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震减灾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震减灾案例

篇1

一、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学不规范,校本教研活动实效性不强,学生书写习惯有待提高。

2、“强基”战略落实不够。

具体表现:数学学科:学生作业脏烂差、化、学困生辅导不到位;英语学科:没有备课组,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学生书写不规范、教师教案不规范;道法学科存在问题:教学脱离书本、课时划分、资源整合;科学学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力度不够,教师对科学课流程不熟。各年级化测试题收集不到位,奋斗目标没有公示出来,老师心中不清楚定位,工作的激情不够。

二、整改措施

1、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一方面我校进一步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全面开课,特别是体、音、美、心理健康等这样的薄弱学科要开齐开足开好;二是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执行规范,认真落实常规教学的备、教、辅、改、考等工作。

具体做法:在常规教学中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答题习惯,作业干净美观、建立学困生档案,把书本上、长江作业、单元测试的易错题收集整理让学困生再次练习,落实化;英语学科及时成了备课组,加强推门听课制度,抓好培优补弱工作,通过青蓝工程教研等工作对新入职教师进行指导,引领。道法学科的教师勤研读新教材、新教参、新课标,多关注时事,提高法律意识,加强集体备课。科学学科: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热情,每位教师精心准备一节好课,同年级科学教师共同学习。

2、吃透“强基”意义,有效落实“强基”工程。

篇2

一、解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课程的内涵

中学地理课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建立在初中地理基础上的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属于学习应用地理,共分三个章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国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防灾与减灾。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基本理念重在“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研读《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避害趋利的远景。活动建议: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收集本地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援救演习。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组织以“自然灾害与我们”(或“自然灾害与环境”、“自然灾害与高科技”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地理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分析课题研究活动的主要形式:教育科学的观察、实验、调查等研究方法。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恰好可以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体现,因此将课题研究活动渗透于选修教学,能更有效的完成地理选修教学。

二、确立“中小学防灾减灾体系”课题研究活动的载体作用

我国设立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目的是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民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能力,学校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活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深入调研当前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编制适合各校的防灾减灾教育读本;收集、整理防灾减灾教育的相关活动案例,并提炼出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在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及时总结演练经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形成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的体系。

自然而然,“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作为“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教学的载体,共同承担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任务,对于深化生命教育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取作为地理选修载体的四项子课题,分别是:“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长乐文岭中学);“中小学防台风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福州外国语学校);“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永泰三中);“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福清上苍中学),以实际课题研究活动案例,探讨以“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活动为载体的“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融课题研究活动的地理选修课有效教学

选修教学体现个性与特色,应该充分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学”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咨询、查阅、走访等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通过调查周边环境获得答案,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开拓思路,通过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深入探究。

课题研究活动恰好符合新课标“重实践活动”的宗旨,将选修教学与课题研究活动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地理选修的有效教学依托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融入地理选修教学彰显实践性。

1.灵活运用案例,激活课堂教学氛围

选修课程在课标中明确要求“运用资料分析,举例说明,结合实例比较……”,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形成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中小学防台风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结合刚刚过境的“鲇鱼”台风为案例,全校各班级都开设了一次以“防台风”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猜谜、知识竞猜、观看实况录像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防台教育,而且在中学地理课的相关章节中也注意渗透讲解传授台风的知识,并告诉学生防台减灾的基本措施。

“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育点,以地震生还案例(常备地震应急包;就近躲避伏地待定等),编写防震减灾校本教材,融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邀请有关专家把关,在全校进行以防震减灾为内容的校本教育。

“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通过2008年“凤凰”、2009年“莫拉克”到2010年“莫兰蒂”等强台风案例开展防台风知识普及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并及时总结演练经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明确指出:“有对自然灾害知识的了解作为基础,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难度小的防震减灾常识。”

2.依托研究性学习,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选修教学可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选修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设计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小组互助的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举行防灾减灾的知识竞赛、专题班会、避难训练、夏令营活动,通过板报、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和调查、要求学生撰写总结或调查报告,并提出建议。

“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组织“追风”活动。每天在学校广播电台对台风及防台风知识进行宣传;通过印制发放宣传资料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台风及防台风知识宣传,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防台风知识宣讲;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对天气进行跟踪记录,在台风来临之前,学生在家里对家长和邻居进行防台风知识说明,准备必要防台物资;在台风过境后,对减灾自救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重视开展防震减灾实践活动,使防震减灾教育不断延伸。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讲座、专题广播、班刊、校刊、播放录像、开展逃生演练与救援演练,组织学生上街下村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号召学生制作宣传板报,配合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充分扩大防震减灾的社会影响力。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组织防震自救兴趣小组,成立专门地震救援志愿者活动室,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向有关专家请教等多种方式收集防震减灾、互助自救的相关知识。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有针对性的组织紧急避震、疏散演练,运用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意识及紧急应变能力。

3.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增强开放式学习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跨度广、深度大,教学活动不应仅局限课堂,要多采用开放性学习方式,合理开发校内外丰富资源,包括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单位等,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引入“学生的自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台减灾教育体系。学校注意加强对校园硬件设施的检查工作,加强防汛防台知识宣传和教育,强化组织领导。学校以问题质疑、专家详解、特别提示等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印防台风教育宣传材料,进行《防台防汛暑期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同时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学校安全协议书》以及《告家长书》)、开家长会、建家校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防台风知识,让家长参与到防台风教育中,共同搞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防范工作。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鼓励学生把防震减灾知识带回家带回社区。将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延伸到附近社区,参与社会防震减灾工作,通过组织类似“小手拉大手”活动,根据家庭居住环境,制订演练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全家总动员开展一次防震演练,辐射整个社会,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篇3

