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传播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的传播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网络电视的概念
业内对网络电视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不管是通过电脑、网络机顶盒加电视机还是手机来收看电视的,都叫网络电视;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把面向网络机顶盒加电视机的叫IPTV,把面向电脑的叫网络电视,把面向手机的叫手机电视。但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网络电视又称IPTV,是一种新型的视频节目传输形态,它依托宽带网络,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互动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各种视频节目,并提供相应可视电话、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增值服务。
2、PPlive简介
提到网络电视,就不得不提到P2P。这款软件第一次大规模亮相是在2004年12月:PPLive,第一个版本诞生于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8月,当时PPLive承载超女总决赛的网络直播,创下了50万人同时在线收看的纪录。如今,PPLive累计下载量突破了1000万。
网络电视的传播特征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网络媒体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受众。网络电视作为新型网络媒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打破了过去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传播模式,网络电视是互联网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的产物,主要有如下特征:
1、互动性
网络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性”和“按需观看”,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视单向传播的特点。互动性是网络电视一个显著的特点,这种特点并不是网络电视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继承了网络的互动性特点。这种交互式信息传播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视线性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媒介消费方式。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成为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者。
2、按需观看与自主分享
网络电视是以受众为中心,按受众需求进行信息自主选择的传播方式,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吸引受众。网络电视的优势还在于,它集电脑和电视功能于一体,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爱好,点播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也能通过网络电视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视频聊天等。
3、服务性
网络电视的服务平台是传统电视所无法承载的服务内容。这些运营在网络电视上的增值服务,是互联网与电视结合而成的。增值服务可以是远程教育、网络游戏等,这些都可以搭载在网络电视平台上。网络电视以实现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为目的,通过独具特色的综合服务网来满足受众对新闻、经济、娱乐、教育、体育等各种个性化需求。
网络电视的优势与不足
1、方便快捷
方便快捷可以说是PPlive一个比较吸引受众的方面,只需下载、安装一个软件就可观看节目,这样就可以摒弃有线电视的劣势。目前PPlive的使用还是完全免费的,采用免费的传播策略,可以说是PPLIVE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2、提供娱乐
在PPlive中,电视、电影、娱乐类的节目占了节目内容的很大比例。娱乐类的节目,尤其是一些来自港台和韩国的娱乐节目,收视率一直很高。
3、网络电视交互性特征有待提升
互动性是网络电视一个最吸引人的地方,交互性既包括观众与网络电视台之间的请求与响应,也包括观众之间的互动。观众可以边看节目边反馈,将自己对节目的意见、看法和建议以帖子的形式及时地反馈给传者,传者又可以及时地同观众进行了解释、沟通,这样使得信息的传播和反馈具有了共时性的色彩。
4、节目质量与版权问题
篇2
关键词:网络传播的优势 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传播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020-01
从传播学的分类来看,目前较通行的是将传播分为四类: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可以列为四类传播。
1 网络传播的优势
具体的说,网络传播有以下优势。
1.1 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传播成数字,经过传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更新速度快。网络传播的更新周期可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的周期则以天或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
1.2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报纸若多印1万字内容,就需增加一个版,给印刷、排版、发行、成本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这样,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字有时要算以几十个。网络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是硬盘。容量大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网络传播的专题报道和数据库中网络传播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地贮存和传播信息,运行各种信息数据库,使得读者可以对历史文件随时进行检索。
1.3 范围广、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
网络传播的传播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可以说,全球互通互联的是子网络有多大,网络传播的传播空间就有多大。传播空间无限广阔,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网络传播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或者说物理上的空间概念,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无限阻碍化。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真实的地理隔离不存在了,网络上的新闻传播不是单一文化而是跨文化的传播。互联网则成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渠道。
1.4 多媒体传播
所谓多媒体,就是使计算机成为一种可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媒体,它集合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来传送信息。多媒体首先必须是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就是通过比特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软盘、硬盘、光盘(包括VCD,DVD)、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等都属于数字媒体。只有数字媒体才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别一种媒介”。
2 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传播也也并非完美无缺,网络传播还存在种种不足,而且这些不足至少在短期内很难消除。主要表现为:信息泛滥,缺乏深刻性、权威性和可信度,造成贫富国家的差距扩大,以及盈利模式仍需创新。
2.1 信息泛滥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不良信息的大量出现会使人们的视线受到干扰,如何排除不良信息的干扰如何排除不良信息的干扰,关从网上过滤出真正适合自已需要的信息已成为网络受众面临的重要挑战。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绝非一件轻松的事。
2.2 缺乏深刻性、权威性与可信度
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传播,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传播中还是很少见。这是由于网络新闻太芜杂、网络言论太散漫之故,即便有一些有力度、有深刻性的文章也易被湮没;一些严肃的评论家还未有在网上发表见解的习惯,目前还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2.3 信息技术的发展还造成贫富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方面,在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较高的西方国家,网络传播发展迅速,个人获取网上信息非常便捷;另一方面,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温饱问题与教育问题尚未解决,更谈不上入网或从网上获取信息。这就造成富国容易获得信息,从而能获取更多财富;而穷国信息闭塞,经济更为落后。此外,在目前阶段,中国目前的网民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都十分有限,也制约了中国网络传播的发展。
3 网络传播管理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络日益进入家庭,各国政府面临着一个十分紧迫的头号题:如何对越来越膨胀的通信网络进行管理,防止它为犯罪分子利用。对网络传播的的管理由传统的主要由行政管理的方式转到主要依靠技术琮理的法制管理。技术,是网络传播的核心力量,管理人员要想管理好网络传播,首要条件是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科技术手段来管理网络传播。高新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法规的要求越来越高,要管理好网络传播,也要通过法制建设这个有效手段进行规范。
3.1 进一步加强技术控制
因特网上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系统及网络广告,原本以高科技为依托,为用户提供快捷、灵活的信息服务,而现在,这些却造成了信息污染传播的媒介。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开发信息控污技术、反病毒技术,积极防范信息污染,主要有以下方法。
(1)研究确保网络信息真实性控制技术。
(2)对于网络上的污秽信息和意识表态领域的越境信息采用以防火墙为主体的多重信息保护措施予以避免。
(3)进一步研究反病毒技术,在病毒检测、病毒清除、病毒免疫和病毒预防等方面增强反病毒技术的开发,防止计算机病毒对信息的污染和破坏。
3.2 网络传播的法规管理
世界上第一关于因特网的法规是1997年有德国的《信息与通讯服务法》(简称“多媒体法”),提出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线服务商)责任两原则:一是对自已提供的网上信息内容负面责任。这个条件就是有关内容违法,并且应该也有可能组止其传播。二是对于仅仅是提供了进入通道的网上信息不负责任。
中国政府于1996年2月发出通知,要求进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用户进行登记,以便加强管理,成为率先采到法规管理措施的国家之一。1999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局专门了一个文件,对利用互联网进行对外新闻宣传做了若干规定。2000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网络新闻管理局,负责统筹协调全国互联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在中央成立网络新闻管理局之后,各省、市、自治多也正陆续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为了促进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保护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合法权益,维护互联网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国务院、信息产业部制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依法规范互联网站登载的业务,使互联网站登载新闻能够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1] 框文波.论网络出版物[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
篇3
关键词:微博信息传播 微博理论 信息传播模式
1 概述
近年来,微博客作为WEB2.0的核心应用之一,其对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沟通与交往模式,也无疑是信息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考察微博客的信息传播特点,了解决定微博客信息传播机制的理论基础及微博客信息传播的未来趋势有助于合理利用微博平台,使微博平台高效运转,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有文献中少有专门针对微博客信息传播机制的理论进行分析的,特别是微博客信息传播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特点,大多数文献都是以SNS网络结构为对象提出信息传播的路径模型,再以微博为例来分析和研究。
