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政策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政策的优势

篇1

关键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基层政权组织凝聚力;财政奖补政策的优劣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就我乡而言,自去年开始至今,已完成的或在建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有五处,其中三个是村部及文化广场建设,二个是村庄道路维修,经过这一两年的实践,这项惠民工程影响意义深远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显现出了一定的不足,现就分别谈点很肤浅的看法。

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主要体现出来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实施财政奖补政策,逐步形成“财政资金引导,农民筹资投劳、社会捐资赞助”的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新机制,加快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已成为破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题的重要举措。

2.激发了农民主动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热情。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开展,调动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激发了农民的建设热情,由过去“要”逐步变成现在的“我要干”。

3.增强了基层政权组织凝聚力,密切了党群关系。通过试点,解决了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搭建了乡村干部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工作平台,找到了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农村工作的抓手,服务得到认可,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提高。

4.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方便了群众,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凡是实行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工程的村,我们看到,路面整洁干净了,道路两旁树绿了,自来水入户了,田间道路宽敞了,这些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变化,让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直接受益。

二、在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过程中,由于情况复杂,千差万别,县情、乡情、村情不尽相同,这为我们实施财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带来一定的困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大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部分实施的项目选址不准确,安排零星分散,施工拖拖拉拉,建设效果不够理想。

2.农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开展。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大增,许多村组,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缺少劳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

3.随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逐步推进,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最先实施的都是交通便利、群众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工作开展顺利。往后年度实施的将是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群众贫困程度深,筹资筹劳任务重,建设成本高的地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难度将逐年加大。

4.奖补力度少,工程超预算多,往往积重难返,形成新的村级债务。拿我乡川口村来说,去年实行文体广场建设,总预算是36万元,实际到位的资金是筹资86千元,筹劳折资96千元,奖补资金10万元,共计21万多元,超支10多万元,由于村级几乎无收入来源,形成新的债务在所难免。长期以往,村级政权就无法稳固,矛盾有激化的可能,人与人难以和谐相处,违背了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5.对报账程序的要求,有些村在理解上还是有很大的偏差,不能按工程的进度及时报账,这对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严重的影响。今年,我乡九岘村实施文体广场项目,自项目开始至快要竣工还分文未报,原因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报账,该报多少,以至于怎么样报。天天喊他们资金紧张,往往是东借西凑,拆东墙补西墙,弄得狼狈不堪,我们多次给他们说如何做,但就是不见他们付诸行动。

三、就存在的问题提点建议。

1.今后要在选址上力求及时、准确、合理,为方便实施项目工程打好基础。

我们财政所对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虽然有监管的责任,要求我们全程参与,要求是这样要求,我们也想按要求尽力做好,但是,庙小威力就小,人轻言就微,在选址上我们无法参与,甚至于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今年我们鲁加村实施文体广场及村部建设项目时,就是因为开始在选址上摇摆不定,致使工程迟迟不能按期开展,与上级要求的工程进度相距甚远,至今还未完工,影响了全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整体安排。

2.今后要加大对项目村进行业务培训,尤其在处理账务上这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去年川口村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后,就要进行账务处理,在县财政局业务培训之后,我们根据县局要求,召集村干部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又进行了一次业务培训,在培训会上,我们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复讲解,他们似听神话,如坠雾里,浑然不知,会场秩序一片混乱,最后不了了之,草草收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川口村在建立账务以及登记账务时,无处下手,不知道怎么样做,即使千方百计的给他们讲解,越野车挂加力档——把劲使足了,他们也听不懂,最后,无奈之余,由我们越俎代庖了。

3.立项、报账等程序力求简洁明了,要更加便于操作。大多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对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假如诸多制度繁杂,理解起来就有难度,操作起来也就难免不到位,从住处往返县城多次,就会加重负担,浪费时日,带来很多不便。

篇2

【关键词】公共财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创新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国家的各个部门。有效管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的发展。高度重视管理国有资产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新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服务。

二、简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基本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被形象的解释为在进行行政事业工作时,占有和使用、以货币计量为方式的经济资源总和;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是法律上认可的属于我国的所有资产以及依据我国拟定且由相关政策组织获得的资产及收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遍布于科研教育、公检司法、行政管理、文化卫生、等职能系统中,正确的管理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保证国家正常运行、促进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上,逐渐呈现出规范化、专业化以及科学化的趋势,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使用者合法的权益,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促进资产合理的利用,进而确保资产的完整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国有资产作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升财政配置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管理好国有资产,能够确保政府对社会、人民的责任感。

(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好国有资产符合了财政体制改革的需求,能够为公共财政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3)行政事业单位有效管理国有资产,能够进一步合理优化可用资源的配置,进而促进公益性资产管理质量。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管理权责不明确

受传统的政治管理模式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在对国有资产管理时,经常容易受到不良利益的诱使,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甚至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没有明确的归属感以及责任感,仅仅只是为管理而管理,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下降,甚至还会出现违规、违纪的行为。

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不足,其认为国有资产仅仅用于社会公益服务,且不计利益与回报;因此,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工作态度不严谨、思想观念薄弱等情况,发生预算不明或超出预算,影响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不能使国有资产物尽其用,甚至致使资产流失严重。

2.国有资产没有发挥到最大使用率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无偿性、免费性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购置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加之,受传统社会经济管理体系的影响,在管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经常被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用于自身使用和运作。影响了实现国有资产共享的管理目标;甚至还会出现国有资产分配不公、分布不均等现象,致使国有资产无法真正发挥自身价值。

3.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力

管理部门为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运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而不少单位管理办法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的实施。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盘点时,无法做到“三个符合”,即账目与实际相符合、账目与账目相符合、账目与财政账单,常常不得不中断资产盘点。 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在人员分工、部门配置方面,仍无法解决分工不明、配置较低等问题,致使管理执行力较弱。

4.管理的方法相对落后

国有资产管理中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但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情况来看,管理的方法较为单一,且对于下拨的资金管理,财务部无法按照相关的文件操作管理,出现资金数据不准确,资金流水不明确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较为呆板,虽有使用电子管理模式,但管理工作不够细致,数据录入不够完善,且多遵循一般的标准进行估算,很难实现对资产的核查。

