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内容及过程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务劳动内容及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务劳动内容及过程

篇1

[论文摘要]传统经济学认为,家务劳动不像其他可以流转的商品或服务那样具有交换价值,只是在家庭内部有价值,各国也未将家务劳动价值纳入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法经济学分析指出,家务劳动是一种需要成本、能创造收益、具有价值的劳动。我国婚姻家庭法应本着由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本,共同分享家务劳动收益的原则,准确界定夫妻家务劳动收益的范围,增设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量化方法,增加评价家务劳动价值的考虑因素,放宽夫妻家务劳动成本分担、收益分享的条件。

家务劳动是为直接满足本家庭成员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劳动。这种通常由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从事的未支付报酬的劳动,主要包括下列活动:煮饭、清洁、整理房间、洗衣物、购物、修理和维护住房、照顾家庭成员、从事园艺、宠物照料及家庭安排等。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只在家庭内部有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家务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需要成本、能产生收益,具有社会价值的劳动。夫妻间从事家务劳动的通常是女性。通过立法承认夫妻家务劳动具有的价值是法律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了对女性的保护,有助于实现男女实质平等,被誉为是对经济上依存于丈夫的家庭主妇的“自卑治疗剂”。

一、夫妻家务劳动的成本构成分析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从事家务劳动需要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家务劳动的精力成本及机会成本。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隐性成本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一)夫妻家务劳动的精力成本分析

在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某种劳动中的精力成本越大,则投人到另外一种劳动或其他活动的时间就会减少。以全职夫妇为例,在夫妻工作时间相同时,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长,自由支配时间就越少。而自由时间可以用来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可以用于“劳动者体力的恢复,智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非家务方利用工作之余的自由支配时间休息,可以促使其体力的恢复,产生新的精力,因而在市场投人方面具有较大的精力优势。家务劳动方,因在工作之余从事家务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该方就会有更少的自由支配时间恢复其体力,影响其市场投人的精力,在市场投人方面失去其精力优势。当从事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时,从事家务劳动的精力强度大于闲暇时间的精力强度,故从事家务劳动的女性往往选择精力强度不大的工作,甚至因其长期从事家务劳动而根本无精力投人社会工作或早早地退出社会工作。而从事社会劳动的精力成本往往与工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由于家务劳动主要由女方承担,在已婚男女参与同样的社会工作时,女性的社会收人往往较之男性低,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已婚女性在婚后较之婚前在市场精力投人的降低。其次是女性在婚后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因而可能会减少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在一切资本中,只有对人的投资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本。对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与花费在该项活动上的时间正相关,“当家庭部门用的时间更多时,主要提高家庭生产率的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会更大一些;而当工作时间更多时,对主要提高市场生产率的资本投资积极性会更强一些。由于妻子的主要时间是从事家务,其对社会工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较男性低,加上女性社会劳动精力投资较男性更少,自然会降低他们的社会收人,而低收人反过来进一步减少他们投人市场的精力及对市场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的成本。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劳动不是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劳动和劳动结果相统一,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解放的标志。

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同属于人类劳动方式之一,只是劳动地点及劳动内容等存在差异,属于不同的劳动分工,二者都需要精力成本。如果女性在家庭中以家务劳动这种精力成本进行投资而不能分享该投资的收益,会造成对女性的系统性剥夺,既违背了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的利益分享规则,也会减弱该方投资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对家庭这一经济组织体也可能造成破坏(导致解体)。如果不对夫妻一方的家务劳动成本给予回报,家务劳动方在夫妻时间配置博弈中处于不利境地,在婚姻解体时也会削减该方在离婚博弈中的能力。

(二)夫妻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分析

家庭是一个经济组织体,但其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显著的利他性特征。夫妻间可能会因为一方在家庭中具有比较优势而放弃社会工作选择家务劳动,或者基于婚姻家庭的利他思想而由一方主动承担主要家务劳动,“夫妻一方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另一种更有价值的活动被放弃了”,因而家务劳动存在机会成本。由于从事家务劳动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投人,在时间总数不变的情况,家务劳动者就只能通过改变时间分配的方式以承担家务劳动,如通过不断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或者减少甚至放弃参与其他社会工作的时间等方式以保证有足够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因此,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多、年限越长,其机会成本就越大。

夫妻从事家务劳动的选择取决于家务劳动的边际效用价值,“价值并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大则价值大,反之,价值则小。边际效用价值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物品所引起总效用价值的增量,它遵循效用递减规律。如果夫妻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比从事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大,其就会选择从事家务劳动,反之就会选择从事社会劳动,而且只有当家务劳动的边际效用为正时夫妻才会选择从事家务劳动。如果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相等时,则无论从事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都无区别。因此,理性人假设下,夫妻从事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应当大于从事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且其边际效用价值为正,而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越大,表明家务劳动方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

总之,家庭“这一生产单位的最重要的投入完全不是市场产品,而是家庭成员的时间,特别是传统家庭中妻子的家务劳动。贝克尔认为,家庭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生产单位,家庭中每一成员都在彼此了解、相互信赖下尽其所能,自觉履行投人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婚姻的最大化效益。家务劳动具有精力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对婚姻的一种投资。一旦夫妻一方的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则意味着该投资是有效益的,就会鼓励投资者继续投资。反之,该方就会减少投资,甚至不再投人而宁愿选择经济组织体的解体。作为经济单位的家庭,要求夫妻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才能实现婚姻的最大化效益并能更长久维持婚姻关系。

二、夫妻家务劳动产生的收益

收益通常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家务劳动所创造的精神方面的收益,主要是由于家务劳动的分担如家庭安排、照顾子女等可以减轻非家务劳动方精神上的压力,带来清闲的享受,而有些活动如清洁、整理房间、清洗衣物等,则本身可以为家庭成员带来精神方面的愉悦。物质上的收益,主要包括家务劳动带来的分工收益、家务劳动使得家庭经营成本的降低、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及非家务劳动方在家务劳动时间内获得的人力资本等。由于精神收益纯属主观感受,难以客观衡量,本文主要分析物质性收益。

(一)比较优势分工带来的收益

夫妻之间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劳动分工,以增加家庭的产出?通常认为,女性在家务劳动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而男性在社会劳动方面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男女只有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增加家庭的产出,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家庭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保持下来,表明了它具有重要的经济化效能,而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家庭促进了劳动的分工,取得了来自专业化的收益。家庭通过丈夫在劳动市场从事专职工作,妻子在家从事家务劳动这种互补活动的专业化而促进了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男女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实行分工,有利于增加家庭的产出,提高家庭的经济效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家庭的最佳方案是机会成本较低的配偶专于家庭生产。由于女性的工资普遍较男性低,其机会成本相对较低,这样现实生活中从事家务劳动的任务就主要由妻子承担,丈夫则利用其在社会劳动方面的优势参与更多的社会劳动。妇女的时间主要分配于家庭部门,男性的时间主要分配在市场部门的分工模式被认为是获得家庭福利目标函数最大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既然夫妻一方在家庭中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由一方从事家务劳动,另一方利用其在市场的优势参与社会劳动,夫妇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家庭产出的最大化。由于家庭分工是根据夫妻的比较优势,发挥各自所长的结果,所以,任何一方的劳动都应具有相应的价值。

(二)家庭经营成本的降低(防止积极财产流出)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下,许多已婚妻子担当着从事家务劳动的主要责任。妻子从事的家务劳动自然可以减少家庭中雇佣保姆的费用,降低家庭经营成本,防止家庭中积极财产外流。“妻为家事劳动,则不须支付对价于他人,家计费用即可减少,则其减少部分,对家庭而言,就是家事劳动的价值。家事劳动之防止家庭中的积极财产流出之功能,即为其获得评价之主要根据。由于降低家庭经营成本是通过投人家务劳动的方式实现的,该降低的成本则为家务劳动的收益之一。

(三)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

虽然家务劳动不具有一般商品的直接交换价值,但通过夫妻之间的资源交换以及“置换”方式,仍然可以实现其交换价值。

1.理性人假设中夫妻之间的资源交换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具有抽象人的基本特征,即假定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利己的,并且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在婚姻家庭中,夫妻会考虑婚姻的成本及从婚姻中获取的收益。家庭是一个资源交换的场所,只不过这种交换既包括情感等非物质的交换,也包括物质上的交换。现实中的男女有的偏重前者,有的更看重后者。“人是理性的动物,而社会生活是要求互惠关系的,人们的选择是建立在要得到最大的奖赏和最少的代价之下的,以便取得最大的利润或最好的结果。在家庭中,需要通过家庭成员共同投人共同经营,彼此分享家庭收益,获得对方经济上的供养及情感方面的爱与呵护。家庭成员应当共同投资于家庭,以获取投资的收益以分享,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增进家庭幸福。家务劳动是对婚姻非物质性的投资,对该投资除了精神与情感方面的回报,尚需要换取其投资应得的经济收益,此种收益是通过家务劳动换取非家务劳动方的社会劳动价值实现的。

2.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

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萨伊的生产要素理论为基础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未将家务劳动价值核算在国民生产总值内。而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实际也具有交换价值,符合商品的特征。只不过家庭这种生产单位生产的主要“商品”是子女,而不是传统的商品。“忙于抚养孩子的妻子用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换得’丈夫在市场上的工作,而丈夫则‘购买’妻子照顾他们共同的子女。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妻子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对于此,家务劳动虽然没有直接的交换价值,但其通过“置换”方式仍然可以实现其交换价值。事实上,家务劳动价值对准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关资料资示,仅一项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价值就约占国民收入总值的10--35%。

(四)非家务劳动方获得的人力资本

夫妻获得的收益除了经济上的现实利益,还包括一种并非直接以金钱形式体现的资本收益,即人力资本收益。“人力资本是一个人拥有的从事具有经济价值的活动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它主要靠学习、训练和经历来获取和积累,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夫妻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夫妻经济方面的共同投人及一方对家务劳动的分担,使得非家务劳动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自身的教育、培训中,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而这些素质和技能使得人力资本投人方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终身受益。“学校教育通过提供知识、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人们的收人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收人分配的不平等与教育和其他培训的不平等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失业与受教育程度通常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在这些资本投资过程中,夫妻对人力资本在金钱方面的共同投资,极易获得夫妻及世人所认可。但夫妻在人力资本获得方身上投人的机会成本和精力成本这些隐性成本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在婚姻期间夫妻双方共同分享该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而一旦夫妻离婚,非人力资本方就不能分享该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基于婚姻共同体的收益分享理论,此种情况下,此种人力资本一定范围的收益应当作为夫妻的共同投资所得。

三、夫妻家务劳动成本的分担与收益的分享:婚姻家庭法相关立法

家务劳动是一种需要成本、能创造收益、具有价值的劳动,这种承认应体现在婚姻法立法中。我国婚姻家庭法应从以下方面考虑由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本,共同分享家务劳动的收益。

