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

篇1

>> 甘肃省陇南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金融支持对策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 青海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甘肃省临夏州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及对策分析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分析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基于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运用研究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甘肃省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激励研究 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财政政策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甘肃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对甘肃省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浅谈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国家支持甘肃省园区循环经济 下达补助资金4.84亿元[EB/OL].http:///new/184_900_201301/25su138149760.

shtml.

[4] 斯丽娟.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5] 张志强.我国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0,(3).

篇2

一、经济新常态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经济新常态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在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下,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不再一味追求GDP的高增速,为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空间,另一方面新常态带来的绿色行业发展新契机,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未来十年将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首先,经济新常态为加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的宽松宏观政策环境。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发展循环经济,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模式。我国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的支持,促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循环经济越来越重视,把握住利用好新常态这一契机,利用循环经济的内涵与新常态特征科学有效融合,在宏观政策制定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需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支持体系。同时,新常态下政府更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以使循环经济理念和产品真正推广到社会之中。其次,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水平越来越高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经济新常态为循环经济提业的技术创新和拓宽了循环经济的产品市场。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循环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废物回收”向“循环创造”的转变。在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循环经济产业,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二是循环经济产业与资源消耗型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新常态要求循环经济从资源消耗型产业的下游向上游转变,增加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协同效能,通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循环经济产业作为资源产业消耗的末端,应当加强和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合作发展,进而推动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结构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循环经济产业,不仅能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同时又能调整我国资源行业的经济结构。新常态为循环经济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同时循环经济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最后,经济新常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更加注重绿色消费的拉动作用,全社会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意识得到强化,人们的理念和行为更加理性,新的绿色消费热点逐渐形成,这些都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绿色消费能力、市场的绿色产品质量、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对于循环经济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现行循环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政策具有主观性、预见性、能动性的特点,政策体系应该时刻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且具有引导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政策的需求不同,政策制定需要符合发展阶段、顺应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步履艰难,关键在于政策变量难以及时跟上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落后政策因素是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三个方面:新常态下,做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是更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构建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经济政策、信息协作的政策、宣传教育政策的政策体系进而推动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

(一)政策的路径依赖。

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发展对财税和金融等优惠政策的依赖;中观层面上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微观层面上的循环经济企业科技含量低、自主研发环境保护新材料水平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在财税体制上,从“十一五”以来,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推广施行了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优惠政策,使得我国循环经济在政府的政策驱动和激励机制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过度的政策刺激,也导致了循环经济实体企业的政策依赖和成本依赖,循环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同时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趋同化明显,由此降低了资源利用的效率,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导致循环经济创新能力不足。在价格机制上,循环经济产业还未能建立起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动态稳定和长效发展的产品价格机制,报废资源回购价格过低导致回收量严重不足,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效应。在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上,现阶段循环经济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不足导致回收利用的附加值低,设备落后使得回收材料不能细化加工,使得行业经济效益不高,同时极易引发二次污染,导致了循环经济“不循环,不经济”的局面。

(二)政策不配套。

循环经济能不能得到健康发展,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企业创新能力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尚未对新兴循环经济产业与传统资源消耗型产业如何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导致这两类企业之间缺少融合,或者融合得比较松散,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力差。我国企业研发绿色产品的创新动力不足,与国家对自然资源创新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有关。

(三)行政执行性政策不完善。

我国循环经济在行政执行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规范建设滞后。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200多项循环经济相关国家标准,但相关具体的产业政策仍然赶不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二是监督缺位。由于循环发展行业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政府对相关产业的管理不能与之配套;环保部门对相关回收企业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尚未能建立有效的报废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共享平台,导致了循环经济回收行业信息不透明,并阻遏了行业的进一步升级和扩大。此外,一些企业缺乏对相关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了解和认识,这也反映出现阶段政府对危险废弃物行业管理和法律宣传的不足。

(四)引导消费习惯和行为观念的政策不落地。

长期以来,政府缺乏推广大众绿色习惯和观念的政策措施,或有政策、不落地,导致部分企业和公民的节约意识、法治意识等较为淡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乐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绿色消费的意识不足,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不敏感等因素使得绿色产品很难有效地在市场竞争中推广开来。同时绿色产品创新不足、成本过高、市场需求过小,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政策问题需要考虑循环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部政策问题主要是循环经济政策如何更好地满足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内部政策问题是如何完善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绿色循环产品。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设。

(一)战略和标准体系

1.战略性政策。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规,但从各个循环经济产业来看,循环经济产业微观执行方面的战略性政策仍然存在不足,如缺乏循环经济重点产业的指引,宏观规划失之于笼统,不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研究提出相关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执行标准,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导向,构建具有指导性的各区域、产业的具体实施细则,制定相关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发展战略和执行标准的规范作用,完善环保管理的制度体系,严格界定各方在环境保护中的义务与权利,以此来规范各主体行为。

2.执行性政策。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实施,环保部门要制定细化的政策,确保新环保法落实到位。要对循环经济企业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审查企业生产经营、实行生产者严格责任延伸制度、产品全过程生命周期管理等建立政策体系,使环保部门从资源回收企业的选址、回收技术水平、废物利用等方面实行全程监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回收全过程中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政策体系要覆盖各个监管部门,要对相互之间的合作,共同形成要求回收企业严格按照环保和技术来规范运行的监管模式做出明确的规定。还要对严格执行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提出政策要求,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简历和执行,对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物分别采取相关污染防治措施来进行污染预防、治理和转移提出要求。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和资源回收的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通过回收企业资格认证、定点管理制度和资源回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对资源加工、排放的整治力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未经注册、非法从事资源回收的企业予以处罚。

(二)经济政策体系

1.财政政策体系。

政府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体系来刺激企业自觉控制污染、绿色生产经营的动力,利用经济杠杆来激励和引导经营主体的行为,使其在经营活动中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保障循环经济行业发展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在大力推行绿色采购制度的基础上,优先购买和推广循环经济产业的绿色产品,对优质的环保产品进行价格补贴,同时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的宣传力度,让绿色消费理念深入民心,推广保护环境和循环发展的绿色理念,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综合运用财税、采购、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一是政府可以建立循环发展产业的补偿机制。补贴的方式主要包括:物价补贴、财政贴息、企业亏损补贴以及对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实行加速折旧等。二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战略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三是进一步利用水价、电价等基础能源价格政策的调整的优势,研究并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行业的基础资源价格和收费政策,从而调整资源性产品与再生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利用财政支出、资源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产产品的支持力度,同时探索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建立有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2.金融政策体系。

一是通过金融杠杆推动关键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形成,来构建产业群和生态工业园区。二是通过相关绿色产业基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其它资金加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通过政府财税政策支持引导和吸引风险投资向循环经济领域加大投资规模。四是推行绿色骨干企业的信用债券融资工具,争取为更多的循环经济企业债权融资创造发行股票、可转债、短期融资、公司债的资格条件。五是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的创新技术为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组织重点循环经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合作,推广有普遍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长产业链。

(三)信息化协作政策体系

1.在城市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信息中心,增强企业间合作。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产品、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合作建立回收与再生利用网点和相应的回收处置中心。同时,建立资源回收数据的动态反映,逐步建立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回收的信息中心,构建回收资源和再生产品的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为推广绿色产品理念和设计、制订回收法规提供可靠的、权威的设计依据。

