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务劳动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务劳动的目的

篇1

家务劳动是家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家务劳动作为人类重要的劳动形式之一,其创造的社会价值理应得到保护和尊重。妇女是家务劳动最主要的承担者。家务劳动补偿请求权在婚姻家庭法上有法律依据,但是在现有的人身损害赔偿体系下,家务劳动因其特殊性,通常无法像职业劳动一样计入“财产损害”而获得赔偿。家务劳动的可赔偿性依然存在争论,本文试图在论述家务劳动可赔偿性基础上,厘清其在人身损坏赔偿中的法律规制。

【关键词】

家务劳动;可赔偿性;社会化;人身损害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社会学者李银河在《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一书中写道:“所有被调查到的后村妇女的经历空前一致:全都是女孩做家务,男孩不做。在家务上有最明确严厉的性别分工:女孩和母亲做家务,男孩和父亲不做家务。”诚然,中国妇女在参政、就业、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随之而来的“母位缺失”、“妻位缺失”的代价却令中国的婚姻家庭、养儿育女等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学术界关于家务劳动的专题研究确实不少,但大多集中在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论证以及家务劳动在婚姻家庭法中补偿制度的研究之上,鲜有在人身损害赔偿中的论述研究。笔者认为,司法实务承认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从而肯定其在人身损害中的可赔偿性,是保障家务劳动者权益的关键。

关于家务劳动的定义,社会学者认为,家务劳动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过程中改变对象使之合适家庭成员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该观点把家务劳动分为生产性家务劳动和服务性家务劳动。生产性家务劳动主要是能够直接为家庭创造物质财富的家务老动。这种劳动残留着自然经济的特点,因此主要存在农村家庭中(例如,家庭养牲畜,种菜、种地等);服务性家务劳动是除了生产性家务劳动以外的其他家务劳动,例如,照料家庭成员的基本起居饮食等最一般的家务劳动。事实上,这种分类对于文章后面关于家务劳动的法律调整是有意义的。

二、家务劳动可赔偿性的争论

虽然家务劳动的可赔偿性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逐渐得到了确立,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个问题仍有不同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家务劳动是一种无偿劳动,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它并不能带来可以“丧失”或“减少”的收入。一般劳动能力的丧失或者减少已经包含在身体损害赔偿中,如果家务劳动损失可获得赔偿可能导致受害人获得双重赔偿。另一种观点虽然承认家务劳动的可赔偿性,但是认为只有受害人的家务劳动,必须要由第三人承担的情况下,才认定存在“实际损害”,这种赔偿请求才是正当的。根据这种观点,如果家务劳动在劳动者受到损害后由事故发生前已存在的人承担(如其他家庭成员),则此时就不存在“实际损害”,劳动者也不应得到赔偿。

关于第一张观点,以“家务劳动的无偿性”为据而否认其经济价值。有偿和无偿尚且不是直接判断构成从属劳动的标准,更何况是劳动经济价值。根据狭义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产品是用来交换的商品劳动产品,家务劳动是为维持家庭正常运转而做的没有报酬的无偿的劳动,家务劳动的产品不能用来交换,因而家务劳动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劳动价值论可以分为狭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劳动价值论即产品价值论。广义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有效的劳动都是社会必要劳动,都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家务劳动创造劳动力产品,因而它也是有经济价值的。而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实际也具有交换价值,符合商品的特征。

关于第二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受害人的家务劳动,必须要由第三人承担的情况下,方认定有“实际损害”,才予以支持的观点也不符合实际。家务劳动者所遭受的损失主要体现为“家庭成本的增加”,由其他家庭成员分出时间和精力分担家务或者聘请第三人承担家务都导致了家庭成本的增加,只不过在由其他家庭成员承担受害人家务劳动下,产生的成本被家庭成员内化而已。笔者认为,只要家务劳动者因受到人身损害而导致丧失全部或者部分劳动能力的即可主张“劳动收入减少”的损害赔偿,不问是否必须由第三人承担,但是在由第三人承担情况下,可以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参考。

三、家务劳动可赔偿性的正当性事由

首先,从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角度论述,其可赔偿性具有正当理由。诸多的相关文献研究表明,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在理论上已达成共识。家务劳动的无偿性并不意味着其不产生经济价值,相反,它不仅产生经济价值,也产生社会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养育儿女);其次,因为家务劳动的无偿性,认为它并不能带来可以“丧失”或“减少”的收入之观点,学理及法理之妥当性令人生疑。“损失”不仅表现在现有利益的丧失和减少,因侵害而增加的成本也是一种损失(因需要他人承担家务劳动而增加的经济负担)。“家庭通过丈夫在劳动市场从事专职工作,妻子在家从事家务劳动这种互补活动的专业化而促进了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如果家庭主妇无法从事家务劳动,要么由其他家庭成员承担家务,要么聘请第三人承担。在第一种情况下,实际上打乱了家庭内部原有的分工,使从事专职工作的人不得不分出时间和精力从事家务劳动,直接导致家庭财产的减少。在家庭共有财产下,这种损失也是表现为受害者的损失;聘请第三人承担家务劳动情况下的损失就更为直观了。事实上,只要我们承认家务劳动具有财产价值,就应当承认家庭主妇这类家务劳动者也是一种“隐性收入”获得者,那么承认其享有误工费损失请求权也就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家务劳动的无偿性并不能否认其经济和社会价值,也就不能否定其作为“劳动”的可赔偿性。

