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

篇1

总理曾在2017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虚实之争”进行了解读:“实体经济”是一个相对于“虚拟经济”的概念,不仅包含制造业,而是涵盖着一二三产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克强总理特别强调“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并“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列为2017年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

片面排斥或全盘否定虚拟经济,映射出一部分实体经济的从业者们对近年来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和企业“弃实投虚”加剧的担忧,也凸显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已成为我国经济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金融领域和房地产领域出现了资产泡沫现象,非实体经济聚集了过多的发展资源,严重削弱了增长新动力赖以形成的基础。

在传统企业盈利能力下滑的当前,广大互联网企业则由于处于“风口”且盈利能力不俗而被一些传统企业家贴上了“虚拟经济”的标签。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4个方面,但并不等同于虚假经济、泡沫经济和互联网经济。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非截然对立、相互排斥,两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发达的虚拟经济非但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遏制作用,相反能够促进其发展。

篇2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着力点,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以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推动龙江经济振兴发展。哈尔滨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核心城市,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和投资拉动,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真正把功夫下在巩固基础、增强底气上,下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上,下在打造城市宜居环境上,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全省稳增长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无论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从城市功能配套和未来发展,搞好哈尔滨站和霁虹桥改造都具有重大意义。市委、市政府及铁路部门在哈尔滨火车站拆迁改造上推进力度大,具备前期开工条件,应给予充分肯定。希望所有相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进一步强化沟通协调配合,抢抓黄金施工期,加快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进度,为“龙江丝路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群众便捷出行构建现代交通网络。要高点站位、统筹规划,加快推进“龙江丝路带”物流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俄方商,促进物流公司与电商对接合作,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吸引国内外高端外向型实体产业向我省集聚。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好我省激励人才创业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等政策措施,为人才创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创造环境,鼓励正在创业的年轻人大胆创业创新,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早日实现创业梦想。要持续抓好马家沟综合治理,加强上游引水、中游水利用及沿岸景观建设,让省城水更清、草更绿、景更美,切实营造文明宜居靓丽的城市环境。要把城市棚户区改造作为头号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确保今年工程100%开工率并如期完成竣工任务目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投资稳增长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哈尔滨作为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重要枢纽,必须加快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自身地位相符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增强综合通枢纽功能,为形成高效便捷畅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加快推进哈尔滨火车站改造和霁虹桥改造,提升哈站铁路枢纽功能,确保哈齐、哈佳、哈牡客专铁路顺畅通过,为繁荣“哈(满)俄欧”和开通“哈(绥)俄亚”陆海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离开实体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是一句空话。产业项目是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经济。抓产业项目,就是抓实体经济。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实力。哈尔滨作为全省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人才中心,在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上占据绝对优势。要积极申建哈尔滨新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俄自由贸易区,为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搭建载体平台,同时利用好哈尔滨综合保税区、高新区、经开区、中俄科技合作产业园等现有载体平台,吸引国内外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以及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把哈尔滨打造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核心区。

抓好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家园,既是改善民生的举措,也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要加快“三沟一河”综合治理,坚持依托水、开发水、利用水,抓好全线污水净化处理,加快水源地及河道配套水利设施建设,打造市民亲水长廊,使之成为城市靓丽风景线和群众休闲场所。城市棚户区改造既是深受百姓欢迎的惠民工程,也是拉动地方经济的有效举措。哈尔滨要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必须对加大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力度,对完成征地拆迁和招投标的,要抢抓黄金施工期,加快建设进度,为百姓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宜居家园,确保居民早日回迁、安居乐业。

篇3

  关 键 词:实体经济

  关键数据:央行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向市场释放接近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通观中外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发展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稳增长的基础,是扩内需的保障条件,也是控物价的有效手段。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衰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就业减少,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信心严重受挫,消费支出增长停滞;企业投资信心低沉,住宅投资继续大幅减少,产业活动趋弱。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表明,只有发展实体经济,壮大实体经济,社会的基础才会扎实,经济发展的动力才会强劲。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凡是实体经济厚实、坚固的国家,受冲击和影响的程度相对比较轻,也说明了实体经济的重要。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偏热,还处于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其病根在于地方唯GDP观还比较盛行,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方式转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一些地方转方式、调结构“雷声大、雨点小”,仍然流于形式,经济增长仍主要由投资推动。地方政府投资占用了大量金融、能源等资源,挤压了中小企业的投资空间,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持续恶化。另外,随着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以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生产要素不断提高,利润率越来越少,许多原来靠实业起家的中小企业纷纷“逃离”实体经济。11月1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企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占17.6%,比2010年又提高了6.4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为20.9%,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目前中小企业亏损面还在上升,特别是这轮宏观调控和货币紧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暴露,中小企业目前向银行贷款已经非常之难,只能从民间信贷市场拆措,有的地方利率甚至高达到50%!这种结局是与调整结构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中央提出发展“实体经济”,是基于国际国内环境综合考量的结果。从外部看,要吸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概念,政策关注点再次转移到制造业上,将影响全球制造业的产业布局,竞争格局也有可能产生重大变化。在此次深度调整当中,各国都非常重视工业制造业,而我国的传统优势也在工业,我们要保持工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内部看,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能源和资源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我们的既有比较优势在削弱,要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必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依靠创新驱动提升价值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当前,贯彻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发展实体经济,难点在解决六个“必须”:

一是必须确保4000亿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宏观政策微调消息披露后,一些地方政府、开发商和专家学者将房地产调控拼命往微调上靠拢,释放流动性对楼市调控的冲击值得警惕。如果资金不进入实体经济被挪作他用,股市、楼市和高利贷是三个目标。能否落实好中央经济会议关于发展实体经济决策,关键是必须确保4000亿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

一是金融机构必须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从目前情况看,中小微型企业受内外需不振影响,短时间扭转经营困境有难度,其经营回报还不足以吸引资金资本青睐。12月18日至19日,视察江苏提出,银行要切实解决不合理收费和附加贷款条件等问题,不能把企业当成唐僧肉。金融机构要同企业更好地联系,金融机构有两个任务。一是为企业克服困难主动服务,二是为控制资产泡沫、防范风险而加强管理。

一是必须遏制投机让资本回归实业。近年来,炒作投机兴盛,实体经济空心化越来越严重,社会大量资源包括资金、资本等都弃实业而进入投机炒作行业,这种状况恶化了中国经济结构。如果不铲除暴利性和投机性,中国经济振兴将难以回归正道。打击暴利、遏制投机,是资本回归实业的前提。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出台鼓励发展实体实业经济的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通过调控引导各类资源进入实体经济。

一是必须尽快出台减税扶持实业政策。一项对1166家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企业最大的困难,主要是人工成本上升、资源材料价格上升,以及社保和税负过重,利润低,分别占到调查企业的80%、60%、48.8%、40%。在国内流通领域,税负负担重,企业经营困难,难以承担降低价格的责任。商务部研究室主任张向晨报告建议,国家税务和其他有关部门,下一步要尽快研究更多的减税和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

篇4

一、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好转,经济基本面使投资者信心恢复

面对经济增长过快下滑,2008年四季度以来政府采取多项扶持经济增长的措施。2008年12月,一些经济指标已比11月份出现积极变化;今年1月份,部分经济先行指标继续好于市场预期。货币信贷、发电量、工业增加值、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等指标出现继续反弹迹象。

首先,发电量同比下降7.9%,较2008年11月的同比下降9.6%略有回升。其次,采购经理指数由去年11月的38.8%,回升为12月的41.2%,今年1月进一步提高为45.3%,这是在去年11月的历史低位上连续第二个月攀升。再次,2008年,在央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控之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从11月份开始全面回升。1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4769亿元,12月份迅速上升至7718亿元,两个月新增本外币贷款达到了11643亿元。今年1月我国新增贷款达9000亿元,创单月新高。在政策调控下,中国经济有可能尽早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复苏有望早于其他国家。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期,基于宏观经济基本面近期发生的微妙变化,中国证券市场不再受国际和周边股市的影响,走出特立独行的持续上涨行情。

二、债券市场由热转冷,巨额资金悄悄迁入股市

近半年来的数据显示,资本市场的资金在股市和债市两者之间呈现“此消彼涨”的跷跷板效应。2008年8、9、10三个月份,股市低迷,股指加速下滑,成交清淡,债券市场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况。在债指不断攀升的同时,成交量急速放大,部分资金撤离股市,流入债市避险。债市与股市的轮动关系从去年11月份开始出现转向,当月,受国家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的推动,股市人气开始恢复,当月成交额大增至12146亿元,比上月整整高出60%。随后,股市成交量连续维持在高位。而交易所债市此时的成交量开始出现大幅下滑,其中上交所国债成交量虽仍保持200多亿元的高位,增速却已大幅减缓,上交所企业债成交额已由上月的260亿元骤减到120亿元。

债市与股市成交量的变化,在节后显得更为明显。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末,基金所持债券托管量与2008年末相比减少达878亿元,为去年下半年以来首次减少。同时,从银行传来的信息显示,随着股市向好,火爆的债券基金销售已大不如前。种种迹象表明,包括基金在内的资金已开始大规模撤离债市,转向股市。

