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效率管理办法

篇1

本刊记者 尚海龙

2015 年8 月24 ?30 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据悉,这是该管理办法实施十年来的首次修订。《电器》记者注意到,《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不仅增加了能效信息码及对网络商品交易的相关规定,还重点修改了罚则条款。

《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自2005 年实施以来,在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引导绿色消费、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适应新形势下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2014 ?2015 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国家有关部门对《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并形成修订征求意见稿。

与现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相比,虽然该修订征求意见稿在整体框架方面并未做出调整,依然分为总则、能源效率标识的实施、监督管理、罚则和附则五大部分,但具体条款方面有所删增和调整。该修订征求意见稿从原来的二十七条增加到二十九条。虽然删除个别不再适用的条款,但此次修订主要是在原版基础上进行增加和完善。

目前,网购市场可谓“大红大紫”,并呈现持续快速增长之势。因此,修订版本特意在总则章节增加对网购产品的要求。修订意见稿明确指出,网络商品交易,应当在产品信息展示主页面醒目位置展示相应的能源效率标识。

在修订征求意见稿中,能效标识增加了一个重要元素——除了原有的5 项内容,还增加了能效信息码(二维码形式,扫码将获知产品能效的相关信息)。此外,列入国家能效“领跑者”目录的产品可在能源效率标识本体上直接印制能效“领跑者”标志。同时,征求意见稿还对能源效率标识备案的提交材料进行调整。

修订征求意见稿对授权机构备案工作提出时间要求。据悉,授权机构应自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10 个工作日内完成能源效率标识的备案工作,生产者或进口商补充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值得一提的是,修订征求意见稿对于简单管理和罚则进行了较大调整,即新版《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将重点关注伪造、冒用、虚标等违法行为,并加重惩罚力度。

在监督管理部分,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监督检查主体。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对《能源效率标识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能效标识依法进行专项抽查和监督检查。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定期在职责范围内开展《目录》产品能效标识专项抽查和监督检查,并会同地方节能管理部门一起向社会公告结果。同时,修订征求意见稿对销售者提出新的要求。

篇2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汽车企业实行“碳配额”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除碳排放量的具体价格没有明确之外,该文件对“碳配额”管理办法适用范围、适用车型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相关汽车企业和行业协会在限定时间内对该文件作出书面回复。发改委文件中称,该管理办法预计将于2017年正式颁布实施。在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退坡之际,“碳配额”管理办法被认为是对汽车市场更有力的管理措施。

“在之前的鼓励和补贴政策下,一些财大气粗的燃油车生产厂商,特别是生产越野车和SUV车型的厂商,可以照旧我行我素对新能源汽车不屑一顾,‘碳配额’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每个车企拿到一定的碳排放量配额,一旦用完,要么按照实际排放量接受罚款,要么从其他有剩余配额的车企手中购买配额,这一招在惩罚落后技术、鼓励先进技术上比之前的一系列政策要狠多了。”贾新光说。

据了解,此次国家发改委公布《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之时,也对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退坡做出了说明:到2018年,财政补贴将在2016年的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财政补贴将在2016年的基础上减少40%。

开启“碳配额”时代后,该配额将成为诸多汽车厂商的生命线。贾新光对此评论说:“这一举措的确有些出乎意料,过去政府有关部门只是将水泥、钢铁等碳排放量极高行业的企业纳入碳配额市场,这一次将汽车行业也纳入,我认识的很多车企内部的朋友,直到这个文件出台之后,都还不知道‘碳配额’和‘碳市场’为何物,我相信这对不少车企来讲都是一个突然面临的考验。”

何为“碳配额”?

意见稿指出,新能源汽车碳配额即二氧化碳减排配额,是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与燃油汽车相比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意见稿还明确规定,企业根据应承担的新能源汽车比例要求,计算出应减排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即企业必须上缴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总量;企业可以通过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达到碳配额总量要求,也可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向有多余碳配额的企业购买;此外,政府可通过掌握一定碳配额或通过财政资金回购部分碳配额用于调控。

有评论人士指出,该意见稿或多或少地参考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ZEV碳积分法案。何为碳积分?贾新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美国的ZEV法案将电动车的积分定为正分,燃油汽车的积分定位负分(不同排量的车型对应不同大小的负分),生产使用燃油汽车将会扣分,反之,新能源汽车将为车企挣积分。政府会定期根据积分来对车企进行奖惩,积分不够的企业要么上缴罚款,要么从其他有富余积分的车企处购买积分。”

据了解,特斯拉就是在碳积分政策中受益的典型案例:2013年,特斯拉年度亏损7400万美元,但在碳积分市场获得了1.3亿美元的收入,成功填补了当年的亏损额。贾新光说:“这个办法非常直接地让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厂商获益,并且比财政补贴更有效率。用‘碳配额’逐步取代财政补贴,政府方面的考虑有两层,首先是防止一些车企通过不正当手段骗补;其次是在倒逼汽车企业,尤其是传统燃油车生产企业,不得不将最新的汽车技术投入在生产当中,否则前景相当不利。以前是生产新能源汽车可以直接从政府手里拿钱,现在是不给你钱,如果你在配额上不达标,还会罚你钱。”贾新光还表示,一旦正式实施这一管理办法,诸如特斯拉这样的新能源汽车标杆企业,其在华的发展将会受益良多。

碳价格要高到多少才算合理?

碳配额管理办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碳排放价格,这在目前公布的意见稿中尚未有明确规定。如果碳排放价格过低,生产传统燃油汽车为主的车企受到惩罚的力度将不足以促使他们使用最新的汽车技术降低能耗或者干脆投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大量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也得不到足够的奖励;如若价格过高,对新能源汽车的稳定发展也会有所冲击。

目前的碳排放市场价格是什么水平?贾新光介绍说:“目前国家只在7个城市开设了碳排放市场,北京碳排放市场的价格最高,不过也只有大概每吨50元。此外,深圳市的价格也是比较高的,在每吨30~40元之间,其他几个城市的价格是每吨10元上下,这个价格是严重过低的,如果按照这个来,对车企的奖惩力度将是微乎其微的。”贾新光表示,目前在欧盟国家,碳排放市场的碳价格已经超过每吨100欧元,这相对于中国市场的每吨几十元人民币来讲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我想这个价格应该在每吨300~400元,才是合理的,能够起到奖惩作用。”不过,贾新光认为,目前过低的碳价格是在市场交易范围很小、交易规模也很小的前提下产生的,“将来如有关政府部门决心将价格机制充分建立起来,特别是将以大排量燃油车为主要产品线的车企纳入碳排放市场后,交易量会迅速膨胀,价格会很快提高。”