生命,是珍贵的,是无价的。我们能够领略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是因为我们拥有生命;我们能够聆听风的细语,鸟的欢歌,是因为我们拥有生命;我们能够感受亲情的伟大,友情的温暖,爱情的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生命。生命,是如此美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但同时,生命又是无比脆弱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防灾减灾讲话,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防灾减灾讲话1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防灾减灾居安思危,20__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共造成7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1.7万多人失踪,5335名四川学生在地震中遇难,直接经济损失8437.7亿人民币,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国务院决定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防灾减灾日”,今年是第五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我们的身边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灾害的侵犯的隐患,如台风、暴雨、火灾、地震、雷电、交通事故等等,因此,对我们全体师生而言,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显得至关重要。灾害确实可怕,但比灾害更可怕的是无知,我们相信只要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提高逃生的自救互救常识,我们完全可以把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甚至完全可以避免灾害的发生。

第一,要从课堂内外多种渠道了解灾害的起源以及怎样自救。记得印度洋海啸时,一个年仅10岁英国小姑娘用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救了海滩上几百人的生命。据英国媒体1月1日报道,在几十米高的海啸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聪明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威力强大的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父母提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平时学习关注一些防灾减灾的知识吗?比如,你们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了怎么办?首先千万要冷静,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第二,除了了解这些知识之外,我们要认真参加学校安排的应急演练活动。据媒体透露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向娥乡地震死亡439人,其中学生327人,北川中学2900余名师生中1600多人死亡,几千个年轻人,花朵一样年轻的生命,在含苞待放的时候就这样凋谢了,令人痛心,但是,让我们惊奇的是,也有一些学校的几千名师生都安然无恙,毫发无损。安县桑枣中学2300名师生,都江堰安龙镇大乐九年制学校920名师生创造了大地震中无一人伤亡的奇迹。汶川地震来临之时,绵阳安县桑枣中学的师生,在1分36秒内全部从教室安全撤离到操场,毫发无损,2200多个学生,98位老师,没有一个伤亡。原来该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师生认真参与其中。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次住校生应急演练,希望同学加以重视,而不单单是觉得好玩,应付了事。同学们,防灾减灾,主要是要增强我们的风险防范意识,保证大家的生命安全。那么在明天第一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来审视我们的生活学习行为,在每一个行为细节中都靠近安全远离危险。借此机会,我郑重的向同学们提出如下倡议:

1、上下楼梯靠右行,讲究秩序,轻声慢步,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

不在教室、走廊追赶、打闹、大声喧哗。

2、现在春夏交替季节,温差大,同时也是病菌滋生的季节,同学们要注意保暖,教室、宿舍多通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停止H7N9等传染病的发生。

夏天到来,气温渐高,食物中毒事件有可能增多,同学们不要买过期的、变质的、不卫生的食品,尽量不要在街头小摊上买东西吃。

3、天气渐暖,不要私自下河游泳。

4、在各项运动中要注意运动安全。

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运动时要注意不能剧烈地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操场上的体育运动器械,必须按规定使用,不允许任何人私自攀爬、玩耍。

5、同学们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不能感情用事。

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要冷静、理智,不能发生同学间打架的事件,更不能找外来人解决。

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让我们行动起来,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防灾减灾讲话2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防震减灾珍爱生命》

20__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将近7万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1万8千人失踪。这是多么巨大的灾难啊!举国悲痛,世界震惊。为了警醒世人,经国务院批准,自20__年起,每年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我们的身边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灾害侵犯的隐患,如台风、暴雨、火灾、地震、雷电、交通事故等等,我们要提升自救互救技能,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救灾。上周,5月12日,我们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就是为了训练我们避灾自救技能。那么,我们在地震发生时要注意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镇静,任何突发应急事件不要慌乱。

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同学们应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远离窗户,以防玻璃碎片伤人。在走廊或楼梯上同学,应找墙角蹲下,保护好头部,远离墙上悬挂的装饰物,等震动停止后迅速向外撤离。

如果在操场等户外,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广告牌下、篮球架下等危险地方停留,尽量向空旷的地方集中。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

当然,人的一生遇到大的灾难的几率是小的,我们更加要注意小的安全问题,提高防范意识,

1、上下楼梯安全。

严格遵守学校上下楼梯制度,禁止在集体上下楼梯时逆向行走,讲究秩序,轻声慢步,防止事故的发生。

2、交通安全。

严守交通法规,过马路时要先观察车辆情况,主动避让机动车辆。按时上学和回家,不在外逗留。

3、夏季防溺水、防雷电、防传染病、防食物中毒安全。

4、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

同学间遇到矛盾时,要冷静、理智、友好地处理,自己若不能处理好的话,应该请老师帮忙解决。决不能感情用事,采用打架等暴力违法方式解决纠纷。

5、心理安全。

同学们心理上要形成积极、健康、自信、自强的乐观品质,遇到心理问题要找好友、老师和家长帮忙疏导,不可产生自暴自弃、自残自虐的不良心理。

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珍爱生命,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时刻注意防灾减灾,做到警钟长鸣!