其次,从解释法学出发,家务劳动赔偿性符合法律精神和思想。约在20世纪中叶兴起的“评价法学”以利益法学为基础,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观点:法学概念是根据某些评价标准形成,这些标准先于概念而存在,并以法律思想本身或者其他基本价值为基准。如果合同的概念是以私法自治原则和自我约束原则为基础,那侵权是以过错原则和充分赔偿原则为基础,因此,把家务劳动排除在“社会劳动”之外解释,而无法纳入“误工费”予以赔偿,显然不符合侵权法概念的评价标准。因侵权人的行为导致他人无法继续进行家务劳动,势必造成劳动收入的负外部性,也即个人或者家庭劳动成本的增加,这种成本就是损失,如果该损失得不到赔偿,不符合法律概念背后的评价标准。基于侵权法的补偿性原则和充分赔偿原则,对于这种损失,侵权人应予赔偿是确定不移的。考察立法者背后的意图和协调利益,保护每一个被侵权人以恢复原来的状态是确立侵权法的立法指导思想。在被害人与侵权人之间的利益协调,以充分赔偿为基本原则是自不待言的。既然如此,把“误工费”的赔偿仅仅局限在职业劳动上是否违背侵权法的基本价值,就一目了然了。

最后,家务劳动职业化符合现念。一方面,承认家务劳动的“职业性”符合现代国际法律理念。如德国家庭法上的家务劳动被定位为一种职业。在《德国民法典》第1360条规定:“婚姻双方相互之间负有义务,以其劳务或财产为家庭提供适当的生活费。如果婚姻一方承担家务,则其以劳务为家庭提供生活费义务,在通常情况下即通过从事家务而得到履行。”法条中‘其以劳务为家庭提供生活费义务,在通常情况下即通过从事家务得到履行’的规定,实际上是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家务劳动是一种职业。事实上,我国《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可见,我国婚姻法在离婚分割财产时也包含了对家务劳动价值的承认,为建立家务劳动职业化的法律理念打下基础。因此,把家务劳动解释为“职业劳动”,从而在人身损害中予以赔偿,是符合我国立法思想和精神的;另一方面,家务劳动职业化迎合了人们的现代家庭观念,尤其是女性的家庭观念。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2010年在两会提出一条备受关注提案,即建议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切实保障女性权益”。暂且不讨论该提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从提案的背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把“做家务”当成是一种职业劳动,是不争的事实。

四、家务劳动赔偿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和适用

家务劳动的可赔偿性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和适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家务劳动与职业劳动具有同等的地位,理应纳入“误工费”予以赔偿,这是家务劳动获得赔偿的前提。过去家务劳动赔偿很难获得法院的支持,主要是基于传统观念认为家务劳动的服务对象是家庭成员自身,一般是无偿的,因此没有工资的收入,不存在“误工”实际损失。该观点的不合理性在前文已经反驳过。受害者应当证明其在受害前承担了家务劳动,而损害事实的发生导致其今后不能或者暂时不能从事家务劳动。当然,有的学者主张受害者能够证明其本打算将来从事家务劳动而损害事实使计划无法现实也可以要求赔偿。该观点不可取,因为侵权法的赔偿范围主要是对现在实际的损失进行赔偿,而不包括将来的可得利益。“误工费”的认定标准也是以在发生损害前实际从事劳动为前提。家务劳动赔偿作为“误工费”的类型之一,不能越出其认定标准。

其次,家务劳动赔偿应以专职从事家务劳动为条件。有的学者认为,家务劳动与职业劳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劳动,如果受害人同时从事这两种劳动,她实际上就同时遭受了两张不同的劳动损失。因此,从充分赔偿原则出发,应对两种损失均予以赔偿。笔者认为,家务劳动与职业劳动确实属于性质不同的劳动,但是这并不构成可以主张两张损失的正当理由。家务劳动赔偿应以全职为条件(即传统称谓:全职太太、家庭主妇),如果受害人在外已经有职业劳动,“误工费”的请求已经得到满足,在此之外不应再对家务劳动损失赔偿,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基本属性,不能简单看成是一种劳动。

最后,家务劳动者一般没有固定的收入,因此要对损失的标准进行明确。杨立新教授认为,因其为家庭提供的服务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具体的数额的确定可以依据与该家庭主妇所从事的家务劳动的工作量相同的保姆的收入加以确定。以女性雇佣劳动者的平均收入为基准,计算专事家务的妻子的可得利益,虽然承认家庭主妇劳动价值,但其以女性雇佣劳动者的平均收入计算家庭主妇(也包括潜在的家庭主妇即女孩)的可得利益,也存在若干问题。男、女雇佣劳动者平均收入之差别在未来也会长期存在未必有其合理性,体现可得利益上的男女差别更缺乏充分的说服力。笔者认为,依据司法实践和学界观点,对于对无固定收入的,可以考虑适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确定固定的收入计算标准,例如以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市、县上一年度平均收入为标准,计算误工损失。二是根据受害人的上一年度的平均收入计算。至于第二种计算标准在家务劳动赔偿中的适用并不科学,原因在于受害人往往没有工作,“上一年度平均收入”就缺乏参考数据。因此,在确定家务劳动赔偿标准上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市、县上一年度平均收入为标准,计算误工损失,既具有可操作性,亦避免男女雇佣劳动者平均收入之差别,实为比较妥当的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50

[2]柴效武.家务劳动演进的路径抉择与评价——社会化还是现代化[J].浙江社会科学,1999(3)

[3]李傲.性别平等的法律保障[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沙吉才.中国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5]王琪.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及其法律保护[J].法学论坛,2007(4).

