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法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法的重要性

篇1

1.物流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重要性

1.1查漏补缺,及时发现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不足。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拓展了农业产品销售空间,增加了农产品销售量,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则面临着新问题与新的挑战。为了从整体上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有效保护基层民众的合法权益,需给予财务审计工作足够重视。在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时,可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问题与不足之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具体问题,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或解决对策,以此从整体上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成效,推动农业经济获得有序发展。

1.2提高了财政公开公正政策落实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维权意识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新时代背景下,各地政府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实现财政相关内容公开透明化。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相关连带政策,影响到财政公开推广成效。因此,物流时代背景下,通过积极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助于优化工作流程,加大财政公开公正政策落实力度,帮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财务信息,进而为农业经济持续性发展营造良好条件。

1.3提高资金利用率,有效维护集体利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集体资金数量越来越庞大。物流时代背景下,在落实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时应给予集体资金利用,工作足够重视,及时发现资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防止集体资金被浪费,有效维护集体利益。

1.4全面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物流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财务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遵循各项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标准与规范,方可以为后续财务审计工作有序开展营造良好条件。

1.5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性。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性直接影响了财务审计工作成效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通过加大财务审计工作力度,及时查处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公共资源私用等不法行为,以此保证农村干部的清正廉洁性,有效杜绝了违纪违法现象的出现,对村干部敲响了警钟。此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加大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力度可以对村干部产生约束力,使其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规范,将财务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1.6有效开展农村各项工作。物流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助于强化集体财产所有者代表的管理责任。积极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可以科学合理配置农村财务资金,确保农村各项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推动农业经济获得健康发展。

2.物流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现状

2.1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为了维护财务审计工作秩序,确保财务审计工作成效,我国相关部门结合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条例。农村财务审计人员因其学历有限,且法律知识体系不健全,极易导致财务审计工作规范性不足。与此同时,村民未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财务审计工作中的监督职能,致使农村地区的审计工作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管。

2.2审计工作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因部分村组织未给予档案管理工作足够重视,或者日常运作缺乏系统性,致使很多旧数据与账户得不到及时查找。重新调查必然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与此同时,旧数据丢失直接增加了审计工作难度。因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村民在提出相应的问题后,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草率应付,导致相应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亦或者,有一些财务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为了快速完成工作,编造旧数据或者制造伪证,直接降低了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

2.3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现有人才结构来看,部分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达标,直接降低了财务审计工作成效。亦或者,有些财务人员对业务工作缺乏科学合理认知,未接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在审计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或者数据信息精准性得不到保证,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结果。新时期,提高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3.物流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对策

3.1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执法成效。健全的农村财务审计法律法规,可以保证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因此,物流时代背景下,应结合现实发展环境,强化农村财务审计立法,有效约束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依托健全的法律机制,可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并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在出现犯罪行为时,要进行严肃处理,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利益,与基层民众的合法权益。通过合理应用审计相关案例,提高立法的针对性,有效明确法律界限,将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合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定,并积极推动审计惩戒工作顺利进行。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大执法力度,结合相应法律法规,科学合理解决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为农村经济持续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2有效规范审计环境。从现有情况来看,物流时代背景下,有些农村组织未给予财务审计工作足够重视,导致审计工作阻碍重重。因此,新时期应强化审计工作,为审计工作顺利进行营造一个规范化且优质的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各个村集体可以结合现实工作所需,建立起完善的监察机制、纪检机制与审计机制,提高相应工作的震慑性与严肃性,有效优化财务审计工作环境。乡镇组织则可以结合审计工作切实所需,建立起相应的监督部门,抽调监察人员及时监察农村审计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并推动农业经济获得健康发展。

3.3细化审计工作内容。从现有情况来看,若审计工作内容不明确或者缺乏细致性,会直接影响到物流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审计工作质量。因此,细化审计工作内容,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个人,方可以推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通过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指南,明确工作任务,规范化开展各项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工作成效。新时期,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内容具有着多样性,应对各部门的收入与支出情况进行全面性检查,看其是否符合相应规定,也需要审查各部门合同签订工作的合法合规性,以及审查经济去向与支出是否符合现实情况,亦或者债务履行情况等。在实际工作中,农村财务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各项工作内容与工作规范,有开展各项工作。尤其,对于资料复印件等材料,需要加大审查力度,并在审查工作完成后,生成相应的审计结论与报告。各个审计部门应结合相关准则,从整体上保证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成效。在审计过程中应注重集体资金利用审查工作,确保集体资金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应用,有效杜绝资金损耗问题,进而为农村经济持续性发展营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3.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养。审计人员是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直接组织者与实施者,其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因此,村集体或者相关单位应给予人才培养工作足够重视,以期组建一支高专业素养的财务审计团队。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做好人才选聘工作。在选聘环节,全面考察应聘人员的职业素养、知识储备、工作技能等,并择优录用。其次,加强技能培训。通过将培训工作常态化,帮助审计人员不断优化知识体系,提高其财务审计技能,强化其职业素养,并激励着财务审计人员严于律己,有效落实各项工作规范,确保各项财务审计工作有序开展,最终提高财务审计工作成效。最后,权责明确。在工作期间,若发现不合理的支出或收入时,审计部门领导需要立即批评并制止。亦或者,在审计工作中,若发现违规违法的村干部,需要第一时间联络纪检部门,对村干部进行责任追究,并对其依法处置,净化农村财务审计环境。

