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全球化语境;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25-03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高校和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多,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高校得以实现。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发展已经成为两者得以互动的重要纽带。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随着校企合作的积极开展,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在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中,高校的各项教学工作得以更好地进展。但是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在互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高校礼仪文化建设落后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两者的互动方面没有凸显全面性等。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还不是太成熟,随着两者合作密切程度的加大,这些问题必然能够迎刃而解。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趋势研究

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趋势越来越表现为全方位、互动性、多元性。随着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与企业合作,通过两者文化的互动来实现制度、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两者的互动性会进一步增强;全方位体现为:在企业文化和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校园礼仪文化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会进一步地影响高校教学体系的改变,从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革新,即体现为全方位的改革;校园礼仪文化与企业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文化的互动和作用下,文化不仅仅是文化,同时还深入到教学内部去,在影响教学本身的同时,还对师生的素质和思想模式进行了改革。以上的特征必然会成为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引导

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它是企业得以健康发展的软实力,企业文化的塑造强调的是企业本身的精神取向、文化内涵、凝聚力,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而对于校园礼仪文化来说,它对于开启学生的心智、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校园礼仪文化从根本上为学生的成长塑造了积极向上的软环境,对于高校教学氛围的塑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学校在与企业的交流中,通过校风学风、文化交流、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等方式表现出来的高度观念体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价值取向。可以说,文化环境是一个组织得以前行的重要动力,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校企合作的大门,对于人才的培养、教学环境的提升、教学改革的实现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与校园礼仪文化的社会对接和制度对接

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发展,对于实现校企制度对接有重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组织独特的语言符号,它代表了组织本身的管理方式、制度、经营理念等等。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之间的融合,学校会增加与企业之间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全方位的校企文化融合,帮助学生早日适应企业需求。在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下,校园礼仪文化能够促进高校的制度改革,以此来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对接,这就为高校教育及人才培养打开了大门。总而言之,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礼仪文化的融合与对接,不仅仅能够促进文化的改观,同时还对学校制度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三)企业文化为校园礼仪文化提供了教育指导

在校企文化交融和互动过程中,企业文化为校园礼仪文化提供了教育指导,为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向进行了方向性的说明,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学生能够从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吸收到一些积极的思想观念,在这种积极的思想观念的感染下,学生会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企业文化来了解社会,为未来身份的转变做好自己的心理准备,并从在校期间就树立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另外,学生可以从职业位置的要求为出发点,增强学生未来对职位的适应能力等等。可见,企业文化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对校园礼仪文化进行了改变和熏陶,同时也进一步地影响到了高校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起到了督导作用,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中出现的问题

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礼仪文化,对于文化本身而言,它具有文化传承、文化育人、文化兴校、文化品牌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一个组织独特的语言符号,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文化,能够从根本上来促进高校教学的顺利实现,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但是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互动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校园礼仪文化建设明显落后于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过于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的互动;校园礼仪文化的构建处于被动地位。下面将重点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校园礼仪文化落后于企业文化

校园礼仪文化的构建明显落后于企业文化是目前两者互动中凸显的重要问题。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企业是收纳人才的场所,这种供求关系决定了人才的发生动向,不是高校决定企业发展,而是企业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这样,高校必须要根据企业文化来构建校园礼仪文化,加上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其进行深入地掌握,这其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导致校园礼仪文化构建落后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其次,高校范围大、学生数量多、教学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企业则与学校相比,具有更强的灵活度。在两者的文化塑造方面来看,企业文化的构建和调整则比较容易,而校园礼仪文化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样,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方面,高校礼仪文化的调整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二)两者互动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互动

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上,互相范围狭隘化、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的互动,这是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片面的,在人才的选拔方面,企业过多地重视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才,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功利化色彩过于严重。高校不得不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规划,为了提升就业率,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对于人才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单向度”的人才,他们只掌握了企业需要的重重技能,能够带给企业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却没有养成科学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知识储备不够、基本功不扎实等,这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正是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的狭隘性,最终导致两者互动的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的互动,最终与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校园礼仪文化处于被动地位

校园礼仪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过程中,校园礼仪文化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不利于健康向上校园文化的塑造。一方面,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依据社会及企业的需要来进行的,它们是供求关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不得不按照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一来校园礼仪文化就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改变,因此校园礼仪文化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在很多高校的校园礼仪文化构建过程中,缺乏高校的特色与核心精神的支持,一味地迎合企业文化与企业需求,使得很多高校的文化塑造形式和内容都过于“散乱”,不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构建。这从根本上导致校园礼仪文化的构建处于被动地位。长久以来,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才培养效果。总而言之,只有扭转这种错误的关系,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良性互动。

四、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探析

(一)充分挖掘校企文化精神的结合点

要想实现良性的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必须要充分地挖掘企业及高校文化精神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之上来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交流。首先,作为高校来讲,必须要挖掘学校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办学理念,培育和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注重校企精神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以体现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为依托,立足本位,突出特色。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放宽对于人才的需求,站在人性化和高素质的立场之上,来对人才进行评价,重在考察学校背景、学校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而不能仅仅意味地看中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充分挖掘校企文化精神的结合点,就是要求高校和企业能够站在同样的制高点上,对人才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行要求,尽量实现企业精神与校园精神的融合。