[6]甄美荣.关于家务劳动的经济学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9(2)

[7]陈丽娟.家务补偿请求权的法经济学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7(2)

[8]乔德福.家庭道德新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97

[9]韩赤风,冷罗生,夏扬等.中外侵权法经典案例评析[M].法律出版社,2011:77

[10]周茂青.谈离婚家务补偿制度[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11]朱妙宽.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及发展思路[J].经济评论,2003(5)

[12]王琪.经济学视闭里的离婚妇女财产权益[J].民商法学,2006(2)

[13]冉启玉.成本与收益: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法经济学分析[J].北方论从,2009(5):146

[14][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5]何群.论德国家庭法上的家务劳动及其启示[J].政治与法律,2008(4):135

[16]张新宝.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29

篇2

关键词:创造力;家务劳动;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23-02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想要在国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在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对个体而言,也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坚持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人说: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创造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创造;凡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只是需要去发掘它并使它得到发展。小学生那稀奇古怪的念头中就有不少创造成分,教师、家长要培养得法,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挖掘、表现、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以后进入社会发挥创造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就家务劳动来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二、家务劳动在培养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家务劳动素来被认为是绝对的家庭琐事――婆婆妈妈、琐琐碎碎,在所有的劳动中,可以说是最不上“档次”的。同时,因为家务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以被认为与社会无关。当中国人谈到家庭妇女甚至家庭“妇男”时,多少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普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家务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0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平均收入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智力方面,家务劳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小学生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器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家务劳动,孩子还需要动脑筋,所以,家务劳动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家务劳动主要是一些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儿童时期,人的右脑发展得比较快,这一时期让孩子及时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他们的左右手,对右脑进行及时的开发,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因为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发现问题并引起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8岁的女孩吴超是我国年纪最小的专利申请人,她发明的“方便蚊香灰盘”与“共热分隔锅”就是在家务劳动中碰到问题后,为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而创造出来的。

(三)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

儿童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也是想象力形成的时期。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发展得越好,创造性思维也会发展得越好。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常常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这个世界,在假装游戏中想象或编造出他们听过、见过或做过的情节。于是收拾整理洋娃娃的时候,他们就会展开想象,让大的洋娃娃当妈妈,四周放着小的洋娃娃当孩子,甚至还有睡觉的床,吃饭的用具等等,都围绕着这个“娃娃之家”摆放。

(四)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作用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收拾玩具、叠被子、洗自己的袜子、扫地、拖地、擦拭家具、饭前摆放碗筷、洗碗等等,都需要手、眼、脑、身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家务劳动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在参与操作洗衣机、参与择菜、摆弄碗筷等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孩子的知识面;家务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洗碗时,边洗边玩边观察,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于是就发现了沉浮现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孩子外出买东西,比如买点葱、蒜、盐、烟等等,买东西不仅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很显然,家务劳动对小学生来说,是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三、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出其创造力。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这一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对于家务劳动,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在家务劳动中,家长如何创设条件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对劳务劳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只有让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满足,继而才能产生劳动的兴趣。对于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更不能代劳,剥夺其动手的机会,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多动脑子、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要孩子对劳动感兴趣,首先家长自己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充满快乐,因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而且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它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如果家长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发牢骚,孩子就无法体会到家务劳动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家务劳动是一种连父母都不愿承担的负担。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总之,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3.及时鼓励、表扬

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不会做时抢着做,能帮忙时不肯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当孩子有效完成家务劳动时,没有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而家长对孩子完成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让孩子产生劳动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要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在学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普遍喜欢将打扫教室作为惩罚的手段,并视错误程度,决定惩罚的期限,有的一天,有的一周,有的甚至一个月;在家里,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化下,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劳动充满了厌恶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做个宽容的家长。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所以,有时孩子的劳动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帮倒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眼光放着劳动的效益上,而应该看到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上。

其次,做个聪明的家长,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家庭氛围。买玩具时,可以买成套的医生用具、厨房用具、娃娃家系列用具等等,最适合过家家,而且孩子在玩耍及收拾这些玩具时,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做个聪明的合作者、指导者,给孩子讲讲有关这些家务活的常识,如择菜时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收拾房间时讲讲分类的好处和方法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劳动的乏味感。

最后,做并欣赏着。刚开始参与家务劳动时,孩子往往是把家务劳动与游戏混为一谈,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因为可以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他们满足于操作工具或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并努力做一个欣赏着。比如孩子常常拿家庭用品做道具,常常在劳动的过程中“花样百出”,比如洗碗时,把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碗、盘子排队放好;饭前摆放碗筷盘子时,一时摆成圆形,一时摆成长条形,一时又摆成个三角形;洗袜子时,泡泡也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他们在做家务时,往往不按大人的习惯,新招迭出。全家人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的新异性,并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

总之,创造力的发展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小学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如果不善引导,甚至过多限制、束缚,让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那么,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就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董翠艳.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J].教育研究,2006,7.

[2]黄永兴.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4,8.

[3]马文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J].家长,2006,2―3.

[4]于瑞.参加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J].新农村,2004,3.

[5]嘉心良.从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J].家教指南,2005,10.

篇3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

2.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劳动观念。

活动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这节主题班会课,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当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二、质疑

1.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经常做吗?

2.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举例说明

三、讲故事

1.具体内容:星期天,小华在家里帮助妈妈擦玻璃,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整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完了,

心里特别高兴,可是妈妈看见了,却责怪她说:“玻璃擦得不干净,不让你做的事,就别做,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讨论:(1)小华和妈妈的做法对吗?

(2)不对的地方应怎么做?

2.

具体内容:奶奶正在打扫卫生,小刚放学回来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给我拿饮料。”奶奶赶紧说:“好好好,我马上给你拿去”。

讨论:小刚的做法对吗?他错在哪里,他该怎么做?