2.建立资源回收的信息管理网络,细化资源回收的行业分工。

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将废弃资源回收、再生产产品、环保企业注册登记、保险终止以及其他法律手续进行电子化管理,通过全行业的信息共享有效的减少回收的非法流向。现阶段,我国资源回收主要通过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来开展,某一家企业往往要承担回收、拆解和再生产等全套程序。由此容易产生管理的盲区,同时导致循环经济行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政府应当对报废业务进行明确划分,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同时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培养循环经济方面的人才,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四)教育宣传的政策体系

1.制定相关政策,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

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教育政策,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和城市发展宣传中来,引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改造消费者的传统行为,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置,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2.加大绿色产品宣传,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

篇3

内容摘要:本文从产业生态学的理念入手,分析产业生态学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关系,认为产业生态学是后两者的理论指导,后两者是产业生态学的具体应用,所以在推行产业生态的发展上应切实推行和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并从这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生态学 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学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产业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某些原理应用于产业经济系统,研究产业运作过程中能够通过能量的梯级利用、物质的循环再用体系,在产业运作体系中建立以一个工艺过程或生产单位的副产品或废弃品作为另一个工艺过程生产单位的原料。产业生态学的本质内涵,倡导以一种发展观和全球观的新视角重新审视整个工业体系与生态系统,任何人类“独善其身”的行为在此是行不通的。产业生态学认为,经济系统不单受社会规律的支配,更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为了谋求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技术圈和生物圈的兼容,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仿效生态系统的结构原则和运行规律,最终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即构建生态经济。

在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后两者同属于产业生态学大框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清洁生产为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中一类生产方式,虽然清洁生产在产业初始时着重的是预防污染,但在其内涵中也已经包括了实现不同层次上的物料再循环,还包括减少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消减废料及污染的生成和排放以及节约能源等要求,这与循环经济主要着眼于实现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循环经济是模仿大自然的整体、协同、循环和自适应功能去规划、组织和管理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的简称,是融自生、共生和竞争经济为一体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相比,循环经济从国民经济的高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区别在于实施的层面上。循环经济包括了消费、企业、区域以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内容,而清洁生产更侧重于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可以说循环经济包含了部分清洁生产的内容。清洁生产是产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的前提。因为在切实推行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过程中,清洁生产为此提供关键也是必要的技术支持。现阶段,技术问题的解决在实现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中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产业生态化的政策支持

根据产业生态学、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三者的关系,产业生态学更多由相对具体的,微观层面上的清洁生产和落实于经济体制中的循环经济来推行和落实,产业生态学为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供了基本理念和理论支持,所以在有关产业生态化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动力机制的确立和完善过程中也更多地是通过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相关方面来体现的。也就是说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学的具体执行层面,这两者是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依据产生的具体形式,是和产业生态化有着最直接的关联者。因此有关产业生态化的政策包含清洁生产相关政策和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系统两个方面。

(一)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

企业是清洁生产的履行主体,企业是否进行清洁生产不仅取决于其对清洁生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清洁生产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为此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外部环境。

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对清洁生产的发展和推行有积极贡献要给予奖励,对于耗能大、排污重的不规范企业予以惩治;在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扶持政策等方面。鼓励企业采用自愿原则来推行清洁生产。

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清洁生产方面的研发,评价并筛选出适用的技术进行推广,同时倡导企业自主创新。

让企业的清洁生产在市场机制下运转。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为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提供强大的动力,企业通过在市场中的竞争来逐步发展清洁生产,并得以在环保、绿色、清洁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获得收益。

企业进行清洁生产除了所需的三个外部条件外,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也需要进行相应的革新。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通过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来用于产品的比较和改进以及产品的生态设计,这有利于企业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并且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和改进中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所以这与技术合作方面亦存在着联系。与此同时,企业应采用环境会计,即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来进行内部管理,建立起环境会计制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经济与生态的双效益。

(二)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系统

1.技术支撑政策。技术创新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且关键的条件。技术创新作为循环经济的关键部分,就单个企业而言,前期投入非常高,一般企业难以负担,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建设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应当制定循环经济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部门应制定出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将其相关技术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确保为各项规划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应当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政府应鼓励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结合生产需要和市场需求,对循环经济技术进行开发和研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积极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并对先进技术的集成进行再创新,能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最后,应评价、筛选最佳的实用技术并加以推广。这就要求政府需加大相关的科研经费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并对发展、利用和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的相关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减免税负、提供优惠贷款等优惠政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相应的技术人才,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也是极为重要的。政府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科研单位和技术骨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提高人才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

2.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应遵循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要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提高经济竞争力。政府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建立起生态化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进而构建起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乃至全面的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政府应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生态链和兴建工业生态园。这就要求进入多链条的生态链企业,从而达到“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整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生产出更多资源节约型产品。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巧妙结合的立体农业和集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广普及生态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当地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服务业的生态要求从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并通过详实的资料和创造有效途径让服务对象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可以从交通运输业的清洁化、商品流通业的绿色化、旅游业的生态化、逆向物流产业化和其它新兴环境服务业的生态化来推行。比如鼓励地方利用本地自然、人文或历史资源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多种感官吸引力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生态文化旅游;鼓励餐饮和娱乐等行业采用节水、节能的环保技术,尽量避免或不用一次性设备等。

3.经济政策。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产业优化升级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对于相关的资金投入和利用等鼓励政策可以从财税和金融两方面来制定。

加大财政支出,在财政预算中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专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对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产品进行减免税负、财政补贴等;对一些产业系统中的重点产业或重大项目进行国家直接投资,包括一些关乎生态产业生存、营利性不高的基础性产业。

创新循环经济融资政策手段。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政府要优先支持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对这些企业进行融资的有效协助与监督,为其顺利进行技术革新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并对这些企业给予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延长信贷期限等优惠。

4.社会支持政策。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也是社会公共需要切实参与进来的事情,所以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企业往往很难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废物回收利用的程序,这就需要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来实现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作用。政府应给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中介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自身可以建立健全的循环经济公共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及时向企业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政策信息,还可以向社会公众倡导绿色消费等环保理念。政府应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只有在全社会大力配合下,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发展下去。

5.法律保障。法律手段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也是其它手段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法律手段作保障,经济政策就会失去效能。法律手段以其公平公正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成为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和有力的手段。循环经济立法的宗旨应该是以珍惜自然资源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并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为指导,以源头控制为理念,确保对废弃物的无公害处置和利用。同时加强对循环经济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相关利益不受侵犯。

结论

产业生态学是一种方法,通过它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合理地接近和维持一个满意的承载能力,保证经济、文化和技术系统得到持续不断的演化。产业生态学是一门可以产生新知识的学科,它可以为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供理念指导,并促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以达到提高生态效率和降低各种生产、消费活动对人类和环境风险的目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学的实际应用,可以将产业生态学的新知识不断应用到生产过程、产品、服务以及消费行动的改进上。

综上所述,从各方面鼓励、促进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就是对产业生态化的促进和发展。本着以上原则来建立和完善产业生态化的动力机制和国家政策,能更好地实现减少各项产业活动对自然和人类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提升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可持续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贵明.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之基石[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

2.钱易.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概念、方法和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3.陈丽丽.关于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政策机制的探讨[J].应用能源技术,2000.2

4.王寿兵,陈丽娜.产业生态学及其实施的观念创新[J].上海环境科学,2003.3

5.钱智,钱勇.中国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1998.6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城市垃圾;资源再利用

城市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带动整个社会前进的火车头。城市又是垃圾的制造工厂。城市垃圾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资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政策的总目标是“逐步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1. 循环经济理论对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意义

1.1循环经济理论的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2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垃圾处理中的运用

