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

篇1

在一般情况下,邀请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非正式的邀请,通常是以口头形式来表现的。相对而言,它显得要随便一些。正式的邀请,既讲究礼仪,又要设法使被邀请者备忘,故此它多采用书面的形式,即洛阳礼仪活动邀请函的形式。

那么,什么是礼仪活动邀请函?我们要怎样来写作礼仪活动邀请函?

一、礼仪活动邀请函的含义

礼仪活动邀请函又称礼仪活动邀请信、礼仪活动邀请书,是礼仪活动主办方(单位、团体或个人)邀请有关人员出席隆重的会议、典礼,参加某些重大活动时发出的礼仪性书面函件。

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的大型活动与仪式,如宴会、舞会、纪念会、庆祝会、会、单位的开业仪式等等,只有采用礼仪活动邀请函邀请佳宾,才会被人视之为与其档次相称。礼仪活动邀请函有自己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写法上的一些要求。

二、礼仪活动邀请函的基本内容

礼仪活动邀请函的基本内容包括礼仪活动的背景、目的和名称;主办单位和组织机构;礼仪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参加对象;礼仪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联络方式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三、礼仪活动邀请函的特点

洛阳礼仪活动邀请函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礼貌性强。邀请事务使用邀请函表示礼貌。礼貌性是礼仪活动邀请函的最显着的特征和基本原则。这体现在内容的完全的赞美肯定和固定的礼貌用语的使用上,强调双方和谐友好的交往。

感情诚挚。礼仪活动邀请函是为社交服务的专门文书,这使得它能够单纯地、充分地发散友好的感情信息,适宜于在特定的礼仪时机、场合,向礼仪对象表达专门诚挚的感情。

语言简洁明了。礼仪活动邀请函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日常应用写作文种,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看懂就行,文字不要太多太深奥。

适用面广。礼仪活动邀请函使用于国际交往以及日常的各种社交活动中,而且适用于单位、企业、个人,范围非常广泛。

四、礼仪活动邀请函的结构与写法

在应用写作中礼仪活动邀请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社会交际空前广泛和重要的当代社会,写好它可以说至关重要。对礼仪活动邀请函的写法要注意格式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结构上写法类似公函。一般格式如下:

邀请函

尊敬的________________

您好!

___________单位将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_________地,举办_____________活动,特邀您参加,谢谢。

例文:

邀请函

尊敬的xxx教授:

我们学会决定于xx年x月x日在省城xx宾馆举办民间文学理论报告会。恭请您就有关民间文学的现状与发展发表高见。务请拨冗出席。

顺祝

健康!

xx省文学研究会

联系人:xxx

篇2

关键词:幼师生;幼儿教师;礼仪培养

在幼师生的日常教学中对于礼仪教育方面的教育是必须的。对于幼师来说,较强的礼仪意识以及良好的礼仪习惯来自于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这也真正的体现了对幼师生礼仪培养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对日常幼师生礼仪培养的教学实际情况的具体描述,具体分析幼师生的礼仪教育。

1幼师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教师职业礼仪的包含的基本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对教师的职业形象、仪态、仪容仪表、表情、举止和办公室等多个方面的具体的要求。在实施幼师生的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将现在学生的身份考虑在内,全面的将幼师的职业礼仪的几大基本内容综合实施。一方面,要掌握个人礼仪和校园礼仪的有关知识,在仪容和仪态方面要做到和幼师的身份相符合,做到仪容仪表整洁大方,仪态自然。另一方面,幼师生还要对公共社交礼仪有一定的了解,公共社交礼仪包含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在家庭、公共场所、商场、餐厅、还是在医院等,都需要有公共社交礼仪知识的指导。

2幼师生在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

2.1个人礼仪缺乏审美情趣

根据幼师生的身份特点,适当的衣着打扮反映了幼师生在个人礼仪方面良好的审美情趣。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在个人礼仪方面缺乏审美情趣从而引起衣着打扮不适当的情况比比皆是。一些幼师追求潮流具有盲目性,过分的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发型方面,有的将头发烫成“爆炸式”,或者有的染成黄色。在穿着方面,服装往往过分的紧身、短小、透明或者是暴露。浓妆艳抹,配饰挂满全身,毫不符合幼儿教师的形象。

2.2行为举止不得体

主要表现在涵养和风度的缺乏。身体仪态东倒西歪,站没站相,主要表现为倚靠墙壁或者是抖动腿脚;坐没坐相,坐姿不文明。此外,走路的仪态也不文明。

2.3语言谈吐不当

主要表现为缺少文明礼貌和交谈技巧。具体表现为礼貌用缺乏,缺乏文明礼貌,长幼不分,在和教师说话时言语随便等。因此,较强幼师的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师生的综合素质。

3幼师礼仪教育的方法探索

3.1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有利于幼师生的礼仪教育的专业集中。因此,我校积极开展礼仪教育的教学实践。通过礼仪教材的编写、礼仪课程的设置等措施,我校积极的开展了对幼师的礼仪教育。在实施了一学期的礼仪教育课程后,教学实践表明礼仪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十分必要并且及时的。通过礼仪教育的开设,树立了幼师生的礼仪观念,增强了遵守礼仪的意识,提高了幼师生学习礼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来说,礼仪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了身上的不足,并且深深地被礼仪教育的实用性和生活性所吸引,深深地感受到礼仪教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礼仪教育的课程开设为学生的“知礼”、“用礼”奠定了基础。

3.2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知识的学以致用是对课堂上礼仪知识传授的重要补充。这就充分要求幼师生充分发挥礼仪的实用性,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对于礼仪习惯的培养是礼仪培养的重要手段。培养礼仪习惯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方面,可以在培养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礼仪教育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校的资源通过VCR等多种形式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不良礼仪习惯,保证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守礼”意识。

3.3增强幼师生礼仪观念和能力

幼师生礼仪观念和能力的增强和提高须借助于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都是普及礼仪知识的有效形式。学生们根据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编写的小品等,运用批判的眼光,进行自我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再有,礼仪观摩的活动有利于增强幼师生的礼仪观念。观摩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参加升旗仪式等。

3.4建立礼仪小组

建立礼仪小组,使礼仪教育的影响在幼师生中逐步扩大。礼仪小组的组织成员通过开展相关的礼仪活动加深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吸收,礼仪小组还可以为学校的各种活动提供礼仪服务,使礼仪知识影响更多的学生。

3.5加强锻炼和考核

加强对幼师生在礼仪表现方面的锻炼和考核。幼师生实习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常规以及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加强对幼师生礼仪文化的锻炼可以使其明白只有知礼、懂礼、守礼,才能在幼儿以及家长面前树立良好的幼师形象,以自身的礼仪素养影响幼儿的成长。

4结束语

对幼师生的礼仪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教师的礼仪将会对学生形成直接影响。本文对加强幼师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旨在通过礼仪教育的加强,促进幼教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琰.贫困地区幼儿文明礼仪培养方法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2(72):192-193.

[2]马瑾.家庭中生活礼仪培养的策略[J].幼儿教学研究,2009(7):56-57.

[3]邱红燕.区域游戏背景下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礼仪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4):22-28.