(一)准确界定夫妻家务劳动收益的范围

我国婚姻法规定,除另有约定外,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收人为夫妻共同财产,但现行婚姻家庭法并未将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利益(包括尚未投人生成的知识产权和继续性使用的知识产权后期使用的财产性收益)纳人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也未规定夫妻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一方获得的管理技能、专业技能、执照、文凭、资格等人力资本收益。我国现行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实际上缩小了夫妻共同收益的范围,减少了家务劳动的投资回报。因为夫妻一方在婚姻期间创造知识产权或获得人力资本的过程,需要夫妻共同的经济投人,家务劳动方在履行协助义务、抚养子女、照料老人等行为中通常也存在机会成本及精力成本。离婚时如果不对家务劳动方的这些成本给予回报,必然会损害其经济利益,降低投人方的自我评价,也不符合家庭经济单位的利益分享规则。因此,我国婚姻法应明确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利益为夫妻共同收益。同时,宜借鉴经济学中对管理技能、专业技能等人力资本的估算方法,规定夫妻婚姻期间获得的人力资本在离婚后一定年限内的收益为夫妻共同收益。

(二)增设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量化方法

关于家务劳动的计算方法,国外实践中采用替代成本法则和机会成本法则等进行计算。在从事家务劳动一方的机会成本能够确定的情况,借鉴机会成本法则计算夫妻家务劳动的价值较为合理。如果能确定家务劳动方因从事家务劳动而失去从事社会工作的机会,宜以该丧失的机会作为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如果机会成本的确立存在难度,则需要考虑相关因素,宜参照替代法则计算,但不宜采取简单的使用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计算家务劳动的价值(目前我国有学者提出用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计算家务劳动价值的主张),因为此种计算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会降低家务劳动的价值。

对于知识产权财产性收益,经济学主要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及市价法等进行评估。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在稳健、可行和公允的情况较多采用对未来收益进行折现的收益现值法或净现值法进行计算。虽然这些计算方法还无法达到精确的程度,但不失为经济学计算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重要的方法,在家庭法领域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三)增加评价家务劳动价值的考虑因素

在衡量夫妻家务劳动价值时,应增设具体的考虑因素,包括非家务劳动方从家务劳动中的受益的大小,受益的期限及婚姻存续时间等因素衡量家务劳动的价值。

在评估人力资本价值时,应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应考虑对人力资本方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的年龄,因为该年龄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后新增收人流的期限长短;其次应考虑人力资本的折旧现象,一定周期之后又需要新的人力资本的投人,该投资并非总是一劳永逸的;最后应考虑人力资本的取得需要夫妻共同投资、社会其他方面投资、人力资本获得方的主观努力及实现人力资本的前景等。因此,在采纳收益现值法或净现值法进行人力资本价值估价时,宜确定一定年限内人力资本的收益作为夫妻共同收益的范围,而不是所有的现值折算为夫妻共同收益。对此,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对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后竞业禁止的年限限制(通常认为该期限与相关人员在前企业积累的人力资本或知悉的经营信息等相关)的规定,确定夫妻离婚后一定期限内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为夫妻共同收益。笔者认为,结合人力资本的上述特点,宜以人力资本持有人未来3-5年时间的预期收益折现为夫妻共同收益,对非人力资本获得方给予相应价值的补偿。

篇2

关键词: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完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69-04

前言

离婚救济制度的设计历来为各国婚姻家庭立法所重视,此制度的出现使得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中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但在最近几年,现代社会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引起人们对婚姻的价值的思考。当今社会,仍有一些群体处在弱势地位,在离婚过程中,自己的合法权利遭到侵害却浑然不知或者即使知道也不懂得应该去哪里求助,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对现行的婚姻法进行理性的、全面的思考,并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制作出合理可行的方案,从立法角度入手,填补法律漏洞,真正做到维护婚姻家庭和谐幸福的秩序。

一、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概述

“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尽管是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大多数家庭中的家务劳动仍是由女性完成的。以前,女性基本不出去工作或者很少出去工作,女方的所有工作便是家务劳动以及赡养老人。如今,大多数女性已不再是全职主妇,白天她们都出去工作,晚上回到家仍然要独自做家务。很多人都把做家务看成是女性的“专利”。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家务劳动与社会收入之间的关系的话,家务劳动对于社会收入的影响与其家事劳动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关系。可以说,劳动的一方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己工作、事业上发展的机会,通过做家务,减少另一方花在家庭上时间、精力,成为另一方收入的增加的坚实后盾。因此,必须肯定家务劳动的价值,通过婚姻财产的方式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家务的主要承担者就其为家庭付出较多这一事实,可以向另一方请求给付补偿,婚姻法中的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由此产生。

(一)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含义

中国《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抚育子女,包括时间、精力、物质等方面的照顾、抚养、教育子女。照顾老人,主要是指给老人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关爱他们的健康,给予经济帮助。该老人应为配偶对方的父母及长辈近亲属,而不包括付出较多一方本人的父母及其他长辈亲属,因为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儿媳、女婿没有赡养公婆、岳父母的义务。协助另一方的工作,主要是指在配偶所从事的职业或生产劳动经营业务等工作上给予帮助。家务劳动是婚姻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是对家庭的投资。

家务劳动,是指本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为直接满足本家庭成员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劳动,不包括已由外人代劳的家务劳动。能给家庭带来经济利益的,不一定是通过工作、事业来获得,家务劳动可以节约家庭经济成本,减少家庭支出,间接增加家庭财富。现在社会中,很多女性以牺牲自己发展的机会来为家庭创造舒适的生活。而一旦婚姻宣告破裂,这些女性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有的甚至变成生活困难。

家庭经济补偿制度是补偿性质的,不属于赔偿,它是由于夫妻一方付出较多义务而产生,不是因为一方的过错所给予的财产利益。它是给付出较多义务而导致在其他方面,例如工作上未能投入较多精力、在事业上不能有足够时间而不能取得很好成绩的补偿。该制度能够给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心理安慰,保障公平。

根据婚姻法40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只有在夫妻双方书面约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的家庭中,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在离婚时才可以向另一方主张经济补偿,无论是在婚姻存续期间还是在离婚之后都不能主张。这是对家务劳动经济补偿的三重限制,一是前提要在婚姻存续期间双方书面约定为财产分别制;二是主体特殊,只有夫妻双方为家庭生活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才可以主张;三是时间限制,只有在离婚之时才可以要求,婚姻存续期间与离婚之后均不能主张家务经济补偿。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有资格请求经济补偿。这三大枷锁使得将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离婚家庭少之又少。

(二)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确立的必要性

1.肯定了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

婚姻产生的家庭不仅是一个社会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具有实现人口再生产、教育子女、赡养老人和组织经济生活等社会职能。若要履行这一职责,需要家庭成员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从事繁重琐碎的家务劳动。如今,给予家务劳动以经济评价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家务劳动的经济评价实质上是承认了夫妻一方(主要指妻子)家事劳动与夫妻另一方的社会职业劳动具有同等的社会经济价值地位,贯彻了男女平等原则,也使得家务劳动在夫妻财产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从婚姻立法的角度对家务劳动的社会经济价值予以肯定,承认它是社会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保护家庭中为家务付出更多的一方,这对社会的发展、延续也有很大的意义。

2.维护社会公平和保护弱者

家庭生活的范围很广泛,涉及抚养儿女、照顾年迈的老人,处理生活各个方面的家务劳动。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的家务劳动付出能给双方带来收益,婚姻关系终止时,为家庭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不能得到相应补偿,这就相当于不付出劳动的却可以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不符合公平原则。另一方因为不做家务或者很少做家务,拥有较多空余时间,就会有不少研习、进修、发展事业的机会。一旦婚姻宣告破裂,如果不能给劳动方以经济补偿,会对承担家务劳动一方造成心理不平衡,因此,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可以实现法律公平公正。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也是法律所寻求的公平正义的结果。

3.保障婚姻自由

中国法律规定,男女双方在结婚时有缔结婚姻的自由,同样,夫妻双方也有离婚自由,这是对意识自由和人权的尊重。中国婚姻法关于离婚的指导思想是“保障婚姻自由,防止轻率离婚”。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夫妻长时间感情不合,家庭生活并不幸福美好,他们不选择离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家庭付出很多导致社会竞争力减弱,倘若离婚得不到补偿,迫于生活水平可能下降的压力,于是他们即使感情生活不美好,但他们仍维持着名存实亡的婚姻。据调查,44%的离异女性表示物质生活水平有所下降或明显下降。因此,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婚姻的自由。

4.维护妇女权益

当今社会倡导男女平等,维护一切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现实生活并不像法律设想的那么美好,我们仍无法摆脱女性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事实。离婚不对付出更多的一方予以经济补偿,对于劳动方是极不公平的。女性仍处在需要更受保护的地位,制定家庭经济补偿制度可以很好地维护妇女的权利。妇女在婚姻家庭中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在很多人眼里,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男女平等,家务劳动不应该只由女性一方承担或承担大部分;对于女性为家庭的付出,应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正视,应认可其价值,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5.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可以加强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夫妻双方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是法律上是平等的,没有谁应该对家庭有多付出的义务,因此,家务劳动理应由夫妻双方共同完成。对于付出更多的一方,在离婚时应给予相对应的补偿。婚姻家庭生活需要夫妻双方在时间、精力、感情等多方面投入。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人为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忽略了家庭,倘若人们因为觉得婚姻的脆弱或者自己的付出未必有回报而不愿为家庭付出更多,那这样的家庭也许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最终走向失败。确立家庭经济补偿制度,从法律的角度倡导和弘扬对婚姻家庭的奉献精神,有效引导人们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婚姻家庭的整体利益,较多地以家庭利益为出发点来调整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这对促进夫妻双方努力营造和谐家庭,进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巨大的作用。

二、中国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缺陷

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中规定了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它填补了家务劳动在法律中的空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设立,保障了分别财产制下付出较多家庭义务一方的权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司法实践中真正适用的很少。

从《婚姻法》的规定可以看出,请求家务劳动补偿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婚姻双方书面约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归各自所有;如果没有约定,则按照共同财产分割的规定,进行适当分割;二是必须一方因抚养子女、照顾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付出了较多义务;三是务必在离婚时提出请求,如果已经离婚或离婚后再婚的,则丧失请求补偿的权利。

(一)适用的范围过窄

中国人民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习惯于夫妻一体,欠缺婚姻家庭生活中财产分别管理的观念,尽管立法规定了法定共同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两种婚后财产模式,但真正约定采用分别财产制的家庭凤毛麟角。目前,中国夫妻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的数量很少,适用约定分别财产制的城市家庭不到5%,农村家庭不到1.1%。在结婚时约定分别财产所有制的,可能会被扣上“为离婚做准备的”帽子。所以,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家庭所适用的财产制是共同财产制,那么即使是履行家庭义务较多的一方也不能够请求另一方给予补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事人没有得到公正的补偿。这导致了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形同虚设。而且,法律规定只涉及孩子的抚养、老人的照料、协助配偶的工作,付出了较多义务,但在实际活中,为家庭付出较多的不仅仅包括这几个方面还包括家务劳动以外的其他有形付出及无形付出。

(二)举证困难

根据规定,只有一方因抚养子女、照顾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付出了较多义务的才能在离婚时要求经济补偿。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很难对自己付出较多义务进行有效地举证。在婚姻存续期间,人们不会为了自己以后可能离婚做准备而收集证据材料;并且对于何者才算是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没有明确的界定。家务劳动是指为了满足家庭成员生活需要所从事的劳动,包括抚养子女、照料老人、做饭洗衣及其他的一些家庭琐事。家务劳动的界定,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这就给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家务劳动,有的是有形的家务,它可以用市场价值来衡量;有的是无形资产,无法衡量其价值;有的是非财产性劳务,如夫妻一方在另一方的协助下获得了无形资产,如文凭、资格证书和某种谋生技能、一方对另一方精神上的支持、对子女的关怀、对老人的慰藉等等,目前还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所以有必要在以后立法中对离婚经济补偿的补偿因素进行细化。