(二)构建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教学体系

构建健全的校企文化互动理论教学体系,对于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来构建高校理论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工学结合等方面来进行构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人才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不能一味地实现与企业单向度的合作,而是要坚守本校的教学特色,构建富有本校文化特色但又不失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高校应该坚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核心精神,通过社会调研与企业交流,具有前瞻性地来对于未来人才需求状况进行预测,准确地把握未来的人才需求,以此来开设别具特色的理论教学课程,构建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只有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实现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够从根本上来实现校企文化互动,让这两者在良性的互动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三)建立校企文化互动平台及实践基地

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发展,就要建立校企文化互动平台和实践基地,真正确保两者互动性的实现。首先,在高校课程设置上,要通过设置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安排实践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讲,可以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以此来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指明道路。再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构建、多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参观,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企业的认识,让学生不断地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还可以通过奖学金等激励机制的完善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四)开展专业竞赛,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积极开展专业竞赛,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是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方式。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要,邀请相关企业进入,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实践自我、提高专业技能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把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形成统一规范,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还可以直接邀请他们毕业之后到企业来工作,从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开展校企合作的专业竞赛,对于校企进一步融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礼仪文化

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礼仪文化,既要与企业文化相统一,又要保持本校的教学特色,这是实现两者互动的关键所在。对于高校校园礼仪文化来说,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来实现,比如开展校级的就业创业大赛,邀请企业的优秀人士或管理者来参加,对他们做出评价;积极邀请社会专家级企业优秀人士来高校作讲座,让他们给出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规划,并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给予充分地指导。此外,在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礼仪文化的时候,还要根据本校的办学背景,及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等,来制定出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学校广播、校园报刊等形式来进行宣传,让其积淀成为本校的文化,进一步地来鼓励学生的发展。总而言之,实现高校校园礼仪文化的塑造必须要能够凸显本校的特色,这对于增强与企业文化互动的主动性有重要的意义。

篇2

1探究高校体育舞蹈文化育人效能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过多的关注其舞蹈技术的学习与传授而忽略了体育舞蹈作为文化载体的育人功能。体育舞蹈作为一项典型的体育艺术类项目,不仅承载着体育强健体魄、发展体能、形成团结协作和竞争拼搏的意识、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育人功能,同时还承载着舞蹈陶冶人们的情操、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升华境界、启迪智慧的育人价值。深挖体育舞蹈项目的全方位育人价值,从体育舞蹈文化的角度分析体育舞蹈相关“育人”文化缺失所带来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Q这些问题,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回归学校的育人本源。

2体育舞蹈文化的育人效能

体育舞蹈文化包含体育舞蹈的历史文化、竞赛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每一个文化模块都蕴含着相关育人效能。

2.1体育舞蹈历史文化的育人效能

体育舞蹈的历史起源要追溯到欧洲及拉丁美洲的原始舞蹈或称之为土风舞,这些土风舞主要是在打击乐器的基础上外化了人们原始的生理及心理冲动,在不断演绎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社交、娱乐等为主要功能的“交谊舞”或称之为“社交舞”,为了更加规范的进行舞蹈及满足舞蹈参与者的需求,一些舞蹈机构也不断应运而生,例如:1924年成立的“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1935年成立的“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等。其中,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当时欧洲较为盛行的社交舞的舞种、步伐、姿态、方位等进行了较为规范的梳理与整盒,将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定义为“摩登舞”后又将拉丁舞系的伦巴舞、斗牛舞、布鲁斯纳入其中定名为“国际标准交谊舞”,自此之后,体育舞蹈即国标舞的雏形及规范化的体系初步建立。在对体育舞蹈历史起源追溯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中对舞蹈技术以外舞蹈文化的掌握,而反言之,舞蹈文化的掌握不仅仅可以助推其舞蹈技术的提高,更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其人格塑造及性格特质产生影响。

2.2体育舞蹈竞赛文化的育人效能

谈及育舞蹈竞赛文化“黑池”舞蹈节旗帜鲜明的展现出了体育舞蹈项目特有的竞赛文化。首先,“同场竞舞”的竞技形式与精神文化无论是从选手竞技状态与表演情绪的挖掘还是现场观众审美情趣的陶冶都完全符合人们对原始舞蹈艺术形式的推崇。其次,而在竞赛过程中所凸显的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等竞赛秩序也在长达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入人心。再次,在长达百年的体育舞蹈竞赛制度中,其竞赛组织形式与细则也不断修正以更加规范及高效的开展体育舞蹈竞赛,从20世纪30年代体育舞蹈传入中国并于1991年举办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至今,无论是项目设置、组别增减还是赛事系列打磨与裁判队伍监察都形成一种潜在的竞赛制度文化。对体育舞蹈竞赛文化的了解不仅能帮助高校学生从竞赛制度等方面进一步了解这一项目,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公平竞争的意识,奋力拼搏的精神以及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的良好品质。

2.3体育舞蹈服饰文化的育人效能

在体育舞蹈所有的要素中,服饰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人类社会长期的生活与工作中凸显了其重要的艺术价值。体育舞蹈作为欧洲悠久的舞蹈艺术代表,其服饰的特征、起源、发展、变化都从侧面体现出其作为欧洲舞蹈服饰文化缩影的重要价值。在体育舞蹈服饰文化中,无论是摩登舞系列男士温文尔雅的燕尾服以及女士拖拽摇曳的大裙摆还是拉丁舞系列男士开胸包身的上衣和女士性感热辣的紧身短裙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些许变化。通过对服饰文化的了解,让高校学生了解体育舞蹈服饰的演变历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所包含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也有助于学生科学地选择舞蹈服饰。同时从美学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和内在涵养,实现其美育价值。