(1)遵循减量化原则,从源头减少垃圾数量

在生产中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不过度包装或生产一次性的物品。在消费中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选择包装物较少和可循环使用的物品。这样可以减少垃圾的产量,在源头上控制垃圾的产生,减少垃圾处理的压力。

(2)遵循再利用原则,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垃圾排放量

在生产中尽可能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使产品部分零件容易和便捷地更换,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还要鼓励再生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解、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

(3)遵循资源化原则,促进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

把垃圾分类后进行处理再回收利用,可以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或者不同类型的新产品,或者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发电等。将可以作为再生原料的垃圾,通过各种回收处理技术,生成再生资源或再生产品。这样,在垃圾处理的整个过程实现的闭合,达到了循环经济的目标。

2. 城市城市垃圾污染现状及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垃圾污染现状

城市城市垃圾污染比较严重。按人均日产生0.7公斤生活垃圾测算,城市日产生生活垃圾约900吨。城区还有约一半范围内没有建设垃圾中转站,仍采用袋装垃圾―垃圾箱(桶)―人力垃圾车―垃圾车―垃圾场的方式收运垃圾。由于各环卫物业企业的垃圾车型号、车况等各式各样,档次不一,致使运输效率低、成本高,时常沿途抛洒垃圾,二次污染严重。

2.2垃圾处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垃圾处理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我市在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没有达到无害化处理的水平,达不到创建“三城”所要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5%的硬性指标要求。近年来清洁生产、垃圾收集和处理的技术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距离。

2.2.2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

有关垃圾如何进行分类、收集各种资源再利用却缺乏政策支持,没有相关规章可遵循,造成政府对垃圾分类收集和再利用的作用、效益宣传力度不够,垃圾分类收集和再利用难以实施,有关经济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2.2.3循环经济的理念尚未完全建立

当前我国城市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无论生产企业,还是城市居民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深,过于关注垃圾处理的末端模式,没有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垃圾数量,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3. 解决城市城市垃圾污染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公众意识的培养

生活垃圾的产生源分散于城市居民家庭和餐饮业,要搞好垃圾的管理与协作,尤其是实行垃圾源头分类,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应加强宣传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和垃圾分类收集对城市发展和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

3.2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城市垃圾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其中,法律法规建设是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必须从产业发展、经济政策、科技创新等方面综合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断完善,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解决城市垃圾问题。

3.3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垃圾处理回收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

3.3.1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系统

为了提高回收物料的纯度和数量,减少需要处理的垃圾量,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有利于废物的进一步处理和再利用,克服混合收集所出现的二次污染问题,就需要建立起完整的垃圾分类系统。

3.3.2增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无害化是垃圾处理的前提,要严格按照卫生填埋场的要求设计、建设、运营新的垃圾处理场,要求垃圾场加强管理,应采用日操作法,随时倾倒、随时填埋覆土压实,并进行洒药处理,尽量减少恶臭气体外逸;严格按规定定期把渗滤液用罐车送城市污水厂集中处理;垃圾渗滤液在防渗膜破裂的事故状态下对地下水产生污染,所以应严格监测其观测井,避免二次污染。

3.3.3避免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混填

如果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分开填埋,可大量延长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减少资金投资。所以,应避免建筑垃圾填埋到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

3.3.4逐步转变垃圾处理的运营机制,积极推行生活垃圾运营的产业化

照市场经济的机制去管理城市生活垃圾,积极推行生活垃圾运营的产业化。要逐渐把垃圾处理从政府部门中独立出去,转变为企业,可以采取入股、合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垃圾处理公司,形成垃圾处理产业化。实行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服务的管理模式。

3.3.5积极推进废旧物资回收与资源化

要积极推进城市垃圾回收和资源化进程,在废弃物利用的各个环节上,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回收生活垃圾中的有用成分使其资源化。

3.3.6加快垃圾处理的技术研究

城市要开展垃圾填埋场气体、渗滤液产出的规律研究,积极开展堆肥试验和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为今后城市垃圾处理处置确定合理的方案。

城市垃圾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资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采用垃圾处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文明城市建设步伐。本文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原则,对城市城市生活垃圾的来源、产生量、物理特征以及处理现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适合市情的措施与对策,以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结构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区域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2013年12月3日由国务院公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延安市和榆林市被归类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同时我国有67个城市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被列为衰退型城市,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面对将来资源的进一步减少,陕北地区将要面临的问题不容小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依据生物学中的优化利用"食物链"每个环节的排放物,实现经济活动组织中"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样一个循环式生产流程,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程度的利用,依靠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排放,把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二、陕北资源型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分析

(一)陕北资源型产业现状问题

1、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问题,当然作为成长型资源地区的陕北也不例外,陕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矿产资源开发的增加值约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左右。而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这样"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会产生"挤出效应",致使其他产业难以发展,一旦资源开发接近枯竭,缺乏接续替代产业,就会像资源枯竭型城市那样出现"矿竭城衰"的现象,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就业难等问题。虽然陕北拥有丰腴的自然资源,但如若按照传统模式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源枯竭城市的问题,即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较强,采掘业占二次产业的比重超过20%,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能力弱,创新水平低,进一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2、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目前,陕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极低,表现为:矿产资源利用率低,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率不足40%;综合利用矿山比例低,综合利用较高矿山仅占30%,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综合利用产品档次低,附加值有限,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体现。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目前陕北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在粗放式开采阶段,监管的不利和企业急功近利的行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该现象在偏远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还具有经济价值的废渣、废水、尾矿等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不仅被浪费,还成为了污染环境的元凶,更是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4、循环体系建设落后。传统的资源型产业依旧以初级加工品为主要最终产品,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走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不仅自身缺少可持续性,而且造成资源富集地区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落后等严重问题。产业内企业间的循环利用基本没有,更不用说区域内的社会整体循环,造成的现象就是大家共同开发、共同生产、共同污染,在产业链上没有形成企业间或者是产业间对于排放物的综合利用。

(二)陕北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

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客观要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是合理化,即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加强和关联水平提高的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供需合理的结构效益不断提高,才能推动高级化发展。资源型产业结构高级化要求产品收入弹性增高、生产率上升以及技术革新,并且群体间保持平衡发展。在结构比例中,第二产业占优比重应同时逐渐向第三产业占优比重演进,劳动密集型占优比重逐渐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占优产业转移,初级产品制造的占优比重应向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制造的产业转移,要实现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深度加工化。同时随着生产要素成本普遍上涨,客观上也要求资源型产业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造,进一步走向循环经济模式。

2、资源型地区的发展趋势。陕北地区有着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其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围绕矿产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但都要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瓶颈问题。而要解决资源地经济发展"天花板"问题,就必须对资源型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改造,构建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只有资源型产业的循环发展才能避免资源使用率低下问题和"资源诅咒"现象的发生。

3、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体系,是实现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发展具有陕北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是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彻"五个统筹"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发展循环经济从地区层面来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壮大资源型产业、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陕北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

通过研究陕北资源型产业的问题现状和建立循环经济体的必要性分析,综合产业价值链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把资源型产业结构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定义为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为出发点,既对旧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又要开发新的关联产业,即实现资源型产业内各部门的平衡,又要融合不同产业间的相对优势,既满足科学利用开发资源产业,又要实现资源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使资源型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合理化、高级化,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资源型产业机构应该构建一个"企业参与、市场导向、链条延伸、集群发展、多元共生"的层级递进式的循环经济模式,才能实现前述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循环经济模式

