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经济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数字经济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因为金属管浮子流量计的性质稳定且坚固可靠,所以,这类产品在高压、高温以及具有腐蚀性的气体或液体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因为在测量原理上存在一些特殊性使这种产品并不容易被人们应用,如果想要更好的应用这种产品必须保证测量精度的准确[1]。
一、浮子流量计精度的两种定义方式
现在国内市场上将金属管浮子流量计定义精度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国家行业标准JB/T6844-1993的定义方式。在这种方式中规定浮子流量计的基本误差如下表所示。
另外一种是采用德国工程师学会VDI/VDE3513的定义方式。在这种方式中规定:Eα=(1/4E+3/4F)×K/100
式中:Eα为流量测量点绝对误差:
E为测量点流量;
F为流量计满度流量;
K为精度等级。
从上面两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在同样的测量点上,VDI/VDE标准与国家行业标准相比,给出的各个测量点精度,在包含有满量程刻度对各个测量点精度的影响下提高了精度。并且,国家行业标准的测量精度和标校条件下测量的精度大致相同,而VDI/VDE标准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是属于哪种测量介质。
二、这两种方式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金属管浮子流量计在温度和压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工作起来稳定,可靠性很高,因此在工业中广泛的被应用,在工业领域里越来越被关注。但是,因为各个企业对产品标准的要求不同,制造的浮子流量计的刻度显示也就不同,所以产品的精度就会不同。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浮子流量计是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的,而少部分企业是按照VDI/VDE标准制定的,承德热河克罗尼仪表公司H系列采用的是国外引进的技术或设备,在进行刻度转换时密度和粘度可以进行修正,这时精度就会达到实际的介质刻度[2]。如何将这项技术发挥的更好我们在实践中将不断的进行研究,使产品更好,更好为客户服务。
三、浮子流量计精度的测量
如图1所示,相对应测量介质的某一流量,磁性浮子在测量管中对应一个浮子位置,这个浮子位置通过指示器中的经过精密充磁的磁耦合系统带动指针,由刻度盘和指针读出相应的流量值。
根据VDI/VDE3513标准,浮子流量计流量计算公式:
式中:Qn为介质的质量流量;
α为与浮子形状、介质粘度有关的系数;
Ds为浮子直径;
Ms为浮子质量;
g为重力加速度;
ρα为介质密度;
ρs为浮子密度;
η为介质粘度。
由公式可以看出,流量刻度与介质密度、浮子密度成比例,与介质粘度有关。
四、如何提高浮子流量计测量精度
为了提高浮子流量计测量精度国内外的学者对浮子流量计的现状进行了研究[3]。
1.使测量精度得以保证
由于密度和粘度的不同,相同界面流过的流量是不同的,所以对于象我们企业一样在密度和粘度有修正能力的企业,在订货或造型的时候给予提供准确的介质条件是极其重要的。有些企业的流量计在标校条件下直接显示水或空气流量,这就需要企业尽可能的提供校验的数据以及流量计算书,在实践应用中,用户根据校验数据和计算书进行手工密度修正,修正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图表、表格或者在一些设备上通过系数修正。再需要注意的就是仪表在安装时要保证垂直度,并且尽量选择具有通讯功能的产品,这样利用通讯功能可以现场调节信号,更好的保证产品的精度。
2.周期检定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使浮子流量计的使用期限和功能保持稳定,定期对浮子流量计进行检查是不可或缺的。一般情况下,浮子流量计都是直接通过水和空气来进行检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是流量计刻度上的介质和检定时的介质条件是一样的,那么直接用流量比对的方式计算精度就可以;但是,要是这两种介质条件不一样,那么,这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密度和粘度功能,运用相关的公式,将具体的变化刻度进行系数计算,依据准确的计算结果再对产品进行检定,这是非常重要的。
五、以H系列金属管浮子流量计为例进行探讨
1.H系列金属浮子流量计的原理
H系列金属浮子流量计由二部分组成,即传感器——测量管及浮子;信号变送器——指示器。传感器的触液材质有四种:不锈钢、哈氏合金、钛材、不锈钢衬PTFE。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指示器组合,以此来实现不同的测量要求。流量的测量是由指示器内的变送器通过耦合磁钢感受浮子位置的变化来完成流量的指示和信号的远传输的。
2.H系列金属浮子流量计的特点
这一系列的金属浮子流量计的特点有:模块化组合设计,维修方便,正常使用免维护;单轴、非接触新型磁耦全结构,信号传输更稳定;大屏幕液晶显示瞬时、累计流量,可带背光;智能型具有掉电保护、数据备份及恢复功能;全金属结构,抗震、耐压、耐温、防腐;短行程、总主250mm,设计安装更方便,从这些特点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金属浮子流量计在材质的选择上的要求,有助于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工业领域需要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流量计量精度得到了提高,对于许多领域来说都会得到一个很大的突破,对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社会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提倡节能低碳、加工业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增加对金属管浮子流量计测量精度的研究是时代的寻求。
参考文献
[1]黄楠.智能金属管浮子流量计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0.
[2]苏锋.减小流体粘性对浮子流量传感器测量影响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9.
