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传播的优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传播的优点

篇1

【关键词】经典名著;网络游戏;传播功能;梦幻西游

经典名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今这个快餐时代,什么都讲究快,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名著的人越来越少,而网络游戏又是当今如此风靡的娱乐方式,将二者结合,既有利于经典名著的传播,也有利于丰富网络游戏的文化内涵,网络游戏在经典名著中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所以,经典名著与网络游戏相结合,网民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着一些经典名著的文化内涵,起着传播经典名著的作用,但网络游戏在经典名著的传播中却也存在被肢解、被娱乐化的问题。

一、经典名著是网络游戏的丰富资源

从网络游戏自身看,它必然带有特定的文化元素,文化内涵是游戏的灵魂。网络游戏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大型的网络游戏一般都有诱人的情节与内容,而将经典名著改编成网络游戏则是一种新颖独特的传播方式。

1.经典名著的广泛阅读性有利于中国网络游戏的传播。经典名著改编而成的网络游戏在传播方面有着比其他网络游戏更大的优势,即经典名著本身的广泛阅读性。对于中国玩家来讲,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深入血脉的民族文化使其对经典名著有着本能的偏好。正因如此,经典名著一路领先,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网络游戏最丰富的资源。例如,网易就一直围绕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大做文章,包括《大话西游》、《快乐西游》和《梦幻西游》等,而《梦幻西游》更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网游,受到大家的欢迎。

2.丰富的文化、鲜活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是网络游戏取之不尽的素材。几乎所有的网络游戏都要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靠剧情而吸引玩家。而作为经典名著都有着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且都被大家所熟悉。网络游戏立足于这些丰富的素材,情节才有血有肉、才能受到玩家的欢迎,它是网络游戏能被玩家接受的必需。例如,比较成功的网络游戏《梦幻西游》,它是以古典巨著《西游记》为背景蓝图展开的,故事发生在唐朝盛世,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来普度众生。将神话故事作为游戏的主线,让玩家参与到剧情中,剧情情节的安排都与《西游记》的角色关系一致,常规的副本任务“车迟斗法”、“乌鸡国”等也取材于《西游记》中,让玩家在获得奖励的同时,还了解了小说中的经典桥段。

二、网络游戏是传播经典名著的有效载体

《梦幻西游》作为国产网络游戏的经典之作,其成功的重要一点就是成功的把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融入进了游戏,经典名著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对于受众接受具有重大的影响。总的说来,经典名著在《梦幻西游》游戏中的表现和运用主要分为场景设置、情景设置和系统设置三部分来谈。

1.场景设置。场景设置旨在营造一个感同身受的场景,给玩家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环境,在了解经典名著的同时加深对其的理解。《梦幻西游》游戏中的画面风格唯美,所有场景都由美工手绘完成,显得栩栩如生。所有人物的造型都显得异常的圆润,人物造型借用古代服饰样貌特征,头盘发髻、束带踏履的古人设计,不经能通过服装的样式来区分社会阶层也让游戏人物更加丰满,行为举止更加生动。和名著中所描绘的任务形象都有所契合,是一个很好的展现出名著的身份载体的一个平台。这些在加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同时,也体现出对《西游记》中所展现的文化因子的一个诠释以及形象的展示。

2.情景设置。通过情景设置的方法来将名著中所勾勒和描绘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运用和展现出来,很好的将名著中所表现的主要的内容展现,对于经典名著和传统文化具有引导和灌输作用。而《梦幻西游》采取西游记整个故事作为它的背景故事。它的大部分的剧情任务和副本任务都是源自于经典名著《西游记》。这充分表现了网络游戏作为一个载体,在传播经典名著方面的作用和角度。通过一个个剧情或者副本任务,在对于环境、场景、情节、人物交换等各个方面的体验中可以看出,《梦幻西游》可以充分的自然地让玩家了解相关的经典故事,对西游记有了深入的了解。

3.系统设置。在游戏的系统设置上有很多独特的想法。在这些想法中,不仅仅对传播经典名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展现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更是有着特别作用和意义。《梦幻西游》一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玩家在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譬如《梦幻西游》中的版图非常的庞大,一共有四个州、五组迷宫及十二个门派以供玩家来探险,《梦幻西游》的世界中有仙、人、魔三族,十二大门派,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特色。不论是场景设置、情景设置还是系统设置,《梦幻西游》游戏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能在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的同时,让玩家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成为其中的主人公,从而在故事情节中获得娱乐的同时被这些传统文化的因素影响,从而对这些相关的传统名著的学习和探讨,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三、网络游戏对传播经典名著的问题

经典名著在网络游戏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存在机遇,但短短的数年的发展历程却给经典名著带来一些问题。

一方面,对经典名著的肢解。由于市场化的驱动,许多网络游戏为追求刺激,大量引入各种负面文化。在《梦幻西游》中,也存在着一些网络暴力的方面,玩家享受组队PK的,并把这种情绪带到现实生活中;游戏里有很多行骗行为,木马盗号,骗取装备等。在玩家中青少年占据主要成分,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暴力元素会引发青少年的心理冲动,继而演变成现实中的冲突。血腥厮杀和仇恨又被过分地加以渲染,使得一些青少年理念中的传统就是武侠。博大的传统文化就这样被片面化。在片面化中传统文化中的负面性又被放大。

另一方面,经典名著的被娱乐化。“轻松愉悦性与严肃性的双重悖论,”是游戏本来就具有的矛盾性,游戏本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与发泄,是人在闲暇之余投入的一种娱乐活动,在伽达默尔看来“游戏的真正本质在于使游戏的人脱离那种他在追求目的的过程中所感到的紧张状态。”可以获得精神层面的自由与放松,它基本上是不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娱乐是其最重要的目的。正因如此,经典名著在被引入游戏之时,适用娱乐化的人为涂改便成为普遍的问题。玩家就是故事的主角,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对经典名著造成巨大的伤害,人们也会产生对经典名著的误读。

总的来说,将经典名著改编成网络游是对经典名著的一种传播,也体现出了网络游戏的传播载体功能,但这种传播却利弊共存。所以,对于这一做法还需深思熟虑,对经典名著负责。

【参考文献】

[1]王正平,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网络传播与文化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0.

[2]谢麟振,倪健中.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M].人民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传播方法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73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imeliness and convenience of very high in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today's era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ut the computer itself has virtual sex is very strong, the information stored there are good and bad, some false or bad information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t will bring bad atmosphere in society. For this,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way tha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exist, only to face up to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asonable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can make the computer network sprea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thods; development situation

S着计算机的普及,依托于计算机的网络传播成为了主要的信息传播途径,比起传统的传播媒介,网络传播更能显示出覆盖面大、速度快以及信息丰富等特征。此外,计算机网络依托于大数据的急速衍生和发展,很多计算机衍生出来的产品都是在创造大数据,比如,医疗卫生、环境卫生、电子商务以及影视节目、科技航天等都蕴含着储量丰富的大数据,大数据下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为此,做好对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的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1 计算机网络传媒媒介的现状

1.1 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的优势

(1)信息传播的覆盖面非常广。互联网是由各个局域网络连接而成的,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凭借着因特网的强大科技力量可以使信息传递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中的计算机当中,无论是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只要存在计算机网络就能够实现信息传播,不会受到时间或者空间的限制,速度和信息容量超过了任何一种传播媒介。

(2)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较快。通过计算机能够实现信息的远程传递,并且其具有非常高的便利性和高速性。这一点比起电视、广播、报刊等具有明显优势。因为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在传播时要进行远距离的邮递,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计算机却可以省去邮递的费用,使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快速、连续的传播。比如,新浪网是一种信息播出量较多的网站,每天24小时都会连续播出不同类型的信息,每隔5分钟就会滚动出一些新闻信息,大大满足了网民的需求,网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新闻资讯。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会有约百分之七十的人选择观看新闻信息。为此,新浪网成为了吸引网民最多的网站。

