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篇1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引言

1.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2.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一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解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并通过解释一些汉字的渊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舞蹈艺术 大众文化 生活

一、舞蹈艺术对大众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舞蹈艺术的健身作用。

舞蹈在生成初始,就与健身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古代阴康氏造舞的传说就是典型一例:阴康氏所带领的部落因所居之地水泄不通,道路拥堵,人们的身体虚弱、筋骨不适,于是阴康氏便自己发明了舞蹈并带领整个部落的人们跳,以此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现代社会,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提高,许多人都选择用舞蹈来健身。如老人扭秧歌、跳迪斯科、十分流行的肚皮舞——能够锻炼腹部肌肉,保持优美的腹部曲线、还有通过调整姿势和呼吸最大限度的释放人自身潜能的瑜伽因其悠久并且具有美容的功能所以倍受推崇。这样的现象从现代社会的在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中,也有许多舞蹈都有治病的作用,内蒙的民间歌舞“安代”就是其中的一种。锻炼,无论那一种舞蹈几乎都可以健身。更重要的是舞蹈的趣味性使人的精神专注于舞蹈的美 ,而忽略运动疲劳 ,使人们精神愉悦地参与健身。

(二)舞蹈艺术的娱乐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大地丰富起来,另一方面工业化、都市化的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得人们渴望获得休闲和放松,于是“以快乐为原则、以娱乐精神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活动便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舞蹈在民间传统的“达欢”本色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也进一步焕发出来。如2005年的舞蹈《千手观音》、2012年的舞蹈《雀之恋》更成为当年人们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再如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举办,将大众娱乐和专业比赛结合到了一起,一方面丰富与提高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和水平,另一方面对舞蹈专业知识的有效普及与推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当代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具有地方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的旅游歌舞表演,这些娱乐歌舞一方面表达了当地的好客之情,另一方面也让游客在娱乐中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它受到了中外游客的爱戴和欢迎。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活动,娱乐、好看是游客对旅游舞蹈的第一需求,可以说这些舞蹈往往既不偏颇于纯艺术的追求,也不停顿于原汁原味的纯民俗展示。此外,自从“达人秀”等节目的开播以来,就有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通过刻苦练习舞蹈而参加节目、展现自我,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舞蹈艺术的智力开发作用。

舞蹈艺术的实践性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左右脑平衡发展状态,强化受教育者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

二、舞蹈艺术在现今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主要表现

首先,目前许多白领及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舞蹈的许多好处,纷纷开始学习如肚皮舞,摩登,拉丁等社交性舞蹈,并且时常举办一些自发性的派对活动,丰富了生活也学到了一种性的知识。

其次,随着嘻哈文化在中国的普及,街舞也迅速升温。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可是街舞爱好者的人数却在以惊人的数字激增,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练习街舞的青少年,在各个城市的街头广场都可以他们扎堆训练的身影,他们还经常组织小型的比赛,功夫最好的舞者能够赢得众多青少年的推崇。除了民间的街头,街舞还走进了大中学校园中,成为近年来风靡校园的新兴艺术,因其随意、自由、动感、酷炫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作为一种为青少年所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街舞在全国各地已经广泛传播开来。通过这种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娱乐性的青春舞蹈,丰富了广大青少年的娱乐生活,比起虚拟的网络游戏,街舞能够让他们真实地感受生命,积极迎接挑战。

再者,中年或以上的妇女,她们大多数已经处于退休或者即将退休状态,没有太大的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逐渐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广场舞则是首选,其简单优美的动作、耳熟能详的音乐、场地的宽敞和方便、“零门槛”的加入方式及明显的健身效果等为特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成为城市广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舞蹈艺术如何更好地在大众文化生活中推广

在大众的生活中,积极地开展与舞蹈艺术相关的文化活动,能够辐射到整个社会的舞蹈环境, 从而促进舞蹈活动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丰富着百姓的文化生活,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要。如,广泛地开展广场舞蹈活动,目前这一建议已经在城镇的大小广场乃至农村的田野空地上逐步地实现着,它成为了中来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了傍晚时的一道风景线;再如,组建大众舞蹈队,这一建议与前者相比还不是很普遍,但是在部分的城镇社区也有实施。大众舞蹈队的组建,大多是热爱舞蹈的民众自发组建的,他们热爱舞蹈艺术,并且还吸引了周边朋友的加入,他们通常是自行排练舞蹈节目,参加社区、市区乃至省市及国家的各种演出或者比赛,我们熟知的春晚舞蹈节目《俏夕阳》,就是源自于一个类似这样的大众自发的舞蹈队。

四、结束语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无疑,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一个艺术门类。舞蹈艺术以超越审美活动陶冶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人们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发挥舞蹈艺术功能的社会价值,旨在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先进文化、借艺术的功能起到鼓舞人、团结人、教育人、服务于人的作用。由此,舞蹈艺术功能在形成一种全社会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时,它必将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赵洪恩,辛鹤江.艺术美育[M].石家庄,美术出版社.

篇3

中国青少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遍的、热烈的喜爱一种舞蹈艺术,不论男生女生,城市乡村、中学大学,也不分知识能力、生活水平的不同,只要是年轻人,多半热衷于这种舞蹈。许多舞蹈爱好者积极踊跃的学习,并在大街小巷自豪的展示。不用多说也肯定能够猜到,这就是街舞。它是嘻哈文化的组成部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诞生,与说唱、打碟、涂鸦这些黑人文化并称为嘻哈四大元素。如何看待这门新生的流行文化,还有它在我们大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去了解它、认识它,才能体会它的美。

1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社会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出现了差异。如今,提到文化,大家想到的是娱乐。就像提到电影,大家想到的是‘大片’一样。一定程度上,大众文化已经等同于娱乐文化。”街舞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人民发泄感受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起源的时候被美国上层人士称为穷人的娱乐方式。因此它具有了许多积极的社会功能,促使社会安全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它巩固着当时社会安定,维持着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理论。不论国家政权的形式如何,基于它能巩固着当时的社会安定,它就是一种能促进社会安全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因此它对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在新世纪时代风尚标的指引下,美国街舞文化经过层层的过滤,净化与加工,然后能非常完美的与我国文化相契合,自然成了很合乎道理的事情。