3.5充分发挥出民众的监督职能。物流时代背景下,社会群众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财务审计工作中的价值。各个地区应积极开通监督渠道,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使得民众认真践行自身的监督权利,有效约束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村民若发现违纪违法情况时,应将具体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监督部门,及时整治违规行为,为农村经济持续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乡镇监督部门可以积极建立微信公众号,在村内宣传板上张贴二维码,鼓励并及时反馈监督信息。亦或者,开放信件、邮寄电话、短信等形式,与民众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

3.6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物流时代背景下,在农村地区积极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有助于为农村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从现有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在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时,其整体的工作成效与预期的工作目标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相关部门应给予财务审计工作足够重视,确保财务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并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在财务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严格把控各部门支出与收入数据,防止数账不符等问题的出现,有效确保财务审计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其次,子啊审查相关合同文件时,需要加大审查力度,有效把控资金链去向,并积极核实资金链的真实性。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审查关联债务。最后,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应保证审计工作的流畅性与规范性,尤其应加大证明文件、原始数据、材料审计报告等方面的审查力度,从整体上提高审查工作成效。

4.结束语:

总之,物流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作为财务审计人员,应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财务审计技能,方可以科学合理地应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所需,并提高财务审计工作成效。以上内容结合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对策,以期推动农业经济获得持续性发展。

引用出处

[1]于德祥.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河北农机,2021(5):6-68.

篇2

一、制度来源——审前羁押司法救济制度

(一) 我国“定期审查机制”的建立

此次刑诉法修订建立的对继续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的制度,虽然没有达成西方国家“逮捕与审前羁押相分离”的制度构想,但却是在“羁押必要性司法审查”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在目前我国羁押决定程序没有独立于诉讼活动、羁押期间没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作出的积极尝试。我国刑诉法第九十三条确立的羁押必要性定期审查制度,和大陆法系国家法院依职权主动对羁押理由和必要性进行复审的制度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希望通过有权机关的主动干涉,加强对被羁押人权利的司法救济。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我国刑诉法规定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主体是人民检察院,大陆法系国家则一般由法院进行复审,审查程序也有所差异。

二、制度追求——人权保障和追诉职能的制衡器

强制措施的适用程序是否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事关公民的人身自由等基本权益,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人权保障的投影。强制措施是否符合正当程序精神,是否充分考虑被强制者的权利,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刑事诉讼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作为审前羁押救济制度的一种,主要应具有两方面的价值追求:

(一)尊重公民基本人权

审前羁押救济制度的产生根源于任意羁押、刑讯逼供和秘密羁押等滥用羁押权的现象,正是这些现象严重侵犯了人权,引起民众的不满,才进而推动了羁押救济制度的产生。相对于其它强制措施,羁押的强制性显然更强,其意味着对人身自由较长期限的限制,而人身自由作为人权最基本的内容,为世界各国宪法所普遍承认和保护。因此,强化羁押等强制措施中的人权保障理念,用人权保障理念实现对强制措施的法治化改造,成为各国刑事诉讼法落实宪法、尊重公民基本人权的一致做法。

(二)控制羁押权力的行使

众所周知,对人权最大的威胁在于公权的不当、违法行使,而刑事诉讼又是导致公民个人权利和公权力直接对抗的程序,其中,审前羁押直接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权利。鉴于被追诉人防御性权利的相对弱小,其在强大、森严的公权力面前显得萎缩,要让过度倾斜的天平离水平线更近,必须对公权力加以遏制,以司法权对审前羁押行为进行审查即是对审前羁押公权力的一种制衡。

三、制度构想——审查程序的司法化改造

在新刑诉法将检察机关规定为羁押必要性继续审查主体的立法背景下,对批准、审查方式进行“司法化改造”,不仅可以达到对强制措施进行控制的目的,而且不会对现行体制造成过大的冲击,使制度变革的成本降为最低,这无疑是当前相对合理、可行的选择。

(一)审查主体适格——选择的中国化模式

首先,检察机关地位属性不同。我国的检察机关是司法机关,具有法律监督的职责。我国语境中的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检察机关除自侦案件外,并不是侦查主体,不应被视为行政机关,作为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力的机关,当然有权进行司法复审活动。其二,我国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是相互独立的主体,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有法律监督的权力,能够起到司法权对侦查权的监督、制约作用。

其次,法院司法裁判范围的不同,决定了我国法院难以承担“羁押救济”重任。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各司法机关之间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监督”的关系,从侦查到公诉再到审判,基本保持了“线型流水线式”的诉讼结构,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审判的刑事案件是经过侦查和审查的案件,而且一般认为,我国法院的审判职能是指实体性审判,因此,在公诉案件中,法院几乎从不参与审判前的活动,也不会对强制措施等程序性措施采取司法审查。综上,在没有形成以司法裁判为中心的诉讼格局的情况下,如果现在直接赋予法院对审前羁押司法审查的义务,则不免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整个强制措施决定适用程序,乃至刑事诉讼程序,产生重大影响,在现有立法未予变革的前提下,必须慎重待之。

