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商直接投资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筹资方式;资金成本;财务风险;筹资决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引言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作为筹资主体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优化资本结构等需要,运用各种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企业在筹资时,应分析预测企业投资项目的收益大小及相关的风险,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
二、企业筹资的方式
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选用的具体形式,体现着资本的属性和期限。
1.股权筹资。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在公司投资入股并借以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它代表持股人在公司拥有的所有权。发行股票是一种直接融资方式,是股份公司获取自由资金的基本方式。
2.债券筹资。债券是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用以记载和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有价证券。发行债券规定发行人将于何时归还持有人的本金和利息,而债券持有人拥有按约定条件取回本金和利息的权利。
3.融资租赁筹资。租赁是指财产所有人将其财产定期出租给需要这笔财产的人使用,并由后者向前者按期支付一定数额的租金作为报酬的经济行为。
4.银行长期借款筹资。银行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借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它是企业长期负债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目前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
5.吸收直接投资。吸收直接投资是指企业以协议等形式吸收国家、其他企业和个人及外商等直接投入的资金,形成企业资本金的一种筹资方式。
6.商业信用筹资。商业信用筹资是指商品交易中因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而形成的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三、筹资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1.股权筹资。(1)发行普通股筹资的优缺点。优点:①普通股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②没有规定的到期日,无须偿还,是公司的永久性资本; ③风险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④能提高公司的信誉。 缺点:①资本成本较高;②可能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③增发可能引起股票价格的波动;(2)发行优先股筹资的优缺点。优点:①一般没有固定的到期日,不用偿还本金。②股利支付既有固定性,又有一定灵活性。缺点:①资本成本虽低于普通股,但是一般高于债券;②制约因素较多;③财务负担重。
2.债券筹资。优点:①筹资成本较低;②能够发挥财务杠杆作用;③保障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④便于调整公司资本结构。缺点:①财务风险较高;②限制条款较多;③筹资额有限;我国《公司法》规定,发行公司流通在外的债券累计总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
3.融资租赁筹资。优点:①能够迅速获得所需资产;②限制条款少;③免遭设备陈旧过时的风险;④全部租金通常在整个租期内分期支付,可以适当降低不能偿付的危险,并且租金费用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缺点:筹资成本较高,租金总额通常高于设备价值的30%;采用租赁筹资的方式如不能享受设备残值,也可视为承租企业的一种机会损失。
4.银行长期借款筹资。优点:①资金成本低;②筹资速度快;③借款弹性好;④借款利息费用固定,具有财务杠杆的作用。缺点:①筹资数额有限;②限制条款较多;③财务风险较大。
5.吸收直接投资。优点:①增强企业形象;②一定程度降低财务风险。缺点:①资金成本较高;②容易分散企业控制权。
6.商业信用筹资。优点:①使用方便;②成本较低;③限制少。缺点: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公司缺乏信誉,则容易造成公司间的相互拖欠。
四、企业筹资方式选择的原则及考虑的因素
1.企业筹资方式选择的原则
(1)效益性原则。
(2)合理性原则。
(3)及时性原则。
2.筹资方式选择的考虑因素
(1)筹资数量。企业筹集资金的多少,与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成正比,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合理的匡算筹集数量。
(2)筹资成本。筹资本身意味着付出的既有资金的利息成本,还有可能是昂贵的筹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
(3)筹资风险。指假使企业违约是否可能导致知情人或投资人采取法律措施以及是否可以引起企业破产等潜在风险。
(4)筹资实效。指企业各种筹资方式的时间灵活性。
五、我国企业选择筹资的策略
1.确定的筹资规模,控制负债经营比例。企业的资本结构中,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使企业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中。
2.充分考虑内外部经济状况。企业在选择筹资机会时要保证筹资方式不仅要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周期和财务状况相匹配,也要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相匹配。
3.挖掘企业内部的筹资能力。不断提高和挖掘企业内部的筹资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中自创性的筹资渠道。
4.打造健康的筹资平台,提高自身资信水平。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信誉和资信等级,这是提高筹资能力最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潘.现代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对策选择[J].
[2]陈涛.企业筹资方式的分析[J].
[3]李荣兰.刍议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J].
[4]郭勇.浅析企业的筹资方式[J].
[5]王瑞.中小企业筹资方式及评价[J].甘肃科技纵横,2011(04):93-94.
篇2
关键词:企业;筹资方式;影响因素;选择
一、前言
随着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的健全、开发、扩展,进行技术研发和改造等方面时,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由此可见,筹资活动是企业财务的起点,是决定企业能否健康并且有规划性发展的第一环节,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没有资金的支持无法正常的进行研发生产活动,就更无法谈投资和分配。企业筹资有着多种的方式,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长期借款、融资租赁等。因而在选择企业筹资的渠道和方式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这样才能选择最优的筹资方式。
二、企业筹资的概述
(一)企业筹资的含义
任何企业要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有一定量的资金,获取资金的过程就是筹资。企业筹资是指企业作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企业筹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资金运动的起点。企业进行筹资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要保证自己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而达到更高的发展空间。
(二)企业筹资的原则
1.低成本原则。筹资方式有多种,但是每一种都会有相应的代价,例如股利、利息、发行费等。成本降低了就说明资金使用的效益成果明显,反之则说明资金使用的效益不理想。2.资金结构原则。企业资金一般分为两部分组成,自由资金和借入资金。企业在筹资时要注意这两部分资金的比例的问题。适当的比例既能够防止债务的风险加大,又能防止负债引发的收益水平降低。3.数量时间原则。要合理确定筹资的时间和数量,筹集资金是为了经营使用,所以在筹资时要考虑到资金的投放以用订筹。不仅不能因为筹资不足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还要防止筹资过度浪费使用的情况。筹资还要按照投资的数量进行,避免引起资金闲置和错过投资时机。
(三)企业筹资的环境
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国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政策,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国家的经济引导下进行的。国家行而有效的经济政策可以使得企业有更好的筹集资金,因此,宽松的经济政策是企业筹资的前提。2.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指特定的企业形式所适用的国家法律法规,尤其在税务和金融等方面的法律规章。健全的法律在宏观上能够维护市场秩序,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在微观上可以维护筹资的正当权益,保护筹资者的利益,法律法规是企业筹资的必要保证。3.金融环境。我国急需建立一个相对发展的金融市场,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筹资提供多种的方式,也能够相对及时的提供资金。由此可见,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环境是顺利进行企业筹资的外在条件。
三、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一)企业筹资的渠道