(3)计算机网络存储的信息非常丰富。传统的传播媒介信息容量非常有限,并且很多的信息都相对固定,单一,而计算机网络则依靠强大的内存有非常高的信息传播功能。首先,计算机信息容量丰富不只表现在信息存储量大的方面,更表现在信息内容的多样性方面。这是因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来源是不同的,不同的信息机构都可以被计算机检索到,还有很多网站上的信息机构,有的信息甚至来源于网民,由此可见,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能够提供信息。

依然以新浪网为例,新浪网能够为网民提供世界各地的新闻,每天的网页浏览量可以达到200万次,在全球具有超过600万的访问记录。丰富的新闻资源是企业网络传播途径所不能比拟的。

(4)计算机网络信息传播有互动性特征。计算机网络除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以外还具有非常强大的互动,比起传统的传播媒介,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彻底改变了网民被动式观看或者是倾听的局面,而是能够主动去查看信息或者是传播信息。比如,网民可以通过论坛或者是贴吧等一些平台实现互动。可以说计算机网络完全突破了一点对多点的传播,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1.2 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的不足

即使计算机网络已经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一些不足,实现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计算机网络传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民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电视广播对于受众的知识水平要求不是很高,有很多的受众通过电视上的声音也能了解到新闻资讯,但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和软件非常多,要想浏览完网上的资讯需要一些基本的网络知识作为辅助。很多的中老年人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会更加依赖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可见,具备网络知识的网民会更加喜欢应用计算机网络,为此,要想实现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的普及,就要提高受众的网络知识水平。

(2)计算机网络传播需要有配套的设备。在人们使用传统的传播媒介时,比如,报纸传播媒介只要受众认字就可以,而传播媒介受众需要的设备是一台收音机,但是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下,受众除了需要一台电脑以外,还需要有连接网络的网线、局域网络等。只有各项基础设备都具备时才可以顺利上网。但是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受地区经济的制约,当地没有配套的网络设施,电脑数量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网络传播的普及受到了制约。为此,要想使计算机真正实现普及就要做好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扶持。

(3)计算机网络传播在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在计算机网络开通以后,为了保持其稳定运行,必须每年花费一定数量的资金进行维护和建设。以国外的网络建设为例,英国在启动了网络广播以后,各费用加在一起超过了200万英镑,美国网络建设的投入在300万美元以上。因为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较国外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较慢,为此,用于网络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并且资金问题的解决也相对较为困难。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除了政府的扶持以外,很多的网络媒体企业都会通过广告以及电子商务等解决资金问题,但是随着行业的饱和,网站的资金投入不能与收益产生正比。以我国的新浪为例子,新浪网的运行模式很多地方都是参考着美国的一些网站,广告费用非常高,每个月的支出可以达到300~400万,而每个月广告收入只有200万元。可见,即便是经营状况良好的网站也存在一定困难和风险。

(4)受上网费用的制约。计算机网络区分其他传统媒介的标志之一就是有上网费用,由于上网费用较贵,在城市的每一个家庭中这笔费用每年也是不小的开支,某种程度上很多网民如果不是很需要的话不会安装电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传播的发展。很多单独生活的老年人更不会选择应用电脑获取资讯,因为报纸报刊的订阅费用非常少,能够满足老年人心理预期。

2 针对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发展建议

2.1 加强信息管理,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网络传播具有便捷性、高效性以及互动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网络监管出现疏漏。一般来说,网络传播实现的途径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线,但是对其监管却存在一定难度。在网络中信息的容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这些信息中还掺杂着一些不良信息或者违法信息,这些信息在进入到了社会中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阻碍和谐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的构建,尤其是这些信息一旦进入到校园中会对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虽然在严厉打击网络上的违法犯罪现象,但是在网络上依旧会存在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为此,必须加强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还要制定与网络信息传播相关的规范制度,以此使企业或者是个人都能够明确监管的权利和义务,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严厉打击。

2.2 做好网络技术的安全保护,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如果计算机网络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病毒的侵害会造成信息的损害,比如,常见的黑客、计算机病毒等,严重的会导致系统的瘫痪,使信息传递受到阻碍,威胁到信息的安全。一般来说,信息的者在信息或者是传递信息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害,甚至是篡改,从而使信息的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与信息的有所违背,免于受损的信息也有可能感染到系统中的病毒。为了提高电脑的安全性就要做好电脑的保护,可以从技术上进行防范,比如在电脑中安装专门的杀毒软件等,可以对电脑中的顽固病毒进行查杀。此外,在应用电脑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有安全隐患的软件尽量不要下载,从而减少病毒入侵的机会。

要想实现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安全性,还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行监督,各级部门或者单位都要做好网站维护工作,可以对网站进行设置,阻止不健康信息的进入。总之,计算机网络传播在发展中可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障碍,但是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做好网络传播安全防范工作,就能够使计算机网络传播更加健康地发展。

3 结语

本文主要对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传播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可见,计算机网络传播有很多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只有正视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好防范就可以使计算机网络传播在健康安全的背景下普及。

参考文献

[1] 高峰.基于内容安全的局域网监控系统(CSBLAN)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2] 谭晓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管理观察,2014(15).

[3] 冯丽,杨琳琳,陈镱文等.基于中国知网的《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历史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

篇3

(1)对新闻广度的影响。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我们在平时可以在闲散的时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新闻阅读,了解我们生活的周围发生了什么,所以网络的开放性可以影响人们对待问题的想法,单一的时空新闻对于事件来说已经不能够满足,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关注”的方式来理解一件小的事件,传统的新闻门槛比较高,很多的新闻都是“阳春白雪”,但是网络媒体能够让我们普通人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很多普通的问题都被挖掘出来,这让新闻的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2)对新闻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在报纸、杂志和广播以后,网络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迅速地在传播领域占有一方自己的领地,我们通过网络媒体突破媒介在时空上的限制性,这样可以降低新闻的成本,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通过图文影声的结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因为网络信息的多样化,现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传媒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的传统新闻人已经开始在网络中寻找有张力和拓展力的新闻事件。

(3)对新闻的影响有影响。因为现在网络开始了全民性,我们在进行新闻网络媒体传播的时候,新闻网络的影响在小范围内可拓展到整个互联网,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自己的观点阐述,也就是形成了网络的全民化,新闻的影响不再是小范围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扩散到全民,网民在进行探讨分析的过程中,大众都可以进行参与,传统的媒体大众只是听众,就是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实效性也不是很强,现在互联网的传播和扩散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最有效地、最快速地看到民族对某些问题的反应,一些看着比较简单的新闻事件可以进行深度的挖掘,新闻的影响深度也在不断的增强。

二、网络传播和新闻采编的有机结合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产业链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现在新闻行业也要受到网络时代的冲击,我们要积极地应对这些问题,对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的应用。通过网络和新闻的有机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传统新闻的滞后性和单调性,优化传统新闻的范畴,还有就是能够在一定的层面上对传统的新闻进行变革,这样就能够克服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缺陷,避免一些问题。

网络有其自由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面对大众媒体的时候网络给他们提供一些比较低的平台,有的在主流媒体上进行开发这样可以通过新闻热点来进行曝光,很多哗众取宠的低级有害形象也在网络上进行快速的蔓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网络媒体的隐秘性和开放性,这样会滋生一些不良动机的人。例如,一些“”网络暴民,他们运用网络媒体来煽动一些事端。我们可以在平时工作中结合网络衍生的网络新闻行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网络媒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大部分的问题要找到妥当的解决和处理办法,还有就是网络的传播是缺乏传统新闻的严谨性以及真实性的,新闻是社会舆论的导向,因为网络媒体的针对性比较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我们要把其优点和缺点进行结合,这样能够让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为大众呈现出更加和谐的新闻传播形式。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要借助网络传播中的多元化思维的碰撞,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现代人的思维方法,我们要面对各类新闻、信息以及热点,人们在这个时候不会盲目地听信,要换成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要更多的开展习惯分析,在比较中可以有所收获。现在我们要继续保持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要达到网民和新闻共赢的和谐局面,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面相互配合,政府要尽快加大立法的进度,我们一定要加强监管职能,企业在这个时候也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我们要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向上等理念深入到企业的文化中来,所以每一个公民要加强认识,提高自身的觉悟,做一个有意识和有功德的公民。这样可以在大家的努力下,创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从我国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博弈中可以看出来,网络传播在全球的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网络传播对新闻有着很大的冲击,我们要全面地认识问题,在规划中发展,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SaaS模式;软件出租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