2全民健身的需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都在谱写着自己经济发展的宏图,进入了新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时期,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体力劳动的日益减少,体育运动因此在当代社会中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目的和意义。“人类身体的健康,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与繁荣,任何的国家与政权都没有理由拒绝人类的健身需要。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后大力发展大众体育事业的日本可看出,日本人种素质由此得到了改善,全民健身运动在民族繁衍生息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街舞也作为体育运动中的一项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重视,街舞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新型的建设力量。

3街舞文化发展给中国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在快速的形成和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的增长,他们努力想要摆脱亲人的约束,寻求精神和人格上的独立,并以摆脱对家人情感上的依赖,做为自己是否成人的标尺。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两种需要:一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青少年追逐大众潮流的表现,反映了青少年想要得到同龄人认同的心理。二是必须要与周围人有所不同,用来满足自己和别人差别需要。青少年在群体内积极锻自己的能力,是其“社会差别”的原因,这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反应。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而街舞运动中的自我张扬引起了青少年内心的共鸣:作为核心是展示自己个性和能力的运动,它非常轻松、自由,每个人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人人都能去展示自身的能力和魅力。在舞动的氛围中,你的身体会不自觉地随着音乐起舞,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众人眼中的焦点,不用去理会别人的眼光,在这种的运动氛围中,你可以向任何人发出挑战,当然也要随时作好迎战的准备。

街舞文化给青少年带来的积极影响:

(1)“钻研”的精神:街舞动作要求既要遵循身体的规律运动又要突破人体极限,这就是街舞中的“反关节性”。如新派街舞之NEW-JAZZ(新爵士),它是各种专业舞与HIP-HOP的结合,街舞者通过学习,汲取各舞种中的精华融入HIP-HOP之中,但又对其“精华”夸张化:如动作中将古典舞中的“圆动律”刻意扭曲、变形后再加上街舞特有的舞步,把对身体自我解放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没有了传统舞蹈中所谓的规律性,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反关节性”当成一种钻研的精神,它带有青少年不服输的特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街舞的动作可以脱离音乐而生成,它还原和服从于舞者自己的设计,不具有阐释音乐的责任;宁愿注重灯光、舞美、服饰等这样的外观,这些表现无疑打破了传统舞蹈音形合一的常规,但却有效地确立了舞蹈的个性,重新构建创造出整体效应。”

(2)“我可以,你不可以”:参与到街舞运动中的人都在不断的提高和探索一种或多种技能,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才华,他们不断突破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创造能力,传递着“我可以,你不可以”的信息。“街舞运动融相互配合、信任、支持以及自我实现的思想于娱乐和运动之中,在学习街舞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领会的街舞文化的精神内涵。”

(3)街舞运动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多专家普遍认为街舞所具有的轻松、自由与激情活力的特征有助于身心的放松,这与街舞时尚动感的音乐节奏和宽松的装束有关系。街舞没有固定的动作模式,舞者随着音乐充分发挥自己的风格,放松自己压抑的神经和身体。在身体上,街舞的爆发力强,身体多部位动作的协调运作对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度也很大的帮助;街舞还能以它的丰富性和娱乐性,让练习者通过街舞运动把生活压力尽情释放出来,达到了彻底的心理放松。在专家研究中指出,在运动过程人的大脑皮层神经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此时,人的记忆能力增强、观察力敏锐,大大提高了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因此用青少年自己喜爱的运动方式来培养他们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4)街舞不断地打破不适合他们发展的文化规范与生存局面:街舞文化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它不断地打破不适合他们发展的文化规范与生存局面。街舞文化作为新的时尚文化,它的本质的内涵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形容一种积极生活的人生观。街舞文化它传递着舞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发掘;它展现出了青少年独立的个性和精神,把对人生感悟和人生生命的意义融于和运动之中。

“张扬个性,表达自我,勇于接受挑战,创造人所不能,这就是街舞的精神内涵。它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欢迎”。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激发和挖掘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性、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这就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篇4

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简洁的语言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时间里,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啰啰嗦嗦的说上一大堆,不但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并且很多时候,表达的太罗嗦反而讲不清楚。与其它语言相比,化学语言往往就具有简洁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运用专业性的化学语言来讲解,这样,会避免啰嗦的语言所造成的课堂时间的浪费。通过简洁的语言,不但能够准确地说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时,简洁的语言也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注意语言的生活性

化学学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很多时候,一些专业的学科语言一定要严格的运用。然而,这并不等于我们的教师在上化学课的时候一定要把知识描述的晦涩难懂、高深莫测,否则,不但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化学知识也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在不影响表达的准确性的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生活化。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酯”这节的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就给结合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提出问题:“我们吃东西往往是越新鲜越好,而在喝酒的时候,很多人却喜欢喝陈年老酒,也是常说的老酒沉香,为什么酒放时间长不会变质反而越来越香醇呢?”对于这个生活化的问题,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一旦勾起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表现的更加积极,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意语言的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在课堂上,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更容易让学生心情舒畅,而在轻松的心态下,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敏捷。如果教师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时候就需要趣味的语言来帮忙了。例如,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很多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学生在记忆起来往往是记了忘,忘了记,反反复复。这样,不仅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够运用一些有趣的记忆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知识,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口诀来记忆盐类水解的规律: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愈“弱”愈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双“弱”由K定。这样朗朗上口的口诀使得原本容易混淆的规律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学生一边读着有趣的口诀,一边进行思考和学习,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异常。

注意非口头语言的运用

篇5

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和音乐鉴赏课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高校中逐渐成为公共课程,它的教学模式显得愈发重要,激发学生兴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会收到较好授课效果。但在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被动层面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致使公共艺术课程未能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本文就是结合本土文化艺术与公共艺术课程这一切入点,力图进行改革。从学生的上课效果进行评判,该教学方法的可执行性以本土文化艺术在课程目标中所占的比重、学生关注中国和本土文化意识的提升等方面进行分析,反过来看公共文化艺术课程对大学生接受本土文化的帮助。现阶段省内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是学生角度:课前无准备、课堂不活跃、课后无记忆。大多数学生的状态是拎着一本教科书来上课,却没有去关注课本要讲述的知识,也不进行提前预习,只是单纯的“听”课,老师讲什么学生接受什么,与教师互动少,没有课后复习习惯。教师角度:大量课前准备、课堂单纯讲解、课后无反馈。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学生却没有积极回应。而本土文化艺术对省内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影响。