1.国家财政资金。在我国能够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企业为数不多,在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资金大多数是有国家政拨款而得。还有一些其他的由国家的特殊形式政策所得,如税务的减免,税款项的退回等。这些全部是国家所投入的资金,属于国家,国家对其资金拥有产权保护。2.银行信贷资金。银行的信贷资金一直都是企业的资金重要来源。我国的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两种。信贷的种类分为基本建设信贷、技术改造信贷、六点资金信贷等。对比欧洲金融发达的国家,银行信贷也达到了股票和债券融资的两倍。银行的资金相对比较充足,方式也多种多样,所以一直乃至未来都将是我国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3.非银行金融结构资金。非银行金融结构资金主要包括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从筹资的渠道来看,基本是利用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和债务的发放,利用租赁公司进行融资租赁业务。伴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加深,非银行金融结构这个渠道的筹资将会比以往增多。4.企业内部资金。企业内部资金主要指有计划的各项公积金、折旧和未分配的留存效益资金。这些资金不需要刻意的筹集,可以直接在企业内部进行转移,这些资金为企业保留了一笔很客观的筹资费用,企业应当予以重视。5.居民个体资金。当代居民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手中的资金已经不再简单的存入银行,更多的人选择一些理财产品,这样就出现了一笔客观的游资。经济改革后,在股市发行的普通股票都是吸纳资金的良好方式。我国居民人口数量众多,居民手中的资金无法预估,这些资金也可称为企业筹资的来源渠道。6.其他企业资金。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暂时性闲置的资金,企业可以利用这部分暂时性闲置的资金进行相互的投资和借贷。企业之间相互帮助,进行商业信用也相当于筹资活动。7.外商资金。外商资金指的是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者的资金投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数量明显增加,逐渐形成了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状态良好,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
(二)企业筹资的方式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现有企业的筹资方式大概有两种类型: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具体分为:直接融资、银行借贷、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及融资租赁。具体分析以下几种方式1.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具体指的是企业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借入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的借款,这种方式是企业长期负债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主要有限制条件多、筹资数量少和筹资风险高。企业固有的利息和本金在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就会被提出诉讼,甚至于企业破产。2.发行公司债券。公司债券指的是企业以资金的筹集为目的地,依照法律向投资者出示的一定的时间内按照约定的条件执行的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这种债券筹资的方式是用于大多数的企业,只要是有固定的收益的企业都可以采用。债券筹资的优点有资金成本较低。能够提高企业的治理。缺点在于风险高、限制在条件较多。3.发行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依据法律程序发行的,用来证明股票持有人对公司有平等权利的书面认证。一直以来,我国企业改革都在稳步的进行当中,随着深入和改革,股份制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基本组成形式。股票的发行和股票的上市有严格的要求和法定的程序,在我国就必须遵守《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章制度。按照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的做基础部分。4.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指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与有关风险和资金报酬实际上完全转移到承租一方的租赁形式。每一种筹资方式都有不同的优缺点,企业可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融资租赁的最大优点是筹资速度快、财务风险小。缺点是租赁成本比较高。5.直接吸收资金。直接吸收资金是指企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风险”的原则来吸收国家、法人、个人、外商投入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投资者的出资方式主要有:现金投资、实物投资、工业产权投资、土地使用权投资等。吸收直接投资与发行股票、留存收益都是属于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是非有限责任公司筹集资金的基本形式。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点有:有助于增加企业的信用度、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有利于尽快形成生产的能力。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是:资本成功较高和易分散控制权。
四、影响企业筹资方式的因素
(一)筹资的额数
一个企业需要集中的资金多少被称为企业筹集资金数额,数额的多少取决于企业自身的需要。企业筹集的资金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则增加了筹资费用,过少就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大型企业一般情况下就会需要大量的生产资金,主要用于扩大规模和发展,研发新的技术和改造等方面,在选择的过程中就要选择能够长期大量提供资金的筹资方式,如股票、债券等。跟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就有吸进周转速度快的优势,短期的借款方式更加符合其需要,以避免风险。因此,在筹资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筹资的数额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算,减小风险,既要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也要在节约成本费用。
(二)筹资的风险
有筹资就一定会存在风险,不同的筹资方式风险都会有所不同。财务风险不是企业自身能够决定的,不确定性较强,当企业资金全部转变为有固有资金时,财务风险为零。只要加以控制,规避风险,就能稳定收益。总的来说,筹资的风险来自企业自身和市场财务,企业本身的风险有经营上的价格变化、杠杆经济等。市场财务的风险多是由负债导致的。
财务风险最明显的优点是在总资金收益大于负债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效应带来的股权资金收益上升。股权资金收益率的提高代表着每股收益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价值会大大增加。另外,通过负债筹资可以保证控制权不被减少。这样的特点对于股本小的企业尤为明显。筹资财务风险缺点有两方面,一是会给企业带来偿债的压力,如果企业负债过多,在资金使用不定的强狂下,非常容易出现企业财务失败,负债所导致的财务失败会很大程度上抵消其低资金带来的益处。二是一旦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低于负债成本率,负债的存在就会是企业的股权资金收益率低于资产收益率,此时企业必须使用股权资金赚的收益去支付负债利息,更严重的,当企业总资产赚取的收益不足以偿还利息时,企业就会出现大量的亏损,从而导致股权资金收益率变为负数,这样下去企业负债筹资完全是得不偿失的状态。
(三)筹资的成本
衡量一个筹资方案是否成功,筹资成本的多与少和投资回报率是两大标准。资金成本的最后会通过收益补偿体现出来,是一种利益的分配关系。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无论是长期性的还是短期性的,都存在着一更的资金成本,不同的筹资方式筹集资金的差异都有存在,所以资金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筹资方式。
只有想方设法降低筹资成本并且增加投资的回报率,才能实现筹资成本的最优收益,这样企业才会资金循环发展。据此,企业在进行筹资时可多做几种方案,选择有收益成本又低的方式。
(四)筹资的机会和环境
机会是影响筹资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与日常生活中寻求机遇是一样的,好的机会可以对企业的筹资起到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良好的筹资环境同样对企业筹资有很大的帮助,企业自身的管理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好的筹资环境势必会对筹资有不好的影响。
(五)筹资的收益
如果一个筹资的方案不能得到相对应的筹资收益,那么这个方案就是无效的,不能被采用,换句话说,违反了企业收益原则的方案一定就是失败的。企业不会用筹资收益来冒险,筹资的目的就是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收益的增加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后期的收益情况要大于前期的投入,这是基本条件,在这个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再说收益的增加。
(六)筹资的结构
筹资的基本结构是筹资的核心问题所在,这种资本的结构是企业多种资金的构成和比例,简单来说,资本机构就是负债资金情况的比例。企业在做基本结构安排时,就要考虑到各种影响企业的因素,企业的发展速度、收益能力、借款的储备能力、管理人员的整体责任度、J款人的信用评级都是影响筹资结构的因素。因此,企业要明确最佳的资本结构,综合考虑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五、企业如何选择筹资方式