针对碳排放价格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联系了北汽新能源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碳排放价格没有详细规定,谈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不过他同时表示,对于真正在新能源汽车上认真投入的汽车企业来说,碳配额政策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财政补贴,真正下功夫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肯定会获得比之前更大的益处。碳配额管理办法会加速行业的竞争进程,一方面留下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另一方面推动企业技术不断提升。该负责人自信地说:“纯电动汽车是个讲规模、讲技术的行业。北汽新能源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规模效应正逐渐形成。”

针对北汽将在碳配额时代如何调配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比例,以适应新的管理办法的问题,该负责人认为:“新能源车是未来的趋势,北汽集团对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非常重视,到2020年,北汽将实现产品线100%电动化。”此外,该负责人还表示,从车企的立场出发,北汽希望能有一个政策的缓冲期,让所有市场主体有消化政策变化的影响;在具体细节上,尽快明确碳配额的分配比例、交易方式及奖励标准。

对于目前尚在生产大排量传统燃油汽车,并且仍以其为主要产品线的车企来说,不可能短期内像北汽这样实现100%电动化,但又要面对被纳入碳排放市场进行管理的事实。贾新光对此的建议是:“可以先实现大规模的油电混动,以油电混动为过渡,最终实现大部分电动化。”贾新光认为,车企目前最大的担心应该是碳价格,“按照一些大幅度提升碳价格的意见,相当一部分车企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政出多门,车企无奈

除了公布《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近日有5家车企因涉及骗取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受到处理,并被相关部门公示。这5家涉及骗取补贴行为的汽车企业分别是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以及河南少林客车,涉及新能源补贴金额高达10.1亿元。工信部对上述5家企业停止执行中央财政补贴,并对苏州吉姆西取消整车生产资质,其他4家把问题车辆从推广目录中剔除,追回补贴资金。惩罚并公示骗补车企,对于目前我国每年45亿美元力度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来说,似乎是一个逗号,也是补贴政策退坡的暗示。

纵观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从2009年元月启动的由科技部主导的“十城千辆”计划(即每年在10个新的城市推广1000辆新能源汽车,车型以市政、服务、公交用车为主),到之后由财政部主导的财政补贴,再到由发改委主导的“碳配额”管理办法,这其间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了数次政策变迁,不同部门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路,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和车企的决策增加不确定性。

篇3

浙江省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最新版第一条 为了加强节能管理,规范能源利用监测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能源利用监测,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节能监督检查工作的需要,委托能源利用监测机构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依法进行检验测试、评价的活动。

第三条 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能源利用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

市、县(市、区)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能源利用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能源利用监测机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能源利用监测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工作环境;

(二)有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能源利用监测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完善的质量体系和管理制度;

(四)经计量认证合格;

(五)国家和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从事能源利用监测活动的资格由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前款规定的条件考核认定。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省能源利用监测机构承担具体考核工作。省能源利用监测机构的监测资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核认定。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委托未经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认定的单位从事能源利用监测活动。

第五条 能源利用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熟悉节能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具备从事能源利用监测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按照国家规定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能源利用监测专业资格证。未取得能源利用监测专业资格证的,不得上岗。

第六条 本省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周期性能源利用监测。

周期性能源利用监测计划由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在征求同级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全省重点用能单位分布状况和节能监督检查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和调整。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省能源利用监测机构承担周期性能源利用监测计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七条 周期性能源利用监测计划应当明确负责监测的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被监测单位、监测事项和要求等内容。

前款规定的监测事项包括:

(一)检测、评价单位产品能耗状况以及影响单位产品能耗的关键工艺、设备、网络的运行状况;

(二)检测、评价能源转换、输配以及利用系统的配置与运行状况;

(三)检测、评价余能回收以及综合利用情况;

(四)检测、评价能源品质以及检验设施的配置与运行状况;

(五)国家和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监测事项。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能源利用监测机构对有关用能单位进行能源利用监测:

(一)重点用能单位因技术改造或者其他原因,其主要耗能设备、工艺系统或者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影响节能的重大变化的;

(二)根据举报或者通过现场检查等途径,发现用能单位在用能中涉嫌违法的;

(三)需要确认被依法责令限期治理的用能单位是否达到治理要求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监测,应当向被委托的能源利用监测机构出具委托监测任务书。委托监测任务书应当明确被监测单位、监测事项和要求等内容。

第十条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周期性能源利用监测计划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受委托的能源监测机构、监测事项和要求等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被监测单位。

第十一条 能源利用监测机构实施能源利用监测,应当向用能单位出示委托监测任务书以及有关工作证件;现场实施监测的能源利用监测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第十二条 能源利用监测机构实施能源利用监测,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擅自增加或者减少监测事项;

(二)严格执行有关监测技术规程、标准和制度,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三)如实出具监测结果报告;

(四)保守在监测过程上知悉的用能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十三条 用能单位应当配合能源利用监测机构依法实施能源利用监测,按照监测事项和要求提供有关资料或者说明情况,并为实施监测提供其他必要的便利。

用能单位不得拒绝、阻碍依法实施的能源利用监测。

第十四条 能源利用监测机构应当在监测结束后三十日内向委托监测的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监测结果报告,同时将副本送交被监测单位,并依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书面告知申请复测的权利及期限。

第十五条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上一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部门执行周期性能源利用监测计划的情况。

第十六条 用能单位对能源利用监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能源利用监测结果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委托监测的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上一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测。有关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委托其他能源利用监测机构进行复测,作出复测结论,并告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接到能源利用监测机构的能源利用监测结果报告后,认为用能单位有用能违法行为,用能单位又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复测申请或者经复测维持原能源利用监测结果的,应当依照节能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作出处理。

第十八条 对于能源利用监测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取得的能源利用监测结果,节能行政主管部门不得给予认可,并应当责令能源利用监测机构重新监测。重新监测所需费用由能源利用监测机构承担。

第十九条 能源利用监测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健全能源利用监测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省能源利用监测机构受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承担对市、县(市、区)能源利用监测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服务。

第二十一条 能源利用监测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能源利用监测机构实施能源利用监测不得向用能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依照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进行复测后,维持原能源利用监测结果的,复测费用由提出复测申请的用能单位承担。

第二十二条 能源利用监测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由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撤销其监测资格。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用能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情节严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警告或者记过的行政处分。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三款、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