四、公共财政角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策略

1.理顺管理模式

管理好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第一步,就是理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间各部门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以财政部门为核心,主管部门等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为辅,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理想化。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健全组织结构,加大管理力度,优化管理制度。例如:组织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广招人才精英,挑选专业知识强、思维清晰、富有丰富想象力、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念的新兴人才。此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从行动及思想上,让管理人员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而稳步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的质量。

2.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程序

公共财政角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尤为重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好转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发展轨迹。因此,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自我责任感与归属感,及时转变其思想观念,并建立科学化以及规范化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制度,对于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尤为重要。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的程序可从3个方面着手:其一,在明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所需的资产以及预期的结果等前提下,结合相关资产预算以及目标任务,提出符合实际的资产管理效益与效率目标;其二,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在跟踪过程中,应做好每月、每年的资料收集、资产运作情况以及任务实施的情况等,对于出现的问题,须及时寻找解决对策;最后,再由资产管理的部门对管理的绩效进行审核和评估,提交分析报告,并提出可行性的资产管理对策上报相关部门;进而使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责任和义务的统一,管理理念与行动的统一,使国有资产管理日益走向正轨。

3.优化完善监督管理的机制

管理好国有资产的正常运作,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如国有资产Y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机制,国有资产购置与政府采购相衔接机制,健立国有资产的处置机制,创新并建立分类管理的运行机制,健全监督机制。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将监督管理机制落到实处,对资产管理操作过程进行定期盘算,对于查出的不明问题,实时的进行调查了解,如出现不良的违法行为,立即向司法及相关部门进行反映举报,不姑息、不纵容;对于管理得当的行政部门给予夸赞与奖励,提高工作热情;做到处罚分明,鼓励各个行政事业单位改正不良风气,优化部门管理,给行政事业部门注入新的生命力。

4.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都需要有与时展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的管理也不例外。2006年出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解决了当时国有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了不良错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也发生了改变,新的一轮管理问题由此产生,而以往制定的管理措施并不能解决当下所出现的问题。所以,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时,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相关制度,积极构建与当下时代相符合的制度,加大调研的力度,梳理相关管理制度的漏洞和不足。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公共事业的投放力度,但受长期的传统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要想管理好国有资产,必须履行起自己的职责,规范各个行政事业部门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在信息技术支撑及公共财政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还应通过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创新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服务,做到物尽其用、物尽其效。

参考文献:

[1]蒋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模式选择[J].财经界(学术版), 2016(15):118.

[2]周向辉.关于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思考[J].河北企业(管理荟萃),2016(5):33.

篇3

[关键词]新形势;优化改革;监督管理;税制建设

0引言

党的十的召开,使我们对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形势有了很好的了解。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缩小幅度缓慢、社会收入分配依然不均等等。而且,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之快存有疑惑甚至出现了一些遏制我国经济的手段。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确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中存有哪些问题,以它们为基础进行财税政策改革,提出适应新形势的制度的实施办法,使我国的发展步伐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1我国当前背景下的财政税收体制

因我国进入21世纪之前的中央集权过度的形势较为严峻,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的财政体制。自税制改革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虽然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趋于完善,但是对“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实行有了实质上的突破。

首先,分税制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一部分权力。根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各种劳务服务中应该承担的职责和拥有的权利确定了分别对应的支出范围:中央政府主要承担的职责包括国家的国际安全、外交活动和对外援助支出,使我国经济结构更加完善协调,各地区发展也能统一步调,缩小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是承担了与本地区相关的各项行政、社会方面的支出。

其次,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也划分成了三类。我国按照税收管理的权限,将总体实施宏观调控、保障国家权益和外交安全的税种划分成为中央税,比如,关税、消费税;将能够与经济发展有直接联系税种划分成为中央地方共享税,比如,增值税、资源税;将由地方政府进行征收管理的税种划分成为地方税,比如,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进行明确的划分,能够使二者对自己范围内的收入进行更直接、更方便的管理,从而提高总体的工作效率。

再次,调整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因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级之间的横向、纵向存在的不平衡而提出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制度的施行过程中,我国不断地调整转移支付的各种形式,在原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我国财政收入扩大等新的情形的出现。建立起了一种由中央返还税收给地方的制度。

最后,调整了资金和预算。分税制使我国的预算编报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将财政转移支付中的中央返还给地方的税收收入进行抵扣,按照比例抵扣后的净额占当年部分税种收入的比重,制定一个度量比例,并按此对各税种的税收收入进行分配划分给各个地方政府。

2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的财税体制在管理上存在限制

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是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进行各种目标、指令,以地方政府为辅接受中央的管理并完全服从,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段向中央报告当前时段的各地税收状况。但是这种类似于高度集权的方式会使部分分税制度不能够很好地实施;再加上虽然财政上要优化收入分配,但不允许出现平均的现象,使地方的财政收入也做不到合理的分配;还有部分资产的收入并没有纳入财政税收收入的征纳范围,使整个财政体制存在不小的漏洞。

2.2财务方面的预算和核算存在虚假信息

当前财务部门会在制定年度报表和下一年度预算时录入虚假信息,报表的真实性目前仍有待提高。我国普遍存在偷税、漏税、逃税的情况,比如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伪造、虚开大量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且涉及金额不小,这样势必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税收收入大量流失;现在企业财务部门在年终核算时,会存在很多外部人为的干扰,使核算的结果出现偏差,从中赚取差额;还有部分企业会设有两套账簿,企业内留一份,年终上交另一份,从而掩盖该企业当年的真实经营情况,这样上缴的税收也会缺少真实性,使整个财政税收体系出现了局限。

2.3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利益交换

虽然中央政府对地方各级下发了各种税收指标政策,但是地方的财政、税收单位的领导对于执行是处于消极状态的,对于下级的管理和工作的责任心认识还不够:认为国家的税收是为了整个国民经济而存在的一个整体,不会因为本单位经营的好亩发生改变,所以在整体经营上的责任变得薄弱;还有些高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在上交税收报表时也出现了弄虚作假的情况,利用自己在企业中的职务之便,钻了偷税漏税的空子;还有些企业会选择不把其有关税收方面的收支情况公开,且在记录方面仅使用人工进行记录,或者是记录者与管理者私下达成某些私人协议,明目张胆地进行偷税漏税,并从中收取不菲的利益。这些做法再加上领导的消极管理,使税收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税收工作难以展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缓慢。