一、SaaS模式概述

SaaS(软件即服务)是一种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的全新软件应用模式,网络服务提供者将应用软件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根据需求通过互联网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定购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支付费用。①与传统软件利用模式相比,SaaS模式具有诸多优点:用户按照使用的次数和时间支付费用,价格更为低廉;用户只需连接互联网即可获得软件服务,不需购买和安装软件;由软件服务提供商对软件进行维护和管理,大大减少了用户的软件维护管理支出②。知识产权学界对Saas模式的关注焦点是saas模式适用何种权利进行规制。有学者认为适用信息网络传播权,有学者认为适用复制权进行规制,笔者并不赞同这两种观点,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二、SaaS模式适宜用出租权规制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不适宜规制SaaS模式

虽然SaaS模式软件服务必须连接互联网才能进行,但是信息网络传播权并不适宜规制Saas模式。其一,SaaS模式下的软件服务并没有发生作品的传播行为。应用软件储存在云服务器的共享空间中,用户在付费使用软件时数据并未传输到用户的个人客户端。用户使用软件时并未事先把软件数据下载在个人电脑的内存中。软件使用行为并未发生软件的传播行为③。其二,SaaS模式中缺乏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的对象。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的是作品的传播行为。在Saas模式中,用户尽管接触了作品,但并没有取得作品的复制件,因此无法对复制件进行再次传播。

(二)复制权不适宜规制SaaS模式

SaaS 模式软件使用过程中会在计算机内存中暂时存储和短暂再现该软件,形成“临时复制”④。关于临时复制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上的复制,美国《千禧年数字版权法案》和欧盟1991年《计算机程序保护指令》均做出了肯定的规定⑤”笔者认为,临时复制不属于著作权法上的复制。其一,临时复制件的产生只是客观的技术现象,一般意义下的复制是在行为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临时复制时,用户显然没有复制的故意。其二,临时复制形成的复制件无独立的经济价值。传统的复制形成固定的复制件使得作品得以流通,作者得以获得报酬。临时复制形成的复制件是极为短暂的,很难进行使用和传播,难以产生经济价值。

(三)出租权规制SaaS模式的优越性

1、从出租权的客体角度分析

关于出租权的客体,一种观点认为出租权的客体是作品本身,一种观点认为出租权的客体是作品的载体。⑥笔者赞同出租权的客体是作品本身。作品的载体属于物,应属于物权的客体。著作权人通过支配作品及其复制件行使出租权,并不意味出租权的客体就是作品的载体。《著作权法》第十条将出租权客体限定为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而不是这些电影作品和计算机软件的载体。

2、从出租权“临时使用”和“有偿性”角度分析

只有一个行为体现临时使用的性质,才可能受到出租权的规制。SaaS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向网络运营商订购部署在服务器上的软件,并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用户并未购买软件也未获得软件的复制件,而只是对软件进行临时使用。这符合出租权临时使用的本质。

我国的著作权法的出租行为仅限于有偿出租,这是为了保障出租权人和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从而鼓励著作权人创造出更多的新作品。有偿性是出租权的一个条件。而SaaS模式下软件服务行为也是有偿的,用户要想获得网络服务商的软件服务需要向服务商支付费用。

三、Saas模式下软件出租权制度的完善

(一)软件出租权概念的重塑

我国著作权法将计算机软件的出租权和电影作品的出租权一同规定,并未考虑计算机软件的特点。软件讲求的是实用性和工具性,电影作品讲求的是艺术性和审美性。电影、录音录像制品的出租完成后,一般会将作品的载体返还权利人,而软件的出租中用户在使用完毕并不会返还软件,而是继续存储在个人客户端中。针对上述问题,李诚,方芸建议对软件出租权进行单独定义以及在《著作权法》出租权的规定中加入对saas出租模式的规定⑦。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对saas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尚不充分,若直接在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七项中加入saas模式的出租类型,容易引起新的法律解释和使用问题。笔者不赞同直接在著作权法中增加关于saas出租类型的单独规定。现阶段,在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saas出租模式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二)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目的在于平衡保护著作权和公众获得知识产品的权益之间的利益冲突。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中对于合理使用制度是采取列举式的规定,没有一个兜底条款。随着saas模式的兴起,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作品利用方式,现行的著作权法显然涵盖不了,笔者建议在著作权法下一次修法时,增加一项概括性的兜底条款,对其他符合合理使用性质的作品使用行为进行规范⑧。

(三)避风港原则的合理适用

避风港原则下,提供空间存储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涉嫌侵权时只具有通知删除义务,这成为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免除责任的安全港,客观上助长了网络版权侵权的发生。SaaS模式下,如果存储于云端的软件涉嫌侵权,是不是一律可以适用避风港原则?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只是提供软件的存储空间,而未开发软件,仅仅承担通知-删除义务。如果软件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服务商却视而不见,或以不知情抗辩,则网络服务提供者构成侵权。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注释:

① 来源于百度百科.

② 唐治国.略论云计算背景下著作权法的调整[J].法制与经济,2013(07).

③ 倪朱亮.SaaS模式下的出租权制度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12(04).

④ 鲍征烨.云计算著作权问题探析――以SaaS模式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⑤ 单莹 奈一雄.网络环境下临时复制的著作权法律规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6).

⑥ 刘蔚文.论著作权上的出租权[J].当代法学,2003(10).

篇5

关键词:通讯系统模型;民族文化旅游;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16)01-0113-06

智慧旅游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对区域旅游发展日益重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信息孤岛式的现状和旅游信息传播相关研究的缺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旅游信息传播研究中,庞闻等对比了5种典型的旅游信息传播模式[1],王兆峰等分析了网站信息搜寻对游客决策的影响[2],董亮揭示了旅游形象信息渠道影响旅游动机的机理[3];在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研究中,孙丽从旅游者的角度,肖广凤等和陈雪奇分别基于麦圭尔信息处理理论和两级传播理论,对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4-6].目前尚无针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研究,仅有Buzinde对民族文化旅游宣传媒介进行了研究[7].文中以通信系统模型为基础,针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中最主要的途径———网络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深入解析传播过程,构建符合民族文化旅游实际的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以期达到促进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目的.

1评估体系的理论依据

新时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开辟新的旅游吸引物.我国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过程存在特殊性,如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存在缺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传播渠道不通畅;异文化的主客双方易误读对方的文化符号;社区居民信息利用水平低,对信息交流的态度趋于保守等.总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可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却阻碍了旅游信息的传播.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是使游客能够接收理解来自旅游目的地的全部信息.利用源于香农信息论的通信系统模型研究信息传播问题,使信息接收端能够准确地或在允许失真限度内重现发送的信息[8].因此通信系统模型为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提供了数学分析模型(图1)通信系统模型由信源、编码器、信道、解码器和信宿5部分组成.信息的发送端(信源)发出信息,经由编码器将信息转译成信号,使其能够在传播媒介(信道)中被传递,解码器完成对编码过程的反变换,将信号还原为信息,使信息的接收端(信宿)能够对信息理解和利用.利用通信系统模型分析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问题有两个优点:①在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不再是信息和信号间的转换,而是不同信息形式间的变换;②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特殊性会对各传播要素产生影响,因此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特殊性.