本文首先总结了微博客信息传播的特点,然后对微博客信息传播机制的理论基础和模型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指出微博客信息传播研究的发展方向。
2 微博客信息传播的特点
2.1 微博客信息沟通平台特点
微博沟通的平台是微博迅速流行的基础性条件。从微博服务平台的角度对微博进行分类,早期微博一般是由独立运营的服务提供商和门户网站推出,如欧美市场的专业性微博Twitter,国内微博则是门户网站占据主导地位,微博迅速流行后,各个网站都推出了微博。Riemer K和Richter A指出公司微博的使用主要是提供新信息和协调内部成员关系,个人微博则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1]。国内微博客网站都有较强的实用性、娱乐性,李燕萍比较了新浪和腾讯微博网站的基本功能、娱乐功能等,认为两大微博网站的界面整洁、功能多样,操作简单,且两大网站的微博的信息沟通与网站自身的特点有关,人们在腾讯微博交流的多是情感、人生价值观,而在新浪微博人们更多的是对热点话题、娱乐八卦发表评论[2]。此外,微博客平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微博客的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阻碍了信息沟通的有效程度,垃圾信息的增长,将人们淹没在信息的中。梅泽勇和高舒认为微博的虚假信息使得微博沦为谣言的阵地,需不断提高微博网站的监测和过滤技术[3]。
2.2 微博信息内容特点
微博的与众不同在于一个“微”字,在140字数的限制内或者附带图片以精简的风格展示用户想要表达的内容来实现即时的信息分享。微博的即时性表明信息均是正在发生的。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开发,微博信息可以在任意地点分享,不为地域网络所局限,可以使用户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处于微博客构建的社交网络中。微博实现了朋友间实时动态信息的共享。比较微博和其他媒体,可将微博定义为:一种博客形式的广播媒体。网络安全公司Purewire的调查报告显示,发表大量信息的用户占微博总体用户数量的20%,表明多数用户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非信息的产生者。因而,当今微博客更多的表现为从个体到群体的传播媒介,微博信息的即时广播性具有巨大应用前景。
2.3 微博用户社会关系网络特点
微博社会网络关系特点是研究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出发点与核心,微博信息的传播即是通过微博用户社会关系网络的传播。微博的社会关系网络,也称为微博的人际关系网络,指微博用户、他的关注对象和他的粉丝。微博信息在转发和评论的过程中,通过微博社会关系网络传播和扩散。王晓光、袁毅和滕思琪用核心-边缘分析、中心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微博社区用户交流网络的结构特点[4]。他们还研究了新浪微博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分析了微博社区内信息传播的特点。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发现腾讯微博社区的网络关系具有小世界特征。一个关系网络是由多个节点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组成的集合,处于每个节点的用户在节点中信息,因此每个节点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由以上观点,可以将微博社会网络分为微博用户自身的社会网络(个人的社会关系)和用户有关的节点网络(关注对象和粉丝)。按米尔格伦的“六度分割”理论,任何节点之间都可能存在某个路径,通过节点之间的路径关系将节点之间的关系划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2.4 微博信息传播路径特点
微博信息传播路径主要指微博信息的传播模式或模型问题,微博信息的传播路径描述了信息传播的方向与方式。现有文献认为微博信息的传播路径是裂变式传播和聚合式传播的结合。裂变模式是一条微博信息通过用户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一对多的传播(1-N-N),聚合式传播是在微博网站的热帖、热词的排名中形成聚焦模式。谷岩认为微博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是在嵌套交错的关系网络中以多个维度传播,以病毒方式裂变扩散。以微博为例,SNS网络社区的信息传播模式有多种,如“中心式”传播、“关键点传播”、“链式传播”、“蒲公英”式传播、“综合式”传播,微博信息的实际传播路径是随时间动态变化的,且各个传播模式会发生动态转换。
3 微博信息传播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的信息传播模式
①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图1描述了拉斯韦尔的5W模式。该模式提出了信息传播的5个基本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揭示了信息传播的普遍规律。
■
但该模式也存在缺陷。郭庆光指出:“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众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或者说,该模式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没有体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②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
图2描述了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该模式提出信息传播涉及的6个要素: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和噪音。相比5W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这一要素。
■
图2 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
与5W模式类似,该模式仅关注信息传播的单向过程,而忽略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反馈与互动作用。
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在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的基础上,德弗勒提出了一个传播互动模式,如图3所示。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有双向互动性;勾勒出反馈的环路,在模式中融入了反馈机制;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信息、传播和反馈整个过程都有影响。
■
图3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式把信息传播过程看作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的系统,却忽略了系统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
④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图4描述了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从社会心理学视角里研究信息传播过程,认为信息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该模式阐释了“传播者-媒介-接受者”这样一种基本模式;涉及三种关系:传播者与信息的关系,传播者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
■
图4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3.2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针对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不少学者以经典的信息传播模式为基础,结合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进行过有益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例如,邵培仁的“阳光模式”;孟庆兰的“六度传播模式”;谢新洲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孟庆兰的“六度传播模式”以六度分隔理论为基础。每个传播主体都具有双重身份:传播者C和接受者R。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传播主体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并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网络工具或应用来参与到与他人的信息交互中。
谢新洲提出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涉及的要素有传播者、信息、网络媒体(媒介)、受众以及反馈。其中网络媒体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多种技术或应用,同时传播者和受众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4 微博客信息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4.1 微博用户关系网络的演化动力影响微博信息传播的研究
现有文献关于微博用户关系网络和微博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是分割开来的,尤其是微博用户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集中在微博用户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区分了节点的“强关系”和节点的“弱关系”,“强关系”与“弱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影响微博信息传播的路径。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关注从微博用户关系和行为规律的角度研究微博信息传播,由于每个微博用户都是微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节点,挖掘核心用户和普通用户的行为特征,从他们之间的转发、评论等互动机制中发现信息的扩散流动路径与动态趋势已逐渐成为微博信息传播研究的热点。
4.2 微博信息的价值含量影响微博信息传播能力的研究
微博信息的价值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微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广义上的微博信息价值可定义为信息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由于微博信息的简短、琐碎使得微博信息呈“碎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信息的真伪难辨、信息的质量和价值无法保证,在大量信息涌入时,微博信息的传播具有深刻的复杂性。现有文献对微博信息的研究多数为微博热点话题和微博关系网络有影响力节点的挖掘研究,少有文献对微博信息价值如何影响微博信息传播的速度、强度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4.3 微博网络社区关系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信息传播模型、交流模式的实证研究
微博社区实际上基于微博的网络社群,关于微博社区的挖掘研究大多是从微博的商业应用展开的。微博社区的信息传播理论模型和交流模式的实证分析将是未来舆情监控与信息安全的关注重点。根据现有文献对微博社区的分类,微博社区主要有单一、主题和相同应用平台微博社群三种,按相同应用平台微博社区的定义与特点,它被认为是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广的社区模式,但以上微博社区信息传播的理论分析缺乏相应的实证依据,很多关于微博社区信息传播的文献都停留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实际上现有微博社区的挖掘研究是微博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的深入扩展,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复杂网络的构成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由小的网络社区构成,社区结构是复杂网络都具有的普遍特性,微博社区是微博社会关系复杂网络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社区结构发现的文献提出了大量的算法,而基于微博社区的网络结构特征的信息传播模式或者基于微博社区定义分类的网络结构特征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实证研究还并未展开。
5 结论
微博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空间与沟通模式。微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正在广泛深入地影响到每一位社会行动者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并对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有微博环境下的信息沟通研究大都是以定性研究和理论分析为主,整体上看,微博信息传播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国内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当前微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博信息传播的理论基础性研究还需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Riemer K,Richter A.Tweet inside Microblogging in a Corporate Context 23rd Bled eConference eTrust:Implication for the individual,Enterprises and Society June 20-23,2010; Bled,Slovenia,2010.