2.4传统财政税收管理体系存在缺陷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政税收体制也在同步进行改革和完善,而曾经的传统的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现在已经很难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明显。比如说在财务方面不能做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不能对当前税制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甚至会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使整个国家的财政税收方面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当然,在改革中势必会遇到许多与当前社会经济相矛盾的情况,使整个经济结构出现难以调整的问题,这说明许多地区在自身的财政税收方面就存在不小的问题。

3当前财政税收体制的优化

3.1将财政税收体制的权力进行划分

如果目前要使我国财政体制有明显的转型,需要中央政府在保证经济稳定向前发展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条件下,适当地放权给地方政府,使各层级地方拥有相应的权力,尤其是在减税免税和融资方面,让地方政府能够直接调整该地区的财政和税收活动。要优化各地区产业的生产结构,使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税收收入进行合理的划分,从而促进各地方的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在保证整个地区财政支出合理的情况下,可以由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合理征管,从而确保当地能够在适应自身体制的情况下也与国家的制度相适应。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基础事业进行优化完善,使各行业产业的经济结构能够完整地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有效优化经济工作的效率,也使整个财政税收体制得以完善。

3.2形成健全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如果要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建立起相适应的财政税收体制,尤其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加强:首先是要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整改,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征收环境保护税和适当的资源税;其次是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结合不同地域和当前的国情进行适当的改变,特别是在税收优惠的方面,要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进行合理的制定;最后要调整好直接税和间接税占总体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改变之前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将直接税的比重逐渐加大。

3.3对于财政预算要加强管理

在当前税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将涉及资金活动方面的各种收入和支出纳入到政预算的范围内,以进一步扩大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的体系。对于一些复式预算形式要大力完善和管理,因为在整个预算方面,它不仅可以反映当前资金的走向和流量,还能全面地反映出财政方面的收支结构;还有一些较长期的预算需要结合整体的国情和国家在中长期内的发展目标来进行总体的规划,从而使二者能够齐头并进。对于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农业等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要加大财政支出,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支出力度。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财政的监督管理,对于偷税漏税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也要明确规定,一旦发现必定严加惩戒。

3.4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完善

要整改财政税收体制,需要根据各主体的功能不同对各地区进行统筹协调安排和发展,对于基础的公共服务实行发展均等化,缓解不同地区的财政税收收入的不足,同时也促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可以成立专门的转移支付的机构,保障资金的来源,使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能够对转移支付进行监督管理;还可以适当地对转移支付的方法进行整改,调整比例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提高转移支付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使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还要区分财政税收体制的主体功能区,使不同功能区的特点更加明显,从而从不同的方面不断加强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整体上促进财政税收发展。

3.5建立起优质的财政人才队伍

财政税收的领导者和执行者都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前我们一定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为优秀人才提供优质工作,建立起一个有秩序的工作团队,通过培训相关理论知识,鼓励各部门工作者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对于领导者要从整体上优化各部门的人才结构,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提高财政税收和综合管理能力,从而加强对纳税人的服务理念,使工作队伍能够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大众,提高整体的税收收入,进一步推动财政税收活动的发展。

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对策;问题分析

近几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处于上升阶段,从而让城建土木工程频繁运作。为了满足需求,作为建筑材料的混凝土制品就成为了关键商品。建材类企业成为热门,本文以混凝土制品企业的财政状况来分析盈亏,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建材类企业财政管理的现状

许多建材类的企业都是迎合了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而生的,他们更多的关注利益得失和销售。却没有重视财政管理的重要地位,认为财务部门是属于事后结算的辅助部门,并不重要。其对待态度为――经济利益是做出来的,不是计算出来的。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财务管的理观念淡薄,对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知识等方面认识不足。

二、以混凝土制造企业为案例的建材企业财政管理的问题

(一)企业在财政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企业对财政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缺陷,造成该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对财政信息的依靠性小,使用者对财政最基本的信息不够了解。更谈不上为相关业务部门提供有效的财务需要。

(二)财政部门的设置存在缺陷

建材企业的相关财政机构的设置存在缺陷,主要是暴露出三个严重问题:1.财政机构的岗位设置不符合要求,岗位分工单一,相关专业人员缺乏。2.财政部门的作用被忽视,财政部门一直被许多人视为不重要的辅助部门,其重要地位没有得到认可,导致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财政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三)企业财政管理水平低下,财政人员业务水平不足

该企业财政管理人员的水平与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人才变得非常重要。而我国企业财物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却普遍低下,管理人员的观念一种停留在旧的思维模式,在管理基本知识上也十分匮乏。许多财政人员不思进取,责任心低下,创新意识不强,个人能力和道德素养也不高,这些问题成为对企业财政相关问题造成不良后果,存在腐败的隐患。

(四)没有养成资金成本预计的习惯,缺乏防范风险的意识

该企业没有形成预计风险意识,决策阶层根本就没有做风险估算,对风险欠缺考虑。另外缺乏预计资金成本的习惯,还会发生生产不计成本的现象,导致企业效益入不敷出,从而拖垮企业的财政。

三、改善建材企业财政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强调企业财政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财政管理的相关人才

财务管理是企业的重要部分,可以有效掌控资金的流动。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一切过程。要求企业积极的树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和资本运作中的关键性。同时,还有积极培训相关的人才,让该岗位拥有更多的高水平的人员,提高财政管理效率,降低失误率。

(二)建立有效的财政管理体制 提升财政管理能力

财政管理,作为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点。既要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又要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以改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

