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经济运行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县域经济运行分析

篇1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据初步测算,1-6月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0.7%,完成年计划的44.3%,较上年同期回落6.1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9亿元,同比下降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96亿元,增长15.6%。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主要呈现“三稳四忧”的特点。

“三稳”: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今年以来,我县努力克服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低温冰冻灾害和动物疫病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全面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较大恢复,农业生产形势保持稳定。1-6月,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50亿元,同比增长2.2%,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升,达到了11359公顷,增长3.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01公顷,与去年持平;蔬菜播种面积为4811公顷,增长5.9%;中药材播种面积为574公顷,增长18.4%。二是农产品产量回升。油菜产量达到1053吨,增长17%,增幅为近年少有;全县春茶产量预计为1085吨,增长21.9%,产值达到8680万元;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特别是生猪生产势头较强劲,6月末,全县生猪存栏3.13万头,家禽存栏52.94万羽,肉类产量2947吨。

(二)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1-6月,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亿元,增长27.1%,增幅同比提高了9.2个百分点。新58省道效应显现,消费热点不断呈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汽车等行业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消费环境改善,消费市场较为活跃,县级市场零售额3.11亿元,增长23.7%,县以下市场零售额为2.62亿元,增长31.3%。旅游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1-6月,旅游接待人数35.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1.54亿元,分别增长30.3%和68.4%。

(三)财税金融运行平稳

1-6月,实现财政总收入1.76亿元,增长13.2%,完成年度预算的5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增长18.3%,完成年度预算的58.1%。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稳步增长。到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97亿元,比年初增加5.69亿元,增长16.1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3.05亿元,比年初增加3.58亿元,增长11.8%,居民储蓄意愿增强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和楼市不稳定所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48亿元,比年初增加2.35亿元,增长12.26%。

“四忧”:

(一)工业经济增长高位回落

1-6月,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9.05亿元,增长15.6%,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20.5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放缓,原因:一是前两年工业增速快;二是受今年工业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和产品利润大幅减少而滞销或减产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5.35亿元,增长19.4%,规上产值实现增长主要得益于浙江中辰不锈钢有限公司于去年11月建成形成新增产能,其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41.9%。企业效益受人民币持续升值、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影响,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导致企业盈利空间缩小,效益下滑。矿产品、橡胶塑料制品、不锈钢产品产值分别增加27.8%、11.1%,42.6%;发电量、竹木制品及玩具、绿色食品分别下降2.6%、6.2%、25.2%。

(二)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严峻

1-6月,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受国家宏观调控、新开工项目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全面下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4亿元,下降22.7%,仅完成年度计划的23.6%,其中全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07亿元,下降32.9%,工业性投资下降13.5%,基础设施投资下降62.1%,农村投资下降68.7%。17个县重点工程建设进展不一,累计完成投资1.1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2.9%。但重点工程中计划投产项目进展顺利,今年计划投产项目共7项,已完成投资407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51%,雅阳连接新58省道公路、新城大道工程基本完成,并投入试运行;泰顺县城关引供水工程、彭月产业基地引供水工程工程量已完成60%以上,其它13项进展情况均不理想。

(三)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

去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创出新高,今年1-6月CPI平均涨幅达到7.9%,从全国变化的趋势来看,物价形势严峻,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受宏观经济影响,我县的金属材料、化工原料、农副产品、燃料动力等原材料价格继续攀升,部分商品涨幅较大。从我县主要商品价格监测显示,1-6月,我县重要商品价格涨幅总体上与全国同步,粮食价格上涨了4.3%以上;食用油价格全面上涨,散装菜籽油上涨66.7%;肉禽价格全面上涨,其中猪肉(精瘦肉)价格上涨39%;蔬菜价格涨幅明显,涨幅均在10%以上,但进入5月后蔬菜价格有所回落;液化气价格继续上扬,涨幅30%,石油产品价格同比上涨均在27%以上。

(四)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我县节能减排任务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季度,我县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8%,单位GDP电耗同比下降-5.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同比下降8%。从前两年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与“十一五”目标要求比较看差距较大,今后两年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且由于我县原有能耗基数低,工业又呈较快发展之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家电等耗能产品加速普及,均致能源消耗量与化学排放量的增加,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我县的节能减排工作的被动。同时,节能减排监测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较大压力。

二、经济运行中需关注的几大问题

(一)宏观调控政策不断趋紧下的企业发展问题

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和经济放缓的影响,全球经济运行存在进入下行周期的可能,中国经济受到外部拖累,而在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企业投融资环境趋紧等因素作用下,加上调控经济过热的政策效果逐渐显现,给我县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同时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又增加了企业人力费用开支,这些都直接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导致企业盈利空间缩小,效益下滑。企业面临着需求下降、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企业生存压力增大,28家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同比下降9.9%。

(二)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任务下的产业调整问题

我县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可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的企业少,而且我县节能减排指标基数相当低,且我县传统支柱产业本身就是低能耗行业,尤其是水电行业的能耗几乎为零,节能空间小;减排指标基数中生活COD排放量为总量的95%,减排难度大。招商选资是后发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能耗和污染排放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这就存在着新上工业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与实现减排目标之间的矛盾。

(三)缺乏重大建设项目支撑下的投资下滑问题

投资回落的原因:一是土地供应跟不上,僧多粥少,项目落地遇到严重挑战;二是缺乏大项目的支撑,上年同期,新58省道改建工程、新城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处于施工期,投资大,而今年新开工重大项目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县投资的增长;三是重大前期项目审批时间长、难度大,特别象交溪流域小水电开发等重大项目,由于需要国家审批或核准,项目论证审查层次多、程序复杂、周期较长,以及涉及两省权益分配等问题,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缓慢。由于缺乏重大建设项目支撑,我县投资下滑问题突出。

(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企下的农民增收问题

当前,物价上涨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价格上涨成为时下广大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我县农用物资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人工工资普遍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抵消了粮价及有关农产品上涨所带来的效益。1-6月,我县农村居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为2309元,增长14.3%,高于预期6.3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农民收入并未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近年来,我县农民就业方式和途径虽有较大改善,但近2\3的留守农村农民就业形式依然单一,面对居高不下的CPI,广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三、全年趋势研判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随着投资项目带动、产业培育加快,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支撑条件不断改善,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尤其是招商选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为我县保持较快发展奠定基础。但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增加了我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从我县上半年经济运行看,忧大于喜,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全面完成年初既定目标任务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各部门、乡镇要对照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强化责任,激发干劲,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四、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必须更加关注宏观经济环境

今年以来,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等都不同程度的回落,又逢全球性通货性膨胀等等,诸多问题几乎同时出现,是历年来没有出现过的,经济发展的变数和风险不断增加,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将更加错综复杂。因此,下一阶段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认真研究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苗头性问题,充分关注我县重点工业企业的生产下滑、效益下降等问题,全县各部门单位要齐心协力,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克服困难、逐步壮大。同时也要切实关注企业当前存在的如融资难、用工缺、成本大幅增加等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缓解燃眉之急。