[2]李燕萍.微博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3):77-83.
[3]梅泽勇,高舒.基于微博的网络社群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5):2-4.
[4]王晓光,袁毅,滕思琪.微博社区交流网络结构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1,30(2):39-43.
篇4
【关键词】网络传播 网络盗版 反盗版
引言
关于网络传播的含义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是每个受者有可能是新的传者。信息流从不同的受众间流过,又被他们所加工、变异,再次传播开来。这是其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同时,网络传播在其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当中也产生了其他特性,例如中心流动性、匿名性、大众化、任意化等等。正是基于这些特性,使得在传统领域中出现的版权问题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形势也更为严峻。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特性的基础上,对新媒体背景下的版权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给出一种自己的解决方案。
一、网络传播中版权问题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总人数为2.1亿人,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调查统计”一项中,网络音乐的使用居中国各项网络应用之首,半年内有86.6%的网民,即1.81亿网民收听过网络音乐,71.2%的人半年内下载过音乐。1.61亿网民使用网络影视,有40.5%的网民表示半年内下载过网络影视。
美国电影协会中国区总裁虞俊表示,最新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国产电影的盗版损失率已高达5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网络盗版),其次才是美国,损失率为24%。
根据美国Hertfordshire大学所做的调查显示, iPod 使用者违法下载严重,平均每人有842首盗版的曲目。该项调查是针对1200名抽样受访者所进行,结果显示有2/3受访者都曾违法下载盗版MP3,而且平均每月达到53首。不仅如此,更有四成的14到24岁受访者承认曾经上传音乐到P2P音乐分享网站或利用BT技术私自分发盗版。目前网络中可供P2P软件用户们下载的MP3歌曲,已经达到了几十亿首。这使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正版唱片销量下降了10%至50%,甚至导致一些国家的唱片公司平均裁员10%。
再就是现在在广大年轻人中流行的电子书的下载,一家名叫Envisional的欧洲公司做了调查,发现有7300种受版权保护的书籍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得,畅销一时的《哈里・波特》系列在网络上的个人拷贝就达700多份,而且这已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络速度的提高、宽带的普及,盗版已经扩大到电视和网络游戏等新的领域。拿网络游戏来说,盗版者甚至可以盗取源代码,私设服务器,堂而皇之地揽客收费,这就是所谓的“私服”、“外挂”非法网游。
二、网络传播中版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网络媒体的逻辑拓扑结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区别在于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将信息单向地传递给受众,网络媒体则提供一种双向传播信息的渠道,也就是交互性。用“逻辑拓扑结构”(它是描述不同网络系统中信息传输逻辑过程的方法)分析,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扑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其特点为:1)拓扑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源;2)双向流动: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3)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4)任意两点间的交流路径不只一条。尼葛洛庞帝曾对网络作过形象的描绘:“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改变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的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交互性特点使得网络盗版成为可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典型的的就是BT下载。
(2)网络媒体的偶发性和“去中心化”。偶发性是指由于新媒体的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显得没有规律。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违法,上载某影片片段或者把小说的电子稿到网络上等。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去中心化”导致了信源责任追究的不明确化和困难化,使得网络盗版泛滥。
(3)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由于信源的多元化,也就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网络信息得以最广泛的传播;并且由于数据库的存在,信息的保存和集纳得以实现,信息呈现出海量的特点,这为网络盗版提供了物质的可能。
(4)传播的匿名性、个人化。网络传播介质的特殊性,使得网络传播具有了匿名性的特点,这种特点让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采用匿名方式在网上进行传播交流。这种个人化和匿名性,使人们在网上发表言论无须像在传统媒体上承担责任,这无疑给某些居心不良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2、社会原因
(1)计算机的大众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激增,截止到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总人数为2.1亿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宽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上网的速度和质量有了质的发展。MP3、DVDRIP、扫描、刻录等技术的普及为盗版提供了物质载体。
(2)违法成本过低。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发展水平滞后的矛盾为盗版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3)黑客技术的发展,使得防盗版技术形同虚设,加之侵权者身份的隐秘和分散性,这在技术和法律的制定上都有了一定的障碍。微软2001年Windows XP时,推出的“激活”技术几乎成为其发展史的一个笑柄。这个被微软吹嘘的反盗版技术耗费了微软大量人力、财力,却几乎没影响Windows在全球范围内高高在上的盗版率。微软2005年又推出的在线检测手段,数天后又被破解。而今年,微软又推出其反盗版又一项手段“黑屏”,但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难以预测的。
(4)从互联网的盈利手段来说,互联网的盈利是靠点击率来维持的,所以网站都奉行着“点击经济”的基本运营思路,不顾网络版权问题,提供免费的下载资源,盗版借助了网站发展的顺风车。
三、解决网络传播中版权问题的出路
1、解决方法
(1)网络作为时代的新兴产物,拥有着极高的自由度,内容海量的特性,这对于打击网络盗版极其不利。但是,网络媒体却有着高度的自由性,几乎所有的互联网访问都需要通过极少数的骨干路由器、国家级网关和服务器,因此控制少数的关键节点就能控制大范围的互联网访问。网络盗版是靠新技术滋生的,解决盗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技术,反盗版技术的提高也将最终克制网络盗版。
(2)网络传播有别于传统传播方式的特征,使得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传统的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和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使得网络盗版泛滥。对于网络媒体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我们应该尊重它的特点,“守土有责”,在网络传播中重新定位传统的“把关人”和“议程设置”,加强舆论导向,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网络盗版的危害性。
(3)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网络盗版。传播学理论的鼻祖威尔伯・施拉姆认为,人、讯息、媒介是人类传播中的核心要素。新型传播媒介的诞生,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这要求有关法律制度也相应的需要发展。网络版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网络盗版的扩大化趋势让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的著作权法修改后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国务院亦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但是,法律法规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界定,以及如何具体区分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4)提供低价下载手段。普通消费者通过P2P软件在网络上“分享”他人作品的现象十分普遍。要一一追究这些人消费者的侵权责任,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提供低价下载手段解决网络盗版问题的方案,开始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低价下载的商业模式在发达国家早已出现。如美国苹果公司通过其iTune系统供用户以每首歌曲0.99美元的价格下载正版音乐,取得成功。
(5)加强技术创新,用技术手段杜绝网络盗版。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有效防止盗版与非法复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采用:①网络上使用权限设置方法,限制无权访问的用户进行非法访问和获取信息。②网络传播过程中使用加密与数字签名技术,防止传输中数据被窃取。③采用数字水印技术,避免文本非法复制和被盗用。④建立认证制度,确立用户与作者的信任关系,未经申请和未批准的用户不得非法利用。