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是每一位企业决策者都会十分头痛的问题,通过分析和总结各种因素,每一个企业只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筹资方式。企业的筹资方式选择与企业资本结构、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还不能够达到发行股票的条件,最常见的筹资方式就是吸取直接投资、利用商业信用、银行借款,折旧恒大程度上限制了筹资的规模和企业的循环发展。就算是在这种相对比较小的范围内选择筹资的方式也要多方面考虑,权衡利弊得失。作为财务筹资人员,最先要清楚的就是筹资方式的分类以及特点,然后在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来选择筹资方式。
(一)根据企业规模
由于筹资的企业规模不同,各种企业需要的的资金数额也不同,筹集方式能提供的资金也不同,所以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筹资方式和顺序上截然不同。大型的企业需要大量的长期的生产和研发资金,其筹资的方式比较可如下:发行股票、发现债券、融资租赁、银行借款。对比大型企业,小型企业要选择灵活性强的筹资方式,参考顺序如下:银行借贷、商业信用、融资租赁。
(二)根据资信情况
信用等级机构根据企业资信的不同程度,对企业的资信情况作了等级评选评定。资信的程度不同,那么筹集到了资金数量就会有所不同,这样的结果也决定了在选择筹资方式时的顺序。资信信用好,评定级别高的企业,其收益好,常常选择期限时间长、成本较低的筹资方式。可选择顺序是: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而资信差,评定级别低的企业,在还款上不能够保障,就导致了面临的选择少,基本上是不能够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筹资的方式顺序应是:银行借款和融资租赁。
(三)根据市场状况
筹资方式的选择还应该考虑到市场的状态,如果市场交易投资消极冷淡,就算是筹资方案合理,比例情况正常,但是市场的认购率不高,就有可能以失败告终。市场趋于冷淡时,上市的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多发行有利于企业的公司债券过着可进行转换的债券。同理可得,在选择债券投资时,要多考虑公司的发展情况和近期的经营状况。如果在项目的建设期间内,要查看是否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支付每年的项目资金利息,避免导致一下不必要的企业悲剧发生。
(四)借鉴其他经验
目前,西方国家的金融业市场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制和规范。欧美国家中英国和美国的企业在筹资方式的选择上基本遵循以下顺序:企业筹资遵守内源筹资、债务筹资、股权筹资。在外部筹资的过程中,一般企业优先选择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资金不足时再进行股票筹资。
六、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应最大化的利用有利的筹资条件,综合考虑筹资的结构、成本、风险和资本市场状况等,才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优的筹资方式,企业和市场的健康绿色发展。近几年来,企业的筹资方式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所以我国企业必须打破局限,努力与时俱进,将筹资活动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曹悦.企业筹资渠道及筹资方式的选择策略[J].财会月刊,2004(12):9-10.
[2]李立.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组合策略[J].时代金融, 2014(7X):111-111.
[3]胡冬军.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财经界, 2016(30).
[4]吴剑蓉.浅析企业筹资战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12(11):39-39.
[5]郭威.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研究[J].星星月刊, 2007(6).
[6]陆晓冬.科技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筹资风险控制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 2012.
[7]路欢欢.中小企业筹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5(2):14-15.
[8]雷箐青.企业筹资方式和渠道的比较与选择[J].江苏商论, 2013(11):106-107.
篇3
世界并购当前呈现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一些特征。
并购已经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的单体并购规模越来越大,如英国葛兰素康威联姻史克必成、联合利华收购美国贝斯特、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盈科收购香港电信。花旗银行收购旅行者集团、大通银行收购IP摩根等。并购显现出主体多元化趋势,具体目标和功能也日趋多元化,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分布行业较广,投机色彩明显消退。同时,跨国并购咨询服务业的金融化、国际化对跨国并购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随着并购行为的成熟,其不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而是实现了企业扩张和剥离“消肿”的双向发展。
机遇与挑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近期已经表示,中国今年底必将加入WTO,这不仅意味着很多的机遇,更多的应是挑战。
首先,我们将面对空前的开放。加入世贸后,中国原有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堵墙会逐渐倒下,全球的中小企业可以登堂入室直接到中国来,它没有必要跑北京找政府,可以直接到上海,到苏州,到广州直接找中国企业家。过去叫企业家和政治家见面讨论20年,现在有可能企业家和企业家见面,因此目前的开放是真正第一次开放,而且这种势头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格局、伦理状态、文化甚至政治格局都会有冲击。其次,是全球标准的实施。过去在不开放的情况下我们强调中华民族特点,强调中国的国情。在全球化开放之后,这些说法很困难,你必须接受全球标准。你不接受全球标准你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全球。再次,是国家竞争能力的定位。现在理论上的夸夸其谈。自我感觉良好都是要不得的,很多公司还停留在宏观面上的分析,而并没有实际的行业研究、数据分析。必须了解,WTO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它就在你的身边。我们在入世后必须重新定位国家竞争能力,中国在全球到底有多少竞争力?最后,是要建立起有效的防卫体系。这种防卫体系要正确理解,WTO来了我们要建一座墙,来保护民族工业,这个观念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进行,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有问题的。中国的危险是不开放,是不进入全球化,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最大的不安全是拒绝加入全球化。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是跨国公司,而不仅仅是美国公司,日本公司……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的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的特征表现为:反国家干预;跨国公司生存很大的一个活动量在于信息资源和电子空间;高能量的金融支持;控制力的多元化;快速反应能力。以上特征也决定了跨国并购其自身的优缺点。其优点在于:(1)使得并购方能够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并占有市场份额。这主要是由于跨国并购有效降低了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可以大幅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能够充分利用经验曲线效应,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能够利用被收购企业在其本国行业内所积累的各方面的经验;企业通过并购能够获得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优势。(2)能够有效利用被收购企业的相关经营资源,如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企业关系网等。(3)跨国并购充分享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便利,比如并购企业双方可以进行股权互换,也可以持有对方H级市场上的股票等等。(4)跨国并购相对于其他的投资形式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虽然具有以上这些优点,但跨国并购也同时具有一些还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1)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较难,这主要是受各国的会计制度、核算口径等的影响。(2)并购方对被并购企业的规模和其所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较为难以确定。(3)并购行为后双方的整合工作难度大,比如企业战略的调整、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及公司文化的磨合、企业员工培训环节设置、人员的安置等。(4)跨国并购失败率较高。往往是进行了大量的事前准备工作,但是最后却放弃了。
对于我国而言,跨国公司一般以三种身份对我国企业进行收购:外国投资者身份;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者身份;其他符合国家有关试点规定的外商身份。最近,就连中国产业中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彩电行业竟然都提出了这样一种说法:活着,就是等着你来收购。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妥的,中国的彩电业发展到今天,一定程度上确实也需要资金的注入,进行产品高端后续研究;同时也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本运作经验,从而将中国的彩电打向世界。