三、证监会调控暗挺股市,基金明显看多

按照证券业界一个约定俗成的判断,每年初证监会主要放行的基金品种是偏股还是偏债,能反映出监管部门对于当前股市的态度。2008年初,证监会连续放行债券型基金,基金业界当时就强烈感受到监管部门不希望还处于5000点的股市出现明显泡沫的想法。可是到了2009年初,指数基金、股票型基金接连获得证监会放行,牛年开始,光大保德信均衡精选等多只股票基金更是接踵拉开发行序幕。股票型基金如此紧的募集节奏,显示出监管部门对于市场有扶持发展的想法,也透露出证监会可能对接下来一段时间市场表现相对乐观的判断。偏股型基金发行转暖,表明市场信心正在恢复。

今年以来,在经济面和政策面的双重作用下,基金经理明显看多,基金在节后几乎是全面做多,很多基金经理已经将仓位提升到了上限,基金在近期非常活跃。基金人士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出现明显的好转,预计最早在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重新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股市的提前上涨,正是反映出对经济的良好预期。

2009年股票型基金的业绩有望再次超越大盘,主要原因在于股市经过2008年的暴跌后,已没有明显泡沫,在政府一系列保增长政策措施下产生趋势性下跌的概率也相对较小;其次,中国经济2009年进入减速调整年,在债市收益率已较低的背景下,股市的投资机会和投资回报率有望明显改善,股票基金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可以分享股市的超额收益。

四、十大行业振兴规划促使相关板块走强

为了应对经济下滑,更重要的是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年1月13日国家出台了钢铁行业、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2月4日,国务院又通过了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引人注目的是,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由14%提至15%;要求加快装备制造业兼并重组步伐。接下来,有色、船舶等十大行业振兴规划中剩下的部分,按原计划,将在3月全国两会前陆续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这十大行业规划并非全面规划,而是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相关行业发展的规划,针对性非常强。

为了将行业振兴发展落到实处,国家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用于振兴产业规划、科技创新,巩固社会保障体系。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去年12月1000亿元的投资从项目到资金已经完全到位,春节以前第二批1300亿元的投资从项目到资金也陆续到位。同时,从今年1月1日开始,国家财政对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2月1日,“家电下乡”已在全国铺开,“农机下乡”、“汽车下乡”也将紧随其后。这些措施逐渐到位,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再度发展无疑开创了巨大空间,相关企业盈利增多,也会在资本市场吸引更多的融资,促使有色、汽车和钢铁等实体经济的相关板块再现辉煌。

五、1月CPI或再创新低,降息存在空间有利股市

篇5

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国有银行的振兴,目的就是让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落实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这一指导方针,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须担当起更大的责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

眼下,银行信贷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利差收入也是银行业最大的利润来源,信贷业务紧密联系着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因此,如何适时适当调整信贷结构,对于能否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记者从日前先后召开的5家国有商业银行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各行均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针对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今年的信贷结构调整工作。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首先要努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对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金融机构服务经济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还包括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出口结构升级等方面。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行将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融资等“四大新市场”,重点发展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三大战略领域”,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该行明确提出要求,要创新服务方式,确保“四大新市场”的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公司贷款平均增速。

除此之外,工行还将加大对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新兴消费市场的开拓力度,创新以银行卡为载体的小额消费信贷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优质商户、新兴消费业态中的高端商户的合作,大力发展直接消费信贷业务。同时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发展创新金融工具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国家政策鼓励进入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域,发挥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建行方面则表示,该行会继续严格限制“两高一剩”企业、行业贷款,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控制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平台的资金支持,优先支持国家在建续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项目,支持国家生产方式调整、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制造业。交行董事长胡怀邦提出,今年该行将根据“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保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确定投放重点,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的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

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具体到当前的实际,即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这部分客户往往是金融市场中绝对的“弱势”群体。经过几年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后,各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各行需要面对的是更加难以把握风险却更需要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2012年,5家国有商业银行都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向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如工行,该行已经明确提出,会持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重点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契合的贸易融资等短期贷款,积极支持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中小企业。同时加大投入、加快创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行不但将支持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还将此项业务视作本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并完善小微企业业务经营模式,加大对小微企业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

篇6

关键词:实体经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勤劳创业和实业致富,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长久繁荣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对提升经济质量、有效扩大内需、控制物价涨势、增加社会就业、提高生活水平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壮大,既是筑牢经济的根基,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2012年,受国内外宏观经济整体下行态势的影响,中国实体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左右,比2011年度的13.9%回落了近4个百分点。2011年温州高利贷危机爆发,表象是高利贷危机,实质是中国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危机。紧缩的货币政策、不断上涨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通货膨胀及高额的融资成本和税负导致实际负利率,使企业无心实业生产,越来越多的资本选择更容易保值增值的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实业投资越来越困惑,实业经济与虚拟经济愈发失衡,实体经济的“产业空心化”正动摇着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我们必须直面“产业空心化”这一事实,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持久稳定的发展。

二、实体经济发展“空心化”产生的原因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虚拟经济,一边是举步维艰的实体经济,是什么原因让曾经撑起“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步履艰难呢?