篇2
关键词:数字出版产业;调控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48.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98-01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变革。数字出版以其大容量存储,在传输上的快速性,查询速度上的便捷性,在保护环境上的低污染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整个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出版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如何对数字出版业进行调整,如何将数字出版产业更好的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成为出版界、学术界以及大众读者普遍关注的焦点,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高科技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完善,对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产业发展的促进,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控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思路
明确战略目标,引导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产业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我国十分重视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引导。如《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以数字化带动出版产业发展,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数字出版核心技术,推动数字出版传播技术升级为战略目标,引导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规范经营活动,加强数字出版产业监管。市场监管是保证产业市场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顺利发展,我国在政策上要求数字出版产业要严格产业登记,加强对经营活动的规范等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数字出版产业行为。社会主义市场是法制市场,只有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才能约束市场中经济主体的行为,保障数字出版产业各种机制的正常运行。《意见》指出,要完善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等各部门规章,加快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
加快人才培养,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创新。专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产业技术的革新,产业内部的管理起重要作用。不断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出版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健全人才引进、使用和考核机制。
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调控政策中存在的不足
创新引导不到位,产业创新能力较低。数字出版产业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产业创新能力依旧较低,传统的发展模式尚未得到完全转变。观念陈旧、政策对创新意识的引导缺乏,各产业之间的科技合作意识淡薄。厂商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发展模式。
产业监管不深入,经营活动不够规范。产业监管是保证产业活动正常进行重要的部分,但是就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产业监管力度还不足,经营活动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登记入口不严,产业市场缺乏严格的整顿活动,各种违法违规现象,阻碍了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对破坏产业经营活动的行为,打击力度不足。
市场调整不全面,缺乏完善的产业机制。数字出版技术垄断现象严重,技术商作为“卖场”的提供者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数字出版产业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例如,方正的CEB、超星的PDG、Adobe的PDF等各有自己的一套格式。这就给数字出版产业的统一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
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是规范产业主体行为,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维护正常产业秩序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现阶段,多数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这就使正常的产业管理无法得到实行,不规范的产业行为无法得到约束和制止,合法的产业利益得不到保障。最后,影响到整个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三、加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调控的建议
加强引导产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数字出版时代,传统期刊与网络媒体、移动互联技术相互融合,调整发展模式、拓宽发展空间,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在信息生产方式方面,应突出传统期刊的内容优势,在统一的信息操作平台上联合创意、资源共享;在信息传播方式方面,开展复合出版、个性定制业务,满足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在营销服务方式方面,推行整合发行,建设品牌社区,使传统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向新媒体延伸,开创全新业态和发展模式。
加强产业监管,规范产业经营活动。把整顿市场作为调控的重点,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通过加强产业登记,严把产业入口,开展各项数字出版产业专项整治活动,对问题突出的领域进行专项治理。以消除市场中影响和阻碍产业发展的不良因素。同时,还要严厉惩罚违法违规的市场经营活动,防止同样的行为再出现在市场活动中。
加强市场调整,完善产业运行机制。把完善产业运行机制放在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加强对产业资源的均衡分配,有计划的消除技术的垄断现象。制定产业统一的技术标准,要求各技术商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进行产业生产。制定严格合理的数字出版行业标准,加强企业的合作,推进共赢目标的快速实现。
加强法规建设,健全产业法律体系。加快修订《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不适合现阶段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和构建与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出版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数字出版在快速发展当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数字出版产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政策调控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这就要求,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调控政策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找出更为完善的国家调控政策,以保障和促进社会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海峰.数字出版迎来新趋势、新机遇 华为助力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通信世界.2010年40期
[2]李广宇.2009年数字出版发展状况及主要特点分析.出版参考.2010年第7期
篇3
关键词:网络经济 策略 电子商务
相关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网络经济研究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基本上分为官方和大学的研究、专业咨询公司的研究和IT媒体与公司的研究几方面。特别是美国官方和大学近几年来对网络经济的研究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而国内网络经济的研究主要是政府和大学的研究、IT界评论人士的研究。政府和大学的研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性的工作,主要是学者的个人兴趣。
对网络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经济测度的研究上,其最早起步于对信息经济测度的研究。最早对信息经济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的是马克卢普,其次是波拉特对美国信息经济的测度研究。他们的研究对此后开展的各类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测度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目前,由于网络经济是一种正处于形成和发展中的社会形态,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以及国际组织都纷纷开始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测度体系,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
近年来美国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已对网络经济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批颇具建树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其中的理论、数据分类口径和数据处理方法基本上符合网络经济的本质。美国商务部公布了政府第一部研究信息技术对经济影响的报告《浮现的数字经济》,随后又相继公布了《浮现的数字经济II》和《数字经济2000》,研究了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经济规律和经济变革,用数字经济解释了美国的经济繁荣。
国内对信息经济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成果也较多。其中对全国性信息经济测算的成果在运用波拉特信息经济分析方法同时,对其模式的缺陷也作了相应分析。近年来关于信息化指标和测度的研究一直在继续进行之中。