(二)必须更加关注重点项目建设

从目前的重点工程完成情况看,要完成年度计划形势十分严峻。重点项目建设事关发展全局,我们必须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谋”项目上,必须紧抓一切有利时机,重点围绕交溪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交通网络完善以及新58省道沿线产业布局等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加大项目土地争取、农村政策处理力度,确保一批项目前期有效推进,努力构筑大建设大发展的基础项目框架。在建或计划项目要强攻猛推,要营造环境强化保障“促”项目、强化责任“抓”项目的氛围。当前,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电力调度大楼、氡泉旅游文化休闲中心等进展缓慢的项目要认真分析原因,制定出如何赶上进度的方案,同时,要全力抓好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年度目标计划的实施。

(三)必须更加关注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工业经济发展。立足区位条件改善,构建绿色经济走廊框架,全面推进新58省道产业布局。要以彭月产业基地、县标准厂房建设为契机,强化工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工业总量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开展大安生态科技工业基地的论证、评估、规划等前期工作,创造条件尽早上马。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新58省道产业布局规划为基础,加快服务业项目建设,在筛选项目、推介项目、促进项目落地上下功夫,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尤其是要以氡泉和廊桥为依托,壮大旅游经济,加快推进旅游主业化进程。三是要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重领域的节能和重点污染源的整治监管,加大城关污水处理工程等环保基础建设和运行,同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2

关键词:县级政府;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54-01

党的十提出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因此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县域经济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呈现出畸形发展的轨迹,本文就此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县域经济虽然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快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县域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问题,可以说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县级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和企业决策

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还处于初期探索发展阶段,县级政府应该在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改正市场发展偏差,营造比较优势的投资环境等方面作出自身的努力。但这也使一些县级政府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感觉政府是万能的,可以取代市场来配置经济资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中,市场通过价格杠杆等经济关系进行的资源调节是接近市场信息相对对称状态,符合经济运行合理轨迹的。县域经济作为县级区域的局部经济,它的信息传递过程应该是与外部大的经济运行环境保持一致,它的波动也应该与外部经济运行轨迹保持统一的轨道。只有这样,县域经济才能正常顺畅地从外部市场经济运行中获得经济发展信息,在市场经济中吸收发展资源,获得摆脱县域经济市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机遇。如果经济运行机制长期被政府政策公文所控制和把持,那么其自发性进行资源配置的作用将无法体现,县域经济也无法与大的经济运行轨道实现正常对接,外来的经济投资也会看到这里的经济运行机制不规范而放弃投资计划,甚至本地的经济资金也会因此外流,这样一来,当地的县域经济只能慢慢萎缩,甚至走向消失。

对处于县域经济运行重要地位的企业来说,如果县级政府一味从政府自身角度出发长期干涉其生产经营决策与计划,这样很可能造成企业决策的非科学性与盲目性。另一方面,县级政府从县域经济发展初期探索阶段保护企业,扶持其发展的角度出发,过多地干涉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将使企业形成依赖习惯,丧失脱离政府保护独立发展的动力与能力,进而彻底地失去市场竞争力,最终被市场的大潮所吞噬,从而导致县域经济走向濒临崩溃的边缘。

二、县级政府对吸收外部资源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力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资源的配置,尤其是资金、人才、信息等稀缺资源配置更多地倾向于县域以上经济区域。同时县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规划中处于第三梯队的角色(东中西部――大型都市经济圈――县域经济圈――基层农村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将高附加值的资源配置到层级更高的地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县级政府又在吸引外部投资资源推动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很多县级政府很少拿出或根本拿不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发展特色推向市场,也不善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主动地融入到更高层级地区为核心的经济产业圈中去获取发展资源。某些县级政府的领导者观念过于陈旧,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层出不穷。这些因素使得县域经济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篇3

一、县域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亟需县级人民银行的支持

1、县级人民银行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县级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且最前沿的机构,加强金融服务和促进金融稳定职能,充分体现了其在县域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表明了其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当前在县域金融中出现的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民贷款难、金融服务不到位、信用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亟需人民银行通过认真履行职责来加以完善与解决。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需要央行的大力支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点在农业,乃至农村、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已列入国家重要的战略决策。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改革亟需中央银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特殊的关照,如支付结算方面、货币供应、支农再贷款服务等,中央银行服务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的任务将越来越大。

3、协调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金融部门的利益。县级人民银行在金融系统龙头地位无法动摇,金融系统需要这样一个“代言人”,为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沟通协调服务,增进银政、银企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二、县级人民银行职能定位决定了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县级人民银行作为传导货币政策的“末梢”,提高其贯彻货币政策的水平,事关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是通过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监测及协调机制,疏导政、银、企三方面联系渠道,可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对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分析监测是职能转换后央行货币信贷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县级人民银行作为政府银行的代言人,通过定期不定期牵头,组织召开金融工作汇报会、金融运行分析会、金融联席会、银行座谈会等多种有效形式,构建地方政府与银行、企业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向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货币政策措施、金融运行、金融风险等情况,提出贯彻落实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调整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见,通过多边交流和共同协商,互相沟通,增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执行货币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实现银行、企业、区域经济共赢。

二是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反馈制度,为上级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货币政策发生的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基层人民银行特别是县支行为中央银行的最前沿,通过对辖区内执行货币政策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映、预测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及时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和建议,同时,在监测的基础上,掌握当地主导产业、龙头产品、重点企业的经营情况,积极探索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调查了解信贷资金运行情况及存贷款变动情况,研究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的问题,可以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通过强化窗口指导功能,促进辖区金融健康平稳运行。根据上级行货币政策要求,结合辖内济金融运行特点,制定出支持辖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借助行政手段,可积极引导当地金融机构做好信贷营销;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是发放支农再贷款,提升辖内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县级人民银行肩负着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职责

一是通过加强反洗钱管理,打击洗钱犯罪,积极维护辖区正常的经济秩序。反洗钱是人民银行法赋予央行的一项新职能,通过建立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现金管理预警系统,对现金流通状况、特点、趋势及大额现金支付管理情况的分析,找准反洗钱工作的切入点等各项措施,有的放失地做好反洗钱工作,可有效促进经济金融的正常运行。

二是通过加强人民币管理,建立对流通中人民币的监测制度,主要包括对流通中的人民币的票面结构,不宜流通人民币的标准、票面结构需求、破旧人民币的回收、假币收缴、人民币管理违规违法情况的处理等,可以确保人民币的正常流通。

三是通过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重点监测道德风险、支付风险,以确保金融平稳运行。四是通过建立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充分发挥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同时,鉴于民间借贷日趋活跃的情况,建立民间借贷监测点,对民间借贷的规模、利率、用途等进行详细的监测,引导民间借贷正确发展,可以有效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五是通过加强利率管理,建立利率监测系统,重点监测利率实行浮动制后,对经济运行带来的正负效应,以及对金融业、证券业等带来的影响,可以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三)加强金融服务,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三大职能中,服务是基础,县支行担负的账户管理、结算、征信管理、经理国库等服务职能。