2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过程解析

2.1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过程分析

以通讯系统模型为基础,并结合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实际特点,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图2).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的网络传播的过程起始于信源,终止于信宿.各类信源(如社区居民、旅游企业、当地政府等)采集文化符号和信息符号,并以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向外传递.把关人[9](对信源信息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的群体)在搜集和获取信源信息后进行信息编码活动,即对信息筛选、分类、整理、重构,使之成为适宜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形式.编码后的信息在特定的信道———网络中传输.信宿(潜在游客)在解码中介的辅助下对接收的信息解码,并对解码后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利用.信息传播过程中亦伴随着信息获取、信息反馈和验证.信息的获取与信息的传播过程是逆向的,信息获取促进了信息传播的进行.信宿通过信道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信道则通过从信源处获取信息来更新信息.游客的旅游活动产生了信息反馈与验证.信宿通过获取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对旅游目的地环境进行重构,形成拟态环境[10].一部分信宿去往旅游目的地进行实际的旅游活动,将会通过所接收到的旅游信息建立的拟态环境与旅游目的地实际进行对比,将差异程度通过多种渠道反馈至信源和信道处.

2.2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要素分析

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是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串联过程,要提高整体传播效果,各个环节缺一不可.2.2.1信源因素决定信源传播效果的是旅游目的地的3大传播主体———政府、社区和企业.政府是最权威的信源,信息的真实程度最高;政府也是各信源间的纽带,承担着信息汇总和认证的职能;同时政府还是旅游活动的主导者,相关政策和投资能直接调控或间接影响信息的整体传播效果.社区是信源中最有活性的部分,社区参与旅游程度越高,源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就越高.企业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在提供自身信息方面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与社区的关系决定其反映民族文化的真实程度.2.2.2编码因素编码工作由把关人完成,把关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网站工作人员,另一类是已游览过景区、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游记的形式在网上的游客,但这些游客本身并不是信息最初的来源,且他们信息的过程并不通过把关人的编码,因此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游客就是自己的把关人.把关人的技术水平、与当地的文化差异决定编码的准确程度.所谓技术水平,一是指把关人的知识储备量是否足够理解信源信息内容;二是指编码准确度,即能否准确地将信源信息转译成适于信道传播的形式.而文化差异是指把关人对当地文化的理解程度.编码问题归根结蒂是信源和把关人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问题,传播关系中的人通过各自的符号解读系统解释获取的符号,并决定如何回应[11].因此具备相同的符号解读和共通的意义范围是形成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把关人本身的文化背景与所编码信息的文化背景越相近,其编码的准确性就越高.2.2.3信道因素信道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而言,互联网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渠道,也是文中研究的传播媒介,因此信道水平就是互联网信息传输水平.可以把信道具象化,比喻成能够运输货物的河流,用货物运输效果对应信息传播效果,由河流宽度(信道容量)、运输船的大小(网站影响力)和水的流速(信息传送水平)来决定.2.2.4解码因素解码工作一般由信宿来进行.在信宿进行解码的过程中,会受到除自身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文中将影响信宿解码的因素定义为解码中介,根据各解码中介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目的地解码中介(如导游影响、当地居民影响等)和客源地解码中介(如人际传播影响、媒体影响等)两类.2.2.5信宿因素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信宿接收到信息的准确程度受到的主观因素即游客的个体特征,以及客观因素即信息水平的影响.信宿是解码的主体,是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提高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在于使信宿收到的信息与信源提供的信息相一致,即提高信宿成为游客的可能性,并提高游客满意度.

3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评估体系的建立

3.1指标体系和权重

通过专家评议法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三轮筛选,最终确定评估指标,并建立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通信系统模型的5大传播要素为一级指标,用Ai表示;以各要素影响因素为二级指标,用Aij表示;以全面、客观、准确为原则对二级指标进一步进行细化和量化,得到三级指标,用Aijk表示,其中将部分无法量化的指标用相关联的指标代替,确保被选择的指标简单、实用、可重复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通过yaaph软件对专家打分进行处理,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各级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3.2状态区间的确定

传播效果评估结果实质上由三级指标的得分所决定,由此可见三级指标的重要性.因此进一步根据状态对三级指标归类,不仅使评估结果更直观,还能令传播效果的提升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在确定状态区间的过程中,三级指标得分值的相对高低比绝对高低更有意义.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思路来划分状态区间.

4实例验证

4.1互助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青海省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其土族文化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互助县有威远镇小庄村、东沟乡大庄村为代表的民族村寨,纳顿庄园、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为代表的景点,是青海省典型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青海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将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打造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可以预见,随着青海省旅游业整体飞速发展,互助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必然进一步蓬勃发展.

4.2数据获取

采用从相关部门取得的客观数据及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对于部分客观数据无法获取,又不能用其他指标替换的重要指标,采用专家评议打分法获取.在整个数据获取过程中,客观数据占82.76%,尽可能减少主观人为性.参与主观指标评判的专家有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旅游研究的学者、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经营者、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各级行政领导和民族文化游客等,多元化的打分群体和大量的评判样本使得评估主观性进一步降低.对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指标体系的测算采用0~1的数值来赋值,即分值越接近1,得分越高,分值越接近0,得分越低.

4.3互助县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评估结果

4.3.1整体评估通过已建立的评估体系对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将一级指标的对应指标得分求和,发现在一级指标中,信源因素(A1,得分0.1791)、信道因素(A3,得分0.1241)、信宿因素(A5,得分0.1210)分值较高,表明三者对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起到的综合作用较明显,增强了互助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而编码因素(A2,得分0.0479)和解码因素(A4,得分0.0920)的得分相对较低,说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问题主要出在编码环节和解码环节.把关人(网站工作人员等)和解码中介(导游等)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的对信息的损漏、误读和误译,是传播效果不理想的症结.目前,互助县对信息处理者有关民族文化培训的缺失是此症结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在二级指标中,信源因素下的政府因素(A11)和信宿下的主观因素(A51)两个指标相对较高,说明在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作为传播主体之一对信息传播效果的贡献较大,而游客具备的文化素养和对待互助土族文化的正向态度促进了对相关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而编码因素下的文化差异(A22)得分最低,再次印证了对把关人进行民族文化培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4.3.2状态评估如前所述,整体评估并不足以支撑提升策略的制定.根据状态区间进行划分,并将三级指标归类,结果如表4所示.位于补充区间的受教育水平、网络利用率等8项指标是传播效果的最短板,说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传播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网络利用率有待提高,景区的信息完善程度、对外合作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负责编码的网站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对土族文化的理解不到位,信息的网站不够权威,当地居民对解码起到的作用有限,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提升.应采取优先发展、重点培育的提升策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对补充区间的各指标进行优化,是提升传播效果的最快最有效的途径.位于改进区间的网络覆盖率、对旅游的态度等14项因素的对传播效果的贡献尚可,但仍有发展改进的空间.在保证补充区间的有效提升的前提下,采取逐步优化、稳步提升的策略,逐步对改进区间的因素进行改进和升级,尤其是那些和补充区间因素从属于相同二级指标的关联因素更要重视,如与网络权威性相关的网络关注度指标、与信息完善程度相关联的文化代表性指标等.位于保持区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公开程度等7项因素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说明互助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网络媒介在传送信息的过程中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较少,导游和媒体在信息解码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游客的信息素养较高,信息时效性较强.因此这些因素在提升过程中可适当让位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补充区间和改进区间的因素,采取保持为主、实时监测的策略.但要实时监控保持因素的发展情况,避免其停滞不前,成为信息传播效果新的短板.

参考文献:

[1]庞闻,马耀峰,郑鹏.五种旅游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与整合[J].旅游学刊,2012,27(5):74.

[2]王兆峰,谢娟.旅游网站信息搜寻对旅游者行为决策影响的评价分析[J].人文地理,2013,28(6):143.

[3]董亮.信息传播渠道对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三个世界遗产旅游地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48.

[4]孙丽.面对游客的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5]肖广凤,丁丹丹.网络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分析[J].新闻世界,2012(12):97.