篇3

[关键词]酒店管理 礼仪素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69-02

近十年来,我国酒店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期,其增长的速度和数量均居亚洲第一位。酒店越开越多,加剧了酒店之间的竞争,客人对于酒店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酒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要以优质的服务获得更多的客源。在酒店的工作中,礼仪贯穿始终。重视礼仪对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酒店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我国高职学生礼仪意识普遍不高的表现

礼仪应是从小培养,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使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专长培养,而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培养缺乏意识和方法,造成了我国高职学生礼仪意识普遍不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个人形象的正确认识

现代社会是个非常开放的社会,对于美的定义各有标准。作为大学生,很多学生并没有摆正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盲目追求社会上的新潮与时髦。发型奇特、浓妆艳抹、服饰古怪或暴露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此外,虽然经历了大一的军训活动,但很多同学脑子里仍然认为言行举止的随意慵懒才符合潮流,因此在校园中经常会看到缺乏朝气、行为拖沓的学生。

(二)缺乏基本的行为规范意识

在课堂上,迟到、早退、随意玩电话、聊天、睡觉等现象屡禁不止;随处乱扔杂物、插队、对长辈亲友不会问候、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学生也大有人在。

(三)缺乏交往与沟通技巧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掌心中长大,自我意识过分强化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从自身需要出发,而忽视别人的感受,不考虑集体的利益;遇到挫折往往归究于外因,而不反省自身原因。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电脑的普及率不断上升,使得学生更加自闭,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人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礼仪素养培养策略

通过以上对高职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与酒店行业对人才礼仪方面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如何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使他们能够满足酒店行业的需要,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传统礼仪课程的改革

礼仪课程的开设得到酒店专业的广泛认可,是系统学习礼仪知识的良好途径。但是,学生在完成礼仪课程学习后进入酒店,酒店往往都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的联系不够紧密。

因此,礼仪课程的课程标准设计要针对酒店行业的岗位特点,研究从业人员的外观静态形象要求和基于工作业务流程的规范化要求,即静态和动态两条线,用这两条线来构建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与知识目标。基本内容和知识目标设计完成后设计教学进程和实训项目,摆脱以理论知识结构为框架的教学进度模式,设计一个阶梯式能力锻炼和成长的教学进度,每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工作情景和项目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项目的设计上,选取酒店工作中最典型的业务项目,在教学形式上配合一定的工作情景,设计成真实而生动的工作项目,这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中,教师能够因地制宜的设计教学和工作情景,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形式,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项目训练掌握酒店对客服务过程中的礼仪规范,使学生熟悉各种服务礼仪操作技能并能在服务中整体运用。教学场地可以采用实训室(虚拟情景)和酒店(真实情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激活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

课程学习能力的考核是关键。考核方式应该淡化理论考试,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工作过程答辩,通过实际操作考核学生的礼仪规范性和基本行为素养,通过工作过程答辩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礼仪知识。参与考核的人员除了教师,还应邀请行业在职经理参加,综合评分,使得整个考核过程既有较强的真实情景又具有行业标准的普遍性,以确保整个课改从课程设计到最终学习能力考核的全过程基于真实的行业岗位要求而达到最佳效果。

(二)改造其他课程的考核体系

将提高礼仪素养的要求仅停留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上是远远不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整体概念,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锻炼融合在不同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中已经得到共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容易将专业技术条块化分割,各自为政,因此人才培养的工作往往难以形成紧密的关系。改变这种局面的方法主要在于课程考核体系的进一步量化。

相关专业课程和公共课应融入礼仪、表达等方面的素养培养,不能只是笼统的要求和导向,应体现在相关的课程标准当中。例如在学生服装要求上,就不只是礼仪课要求职业着装,其他课程也应要求职业着装。对其他理论性课程增加学生答辩和陈述的环节,并以此作为检查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理解能力的考核方式,既灵活检查了学生领会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激活了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堂气氛,同时,对学生的礼仪素养培养起到不断加强和督促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

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的考核体系为例,学生综合成绩总评由每个模块的考核得分+职业能力分组成,前者占70%,后者占30%。模块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对于前厅工作的掌握情况,职业能力考核则包括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学习态度、考勤、团队合作、沟通等。在每个课程开始的第一次课即向学生介绍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提出目标要求,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有意识提升自己的礼仪素养。通过对学生各项指标的考核,给予学生一个综合的评价。事实上,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一定也能得到酒店的认可。

改革后的课程考核体系要求所有的专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礼仪素养,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和礼仪规范,自觉的将礼仪教育融合到所有的教学工作中,才能成为学生礼仪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一员。

(三)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礼仪素养

礼仪素养的认识和实践还需要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环境和工作情景完成,需要将课堂延伸到酒店和其他工作环境当中,激发学生对礼仪素养的认识。在活动设计中可以建立从低到高、从内到外、从简到繁的体系。

浅层次的活动项目可以在校内开设,如演讲比赛、礼仪知识竞赛、模拟企业文化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在校内获得模拟性的礼仪训练机会。通过模拟实践,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在礼仪素养的养成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学校不仅通过以上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还应该通过广播、网络等媒体工具,传播正面信息,推动校园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

中层次的活动以真实项目为主,通过校企合作,承接真实的服务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例如我们常见的各种典礼、会议接待、商业活动服务等等,学生通过在真实的项目服务中获得技术上和心理上的锻炼,达到认识社会、认识行业、认识服务对象,同时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真实项目训练往往在时间安排上会有一定的机动性,需要教学和学生管理两个层面的组织者积极协调和指导,切实调动学校的一切因素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高层次的活动设计是鼓励学生创办自己的社团和小型企业,将专业学习、素质培养和学生创业相融合。学生可以成立自己的服务性社团和企业,面向社会开展经营性活动,例如成立“公关公司”“礼仪服务公司”等,教师帮助学生引进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和业务管理规范,学生可以自行联系业务也可以通过教师和合作企业引进业务,自行组织和完成每个服务项目和业务。通过这样真实的业务,学生不仅锻炼了技能、提高礼仪和职业素养,还能建立自己的客户和渠道,深入研究客户的需要,提高创业能力,化被动的礼仪素养学习为主动的提升自身能力,成就今后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张岩松,邹春霞,马丽萍.现代服务礼仪[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2]陈向平.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11):30.

篇4

第二个作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交往中不懂礼貌,不懂规矩有时会把事情搞砸。(比如接电话)。拜访要预约,预约要准时。

第三个作用维护形象。个人、企业和国家形象。商务礼仪就是要维护企业形象。减灾效应,经济学概念。少出问题,少影响人际关系。有时不知怎么做时,有一个保底的做法??紧跟或者模仿,吃西餐一般要看女主人的动作,女主人坐下,你才能坐下,女主人拿起刀叉,你再动刀叉,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意思是宴会结束。所以不知道不要紧,跟着别人学,别认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要错大家一起错,大家全错不算错。了解这一点的话,你就会应对自如,落落大方。

商务人员的着装要求和规范。个人着装是个人修养的标志,是审美情趣的体现,是企业规范的一种形象的体现。规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商业人士要穿西装,热也要穿;二、要扬长避短,重在避短,六指就不能戴戒指,圆脸的女孩就不能戴圆的耳环。戴项链,项链的长度和粗细应该和脖子的粗细成反比。三、遵守惯例。不能讲各有所好,比如,商务人员一般穿西装不带领带夹,如果用,要有讲究,黄金分割点,0。618,上2/3下1/3,衬衫4~5粒扣子之间。四、区分场合。不同的场合着装要有所区别,现在我们有些人正相反,该穿西装时不穿,不该穿时穿,比如逛街时就不应该穿西装。

商务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哪些场合,这些场合又应如何着装?在商务交往中,遇到着装的场合主要有三种。1、公务场合,上班的时候,公共场合商务人员着装四个字:庄重保守。三类服装:第一类制服,它具有企业识别功能,企业形象可是别系统有三个要素构成,第一个企业理念识别;第二个企业行为识别,就是它做了那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们的事,就是做了那些好事、大事。第三个系统是企业视觉可识别系统,广告、商标、员工着装等。第二类是套装,男士首选西装套装,女士首选西装套裙,天气很热怎么办?很热的话允许有第三个选择,男士可以选长裤配长袖衬衫,女士可以穿长裙配其他服装。商务交往中最不能穿的就是时装和便装。不允许的。2、社交场合。狭义的社交,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对商务人员来说社交场合,主要是以下几种场合。第一,宴会,商务人员,参加宴会,吃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以酒会友;第二,舞会,舞会的第一支曲子要请你带来的朋友,但是第二支曲子,就要换舞伴,舞会上不能总与一个人跳,不然的话,别人会以为关系不正常,是一见钟情,坠入情网。第三、音乐会。商界人士比较讲档次,一般经常去听音乐会。第四、聚会。第五、拜会。串门。五会是商务人员上档次的社交场合。那么那些服装符合要求?1、时装,时装者此时此刻流行也,时装是不断变化的;2、礼服,礼仪场合穿的服装。在隆重而正规的庆典仪式上选择礼服时恰到好处的;3、民族服装,