四、判断:

1.小明帮助爸爸抱柴。(

)

2.五芳和小朋友玩,奶奶让她去打酱油,她不去。(

)

3.妈妈不在家,小红自己做饭。(

)

4.刘丽高兴时,就帮妈妈做家务,不高兴时,就不做。(

)

5.宋佳在班级爱劳动,在家就不干了。(

)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五、竞赛整理书包比赛

篇4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懒惰习惯,那么要想改过来不容易,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备受宠爱。如果不从中小学阶段就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良好劳动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目的之一,这是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的。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四、学生劳动成绩由教师单独评价的办法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办法。

篇5

论文摘要:现行《婚姻法》突出了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地位。现行夫妻财产制所规定的夫妻财产形式以现实的有形财产为主,无形财产被忽略。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的牺牲、付出应当作为一种财产形式的可期待利益而存在,在离婚时对其进行量化。夫妻离婚时,知识产权的可期待利益、因夫妻一方作出牺牲而导致的人力资本的变化及其所产生的预期利益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在夫妻之间进行公平的分割。

在我国婚姻法的理论和实践中,夫妻财产制历来都是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为适应日益纷繁复杂的夫妻财产关系,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夫妻财产制度的要求,2001年《婚姻法》进一步发展我国夫妻财产制度。从整体上来看,现行《婚姻法》加重r对夫妻财产制度的调整,突出了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地位。从具体内容上来看,现行《婚姻法》将夫妻个人财产从夫妻共同财产中单列出来,并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同时,对夫妻离婚时的财产分割作出了更周详的规定,更加有力地保障了婚姻双方当事人的财产权利。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了男女平等、保护弱者、增进家庭职能的原则,也显示出婚前财产、婚后共同财产、个人特有财产、约定财产、约定不明财产、未列举的模糊财产等多元财产形式,反映了夫妻财产构成和动态运行的复杂性。这些都是现行《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制度的规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现行《婚姻法》在是否立足圈情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具有一一定的前瞩性和合理的内在结构等方面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夫妻财产权利形式单一,缺乏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无形财产的保护,离婚时损害了夫妻一方的合法权益。

就夫妻财产制而言,其核心是夫妻财产本身。现代意义上的财产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实物形式现实存在的有形财产,一类则是主要以权利方式存在的无形财产。现行夫妻财产制中所规定的夫妻财产形式以现实的有形财产为主,无形财产被忽略,从而导致夫妻离婚时,一方利用法律上的漏洞侵害另一方的财产利益,造成财产分割的不平等。在一个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已经日益并且可能成为最为重要财产的社会中,如果婚姻财产的分割还仅仅局限于有形财产,那显然是一个时代的错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的夫妻共同财产是以无形财产的形式出现的,如:知识产权,经济补偿权,或者由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进行的民事活动使得原有的有形财产转变为无形财产,如果法律对这些无形财产不加以调整的话,就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是,夫妻一方用共同财产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甚至个人财产来支持配偶一方的工作、学习,如进修深造、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学习手艺等,并以牺牲自己的个人发展为代价来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家务劳动。当双方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中可供分割的已不多,更多的是转换成配偶一方的技能、地位、成就。而这些技能、地位、成就能在离婚后为其拥有者带来财产上的丰厚收益,另一方却已无法分享,并且丧失了自我发展的机会。而依据离婚财产分割中的均等分割、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等原则是很难保护作出牺牲一方的财产利益的。因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的牺牲、付出应当作为一种财产形式的可期待利益而存在,在离婚时对其进行量化,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公平分割。

一、夫妻财产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卡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产权可以包括一切人类智力创造的成果;狭义的知识产权则仅包括工业产权与版权(即著作权)两部分。其中,工业产权又包含专利权、商标权、禁止不正当竞争权等,版权中则包括作者权与传播者权(即邻接权)等。【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版权、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设计权、未披露信息专有权。

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但它与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又有所不同,物权、债权、继承权表现为单一的财产权利特征,人身权仅为单一的人身权利,而知识产权则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双重属性。其财产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依法享有的通过使用、许可他人使用、转让等获得物质报酬和物质奖励的权利,其人身权则表现为与权利人的人身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署名权、发表权等,这些权利是不能转让、赠予、继承的。正因为这种双重性导致了知识产权在夫妻财产分割中的复杂性。

《婚姻法》第17条中规定了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知识产权的收益”归夫妻共同所有,对于知识产权本身所有权的归属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未得”但“将得”(可期待)的收益未有涉及。知识产权所有权的归属的认定离不开特定的创造人的人身权益,知识产权由夫妻一方创造时,是创造人智慧的结晶,其本身的所有权只能归创造人这一方所有而不能由夫妻共有,无论知识产权的创造完成时间是在婚前还是在婚后。但知识产权的财产权性质又决定了对其收益进行分割成为可能。知识产权的收益可分成现实的已得收益及可期待的未得收益两种情形,其中,现实的已得利益又可分成婚前完成创造婚后收益和婚后完成创造婚后收益两种情形。婚后完成创造的知识产权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带来的收益当属夫妻共同财产,人们对这一点容易达成共识,但对于婚前完成创造的知识产权在婚后所带来的收益是否归夫妻共同财产就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是产生于人身权的基础之上的,法律之所以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共有是基于夫妻关系的特殊性,而一方婚前智力成果的完成与对方根本不存在这种特殊性,不存在其他人有与知识产权所有人共享其知识产权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因此,婚前完成的智力成果所带来的收益应为特有财产,归知识产权所有人个人所有,而不应归为夫妻共同财产。3l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实行的夫妻财产制度是婚后所得共同制,这种婚后所得共同制所强调的是财产“所得”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至于财产“所得”的原因或依据一般在所不问,因此,婚前完成创造的知识产权婚后收益为夫妻共同财产。_4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知识产权一旦创造完成,其财产权便可相对独立于人身权,从而具有现实的可分性,这也符合婚后所得共同制的精神实质,更何况,婚后收益的获得有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和时间,如专利权的实施许可等,这些付出同样也离不开夫妻另一方的配合与支持。