(三)时间限制

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的经济补偿制度的其中一项条件便是要在离婚诉讼中提出经济补偿。也就是说,在婚姻存续期间任何一方没有请求补偿的权利,付出较少义务的一方可以在婚姻家庭中“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的劳动成果,为家庭带来的利益;补偿请求人可能在离婚之时,由于法律知识的浅薄或者没有思考到这一权利的请求,在离婚时没有提出要求经济补偿,那么就失去了因家务劳动对家庭付出较多义务而能请求经济补偿的机会。在家庭中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大多为女性,她们在离婚之时,心理所受打击很大,加上长期家务劳动,与配偶相比,接触外界的信息较少,很少能在短时间内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苛刻的时间限制导致补偿制度未能很好的适用。

(四)补偿标准空白

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经济补偿制度,但是并没有对家务劳动的价值进行明确的界定,这一课题也难住了法学家和经济学家。该制度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其经济价值,与其本身的性质有关。家务劳动本来就与各地的生活水平、劳动的人群、劳动的类别相关。并且,由于长期的家务劳动导致的与社会脱节,这是很难以金钱来衡量的。影响家务劳动价值的因素有很多,法律很难一一将其列举出来,这就导致了家务劳动的补偿没有明确的界定。家务劳动很难用具体而明确的数字来确定,就赋予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会给离婚家庭带来很大的争议。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就不能很好地保障付出较多义务一方的利益。可能会使原本可以获得较多补偿,离婚后生活水平较高,然而由于法官的自由裁量而导致生活水平低下。这就给被补偿的一方造成了不公平。因此,应及时完善立法,明确补偿标准。

(五)适用形式不明

家务劳动的补偿数额计算出来之后,就涉及到了家务劳动补偿的适用形式的问题。2001年新修的《婚姻法》虽然设立了离婚经济补偿制度,但并没有对为家庭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的补偿形式有明确而清晰的规定。家务劳动补偿的适用形式,包括适用形态和适用方式两种。适用形态是指义务人给付的物质形态,即义务人履行家务补偿义务是以现金形态履行还是以实物、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态履行。适用方式是指义务人履行家务劳动补偿义务是一次性给付还是分几次给付。补偿形态对权利人的区别不是很大,无论是货币、实物、知识产权还是有价证券等都能给权利人带来利益;但补偿义务人的补偿形式对权利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义务人一次性给付完毕,权利人的利益就可以尽快实现,但如果是分期给付,由于离婚后双方不再在一起共同生活,要想再追偿就会比较困难。适用何种形式补偿家务劳动付出更多的一方是一个值得深讨的问题。

三、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完善

(一)扩大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适用范围

现在社会实践出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案例:夫妻一方以财产或劳务支持另一方获得了文凭、执照等证书,在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并不充裕,文凭又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畴,而获得文凭的一方因为文凭收入大大增加,给予配偶帮助的一方因为为家庭付出较多,失去一些好的就业、升职机会,离婚时还得不到任何补偿。要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进行深刻反思。

中国社会的大多数家庭采用夫妻财产共有制,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人们没有意识也不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只有在夫妻财产分别制的条件下才可以适用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就使很多离婚家庭中的劳动一方得不到补偿,这是不公平的。因此,经济补偿制度不应仅存在于约定夫妻财产分别制的家庭中。在立法上把适用范围放宽至夫妻财产共有制才能更好地维护劳动方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

(二)完善家务劳动价值衡量

首先,经济补偿的明确数目,应由夫妻双方共同商讨确定,这就符合意识自治原则;其次,协商不成,可以由法院结合当地的生活水平、婚姻存续期间双方的生活水平以及为家庭所作出的贡献的多少和付出较少的一方因此而获得的利益的多少等相关因素来衡量。在立法上应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家务劳动的价值:(1)劳动方从事家务劳动的数量,即在婚姻家庭中,以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多少来衡量其数额,按照当地的生活水平,以同类家务劳动的市场价格确定;(2)配偶获得的利益。配偶获得的利益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如:在另一方的帮助下所取得的文凭、证书、知识产权以及工作上收入的增加等;(3)婚姻存续时间长短,婚姻存续时间越长,夫妻一方为家庭投入、付出的就越多,与另一方相比差额就越大,就应给付出多的一方相对较多的经济补偿。

(三)放宽适用时间上的限制

夫妻一方要想获得经济补偿只能在离婚之时提出才能得到许可。如果在离婚时能行使经济补偿请求权的一方因某些原因未能行使请求权,便丧失了再次提出请求权的机会。应给予行使请求权人在婚姻关系解除后一定的权利行使期间。应以离婚时起算,并向后顺延一段合理时间,根据中国其他有关请求权的请求期限大多为一至二年,因此可以参照类似条文,将离婚经济补偿请求权宽限至一到两年。

(四)明确补偿的形式和期限

补偿可以采用货币、实物、有价证券、知识产权收益等形式甚至是劳务动。即补偿义务人给予补偿是以货币、实物、有价证券、知识产权或其他的形式履行。补偿责任方并不都是经济条件良好的群体,分期给付与一次性给付相比就具有了一定的风险。有学者认为,解决这一困难的适当方式是在做出分期履行判决时,要求义务人提供一定的担保即提供保证人或担保财产,从而使其利益获得安全实现的保障,这样,既考虑了义务人的经济状况,又保障了权利人利益的实现,无疑一举两得。

在补偿责任方有良好经济状况、支付能力强的情况下,优先一次性给付,不得不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在实践中,分期给付经济补偿的方式是绝大部分人所采取的方式。缓解补偿责任方的压力,避免了请求方因要求一次性全部给付而作出迫不得已的妥协是分期给付的优点。

在离婚诉讼中,补偿请求人可以在判决分期给付时要求补偿责任方提供相应的担保,可以由信誉良好的人为其提供保证,也可以是提供财产担保。可以规定,有确切证据证明其经济状况不能适用一次性支付,如果适用一次性支付,将导致其生活困难等情况的,才可以适用分期的形式等。当然如果当事人对家务劳动价值补偿的适用方式达成了协议,应以协议为准。

结语

家务劳动做为婚姻家庭的重要一部分,它有着独特的价值,不仅是勤劳务实的优秀传承,也是家庭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经途径。女性做为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为家庭付出了巨大心血。她们在为家庭付出的时候,丧失了一些对她们自身发展的有利机会。此外,当今社会的女性仍处在弱势地位,是需要被保护的群体,在婚姻家庭中,女性为家务劳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男方很少为家庭的日常生活做出贡献。如今,由于离婚出现的“女性贫困化”现象并不罕见,倘若在离婚的时候,不给予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经济补偿,有悖于公平原则。因此,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出现能够维护劳动方的合法权益,使得他们能够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为自己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补偿。

构建公平、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是当今社会婚姻家庭的价值追求。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确认了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公平分配婚姻存续期间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从而保障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的合法权益。该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但该制度目前仍存在的缺陷,对于其不足的地方,应当及时认真的加以完善,保护弱者,促进夫妻间的利益均衡。完善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能够维护婚姻家庭秩序,一方面可以保障婚姻自由,提升夫妻间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发展,朝着更加文明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 沙吉才,孙长宁.试论家务劳动[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1).

[3] 袁乐乐.中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4] 周懋姬.家务劳动补偿的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6).

[5] 赵丽霞.家务劳动补偿请求制度的意义及其立法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 徐安琪.关注单亲女性[N].中国妇女报,2003-04-29.

[7] 婚姻家庭法的价值定位[EB/OL].http:///new/2164a35aa211/2111224yishua1188.shtml.

[8] 刘小勇.中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9] 夏吟兰.离婚救济制度之实证研究[J].政法论坛,2003,(3).

[10] 顾婧,汪洁.夫妻离婚经济补偿制度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20).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16-02

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基础。那么,如何让思品课真正生活化呢?本人从“课堂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创造活动,注重课外实践的感悟升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上回归生活

1.创设情境,知理导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思品课教学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它比单纯的语言讲授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爱护集体的荣誉”内容时,笔者在课堂上预先设置好这样一个场面:几支粉笔和一块板刷掉在了地上;一把椅子倒在地上;窗户开着,钩子却没有钩上。上课时,笔者先采用拟人化的故事,讲述为什么要爱护学校公物的道理,又以拍手歌的形式告诉学生爱护公物的行为要求。最后,笔者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去爱护学校的财物。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教室,看看有没有爱护公物的事需要做呢?”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个个都认真仔细地观察。没过多久,就有几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笔者请他们依次找出需要做的爱护公物的事。学生有的捡起了粉笔、板刷,有的扶起了椅子,有的把窗户的钩子钩上……笔者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做呀?”学生有的答:“钩子不钩上就会使窗玻璃容易打碎。”有的答:“椅子倒在地上会被人踩坏。”……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灵活创设生活情境,既加深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要求,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

2.由静到动,体验情感。教材是静态的,而现实生活是动态的,要把教材上“静”的教学内容变成“动”的学习内容,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条件,进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被充分激发出来。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我的家》,这篇课文由两个主题活动构成:“我的家”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在主题二第2课时还安排了“我爱做家务劳动”这一内容。教材中只有几幅学生做家务劳动的图片,是静态的,而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观察,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辛苦。怎么样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并产生做家务劳动的愿望与行动呢?笔者补充了一组录像,播放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急急忙忙买菜、烧饭、扫地、洗衣服等情节。学生观看之后,联系生活实际,在脑海中回想起日常生活的片段,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从父母的满头大汗中受到震撼,体验到了父母操持家务的辛苦,萌发了“我也是家庭一员,要多做家务劳动”的愿望。这一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的补充内容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巧用事件,升华教育。有时候,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课堂上的一些“意外”事件,往往能使之变为课堂生成资源,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大家庭》这一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争先恐后地诉说着自己对“大家庭”的喜欢:“我喜欢前面的大黑板,老师在上面写,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我喜欢班里的小朋友,下课了可以一起玩,可开心了”……突然有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笔者以为他要回答问题,于是叫了他。“老师,刘远(化名)流鼻血了……”这位学生着急地说道。笔者一听愣了一下,定神一看,真的有一位学生在流鼻血。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笔者忽然想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班集体是我们的大家庭”,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正好可以借助这一突发事件来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想到这,笔者及时肯定并表扬了这位学生对同学的关心,并快步走到这位流鼻血的学生身边,扶住他,请他抬起头,防止鼻血再流下来,然后焦急地问全班学生:“孩子们,刘远同学流鼻血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他同学看见老师的关切之情流露,也都焦急地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并且很快达成共识:“请刘远的好朋友蒙小超(化名)扶着他到医务室去。”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使全班学生和流鼻血的学生之间产生一种爱的情感的碰撞,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真的把每一个同学都放在心上,从而使学生间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暖感受油然而生,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大家庭”带来的温暖,体验到在教室中的学习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通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去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反之,如果笔者简单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即刻带这位学生到医务室去而让其他学生留在教室自习,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更别说触及学生的心灵了,这样的教育无疑是苍白无力的。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而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活动成了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品德与生活课属于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话题和图例都是在儿童的日常生活范围内,其活动方式极为丰富,而且涉及面广。这些活动的设计启示着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地研读教材,根据本班的实际,很好地利用这些活动。