能源利用效率的衡量能源利用效率也称能源效率,简单地说就是每生产一个单位的 GDP(或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所以,能耗越高效率越低,反之效率越高。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经常用以下几种方式:

(1)单位产值能耗,

(2)单位产品能耗,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概念、技术手段,分析了国外电力需求侧管理可借鉴的经验,阐述了我国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取得的成绩,并给出了实施意见和建议。

1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内容

1.1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概念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以下简称DSM)指的是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优化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

1.2 DSM的管理措施目前,DSM的管理措施主要有技术手段、财政手段、诱导手段和行政手段。DSM的实施环境有政府的作用、电力公司的作用、能源服务公司类中介机构的作用和电力用户的作用。DSM的技术手段主要有:负荷整形技术和提高终端用电效率,负荷整形技术主要有削峰、填谷、移峰填谷三种。

2国外DSM的可借鉴的经验

2.1 完善的行政法规制定强制电力公司实施DSM项目的法规。美国在1992年就要求将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入到《全国能源政策行动法》中。而许多国家在经过电力重组后,电力公司被强制性地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工作。颁布资金机制、电价设计等行政法令鼓励电力公司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计。

2.2 完善的资金机制和激励机制很多国家制定了促进DSM的资金机制,如系统效益收费和能源相关税收等。系统效益收费是指按一定比例附加在所有电力用户的电价上。

2.3 能源服务公司的作用能源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在中国简称EMCo)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指的是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按照合同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服务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的公司实体。在美国,50%以上的节能改造业务由能源服务公司完成,成为该国的节能领域最主要的推动力和运行机制之一。

3我国DSM的发展及建议

3.1 DSM在我国取得的成绩我国自实施DSM以来,有很多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效益。1992年,深圳电网在照明方面、空调方面、电动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需求侧管理措施,至2000年实现年节约电量970GWh (占全市总用电量的3.9%),削减高峰负荷457MW(占全市峰荷电量的9.1%),需求侧管理仅用1/10的电力建设投资成本(约3.3亿元人民币)就避免新建一座600MW的电厂;1997年8月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与胜利油田管理局合作,开展了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需求侧管理的试点研究与示范工程,实践效果显著,电力拖动示范工程削减峰荷1826kW,一年节电1447万千瓦时,直接节电效益564万元,“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削减峰荷1670kW,一个季度节电96万千瓦时,直接节电效益67万元;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成为世界上利用太阳能发电量最多的建筑群之一,整套设备年节约电费高达4578000元,按设计使用15年计算,这套太阳能系统将节约13743万千瓦时电,节省电费6867万元。  3.2 对我国实施DSM的建议我国DSM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低效率、高电耗的生产能力和民用设施仍在迅速增长,我国终端用电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实施势在必行。

①加大宣传,转变观念。DSM的概念引入我国较晚,对于大多数居民用户来说,并未普及。首先,相关的电力监管部门应该增强服务意识,服务于大众、企业、社会,主动了解、分析电力市场,从政府纵观全局的角度制定出综合资源规划方案。其次,在我国,能源观念相对来说较淡薄,作为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人们树立良好观念。DSM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而,增强社会民众的节能观念,是DSM成功实施的基础条件。再次,应大力宣传环保,我们做的许多公益广告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人们的环境意识还远远不够。

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是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有效进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些节约能源的法规,并将于2011年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但还缺少相关的法律制度。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明确需求侧管理的实施主体、工作原则,使需求侧管理在我国逐步法制化、规范化。同时,各相关部门应贯彻执行《电力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法规,逐步促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③制定有效地激励政策。建立公益性的专项资金可以为需求侧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资金可通过适当渠道解决。积极发挥电价的杠杆作用,可以扩大峰谷电价、丰枯电价、季节电价的价差以及实施范围,可以研究制定分时电价、可中断可减小负荷电价、超电价以及尖峰电价等。产业政策方面,可以适当鼓励节电、调荷产品和设备的开发和应用。④加大研发新技术,作好终端节电。我国的终端节电潜力巨大。我国的钢铁等耗能高的企业,应优先选用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节电新技术、新设备;我国很多大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都有可供回收利用的余热、余汽,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有利于提高企业能源综合利用的水平;企业应采用先进的照明技术和照明灯具,采取对原有照明设施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减少企业用电量;在大型企业中,采用企业电力能源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各用电点负荷状况实现实时监测,为企业内部达到电力负荷平衡提供技术支持,为进一步提高能源动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可靠性,提高能源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提供保障。

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意义深远,在我国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在更广泛地区域,更完善地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使我国电力能够持续、稳固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鸣.电力需求侧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2]国家发改委美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培训团.美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培训报告[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10(4):1-5,12.

篇5

一节电市场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节能节电是国家政策导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继推出,《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和《关于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政府机构节能行动倡议》等专项政策法规的颁布,及建立的全国性节能宣传活动制度(每年11月组织全国“节能月”活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一种全新的节能服务机制),以及每年政府在节电推广上的投资举措都已表明:节电对于政府来说是势在必行,这无疑为节电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宏观需求和有利的政策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第一章第四条明确指出:“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第四章第三十二条指出:“国家鼓励、支持开发先进节能技术”;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鼓励、支持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指出:“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照这一指导思想,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制定和了节能、节油等8个可持续发展相关规划。“十五”电力节能目标规定:第一,进一步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把节能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加大对节能科研、节能示范工程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第五,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支持鼓励节电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开发、应用。

各地方政府为了用电的安全和减轻电网的负担,纷纷推出各种推出节电方案。积极倡导开展节电技术改造活动,积极应用先进高效的节电技术和产品。对节电重点技术开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还会对节电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给予贴息。北京、山东、浙江等20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地方性节能法规,有的地方还成立了节能执法机构。《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节约用电管理办法》、《江苏省节能监测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等相续颁布。在去年的“中国节能高层经济论坛”上,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联合发出了《政府机构节能行动倡议书》。与此同时,中国50家大企业也发出《企业节能倡议》,呼吁大家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有关方面同时也向全市市民发出节电倡议,针对高耗电用户出台用电“制裁”措施,具体包括要求用电大户限时改进生产工艺设备,以及采取蒸汽制冷、余热回收等节能措施。而对于积极应用高效节电技术和产品的大户,推行节能产品标识认证,对此类大户的项目给予政策扶持。