现实生活中,知识产权的创造完成到其转化为财产收益需要一个过程,即有一个时间差,因此便出现知识产权的收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问未实际取得,有可能在夫妻离婚后取得,成为可期待利益,这种利益是未曾实现的财产利益,体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能否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一直是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l5条的规定是:“离婚时一方尚未取得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归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另一方给予适当照顾。”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中的已得收益可以分割,而可期待利益是不可分割的,配偶只能在分割财产时被“照顾”,这样的规定就会给创造一方以可乘之机,故意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创造的知识产权不转化为经济利益,待离婚后再转化,或者非创造一方为了能分割到财产利益而拖着不离婚甚至阻挠对方进行创造,这既不利于把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非创造一方的财产利益。相反,如果将知识产权的可期待利益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可以防止夫妻一方利用他方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目的后提出离婚,恶意抛弃对方,有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2003年《婚姻法解释(二)》第12条的规定对此作出了调整:知识产权的收益,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对于什么是“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举例解释为:创作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问已和出版社签订了合同,关于稿酬的约定也是明确的,只是尚未拿到这笔稿酬。_5_(P123)因此,知识产权的收益,既包括已经取得的收益,也包括将要取得的收益,夫妻离婚时,应将尚末实现的将得的利益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知识产权中已经实现的利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未实现的将得利益如何分割则是难题。有学者提出离婚时可以通过估价评定的办法,由得到知识产权一方给予他方一半价值补偿。【刮但问题是:如何评估?评估的标准何在?应该说,知识产权本身的价值与它能带来的收益之间并不一定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由市场环境、社会需求、工艺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某一知识产权某时某地可能一文不值,某时某地也可能价值连城,知识产权的评估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一旦一方拥有的在离婚时经过评估的知识产权在离婚后极大地升值或贬值时,对另一方或自己是很不公平的,因此,应当有适当的救济途径对这一不公平进行补救,可允许当事人在离婚后若千年内针对知识产午义的升值或贬值另行起诉,要求重新分割,但负举汪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对夫妻财产中的知识产权进行分割时,有一种情形是立法上的空白,那就是:创造一方虽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内完成但未取得知识产权,在离婚后取得知识产权及其收益。比如:专利权,从完成发明到申请到专利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如果双方在一方完成发明后,还未申请到专利之前就离婚,一方在离婚后取得了专利权并进行使用、许可他人使用或转让从而获得收益,另一方如不能对此收益请求分割,是很不公平的。因此,法律应允许其在离婚后的一定期限内请求对此收益进行分割。另外,还经常有人侵犯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人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形存在,这些情形常会引起知识产权人与侵权人之问、知识产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问的纠纷,双方因此会获得一定的赔偿,该赔偿的权利与义务的归属为夫妻一方个人所有或承手H,还是归双方所有l或承担,法律对此未有规定。笔者认为,对该赔偿的权利和义务的归属应以侵犯知识产权的时间是否发生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问为标准来确定。如发牛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则该赔偿的权利和义务为夫妻共同财产或共同债务,反之,则归夫妻个人所有或承担,这样可防止夫妻一方的知识产权人故意将本应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提起的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拖延止离婚后才提起。

二、离婚时的经济补偿

篇6

五一节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城五一节的促销活动策划方案,包括了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范围、活动细节以及活动的预算和开支等等,你可以在此基础上修改或者如果没有什么创意的话,可以借鉴一下也是可以的。

五一节日期间,各商家比着打折让利销售的行为让人担忧,认为从表面上看起来红红火火的假日销售,只是消费者将昨天、明天或下个月的消费集中在几天内进行。为了引导消费,激发节日冲动性消费,并且要想在五一期间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和较有影响力的社会效应,提升银座商城的企业形象及以文经商的特点,银座应该举办与节日相应的各种活动,推出文化营销,使营销过程与文化享受有机结合起来,使消费者在享受多元化服务的同时,增加随机消费的欲望。从本质上区别与其他商家大同小异的一味让利打折手段来带动假日消费,真正意义上从社会角度提升银座的形象,树立高层次的文化消费来吸引消费者,笼络高层次的消费群体,展现名店风范。拟策划以下繁花似锦五月天,欢乐假期乐无限五一节日主题系列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系列活动主题:

1.五月购物赠大礼,欢乐假期全家游

2.心系千千结,十万爱情大展示内容来自

3.迎五一旅游大礼回馈会员

4.春季时装周

5.打折促销活动

6.印制银座商城《精品购物指南》春季版一期

二.活动时间:

1.五月购物赠大礼,欢乐假期全家游:20**年5月1日——5月5日

2.心系千千结,十万爱情大展示:20**年5月1日——5月5日内容来自

3.迎五一旅游大礼回馈会员:20**年5月1日——5月7日

4.春季时装周:20**年5月1日——5月5日

5.打折促销活动:20**年5月1日——5月7日

.系列活动范围:

银座商城及八一店、银座购物广场及北园店

四.系列活动内容:

(一)五月购物赠大礼,欢乐假期全家游

活动内容:

为在五一黄金周提升银座商城人气,创造销售佳绩,特举办五月购物赠大礼,欢乐假期全家游即购物赠五一情侣、全家旅游套票活动。

实施细则:

①5月1日——5月5日,凡当日累计消费正价商品满3000元凭发票及有效证件登记即可获得五一旅游两人情侣套票一张。(不累计赠送)

②凡当日累计消费正价商品满4000元凭发票及有效证件登记即可获得五一全家旅游标准套票(限三人)一张。(不累计赠送)