并购的进行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基于全球发展战略的考虑;基于产品市场份额的考虑;被并购方国家基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引资战略的考虑。对于我国而言,企业并购还基于资产重组、获取直接融资的窗口、二级市场套利、提高上市公司形象。资本市场套现、收购股权短期内增值变卖出售获利。并购方还基于收购壳资源的考虑,“壳”公司的价值包括“壳”所代表的资产价值、“壳”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壳”公司所体现的虚拟价值(“壳”资源稀缺性形成)。
理论与认识
随着入世脚步的加快,国内法律中对外资进入的障碍将逐步消除,跨国并购这一国际流行趋势将逐渐取代我国过去的那种引进外资形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国内某些行业的企业被收购,也能够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这里,就需要我们很多的企业家进行一个理念上的转变。
首先,是要改变民族工业的狭窄思维。这是一个长久被争论的话题。到底该不该保护民族工业?什么又算是民族工业?将来的跨国并购是全球性的,跨国公司是一种无国界流动性企业,从这个角度讲,跨国公司都需要实施人才本地化、资源本地化的策略。将来,生产要素全球化配置以后,会形成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不同分工,而这种不同分工能够形成非常完整的生产销售贸易的大趋势。这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这样,就很难站在民族工业的角度讨论问题。其次,必须要分析自身在国际同行业内所处的地位,从而确定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最早3年,最迟5年,国内大多数的企业都将情愿不情愿地被纳入世界范围内的大竞争。那么,我们的企业家们有没有针对这个状况做出相应的举动呢?一个印度第6大制鞋公司,为了加入WTO做了400页的研究。我们搞WTO研究,往往讨论伟大的形式、开放。观念、政策,而这家印度公司却没有这些,人家全是数据,报告上分析:如果今天我排第6,在制鞋行业占到印度市场份额20%,加入WTO后,关税每降低1个点,我一下变成25位,外面进来30家,国内破产1000家;降低2个点,我排第70位,外面进来50家,国内又破产2000家;降低2.5点,本公司破产。看看中国有没有公司做这样的研究呢?所以说,WTO绝对是很近的东西,它马上就会开始分享你的食物,直至把你吃掉。那么,从现在起,认真地做本行业系统内的分析,市场外部环境的分析,各个管理环节的改造,产品生产销售的拓宽及市场上下游的拓宽与深化,就显得一个企业家是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是负责的,这个企业也是能够生存的长久一些的。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家们还应认识到这样一些问题:(1)加入世界性的竞争环境,过去靠自然的资源,靠一些政府的强制性的垄断,有时甚至是违反市场规律的组织将难以在市场上继续存活。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商业伦理将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基础设施。要加入世界,就要很好地遵守已有的游戏规则,从而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这个游戏规则。竞争将建立在信息资源和电子空间当中,而网络,经过了七彩的幻美时期,离企业已经越来越近了。(2)经济将变得更加没有国界,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资金的金融能量将放大很多很快,每一个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将不再是简单的借贷关系,纽约的股市,外币汇率的动荡……不远的将来,每位企业家都将深深感到它们的存在。全球经济周期的连锁反应,将成为企业家心中的K线图。(3)51%的控制权将不再绝对。当你的企业的上游下游都被别人占据的时候,你就是有99%的控制权也是无力回天。而控制住你将来的信息物流,让你成了瞎子、聋子、哑巴,你还在控制什么呢?(4)赛跑者没有跑道。全球性公司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比咱们国内的企业家们快得多,等你准备活动都做好了,一共6条跑道也被人全给封死了。那么,你是要做违规者呢?还是就这样放弃了比赛?所以,不管准备做的有多好,抢跑道的能力更重要。(5)警惕恶意竞争。我国的《反垄断法》还没有制定,全球性公司很可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采取恶意竞争行为抢占市场和客户,而你有没有太多的办法进行反击,这时,早期的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4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外汇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053-02
1 金融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也就是人们理论上说的“双边支付协议”。即指在金融基础工具的价值上派生或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工具。现今,金融衍生工具所涵盖的基础工具包括利率、汇率、商品、股权和其他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工具从性质上可以概括为两类,即一类是期货,另一类是期权。当前,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也变得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问题不断涌现。为解决新问题,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也随之出现。相反,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本身亦衍生出新的问题和风险,促进了更新一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一般而言,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和迅猛发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降低筹资成本和提高筹资效率。金融衍生工具中的利率调整期业务可以有效地降低筹措资金者的筹资成本,而金融衍生工具中的货币调期业务在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第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周期波动加大,给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一定困难。金融衍生工具能有效地将风险厌恶者所面临的风险转移给风险喜好者。比如现有的利率调期业务能使某些具有浮动利率的贷款转换成固定利率的贷款,从而摆脱了利率波动的风险。
第三,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金融监管制度的放松等有利条件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使得投资者运用套期保值、套利和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成本费用得以大大降低,受益大大提高,从而也使金融衍生工具供给量大大增加。
第四,最新金融期权定价模型等衍生工具的估价模型和技术方法取得突破并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有利于投资者更为准确地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估价、风险管理,有利于衍生工具的发行和使用,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飞速发展。
2 当前企业外汇风险控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外汇金融资产总量来看,2010年年末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已经高达52159.08亿元人民币,占同期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2%左右。同时,金融机构持有的国外净资产为81729.39亿元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2010年已达到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和广大企业都面临汇率风险的可能越来越大,对与外汇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从目前外资企业角度来看,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6247.83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65.28%,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高达1577.23亿美元,若按照现留存20%的比例计算,外贸企业每年有约40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外汇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加之近年来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分别以年均10%和2%~3%的速度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汇率风险将随之增加。尽管当前相关政府监管机构的现有结售汇管理规定已经允许有远期支付合同或者偿债协议的用汇单位可以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远期买卖及其他保值业务,但由于风险意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相关企业在实践中均未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另外,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大,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相对不断贬值,对以外贸为主的企业产生了意义重大的不同影响,特别是加大了一些以进口为主的外贸企业,尤其是从美国以外的国家进口材料的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效率、成本利润率均有所下降。因此,这类企业会对金融衍生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以套期保值或对冲等方式锁定进口成本,规避汇率不利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从总体看,较大规模的外汇金融资产和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和实体外贸部门面临着较大的外汇风险。因此,客观上对外汇型金融衍生产品等具有避险功能的衍生工具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今后,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这一需求将会在金融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种类和交易规模上呈现出井喷式的快速增长。