一是县级人民银行承担着金融机构账户管理及维护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的重要任务,提供科学、高效、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对加速企业资金周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县级人民银行通过加强企业账户管理,抓好临时账户和专用账户的开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开户与资金运作,杜绝金融机构为企业单位乱开户、多头开户,把好账户审批关。通过严格账户管理,规范企业信用,有效维护银行贷款权益。县

级人民银行通过认真组织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同城票据清算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同城票据清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减少结算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二是县支库作为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最基础的单位,通过对县级财政资金管理,加强国库会计核算,提高县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使有限的县域财政资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一,加强乡镇国库业务监督管理,规范行为,可以确保国家税收及时入库。其二,通过加强对县级财政资金的监督,严格执行县级财政预算收支计划,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其三,认真做好日常国库会计核算工作,保证国库款项及时、准确入库、出库,切实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其四,积极参与县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县级预算资金管理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认真做好财税库横向联网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县级财税库横向网络,加快预算收入报解、入库速度,加速财政资金周转效率,减少在途时间,增加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新调整后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其一,县级人民银行通过加强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充分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提高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数据质量,为商业银行把握信贷投向、防范信贷风险提供咨询服务,使其成为维护金融机构资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县域企业和个人信用征集、评价体系,完善县域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可以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中小企业信息,为金融机构贷款提供可信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其二,县级人民银行通过积极协助县级政府部门开展县域信用环境的整治,加快诚信建设步伐,规范企业经营活动,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银行增加信贷投入的积极性,积极支持政府优化县域投资环境,创建信用县、信用乡镇和信用村的活动,加强社会信用宣传力度,逐步增强全社会的金融法制观念和信用观念。

四是认真做好现金管理及货币发行工作,保证县域现金的正常流通。其一,县级人民银行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商业银行库存现金额度,加强对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的核定与管理,保证发行基金的合理摆布。同时,监督商业银行对开户企事业单位核定库存限额,检查开户单位是否有“坐支”现金行为,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使用范围办理现金收付业务。其二,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现金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县级人民银行要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对现金需求的分析预测,及时掌握县域货币流通情况,特别是保留发行库的县级人民银行通过合理调拨发行基金,保证县域的现金正常供应,满足县域社会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需要,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几点建议

1.强化绩效管理,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和考核体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积极探索更加切实可行的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在薪酬分配制度上要注重“绩”与“效”,切忌与“政”联系过于紧密,实施合理的激励手段,促进人才的合理利用。

篇4

关键词:县域金融;县域经济;金融抑制

由于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县域经济的金融抑制现象十分明显,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以及农民贷款难的现状都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十精神为指导,深化改革县域金融机构,有效遏制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资源外流现象,积极动员县域居民储蓄并促进其向投资的转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持续的资本支持,同时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发挥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支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1中国自古便有“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民乃邦之本,县乃国之基”的说法,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始终是中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近9亿是农村人口,基本上居住在县域经济范围之内,因此,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大局。

(二)县域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关于县域金融的功能,有这样的表述:“金融的最主要功能是将社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获得金融支持的前提之一是具有投资回报的潜力……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应主要依靠财政资源,金融资源的使用必须坚持回报性和可持续性,前提是市场化运行……所以对‘三农’的支持或‘反哺’从根本上讲必须依赖财政力量,其他人力、物力、金融的支持都需要财政的补偿……我国农村目前虽然仍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但和城市一样,也需要所有家庭都具有创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能力,都需要金融支持。”2

(三)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一直存在着争议。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货币金融变量在实体经济中只充当“面纱”角色,经济增长完全由实物部门决定;现代经济学派则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各种可能的关系,或是促进或是阻碍,在二者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方向上存在分歧。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显著,并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明。

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论,面对的是高度开放的环境和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因而很少以特定区域为对象来研究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国外没有县域金融的概念,但对可以构成县域金融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研究较多。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基本上无区分,因此,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弗农・拉坦认为,农村信贷补贴最明显的后果是逐渐损害了金融市场的生存能力,导致信贷机构活力衰退。苏布拉塔・加塔克认为,发展中国家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的不足以及营运成本等使其一般不会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致使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国内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区特色,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同时研究成果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假设条件并不一定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基本情况

目前,认清我国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并从中找寻金融支持的新思路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农业大国,而县域经济又是中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是一种弱势经济,要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找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是用不到全球3%的GDP生产能力解决占全球1/9的人口的现代化问题,任重道远。

(一)资金制约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资本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无论是在市场经济或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条件下,解决资本约束的最有效途径都必须重视和发挥金融的调节作用。在中国,偏颇保守的金融管理制度使县域经济发展得不到现代金融服务的有力支持,使“三农”发展全面搁浅,加剧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危机。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额的比例1995年为7.10%、1996年为2.90%、1997年为4.40%、1998年为5.10%、1999年为4.90%、2000年为5.10%,这同农业15%的GDP贡献以及62%的人口、66%的劳动力和90%以上的国土维持面积不相称,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目前,不仅县域企业融资困难,而且县域‘资本失血’和‘资金倒流’现象非常严重……县域内的某些自有资金由于趋利性流向大中城市……财政出资太少,自我积累太慢,银行贷款太难,社会集资太险,唯一的途径是外力突破-招商引资,但是县域招商引资的环境无法同市辖区相比。”3资本准备不充分、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抑制现象明显

农村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流到城市,造成“失血”,使县域资金供给的来源短缺,并且长期不能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县域经济发展巨大的金融需求无法满足,县域金融供求矛盾突出,导致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我国县域经济之所以发展滞后,一方面和我国金融管理系统长期以来在资源配置上重城市经济、轻农村经济的思想偏向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我国县域的财政金融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县级政府财政单薄、金融抑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在广大的农村依然普遍存在着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收缩涉农业务的现象。例如,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已经不再承担县级以下农业贷款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只是在流通环节支持粮食收购;截至2010年10月,邮政储蓄银行仅在全国29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开办小额贷款业务,县域覆盖面积微乎其微。

三、现行金融运行体系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马克思说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高度融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没有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的经济不可能有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有竞争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我国县域金融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行金融运行体系和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金融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巨大的资金需求与有限的资金供给的矛盾;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功能金融机构设置与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单一的矛盾;县域经济发展所需多样化金融服务与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供给的矛盾;国家对县域经济的政策倾斜与金融操作歧视的矛盾。

形成目前县域金融运行体系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局面的原因既有经济、金融方面的,也有社会、政策方面的,还有体制方面的。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宏观发展战略上国家对县域金融重视不够。在我国近几年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中,对县域经济这一层次重视不够,政策扶持不力,使县域经济及其结构调整在金融支持上遇到了障碍,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问题;二是金融企业本身素质限制。我国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远高于国际正常水平,而国际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使我国金融业疲于应付,没有精力来认真研究县域金融服务问题。加之目前县域金融机构信贷

资产质量普遍不高,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县域社会信用环境差,导致政府、银行和企业关系紧张,阻碍了县域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四是部分金融体制改革措施给县域金融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五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受产业政策的限制,金融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中无法作为,一些较好的项目因规模较小而批不下来,一些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因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而前景黯淡。

综上所述,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是共生、共存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金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筹集资金,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稳定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目的。要解决金融抑制问题,如何“开源节流”很重要,笔者认为,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建立县域资金的回流机制并扩大渗透力度,综合治理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资源外流现象;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县域金融创新,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促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信用环境。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议国家财政、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中长期农业发展债券,对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等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3,(07).