再次,检察官客观公正义务的实现,可满足司法审查中立性的要求。在我国,检察官不是被害人的“人”或者侦查机关的“代言人”,而是必须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履行公诉职能和法律监督职能的司法官员。为了达到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维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目的,相比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防御权,我国更加重视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监督。检察官这种在审判前所具有的地位,为检察官能够保持中立的立场进行司法审查提供了相关制度保障。

(二)正当程序——保持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司法属性

从本质上来讲,审前羁押是对犯罪嫌疑人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的干预,为了确保干预的合法性,防止有权机关滥用干预权力,各国一般都制定了最严格的羁押决定程序和羁押救济保障程序,运用现代司法审查理论,通过司法裁判活动,在正当程序中实现对被羁押人人身自由权的法律保护。学者诟病已久的检察机关作为批捕主体不“适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认为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程序具有重大缺陷,这种“内部行政化”的审批模式,不仅导致逮捕必要性审查缺失,还剥夺了嫌疑人的辩护权和其它救济权利。然而,司法审查并非法院的专属,司法审查的核心是采取司法的程序进行审查,即决定羁押以及继续羁押所依据的程序,必须与司法的基本要求相符。比如,指控方要求羁押,要说明理由和根据,应允许另一方提出辩解意见,居中裁判等。

首先,检察机关居中裁判,听取双方意见。新建立的羁押必要性继续审查制度,作为逮捕后的审查活动,也应吸取司法裁判的精神,将审查程序公开化、明确化。只有构建以检察官为中心,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相互对立的双方当事人的三角诉讼结构,使检察机关作为审前程序的中立者,才能保障程序的正当性。

其次,检察监督理论与现代刑事诉讼司法审查理论相互结合,法律监督也要遵守正当程序。为了防止有权机关滥用干预权力,必须使有权机关受到中立的第三方的司法审查,给予被羁押人充分的程序保障。

除了主体适格和程序保障,完成审查程序的司法化改造,还需要实体保障,即明确审前羁押的法定理由,防止逮捕羁押功能的异化,并在裁量是否具有羁押必要性时,坚持比例原则,实现对被羁押者人权保障的价值追求。

(三)实体保障——羁押必要性的审慎审查

篇3

在与中介机构的业务执行过程中,很多申请人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既然已经支付了费用,中介机构就应当使其申请获得授权。毫无疑问,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必须搞清一个重要问题:专利申请人与中介机构究竟是什么法律关系?是委托还是?因为这涉及到由谁来承担专利申请的法律后果。

1法律关系分析

法律关系的发生要具备主体、法律事实(法律行为或法律事件)、法律规范三个要件。委托和属于平等主体之间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其差异表现为:在法律关系主体上,委托一般只有委托人和受托人,则有被人、人和第三人;在行为特征上,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实施法律行为,而人则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在行为结果的法律约束力上,委托仅及于委托人和受托人,对第三人不产生约束力,而则及于被人和第三人,对人不产生约束力,即只有才会在被人与第三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法律关系,而委托仅仅产生事实行为;在法律规范的适用上,委托受我国《合同法》调整,主要由我国《民法通则》规范。

考察专利申请人与中介机构关系的形成过程可见:中介机构(人)通过申请人的单方授权获得权,然后以申请人(被人)的名义、而不是以中介机构的名义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三人)提出专利申请,并形成仅仅是在申请人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不平等主体间的专利申请行政法律关系。显然,该行为特征符合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第2款“人在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而委托合同在此仅仅是中介机构与申请人之间产生权的基础法律关系。

由此可见,专利申请人与中介机构的法律关系属于委托关系,对此申请人应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

2与中介机构沟通的重要性

《民法通则》第63条第2款还规定,“被人对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可见,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中介机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受理、授权、驳回、无效等)最终是要由申请人来承担的。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与中介机构做好沟通的重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沟通形式莫过于技术交底书。

技术交底书只是我们与中介机构沟通专利申请技术方案的一种技术性文件。中介机构的专利人在理解了专利申请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撰写出符合法律规范的专利申请法律文件。显然,技术交底书是申请人与中介机构沟通的重要形式,对专利申请法律文件的质量、专利授权前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供一份清楚、完整,使人不用花费过多的复杂劳动就能对专利申请技术方案内容十分易懂的技术交底书,既是申请人的职责,也符合申请人的利益。

3写好技术交底书的原则

如何才能写好技术交底书呢?首先,最关键的是要让中介机构的人看完技术交底书后能够容易地读懂技术方案,其次是要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指南》就专利申请法律文件中说明书撰写的要求相符。其中,让人能看懂显得最为重要。因为人不可能是各领域技术的专家,即使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有时也甚至会达不到所申请专利技术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如一件涉及分子遗传学技术专利申请的技术交底书中有这样一段技术内容:“本发明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方法,对铁皮石斛试管苗及其它种类石斛属进行了研究,获得了RAPD图谱,从中筛选出铁皮石斛试管苗特异性条带”,此段文字存在的不足是没有交代清楚把铁皮石斛试管苗特异性DNA条带从上述实验产生的众多RAPD图谱中筛选出来的方法或标准是什么。

所以说,写好技术交底书最关键的原则还是要清楚,让人易懂。只要内容描写清楚、易懂,其它法律方面、格式方面的问题,相当程度上人会替申请人解决。

技术交底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名称、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或实用新型内容(目的、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具体实施方式等,具体要求本文不再重复,可见相关参考书。

