摒除传统的粗放管理改为精细化管理;以制度管控,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广泛采用节能新技术,既要节流也要开源;采取信息化、集约化、立体化、动态化的管理方式,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魏大生 王启东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友民.节约型高校后勤之我见[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1).

[2]王伟.创建节约型校园与高校后勤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06(10).

[3]陈联盟,曲保忠.节约型校园建设与高校后勤管理[J].科学决策,2008(11).

[4]吕宝勤.论如何打造“绿色节约型”高校之后勤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2(1).

篇7

关键词: 两化融合 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提升工业化的动力。当前,衡水的工业化道路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信息化作为工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关键要素,以信息化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变革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衡水市工业化走上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衡水市依靠“两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围绕衡水市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和工业特点(丝网、橡胶制品、玻璃钢、铁塔钢构、化工制药、装备制造、采暖制造、服装裘皮),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实施企业生产制造数字化工程、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工程、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工程等两化融合专项工程,带动行业两化融合;推动企业和区域的两化融合。开展信息化培训、培育,建立信息技术推广、咨询、培训、监理等服务机构,加强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信息化的工业化问题。根据衡水特色产业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其生产装备,达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的目的;二是信息化核心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问题。研究支撑信息化的、信息时代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三是研究以工业化的方法、工业化的观念和工业化的企业规模推进信息化的问题。四是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引发的管理问题,即不仅要在研发信息化的生产装备、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和产业上实现硬件升级,还要通过信息化带来管理上的创新,极大地激发信息化的潜力并充分发挥其优势。

二、衡水市依靠“两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法和策略

1.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融合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充分发挥衡水市政府部门在推动“两化”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促进“两化”发展及融合的整体方针,建立网上数据库;定期制定《两化融合典型解决方案汇编》,开展项目对接;充分发挥三大运营商的基础通信平台作用,督促具体部门内部的“两化”融合战略,保证“两化”融合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其次,通过实施产业技术政策,有重点、有计划地拉动“两化”融合需求,协调各方面力量,整体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推进同步进行,为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性建设投入少的困境,一方面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对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增加对于信息基础建设、信息服务咨询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注重资源整合,引导联合多个企业形成网络化产业集群,协同使用一个信息化平台等。

2.开展衡水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明确两化融合推进的方向与重点。

首先,要摸清当前衡水企业信息化资源的普及度。信息化需要靠技术、资源支撑,通过调研了解衡水行业或者企业中计算机的拥有量、软件系统数量、服务器及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拥有量是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其次,要考察信息化是否渗透到产品规划、设计工艺、生产、销售服务及整个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调查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明确掌握衡水企业信息化与工业要素相结合的渗透度有多高。再次,要考虑融合以后的衡水产业升级、创新程度,明确两化融合推进的方向与重点。通过研究两化融合对工业要素,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体系变革程度的衡量指标,让企业家通过数据真正体会到信息化对工业系统的影响,从而实现管理的网络化和透明化,达到管理优化的目的。最后,分析两化融合以后带来的效能。预测分析信息化对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工业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效益。

3.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

一是强化信息化应用在技术改造中的作用。重点支持丝网、橡胶制品、玻璃钢、铁塔钢构、化工制药、采暖制造等衡水传统支柱产业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主要内容和方向,组织实施多个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加大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消费品行业信息化水平力度,围绕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策划和推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物流信息化等一批重大信息技术改造项目。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以丝网、橡胶制品、化工制药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建设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加快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节能新机制推广,加强能源合理高效利用控制;运用信息化改造,完善面向重点用能企业和地区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

4.以构建企业开放平台作为传统产业“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

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企业开放平台是传统产业“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在丝网、橡胶制品、玻璃钢、服装裘皮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形成更大的市场,产生更多的产值效益及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建设关键信息化项目实现应用集成创新,以此作为传统产业“两化融合”的重要依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需要把握一些关键信息化项目建设及项目管理,做好企业的集成创新。通过企业先进制造设备与信息网络系统紧密结合的集成创新,可以成功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将工业化融入信息化,将个性化融入工业化,使研发、生产、营销的异地协同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客户需求与企业规模化发展需求的双赢。

5.发挥地方高校的人才及技术优势服务两化融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衡水本地高校:衡水学院、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两化融合创新研究中心,按照“1+X”模式,联合有关科研机构、企业,组建专家团队,根据衡水市两化融合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展两化融合相关的政策、规划和关键技术研究,并提供信息化建设方案、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服务。同时,进行人才的培养与引入。借鉴上海青岛等城市的成功经验,成立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以驻衡高等院校为依托开设“两化融合”专业和课程,培养兼具信息化与工业化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引进一批通晓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和紧缺型人才,为衡水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吴净,青岛市以“两化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探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2(2):73-79.