[2]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韩守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对河南、安徽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2,(09).

[4]刘玲玲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6汇丰-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6]许桂红.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杨荫凯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出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脚注:

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篇5

市委于7月30日召开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议,总结分析了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对下半年工作进行部署。在6月上旬召开的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县委对今年下半年工作特别是五项重点工作已经做了具体的部署。一段时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结合实际,精心组织,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以五项重点工作为主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这个会议,主要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市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研究部署下半年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提神鼓劲,加快发展,确保圆满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刚才,*县长传达了市的会议精神,*、*、*、*4个镇就突出重点做好下半年的工作作了发言。下面,我着重就如何抓好下半年主要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上半年工作的基本估价和当前工作形势的判断

认真分析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是做好下半年工作、全面完成全年任务的前提。上半年的工作情况,我认为可以用下面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形势较好。

形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全县经济稳步发展上面。今年来,我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质量较高。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大,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要求。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国税收入、地税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5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达到两位数;县域经济综合增长率在全省67个县(市)中排名第4位,比去年同期的43位前进了39位;县上划省“四税”增长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超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这充分反映了县域经济在全省的发展速度。经济发展质量较好,主要表现在全县税收和本级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上面,其中国税收入翻了一倍多。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亮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港口大项目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今年来,“港口兴县”战略稳步推进,港口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目前,随着大唐电厂、华丰造气厂等大项目发挥效益,特别是大唐电厂1、2号机组的投产,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增长。1-6月,大唐电厂实现产值10.76亿元,其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5%;上缴国地两税1.58亿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42.5%;增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31万元,占全县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3%。

二是新兴工业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在外贸出口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我县水族机电产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拉动外贸出口的增长点。1—6月,全县规模以上水族机电产业实现产值1.39亿元,同比增长55.62%;出口总额4767万美元,比增35.5%,占外贸出口总值的36%,高出全县外贸出口33.3个百分点。

三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渔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18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渔业产值5.97亿元,约占全县农业产值的33%,同比增长9.8%。特别是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对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形势较好,也表现在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上面。今年来,我们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确保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和谐饶平建设。进一步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此同时,民主法制建设、计划生育、殡葬改革、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社会各项事业和党的建设都取得新进展。

第二句话,任务较重。

任务较重,来自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差距,以及全国、全省高速发展的形势,我们不容乐观。当前,全国各地经济蓬勃发展,全省的发展速度更是走在全国前列。虽然上半年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这是在低基数基础上的增长,增量较少,我们追赶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从我县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来看,经济增长的后劲和动力还不是很足,经济支撑点不多、工业生产效益不高、经济整体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结构调整还不快,产业层次还比较低,牵动性强、附加值高的大项目还很少;外贸出口虽然止跌回升,但基础不够牢固,不确定因素较多;县财政支出压力较大,上半年财政资金缺口达1.66亿元,等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利因素。

任务较重,也来自于上级领导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我们的责任重大。由于潮州市传统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上半年受外贸出口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潮州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港口经济,这是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次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市委书记骆文智同志对打造“一名城二基地”作出新的部署,对建设广东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希望通过港口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全市的产业结构,壮大经济总量;同时也希望通过大项目的带动,把饶平的经济逐步发展起来。作为全市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作为港区所在地,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负重奋进,把各项工作抓得更紧更实更好,才能加快全县发展,才能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不负领导重托和人民期望。

第三句话,机遇较好。

篇6

关键词:发挥 税收职能 促进 经济发展

随着湖北省地方税收收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地方税收占地方财政的比重越来越大。区域税收政策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税收征、管、查的工作难度。同时,地区间财力差异在一定情况下,会转化为执行税收政策差异,为纳税人避税提供条件。另外,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指导下,一些地区为吸引外资对外商立项及可行性分析没有从严掌握,而且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伸缩性很大。这些使税收政策缺乏透明度,实际操作难度大,不利于依法治税和税收管理。为此,笔者以税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作以下分析。

1.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湖北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坚持“一主三化”的战略,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并进。全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湖北省县域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以下对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

1.1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湖北省县域地区共完成生产总值8923.0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5.2%,占全省经济比重达56.5%。县域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财政收入逐步增加,省域各县的GDP的增长速度加快。全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2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①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湖北第一产业GDP比2006年增长了72.9%,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3%,比1998-2002年间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了3.1个百分点,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开始向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特色化的方向迈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格局。湖北省已经构建了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并重点培育柑橘、魔芋、芝麻、板栗、蚕茧、蜂产品、食用菌、奶类、茶叶、中药材十大地方特色产品。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增加较多。

②工业支撑作用明显,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从2006年到2011年县域工业年均增长13.5%,高出县域生产总值增幅3.5个百分点。随着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加快,县域经济运行质量逐步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各项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提高。二是县域工业效益逐步提高。

1.3招商引资成效突出,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2006年来,各县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省县域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在前两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增势依然强劲,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1.4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

近年来,各县加快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不断做大县城面积,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取的了较快的发展,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也大大增强,但湖北县域经济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2.1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尤其是西部发展严重滞后,使湖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2民营企业竞争力不强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和外部环境原因导致了湖北县域民营企业也面临着以下制约型因素:一是企业家及员工素质不高。技术、管理人才尤其是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极少;二是全县民营企业总量虽多,但规模小。在有些行业,企业受市场因素波动影响较大,抗风险力较弱;三是企业内部管理落后,多数企业实行的仍然是粗放型和封闭型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大多企业创新意识较差,开拓意识不强,生产上墨守成规,工艺流程落后,产品较单一,精品不多,效率较低,多数没有自身品牌,也没注册商标;四是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技术进步缓慢,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高科技的拳头产品。五是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由于多头管理,在对民营企业的日常管理、引导、协调和服务上就很难做到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同时,也极易造成统计上的漏报和重报,影响到民营企业的整体规划和发展。

2.3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缓慢

一是由于农民对进行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够强,虽然制定了一些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程序,但没有强制性措施,推进速度和推广面积都较慢。二是由于家庭单位生产规模小,推行成本较高,不易使农民接受。三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农业科技知识,也给推广带来不便。

2.4政府行政体制制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审批过多过于繁琐,行政成本太高;二是县级政府部门工作态度不好。有些部门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三是政府职能未变。政府还没有从管理型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不能给投资商提供良好的投资服务,只收钱不提供服务。这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促进湖北县域经济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湖北地方税收政策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这一客观要求。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调整。