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防灾减灾讲话3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__年的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次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8级大地震,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前所未有。地震到来之时,正是学校上课的时间,有近几十所中小学校在强大的地震瞬间倒塌、摧毁,许多学生和老师失去了生命。这是举国上下人民难忘的日子。因此__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__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是第七个防震减灾日,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今天利用课间操时间,再次对大家作一些警醒和提示:

我们要学习地震知识,不让生命死于无知!

学校避震:

1.如果正在上课,地震来了,同学们一定在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赶快躲在自己的课桌旁边。

2.第一次震感过后,大概也就是在几十秒钟,还是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有序的,抱头,撤离教室,在楼道里不要惊慌,不要喊叫,不要拥挤,避免踩伤,摔伤,有序从通道跑出教学楼,冲向操场或空旷地带。

3.如果正在操场上上体育课,可原地不动,蹲下或趴下,双手护着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

4.应该强调的是千万不要跳楼!不要从窗台边上下去!不要尖叫,不要拥挤,迅速撤离教室、教学楼。

同时我们应该从每个行为细节中远离危险,做到:上下楼梯慢步轻声靠右行,课间在教室、校园内不打闹,不追逐;体育课上严守上课纪律,听从体育老师的话,不无故生事;做到小事找班干部,大事找老师解决;过马路走人行道,十字路口严格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过,坚决做到“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放学后或节假日不到危险的地带玩耍等等。

另外做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首先我们要提高个人免疫力?做到: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注意健康饮食、加强营养。

同学们!安全在于未然防范,让我们牢记安全重于泰山,树立安全的意识,时时想安全,处处讲安全,防震减灾、从我做起;居安思危、科学预防,我们就一定会创造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我们的生命将会更加亮丽!

最后,祝同学们健康成长,学习进步。

谢谢大家!

防灾减灾讲话4同学们、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是__特大地震7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省教育厅、省地震局、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资阳市教育局、__市教育局在__中学联合举行全省中小学校“5.12”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启动仪式,并把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全省中小学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日”,其目的就是号召全省中小学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和学校安全工作,不断强化应急演练活动,努力提高中小学生防灾避险、安全应急、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确保青少年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七年前的今天,__8.0级特大地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近年来又陆续发生了“4.20”雅安芦山7.0级强地震,“11.22”康定6.0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面对大自然的灾难,人类如何应对,一直是我们不断求解的难题。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__特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最牛学校”。刚才,该校校长林强同志介绍了他们一直以来坚持应急演练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4.20”雅安芦山地震时,名山中学师生镇定、有序、安全撤离教室的画面。“11.22”康定地震时,康定中学师生在2分多钟时间里,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且无一受伤。这些场景令我们感动,这些案例值得我们总结。磨刀不误砍柴功,关键工作在平时。桑枣中学、名山中学、康定中学在地震来临时的成功疏散撤离,就是他们长期坚持应急疏散演练的结果。“11.22”康定6.0级地震时,甘孜全州无一学生死亡,仅有个别学生受轻伤,就是因为他们高度重视学校防震减灾演练工作,他们要求学校从每学期开展一次大演练,到“每月一跑”,最后到利用大课间操时间开展“每周一跑”。这些成功的经验和经典的案例反复证明,做好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工作何等重要,意义何等重大,这是贯彻落实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行动,是一项保障幸福、捍卫安全的生命工程。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站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政治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充分认识开展学校防震减灾、安全应急演练活动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筹划安排,有针对性地设置演练项目,拟定演练方案,开展仿真演练,提高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中小学生安全应急能力。

同学们、老师们、同志们,灾难无情,生命无价。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学校安全应急大演练,普及防震减灾、安全应急知识,提高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防震减灾、安全应急能力,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相信,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必将对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对全省防震减灾、安全应急宣传教育也将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教育厅,代表主办单位,对资阳市、__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及__中学全体师生员工的精心安排筹划、积极参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防灾减灾讲话5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防灾减灾,警钟长鸣,__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国务院决定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防灾减灾日”,今年是第六个“防灾减灾日”。

我们的身边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灾害的侵犯和隐患,如台风、暴雨、火灾、地震、雷电、交通事故等等,因此,对我们全体师生而言,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显得至关重要。灾害确实可怕,但比灾害更可怕的是无知,我们相信只要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提高逃生的自救互救常识,我们完全可以把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甚至完全可以避免灾害的发生。

第一,要从课堂内外多种渠道了解灾害的起源以及怎样自救。比如,地震了怎么办?刚才我们进行了演练。既首先要冷静,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第二,除了了解这些知识之外,我们要认真参加学校安排的应急演练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次应急演练,同学一定要重视,而不单单是觉得好玩,应付了事。今天大家表现 (现场评价) 。

同学们,防灾减灾,主要是要增强我们的风险防范意识,保证大家的生命安全。那么,让我们来审视我们的生活学习行为,在每一个行为细节中都靠近安全远离危险。借此机会,我向同学们提出如下要求:

1.上下楼梯靠右行,讲究秩序,轻声慢步,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

不在教室、走廊追赶、打闹、大声喧哗。

2.现在春夏交替季节,温差大,同时也是病菌滋生的季节,同学们要注意保暖,教室多通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3.夏天到来,气温渐高,食物中毒事件有可能增多,同学们不要买过期的、变质的、不卫生的食品,尽量不要在街头小摊上买东西吃。

4.天气渐暖,不要私自下河、塘、水库游泳。

在各项运动中要注意运动安全。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运动时要注意不能剧烈地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