本模式的形成思路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基于上述几个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从微观角度来说,能源产业中最初级也是最低级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建立循环系统,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的"点循环"或叫"小循环",如: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要严格遵循"3R"原则;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技能培训;按照清洁生产标准,采用循环设计和先进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减小能耗与排放,实现企业自身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阶梯和循环利用。只有实现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是整个产业实现循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从中观层面来看,区域范围内循环是指以微观企业为基础,根据企业间的相关联系,利用生态原理,拉长产业链,形成包含一个或多个行业企业的工业园区,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园区内资源与排放的循环利用和能量阶梯利用的最大化。无论是形成"线"上的梯级利用还是"中"等规模的循环体系,都需要管理部门在园区的形成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合理规划园区各企业主体的组成,使各个企业相互衔接: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可以为另一个企业加工生产所用,变废为宝,这样即减少了废料处理的费用,又创造了收入,同时也为下一家企业的生产提供了便利如:利用煤矸石发电后的灰渣制砖,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的生产模式,提高园区内资源的利用效率。宏观角度来看,社会区域性的"大"循环则覆盖更广,涉及到整个生态环境的长期持续性循环,关系到社会中的每一个经济个体,所以要从社会全局角度出发,立足长远,运用生态经济原理,在各行业、产业间建立生态联系,开展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形成社会性"大"循环,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居民、企业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

四、资源型产业建立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成长型城市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资源保障潜力大,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足,是我国能源资源的供给和后备基地。应着眼长远,科学规划,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稳定成熟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绿色经济持续发展。

第一,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强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和冶炼废渣等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在资源开发同时,以煤矸石、尾矿等产生量多、利用潜力大的矿山废弃物为重点,配套建设综合利用项目,努力做到边产生、边利用。要因地制宜发展综合利用产业,积极消纳遗存废弃物。提高林木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及废旧木质材料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林木资源的多环节加工增值。支持资源型产业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

第二,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形成需要技术支持,循环经济的运行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且对技术要求很高,主要是资源废弃物利用的技术。同时也需要循环经济思想的技术路线。未来我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道路是以实现高效率、高收益、低消耗、第排放低污染为目标的新型化工业道路,资源型产业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就是要求产业链从开采、冶炼到回收利用阶段都采用最新的工艺技术,只有建立起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才能保证资源型产业内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三,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循环经济政策是保证循环经济体系顺利运转的重要手段。陕北地区应完善关于循环经济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制度。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鼓励政策;鼓励各企业发展内部小循环,对于在资源废弃物回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府应作为中介,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积极引导金融投资机构进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也应当抓好监督工作,明确生产者责任,制定明晰的排污标准,提高资源产业的准入门槛,设立循环经济指标,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评估,及时提出完善指导意见,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情况。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陕北资源型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从微观企业层面、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带的角度,构建出一个层级递进的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剖析不同层级阶段的循环经济的状况,将落脚点放在资源型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的构造上。在构建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基础上,文章又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完善经济政策体系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资源型产业建立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陕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的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

[2]冯之浚.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8).

[3]钟太洋,黄贤金,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6,(2).

[4]黄和平,毕军.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J].资源科学,2006,06:20-27.

[5]吕忠梅.循环经济立法之定位[J].法商研究,2007,(1).

[6]冯之浚,刘燕华,等.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4).

[7]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

篇6

关键词:新时期;循环经济;必然选择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00901

循环经济是经过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时期,探索出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起初循环经济是在西方的国家中发展起来的,循环经济在实践中探索出来,在我国,循环经济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循环经济利用生态学原理,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循环经济以消耗最少的资源为主,实现少量资源成本的投资,目前,这种经济模式还存在不足之处,我国的经济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

1 循环经济的概念

(1)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的经济,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循环经济依靠生态学的理论来作为指导思想,指导发展经济中的各项活动,循环经济的循环系统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主。

(2)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说,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循环经济的主要是低消耗、低污染,循环经济就是对环境资源的高利用率,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实现物质的转化,循环经济就是将各项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降为为最低,且实现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因此,循环经济的实质是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四大原则。循环经济就是多次或多种方式的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的成为垃圾。循环经济的资源化一方面是原级资源化,就是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利用起来,进行资源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另一方面是次级资源化,就是将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新产品。

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深。我国的循环经济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仍不到位,一方面是对循环经济中涉及的资源环境形势的认识不足,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性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理解不够,我国对循环经济的一些认识比较片面,只是简单的人循环经济只是对环境的保护,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最后是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2)我国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目前推行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对循环经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之间不够协调,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技术的支持。循环经济需要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再制造技术、污染防治理技术等。但我国的科技力量还存在不足之处,以致我国的循环经济技术水平较低。

3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1)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要以我国的国情为出发点,考虑到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现状,制定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逐步建立完善的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综合法律体系。

(2)对循环经济的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循环经济需要各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执行各自的职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发挥,使得各部门共同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政府应有效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实现资源配置,形成循环经济的相应机制。

(3)我国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自主创新能力要进行提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对资源与能源的高效利用,创新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特色循环经济。

4 结语

近些年,我国的循环经济逐渐的发展起来,循环经济主要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人类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循环经济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巨大的转变,循环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的经济,我国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使得我国的经济走上科学发展之路,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提倡人们对环境的保护,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协调人类、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翠玲.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方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05).

[2]叶梅.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J].河北学刊,2011,(03).

篇7

关键词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4-0163-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27

循环经济是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践充分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关于循环经济的创新,笔者认为,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全方位创新。宏观层面的创新,主要是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中观层面的创新,主要是政策创新;微观层面的创新,主要是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保证循环经济模式的推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撑。这五个方面的创新是互相联系、互相推进的有机整体,构成推动循环经济深入健康发展的现实力量。循环经济创新程度及其质量、效益如何,需要有一套符合循环经济原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循环经济创新情况进行系统的定量测评,才能真实了解循环经济在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各项创新举措的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方向,探求深化创新的依据和出路。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研究。

1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的功能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作为反映循环经济创新程度的测度体系,具有如下功能:①描述功能:描述和反映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创新的水平和状况,为公众、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了解循环经济创新状况提供可靠信息。②评价功能:综合测度循环经济创新程度及其指数,从整体上对循环经济创新情况作出评价,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③导向功能:利用指标体系引导政府、企业和公众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创新。④预警功能: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创新的趋势及速度,对未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2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比较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创新的特征,既要有反映主要特征和状态的指标,又要有反映系统内子系统间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指标。同时,选择指标也要具有层次性,即高层次的指标是低层次指标的综合,低层次的指标是高层次指标的分解,亦是高层次指标建立的基础。

2.2 主成分性与独立性原则

应从众多的变量中依其重要性和对系统行为贡献率的大小顺序,筛选出数目足够少、却能表征该系统本质行为的最主要成分变量。考虑到描述循环经济创新状况的指标往往存在信息重叠的实际,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指标,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3 动态性与静态性原则

循环经济创新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应充

① 指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2007年6月27日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宏观)。

分考虑动态变化的特点,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以便于预测和决策。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指标体系不宜频繁变动,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

2.4 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完整、深刻地体现“3R”要求,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量化投入水平,在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减轻环境和资源的负荷,不断改善公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2.5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以及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要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为依托,充分考虑到可操作性、实用性,力求完备、科学和准确。

王茂祯等: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4期

3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根据以上构建原则,借鉴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①,充分考虑循环经济创新评价对象所独有的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文确定将整个指标体系分为循环经济创新情况评价指标和循环经济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两大部分。循环经济创新情况评价指标,涵盖了循环经济在理念、制度、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行为和情况。为了避免指标的过于庞杂,本文将其浓缩为以下3个指标:绿色发展理念指标、科技支撑指标、制度及组织保障指标。循环经济创新效果评价指标,选取了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排放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6项指标。在以上9项一级指标之下,又设有52个二级指标作为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层,如表1所示。