2.经济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以百分之八点多增长,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能力也在加强,刚刚过去的2003年,尽管有非典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仍然取得了GDP增长9.1%的好成绩。但是,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能源、部分原材料紧张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部分地区水情、气候的异常变化,全国用电量超常增长,去年用电量连续17个月平均增速超过15%。中国用电量正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1990年中国发电量为6212亿度,2001年增加到14330亿度,10年翻了一番,2003年的用电量接近16000亿度,到2020年则将达33700亿度,去年以来中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而导致缺电范围不断扩大。根据国务院最近统计的数据,目前全国电力供需缺口达到1000万千瓦,自去年6月份至年终,有21个省市区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限电情况,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用电大省,甚至包括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省,水源充足的青海省均不断出现拉闸限电的尴尬。一时间,“电荒”突然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障碍之一。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有专家预测:200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更加严峻。

在“电荒”日益严重的情形下,许多地方正常的经济活动已受到极大冲击。有些地方要求宾馆饭店、大型商场、超市、娱乐场所等商业用户在用电高峰时段限制一半制冷设备的用电负荷,晚上高峰期间的灯箱霓虹灯等广告一律停止,以最大限度让电于民。一些公司为了让电于民,部分生产线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在江苏200多家高耗能的钢厂、化肥厂等企业,被令在近3个月用电高峰期间检修。上海有关部门呼吁居民把空调调高一度以便缓解缺电压力。同时有800家企业调整厂休错开用电高峰,300多家企业避峰让电,近千家企业被限电。从湖南长沙到浙江杭州,部分街区的路灯甚至红绿灯都被迫关闭,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为了缓解电力压力,国家发改委在2003年12月21日下发了关于调整电价的通知,决定于2004年1月1日起适当调高上网电价、销售电价,每千瓦时统一提高0.8分钱,并且今后新增电量不再实行优惠电价.

分析“电荒”影响经济发展真实原因,其主要表现在:A.电力生产没有跟上迅速发展的经济需要,还有由于长期以来电力缺乏竟争,从而导致电力发展的不均衡。经常出现电力短缺,降低了生产率,并导致社会经济和生活不便,问题是如此普遍以致许多地方报纸象预报天气一样经常性发出计划性的停电通知。近年来电力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比例逐步下滑,而建设速度放慢的同时,需求却不断上升。从2000年到2002年,电力需求增速平均10%左右,高于同期发电装机增长速度约4.3个百分点。B.高耗能行业增速过高,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拟建和在建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市场需求,且对环境、资源、能源等造成较大压力。C.还有由于国家关停小窑煤有关政策的影响,部分发电厂电煤供应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有专家分析,未来15年,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快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能源供应的充足,而电力是主要的能源,因此节电显得非常重要。在巨大的反差之间,留给节能节电这一朝阳产业巨大的商机。

3.自然环境

首先是受到发电资源的制约。能源的开发和控制是一个经济性的课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没有那一个国家不在奋斗寻找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方案,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解决能源的问题自然也落到了能源控制节能上,电能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方式,也是能源中最主要的组成方式,因而有人说:要节能,关键在于节电。

在中国,对节电控制的需要尤为更要,因为中国正面临着长其性的电力短缺和紧张,中国目前电力缺为9.9%,到2010将剧增到15%(日本能源研究所一次研究报告),并且中国电力来源的结构也对未来的电力市场造成巨大的潜大威胁。

电力来源所占比例

火力发电80%

水力发电15%

核电5%

从上表可以看出,火力发电是力力的最主要来源,由于现实储量等原因,我国现阶段发电的一次能源仍然以煤为主,一次次的“煤电”三急和国家关停小煤窑政策的影响,电力成本将因此不断上扬,最终将分担到消费者头上。2004年来电价的上涨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近年来气候因素也来捣乱,导致随机性缺电使电力供应雪上加霜。高温、干旱、江河来水少导致了负荷上升,而干旱来水少导致水库蓄水量减少,水力发电受到很大影响。

其次,节能与环保密切相关。石油、煤炭等都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中国在能源特别是在能源的最主要利用形式电力方面的利用率却很低,存在触目惊心的浪费形象。资源的相对不足与严重浪费之间形成强烈反差。我国的经济今后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资源短缺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出来。煤炭转化为电力的比重还很低,只有48%左右(美国90年代的水平为86%,英国为76%);同时,煤炭也是石油系燃料中最“脏”的原料之一,意即SO2和CO2的排放比例较高。所以,通过用户侧节电产生效能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费量和负荷水平,从而减少新建电厂投资和一次能源消费量,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相当于创造了一种完全“绿色”的能源,或者说“绿色”的能源消费方式。正因如此,目前全球对节能节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已经成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而更有效地利用每一度电、每一桶石油比开采更多的煤和石油更具经济和生态意义。

4.技术环境

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超标准耗能,是指用能单位超过国家、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节能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能源效率、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使用能源。

第三条对单位超过限额标准用能的实行加价,以能源基准价格为基础,按照以下标准征收:

(一)超标准10%以内,超耗部分加价1倍;

(二)超标准10—20%(含10%),超耗部分加价2倍;

(三)超标准20%以上(含20%),超耗部分加价3倍。

能源基准价格为:电每千瓦时0.6元,标准煤每吨500元(原煤和其他能源按国家规定折算为标准煤)。能源基准价格由市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省规定和能源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第四条超标准耗能加价费按照单位产品实际消耗能源量与限额标准的差额,分别乘以核算期内合格产品产量、能源基准价格以及相应的加价倍数计算。

其中,产品所消耗能源是电能的,直接按电能计算加价费;所消耗能源是电能以外其他能源的,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折算系数,折算为标准煤计算加价费。

第五条超标准耗能加价费由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县(市、区)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受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征收本县(市、区)辖区内企业超标准耗能加价费,并全额上缴同级财政,作为政府节能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由财政、经贸、价格主管部门共同监督使用,主要用于支持节能技术产品的研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奖励。

县(市、区)征收工作不到位的、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的,由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征收,并缴市级财政。

第六条县(市、区)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核实用能单位相关数据,对超耗能源的品种、数量等相关项目和参数进行审核和确认后,出具《超耗能加价计算报告书》,报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后,下达《征收超标准消耗能源加价费告知书》。

第七条超标准耗能单位应当在接到《征收超标准消耗能源加价费告知书》20日内,通过非税收入代收银行上缴到指定的财政专户;逾期不缴的,每日按征收超标准耗能加价费总额的3‰缴纳滞纳金。

第八条超标准耗能单位对节能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征收超标准耗能加价费决定不服的,可依法向上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或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九条超标准耗能单位逾期不执行超标准耗能加价费缴纳决定,又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节能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条对超标准耗能单位除实行加价政策外,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时责令超标准耗能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在规定期限内超标准耗能单位能耗情况仍未达标的,依法责令其停产或关闭。