篇8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并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开展节能执法检查的工作要求,财经工委会同城建环保工委,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对本区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了专题调查。7月中旬,课题组专题讨论并制定了调研方案。7月下旬,*副主任带队走访区经委,并召开区发改委、经委、科委、建交委、财政局、环保局、房地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负责人的座谈会,了解本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情况。8月上中旬,走访了*松下半导体有限公司等单位,实地察看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设施改造情况。8月下旬,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视察宜家家居、*先进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和*龙华水质净化厂,听取了区经委、区环保局、区机管局和三家被视察企业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并进行座谈交流。现将有关调查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来加以落实,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本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明确责任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方案。20*年初成立区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区经委下设节能办,形成了由政府、部门、用能企业组成的产业节能三级管理架构体系。制订《*区产业节能减排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2010年)》、《*区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区能源统计实施方案》等配套规划和制度,明确总体思路和政策导向,将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

(二)抓住重点环节,深化重点监管。在加强能源统计、摸清能耗底数的基础上,对年耗3000吨标煤以上工业企业和500吨标煤或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楼宇)等能耗大户实行重点监控,重点管理,重点服务。以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紧紧围绕我区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减排目标,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突出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黄浦江准水源保护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漕河泾开发区和都市型工业园区、高校实验室污染物排放等专项整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三)吸引市场参与,探索“2+*”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利用*区的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市节能服务中心、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两家专业机构合作,探索市区、区院“2+*”的节能合作模式。依托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帮助用能单位做好节能计划和项目建设,试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效益分享模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快结构调整,增强推进实效。结合以发展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低能耗、高产出的现代服务业对地区增加值的贡献,重点锁定污染严重、高耗低效、限制淘汰类的行业和企业,控制高耗能企业及项目享用资源和能源,“十一五”期间纳入计划调整的高能耗企业约30家。重点推进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和建筑节能,固定资产投资“批项目,核能耗”,新建建筑执行国家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既有住宅结合旧小区平改坡工程实施综合节能改造,将创建节约型工地、施工现场节能降耗纳入建设施工工程项目的监管考核内容。严格控制排放总量,通过环保审批制度,坚决杜绝不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定位的新项目设立,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积极促进落后或污染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

(五)强化政策引导,鼓励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节能减排领域的示范性应用项目,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引导区域内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如对*多佳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的“军团菌的源头治理及其监控”等4项涉及生化环保工艺、环保设施自控和节能技术的自主创新项目财政支持362万元,并带动企业投入超过1600万元,体现了政策资金的放大效应。在创新资金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计划项目中,每年以不低于10%的立项比例,支持能源循环利用、清洁和新能源及环保、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

(六)普及宣传教育,树立全民意识。通过报刊、有线台等新闻媒体,改版*区“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网站,宣传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开展“机关节能,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发挥区级机关的表率作用。开展学校节能减排主题教育,打造*绿色教育品牌。利用“五进社区五到家”社区平台,向全区30多万户居民发放百姓手册,介绍和宣传日常节能环保知识。开展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普及节能减排知识。

20*年我区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5.65万吨标煤,单位增加值能耗0.3*吨标煤/万元,下降4.49%;SO2年排放总量市政府下达的目标责任为到2010年底控制在904吨/年以内,我区则提出要控制在500吨/年以内,截至20*年末,已控制在631吨/年以内;截污纳管率区“十一五”规划目标从期初的92.5%提高到95%,截至20*年末已达到94.1%。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我区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任务依然艰巨。大型企业迁移导致GDP骤降,增加了单位能耗指标的压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总量虽见效显著,但涉及人员、场地等因素,矛盾突现。楼宇经济发展较快,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导致管理部门控制能耗缺乏抓手。区域内河道众多,局部污染仍存在,污水处理厂家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截污纳管率的指标完成与居民实际满意度仍有差距。