(6)采用实名制,在网络世界实行有限实名,也就是后台实名。当一个用户在博客网站或BBS网站注册帐号时,需提交身份证、必要的证件和真实姓名等。而在前台,用户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名称,而不是真实姓名。网民如果没有做危害公众利益、违犯国家法律的事,真实姓名属于隐私,而一旦触犯了法律,隐私将不能再成为隐私,会受到监管。
2、可能存在的问题
网络盗版的解决办法虽是有迹可循,但是网络信息传播的海量迅速以及匿名性的特点使网络盗版行为复杂化,给打击网络盗版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其次,网络经营行为很难实行实名制,因此在网络上实施盗版侵权的终端制造者很难追查,即使被追查也往往意味着改换域名,可以“卷土重来”。再次,我国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网民的素质并不是太高,并且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上的信息和资源都是免费的,网民没有养成付费的习惯,缺乏版权保护意识。
本文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分析了网络盗版现象的现状、原因和危害,提出了解决网络盗版问题的方法,但是反盗版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任重而道远。积极开展对反盗版工作的研究,加强反盗版工作的经验交流等,也是目前打击盗版中需要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①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②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9年,104页
③费江鹏、苏海晏,透视我国网络盗版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第三期
篇5
【关键词】危机管理;网络环境;网络舆论危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逐渐变成了社会舆论的主要阵地,而网络的发展也对社会的管理产生了直接影响。而学者们对于网络环境下舆论危机的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根据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自身特点及功能来研究,即从网络的虚拟性、不记名性、迅速性以及广泛性等特点,研究网络舆论一旦发生其危机及产生的后果,如《试析危机传播中网络媒体的功能》(汪晓霞,2008)、《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钟瑛,2010)等。;二是从网络的缺点入手来探讨舆论危机发生后的应对策略,如《从‘非典’事件看政府的危机管理》(文晓霞,2003)、《论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及舆论导向》(钟瑛,2004)等。通过笔者的梳理,发现目前现有研究中从网络社会视角来分析探究舆论危机管理问题的还较少,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以后探讨网络环境下舆论危机的管理具有一定意义。
一、网络空间
网络环境或者说网络空间,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是一个概念性的空间,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理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没有固定的场所、非物质性的空间。哲学家海姆说过“网络空间暗示着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在这里我们把信息移来移去,我们围绕数据寻找出路。网络空间表示一种再现的或人工的世界,一个由我们的系统所产生的信息和我们反馈到系统中的信息所构成的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网络空间是一个把网络和用户共同结合在一起的虚拟社会系统,二这个系统是有人们想象、研发及创造出来的,所以,人类是这个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人们借助这个虚拟的空间进行群居,于是就有了QQ群、微信、微博等各种通道,通过这些通道,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讨论国家政治及监督执政机关,甚至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愤怒、或者动员其他的成员进行舆论监督,这些都使得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阵地,对人类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舆论的作用,要对网络舆论有足够的重视,并且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舆论,进而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
二、网络社会舆论危机
网络社会舆论,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公民或者群众对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或者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评论。这种舆论对于危机事件的发生、扩大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几乎每一次危机都与网络传播密切相关”。
而网络社会舆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主要都是由网络的传播特点所决定的。首先是网络的相互性。一般的传统媒体都是通过单向的信息进行传播,它是一种单一化、制度化的传播格局。而现在的网络实现了双向传播,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进行直接交流,任何的网上公民都可以是传播者或是信息接受者。其次是网络的范围广泛性。通过网络传播,信息不再局限在某一特定区域,而是可以到达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网络的这个特点也使得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后是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世界的存在形态是无形的,它以图像、声音、信息等电子文本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受众在网络中感觉到的是一个‘虚拟的时空’世界,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方式在屏幕上传播”。而网络的这种虚拟性刚好可以保护网上的公民,让他们可以畅所欲言,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最近这些年,由网络舆论最后转换为社会公共危机的事件层出不穷,而这些舆论中负面网络舆论更是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所以研究网络社会舆论危机传播的特点也尤为重要。
1、传播时间短。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传播的迅速性、全球性,而且通过网络,社会舆论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成本都能得到一个大幅度的下降,同时也会导致信息缺乏过滤机制。
2、影响范围广。由于网络的全球性,分布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公民都可能是信息的制造者或者传播者,信息通过短时间的不断创造和传播,最后就有可能发展为无法控制的舆论危机。
3、控制程度难。美国公关学家格鲁尼格所言:网络时代“公众权力的崛起已成为不争事实,如今他们由‘抱怨’走向‘行动’,通过舆论和法律的手段汇聚大海一般的力量,而这些力量显然超过了以往时代组织面对个体时的强势”。
三、网络社会舆论危机的控制及引导
“危机是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性的事件”。当一种网络社会舆论危机发生时,就需要应对者迅速作出决策来化解危机事件,加强危机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制定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应对舆论危机的管理方法。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监控体系。网络传播这种模式是新时展的产物,传统的监控模式已经很难适用,所以必须建立新的网络监控体系。尤其是对于一些网上恶意传播行为,更应该加以惩戒,形成科学、和谐、健康的网络社会舆论传播。此外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科学、合理并且高效的应对网络舆论危机。
篇6
关键词:网络传播;品牌;公共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89-02
1 网络时代品牌传播的特性
第一,即时性。在网络媒体上,信息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网络这种即时性的特点,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或某一事件的“距离”,若公关人员善于运用网络传播的这一特点,组织或机构就非常容易保持与其受众之间的实时沟通和交流,以使组织或机构赢得公众的信赖。
第二,交互性。由于在网络上信息的门槛比较低,信息传播方式非常灵活且信息传播由单向转为双向。消费者有了更多的对广告信息看或不看的控制权,以及发表意见的权利,交互性便大大增强。这种交互性不仅是网站与网民的互动,网民之间也有大量的互动关系。在一个互动性很强的环境中,信息不再是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即是说,网络上很难形成信息传播控制方,而只存在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在网络虚拟空间,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会促使品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时空延展性。互联网独有的优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而使品牌传播消解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低成本打造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品牌成为可能。而时间的延展性,可以方便地记录品牌信息接受和反馈的过程,消费者网上行为等,从而使品牌和顾客之间不仅能建立个性化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形成长期的信任关系和情感纽带。