第十一条超标准耗能加价费按政府非税收入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从事超标准耗能加价费征收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由主管机关或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已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的部分高耗能企业,其用电暂不实行超标准耗能加价。

篇7

[关键词] 节能减排;能源统计;建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24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40- 02

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国家从法律层面将节约资源明确为基本国策,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先后了一系列节能指令,规定、条例等,加强了对能源管理工作的指导。研究和采用先进的能源管理方法已越来越引起各级能源管理部门和企业的重视。

能源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统计研究能源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和其他统计一样,不仅是反映和认识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管理国家和企业经济活动,并实行监督的有效工具。同时,又是构成信息和制定方针、政策、计划的基础。企业能源统计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能源的分类;计算能源的生产量、消费量、加工转换量、库存量、损耗等能源统计基本指标,据以分析能源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以及能源供需的平衡关系,正确计算能源的利用程度、消耗水平、经济效益指标,以分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潜力。为了适应能源形势的要求,当好企业能源决策的参谋,我们有计划有目标地做了几项工作。

1 永煤集团能源统计工作现状

1.1 能源统计逐步受到重视

国家出台了《节约能源法》、《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各省、市、地区也试图在节能减排上做出大文章,各种“节约能源办法”、“节能减排目标”、“加强能耗监测”等文件规定层出不穷。目前,我公司已形成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且实现了“三化管理”,成立了能源管理机构,指定由技术中心专门从事能源宏观监测管理工作,基层各子公司、直属单位均指定了专(兼)职管理机构,从上到下指定了节能减排专(兼)职负责人及有关人员。能源统计工作也正逐步受到各子公司、单位的高度重视,形成了近百人的能源统计队伍。能源统计已经不再是一个附属于大工业统计下的“小专业”了,而是被高度重视的相对独立的重点“专业”,由专部门专人负责。

1.2 能源统计管理体系及网络信息化已基本建立

集团公司根据统计局能源报表填报要求,结合各单位生产实际,编制了“能源统计管理办法”、“能源统计报表制度”、“能源报表审核要点”等规章制度,按照原煤生产、洗煤、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板块编制了能源消耗台账,根据GB/T 13234-1991《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编制了集团公司能源消耗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了集团公司能源统计管理体系,使能源消费统计指标设置得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各子公司、直属单位还根据生产工序环节,绘制了统计管理流程,规定了能源统计管理办法,建立了统计网络,为及时、准确地采集能源消耗数据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公司将统计工作纳入了节能减排考核之中。

引进并应用Lemsun能源统计软件,各类统计数据及报表实行了电脑网络化管理,每月2日前,各单位通过能源统计软件上报能源报表,公司能源统计人员根据审核要点逐单位逐表逐数进行审核,发现疑问及时更正,确保数据准确无误,提高了统计工作效率及其准确度。

2 能源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统计范围不全,数据不准确

公司能耗情况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本部各子公司、单位的能源购进、消费、库存情况,对省内的部分子公司及省外公司能源统计工作无法正确反映,全公司综合能耗统计尚不健全,单位GDP综合能耗尚无法较准确地计算。原因在于:①他们的能源管理基础差,能源统计工作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②部分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认真研读学习公司的能源统计制度和能源统计知识,对一些数据估算、冒算,随意性很大,统计报表认识不深刻,随意统计填报;③没有建立完善的计量、统计体系,统计数据缺乏可靠性,能源计量仪表配备不齐、不准,给能源统计造成困难;④统计报表时效性较差,不能及时上报报表,导致集团公司汇总数据不全。

2.2 统计服务职能难以正常发挥

目前,部分单位的能源统计工作只是对生产消耗的能源作统计,而没有把统计的结果反作用于生产。能源统计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由于部分单位可供使用数据不全,缺乏完整性,能源整体统计不清,难以为公司领导提供准确的能源统计资料,难以为指导经济工作和能源供给提供科学的依据;由于缺乏这种全面系统的统计数据,不能顺利开展能源对经济产生的成果和趋势分析,不能为决策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

一些单位在能源报表的编制说明中对能源统计分析不深刻、不全面,只是对数据的增长、降低的简单统计,没有分析原因、查找节能点,没有达到对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进行预测和控制,达到最经济、合理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

3 进一步提高能源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能源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寻求能源统计解决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要加强能源计量工作。能源计量是能源统计的保证,是基础工作的基础。没有齐全的能源计量仪表,能源在流通过程中每个环节准确的数量变化和消耗便得不到反映,能源统计就无法进行。团此,加强计量工作,保证量值的准确、完整、统一、平衡是能源统计的关键。

(2)要以《节约能源法》为依据,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要完善能源消耗奖惩制度,开展能源审计,把节能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员工业绩考核范围。

(3)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素质。作为节能工作者,要把工厂的能源管理、统计分析、能源技术、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搞好,又要及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责任很大。掌握一定的能源管理基础知识、统计原理、能源经济理论是搞好节能工作的必要条件。面对困难,我们主动向行家请教,自学能源管理、统计分析、节能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理论书籍,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同时,深入基层了解,核实第一手资料的正确程度,对每月送上来的报表首先进行认真整理,严格审核,发现问题立即反馈到基层,使统计资科、数据准确客观。然后再按照台账的要求,进行分类、分组、分指标,并进行指标汇总和必要的加工换算。经过科学地综合使它系统化、条理化,变为能够反映能源总特征的、我们所要的综合数字资料。对有争议的问题及时探讨、解决。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使每个统计员的业务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另外,还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灵活掌握能源统计软件的操作。

各子公司要为能源统计人员配备单独的计算机等先进的统计设备,使能源统计工作适应公司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公司生产经营服务。

(4)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是能源统计工作的基点。各子公司、区队、分厂、各用能部门都要建立能源统计台账,各作业区、工段、站、主要耗能设备等都要建立能源消耗原始记录,按时报送和传递能源数据和能源统计报表。

(5)各单位统计人员学会一两种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能源统计的深入分析能力。

篇8

第一条为推动公共机构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根据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和《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县行政区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以及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办法所称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第三条县机关行政事务工作的机构(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在县政府管理节能工作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县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负责机关事务工作的站所、科室监督管理本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并指导和监督下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教体、科技、文化、卫生等系统主管部门,在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指导下,开展本级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第四条公共机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节能工作全面负责。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节能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节能宣传教育和岗位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培养节能习惯,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第五条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普及节能科学知识,提高全员节能意识。