5.同学们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不能感情用事。

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要冷静、理智,不能发生同学间打架的事件,更不能找外来人解决。

篇4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市科技局2014年科技进步工作各项考核目标,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建立以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好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政策。镇财政科技投入不少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2014年计划投入48.5万元。

2、狠抓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产出。2014年度全镇20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计划完成产值252000万元、项目投入34405万元。

3、认真落实科技平台建设。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上海制皂(集团)有限公司、隆昌化工有限公司力争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泰利达化工有限公司、爱吉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建成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已建成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上海制皂(集团)有限公司、隆昌化工有限公司、南通恒康数控机械有限公司、丁堰纺织厂有限公司、南通天龙畜产品有限公司、市亚雅油脂化工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要充分发挥中心的研发创新效能,同时做好接受市科技局组织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绩效评估。

4、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新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个,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2个,征集技术需求26个。

5、提高专利申请质和数量。全年专利申请总量200个,发明专利申请量40个,专利授权100个。

6、组织科技计划申报工作。申报工业科技计划10项、农业科技计划2项,力争50%以上得到立项。

7、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镇规模企业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

8、强化科技宣传工作。全年组织开展科技培训、科普宣传等大型集中活动2次以上。积极向各级媒体报送科技信息,全年不少于24篇。

9、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确保设防管理、社会动员、群测群防到位。力争丁堰小学创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成功。积极组织创建南通市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三、工作措施

1、强化领导,严格考核。镇党政领导班子中明确人员主管科技进步工作,同时配备专职科技助理负责科技进步工作,企服站负责人分工科技进步工作。镇政府对科技进步工作的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企业,明确考核标准,促进科技进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村(居)要对所辖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及重点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全面负责,列入年终经济责任考核。

2、积极宣传科技政策。通过发送科技创新激励政策资料,邀请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来镇开展讲座,镇分工人员深入企业面对面讲解等形式,大力宣传各级政府科技扶持政策,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

篇5

摘要:汶川地震后,豫北民居地震安全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结合工作实际,对豫北民居防震保安工程现状进行了调查,对豫北民居抗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今后要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豫北民居地震安全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民居;结构型式;防震保安;措施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269-02

汶川地震的发生,又一次促使我们重视建筑抗震工作尤其是豫北民居防震保安工程。近一个时期,结合河南省实际,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全面掌握我豫北民居基础情况和存在问题,我们对豫北民居地震安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 豫北民居的常见结构形式

我省地质条件多样,各地农村的环境气候、建筑材料、风俗习惯差异很大,造成传统豫北民居具有很大差别。主要的结构形式包括:坯木结构(土坯房、生土干打垒)、石木结构、砖木结构、砌体结构等。

1.1 坯木结构、石木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20世纪中期之前建成的民房。目前在我省山区农村还大量存在。这种结构形式的民房,屋盖系统多为木结构(五架梁、七架梁),竖向承重系统为木结构或墙承重,围护系统为土坯墙或毛石墙。这些房屋整体性差,抗震性能不高;多数房屋建造年代久远,缺乏必要的维护和修缮,主要构件或墙体已出现各种破坏特征,无法保证正常安全使用。这些房屋约占我省农村房屋面积的20%。

1.2 砖木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建成的民房,目前是我省广大平原农村地区的主要房屋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民房,为木梁、檩、椽及混合墙体承重体系,均未采取任何抗震措施,抗震能力低。这些房屋约占我省农村房屋面积的40%。

1.3 单层砌体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建成的民房,目前也是我省广大平原农村地区的主要房屋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民房,为砖墙和混凝土预制或现浇构件混合承重体系,多未采取任何抗震措施,存在“高房、大窗”等不利于抗震的做法。这些房屋约占我省农村房屋面积的30%。

1.4 多层砌体(内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建成的部分楼房,目前,楼房是我省广大平原农村地区民居的主要发展方向,发展很快。这种结构形式的民房,为砖墙和混凝土预制或现浇构件混合承重体系,部分采取了抗震措施。多层内框架结构楼房一般为商住楼,多数采取了抗震措施,但也不完备。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交流的增多,农民工带回了先进的房屋建造技术,近年在自建的平房或楼房中也有设置圈梁、构造柱等抗震措施,但依然存在“高房、大窗”等不利于抗震的做法。这些房屋约占我省农村房屋面积的50%~10%。

1.5 多层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2000年以来建成的部分商住楼,一般一层为住户自营商业门脸,二层以上自住。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平原农村地区集镇发展很快。这些商住楼,一般均经过专业设计机构设计,专业施工单位施工、监理、监督手续齐全;这些商住楼,均为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得当,抗震构造完备,符合当地抗震设防要求。这些商住楼约占我省农村房屋面积的5%。

2 豫北民居抗震存在的问题

2.1 豫北民居面临严重的地震威胁

我国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1966年邢台地震造成8000多人死亡,4万余人受伤,倒塌房屋8万余间,经济损失达5亿元。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更是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m2,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亿元。1998年1月张北地震造成49人死亡,362人重伤,11077人轻伤,13.6万间房屋倒塌,4.4万人因灾返贫、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8.36亿元。1999年11月浑源-阳原地震造成25542户受灾,重伤10人,轻伤60人,7万余人因灾返贫,经济损失达1.4亿元。这些统计资料表明,每次地震都给当地民众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