[6]陈雪奇.两级传播理论框架下的旅游营销传播效果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2):173.

[7]WUShwu-Ing,WEIPao-Lien,CHENJui-Ho.InfluentialfactorsandrelationalstructureofInternetbanneradvertisinginthetourisminthetourism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2008(29):221.

[8]邓家先,肖嵩.信息论与编码[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田原.旅游传播中的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J].旅游管理研究,2013(4):20.

[1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E.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作为旧媒介的传统媒体,在被网络打破既有的生存格局之后,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进入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比如,报纸的优势主要在于报道的可信度和深度。在网络时代,新闻的真实性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并未过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闻信息涌向受众。只有那些反映事物本真面目的新闻,才能给人以鲜明印象;媒介传播这样的新闻,才能在受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在可选择性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声誉良好的媒体往往更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报纸在这方面有优良传统,今后应继续把握好走向,经受住市场的诱惑,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好自律,因为这是事关自身长远发展的根本之计。

深度报道应该成为报纸立足的根本。网上报道一般属于短平快型,即使有深度报道,人们也不习惯于长时间通过屏幕阅读长篇大论。所以,报纸可以多做一些长篇深度报道。报纸的深度报道应该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以记者的长期观察积累、深入调研为基础,以独到的眼光和功力纵论态势走向,形成自己的报道风格,体现出个体价值与个性风采。相比之下,笔者认为,电视应该在增加“视觉冲击力”方面下功夫,发展大屏幕、高清晰度电视;以丰富的录像资料为支撑的特色栏目和娱乐节目,也是电视应发挥的特长。

其次,要吸收对方优点。传统媒体要以网络媒体为参照来探寻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吸收借鉴网络媒体在互动性、个性化、实时性等方面的优点,不失为一条可行之径。报纸作为公众媒体,在提供各种有效信息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到社会转型期受众群体分化这一事实。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化,报纸也应满足特定受众的需要,面向他们开辟有针对性的版面和专栏,以兼顾个性化传播。这也就是为什么时下很多专业类报纸销售良好的原因。

为实现分众化传播,电视目前普遍采用了频道专门化的做法。有线电视可提供的频道增多,更加具体地满足特定观众的特定需要。电视媒体今后发展的大趋势,就是数字电视。媒体可以利用一种加载到电视上的软件在观众收视过程中逐步“掌握”每位观众的习惯、兴趣和爱好,并能据此挑选出受众喜欢的节目加以编排整理,按照观众自己的时间表,形成观看每天独特的收视频道。依靠数字化技术,电视台负责人、编辑、记者,可以同各个观众在电视屏幕上进行面对面的直接对话。在传统媒体中,由于反应较为敏捷,广播可以在“实时性”上逼近网络媒体。面对生存现实,广播是在报纸和电视的双重夹击下首先面向特定人群进行分众传播的,如今加上网络媒体的介入,广播只有更加坚定地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而且只要定位准确,前景就很乐观。热线电话直播节目较好地实现了广播与听众之间的互动,这一形式得到了听众的认可和积极响应,为广播开辟了又一生存空间

篇7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版主;微信公众平台粉丝;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者;侵权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继微博之后最火爆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出现的技术充分结合了微博等多种社交媒体的优点,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这使得微信公众平台除了具有和其他自媒体类似的分享、转发、快速传播等优势外,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微信用户要接收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必须关注该微信公众号,未经关注是不可能接收到其推送的消息;第二,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消息十分准确,如果关注了该微信公众平台,则一定会收到它推送的消息。微信公众平台的这些特点导致其侵权问题与传统侵权不同。本文从微信公众平台侵权行为的认定入手,通过分析微信公众平台责任承担,试图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微信公众平台侵权行为的认定

《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是作品,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应同时具备新颖性和可复制性两个要素。微信公众平台版主所的内容无论原创还是转载,一般都是围绕该公众平台主题的图文和音像资料。若是原创或者合法转载都能收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一)微信公众号版主群发的行为

微信公众平台消息的方式与传统互联网不同,但是其本质仍然是通过互联网(即手机无线网络)对作品进行传播。另外,只要公众号粉丝关注了该微信公众平台就能随时通过网络获得该公众平台的消息。因此,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行为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根据微信公众平台所推送内容的不同对其行为进行不同的认定。

首先,如果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本身不是互联网作品,而是来源于报刊、图书等,那么此类公众平台一定侵犯了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其次,如果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本身是互联网作品,则需要分情况讨论:第一,微信公众平台版主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就对作品进行了整理和摘录,如果版主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那么版主对推送的作品享有汇编权。反之,则侵犯著作权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第二,微信公众平台版主未经著作权人同意但在转载时注明了作品来源,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这种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第三,微信公众平台版主未经著作权人同意且在转载时未注明作品来源,不仅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也侵犯了著作权人的署名权。

(二)微信公众号粉丝转发的行为

根据网络著作权的基本理论,微信公众号粉丝通过网络向其他用户发送(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作品的行为构成复制行为。另外,粉丝每分享一次作品在法律上都构成一次网络传播行为。因此,微信公众号粉丝的分享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复制权和网络传播权。

(三)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者的行为

要求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者对版主内容进行一一审查时不合理的,而提供者本身也并不直接参与信息的交流,因此,微信公众平台的提供者几乎无法直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施侵权行为,故而,无法构成直接侵权行为的主体。但是,当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者满足“通知删除规则”和“红旗规则”的情况下,可能会构成不作为的间接侵权。

二、微信公众平台侵权责任的承担

微信公众平台侵权是传统民商事侵权行为在互联网时代的体现,在承担责任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微信公众平台版主和粉丝侵权责任的承担

对微信公众平台版主和粉丝侵权责任的承担主要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这三种责任的承担方式可以合并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首先,在微信公众平台侵权案件中停止侵害具有紧迫性。因为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呈爆炸式传播,在这种情形下停止信息的继续传播更有现实意义。其次,对受害人进行损失赔偿是承担侵权责任最基本的方式,但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侵权案件中要同时兼顾公众的知情权和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需求,在赔偿数额上有一定的考量。最后,传统的赔礼道歉分为口头道歉和书面道歉,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侵权的特殊性来看,在网络上道歉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在对著作权人的利益保护和实现更佳的赔礼道歉的效果而言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者侵权责任的承担

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使著作权人无法对其作品享有控制权,处于世界各地的任何人只要“轻敲键盘或者鼠标”就能对作品进行传播,实施侵权行为。这不仅使作品的复制和传播变得廉价,也使通过控制作品传播来激励作者创作的传统激励模式失效。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作品传播过程中的其他参与者承担责任更为合理。我国《侵权法》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著作权人通知或者应当知道某行为侵犯他人著作权时未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与网络用户一起承担连带责任。微信公众平台的侵权可以参照此条实施。

(三)微信公众平台侵权的法定免责事由

对著作权人而言,无法控制自己作品的流向就失去了附着在作品上的利益;对社会大众而言,信息免费的快速流动会带来新一轮的创作。为了平衡二者的利益,对著作权人的权利进行限制,规定免责事由是十分必要的。

1.合理使用。根据前文所述,微信公众平台的版主除了对作品进行摘录和整合形成新的汇编作品不侵犯著作权外,其他的两种行为都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利;微信公众平台的粉丝为了学习、研究而对作品进行收藏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不构成侵权,但是,将作品分享给朋友或者在朋友圈传播,这种行为是否可以主张合理使用有待商榷。

2.法定许可。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找著作权人成本高昂,而法定许可本来就意在促进作品的传播,因此,将原本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视为作者默认其他人可以先行使用自己的作品再向作者支付报酬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三、微信公众平台合法运行的路径

因为举证难、著作权人意识不到位、侵权主体难以确定等因素很多权利人选择用和解的方式解决该侵权纠纷,维权的主动性普遍不高。为了维护微信公众平台合法有序的运行,各方主体都应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著作权人