4对专利申请人与中介机构沟通的归纳

申请人在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专利申请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其所形成的是一种委托法律关系,而且一般情况下,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由申请人来承担的。

为此,要充分重视与人以技术交底书方式的沟通,不要把人视作本领域技术专家或是一般技术人员,清楚描述技术方案的内容,使其容易地理解专利申请的实质。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技术评审;职能

1.财政投资评审的定义与特征

财政投资评审作为组成财政职能的关键部分,是财政部门对于财政性资金项目投资的竣工决算、工程概算与工程预算进行审查和评估,及其对使用科技费用、国土资源整改费与技改贴息等财政性项目资金实施专项检查的一些行为。财政投资评审主要是通过财政部门委托相关的投资评审机构实施。在对项目进行评审时,往往会存在着同一工程项目,分别由社会中介机构与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而且还出具了相关的审计结论。但需注意的是,应该区别对待两者审计结论,而对于审计机关所出具的相关审计结论,如果不具备确凿证据,则不能轻易的把其结论;而对于社会中介结构所出具的审计结论,则不可以轻易的相信,而是把其当做参照,并按照自己的评审方案与评审计划进行评审。

2.科学定位技术评审工作

水是生态之基、生产之要、生命之源。而水利是现代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取代的重要支撑,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难以分割的重要体系保障,其具备着非常强大的战略性、公益性与基础性。水利事业的职责主要是从事政府所投资建设的公益事业,而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准备工作实施技术服务于技术评审,也隶属于公益事业的范畴。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是财政投资,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财政投资往往是公共性的,其直接的为市场提供公用设施与基础设施等外部条件,由于其性质为公共性投资,首要目的则是为社会利益进行服务,而不是对项目自身的市场赢利进行追求,所以,对政府所投资建设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案可行性与投资合理性进行评审一定要选择社会手段,而不是选择商业方式进行评审。

明确服务对象,可以称之为是技术评审在以往与未来中发展和生存之本。技术评审需要先为政府项目投资提供决策服务。就宏观的角度而言,技术评审需要站在高处,并且需要具备宏观的意识与长远的目光,做好政府投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手与参谋,以此为合理有效的使用与配置公共资金提供更加可靠的工程造价与技术方案,从而使政府投资失误有效的得到减少与避免;就微观的角度而言,技术评审需要通过自己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范以及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各环节规范与规程要求,并通过规范与科学合理的评审,从而为政府在对项目进行投资建设的过程中提供更加可靠与扎实的专业技术当做依据,并为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进而保证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方案的可行性与投资的经济合理性。

3.明确技术评审工作的职责

财政评审工作能够明显的使财政投资效率得到提升,其内容牵涉着众多方面,往往根据投资项目自身效率进行评审,并对项目自身的活动结果、活动情况与活动过程进行考核,更加的对微观经济进行重视,而不是对所出现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投资。尽管项目评价牵涉着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但依旧是紧紧围绕着项目自身实施的。评审工作需要熟练的从政府的指令性方式中得以摆脱,充分的掌握市场知识与手段的运用,并积极的从方法与制度上对实施工程量计价清单的基础下的新方法与新思路进行研究,并把政府投资项目的专家评审机制与公共参与等加入其中,从而使决策咨询的力度加大,并能够更好的与政府管理投资的需求相适应。加快构建评审信息系统,有助于及时的对市场价格信息进行掌握,并通过所积累的经验与相关资料,合理有效的通过以往数据来对未来投资趋势与市场变化进行预测,从而使评审进度有效的提升,并有效的对政府投资进行控制。

最近几年,很多地方已经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水利建设之风,并顺利的使水利跨越式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面对水电水利建设项目的日趋增多,所暴露出的有关于水利工程存在的技术缺失可靠性、实际投资额与工程量同设计之间具备着很大的差距以及建设方案缺乏创新等关键的技术问题,使得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审查工作变得更加的迫切与重要。相关部门不断的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战略决策部署,并据此提出了加快进行兴水强滇建设战略的重大决定,并使关键的骨干水源工程施工建设进度加快,从而使得技术评审工作责任重大,且任务繁重。技术评审需要积极的抢抓历史机遇,并坚决的根据省委与省政府所提出的相关水利建设的重要目标,使自身具备的专业技术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认真的对技术评审工作所具备的职责进行履行,并通过技术评审具备的职责,促使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质量日趋提升,从而科学、可靠与公正的为政府水利项目建设的决策提供更为关键的技术保障与技术支持。此外,为了使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的得到优化,则需要不断的使投资效益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具备的重要作用。

4.规范与完善技术评审工作

水利工程技术评审作为具备很强技术性、政策性与专业性的工作,如果想要让评审工作能够规范的进行运作,并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使自身具备的重要职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一定要不断的构建与健全评审机制,从而实现同水利行政职能间的紧密连接和充分结合。而想要切实可靠的使技术评审具备的重要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则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4.1把制度当做切入点,使依法评审成为现实

现阶段,水利工程的技术评审工作在牵涉微观范畴内的运转流程、业务范围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并不具备可靠的法律依据,所以就导致评审工作缺失确定性与规范性,所以在对指导技术评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的过程中,能够让水利评审体系有机的形成有序、统一与规范的行为规范。