(一)资本的逐利性

近年来,经营实业的企业利润被一再被压缩,甚至出现了亏损,许多中小企业不愿再做实业,而虚拟经济高利润、高回报,与实体经济领域形成反差,资本自然逐利流向高利润、高回报领域,导致资本在虚拟领域的过度循环和过度膨胀。

(二)产业结构滞后,转型升级缺乏动力。

我国产业结构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以温州为例,企业参与配套多局限于产品包装和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的生产制造活动,加工环节少,工序单一,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趋同现象非常严重。

(三)融资缺口大,融资渠道不畅通

资金是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的最基本要素,畅通、便捷的融资融道、适度的现金流、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是企业良性经营的前提。但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成为严重束缚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体制的原因,产品要创新,人才要培养,规模要扩大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资金效益直接影响企业效益,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上涨,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这种资金的低利润低回报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资金进入实体意愿不强。

三、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

影响当前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效益下滑的因素,既有世界经济衰退、外需持续低迷萎缩带来的影响,又有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影响。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新的调整期,针对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要把稳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改善经济运行环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年度宏观经济政策重点仍要突出稳增长,努力使经济运行特点变化平稳过渡;同时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一)、政府支持。

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破解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瓶颈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政策引领和财政支持。在金融危机和转型升级的多重压力仍未明显缓解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财政支持和引导力度,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制定适合国情、地情的财税政策,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2、金融支持和税费减免。加强政企银的沟通,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向中小实体企业倾斜。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流向实体经济领域,以支持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

(二)、企业自强。

实体经济精神的回归、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等是实体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实现实体发展由外部驱动向自身驱动转变,是我国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1、实体经济精神的回归。创业容易守业难,企业要持续健康的发展,首先,企业家要静下心来,戒骄戒躁,要耐得住寂寞,抵制得了诱惑,静心做好实业。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只有不断创新技术,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竟争力,才能做大做强企业,才能成为行业或产业的领军人,屹立在世界激烈竟争的舞台不倒。

篇7

会计职能需进一步转型升级

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规划体系并非指令性的文件,而是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规划体系中提出的很多具体的举措,直接响应了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振兴实体经济”的精神。对于处于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企业来说,这是重大利好政策,意味着国家正在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帮助企业从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向通过精细化管理促进企业价值提升。

会计工作的转型升级就是促进企业价值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会计信息有利于引导市场上资本的优化配置,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计职能转型,需要其从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转变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业财融合,即企业的财务工作应当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入到业务的每一项流程中,并通过对企业大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会计职能转变的基础实际上是会计人员观念的转变,需要会计人员以管理的理念,使会计工作依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水平预先谋划,这对企业整体转型升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径

我国地域宽广,就实体经济而言,不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内部管理的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类采取不同的会计管理措施,以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具体来说,对于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而言,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成本控制和流程优化策略,运用好近年来优秀的管理会计经验;对于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企业,要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经理组织架构,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让差异化优势最大。

对于一般制造业企业而言,实现会计工作的转型升级一是需要明确和理解公司战略目标,找准奋斗的目标,同时全面描述企业现状以便找出差距;二是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企业的管理架构,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战略,并制定出清晰明确的战略地图;三是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总结出优秀的做法,通过案例或者论文的形式分享,从而回馈社会。

信息化水平决定会计转型升级的未来

篇8

11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在福清宣布,福清核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据报道,这是中国首次为促进内需而审批建设的众多核电项目之一,也是支持海西建设的重要举措。福清核电厂工程总投资近千亿元,福建省省长黄小晶对此表示,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该工程的开工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到各省刺激经济政策的陆续出台,我们看到在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来袭时,中国政府采取措施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有经济学家评论此举犹如核爆一般,在全球引发剧烈震荡,这个震荡不是伤害,而是极大提振市场信心、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的大手笔。

在全球各国数以万亿计的救市计划下,原本以为金融风暴可以暂时缓和,然而进入11月以来,这个愿望落空了。随着花旗、通用汽车等一批世界级巨无霸企业摇摇欲坠,人们看到了一个不愿接受的现实――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经济学家指出,这只是冰山的一角,将有更多、更大的企业迎来生死存亡的时刻。由雷曼倒闭引发华尔街崩盘、信贷市场完全冻结,使得任何一个机构都有随时倒闭的可能。