首先,针对实验班级课程接受情况重点对比分析。选择相同年级和专业,不同班级作为教学比较对象,一个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幻灯片和影像观看进行授课;另一个采用本课题的教学方法,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深入本土文化艺术,考察的同时学习课程知识。通过观察比较,记录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课堂反应情况、课后反馈情况等。重点突出学生的不同表现,为研究提供依据。我校《美术鉴赏》是作为大一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考试形式采用开卷,此研究选择人文财经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两个班级,一班实施传统教学,二班将本土文化与课程相融合。以中国雕塑欣赏此章节课程为例,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样式,如中国佛教造像。佛教造像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种题材,其风格根据年代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尤其在石窟造像中更为突出,其中代表石窟有洛阳龙门石窟,其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代的造像最具有代表性。2015级新闻采编一班在讲述该课程时采取传统PPT的教师讲授法,将课本的重点、雕塑的相关图片进行整理并结合视频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雕塑的发展和理解中国雕塑的精神,重点讲到佛教造像。例如,讲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通过大量的图片进行欣赏,归纳总结出秀骨清像的特点,再播放洛阳龙门的大量图片,特别是几尊大佛进行着重讲解,归纳出面短而艳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记录:首先在学生的接受度方面:整个的授课模式较为单调,因为没有实物的刺激。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学生只是单纯地坐在教室中,而没有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

在教师的授课方面: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并没有较好地接受学生的回馈,也没有使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上升至新的高度。另一个班,采取实地考察法、教师引导法、学生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授课教师和院领导、班级辅导员进行协商,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本土与课程相关的文化,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发现课程中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过的过程中,应该深入讲解,对学生的兴趣点、疑问点和教师认为课程的重点进行详细的解剖,前两者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意义。其次,本土文化艺术在课程目标中所占比重分析。以公共美术课程为例,其大概分为:绘画、雕塑、建筑、民间美术和设计等几个方面,涉及文化和生活的诸多领域,而本土文化艺术在这些领域中均有涉及。再次,本土文化艺术在课程中起到的实践作用。参观本土文化艺术,是艺术公共课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是课堂教学延伸及拓展的一个重要空间。艺术实践是进行艺术教育教学的关键,具有其他任何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增强艺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后,公共艺术课程对本土文化艺术的促进作用。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真正学习文化艺术的机会,公共艺术课程恰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有些高校把公共艺术课程设定为大一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教育中对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公共艺术课程通过去当地的文化艺术场所实地考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艺术的精髓,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发扬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艺术课程组织考察本土文化艺术的安全性问题。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要确保学生的安全,一定要与系部和学生辅导员做好结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好相关事宜,确保活动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为教学提供辅助作用。其次,考察地点不能忽视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地点的选择在结合课本内容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充分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又要结合实际、出行的时间、课程的安排等,使课程得到最优化。另外,要警惕部分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出现玩大于学的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考察就是玩,而忽略学习的重要性,对于这些忽视课本知识学习的情况应该善于发现,提前制止,使得考察真正的达到目的。最后,要警惕考察结束后学生的兴趣又减弱的问题,要让学生带着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真正意识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本研究有一定的意义,能够把握当前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存在问题上文已经提到,学习兴趣不高,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方式。因此,很多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应适当地加入考察和时间的因素。弥补了当前对于本土文化艺术与公共艺术课程授课关系的研究空白,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方法加以改善。

本文对把握当前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弥补了当前对于本土文化艺术与公共艺术课程授课关系的研究空白,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方法加以改善。贯彻和深化了高校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保证课程的授课质量,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很多大学生长期忽视文化艺术的行为进行补救,引起了学生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关注。在公共艺术理论课程上加入实践部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教学课程改革的反思,应该从自身下大功夫,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良好提升。

作者:牛星越 单位: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

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 社会发展 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重大部署。群众文化艺术具有认识、教化、审美、娱乐、交流、传承、塑造等功能,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扩大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势在必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深刻认识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她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众文化艺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群众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劳动之中诞生以来,寄托着先民的美好社会理想,洋溢着和谐精神。群众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以及它的多姿多彩、共荣共茂,更呈现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核。

群众文化艺术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娱乐和陶冶情操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社会历史现象或是指以广大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反映当地社会生活,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群众文化艺术是人们自娱自乐、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广大群众的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之中,植根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例如,广场文化、全民健身、老年活动室、社区活动书法比赛等。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主动参与,群众在享用群众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才一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这是群众文化艺术的独特性。第一、群众文化艺术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艺术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自娱自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群众文化艺术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

二、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群众文化艺术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群众文化艺术促进社会发展是由群众文化艺术的三大基本功能即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精神调剂作用决定的,并通过三大基本功能的发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因此,先进、科学、健康的群众文化艺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是当今新形势下的一项特殊的任务。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整合。群众文化艺术具有传播和整合效能。通过积极创作弘扬和谐精神的优秀群众文化艺术产品,通过广泛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社会发展的主张,使社会发展的精神深入人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的群众文化艺术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精华。“文以载道”、“寓德于文”、“寓德于乐”、“寓德于情”是群众文化艺术的传统。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由于它的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宣传教化和陶冶性情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质,塑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和谐社会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即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在社会发展中,通过群众文化艺术传授交流效能的发挥,可以使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群众文化艺术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普及、实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群众文化艺术具有寓教于乐的功效,让参与者在轻松活泼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因而更富有吸引力。

(三)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我国当前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随着改革的深化,群众文化艺术具有精神调剂作用,即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方面产生的效能,如娱乐效能、宣泄效能、审美效能等。在社会发展中,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为人们紧张的劳动之余在娱乐中得到积极的休息,调和各种矛盾,使人们消除隔阂,增进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文化下乡、慰问演出以及以社会弱势群体为参与对象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文化抚慰,促使其释放情绪,从而缓解矛盾,走向和谐。