1.从学生生活中发现活动题材。新课改理念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作为教师,应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正确把握,并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及思想动态,发现、提炼活动的题材。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关于交通安全知识只安排了《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一课,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涵盖面较广,不仅要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小常识,而且要学生懂得不遵守交通规则会给自己、家人带来的伤害,还把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放在最后。为了让一年级的孩子对这些模糊不清的交通标志认识得更加清晰,在课堂上笔者打破现有的教材体系,把笔者用相机拍摄的交通标志一一贴在黑板上,开展了“请让我来告诉你”活动。通过运用拟人化的语言描述标志的含义,学生兴致盎然地了解了各交通标志的含义,教学效果良好。

2.创造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事件、情境,以唤起、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学《我爱做家务劳动》一课时,笔者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唱一唱(唱《好妈妈》)、看一看(看父母做家务的录像)、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一学(学小老师做家务的好方法)、比一比(谁的小手最能干)等一系列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做家务的辛苦,激发了“我要做家务”的愿望,逐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生活经验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情感得到丰富、细腻和纯化。

3.把活动做细。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更不是作为课堂景观来点缀教学过程的。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应把每个活动潜在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注重过程、反馈,通过教师的引领,使活动做细,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就如笔者前面举的学生流鼻血这一事例,如果笔者只顾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走下去,而不善于捕捉这个新的生长点的话,教学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经营活动,用活动的真实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三、注重课外实践,在生活中感悟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节课两节课能够完成的。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课程标准在“知行统一”原则里,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思品课要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拓展,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笔者认为这种拓展主要在课前与课后进行。

1.课前开展实践活动,充实课堂教学。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课前大量的准备必不可少。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前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较轻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如教学“变化中的社区”这一内容时,课前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变化。学生有的请爷爷、奶奶讲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用笔画下了美丽富饶的家乡,有的写出了内容丰富的作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还进一步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2.课后开展实践活动,深化课堂教学。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上升的过程,单靠某一课的教学就想达到目的,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教材中留存有大量的实践空白,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如学了“我爱做家务劳动”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回家坚持做家务劳动,并让家长在家务劳动卡上做出评价,一段时间后在班中开展“我是能干的小主人”评比活动。这些课后活动很好地把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是“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最好实践。

篇4

    论文摘要:现行《婚姻法》突出了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地位。现行夫妻财产制所规定的夫妻财产形式以现实的有形财产为主,无形财产被忽略。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的牺牲、付出应当作为一种财产形式的可期待利益而存在,在离婚时对其进行量化。夫妻离婚时,知识产权的可期待利益、因夫妻一方作出牺牲而导致的人力资本的变化及其所产生的预期利益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在夫妻之间进行公平的分割。

在我国婚姻法的理论和实践中,夫妻财产制历来都是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为适应日益纷繁复杂的夫妻财产关系,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夫妻财产制度的要求,2001年《婚姻法》进一步发展我国夫妻财产制度。从整体上来看,现行《婚姻法》加重r对夫妻财产制度的调整,突出了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地位。从具体内容上来看,现行《婚姻法》将夫妻个人财产从夫妻共同财产中单列出来,并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同时,对夫妻离婚时的财产分割作出了更周详的规定,更加有力地保障了婚姻双方当事人的财产权利。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了男女平等、保护弱者、增进家庭职能的原则,也显示出婚前财产、婚后共同财产、个人特有财产、约定财产、约定不明财产、未列举的模糊财产等多元财产形式,反映了夫妻财产构成和动态运行的复杂性。这些都是现行《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制度的规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现行《婚姻法》在是否立足圈情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具有一一定的前瞩性和合理的内在结构等方面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夫妻财产权利形式单一,缺乏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无形财产的保护,离婚时损害了夫妻一方的合法权益。

就夫妻财产制而言,其核心是夫妻财产本身。现代意义上的财产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实物形式现实存在的有形财产,一类则是主要以权利方式存在的无形财产。现行夫妻财产制中所规定的夫妻财产形式以现实的有形财产为主,无形财产被忽略,从而导致夫妻离婚时,一方利用法律上的漏洞侵害另一方的财产利益,造成财产分割的不平等。在一个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已经日益并且可能成为最为重要财产的社会中,如果婚姻财产的分割还仅仅局限于有形财产,那显然是一个时代的错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的夫妻共同财产是以无形财产的形式出现的,如:知识产权,经济补偿权,或者由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进行的民事活动使得原有的有形财产转变为无形财产,如果法律对这些无形财产不加以调整的话,就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是,夫妻一方用共同财产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甚至个人财产来支持配偶一方的工作、学习,如进修深造、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学习手艺等,并以牺牲自己的个人发展为代价来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家务劳动。当双方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中可供分割的已不多,更多的是转换成配偶一方的技能、地位、成就。而这些技能、地位、成就能在离婚后为其拥有者带来财产上的丰厚收益,另一方却已无法分享,并且丧失了自我发展的机会。而依据离婚财产分割中的均等分割、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等原则是很难保护作出牺牲一方的财产利益的。因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的牺牲、付出应当作为一种财产形式的可期待利益而存在,在离婚时对其进行量化,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公平分割。

一、夫妻财产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卡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产权可以包括一切人类智力创造的成果;狭义的知识产权则仅包括工业产权与版权(即著作权)两部分。其中,工业产权又包含专利权、商标权、禁止不正当竞争权等,版权中则包括作者权与传播者权(即邻接权)等。【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版权、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设计权、未披露信息专有权。

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但它与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又有所不同,物权、债权、继承权表现为单一的财产权利特征,人身权仅为单一的人身权利,而知识产权则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双重属性。其财产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依法享有的通过使用、许可他人使用、转让等获得物质报酬和物质奖励的权利,其人身权则表现为与权利人的人身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署名权、发表权等,这些权利是不能转让、赠予、继承的。正因为这种双重性导致了知识产权在夫妻财产分割中的复杂性。

《婚姻法》第17条中规定了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知识产权的收益”归夫妻共同所有,对于知识产权本身所有权的归属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未得”但“将得”(可期待)的收益未有涉及。知识产权所有权的归属的认定离不开特定的创造人的人身权益,知识产权由夫妻一方创造时,是创造人智慧的结晶,其本身的所有权只能归创造人这一方所有而不能由夫妻共有,无论知识产权的创造完成时间是在婚前还是在婚后。但知识产权的财产权性质又决定了对其收益进行分割成为可能。知识产权的收益可分成现实的已得收益及可期待的未得收益两种情形,其中,现实的已得利益又可分成婚前完成创造婚后收益和婚后完成创造婚后收益两种情形。婚后完成创造的知识产权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带来的收益当属夫妻共同财产,人们对这一点容易达成共识,但对于婚前完成创造的知识产权在婚后所带来的收益是否归夫妻共同财产就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是产生于人身权的基础之上的,法律之所以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共有是基于夫妻关系的特殊性,而一方婚前智力成果的完成与对方根本不存在这种特殊性,不存在其他人有与知识产权所有人共享其知识产权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因此,婚前完成的智力成果所带来的收益应为特有财产,归知识产权所有人个人所有,而不应归为夫妻共同财产。3l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实行的夫妻财产制度是婚后所得共同制,这种婚后所得共同制所强调的是财产“所得”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至于财产“所得”的原因或依据一般在所不问,因此,婚前完成创造的知识产权婚后收益为夫妻共同财产。_4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知识产权一旦创造完成,其财产权便可相对独立于人身权,从而具有现实的可分性,这也符合婚后所得共同制的精神实质,更何况,婚后收益的获得有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和时间,如专利权的实施许可等,这些付出同样也离不开夫妻另一方的配合与支持。

现实生活中,知识产权的创造完成到其转化为财产收益需要一个过程,即有一个时间差,因此便出现知识产权的收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问未实际取得,有可能在夫妻离婚后取得,成为可期待利益,这种利益是未曾实现的财产利益,体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能否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一直是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l5条的规定是:“离婚时一方尚未取得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归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另一方给予适当照顾。”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中的已得收益可以分割,而可期待利益是不可分割的,配偶只能在分割财产时被“照顾”,这样的规定就会给创造一方以可乘之机,故意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创造的知识产权不转化为经济利益,待离婚后再转化,或者非创造一方为了能分割到财产利益而拖着不离婚甚至阻挠对方进行创造,这既不利于把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非创造一方的财产利益。相反,如果将知识产权的可期待利益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可以防止夫妻一方利用他方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目的后提出离婚,恶意抛弃对方,有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2003年《婚姻法解释(二)》第12条的规定对此作出了调整:知识产权的收益,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对于什么是“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举例解释为:创作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问已和出版社签订了合同,关于稿酬的约定也是明确的,只是尚未拿到这笔稿酬。_5_(P123)因此,知识产权的收益,既包括已经取得的收益,也包括将要取得的收益,夫妻离婚时,应将尚末实现的将得的利益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知识产权中已经实现的利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未实现的将得利益如何分割则是难题。有学者提出离婚时可以通过估价评定的办法,由得到知识产权一方给予他方一半价值补偿。【刮但问题是:如何评估?评估的标准何在?应该说,知识产权本身的价值与它能带来的收益之间并不一定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由市场环境、社会需求、工艺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某一知识产权某时某地可能一文不值,某时某地也可能价值连城,知识产权的评估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一旦一方拥有的在离婚时经过评估的知识产权在离婚后极大地升值或贬值时,对另一方或自己是很不公平的,因此,应当有适当的救济途径对这一不公平进行补救,可允许当事人在离婚后若千年内针对知识产午义的升值或贬值另行起诉,要求重新分割,但负举汪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对夫妻财产中的知识产权进行分割时,有一种情形是立法上的空白,那就是:创造一方虽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内完成但未取得知识产权,在离婚后取得知识产权及其收益。比如:专利权,从完成发明到申请到专利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如果双方在一方完成发明后,还未申请到专利之前就离婚,一方在离婚后取得了专利权并进行使用、许可他人使用或转让从而获得收益,另一方如不能对此收益请求分割,是很不公平的。因此,法律应允许其在离婚后的一定期限内请求对此收益进行分割。另外,还经常有人侵犯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人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形存在,这些情形常会引起知识产权人与侵权人之问、知识产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问的纠纷,双方因此会获得一定的赔偿,该赔偿的权利与义务的归属为夫妻一方个人所有或承手H,还是归双方所有l或承担,法律对此未有规定。笔者认为,对该赔偿的权利和义务的归属应以侵犯知识产权的时间是否发生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问为标准来确定。如发牛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则该赔偿的权利和义务为夫妻共同财产或共同债务,反之,则归夫妻个人所有或承担,这样可防止夫妻一方的知识产权人故意将本应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提起的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拖延止离婚后才提起。

二、离婚时的经济补偿

篇5

【关键词】家务劳动;培养锻炼 ;劳动影响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对孩子有过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要什么都给你,家里的什么事情你都不用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孩子成材的唯一条件,而做家务是孩子的负担,必然会影响学习。家长认为既然自己不能代替孩子学习,那就索性把一些完全可以有孩子来做的家务活全权。