会面礼仪

商务交往中,见面时的礼仪是要讲究的,前面讲过首轮效应,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一个年轻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握手,有的小姐自认为很淑女、很懂礼貌,相反表现的却是不懂礼貌,没有见过世面、不够落落大方。(握手的表现)。握手要用2公斤的力。见面礼仪的几个重要细节:一、问候。问候者打招呼也。问候时有三个问题要注意,1、问候要有顺序,一般来讲专业讲位低的先行,下级首先问候上级、主人先问候客人、男士先问候女士,这是一个社会公德;2、因场合而异。在国外女士与男士握手女士可以不站起来,这是在国内,在工作场合是男女平等的。社交场合讲女士优先,尊重妇女。3、内容有别。中国人和外国人、生人和熟人、本地人和外地人不大一样。下面讲两个要点,一是那些称呼是最普遍的适用的,1、称行政职务;2、称技术职称;3、行业称呼;4、时尚性称呼;先生、小姐、女士等;和外商打交道时,更习惯称呼先生、女士。慎用简称。

商务交往中的介绍。自我介绍、介绍他人、业务介绍。自我介绍,第一尽量先递名片再介绍,自我介绍时要简单明了,一般在1分钟之内,内容规范,按场合的需要把该说的说出来。介绍别人:第一谁当介绍人,不同的介绍人,给客人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我们专业的讲法是三种人:1、专职接待人员,秘书、办公室主任、接待员,2、双方的熟人,3、贵宾的介绍,要由主人一方职务最高者介绍。第二是介绍的先后顺序,“尊者居后”,男先女后、轻先老后,主先客后、下先上后、如果双方都有很多人,要先从主人方的职位高者开始介绍。业务介绍。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把握时机,希望、想,空闲等,在销售礼仪中有一个零干扰的原则,就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向客人介绍产品的时候,要在客人想知道、或感兴趣的时候再介绍,不能强迫服务,破坏对方的心情。二是要掌握分寸,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要明白,一般来说业务介绍要把握三个点:第一人无我有,产品技术同类产品中别人没有我有,第二人有我优,我有质量和信誉的保证。第三人优我新。

行礼的问题。行礼要符合国情,适合社会上的常规,我们还是比较习惯于握手。握手时第一要讲申手的前后顺序。“尊者居前”尊者先出手,主人和客人握手,客人到来之前,主人先出手,客人走的时候,客人先出手。伸手的忌讳:一般不能用左手、不能戴墨镜、不应该戴帽子、一般不戴手套、与异性握手是不能双手去握。与外国人见面时他怎么待我我怎么待他就行了。

名片礼仪。社交场合,没有名片的人是一个没有现代意识的人,不会使用名片的人也是一个没有现代意识的人。名片是我们商业人员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的有机组成,没有名片对方会对你产生怀疑,是真的吗?说了算吗?还能找到你吗。有名片不会用名片等于形象自残,在商务交往中,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有三不准,第一不能涂改、第二不准提供二个以上的头衔。第三不准不提供私人联络方式,公私有别。内外有别。

商务人员名片的使用和制作。首先,名片的制作,自己要有自己的规格、尺寸、色彩要自己有自己的标准化要求。第一规格,商务人员的名片是有规格的,国际的标准规格是6*10厘米,国内商务交往的通用规格是5、5*9厘米,艺术界人士另当别论,第二材料,一般比较专业的还是纸的,而且是再生纸的比较好。第三色彩,商务交往中一般色彩淡雅,要单色,不要花色,一般选择浅白色的、浅黄色的、浅灰色的、浅蓝色的。第三是图案,一般来讲不要有与本题无关的图案。商务人员名片上一般可以有企业标志、单位的所处位置、本企业的标志性建筑,主打产品。特别不主张印照片。第四字体,用标准的印刷体和楷体,中文和外文要两面印刷。再有就是不要印名人警句之类的。

篇5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在社会上已广泛流传.由于其独特的社交功能和健身效果,已经越来越受 到大学生的青睐,高等院校学生掌握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知识,不但使之终身受益,还有助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可为带动全民体育的开展。

体育舞蹈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其产生激动、连想和想象,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乃至心灵深处的陶冶。它直接而生动的体现着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具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健身美体、延长青春、赏欣愉悦、陶冶情操、认知社会、宣传教化、团结鼓励的价值和功能。它对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它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它还能防止某些生理缺陷,纠正人体的不良姿态,发展人体动作的对称性、协调性、控制能力等。

我现在颇有感受,我们马上就要毕业找工作了,接触外界也多了,然而社交也多了,在一些社交场合难免会跳跳舞啊,现在就可以很自信的接受别人的邀请了,也不会娓娓梭梭的,可以很大方的然而也可以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总而言之,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2.可以培养礼仪旗帜和鉴赏能力。

3.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3.可以锻炼身体。

4.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 研究步骤、方法:

(1) 查阅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

(2)上网查询

(3)向老师请教

(4)和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2 研究工作进度

(1) 200年11月20日开题准备工作

(2) 200年12月30日前完成开题答辩,拟定写作提纲

(3) 200年1月30前下达任务书

(4) 200年3月15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接受中期检查

(5) 200年4月30日前完成论文写作,送交指导老师验收

(6) 200年5月10日前老师写出评语交各答辩组长

(7) 200年5月13日-5月14日分组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黄永军,凌红月 《体育舞蹈的演绎及在高校教学的实践研究》

2. 李春文 《体育舞蹈教程》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 《大学生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 体育高教研究,1992(3).

4. 杨萍,王美 《体育院系对体育舞蹈的初探》 北京体育大学.

5. 毕秀淑,彭延春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体育科技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篇6

ぃ酃丶词] 英文原版电影;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2007: 5) 在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一般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2007: 2)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外,还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指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效语言交互活动(Linguistic Interaction)的能力。海姆斯(Hymes)认为拥有交际能力的人不仅需要掌握语言规则本身,还需要掌握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从而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既不产生误读,又能讲出适合当时情境的话。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外语教学已开始普遍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利用视频材料进行教学和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各种视频材料已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常用形式。而英文电影因其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图文并茂、视、听、说三位一体等呈现出的趣味性成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素材。

一、英文原版电影的特点及优势

(一)语言和场景的真实性

英文原版电影源于现实生活,以使用母语的人们为对象,根据人们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制作,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一方面,电影材料在语言输入上是真实的。电影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有真实的词汇、语音、语调,还有根据人们不同身份、不同特点而设计的各种委婉语、诙谐语以及隐喻、双关语等各种用法;另一方面,以影像资料为媒介的电影展示了真实的非言语行为。为了塑造某个人物,使其表现更符合情境,演员们力争演绎出真实自然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说话人的距离等。此外,英文原版电影作为一种载体,折射出西方的社会文化、交际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学生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接触到真实的西方文化,更容易掌握到真正的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

(二)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英文原版电影题材广泛,涉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传统习俗、等方方面面,而各种题材展现出会议、聚会、访客等不同生活场景。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英文原版电影,调动大脑中对应的认知区域,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下意识地将西方思维和中式思维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英文原版电影形式多样,不仅有英文原版电影的教学软件、电影VCD和DVD,还有互联网上的各种在线影院,不仅打破了学生学习的地域限制,而且电影视频上的中英文字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

(三)多方面呈现出的趣味性

电影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而且是艺术的体现。英文原版电影图文并茂,视、听、说三位一体的立体性,曲折或悬疑的故事情节以及呈现出的情感和思想,比任何一种语言教育材料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电影《理智与情感》为例,美丽的英国乡村风景,女主角和男主角的爱情故事,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场景以及美妙的钢琴配乐,轻松地把学生带入电影,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刺激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电影里包含的社会、文化、思想等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各种知识。