中国有句老话,“乱世当用重典”。目前,世界经济局势正饱受金融风暴的摧残,只有强而有力的措施才能稳住局面。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11月22日在电台演说中,阐述他振兴美国经济的鸿图大计,目标是于201]年1月前创造250万个职位。如此大规模的刺激就业计划创历史之最。而一份旨在扩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国内消费的方案正由中国国家发改委紧急起草。方案涉及调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等数个重大领域。这是4万亿投资计划后,又一个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美国的实体经济已经步金融危机后尘而日益举步维艰,世界经济即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在这样非常时刻,谁采取的措施坚决、有效,谁就能先从泥塘中爬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刺激经济发展的大手笔,在著名经济学家左小蕾看来,政策如果得到“快、重、准”的落实,将改变人们对2008年经济大幅下滑的担心。随着4万亿资金的投入运行,2009年和2010年的增长水平可能维持在10%左右。

篇9

论文摘要:1997、1998年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尽管增速放缓,但总体上还保持稳定和适度的增长,这说明石化行业运行机制出现了新变化:一是价格作用加大,但重要产品的价格信号却严重偏离供求关系;二是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却放大了实体经济的短期波动;三是预期和信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目前缺乏管理预期的经验和有效手段。本文最后提出六点具体的政策建议。石化产业振兴既要立足当前,解决行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考虑长远,与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结合起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价格暴涨暴跌打乱正常运行机制是化工行业增速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过去几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持续快速增长,2003~2007年产值年均增长28.5%,利润增长32.6%,这一势头延续至2008年上半年。2008年上半年石化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1.3%,增幅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然而,进入2008年下半年后,行业增速突然大幅下滑。

因此,石化产业振兴既要立足当前,解决行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考虑长远,与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结合起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价格暴涨暴跌打乱正常运行机制是化工行业增速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化工行业增速大幅下滑有下游行业需求下降的原因。其中,既有内需减少的因素,比如房地产和纺织服装等下游产业与往年相比增速下降,也有外需减少以及出口政策调整的因素。但上述因素并不是主要的,因为从外需来看,石化行业是典型的逆差行业(需大量进口),除少数产品门类外,外需变化对行业运行的影响有限。从内需来看,主要下游行业的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仍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没有出现增速暴跌和负增长的局面。因此,下游行业的需求增速放缓,不是化工行业下半年急剧回落的主要原因。

造成化工行业产值和产量2008年上半年暴涨、下半年暴跌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暴涨暴跌打乱了行业的正常运行。2008年上半年,在国际原材料价格,特别是原油价格大幅飚升的带动下,主要化工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扬。销售商和下游用户在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下,大量囤积石化产品。当国际原油价格在急剧下跌后,各种石化产品价格也随之大幅下跌。在此过程中,经销商、用户普遍预期价格继续下跌,消化前期高价库存,导致市场表观需求低于真实消耗。

生产企业在看到市场需求减少以后,一方面减产或停产,另一方面为稳定企业现金流抛售产品,进一步导致价格下跌,这种恶性循环一直持续到2008年11月份。

二、增速大幅下滑的内在机制值得关注

石化行业作为中间投入产业,从历史数据来看,行业增长是顺周期的,经济高涨期行业增速高于GDP增速,经济回调期低于GDP增速。2008年下半年石化行业增速下滑与历史上出现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与以往经济回调期不同的是,这次调整石化行业增速下滑过快、下调更深。1997、1998年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尽管增速放缓,但总体上还保持稳定和适度的增长,这说明石化行业运行机制出现了新变化:

一是价格作用加大,但重要产品的价格信号却严重偏离供求关系。市场机制在石化行业发挥作用越显著,生产者、经销商和用户对价格越敏感。但是原油价格这个石化领域乃至整个能源原材料行业最重要的产品价格不再由国内供需形势决定,主要取决于国际原油价格,并且国际原油价格在金融炒作等因素的作用下,也越来越脱离供需基本面,出现大幅波动。

二是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却放大了实体经济的短期波动。目前,银行业为防止风险,在经济回落期普遍收紧信贷。一方面,促使企业在经济回调后迅速调整生产,消化库存,稳定现金流,这与以往企业不顾库存增加仍按原计划生产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说明市场机制发挥了作用。但另一方面,银行业“嫌贫爱富”的做法在经济的回调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进一步的紧缩作用,加剧实体经济的下滑。

三是预期和信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目前缺乏管理预期的经验和有效手段。在市场机制代替行政指令协调经济运行后,预期和信心的作用上升。石化行业由于存在产业链条长、固定成本高、石油产品价格受国外影响的特点,预期和信心尤为重要。目前还缺乏管理预期的经验和有效的手段,这也是市场恐慌并引致价格非理性下跌的重要原因。