2.4体育舞蹈礼仪文化的育人效能

篇3

关键词:礼仪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礼文化;教学改革;探索

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我国的传统礼仪,强调内在德性的能动作用,把道德作为礼仪的依据,而不是把礼当作外在的、技术性的东西。因此,大学礼仪课程教学,应以能够揭示种种礼仪动作的道德依据的理论为重点,也就是以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为重点。

多年来,在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在全院公选课“现代礼仪”、“社交礼仪”及旅游专业中的“旅游礼仪”课程教学和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该教学研究已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的立项项目,其中“现代礼仪”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学院优秀课程。

一、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行为科学,是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中,由道德伦理观念所反映出来的行为准则;从民俗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习惯方式。礼仪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以及由这些而综合形成的外在的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弄清礼仪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地阐明礼仪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现代礼仪的发展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明确现实生活中礼仪的原则、规范和标准,为人们提供符合一定道德要求、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较为系统完备的现代礼仪知识。教改实践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高校礼仪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一是加强礼仪理论的教学力度,二是进行各种各样的礼仪实践活动。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升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和礼仪教学实践,我们重新修订了“商务礼仪教学大纲”、“社交礼仪教学大纲”、“教师礼仪教学大纲”和“旅游实用礼貌礼仪教学大纲”。新大纲注重了礼仪教育与礼仪文化的有机结合,强调了礼仪规范的实践训练。新大纲具有如下特点:体现了民族性、世界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和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的原则;具有较丰富的模拟训练和礼仪文化的理论内容。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着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在提高和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是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永恒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二是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综合成一个新的科学,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

(1)将“礼”文化知识贯穿始终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大学生礼仪教育,由于学生已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把握水准,因此应重在理论层面,以探讨和把握礼仪文化的底蕴为主,包括礼仪的性质、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在礼仪教学中,即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么做,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总理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的复杂的情境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自如的礼仪风范,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失礼。

(2)加强礼仪实际训练和实践

礼仪教育最终是要促进知向行的转化,导之以行,落实到礼仪的行为上。而礼仪行为的生成,仅有礼仪的知识和要领的认识还不够,它只是礼仪知识行为的指南,还必须有实际训练,把教学和训练结合,通过实际训练,使礼仪凝结在学生的行为上,进而引导他们身体力行,付诸实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教材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教材体系。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切合改革思想的教材是改革见成效的主要保证。根据高等院校的教学实际,我院专门设立了教材建设基金,推出了一套鲜明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由课程组编写,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礼仪修养》一书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和制作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辅助教材课件,以提高教学效果。

2.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不仅体现业务素质,同时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教学方法的不同,反映着不同的教与学及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由于礼仪课程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大学生毕业后需要求职,因此求职方面的礼仪规范是学生模拟训练的内容。另外,一是我院组建了礼仪队,不定期为学校、我院所在市进行礼仪宣传;二是每年举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次全院范围的礼仪知识竞赛;三是学院每年十月进行礼仪文化节。这些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礼仪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几年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我们自己制作3套CAI教学课件;另一方面,购置了多种礼仪教学光盘,建立了礼仪教学网站,大大提升了礼仪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系

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培养过程或培养控制的问题,它涉及众多控制要素。育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素,即知识、能力、素质、环境。对四个要素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为了优化培养体系,我们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知识传授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重点,构建现代化培养模式。首先,我们积极探索实施礼仪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机制。利用课内课外,各个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立大志,确定人生的追求目标;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学科体系构建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去激发学生,使科学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其次,教学中以课堂讲授礼仪知识、实验室模拟训练礼仪、日常养成和体现礼仪相结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详尽介绍古代礼仪的形式和人文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时代特征,为自己或社会设计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富有人文精神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用学到的传统书信知识,给父母、老师、同学写一封格式规范、文字典雅的信件。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提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过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创立,优化了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课程管理,促进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术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问题。礼仪课程建设,需要强化课程管理。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和礼仪教学实践,礼仪课题组制定了“商务礼仪教学大纲”、“社交礼仪教学大纲”、“教师礼仪教学大纲”和“旅游实用礼貌礼仪教学大纲”。我们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教案、教学案例、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及教学光盘全部制成电子课件,挂在校园网上。课题组教师不断地加强教学教研,分析研究教学内容、课程的理论体系、知识点,教学内容研究要求细化到教学单元、章节。建立了教师互相听课、评教和学生评教制度。教师开展的互相评课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课题组还积极探索对学生要以素质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法与制度。考试形式采取多样化,如采用闭卷、开卷、论文、课题研究、现场模拟表演等考核方法,并给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分类分项进行考试。学生的总评成绩:作业(10%)+项目考试(30%)+期末考试(60%)。

篇4

关键词:茶文化;咖啡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主要饮品。茶的清香让人心静神怡,喝茶时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痴迷,它的滋味更是让人在舌尖回味无穷。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渗入到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同样,咖啡对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们都象征着追求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种生活文化。然而茶与咖啡除了具有这些共性外,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一、茶与咖啡的起源说

1、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大家没有疑义的。在中国的饮食中,茶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在这其中,茶就有着自己独立的领域。同时,在我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在谈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时用“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普通人家则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晓知,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人们都离不开茶,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来源于何时呢?