(四)群众文化艺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

三、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主导方向

要使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能大有作为,必须 明确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主导方向,找准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重点、难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落实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公共责任,各级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以及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性、紧迫性。特别要明确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艺术实质是公共文化。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是公共文化事业的主体。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的群众文化艺术网络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分配不公、网络不健全、覆盖面不广的种种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艺术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群众的文化权益。因此,要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以公共服务为宗旨的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享受文化的权利服务,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必需的、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三)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可以采用各种艺术活动方式,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元性,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增强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这样才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和谐气氛中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工作。

(四)切实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场所建设。群众文化艺术馆肩负着组织、辅导基层文化机构和群众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主体主导地位,群众文化艺术馆建设的好坏事关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大局。因此,在社会发展中,群众文化艺术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任何把群众文化艺术馆推向市场、“断奶”、甚至砍掉的做法都是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馆建设,让群众文化艺术馆真正成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总之,社会发展需要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必定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第12页、第355页。

篇7

[关键词] 传统文化;动画艺术风格;传承与创新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厚重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我国的动画艺术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中国绘画、民族工艺、传统戏曲、民间音乐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充分的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去,并不断地融合与创新,创作出了《山水情》《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大量经典的动画作品。这些动画作品不但风格各异,包含了水墨、剪纸、皮影、木偶等多种动画形式,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特别是水墨动画更是我国所独创的。因此,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动画艺术风格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动画艺术风格深受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我国动画艺术家们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不断融合与创新的成果。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研究过程,充分的反映了我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丰富多样,民族风格鲜明。

早在1957年,我国著名动画导演特伟就提出了动画必须走民族风格的道路,中国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并不断探索与创新,从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如《牧笛》《山水情》《鹬蚌相争》等借鉴了我国传统中国水墨画艺术,从而创造出来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墨动画。《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哪吒闹海》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戏曲、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小鲤鱼跳龙门》《孔雀公主》《九色鹿》《一幅锦》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装饰画等艺术元素。《猪八戒吃西瓜》《鹿铃》《人参娃娃》《金色海螺》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皮影、剪纸等民族艺术元素。《神笔》《阿凡提的故事》《曹冲称象》等借鉴了我国传统木偶等民族艺术元素。这些动画片都极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随着美、日动画片的大量涌进,对我国动画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很多的动画片纷纷模仿美、日动画片的艺术风格,忽略了对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既没有学到美日动画片的精髓,也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结果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几乎没有创作出经典的动画片,阻碍了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创作中一方面既要不断地从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我们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同时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在动画创作中把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表现手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动画片中不断加入新元素,创造新风格,使形式风格变得更具有观赏性,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从而创作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精神需要的优秀动画片来,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大力发展。

二、动画题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题材的选择是影响一部动画片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动画题材,这使得我国的动画艺术家在进行动画剧本创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动画片。

中国的动画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一直注重向中国文化丰富的古典小说、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民俗等进行取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就取材于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哪吒闹海》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天书奇谭》取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小倩》和《崂山道士》取材于《聊斋志异》。而《宝莲灯》《九色鹿》《葫芦兄弟》《女娲补天》等则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等取材于寓言成语典故。这些动画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不但赢得了我国观众的喜爱,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评。

当前中国动画的发展落后于美、日等国家,创作出的优秀动画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动画剧本创作质量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在进行动画剧本的创作时,对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寓言成语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动画题材的选择和剧本的创作时,必须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深入的再挖掘与整合,并注重与当前的流行小说、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时装、网络内容等流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剧本,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三、动画形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形象无疑是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只有创作出好的动画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充分地表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就是因为它塑造出了许多鲜活而极富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杰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记忆犹新。

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进行动画形象的创作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动画形象的创作与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如戏剧、壁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戏脸谱的元素,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动画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含了敦煌壁画、中国戏剧、庙宇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闹海》中的动画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国门神画、壁画及中国戏剧等民族传统造型元素,运用简练的线条、传统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龙王、李靖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的造型则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这些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动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动画市场日渐繁荣,动画公司也越来越多,动画片产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造型语言单调而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大力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四、动画音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必须将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表达出来,刻画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国大多数经典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充分运用,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音乐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画面主要借鉴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国画风格,优美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则是把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中国南方音乐曲调,再结合中国水墨风格的画面,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美国评论家将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于1979参加丹麦举行的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奖,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闹海》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京剧中的打击乐器等,再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及场景设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个国家大奖。《阿凡提的故事》充分发掘了新疆地方音乐的特色,音乐的运用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风情。总之,我国动画能创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与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精华分不开的。

我们在当前的动画音乐创作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注意将传统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的成功,是与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坚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我国动画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动画的发展与美日等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一方面,我们既要对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从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继续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其为基础并吸取当代文化艺术新理念,构建起独特的动画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坚持传统化、民族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审美趣味,不断进行动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动画艺术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的动画作品,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动画强国。

[参考文献]

[1] 李本建 .论中国实验动画中的民族创新精神[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08.

[2] 佟婷,编著.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易欣欣,生喜,编著.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文化基本法;文化人权;文化宪法;文化国力

中图分类号:D93/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4-0074-06

世界上鲜有国家制定文化基本法,仅有日本于2001年通过并生效的《日本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以下简称“日本文化基本法”)①成为指导日本制定并评估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政策的基础和依据[1]。

一、日本文化基本法的功能定位

文化基本法既非类似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9)》,扮演的是国家根本大法的角色,现实中的作用与国家宪法几乎无异;也不同于作为宪法性法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作为宪法的子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和程序化,具有某些宪法的特点,对作为国家的根本问题的“一国两制”②作出规定。相反,它是对国家根本问题以外的涉及国民经济运行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文化领域而制定的作为调整这一领域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依据,对该领域基本的原则、方针、政策乃至法律制度作出规定。

(一)文化宪法:补充宪法之不足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表达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似乎局限于关注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无论是对这类权利的支持还是反对[2]229。文化权利作为人权中的“不发达部门”被得到广泛的承认,因为就文化权利的范围、法律内容以及可执行性来说都是最不发达的[3]559。文化基本法可以补充宪法文化特性的不足,发挥“文化宪法”的功能,对宪法上有关文化权利的原则性规定进行具体化和程序化,突出“文化权利”的分类及保障各项权利实现的国家义务。

(二)文化政策法:宣示文化政策

随着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国际文化话语的争夺日趋激烈,文化政策逐渐成为国策的重中之重。法律本身具有教育、指引的功能。文化基本法通过将文化政策上升为法律,实现法律和政策的衔接,既能宣示国家对文化的重视,更能引导全社会对文化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