③凡当日累计消费正价商品满5000元凭发票及有效证件在相应品牌专柜登记即可获得五一全家旅游套票(限四人)一张。(不累计赠送)

④凡当日累计消费正价商品满120xx元凭发票及有效证件登记即可获得豪华旅游两人情侣套票一张。(不累计赠送)内容来自

⑤凡当日累计消费正价商品满20xx0元以上凭发票及有效证件登记即可获得豪华港澳旅游两人情侣套票一张。(不累计赠送)

注:此次活动仅限于服装品牌(会员卡只积分不打折),厂家自愿参加,不参加厂家需参加打折促销活动,银座不承担费用。顾客旅游费用在购物3000——20xx0元消费金额前提下产生,厂家承担费用仅相当于商品打折额度8.5折,较通常节日打折促销活动费用少且促销效果显著。(附:旅游价格表一份)

(二)心系千千结,十万爱情大展示

活动内容:

爱情专线尽显温馨

五一期间,推出独具特色的爱情专题活动,以心系千千结,十万爱情大展示为响亮口号,抓住现代年轻人趋于真情表露的开放心态,积极调动热恋中情侣们自我表白的参与热情,将写有每对情侣爱情誓言、姓名、祝福等内容的手绢相互连接,这五彩缤纷、心心相结的爱之物语在春风吹拂之下自然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形形的爱情誓言则向每位顾客敞开心扉,与人们共同感受挚爱的甜蜜与温馨。

实施细则:

①五一期间,活动在商城前广场举办心系千千结,十万爱情大展示活动,用红色软绳连接用于悬挂手绢,每对男女顾客可现场领取手绢一块,提供油性马克笔供顾客撰写爱情誓言、真实姓名(用于抽取幸运顾客)、祝福等内容,凡经顾客同意的手绢由顾客亲手系在绳上,后一对顾客接着前一对顾客用手绢打结连接,以次类推,挂满为止。

幼儿园劳动节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知道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

2.知道身边的人都是劳动者,他们用劳动为大家服务,有尊敬和热爱他们的情感。

3.在活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生活。

活动对象:全园幼儿。

活动时间:5月1日到5月31日。

活动主要负责人:各班正、副班主任,保育员。

活动口号:十个手指动动动,什么活儿都会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讲述篇

1.各班搜集各种有关劳动的图片在主题墙上张贴,进行宣传。

2.各班搜集适合本班幼儿的以劳动为主题的儿歌、故事,在活动中让幼儿听一听、讲一讲、唱

一唱。

3.各班在家园栏里进行有关劳动内容的宣传,达到家园共育的教育目的。

二、劳动实践篇

(一)小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围绕“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吃饭”等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并开展活动。

2.每个人选择自己认为做得好的一种劳动,参加班级组织的比赛,各班根据比赛结果,评选各种“劳动之星”。

(二)中班-我是快乐的小帮手

1.各班利用晨间谈话,给孩子讲解几种劳动技能,如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餐点、分饭菜等。

2.各班每天选出小值日生,帮助老师、阿姨做好班级各项日常工作,如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餐点、分饭菜、收发本子等。

3.各班每周评选出一名“值日之星”。

(三)大班-家务劳动小能手

1.开展“爸爸妈妈真辛苦”调查活动。让幼儿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回家后所做的事情,利用晨间谈话进行交流,谈谈感受,让大家体会父母的辛苦。

2.通过调查,了解父母的艰辛之后,让幼儿想一想如何去帮助爸爸妈妈,并与家长共同商量,定好家务劳动计划。

3.让幼儿根据自己订制的家务劳动计划,开展“家务劳动小能手”的家务劳动实践活动。每天在家做一些家务劳动,让家长把孩子当天所做的家务记录下来。(发记录表)

4.周末让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劳动进行评价。(在记录表上进行评价)

三、活动展示篇

“我能行”劳动技能大比武,分年级组进行比赛,每班男女各10人。

小班:穿衣服比赛。

中班:剥毛豆比赛。

大班:上学准备。(整理书包)

篇7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复杂社会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了“贫困女性化”概念。据联合国的统计表明,全球处于绝对贫困的13亿人口中,其中70%是妇女。我国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传统上对贫困的界定主要是以“户”为标准的,忽视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农村女性往往处于不利境地。

(一)离婚女性的尴尬处境

我国的婚嫁习俗是从夫居,农村女性出嫁后,她们在娘家分得的土地一般由其他家庭成员占有,到夫家后要么分不到土地,即使分到了,也是与婚姻关系维系在一起的。按照农村的习俗,男女结婚一般是男方盖房子,女方准备一定的陪嫁,房屋具有保值增值的价值,而陪嫁物则随时间流逝而消耗。离婚后的女性不能在夫家继续生活,回到娘家也有一定的难度,她们不但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财产,也失去了土地,从而陷入贫困之中。

(二)丧偶女性的生存困境

当作为一家之主、家庭顶梁柱的丈夫生病或发生意外死亡后,对于农村家庭就意味着灭顶之灾。农村的封闭以及高强度的劳作模式,使得男人成为一个家庭中主要的经济支撑。即使出外打工,也大多是男人外出,女人在家抚养孩子、照顾老人。失去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后,丧偶女性的生存往往会陷入困境当中,一方面要承受沉重的债务及其他经济负担;一方面还要承担上养老下养小的家庭重担。如果她们想再婚,可能还要遭受到多方面的阻力和障碍,如孩子、房子及债务问题等。