二、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一)英文原版电影的选材

英文原版电影数量繁多,但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选材关系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效果,非常重要。在电影的思想性上,应选择内容健康、思想积极、主题鲜明且具有思想性或幽默感等高水平的电影,如《加菲猫》《阿甘正传》。在材料的难易度上, 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视听难度略高于学生总体英语水平的电影材料,且发音清晰,画质优美。在题材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能充分反映西方国家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思维习惯、生活习俗和交际准则等方面的电影。以美国电影为例,《燃情岁月》《当幸福来敲门》《耶稣受难记》等反映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宗教的电影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英文原版电影的语言教学

语言层面是跨文化交际最明显的表现。这里的语言指的是广义的语言,既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的语义层面,又包括非言语行为。

1.语义层面

在所有语言要素中,词汇、短语、句子的语义层面与文化关系最直接,也最明显。以词汇为例,有的学者甚至把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并明确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张雪松,2006)因此,了解词汇、短语、句子在不同文化里的内涵意义对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在词汇层面,如“dog”和“狗”的内涵意义在中西方文化里具有明显差异。在西方,“dog”常带有褒义,被认为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如“lucky dog”被用来形容幸运的家伙。而在汉语中,“狗”虽然也有忠诚的含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在句子层面,如“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甚至是一种禁忌,而在中国,打听别人结婚与否很常见。在运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梳理影片中存在着内涵差异的表达(词汇、短语、句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2.非言语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上,而忽视了非言语行为。其实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非言语甚至比语言的使用还要重要。著名人类学家Birdwhistell(1970)指出非言语交际占信息传达的65%。非言语行为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其形成既有个人因素,又有群体性的因素,即文化因素。因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的人们往往存在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以“OK”为例,在美国文化里表示“很好”,在法国文化里却表示“无价值”。又以会话距离为例,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会话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国人的会话距离往往大于中国人。因此,在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时,要指导学生对非言语行为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文化导致的非言语行为的差异;二是人物角色本身导致的具有个人特质的非言语行为。由于教学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一个方面,即不同文化导致的非言语行为差异。

3.英文原版电影的文化教学

除了通过书本和对外交流等方式了解某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影视对该民族的文化进行研习。如前所述,英文原版电影反映了西方国家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及历史地理等众多文化内容,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优势。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差异的微观分析;二是文化差异的宏观透视。前者主要包括某些具体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俗,是易察觉的、表象的,如时间观念、餐桌礼仪和问候语的差异等。后者是对文化现象源头的探索,触及文化的深层含义,涉及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等领域,往往可用于解释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中西文化称赞语为例,中国人一般会否定别人的称赞,这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群体性特征有关系,也是“中庸”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而西方人崇尚力量的展示,这从希腊神话里对神的描述就可见一斑。同时,受近代西方社会的民主政治风潮以及自由经济影响,西方人在展示自信和才能方面更直接,如果过于谦虚则被看做是无能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欣赏的影片进行案例分析,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文化,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教学实践

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是片段性的,即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中适当加入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系统性的,如在英文电影欣赏和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程中的运用。笔者以选修课英文电影欣赏为例,运用之前所述的方法进行讲解。在课程开设初,即正式进行电影欣赏活动前设定专门的跨文化交际板块,向学生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英文原版电影的特点以及非言语行为等基本概念。在欣赏某一具体电影前,要求学生在课外做足功课。一方面要求学生查阅与电影相关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经济等背景,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电影所凸显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要求。以《阿甘正传》为例,可要求学生查阅电影中出现的几个重大事件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另一方面,将电影对白文本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找出文本中具有中西方差异的表达并进行阐释,之后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统计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个方面设计课堂活动,如在欣赏影片前,告知学生影片中出现非言语行为差异的次数,要求学生进行查找。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作业的统计分析情况,针对学生遗漏和存在误区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欣赏结束后,教师针对电影中的具体内容设计文化方面的问题。对于重要的、典型的表达和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教师还可以补充资料进行扩展,如针对餐桌礼仪,教师可收集多个关于餐桌礼仪的中英文影视片段,补充关于餐桌礼仪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四、结 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英语原版电影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与其他语言教育材料相比,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电影选材、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三个方面对英文原版电影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 李世令,刘亚非.浅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7(03).

[4]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J].外语界,2007(04).

篇7

外事礼仪的基本内容有国际惯例、国格人格与外事纪律第三项,基层公务员对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宜偏废。

一、依国际惯例

参与涉外活动中,有一些基本的国际惯例是基层公务员必须依照遵循的。基层公务员在涉外活动中遵守国际惯例,不仅是为了体现其自身的良好教养,而且也是为了使自己所参与的涉外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作国际社会的交往通则,国际社会的交际惯例主要有下述几项须由基层公务员所认真掌握。

(一)热情有度

基层公务员直接同外国人进行交际应酬时,务必要做到热情有度,即对待对方既要表现得热情友好,又要具体把握好对待对方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切勿使自己对待对方的热情友好超出了对方所能接受的界限,进而令对方感到不快,甚至为对方平添了麻烦。

对基层公务员而言,涉外交往中所须把握好的热情有度之中的“度”,具体体现在下列三个不同的侧面。

1.关心有度。与中国人彼此之间所倡导的“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有别,外国人大都崇尚个性独立,以我为尊,绝对自由。因此,外国人一般都不希望外人对其过于关心,否则便会视之为碍手碍脚,多管闲事。

外国人所注重的关心有度之中的“度”,实际上就是其个人自由。一旦对对方的关心有碍其个人自由,即被视为“过度”之举。

2.批评有度。外国人大都讲究独善其身,反对外人干涉自己的私生活。加之各国习俗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判断便大相径庭,所以在涉外活动中没有必要对外国人的所作所为加以判断,并当面指出其对错。只要对方的所作所为不危及人身安全,不触犯法律,不有悖伦理道德,不有辱我方的国格人格,一般均可听其自便。

批评有度,简单地讲,就是不提倡对外国人“犯颜直谏”,亦即对其日常行为“不得纠正”。

3.交往有度。由其强调个人自由所决定,外国人大都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惯于与交往对象走动过勤、过多。在涉及钱财之时,尤其讲究划清界限,即便家人、至交也概莫能外。这便是其所谓交往有度之中的“度”。

(二)尊重隐私

尊重隐私,实际是上述“热情有度”的顺理成章的推论。所谓尊重隐私,主要是提倡在国际交往中主动尊重每一位交往对象的个人隐私,不询问其个人秘密,不打探其不愿公开的私人事宜。目前,在国际社会里,尊重隐私与否,已被公认为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无个人教养的基本标志。在涉外交往中,尊重隐私实际上具体表现为人们在交谈中的下述“八不问”。

1.不问收入支出。收入与支出问题,实际上与个人的能力相关,并事关个人脸面。交谈时一旦涉及此点,便让交谈之人没有平等与尊严可言。

2.不问年龄大小。在国际社会里,人们普遍将本人的年龄视“核心机密”,并且讳言年老。西方的白领丽人们,特别讲究这一点。

3.不问恋爱婚姻。谈论婚恋问题,在国外不仅被视为无聊,而且还有可能被视为成心令人难堪,或是对交谈对象进行“性骚扰”。

4.不问身体健康。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与健康状况,均为其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资本”,所以轻易不会将其实情告之于人。

5.不问家庭住址。家庭被外国人看作私人领地,故此对外绝不公开。即便私宅电话的号码,也通常不会对外界公开。

6.不问个人经历。外国人主张“英雄莫问出处”,反之则往往会被看作居心不良,或少调失教。

7.不问信仰政见。在国际社会里,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提倡“超意识形态合作”,所以对交往对象的信仰政见不应冒昧地打探。

8.不问所忙何事。“所忙何事”,在外国人心中绝对属于个人自由。向其询问此点,肯定会被视为“没话找话”。

(三)信守约定

在国际社会里,人们十分重视交往对象的信誉,讲究“言必信,行必果”。信守约定,就是与此相关的一条重要的国际惯例。它的含义是: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必须严肃而认真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正式承诺,说话必须算数,许诺必须兑现,约会必须如约而至。在一切与时间有关的约定中,必须一丝不苟。惟其如此,方能取信于人。信守约定,对基层公务员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予重视。