(二)能源统计初具体系,基础仍待夯实。能源统计体系虽已建立,但数据准确性、前后可比性等仍有待完善。*区域范围大,企业分散,目前重点跟踪企业仅占区域总能耗的42%,不可控因素仍较多,且受人力、财力限制,扩大监控范围难度较大。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虽已制定,但制约措施的实效还有待提升。

(三)财政政策显现效应,配套尚需完善。财政政策的覆盖面侧重于企业,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节能产品及生产企业数量不少,产品目录和质量控制缺乏统一的权威标准,且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政策扶持偏重于资金的直接支持,财税政策、价格体制、示范激励等综合效应的体现不够明显。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工作尚需加强。

(四)全民意识有所增强,践行动力不足。节能减排成功企业的经验推广尚不到位,部分企业过分看重当前利润和成本投入,缺乏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积极性。党政机关节能表率作用发挥不够。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居民群众更看重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意识未能更多地付诸行动。

三、几点建议

(一)聚焦世博主题,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性。结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正视整治废水废气排放污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努力使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居民更加满意。加快田林和吴中泵站、蒲汇塘水域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重点流域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南线干管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如期竣工。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视野来认识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广、宣传和使用节能产品,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二)健全法规制度,强化节能减排的约束性。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完善统计评价体系,执行能耗报告制度,拓宽监管覆盖面,形成有效的动态监管网络和考核评审机制,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深入调研,配合市有关部门抓紧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条例等政策法规,研究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重点行业能源消耗增量的控制办法,切实解决目前所存在的法规缺失和体制障碍,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三)合理规划布局,提高节能减排的绩效性。坚持节能减排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机结合,按照“十一五“规划,知难而上,有序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的调整淘汰。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学研联动机制,培育中介组织,依托专业力量,聚焦示范项目,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节能减排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打造信息平台,畅通供需渠道,组织经验交流,引导和帮助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升实效。加大政府采购向节能减排倾斜的力度,率先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

(四)完善政策体系,调动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制定完善区节能减排扶持政策,重点研究财税政策和专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激励方式和受益范围的合理界定,资金投入和产出效益的科学评价,加大对重点扶持领域、项目、产品和单位的倾斜力度,并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资金的引领效应。加强市区联动,积极向市相关职能部门建议,加快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多领域、大范围地实施节能成效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篇9

2011年全市经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倍增和节能减排攻坚三大工程,突出抓好经济运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市场开拓、企业管理、淘汰落后,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长16%以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以上;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66%以上。

一、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按照国家和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设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全力支持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6大新兴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千亿产业,加快培植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体系。力争到2012年,新兴产业总量在2009年基础上翻一番。

2、加大创新成长型企业培育力度。坚持分类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创新成长型企业事务督办制度,督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及时解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难题,逐步建立和完善系统化扶持培育创新成长型企业的新机制。进一步扩大扶持培育面,组织开展第三批创新成长型企业筛选工作。引导企业发挥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力争2011年创新成长型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在40%以上。

3、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落实首台套扶持政策,从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对重点领域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集中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水平实现面上提升与重点跨越。2011年,力争有5个装备产品列入省首台(套)技术装备。重点抓好年产3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医疗器械生物检测(监测)、超级电容动力汽车等项目建设。

4、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大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品牌特色产业集群”的思路,切实抓好东岳氟硅材料产业集群、唐骏欧铃轻卡和“电动汽车”、泰宝射频识别等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策划实施,培育重大整机和终端设备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在生物医药、先进陶瓷、功能玻璃、先进制造业等部分特色产业领域打造国家、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5、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全面落实《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见》,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抓好重点物流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鲁中公铁物流园区、齐鲁化工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鲁中商贸物流园区及一批物流中心、专业物流园和专业市场,明确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相关发展思路,引导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进专业园区和专业中心,规范管理,实现集群式发展。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到我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物流项目,通过抓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具有品牌优势和综合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传统产业以提升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技术,推进信息化应用,拉长产业链,降低能耗排放为重点,全面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带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速规模扩张为重点,全力推动实现规模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项目规范管理,突出发挥技术改造在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倍增和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力争2011年实现技术改造投资670亿元。