(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提高抗风险能力

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审核制度,完善核算方式。审查来做到财政的内部控制机制,并找出问题根源所在。从而做到风险预警,通过内部的管理模式,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严格的审计。同时,建立有效的动态报表体系,这样,记账与财务分析既分工又联系地协调进行,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还要加强审计机构的会计监督职能,必须完善会计监督与分析。建立完整的内部审计方面的制度,从而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四)建立对成本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分析,正确计算企业的目标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成立预算、材料、质量等基础部门,专门做材料引进成本问题的计算,尽可的节约成本,提高销售收益。只有完善了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投入计算,才能够最大化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建立业务能力评测制度

要建立对相关人员经营业绩的评价机构,实行打分方式。通过业绩测评、经营成果等好坏标准来决定分数,分数越高,奖励越丰厚。以精神和物资奖励的形式,来鼓励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总结

随着城市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建设,土木工程所需的原料市场化能够很灵活的各取所需。经济的进步,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必须要求相关的企业必须很好的适应节奏。然而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许多企业容易在财政方面出现影响对外销售和亏损预算的准确性。所以企业内部,合理的规范好财预算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事,只有逐步加强财务分析的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财政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昕.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4(27): 96-96.

[2]王红.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视野,2014(18): 237-237.

篇5

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的作用

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

1.西方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启示

西方经济学家尝试了多种方法治理通胀问题。凯恩斯学派在治理通胀过程中采取降低有效需求的理论,认为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需求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控制通胀压力。新古典学派认为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配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证经济平稳发展。

西方国家在治理通胀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上世纪经济波动时期普遍采用压缩总需求的方法来治理通胀,一方面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其中运行效果较好的是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灵活的“松紧”搭配的政策取得较为有效的成果,特别是在滞涨时期,美国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政府支出、消减赤字等,重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抑制通胀。

2.我国采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我国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来应对通胀压力,对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导致的经济下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为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适当合理的运用财政政策对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1)财政政策的运用有利于在短期内调整我国经济结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对国内商品的需求状态来调节经济发展效果。对于国内出现的较高通胀压力,政府可以采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结构性调整,在短期内有效的改变商品市场供应,淘汰一部分落后产业,积极推动前沿产业的发展,对加快经济合理化调整和持续稳定长期发展具有较高的影响作用。

(2)综合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既可以抵御通胀压力,又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政府实现在新形势下的双赢目标。一方面紧缩货币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国内需求水平,另一方面扩张财政政策可以适度的提高国内居民的社会需求,当两方面的力量相平衡的时候既可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可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标。

(3)财政政策可以对货币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进行弥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出现资金流通困难,更加促进经济的萧条,损害经济运行的动力。然而如果实行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例如对企业进行税收上的优惠和补贴,则可以有效的对其产生的不利方面进行弥补,帮助企业降低损失。

更多利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理论分析

(一)西方国家治理通胀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在治理通货膨胀时,要采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过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降低经济增长率,减轻通胀压力。新剑桥学派则反对用紧缩政策、压低就业的办法来治理通胀,主张更多地注重财政手段治理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进行适当的松紧搭配运用,配合实施收入政策和劳动政策。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减少通货增长率就是医治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政府采取“单一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供给学派认为,要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增加供给,运用减税、减少对企业活动的限制等刺激生产力的方法同时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西方国家反通胀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在西方国家占有明显统治地位的上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基本都采用压缩总需求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其中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利率、控制信贷、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流通速度等,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削减财政赤字和增加税收等。上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在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滞涨”局面中逐步放弃了单纯依靠抑制需求治理通胀的政策,开始采用主动遏制通货膨胀的手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也不再是一味从紧,两者的组合也更加灵活。80年代美国政府就以供给学派的理论为指导,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财政政策“松紧”搭配的政策,一方面减少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实施减税措施,当经济走出滞涨后再实施削减财政赤字的政策。这一系列措施帮助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基本摆脱滞涨。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则高度重视物价的稳定,变治理通胀为积极预防通胀,治理通胀同样采用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控制公共支出、削减赤字,重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供给抑制通胀。

西方国家治理通胀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一是治理通胀要重视采用更加主动的政策措施,既要尽力减轻通胀的负面影响,也要积极从源头化解通胀压力、遏制通胀蔓延,在一些情况下,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是实现这些调控目标的重要工具;二是在保持各种政策协调配合打出“组合拳”的同时,也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加大某些调控政策的实施力度;三是政策的制定也要注意着眼长远,着眼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而不应仅仅是应急之策,注意在治理通胀同时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点。

(二)我国利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应对通胀压力。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治理通胀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缓解当前通胀压力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结合当前通胀压力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分析,从紧货币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难以有效解决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更是难以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调整供给结构;二是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较长[3],在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传导阻滞,政策效果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显现;三是抑制输入型通胀压力效果不明显,通胀压力在全球不断蔓延的今天,一国的货币紧缩政策难以完全抵御输入型通货膨胀;四是过度紧缩可能削弱实体经济的活力,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失业率攀升,经济下滑;五是在经过多次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这些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和余地已显狭小。相比之下,财政政策在应对当前通胀压力中则应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一,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外部时滞短、指向性强,在强势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中效果更加明显。在治理供给不足引发的通胀压力时,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直接、有效地改善短缺商品的市场供给,抑制过快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同时也可为其他调控政策充分发挥作用,争取更多的时间。

第二,财政政策可以在抵御通胀压力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实现“压通胀”和“抓增长”之间的平衡。受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影响,今年我国净出口的增速可能会大幅下滑。在外需受到抑制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弥补外需求不旺对经济增长的拖累。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稳定并刺激社会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三,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弥补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更大困难,“误伤”经济实体,损害经济运行效率。实施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消除从紧货币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因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而受到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

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再次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和较大的政策回旋余地应对可能会持续时间较长的通胀压力。因此,短期内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依然有待观察的情况下,更多利用财政政策应对通胀压力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看了“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的作用”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2.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

3.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作用

4.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5.财政政策的功能

6.财政政策的功能有哪些

篇6

关键词: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是一国进行经济干预的重要手段,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时,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自由放任的经济运行体制存在的缺陷,导致经济的大衰退,并在凯恩斯学派的倡导下施行政府管理体制下的自由经济体制,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政府依靠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参与也为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