(三)文化纲要法:作为文化政策的指导和基础

文化基本法通过将国家、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不同主体的权责义务、文化发展的基本理念、文化权利保障的基本原则以及各项文化政策措施作原则性规定,作为指导各项文化政策实施乃至具体文化法律制定的基础。

二、日本文化基本法的立法目的

随着文化在国际权力竞争中的地位越发得到重视,加之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的放缓,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单纯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并不能涵盖日本的全部国家战略利益,应通过文化这一新领域来重塑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并使之成为增强日本国力的新的支撑点。“文化立国”成为继“贸易和技术立国”之后,日本在21世纪适应国际竞争的战略指导思想,《日本文化基本法》则成为实施“文化立国”战略的法律保障。制定该法的目的主要有:

(一)以基本法这一重要法律形式宣示国家对于文化的尊重和重视

日本文化基本法序言专门用大篇幅阐述文化本身的重要价值、意义以及在促进国际合作交往中的作用。序言中规定,文化艺术在具有自身所固有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还有着作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时代的人民共同依托的重要含义。

(二)加深国民对文化重要性的认知

社会大众是文化艺术最直接的受益者、创造者和推动者。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须由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来完成,政府应引导全社会加深对文化及其重要性的认知。该法第5条即规定,“为了文化艺术能够被现在和将来的人创造、享受,并一直发展下去,国家需努力深化国民对文化艺术的关注和理解。”

(三)明确文化政策实施的方向

鉴于文化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文化活动的多样化,为了协调推进各项文化政策的实施,需要一部文化基本法明确各项文化政策实施的重点及方向,防止出现“有文化无政策”或“文化政策方向不明”的情况。

三、日本文化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一)解读“文化”的核心价值

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文化的“广义解释”,即文化不仅为精英们所创造,不仅包括“狭义文化”上的音乐、文化、艺术等作为人类最高思维成就的文化精英们创造的高雅艺术(high arts),而且扩展到全体人类或特定人群物质及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即“广义文化”[4]211-213。根据文化的“广义解释”,文化为全人类所共享,是人们共同的精神需求。日本文化基本法序言开篇中即阐述,“创造、享受文化艺术,在文化环境中发现生活的喜悦,是人们永恒的愿望。”即使是文化作为国际交往的手段,它“也还有着作为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人们共同依托的重要意义”①。因此,无论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还是从文化作为国际交往的手段来说,《日本文化基本法》对文化核心价值的解读,最终都归结为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

(二)阐述立法的基本理念

以文化的核心价值为基础,《日本文化基本法》所列举的8项基本理念均体现了对文化人权的保障。具体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类是保护“文化自由权”基本理念。文化自由权将文化视为一种“创造力”[2]230-231,即人们能够自由地进行文化创作、文化表达及参加文化生活的权利。从个体层面来说,包括尊重文化艺术活动者的自主性(基本理念第1项),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基本理念第2项),尊重国民有关文化艺术振兴的意见表达自由(基本理念第8项);从集体层面来说,包括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能够保留和发展自身有个性的文化,必须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基本理念第5项),发展能够反映各地方历史、风俗特色的文化艺术(基本理念第6项);从国家层面来说,为了促进日本文化艺术在国际上的传播,须推进日本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及国际贡献(基本理念第7项)。第二类是“文化受益权”意义上的基本理念。文化受益权将文化视为个人、群体乃至全人类积累文化财产,是人们能够平等接触文化的权利[5]63。从个人和集体层面说,无论国民的居住地域,都应提供能够平等参加文化活动的环境(基本理念第3项);从国家层面说,为了有益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应形成有利于日本文化艺术活跃开展的国内环境(基本理念第4项)。

(三)明确各项文化政策及相应措施

《日本文化基本法》第三章专章规定了28项文化政策及相应措施,将文化政策与法律全面衔接。这28项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第一, 明确重点发展的5类文化艺术项目。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电影、漫画、动画等媒体艺术;雅乐、能乐、文乐等传统艺术;讲谈、落语、浪花调等文艺;以及地方传统文艺和民俗艺术①。第二,人才培养及文化教育政策。包括艺术家的培养、文化艺术教育机构的设置、充实对国民的日语教育以及加强海外日语教育②。第三,充分保障国民尤其是特殊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资源。包括充实国民欣赏文化艺术的机会、充实老年人、残疾人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实青少年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实学校教育中的文化艺术活动等③。第四,文化财产的保护政策。包括国家支持开发关于文化财产的保存和有效利用的技术、著作权的保护和利用、公共建筑物的外观应注意与周围自然及人文环境保持和谐④。

四、日本文化基本法的主要特征

(一)立法设计中融入“文化立国”的核心思想

《日本文化基本法》并没有专门对“文化”的概念或范围进行界定,甚至文本中也未提“文化立国”。但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发现日本“文化立国”的核心思想在立法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立法者深刻认识到,“文化立国”的根本或者核心在于人,只有充分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才能真正达到厚植文化国力的目的,文化产业的振兴与文化交流的活跃都必须最终依赖于全体国民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以及文化人才的培养。这一基本认识被很好地贯穿于该法的设计当中。无论是其序言中对文化价值的解释,还是该法基本理念的阐释,乃至该法第三章明确列举的各项文化政策措施,核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都在于充分理解、尊重和保障人对文化这一精神上的需要,充分且平等地实现全体国民对文化资源的享受。

(二)全面实现文化人权的保障

《日本文化基本法》是一部全面的“文化人权法”。它对文化人权的充分保障,使得文化权利作为一项宪法性权利,从“应有人权”向“法律人权”充分转变。它既注重让全体国民平等地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公共文化资源,同时亦专门关注特殊人群文化权利的保障;既注重国家传统文化和文艺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同时兼顾地方文化或地方特色民俗艺术的保存和开发;既保障文化活动自由与文化财产,也保障公民在文化政策制定中的意见表达自由以及文化教育权。此外,通过专门列举保障国民文化权利实现的各项文化政策措施,使得文化权利作为“法律人权”又向“实有人权”进一步转化。同时,鉴于文化艺术作为人的本性需求,社会及时代的发展自然会导致人类需求的变化,进而也就决定适应人类需求的文化政策无法恒定不变,为了保障与文化权利有关的各项文化政策能够得到法律上的平等对待,该法“附则”中众议院以及参议院的附带决议均明确规定,“本法以文化艺术的全部领域为对象,不仅是列举中的领域,没有被列举的领域,也是本法的对象。”这种概括加列举的规定使得日本国民的“实有文化人权”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三)建立中央与地方相互合作的文化行政模式