2、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围绕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特色产业品牌化目标,制定《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意见》和《市技术改造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推进技术改造的政策文件,明确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制定工业发展导向目录,确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政策,在部分行业中制定高于国家、省要求的市场准入标准,严格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单纯扩大产能的传统产业项目建设。

3、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编制2011年技改项目导向计划,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精心筛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集中优势资源,重点予以扶持。加强项目管理,开发建立项目调度管理系统,实现项目进度网上直报,及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促进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加强重点项目策划,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前着手完善手续,力争更多的关键项目、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财政扶持范围。

4、加快提升技术标准和工艺装备水平。以建材、冶金、机械、纺织、轻工等行业为重点,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分行业制订技术改造工作计划,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努力推进全市工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鼓励企业用好国家增值税转型、首(台)套等政策,不断提高用于工艺和装备更新改造的投资比重。使重点企业技术装备居国内领先水平的达到70%,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占到40%以上。

5、抓好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熟悉行业、密切企业的优势,按照研究、打造、扶持、发展、完善和务实的原则,从具体产品入手,围绕氟硅材料、生物质气发电和煤矿乏风装置、电动汽车、地源热泵、磁悬浮电机应用、功能玻璃、钛及钛合金制品、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和头孢产品等重点产业链,深入研究,找准影响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环节,采取整合资源,难题招标,技术引进,产学研联合以及招商引资等方式方法,重点予以突破解决。

6、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和工信部颁布的《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要求,认真制定落实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大建材、钢铁、轻工、纺织、有色金属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2011年完成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和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淘汰任务;用两年时间全部淘汰直径3.0米以下的水泥磨机。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和企业提高淘汰标准、扩大淘汰范围。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督查调度,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任务。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加快建陶、耐火材料、冶金等资源依赖型产业向外转移。支持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将生产环节向外转移。抓好石嘴山万亩工业园建设,尽快完备接受转移项目落地建设的条件,加快推进产业梯次转移进程。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培育工程。建立“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系统”,加强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管理,鼓励具有自主创新和设计能力的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提升创新水平,发挥技术中心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的科技支撑作用,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争市级技术中心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3%以上,省级达到4%以上,重点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以上。

2、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施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加强技术创新项目调度管理,对行业共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创新项目,以及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工艺、原材料、零部件研发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投入,加快实施。2011年,力争组织实施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00项。重点抓好高性能大直径镁合金铸棒、PVC无尘环保稀土复合高效稳定剂、开关磁阻电机等产业化项目建设。

3、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制定出台工业设计发展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吸引工业设计创意领军人物和团队,形成我市工业设计聚集地,建立起集创新成果、设计中心和产业聚集于一体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力争新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培育工业设计优秀产品10个。组织举办“创意”2011年工业设计大赛,打造人才汇集、成果交流,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4、推进产学研深度联合。推进企业技术中心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加强与同济大学、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十九基地、西安邮电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的产学研对接,重点抓好大功率磁悬浮电动机、超级电容电池、芯片封装测试及微系统器件制造等项目的合作。组织参加全省2011年产学研展洽会和产学研20周年纪念活动,对我市产学研20年取得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

5、抓好产品质量标准工作。加快工业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大力推动和支持质量共性与关键技术攻关,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做好重点工业产品贯标工作,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建立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我市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好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增强企业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

四、深化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完善两项机制。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节能减排倒逼机制。严格能耗总量控制,落实区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新增能源消费总量预告预警制度。探索节能量交易等相关制度,选择部分区县探索节能量交易试点。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从源头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完善节能激励机制、节能目标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市2011-2015年重点产品能耗定额》,启动《市节约能源条例》立法,落实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2、积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围绕工业锅炉(炉窑)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组织实施10个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以钢铁、有色、电力、建材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10个关键节能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培育博山机电泵业、桓台新能源两个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20户环保节能骨干企业。推广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扶持和创建10个合同能源管理优秀示范项目。