国家统计局正在追踪研究并逐步建立衡量网络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领域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进一步加速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和开发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化;第二,追踪、研究并逐步建立衡量网络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领域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扩展统计信息的服务对象。
综上所述,国内大量的研究工作是针对信息化的指标体系研究,研究中直接针对网络经济开展的还较少,目前己经开展的研究无论从研究成果或是指标体系结构来说都不够系统或完善,指标的选取并不完全充分和适当。国家部委的相关研究还正在进行之中,尚未得到成熟的研究成果。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的网络经济测度指标研究多限于网络经济的某一方面,面对网络经济整体开展的研究工作还不够,测度指标选取也不够全面。
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策略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和其它基础设施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且网络基础设施在与其它物流的基础设施的配合下能够释放出更大的乘数效应。近来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应该在提高网络的利用率、降低上网费用、建立不断趋向于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继续努力。
(二)加强立法与宏观规划
政府要为发展电子商务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法规,鼓励社会各部门和厂商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的竞争。政府要为发展电子商务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由国家统一布置和协调,避免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我国现有的许多法律法规己经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在原有的金融、商务、税务、电信、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地修改,并进一步加强相应的立法,构建电子商务的法律框架,这可能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同时,政府可以先制定一个总体规划,用作宏观指导。对于较为迫切,而且已经没有多大技术问题的层面,则可先制定一些条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定并颁布《电子商务法》。该法应对国内国际电子商务规约、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等做出规定。
(三)实行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人才是网络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政府应鼓励各类教育部门加大科技和经济知识的教育力度,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大专院校的经济、技术等专业增加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复合性人才。还要注意利用网络教育的手段培养网络经济方面的人才。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培养网络经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派出留学生、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可以采用聘为专家或邀请讲学的方式,增加交流,提高国内人员水平;政府应制定政策允许有能力从事新技术开发的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专家、科技人员到各类网络企业兼职,并以智力、专利、技术入股参与收益分配。
参考文献:
1.盛晓白.网络经济通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牛飞亮.网络经济与企业数字化改造战略.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周鸿铎.网络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李新家.网络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6.李庆臻,安维复.科技生产理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篇4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与“十一五”规划要求相悖的倾向:
连续多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使得投资率不断上升,增大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的难度。“十一五”规划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今年上半年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不仅使得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投资,而且目前投资还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如果这种投资波动的态势演变成长期趋势,将不利于“十一五”规划关于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任务的完成。
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要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而要实现后一条,则要求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从2005年的统计数字看,服务业增长低于第二产业增长;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仍然显示,服务业增长低于第二产业增长。“十一五”规划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而目前的状况是,服务业增长低于第二产业增长的趋势仍将继续下去。
篇5
【关键词】分享经济 校企合作 经济思维
在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提到:“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在这段政策表述中,政府旨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同时也鼓励学校按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或经营场所。政策在应然层面上,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在实然层面上,由于职业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组织的类型,决定了每种组织只能利用有限的优势资源,去做自身最擅长的事情。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我们需要转换思维,寻求校企合作新路径。
一、在校企合作理念中引入“分享经济”思维
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是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分享经济的核心理念是“闲置即浪费,分享产生价值”,其强调的是“使用权”的分享,而非所有权。分享资源是对于用户闲置物品和碎片化时间的剩余价值释放,主要包括闲置物品、闲置资金和闲暇时间。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分享主体也由个体扩展到企业/政府等主体,有学者将个人之间的交换推广至个人或组织之间,将组织与组织间的资源共享也认为是分享经济模式。
基于分享经济的思维方式,我们重新审视现有校企合作的方式。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对这些实训基地有所有权;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职业院校对这些企业具有所有权。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对建立的实训基地的所用权和使用权相统一,职业院校对自办企业有所有权和经营权。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参与职业教育,学校内部资源参与企业的实习实训,但无疑也侵占了这两类组织中最核心的资源去做最擅长事情的机会。
为了解决此问题,将分享经济的思路引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中,会有全新思维。分享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将组织与组织之间所拥有的资源,通过一定的平台进行分享,将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从而拓展校企合作的发展空间,改变校企合作方式和理念。企业未必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共实训基地,而是通过一定平台,寻找到适合企业的实训基地,节约企业自身资源,重新利用社会有效闲置资源。同样,拥有一定实训基地的企业,可以通过平台,让其他企业或学校进行使用,从而达到分享合作的目的。
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倡“分享经济”的必要性
(一)传统校企合作途径中学校及企业面临的各自困境
一方面,职业院校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配备满足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编制或引进科学而具有实用性的教材,培养或聘请技术娴熟的实训指导老师。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都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才能保障其建设和运行。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实训教学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职业院校有限的资金资源和教学资源和现实的实训教学需求形成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大多数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只限于本校学生使用,导致很多设备闲置,利用率低。还有部分职业院校本身并不具备实训条件,通过模拟来代替“真枪实战”,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实训机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培养。