1.慎重许诺。在涉外交往中,基层公务员对外方人士所作出的所有正式承诺必须量力而行,慎之又慎,切勿信口开河,草率许诺,也不要使承诺大而化之,模棱两可。

2.严守约定。在国际社会中,信用就是形象,信用就是生命。既然“中国人历来说话都是算数的”,那么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就一定要努力恪守约定,兑现承诺,如约而行。

(四)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里所通行的交际惯例之一。它是指在一切社会场合里,每一名有教养的成年男子都要积极主动地用实际行动去表示自己对妇女的尊敬之意,并应想方设法在具体行动上为妇女排忧解难。外国人普遍认为,一名男子如果不对“女士优先”身体力行,便是没有教养的粗汉莽夫。只有在某些东方国家里,“女士优先”才行不通。

在社交场合,“女士优先”主要应在下列方面得以表现。

1.尊重妇女。与妇女交谈时,一律要使用尊称。涉及具体内容时,谈话亦不应令在场的妇女难堪。排定礼仪序列时,应将妇女列在男子之前。

2.照顾妇女。在一切社交活动中,男子均应细心地照顾妇女:就座时,应请其选择上座;用餐时,应优先考虑其口味。

3.关心妇女。外出之际,男子要为女士携带重物。出入房间时,男子要为女士开门、关门。在女士面前,任何时候都不允许男子吸烟。

4.保护妇女。在一切艰难、危险的条件下,男子均应竭尽其全力保护妇女。通过危险路段时,男子应走在前列。在马路上行走时,男子则应行走于外侧。任何危险之事,男子均应主动承担。

二、重国格人格

基层公务员在参与涉外活动时,必须讲究自尊自爱,刻意维护自己的国格人格。惟其如此,才能做到不辱使命,才能受到外方人士真正的尊重。

在涉外活动中维护自己的国格人格,主要要求基层公务员注意下列两点。

(一)维护形象

参与涉外活动时,每一位基层公务员都必须特别关注其自身形象维护的问题。这是因为每一位基层公务员的个人形象,实际上既是我国政府形象与公务员队伍形象的代表,又同时有可能被外国人视为中华民族形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形象的代表。

特别应予指出的是,基层公务员参与涉外交往时应高度重视自己所留给外方人士的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与我方人员的形象相关,而且其一旦形成便往往难于改变。

在涉外活动中维护形象的过程中,基层公务员尤其需要注意兼顾下列两点。

1.维护自身形象。基层公务员在涉外活动中维护形象,首先要从维护好其自身形象着手。其一,仪表堂堂,落落大方。在涉外场合,基层公务员务必要注意修饰仪表,检点举止,使自己形象上乘,风度翩翩,无愧于炎黄子孙的称号。其二,廉洁奉公,训练有素。与外国人交往应酬时,基层公务员应得体地表现出自己良好的业务素养与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人正直,为政清廉。其三,恪尽职守,遵法守纪。在公务性活动中,基层公务员一定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法守纪,并且对自己要求从严,一丝不苟。

2.维护政府形象。作为我国政府的组成人员,基层公务员有责任、有义务自觉地在涉外交往中维护我国政府的形象。其一,不得非议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乃是我国广大基层公务员的天职。若是与此背道而驰,是绝对不许可的。其二,不得对政府工作消极怠工。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积极、主动、负责,而且必须提高办事效率,讲究工作实效。不允许对政府工作虚与委蛇,消极以对。其三,不得与政府行为直接抵触。对政府工作若有意见、建议,允许基层公务员向上级反映,并保留个人意见,但同时要求其行动上必须与政府保持一致,而绝不允许其自行其事,甚至在行动上与政府行为相抵触,相对立。

(二)不卑不亢

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应当有意识地表现得从容不迫,堂堂正正,既充满自信,讲究自尊,又善待他人,尊重对方。准确地讲,就是要求广大基层公务员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应表现得不卑不亢。

所谓不卑不亢,实际上就是要注意表现自然,待人真诚,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狂妄自大,嚣张放肆。基层公务员只有在涉外交往中表现得不卑不亢,才有可能使我方的国格人格真正得以维护。

具体而言,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所须做到的不卑不亢,应主要表现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1.尊重自己。在涉外交往中,基层公务员首先要以实际行动来尊重自己。即应以自尊、自爱、自信与自尊为基础,在外国人面前表现得豁达开朗,乐观坦诚,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理直气壮,气宇轩昂。既要谨慎,但又不拘谨;既要主动,但又不盲动;既要自我约束,但又不手足无措,畏首畏尾。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自立、自强,努力以本人的实际行动在外国人面前充分地展现“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了”的精神风貌。

2.尊重他人。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坚持自尊的同时,必须注意尊重他人,即尊重一切平等待我的外国友人。从本质上来说,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在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往往便难以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在涉外交往中,尊重外国友人主要应当表现为以礼待人,平等待人,友善待人,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虚心学习对方的一切长处。要反对傲慢自大,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三、守外事纪律

参与涉外交往时,基层公务员一定要遵守有关的外事纪律。所谓外事纪律,主要是指我国涉外活动的参加者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基本要求。

我国基层公务员所须遵守的外事纪律,具体又分为政治纪律与业务纪律。

(一)政治纪律

政治纪律,是我国基层公务员所须遵守的外事纪律的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内容。在涉外活动中,基层公务员在纪律上不仅要对自己从严要求,而且一定要讲政治,时时处处不忘政治。

1.忠于祖国。基层公务员参与涉外活动时,一定要自觉做到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对祖国赤胆忠心,为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不讲不利于祖国与人民的话,不做不利于祖国与人民的事,永远对祖国与人民一心不二。这是对基层公务员最为起码的要求。

2.站稳立场。在涉外交往中,基层公务员必须坚持原则,站稳政治立场,警惕境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与生活方式的侵蚀,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保守秘密。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必须坚持内外有别,防止无所禁忌,内事外扬。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思想上具有敌情观念与保密观念,在行动上严格执行国家与地方的一切保密法规,严格保守国家秘密,不泄露任何内部的情况。

4.服从组织。身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基层公务员在涉外活动中必须加强自己的组织观念,服从组织,依靠组织,在个人的思想上、行动上与组织保持一致。在一切重大的涉外问题上,必须服从组织的统一口径,不准自作主张,另搞一套。

(二)业务纪律

在业务往中,参与涉外活动的基层公务员也不得为所欲为,而是应当遵守相关的业务纪律。不遵守业务纪律,或者忽视在涉外交往中遵守业务纪律的必要性,往往会直接导致基层公务员的涉外业务交往的质量大打折扣。

1.协同对外。各国的正式对外交往均强调以大局为重,因此均实行高度集中。在此体制下,参与涉外交往的基层公务员应顾全大局,自觉服从国家、政府的全局利益,处处与其他同事协调配合,协同对外。

2.公私公明。参与涉外交往时,基层公务员应做到公私分明,勤俭节约。一方面,不允许基层公务员假公济私,借涉外交往营私牟利。另一方面,则要求基层公务员勤以补拙,俭以养德,勤俭办外事。

篇8

关键词:性别;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识别码:A

引言

“每一个社会或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文化传承既是某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群体行为,也是该社会或民族的个体行为。某一社会或民族的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而得到代际的传承。”[1]7同样,每个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性别期待都有差异,存在于家庭、社会与学校中的不同教育方式塑造着人们的性别模式。赫斯科维茨(Herskovits)提出的“濡化”概念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中的文化习得与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石,迪尔凯姆(Durkheim)对教育功能的理解则将人类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解释。如果说“濡化”所强调的是发生在同一类型文化内部的纵向传播过程,以及发生在此过程中的习得与传承实践;那么“教化”更加强调的则是通过既定的手段和模式,按照某种既定的目标对受教育对象所实施的教育行为。本文通过对一个藏族村落的家庭与社会教育的考察,详细探析当地藏民性别角色塑造的过程与方式。