4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的权重判定

权重是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权重与变量值是影响评价结果的两大因素。在单项指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权重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评价结论的变化。要把这些指标对循环经济创新的影响程度用量来表示时,就需要借助数学工具来解决。

4.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根据研究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来确定权重,如Delphi法(德尔菲法)、经验权数法等;另一种是以各种数学方法为主确定指标权重,如AHP法(层次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等。前一类方法集中了研究人员的经验及专家的知识积累,但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主观随意性。后一类方法注重客观性,但由于原始数据的搜集、整理及分析难度较大,以及数据提供者的主观性等,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较好的方法是将两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首先通过Delphi法(德尔菲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然后通过AHP法(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提高指标权重的准确性。

4.2 权重计算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构建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就是在一个具有H层结构的系统中,其第一层只有一个元素,各层次元素仅属于某一层次,且结构中的每一元素至少与该元素的上层或下层某一元素有某种支配关系,而属于同一层的各元素间以及不相邻两层元素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在任何一个综合指标体系中,由于所设置指标承载信息的类型不同,各指标子系统以及具体指标项在描述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状况过程中所起作用程度也不同,因此,综合指标值并不等于各分指标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加权求和的关系。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在递阶层次结构综合指标体系建立后,针对上一层次指标因素,下一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分指标之间两两进行比较所得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构造判断矩阵。

第三步,层次权重值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依据判断矩阵求解各层次指标子系统或指标项的相对权重即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第四步,各层次组合权重的计算。由各判断矩阵求得的权重值,是各层次指标子系统或指标项相对于其上层某一因素的分离权重值。因此需要将这些分离权重值组合为各具体指标项相对于最高层的组合权重值。组合权重计算公式为:

wi=∏kj=2wij

式中:wij为第i个指标第j层的权重值;k为总层数。

每个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通过并不等于整个递阶层次结构所做判断具有整体满意的一致性。因此,还要进行整体一致性检验。

4.3 各级指标权重的判定

根据以上步骤,计算出了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中各级指标的权重。为了增加准确程度,本文在计分赋值中将各指标额权数再乘以10,指标体系的评分总值为1 000分,得到了各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权重数,如表1。

5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计分方法和评分标准

要给出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创新评价的指标评分,还必

表1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ircular economic innovation

注:括号内为指标权重。①主要矿产指铁矿石原矿、铜矿石、铅矿石、锌矿石、锡矿石、锑矿石、钨矿石、钼矿石、硫铁矿石、磷矿石;②能源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等一次能源;③重点行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④主要产品指钢、铜、铝、水泥、化肥、纸或纸浆等;⑤取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新鲜水量之和,包括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如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等,不包括海水直接利用;⑥用水量按新鲜水取用量,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⑦毛灌溉用水总量指在灌溉季节从水源引入的灌溉水量;净灌溉用水总量指在同一时段内进入田间的灌溉用水量。

须对每一个指标定出评分标准,即对于定量指标设置出评为满分时对应该指标的值,以及评为0分时对应该指标的值;对于定性指标则紧紧围绕该指标分析的内容设置出其不同情况对应的得分。

当评分标准确定后,对于定量指标必须设计出介于满分值和0分值之间指标值在评分过程中的各分项具体分值。本文在结合常规的指标评价方法,根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等综合考量,设置出了体现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评分标准。各指标的具体赋值仅仅为一种标度方式,在评分分数序列中体现出不同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只具有相对意义。

6 结 语

循环经济创新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创新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其创新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及循环经济创新情况,主要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循环经济创新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之俊. 循环经济立法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58,272-281.[FengZhijun.Study on the Legisl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M]. Beijing: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6:41-58,272-281.]

[2]元炯亮.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环境保护, 2003,(3):38-40. [Yuan Jiongliang. Study on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EcoIndustrial Park[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3,(3):38-40.]

[3]黄,陈森发,周振国,亓霞.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J]. 科研管理, 2004,25(6): 92-95.[ Huang Kun, Chen Senfa, Zhou Zhenguo, Qi Xia. A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Ecoindustrial Parks[J].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2004,25(6): 92-95.]

[4]冯之浚,孙佑海.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Feng Zhijun, Sun Youhai. Circular Economy on the Road:Circular Economy Summit Forum of China[M] Beijing: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5]许增燕. 上海循环经济政策实践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10.[Xu Zengyan.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Circular Economy of Shanghai[D].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10.]

[6]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39-46.[ Yu Liying, Feng Zhijun.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ircular Economy[J].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2005.20(4):39-46.][7]马世忠.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支撑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Ma Shizhong.The Study on Circular Economy Indexes System and Supporting System[M]. Beijing: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7.]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novation

WANG Maozhen FENG Zhijun

(Institute of circular economy,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China)

篇8

论文关键词:价格机制,循环经济,资源开采,绿色生产

建立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需要政府规制与市场的结合。规制性措施能够保证结果确定性,常为政策制订者所偏爱,是促进循环经济最常用的政策,其缺点在于需采取高成本的监督和执法措施,否则确定性难以实现。基于市场的循环经济促进办法同那些目标更为直接的手段相比,看起来比较慢,但他们通常更易实施和管理,而且对政府具有重要的财政效果。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时期,需要在继续加强环境监管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环境资源的重要作用。本文拟从节能减排的利益激励与约束出发,分析构建资源环境价格制度的必要性、实现途径与政策安排。

一.建立资源环境价格是循环经济长效发展的关键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能源)高效运用、节约利用和减少排放为目标,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体系中,既包括自然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的正向流动过程,也包括废弃物、资源化、回收、生产的逆向流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循环经济示意图,

上图中,循环经济发生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表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交换,即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资源,排放废物,又采取各种措施对资源环境系统进行修复,维持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第二层面表现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能源交换,即通过企业的清洁生产、废物交换、垃圾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外溢。第一层面以减量化为原则,第二层面以再利用与再循环为原则,如果第一层面实现零开采,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所需资源完全来自于资源循环,第二层面实现零排放。反之,第二层面大量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势必增加开采行为,影响生态环境。用M表示一定时期内整个生态系统的资源量,V代表从环境系统进入经济系统的原生资源,用W表示经过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整个废物流量,D代表漏损而成为污染物(如石油燃烧后成为二氧化碳,塑料袋包装导致白色污染),R代表废物回收所形成的回收资源(如包装物回收,废水再处理后成为再生水),则有W=D+R,M=V+R,经济的循环程度与开采率V/M成反比,与循环率R/W成正比,当开采率V/M=0而循环率RA=100%时,表示循环经济的零排放原则得到实现。

(二)政府调控与资源环境价格。在上图中,经济系统内部交换形成价格,而经济与生态系统交换不能形成充分价格,这是生态破坏不能补偿,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得不到治理的根本原因。建立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标准、禁令、税收、排污权交易等各种规制性或市场性措施,促进环境资源的使用代价能够在各种要素投入或产出价格中反映出来,以利益诱导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实现循环经济长效发展。建立资源环境价格制度,有基于总量控制或者基于税收两种办法,总量控制是设计严厉规则监测资源获取者及其获取量,环境排放者以及排放量,通过配额交易形成价格,环境税是根据边际治理成本与边际收益设定开采与排放行为税额,促进外部效应内部化。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资源环境价格,除了有关经济主体的参与外,必须要有政府的主动干预,尤其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必须采取跨国际的集体行动,这正是循环经济价格支持必要性所在。