第二章节能规划

第六条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全县公共机构节能规划,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负责机关事务工作的站所、科室应当根据全县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制定本单位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并按年度将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进行分解落实。

第七条公共机构应当结合本单位用能实际和上一年度用能状况,制订年度节能目标及措施,并于每年前报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备案。

第三章节能管理

第八条实行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公共机构的重点用能系统、设备的操作岗位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第九条公共机构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实行能源消耗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建立能源消耗监测制度,并配置必要的监测器具。

第十条公共机构应当会同本级统计部门,建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管理制度,加强能耗数据分析,定期统计并公布能源消耗状况,并报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一条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县公共机构能源消耗信息化管理监测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二条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以用能人数和办公面积为基础,结合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特点,区分类型,综合考虑,确定和公布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并监督公共机构在能源消耗定额范围内使用能源。公共机构应当在能源消耗定额范围内使用能源。财政部门根据能源消耗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第十三条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公共机构进行能源审计,超出能源消耗定额标准的应当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措施。

第十四条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维修改造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安装用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优先选用节能效果显著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设计和建造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进行改建、装修、加固时,必须同时考虑节能改造的内容,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实施节能改造,应当进行能源审计和投资收益分析,明确节能指标,并在节能改造后采用计量方式对节能指标进行考核和综合评价。

第十五条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政府采购名录中的节能环保产品、设备,不得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第四章节能措施

第十六条建立节能联络员工作制度,公共机构应当指定专人任节能联络员,建立能源消耗统计台帐,如实记录能源消耗原始数据,分析能源消耗情况,按时报送能源消耗统计资料和本单位、本系统节能工作信息。节能联络员应当接受节能业务培训。

第十七条公共机构可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节能服务机构进行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

第十八条公共机构选择物业服务企业时,应当考虑其节能管理能力,并将其提出的具体节能管理措施作为重要的参考条件。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时,应当载明节能管理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并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物业服务公司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第十九条公共机构应当加强本单位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保养、巡视检查,推行节能措施:

(一)变配电等特种设备管理,应当建立年检和巡检登记制度,减少无功能耗,确保用电设备正常运行;

(二)日常办公应加强用电设备的管理,建立巡查制度,减少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减少使用一次性水笔和茶杯;减少日常办公纸张用量,提倡双面打印,提高纸张利用率;

(三)除有特殊温度要求的区域外,空调系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室内温度控制的标准。加强维护保养,每2年清洗一次;

(四)在公共区域推广应用智能调控装置,严格控制夜间泛光照明以及装饰用照明;

(五)集中供热的建筑应当分步骤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收费;

(六)高层建筑电梯应当实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设置电梯开启数量和时间;

(七)网络机房、食堂、开水间、锅炉房等部位的用能情况应当重点监控,科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耗;

第二十条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

(一)按照规定的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

(二)加强公务车辆的使用管理,全面实行IC卡定点加油、招投标车辆保险、定点维修等制度;

(三)建立公务用车油耗台账制度,定期统计并公布单车行驶里程和耗油量状况,推行单车能耗核算制度;

(四)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服务社会化,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第二十一条公共机构应当按照节约型机关建设的要求,加强网络信息化,推行无纸化办公,采取减少会议数量、缩小会议规模、缩短会议时间、健全完善电视电话会议、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措施,降低能源消耗。

第五章保障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公共机构节能考核办法,建立公共机构节能考核奖惩机制。

对在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中做出显著成绩,以及检举严重浪费能源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表彰。

第二十三条财政部门应当将公共机构节能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用于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节能改造、信息服务、宣传培训、保障奖励等。

第二十四条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公共机构节能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落实情况;

(二)能源消费计量、监测、统计和报告情况;

(三)执行能源消耗定额标准和能源审计情况;

(四)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情况;

(五)能源管理岗位设置以及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

(六)用能系统、设备节能运行情况;

(七)实施公共机构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

(八)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和油耗情况;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节能监督检查事项。

第二十五条对于节能规章制度不健全、严重超额使用能源消耗定额标准的公共机构,应当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并设立节能举报电话,对举报情况及时调查处理。

第二十六条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应当履行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赋予的职能,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公共机构节能的监督管理,对违反《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规定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并由有关部门对公共机构负责人依法予以处分。

第二十七条公共机构违反规定超标准、超编制购置公务用车,或者拒不报废高耗能、高污染车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查处,并按照有关规定,对车辆采取收回、拍卖、责令退还等方式处理。

第二十八条公共机构使用能源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不能充分说明理由的,由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机构予以通报,并会同有关部门下达节能整改意见书。

第二十九条负责公共机构节能的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中、、,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9

关键词:工业锅炉;节能潜力;热效率;自动化控制;节能途径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近年来能源消费急剧增加。随着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以及环保需要。国家号召实行节能减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9年5月26日第116号令《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督管理办法》,并从2009年9月1日开始实施。该办法从为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审查和监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降耗出发而制定的。并规定由地方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该办法从高耗能特种设备的生产和使用两个重点方面来确保生产和使用的高耗能特种设备符合能效指标的要求。据统计,我国现有燃煤工业锅炉总数接近55万台,其中约85%为燃煤锅炉,耗煤量约4亿吨每年。我国目前工业锅炉能源资源浪费极度严重,因此节能潜力巨大。在受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及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工业锅炉能耗浪费主要表现在:锅炉的效率低下,煤质差,排烟温度高,系统自动化控制水平低。冷凝水综合利用率低等多方面的因素。

1.锅炉容量小、热效率低。由于受成本等因素影响,管道蒸汽的价格居高不下,热电联产比重低。大多数工业锅炉在低负荷下运行,且在设计制造时为防止尾部受热面腐蚀和堵灰而造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排烟温度升高,而且还污染了环境。

2.煤种多变、煤质差。工业锅炉的燃煤受供应商及季节等影响。煤种的颗粒度、热值、灰分等无法保证。而锅炉中的层燃锅炉对煤种的适应性较差,当煤种发生改变,其燃烧工况也相应发生变化。影响了锅炉热效率。

3.排烟温度高,污染大。按热平衡计算,排烟热损失Q2是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约占10%或更高。如排烟温度能下降15℃,即可提高热效率1%。企业所使用的有机热载体锅炉燃烧方式以层燃为主,其排烟温度长期在300~350℃。大量的热量和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氮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热量损失严重。

4.锅炉运行自控装置水平低。在用工业锅炉普遍未能配置运行检测仪表,操作人员在调整锅炉燃烧工况或负荷变化时,由于无法掌握具体数据,不能及时根据负荷变化调整锅炉运行工况,锅炉,电机的运行效率受到限制而浪费能源。