4.2把调整机构性质当做切入点,让评审机构充分发挥行政职能

将评审机构归属于政府行政体系,抑或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并把水利工程技术服务与技术评审等行政职能成功的赋予给评审机构,这样的话则能够有效的对评审中心则为中介结构的错误争论进行回避,从而让评审机构能够真正公平与公正的履行其自身的技术评审关键职能。

4.3把加强评审质量当做切入点,加强技术评审科学性

评审质量作为水利工程评审过程中的重要生命线。现阶段,全国评审行业并不具备统一的、可靠的质量标准,而评审报告的质量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其格式也不尽相同,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委托人员在进行决策比较时遇到困难。而制定统一的规范,并对行业标准进行明确,既有助于进行对比决策,还有助于构建项目绩效评价机制,从而为政府最终的投资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4.4把构建电子网络当做切入点,从而实现技术与人才的资源共享

如果水利系统具备专家人才库,那么异地聘用专家则就会变成可能,而技术资源共享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地区间存在技术壁垒,还可能会是由于存在网络,而使远程评审成为现实,这样的话则能够使评审成本有效的得到节约,从而使成本实现最低化,而使效益实现最大化。

5.结语

水利工程技术评审工作是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的重要课题,需要不断的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使其得到完善与进化。所以,一定要使科学发展观更加的牢固,并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与精神,勇于对水利工程的技术评审工作的新路子进行探索,以此使技术评审可以更加的公平与公正,并使技术评审更加的真实与准确,从而使水利工程的技术评审能够真正的发挥出行政审批职能。

【参考文献】

[1]李晓霞.交通工程检测中心顺利通过“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监督评审[J].交通标准化,2011(13).

篇5

关键词:审计文化;审计法规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审计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构成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推动审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更好的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服务。

一、要明确审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国家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握方向,理清思路,明确指导思想。着眼于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审计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一)审计文化建设着眼于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

审计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是审计组织存在的前提和目的,是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动因和目标。审计文化对审计事业的发展往往可以起到更本质、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来凝聚人心,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增强为审计事业发展多作贡献的内在动力;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深化审计群体共同价值观的认识,总结审计文化研究和假设方面的成果,探寻审计活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把审计总值转化为审计人员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不断强化良好的审计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而推动审计工作和审计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审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审计文化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是审计文化建设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审计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审计人员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满足人、尊重人、培养人、帮助人、成就人。审计机关除了为审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外,更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审计人员自我发展的需求,参与的需求、个人成就感的需求。只有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被最大的调动起来,潜能被激发出来,审计机关的建设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要着力加强审计法律规范建设

法制建立的核心在于权力要有制衡和监督。实践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法律建设中的深层文化的传统弊病需要得到解决,从而为审计文化的培育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从审计立法的发展趋势和审计文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以下方面上需进一步完善:一要适时再次修订审计法,力争实现审计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二要充实完善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中与审计监督有关的内容;三要通过审计实践积极提出对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立、改、废的建议;四要搞好审计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工作,使审计法律规范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保障审计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执行;五要完善审计法律与法规的配套工作。

(二)完善审计规章和准则体系

在完善审计规章和审计准则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指导思想:一是按照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在要求,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基础,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准则,将审计法律、法规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二是坚持客观、统一、绩效的原则,从审计上作实际出发,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三是遵循相关、科学、简便的原则建立起来相互配套,操作性强的审计准则体系;四是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现国内外公认的审计原则;五是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期实施,成熟一个一个,切实保证审计准则的质量;六是对原有的审计规范作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

三、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途径的组织保障

做好任何工作都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国家审计文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推动,需要创新体系来保障审计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和长远发展。

(一)建立审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工作的变化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采取新的措施。审计机关应设立审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除确定(下转第74页)(上接第72页)审计文化建设的主要负责部门以外,还应根据职能和特点将审计文化建设任务分解到其他各部门,使审计机关各级领导都能够负担起推动审计文化建设的职责和使命。构建审计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完善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制度,是开展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健全审计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整个审计工作及全体审计人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建立一种全员参与和分工协作的机制。首先要将审计文化建设纳入年度工作总体部署,通过审计工作会议等场合和实际提出明确要求;其次要把审计文化建设列入日常重要工作内容,做到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把与审计文化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落实好;再次要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完善奖惩机制,营造审计文化建设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氛围。如果没有建立起审计文化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就不能保证审计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篇6

,进而造成了内审风险的持续性。另外,内部审计不能像外部审计那样,可以因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较大而拒绝承接业务。内部审计几乎不能主动选择审计项目且独立性相对较弱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具有特殊性。虽然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并且具有持久性和特殊性,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办法降低或者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在分析梳理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之后,我们仍可以采用科学的审计程序、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内审队伍等方式来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将内审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的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速度远远没有跟上。通常认为,一个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能够在规范实务操作,提升实务工作的质量,降低相关风险上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实务界的参照准则只有2003年审计署根据《审计法》编制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由此可见,因为缺少完善健全的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准则,会导致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出现无法可依,无据可引的情况。在某些法律法规没涉及的空白领域,内审工作人员也必须依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开展工作,从而导致即使面对同一项事项,不同的审计人员可能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进而干扰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我国目前的缺乏完善健全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会在一定程度诱发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企业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是关系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只有赋予内审机构充分的职权并保障其高度的独立性才能使内部审计发挥出有效的评价和监督作用。通常在现代企业制度更为完善的西方国家,企业的审计委员会通常隶属于董事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的组织架构能够更好的保障内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从而使审计委员会充分发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经营管理的漏洞等功能。但是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中,企业审计委员会的隶属机构则出现了多元化。例如不少企业的审计委员会由纪委部门管理或者隶属于企业财务部,而内审机构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企业占比仍然不高,而且大多是治理结构更为完善的上市公司。这样的管理模式就普遍导致了企业内审机构的独立性难以保障,监督评价等职权受到限制,从而进一步诱发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不规范