3 企业外汇风险控制应对策略
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是随着全球化相依相伴的。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是谋求世界最大经济福利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因此只有利用好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把握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尤其是与外汇相关的金融衍生工具等,才能更好地加强企业对外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第一,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树立大局意识,同时紧盯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展开,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的世界市场之中。国际期货价格必将深刻影响和左右着国内期货价格。同时,国际经济的任何变化也会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此全球经济联为一体,国际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必将更加深刻反映各国经济的发展实际。当前,我国广大企业要摒弃传统思想,特别是只注重国内市场、价格的观念,必须在思想上紧盯全球市场的发展,行动上主动参与其中。与此同时,要注重学习现有通用的游戏规则,学会运用最新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
第二,迅速筹备风险控制部门。目前,我国企业的传统发展思维根深蒂固,它们当中有风险控制部门的非常少。在风险意识没有树立起来的情况下,风险控制部门的主要地位根本无从说起。同时,对于一些有风控部门的企业,它们也大多将其划入业务部门来管理,因此这种缺乏专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分析、评估、判别、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行动让我国的企业在实践中面临的风险往往比国外的企业多得多。它们很少有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保值增值的活动,也很少有套期保值的简单对冲风险动作。总之,成立风险控制部门刻不容缓。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下,企业利用金融市场来规避实体市场的各种风险,尤其是规避不利的价格波动,同时又在好的市场流动性下发展和壮大自身的经营业务。
第三,有所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现有金融衍生工具重点规避如下风险: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和外汇期权。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向相关金融机构咨询,达成为其量身定做的规避外汇风险方案。企业针对这些方案确定选择实施后,不定期地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不断地进行方案的改善和优化。另外,还要区分各种工具的优缺点,做到有所不为。我们知道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都有其优缺点,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比如外汇期货,其优点是成本最低,流动性好,信用风险极低,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它的价格总是在大幅的波动,从而需要不断地随着行情的起落追回信用保证金。
总之,我国企业若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好金融衍生工具,对于外向型的企业而言,更是这样。在不断提高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运用好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对于企业防范各种风险尤其是外汇风险意义重大。
篇5
关键词 SBM模型;技术效率;非期望产出;节能减排;共同前沿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1-0025-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1.0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1978-2010年期间,实际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51 %①,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也日益增加,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增量最多的国家。工业是中国实体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能源消耗与人为碳排放的主体,工业创造了中国40%的GDP,却消耗了全国68%的能源,排放了全国83%的CO2 [1],工业生产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特征,工业无疑是节能减排的核心领域,促进工业生产模式由要素扩张型转变为效率增进型,对实现工业可持续包容性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科学测度能源与碳排放约束下的工业技术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客观评价不同地区工业节能减排潜力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因地制宜实施减排政策,推动地区工业增长方式转型。
1 相关研究评述
传统的生产效率测算方法只是基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与期望产出,忽略了能源投入和污染排放等非期望产出或坏产出(Undesirable or Bad Output)的约束,测算结果被证实存在偏误[2],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生产效率水平。在现代经济学中,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生产效率通常借助生产前沿来测算,以生产前沿边界作为评价生产效率的参照,那些沿着生产前沿边界的生产者被认为是技术有效的(生产效率等于1),生产前沿边界以下的生产者被认为是技术无效的(生产效率小于1)。生产前沿边界的确定是环境技术效率测算的关键,根据估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确定性生产前沿边界和随机性生产前沿边界,前者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后者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估计,两种方法的演进可参阅Zhou等[3]和魏楚等[4]所做的文献综述。
DEA方法和SFA方法各有优缺点,SFA方法能考虑统计噪音和随机因素的影响,但需要就模型设定和随机干扰项的正态分布进行强假设,且不宜扩展到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多产出生产过程,DEA方法能比较方便地拟合含有非期望产出的多产出生产活动,能避免SFA的强假设偏误,在环境效率评价中应用广泛。经典的DEA模型基于传统的Shepherd距离函数进行效率测算,由于未考虑碳排放的负外部性,而是把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与期望产出等同对待,不能对节能减排约束下的生产效率进行合理评价。Chung等[5]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能同时考虑期望产出的增加和非期望产出的减少,较好地解决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评价问题,但无法剔除投入产出松弛所造成的非效率成分,当存在投入产出的松弛性问题时可能高估效率水平[5]。基于松弛变量的测度模型(Slacksbased Measure,SBM) [7]将松弛变量纳入目标函数,是一种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效率度量方法,可避免因径向与角度选择性差异导致的偏差,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8]较好地拟合能源与碳排放约束的实际工业生产过程及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能有效地测度含非期望产出的工业生产效率。
近些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运用非参数DEA对能源与碳排放约束的生产效率进行测度,但大多基于宏观层面分析或跨国比较研究,Zaim 和Taskin[9]、Zhou等[10]利用DEA方法对OECD国家碳排放效率进行比较研究,刘明磊、朱磊和范英[11]及李涛和傅强[12]对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进行了评价,陈诗一 [1]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碳排放约束的中国工业部门绿色生产率,也有一些学者(胡鞍钢等[13],涂正革[14],杨俊等[15])以SO2和工业废水的化学需氧量等作为非期望产出的指标测算中国地区技术效率,但不少实证研究没有考虑投入产出的松弛问题,李静[16]、王兵等[17]利用SBM模型评价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但没有针对能源与碳排放约束的地区工业技术效率进行评价。