1.西方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启示

西方经济学家尝试了多种方法治理通胀问题。凯恩斯学派在治理通胀过程中采取降低有效需求的理论,认为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需求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控制通胀压力。新古典学派认为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配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证经济平稳发展。

西方国家在治理通胀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上世纪经济波动时期普遍采用压缩总需求的方法来治理通胀,一方面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其中运行效果较好的是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灵活的“松紧”搭配的政策取得较为有效的成果,特别是在滞涨时期,美国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政府支出、消减赤字等,重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抑制通胀。

2.我国采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我国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来应对通胀压力,对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导致的经济下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为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适当合理的运用财政政策对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1)财政政策的运用有利于在短期内调整我国经济结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对国内商品的需求状态来调节经济发展效果。对于国内出现的较高通胀压力,政府可以采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结构性调整,在短期内有效的改变商品市场供应,淘汰一部分落后产业,积极推动前沿产业的发展,对加快经济合理化调整和持续稳定长期发展具有较高的影响作用。

(2)综合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既可以抵御通胀压力,又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政府实现在新形势下的双赢目标。一方面紧缩货币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国内需求水平,另一方面扩张财政政策可以适度的提高国内居民的社会需求,当两方面的力量相平衡的时候既可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可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标。

(3)财政政策可以对货币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进行弥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出现资金流通困难,更加促进经济的萧条,损害经济运行的动力。然而如果实行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例如对企业进行税收上的优惠和补贴,则可以有效的对其产生的不利方面进行弥补,帮助企业降低损失。

二、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的建议

财政政策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矛盾相互交织下,我国政府更要重视财政政策的运用。财政政策对推动经济发展,有效降低企业高成本运行的压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具有积极影响。为了保证财政政策的有效运行,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在多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

1.加大财政政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防止农产品受国际市场影响价格大幅度波动,在粮食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给予一定的倾斜如对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蔬菜等农产口免收过路费、超市进场费等。农业是一切工业发展的基础,其稳定发展对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基础性影响作用,因此农产品生产的稳定和价格的平稳对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关健作用。政府在对农民进行财政性补贴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的政策,提高农民抵御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对促进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和生产补贴相结合的政策,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促进中小、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保证我国经济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具有重要影响。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其对推动国内技术创新和延长经济繁荣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极高的推动作用。因此,当前对中小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对于减轻国内外需求萎缩、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影响具有积极作用。运用财政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改造、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具有指导作用。此外,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具有极高的推动作用。

在新形势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国内经济通胀压力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抵制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要采取适当适度搭配的财政政策稳定国内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学理论、西方国家实施经济政策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出现的经济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财政政策的建议,在保持国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判断财政政策状况应考虑三个因素:赤字绝对额、赤字占GDP比重和财政自动稳定器。中国自*年至今,事实上已经实行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年和*年),并非连续6年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判断财政政策状况应考虑三个因素:赤字绝对额、赤字占GDP比重和财政自动稳定器。根据预算所处的不同状况,即赤字、平衡和结余,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中性和紧缩等三种形态。但是,考虑到长期存在着亦字这一现实,赤字的减少,同样应被看作是财政紧缩。反之,亦字的增长则意味着进一步扩张。维持原有规模,则是保持中性。然而,引起赤字(或结余)增减的原因,除实施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时主动调整之外,还有财政自动稳定器带来的变化。如经济萧条时,累进制的税收(主要是所得税)会相应减少,失业津贴类支出会自动增加,从而扩大财政赤字,自动扩张;相反,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所得税会自动增加,失业类津贴会自动减少,从而减少财政赤字,自动紧缩。因此,判断财政政策状况的标准不是实际存在的赤字(或结余),而是扣除自动稳定功能影响之后的财政赤字(或结余)。这需要进行十分复杂的计算。所幸的是,中国近几年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萧条(GDP始终保持7%以上增长速度),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以应对外部冲击为主要目标的预防性政策措施。也就是说,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财政自动稳定器根本没有启动的机会。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所得税不减反增的事实得到印证。因此,中国的财政自动稳定功能相当微弱,在判断财政政策状况时,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用实际赤字及其占GDP的比重作为判断依据。

根据上述判断标准,结合财政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我们发现,中国自*年至今,事实上已经实行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年和*年),并非连续6年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为*年至*年。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年增发了1000亿元中长期建设性国债,赤字规模相应扩大到1673亿元,比上年增加542亿元。*年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当年分两次增发国债1100亿元,同时增加赤字689亿元。年初预算只列入600亿元国债,年中根据经济形势调整预算再增加500亿元,说明政府在赤字问题上保持高度谨慎。*年经济形势出现好转,虽然为了保证在建项目的资金需要,继续增发了1500亿元建设性国债,但是,当年赤字只增加129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还有所下降,说明积极财政政策开始淡出。*年年初预算的赤字虽然继续有所增加,但执行结果却比前一年减少了22亿元。根据前述判断依据,不难发现,始于*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表现出了退出痕迹。从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目标和实施结果分析,同样可以證明退出的判断是正确的。众所周知,*年政府实行一整套财政扩张措施,主要是为了应对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冲击。经过连续三年实行扩大内需和鼓励出口政策,投资、消费和出口均成功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说明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达到了熨平经济周期的预期目标。同时,得益于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东南亚国家以及其它受危机影响的国家也开始逐步复苏。至*年初,由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的外部冲击基本消失,客观上已经没有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

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始于*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经济走势呈下抛物线,增速显著下降,人们对美国及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悲观看法,使国际经济形势再次严峻起来。当时,中国经济虽然并未明确显现出国际经济变冷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为了防微杜渐,*年的经济政策中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国际共识的悲观气氛。其中最有力的见证是,财政赤字由前一年韵2473亿元增加到3098亿元,绝对额增加了625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6%提高到3.0%,提高了0.4个百分点。对于再次大幅度扩大财政赤字,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即为了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明显恶化以及入世带来的新的竞争不确定性,政府灵活运用了相机抉择原理,再次启动了新一轮扩张性财政政策。

中期内,中国应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即在保持赤字绝对额不增加的情况下,使赤字占GDP比重随着GDP的扩大而逐步降低。