内部审计不同于企业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以改善组织运营和提升企业价值为目的的审计活动。其内容不仅包括对财务报告的公允进行评价,而且还包括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和发现运营管理的漏洞。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要求更为严格。但目前在实践中内审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普遍没有严格遵守程序规范,仅仅依靠自己的知识或者经验获取审计证据,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多数企业的内审人员运用的审计方法也不能适应现代审计规范的要求。目前的“风险导向审计”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向导,结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等因素,分析梳理出企业可能的风险点进而分配审计资源。但目前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讲,其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账项审计的层面,仅仅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例如审计人员在抽查样本时主要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而没有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从而影响了审计结论,增大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内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企业的生产经营归根到底依赖于员工个体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内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由于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导致内部审计对于内审人员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职业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仍然较低,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内审工作的需求。首先是因为企业往往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招纳的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较低,且缺乏有效的后续教育,导致内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有限。企业中的审计委员会的话语权较低,缺乏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流程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有效职权,进而影响内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其次,从组织架构上讲,我国多数企业的审计委员会隶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缺少专职的人员任职,相互借调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缺乏一个稳定成熟的团队,就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无法保证,增大了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内部审计法律建设

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对于加强我国的内部审计建设,提升我国的内部审计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建立一个层次、全方位的法律体系。此举一方面可以在法律层面强化内审机构在企业中的独立性,确定内审机构的职能权限、人员架构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实务界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指引和规范,保证企业内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是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进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关键。首先要从内部治理结构上保证审计委员会的高级别及充分的自,审计会的委员设立应当参照西方成熟的公司制度,内审机构隶属于公司董事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种直接隶属董事会的组织架构可以保障审计委员不受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即自主的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报告,以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保证内审人员的充分独立性。审计委员会应有企业董事会成员组成,保证内审人员有足够的话语权。在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时,还应当实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回避等制度,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能够保持应有的公正和客观,保证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能够符合相关审计制度和规范的要求,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三)改进内部审计模式

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以查错防弊为目的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要求。企业应当选择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它包括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采用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细节测试等方法发现并规避企业的潜在风险点。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基础,集合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包括市场环境、内部控制、治理结构、业务流程等方面,对企业的整体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评估分析,发现并将企业的潜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并将潜在的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因为风险导向审计整个过程是以发现并控制风险为目的,能够较好的处理应对企业在完成战略目标过程之中的各种风险,所以这种审计模式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因此为了提升我国的内部审计整体水平,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企业应当尽快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

(四)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篇7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与内容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

虽然绩效审计这些年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尚且不足,所以对其定义的判定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第九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总则中称,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类型的审计,即对政府当局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英国国家审计法中是这样定义的,绩效审计就是针对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类似机构,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调查以及所使用资源的效果性、效率性、积极性的评估。世界各国对此也都有类似的定义。

基于此,国际上对绩效审计的定义进行了总结,最终归纳为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简称为3E。我国相关学者也都基本赞同3E 定义,同时也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竹德操等人表明了自己这方面的看法。他们认为,关于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主要是由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情况,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评价、分析,并总结经验结合发展前景,提出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案,使其更加适用绩效审计的活动。李凤鸣则提出另外一种观点。他指出,绩效审计就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实施的一系列审计活动。虽然各国学者与机构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都有着不同角度的研究与判定,但他们的基本观点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即大家普遍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就是围绕被审计单位所占有的政府公共资金各方面使用情况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审计: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也就是当今国际上普遍采用的3E 定义。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从单纯字面意思来理解,也就是对政府各个部门的业绩来进行评价与考核,其结果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的基本职能。因此,要了解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就要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能,对各部门考察的指标以及考核的结果。其内容应该包括:对政府制定政策的评估,对政府所做出决策的审查和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包括经济、社会、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国有资产管理行政效率、廉洁状况等方面的绩效进行审计。在真正实施具体的绩效审计项目时,审计人员要从全局上去看问题,既要关注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又要考核与此相关的社会效益。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从20 世纪80 年代初,政府绩效审计开始出现在中国,我国就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到目前为止,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在我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开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政府绩效审计并未在全国普遍展开,许多问题依然存在。大力推进政府绩效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建设良好政府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快更好地从财务审计转型向绩效审计,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法制建设不够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设立。

从绩效审计开展以来,许多国家针对绩效审计这一问题,经过各种研究与讨论,制定出有关的法律与法规。例如美国审计总署早在1972 就颁布了《政府审计准则》,其中就包含了绩效审计的相关内容;英国在1983 年颁布的《国家审计法》中则主要指出了公共资金的使用监控,并明确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我国1994 年颁布了《审计法》,却并没有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相关的授权,之后1996 年1 月又提出了《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规划方案》,1997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06 年正式颁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上这些法律法规都不够健全,而且与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形势很不适应,不能成为开展绩效审计的标准。除此之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更是纸上谈兵,毫无进展,致使政府绩效审计难以深入开展。