3.1突出产业政策目标,明确产业发展序列,使税收产业政策区域化,实现区域税收政策与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相协调

发挥资源税的调节作用,促进地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工业资源分布的指向性,决定了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地域性,因此,在地区主导产业的形成中,资源导向具有基础作用。湖北省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偏低,而东部地区则利用低廉的原材料生产高附加值加工制品后又回流到中西部地区。这种扭曲的价格,挫伤了西部地区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利益驱动下,生产结构由资源型转向以制造加工业为主。造成全省各地区产业趋同。解决这一问题的税收对策,是提高资源税税率,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一方而,可以理顺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与加工制品的比价关系;另一方面,给西部山区发展优势产品提供条件,促进其能源开发工业和深加工工业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东部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和加工工业的盲目发展,实现资源消耗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外向型产业的转变,从而使各地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3.2建立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税收收入机制,增强税收聚财功能,完善税收的分配调节职能,体现公平、效率原则,促进共同富裕

在稳定税制的前提下,加强税收征管,实现税收总规模的适度稳定增长,确保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或略快于经济增长,为改革发展稳定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一方面,要完善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等各项税收制度,如将个人所得税改为分类综合所得税,选择收入弹性大的高档服务消费适用高税率等。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有效控制税收流失。

3.3进一步完善税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世贸组织规则的税法体系

逐步扩大地方税税基。对现行税种、税基进行更新改造,开征新税、调整旧税双管齐下,完善征税办法,走出一条投入少、收效高、社会震动小的增收路子,谋求税收持续增长;继续推进税费改革,统一内外资地方税政策,力求以税收来规范政府收入行为,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情况下增加税收收入。合理调整间接税与直接税的比重,通过提高所得税、财产税所占份额,降低流转税的相对比重,逐步实现由流转税单一主体模式向流转税、所得税(含社会保障税)双主体模式的转变。在流转税方面,主要是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征税办法和范围;着重解决资源税征税范围偏窄、资源开采收费混乱的问题;在所得税改革方面,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和开征社会保障税,提高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

3.4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强化税收管理和减免税政策的审批和管理

第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税收征管机构。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出发,科学设置征管机构,对征管专业职能进行重组优化,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和程序,提高税收执法透明度,增强税收执法的统一性。提升税收征管手段的信息化程度,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电子化水平,实施地方税征管手段的现代化;第二是在加强日管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地方税涉及面广的特点,税务与社区、房管、公安、银行、财政等部门信息系统进行联网,实施动态性的有效控制管理,进一步加强地方税的征管;第三是完善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体系。重视和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简化办税程序,优化税收服务,建立对税务行政行为的审查和纠正机制,强化税收执法监督,最大限度减少由于执法不统一,造成纳税人税收待遇事实上的不公平;第四是加大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的力度。加大打击偷、逃、骗税以及反避税力度,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有效维护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通过加强和完善减免税管理,增强税法的严肃性,提高减免税政策的管理水平,拓展税务部门税源管理的内涵,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3.5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开征环境污染税

从政策上促进地方政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造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湖北省的西部地区的经济主要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其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创造比其他地区更有利于资金大规模流入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硬环境和软环境又是构成经济发展环境的两个基本方面,硬环境主要体现为交通、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软环境则主要指政府的行政效能,社会的司法环境等。因此,地方的行政部门必须大力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立足于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群,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以立法的形式,相对稳定下来,以加强政策执行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总之,为了更好地加快湖北经济的发展,除了采取上述税收政策外,还应该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广泛推进全省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探寻适应国内外大市场新态势、适合本省发展战略与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自身组织、自身发展的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湖北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税收报告委员会:《中国税收报告》(2009—201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丁振国、黄少成、陈华文、李传芳:《引导高校协同创新 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建设》2012年第2期

[3]郝昭成:《发挥税收调控作用 推动西部经济发展》,人民网陕西视窗。

[4]马东来等:《西部大开发与税收政策研究》,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00年第30期。

[5]马国强:《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转轨时期的税收理论研究》第2部分。

[6]刘文波、李欣瞳、王艳丹:《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借鉴》,《当代经济》2012年第03期

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双向三化一体;寻甸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062-07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区域性经济,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的基本操作平台和实施平台。县域经济处于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宏观与微观的连接点,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实施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双向三化一体”发展路径,既系统组合了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又形成了具有广大中西部地区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体系,必将历史性地一揽子解决集多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广大中西部国家级扶贫开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一、对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县域

经济发展样本的分析 寻甸县地处中国西部地区,是一个集多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民族自治县、革命老区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时间长、市场化程度低,传统农业规模较大,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经济总量小,属典型的农业县,其自然、社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点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共同的表现。为实现县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以寻甸县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生态化发展水平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具有代表性。

(一)对工业化水平的评估

钱纳里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使用人均收入指标可以判断经济的发展水平[1](P71)。按照不同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可划分为初级产品生产、工业化及发达经济三个阶段。从人均GDP来看,2006年,寻甸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055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12美元①,与钱纳里对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相比,寻甸工业化水平低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工业化过程的基本特征是产值结构的工业化和劳动力结构的工业化,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渐提高,并且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载体。2006年,寻甸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12美元,寻甸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吸收劳动力结构之比分别为37∶ 23∶ 40和771∶ 62∶167。这与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和钱纳里、埃尔金顿和西斯姆模式计算的394∶ 282∶ 324和651∶ 132∶ 217理想值还有很大差距。按1996年汇率计算,2003年云南省人均GDP为699美元,而寻甸人均GDP即使在2006年也仅为488美元。就云南省而言,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以及三次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分布结构优于寻甸,寻甸还尚未进入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程度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对城镇化水平的评估

城镇化水平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城镇化率的测算方法很多,就国内而言,一般使用人口比重指标法和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按照2006年平均价格和平均汇率计算。。这里使用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然后以城镇非农业人口为基础,使用调整系数,评估城镇化的水平。

测算方法一:

U=[Pa/(Pb+Pa)]×100%=(Pa/N)×100%

U表示城镇化水平,Pa表示非农业人口,Pb表示农业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即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和。

测算方法二:

U=(Pu/N) ×100%=(Pn/K)/K×100%,Pu=Pn/K

U表示城镇化水平,Pu表示城镇人口,Pn表示城镇非农业人口。K为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系数,根据测算,寻甸的系数为0725。

测算方法三:

U=(Pu/N) ×100%=[(Pn/K)+C×Pn]×100%

Pu=(Pn/K)+C×Pn

U表示城镇化水平,Pu表示城镇人口,Pn表示城镇非农业人口,K为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C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系数。根据测算,寻甸的参数为1∶ 10。

R.诺瑟姆认为,使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城镇化可划分为初期、中期与后期三个阶段,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30%以下、30%至70%以及70%以上三个区间。分别按上述三种方法测算,2006年寻甸城镇化率为66%、67%和4%,与理论区间值相比,寻甸城镇化水平仍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的低级水平上。这个数据既低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昆明市591%的水平。

(三)对市场化水平的评估

以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权威性经济自由度指数、樊纲等的“市场化”指标综合,建立可测度市场化的8个指标体系测算(见表1)。

表1 寻甸市场化指标体系测算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政府规范化行为

(02) 财政收入的

合理分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指标1∶ 010)科技投入占GDP比重(指标2∶ 01)(大于2%)

经济主体自由化

(050) 非国有化程度第三

篇8

记者: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关系到一个省的经济振兴,陕西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其县域经济发展境况如何?