特型财政政策只是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手段,只能在特定情况下短时间实施。中性财政政策是常态,可以作为中长期政策取向。考虑到宏观经济业已出现的过热迹象,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接近3%的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数量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以及普遍存在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中国在中长期内应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即在不出现大的新的不可控因素的情况下,明确提出中期内(3—5年)不扩大财政赤字绝对额,并通过GDP的快速增长相对压缩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并非是“不作为”的财政政策,如果设计和操作得当,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短期困难,而且可以着眼长远,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今后五年内,财政应大力调整支出结构,重点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周期性经济波动的频繁出现,虽然有外在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年下半年以来的部分行业投资过热说明,经济结构不合理矛盾开始突显。一些价高利大的行业,如钢铁、水泥和电力等,很容易成为投资者追捧的目标。另外一些不易引起投资兴趣的领域,如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的农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等,由于经营风险较高和价低利薄,仅仅依靠市场力度很难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种种迹象表明,这些“过冷”领域在宏观调控过程中,由于承受着更大的边际调控效果,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保护和扶植政府鼓励的弱势产业或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以实现均衡发展目标,也是一种公共服务,财政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支持。

二是支持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今后五年还应进一步加大扶贫和有利于均衡发展方面的投入,实行益贫均衡的财政政策。由于历史原因和转轨经济的特点所致,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领域,面临严重的投入不足问题。这些领域包括“三农”、社会保障、扶贫救济、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教育、卫生,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增加对这些领域的投入,既是解决当前问题和矛盾的需要,也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所必须的改革。这些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的,近年来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但解决的程度仍然不够理想。因此,财政应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不能只考虑政府直接掌握的资金,而应综合运用政府的资源,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加速社会发展。

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在创造GDP和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政府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安排,如信用担保、信息提供、政策优惠等,以改善它们在与大企业竞争时所处的不利地位。中国的中小企业不仅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支持,相反,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中小企业连一些本来可以得到的市场资源都难以获得,如金融服务和政策信息。为了更大程度满足市场对政策的期待,中国应实行更为亲商的财政政策,重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和政策信息获取难的问题。

四是巩固财政基础,降低财政脆弱度。从财政管理现状分析,中国的财政基础并不十分坚实,离建立平衡稳固强大的财政还有相当的距离。首先,财政管理体制还处于分散状况,预算内与预算外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在此之外还存在着其它准财政行为,如“三乱”现象尚未杜绝,对垄断行业或企业的利润分配和投资行为约束较弱等。其次,对政府财产总量缺乏有效的计量和统计,对政府拥有和可动员的资产家底不清,存在着严重的资产资源管理松散和流失损失现象。第三,对地方政府通过借入和各种担保形成的大量地方债务,目前既没有正式的统计,也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更为严重的是,使预算法中的有关规定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和约束力。第四,大量存在的银行不良贷款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很大一部分可能会成为财政的支出负担。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稳固的财政基础支持。如果这些问题在中期内没有明显的改善,一旦新的突发事件发生,财政将面临严峻考验。应抓住当前经济与财政承受能力较强的机遇,加速处理包括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地方债务、社保资金缺口等政府或有债务。

*年财政政策应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开征能源消耗税;逐步推行差别性地区财政政策;增加财政贴息;加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等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支出;实行对可再生能源、节能和煤代油的鼓励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制。

*年是能否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关键年,财政政策除了必须考虑上述四个方面中长期任务之外,还应配合宏观调控政策,有针对性地强化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基于对当前和*年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建议*年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第一,开征能源消耗税。这项措施可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强化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高耗能行业是引起此轮过热的始作俑者。然而,事实证明,由于这些行业价高利厚,一般性的调控措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从中国能源供给的远景分析,限制高耗产业不仅是治理过热的近期需要,同时还是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长期战略需要。

第二,逐步推行差别性地区财政政策。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少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能力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全国统一支出标准却没有因此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头,如工资、办公费等,其支出标准不是由地方政府制定的,并不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费状况,也不与财政收入能力挂钩。这种畸型的地方财政管理模式,一方面破坏了“以收定支”财政管理定律,形成事实上的“以支定收”。在收入跟不上和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以拖欠工资和工程款等方式间接举债,或是乱收费,进而违反预算法和财经纪律。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雇员制度要求。政府管理属于公共服务,是由接受服务者共同出资雇请专门的管理人员。因此,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由当地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决定,应与当地的劳动市场的工资水平大致相当。在工资标准全国统一制定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没有办法解决的困难:发达地区的公务员工资水平太低,而欠发达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又太高。因此,有必要逐步实行差别性地区财政政策,首先可考虑从工资和办公费开始。

第三,增加财政贴息和加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建设。这是针对“过冷”领域,采取财政对冲措施,软化货币政策对这些领域的边际影响。扶持对象主要是农业、中小企业等“过冷”领域。

第四,加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等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支出。这些支出不仅具有很高的消费倾向(比高收入人群高出40%以上),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稳定功能,也是财政自动稳定器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虽然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支出,但相对于大量存在的低收入人口总数来说,这类支出仍显得相对不足。*年应重点考虑实行农村“低保”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人均年收入在627元以下300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当贫困率降至总人口的3%以下时,开发式扶贫的效果将很难显现。原因是,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是没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投入的扶贫资金一是难以保证得到正确使用,二是即使按规定使用,也会因执行能力不足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这部分贫困人口的根本出路不应是扶贫,而应是救济。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完善社会救济制度;进一步加大教育扶贫投入,对贫困户子女实行全免费上学。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财政政策链

政策链是一种新型政策模式,对增强政策整体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财政政策链(以下简称“低碳财政政策链”),对于提高我国低碳财政政策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一、政策链内涵

从政策链的起源来看,它与“价值链”、“产业链”等链理论有着密切联系。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指出它是对增加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或价值的一系列作业活动的描述。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关于政策链,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多认为政策链是将“价值链”、“产业链”等链理论在公共政策学领域演化运用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公共政策学是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与系统内外诸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和相关性研究,探索公共政策的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学科。