2、体制不合理。审计体制是政府绩效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行政型的审计体制模式,也就是绩效审计既要受到上级审计机关的监督,同时也要接受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察这样一种双重领导。这种体制的弊端是:

(1)不能真实客观反映问题。这种体制将审计监督主体与审计监督对象,共处在一个利益主体里,具有同一隶属关系,不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不能有效发挥绩效审计的监督作用,也就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

(2)透明度较差。在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往往处于控制垄断地位,导致审计人员不能收集到很多重要信息,无法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难以开展有效的公共活动,从而影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透明度。

(3)审计的独立性比较差。一般国外的审计法会明确规定把审计机关组织、审计长和其他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相互分离,保持各自应有的独立性。而我国目前采用的是行政型的审计体制模式,这种体制会严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妨碍审计职能的发挥。

3、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不足。

当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缺乏,学术界对诸多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规定性命题也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统一的结论。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阐述版本各种各样,争议很大,而对象、职能、目标、依据、标准、评价指标等零散杂乱,不能形成统一结构的绩效审计体系。另外,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尚且不成熟,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技术方法、工作体系、评价标准以及内容等方面还缺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以及制度化的审计模式。

4、政府和公众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公众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还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大多数人都只是听说过审计这个名词,至于它的内容、目的、具体的操作范围又是什么,许多人都知之甚少。一些文献上的记载也仅停留在对国外情况的描述,甚至有人认为,绩效审计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大家对政府绩效并没有给予很大的重视。另外,资金拨付方面也没有得到上级机关的高度重视,各项体制机制尚需要大力完善;政府对于各项业务的开展也没能更好地发挥监督权,因此整个绩效系统的运行存在很大的漏洞。

三、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政府绩效审计有法可依。

完善法律法规是顺利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到2006 年2 月我国新的《审计法》修订完成,但依然没有对绩效审计的法定目标、审计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仅以这项法律作为绩效审计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具有局限性,因此加快修订补充相关法律法规具有紧迫性。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目前所处的状态尚且是不完全授权的,在开展绩效审计过程中必然存在风险。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我们应该结合本国发展国情,吸收国际先进绩效审计经验,在有效落实现有《审计法》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更好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使得绩效审计实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使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深化政府绩效审计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审计试点工作。

我们应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使之向立法型模式转变。在立法型模式下,审计机关受全国人民大会的管辖,其权限由宪法赋予,工作不受行政部门和其他方面的干涉,直接向人大提出报告,向人大负责,这样可以使得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得到有效保障。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争取早日发展成为立法型模式。另外,选择一些重点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试点工作,也是推进绩效审计的有效措施,为我国全面开展审计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三)推进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建立。

从我国审计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有机融合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特性,只有做到3E审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绩效审计。因此我们应该从这个本质出发,打破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对政府绩效理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得出具有更高价值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当前一方面要研究开展绩效审计的具体程序与方法,为真正实践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要把实践中的经验与方法进行归纳,构建起完整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为今后全面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四)增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

为了加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首先,加大对绩效审计宣传工作的力度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使公众能更加充分地了解绩效审计;其次,要增强政府绩效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定期将审计机关考核结果予以公布;最后,要主动接受舆论与社会公众的监督,提高各界监督政府绩效的积极性,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保障对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推动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农村;经济审计;财务管理

1加强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1.1加强农村经济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农村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责任不明确、资金流向得不到控制等。此外,农村经济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在这特殊的转型时期,农村的财务管理中必然会有疏忽,影响农村的稳定。及时加强财务审计能够纠正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有效控制资金流向,将国家的财政支持制度落到实处。最后,由于我国农村的村干部主要负责财务管理,他们年龄普遍比较大,虽然得到村民的信任,但是财务管理经验比较落后,不熟悉最新的财务管理流程,同时,也缺乏年轻得力的助手,存在着比较守旧的老干部思想,缺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导致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提不上去,阻碍投资方向。

1.2加强农村经济审计能够促进资金合理使用

社会不断进步,农民对生活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农村生活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这正是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农村经济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是,农村经济资金自己使用这块仍然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村级的财务走向不明确,村民没有知情权,即使公开的财务内容,有时也会出现与账户资金规划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可以及时发现资金使用的不合理性,提出科学使用建议,让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走上正轨。

2农村经济审计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2.1没有完善的审计制度

我国虽然在规范经济审计方面颁发了《审计法》,但是审计法并没有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很多内容在农村不适用。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法》只是形式,具体的工作仍然缺乏依据。此外,在农村的审计工作中,缺乏制度监督,特别在农村旧账、坏账方面,出现取证困难的情况。虽然村干部在审计工作中担任监督者,但是当问题涉及到本人的时候,就会受到利益关系的限制而得不到妥善处理,小事化了的态度损害了监督者的权威性。

2.2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随着农村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凸显,相关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让人唏嘘。很多审计人员都是凭借经验上位,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不熟悉审计流程,尤其在人情世故面前容易动摇,使得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即使引入一部分专业审计人员,但是影响力太小,在科学审计结束之后,很少能够得到真正落实,审计结果不被认可。