今年石化行业产出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长,但要关注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化工产品价格已跌破成本线,由于有实际需求的支撑,当化工产品库存消化到一定程度以后,价格将逐步趋稳。截至2008年12月下旬,大部分化工产品价格止住暴跌趋势,开始趋稳,部分化工产品价格还有一定的回升。张家港苯乙烯的价格由最低时的4500元吨回升到5000元吨,乙二醇的价格由最低3700元吨回升到4300元吨。价格走稳以后,化工行业的产出也会逐步止住跌势。

2009年上半年,化工行业产出(产品产出和不变价产值)环比增速将止跌趋稳,但由于2008年上半年基数较高(200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0%以上),同比增速可能仍为负;下半年,随着4万亿投资和相关经济刺激政策落实到位,加上2008年下半年异常下跌(基数低),同比将会出现恢复性增长,预计化工行业2009年产出同2008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炼油行业由于每年新增800~1000万汽车,炼油行业产出仍将会保持增长。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由于主要取决于产能的增长情况,仍会保持前几年略有增长的态势。总体来看,2009年石油化工行业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长。

与行业运行相对乐观的形势不同,2009年企业经营困难问题将更加突出。原因有三个:一是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生产企业已面临消化高价原料库存和产品销售大幅下滑的两个不利局面,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经营困难。二是前两年石化行业投资高速增长,2003~2007年石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四年增长在30%以上,2008年化工行业的投资增长37.8%。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是产能的集中释放期,由于需求减缓,国内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三是国外同类产品可能会涌向中国,面临进口产品的冲击。国际大部分化工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好的市场,必将成为国外厂商重点争夺的目标市场。特别是随着韩国等周边国家货币贬值,国外产品将以极低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

三、具体的政策建议

一是增加原油、柴油和化肥等战略性物资的国家储备。柴油和化肥是季节性很强的产品,当前是需求淡季,由于市场预期不好,企业及用户的库存数量和意愿都很低,很多化肥企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如果这一状况持续下去,不仅不利于石化行业的运行,今年开春的柴油和化肥供应极有可能会出现供应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建议国家加大化肥和柴油淡季储备力度,稳定市场信心,带动社会淡季储备,起到稳定企业生产、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作用。

二是防止国外有机原料和合成树脂的倾销。最近由于世界经济减速,国际有机原料和合成树脂需求萎缩,产能严重过剩,加上一些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中东、韩国、美国的厂商以极低的价格向中国倾销上述产品,扰乱国内市场。尽管从长期来看,上述领域的贸易要遵守比较优势原则,但在当前经济动荡时期也要防止国外厂商的倾销,损害国内产业利益。对此,应密切跟踪、预警,可通过反倾销立案调查、与国外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进行沟通等方式以制止国外产品的倾销。

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目前石化行业尤其是化工行业部分企业已经出现资金链紧张的情况,经营困难,这一状况在今年上半年以前难以改变,要尽量避免企业利税下降后,信贷收缩带来产业损害。建议适度放宽中小石化企业的信贷政策。

四是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加大财政技改投入。石化行业既是耗能大户,又是高压、高温、高危险行业,能否继续推动相关工作,不仅事关石化行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和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推进。具体办法有:继续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优势企业并购置换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的指导检查。另外,加大财政投资,利用财政贴息鼓励企业进行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技术改造。

篇10

在80年代至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在扩大内需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1、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充分发挥税收、国债和政府支出等财政政策工具在抑制经济衰退、促进社会有效需求增加的导向作用。

(2)在公债政策方面,德国在1967年制定的《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法》中,严格禁止政府在经济过热时期发行公债,但它不反对政府在经济衰退时期发行公债。

(3)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在增加政府采购和扩大公共工程支出方面均有较大的举措。

2、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有效发挥微观经济机制在刺激经济增长、增加社会供给的基础作用。

(1)减轻企业负担,并积极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德国政府于1997年元月取消了财产税。财产税的取消意味着减轻企业50多亿马克的负担。德国政府下一步的计划是取消营业资本税。与此同时,德国政府还积极鼓励并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德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小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如制定并实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计划,其资金来源于欧洲复兴计划,目的是为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为服务行业与市场营销工作提供资助。

(2)降低国有率,实行公共企业私有化。德国政府认为,降低国有率和实行公共企业私有化,可以为个人和企业开拓新的活动领域,并有助于经济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德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私有化工作,许多航空、铁路部门如德国汉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德国铁路股份公司已成为私人掌管的企业。

3、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带动作用。德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仅靠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已往发展道路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作为契机或突破口,带动德国经济从低迷走向高涨。因此,所作的主要工作是:

(1)制定和实施“今后四年经济政策目标”。从1994年起,德国政府开始实行这项目标计划,其具体内容为,支持通讯、金融、服务、环保、卫生、保健等应增长的部门,以此创造新的大量的就业机会来对付传统工业结构性生产过剩所造成的失业问题;谋求削减银行在工业中的资本份额,以辣少企业在改革创新、采用先进技术及为此进行风险投资时的约束与限制;削减福利开支,使全部?福利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超过1/3.