那么,孩子做家务真的会耽误学习吗?家务活与孩子学习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过:“一个小时劳动所获得的东西,比一天听讲得到的要多。”人的大脑是思维的基础,光有这个基础还不行,不培养锻炼是产生不了思想和智慧的。孩子成长需要学习知识,但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孩子需要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思考,而参与家务活是最好的实践方法。

一、适量的家务活不会耽误学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经常帮倒忙,不仅有危险,还会耽误学习时间,所以很少孩子插手家务,其实这反倒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儿童教育学家中岛博士坚持主张孩子应该干点家务活儿。他在3个城市和12个乡村中曾调查过361个各种类型的家庭,结果发现,凡事干家务活的孩子,其智力发展水平都较不干家务活的为高,独立生活能力较强。

如果安排得当,孩子做家务活是不会影响到学习的。如果每天家务活总量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并且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孩子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学习成绩一定会更加突出。

二、家务活:让孩子在家里学知识。

孩子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他不会像成人那样把劳动当作“劳动”,他会认为这是另一种游戏。他们会学着家长的样子,给花儿“喂”水,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给自己喜爱的玩具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另外,家务活里所设及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知识,可以成为孩子开展课外学习的好途径。因此,家长应善于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并思考其中的原因。比如,爸爸可以教孩子换灯泡,让孩子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列出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何操作等;孩子帮妈妈择菜,妈妈可让孩子多观察植物的叶、根、茎的特点,复习他学过的生物知识。

三、做家务中,让孩子做事更细心。

家务活还可以培养孩子各种各样的协调能力,有助于其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如有的孩子,尤其是低年龄阶段的,写字出格、把加好看成减号,用橡皮擦时容易把纸擦破等问题并非只是粗心大意所致,根源在于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差。而训练手眼协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多做精细的家务活:像择菜、拣豆等手工劳动可以锻炼孩子手指肌肉的灵活性;擦桌子时眼、手必须跟着抹布走,这也是在锻炼手眼协调。

此外,家务活是个比较细致的工作,需要手脑并用,在动手中勤思考。做家务的过程,实践上也是对孩子科学安排时间,规划意识以及做事主动性的培养。

四、做家务中,曾强孩子学习主动性。

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调节其精神状态,促进其高效率的学习。做家务能曾加他获得多种感官刺激的机会,增加感官体验,锻炼他的动手能力,促进孩子的文化学习。

有些孩子在生活几乎不用参与家务活,在学习上就易懒惰,能动嘴不动笔,能不动就不懂。这种个性一旦形成会影响他学习生活主动性。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有做事懒惰的坏毛病,自己的事情懒得打理,做数学题懒得演算,总得一下子就得到答案。其实,孩子懒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孩子自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家长不妨指导孩子多做一些比较有趣的家务劳动。比如,很多家里都为孩子准备了小书柜,用来存放学习辅导书和一些课外读物。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把自己的存书做个分类,比如,科普、课堂辅导、科幻小说等。孩子可以在书柜上贴上小标签,并在家长的指导下把书柜里的书分类摆放,如果有新书添加或者自己看完书后,应及时加以整理,并养成习惯。这样的话,孩子不会在遇到找不到书的麻烦。体验到勤动手,整理个人物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后,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如果在遇到类似的事情,也会积极主动的想办法去解决。

五、做家务中,让孩子学会制订计划。

一个孩子若有做事按顺序的观念,懂得规划,今后的学习效率就有可能提高。而任何劳动,包括做家务都需要巧干,如果事先缺乏规划,一味蛮干,效果往往不会太好。因此,家长可以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制定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一首儿歌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能思考。”手与脑是密切联系的,动手的活动能力能促进人的大脑的聪明。孩子可以通过下面这几项家务活来加以锻炼:1)卧室整理,包括整理床铺、书桌、文具、书架、衣物等。让孩子从简单做起家长可以具体指导,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2)个人卫生,包括沐浴、洗发、洗自己的衣物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教孩子逐渐学会打理个人卫生。

3)公共卫生,包括室内房间、室外环境、清除垃圾等。

4)膳食制作,包括购买蔬菜、购物、煮饭、做简单的菜等‘此项活动对于孩子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家长予以指导,让他做一些简单的饭菜,比如炒鸡蛋。一方面,孩子可以体验到父母的辛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5)电器使用,包括电视、电话、洗衣机、微波炉等的使用。家长可以先教孩子如何使用这些电器,等到孩子学习到相应知识后,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探寻他们的工作原理,对学过的书本知识进行复习。

6)生物培育,包括浇花、种树、杀虫、喂养小动物等

7)小件维修,包括日用器皿、简单的家具等。

现在很多家长也逐渐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拿好分数、过考试关、进好学校,他们也尝试让孩子接触学习以外的更多东西,括大孩子的视野,让他获取更多的知识。希望能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让孩子走近家庭“实验室”,从这里面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美,也可以创造出成功!

参考文献

[1] 候书新.《如何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1年

[2] 宇飞.《千万别“管”孩子》,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01年。

篇6

学校始终把德育教育摆在重要工作位置,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责任到位,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现将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

主抓德育校长带领大队辅导员、各中层领导和各班主任一起,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了各项工作之首,全校师生形成了德育共识。

二、从师德师风入手,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德育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学校鼓励学科教师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人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从思想上对学生产生深厚的影响,就要从自身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言传身教,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为此,要求教师们按照师德师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号召全体教师向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学习。学校还制定了德育工作制度,根据教师们的实际工作,班子成员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考核细则,每月月底按照德育工作考核细则,结合教师的工作实际,为教师们打出公平、合理的考核分数,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德育工作正常有序的顺利开展。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学校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形成了教学楼内处处都有育人的氛围。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课间规范》、学生展示版等,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在全市人大和教育局调研工作中,教师们的出色技艺,学校里的走廊文化和严谨的教风,得到了领导们的高度认可。

三、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入手,达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的

为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校园风貌,我们学校除了定期开展升国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大力开展文明、卫生、礼仪、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学生养成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养成教育进一步规范同学们的言谈举止,加强文明礼仪的修养,引导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

(一)大队部具体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养成教育

1.组建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城子河小学养成教育考评制度》。

2.召开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班队会上结合我校编写的《好习惯伴我成长》手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3.编写录制了我校的《养成教育铃声》,针对不同的时间段提示同学们加强各项良好习惯的养成,得到上级领导与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4.营造氛围,形成风气。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宣传养成教育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事迹,从而在校园内营造氛围,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风气。

5.开展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通过手抄报的评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6.由少先队组织创编了“养成教育儿歌”,每周更换内容,这种在课间随拍随读的形式,让同学们在玩乐中了解并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7.我们举行了《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的活动,并在新学期伊始进行了总结表彰。

8.从细节入手,开展活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让妈妈露笑脸”贺卡设计大赛;六一的“亲子趣味运动会”;全校师生的书画展;“爱我家乡诗歌创作大赛”;乐器进课堂;每日写好一个汉字等活动的开展有力的推动了学生们各项好习惯的养成。

9.从细节入手,开展活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让妈妈露笑脸”贺卡设计大赛;六一的“亲子趣味运动会”;全校师生的书画展;“爱我家乡诗歌创作大赛”;乐器进课堂;每日写好一个汉字等活动的开展有力的推动了学生们各项好习惯的养成。

(二)教学阵地主要结合好习惯开展德育教育

1.整理学具书包工作:

进入十月份,学生们整理学具书包的工作,已经达到了合格的标准。个别班级,像一年一班的学具摆放十分整齐。要想全校都达到整齐、工整还需要继续努力。

2.读书写字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鸡西市教育局关于读书活动的有关精神,学校在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朗读比赛。为了保证活动顺利的开展,每班选出了两名选手,按照朗读比赛的要求参加抽签,然后按照所抽的内容进行现场朗读。在这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是贺雨楠和沈文浩,他们能声音洪亮、有感情、流利的把文章内容朗读出来,为全校同学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学校写字工作上,除了定期的作业检查和作业展之外,在每学期还举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写字比赛,学生们在活动中能按照规定的时间,正确、规范地写出大屏幕上打出的字。在这项活动中,学生们正确的书写姿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书写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一分钟演讲工作:

各个班级一分钟演讲工作,在学校制定的演讲方案的基础上,在每学期进行一个月的家长开放日的活动,充分展示出来了学生们的才能。学生们有序的进行演讲,以及在演讲中展现出来的演讲能力,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一分钟演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一分钟口算工作:

学校制定的课前口算要求,各个班级都能做到认真遵守,并能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每周的口算内容学生们做到了熟练程度。各班养成了数学课前口算练习的习惯。各个班级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口算练习,如开火车、夺红旗等,使各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示范生”活动的开展掀起校园“文明・规范”实践

为了树立学生身边学习的榜样,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校在学期初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示范生”的评选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广播台、诗朗诵、故事会、知识竞赛、对学生进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宣传讲析,帮助学生了解规范内容,明白规范要求,提出人人争当日常行为规范示范生的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良好文明意识,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一个文明小学生的要求,通过评选、表彰,使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带动和推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在文体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

1.每日一歌(曲):

学校结合各个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拿出了年级的读书时间轻音乐曲目,同时在学生每天的读书时间播放。在学生的午休时间,播放世界名曲,并做了曲目介绍,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青雀,陶冶了学生的音乐性情。学年学生的必会曲目达标率达到了85。学校还为学生们开设了葫芦丝乐器二课,提高了学生们对乐器的认识和使用能力。学校还在每学年度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歌唱比赛,让师生们在歌唱比赛中进一步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学校的舞蹈和二课中的葫芦丝和竖笛也得到了市、区领导们的高度评价。

2.一项体育技能:

在学校制定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活动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年的学生跳绳的达标标准,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师生跳绳比赛,校长亲自带头参加。首先以学年为单位进行跳绳比赛,选出优秀选手。最后这些各班的优秀选手代表班级参加全校的跳绳比赛。各班级的学生参赛的热情极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苦练,跳绳比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此项活动,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

(五)在家校共建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提高综合素质,形成终身发展的能力。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趋势,了解课堂教学和课改动向,向家长展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展示师生风采,创设和谐育人的氛围。

1.学校在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月活动,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赢得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丰收。学校于学期初组织了家校共建活动,通过班主任与家长间的互动和家长与学校间的互动,进一步促进了家校共建活动。

2.在家校共建活动中,我们做到了:全体教师高度重视,用我们的诚意尽心为家长,学生服务。各班班主任老师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开放日活动,争取全体家长按时到校参与活动。全校要认真做好了准备工作,彻底打扫室内外卫生,精心布置班级文化,营造育人氛围。加强对学生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教育。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发挥团队精神,积极研讨,力求每一节课优质高效。教学中充分发挥学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堂教学注重新课改理念的渗透。活动当天,全体教师、学生着校服。全体教师微笑迎客,做好引导及服务工作;耐心听取家长意见与建议;按时收集了学校统一发放的信息反馈表,及时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各班班主任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地做了活动总结。

3.家长到校参加活动程序及安排

(1)7:30家长到校、签到。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2)第一、二、节课家长进课堂听课。

(3)间操时间参观大课间。

(4)第三节课参观学生书画作品、校园走廊文化建设。负责人:各班班主任、数学教师。

(5)第四节课汇报介绍学生校学习情况。负责人:各班班主任、数学教师。

(6)11:30活动结束,收取家长意见反馈单。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通过开展家长开放月和家校共建活动,让家长亲身经历了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走近了孩子,倾听了心声;走进了教室,关注了教育;走进了学校,参与了评价,从而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4.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家务劳动养成教育活动:

(1)每天一次家务劳动:

经过学校、家长的配合,学生们的家务劳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增进孩子们做家务的信心,也为了对学生们现有的家务能力给予肯定,我们发动了家长同志们的配合。让他们在家里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们做家务。

(2)学校在每学期的养成教育系列班会中以家务劳动为主题开展活动,有的班级进行拌凉菜比赛,有的班级叠衣服比赛,有的班级班级钉扣子比赛,有的班级封衣物比赛,各种各样的家务竞赛,让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以赛促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家务劳动锻炼和学习,增强孩子们的家务劳动意识和能力。

(3)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与学期中举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家务劳动比赛。参加竞赛的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按照年级的要求完成家务劳动的内容。有点学生能在一分钟之内保质保量的完成钉补衣扣的任务,超出了大家的预想。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源于平时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

如今的孩子们,不单单是会说家务,基本上按照学校制定的年级家务标准,履行自己的做家务职责。此项活动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

(六)在关工委工作中开展德育教育

按照关工委工作的要求,在学生中具体的开展了读书活动。

①积极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

2012年“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的主题是《理想点亮生命》,我校响应上级号召,共订阅读本100本,利用班队会和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认真阅读《颂歌献给党》活动读本。

②开展“互助”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我校和爱心人士一起,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送温暖,为贫困生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在孩子的心田里,播撒了关爱的春雨。学校为贫困的孩子建立档案,关注孩子们的健康,学校领导能关贫困生和留守儿童。为了响应区妇联情系留守儿童爱心图书漂流活动,我校积极组织教师捐一本书、奉献一颗爱心、传递一份温暖,全体教师共捐书196本。关爱留守儿童,建立亲情档案。结合助残日,开展一系列助残活动。我校残疾学生、白杨、隋雨楠,身患重病经常外出救治家庭困难,为了保证该学生能在普通教学班中学有所得,促进他们正常乃至超常的发展,以利于她的健康成长,对自己充满信心,全体任课教师能关心、爱护她。能对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逐步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精神。同时多方为其筹措资金每人获500元资助。我校有15名女童受春雷桥金夫人皮草救助,每人获得300元,区民政为我校隋雨楠、李俊岩各救助300元,区工商局为我校学生捐本合人民币300元。

③把握优势,真正发挥五老、十大员作用。

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而老同志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他们爱教育、懂教育、善教育,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重视发挥老同志特殊作用有利于关工委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共有“五老”人员5人、其中“十大员”4人。为了发挥“五老”、“十大员”的作用。我校举办了《缅怀先烈继承革命》的活动,聘请教育局主抓关工委的刘老师和五老人员邱爷爷参加了活动,会上邱爷爷为学生形象进行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④配合学校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本学期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传授家长育子经验。

五月份和十月份我校在多功能教室分别举办了“巡回龙江――绿荫行动”家庭教育报告现场会和《做成功的父母――培养孩子的成才素质》专题报告,80多名家长参加了报告会。

⑤与“爱心背书客”联谊,共为学生捐得课外读物100本,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

四、在法制安全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1.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普及了有关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

2.每学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达到了以赛促练的目的。

篇7

关键词:(中)关键词老龄化;退休;消费;生命周期;退休-消费之谜

中图分类号:(中)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5-0010-09

收稿日期:(中)收稿日期2013-03-06;修订日期:(中)修回日期2013-07-08

作者简介:(中)作者简介张克中(1972-),湖北黄冈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正文

一级标题一、引言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通道。根据2010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1]。从长远来看, 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在未来的40年间将持续快速增长, 并预计在2050~2055年达到峰值, 即使以后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会有所放慢, 但总的趋势是2100年时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维持在34%的水平[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休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上升,这会改变当前的消费结构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难以继续依靠出口和投资来驱动,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更需要依靠拉动内需来实现,所以消费和储蓄行为的改变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大量研究发现,退休冲击对居民的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在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研究退休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探索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应对老龄化冲击的新视角。

1950年代以来,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LCH)和持久收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成为分析跨期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基本框架[3~4]。两者的基本思想是,向前预期的理性消费者会平滑其一生的边际效用,可以预期到的收入下降(例如,退休导致的收入下降)不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路径。但实证研究却发现,居民在退休前后消费水平会出现一次明显下降,即所谓的“退休-消费之谜”(Retirement Consumption Puzzle)[5~9]。

现有的研究已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退休-消费之谜”进行解释。第一,与工作相关的支出下降。其主要包括与工作相关的衣物、交通、通信等支出,这部分支出在退休后不再必要,相应支出的下降会导致退休后总消费支出下降。这种解释与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并不矛盾,但实证研究表明,与工作相关的支出下降不足以完全解释“退休-消费之谜”[10~12]。第二,食物支出下降和家庭生产作用。退休后的食物支出下降是导致总消费支出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13~15]。但是,食物支出下降并不代表食物消费下降,因为退休的家庭成员有大量空闲时间可以用于家庭生产(Home Production)以及搜寻低价格商品

例如在家做饭、通过去不同商店比较相同商品的价格,或多去商店寻找打折机会等方式。,从而可以在维护食物消费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食物支出[16~17]。如果退休没有影响食物消费,而仅仅是通过家庭生产作用降低了食物支出,那么退休导致的食物支出下降与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并不矛盾[18]。但是,关于退休对食物消费的影响,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结论。第三,退休的不可预期性。这种解释认为某些不可预期的因素,尤其是健康因素,使得消费者没有正确预期退休时间,导致消费者没有为退休后的消费准备足够的储蓄,迫使消费者降低退休后的消费水平。但这一解释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19~20]。第四,家庭消费决策过程中的动态不一致行为。这种解释认为,家庭的消费行为是非理性的,家庭在退休冲击发生时改变了消费行为[21~22]。

国内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则集中在教育改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医疗保险改革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23~25]。这些研究都没有考虑中国在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退休人口增加对消费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家庭食物消费的面板数据研究退休对我国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并从家庭生产效应和我国的退休“双轨”制这两个角度解释退休的影响机制。与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我们利用的是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量数据,而不是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数据。因为用食物支出数据作为食物消费的变量难以区分“退休”和“家庭生产”对家庭食物消费的影响。利用家庭实际的食物消费量数据,我们可以分别考虑这两种不同效应对家庭食物消费的影响。

一级标题二、模型设定

我们首先从生命周期框架下导出计量模型。假定家庭最大化其终生效用Vt:

其中,Ak,Yk和Ck分别表示第k期时家庭所拥有的资产、收入以及消费水平。r和δ分别表示利率与主观折现率,通常假定二者相等。U(·,·)是单期的效用函数,Xk是影响边际效用的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家庭规模、年龄结构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因此(1)式允许家庭特征影响每一期的偏好。上述最优化问题对应的一阶条件为:

(2)式中的欧拉方程体现了生命周期假说的基本思想——向前预期的理性消费者会平滑其一生的边际效用。利用(2)式进行证实分析还需要知道效用函数U(·,·)的具体形式,通常都假定U(·,·)是常相对风险厌恶系数(Constant Relative Risk Aversion,CRRA)形式的效用函数。因此,本文假定效用函数U(·,·)具有如下形式:

其中,ρ为相对风险厌恶系数。进一步,我们假设w(Xt)=exp(X′tΓ),将(3)式代入欧拉方程并进行对数线性化以后便得到下面的线性方程:

(4)式是欧拉方程的线性近似。在(4)式中加入退休冲击以分析“退休-消费之谜”:

其中,retireit表示退休冲击。Zi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家庭特征,其作用是允许退休冲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可以预期的退休冲击不会影响消费,即β的估计值不显著异于零。但是,退休通常是内生的。首先,退休制度不具有强制性,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提前甚至是推迟退休,这种不可观测的偏好往往也会影响消费行为。其次,某些不可观测的意外因素(如健康状况)有可能迫使居民非自愿地提前退休,这些意外因素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为了得到β的一致估计,本文用工具变量法估计(5)式。

一级标题三、实证分析

二级标题1 数据和变量

本文选取1989~2009年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费估计方程(5),数据来自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跟踪调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退休制度只针对城市居民,所以本文只选取了样本中的城市住户调查数据。这组调查数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包含了家庭成员详细的热量、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的摄入量(热量以千焦为单位,其余均以克为单位)。上述四种营养成分是一般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摄入量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应实际的食物消费量

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可以参考《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2002)》。CHNS只统计了营养成分表中的前四类营养成分。这四类营养成分很具有代表性,比食物中含有的其他微量成分更能充分地反应实际的食物消费量。。此外,CHNS还收集了家庭成员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工作状态、工作单位性质、医疗保险以及家庭收入等重要信息。

为了研究退休对消费的影响,我们分析的对象是经历过退休冲击的家庭。本文用家庭退休成员个数刻画退休冲击。为了尽可能避免误差,我们选用工作状态和退休时间两个变量标记退休。CHNS调查过程中首先询问每位家庭成员的当前工作状态,对所有回答退休的家庭成员则进一步询问该成员具体的退休时间以及是否退休后返聘,若退休后返聘则记录该成员当前工作状态为“工作”。我们定义的退休不仅要求当前的工作状态是“退休”,还要求有明确的退休时间,这种定义方式排除了退休后返聘的情况。根据本文对退休的定义,我们首先剔除没有退休成员的家庭,这部分家庭没有经历过退休的冲击;其次,删除所有退休成员均在1989年以前(包括1989年)或2008年退休的家庭,这部分家庭缺失了退休冲击前或退休冲击后的消费数据;最后,删除只观测一次的家庭。所以,最终的样本包括了在1991~2007年有家庭成员退休且至少被访问过两次的家庭。图1绘制了城镇居民各年龄段退休人员所占的比例。图1表明退休居民所占比例分别在50、55和60岁三个年龄点上出现跳跃式增长,这是因为这三个年龄点是我国退休制度规定的几个主要退休年龄。图1中75岁以后退休比例

(中)图题图1年龄与退休比例

下降的原因是样本中部分年龄较大的居民没有报告不工作的原因。本文的实证部分将沿用年龄作为工具变量的方法估计(5)式。根据图1,我们以男性年龄是否大于60岁或女性年龄是否大于50岁的虚拟变量作为退休的工具变量。

表1是主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除了食物消费量之外,其余变量都是能引起家庭边际效用(消费)变化的变量。家庭规模是最常用的控制变量,一般而言,边际效用会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而增加[26],本文允许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对边际效用影响的异质性的存在,这也是本文选用家庭总消费而不是用人均消费进行分析的原因。家庭年龄结构也是影响偏好的重要变量,本文运用成年人平均年龄控制年龄效应。其他控制变量为家庭成员的平均体重和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险参保率等。

二级标题2 回归结果

这一部分将利用(5)式检验我国城市居民是否存在“退休-食物消费之谜”。首先,利用不包含家庭生产效应的生命周期模型探讨退休冲击是否降低了家庭的食物消费量,也就是说在φ(Zi)1的情况下考察“退休-消费之谜”是否存在。然后,再探讨家庭生产作用是否可以平滑或缓解退休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进一步解释“退休-消费之谜”存在的原因。