2.2 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

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农村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地震灾害威胁。这是由于农村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抗震防震知识,国家又未将村民自建房屋纳入建设管理,大多数房屋未经正规设计、正规施工,缺乏抗震措施,抗震能力普遍低下,普遍不能抵御哪怕是基本烈度的破坏性地震的袭击,做不到“小震不裂、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3 豫北民居抗震防震存在的问题

2.3.1 建房场地选择不合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山区村庄坐落在河道边缘、坡地、丘陵等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地震发生时,引发的山体滑坡、崩塌会对民房带来严重危害。对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民房抗震也非常不利。因为采矿、尾矿渗水等引起的地质灾害导致的整个村庄民房出现明显破坏特征的案例时有发生。

2.3.2 多数民房抗震措施缺乏

政府主管部门对村民自建房屋未纳入统一管理。村民建房的传统性,使得多数民房延续着几代人的习惯,门窗的大小及设置,也少有改进;村民建房的自发性,使得村民根本不考虑房屋抗震措施,建房随心所欲,甚至取决于手中有限的建房资金。张北、阳原地震震级不大但民房损毁严重,就与当时民房普遍缺乏抗震措施有关。另外,也多次发生因为工程振动导致的整个村庄民房出现明显破坏特征的案例。

2.3.3 多数村民抗震防震知识缺乏

自邢台地震以来,我国的地震预测、抗震防灾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在偏远的农村,由于经济的落后,村民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考虑房屋抗震问题。而抗震知识又宣传不力,以及村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导致抗震知识传播受限,村民自发加强房屋抗震的要求不迫切。

3 其他地方民居防震保安工程的常见做法

3.1 林州市的常见做法

在辖区豫北民居建设中推广抗震实用新技术,采用砌体结构来替代传统的土坯、木梁、木檩结构体系,新建、翻建、改造的豫北民居都增设了混凝土构造柱、圈梁等抗震措施。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抗震、节地、节能的住宅设计样图和各种技术资料,组织工匠培训,提高了豫北民居建设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

3.2 新疆自治区的做法

自2004年至2008年,自治区决定用5年时间,通过抗震加固、拆迁重建等方式,使全区城乡住宅抗震设防水平普遍提高,使城乡250万户,约1000万人口住进具有抗震性能的房屋。2004年,全疆城乡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住房18.5万户,约有60万人搬迁新居,之后四年还要完成近182万户城乡居民住房的改造和建设任务。对和田地区7县1市农村贫困户全部纳入自治区建房资金补助范围;调整了农村建房补助标准,继续增加建房补助资金。

3.2 云南省的做法

云南省决定从2007年开始,用10年时间,省级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广大农村特别贫困、特别危险、特别简陋的民居拆除重建100万户、加固改造200万户。同时,对全省民居建设提出抗震防震安全的要求。要通过建设一批民居防震保安示范区、示范村和示范户,进一步完善民居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规政策体系,增强农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力争到2020年使全省民居都能抗御6级左右地震,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自2007年,云南省对地震活动区带与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民居,分期分批地进行加固改造和拆除重建。

4 今后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4.1 搞好村庄规划编制

结合豫北民居防震保安工程普查成果,搞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要求村镇选址、道路布局、房屋间距、避险通道等要符合抢险、救灾、救援、疏散、逃生等要求,并应编制应急预案。对坐落在河道边缘、坡地、丘陵等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的村庄,提出整体搬迁方案,或采取工程防护措施,消除大的隐患,杜绝大规模群体伤害事件的发生。

4.2 编制和完善豫北民居抗震技术规范、措施

4.2.1 编制农居既有房屋抗震技术规程

编制适合我省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豫北民居既有房屋抗震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包括:抗震设防目标,不同类型结构、不同抗震能力要求的抗震规定、抗震构造措施和施工技术等。

4.2.2 编制豫北民居加固图集

在总结国内外民居抗震加固经验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适用不同地区、不同结构类型、不同抗震能力要求的豫北民居抗震加固图集。图集力求简单、易懂、方便、实用、门类齐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的农民可从中找到满意的加固方案。

4.2.3 完善豫北民居新建房屋抗震技术

根据不同地区地震环境、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等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编制和完善《河南省村镇房屋抗震技术措施》、《村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村镇建筑抗震对策与技术措施》。组织修订、完善和编制适合不同烈度区、满足不同建房标准需要、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农居建筑设计方案,免费提供给建房农民使用,强化这些技术规范在我省的指导性作用。

4.2.4 加强豫北民居防震保安知识的宣教

通过豫北民居防震保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发挥抗震防灾、村镇建设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并借助已有的村镇建设、抗震防灾专业培训体系,进一步推进抗震知识宣传和教育;借助新闻媒体、进校宣传、大众宣传等渠道,进一步普及抗震避险、逃生自救、房屋抗震知识,提高大众对抗震知识的整体认知程度。

对于农村新建房屋,因为主要由回乡的进城务工人员和活跃在农村专门从事民房建造的“盖房班、建筑队”施工,结合我省已出台的《河南特色民居推荐图集》和《施工图集》等技术文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员培训,使他们认识到抗震措施的有效性,掌握必要的抗震知识,建房时能做到“地基牢一点,基础宽一点,离河远一点;墙体好一点,连结紧一点,钢筋多用点,水泥多用点;房子矮一点,门窗小一点,房顶轻一点;圈梁设置点,构造柱设置点;布局合理点,造型简单点。”

4.2.5 实施豫北民居防震保安示范工程

在我省各地,搞一批“防震保安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已开发的豫北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措施,提高豫北民居的抗震防震能力,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5 结束语

因为调查样本数量有限,本文可能还不能反映豫北民居防震保安工程现状的真实全貌。

总之,为了豫北民居防震保安工程,还需要政府必要的资金投入。从技术层面,从政府管理层面,还有许多艰巨、细致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9[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马松雯,田立臣,董殿江.中国古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2010,(01):46.