张晓光:近年来,陕西省各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陕西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各项举措,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动力增强、总量扩大、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良好态势。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规模扩大。2008年陕西省83个县(市)总人口2410.86万人,占全省64.1%,全年完成GDP3506.68亿元,县域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1.2%,县均实现GDP42.25亿元,比2007年增加9.84亿元,GDP超过100亿元的县达到5个。

二是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效益显著提升,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省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405.39亿元,较上年增长33.4%,县均财政总收入4.88亿元,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66亿元,年均增长25%。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36个县(市)超过全省水平,神木县和靖边县高于全国4761元的平均水平。其中神木县首次突破6000元,达到602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9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7元。

三是经济增长动力增强,需求作用增大,投资增速加快。2008年,全省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零售额增长最快的时期。83个县(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643.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县均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较上年增长48.9%。

四是县域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工业拉动作用增强。2008年,陕西县域全部工业增加值1979.14亿元,县均实现工业增加值23.85亿元。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经济明显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

记者:陕西县域经济与中东部相比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和弱势?

张晓光:陕西县域经济从纵向比较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横向看仍然呈现总体实力不强,发展程度不高,与全国和发达省份及周边地区比较,发展相对滞后,“瓶颈”制约明显,存在差距明显。

一是县域主要指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2008年,陕西省生产总值为6851.32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10.44亿元,分别居全国第19位、17位。在全国基本接近中游水平。但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4%、65.9%和81.5%,排名分别为18、27和22位,属下游水平。虽然2008年县域经济总量达到全省GDP的51.2%,但总体来看,县域发展在全国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二是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强县不强。根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测评,2007年,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平均31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90元,分别是陕西“十强县”平均水平的3.2倍、2.9倍和2倍,其中生产总值平均值就高出2007年陕西县域最高值(靖边县)近111亿元。

三是经济总量规模水平较低。2007年,陕西县域GDP总量为2689.66亿元,占全省的49.2%,比全国57%的比重低7.8个百分点,比东部的浙江、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内蒙古分别低3.3个、21.6个和lO.5个百分点;县域平均GDP为32.41亿元,分别低于浙江、河南和内蒙古137.56亿元、64.4亿元和13.4亿元,县域人均GDP为11200元,分别相当于浙江、河南和内蒙古的36.2%、80.1%和65.3%。如果按浙江省县域GDP平均169.97亿元计算,陕西只有靖边和神木两个县达到。

四是强县少且实力相差较大。在中郡县域经济评价中心连续多年的测评中,2006年以前,陕西县域均与百强县无缘,直到2007年,陕西才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2008年神木和靖边进入全国百强,分别排59位和93位。2007年,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的县,浙江占到其全部县域数的60.3%,河南33.3%,陕西仅为3.6%,西部的内蒙古也高于陕西省。

五是县域财政收入水平低。2007年,陕西县域地方财政收入105.5亿元,县均1.27亿元,分别低于浙江、河南和内蒙古9.03亿元、1.76亿元和3.01亿元。在财政总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市)中,陕西仅有29个。县域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49元,仅比河南高10元,相当于浙江的24.9%,内蒙古的20%。

六是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与全国的4761元相比,相差1625元,相当于全国的65.9%,排名第27位,2004年至2008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为1269元,同期全国的增加额为1825元,陕西比全国少增556元,与东部浙江、中部河南、湖北相比,分别由2004年相差4.077元、686元、1023元拉大到2008年的6122元、1318元、1520元,与西部内蒙古相比,差距由1762元缩小到1520元。

记者:陕西地域分为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各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各异,陕西县域经济划分为哪几个梯度,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张晓光:梯度分类分析表明,陕西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第一、二梯度县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尤其是第一类,各项经济指标遥遥领先;第三梯度属于中等发达地区,且部分县(市)社会发展指标处在全省中上水平,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较强;第四梯度为经济落后地区,大多数指标与第一、二类差距较大。

第一梯度:即2008年度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主要分布在陇海铁路沿线、关中平原、矿产资源富集区,承接省会城市和工业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圈辐射,区位优势明显,工业经济基础较好,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有力地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是经济总量较大,活力较强,且发展环境良好,属于典型的工业主导型经济。

第二梯度:即2008年度县域经济监测结果第11名到第30名,共20个县。主要分布在关中经济区、陕北能源富集区和汉中经济区。地理位置总体上相对较

好,交通较为便利,其中部分县(市)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县域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经过努力可望进入陕西“十强”。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县(市)大部分虽属工业主导型经济,但产业特色、优势带动作用不是很强,产业集聚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第三梯度:即2008年度县域经济监测结果第31名到第65名,共35个县。涵盖了关中、陕南和陕北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县绝大部分在地理位置上偏离中心城市,大部分县工业化程度较低,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多项指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均有待提高。

第四梯度:即2008年度县域经济监测结果第66名到第83名,共18个县。主要分布在陕南、陕北边远地带和贫困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区位劣势比较明显,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多有不便,通信相对滞后,资源较为匮乏,缺乏特色产业,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项目支撑和新的增长点。

记者:陕西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都有哪些特点?

张晓光: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状态和变化趋势。县域梯度经济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最终体现在产业发展的优势上。

近年来,陕西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县域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4年,在全省GDP中,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为11.7:48.9:39.4,到2008年,这一结构变化为11.0:56.1:32.9,一产比重比2004年下降0.7个百分点,二产提高了7.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6.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08年,83个县(市)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6.7:61.0:22.3,虽然与全省有所差异,但整体结构与全省基本相同。从目前情况看,陕西经济产业结构通过优化升级,已由原始的第一阶段“123”推进到第三阶段“231”。

记者:陕西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张晓光: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从陕西现实情况看,除“十强县”和第二梯度部分发展较快的县域外,绝大多数仍属于经济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在总体上表现为:县域经济素质不高、产业层次较低,工业化程度偏低、需求水平不大、城乡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首先是发展水平差异,其次是非农产业差异,第三是两极分化差异。二是县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县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结构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的现象。三是建设用地紧缺、发展资金短缺、招商引资困难等县域经济发展要素制约严重。四是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2008年,全省的城镇化率为42.1%,在83个县(市)中,只有11个县(市)达到这一水平,有38个县不足20%。与浙江、内蒙古相比,陕西省大部分县域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优势产业支撑,县城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带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小城镇数量少、层次低,转移农业人员的作用不明显。城镇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品集散和消费重要市场的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记者:实现陕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有哪些对策建议?