第四,分众性。分众传播是指“不同的传播主体对不同的传播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信息。从接受者的角度,是各得其所,各取所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群体的分化、技术的进步以及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大众传播逐渐向分众传播转变,这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为网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理念,而利用网络营销领域的个性化服务也就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网络时代的品牌传播有着独特的内涵,需要遵循着特定的规律。网络品牌传播需要塑造个性化的深度品牌,利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体,遵循系统性的操作流程,加强网络公共关系,建立有价值的客户关系。
2 品牌在网络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2.1 片面追求网络传播高效的功能,忽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网络是信息传播非常实用的载体,它不仅提供了一个集中、全面展示品牌的平台,而且由于其集合了多媒体和互动的优势,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有效率。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消费者而言,没有价值或价值缺失的品牌,传播的迅速对品牌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在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中,品牌本身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企业应时时考量品牌所提供的价值,是否符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在应用新的传播技术的同时,应尽可能的去了解消费者以及他们的要求。
2.2 站在品牌主导者的位置,缺乏交流和倾听
如前所述,交互性是网络的本质特性之一,但有些企业或品牌建设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作用。比如我们现在还会看到一些网站建设者开放了自由讨论社区,但又担心网民的言论影响品牌传播,一旦发现网民的过激言论和关于网站的不利讨论就会马上删除。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品牌应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以消费者的朋友或交流者的身份出现,品牌宣传者在网络上只能是信息传播参与者,应该注重利用网络的这种交互性的传播优势,在网络上做一个认真的交流者和倾听者,以宽阔的胸襟让品牌的消费者参与甚至主导品牌建设,创造一个品牌与消费者、以及品牌的消费者相互之间自由交流的平台。诚然,品牌宣传者还是要积极引导消费者,使这种交流对于品牌的建设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效果。
2.3 过于追求品牌网站建设的外在形式,忽略品牌网站的便捷和实用
网络是信息传播的最实用的载体,怎样利用网络更高效的传递品牌信息,理应是品牌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网络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流量,但人们对网络信息获取的期待则是更加便捷、快速。所以,品牌网站给消费者的第一感觉和印象应该是便捷而实用。若品牌传播者过分追求形式花哨而不实用的技术应用,就会影响消费者直接、轻松、快速的获得信息得效果。随着网络网技术的发展,网民对网络的认知加深,网络上的潜在客户会通过查找各种信息来了解企业,所以,企业需要在网络上建立一种信任感。有些企业几年前的招聘信息还在显著的位置展示,客户看到后绝对不会有很好的印象 。
2.4 网络广告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和精心策划
广告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促进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和环节。网络广告由传统的“点对点”传播进化到了“链式传播”的新高度,它既是企业网络营销的重要工具,也是品牌网络传播的重要手段,但它并非是完美无缺广告传播媒介,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而网络广告需要根据目标对象特点、产品特点、广告主题来设计、制作和。若广告缺乏创造和针对性,制作简单,就无法形成象电视广告那样的视觉冲击力,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无法打动受众的购买欲望,激发他们的消费需求。加上各种网络广告信息纷繁复杂,自发无序,网络广告的监管薄弱,当网络产品广告缺乏精准性,还会影响客户对企业品牌的可信度,导致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厌烦心理。
3 品牌在网络传播中的对策
在网络时代,我们如何通过网络更有效的传递品牌的信息或提供相应的服务,取决于我们是否尽可能多的去了解消费者和他们的要求。
首先,高度重视与消费者充分互动。品牌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就要与消费者充分互动,还要使消费者之间产生互动,并推动这种互动的传播效应。品牌的追随者或信仰者通常自发为品牌建立起网站或社区,与相同爱好者结成同盟,这些人不仅自己是品牌的忠诚顾客,而且对品牌的传播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这方面可以为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施加一些影响或者提供一些条件,比如设立奖励机制,鼓励网民踊跃提出问题,甚至帮助其他网民解答问题,形成网民自服务体系。让消费者成为品牌主导者,发挥消费者的主动性,调动消费者参与品牌建设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节约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大量的人力、资金和资源投入,还可以及时得到消费者的需求和意见反馈。作为品牌建设者要尽可能使网络广告的设计更好地围绕着网络的互动性来进行。围绕着网络的互动性来设计广告,就牢牢把握了网络广告的特有的优势,使得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广告竞争时,获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其次,注重品牌个性化和网络品牌的广告传播策略。品牌个性是当今企业品牌竞争的核心力量,品牌个性与网络营销中的个性化特征有着密切关联。企业要张扬品牌个性特征,结合网络传播特点,为品牌个性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
广告传播是维持网络品牌生命力的有效手段,持续吸引公众注意和进行有效的广告传播是保持网络品牌生命力的重要方式。在网络上的广告传播需要遵循网络广告的一般原则,可以在门户网站、内容网站、商业网站或社区网站上运用适当的广告形式进行传播。诚然,网络品牌的网上广告传播效果还会受到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要减少或避免网络广告的强迫性,否则容易导致网民的厌恶和躲避。另外,在网络品牌进行广告传播时的同时,还不能忽略品牌广告的线下运作以弥补网络广告传播的局限性。
再次,注重网络品牌的公关策略。公共关系是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协调公众关系的传播行为,网络公关则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新形式的公关活动。网络品牌传播应该恰当利用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遵循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当然,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要注意网络的传播特点,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可以不再依赖传统媒体,可以直接向顾客发送信息,因而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必须向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真实而公正的信息,便于客户做出明智抉择。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还要有效利用网络用户友好互动技术加强企业与新闻媒体和关系群体的情感联系,建立有效的链接路径吸引并引导那些正在主动搜寻信息的顾客顺利地接触到网络品牌。为关系群体或注册用户有偿或无偿进入聊天室、讨论组、在线新闻组和其他论坛提供方便,以便形成热点话题并引发舆论的热烈讨论,收到良好的网络品牌传播效果。
最后,加强企业网站建设。当今社会网络发展迅猛,各类网站如同雨后春笋,诸多企业早已拥有自己的网站。企业网站的基本功能在于其通过网站宣传公司形象、传播品牌、销售产品、进行信息的交互和沟通。企业网站建设的重点是要紧紧围绕着品牌的核心识别、延伸识别和定位进行规划。企业网站建设不能片面追求面面俱到,要根据自身的性质和品牌传播的需求进行功能的选择和增减,要使网站的结构功能布局和页面设计都更加有利于品牌的传播,力求品牌的核心识别与网站的功能或外观一致,慎重选择页面的色彩,追求简洁明快、引人入胜的页面布局要,以确保品牌传播的良好效果。另外,在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基于网络信息的极速膨胀和言论的高度自由而具有强大的力量,有时足以令一个根基深厚的品牌蒙受巨大的声誉损失,网络舆论已经是这个社会重要的舆论力量。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口碑传播,企业可以建立品牌论坛,主动引导舆论和口碑相传的方向,开展适当的争论,树立品牌良好的口碑,力争得到良好的美誉,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为了防止企业或品牌的声誉受损,企业还要建立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和阻止网络舆论和口碑传播朝着不健康、不利于企业和品牌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卫・奥格威,林桦译.一个广告人的自白[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2]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美] 罗瑟・瑞夫斯,张冰梅译.实效的广告[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 网络新闻;采编;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6-00010-02