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国家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在积极倡导和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但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整体意愿不高。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并不是企业不需要职业院校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相反,他们非常需要。但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会产生额外的成本与开支,培养的人才很多时候无法保证留在自己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会影响企业本身的盈利,又会影响到企业将有限的内部组织资源,投入到最具核心竞争优势中去。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效率并不高。
(二) 分享经济思维下校企合作的益处
第一,扩大供给总量。学校所需要的实训实习场地的供给量扩大。分享经济通过重构无限量的存量资源,转化为能够提供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产品或劳务。例如,分享经济一方面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将闲置资金、资产和认知盈余等资源投入社会消费中,产生了新的价值。另一方面,扩大了供应面,过去生产供给以企业端为主,现在增加了兄弟院校的端供给,大大提升了社会供给总量。
第二,需求侧影响。分享经济有助于降低社会价格总水平,消费者参与分享经济,可以降低消费成本,提升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分享经济平台通过供需方直接对接,免除复杂的手续和中介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分享经济通过提供无限的社会存量供给,扩大消费者可选择空间,实现供需匹配,从而扩大社会总消费需求。企业在寻求为自己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时候,可以通过一定平台,需找适合本员工专业领域的培训学校。同时学校也可以寻找适合与专业相匹配的行业企业,大大节省了为满足需求,校企双方在寻求资源中所浪费的时间和金钱。
第三,分享经济理念下,学校和企业一方面可以省钱,一方面可以赚钱;一方面获取他人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自己探索。分享经济实现了高效率,并为合作双方都创造了经济利益。共享平台能够给合作双方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
三、分享经济视角下重校企合作新路径
(一)以政府为主体搭建资源分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使供需双方的需求展现得更为精准和具体。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及信息传播方式比较传统的困境,为了解决资源零散的情况,现在搭建了很多职业教育集团,每个职业教育集团中包含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多个主体。但在一定区域内,多个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会产生重复,并且又互不交集。如一个企业可以受多个职业教育集团的邀请,参与到多个职业集团当中,这个企业可以享受到与多个学校合作,但众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又不能互相匹配和有效利用。因此迫切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搭建一个众多企业和众多学校都可以充分利用的公共网络平台。
(二)在平台上积累可以共享的资源
在政策《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 》里提到:“基本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基本形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和数字化资源协作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国职业学校协作发展、共享资源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国家通过在政策层面的导向,鼓励职业院校积累数字化资源,这些资源将来都可以成为公共网络平台上,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
(三)校企双方线下分享的资源途径
第一,人力资源的共享
设立企业专家大讲堂,构建信息沟通平台。邀请实验室专业人员、校友每学期举行两到三次讲座和专题报告,做到及时、深入了解企业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安排。实行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互派交流机制,结对开展实验室建设、课程标准制订、合作科研项目等,达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专任教师三年内至少下现场锻炼一次。顶岗锻炼期间,积极参加企业生产,企业人员进入学校承担部分授课任务,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第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共享
有些职业院校有土地资源与企业共享,企业很愿意与学校合建厂房,进行“工学结合”;有的职业院校,生产设备比企业的还要好,企业非常乐意与学校共享设备;还有的学校拥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能搞科研,帮企业解决生产上一些实际的问题,也受到企业的欢迎。集教学、培训、生产服务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实训场所,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改善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节约资源,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各职业院校在新的实训基地建设中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学科的建设,学校间互通有无。实训基地的使用者不局限于学生,可以面向企业提供在职人员的培训、教师的进修以及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培训。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适当收取费用,支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支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和开放办学的优势,服务、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及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成为服务区域中小企业的工艺技术研发中心、社区培训服务中心和区域资源共享中心,最大限度发挥辐射功能,提高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凌超.“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在线短租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4(10):36-38
[2]威茨曼.分享经济学[M].林青松译.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6.
[3]廖丰.“分享经济”在中国 P2P 发芽易生长难[N].京华时报,2014-06-11.
[4]田淑娟.Airbnb 创始人:分享经济模式也适合中国[J].财新网,2013-09-18.
[5]毛向辉.分享经济学――数字媒体时代的新交易规则[J].创新时代,2013(11).
[6]刘泓君.周航的共享经济论:你不必拥有一辆车[DB/OI].极客公园,2014-04-22.
篇6
【关键词】 房地产 经济周期 综述
一、引言
20世纪30年代以来,房地产市场在世界市场中经历了几次大型的波动。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各国经济周期及全球经济周期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迄今为止,经济学界对房地产经济周期进行了持续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国外对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以实证分析方法为主,分析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指标体系,探讨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及其在国际间的传导。国内对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起步较晚,前期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包括对房地产周期概念和阶段的界定,房地产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分析。进入21世纪后,国内开始尝试用实证分析工具对房地产周期波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初步建立了反映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指标体系。
二、国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综述
1、国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阶段划分及其主要内容
国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源阶段;沉寂阶段;专业化发展阶段;多样化发展阶段。
(1)起源阶段。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的大萧条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周期的关注,房地产周期作为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就成为了经济学界的研究对象。如霍伊特确立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概念,这一阶段被称为这一研究的起源阶段。
(2)沉寂阶段。二战后的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复苏,在凯恩斯主义扩张政策的推动下,经济进入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阶段。对未来经济的乐观预期,使这个时期经济学界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几乎不重视,因而房地产周期研究就进入了沉寂阶段。
(3)专业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滞涨“再度引发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经济学家们开始认识到房地产经济周期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西方房地产市场的周期研究,对房地产周期进行识别和解释,区分研究各种类型的房地产周期波动规律。在此基础上,许多新的理论工具被应用在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上,将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带入了一个专业化发展的时代。如布朗考察了1968―1983年间美国单栋住宅的销售周期波动情况,发现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与房地产周期波动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赫克曼分析了1979―1983年间美国14个城市写字楼市场的综合数字,发现写字楼的减少和租金之间有着非常强的相关性,而租金又和当时的空置率有很大的关联。