(三)资源环境价格的作用。(1)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清洁生产。在资源自由流动条件下,各部门产品价格标杆是成本,后者又由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平均利润构成,传统价格体系中资源环境价值未得到体现,非循环型企业环境成本偏低,获得超额利润,资源过度流入传统部门,清洁生产得不到推行。通过价格支持,把资源环境价值反映到要素价格中,可以优化资源在循环型与非循环型部门间配置;(2)激励技术创新。减量消耗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废旧物、控制污染物排放需要增加环保投资,但是循环利用资源能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不仅取决于资源消耗量的减少,还取决于资源与替代要素的价格对比。提高资源消耗代价,可以增加节约资源的边际效益,企业增加环保研发、技术投资、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的动机将会加强。(3)对宣传教育构成有力配合。在资源高价、环境有价和污染受罚的氛围下,将会促进企业形成清洁生产方式,消费者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不仅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而且通过人们习惯改变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资源环境价格的实现

根据资源流动的路径,根据一般均衡模型,可测定开采、回收、制造、消费、废弃物排放等循环经济各环节上的资源环境价格,促进整体社会福利最优。

(一)污染物排放

污染物包括工业污染物和生活垃圾,有固体、气体、液体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污染物代表着资源从循环系统中的漏损和环境质量的降低。在传统市场经济中,环境使用是近于免费的,制造商不考虑污染排放加诸自身的修复和治理成本。污染物定价核心在于,综合考虑污染物毒性、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净化能力、外部治理和生态修复成本等因素,通过对污染与垃圾排放加征适当“价格”(如税收),或者设计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形成排放与治污的利益约束激励机制,消除市场均衡排放量与社会最优均衡排放量差别。

具体支持工具可选择排污税、排污费或排污权交易。通过简单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可计算出工业污染的理论定价为:t=-mu/u,垃圾外部性的理论定价为:t=-mu/u;m为常数,u与u分别表示污染物边际负外部性,u为无污染的三产边际效用。发展中国工业化尚未形成,三产边际效用大,其污染物排放定价相对发达国可较低,这也正是“共同而有区别”责任原则依据所在。

(二)产品消费和回收

在某些条件下,度量生活废弃物排放成本较高,打击违法丢弃垃圾的技术难度较大,难以直接定价,必须考虑变通方法。基于垃圾由产品消费而产生,由分类回收而减少,为减少垃圾产生与排放,一个可行路径是征收消费处置税t,对回收行为进行补贴t,分别反映增加单位产品消费所导致的外部处置成本和增加单位回收资源所免去的外部处置成本。其计算公式为t=-mu/uq;t=-tq,给定q和q的符号为正,mu的符号为负,t>0表示以税收抑制污染品消费,t表示以补贴鼓励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其价格支持工具有消费者回收押金返还、消费税等。在回收押金返还体系中,对工业产品预收的押金代表着消费处置税,对提供回收返还的押金代表回收补贴,当废物函数采用最简单的形式q=r+g时,返还押金将代表着回收资源数量。当q<1时,返还的押金小于回收资源量,在极端情况下,q=0,说明只有污染排放而无回收资源,此时须对污染品消费征收生态税。

(三)资源消耗

在技术固定的条件下,工业污染间接地由资源投入尤其是能源消耗量决定,避免某些工业污染物直接定价的可行路径是对原生资源投入价格进行调整,比如以能源含碳量为基数对能源征收碳税,代替碳排放的定价。理论计算公式为,t=-mue/u,e为污染函数,表示资源开采消费行为与生态环境破坏间的关系,可选择的政策工具如资源生态税、能源消费税,力度能反映资源消耗对环境污染的大小、生态修复成本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社会对环境污染所能承受的力度。对于某些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可采取开采总量控制与配额交易。

(四)绿色制造

产出是垃圾的源头,也是回收资源的源头,大多数产品都是循环程度不等的产品。资源回收成本太高,会增加所需处置生活垃圾与工业污染,为鼓励产品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应根据产品使用导致环境损害大小确定测算其清洁程度和绿色性能。污染型产品应该征税,税额大小视增加单位回收资源对外部性的边际净贡献确定,绿色性能良好,回收性较强的产品应该补贴。政策工具既可采取基于税收方式,如根据工业生产污染程度不同征税(或补贴),也可采用基于投入的方式,如对清洁生产项目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资助,或采取基于交易的方式,如应对气候变化的CDM机制、碳减排自愿交易,或者采取可贸易的固体废物回收配额,如对某一特定产业设置最低回收水平或回收率(如产品总重量的50%必须收回),厂商可自行回收或付费委托专门机构回收,也可以从回收率比自身应尽义务更多的厂商购买配额,通过各方交易形成固体废物价格,减少达到最低回收标准的成本。

资源环境价格在上述各环节的配置是相互联系的,支持政策可以是源头导向或末端导向。末端导向循环经济政策重点在于对废弃物发出价格信号,由物质流动从下至上,依次向消费、制造、流通、开采环节延伸,刺激绿色消费,引导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减少资源开采,促进减量化和再利用;源头导向的循环经济政策是在根据从上至下的物质流动路径,在物质(能源)流动的源头发出价格信号,依次向开采、制造、流通、消费环节延伸,如开征资源税,依次将税负分散于各经济主体,抑制原生资源投入,节约能源;末端导向的循环经济支持其核心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源头导向循环经济其核心是节约能源(资源),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两者相互呼应与配合,构成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三.构建资源环境价格制度,促进循环经济长效发展

由于各国资源储量和环境禀赋不同,工业化所处阶段不同,消费者对经济福利和生态福利的偏好不同,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有差异,循环经济的主要支持路径和政策重心就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发达国循环经济由垃圾问题而起,重点是“垃圾经济”(3R)和最终安全处置,并向生产体系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延伸。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面临消费环节大量废物问题,更面临粗放发展所带来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严重所引发的环境挑战。(1)“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2)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建筑、造纸、纺织、食品等主要工业行业能源消费高,污染排放量大。工业约占能源消费总量70%,其中大企业又在40%以上。(3)人均资源缺少,除煤炭外,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工业企业资源消耗粗放,综合利用效率低,加剧了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

根据上述约束,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要以资源(能源)消耗减量化为重心,采取源头导向的循环经济政策,合理分配资源(能源)开采利用、绿色制造和工业污染治理等环节治污责任,构建资源环境的价格激励机制,以达到鼓励绿色设计、减量消耗资源、发展生态产业、防控工业污染之目的。

(一)以建立生态修复和补偿为核心推进开采环节的环境定价

我国长期实行资源低价政策,资源价格未充分反映其生态价值。如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平均为1.18%,国际可比费率一般为2—8%,石油、天然气、黄金等矿种补偿费率更低,油气为1%,黄金为2%,远低于美国12.5%,澳大利亚10%的水平。在矿业权取得环节,目前实行行政审批与市场招标“双轨”并存体制,全国15万个矿山企业中仅2万个通过市场机制取得,企业付费水平低。由于无偿取得,企业并不珍惜到手的资源,造成采大弃小、采富弃贫、采主弃副的掠夺性开采(李国平,2006)。在现行资源产品的比价关系下,一方面资源开发的增值部分过多地流向产业链下游,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另一方面,在现行资源价格体制下,生态补偿机制缺失,矿区生态环境恶劣。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180多处,塌陷坑1600多个,塌陷面积1150多平方公里;采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占工业废水的10%,采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0%,因露天采矿、开挖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和侵占土地面积约26.3万公倾(郝瑞彬等,2007)。采矿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某省因采煤造成了18个县26万人吃水困难,30万亩水田变成旱地,全省井泉减少达3000多处。