(1)退休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表2是对模型(5)进行回归所得到的结果。退休冲击对家庭四种营养物质的摄入量都有负向作用,具体地,退休导致家庭的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下降了19%~27%。退休对不同营养物质摄入量的影响差异较大,热量和脂肪摄入量的下降幅度大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量的下降幅度。这说明退休在引起家庭消费水平下降的同时也可能改变家庭选择食物组合的方式。例如,表2 说明退休对家庭蛋白质的总摄入量影响较小,这是因为相对其他三种营养物质,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维持蛋白质的摄入量。由于数据限制,我们没有家庭具体消费的食物种类数据,无法具体分析退休对家庭食物消费种类和食物质量的影响。但是,这四种营养物质是一般食物中都含有的主要成分,能充分反应家庭的实际食物消费,所以我们认为退休冲击导致家庭的实际食物消费量下降了。另外,表2中其他变量,例如年龄、医疗保险、在外地工作人数等,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注:1 p

家庭生产效应并不能解释表2中的结论。家庭生产效应指的是:退休导致食物支出下降,但食物实际消费不下降,而表2的结论是实际食物消费下降。但我们的结论并不是否定家庭生产效应的存在。表2的结果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家庭生产效应存在,但作用太小,只能缓解退休冲击对消费的影响而不能平滑退休的影响;二是家庭生产效应不存在。为了检验家庭生产效应是否存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

(2)家庭生产效应的存在性。家庭生产效应可以缓解(或平滑)家庭消费的前提是退休的家庭成员可以重新最大化家庭生产函数。我们检验家庭生产效应是否存在的逻辑如下:如果家庭中不存在成员专门从事家务劳动,那么退休的成员就可以重新最大化家庭生产函数,进而缓解退休冲击对食物消费的影响;如果家庭中已经存在成员专门从事家务劳动,那么退休的成员就很难再重新最大化家庭生产函数。

我们按退休前是否有家庭成员专门从事家务劳动将家庭分为两类,然后对(5)式稍做变换用以检验家庭生产效应的存在性。

令φ(Zi)=1+λ·homeworki,homeworki=0表示退休冲击前没有成员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homeworki=1则表示退休冲击发生前已经有成员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5)式转化为:

如果家庭生产效应存在,专门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成员必然已经最大化了家庭生产函数,这类家庭的退休成员所带来的家庭生产效应可能很小甚至不存在,没有成员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则由于退休成员的空闲时间在家庭生产函数中的替代作用而出现家庭生产效应。所以,相对于退休前有成员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没有成员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对退休冲击的反应应该更小。当β和γ都显著小于0时,表明退休冲击对没有成员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的食物消费影响更小,也就是说家庭生产效应确实存在,但只能缓解退休对家庭消费的冲击,并不能充分平滑退休时的家庭消费。如果γ没有显著小于0则说明家庭生产效应不存在。

366户城镇家庭样本中只有51户家庭在退休冲击发生前就已经有专门从事家庭劳动的家庭成员。表3列出了对(6)式进行回归所得的结果。OLS回归结果表明,在已经有成员专门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中,退休冲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更大,IV估计结果并没有反映出类似特点。退休冲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仍然为负,IV估计结果表明家庭遭受退休冲击后会显著降低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量。由于所有方程均表明γ为负,所以我们认为,家庭生产效应并不明显,退休人员虽然可以通过家庭生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退休冲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但“家庭生产”并不能完全解决解释“退休-食物消费之谜”。

表3说明,在考虑家庭生产效应的情况下,退休冲击仍然显著地降低了家庭的食物消费,也就是说家庭的生产作用并不能成为“退休-食物消费之谜”的合理解释。需要指出的是“退休-食物消费之谜”与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并不矛盾。一方面,家庭储蓄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储蓄可能是为了婚姻、购房、教育等,且教育支出是我国居民更合理的储蓄动机[27]。另一方面,即使家庭存在储蓄养老的动机也仍然可能由于退休时的不可预期的信息而改变最优消费模式。我国城镇居民退休较早,高储蓄可能仅仅反映了家庭对退休以后寿命信息的预期,而不可预期的信息仍然会改变家庭的消费决策。事实上,中国城市的老年人比年轻人的储蓄率更高,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由较高的医疗负担所导致的[28]。这说明退休后的家庭不仅不会增加消费反而会更谨慎地消费。

(3)退休双轨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按公务员标准进行养老金的统筹发放,由国家财政全额或部分拨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障基金负责发放养老金。公务员的退休养老金可以占到原来工资收入的90%左右,而企业社会养老金体系只能保证职工领取的养老金占原来工资收入的30%左右

部分内容和相关统计数据引自: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12/1224_23_937767shtml。虽然近几年连续七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可是实际上相对的差距仍然很大。目前,社会各界对收入差距、社会公平的关注也使得对“退休金双轨制”的讨论愈加激烈。公务员不仅退休金拿得较高,而且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不缴纳养老保险;相对而言,企业职工只能拿公务员退休金的二到三成,却要多缴纳十几万的养老保险。这种差异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对不同群体退休冲击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退休双轨制所引起的收入替代率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识别前面提及的两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假定不可预期的系统信息对企业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有相同的作用。因此,如果退休导致食物消费下降的原因是由于不可预期的系统信息,那么这两类退休人员的退休冲击都会导致家庭食物消费下降;如果消费下降的原因是消费对当前收入过度敏感,那么只有企业人员退休才会影响家庭消费,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应该不大甚至不存在。

为了检验这一猜测是否准确,我们可以按退休人员的工作类别将退休人数分为两类。具体地,设Δretireit=Δretire_sit+Δretire_eit,Δretire_sit和Δretire_eit分别表示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家庭成员数和从一般企业退休的家庭成员数。假设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对家庭消费影响不同,我们可以得到:

由于前面的分析表明家庭生产效应并不明显,我们不再考虑家庭生产作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表4是(7)式回归的结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人员的退休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对家庭消费有负面影响,但是统计上并不是非常显著,而企业退休人员退休对家庭食物消费的影响要大得多,企业人员退休导致家庭的各类营养物质摄入量显著下降,且下降的幅度较大。这么巨大的差异可能与我们现行的退休金“双轨制”有关。企业退休人员的收入替代率要比公务员的收入替代率低得多,即使是企业的高工、高管退休每月退休金收入往往只有机关、事业单位同级别人员的50%

数据来源: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086822html。这说明退休导致消费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家庭消费决策的短视行为所致。表4同时也说明家庭预期在退休时变化的解释并不合理。因为无论是企业人员退休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他们所处的经济环境相同,对未来风险的预期也应该差异不大,唯一不同的是他们面临的资源约束不同。因此,既有研究提出的将家庭预期变化作为我国城镇居民退休消费之谜的解释并不合

理。如果家庭是有限理性的、短视的或动态不一致的,家庭的储蓄仅仅是为了某些特定的重要支出(例如,年轻时储蓄为了购房和婚姻,婚后储蓄为了子女教育),并不是为了平滑一生的消费水平,家庭的消费决策可能仅仅遵循“经验法则”,那么家庭的消费水平就会受退休冲击的影响。由于公务员退休对家庭收入影响不大,所以家庭的消费行为不会出现明显调整,而企业人员退休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更强烈,家庭的消费行为发生明显变化。我们认为,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很可能是短视的,城镇居民并未表现出平滑消费的行为。

一级标题四、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费数据分析了退休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我们发现退休对城市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无法用家庭生产作用来解释。“退休双轨制”导致机关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退休收入替代率出现很大差异,机关单位人员退休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企业人员退休却使得家庭食物消费显著下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与生命周期假说框架下的基本模型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居民在消费决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短视行为所导致。消费下降可能导致居民福利水平的降低。根据我们的结论,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可以减轻退休冲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我国现行的退休双轨制引起了城市居民消费的不平等性,缩小两类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差异是缓解这一现象的关键所在。另外,为了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还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以消除居民对医疗支出尤其是大病医疗支出的顾虑。

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的研究仅限于家庭的食物消费。要充分研究退休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还需要家庭消费的详细数据。严格地说,家庭总消费能更好地度量居民的福利水平,数据的可得性限制了我们研究退休对家庭总消费的影响。家庭总消费有可能在退休前后没有明显变化,例如居民退休以后可能会增加医疗支出,也可能增加水、电、取暖等生活支出。此外,由于缺少家庭消费食物的种类和价格,本文无法仔细研究退休对家庭食物消费的影响。各种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食物质量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估计结果,家庭消费食物的价格也是分析家庭生产效应所需要的重要变量。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1-08-16)http://wwwcncaprcgovcn/info/ 15037html

[2] 杜鹏,翟振武,陈卫 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 [J] 人口研究, 2005,(6)

[3] Friedman, M 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4] Modigliani, F and R Brumberg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oss Section Data [M]// Kenneth Kurihara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4

[5] Banks, J, R Blundell, and S Tanner Is There a Retirement Saving Puzzl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88(4)

[6] Bernheim, D, J Skinner, and S Weinberg What Accounts for the Variation in Retirement Wealth among US Household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4)

[7] Haider, S and M Stephens Is There a Retirement Consumption Puzzle? Evidence Using Subjective Retirement Expectations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7, 89(2)

[8] Battistin, E, A Brugiavini, E Rettore, GWeber The Retirement Consumption Puzzle: Evidence from 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Approac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 99(5)

[9] Miniaci, R, C Monfardini, G Weber How Does Consumption Change upon Retirement? [J]Empirical Economics, 2010, 38

[10] 同[5]

[11] 同[8]

[12] 同[9]

[13] 同[8]

[14] Fisher, J, D Johnson, J Marchand, T Smeeding, B Torrey The Retirement Consumption Conundrum: Evidence from a Consumption Survey [J] Economics Letters, 2008, 99

[15] Aguila, E, O Attanasio, C Meghir Changes in Consumption at Retirement: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1, 93(3)

[16] Aguiar, M, E Hurst Consumption vs Expenditur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5, 113(5)

[17] Aguiar, M, E Hurst Lifecycle Prices and Produc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97(5)

[18] Hurst, E The Retirement of a Consumption Puzzle [R] NBER Working Paper 13789, 2008

[19] 同[7]

[20] Smith, S The Retirement Consumption Puzzle and Involuntary Early Retirement: Evidence from the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6, 116

[21] 同[5]

[22] 同[6]

[23] 甘犁,刘国恩,马双 基本医疗保险对促进家庭消费的影响 [J] 经济研究,2010,(S1)

[24] 马双,臧文斌,甘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J] 经济学(季刊),2011,(1)

[25] 杨汝岱,陈斌开 高等教育改革、预防性储蓄与居民消费行为 [J] 经济研究,2009,(8)

[26] Deaton, A S Understanding Consumption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篇8

【关键词】离退休干部;运动意识;健康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我军的离退休干部逐年增多,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受到多方关注。本文仅从运动锻炼状况方面对来我院疗养的452名离退休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分析其运动和健康状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452名被调查者,均为近几年来我院疗养的离退休老干部,其中男244名,女208名;年龄60~78岁(平均65.4岁)。其中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血脂增高、糖尿病、慢性胃炎等慢性病者321名(71.02%)。所有被调查者神智清醒、生活自理。

1.2方法采用由本人填写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运动意识、所喜爱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掌握运动量的方法及运动效果、所患疾病等。