3、强化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建立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动态监管系统和平台,实现重点用能单位月度能耗数据网上直报。在300户重点用能企业中开展节能低碳行动。以建材、化肥、钢铁、有色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制定节能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机构对基层节能管理人员进行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专题培训,推行能源管理师制度,培训能源管理师100人以上。深化节约型机关、企业、学校、农村和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建筑、交通、农业、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机电产品再制造、治理过度包装、废旧硒鼓回收利用、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宾馆酒店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等各项工作的落实,打造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出10个循环经济示范单位、1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开展对标建设活动,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单位。

5、加大执法监察和宣传力度。理顺全市节能监察体制,加强节能执法监督检查。以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公共机构和公共建筑依法用能情况等为重点,组织开展日常节能监察活动。对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能耗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做好“十一五”节能总结回顾,大力宣传各区县、行业、企业在节能减排中取得的成绩和创建的典型经验。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建设节约型城市,营造全民节能的良好氛围。

五、推进“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两链一网两基地”(集成电路产业链、电力电子产业链、物联网、电子仪器仪表产业基地、MEMS产业基地)的建设为总抓手,推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抓好集成电路、电力电子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等四个省级园区的招商工作。加强与清华大学、大学、上海交大的合作,推动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电力电子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全国以医疗电子为代表、以传感器为核心的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和微系统(MEMS)产业基地。力争2011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同比增长20%。

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的落实,加快“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在化工、医药、纺织、陶瓷、机械等重点行业中重点扶持15家示范企业,30个信息化改造项目。扶持和培育企业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加快政府和社会信息化步伐。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做好电子政务中心机房扩建和电子政务内网升级改造。重点启动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投资1500万元,初步建成市级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地理信息共享。建设全市协同办公平台,推进全市办公流程的自动化和无纸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加快科技防腐体系建设。推进教育科技、卫生医疗、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大力推广城市居民“一卡通”。积极推动全省互联互通,完成交警、出租车和民工安保三大系统建设,累计发卡达到60万张,建成全省最完善的示范工程。

篇10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化解工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效应对各类危机和矛盾,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如何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对海安县工业经济升级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对县域工业经济如何转型升级做了一些思考。

 

一、海安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

 

近年来,海安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优势产业增势强劲,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较好的产业格局和一定的发展基础,积累了加速发展的强大势能。

 

(一)突出载体建设。海安县突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打造板块经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海安县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十多家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知名企业前来合资、合作。海安县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规划建设了四大工业片区,力求园区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按照功能区划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构建了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海安国家级开发区规划建设了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力装备、电子、色织等特色产业园。海安省级高新区规划建设了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欧洲工业园、清华(启迪)海安软件园也纷纷在海安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此同时,海安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重视新兴产业。海安县以优化结构驱动总量扩大,优先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LED新光源、风力发电设备、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项目,初步建成省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应用示范基地。目前,欧贝黎太阳能电站、浚丰太阳能、吉阳恒基、中联科伟达、卡姆丹克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海安县依托鹰球集团、晨朗电子、万宝实业、中平神马等重点骨干企业,围绕纳米永磁材料、高性能粉末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积极开拓各类粉末冶金的研制、开发、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和技术引进,加快电子信息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工程材料等新材料的引进、研发、生产。

 

(三)打造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海安县建成了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长三角北翼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省输变电特色产业基地的示范作用,拓展了高端产品市场,提高了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国家火炬计划大型水泥成套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鹏飞集团、海建股份等企业提高了对外总承包能力,率先形成了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提升锻压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了数控剪折机床、数控卷板机械、数控锻造设备、数控钻床等产品,加快石化、钢铁、造船、汽车、矿山、制冷等领域机械锻压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充分发挥省级锻压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公共平台作用,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做大做强恒力重工、江海机床、瑞安特机械、威仕重型、百协锻锤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电梯部件设计与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申菱电器、海迅特雷卡、中尧特雷卡、兴华胶带、威尔曼集团、江中机电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加大与国内外知名整机厂商的合作力度,在进行配套生产的基础上,向整机生产方向发展。着力优化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业链结构,研发各类新型产品,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创建自有品牌。目前,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拥有鹰球集团、耀华玻璃、华威滤清器等龙头企业,亚太轻合金、润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顺利。