(4)多样化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三个经济事实改变了国外房地产周期研究的传统方式,使房地产周期研究开始进入了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新时期。首先,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了人们对房地产周期波动机理研究的重视。其次,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新发展引发了“投资导向”型房地产周期研究的出现。最后,发达国家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普遍存在,以及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对国际房地产周期的研究得到重视。
一是对房地产周期波动机理的研究。如唐斯在研究美国房地产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后指出,房地产周期受到3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即社会体制变革周期、技术革命周期和经济革命周期。埃德尔斯坦和保罗利用土地价格预期模型解释了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保罗对OECD17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利率、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进行分析,作出了这些国家商品房价格可能在2007年到达顶峰的预测。
二是对“投资导向”型房地产周期的研究。如鲁拉克指出,房地产投资决策应考虑影响市场周期的5种相互作用力,即经济结构调整、物业供给、物业需求、资本流动和投资特征。凯泽通过比较房地产总收益率与机构房地产投资回报率,发现了波长30年、50―60年和上百年的房地产长周期。彼特在对美国房地产周期和经济周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动产投资对策。
三是对国际房地产周期的研究。如伯特兰分析了形成周期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认为国际资本流动、各国资本市场自由化、金融管制的放松、扭曲的财政政策和土地使用制度是全球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2、对国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的主要评价
纵观国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可以发现国外比较偏重实证研究,旨在通过对房地产行业运行的归纳性总结,试图规避行业运行风险。通过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建立了许多确定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指标体系,但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一些专业研究方面缺乏连续性。对经济周期的判定和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也相对较少。另外,国外学者对理论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广泛性和普遍性。
三、国内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综述
1、国内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的历程及其主要内容
(1)起步。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国内经济学界对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80年代以前,由于房地产经济发展时间过短且资料不全,我国房地产周期研究基本空白。唯一可以追溯到的研究是薛敬效1987年在《南开学报》上发表的的《试论建筑周期》一文。相对与西方国家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我国是起步晚、差距大。
(2)初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为房地产周期研究提供了现实的经济环境。但刚开始有关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房地产周期概念的探讨以及现象的描述上。如谭刚对房地产概念进行界定,指出房地产周期包括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梁桂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来刻画中国不动产供给与需求相互产生的波动情况,认为年销售量波动率和增长率曲线清楚地反映了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内在波动。刘洪玉从房地产市场总供求相互作用的原理出发,对房地产周期进行定义。他认为,房地产市场自然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市场周期的谷底;第二阶段超过平衡点,需求继续增长;第三阶段是供求平衡之后供给增长速度高于需求增长速度;第四阶段供给大于需求。同时,他还根据对应的资本流动给出了房地产市场投资周期的概念。
(3)新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房地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学者和业界人士对房地产周期的研究越来越多。从近几年发表的文献上看,国内学者对于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房地产波动的周期研究。如汪晓宇、华伟的文章提出了房地产市场周期的理论,并对我国1987―1998年间房地产市场周期进行了实证研究。曲波、谢经荣、王玮以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为指标,得出中国房地产周期的基准周期。
二是关于关于房地产周期波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如谭刚提出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冲击―传导模型。任栋梁提出了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的外部冲击机制和内部传导机制,分析了影响中国房地产周期的宏观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产业因素和心理因素。倪鹏飞通过对房地产周期的成因分析,发现我国历次房地产周期波动均有国家重大经济政策或房地产制度改革背景,得出结论:我国房地产周期是典型的“政策性周期”,它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房地产周期具有显著差异。张瑜从房地产经济周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特征,进而从宏观经济、投资、消费、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
三是关于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研究。如王勉、唐啸峰根据我国的有关数据,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我国房地产投资波动与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尹惠媛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反映经济周期的指标,选取国房景气指数作为反映房地产周期的指示指标,实证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才元实证研究了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个层面之间的联动关系,包括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房地产价格和居民消费的关系以及房地产价格和经济体系其他资产价格的关系。
四是关于具体城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研究。谭刚通过选择相应指标,具体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房地产周期波动现象,并与宏观经济周期和全国房地产周期进行比较,最后探讨了影响深圳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沈公律、鞠成晓、李倩、余健、顾建发则分别对杭州、大连、北京、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周期波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2、对国内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的主要评价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主要贡献是对国内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存在性取得了共识,初步探讨了国内房地产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国房景气指数。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于房地产周期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确定中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指标不完全,同时由于统计数字的完整性、真实性有限,使得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二是中国计算周期的标准并不统一,许多专家计算出的周期数不一致。三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跟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在考虑和研究房地产经济周期时,以往关于中外房地产市场差异对中国房地产经济影响的研究非常薄弱,应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四是应把对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建立在基于市场供需的研究之上,从市场角度出发看问题。五是应从宏观经济利益角度出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反映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的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指标对国民经济的监测和预警作用。
【参考文献】
[1] Helbling,Thomas,and Marco Terrones.ChapterII:When Bubbles Burst.World Economic Outlook.IMF,2003.
[2] Van den Noord,Paul.Are House Prices Nearing a Peak?A Probit Analysis for 17 OECD Countries.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NO.488.2006.
[3] Hoeller,Peter,and David Rae.Housing Markets and Adjustments in Monetary Union.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2007.