2结果

2.1运动意识被调查者中认为运动与健康关系密切的432人,占95.58%;认为运动与健康有一定关系的20人,占4.42%。常年坚持运动的406人,占89.82%;间断性参加运动的46人,占10.18%。

2.2运动方式被调查者中认为比较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和实际参加的运动项目依次为散步、太极拳(剑)、慢跑、保健操、跳舞、气功、登山。分别占41.15%、27.88%、26.33%、13.05%、11.28%、9.07%、8.41%。其中有些人喜爱和参加两个运动项目,个别人参加游泳、球类、骑自行车等运动,431人或多或少参加家务劳动,占95.35%。

2.3运动时间坚持运动时间最长者38年,最短者半年,平均8.47年。每日运动时间0.5~2.0 h,平均1.6 h。在晨间运动者236人,占52.21%;晚间运动者103人,占22.79%;日间运动者69人,占15.27%。运动2次/d或两次以上者44人,占9.73%。

2.4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掌握以自我感觉(如运动后感觉舒适、稍有劳累、微汗,或早晨起床感觉轻松舒适、无疲劳感)为标准的276名,占61.06%;以预先设定运动时间(如30 min、60 min、90 min等)为标准的268名,占59.29%;以运动时心率为标准的49名,占10.84%。其中有些人同时采用二种方法。在运动中无一人发生意外。

2.5运动效果每次运动后感到轻松舒适、精神振奋的有361人,占79.87%。经长期运动后有325人食欲增强,占71.90%;312人睡眠改善,占69.03%;304人体力增强,占67.26%。321名患有慢性疾病者中有149人原有疾病减轻、用药减少,占46.42%。

3讨论

运动可促进健康,使人思想开朗、精神愉快、肌肉发达、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坚持运动无疑是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方式。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社会文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步被机械化、自动化所代替,特别是离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体力活动越来越少,在获得舒适生活的同时若不注意运动锻炼,就会使体质、体能逐渐下降,给健康带来威胁。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生与此不无关系。要想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就要充分认识运动对健康的重大作用,积极、认真、持之以恒地参加运动锻炼[1]。运动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机能,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心、肺和消化功能,对人体生理、生化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保持和改善机体的正常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2]。本组受调查者中95%以上认为运动与健康关系密切,运动能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因而近90%的人能长达数年、数十年的坚持运动,充分说明他们运动意识的坚定性。

人到老年,各系统器官的结构发生变化,生理机能下降,骨骼、肌肉、关节老化,运动方式选择不当易造成伤害。本文调查显示,受老年人欢迎的运动项目主要是散步、太极拳、慢跑、保健操、跳舞、气功、登山等。这些项目均属有氧运动,是增强呼吸、心血管功能和改善新陈代谢过程的有效运动方法,运动强度低,持续时间长,安全有趣,方便易行,很适合老年人。家务劳动运动量适中,动作多样化,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失为一种适合离退休干部的有效保健的运动方法。本组有近96%的人参加家务劳动。

如何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又使身体不受伤害,就必须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运动过程中,反映运动强度最适用的生理指标是心率,因运动时心率和肌体耗氧量成正比。中老年人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170-年龄。从调查结果中看出,仅有10.84%的人以运动时心率为标准。本文从运动效果和安全情况方面分析,前两种方法更受老年人的欢迎,更具实用性。

调查显示,长期坚持运动的离退休干部中有67.26%~71.90%的人分别在体力、睡眠、食欲方面得到改善,说明身体素质有了提高。79.87%的人经长期运动锻炼后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心理效应良好,其效果优于其他方面的改善。患有慢性疾病的离退休干部中46.42%原有疾病减轻、用药减少,这无疑使医疗费用下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长期坚持适当的运动,好处甚多。

参考文献

1徐玉渊.老年运动医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

篇9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最接近的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体会创业的艰辛、困难以及从中获得的喜悦,学会关心、体贴身边的创业者——父母,帮他们分担简单的家务。

活动准备:

1、调查父母或亲戚的创业过程,填写创业情况调查表。

2、帮父母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填写小帮手劳动情况调查表。

3、邀请一位创业成功者准备好创业过程的演说词。

4、排练一个小品:《忙碌的一天》。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填写创业情况调查表和小帮手劳动情况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诱发兴趣。

师:这学期,我们学校里最时髦的一个词肯定就是“创业”这个词了。每次在周一的集体晨会上听到各位创业成功者的故事,你的心里有什么想法呢?今天我们就敞开心扉,来谈论一些和创业有关的话题。有兴趣吗?

师:首先,请大家谈谈什么样的人才可算是创业者?

生1:在外帮别人打工挣钱养活妻儿的人可算是创业者。

生2: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的人可算是创业者。

生3: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的奋斗者可算是创业者。

师:你身边都有哪些创业者呢?

生1:我们学校的王校长,他从一个普通的教师发展成为学校的校长,所走的路就是一条充满艰辛、不断跋涉的创业路,所以他可以说是我们身边一位成功的创业者。

生2:洮西海绵厂的田厂长,就是一名创业者,他原来家里很穷,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终于办了一个厂,而且这厂还办得很红火。

生3:我爸爸一直在北京打工,虽然他没有挣大钱,但是我每年上学的钱都是他辛辛苦苦打工挣回来的。所以,在我心中,他也是一名创业者。

生4:我的叔叔是个交警,他既不是百万富翁,也没当上大官,但他却保护着千千万万行人的生命安全,他是伟大的。所以,他是一名创业者。

……

二、听创业过程,谈内心感受。

师: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创业者。他们的苦累、他们的欢笑,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一位创业成功者来谈谈他创业过程的辛酸史。下面我们掌声有请。(或播放录音)

家长发言

师:让我们再次感谢郑兴宇的爸爸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说。

三、调查情况,交流结果。

1、师:郑兴宇的爸爸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踏上了成功之路,在座的许多同学肯定也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那你们了解他们创业的具体情况吗?请拿出你们所填写的调查表格,跟大家交流一下你调查的结果。(附创业情况调查表)

创业情况调查表

被调查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工作单位或所在城乡:

采用的调查方式:

调查内容:

1、平均每天工作时间:

2、工作的目的:

3、平均每月工资:

4、创业后所取得的财富:

5、每天上下班时的交通工具:

6、每天上下班路上所花的时间:

7、回家后做家务的时间:

8、回家后所做的家务有:

调查人:

2、表演节目《忙碌的一天》

师:创业之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在这条路上,充满了困苦,洒满了汗水,甚至流淌着泪水。下面请欣赏小品《忙碌的一天》。

学生分别扮演交警、出租车司机、教师、护士、公司经理、警察。

四、分担家务,从我做起。

1、师:通过调查及欣赏小品大家都知道了,爸爸妈妈每天辛苦工作后,还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来做家务,真是太辛苦了,那我们能帮上什么忙,减轻他们的负担吗?(交流)

生1:我们可以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生2:我们可以帮妈妈扫地、擦桌子。

生3:我们可以帮爸爸擦皮鞋。

……

2、师:说得多可不表示做得也多哦!把你这一星期来所做的事展示给大家看看吧!(附小帮手劳动情况调查表)

小帮手劳动情况调查表

学生姓名:

周一:

自我满意程度:

周二:

自我满意程度:

周三:

自我满意程度:

周四:

自我满意程度:

周五:

自我满意程度:

周六:

自我满意程度:

周日:

自我满意程度:

家长意见:

3、小朋友们帮的忙可真不小哦!看来大家都找到了一个家务劳动的小岗位。让我们一起在学习中成长,一起唱《十帮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帮助爸妈倒垃圾,

你拍二,我拍二,帮助爸妈整鞋子,

你拍三,我拍三,帮助爸妈来盛饭,

你拍四,我拍四,帮助爸妈洗袜子,

你拍五,我拍五,帮助爸妈擦地板,

你拍六,我拍六,帮助爸妈收碗筷,

你拍七,我拍七,帮助爸妈洗青菜,

你拍八,我拍八,帮助爸妈整房间,

你拍九,我拍九,帮助爸妈擦皮鞋,

你拍十,我拍十,大家一起来帮忙。

篇10

一、正确认识妇女生育的社会性是妇女权益维护的前提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物、住房以及为此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页)恩格斯这一英明论断明确指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性。他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同时进行,否则,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延续、存在和发展。所以说,两种生产都是社会劳动,同样具有社会价值。

作为人类两种基本生产形态之一的人类自身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妇女,为人类的延续、存在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了男性难以替代的特殊贡献。既然人类自身生产具有社会价值,妇女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相应的报酬及补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从家庭走向了社会,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双职工家庭已不是生产的基本单位,而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后勤基地。可是,人类自身生产仍然主要在家庭中进行,所以,正确认识妇女生育的社会性,是维护妇女权益和特殊利益的前提。

二、妇女生育价值补偿的社会化是维护妇女权益的重要内容

所谓人类自身生产的补偿是指弥补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在精神、体力、物质方面的损失消耗缺欠的差额。我们党和国家一贯主张对女职工给予必要的特殊保护,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劳动禁忌范围》等有关法律法规中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女职工及下一代身心健康的重视和关怀。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高经济效益摆到了企业的重要位置上来,致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矛盾并不突出的女职工生育补偿,现在已成了热门话题。女职工由生理带来的孕期、产期、哺乳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从而使女工多的单位越来越感到难以支撑。

现行的以女职工劳动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育补偿方式,虽说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作用,但也存在着局限性。现行劳动保护政策的实施主要靠行政手段,各种生育待遇及休产假均由国家统一规定,很少从经济的角度加以保证,而女职工劳动保护恰恰又是一个经济问题。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经营的好坏和效益的高低,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同时,企业也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定员定额、降低消耗、压缩非生产性开支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而国家在收缴利税和提取福利基金等方面并未把职工性别的差异作为一种因素考虑。结果造成了企业女工越多,经济效益越低的局面。

因此,要把女工劳动保护与妇女生育价值的补偿严格区分开来。因前者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国家为保护女职工和下一代的身心健康给予的特殊保护,后者则是妇女在人类自身生产中所付出特殊劳动的价值补偿。如果将二者混为一谈,妇女在人类自身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相应的补偿,就会导致更多的企业将女性拒之门外。

三、妇女生育价值补偿的几点建议

妇女生育补偿社会化是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重要内容。然而,妇女生育价值补偿的社会化程度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程度的制约。在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上层建 筑还不够完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妇女的生育价值补偿会遇到需求相对过高与经济实力过低的矛盾。这就要求人们要全面地、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为妇女生育价值补偿提供了可能,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女性的生育价值补偿终会受到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妇女生育价值补偿的新途径,妥善地、全方位地解决好妇女生育价值的补偿问题。

1、大力宣传妇女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特殊贡献,优化妇女在国企改革中的舆论环境。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大力宣传妇女观和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首先,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某一性别的利益为代价,各级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女性下岗比例过高的趋势。其次,要使人们认识到,妇女的生育价值是客观的,是具有社会效益的。它对直接地稳定家庭、间接地稳定社会,对人类的生存、延续、发展,调节人的感情,提高民族素质有着男子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再次,还要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妇女生育决不是家庭的私事和妇女自己的事。妇女生育价值的补偿是妇女应得的劳动报酬,而不是社会对弱者的保护、照顾。强化公民对人类自身生产价值补偿的意识,客观公正地评价妇女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