篇6

关键词:设备加固;加固施工实验;闭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9-3044(2014)08-1674-04

1 项目背景

根据中国电信网发业(2011)27文《关于报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情况和2011年防震减灾工作总结的通知》,要求各通信公司为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确保在遇到突发性地震灾害时通信设备的损害程度最小,根据集团公司相关要求特制定通信机房设备加固规范,并遵照执行。

本次加固工程制定的加固方案主要引用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5060-2010《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图集》和YD/T 5026-2005《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三种标准和集团公司相关文件要求对电信公司重点机房机柜机架加固进行设计、施工。

2 建设规模、目标

按照电信集团公司相关文件要求,选取安徽电信新技术生产楼和圣泉路IDC机楼内未达到集团设备加固等级要求的机房作为加固工程试点区域。目前两个机楼均为安徽电信核心生产局所,主要安装有业务信息系统设备和IDC系统设备,设备机型多为小型机、存储、标准网络机柜和配套电源设备。

本次加固标准为四级防护标准,工程实施后使两栋机楼内所有设备均能实现7度以上抗震设防标准。其终期加固实施目标为:

1)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时,电信设备安装的铁架及相关加固点,不应产生损坏。

2)当遭受超过本地区预估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作用时,电信设备安装的铁架及相关加固点,允许有局部损坏,但不应产生列架倾倒现象。

3)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时,架内设备应稳定在机架内部,不出现设备脱落或大的损坏。

3 项目重点、难点分析

3.1 项目重点

本项目重点工作在于解决如何使通信设备在不中断业务状态下实现架体和架内设备的加固改造,并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以及成本投入的可控性。

为保证不中断业务,项目的方案制定势必要求不得带有破坏性内容,只能利用现有条件,按照对设备运行影响最小的方案去实施,因此在技术操作上选择最简单可靠的方式。例如对设备架体加固采用增强现有走线架支撑强度,实施方式有以下几种:

1)机房内各走廊位置靠一侧对走线架对地加固;

2)走线架纵向两侧增加两道纵向连接;

3)走线架对柱体和墙体加固。

设备架体再通过角钢或垫片与走线架之间进行连接和加固,使之达到机房设备、走线架体与建筑结构整体融合的目标。

列间设备架体加固案例示意参见以下照片,如图1~图4。

考虑到架内设备尺寸各异,加固操作不得对设备产生破坏性影响,还要能够方便设备正常检修和升级扩展需要,因此选择合适的架内安装材料和加固方式是架内加固的关键所在。本项目的架内加固材料选用特种工程塑料,使得加固器件对设备运行安全影响降至最低水平。

架内加固器件安装示意图如图5所示。

对于架内设备在机柜托板上正常放置,上下距离大于25mm的情况,采用PPS加固件,用零件的方凸台扣入机架侧柱的方孔内,再用快装螺钉与机架侧柱连接紧固。如图6所示。

螺杆底部增加复合改性塑料(改性弹性体),增大与设备表面的摩擦力。如图7~图8所示。

3.2 项目难点

1)技术难度

本项目技术难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创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首创性在于国内通信领域还没有对在网设备实施加固改造的现实范例。本次设备加固方案是根据对机房现场环境和设备种类详细调查摸排后创造性设计出可供现场施工的最合理可行方案,使得在网设备加固改造由规范文件中理论性要求变成实际改造的技术成果。

复杂性表现在由于加固设备尺寸不一、架内设备种类繁多,固定模式多样,加固最终要求所有设备均要实现架体间和架内整体的固定,因此对于设计方案就必须要求具有全局的统一性和局部的唯一性,对于机架间的加固和机架内的加固措施需分别采用不同的施工策略。

不确定性一方面指由于加固方案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参考,所以对于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场问题无法提前预估,因此设计方案的编写采用“摸石头过河”模式,首先通过在模拟机房内进行现场加固实验,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摸索修正施工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逐步完善其设计内容,最终得到合理可行的设计施工方案和项目组织管理措施。另一方面由于加固工程量的巨大及方案变动的不确定性,使得最初设计方案无法精确预计出各种加固材料制作方式和用量,因此造成现场施工材料实际使用量和制作模式的不断变更,这些不确定性都增加了设计阶段的困难性。

2)施工难度

总体来说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复杂,重要设备安全等级高,因此既要保证施工进度又要保证在网设备安全运行,因此制定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案是施工环节的主要难点。

设备加固施工难点在于机房空间狭小,施工操作面局促、施工器材无法在现场制作。另外由于维持机房洁净度要求,对于现场打眼、焊接、绝缘等操作需采用吸尘器配合洗尘、防尘布封闭操作空间等特殊处理措施。特别是为了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对于施工过程的每一步操作都需制定详尽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及确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3)项目组织难度

本项目施工涉及两个通信机楼,每个机楼又涉及十几个不同种类机房,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运营管理。因此施工单位需要与不同部门之间联系协调,因此项目组织管理十分复杂。