[4] Catte,P・etc.Housing Markets,Wealth and the Business Cycle.ECO/WKP.OECD,2004,17.
[5] 谭刚:房地产周期冲击――传导模型及其主要因素分析[J].建筑经济,2000(7).
[6] 鞠方、周建军: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及其扩散传导机制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8(4).
篇7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反映国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如居民最终消费占GDP中的比重、劳务支出指标等。这些指标数据可以有效的作为国民消费支出核算的原始数据,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够很好的反映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另外,消费核算信息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消费中的构成比例,如食品以及通信类的支出份额。有了这种信息,就可以更好的倡导居民进行适当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详实科学,能够促进我国的税务改革,了解当下消费热点,树立居民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有很大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中,投资储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等指标,可以很好的分析当前的各种货币供给与需求状况,了解我国的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的地位,以及储蓄对投资的贡献率。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政府投资与居民投资的比例关系,更科学的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际上,储蓄、投资、税收是联系很密切的三个环节,对储蓄与投资信息的严格审读,有助于税务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除此之外,储蓄的变化状况还可以反映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果。比如,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40%、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120%。
预期心理对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工人就业状况糟糕、医疗制度以及住房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居民对未来隐忧加剧而让银行储蓄增加。对此,相关的部门对我国的各个体制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让居民放心消费。虽然,我国的社保制度不够完善,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毕竟居民的消费心理需求有了适当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统计部门与政府部门有很好的参考依据,各个职能部门也据此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的良性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可以让收入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国民经济的循环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生产只是一个阶段,对于最终成果的消费才是目的。不过,成果的消费并不是生产者一个人“享有”,而是要经过“分配与交换”的多个环节,才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国民经济的核算就是要对消费品在“分配与交换”的各个环节进行统计与核算,这其中也包括对最终产品的使用情况。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高效与科学,提升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收入分配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要清晰合理,收入的分配要分层展开,有次序的进行。为了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核算的信息应该包含更多的机构部门,应用SNA在核算整个收入分配时,就应该按照“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两个阶段进行。在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让宏观收入分配的结构更好的得到调整,初次分配可以让收入结构得到很好的转移,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结构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与对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的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也就间接的影响到了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例如,联合国根据连续六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会费;世界银行业根据相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享受到相应的优惠待遇。所以,国民经济核算还深层次的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间接影响到了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对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很大。也有相应的投入产出方法,用于国民经济的核算。投入产出方法又称为投入产出分析,以一定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为基础,结合比例系数与结构分析,从数量上研究经济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相关的经济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结构以及原因和影响。投入产出的方法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有一个漫长的历史。1950年,投入产出分析第一次被建议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1968年,SNA就吸纳了投入产出分析法。1993年,SNA就把投入产出纳入到了整个核算体系。实际上,我国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了。1974年,我国就编制出了第一张实物性的投入产出表,涵盖了61种产品。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更是编制出了大型的“1987年投入产出表”。2004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更是让投入产出的核算方法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投入产出表考虑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入来源”与“使用去向”,是一种棋盘式的平衡表。它可以很好的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同时能够很准确的表明“投入的来源”与“产出的去向”。另外,对于各个部门之间很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投入产出表也能够很好的把握。投入产出表的样式多样,分类齐全,结构清晰明了。如“实物性”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就充分考虑了计量单位的特点,便于审核统计工作。另外,也有根据地域划分的投入产出表,如“全国投入产出表”与“地方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数据结构表”,可以直观地反应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中。“对称性投入产出表”用于预测和制定计划。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经济效益能够很好的反映各个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很多人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一味追求GDP的量与速度,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很好的衡量社会总产出。一定的情况下,GDP的数字越大,就代表这个国家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就越大。目前,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很多的人意识到了不能一味的以财富数字的增长来衡量GDP。如果牺牲了环境与浪费掉了大量的资源,虽然换取了经济财富的增长,GDP指数的上升。但是,GDP并不体现资源的掠夺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实际上,这种GDP的数字是一个虚假的数字,过度的夸大了“财富”,却忽视了对成本的折算。鉴于此,一味的追求财富GDP的增长不是一个很明智的办法,要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因素,减去相应的成本。很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绿色GDP这样一个概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一个“绿色GDP”概念的产生,是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人们在权衡了环保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以及利弊后的一个结果。
二、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及宏观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
在宏观的经济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的统计数据以及模型,而国民经济核算就可以为这种数理统计以及模型的搭建提供范本和奠定基础。作为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确定了很多宏观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指标设置以及基本分类。这样的功能让经济统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的提高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效率,增强了其应用功能。
三、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国民经济计划涉及到很多的宏观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所反映的现象,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经济联系。为了更好的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与规划的指标数量也必须满足这种经济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的手段非常科学,也正反应了这种内在的经济关系。因而,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四、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篇8
关键词:中国电视传媒;改革;探析
中图分类号:G206;I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50-01
一直以来,电视传媒都被称作中国的“喉舌”,对中国的社会稳定、政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决定了中国电视传媒国有化的性质,且不能进行商业活动传播,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此种特性已制约了我国电视传媒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电视传媒产业化的发展变革,增强中国电视传媒的经济功能,使其能够继续发挥“喉舌”作用。
一、制约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电视内容配置不合理
电视内容是电视传媒的主要资源,电视内容的配置是否合理也直接影响着电视传媒的市场化程度,但是就目前来看,电视内容单一、电视节目制作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阻碍了我国电视传媒的发展,例如,[1]当前,我国电视内容除新闻节目外,大都是娱乐节目和肥皂剧,种类比较单一,且经济功能较差;[1]就春节联欢晚会来说,我国各个电视媒体都会举办,但某些晚会根本达不到收视率,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不利于市场经济效益的增长。
2.电视渠道配置不合理
电视渠道是保证电视传媒实现价值、发挥作用的根本因素,它主要包括电视传输渠道和电视传播渠道两种,电视传播渠道也是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关键渠道因素。目前,我国拥有众多的电视渠道,比如,山东电视台就拥有卫视、生活、影视等多个频道,理应能够为地方电视台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但就目前来看,多个电视频道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处于闲置状态,降低了电视传媒的经济效益。
3.经济特性不突出
电视传媒的经济特性不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规模经济特性不突出和范围经济特性不突出。规模经济特性不突出,即各个电视传媒的规模不统一,降低了市场集中度,从而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我国中央电视台拥有数十个电视频道,占据了非常大的市场份额,导致了电视传媒的行政垄断,降低了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特性不突出,即我国电视传媒大都是单一结构,缺乏多元化发展,导致某些电视节目的再次开发利用率较低,从而降低了电视传媒的经济效益。