本文运用改进的SBM模型测度能源与碳排放约束下的工业技术效率,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1)将包括能源在内的所有投入及产出以同一统计口径纳入模型,统计年鉴对地区工业能源消费采用全部工业企业统计口径,而对其它投入与产出采用规模工业企业统计口径,相关研究要么没有考虑能源投入,要么考虑了能源投入却忽略了统计口径的调整,为了避免统计口径不一致对工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的影响,本文将规模工业企业各项投入与产出统一调整至全部工业口径;(2)利用改进的SBM模型测算工业技术效率,分析不同地区工业技术效率演变特征及其差异;(3)对能源与碳排放约束下的工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对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
2 工业技术效率测度
2.1 模型与方法
DEA方法借助线性规划与凸分析来确定生产前沿边界,将不同的生产决策单元投影到生产前沿边界,通过比较决策单元(DMU)偏离前沿边界的距离来评价生产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技术效率。在评价含有非期望产出的生产效率时,传统的方向性距离函数较好地解决了含非期望产出的效率评价问题,但无法剔除投入产出松弛所造成的非效率成分,基于松弛测度(SBM)的效率测算模型有效克服了这一缺陷,其分式规划的基本形式为:
时是技术有效的,当ρ*
本文运用上述改进的SBM模型测算省级工业技术效率,需要借助决策单元来构造生产前沿边界,为避免因生产技术前沿边界的变动而导致不同时点的技术效率无法准确比较的问题,本文采取跨期数据包络分析技术,即将样本期间全部省级工业投入产出数据作为当期的参考技术集,在全样本的共同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下测算各地工业技术效率。
2.2 指标与数据
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区域划分法①,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比性,时间跨度设为1998-2010年。工业生产投入指标选取工业从业年均人数、工业资本存量和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工业产出包括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由于含中间投入性质的能源,选用工业总产值代表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用CO2 排放量表示。基础数据取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指标及其数据处理说明如下:
(1)劳动投入:以工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表示。《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了1999-2010年各地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中国统计年鉴-1999》提供了1998年各地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据此可换算出该年规模企业从业人数。《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和《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提供了规模工业从业人数和全口径工业从业人数,从中可得到两种统计口径的从业人数的比率,根据各地这一比率的两组数据及其线性变动趋势假定,将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数调整为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数。
(2)资本存量:可采用永续盘存法(PIM)进行估算,这种估算方法涉及资本折旧率、投资额和初始资本存量等基础数据,工业资本折旧率和初始资本存量亦需估算,不同研究的估算结果差异较大,本文采用不少实证研究所采取的替代方法,即以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作为工业资本存量的近似估算,用各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其平减为1998年可比价,并以工业总产值占比进行全工业口径调整。
(3)能源消费量:采用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数据源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地区能源平衡表,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其他煤气、天然气、热力、电力等20 种细分品种能源终端消费量,将其按标准煤折合系数折算为万吨标准煤。个别缺失数据用均值法或线性插值法补齐。
(4)工业总产值:《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了按地区分组的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和《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提供了1998、2004和2008年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及全部工业总产值,从中可得到1998、2004和2008年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利用这三组比率数据及线性插值法构造出其他年份的工业口径调整比例,从而把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调整为全部工业口径,并以工业产出价格平减指数缩减为1998年可比价。
(5)CO2 排放量:工业CO2 排放来自工业生产中的化石能源燃烧及其他原材料使用(比如水泥生产中的石灰石锻烧分解),由于化石能源燃烧是工业主要碳排放源,本文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CO2 排放估算参考方法(Reference Approach),根据工业细分品种能源消费量(扣除原料用途的能源消费)来推算CO2 排放量,公式如下:
CO2 =∑ni=1(CO2 )式中,E代表工业能源消耗的实物量,i代表能源种类,NCV为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CEF为单位热值当量的碳排放系数,COF是碳氧化因子(缺省值设为1),44和12分别为CO2 和C的分子量,其比值为CO2 气化系数。
各种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取自《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附录A,碳排放系数源于《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第二卷第一章表1.3。热力通常是本地供给,热力碳排放根据地区能源平衡表中供热的能源投入进行计算,各地工业电力消费可能含有外地成分,由于无法获得本地工业电耗中外地电力比例及其来源地,各地工业电力消费分摊的碳排放用本地电力碳排放系数与工业电力消费量的乘积来计算,本地电力碳排放系数等于本地火力发电的碳排放除以本地电力生产总量,本地火电碳排放根据地区能源平衡表中火电的能源投入计算。
2.3 测算结果分析
为了考察能源与碳排放约束对省级工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我们在共同前沿生产函数框架下,利用SBM模型分别对考虑能源与碳排放和不考虑能源与碳排放的工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参照Managi & Kaneko [19]的做法,把基于共同前沿忽略能源与碳排放的工业技术效率称为市场效率(Metafrontier Market Efficiency,MME),基于共同前沿考虑能源与碳排放的工业技术效率称为环境效率(Metafrontier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MEE),各地MME与MEE的变化趋势及其差异见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期间全国工业MME均值为0.38,MEE均值为0.25,MME高于MEE,从各省区及三大区域的测度结果也可发现这一规律,说明忽略能源与碳排放的影响会高估工业技术效率,这与王兵等[17]、李静[16]的研究结论一致。同一省区工业MME排序与MEE排序也大多不一致,如广东省MME排序第三,MEE排序则上升
为第一,河北省MME排序第十四,MEE排序降为第十九,表明能源与碳排放对各地环境效率影响程度不同。不论MME排序还是MEE排序,东部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西部最低,工业技术效率有明显的区域梯度差异。全国MEE平均水平仅为0.25,总体水平偏低,工业节能减排潜力较大。各省区及三大区域的MEE平均变化率均为正,各地工业MEE均呈不断改善的趋势,各地工业生产均存在对共同前沿的技术追赶效应(Catchingup Effect)。
3 工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经济增长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已有相关文献[15-17]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我国工业化水平及地区经济差异的现实,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主要考虑经济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开放度、产权结构、研发强度及经济制度等几类因素的影响:
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各地按1998年不变价计算的实际人均GRP表示,为消除数据非平稳趋势,取其自然对数值,记为LGRP,为考察工业环境效率与人均收入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实际人均收入的平方项(LGRPS)也纳入模型。②经济开放度,以出口依存度(EX)表示,并以进口依存度(IM)替代出口依存度(EX)作稳健性检验,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及便于稳健性检验,我们还以外资依存度(FDI)作为替代指标纳入模型。③工业资本深化(CAPD)资本深化有资本-劳动比与资本-产出比两种衡量指标,本文根据经济学中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理论观点,使用资本-劳动比来表征资本深化水平。