资源价格改革第一步要打破矿产资源开发垄断和市场分割局面,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矿业权市场竞争机制,由第三方评估,根据资源储量、开采难易程度给出一个基准价格,通过“招、拍、挂”形成矿业开采权的市场交易价格(王春秀,2007)。对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可探索采取总量控制开采量,分配各矿山企业配额,通过各企业对开采配额交易方式促进可持续价格的实现。资源价格改革的第二步要以财税制度的完善,实现外部补偿价值的内在化。我国多数资源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利用资源的工业主体分布于东部的三资企业,在低价政策下,资源开发带来的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灾害防治由资源所在地承担,资源开采带来的收益由东部下游工业企业获得。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在于开征资源生态税,建立“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相应的转移支付机制,分项用于重大的生态治理、社会救助、扶持生态产业。

(二)以能源税制改革为核心,促进节能减排

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相对廉价诱导产业间的能源配置从高效部门向低效部门转移,形成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主要能源品种实行上游市场定价和终端政府管制的价格政策,如煤炭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原油实行与国际接轨,海上天然气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是政府对终端消费的电力、成品油等主要能源品种的定价仍保持决定权。

基于能源行业垄断为主的结构,在不具备完全放开能源市场的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最为可行的路径在于开征能源税与实施节能补贴,既满足工业发展对能源使用的需求,又充分考虑能源消费外部性,节能鼓励。具体支持可从管制价格校正、环境补偿与节能补助等三方面着手。针对价格管制,要完善权益性能源税收政策,如开征能源补偿基金税,对境内开采和使用能源的生产者、消费者从量定额计征,形成基金,对后代资源持续利用的权益损失进行补偿。针对能源环境补偿,要健全限制性税收政策,调整消费税,开征碳税。以含碳污染物的排放量为税基,依据预定的碳减排水平估计最优排放水平下的碳税税率,提高现行汽油、柴油、燃料油等能源的适用税率,把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耗能产品纳入计征范围。同时,配合以节能指标交易,将规划所要求节能总量分配于各区域各用能企业,通过节能指标交易外化能源使用的外部生态成本。针对节能鼓励,要完善激励性能源税收政策,对关键性、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设备和产品的生产、销售与进口,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减免优惠或即征即退;耗能突出的行业增值税税率按能源消耗量从量累进定率,产品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反之,投资购置节能设备允许采用加速折旧,在一定额度内抵免企业所得税,以利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节能进程(樊丽明郭琪,2007)。

(三)多管齐下,建立清洁生产的价格激励

在工业领域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现新增产值由低消耗第三产业为主,对于减量化意义极为重大。采用清洁生产方式,由于在企业内部增置了相应设备,设施及人员整洁三废,其环保成本相对于传统生产更大,但是社会治理成本小,传统生产方式内部环保成本低,但是社会治理成本大,价格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和内部成本外部化,使清洁生产成本低于传统生产成本(伍世安,2009)。

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排污行为征收环境税,使调整后传统方式边际环保成本大于清洁方式的边际环保成本,推动企业转型;或推行排污权交易,形成排污权价格。根据区域污染减排要求,企业生产状况和排放标准,确定一个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将之分解配额给企业,实现限额排放,超量重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者要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放,或者向清洁企业购买排放差额。第二种是对清洁生产方式的内部减排给予激励,实现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其措施有:(1)对环保研发给予财政资助,环保设备贴息支持,按照能源审计单位的产品能耗诊断结果,对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设备和产品实行增值税减免或即征即退,加大税前抵扣节能产品及设备研发费用的比例;(2)设立清洁生产专项资金,采取补助或者事后奖励方式,对应用和推广示范项目,按照总投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3)推行绿色产品认证,把各类产品中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佼佼者选出,予以肯定和鼓励。如欧盟于1992年出台了生态标签制度,对于每一产品规定了自然资源与能源节省情况、废气(液、固体)及噪声的排放情况等标准,厂商必须向指定的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根据调查,有75%的欧盟消费者愿意购买“贴花产品”,即使“贴花产品”的价格稍高于常规产品,消费者仍倾向于绿色产品。如“贴花纺织品”的价格比普通纺织品要高出20%~30%,但绝大部分欧盟消费者仍愿意购买前者。

参考文献

1 李国平:《我国能矿资源价格改革的构想》,《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2 郝瑞彬等:《矿产资源价格扭曲:成因、影响及改革建议》,《中国物价》2007年第11期。

3 王春秀:《矿业权市场效果分析》,《中国矿业》2007年第12期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酒店运营;模式

自20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酒店业开始迅速发展,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酒店占地约5亿多平方米,从业人数高达500多万人。酒店是人们休闲、放松、社交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高能源消耗的代表产业。当今整个产品服务系统仍处于资源、产品、废物单一循环的经济发展形式之中,呈现出高消耗、高投资、高污染消极效果,能源与财力的双重支出,也就意味着资源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实行可持续节约资源策略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酒店运营的首要目标。酒店经济循环运行基础是将废料重新利用和清洁生产物有机融合使用在产品服务系统的中间过程与最后过程,只能小范围内实现循环经济运营模式,因此,如何减少能源损耗和优化资源配置,成为社会及酒店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发展概念及其现状

1.循环经济发展概念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RecycleEconomy)即物质循环流动经济的简称。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条性发展机制,所使能源大多一次就被丢弃,不可重复循环使用。新型的循环经济提倡顺应地球资源的发展方式,与地球和谐共处,将经济行为整合成“资源、产品、循环利用”的有机运营流程,需要应用生态学规律即生态学研究理论深度探讨,而不是重复的、固定的利用机械论相关手段指导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充分利用物质和能源,达到可再生的目的,在合理的经济循环模式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1]。酒店企业结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3R原则为主导思想,即再利用、再循环、减废量,再利用原则即在过程中提升产品的服务质量,防止过早产生无用垃圾,增加重复使用率;再循环要求物品再应用过后重新转化为可利用能源,扩大资源使用面积,促进消费者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实现整体条件下的循环再生使用;减废量即在输入端口节约能源,从源头杜绝污染,而不是传统方式的末端治理,有效的改善传统工艺带来的废料排放量,降低二次垃圾的生产量。简而言之,循环经济具有低开发、高效率、低污染的优质特征,根据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构建而成的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兴盛促进酒店规模扩大,游客数量骤增为酒店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酒店面对复杂多变、结构多元的市场结构,能源消耗量也在与日俱增。首先,一些酒店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设计过大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过大的饭店设计严重违背了能源运作规律,忽略了建筑面积、建筑方位的合理性,建筑物外墙壁颜色不符合能源吸收要求,建筑物材料隔湿、隔热、保温效果不明显。其次,基础设备不充足,如电表、水表、蒸汽流量表仪器准备不够,致使员工不懂得参考数据,缺乏主动节能和维护环境的意识。第三,饭店正常运作需要耗费大量的办公器材、物资储备、顾客消费用品,但实际在多家饭店出现浪费耗材的现象,很多客人只用了一小部分的肥皂、牙膏、沐浴液等一次性用具便不再循环利用,浪费的同时增加了处理费用。因此,饭店可以应用循环经济运营模式来预防大面积的能源消耗,多方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酒店运营模式发展策略

在循环经济发展形势下,酒店相关的企业单位要对产品从原料到成品整个加工过程认真负责,并且严格要求自身内部团队的管理,贯彻落实循环经济发展社会的严格要求。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