笔者认为政策链是公共权力机关或社团组织,为了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而选择(或制定)的各种方案按照彼此之间的政策关联性而构成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链状系统。政策链由若干政策根据时间先后、层次高低、内容关联的关系而构成,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构成政策链的各关联政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连贯性。为解决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而选择(或制定)的新旧政策前后连贯,互相衔接;(3)层次性。构成政策链的各相关政策之间具有层次结构,有总体战略、基本政策、具体政策的区分;(4)增效性。政策链的各相关政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有效发挥政策间的协同作用,增强政策的整体效能。

二、低碳财政政策链

公共财政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斯特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市场失灵现象”。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低碳财政政策链就是为发展低碳经济而选择(或制定)的各种财政政策按照彼此之间的政策关联性而构成的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链状系统。

低碳财政政策链包括纵向财政政策链和横向财政政策链。纵向政策链包括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总体规划、基本财政政策和具体财政政策三个层次;横向政策链包括由各项基本政策构成的第一条横向政策链和各项具体政策构成的第二条横向政策链,构成链状结构的若干政策环环相扣。根据发展低碳经济所采取的财政政策情况,低碳财政政策链的链状形态设计如图1。

三、低碳财政政策链的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在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低碳财政政策链具有下列重大作用:

1.实现政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与传统政策制定不同,政策链是以政策的整体性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低碳财政政策链包括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总体规划、基本财政政策和具体财政政策,既有中长期战略又有具体执行政策,涵盖了各个层面,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总体规划作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纲领,把握着低碳财政政策的基本方向,从整体上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进行设计,使基本财政政策和具体财政政策都围绕总体规划来选择或制定,保证了政策的统一性。低碳财政政策由传统形式向政策链转变可以实现政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2.增强政策的整体效能,提高财政资金效率。政策链的关键作用是最大化相关政策的协同、最小化相关政策的制约,在制定政策时综合权衡各项政策的关系。使各政策相互衔接、相互协调,有效克服单个政策的孤立性与局限性。低碳财政政策链能发挥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财政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政策的整体效能。通过低碳财政政策链整合各项基本财政政策和具体财政政策,可以形成政策合力,实现“1+1>2”的政策效果。低碳财政政策链将使相同的财政资金投入获得更多的减碳效果,提高财政资金效率。

3.保证前后政策的连贯性。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同时期的低碳经济政策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政策必须保持连贯性。同样,不同时期的低碳财政政策也必须具何连贯性。低碳财政政策链中的财政总体规划是中长期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总体战略,不同时期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是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各时期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而制定的,既保证不同时期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有所侧重,又保持政策前后连贯、互相衔接。

4.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随着关于气候相关科学的发现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今天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是否需要低碳转型,而是转型速度能何多快、幅度有多大。我国提出在2020年前将单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40%~45%。低碳财政政策链不仅能增强低碳财政政策的内部协同,而且促进低碳财政政策与低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渊,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速度,何助于国家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政策链视角下我国低碳财政政策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从政策链角度分析,目前我国低碳财政政策总体上仍然处于相互分割孤立的状态,政策体系不够完整,政策问的协同和配套不够,没有形成链状系统。

1.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总体规划。目前我国公共财政已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低碳经济发展领域。如在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与应对气候变

化和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资金占到相当比重,其中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3700亿元用于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两者合计占到4万亿元的14.5%。财政通过税收、支出等政策支持节能减排、引导和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低碳财政政策并没有中长期总体规划,究其原因:其一,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行动路线图等纲领性文件还没有正式出台,造成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总体规划的目标、重点不明确;其二,财政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对政策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关注不够。

2.低碳财政政策不够丰富。随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逐渐明晰,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也不断趋于完善。现行的发展低碳经济具体财税政策主要集中在财政投资、直接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从目前具体政策的情况来看,仍然不够丰富:一是低碳绿色税种欠缺。目前我国尚没有以降低碳排放为主要目标的特定税种,如碳税、能源税、气候变化税等。二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形式比较单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形式主要为减税和免税,没有充分运用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三是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有待充分落实。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政策不完善导致绿色采购成本过高,采购人员不能有效的获取环保产品的信息,无法做到真正的绿色采购;四是碳基金、碳预算等政策有待研究出台。

3.具体财政政策横向协同促进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财政政策仍表现为各项政策相对孤立,政策问缺乏相应的协同促进能力,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横向链状体系。主要表现为:(1)各具体财政政策比较零散,不成体系,有的还相互矛盾。如财政在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的同时对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予以补贴。这种不恰当的化石能源补贴增加了能源消费,降低了能源效率,增加了废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与支持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相互冲突。(2)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财政政策存在“重激励、轻约束”倾向。目前财政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激励、支持政策多,但对高能耗、高排放等行为,则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

4.配套制度不完善。低碳财税政策体系是政府为了发展低碳经济而嵌入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一系列政策工具集合。目前我国低碳财政政策相关配套制度欠缺,能效标准及其审计制度、碳市场交易机制、低碳中介服务制度等配套机制都还很不完善,严重制约了低碳财政政策效力的发挥。

五、构建我国低碳财政政策链的建议

(一)尽快制定支持低碳经济的财政总体规划

要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尽快制定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财政规划,明确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重点。首先,要尽快制定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是制定低碳财政政策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应在战略层面上整合当前的“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节能减排规划”等与低碳经济相关方案,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尽快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其次,明确低碳财政政策的中长期目标。根据低碳经济特点和公共财政基本理论,低碳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应该是获取最高的人口和社会福利,实现社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低碳财政政策中期目标要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保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低碳指标的达成。另外,在确定低碳财政政策总体规划时,要注意考虑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增加对西部地区的中央财政投入。对于东部地区,政策的重点应该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对于西部地区,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合理开发资源,避免过度和无序开采。

(二)充实具体政策内容

充实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财政政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没立碳基金。建议在整合各项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资金项目的基础上,专门设置碳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碳基金由政府主导,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具体用于: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研发支山;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支出;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宣传与服务支出。在具体预算安排过程中,应当将每年财政收入增量的一定比例用于该基金。