中国历史上对于茶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包括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则为神农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神农尝百草而得茶”的相关记载,唐代茶学专家陆羽也曾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相传神农在采药时偶然发现一种植物,后来便将其定名为“茶”。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由此,这一偶然的发现使得后人将茶这种饮品不断发展,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来茶不仅是举国之饮,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欢迎的饮品,其得到人们接受的程度并不亚于茶在中国的畅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的记载:大约公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发现羊群吃了某种红色果实后兴奋不已,卡尔好奇地尝了一些,食后自己确实也觉得精神十分爽朗,从此他就时常赶着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后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常见的红色果实摘回家,并分给其牡慕逃衙浅裕他们发现这种果子能令他们在祈祷时保持清醒,此后这种具有神奇效力的浆果便广泛地流传开来。据后来研究证实,这些浆果就是咖啡的种子。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食用,这种苦中带甜,又极为醇香的饮品被西方人所欲罢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起源之说,两者都带有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为茶与咖啡的文化发展带来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得到众人的普遍认可。

二、 简述茶与咖啡特征之差异

中国人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而且茶叶被分为多种类型,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时,需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随添,水温适宜。同时,配着点心、干果等一起饮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现在比较流行的咖啡种类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用意式咖啡作为基底,熟练的咖啡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其与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种精美的拉花图案,使之成为一种拉花审美艺术。同时饮用咖啡还可以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恢复肌肉的疲劳,还能帮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胆结石等疾病。

茶与咖啡有着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方式,它们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时,人们也可根据二者不同的种类和功效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使其疲惫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缓。

三、茶文化与咖啡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茶最开始是其药用价值在民间流传,随着历史的进展,逐渐转为人们生活中的饮料,后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开始饮茶,文人已与茶结缘。有文字记载曰“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即认为在社交活动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国时代,而礼仪化、程式化的饮茶一分茶确立于晋代。在晋代茶己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

“茶”蜕变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其中“客来敬茶”自古就被尊奉为一则礼仪信条,不言自明,妇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较为有名,它以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时被白家用来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渐成为一种礼仪。至于后来斗茶品茗过程中娴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态,精美的茶具,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名扬四海,为各国所效仿。 除了上述显在的文化礼仪蕴意外,还不得不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儒、释、道。 儒家向来强调一个“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和谐气氛,增进友情等等。 说到佛家,就必须要说禅与茶之间的奇妙关联。 茶之味苦,饮后若甘,而参禅打坐,自明心性,最终也得出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结论。 也就是说,禅和茶都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都是在苦涩中蕴藏着真谛的古朴文明;而老庄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超凡脱俗,清静无为,喝茶能使心境变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万物合为一体,达到忘我、与世无争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合一,同时也是天地人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而茶文化的兴起则是在盛世唐朝,茶史专家朱自振说道:“在唐代,荼去一划,才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茶学;茶始收税,才建茶政;茶始边销,才有茶的贸易”,总之,是在唐代,茶叶生产才发展壮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刘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质及精神文化,使我们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3]之后,人们又赋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怀,将茶品与人品,茶德与人德联系起来,以茶的“君子性”来使茶文化与道德文化相联系,用茶和饮茶的礼仪程式来达到使人修身养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茶的品饮艺术,使饮茶向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演进,对茶树、茶叶、茶具及品饮过程都赋予美的意义和形式,使茶文化成为了一种“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达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叶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茶区的不断扩大、茶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数量就达到200种左右。饮茶风俗在宫廷贵族和文人之间更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传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王安石《议茶法》记载:“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因此成为宋代社会普遍接受的饮品,由此茶肆、茶坊与茶馆也渐渐兴起。茶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联系,出现了很多与茶有关的社会现象、习俗或观念,使茶文化的内容更为丰满。

茶文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饮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并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制度、道德、伦理、风俗习惯、仪式礼节、修身养性等相对规范的茶文化,进而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

2、 咖啡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咖啡被认为是消费最多的饮料。至21世纪以来,咖啡在中国也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接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这片以饮茶为主的土地上兴然而起了对咖啡的热爱,尤其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逐渐而兴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风。在各个城市咖啡馆、咖啡书店成为了人们看书、休息等悠闲生活的好去处。而这种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国家追求自由、舒适、新颖、实效内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这值得我们的深入了解,以便将这种文化更好的传递丰富起来。

产生于非洲埃塞尔比亚的咖啡,随着全球交通的发展,信息交流的畅通,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目前,咖啡的出产地涵盖了中西非、中东、东南亚、印度和太平洋地区等50多个国家。咖啡逐渐流行于整个西方国家,从上流社会的装饰演变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4]

而真正开始传播咖啡“力量与热情”文化内涵的则为法国,据说法兰西民族中那种自由、浪漫的气质与咖啡品质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国咖啡文化基础上,演变出了定位为“您的邻居”的为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兴然而起的“真锅咖啡文化”。这里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咖啡文化追求的是亲切、轻松、休闲和大众化,所以美国人的这种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咖啡热浪。[5]美国人喝咖啡像进行一场无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百无禁忌,咖啡同时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而难以分离,影响之深甚至达到没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情景。

现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快速的传播,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更适应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觉,更把其看成是时尚的标志,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让咖啡畅行于世界。

结束语

茶文化有着含蓄内敛又不失高贵的品性,咖啡文化则象征着一种随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内涵。本文仅从粗略的层面将茶文化与咖啡文化进行了比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无限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相信会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断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擦出更为美妙的火花。(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晓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浅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03.