(2)加大教育、科研和培训的投资,以推动包括作息技术在仙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德国政府专门提出一项法律草案,给全部或部分时间参与培训者以资助德国政府还致力于创设新职业工种工作,目前已初步拟设30个职业工种,并开始进行试点培训。

二、日本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不振,最大的问题是内需严重不足。针对实体经济方面存在的“三过”,即设备过剩,债务过大和雇佣过多,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日本政府逐步放宽金融市场限制,诱导实行事实上的“零”利率政策,并制定新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和综合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规则。在具体政策方面,政府给低收入者直接发放现金地域振兴券,降低房地产交易收入所得税。地域振兴券不准流通,但可以作为现金代用券直接购物,是一种能够直接刺激最终消费的暂时性措施,主要解决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下降的问题。政府降低不动产收入所得税,则减轻了购买住宅的负担,直接刺激了住宅产业的复苏。

日本在采取相应经济政策措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同时,正在制定并准备实施新的中长期振兴经济综合计划。当前的重点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和发展新产业,创立新企业;制定综合雇佣对策,解决失业人员的救济和再就业问题。目前被确定并准备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有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通讯和与知识经济相关联的产业;环境保护和与环保相关联的产业;与高龄社会相关的老人的衣食住、保健、医疗、生活护理、文体娱乐等的三大新兴产业,促进日本经济的增长,而且可以使日本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比利时政府刺激消费的措施

在比利时,政府部门在促进消费方面行使三大重要间接职能:

第二,健全各种社会保障机制和规则,如退休金(包括养老保险)、失业金、医疗、教育、财产保险制度等,并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经营性机构的正常运行。这一职能的发挥需要政府进行长期的规划,采取国家福利与社会保险体系相结合的方式,使社会逐步建立起适合消费不断增长的宏观环境。

第三,通过不断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税收和利率调节为杠杆刺激消费增长。利率的变动对消费最为敏感,降低利率会使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增加再投资领域的资金总量,从而有利于促进生产活动,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者的收入。税收作为另一项有效措施对刺激消费增长同样重要。比利时的具体做法是,对创办新企业或雇佣失业者的企业予以不同程度的经济补贴和适当的税收减免,资金来源主要是从再就业者停止发放的失业金中提取,这样做不仅减少了政府、社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而且就业岗位的增加使有固定收入的人数增加,消费的总体水平也就相应地得到有效提高。

四、韩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对策

韩国采取的根本对策是振作景气,改善总体经济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和金融结构改造步伐,增强产业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提高国内外对韩国经济的信心;及时采取刺激内需政策,扩大财政预算投资规模,提前执行预算计划,一季度基础设施和失业对策预算执行" 额达9.8亿韩元,将近全年的1/3;集中搞活住宅建设,年内投放住宅资金达9.4万亿韩元,其中提供居民购房、租房贷款4.5万亿韩元。同时,强化对企业的金融、税收扶持,促进生产和设备投资,降低并保持利率稳定。在此基础上,政府提出“健康消费是美德”的口号,鼓励居民扩大消费。

在韩国,数量众多、财力殷实的中产层成为消费的主导力量。然而,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大量中产层沦为低收入层,中产层所占比重由61.1%减为45.1%;相反,低收入层人口却由34.6%上升为54.3%.显然,中产层崩溃是消费冷淡的主要因素,韩国政府在消费政策上把扶持中产层放在重要位置。所采取的政策主要是:

1、扩大对中小风险投资企业和工商业者的创业支援。年内拟安排风险企业创业贷款7500亿韩元,扶持3万多家风险企业创业。同时将自营工商业者创业及经营支援资金由1000亿韩元增至3000亿韩元。

2、强化以中产层为重点的职业培训。适应中产层知识水平较高的特点,主要在金融、电脑网络、音像、信息通讯等知识产业和服务产业等部门,以中产层为对象实施专门职业培训,借以减少中产层失业,并借助其发挥活跃经济的作用。

3、实施综合税收优惠援助,包括对中产层存款给以利息免税及低税等优惠,对中小制造业实行特别税收减免,通过扩大非纳税部分减轻继承税负担,并设法减轻住宅及子女教育方面的纳税负担。