 

(四)加强升级创新。海安县紧盯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产业改造,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打造丝绸、纺织、化纤三大产业链,实施品牌化战略,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丝绸后道整理的生产和加工能力,提高服装、服饰品、复制品、高档真丝面料等产成品的比例,将原料优势就地转化成产品优势。充分发挥鑫缘丝绸、华艺扎染、恒源丝绸等企业现有各类品牌优势,做成了在国际上有知名度、国内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目前,鑫缘集团在国内行业排名第二,该集团正在建设中国唯一的丝绸文化博物馆、国家级桑蚕茧丝产业研究中心。引导纺织企业用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高纺织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实现了从单机自动化向工序连续化转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行业竞争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推进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1大力开拓项目源。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围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重大项目源的储备与开发,主动对接世界五百强企业、央企、国内外知名企业,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招引储备一批项目;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线,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标准、新型业态和信息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打造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实现从数量型向技术、规模、效益型转变,内生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引进高端人才或技术团队,攻克重大技术难题,主动对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承接实施一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时修改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引导社会投资投向。鼓励企业利用国家增值税转型、引进技术设备免征进口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等投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效益。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充分运用金融、土地、环保等杠杆,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产业。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零增地技改、存量提升、结构调整、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业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每年编制重大工业项目年度计划,抓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点。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产业规划、空间布局、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协调服务,促进重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优化结构的带动作用。

 

(二)培优扶强成长企业

 

1鼓励企业争先做优做强。突出用好现有资源推进兼并重组和延伸产业链,着力巩固一批、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领先的企业(集团)群体。着力培育上市企业,按照“择优培育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要求,常态保持上市后备企业队伍;着力培育龙头型企业,建立重点培育大企业库,确定分年度规模培育计划,采取“一企一策”,培育在全省、全国一流的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骨干型企业,围绕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骨干企业,力促一批企业跻身亿元企业行列,形成配套性强、特色鲜明的骨干企业团队。

 

2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质监、工商联、行业商会等职能主管部门的作用,通过分层次举办企业管理知识专题培训班,促进企业管理人员更新理念、提升能力。定期召开管理现场推介会,加大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力度,通过走出去学习和区域内典型推广,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企业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企业搭建互相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3倡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品牌战略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加大品牌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创建的运营技巧,逐渐形成品牌培育、扶持、认定、奖励等一系列机制。引导优势企业以创一流品牌、树一流业绩为理念,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在品牌的创建、推广、创新和经营上狠下功夫,加大创牌进程,重点引导丝绸纺织产业品牌化,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产品市场份额。积极鼓励拥有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拉长产业链条,延伸品牌产品,发挥“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优势效应,放大品牌效应。

 

(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企业信息化的提升必将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渗透融合,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倍增带动作用。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

 

2健全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结合实际,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园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会展、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创意、外包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生产服务,实施主辅分离。重点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承接融资租赁、研发设计与样品制造、咨询服务、产品检测、第三方物流、专业售后服务、设备维修与租赁、节能环保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会展传媒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重点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工业设计研究服务平台、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形成一批服务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业骨干企业和示范项目。

 

3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加强对自主研发产品专利申请保护力度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力度,鼓励企业实施职务发明,激发企业创新源动力。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实施产学研合作“五个一工程”,结合地区产业现状,采取按行业、分专业、小型化、多批次的方式,组织企业赴先进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推动技术、成果、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四)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1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利用中央和地方投资,全面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同时,按照发展集群经济的要求,有序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2积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认真抓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示范企业标准化建设,组织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不断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努力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促进产业链生态化延伸及链接,推进秸杆工业化综合利用,加快秸杆固化、成型、气化生产企业建设,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加快发展。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要求,认真组织做好化工、建材等行业工艺、技术、设备淘汰更新工作,整顿、关闭一批高耗能、低效益的建材、化工企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面向社会开展节能环保服务,推进企业完成绿色照明合同能源管理和工业企业完成锅炉改造合同能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