2.丰富税收措施,形成我国绿色税收体系。(1)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2)争取早日开征碳税或类似税收;(3)对现行税制进行“绿化”。如,在企业所得税制设计中,可以将和低碳核心技术相关的研发费用给予更高的扣除比例;消费税应改变简单的以奢侈消费品为课征对象的理念,而采用高碳和低碳标准,更多地对高碳产品消费课征重税等等。(4)丰富低碳税收优惠措施,除减税和免税,应充分运用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

3.完善低碳转移支付。在中央财政、省本级财政设立发展低碳经济专项拨款和资源开发保护专项拨款。制定科学、规范的分配制度,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中央财政这两项拨款主要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4.认真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目前我国政府节能潜力很大,大力倡导落实绿色政府采购,实为低碳发展良策。要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认真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在已经的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基础上,积极研究制订《政府绿色采购实施细则》。要进一步扩大绿色采购清单,增加绿色采购占政府采购的比重。严把政府采购绿色预算关,优先安排采购节能低碳产品的采购预算,禁止采购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采购机构要简化低碳产品的采购准入程序,采取优先采购的评审标准。政府应通过减税来降低“绿色产品”采购成本。同时,政府还应支持建立采购信息数据库,成立绿色采购网络组织,向采购人员提供绿色信息,增加采购人员对绿色采购的认知。

(三)加强具体财政政策的横向协同

优化我国低碳财政政策除了充实具体政策措施之外,还应加强政策的横向协同。对现有的具体财政政策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发挥政策问的衔接与协同作用,以实现低碳财政政策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在加强具体财政政策的横向协同方面,一要解决当前具体财政政策相互冲突的问题。要对目前实行的各项低碳财政政策进行梳理,对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政策进行合理调整。特别是要对现行的能源补贴政策进行改革,增强能源补贴的针对性。二要平衡我国的低碳激励政策和约束政策。针对低碳财政政策存在的“重激励、轻约束”倾向,未来应构建绿色税制,及时开征碳税或类似税收,发挥税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为的约束作用。另外,还应增加对“两高一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财政约束措施,如减小“两高一资”项目的财政投入、取消税收优惠等。

篇9

近日,第十三届中国信息安全大会在北京召开。工信部官员在会议期间透露,将加快起草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和规划文件。业内人士认为,受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引擎驱动,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有望大提速。

当天的会议上,赛迪智库信息安全走势预测课题组专家指出,伴随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一些新的领域应运而生,这也给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以物联网为例,这一技术运用大量感知节点,可能成为窃取情报、盗窃隐私的攻击对象。再比如,随着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移动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针对种种担忧,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副司长欧阳武表示,我国信息安全面临日趋严峻的新形势,我们迫切需要营造有利于信息安全建设的政策环境,逐步形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工信部今年将加强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和规划文件的研究起草工作。

欧阳武还透露,今后一段时间,工信部将加强核设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石油石化、油气管网、电力系统、交通运输、水利枢纽、城市设施等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安全检查。

财政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日部署下半年财政工作重点时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在当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谢旭人表示,下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这些政策主要包括:落实和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和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落实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稳定支持外贸的财税政策等。谢旭人强调,下半年要发挥财税政策调控优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篇10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绩效 政策搭配 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实现一国经济稳定发展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学界长期论争的焦点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运用各种模型和实证方法,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绩效及其搭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经济学文献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定量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一汉森模型)。根据该模型,希克斯和汉森等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能够影响产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产出都没有影响,它们都是无效的,除了提高价格之外。之后,经济学家在其基础上,将视角延伸到对开放经济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Mead,1951)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即“米德冲突”。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而支出转换政策包括汇率、关税等的实质是在总需求结构内部进行结构性调整,使需求结构在国内需求和净出口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从而开创性地提出“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19521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即“丁伯根法则”。若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政府至少具备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工具之间不会相互影响。蒙代尔(MundeB,1960)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办法,指出将每一政策工具分配给它能发挥最大影响力和具有绝对优势的目标。斯旺(Swan,1960)用图形说明了支出增减政策f财政货币政策1和支出转换政策(汇率政策)各自的功用,提出了用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来实现内外平衡的模型。蒙代尔(1963)与弗莱明(1962),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用于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经不断完善而成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fMundell-Fleming Model),并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fPaul Krugmanl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fTheEtelnal Trianslel,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这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调和,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将以上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对我国经济的分析,研究结论不尽相同。马拴友(2004)运用IS-LM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在我国IS曲线较为陡峭而LM曲线较为平坦,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对治理通货紧缩具有更大的效能。张学友、胡锴(2002)运用修正的MF模型,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力进行比较,得出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安排下,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要优于货币政策: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施建淮(2007)运用V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产出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人民币升值在中国是紧缩性的:相对汇率变动的其他效应,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是支配性的,因此运用传统斯旺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是有效的。徐长生、刘士宁(2006)根据斯旺模型政策搭配理论,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模型中的内部通胀、外部顺差的区域,因此对内可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抑制投资过热,采取结构性的财政政策着重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对外通过本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改善国际收支顺差,以实现内外均衡。

也有学者通过计量建模,实证研究了近年来我国两大政策的搭配,但大多集中于对内绩效的研究,鲜有在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兼顾内外综合绩效的系统研究。刘玉红、高铁梅、陶艺(2006)实证研究了财政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发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性较弱,这是由于我国利率管制严格、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缓慢等原因所致,而中国的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显著,扩大国内需求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应该继续实施。王文甫(2007)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有一条真实变量都以相同的比例增长的均衡增长路径:在均衡增长路径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财政政策对经济有影响,货币呈非“超中性”。刘斌(2009)基于我国的实际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的政策体制主要表现为主动的财政政策和被动的货币政策组合体制的结论:这种体制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财政决定理论的充分体现:因相机抉择的政策会产生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对社会福利水平产生影响,这种体制在今后是否一定要继续保持值得商榷:他强调今后我国应该从现行的体制向主动的货币政策和被动的财政政策组合体制转换。黄志刚(2009)将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fM―F模型1拓展到中间汇率制度下研究发现,不管资本流动性如何,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有效,其效应介于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间: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最应该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方法,此时政策效果最好。

三、总结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