(三)婚内女性的隐性依附

农村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比较普遍,男人承担着养家的责任。男人从事的劳动与市场相联系,会获得劳动报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女人从事的是家务劳动和人口再生产劳动,虽然对社会的发展不可或缺,但是没有劳动报酬。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收益,她们的家庭地位是依附于丈夫而生存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男性劳动力进城务工,女性则在家承担了家务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双重负担。由于家务劳动的不计报酬和农业劳动的收入较低,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依然是男性。农业生产的低收入和农业的女性化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贫困的女性化程度。

二、农村女性贫困成因

(一)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一是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生儿育女是女性的主要职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生育观念使农村女性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二是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模式的影响深远。“男外女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造就了“男人是社会的,女人只是家庭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农村女性从事的主要是家务劳动,服侍好丈夫、照顾好孩子和老人成为她们的主要职责。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使农村女性不能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限制了她们的发展机会。

(二)农村女性教育水平的低下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也推行了义务教育,但受传统性别观念及家庭贫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的《世界教育报告》中就指出,妇女和女孩子都受到一种束缚循环,那就是有文盲母亲,就有文盲女儿,女儿早早结婚,就像前辈那样被迫处于贫困的文盲状态。据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春蕾计划的介绍,失学、辍学的学龄儿童中,女童占2/3;女性文盲占文盲总数的2/3。农村女性这种文化上的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她们落后的性别观念,进一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经济收入的性别差异

一是家务劳动的不计报酬。由于农村女性从事的是家务劳动和生育劳动,虽然辛苦有加,却没有劳动报酬。二是农业劳动的收入低下。农村的青壮年男性进城务工后,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由于她们受教育程度较低,依旧采用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虽然付出了较强的体力支出,但农业劳作的实际收入较低。三是社会劳动收入的性别差异。有些农村女性跟随丈夫或单独出外打工,但却遭到同工不同酬的待遇,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二次中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林、牧、渔业就业的女性平均年收入是2368.7元,仅占男性收入的59.6%。

(四)社会制度层面的制约

农村社会管理者主要由男性来担任,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较弱,她们普遍认为国家政策的落实、村务管理等都是男人的事。由于女性被排斥在政治权利之外,相应地就失去了接触或占有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和农村婚嫁的习俗,通过婚姻流动的女性只能是从一个农村到另一个农村,从一个农民家庭到另一个农民家庭。而“门当户对”的传统更使得贫困跟随女性流动、迁移甚至是代际传承。

三、农村女性贫困的治理

(一)树立新的性别文化

农村长期的性别偏见已使女性接受并认同了自身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习惯了这样一种依附、屈从和没有规划的价值取向。这种性别视角上的贫困文化阻碍了女性的发展,具体体现为生存的艰难、文化水平的低下、参与能力的不足和发展机会的匮乏等。美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刘易斯曾指出贫困文化对穷人的影响,表现为知识贫乏,生活无计划,意识到地位低下并接受这一事实,有自暴自弃或自毁的倾向。因此,农村贫困女性要想真正摆脱贫困的状态,就要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树立男女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主体的价值所在;从行动上激发自身内在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改变贫困状态,做生活的真正强者。

(二)关注农村女性教育

一是关注女童教育。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解决贫困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女童接受教育。即使仅接受过几年的基础教育,女性都会倾向于拥有一个更小、更健康的家庭,会更有可能自食其力、摆脱贫困,会更有可能送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孩或女孩)去读书。因此,必须转变“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并通过法律保障以及制度安排确保农村女童教育机会得到真正的实现。二是关注农村女性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村男性进城务工后,留守女性承受农业耕作的重负,因此要加强对她们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等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她们的闲暇生活,使她们做物质和精神的丰裕者。三是关注进城务工女性劳动技能的开发。加强对她们的文化培训,积极开发其劳动技能,提高其在城市生存的竞争力。

(三)提高农村女性收入

一是认定家务劳动的实际价值,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苏联经济学家曾指出:若以其他方式取代妇女这种劳动,全社会要付出的代价相当于每年雇佣1亿拿固定工资的工人,其报酬一年1500亿卢布约合人民币5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倾注在小孩身上的无形的文化创造意义。因此,要积极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与市场相联系,真正体现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 二是真正实现男女劳动的同工同酬。就业领域的性别排斥和歧视使得女性不仅进入低收入、低技术和无保障的领域,导致了男女之间的职业隔离,而同工不同酬的待遇更加剧了女性的不利处境。因此,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真正保障女性在就业和待遇方面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才能提高女性的竞争能力和向上流动的机会。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女性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在具体的制度设置、操作和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个体为主,使农村女性的权利不再依附于男性之上,而成为真正享有权利的独立主体。

(四)为农村女性赋权

一是要提高农村政策和相关法律制度中的性别敏感性,并注重法律的执行和政策的落实,切实保护农村女性的合法权益。例如加强土地政策中的性别敏感性,确保女性的土地权利,使他们不致失去基本的生存依靠。二是要努力选拔优秀女性担任农村领导职务,使她们成为农村治理的践行者,实现其主体价值。三是要积极吸引农村女性参与到农村事务的管理活动中来,增强自我效能、培养团体意识,不但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还要成为社会事务的主动参与者。四是要在农村扶贫项目中渗透性别意识,特别注重农村贫困女性对项目的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价的全过程的参与。通过给予她们平等的获取资源的权利和机会,使农村女性参与决策成为可能,增强了农村女性的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①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01(5)

②李小云. 普通发展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③赵琳琳. 当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文化与教育反思[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9)