网络新闻的采编作为当前新闻采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很多的方面都发挥着新闻价值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当前的网络新闻采编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往往是导致网络新闻传播失真、失实的一个重要的不足。新闻的价值就是在事实的本身面前所包含的能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共同关注的一个内容,这种内容往往是能够更加直接的接近于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也决定了在对网络新闻进行采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网络新闻媒体的传播往往是全球化的传播过程,网络新闻的编辑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应该强化地域性的新闻价值观念,同时还应该注意的就是新闻价值的普遍意义和价值也是网络新闻需要重视的一个内容所在,在当前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就是网络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以及网络新闻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所在。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处理好的一个事情就是如何把握好,网络新闻的新闻普遍价值以及网络新闻的独特价值之间的关系,只有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才能够促进网络新闻你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1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1.1网络新闻传播的地域限制相对减弱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世界连接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已经让人们感觉到了这个世界范围之小。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传播受到地域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新闻的传播往往需要的就是剪切、复制、黏贴的过程,接下来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读者来看到这条新闻,这种新闻的传播速度之快,往往加快了新闻传播不受到地域限制的程度。在过去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在于新闻的传播过程往往受到了地域的限制,这种地域的限制,往往导致的就是新闻没有办法能够充分的展示出自身的因素。有的时候一条新闻传播开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这种情况在最开始的新闻传播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一般的新闻也就成为了旧闻。网络新闻传播就打破了这样的地域限制,这样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了一定的生存的空间,为促进网络新闻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网络新闻传播的覆盖面之广
网络新闻传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在于,网络新闻传播的覆盖面之广,这里应该看到网络新闻你传播的覆盖面广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相对比较广泛的将受众的需求更加立体化、多方面化起来。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互联网是一个可以同时能够传播文字新闻、音频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的一个综合的媒介,在这里我们应该非常清楚地看到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覆盖面之广,它的意义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层面就是所覆盖的受众人数的广泛,另外一个就是传播内容的广泛,这两种广泛性所带来的内容就是导致了网络新闻传播的覆盖面的广泛性。当前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就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针对受众的接收范围的广泛性以及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在这个条件下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网络新闻传播的各种有利因素所在,为网络新闻的更好传播提供可靠的保障。
1.3网络新闻传播的裂变性
裂变性不是新闻学当中的一个术语,在这里将裂变性应用到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有着其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将网络新闻传播的裂变性,往往是和互联网的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当前需要注意的一个内容就是产生这种裂变的基础和技术的手段是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的技术条件的基础上,网络新闻传播才有可能产生裂变性。这种裂变性往往所带来的一个内容就在于,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的爆炸性,这种爆炸性的开始和结束往往都是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下面,这个前提就在于能够充分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将网络上面所产生的新闻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发送出去,这才是网络新闻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所在。
2 网络新闻应该重视网络选稿
网络新闻的来演上面由于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其中,这里应该看到在对于网络新闻你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忠实对于选稿这个过程的筛查。对于网络新闻的采编人员来说,衡量一个新闻是否可以转发的标准就是要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进一步的完善和进一步的鉴别。另外由于网络新闻的使用一般都是借助其他的新闻媒体的现有的素材进行的挑选。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保证这些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保证这两个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采集和编辑。另外还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新闻是否和自身的新闻传播的媒介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没有一定的联系的话,那么再好的新闻也不应该当成新闻来进行采集和编辑,如果采集和编辑了的话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往往产生与自身的媒体不相适应的内容。网络新闻的特点就是:快速、全面、准确、客观。网络新闻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网络新闻编辑的过程中,对于编辑而言应该时刻都必须关注的就是从这个大量的信息里面,找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以及那些能够对于人们日常的生活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内容出来。网络新闻的编辑应该找的就是网络新闻中,哪些是可以使用的稿子,哪些是不可以使用的稿子,这种选择对于网络编辑来说是有着一定积极的作用的。网络编辑在选取稿件的时候应该本着,客观、公正、公平的角度进行选取那些有价值的新闻稿件。
这里需要举例的就是,在近期刚刚出现的一个假新闻:“主席打出租车”的假新闻事件,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在没有澄清这个新闻是真的还是假的的情况下,我国的大量的网络新闻媒体就转载了这个虚假的新闻,最后才得知这个新闻是假新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在于,网络新闻的编辑没有很好的去审查这个新闻的发稿者所使用的内容是真的还是假的,就将这个内容转发到了网络上来,最后导致的就是网络新闻的受众都不敢相信新闻媒体所讲的话,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呢?所以说,在新闻的选稿过程中应该杜绝的就是凭空捏造虚假或夸大新闻来吸引眼球。另外还有就是网络新闻媒体应该杜绝那些相对低俗的新闻内容。最后就是三是杜绝传播谣言或者“小道消息”。这里所说的小道消息就是那些没有经过证实的内容。
3 积极有效地编辑和改正是网络新闻采编的基础
网络新闻编辑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编辑要对于一些新闻进行适当的改编,这里的改编往往不时那种单纯的复制、粘贴。对于新闻传播而言应该看到的就是网络新闻编辑应该有着自己的特色,将同一个新闻事件通过自己的编辑成为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一个情况,这个情况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能够给网络新闻的受众以一种另外的视角来评价新闻,来看到新闻背后的另外的内容所在。所以说,对于网络新闻编辑而言在挑选新闻稿件的时候,应该对网络新闻的内容以及当中的一些语言文字进行适当的修改,这种修改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网络新闻更加接近于新闻媒体的受众。经过网络新闻媒体的编辑在其中的用字、姓名、时间等有关内容概念上面都需要不断地小心,避免因为不礼貌的文字激起对于新闻受众的不满意,这种不满意往往表现在一定的地域性的差别上面。还有就是网络新闻的编辑还应该看到网络新闻媒体在不断地采集和编辑的过程中,将那些新闻稿件中原本需要更改的内容更加的具体化和完善化,以便能够达到网络新闻受众所接受的程度。
4 结论
综上所述,整合要满足需求, 服务大众。网络新闻在整体上是由众多条新闻报道组成的, 这些独立的新闻报道彼此有类别和内容上的相关和接近性质。如何把众多的新闻归类整合,形成若干大类,构成新闻频道或者栏目, 这也是网络编辑需要做的事情。新闻信息整合看似很简单,实际上有很大学问。所以说,对于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进行创新型的采编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其中的,这里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看到,网络新闻编辑和新闻媒体之间应该更加切合实际的进行资源的整合,让网络新闻通过采编的改善,达到能够促进新闻更加完善的发展的目的,同时也是促进网络新闻沿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脚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谢新洲著.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海鹰,滕谦编著.网络传播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3]张永霞.网络新闻的特点及对编辑的要求[J].新闻爱好者,2010(16):127-128.