5.锅炉水质超标,水质不符合要求。依据GB1576-2008《工业锅炉水质》标准规定,在用工业锅炉均应安装水处理设备或锅内加药装置,但受司炉工违章操作及钠离子交换器不正确使用等因素造成大部分的工业锅炉水质严重超标,在锅炉内形成水垢。水垢的导热系数约为1.2W/m・℃,1mm厚水垢相当于10mm厚的钢板热阻,水垢影响传热会浪费大量燃料。以一台4 t/h锅炉为例,燃料为AⅡ,每小时消耗为740Kg,如果积有1.5mm厚水垢,则每小时浪费约22Kg。以全年运行6000h计算,则浪费煤132t。以当前煤平均价800元/t计算。企业浪费人民币约105600元。

6.锅炉受热面结焦、积灰严重。工业锅炉所采用的燃料品质参差不齐,粘结性物质增多,锅炉受热面结焦、积灰严重。面前清除结焦、积灰的主要方法为人工清理。但由于结焦、积灰成分不同以及受锅炉结构制约,效果不明显。

7.部分立式锅炉和蒸汽管道没有进行保温。没有保温会增加散热损失。而且从安全角度上考虑应当对管道保温。

针对以上这些出现的问题。质监部门可以采取定点试行的方式来推广。

1.推广区域集中供汽。工业锅炉密集的工业区采用集中供汽。质监部门应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既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又解决了企业生产场地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2. 稳定煤种和提高煤质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以下措施,在一定范围内可使煤种煤质得到稳定:(1)燃煤用户与煤炭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煤关系,避免在流通环节中出现人为的不可控混煤现象;(2)完善燃料煤燃烧性能的评价,为锅炉的设计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并为动力配煤提供基础;(3)有条件的地区可集中建立动力煤配煤厂,通过燃烧特性相似的煤炭配合达到燃煤煤质要求;(4)对新开发煤炭的燃烧性能进行全面评价,并确定适宜的燃烧技术;(5)对混煤进行定性、定量鉴别,以主动应对煤种、煤质变化。

3. 在锅炉运行中为了减少排烟热损失,应在满足燃烧反应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保持较低的空气系数,应尽可能避免燃料室及各部分烟道的漏风,以降低排烟热损失。排烟温度也不是越低越好,因为太低的排烟温度势必要增加锅炉尾部受热面,这是不经济的;同时还会增加通风阻力,增加引风机的电耗;此外过低的排烟温度若低于烟气露点以下,将会引起受热面的腐蚀,危及锅炉的安全运行。最合理的排烟温度应根据排烟热损失和尾部受热面的金属耗量与烟气露点等进行技术经济核算来确定。对部分排烟温度高的企业推广加装余热回收装置。用热管换热器回收锅炉烟道余温。尤其对有机热载体炉的尾部高温烟气进行二次利用,使烟气温度降至150℃~200℃. 且从对锅炉吹灰、清除烟垢,以及采取其它一些有效的措施,保持受热面清洁,最大限度地提高传热效率,充分吸收利用炉膛中燃煤的热量,从而降低了排烟温度,提高锅炉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

4.对于工业锅炉控制系统改造主要从锅炉的负荷要求出发,实时调节给煤量、给水量、鼓风量和引风量,使锅炉经常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将原来的手工控制或半制动控制改造成全自动控制。这类改造对于负荷变化幅度较大且变化频繁的锅炉节能效果很好,一般可达到10%。

5.推广工业锅炉水处理技术。当前工业锅炉普遍采用的是锅外化学处理和锅内加药两种方式。锅炉的工作条件是一个恶劣的复杂环境,锅炉在运行时,水质不良对锅炉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因此必须做好工业锅炉的水处理工作,这就需要提高水处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加强水质监督工作,采用合理的水处理方法,使工业锅炉的水质严格符合GB1576―2008《工业锅炉水质》的要求,从而防止锅炉的结垢和腐蚀,确保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

6.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在当前能源价格高居不小的情况下,指导企业进行生物质、油改气、煤改砻糠木屑等燃料工程。据统计,水煤浆和天然气其热效率到达95%以上。

最后,从事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测试的检验检测机构在发现企业其特种设备耗能严重超标的情况下,应及时告知使用单位,并报告所在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地方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尽快淘汰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规定淘汰产品目录的特种设备。对于使用单位的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不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和标准要求的,使用单位应当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整改或者节能改造。政府还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尽快出台制定鼓励节能减排和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具体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对锅炉等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充分发挥企业节能减排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完善和落实锅炉使用单位节能减排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并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推行锅炉节能服务工作,全面开展锅炉能效测试工作,充分了解锅炉经济运行状况,找出能量损失的原因,以便更好的发现提高锅炉效率、减少能量损失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新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11

篇10

关键词: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正式规则;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326-03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就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在破解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难题时,作为矿产资源有效供给的主体,矿产企业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因素,广义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产权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约束、激励和凝聚等根本性作用也是不可替代和削弱的。矿产企业的产权制度根据涉及的范围分为宏观产权制度和微观产权制度,前者就特定国家、地域内矿产资源产业的社会产权关系作出规定,后者则在前者的框架下就企业范围内的产权关系作出具体性的制度规范。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的基础性地位,不仅决定了它在整个矿业经济产权制度建设中的重要性,而且决定了它从根本上影响着矿产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二五规划纲要》论述的“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有效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矿业权,促进矿业权合理设置和勘查开局优化,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是中国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亟待解决的内容。现有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的正式规则,即相应法规体系能否满足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其效率水平如何,则是这一内容的基础组成部分,值得关注、研究。

国内对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效率的研究,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结构;矿产资源产权明晰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关系;矿业权市场建设与管理。文献显示,从正式规则角度分析中国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效率的研究尚不多见,识别、把握中国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主体结构和基本功能上的缺陷,为其修订、完善指明方向,有利于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尤其是其中“矿产资源有序开发、节约利用、环境友好”指导思想在矿产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贯彻执行,提供有效的产权制度保障。

二、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的构成与效率水平分析

理论上,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的正式规则,即法规体系构成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家规定的正式产权约束,包括有关矿产资源产权形成、产权界定、产权经营、产权转让、产权收益和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性规则;二是矿产资源产权实施机制中的程序部分。这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则、程序,体现在从宪法等法规中相关的产权条款、直到各级政府及其矿产主管部门制定的、与矿产资源产权关联的行政性文件上,它们共同规范着人们和组织的行为,构成了中国矿产资源勘探、开采企业宏观产权制度的基础和主体框架,其内容、结构和功能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的效率水平。