4、维持中产层家庭的生活安定。向中产层家庭失业者提供长期低息“家计资金贷款”,帮助其稳定生活和另谋生计。截止今年4月中旬,接受贷款支援者达17.6万名,援助金额为1.1万亿韩元。

五、越南扩大投资、刺激内需的措施

目前越南市场供求关系中存在着一些脱节的现象:一是商品尚不丰富,但却出现了剩余的现象,如钢铁、水泥、布匹等库存积压数量很大,消费缓慢。二是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出的产品却大量积压。三是投资资金严重缺乏,但居民和经济组织的大笔资金却又大量闲置。四是商品和生产价格下降,下降的原因并非由于生产成本和流通费有下降,而是因为购买力和偿还能力下降。

越南有关专家认为,以上问题可以用刺激需求的措施加以解决,但不应该鼓励进口商品的消费。因为这种消费不仅不能促进国内生产,还使得目前尚缺乏竞争力的国内产品受到冲击。现在刺激内需最有效的措施是扩大投资。目前越南国内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有关专家指出,加快投资速度应该迅速落实优惠信用资金计划,尽快发放和促进今年的资金到位。

此外,刺激内需应增加企业投资,加大对水利工程、农村交通、居民住宅、电力系统、生活供水等领域的投资。对于企业,应采取降低税收的方式使之增加积累,提高投资能力;同时降低贷款利率,鼓励企业贷款进行投资;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化的速度。

在消费方面,有关专家认为,应注意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需求,对中等收入以上的阶层,除了鼓励他们向生产经营直接投资外,还应鼓励他们进行合理消费。对于生活尚不富裕的普通消费者,则应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参加工程建设的方式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应该面向农村组织商品销售网络,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基金,实施分期付款的购货方式;部分商品价格应该下调,特别是积压商品;对货币贬值部分则应实行补贴。

六、马来西亚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

马来西亚于去年9月实行“外汇管制”,在稳定汇率和金融市场的前提下,通过放松银根,大幅增加公共开支等措施设法拉动内需,使经济逐步走上复苏轨道。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稳定金融、鼓励放贷。为扭转经济颓势,马哈蒂尔总理亲任财长,并宣布实行外汇管制的大胆措施,把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换3.8林吉特。同时,马政府还成立国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该公司向10家金融机构注入61亿林吉特资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11.9%,给银行增加放贷提供保证。

2、大幅增加财政开支和基础设施投资,促进消费需求。在1999年预算案中马哈蒂尔开出了约占国民生产总值6%的166亿林吉特巨额预算赤字,通过公共开支和消费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私人投资和消费,重现经济活力,扭转经济滑坡的局面。

3、放松银根,鼓励银行放贷。央行从去年9月实行外汇管制后,多次调低利率,以鼓励银行放贷,央行法定储备金由今年初的8%逐步调至4%,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对负债比率从17%降至15%.

4、实行振兴经济的税务措施。根据马预算案,原本到2000年应缴付的1999年的所有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将豁免。此外,政府还对一些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如国际贸易公司实行70%的免税率等。

6、配合政府优惠政策促商机。在政府发起的“居者有其屋全国购买产业运动”中,大约200多家企业和银行及几乎所有保险公司参加了该促销活动,银行通过优惠贷款,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来削减商品价格,保险公司则为产业购买者提供25%的产业保险优惠及10%的购买产业抵押险,同时个人只要象征性地交1林吉特就可获得1万林吉特的个人意外险。

7、企业、银行、商家等联合启动电子商务,用先进科技开发商机,刺激消费,取得良好效果。去年马电子商务交易为8000万林吉特,预计今年将达到3亿林吉特,此后两年将以每年4倍的速度递增。

七、智利刺激国内需求和措施

智利总统弗雷宣布了八项紧急经济措施,旨在刺激国内需求和促进经济恢复增长。其措施主要包括在财政预算范围内,通过有关部委和市政厅增加在道路、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广开就业门路;振兴建筑业,通过减税鼓励住房销售,同时增加对劳动者住房的补贴;国家银行重新安排中小企业债务,特别免除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以及个体户所欠债务的利息和罚款;建立出口信贷保险,完善出口商保险基金;通过国家补贴的办法鼓励私人企业雇用大学、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敦促议会尽早通过“失业工人保护法”;增加市政建设、社会基金和学校基础设施基金资金;提高铜产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资料来源:

《1》齐兰《德国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及其借鉴意义》《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4期

《2》赵文斗《财政货币手段并用 刺激内需端倪渐显》《经济日报》1999年6月15日

《3》孙健《政府搭台 市场唱戏》《经济日报》1999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