为了解决项目管理难题,本项目以设备维护单位、建设管理单位、设计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为成员组织项目管理统一集合体。统一协调设计、施工、监理、运营、配合等各方面问题,及时响应,及时反馈,所有问题均实现闭环管理。

应对设备运行维护部门提出的现场勘察及施工现场安全要求,项目组确定由设计单位牵头,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对圣泉路机房和新技术生产楼所有设备进行详细深入现场勘察,通过记录好每台设备的现有加固方式和周边环境的摸排,后期由设计单位会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建设管理单位一起多次召开工程建设方案论证及施工协调会议,将现场勘察发现的问题及时消化解决,并结合众家之长制定完善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安全责任处理流程,交由施工监理单位监督落实。

4 建设投资效益分析

本项目加固改造面积共计9450平米,其中新技术生产楼涉及五至十层以及负一层和十八层通信机房,共计4500平方米。圣泉路局涉及一至五层通信机房,共计4950平方米。项目改造投资额206万元,平均每平米加固改造费用为218元/平米。

5 案例总结

通过本次安徽电信机房设备加固工程重难点技术方案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设备加固技术方案具有可操作和可实施性,并且在投资效益上也具有很高性价比。通过少量投入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安全性提高和通信网络安全保障级别提升,这是机房加固工程所能产生的最大效益。由于该项目的复杂和独特性,使得我们在本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必须抱着十分谨慎、畏惧的态度,从宏观、多角度的对理论和现实可能发生的情况数据进行更细致、前瞻、广泛和科学的论证,力求保证得到最安全可靠的实施效果,因为对通信网络的任何影响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S].

篇7

遵义县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药剂防治试验

道真治自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索

水稻旱育高产壮苗技术要点

临奥9号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肉仔鸡漂白粉消毒剂中毒病例报道

一种新型硫酸酸洗缓蚀抑雾剂的研制

专利技术在电石炉环保设备的实际应用

探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与水利设施发展管理的协调对策

护肝降酶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利胆柴胡汤”治疗胆囊炎

降脂胶囊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自拟“黄芪羊藿汤”治疗慢性肾炎

中国阴沉木的形成与分布探讨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广校“会计统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计量方法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医院处方流失现象的讨论

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遵义市企业科技风险投融资正式启动

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举办全市科技服务机构项目申报培训班

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获得“贵州省十佳民营经济服务机构”称号

段开强局长在贵州航天医院调研因地制宜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调整传统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原因与对策简析

基于TRIZ理论的山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探析——遵义案例

基于低碳背景下利用EVA对企业绩效评价与价值创造持续性研究

浅谈低碳经济与遵义城市圈建设

浅谈低碳经济与我区传统产业的改造及新兴战略产业发展

中小企业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考

降低钛冶炼能耗的思考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

发展现代花木产业助推低碳经济

杂交玉米引种试验

习水厚朴规范化种植研究初报

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构建遵义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探究与思考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戒除不良消费嗜好

遵义市政府召开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在遵义市科技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防患于未然——汶川地震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启示

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凤冈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成效明显

正安县新洲镇野木瓜基地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

绿色植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赤水河水质污染及防治浅析

杂交玉米单、双株不同栽培方式简比试验

电子汽车衡检定分度数的分析

建筑物中出现的基础局部塌陷的症害情况

1528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及其治疗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论森林与农业的关系

如何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战略管理与竞争情报

《如何判别孪生质数》——初步探讨

折儿根栽培技术及病害防治

关注竹产业 推进竹产业进一步发展

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举办“遵义市资源信息平台”网络管理员培训班

篇8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为做好我市“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根据《广东省减灾委员会转发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7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粤减灾委电﹝2017﹞2号)要求,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减轻社区灾害风险 提升基层减灾能力”的主题,充分认识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社区是基础、基层是关键,突出社区面临的灾害风险,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扎实推进灾害隐患排查治理, 及时完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演练,着力提高社区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增强基层减灾能力,切实减轻灾害风险。

二、组织领导

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减灾委具体负责活动的总体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国家、省减灾委工作部署和本方案要求,各镇街(园区)、市减灾委成员单位结合我市实际和单位职能,开展本镇街(园区、单位)防灾减灾日活动各项工作。

三、活动主题

今年防灾减灾日的活动主题为“减轻社区灾害风险 提升基层减灾能力”。

四、活动时间

按国家减灾委统一部署,2017年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我市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在宣传周期间开展。

五、活动内容

(一)开展防灾减灾日现场宣传活动

5月12日(星期五)当天,在莞城东门广场(人民公园东门)开展防灾减灾现场宣传活动。一是组织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在现场设点,派发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群众疑问和咨询,普及防灾减灾常识(市减灾委办公室负责)。二是设立消防安全咨询服务台,摆放消防宣传展板,发放消防宣传资料,向群众介绍各种消防器材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市公安消防局负责)。三是搭建救灾帐篷,讲授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播放宣传片,派发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册。邀请现场市民体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救护技术(市红十字会、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市应急避灾中心负责)。四是发放《xx市民文明出国安全应急手册》,向市民普及海外领事保护政策,以及出国安全应急知识(市外事侨务局负责)。五是组织我市社工机构展示参与减灾救灾工作成果,向现场参与群众派发宣传单,开展现场线下和微信线上知识问答活动,让防灾减灾的宣传覆盖更多的人群(市社工协会负责)。六是展示救生装备、绳索救援装备、无线电应急通讯,水域救援等装备;开展应急通讯架设、绳索救援、特殊地形伤员转运、院前急救等演练,并发动群众参与体验(市救援辅助协会负责)。