篇5

一.照叶林的概念

20世纪初,东京大学中野治房教授引用德语lorbeerwalder来定义日本列岛的常绿阔叶林。(目前还没有规范的英文名称Laurelforest)

二.照叶林的主要构成树种

科:壳斗科(Fagaceae)

樟科(Lauraceae)

山茶科(Theaceae)

木兰科(Magnoliaceae)

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属:栎属(Quercus)

栲属(Castanopsis)

种:赤皮栎(Cyclobalanopsisgilva)

青冈栎(Cyclobalanopsisglauca)

日本栎(Cyclobalanopsissessilifolia)

尖叶栲(Castanopsiscuspidata)

三.照叶林的特征

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征,叶片革质全缘、表面光亮,叶面常迎向阳光照射的方向。

青冈栎(Cyclobalanopsisglauca)

四.照叶林的分布

从喜马拉雅山的南部,经东南亚的北部山地、云南的高山,再沿长江南部的丘陵山地、朝鲜半岛的南部,到日本列岛的西南部。呈“半月形”。年均气温13-21℃。

引自上山等(1976)

五.照叶林文化

1.照叶林文化:1966年,大阪府立大学中尾佐助教授命名的。他从生态学角度提出的一种农耕文化。中尾教授认为照叶林文化具有从喜马拉雅山的南部,到日本岛的西南部之间广泛分布的照叶林的基础。是由热带形成的根部扦插的农耕文化在温带的一种适应型,与日本的绳文农耕有一定的关联。因此,被认为日本文化的起源。

2.发祥地:中国云南省。

六.照叶林文化的主要特征

1.刀耕火种农业与杂粮栽培

2.饮茶习惯

3.作为礼仪食品饼的利用

4.食用寿司

5.去食物(蔬菜)中的苦涩味技术

6.漆器制作

7.蚕丝利用技术

8.麦的酿酒技术

9.大豆的发酵食品(酱汤、纳豆)

10.魔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芋(Amorphophalluskonjac)的加工

11.柑橘与香苏(Perillafrutescens)类的栽培

12.垂悬的墙壁(悬浮墙壁)安置结构

13.养鹈

14.五谷神话

15.洪水神话

16.歌谣

17.礼仪式的狩猎

18.在正月里作为礼仪食品芋头的利用

19.八月十五晚上拜月

20.阴间观念

21.信仰精灵

22.正月里来访的异型神

23.天女传说

24.鸟居与注连绳(保护神)

25.创世神话(天神格滋造天地)

26.茅(山神)与道教

27.卵生神话(是由宇宙卵孕育)

28.其他(摇摆,跷跷板等)

七.照叶林文化的发展过程与特色

1.前农耕阶段(照叶林型的采集与半栽培文化)

以狩猎、捕鱼和采集野果为主要生产活动。

去食物(蔬菜)中的苦涩味技术,油漆的利用,吃茶习惯,产坚果类的树木、山芋等半栽培植物的广泛利用,野蚕的利用。

还有一部分麻油等作物小规模栽培。主要是原始的耕作方式。

2.刀耕火种阶段(照叶林型的刀耕火种文化)

以刀耕火种(杂粮和根部扦插)为主要生产活动。

饮茶习惯,漆器制作,蚕丝利用技术,大豆的发酵食品、树薯的加工。

女娲、洪水神话、天女等各种传说的广泛传播。

糯米类食物的开发与作为礼仪食品的广泛利用。

歌谣,阴间传说,作为礼仪食品芋头的利用,中秋,礼仪式的狩猎。

3.水稻栽植阶段(水稻栽植文化)

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生产活动。

在上述特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养鹈习惯,正月里来访的神,烧饼的制作,垂悬的墙壁(悬浮墙壁)安置结构的开发等文化特色。

八.照叶林的样本——绫町照叶林

原始天然林(约1,700公顷)

位置:日本宫崎县

植物:野生植物146科848种

篇6

关键词:酒;酒的起源;差异与对比;民族特征

        一、酒文化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早在公元724年唐代高僧鉴真就应荣睿、普照等日本学僧的邀请到日本传授佛教。鉴真到达日本后,为日本天皇、天后、皇太子及440多名僧人受戒。鉴真的东渡,不但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教思想,还带去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酒的酿造等技艺。所以中日两国的酒文化有着许多的共通点,但由于两国的社会环境与历史境遇的不同,可以说日本的酒文化已经成为日本民族的特色之一。