,用工业固定资产净值余额与工业就业人数之比表示。④工业产权结构,以当地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SOE)表示,鉴于近年来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为检验国有企业是否具有更强的公共责任感而表现出更好的碳排放绩效,我们在模型中还以民营工业比重(PRV)作为替代指标作稳健性检验。⑤工业能源消费结构(ES),不同品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会对各地工业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以各地工业终端能源消费中的煤炭比重表示。⑥研发强度(RD),由于不同时期工业科技经费支出统计口径不一致,为便于数据处理,本文以各地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GRP比重(%)表示。⑦财政分权(FD),一般用财政收入占比或财政支出占比来衡量,本文借鉴乔宝云等(2005)的做法[21],以地方人均本级预算支出占中央和地方人均本级预算支出之比(FD1)表示,为检验模型稳健性,我们还以地方人均预算收入占比(FD2)作为替代指标进行回归。此外,为了检验工业环境效率的地区差异,我们还在模型中引入地区虚拟变量(EAST),东部省区赋值为1,中西部省区赋值为0。
以前文测算的工业环境效率为因变量,以上述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构建计量模型,如公式(4)所示。由于环境效率值处于0 和l之间,因变量因被截断而受到限制,此时,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不再适用于估计回归系数,遵循最大似然估计法的Tobit 模型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由于无条件固定效应的Tobit 模型是有偏的,本文以下采用Tobit 随机效应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
为避免模型多重共线性问题,我们对解释变量进行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发现大多数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在0.1-0.3之间,表明这些变量的共线性问题较弱,对相关系数在0.3以上的变量采取分模型回归,在表2中的系数项下分6列报告了分模型回归结果。其中,模型(2)以财政收入占比代替财政支出占比来表征财政分权度,模型(3)以外资依存度代替出口依存度,模型(4)以进口依存度代替出口依存度,模型(5)以民营企业比重代替国有企业比重,回归结果中主要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及其显著性水平并无重大改变,表明模型估计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在模型(6)中,我们按照2010年各省区全口径工业企业总产值由高至低进行排序,取排名前11位的主要工业省区为样本进行回归,除资本深化估计系数显著为负外,其余估计结果没有显著变化。结合模型的相关检验结果可知,模型估计结果整体上有较强的稳健性和可靠性,基于所有估计结果的相关结论如下:
①工业环境效率与人均收入呈U型曲线,这与碳排放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曲线呈现良好的对称关系,这与袁鹏和程施 [22]关于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结论不一致,但该文使用的是综合排放指标,李涛和傅强[12]关于碳排放效率与人均收入关系的检验结论与本文相同,说明工业环境绩效的改善根本上还是一个发展问题,节能减排必须在经济发展中逐步解决,既不能幻想一蹴而就,也不能无所作为,坐以等待。②工业环境效率与工业资本深化正相关但大多不显著,资本深化促进工业生产装备水平提高和工业技术进步,但同时也导致高耗能高排放重化工业快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技术进步的减排效应,导致环境绩效改善效应整体不显著,在基于11个主要工业省区的模型估计结果中,资本深化则与工业环境效率显著负相关,这与工业大省2002年以来新一轮的重工业化发展倾向有关。③从工业产权构成来看,国有工业比重、民营工业比重均与工业环境效率显著负相关,产权性质对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意愿普遍不足,在GDP 导向的政绩考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锦标赛式政治晋升而竞争[23],对本地国有经济的公共环境责任往往监管不力甚至相互串谋,国有企业并无显著不同的环境绩效表现。④工业环境效率与研发强度显著正相关,说明能源与环境约束促进了环境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促进了工业环境效率提升,“波特假说”得到实证支持。⑤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环境效率正相关但不显著,由于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且价格水平低,工业对煤炭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煤炭消费比重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水平,因此,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工业碳排放绩效并没有显示出人们所预期的显著改进作用。⑥无论是财政收入占比还是财政支出占比,财政分权与工业环境效率显著负相关,这与杨俊等 [15]的结论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与政绩考评机制,容易滋生地方政府之间以环境“竞次”为特征的“破坏性竞争”[24],从而损害地区工业增长的环境绩效。⑦外资依存度与工业环境效率显著正相关,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给东道国带来技术溢出效应,但也可能使其沦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污染天堂假说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认为,东道国环境门槛降低能吸引环境敏感的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东道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最终成为“污染天堂”。
,FDI进入中国的动因有多种,比如要素相对价格、地理位置、市场规模、双边贸易水平等,尚未发现有足够的证据能表明是因为国内排放管制标准过低,造成大规模FDI进入了中国污染密集性工业部门,因此,我们的结论不能支持“污染天堂假说”的成立,这与王兵等[17]、李小平和卢现祥[25]及袁鹏和程施[22]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不过,涂正革[14]的研究结果则支持了“污染天堂假说”,这可能与污染排放物的选择不同有关,但是,为预防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可能出现的环境“竞次”行为,加强对FDI进入的产业引导与环境规制仍有必要。⑧出口依存度与工业环境效率显著负相关,中国工业生产长期陷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工业企业被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网络所俘获,对资本形成扩张与低端产品出口形成强路径依赖,不利于节能减排绩效的提升。进口依存度与工业环境效率正相关但不显著,这可能与工业企业碳减排意愿不足,对环境友好型设备的进口积极性不高有关。⑨地区虚拟变量系数显著为正,相对中部与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工业环境绩效整体上有明显优势。
4 结论与建议
传统的经济增长效率研究仅考虑劳动、资本等典型要素投入,并没有考虑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扭曲了经济增长绩效评价,甚至有可能误导政策建议。本文在考虑环境污染的效率前沿分析框架下,采用纳入松弛变量的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测算了考虑能源与碳排放的工业环境效率(MEE),并将其与不考虑能源与碳排放的市场效率(MME)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忽略能源与碳排放会高估工业技术效率。在样本期间,全国及三大区域工业环境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工业环境效率总体水平偏低,东部工业环境效率明显高于西部与中部,我们最后还对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在影响工业环境效率的因素中,财政分权、工业产权构成及出口对其均有负面影响,其中,财政分权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中国式财政分权是一种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地方政府运用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为政绩而竞争,现有的户籍制度及相关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使得环境联邦主义下的“用脚投票”机制失灵,地方政府决策容易偏离公共服务目标及当地居民的环境偏好,造成地区环境效率的严重损失。另外,地方财政分权能力越弱,地方政府对本地国有经济的干预就越严重,中部与西部国企改革滞后,国有产权的行政归属化使当地政府容易操纵国有企业,在政绩导向的地方行政干预甚至地方保护下,国有企业的环境约束与环境责任意识淡化,在以11个工业大省为样本的模型估计结果中,国有产权比重及财政分权度对工业环境效率的负面影响明显要小得多,而这11个工业大省主要集中于东部,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东部工业环境效率优于中部与西部。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深化程度也是学者关注并存争议的问题,中国工业在空间上表现出广泛的资本深化特征,但资本深化对地区工业环境效率并没有带来显著的正面促进效应,甚至11个工业大省的工业环境效率与资本深化显著负相关。对此现象,一个可能的理论解释是,主要工业省区存在“过度工业化”或“过快资本深化”现象[26],使得高投入高能耗的重化工业过快增长,资源配置效率下降,阻碍了工业环境绩效提升。从地方工业资本深化的逻辑机制来看,其深层根源仍离不开财政分权及GDP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资本投资是地方政府在“标尺竞争”中胜出的有效途径,基于“标尺竞争”的投资扩张冲动推动了本地工业资本形成不断加深,资本密集型工业快速扩张,加剧了地方能源消费紧张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工业技术进步的减排效应。