尼村位于滇藏两省交界区的德钦县奔子栏镇,村落沿金沙江和白茫雪山山脉分布在江边平坝、山坡和少量的高山地带。全村共有567户,3121人,藏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9%以上。从2009年到2012年,笔者对该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持续调查,对构建当地社会性别制度基础的亲属制度、土地制度、家庭关系、劳动分工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尤其关注当地的社会性别结构和妇女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处的地位。

一、新生儿的命名与抚育

正如本尼迪克特所指出的那样,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2]2新生儿的命名(名啥)一般在孩子出生三四天后进行。由家中的成年男性(一般都是家长)前往寺院告知活佛孩子出生的时间,一般都可以得到一个带有宗教意味的名字。

新生的婴儿主要由母亲和其他女性家庭成员负责抚育。这时的产妇由于身体虚弱,可以暂时脱离繁重的劳作,仅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家务劳动,身体无法支撑的妇女甚至要卧床休息好几天。在最初的几个月中,婴儿的主要食物是母亲的乳汁,因此给新生儿哺乳是这段时期母亲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满月的婴儿要在一个事先选定的黄道吉日举行出门仪式。第一天出门的婴儿通常还会被家人带往寺院朝佛,祈求一生平安。为防止魔鬼的侵扰,家人通常会用锅底的黑灰将婴儿的鼻尖染黑。

满月之后的婴儿不能再整天与母亲呆在一起了,因为产妇已经开始逐步恢复产前的生产劳作。除去喂奶的时间以外,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是与那些劳动任务相对较少,空闲时间较多的老年人一起度过。假如不是特殊的原因,在尼村很少能看到年轻男性在照顾孩子。人们好像已经对此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照顾孩子的年轻男性“很难看”,“不像样子”(祖达尼布)或是“不像男人”(巴加麻扎)。

二、早期的社会性别教养与认同

藏族社会的家庭教养是一种社会性别色彩鲜明的教育活动。婴儿期过去之后,当孩子的年纪稍长,他们即要被赋予社会所认可的性别认同及劳动职责,并开始在母亲及其他成年家庭成员的教导下开始学习与实践;遵循着严格的“男女有别”意识,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期望指导下,通过不断地训练,学习与承担社会赋予不同性别的责任与义务,逐步成为符合社会性别规范的个体。

(一)换装:服饰的社会性别塑造

服饰是大部分社会从视觉上区别男女社会性别差异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文化符号。“藏族人对孩子的重视和关爱体现在一系列具有象征意味的民俗服饰佩戴之中”[3]。孩子们真正的性别塑造是从脱离大人的怀抱能够自由行走开始的。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盛装(布衮),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藏民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并且种类众多,当地俗语“隔山隔河两个样”所表达的正是这种突出的多样性。

通过穿着藏装,两性气质得到了更加全面的体现,不仅加强了民族认同,更获得了异性的认可。女性们大多认为身着传统藏装的男性远比身着现代“西式”服装的男性更有气质,而身着传统藏装的女性也是最吸引男性目光的。以前佩刀经常被男性用于打架斗殴,因此不少地方已经禁止公开携带。

尼村藏民的“换装”活动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身着传统服饰不仅可以培养强化族群认同,且能从个人成长的幼儿时期开始强调社会性别差异的存在,促进个人实现其身份与角色的定位。很多在节日和宗教活动中身着盛装的孩子甚至还不能离开父母的双手与怀抱,但他们已经从外在的服饰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从中即可以明确地表现出社会文化对于男女两性不同的要求和期待。可以说,男女身着性别特征鲜明的服饰,是两性认识性别和塑造性别的最初环节。

(二)游戏与劳动:行动中的性别教养

游戏在儿童的身心发展、文化形成和价值观定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并对社会性别的角色与认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性别角色是一定社会认定男女两性适宜行为的社会规范。[4]41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即开始按照性别分开玩耍:女孩的游戏大多与家务劳作紧密相关,常玩的游戏有过家家、捡菌子比赛等;男孩们则很少玩这些游戏,他们通常喜欢聚在一起相互追逐嬉闹,扮演各种角色模拟打猎或是打仗的场面。由于藏族社会带有明显社会性别特征的劳动分工体系,孩子们学习的劳动内容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女孩的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妇德的灌输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由于与从小抚育她们的母亲在一起生活,从母亲行为的点滴中寻找适合当地社会文化的性别表征成为女孩塑造性别的主要方式。通过模仿,女孩们开始逐步体会恰当的女性心理,并尝试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女性,为将来的婚配做准备。

除去社会性别角色培养之外,对孩子的培养方式还受到其出生顺序的影响。为了让长子和长女能够顺利完成长大之后“当家”的职责,家人往往会对他们进行更加严格的训导,比起自己的弟弟妹妹,除去完成各自性别所必须的学习内容之外,他们还必须具备更加宽容的个性、坚韧的品格、过人的胆识、强烈的责任感,以及领导家户兴旺的技能和品德。他们的弟妹则被教导为依从兄长和姐姐的顺从者及协作者。

(三)家户荣誉:初入社会的性别职责

参与重要的宗教与节日活动是男孩们在父亲和其他男性成年亲属的教育下学习社会性别规范的重要场合,但这些活动大部分是禁止女孩参加的。例如在拉斯节祭祀神山的活动中,男性必须登上高耸陡峭的神山山顶,举行一系列的朝拜和庆祝活动,但女性则只能呆在村里等待着男人们“迎神”归来。年纪稍长的男孩还要代表家庭参加宗教或政治活动,这对于家长和他的家户而言都是极有“面子”的事情。

认识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学会经商或其他的赚钱方式是社会对男孩的成长要求。这些技能也主要由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性亲属传授进行。与男孩相反,女孩们的责任主要集中在家庭内部,除去承担家务劳动以外,也必须学习在公众场合为家庭赢得荣誉。在节日身着盛装是女性表现家族荣誉的主要方式。年幼的女孩身着盛装表明她已经开始认可并担当社会性别责任。新媳妇一般都要身着盛装,代表已经融入这个家庭。家庭和社会从早期的教养时期开始即对男女两性表现出不同的期待,并在对“家户荣誉”的共同追求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男性通过对外所彰显的责任与男性气质表现权威,女性则通过自身的装扮体现自身的归属、财富与地位,这两种不同的期望在其人生接下来的历程中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体现。

三、成年社会性别观的养成与规训

(一)成年礼(绕斯让体)

成年礼(rite of puberty),又被称为“成丁礼”或“成人礼”等,是一定社会中的个人由幼年步入成年的人生礼仪。这一仪式广泛存在于古今中外不同区域的族群中。[5]47综合地来看,各族群的成年礼虽然形式多样,但一般都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限定仪式举行的年龄,仪式以“成人”为主题,且特征明显,并具有普适性;仪式举行的方式包括教导型、考验型、标志型等类型。[5]48

尼村藏民的成年礼除具有上述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成年礼主要在女孩群体中举行,为男孩举行的情况较少;其次,举行成年礼的时间一般为九岁、十一岁或十三岁,这些单数年龄被认为是吉利的年份,尤其是十三岁对藏族人的成长来说更具有临界点的重要意义。[6]但具体什么时候举行仪式,则由孩子的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第三,与一些族群程序繁复的仪式相比,藏民的成年礼仪式相对较为简单,一般仅包括换装、祈福和聚餐几个环节。女孩的成年礼大多由母亲向家长提出,家长同意之后由母亲负责操办。从整体上来说,多偶制家庭,尤其是兄弟共妻家庭的子女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为优越,因此举行成年礼的时间相对较早,由于家庭亲属关系比普通家庭相对复杂的现实状况也促使他们更早地接触社会,踏入成年的人生历程。