        二、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作为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酒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原始社会里,就出现了最早的天然果酒,“猿猴造酒”的古代传说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天然果酒的基础上,不过猿猴造酒的这种酒,与人类酿的酒是有本质区别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带有酒味的野果。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的后期就具有了野果自然发酵酿酒的知识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酿制的酒,可以说是最原始的酒,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谷物酿酒取代了天然果酒,这标志着酒已经开始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物质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已经有了自觉的饮酒需求。在上古时代酒主要用来祭神,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酒在生活中的作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人类关系的剂以及社会礼仪的表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是很重要的美德,在《礼记》中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由此可见酒是礼仪的表现形式之一。饮酒也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中国的名酒有很多,例如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的汾酒就是其中一种,早在唐代时期就很负盛名。传说明末时期闯王李自成率兵路过杏花村,村民献上汾酒以表敬意,李自成醉倒三日后口中仍然残留余香便惊呼道“真是好酒啊!”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寻,牧童遥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汾酒。

        三、日本酒文化的发展史

        日本酒文化的起源就比中国要晚一些。在日本,关于酒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倭人”部分——在日本此书叫做《魏志倭人传》。那里面已经有了“人性嗜酒”的记载。绳文时代大量江南地区的农民为躲避战乱,逃往海那边的岛屿,于是带来了水稻的耕种技术,日本利用稻米开始了他们的酿酒历史。在镰仓时代朝廷的酿酒机关是寺院,所以僧侣们都有很好的酿酒技术,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寺院有着紧密联系,酒类从朝廷向民间开始作为商品流通。在日本的制酒方法上看最接近中国白酒酿制方法的是日本的“烧酌”,这种酒的制作方法主要是蒸馏,因而酒精含量较高,著名的就是冲绳生产的“沧盛”,总之,经过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本地人的努力,日本人的酿酒技术在中世纪真正成熟起来.。如今饮酒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四、中日酒文化的差异与对比

        中日文化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境遇的不同,酒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国民性以及礼仪表现的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日本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当他们说干杯的时候不必一饮而尽,只需按照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所以日本人没有劝酒的习惯。而中国人性格比较豪放,在饮酒时说道干杯,就必须把自己杯内的酒喝完。在招待客人时,认为要把客人喝到尽兴才能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所以常常会互相劝酒。

篇7

关键词:学校/礼仪教育

正文:

目前,学校礼仪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不少学校不仅将礼仪教育纳入了一、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的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因而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出版为例,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这套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应该说,在内容安排上还是比较注意并且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尽管如此,不少内容还是出现了多次重复的情形,如仪容礼仪和举止礼仪,不但四个分册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两个分册中还出现了不少陈述雷同的地方。诚然,诸如此类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和遵循,但作为教育内容,却可以而且应该将相关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个阶段,或者对相关内容作出不同层次的分解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尽量减少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交叉。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裕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在学校礼仪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呢?显然不是。这里所涉及的,实际上是礼仪教育的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的问题。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那么不同阶段的礼仪教育,其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篇8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

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上古黄帝垂衣裳,起源就在黄帝时代。记载是这样,当然年代太久远也没有文物可以考证。

篇9

礼仪是人类文明发展、积淀的结果。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在语言和行为方面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在汉语里,“礼”和“仪”最初是两个词,各有各的含义。“礼”主要有四层意思:一是政治制度;二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三是表尊敬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四是指礼物、礼品。“仪”的含义包括:法度、准则;典范、表率;仪式、程序、容貌等’。体育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体育交往中所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说体育礼仪是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以及典礼仪式在体育文化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它仅仅是礼仪文化在体育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运动规则相同的。

1.1体育礼仪的内容

体育礼仪的内容可以从体育礼仪的要素和不同组成的体育礼仪两个方面来说明。体育礼仪的要素与礼仪的内容是大致相同的,包括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典礼仪式等。在体育礼仪中,服饰规范往往因为运动项目的不同或运动规模的大小而有所差异。学校体育礼仪主要包括:课余体育礼仪,体育课堂礼仪,比赛礼仪,体育观赏丰L仪,体育服饰礼仪,体育语言礼仪,体育教师礼仪等等。

1.2体育礼仪的特征

1.2.1体育礼仪是礼仪规范在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体育礼仪具有时展性

体育礼仪是符合礼仪的具体规范,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必然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任何时代的礼仪由于其时代的特性和内容,往往就决定了它的表现。时代的特色对文化冲击的烙印是巨大的,可以说,每个时代的文化正是时代变迁的缩影,礼仪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一方面是社会自身的进化使礼仪不断完善发展礼仪习俗随着时代、地域和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外交范围的扩大,东西方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种因素的渗透,使我国的礼仪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内容,任何国家民族的礼仪都具有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而任何时代的礼仪都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

1.2.2体育礼仪与民族传统习惯相一致

礼仪以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国礼仪已经推演成为一种有特色的中国文化传统内容’。现在,面临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中国礼仪所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现代化转化。可以说,体育礼仪正是中国礼仪、中国文化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很好的探索成果。礼仪的价值在于主体的文明程度得到不断提高,使社会主体的整体和谐度得到彻底改善。北京2008奥运会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尊严和荣耀,中国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和谐。体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萌芽于原始社会,和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及早期的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