虽然日本是单一制国家,但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而是一种典型的“对等与合作”关系,地方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具有自治权。在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法律、政策都必须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合作来完成。可以说,中央与地方对等合作的文化行政模式,既符合日本现行的行政权限配置,又创造性地激发了中央与地方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具体包括:第一,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责任。《日本文化基本法》分别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公共团体振兴文化艺术的职责。地方公共团体能够在自治权限范围内自主制定反映地方特色的有关政策及措施①。第二,实现中央与地方的信息共享。《日本文化基本法》第30条规定,“为了促进解决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团体等进行的文化艺术振兴的问题,国家提供信息,以及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保证文化政策的制定、推行和评估更加有效的基础,亦是促进中央与地方在文化政策上加强合作的动力,能够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由于技术、资金、人力等条件限制导致的信息不灵的问题。

五、日本经验对中国制定文化基本法的启示

制定中国文化基本法首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进而以“基本理念”、“权责义务”和“具体文化政策措施”为主线,勾画出文化基本法的主要框架。“基本理念”是该法的灵魂与核心思想,“权责义务”是该法得以实施的基础,“具体的文化政策措施”是文化政策实施的指导以及文化人权保障的具体化。

(一)有限意义的文化基本法:中国文化基本法的定位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立法的基本框架应包括文化基础立法(文化基本法)、文化事业立法、文化产业立法三个层次[6]60。文化基础立法的关键并不在于立法的必要性问题,而在于首先要解决立法的可行性问题。可行性主要关注的是否有域外相关立法进行参考,以及是否有成熟的立法条件和立法技术支持[7]。就立法实践而言,通过考察《日本文化基本法》发现,该法并没有将文化产业领域社会关系纳入调整范围,其立法的宗旨在于全面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及保障人们对于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从立法条件和立法技术来说,中国制定一部调整文化领域所有社会关系的基本法的时机并不成熟。一方面,文化的概念及外延在不断变化,导致立法调整的范围无法统一。另一方面,文化涉及较为敏感的新闻与出版两个领域,新闻法与出版法短期内的无法出台也会迟滞文化基本法的制定。综合以上分析,中国目前无法制定一部统一调整文化领域所有社会关系的文化基本法。相反,比较可行的是,借鉴日本的立法实践,制定一部有限意义的文化基本法,即主要发挥文化人权法与文化政策法的功能,既要从文化本身的价值出发,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实现最低限度的文化权利;也要从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价值出发,明确各项涉及公共文化服务或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政策及相应措施,保证文化政策的实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达到厚植文化国力的目的。

(二)中国文化基本法的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的确立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尊重文化人权的普遍价值,更要重视反映基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形成的价值认同。基本理念应从过去单纯强调文化的经济功能转向重视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促进全社会统一对文化及其重要性的认知,避免文化发展重心的误置,防止社会中急功近利的心态取代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发展规律②。

1. 尊重文化活动的自由以及提高文化创作者的地位。从广义上说,文化活动的自由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文化活动者能够自由地进行文化艺术的创作,即文化创作自由;二是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参加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即文化生活自由。而提高文化创作者的地位既是文化活动自由得以实现的保障,也是文化活动自由得以实现的标志。因为只有充分尊重和提高文化创作者的地位,文化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深入人心,进而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有益于文化创作的社会氛围。

2. 重视文化财产的保护和利用。这里的文化财产既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这样有形的文化财产,也包括知识产权、民间风俗这样无形的文化财产。文化财产的保护和利用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从“私权”角度来说,文化作为人们合法的私有财产,人们有权从其身上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报酬的权利,并保障该权利的实现;二是从“公权”角度来说,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应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开发,并为人们所共享。文化财产的保护和利用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以该文化形态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或消费功能为出发点,包括不具有消费价值的各种文化形态都应得到平等的保护。因为文化保护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保护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些文化形态以其“原生性”的姿态难以被复制和改变,更无法转化为文化产业。

3. 保障人人能够平等地利用各项公共文化资源。从宪法的平等原则来说,人们对各项公共文化资源的“可接触性(accessibility)”是平等的。平等接触文化的权利意味着人们有诸如获得基础教育、参加公共文化生活这样最低标准的文化权利。这些需要分配的资源必须通过国家直接的行动以及保证人人都能平等接触的落实到位的条件的相互结合才能实现,尤其要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关照[8]36。具体来说,一方面,人人能够平等地利用和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公共文化资源,不因性别、民族、种族等因素受到区别对待,即机会上的平等;另一方面,事实上的平等需要以一种不平等为前提,国家应对老年人、妇女、儿童、残障群体等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获取和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给予特殊的照顾。

4. 重视共同文化主体意识的塑造以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文化主体意识的塑造与文化的多样性并不相悖,反而二者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的客观表现,亦是塑造共同文化主体意识的基础,同时也是作为整体的文化以及不同类型的文化得以相互交融和发展的前提。塑造共同文化主体意识在于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精神依托,乃是构成一个社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在共同的精神依托下,地方文化或者少数人的文化能够在自由地保留并发扬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而得以存续和发展。

(三)相关主体的权责义务

1. 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职责重点有别。国家的责任重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好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制定全国性的文化法律、文化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财政、税收等配套措施。地方政府除认真执行国家的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外,要灵活地根据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情况的特殊性,制定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规划,尤其要重视地方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2. 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补充作用。现代社会是专业分工的社会,政府行政管理事项向社会的转移是现代行政的重要特点。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化遗产保存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政府应充分发挥文化类或人权类社会组织在人才、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政府的部分行政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作用。

3. 尊重和实现公民文化意见表达自由以及文化教育权。人民群众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推动来完成。既要赋予人民群众接受和参加各类文化教育活动的权利,提高全体民众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对文化重要性的认知,同时要赋予人民在国家及地方重要的文化法律法规、文化发展规划、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评估中的意见表达自由。