张晓光:一是要认真做好扩权县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目前陕西省扩权县已达30个,但从具体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看,工作不到位,对扩权强县的创新意识和力度不足。应本着“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则放”的原则,进一步扩权、放权。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县域发展的实质问题,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扩大县域发展自,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实现县域跨越发展。

二是主攻特色、区域推进、重点突破,实施富民工程。在产业布局上要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要求,着力推进板块经济发展战略,打造规模优势,促进资源优势向特色产业集聚,特色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着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从县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认真做好县域城镇化规划,以城镇化促进县域工业化、以工业化提升城镇化,努力实现城镇化、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篇9

连续两年参加联社工作会议,感到联社的工作成效明显,一年一个样,年年都有新变化。今天,应李理事长的邀请,参加2006年联社工作会议,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肯定2005年全县经济发展和信合工作取得的成绩

2005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在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8亿元,同比增长0.%,增速名列全市第四名;实现财政收入4000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00万元,同比增长5.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6元,比上年净增30元。三大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总产值达到6.4亿元,同比增长0.%;工业经济迅速扩张,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2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了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4%和45.4%;生态旅游带动三产日趋繁荣,商贸流通和居民消费逐步升温,三产实现增加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9.4%。金融工作健康运行,年末银社存款余额达到6.3亿元,贷款余额3.4亿元,同比增长23%和4.7%。平利成为全省“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县之一。

过去的一年,也是信用联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是顺利的完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统一了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了经营机制,农村信用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信用社的业务经营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主要指标实现“三增一降”。存款余额达到3.8亿元,净增7567万元;贷款余额达到2.78亿元,净增220万元;实现利润438万元,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不良贷款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可以说创了历史最好水平。三是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全年累计投放各类贷款2.6亿元,其中支农贷款占到了8.9%,为县域经济发展,特别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信用联社一年来取得的业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信用联社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联社全体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

二、正确把握平利“十一五”的奋斗目标和2006年的工作思路及重点

十五期间,我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开创了平利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提前完成了预期目标。“十一五”我县继续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壮大绿色农业,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全面提升生态旅游,加快建设陕西生态经济强县。总体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0300元。一是县域特色经济基本形成。茶饮特色产业率先实现突破,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茶园总面积达到5万亩,绞股蓝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产销茶饮产品4500吨,实现总产值4亿元,基本建成“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女娲”牌系列产品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市场占有份额大幅增长。以“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的率先突破为带动,以实施“四大工程”为主要内容,建成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集镇新村,使平利成为陕西最美丽的乡村。二是初步建成工业强县。把环保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建成5个产值过亿、5个产值过5千万、0个产值过千万的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对财政的贡献份额超过80%,实现环保工业的突破性发展。绿色饮品、绿色医药、绿色水电、矿产开发、水泥建材五大工业支柱及城关、老县两大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使平利成为安康的工业强县。三是生态旅游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生态建设、女娲文化开发和茶饮产业率先突破为主攻方向,“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的县域形象品牌基本形成。对接周边大旅游线路,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和建设,初步形成“一山两线”的旅游格局。综合服务水平和对外接待能力全面提升,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开发取得新成果,使平利成为秦巴田园风光游的热线和区域性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生态旅游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版权所有

2006年我县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根本途径,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全面提升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奋力实现生态经济发展的新突破。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9.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0元。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茶饮产业的率先突破,新增高效茶园.2万亩,绞股蓝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产销茶饮产品2000吨,实现产值.6亿元。以市场为导向,养蚕5万张,产茧600吨;坚持强村大户与千家万户喂养并举,全年养猪30万头、养羊20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8万头和0万只以上;积极发展适销对路的中药材。继续实施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的率先突破,按照巩固提高“一线七点”(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沿线,凤桥、百家湾、长沙铺、普济寺、龙头、高峰、张店)、启动建设“两镇七村”(长安镇、老县镇,老县村、百家湾村、长沙铺村、普济寺村、太平寨村、冲河村、塘坊村)的布局,把长廊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带。

二是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围绕壮大绿色饮品、绿色医药、绿色水电、矿产开发、水泥建材五大工业支柱,坚持扩张总量和提升效益并重,继续实施国企改革、招商引资和扶强龙头“三管齐下”,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壮大乡镇企业,建设安康工业强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亿元。

三是打造女娲文化品牌,培育生态旅游产业。重点是加快“一山两线”景区景点建设,“一山”即女娲山,以改善生态、修复重建为重点,着力打造核心景区。两线即北线和南线,北线即安平路平利段,大力发展田园风光游;南线以八仙古镇、韩仙洞、正阳大草原、千家坪森林公园、化龙山峡谷为重点,开发生态休闲游。今年要集中力量加快女娲山、琵琶岛和黄洋河漂流项目建设。

四是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夯实经济发展平台。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好以城南开发、文化广场为重点的城市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缫丝厂至关垭子二级路改造、八仙至县城0kv输变电工程、207省道大修、贵洛路和渡渔路铺油、乡村道路改造、二级汽车站和通讯网络基站建设,加大钡盐、水泥厂技改扩能、铅锌选矿厂、水电站等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全面完成退耕还林、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农田改造、扶贫开发等农村群体项目建设任务,抓好校建危改、职中综合楼、县医院门诊楼、乡镇卫生院、文化站及“一庭两所”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全年招商引资突破3亿元,完成投资2亿元。

五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平利。统筹抓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积极扩大就业,妥善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工作,确保民心安定;扎实开展创建“安全平利”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抓好安全生产,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对信用联社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紧贴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加大信贷投入。生态立县战略不仅拓宽了信用联社的信贷领域,也给联社发展指明了方向。县委、县政府希望信用联社的全体职工要准确把握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围绕三大经济体系建设,突出扶持重点,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在绿色农业发展上,信贷支持的重点是茶饮、蚕桑、畜牧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发展上,信贷扶持的重点是:一是一批新上马的工业,如钡盐、5万吨水泥生产线、松鸦电站将在今年正式启动;二是工业技改扩能项目。光大硅业公司今年将新上两台复合金电热炉,众鑫公司将新上两台自动缫丝生产线;三是一批招商项目,如00万吨水泥生产线、铅锌选矿厂、茶叶和绞股蓝饮品、畜产品加工等项目。