(一)中国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的正式规则构成

中国现行的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的基础是以《宪法》为约束,以《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的行政法规为主体,以《物权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民法通则》等法律为有效补充,在国家大法、部门法规和地方法规三个层次上不断完善的矿产资源法规体系。

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矿产资源法》,明确了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所有权的主体,强化矿产资源的统一管理;在审批登记管理、权利人资格和地位、流转等方面完善了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管理的基本制度,增加了探矿、采矿的资质条件,明确了采矿权人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制度,规定了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的制度,确认了探矿权、采矿权的财产权属性;强化了地矿行政管理职能,赋予市、县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行政处罚权,强化了上级地矿主管机关的行政监督权;完善了法律责任制度。

1998年2月12日,国务院分别以第 240号、241号、242号令了《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矿产资源法规体系奠定了基础。这三个行政法规在实践中被广泛称之为《矿产资源法》的“三个配套法规”。后来国务院又颁布了一些相关政策、通知,形成了国家层面的行政法规。

而国土资源部的一系列矿产资源的法规,则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环境保护部出台的、有关矿业权价款征收减免、矿产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一起,构成中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部门法规。

(二)中国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的效率分析

中国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的效率既取决于各个单一制度的有效性,更决定于整个产权制度“束”即法规体系内结构与功能的耦合水平。

1.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体系中各单项规则的效率水平。根据柯武刚、史漫飞(2000)的解释,制度效率取决于制度的“普适性”。普适性是指制度是一般而抽象的、确定的和开放的,即:制度不应在无确切理由的情况下对个人和情境实施差别待遇;制度应当是简单而确定的,对违规的惩罚应当得到清晰的传达和理解;制度应当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总在变化的规则难以被了解,应当稳定,同时必须要有一点调整的余地,以便允许行为者通过创新行动对新环境做出反应,避免制度僵化的危险。

分析《矿产资源法》以及《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基础性法律、法规普适性效率,发现《矿产资源法》各种处罚额度的不确定性、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的相关规定不明确、减免办法不具体;同时“禁止将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不合适宜。《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采矿权可以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有偿取得” 指向不明,而采矿权使用费1 000元/平方公里·年(各类数据)适应性低。诸如此类等等,这些基础性的法律法规在确定性、开放性方面存在的明显缺陷,会直接导致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低效率水平。国家级法律法规如此,部门法规、地方法规受立法水平、职能权限、地方利益等因素的制约,这类非效率问题更加严重。

2.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束”的效率水平。制度“束”是由不同制度安排构成的系统,它的效率除了取决于构成这一结构的各单项制度安排的效率,还受到制度配置状况的影响。制度配置,是指在一个制度系统中各项制度安排之间应当相互协调和匹配,以使整个制度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研究各种制度安排间的层次、关系、影响以及相互协调等问题,确定制度的最佳结构。制度束中单个制度安排的结合状态有三种情形,即制度耦合、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制度耦合是一种制度结构系统高度有序,各种制度安排之间协调一致的状态。而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则是制度结构中存在大量矛盾和漏洞的状态。当制度结构中存在制度冲突和制度真空时,制度结构的整体绩效就会被削弱。因此,要提高制度结构的绩效与效率,关键之一在于做好制度配置,克服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实现制度耦合。

从现行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法规体系内各单项法制定、颁布、实施的时间看,最早的是1986年的《民法通则》,最近的是2007年的《物权法》、2009年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2010年《关于建立健全矿业权有形市场的通知》,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法规体系时间跨度逾二十年,多项法规各自分布在完全不同的立法时空上,其内容上的相容性、一致性,功能上的耦合性需要关注。而要适应《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法规体系所表现出来的、整体上的开放性和完备性更加重要。

而现行制度中存在的、有关“小型和小小型矿的产权、矿山企业承包制中产权、矿地产权与其他土地产权的优先顺序、《矿产资源法.》实施前无偿出让的矿业权的流转”等制度的真空状态。同时,《民法通则》只规定了采矿权,探矿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并未在立法上予以承认,这与《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探矿权具有事实上的民事权属性相矛盾;《矿产资源法》认为矿床勘探报告及其它有价值的勘查资料,按照国务院规定实行有偿使用,又与《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的探矿权人有汇交地质资料的义务相冲突。不同层次法律、法规(即“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矛盾,与前面所论及的、单一制度的非效率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其总体效率水平的下降,具体表现为矿业产权流动性较差、矿产资源利用率较低。

矿山用地复垦率以及矿产企业矿业权流转、矿产资源回采率等方面的统计数据验证了上述分析。据统计(国土资源部,2008),截至2007年底,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2007年土地复垦率不到12%,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土地复垦率是65%。同样,截至2007年全国仅有20多个省以市场竞争方式实现有偿出让制度,15万个矿企中仅有2万多个是通过市场机制取得采矿权的。

关于资源回采率,以中国主要能源资源煤炭的开采为例。2004年,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全国煤矿平均采区回采率为64%,平均矿井回采率为46%。2007年,中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30%,而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资源回收率能达到80%左右,中国煤炭回采率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0%。(下转332页)

(上接327页)

三、结论及启示

首先,单一法规普遍存在的确定性和开放性方面的缺陷,严重削弱了单项规则的“普适性”效率,修改、完善势在必行。其次,《物权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与《矿产资源法》等国家大法中居民环境权的确立,矿业权属性的完备,矿地使用权与其他土地使用权优先顺序以及地役权的确立等,已经成为中国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正式规则效率提升的瓶颈,是改革的关键所在。有关小型矿、小小型矿产权制度是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予立法。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如矿山企业承包制中产权流转制度的合法化,是提高宏观产权制度体系效率的有益补充,不能忽视。最后,“下位法”与“上位法”内容上的一致性、功能上的耦合性,是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体系功能实现的基础保证。

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矿产企业资源开发利用中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主旨的贯彻实施,矿产企业宏观产权制度正式规则,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是基础,也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文博.论经济分析中的效率评价标准与价值评价标准[J].经济研究,1996,(12).

[2] 袁庆明.论制度的效率及其决定[J].江苏社会科学,2003,(3).

[3] 胡川.产权制度的分层、构成及其多维度变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4] 胡川.宏观产权制度变迁促使产业组织演进的规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

[5]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 赵德起,林木西.制度效率的“短板”理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

收稿日期:2012-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