(二)道德观与责任感

藏族社会迈入成人行列的社会性别观念还体现在男女存在差异的道德教育上。吐蕃时代的伟大统治者松赞干布为家庭教育制定的《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条》,深刻影响了藏民家庭的道德规则及性别教育。藏王的训育思想体现了藏民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导向:对佛教的笃信是首要的要求,之后才是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善待友邻,知恩图报,诚实守信,谨言慎行,敢于担当,心胸宽广等。此外,不少村落民俗也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例如在路上看见修路的人,尤其是老人,一定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如果情况需要及条件允许,一定要实施修路架桥的行为,惠及他人,这些都被认为是积累功德的表现。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向这些目标靠拢,违反者必须意识到一种强烈的羞耻感,并且应该立即修正自己的不当言行。履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也远高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按照这种逻辑和道德观,放弃个人所需是应该的,但放弃家庭责任就会遭到所有人的谴责。

培养责任感是藏民成年社会性别观养成的主要内容之一。男性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家庭之外的空间中。希尔曼和亨弗瑞发现,这些成长的男孩都努力尽可能地与男伴呆在一起,而不是呆在家里,他们都渴望去结交忠诚的伙伴,尽量加强与其他男性的密切联系,以体现出自己“尚武”的男子气概。他们必须努力去征服青藏高原寒冷的高地,通过长距离的奔波从事贸易,为家庭的经济收入做出贡献。[7]

对道德观与责任感的培养还包含着不少社会性别禁忌内容的灌输,但这些禁忌大部分是针对女性的。除去必须遵守的身体禁忌之外,女性还有许多不能做的事情。例如不能触摸男性的头,不能跨过男性的用品等,僭越者都被视为是不守妇道的表现。男性需要重点培养的性别气质还包括“骨气”,包括不能为了食物和钱低头乞讨,与人争斗时一定要有坚持到底的耐性等。这些性别气质与责任感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当地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及女性对男性的想象。女性们所期待和欣赏的是离开时一无所有,但却能满载而归的男性。这些成功者在她们眼中是英雄的象征,因为其体现出极度的男子气概。然而,男性强烈的自尊心及妄自尊大的大男子主义往往也会成为妇女们取笑的对象。嘲笑年轻男性甚至是最受老年妇女欢迎的娱乐消遣方式之一。虽然成年男性并不乐于从事照顾年幼孩子的工作,但他们在公共场合却热衷于教导孩子塑造性别气质,尤其是对男孩,希望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之明白该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三)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学会礼貌待人也是踏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步骤。谦逊有礼是当地人认可的第一美德,礼貌重点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用语和行为举止中,尤其是要学会敬语的使用。此外,热情好客仿佛已经成为藏民的民俗符号之一而广为人知。人们之间互相碰面时,也是互致问候,面带微笑。藏族女性善于待客,每当有客来访时,她们并不像很多民族的女性那样刻意回避,反之,男性家庭成员会很乐意将客人交给女性招待,女性主导家庭生活的状态在待客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言语不多,但女性温柔的微笑和周到的照顾往往令客人难以忘怀。

结语

综合当地人们在家庭与社区中的教养方式,女性更多扮演的是一种照料者的角色,她们充当着孩子的情感资源,并且是他们成年之路上的启蒙教师,并为促进全家人的健康辛勤劳作;而男性则更多地扮演着家庭的经济支持者及保护者的角色,他们还承担着传递宗教仪式的责任,尤其是那些禁止妇女参加的场合。总之,社会所期待的性别规范与角色塑造开始于每个人的幼年时期,通过着装、游戏、劳动、道德与礼仪教养等方式不断渗透和强化,并在婚前教育中得到固化与提升。为配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期待,家庭中的父母长辈以及村落社区都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一种理想的氛围,培养与塑造恰当的性别形象。女性逐步学习家务劳作等家庭技能,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能干的主妇;男性则极力塑造自己鲜明的男性气概,通过外出经商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性别权威,以及社会所期待男性应该拥有的剽悍、责任、权威和管理家庭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家户整体观念的塑造,两性的性别塑造都是围绕以家户整体利益为目的的方式来展开的。

参考文献:

[1]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李玉琴.藏族服饰吉祥文化特征刍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美)大卫・诺克斯,卡洛琳・沙赫特.情爱关系中的选择――婚姻家庭社会学入门[M],金梓,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摩梭人成年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6]林继富.人生转折的临界点――母题数字“十三”与藏族成年礼[J].青海民族研究,2004,(1).

篇9

关键词:体育舞蹈;大学生;心理健康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more or less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dance on the positive health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sports danc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1 体育舞蹈概述

1.1 体育舞蹈的概念及分类

体育舞蹈是“艺术”和“体育”的完美结合体,它集舞蹈、音乐、体育为一体,具有观赏、审美、消遣、竞技、健身等多种价值。体育舞蹈是一门融体育、音乐、美学、舞蹈为一体,以身体动作舞蹈化为基本内容,以双人或集体配合练习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娱乐健身型体育运动项目[1]。体育舞蹈既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更加为大学生所接受。

体育舞蹈根据其技术风格特点分为两大类即标准舞和拉丁舞。标准舞也成摩登舞,体育舞蹈项群之一,内容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特点是以逆时针的方向沿舞程线绕场行进。拉丁舞是体育舞蹈的另一个项群,其内容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特点是舞伴之间可分离可贴身。各自在可控范围内变换方向角度,展现舞姿,拉丁舞的步法灵活多变。

1.2 体育舞蹈在高校开展的现状

1987 年北京体育大学将体育舞蹈列为教学,标志着体育舞蹈开始进入高校。体育舞蹈不但能够满足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并且以独特的方式把“快乐体育”的理念溶于体育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也提高了其社交和审美等综合能力,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此课程在高校开设后,便迅速成为大学里的热门体育课程。上世纪90年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使学生的体育课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2]。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体育舞蹈项目的喜爱程度上,共 61.1%的大学生会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青睐于体育舞蹈运动。

2 体育舞蹈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1 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今天,更多的竞争是心理上的较量。新形式下的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素质,还必须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和价值观的变迁。当前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明显增多只有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摸索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并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见成果[3]。

2.2 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2.1 自信心

运动自信心是运动员处在某种特定情境时所产生的主观性感受。在此过程中就产生了是否自信的体验。能力、情境和任务组成了运动自信心的三个基本要素[4]。选择什么教育方式去塑造完美自信心或采取何种途径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自信心?舞蹈是一个很好的回答,体育舞蹈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对于一个人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缺乏自信心、惧怕失败、遇事总是沉迷、放弃,那么这样的人很走向成功,所以,自信心是个体获得成功的基本保障。体育舞蹈是集表演性和观赏性极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它有两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一是练习和锻炼,二是竞技比赛,两种形式都会使参与者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集体练习时,在音乐的伴奏下欢快的起舞,或在众人面前赏心悦目的表演,无疑会增强练习者自信心,而自信心在失败中也可以体会到,如比赛中的失利,找到自己的短板与薄弱环节,从更加坚定战而胜之的信心。

2.2.2 合作能力

当今社会,95%以上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离婚率的不断攀升,造成单亲家庭的学生的比例也在上升。有关研究表明: 由于独生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较强,通常表现为自私,交往能力较弱。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因为缺乏父爱或母爱,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而变得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忧虑、、情绪低沉、孤独、失望性格孤僻等。如果学校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和及时疏导,长此下去,其心理或多或是会出现问题。体育舞蹈是常采取群体练习的模式,在集体场所进行,把“我”置于“我们”之中,能使参与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而对于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打破了各种的界线,由于“舞伴关系”的搭建从而建立起男生与女生的正常交往,形成良好而和谐的氛围。一些性格孤僻、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有了很好的机会锻炼自己,甚至改变自己。采取热情大方性格主动的学生与孤僻内向型的学生搭档,搭档几次课后再另换搭档,互换几次后,慢慢地低头,脸红,害羞的现象慢慢消失,大家在一起练习与切磋是逐渐趋于正常状态,集体观念到强化,整体观念加强,学生通过课程中舞蹈双人的练习不断地意识到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分子,并且,必须认真地对待与维护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形象,从而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们的责任心和集体观念。自己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员,而是整体里的一部分,不可替代与缺席。经过多次的磨合和练习,无形中提升和锻炼了女生互相交流的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使他们同时还学到了基本礼仪及姿态及交际场合待人。每一个动作都要用身体语言尽情地去突出展示人体自身的动作美、线条美和姿态美,并且在与舞伴的练习中需要消除隔阂、解除戒心,做到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思想、相互配合、积极评价学习效果,从而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的作用,形成了积极团结协作的精神。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要[5]。