篇8

下面,介绍一些家庭数学启蒙的方式和途径。

一、交谈活动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而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不仅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反会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反感和厌烦。家长可在平日与幼儿的随机交谈中寓教于乐,将孩子轻松地引入数学领域。如节假日,家长带着孩子外出,乘公共汽车,可和他一起数车站,若要乘 8 站才能到达目的地,那么,可让孩子说说现在乘过了几站,还要乘几站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是熟悉的路还可让孩子逐一将每站的站名报出来。若乘客不多,还可以数到站时上下车的人数,比比是上车的人多呢,还是下车的人多 ;前门上来了几人,中门上来了几人,合起来是几人……仅这一个话题,幼儿就可以学习数数、比多少、加减法等。家长与孩子一起数数、算算中不就对他进行了数学启蒙了吗?又如,茶余饭后,家长可和孩子一起玩手指游戏,边玩边数边比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花样变不完。伸出大拇指,我俩一样粗 ;伸出小拇指,你俩一样小 :伸出一只手,中指最最高;伸出两只手,十指排排队。再如,喝饮料时,可以问孩子,易拉罐是什么形状的?这时,家长就可以与孩子比赛,说出像圆柱体的东西,看谁说得多。假如经常喝饮料的话,不妨每次把空罐收起来,积少成多,以后还可让孩子按罐的大小、高矮、粗细、颜色、品种等玩分类游戏。

通过交谈进行数学启蒙,不需要家长们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准备,只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便可自然而然地进行,从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家务劳动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家长为了保证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发展智力,承包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其实,在家务劳动中也能渗透数学启蒙。如,整理衣服时,可让孩子将衣服按爸爸的、妈妈的和自己的进行折叠整理;或按上衣、裤子和袜子进行折叠整理。整理鞋子时,可让孩子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放 ;或按鞋子的特征 :房里穿的、出门穿的 ;女式的、男式的 ;大人的、小孩的 ;冬天穿的和不是冬天穿的等来排放。这些劳动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渗透了分类、排序能力的培养。又如,吃饭前,请孩子给每位吃饭的人分发一份餐具(包括碗筷、勺子、碟子、餐巾纸),这就渗透了——对应的方法。假设有一样餐具少了一件,还可让幼儿比多少,说说哪个多,哪个少 ;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它们一样多呢。这些活动均能提高幼儿的分类和数数能力。 转贴于

可见,简单的家务劳动不仅不会累了孩子,反而能使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从中学到知识,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三、操作活动

篇9

让杨女士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当起全职太太后,张先生就变得越来越“小气”,不但家庭的开销要过问,甚至自己每花一分钱还要经过他的同意与严格审核,毫无自由可言。庭审时,杨女士表示,这给自己造成了精神上的极大伤害。她要求与张先生离婚,并要求张先生对自己的家务劳动、精神损害等支付赔偿金。

最终,丰台区法院判决双方离婚,但因杨女士的遭遇不符合损害赔偿条件,驳回了杨女士的索赔请求。

法官姚媛表示,近年来,像杨女士这样遭遇家庭经济控制的案例日渐增多,个别案件中的女方甚至完全丧失经济支配权。许多全职太太在家中没有经济地位,如果出现离婚纠纷,个人权利在法律保护方面就面临不足。如家务劳动很难以经济方式得到补偿,被经济控制很难认定为受到家庭暴力。

我国《婚姻法》第40条对家务补偿作出了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但在我国,很少会有夫妻进行婚前财产书面约定,所以,这条规定形同虚设。

另外,《妇女权益保障法》也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女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男方工作等承担较多义务的,有权在离婚时要求男方予以补偿。”但在实际中,“付出较多义务”属于模糊的概念,很难按照劳动时间长短来计算,也难以按承担家务量的多少来计算。

2008年,最高法院出台了《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将经济控制纳入家庭暴力范围。其中规定:经济控制是指加害人通过对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收支状况的严格控制,摧毁受害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以达到控制受害人的目的。该《指南》在全国部分省市进行了试点,但效果并不明显。

篇10

---- 小学开展系列自理能力比赛

一、活动开展的背景

自理能力是个体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是一种生活技能,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我校德育处通过调查发现:如今的家庭构成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了家庭的核心,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主要表现为: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能进行家庭服务向劳动的少之又少。2、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什么事情都代劳。3、大环境的影响下学校过分重视学科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理能力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孩子照顾自己都成问题,更何谈为社会做贡献?基于以上原因建设路小学在低段学生中开展了自理能力比赛。

二、具体策略

1、学校营造训练的氛围

政教处和体卫处商定以校园文化体育技术节为契机,在一、二年级中进行首届自理能力比赛。拟定出比赛项目和具体的要求,印发到各班。教师在学校根据比赛项目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并以此为契机让班主任动员同学们回家做相关的练习,并以此带动学生参加家庭的一些劳动。

2、隆重举行比赛,,开拓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渠道

一年级比赛的项目是穿衣服、系红领巾接力赛。二年级比赛的项目是整理书包、系红领巾、叠毛巾接力赛。12月1日下午两点半的大操场里,人声鼎沸,每班选出的20名选手更是摩拳擦掌。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小选手们立刻进入了紧张的比赛,各班啦啦队为选手们加油助威,现场欢呼声、呐喊声、加油声此起彼伏。赛场气氛异常热烈。

3、让自理能力训练走进家庭生活,丰富活动内容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地阵”。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 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 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还可以通过家访活动,利用家长来教育学生。家长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当然,这样的家务劳动不是“全天候”的,而是定期、定项目的,并且可以和 父母一起做,以不影响学习为准,目的在于培养生活技能、劳动精神和家庭观念。

家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与理财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之一。例如,利用母亲节给学生布置亲情作业:尽自己所能为妈妈亲自做一件小事,表达爱对妈妈的谢意,然后记下为妈妈做事的真实感想,与妈妈做一次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亲情作业,不仅培养了孩子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习惯,而且在引领孩子为家长服务的过程中,懂得了感恩,体会到爱与付出的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