著作权人应当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通过法定的程序主张自己的利益。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著作权人要求侵权行为方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第二,著作权人向微信公众平台的提供者发出侵权通知,要求其尽快删除侵权内容;第三,著作权人向法院提讼,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该侵权纠纷。

(二)微信公众平台版主和粉丝

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版主来说,使用他人的文章应当为作者署名,并且不擅自改动他人作品。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粉丝来说,一旦发现微信公众号侵权应当及时的向版主反应,版主收到消息后应当及时删除或者向著作权人申请使用许可。微信公众平台的本质并不在于推送消息而在于和粉丝的互动,因此,充分运用这一平台能有效地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者

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者腾讯公司出台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在进行公众账号的注册时,默认注册者同意该《协议》的条款,通过契约明确约束公众平台的侵权行为。此外,腾讯公司也可以设立侵权投诉平台,一旦发现有侵犯著作权人权利的行为,应当立即将该作品屏蔽或者删除。

(四)政府

移动互联网属于新兴产品,微信公众平台只是其中一个产品,我国对互联网的立法并不系统,且已落后于现在的发展速度。立法是最基础但最有效的方法,政府应当尽快完善我国互联网法律体系。

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版主、粉丝和提供者都可能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风险,而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使用条件比较苛刻,因此,各方应当在参与微信公众平台时提高著作权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政府也应该尽快完善相关规定,对移动互联网的侵权行为出合理规制。

参考文献:

[1]易玉,宁佳.微信著作权法律保护[J].经济与法,2015,6(4):218.

[2]郑颖.微信公众平台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和责任承担[J].怀化学院学报,2015,6(6):76.

[3]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孙曼曼.新媒体侵权责任问题探析――以微信传播中的侵权责任为视角[J].新闻与法,2014,12(1):89.

[5]范玉吉,张成.微信公众转载侵权问题探析[J].新闻与法,2015,13(70):73.

[6]徐伟.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理论基础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网络;音乐

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与运用,改变了传统的音乐创作模式,而网络传播已成为当下音乐传播的全新形式。互联网以完善的功能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信息的交换,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各种资源得以共享。网络音乐资源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对音乐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计算机对音乐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近代电脑技术的发展,音乐的制作也可以借助电脑来进行。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电子发声、乐器已经在逐渐取代传统乐器在音乐中的地位。现在的摇滚乐、电声乐队以及大量的电子配乐就是这类产物。电子乐器的音域可控制性和可复制性上的优点突出,它的大量使用,丰富了人们的听觉世界,除去发音方面,电脑技术在音乐效果处理上也可以达到令人瞠目的效果,可以产生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完美听觉效果。由此,电脑所进行的音乐制作,不仅可行,而且是一种趋势。通常大家都认为只有深厚造诣的作曲家,才可以作曲,而在高科技时代,运用电脑创作音乐已不是什么幻想了,电脑有很强的修改、仿真功能,对音质的协调、综合能力也很强。另外,在讲究视听新感觉的今天,电脑制作的各类动画,又将音乐这一抽象化的变得十分形象,对于烘托主题起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音乐的产生让我们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各类电脑音乐将会不断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电脑音乐的制作必须兼具音乐与电脑两学科的综合知识,艺术修养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深度,电脑音乐虽然与现场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它是建立在现场制作的基础上。因此要求电脑音乐制作人有着极为丰富的现场制作经验,这样才能练就自己制作电脑音乐的深厚功底。其次对人体和音乐的感知和接受的生理构造应该全面了解。音乐结构是、几何学、学和谐的综合,是将单纯的音符通过数学式的严密在空间与时间上进行组合形式的美妙结构,因此,电脑音乐设计人亦需要具有形象和抽象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联想进行概括和抽象并得到音乐的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电脑音乐制作要通过电脑来制作音乐,就需要高度的电脑方面的造谐,能够较好地利用科技手段与人的生理特性满足不同观众的要求,会利用各种压缩技术,音频技术,创造高质量的音响效果,这就要求制作人可以利用专业的电脑音乐的制作软件极其方便、快捷地进行采音、录制、修改以及绘谱等一系列工作,当脑中想到了一段旋律时,就可以通过电脑的音频输入接口,通过哼唱的方式把这段声音资料存入电脑硬盘内。接着就是要对这段声音信息进行修饰、润色、修改、初步定形。然后通过电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最后通过打印机把它打印出来,从而创造出有自己风格的音乐作品。

二、计算机技术在音乐制作上的运用

随着微电子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可否认,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可采用的素材与技术手段越来越丰富。众所周知,首先是电子乐的发展使音乐家们可以不再依赖乐器,而是使用先进的创作软件进行创作。著名的软件如CooI Edii2000、Cakewalk等,不但可以通过键盘和鼠标来进行创作,还集成了MIDl接口,可以直接将电子琴等乐器的输出在电脑上转化成乐谱,而多媒体技术更是为作曲家提供了超越以往各种乐器的创作手段。如多媒体技术与软件技术的结合方便地提供了多轨录音、混响、合唱、回声,失真及自动吐音等多种功能与音效,避免了使用昂贵而复杂的数字\模拟式多轨录音机及各种庞杂的效果器,使一套多媒体设备构成一个复杂的音效工作室成为可能。

由电脑及软件结合更是可以演奏出普通乐器演奏家们望尘莫及的音乐,如超快的速度旋律,复杂的变调或变音色效果。这些是普通的乐器无法实现的,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却可以在后期的合成处理中轻而易举地完成。这极大地丰富了当代音乐的表现力,同时也对当代的音乐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新技术,那无疑是会缺少竞争力。所以,当代音乐人除了对过去的创作模式熟悉外,更要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才能创作出更先进、更前卫也更有感染力的音乐。这是时代的使然,制作人必须把握时代的气息,了解当今社会中人们所喜欢和关注的是什么,要在自己所创作的电影音乐中对这些内容有所体现。

三、互联网对音乐的影响

音乐是这个声音世界的一部分,是感情生活的音调摹写。音乐传播是指音乐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传播媒介来构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桥梁。可以说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萁功能的一种社会行为。

(一)网络传播音乐的特点

网络传播的高速、广泛和即时性,导致了音乐创作观念的丰富和前瞻性。互联网络为人们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和信息宝库,使得艺术创作可以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便利。迅速获得当今世界不同风格、各种类型的艺术信息和音乐作品。可以说,当今艺术创作者的视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开阔和广博。反过来,音乐艺术作品一旦问世,就有可能随着网络或其他媒体而传遍世界的角落。艺术创作者可以快收到受众的反馈评价,与他们展开双向的交流和艺术观念的碰撞。同时,网络传播推进了音乐创作的个性化、自由化。网络作为一个自由空间,网络的创作和传播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每一个创作者都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艺术激情,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的探索和创造并直接进行自由的传播。而创作观念的生活化、娱乐化,使大众的艺术接受、消费能力增强,促进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相互亲近,艺术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精神领地,而成为当代大众可以共享的日常生活对象。

(二)网络音乐资源的共享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具有海量信息和高速传播、综合性传播手段、整合传播模式、多元化传播者以及跨国传播等重要特征,并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和理念。网络传播在传播中除了传播音乐作品外,还传播音乐的创作、演奏、制作技术,传播各种音乐、学术论文、创作思想。以及提供各类音乐软件的共享服务等。这种音乐的传播方式。把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世界,变成了一个音乐的虚拟大社区。(下转第26页)(上接第24页)音乐的网络传播,既具有上述传播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即即时性、反复性、时差性、主动性、交流性、自由性。由此必然带给人们音乐观、价值观的变化,并最终使得整个音乐范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给当代和未来人类的音乐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相比以往的传播方式。网络音乐具备无限的可重复性,这是等其他音乐形式所没有的。网络中的歌曲可以被反复欣赏、下载、复制、传送。网络音乐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互动性,音乐制作和传播的也较以往大大降低。