篇8
1.1“拟态环境”的概念
学者李普曼曾在《舆论》中提出了“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的概念,所阐述的意思是:身外世界广阔而纷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身外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脑海图景并不是真实的外部世界的图像,而是人们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与真正的身外的现实世界存在着差异。在李普曼看来,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众传播途径的影响产生“拟态环境”。在数字电视兴起以前,这种“拟态环境”与客观存在的世界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在数字电视发展起来以后,这种“拟态环境”是否得以改善呢?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数字电视能够为观众提供各位个性化的,更为自主化的观看体验,而所呈现的电视节目(内容)在选材和呈现上也更趋于现实,因此这种所谓的“拟态环境”与客观世界的差距在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将逐渐被拉近。
1.2数字电视下的娱乐功能
电视为观众所带来的视听体验主要目的在于娱乐,娱乐也随之成为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的主要依据。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时,相应的生活压力也接踵而至,心理负荷也越来越大。因此,娱乐成为传媒的主要目的心照不宣。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一味的“娱乐”,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会麻醉观众的精神,会让观众逐步成为社会的消极旁观者,等等。因此数字电视在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有相应部门进行监管和控制。而在监管和控制的同时如何选择更受受众欢迎的内容呢?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作用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2网络新媒体的传播
2.1网络传播的定义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人类信息进行传播,受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设备进行阅读,从而实现社会文化的传播目的。
2.2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是一种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相比其他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传播媒介而言,网络传播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成本低廉等一系列特点。此外,网络传播同时具有传播环境和传播内容个性化的特点。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关注内容选择接受传播的信息。
2.3网络传播的分析
网络传播不仅能够将信息及时、全面、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受众人群,同时网络传播的后台功能强大,相关技术人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准确地将受众对网络传播内容的喜好,倾向等呈现出来。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的独一无二的优势所在。
3利用网络传播影响数字电视引进方向
网络与数字电视都象是“双刃剑”一样,既方便、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但如若利用不当,也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消极的传播影响。因此,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数字电视的引进方向,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传播正能量,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1国内版权行业的现状
3.1.1新媒体版权垄断现象频现以2013年为例。2013年是视频行业的分水岭,经过大幅度的并购重组,优酷土豆合并,百度收购PPS并与爱奇艺整合等向业竞争整合的事件推进,相互间的资本实力明显缩小,市场正面临新一次的洗牌。爱奇艺、优土、迅雷、乐视、腾讯、搜狐纷纷宣布采购独家版权,节目流开始出现不顺畅局面。
3.1.2版权价格逐年上升2013年,国内影视剧新媒体版权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版权交易额突破30亿。
3.1.3国外剧引进更加规范以《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匹诺曹》为代表的韩剧再次在国内引发韩流热潮。而广电总局出台新的境外剧管理政策,对视频网站引进境外剧实行更严格的限制。引进剧必须整季内容先审再播,而韩剧又是边拍边播的模式,所以未来不管是多热的剧,这种情况都不可能再出现,目前多部韩剧同步韩国播出的情况也将不复存在。而美剧更是面临内容删减甚至直接不能过审的可能性。从《CSI》到《犯罪心理》再到《疑犯追踪》,中间少不了凶杀、暴力、、心理变态等各种内容,按照我国对于涉案剧的管理政策,基本审查完也就不剩下什么了。
3.2利用网络引导数字电视引进方向
篇9
关键词 信息传播;社交媒体;逻辑回归;信息转发预测
DOI DOI: 10.11907/rjdk.162439
中图分类号: TP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 16727800(2017)002000403
0 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对社会事件的意见与看法。因此,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舆论成为公众舆论的主要形式之一。研究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机制,有助于各级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与把握社情民意,对有效引导和管理社会舆论、化解舆情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已有诸多学者从事在线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分析与建模。曹玖新等[1]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对各种可能影响用户转发行为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基于微博网关注关系拓扑,利用概率级联模型对给定微博的转发路径进行预测,为预测微博的影响范围提供依据。周东浩等[2]结合网络结构特点、节点内容属性、历史传播数据等信息,提出了一个基于随机游走模型的传播能力排序算法DiffRank,选择传播能力最强的topk个节点作为观察节点来检测网络中可能出现的信息传播。刘继等[3]对网络舆情传播模式中单关键点型、多关键点型、链式型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对网络结构中的强势节点和桥节点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李洋等[4]介绍了微博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介绍微博信息传播的定性研究工作,揭示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并从3个不同的角度(以信息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以信息和用户为中心)对微博信息传播工作进行探索,最后展望了微博信息传播预测研究的问题与挑战。韩佳等[5]针对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的形式特点,结合传染病动力学原理,提出了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特征以及影响信息传播的主要因素。王超等[6]结合传染病动力学的SEIR模型,建立了适用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该模型基于社交网络用户的行为特征,分析了社交网络的传播机理和网络参数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得出了动力学演化方程组,揭示了信息传播随时间的演化规律。郭海霞[7]针对新型社交网络开放平台来研究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问题,就其传播方式、传播行为、传播路径和传播特点 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以新浪微博为例,在分析大量实例的基础上,讨论了信息传播的几种主要模型及特点。其他学者[810]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工作。
本文提出基于逻辑回归的用户转发行为预测模型,并在Twitter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分析与评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用户的信息转发行为,帮助政府各部门了解并控制网络舆论,同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1 基于逻辑回归的信息转发预测模型
1.1 逻辑回归模型构建
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预测分类模型,假设训练集为Train,测试集为Test,对于数据集Train中的每个记录,分类结果是y=1或y=0,其中,y=1表示用户转发某篇推文,y=0表示用户未转发某篇推文。逻辑回归模型可以对测试集Test的每一个记录进行预测,判断其是否转发某篇推文。因此运用逻辑回归模型解决问题时,首先运用训练集构建逻辑回归模型,然后针对测试集对分类结果进行预测。逻辑回归方程如式(1):
2 实验与分析
2.1 实验数据
本文所用的数据为Twitter中某篇推文在2012年7月1日到7月7日之间的传播数据,数据包括4个部分:转发网络(Retweet Network)、回复网络(Reply Network)、提及网络(Mention Network)、关注网络(FollowingFollower Network),数据描述如表1所示。
2.2 评价指标
运用Fmeasure和ROC曲线来评价逻辑回归模型。式(6)中α是调节系数,准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可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得出。
F1= 1+α 2×recall×precision α2×recall+precision (6)
ROC曲线是以灵敏度TPR为纵坐标,以特异度FPR为横坐标,绘制成曲线形式。ROC关注的两个指标可用式(7)、式(8)计算得到。TPR= TP TP+FN (7)
FPR= FP FP+TN (8)
其中,TP表示预测转发并且实际转发,FN表示预测未转发但是实际转发,FP表示预测转发但是实际未转发,TN表示预测未转发并且实际未转发。
AUC值是ROC曲线下方面积的大小,其取值范围介于0.5~1.0,AUC值越大表示模型判断力越强。如果模型较好,则其ROC曲线呈凸形,即AUC大于0.5;否则若为凹形,说明模型分类结果不理想。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然后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以0.5为界限划分结果,当概率Pi>=0.5,认为该节点转发推文,当概率Pi
3 结语
本文构建了基于逻辑回归的信息转发预测模型并实现了模型参数求解,提出了基于逻辑回归的信息转发预测算法。运用Fmeasure和ROC曲线对逻辑回归模型进行评价,同时将该模型应用在Twitter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分析,相关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逻辑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用户的转发行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曹玖新,吴江林,石伟,等.新浪微博网信息传播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学报,2014(4):779790.
[2] 周东浩,韩文报.DiffRank:一种新型社会网络信息传播检测算法[J].计算机学报,2014(4):884893.
[3] 刘继,李磊.基于微博用户转发行为的舆情信息传播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13(7):7477.
[4] 李洋,恒,刘挺.微博信息传播预测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16,27(2):247263.
[5] 韩佳,肖如良,胡耀,等.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的特征分析[J].计算机应用,2013,33(1):105107.
[6] 王超,杨旭颖,徐珂,等.基于SEIR的社交W络信息传播模型[J].电子学报,2014(11):23252330.
[7] 郭海霞.新型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和模型分析[J].现代情报,2012,32(1):5659.
[8] ZHANG J,TANG J,LI J,et al.Who influenced you? predicting retweet via social influence locality[J].ACM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Data,2015,9(3):126.