,酒店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会无形中增加企业负担,扩大酒店运营成本,削弱酒店在社会上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进而失去在业界内的竞争机会,但实际则不然[2]。结合上述内容,笔者认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背景下,酒店运营管理的构建体现在三个方面:

1.规范酒店污染来源和处理方式

酒店运行的主体部门包括餐厅、客房、游泳池等娱乐场所,这是主要的能源消耗和污染部门,如水污染、垃圾污染、食物残渣污染和电能浪费等方面。酒店用水量和排水量数目过大,但与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或特殊物质脏水有本质上的区别,酒店污水属于一般有机污水,酒店相关部门不仅可以从根源上防止水源污染,还可制订循环利用和高校清洁生产方案,对不同部门的污水进行分类消化。洗澡用水与洗衣用水耗水量很大,存在化学洗涤物质和轻度有机污染物,属于中等程度污染水。针对这类污水酒店可以单独处理,根据其他酒店污水污染程度和污水数量,采用与其他酒店中等污水共同处理的方式,进而减少一定的处理费用,净化干净的水可以被用来绿化树木、洗车、街道洒水、冲厕所等。为酒店提供能量的一是燃料,二是电能,对于燃料的使用,酒店应结合所处的地域环境情况,尽可能使用人工可再生能源,如利用风力、水力、太阳能、地热替换煤炭、焦油、气等不可再生资源。酒店电能消耗量惊人,其中一盏灯内含多个耗电系统,针对电能设施,应运用现代化的变频系统、节能灯泡等设备减少电能损耗[3]。

2.实现能源事前、事中、事后统一控制

酒店应树立起事前控制污染源的观念,从根源上削减和预防能源的污染浪费,在选用建筑材料与酒店地址时,缩减对大自然的伤害程度,建设施工过程中,建设环节结合当地环境因素,因地制宜节约水资源、电力资源、木材资源,参考科学的能源规划政策,建立新能源与再生资源的综合使用系统,落实相应的节约能源建设理念,保障开张营业不会影响周边的居民生活,具有国家环保局审批通过的营业资格,达成绿色清洁环保的绩效评估成绩,具有与循环经济发展型社会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软实力。酒店中级管理即健全企业内部的规则制度,创建标准化、严格化的服务团队体系,明确每人的岗位职责,在社会上树立文明、环保、专业的企业品牌形象。酒店应掌握好选材工作,尽可能筛选掉一次性原料物品,从设计生产、材料备选、设备维护等各个环节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多次利用,实现经济收益、社会效益、环境优化三者共赢。强化科学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无形的资产代替有形的价值,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背景下缩减能量资源的使用。事后控制即鼓励顾客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消费后产生的废物垃圾进行回收使用,应用于外部循环模式之中,如将酒店产生的高质量废物堆积成有机肥料,作为田地中的有机肥料,节省了废物处理费,酒店成功的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3.政府部门加强相关经济政策的保障

政府部门应从制度层面加强立法指导,深化酒店改革审核方式,制定健全的循环经济酒店运营规则,使节能型酒店经营政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酒店行业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我国出台并实施了一些法律法规,如《循环经济促进法》。但目前存在一定的漏洞,政府只是设立了节约型酒店建设行内标准,但酒店具体的规章制度并不是十分全面,无法站在法律的高度去践行节约型酒店建设,使得酒店建设循环经济发展运营模式前进脚步缓慢。因此,政府应从经济政策方面加强管理,深化法律法规制度,出台符合时代进步的酒店审查机制,鼓励酒店以顺利开展节约型经济为主发展目标,政府采取可实行的企业奖励政策激励企业保持能源持续循环发展,资金奖励或者减少税收,监督和激励酒店行业建立起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生产、健康发展的营销意识和经营意识。并注重技能方面的革新。酒店企业在创新方面会花费一定资金,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与大型设备也需要投入本金,如果酒店缺少运作资金,开展循环经济发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积极与政府寻求合作,认真履行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义务,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如此,酒店缩减了在经营成本上的开支,获得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对推动节能型酒店有重大意义。

三、结语

在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酒店开展全新的营销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对未来的市场建设有着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循环经济与企业追求效益进步并不矛盾,反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实现企业和生态环境共赢的一项优质政策,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作者:谭金凤 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

篇10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2-0016-02

在循环经济环境下,发展装备制造业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的原则。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特点是产品的生态设计、制造过程的清洁生产、报废回收过程中的再制造、资源再循环,将“4R”原则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减量化”的主体部分在于企业的产品减量化设计;再利用和再制造的主体部分在于建立废旧产品回收体系;再循环的主体在于发展资源再生产业。

1 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现状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是位列我省煤炭、冶金、电力后的第四大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69家,从事11大类、60中类、246小类、上千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分别隶属于20多个部门,主要集中在原机械工业系统、电子工业系统、军工系统、纺织系统、交通系统和铁道系统,占全省工业11.5%。全行业现有4户国家级技术中心,19户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2%。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正在平稳前进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令人堪忧。每一年燃烧几百万吨标准煤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的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废气排放量等环境污染物尽管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数值的绝对值还是很大,要想在“十二五”期间顺利实现“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目标,就必须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工作,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各行各业中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为建立“两型社会”提供经济支持。

2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微观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小循环

企业是践行循环经济的主体。对企业而言,实践循环经济的有效做法就是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首先,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和清洁能源。所谓绿色资源,是指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环境没有污染的清洁能源和绿色材料。为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山西省装备制造企业应该努力做到:第一,在生产过程中加大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不断探索降低能耗的途径,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二,在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时,优选绿色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低能耗、少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并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再利用回收材料;第三,在生产的每一环节和每一工艺中,都要对工业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如废气、废热的再利用等。

其次,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就是小循环中的循环经济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对于企业,若某一环节能减少资源的消耗、重复使用原料,就属于清洁生产,而这种生产方式对企业和社会来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2)在中观区域层面,构建相关生态产业链,形成中循环

单个企业总有其内部无法消解的废弃物和副产品,需要从厂外组织循环,这就需要构建相关的生态产业链。利用生物圈中的食物链原理,把不同企业通过某种方式联结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产业共生组合体,使得一家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家企业生产的原材料,最终实现区域内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环境污染的最小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构建区域内的生态产业链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实现企业在生产层次上能源和物料的循环利用;第二,以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为目的与宗旨,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废弃物的输出—输入关系,构建生态共生的企业群落。

(3)在宏观社会层面,把山西省建成循环型省,形成大循环

社会生产活动产生的外部不经济(环境社会成本)是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产权制度的建立,利于促使企业外部不经济内部化,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仅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还需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山西省政府而言,发展循环经济应大力发展社会静脉产业,即资源回收和旧物调剂产业,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经济模式。此外,还应出台各种优惠的产业和财政政策,鼓励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切实抓好循环经济发展五大环节(即资源开采环节、资源消耗环节、废弃物产生环节、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和社会消费环节)的管理,利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社会层面,应重点进行循环型省建设,努力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循环型大省。

3 结 论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制造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当经济向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装备制造业正面临着从主要依靠消耗资源来支撑发展的阶段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支持发展阶段的转变。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为研究对象,在综述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循环经济及其发展模式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深化研究,构建了循环经济的特色发展模式,并设计了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系统。

参考文献:

[1]谭元发.两型社会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与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2]冯之俊.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展望[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2).

[3]李健,顾培亮.论循环经济的制造业技术选择与保障措施[J].现代财经,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