(三)互联网对于音乐传播的作用与价值

篇9

[关键词]网络传播;在线广告;传播噪音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097 — 02

一、在线广告传播噪音的基本概念

1.在线广告及其特点

在线广告,又被称作网络广告、互联网广告等。它主要指利用互联网作为广告载体,通过图形、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方式传播的广告〔1〕。与传统广告相比,在线广告具有覆盖面广,开放度高;多媒体传播,形象生动;实时传播,广告效果持久;双向传播、互动性强;制作费用低廉,性价比高;易于测试和评估等传统广告所不具备的优点。

2.在线广告传播噪音的界定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香农和韦弗在其合著的《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出噪音在通常意义上是指“任何非属信息来源原义而加之于其信号的附加物”〔2〕。根据这一定义,噪音包括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一切干扰,涵盖了信息从传播者完整、准确地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中造成干扰的一切因素。噪音增加了被传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信息误差的产生。

在网络传播学范畴里,广义的噪音包括人为的或者技术不完善而导致的噪音信息以及信息失真,而狭义的噪音则指网络中虚假、无用和有害的信息。综合来看,网络传播噪音是一个多角度的范畴,主要指由于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或其他人为因素而引起的信息失真〔3〕。

而在广告学中,美国学者William Wells,John Burnett,Sandra Moriarty三位教授曾在其广告过程SMCR模型中指出,噪音是任何干扰或歪曲广告信息正确传递给目标消费群的因素。他们还认为,这些噪音能隐藏在信息沟通的所有过程中。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对在线广告传播噪音进行如下界定:网络环境下,阻塞有用广告信息正确传递及目标消费者接收理解的一切干扰因素,它是不属于广告主传播初衷的附加物。

广告讲求的是通过有用信息的传递实现对消费者的说服效果。网络噪音的存在,增加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干扰了在线广告信息正确、全面的表达,分散了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误导消费者决策、败坏网络风气,造成难以理想化地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些都是在线广告有效传播需要面临的问题。

二、在线广告传播噪音的分类及其表现形式

1.信源噪音

信源噪音来源于广告信息的发出者——广告主。在一般广告传播活动中,由于企业主自身消费者洞察不深入,导致广告诉求不准确、产品信息表达不清、广告创意枯乏、代言人缺乏典型性等,都将形成信源噪音。例如,交互视频、互动游戏等互动形式为广告传播提供了诸多新的元素,然而这些元素如果设计不当,会使形式过分抢眼而覆盖掉了传播者原本希望传播的说服性信息,产生信息自噪音。此外,某些在线广告表达过于艺术抽象化,或者由于展示过度冗余、夸张、不准确而让消费者难以理解,又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广告承诺相矛盾,也都属于信息自噪音的范畴。

网络环境下,在线广告的传播内容以及广告地域的自由性相当高,加之监管缺失,使得虚假广告信息大行其道。许多广告主为了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而蓄意夸张虚假、血腥暴力等不良广告信息,对消费者决策产生了严重误导。此外,也有不少广告信息明显与实际承诺不符,例如广告宣称的产品属于高端定位,然而在实际的营销活动中却采取了习惯性降价打折的错误策略,尽管并非恶意散布虚假信息,但却也造成了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定位的质疑。

2.信道噪音

信道噪音主要与网络媒介特性有关,主要包括传播技术和传播环境噪音。

媒介技术的噪音是由媒介缺陷造成的。在某些地区或场合,在线广告会出现因为带宽限制或网速异常而造成的接收中断,也可能因为HTML代码编码错误而导致受众接收乱码,同时也可能出现因为广告所投放的网站服务器临时关闭而无法接收的情况,还可能遭受病毒攻击造成服务器崩溃等。

传播环境噪音主要是由媒介所处的信息环境造成的。在同一个网页里,可能包含着其他同行业或同领域竞争对手的广告,由此出现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干扰。而由于网站版面规划不科学导致广告信息被其它信息淹没,也是在线广告传播的常见信道噪音之一。

互联网普及化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共享的“虚拟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结合自身个人经历、对产品的喜好程度等,进行晒单、发帖、评分等。相比大众媒体,口碑传播更加具有说服力。然而,意见分享和传播的自由程度深入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信道噪音形成和扩散的温床。如今在淘宝、京东等网上商城里,存在着大量“网络水军”,他们受雇于某个企业,有违商品真实性、回避问题商品的“水贴”,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信道噪音干扰。

3.信宿噪音

篇10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版权;版权法

目前,各地档案馆积极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档案资源的效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数字网络技术对版权保护提出新的挑战。我国相关立法与实践存在不足,应根据利益平衡原则予以完善。

1 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营涉及的版权问题

档案馆收集档案的途径主要包括接收、购买、接受捐赠、接受寄存等。作品的所有权与版权相互分离,因此档案馆对其所有的档案作品并不一定享有版权。未经相应授权,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营中对他人作品的利用可能侵犯作者版权。当然,档案馆自身享有的某些版权,同样面临侵权风险。

1.1 档案作品数字化的版权问题。将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工作。1999年《关于制作数字化作品的版权规定》第2条和第3条规定,对作品的数字化属于复制行为,作品的数字化权属于作者的专有权。

根据我国的著作合理使用制度,档案馆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可以不经许可,不支付报酬。另外,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7条,档案馆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通过数字化形式复制其作品,亦属于合理使用,但是该作品必须是已经损毁或者已经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已经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所以,如果档案数字化是为实现保存馆内数字化版本以外的目的,比如网络检索利用的需要,未经版权人的许可构成侵权。

1.2 档案作品网络传播的版权问题。《著作权法》专门规定了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与数字化权是两项不同的版权,如果数字档案馆要将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并上网传播,应当分别取得版权人的不同授权,否则构成侵权。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7条规定了信息网络权的例外情况,即档案馆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该项例外的适用范围有限,档案馆只有向本馆馆舍内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才能享有合理使用权,不包括馆外网络用户。

1.3 链接涉及的版权问题。超文本链接是数字档案馆提供信息服务时常用的技术手段。根据被链接的网页位置的不同,这种链接可分为外链和内链。

外链直接链接被链网站的主页,浏览器地址栏仍显示其他网站的网址。外链只是为用户提供到达被链网站入口的便利,只要被链网站未声明不准链接,这不会与被链网站作品的正常使用发生冲突,也不会损害其合法权利。不过,档案馆仍需合理注意被链网站本身是否存在版权侵权行为,如果存在,档案馆应及时取消链接。在未发现这种侵权行为的情况下,如权利人发出侵权通知,档案馆应及时取消链接,否则构成间接侵权。

数字档案馆的虚拟馆藏主要通过内链完成,内链绕过被链网站的主页而直接链接其分页,[1]如果用户进入分页后地址栏中显示的是设链者的网址,或者档案馆使用加框链接技术遮掩他人网页的部分内容、不标示被链网站的版权管理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用户将会误认为那是设链者提供的信息,这将侵害版权人的精神权利(包括署名权和作品完整权)以及现实或潜在的经济利益。[2]

1.4 数据库的版权问题。档案数据库已经成为档案馆转变工作方式的重要手段。从来源看,数字档案馆的数据库有三种:第一,购买而来的数据库,第二,根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享有权利的数据库,比如“数字敦煌”项目。[3]第三,利用本单位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资金自行开发的数据库。

我国版权法对数据库的保护未做专门规定。部分符合“汇编作品”的数据库可以得到版权法的保护,版权法要求这样的数据库具有独创性。不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主要是目录档案数据库和全文档案数据库。前者是对馆藏档案实体信息的汇集,在内容和编排上不具有独创性,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后者建设与运行的程序繁琐、技术性较强,而且建设成本高昂。为保护数据库投资者和权利人的合法利益,法律应当予以保护。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合同法对数据库的保护作用也非常有限:前者只能限制竞争者的某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上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后者的约束力局限于数据库权利人的合同对方。[4]总之,我国立法对于不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保护力度不够。