篇10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深入,图书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信息网络化和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更是未来图书馆实现高科技化的必由之路,所以,这对于新一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并进行相应的网络技能培训,这样才能使图书馆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网络时代;图书馆;应对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从传统的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出版物传播、电信传播等方式,发展到网络传播,数字传播......都让人们感觉到传播为人类带来的巨大冲击,而众所周知,图书馆与其他传播方式一样,也是社会公众传播系统,当然,由于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图书馆虽然属于传播的范畴,但和传统的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体有着诸多的不同,在网络媒介盛行的时代下,图书馆的传播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图书馆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本文所讨论的巨大主题。
一、网络时代传播的具体特征
传播文化信息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之一,也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就传播媒介方面来说,网络具有自身巨大的技术优势:
(一)交互性。
网络传播的最大特征便是其交互性,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处在一种完全平等的地位,并随着情况的发展可以进行互换,这在很大情况下,改变了过去传播者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加强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沟通和接触,使内容的传播既可存在于传输者中,也能够存在于接受者中,有利于传播者更好修改传播手段,大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
(二)自由性。
网络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任何限制, 人在网络中既可以是传播者,更是受传者。这为言论等方面的传播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这促使网络信息过于泛滥,许多信息质量不高,大量虚假信息、劣质信息在网络环境下蔓延,占有相当数量。
(三)融合性。
网络传播是一种传播方式的集合体和共同体,是一种将书信、电话、书刊、广播、电视、电影、光盘等集合于一体的综合的传播性媒介,基本所有类型的传播活动都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这大大提高了网络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也有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将网络传播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即海量信息、空前的强时效性、多媒体功能、交互性和易检性、全球性与个性化。[7]所以,对于网络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传播的媒体,从更深层角度来看,由于其功能的发达性,更应将其看做传播和精神交往的桥梁。总之,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必将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
二、网络传播对图书馆的影响和作用
(一)图书馆传播模式和传播角色发生巨大变化。
从传播活动开始的那天,便有大量传播学家和学者提出了种种的传播模式,就起根本,一般来说,最基本的传播活动都是沿着:信息传播者接受者“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信息,才将传播者和接受者紧紧地联系起来,加强信息地交流和沟通。
对于图书馆来说,在网络时代之前或者网络时代初期,由于信息的闭塞和保护主义,使接受者未能获得所有信息,而图书馆由于收集书目和经费的有限性,使信息的获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图书馆由于其自身原因,使其传播的信息更易获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图书馆是公益性传播地点,第二,图书馆的信息都是在处理、组织后才开始面向大众的,这样使信息更加系统,更容易帮助受众获取最新最快最全面的信息。
而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传播等方面的特点,使图书馆的传播角色发生了变化:
(1)在网络传播中,虽然网络信息量大,并有一定的经济问题,但是任何信息的获得都是有可能的,但没有任何人能够接收所有的信息资源。
(2)在网络传播中,图书馆与信息接受者之间之间没有了中间人――出版者或出版社,新时代下,图书馆所有的信息便是网络传播的所有信息。
(3)网络信息数量的庞大性和复杂性,所以对于图书馆来说,没有如此大的制作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因此通过图书馆手段来进行传播的网上信息只占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很少一部分。
(4)公众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很容易地获取网上的信息, 比如有更多的信息是通过非图书馆渠道流向接受者的。在网络时代, 图书馆在传播通道中角色的变化, 至少可以给图书馆带来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1.图书馆传播信息源的范围扩大。
在前网络时代,图书馆的馆藏并不是所有社会信息的集合体,而是出版社向社会发行的出版物所蕴含的信息,而出版社的多有信息,都是经过其工作人员严格筛选后所剩余的信息, 所以,图书馆的传播信息十分有限,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数量大、限制小的特点,而且,没有了出版者的存在,图书馆有权利直接面对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图书馆传播信息的多少和大小不会再受外部环境――信息源范围的限制,仅仅受到自身传播能力的限制。
2.图书馆职能分化且竞争对手增多。
在前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基本没有竞争对手,但是在网络时代中,由于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利润范畴,这就促进更多的机构和组织加入到网络信息的整合中来, 使图书馆对社会信息组织整理这一职能在网络环境下分化。许多大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和腾讯等,都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与此同时,许多新闻媒体和机构都对网络信息进行了组织,如路透社、法新社等,他们对信息的处理,都是在整合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和网络信息的前提下进行的,其分析、存储的信息量巨大,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在信息的传播上便失去了其本身的优势和特征。
3.图书馆各种新职能产生。
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具有自由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受众,促进了传统出版业的发展,但是,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有着自由性和随意性特征,使各种垃圾信息泛滥,导致了“信息污染问题”,这极大要求有人进行信息的规范工作,而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和自主性的具体特点,一般不会受到利益的驱使,可以根据信息传播的特点,进行信息的把关,担当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 向公众提供大量的高质量信息。有学者提出, 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网络编辑”是图书馆管理员新的工作职责,一般来说,网络编辑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从事以下方面的工作:包括利用各种手段,比如用 HTML, SGML 或 XML 写脚本语言, 管理相应的电子邮件, 运用先进的网络安装技术、服务器维护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技术等。网络传播的发展为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职能和工作,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图书馆传播方式的发生巨大改变。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虽然图书馆与其他传播机构一样,都是沿用信息传播者接受者的基本信息传播手段,但与其他传播手段不同的是,在图书馆中,接受者处于主动地位,图书馆却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这和其他的传播机构有着巨大的不同,所以,在这个方面,图书馆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相比其他的传播手段来说更加人性化,给信息的受众更多的自,来选择相应的信息,当然,这种传播方式有着巨大的缺点,在信息数量过于庞大时,传播效率也相对较低,对用户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图书馆需要适应和结合而网络传播交互性强的具体特点, 比如在用户进行检索中,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改变自身传播手段,向用户传播特定的信息,将传播的模式由用户的“拉”变为图书馆员的“推”。如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兴起的“推送”技术, 便和这种传播手段十分相似,他依靠一种基于网络的智能化软件, 为用户提供更加适应其情况的个性化的服务, 有效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三、网络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改变观念并开发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传统图书馆的许多职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可能被新的信息技术所代替,因此,图书馆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将自身定位从传统的纸质印刷品走向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由于网络上信息的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对网络信息进行增值处理显得十分重要,在网络时代,图书馆必须结合自身传统优势以及网络固有优势,在各类信息网络资源的开发中占有自身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图书馆自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图书馆应该树立自身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了解自身在网络大环境中面临的激烈竞争情况。而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科技的发展,图书馆很难在信息搜索等方面有所作为,因此, 图书馆只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中做出努力,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同时也有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
(二)发挥自身传播优势,增强责任感,并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监督者。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和快捷性等具体特征,使各种网络资源能够及时进入到信息传播的前沿。面对网络信息的存在的具体特征,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担任起网络信息资源的监督者角色,“守门人”是大众传媒中的概念, 指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具有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桥梁功能。虽然网络传播中的“守门人”并不具有绝对的监督权力,但却在信息监督的活动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发挥好传统的信息组织功能基础上,还要起到信息筛选的功能。这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和扩大,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三)提高图书馆官员队伍素质并学习各种网络传播新技术。
由于网络自身的高科技性和发展迅速性。这就要求图书馆能够在各种新网络技术推广后能够快速进行新技术的跟踪学习,与此同时,图书馆要引进大量的技术型和综合型人才,在熟悉图书馆基本管理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学习,对于在职的图书馆馆员来说,要有效强化耳鸣在职培训的意识和观念,紧跟技术发展动态,有效与其他的网络传播机构竞争。
(四)用传播学理论指导图书馆日常传播活动。
在网络时代下,图书馆在传播中的地位得到一定的巩固和加强,作为一个新的独立个体,其传播内容,不在依附于出版社下面,有了自身独立的职能特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图书馆员的传播学知识,如关于传播者的研究、受众的分析、反馈机制的思考、传播效果的理论等,并将其用于具体的工作中,有效开拓图书馆工作的路径和角度,帮助图书馆工作进入一个新台阶。
四、结语
因此,从根本来说,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于图书馆来说,既要正视自身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同时加强对图书馆员素质的培训,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在新的网络时代下存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7.
[2]赵志立.试论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的冲击[J] .社会科学研究, 2002(4) : 153- 156.
[3]瞿红.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走向[J] .前沿, 2002( 6) : 80- 82.
[4]张允若.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J] .国际新闻界, 2002(1) :60- 64.
[5]翟云仙, 毛一国.网络传播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4(6):9- 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