总之,从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技术研发及进口基本上促进了工业环境效率的改善,但一些制度因素及与之相关的地方政府行为却阻碍了工业环境效率的提升。所以,促进“两型”工业发展与低碳工业增长转型,不仅需要考虑环境技术创新、能源结构调整、外资的产业进入等问题,更需要切实关注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国企产权改革、外贸经营机制等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只有从深层次上打破体制性瓶颈,才能真正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和工业转型升级。当然,改进工业环境绩效并不在于完全否定或废弃财政分权制度,关键是如何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在中国式财政分权背景下建立起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地方工业增长的有效激励相容机制,使地方工业增长模式真正由要素扩张型转向效率增进型,使地方政府官员从为增长而竞争的“企业家”转变成为环境而竞争的“好管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45(11):21-34. [ Chen Shiyi. 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China: A Perspective from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1980-2008)[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 45(11):21-34.]
[2]Watanabe M, Tanaka K. Efficiency Analysis of Chinese Industry: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 Energy Policy, 2007, 35(12): 6323-6331.
[3]Zhou P, Ang B W, Poh K L. A Survey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J].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89(1):1-18.
[4]魏楚,黄文若,沈满洪.环境敏感性生产率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 2011,(5):136-160.[Wei Chu, Huang Wenyan, Sheng Manhong. A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Productivity [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11,(5):136-160.]
[5]Chung Y H, Fre R, Grosskopf S.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 51: 229-240.
[6]Fukuyama H, Weber W L. A Directional Slacksbased Measure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09,43(4):274-287.
[7]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130(3): 498-509.
[8]Tone K. 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 A Slackbased Measure (SBM) Approach [J]. Energy Policy, 2003,35,6323-6331.
[9]Zaim O, Taskin 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OECD: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0, 58(2):95-107.
[10]Zhou P, Ang B W, Poh K L. Slacksbased Efficiency Measures for Model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60(1):111-118.
[11]刘明磊,朱磊,范英.我国省级碳排放绩效评价及边际减排成本估计: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1,(3):106-114.[Liu Minglei, Zhu Lei, Fan Ying. Eval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nd Estimation of Marginal CO2 Abatement Costs for Provinces of China: A Non parametric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 China Soft Science,2011,(3):106-114.]
[12]李涛,傅强.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J].统计研究,2011,28(7):62-70.[ Li Tao, Fu Qiang. Study on Chin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fficiency [J]. Statistical Research,2011,28(7):62-70.]
[13]胡鞍钢,郑京海,高宇宁,等.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1999-2005)[J].经济学(季刊), 2008,7(3):933-960. [Hu Angang, Zheng Jianghai, Gao Yuning, et al. Provincial Technology Efficiency Ranking with Environment Factors (1999-2005) [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8, 7(3):933-960.]
[14]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2):93-105. [Tu Zhengge.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 Growth with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8, (2):93-105.]
[15]杨俊,邵汉华,胡军.中国环境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0(2):49-55.[Yang Jun, Shao Hanhua, HuJun. Empirical Study on Evalua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China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2):49-55.]
[16]李静.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经济, 2009, (12):24- 35. [Li Jing. Ecoefficiency Differences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across Provinces in China [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12):24- 35.]
[17]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 2010, 45 (5): 95- 109. [Wang Bing, Wu Yanrui, Yan Pengfei.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es[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 45(5):95-109.]
[18]Charnes A, Cooper W W. Programming with Linear Fractional Functions [J].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 1962, 15: 330-334.
[19]Managi S, Kaneko 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ductivit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2006, 6(1): 89-133.
[20]Copeland B R, 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1994, 109 (3): 755-787.
[21]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2005,(6):37-46. [Qiao Baoyun, Fan Jianyong, Feng Xingyua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ompulsory Primary Education in China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 (6):37-46.]
[22]袁鹏,程施.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1,(2):79- 88. [Yuan Peng, Cheng Shi. Examining Kuznets Curve in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11,(2):79- 88.]
[23]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Zhou Li’an. The Incentive and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Political Tournament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longed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Duplicative Investments in China [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4, 39 (6):33-40.]
[24]Kunce M, Shogren J. Destructive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Firm, Capital and Labor Mobility in a Model of Direct Emission Control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6, 68:685-70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外商投资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