1.5 档案馆权利与作者版权的冲突。档案馆为建设数据库常常采集和加工大量的馆外资源,这难免涉及一些版权法保护的作品。未经授权,档案馆采集和加工他人作品制作数据库将会构成侵权。

档案作品同时受档案法和知识产权法调整,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档案法与版权法的竞合适用,从而产生档案馆权利与作者版权的冲突。比如,根据《档案法》第22条,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只能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在作品的所有权与版权分离的情况下,档案馆(或有关机关)的公布权与作者的发表权可能发生冲突,按照《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6条,“利用、公布档案,不得违反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所以数字档案的公布及利用不得违反有关版权规定。档案馆有权根据档案法决定对档案作品不予公布,不过一旦决定公布,应受制于作者的发表权。同理,《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在三十年期满后可向社会开放也受到作者版权及其保护期的约束。

2 数字档案馆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原则

2.1 档案馆的功能与法律地位。档案馆通常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个人或企业建立的非公益性档案馆除外)。在我国,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深化,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利用中心,在为公众了解历史、服务现实、规划未来、维护民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 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档案馆具有多重法律身份。首先,档案馆是档案作品的使用者。在这个意义上,它应当受到版权权利耗尽原则的保护。其次,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档案馆已成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传播者,是作品的邻接权人,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是作品的作者。最后,它是网络内容服务的提供者。因此,它也应当依法定程序进行非经营性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备案,受《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调整。

2.2 数字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数字网络环境下,版权人对其作品的控制力被削弱。为此,作品数字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技术保护与反规避措施及权利管理信息的法律保护不断加强,版权保护出现了扩张趋势,却缺乏有效保护信息传播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版权限制条款。[5]为此,版权法应有所回应,以保持版权人、信息传播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档案馆是作品使用者,更是信息资源的传播者,对档案馆与使用者的利益考量都代表着公共利益。档案馆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同于一般网络服务提供者,这一点应予特别考虑,并以此为基础确立符合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营需要的版权例外制度。

为适应数字网络环境对版权的挑战,许多国家修订版权法,包括制定或调整涉及档案馆的例外条款。以美国为例,美国信息政策委员会知识产权工作组于1995年公布的《知识产权与NII工作报告》认为,美国的专利法、商标法和商业秘密法均无需修改便可适用于数字网络环境,版权法则须要做一定改动。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的内容包括:允许非营利性档案馆制作3份数字化复制件;允许非营利性档案馆采取规避技术保护措施;不允许删除、修改版权作品的版权管理信息;非营利性档案馆在无法以其他手段获得同样作品复制件的情况下,可以接触商业开发的版权作品,条件是为善意决定购买这些作品,而且接触时间不能超出合理限度,不是为取得商业优势或经济利益;等等。

3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与运行中版权的保护对策

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营中版权的保护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加强。

3.1 完善合理使用制度。我国的合理使用制度采用规则主义模式,对版权合理使用进行了列举式规定。该模式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但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合理使用情形无法被及时吸纳,加之合理使用情形过于严格,不利于数字档案馆建设与服务过程中公共利益的平衡保护。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借鉴了《伯尔尼公约》中的综合模式(即“具体列举”结合“抽象概括”)。《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43条在列举了合理使用的12 种具体情形后,增加了“其他情形”,并要求“合理使用”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版权人的合法利益。“草案在列举式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象的判断要件,使司法上对版权法所列举的行为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6]

不过《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上述规定仍有不足,应当基于档案馆公益性的考量,在适当限定条件下对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有所扩增:档案馆须为公共档案馆,具有公益性,其相关信息服务也是非营利性的;对于版权作品,只能在馆内(馆域网)提供全文浏览,为学习、研究、欣赏等目的,用户可以通过局域网下载文件的部分(比如1/4部分),并应及时删除;依据出于个人学习或研究目的用户请求,档案馆之间可提供附有版权声明的数字化复制件,但馆际互借所传递的复制件在传递完成后应及时销毁,不得在传递后进行保存。

3.2 完善法定许可制度。关于档案馆对作品的数字化以及网络传播行为,对于不符合合理使用情形的作品使用,我国有必要确立法定许可制度。

法定许可有利于数字网络环境下实现社会公众与版权人的利益平衡:版权人的权利得到了延伸,版权及其邻接权出现了不断扩张的趋势。如果每件版权作品的使用一律须要取得版权人的许可,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营会造成效率低下。虽然法定许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版权权利,但网络传播促进了作品的传播并增加了版权人的收益。

当然,版权本质上是一种私权,法律应允许版权人做出保留声明,禁止转载、摘编或其他网络传播行为。须要强调的是,“对于加有著作权保护技术措施的网络作品来说,无论是禁止访问性技术措施还是禁止复制性技术措施,……可以将其版权保护技术措施本身理解为禁止转载、摘编的一种事实行为的声明。” [7]

3.3 强化版权的集体管理。我国2001年修订《著作权法》时确立了版权集体管理制度。集体管理组织制度被认为是适于在作品创作者与利用者利益中创造合理平衡的机制。[8]我国已经成立了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等多家版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版权集体管理,档案馆可以直接和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谈判,获得版权使用许可,大大减轻相关交易成本。[9]

为适应数字网络条件下的作品管理,还须要加强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功能和权威性,制定合理的付酬标准,并且建立完善的费用结算与支付体制;同时应积极开发数字化版权管理系统(ECMS),其突出优点在于在数字网络环境下能够实现作品的简易迅速授权以及收费的精确化。

在数字网络环境中,大量版权作品的作者不是集体管理组织的会员,在数字档案馆利用法定许可开展公益过程中,集体管理组织难以满足保护大多数权利人利益的需求,因此应确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作为法定许可的配套制度。

3.4 加强数据库保护的立法。对于数据库,我国可以采纳版权结合邻接权的保护模式,即以版权保护独创性数据库,以邻接权保护非独创性数据库,邻接权保护的是数据库整体,不涉及其本身内容。

邻接权是作品传播者权。如果数据库由一项或多项作品组成,制作者只要经版权人授权而制作数据库,就可以被认定为“作品传播者”,以邻接权对制作者权利进行保护符合传统邻接权的要求。如果数据库不是由作品组成,其法律地位与录音录像制作者相似,鉴于制作者在数据库中投入的资源,也应当予以邻接权的保护。

3.5 技术保护与管理措施。技术保护是数字档案馆版权保护的重要手段。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4条,为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实施以下行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

为保护版权人的正当权利,数字档案馆应避免用户不受限地使用档案作品。目前,可供数字档案馆使用的技术保护措施包括:控制接触作品的技术措施、控制使用作品的技术措施、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技术措施、识别侵权行为的技术措施等。[10]

同时,档案馆应当加强数字档案的版权管理。档案馆在获取档案文献时,应与版权人签订完备的许可协议或者版权转让协议;应当及时分析馆藏资源的版权状况,定期对档案进行版权的鉴别与确认,对档案作品版权的保护期限清楚的掌握,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此外,必须重视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版权法以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必要时可邀请法律专家帮助解决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行中遇到的版权问题。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4YJC820009)、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编号:Y201432775)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董永森,宋若冰.深层链接引起的侵权责任[J].科技与法律,2001(3):118~122.

[2]潘连根.数字档案馆的著作权保护[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5) :25~26.

[3]张世林.档案数字化的知识产权对策研究――以“数字敦煌”项目为例[J].档案学通讯,2009(3):50~53.

[4]孔德周.论数据库专门立法保护的必要[J].法学杂志,2011(1):107~108.

[5]吴高.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信息网络获取权利益平衡论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5):51~54+148.

[6]吴汉东.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的立法方案和内容安排[J].知识产权,2012( 5):13~18.

[7]陈继华等.网络时代著作权法定许可与默示许可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 2004(6):34.

[8]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0.

[9]刘家真.档案文献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认定与保护[J].武汉大学学报,2004(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