2.2.3 人际交往

体育舞蹈是一种男女搭档的双人舞蹈,在如此合理化、公开化、练习方式中,男女大学生找到并释放着一种自然的健康的情绪状态,从而弱化和克制他们对待异性的轻浮行为、化解过激心理的交往,这些无疑对大学的男女交往提供了健康而正确的引导方式。这种积极功效正是源于规范性的和礼仪化的和身体接触,从而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心理沟通。在优美、融洽、和谐、高雅的练习气氛中―――男带女随、女展男托、互相依托、引导与反引导共存的气氛下,既满足了交往与寻觅知音的审美需要也拉近了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再者,此交往中的审美需要,也正是因为体育舞蹈是体育美中的佼佼者,无论是自身的练习跳舞过程,还是驻足观赏他人练习,都是一种美的体验,也是实现自我体验美的愿望、满足他人赏美创造了大量的审美客体,在审美修养心理方面,体育舞蹈有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3 小结

体育舞蹈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运动方式、极具观赏性的特点,深受广大学生所喜爱,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起到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整合前人的调查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该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大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具有深远地意义,不但能够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同时顺应了“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张清澎.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德芳.体育舞蹈训练对成都市大学生自信心水平影响的调查与研究,2010.

[3]李阳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A] 西南师范大学2004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本土化

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语言、文化和外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古德诺夫曾论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波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词汇层、语法层直到语境层无不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语言在传递信息、转达思想的同时,会以各种方式使所传递的信息和转达的思想发生变形。我们的任何文化活动,甚至思维活动均要受到语言的制约,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同样密不可分。

Claire Kramsch认为“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她指出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和文化标准。她提出多元共生的语言文化教学观点,并把文化教学看成是外语学习的第五项技能。文化有多种形式的载体,语言是最重要的载体。语言的内容涵盖了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任何语言都不可能脱离其文化观念或文化背景而存在。所以语言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化渗透。

2.社会变革引起的文化迁移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变革过程中得到发展。正如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却被古希腊的文明和文化所征服一样,社会的变革取决于一个社会与另一社会的直接地、积极地相互渗透,这必然会引起文化迁移。近些年中国的发展已经在国际舞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外语教学不仅要服务于科学技术,更应满足服务于本土的新需求,担负起对外传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中国文化进入外语课堂,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并能够用英语将之传扬,使得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3.母语文化素养对目的语文化学习产生的影响

不同社会的文化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对目的语的学习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母语文化在交际中具有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双重作用。外语学习就是克服和逐步替换母语负迁移影响而尽可能接近目的语语言特征的过程。这种负迁移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上都有体现。

语言层面上的负迁移主要体现为语法结构及词汇含义的对应上,如英语的“there be…”句型的使用,中国学生经常会描述为“There have many new things to experience and new people to meet.” 很显然,学生把英语表达“have”对应了汉字“有”。

非语言层面上的负迁移主要体现为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上的不同而导致词汇含义上的差异,最为代表性的例子是“dragon”(龙)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龙”虽被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在象征意义上却是分别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瑞兽完全不同。

4.英语教学需要文化的内容(从跨文化交际出发)

英国杜兰大学Michael Byram教授认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并强调了文化学习在外语教育中的作用。外语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其语音、语法、词汇、习语等,还要学习目的语国家的人民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用语言表达其思想、风俗习惯、社会行为等的方式,及学会理解他们“思想中的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习俗、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都会导致交际失败或引起误解。只有当文化内容被充分理解,学习者才能真正理解这种文化背景中的语言。例如,西方一些国家有“The Old People’s Day”,如果我们也用“The Old People’s Day”来表达重阳节的话,他们会认为两个节日一样。因此我们会用“Double 9th Festival”,从名称上加以区分。

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手段及方法

著名教授胡文仲、高一虹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和分类, 明确了文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探讨了文化教学的内容, 此外还对文化大纲的制订、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教学方法和技巧、测试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 并预测了文化教学面临的挑战。

1.文化教学的原则

史仲文认为社会大文化具有“整体性链条性特征、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和变异性构建性特征”。基于以上特征,高职英语文化教学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⑴适度性原则:教学中文化知识的量和难度应适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和需求。教学中要把握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教学应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而文化学习应居于辅助学习的地位。

⑵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文化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紧扣所教授的语言内容并服务于语言教学内容的学习。

⑶实践性原则:纯粹的输入式语言文化教学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言语能力。文化教学要遵循实践性原则,让学习者学以致用,真正获得文化相关的语言能力。

2.文化教学的手段

Byram教授科学论述了自己在文化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使学习者通过认知过程将外部文化知识转变为自己脑中的内部文化知识,把母语和外语的比较分析与获得新的文化经验结合起来,进而将这种结合转变为个人的文化交际能力。

3.文化教学的方法

教师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日常交际能力的文化内容,可进行实践性情景模拟教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可采用多媒体展现、视频观看、对比讨论等教学方法;社交礼仪、职场英语方面可以通过介绍、讨论、观看视频加实践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整个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和参与,让学生耳闻目染、身临其境地获得文化信息与知识,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场能力。

文化导入的内容应多元化及本土化

1.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

曹文提出文化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文化知识学习和文化理解。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置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外语水平、学习外语的目的、所从事的职业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一方面,根据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应由浅入深,主要涉及一些日常生活场景,交际礼仪方面的文化内容和具有显著特点的东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方面的文化介绍。另一方面,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可适量加入一些简单的职场英语,包括职场文化的介绍和职场交际英语的学习与实践。

2.文化教学的本土化与多元化

任何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 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进一步促使语言文化教学多元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主张文化教学多元化是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群要比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群大得多(郑新民,2006)。无论英语被哪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所使用,其语言能体现出母语文化的特征。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在使得知识形态的多样性特征日益明显的同时,也使得本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重视。本土文化是本土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传递的文化体系, 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历史密不可分。英语教育既要培养学习者的国际意识,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本土意识;要帮助学习者重视保存、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的价值。

杜瑞清、姜亚军在《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不能坚持唯一标准,“各种英语变体在一定社会群体中有效担负各种交际功能的事实,要求人们对各种变体及其承载的文化现象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只有这样,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才能充分实现并不断自我发展其跨地域跨文化的交际功用”。英语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就顺应地走向本土化。

3.英语教学应融入中国文化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事务的愈加频繁,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外人士的关注,我们也应该抓住契机,在打开国门迎接外来文化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同时,利用世界交流的平台更好地保存、发扬和对外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

然而,西方文化在中国英语课堂上仍居文化教学的主导地位,中国文化内容严重缺失。没有中国文化内容,英语教学就很难担负起中国文化传播的重任。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多年之后依然不能用英语介绍我们自己的文化。英语课堂上,教师用“dumpling”一词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美食“饺子”时,殊不知在全球范围内,“jiaozi”一词早已遍地开花。

许克琪认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中华民族文化的遗失问题,他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观光旅游,甚至定居。许多国家也兴起了汉文化学习的热潮,对外汉语教学日渐受宠。在 The Macquarie Dictionary of New Words(1990) 和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ew Words(1997)等一些知名的英语大词典中,已经引入了“feng shui”、“ Tai chi”、“Chinese herbal medicine”、“special economic zone”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近年来,这种文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在这样的语言大环境下,我们的外语教学就日益突出了文化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性。只有中国文化内容与西方文化内容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可以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职场上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1]Tylor,Edward Burnett.Primitive Cultures[M].London:John Murray,1871.

[2]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inguistic instruc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Byram and Esart-Sarris.Investigating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inguistic instruction[M].1990.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33(1).

[6]郑新民.多元化下的共识:亚洲英语教学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J].外国语,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