1.3体育礼仪的人文意义

1.3.1体育礼仪是体育文化的重要体现,体育礼仪发展伴随着各种文化的融合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据史书记载,我国自夏朝开始,就具备了礼仪的雏形。礼仪从春秋发展至今,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化、民族性的相互矛盾与融合,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潮流的冲突斗争的和谐产物,是不同亚文化共荣同存的表现。体育礼仪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射礼”,在现代西方体育大行其道、中国体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体育不得不接受西方体育文化礼仪的洗礼。但在由于早期二者的结合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激进的方式迅速完成“西学东渐”,在后期往往出现“排异反应”。在诸多不断出现的排异反应之后,我国开始重拾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体育文化礼仪中的精髓,开始进行体育礼仪文化现代化的重新定位,找到一条体育礼仪“国际化”和“民族性”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运作模式j。随着近年来体育国际交流的发展,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西方的体育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包括高尔夫球、网球、足球等项目特定的礼仪方式和文化内容随着赛事举办地的不断扩散而传播开来,各国都成立了相应的赛事推广部门,通过赛事的传播和举办传播体育项目特有的礼仪规则,同时传播相对应的文化。

1.3.2体育礼仪的规范作用

用礼来规范和节制人的行为的传统思想,对于有效的制止当前体育界滥用药物,赛场斗殴。贿赂,裁判,过分职业化和商业化等一些有悖奥林匹克精神的弊端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J。随着各种竞技项目要求越来越高,体育礼仪也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其过度操作,使体育礼仪走向规范化。在比赛中不能因为商业或其他原因来确定比赛环境,以避免某些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发生。其次,在对体育参与范围进行限制的基础上,应该制定法律法规来确保体育礼仪的规范化,体育礼仪的规范化并不只是在运动会开幕闭幕上所举行的一系列仪式的规范化,更应该是在比赛过程中对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重义轻利的体育精神的贯彻程度,对于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观众以评论人员种种违背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的行为应该从法律上进行处罚,以合适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竞技礼仪:。

2学校体育礼仪现状和缺失原因分析

2.1学校体育礼仪的现状简析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礼仪的大方向是健康发展的,但也存在着诸如此类的不乐观现象,比如:在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体育课中不懂礼让,不听体育老师的组织安排,体育课上服饰的不正确,体育语言的不文明,体育课堂礼仪不规范;在比赛中毫无秩序的口哨声和不时响起的喇叭声;球场上球员间的争执和打架;一部分学生在赛场内外缺少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喜欢意气用事、情绪冲动,动辄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比赛中漫骂裁判赛场上顶撞裁判员、故意冲撞绊摔对方队员、球迷蓄意的不文明行为、“京骂”、“省骂”、“市骂”等屡见不鲜,当学校体育赛场上的种种不礼貌行为被大众媒体放大出来时则更显突出。这些现象暴露出我国民众体育礼仪的欠缺,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礼仪培养体系的不健全。

2.2学校体育礼仪缺失原因分析

2.2.1体育礼仪教育的缺失

学校体育礼仪的普及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由学校组织进行体育项目及相关礼仪知识的教育,我国这个层面的体育礼仪普及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目前,国内体育课的基本授课方式是体育老师教授学生如何熟悉并运用体育项目进行身体锻炼,在授课时间上,体育道德和体育礼仪只占极小比例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结果检测也多是通过学生的体能测试的方式¨。体育礼仪教育的缺位对于广大民众缺乏体育礼仪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2.2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礼仪素养教育实效不明显,表现出先天不足。进入高校后,教育的重点又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上,忽视礼仪素养层面的培养表现出后天失调。一些学生从小养成唯我独尊的心态,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早已司空见惯。一些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一些学生与人相处,缺少友好善良的愿望,缺少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容易意气用事、情绪冲动,动辄恶语相向、拳脚相加。

2.2.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体育教师自身缺乏体育礼仪素养,无法给学生做好良好的榜样作用,从而不能影响学生对体育礼仪的学习和认识。教师适当的形象设计,优雅的举止,潇洒的风度,是影响体育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2.4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正处在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加之学生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在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交叉并存的状态下,大学生群体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而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所认同与接纳。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礼仪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接受。

3重构学校体育礼仪的对策

3.1更新观念,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礼仪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过于看重动作技能及技战术的传授,完全忽视了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成分。因此,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调研,把礼仪教育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在运动场上因发生不文明行为而斗殴是学生打架斗殴的一个主要因素。赛场上顶撞裁判员、故意冲撞绊摔对方队员、球迷蓄意的不文明行为、“京骂”声等等屡见不鲜,这与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不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责任。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刻不容缓,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把体育礼仪教育提升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深远意义。充分利用体育礼仪实践操作性强、教育内涵丰富的特点,结合体育教学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的特点,积极引导,充分挖掘体育文化中丰富的体育礼仪教育因素,通过礼仪教育与训练使学生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从而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塑造出良好的礼仪风范,出众的形象风采,使学生既具有自尊、尊人之本,更具有立足、立业之源。

3.2加强教师和学生礼仪修养

名师出高徒,教师的素质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加强体育礼仪教育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师的礼德修养水平¨。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成为一个讲礼仪的楷模。体育礼仪教育涉及心理、形象、语言、体态、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必须在具备厚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还要通晓种种体育礼仪规范的操作与科学的教学、训练方式。更重要的还要求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和滋养。高校要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促使广大教师以德育人、以“礼”服人、以德施教。开展多彩的体育礼仪活动人对任何事物的接受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下完成的,要加强学生的体育礼仪教育就不能不了解他们对体育礼仪教育的认识。要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有目的、有系统地贯穿到每一堂教学活动中。因此,我们要认真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在整队和调动队伍时,教育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在练习时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竞赛中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和体谅对手、胜不骄败不馁,在观看比赛时要保持安静、鼓掌要适时适度等等,在有限的时间里使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和生机。