(四)各项文化政策与相应措施

中国文化基本法确立的各项基本文化政策及措施要以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既要体现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特殊人群的文化政策,也要反映中国国情与地方特色的文化政策。具体包括:

1. 反映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需要的文化政策。这类文化政策的特点是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自然、人文景观门票的减免、文化艺术单位下乡流动服务等都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最具普遍性和迫切性的精神文化需要。

2.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文化政策。中国公共文化容量城乡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以文化投入为例,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仅占36.0%,低于城市投入24个百分点①。中国的公共文化政策应坚持倾向农村、倾向西部、倾向偏远落后地区、倾向革命老区、倾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原则,有效缓解中国公共文化“容量”不均衡的现状。

3. 保障特殊人群的文化权益的文化政策。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文化权益的充分实现是保障文化人权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文化人权实现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从特殊群体的年龄、身体、心理、身份等特殊性出发,专门制定保护不同特殊人群文化权益的政策。包括残疾人文化政策、老年人文化政策、妇女文化政策、农民工文化政策等。

4.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政策。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来说,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在与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倘若其文化中最基本的外在特征与核心价值都无法“保留”,那么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也就被文化全球化所“埋葬”。因此,应从文化安全的高度制定和认知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政策,既包括国家层面上的传统文化艺术项目,也包括反映地方特色以及地方民俗的文化艺术项目。

参考文献

[1] 林佐平. 21世纪初日本振兴对外文化传播的新举措[J]. 日本问题研究,2010(2):49.

[2] Absjorn Eide. Cultural Rights as Individual Human Rights[A].// I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 Textbook. Leiden: Brill Academic Press, 1995.

[3] Janusz Symonides. Cultural Rights: A Neglected Category of Human Rights[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1998(4).

[4] Athanasios Yupsanis.The Concept and Categories of Cultural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 - Their Broad Senses and the Relevant Clauses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reaties[J]. Syracuas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Commerce, 2010(2).

[5] Rodolfo Stavenhagen. Cultural Rights and Universal Human Rights[A]// I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 Textbook. Leiden: Brill Academic Press, 1995.

[6] 周叶中. 加快文化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J]. 求是, 2012(6).

[7] 王隆文. 我国文化立法的基本框架、实施步骤及重点协调的几对关系[EB/OL]. [2012-09-11]. 人民网-理论频道,http://.cn/n/2012/0911/c40537-18978760. html.

[8] Deval Desai. Courting Legitimacy: Democratic Agency and the Justiciabili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J].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Law, 2009/2010(1).

Observation of Japan’s Basic Cultural Law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WANG Long-wen

(School of Law,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篇9

田梓林(1986.4.24-),女,汉族,河北康保,本科,助教,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1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动漫产业在我国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涌现了大量的国产动漫作品,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和影响。随着动漫设计的发展,旧文化艺术在动漫设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一大批基于旧文化艺术的动漫作品的出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尤其在2008年好莱坞的动漫巨制《功夫熊猫》的上映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反向之后,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当前的动漫设计很多过于强调电脑技术的使用和人物造型的处理,使得动漫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阻碍和瓶颈。将中国的旧文化艺术语用与动漫设计中,在动漫中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更好地丰富动漫的文化内涵,提高动漫故事的丰富性,也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动漫设计产业。

本文从我国动漫设计面临的瓶颈和问题出发,分析了旧文化艺术在当代在动漫设计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如何将旧文化艺术很好的融入到动漫设计的过程中,从而使我国的动漫产业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世界动漫产业的竞争。

2、旧文化艺术在当代动漫设计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备受瞩目的“朝阳产业”。而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动漫产业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下一代少儿群体的精神成长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我国的动漫产业起步时间比较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涌现出了一批非常成功且影响深远的动漫产品。比如《大闹天宫》,《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一批动漫作品,在表现手法,题材选择,内容呈现,叙事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就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被国际动画界誉为“中国学派”。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仅满足了中国广大少儿观众的需求,而且取得了很好的国际评价,在保留了中国民族特色和旧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很好了保持了市场的占有量,提升了我国动漫产业的竞争力。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动漫设计中的使用,日本和欧美的动漫产品对我国的动漫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我国的动漫设计在主题的创意,制作水平,资本投入,发行渠道和宣传手段等方面开始远远的落后于日本和欧美,国产动漫的竞争力日渐式微,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国产动漫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国外冲击下,一些动漫的设计开始试图模仿国外的动画模式来吸引观众,将巨大的投资放到了技术研发和制作上面,对于传统文化艺术和民族特色却慢慢的抛至身后,导致大量的动漫作品既在制作和技术水平上不如国外的作品,又丧失了民族性和文化内涵,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低,艺术性也越来越粗糙。

因此,在当代动漫设计发展中,旧文化艺术的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在动漫设计的选材和主题应用方面有着很多的借鉴意义。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丰富历史的国家,这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为动漫设计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主题。在动漫设计的故事选择和人物塑造中,可以选择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人物,既提高了动漫设计的故事性,又能够很好地保留民族特色,为我国的下一代提供寓教于乐的精品动漫作品。另外,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在动漫设计中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京剧,脸谱,水墨画等为动漫设计的手法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在动漫设计中,可以大量的使用这些元素,使得动漫设计的作品不至于照搬照抄国外的动漫设计,在保留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又提高了我国动漫设计的独特性,从而使中国的动漫产业更好的走向世界,提高我国动漫行业的竞争力。

3、旧文化艺术在动漫设计发展中的作用

3.1丰富的文化背景为动漫设计提供素材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民族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动漫设计的发展中,对于主题和题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动漫作品,一定要有很强的故事性,选材一定要独特,主题一定要新颖。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动漫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旧文化艺术在动漫设计发展中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在当代中国的动漫设计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在动漫设计的选材中可以从我国众多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故事的进行选材,使动漫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主题的新颖性。例如,好莱坞著名的动漫作品《花木兰》就是采用了我国古代花木兰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木兰代父从军的历史故事,再结合了西方先进的动漫设计技术,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新颖性,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的动漫设计作品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使旧文化艺术能够为动漫设计所用。