4.政府规制滞后
电视传媒是我国的“喉舌”,对中国的社会稳定、政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决定了政府规制对电视传媒的影响力较大,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并未给电视传媒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仍在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视传媒规制,即政府干预,导致电视传媒缺乏发展自以及主动权,制约了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
二、中国电视传媒改革措施
1.电视传媒要追求市场经济效益与政治属性的平衡
电视传媒最初就是传播国家政治目标、政策的媒介,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电视传媒又兼具了追求市场经济效益的目标,但总体来说,追求市场经济效益也是国家政治需求之一,两者之间并无矛盾,因此,电视传媒应该将政治属性与市场经济效益进行有机结合,追求两者的平衡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比如,电视传媒可以合理设置电视新闻节目,增加对国家政治问题、社会热点、军事问题的点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提高电视媒体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发挥了电视传媒的政治作用,实现政治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2.采取制播分离模式,合理优化电视内容配置
制播分离,就是将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分开进行,由专门的节目制作中心进行电视节目制作,电视传媒只负责节目的编排、播出,这样能够实现电视传媒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且能够增加市场调控,避免出现电视渠道闲置、电视节目单一等现象,能够对电视内容配置以及渠道配置进行合理优化,从而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增强电视传媒与互联网、手机媒体的合作
目前,随着互联网、数字化媒体的发展,电视传媒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不利于电视传媒的长久发展,因此,电视传媒应该适应时展潮流,与互联网、手机媒体进行合作,实现三网联合发展,将电视屏、电脑屏与手机屏进行无缝对接,提高节目收视率,从而增大电视传媒的市场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电视传媒的“喉舌”作用更加重要,不仅要传播我国的政治问题以及各方面政策,还要兼顾我国的市场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由于缺乏经验,导致我国电视传媒还存在众多问题,比如电视内容配置不合理、电视渠道配置不合理、政府规制滞后等,严重阻碍了我国电视传媒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对电视传媒进行必要的改革,但在改革中要兼顾电视传媒的“二重属性”,并与数字化媒体、互联网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增强电视传媒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勇.关于广播电视发展与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南方电视学刊,2010,(11).
篇9
关键词:数字经济;湖南高职教育;商科专业;人才培养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推动力。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离不开大量职业工人和职业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不管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环节,将会诞生出更多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将会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中的两条腿,要持续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转化,为行业和企业供应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技能人才。
1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5位。湖南属于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产业集群特点,长沙作为省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对湖南数字经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下线、中国首条“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产业园”的持续发展、长沙高新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5G技术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传统零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得湖南区域经济转危为机。2020年湖南移动电商、社交新零售、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细分领域融合创新,逆势上涨。2020年,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是数字经济在湖南省经济总量中占比依旧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双重短缺等方面。
2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数字贸易快速向前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行业快速崛起,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和行业急需稀缺行业的高学历高级人才,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职业工人和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时代新科技结合起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数字经济方面最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传媒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见表1);而在商科专业方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贸易/进出口领域招聘需求增长较快,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见表2);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渐恢复,进出口贸易行业在就业上也受到利好影响,竞争指数相对降低,职位供给比较大,在长沙地区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贸易/进出口行业薪水相对较高(见表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职位供给旺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在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职人员职业素养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课题。
3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商科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受疫情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各方面压力,2020年大学生就业遭受重大冲击,中小企业校招岗位需求减少,大企业岗位竞争压力激增,导致岗位要求不断升级,不断向名校倾斜,不断向高学历倾斜,出现研究生学历抢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职位的局面,进一步压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瓶颈期。如何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3.1专业定位偏差。专业定位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和结构性偏差。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湖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存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商科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国际商务和国内电子商务类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营销等同于推销。结构性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及设置结构与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之间的偏差。在数字经济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有可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商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2020年湖南自贸区成立等利好信息,结合本校和企业资源,明确专业定位,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输入应用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3.2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就业率,过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养极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避免陷入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误区,要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与综合培养。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从专业对应性、岗位适用性和知识前沿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提高所学知识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和专业群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商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很明显,不利于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如何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历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艺术、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3.3教师队伍培养单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较高,职业技能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平时重点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技能培养有所忽略,这些问题导致教师队伍培养比较单一和单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也在对用人标准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单纯只追求专业知识授课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资讯和信息,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关务知识,海关每年都会有信息变更,如果教师只守着自己的固定教材认真上课,不去经常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传授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将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多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多与相关商科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和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4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及其实施细则条款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不完善。大企业因为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一般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动性不强;同时企业也会担心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担心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问题。这些瓶颈问题都制约企业不能高质量的参与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
3.5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缺失,将直接体现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面。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律性较差、责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宣讲,先成人后成才。