2.3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在农村缺乏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同时,相关工作也缺乏经费的保障,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大大受挫,审计效率也不高,影响了农村整体的财务管理。

3强化农村经济审计规范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3.1首先是加强农村经济审计立法的步伐

农村审计乱象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无法可依,因此,立法部门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是关键。在审计立法中要明确责任,发挥农村审计的实际作用,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让农村的审计工作有原则,审计方法和流程更加具有规范性。此外,农村的审计工作要让涉及到的农民有知情权,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对于违法乱纪的负责人要严肃处理。

3.2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

农村审计工作涉及到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能任由审计人员凭借经验处理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安排专业的审计人员到村任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审计流程。乡镇政府可以定期对各个村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用最先进的审计知识武装他们,此外,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避免腐化,让他们经过培训,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具备专业资格,做好农村审计工作开展的坚强后盾。最后,需要专门设立农村设计监管部门,以提高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让每笔账目的流向都有法可依,有迹可循。乡镇政府也要加大经费的投入,让审计人员能够踏实工作,无后顾之忧,提高农村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3加大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

在农村工作的相关审计工作人员要提高审计工作重要性的意识,要定期和相关部门共同合作,加强对农村经济审计的宣传,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让基层的农民群众认识到审计工作的价值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让每个群众意识到审计工作和自己息息相关,进而支持农村审计工作。这样能够帮助审计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让审计工作深入到基层。群众的意识增强了,就有利于落实审计结果,同时得到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有效监督,举报不明确的资金流向情况,避免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和腐败情况,让农村的经济发展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提高经济发展的健康性。

4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更多的财务相关问题,因此,农村的经济审计工作逐渐被提上议事议程,不断强化农村经济审计,可以帮助农村进行财政规范化,缓和群众的经济纠纷,维护农村的稳定。目前,农村审计中有很多问题,包括,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缺乏专业性等,需要加强立法的落实,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大审计重要性的宣传,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玉亭.强化农村经济审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8).

[2]朱爱霞.强化农村经济审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01).

篇9

关键词:审计风险 形成原因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62-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呈现出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应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审计期望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重视审计风险,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规范和约束,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不论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还是社会审计组织,都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主体都要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5.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引入对客户的评价制度,慎重选择审计对象。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6.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7.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把握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接受审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量及成本的大小,另一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及影响的高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8.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主体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在审计方法环节中,审计效率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面对现在复杂而大量的审计工作,客观上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挑战。从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方面来看,对审计效率有共同的要求,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审计风险,准确地说是审计检查风险就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审计实践的矛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是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建立相关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能正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新华.论财务造假与审计风险的对应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王春.试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3.庄启龙.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发展研究,2005(11)

4.禹阿平.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5.邹建军.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现代商业,2009(5)

6.陈思维,王会金,斐文英.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近年来,我县审计机关切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实施审计监督工作,为维护财经秩序、保障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廉政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县审计执法环境总体上也是好的,绝大多数单位能够支持配合审计,及时、全面落实审计决定,认真整改违法违规问题。但也有少数单位法制观念淡薄,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审计决定落实不力,存在不及时落实甚至拒不落实的情况。审计决定是审计监督结果的直接体现,及时全面落实审计决定,是强化审计监督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现就进一步强化审计决定落实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要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抓好审计决定的落实。各级政府要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充分认识落实审计决定的重要性。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支持审计部门依法监督,积极运用审计手段,加强对部门和单位的监管。对审计机关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特别是涉及面广、处理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及时督促相关部门单位认真研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审计处理事项的落实。对延迟执行或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单位及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向监察部门说明情况。政府组织的各项考核评比活动,将注意征求审计部门的意见。

二、要加强培训与宣传,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接受审计监督的自觉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继续加大中央两个“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宣传力度,将有关财经、审计法律法规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落实审计决定、切实整改问题的自觉性。

三、要认真执行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审计决定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执法文书,被审计单位如有异议,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没有异议的,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执行。包括将应缴款项缴入指定账户,全面纠正违纪违规问题,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处理有关责任人员,并将执行审计决定和整改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等。被审计单位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执行;仍不执行的,审计机关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和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并及时向本级政府报告,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要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审计决定及时全面落实。审计决定得到及时全面的落实,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监督部门要将审计决定执行情况检查纳入正常监察工作,使监察、审计联合检查审计决定落实情况正常化、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并依法对有关部门配合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对审计机关依法提请暂停拨付与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行为有关的款项、代扣罚没款等事项,要及时扣缴和清收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税务机关对审计机关作出被审计单位补缴税款的决定或移送处理的意见,应当依法足额征收。金融机构对审计机关建议保障贷款资金安全的措施等,应予以支持和配合。有关主管部门要督促下属单位全面落实审计决定。

五、要严格履行法定职责,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审计机关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审计能力,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依法作出审计决定。要贯彻“一审二帮三促”的原则,坚持审计处理处罚与规范整改相结合,把促进整改作为审计监督效果的重要检验标准。对严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规定,屡查屡犯,或者有阻碍审计工作行为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要依法从重处罚。对违规问题严重又不落实审计决定的单位要实行跟踪审计制度,直到整改到位为止。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报告要反映其任期内所在单位执行审计决定、整改存在问题的情况。审计机关还要加大推进审务公开的力度,努力扩大审计影响,提高社会对审计工作和审计处理的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