3.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文明育人环境

当今,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健康的学习榜样,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逐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从硬、软件两方面着手站、网站。①重视学生刊物、广播等宣传主阵地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弓I导人,为青年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②积极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容,促进大学生礼仪培养。如开展礼仪讲座、大学生礼仪大赛、文体活动等活动,把礼仪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培养学生。③教管结合、奖惩并重,加强大学生学校体育礼仪教育。把礼仪表现纳入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标准中,让同学之间互相监督,鼓励学生注意平时和各种比赛中的礼仪表现,从生活细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提高自身的体育礼仪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10

摘 要 本文主要结合空手道运动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并运用相关美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空手道运动的美学特征,空手道最突出的美学特征是体育美,本文着重从空手道的文化内涵分析其体育美,使空手道美学中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与运用,营造空手道新世纪体育美学的大厦。

关键词 空手道 体育美 人文精神

一、前言

空手道是一项起源于中国武术的运动。在日本,经过长期发展与改造成为一个重要的武技项目。空手道的形成是无限智慧的结晶,目前空手道运动已经在国际上得到极大的推广与普及,这已然暗示着空手道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一项运动,而是面向世界的运动项目。空手道的传播凸显了人类发展理想中蕴涵的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在健康、正义、善良、协作等价值中在天人合一以及和而不同意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从该项运动的礼仪、规范和健康的人文美来展现空手道运动的人文精神魅力。

二、礼仪是空手道人文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对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而对于空手道来说,礼仪是空手道精神内涵的代表,是自我超越,坚忍不拔的信念,是追随尊严、忍耐、感激的人生信条。空手道吸收中国古代儒家和佛教禅宗思想的信义、仁爱、清廉、勇武的传统文化思想,并融合日本武术道精神,形成了具有独特而鲜明特征的空手道礼仪文化。

在格斗中不重礼节,则等同于野蛮的行为,因此,礼仪作为空手道文化内涵和武道精神的外在体现,其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空手道的礼仪分为两种:一种是立式礼,即鞠躬礼;一种是坐式礼,即跪拜礼。立式礼是空手道中最频繁的礼节,在进出道场、训练开始前,训练终止时,后辈遇到先辈,师生相遇时都要行立式礼,表示互相尊重。在空手道礼仪中,有一种礼语“OUS”,它的含义是耐心、尊重、感激以及坚持。在训练时,这种礼语还起到了对自我的一种鼓励,对自我精神的支持。空手道的训练是非常辛苦的,为了克服自己的沮丧心态继续训练,必须有耐性与决心,那就是“OUS”。在进入道场、练习完毕、回应教练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行礼并大声说“OUS”。礼仪作为空手道文化的精髓,必须严格遵守这一规则,每一个学者必须不折不扣践行“礼”的要求。

三、规范是空手道运动的行为准则

空手道十分注重其文化宗统的传承,各流派有着十分严格的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以确保它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能正本清源不被异化。空手道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乃至现在风靡全球而始终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技术风格,跟其严格的规范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技术中,强调“一击必杀”的威力与“寸止精神”的统一,空手道是人们在生产、斗争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实战攻击性,追求“一击必杀”的威力,并将此作为组手比赛中评判选手技术是否得分大的精神要旨。但同时又需要强调人性化,避免造成伤害事故发生,所以需要点到为止的“寸止精神”。这同时也是空手道练习者的道德规范。

在训练场上,任何情况下学员都绝对要服从教练的安排,学员进入空手道道馆必须严格遵守道馆纪律,时刻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对技术要刻苦学习,追求高超的技艺,要随时准备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

四、健康是空手道参与者的终极目标

人类,是所有生物中最能够自我欣赏的物种,所创造的文化具有高于任何物种的独特审美价值。对于健康的追求,是体育主要表现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文精神,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追求更加和谐的身心。空手道作为武道项目,始终以身心健康为终极目标,从内到外,无不流露出健身和人格修养之价值。空手道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者达到一定的自控水平,使人的精神和肌体更加协调,更高地追求身心的统一,内外的统一,精神和力量的统一。在空手道练习中,对身体的力学结构、力量的集中与放松、速度的控制、肌力的强化运作、节奏与时机、腰劲、呼吸等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练习中,要有不断突破这样难点的毅力,才能算作正真的空手道学者。

空手道素有“君子之拳”的称号,正是因为它有道义精神与止戈为武的宗旨。在与对手切磋时,为了保护对手,不使其受伤害,所以空手道要讲究寸止原则,在击中对手前一寸处停止,不能直接击打,在使用摔技时,必须要保证对手安全着地,否则视为违反空手道宗旨。可以看出空手道的理念涵盖了心理和精神人格的发展,倡导个人修养和武道修为,这其实与中华武道理念是相通的。

五、总结

对于空手道人文精神的浅析这只是皮毛,本人因才疏学浅,对空手道的人文价值只能先从皮毛出发,对比中华武术,从这些皮毛其实也能看出中华武术发展的不足,中华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派系众多,各自之间的礼仪、规范都有所差异,很难达成共识,希望中华武术能多学习同类项目的发展,创出一条全新的中华武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建平.空手道教学与训练[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