4对策研究
4.1专业定位精准化和动态化。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应该精准化,在给学生做学前教育和专业宣讲时着重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纠正专业认知偏差。但是根据职业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专业培养又不能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局,要实施动态化的专业定位调整,既要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至少考虑3~4年的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职业方向和定位的范畴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4.2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培养适合湖南地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据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进行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以满足湖南区域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专业设置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商科对应岗位和职业的深入分析,合理调整商科专业设置。
4.3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项目的财政投入,鼓励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培、国培、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组织的师资“1+X”证书培训,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新动态;鼓励老师带队参加湖南省技能竞赛以及商科行业技能赛项,如互联网+国际贸易赛项、电子商务技能赛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赛项等等,通过参与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课、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4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产学研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激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如政府拨款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政府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定期举办行业、企业、教师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培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第三方协议,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5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内涵包括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通识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不光要培养商科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从商技能,同时也要加强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湖南省、行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湖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校发展情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适合各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湖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博,杨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8~23.
[2]吴旻.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的人才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0(6):246~248.
篇10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要,经济统计能够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情况进行准确科学反映,同时能够为国家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还存在不足,在经济建设中无法充分应用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背景下,要想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掌握,必须要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有效解决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对经济建设背景下经济统计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经济建设背景;经济统计;运用
统计学作为处理问题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其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微观统计和宏观统计,其广泛应用在财政、金融保险业以及工农业中。经济统计工作能够有效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速度的快慢,能够为政府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政策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1]。
一、济统计经济建设背景下的运用现状分析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经济统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经济统计的运用研究力度还较为缺乏。为了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做好经济统计工作,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工作者必须要积极配合,协作参与,确保经济统计能够为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提供良好服务。一般而言,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建设,因此要想真正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与了解,对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实效性加以提高,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处理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统计的运用要求较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充分有效发挥出经济统计的作用,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在进行经济统计工作时,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制度,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2]。随着发展的深入,我国在经济统计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渐完善。一般数学方法有利于解决经济问题,因此经济部门的工作者开始积极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要想及时发现经济问题,有效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要在经济建设中有效应用经济统计,从而为经济问题的决策与预测提供依据,有效提高管理的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济统计在经济建设背景下的运用事项
(一)经济统计学的发展统计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涉及到数字问题内容以及数量信息。一般而言,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基础就是对国民收入进行统计。其最早发展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研究出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该方法主要是一支出和收入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复式核算。当然该方法在平衡关系以及核算项目方面还存在不足。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对最终产品的概念进行了发表,对核算项目以及平衡关系进行了阐述。1886年,澳大利亚的统计学家T•柯格兰对最终产品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包括国民收入的生产、使用以及分配等问题。以往我国在对经济进行统计时,是以计划经济为依据,采用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统计数据更为多样化和复杂性,所以该体系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我国实施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得经济统计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经济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可缺少的手段。其作用具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保证经济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统计,因此要想确保收集整理的经济数据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要充分有效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此外,采用定性分析的统计学方式,能够促进经济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定性研究工作的顺利运行,必须要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统计学,有效推动经济建设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3]。二是能够为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的总结提供参考依据。由于有众多的因素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为了有效分析相关数据,发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充分应用经济统计。三是能够有效保障经济学理论的完善程度以及真实性。一般研究得出的理论往往属于相对理论,其需要实践的检验,因此在检验经济学理论时,必须要利用经济数据,从而明确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经济学与数据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统计又能为数据的收集提供依据,因此统计学在经济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统计运用的意义一般来说,经济需要涉及较多的领域,涉及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都使得经济研究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数据对其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也需要用到数据,在大量的信息中,只有细致深入地整理调查统计学中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经济的研究需要数据的支撑,如果在经济研究无法充分合理运用统计学,将会严重阻碍经济研究的进展[4]。由于数据在统计学分析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之必要,这样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就现阶段来看,在经济建设背景下,经济的研究力度还不够,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入分析研究现代经济的发展形势,必须要有相关的经济数据加以支持。一般数据的完成主要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经济中的核心手段就是经济统计学,因此在研究经济发展形势时,必须要充分有效利用经济统计。尽管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研究力度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有关学者已经对其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因此基于经济建设的背景,经济统计将会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建设中,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216.
[2]林子欣.关于企业经济统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04:66-67.
[3]姜谦.企业管理中经济统计的运用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0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