篇10

三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上半年,交通基础设施〖JP4〗建设完成投资7.0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增长63.4%,〖JP〗其中铜九铁路完成投资1.04亿元,两条高速完成投资4.83亿元;电厂一期工程完成投资5.57亿元;清溪河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投资4010万元。科威公司10万吨铅冶炼项目、华泰10万吨硝酸项目、九华山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进展顺利。五是对外贸易迅猛增长。上半年,预计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25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9%。其中出口3820万美元,增长53.4%;进口430万美元,增长56.9%,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七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JP3〗人均可支配收入408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28元,增长11.7%;〖JP〗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7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2元,增长19.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0.5个百分点。〖JP3〗城、乡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476元和727元,分别增长1%和8.8%。〖JP〗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投资强度减弱。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94亿元,增长15.2%,比上年同期下降24.6个百分点。在全省的位次,投资总额由上年同期的第13位后移到第15位,增幅由第10位后移到全省末位。四是企业融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产少、贷款资信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的资金注入,同时,企业“两项资金”沉淀严重,不仅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而且也制约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到5月末,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费用增长20.6%,财务费用增长21%,分别高于销售收入增幅8.9和9.3个百分点,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达2.67亿元,产成品资金3.18亿元,“两金”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达到22.9%。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余额9.6亿元,比年初减少了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85亿元。六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结果显示:我市列入省政府考核的东至、石台和青阳三县在全省61个县的排位分别在第47、53和18位,与2003年比除青阳县持平外,东至退后21位、石台退后24位。从全省十七个市平均水平看,我市三县无论是工业经济实力、财政收入状况还是综合竞争能力都位次靠后。

七是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少数部门和单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主动为基层、外商服务的意识还不强,程序僵化、环节繁琐、纪律松弛、办事拖拉、效率不高、作风不实、落实不力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本位主义、部门主义倾向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以及损害群众、客商和民营企业利益的问题还时有发生。

(三)下半年经济运行走势

从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运行趋势看,尽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相关行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和内在动力不会发生突变。随着海螺水泥价格上扬,9月份大电厂正式投产和池州有色生产趋于正常,将推动下半年我市工业经济继续向好。随着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建设以及电厂二期、海螺三期、禄思伟耐火材料等大项目的加快建设和深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预计全年第一产业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预期目标可望实现;第二产业因受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势头将有所减缓,但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是完全有把握的;第三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增速在12%以上,高于预期目标。初步判断,全年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增长速度有望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咬定目标,抓主抓重,继续扎实推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要全面完成并超额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下步要着力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研究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央提出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后,省委、省政府及时向全省发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确立了安徽崛起的主轴线。作为沿江五市之一的池州,如何在全面深入分析市情特点和把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实现加快发展,是摆在我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当前,重点要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生态池州建设规划、岸线规划等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呼应东向发展战略、与长三角无缝对接、与沿江城市群互动合作等一些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抓好产业定位,细化工作措施,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市发改委、建委、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组织力量研究谋划,积极与省有关部门相对接,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二)狠抓招商引资,尽快扭转不利局面。下半年,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尽快扭转下滑势头,弥补上半年欠账,确保完成全年的招商引资任务。一要全面落实招商责任,改进方式方法,优化工作机制。对签约项目,要加强跟踪服务,促进资金到位和开工建设;对在建项目,要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尽快投产达效;对建成项目,要强化服务措施,使企业做大做强,促成增资扩股。二要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把企业推向招商第一线,努力形成企业招商与政府促进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三要抓好园区招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园区道路、管网、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的承载力和对项目的吸引力。同时,必须注重提高招商质量,可视不同情况设置投资强度门槛,合理确定土地的投资密度,不断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加大对园区招商项目的清理,对两年内没有任何进展的项目坚决收回土地,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四要在农业产业化、林业、旅游业、文化、卫生、教育、城建、中介服务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积极策划包装一批新项目,加大推介和招商力度,吸引和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上述行业的投资。五要了解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投资动向,积极与他们进行接触,吸引他们来池投资,争取在引进新的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跨国公司上取得新突破。(五)切实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今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具有牵动性、全局性的16项实事,共涉及20多个项目,总投资近5亿元。各级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实施,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整个面上工作的开展。一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要把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围绕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中药材、食用菌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规模生产基地,形成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二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导,尽快培育一批年营销收入5000万元以上、有一定牵动力的龙头企业群体。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要发挥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要以资产、产品为纽带,促进龙头企业间优化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能力。下半年要组织参加好上海农展会等各类农业展示展销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继续扶持发展好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完成全市14000人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确保80%受训人员顺利向二、三产业转移。四要抓好城区蔬菜基地建设。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汛期来临,防汛抗旱工作必须作为当前的重点,硬化措施,加强防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认真开展汛前检查,抓紧处理险情隐患,积极筹措防汛资金,筹备防汛抢险物料,着力抓好重点部位、薄弱环节的防范工作。同时要落实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抢险应急体系建设,充分做好应对突发性暴雨洪水的准备,确保安全度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加快旅游经济发展。一要扎实推进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与《检查标准》要求相比,我市的“创优”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创优任务还十分艰巨。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督查,推进旅游行业“创优”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力争今年实现创优目标。二要认真实施省政府《关于促进“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抓好以九华山地藏菩萨大铜像为重点的柯村景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杏花村、平天湖等旅游项目开发,加快杏花村文化园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底前完成平天湖国家训练基地项目和部分配套服务及景观工程。三要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整体宣传促销力度,引导全市旅游景区、景点以九华山为中心,联手促销,整体包装策划,连点成线,连线成网。要继续巩固与黄山、长三角等周边旅游城市的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两山一湖”、“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等平台进一步提高池州旅游知名度。

(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从去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结果看,县域经济不发达是我市经济实力不强的症结所在。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找准差距,争先进位,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前不久,我专门到贵池、青阳等地进行了调研,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奏响发展最强音,县域经济迈大步”的要求。希望县区的同志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问题的严重性和任务的艰巨性,认真思考,加强研究,细致谋划,找准对策,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一要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要想方设法抓工业项目建设,发展工业经济,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我们周边城市的经验表明,一个工业大项目抓好了,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各地一定要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围绕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配套办工业,坚持不懈地走工业强县富民之路。二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贵池的机械制造业、建材业,青阳的非金属矿开采、轻纺新材料产业,石台的中药生产及包装、小水电开发,东至的纺织玩具产业、化学工业等,都是具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各县区要围绕各自的产业定位,充分发挥优势,培育强势,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三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注重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和引导,特别要在企业内部管理、人才培训、外部关系协调等多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通过银企对接会、增加担保基金、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和争取上市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希望通过3到5年的努力,我市县域经济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八)扎实做好财政税收工作。本月初我们召开了财税形势分析会,提出要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10亿元目标,确保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要完成新的目标任务,就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措施,一要在培植财源上下功夫。主攻工业、扶持加工型龙头企业、以地生财和发展第三产业,千方百计培植纳税主体,想方设法生财、聚财,做大财政“蛋糕”。二要在强化财税征管上下功夫。严格执行税法和税收政策,严禁擅自减税、免税、缓税,杜绝“人情税”、“关系税”,认真挖掘税源潜力,进一步加大税收稽查和清欠力度,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重点加强对建筑、交通、运输以及房地产等行业的税收征管,防止税收流失,做到应收尽收。同时,要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各项开支,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希望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财税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密切配合,合理调度,攻坚克难,全面完成11亿元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