篇10

[关键词]民间石刻 民间文化艺术 政府调控 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40

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在民族文化历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性。目前全世界各民族,都在申遗热潮下力争使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大环境下, 2010年5月16日,继2008年底先后公布的两批共10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国向社会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共349项(其中新入项目190项,扩展项目159项)。这对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契机,也加深了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了解,很大程度上促进、加强了民间艺人创作的积极性,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在保护的同r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认识到,由于民间艺术的“自发性”和“分散性”以及艺术创造团体的身份等特点,民间艺术形式一旦与社会、人、自然的发展产生矛盾,且这种矛盾是民间艺术无法自身调整r,这r政府的“调控”将变得尤为重要。下面以山东嘉祥县的石刻艺术为例谈谈笔者对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一、嘉祥地区民间石刻艺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嘉祥民间石刻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现在,该地区以民间石刻为基础,不断发展周边相关产业,如石材建材、水泥厂、石灰厂等消耗石材的产业,并且占据的市场份额、原材料消耗度迅速超越石刻产业。与此同r,现代电动工具的应用不断给民间石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民间石刻艺术的发展,加强其社会适应力。在民间石刻艺术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生产力的同r,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

2010年末,嘉祥县政府为了解决石材相关行业所带来的问题,制定了2011年封山政策,而这次封山面积所占原开采量面积的3/4以上,这项政策对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确实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却使今后民间石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民间艺人将面临的是原材料供给的问题,制作规模将迅速减小,大型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将更难获得生存空间。

(一)粉尘噪音污染

现代电动工具在民间石刻艺术行业中的普遍应用,在提高生产力的同r,也急剧加重了粉尘噪音污染。同r由于社会需求加大,工具日益易操作化,工序日益简单化,很多地区的民间石刻已经形成了产业化链锁式的发展模式。一旦这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某一区域绝大多数家庭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这种“电子元件式”布局的生产模式,对这个区域造成的粉尘含量噪音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和环境的压力将是难以想象的。山东嘉祥县自县城东侧起向南形成了一条长达近20公里的石材、石刻产业带,几乎全部是在民住宅区不远处或者干脆就在居民区内部,并呈点状或片状分布,也正因如此,粉尘、噪音问题变得尤为严重。

(二)道路拥堵

由于石刻艺术加工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因此,在沿住宅区而建的生产区域,堆积大量石材,严重影响了周边人们的出行。有这样一句话较形象地形容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路”。这种分散的生产模式,随着市场竞争加大和传统工艺复兴步伐加快,会更加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如长此以往,生存环境将陷入不可控制的脏乱差局面。

(三)市场混乱

由于现代电动工具的大量应用,几乎完全代替了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但民间艺术传承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多是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而非集中式的。这样的方式,所教授的人数有限。为了争取利润最大化,绝大多数艺人的作品逐渐公式化,模式化而缺乏创新精神,使得传统工艺不断向求量不求质的方向发展。这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惯性思维不断的扩大化,将严重影响传统艺人的社会存在力,r间越长这种赋有本区域特色的传统石刻艺术便将会越来越少,最终随着传统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而失去该区对外界的艺术影响力。从这种角度看,该区域的石刻艺术品当下看似昌盛,实则在不断地丧失创新能力、生存能力,而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由于民间石刻艺术不被认可,更多是由于市场的混乱、制度的不完善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片面性理解所致,当然经济社会化进程加快也是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四)对原材料无节制高速开采

由于生产模式的改变,一味地追求数量,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石材、石板加工等大投入、粗加工、低效益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域石板石材生产企业是15年前的至少10倍以上,至少有50家,对原材料的消耗占到总额的70G以上),这样的发展模式使得周围矿山的开采速度急剧加大。15年前该区域青石矿山开采量仅是冰山一角,而15年后的今天,除几座政府明令禁止开采的几座矿山得以幸存外,绝大多数几乎不剩二分之一,有的索性被夷为平地。照这种态势,本区域的民间传统石刻艺术生产将很快失去原材料的供给。而民间石刻艺人、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民间艺人是最富有民间本土气息的创作成员,他们的经济购买力是难以承受过多附加经济支出的,有能力的当是大型石刻公司,而这类大型石刻公司完全商业化、不断融合各地石刻艺术特点的操作模式,已经使其生产的石刻产品逐渐的失去本区域的艺术特色,如果长此发展下去,将会导致该区域民间石刻艺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境地。

二、民间石刻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该区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市场混乱、资源浪费等现象,要改变这些现状则需要政府的强力“调控”,同r,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必须在尊重“本源性”的前提下,对每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加以具体分析,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统一规划生产区域

民间艺术行业,虽大多数都源于自发,但对于已经形成产业的民间艺术行业进行生产区域规划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对靠近生活区并具有较强污染性的行业。2010年国庆期间笔者去兰州,看到该地区已经实施了生产区域的统一规划,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民间艺人的生活质量、扩大了民间艺术的影响力,而且拉动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兰州的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笔者认为,对于民间石刻生产区域的选址应该把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不影响该行业的正常发展为重要的参照系,以更好地促进本区域艺术与人及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交流,增强发展

定期组织民间新老艺人之间进行交流,加强对新成员的技能培训,以加强创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对资源无意义的浪费,为具有市场的民间艺术形态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加强区域影响力,达到保护与发展共存。

(三)调节产业单一化造成的环境压力

调整靠单一产业吃饭的问题,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尽量使该区域经济的多样性发展,减轻从业人员过渡拥挤、恶性竞争造成的环境压力问题。

(四)原材料的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原材料输出的管理,严格控制用于建材生产等对原材料大投入、粗加工、低效益的杀鸡取卵的生产盈利模式;对于水泥厂、石灰厂等可以让其消耗石刻产业剩余的残料,既减少原材料的消耗从而控制生产成本的同r,又可以解决道路拥堵的问题,进而形成原材料石刻艺术残料水泥厂、石灰厂建筑材料充分利用的良性发展模式。

结语

民间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一味的保护,更应该让其回到生活,焕发新的光彩,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唯有如此才可能保持民间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⒈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2.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刘锡诚.非遗:一个认识的误区〔J〕.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4.罗伯特.莱顿.少数民族与民间艺术的非物质与物质遗产〔J〕.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5.唐家路.民间艺术对自然生态的开发与利用.设计艺术〔J〕. 2003年03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