(二)开展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活动

一是紧密围绕活动主题,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媒体播放公益宣传广告、宣传标语,扩大宣传覆盖面,为全市开展防灾减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市委宣传部、xx日报、xx广播电视台、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各镇街、园区负责)。二是开放气象天文科普馆、消防安全教育基地、消防主题公园、消防安全微型体验点,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讲座,开展地震科普教育亲子游园活动专题活动,进行气象、消防、地震安全宣传教育,组织群众现场学习和体验气象、消防、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并派发减灾宣传纪念品(市气象局、市公安消防局、市地震局负责)。三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推送安全教育宣传动画片,开展全市中小学安全教育周活动(市教育局负责)。

(三)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活动

一是举办xx2017“科普讲座进校园——地震来了怎么办”讲座、“科普大篷车”活动、地震应急演练、地震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向我市青少年学生普及地震原理及自我保护知识(市科协、市地震局负责)。二是充分运用农民工业余学校和“平安卡”培训考核的作用来增强全市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提高全市建筑从业人员的综合应急救助能力(市住建局负责)。三是深入推进“消防安全社区、安全校园行”、“传递平安”、“金点子”家庭消防安全项目等活动,开展典型火灾案例“精准说防”专题活动(市公安消防局)。

(四)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一是在全市各镇(街)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重点对居民住房、学校、工厂、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及出租屋和三小场所的隐患排查(市公安消防局)。二是全面开展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险点危险源、人防工程、在建工程安全大检查,排查风险,落实整治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市国土资源局、市人防办、市住建局、市地震局、各镇街、园区)。三是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建筑安全、校园安保“三防”、食品安全、校车安全、消防安全等隐患排查专项活动。面向全市高一年级学生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市教育局、各镇街、园区负责)。四是组织开展防汛安全、农业灾害风险、森林火险隐患排查,加快隐患工程整改,实施渔港检查,全方位开展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市水务局、市三防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海洋渔业局、各镇街、园区负责)。

防灾减灾日活动期间,各镇街(园区)、各有关部门根据辖区和行业主要灾害风险特点,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动员社区居民、社工、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重点做好城市交通、学校、医院、居民区、大型商场、车站、影剧院、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部位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损失(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各镇街、园区负责)。

(五)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

一是开展灭火疏散演练、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组织全市中小学师生集中开展地震疏散演练(市公安消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地震局、市教育局负责)。二是开展水上遇险应急救援演练,溺水应急救护演练,现场演绎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操作步骤(红十字会)。三是开展xx市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根据相关环境应急预案指导镇街和环境风险企业开展应急演练,环保灾害宣传(市环保局负责)。四是结合我市在建工程施工具体情况,在项目现场开展建筑工地“防灾减灾日”暨工伤预防应急救助演练(市住建局负责)。五是开展机动指挥所紧急拉动、开设与撤收训练;利用融合通信系统融合短波、超短波、卫星等多种通信手段,实现音视频等信息互联互通的指挥调度训练;进行“三位一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指挥调度训练(市人防办负责)。六是组织举行xx大堤和松木山水库防汛抢险应急演练以及冲锋舟抢险演练(市三防办负责)。七是修编《xx市粮食应急预案》并适时开展粮食应急演练(市发改局负责)。

各镇街(园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重点针对地震、暴雨、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台风等灾害以及火灾、煤气泄漏等事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程序和综合防范措施,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基层单位要组织社区居民、工厂企业职工等参与应急救灾和疏散演练,强化熟悉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提高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各镇街、园区负责)。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镇街(园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围绕“减轻社区灾害风险 提升基层减灾能力”主题,参照市的做法,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和工作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活动,抓好防灾减灾日各项活动的落实,确保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顺利开展。

(二)落实工作经费

防灾减灾是一项常态化工作,需要落实经费保障。各镇街(园区)、各部门要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设备设施和救灾装备的经费投入,建立防灾减灾经费保障制度,保证防灾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篇9

地震日益频发,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和不可弥补的心灵创伤;另一方面也激发着人类与各种“不确定性”作斗争的巨大力量,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从5·12汶川大地震到日本发生史无前例的9级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人们在见证了灾难的同时,无不触动人们的思绪,促发我们的思考。高校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创新教育形式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大力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唯有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在恐怖的地震面前,无数鲜活的生命顷刻之间离我们远去,而个体的生命拯救,每个人与死神的抗争,昭示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升华生命。从5·12汶川大地震,到罕见的9级日本大地震,无数的生命奇迹在上演,无数的感人画面触动人们的心弦,从生命的陨息到生命奇迹的创造,无不彰显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责任与价值。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就业、情感压力,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学校、家庭、社会有关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当个人情感受挫、学习成绩下降、就业压力大时,个别大学生就出现了轻生的念头。2011年5月份的一份《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指出,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更有网友总结了《2011年至今大学生跳楼事件集锦》在知名网络论坛上,据其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自杀案例已达39项。

任何灾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双重的,重大自然灾害在摧毁个体生命的同时也会引发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大地震使数万人的生命瞬间消失,几百万人的家园顷刻被毁,以极其残忍的方式让人们面对着“人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这些构成个体人生最根本的、起始性的存在问题,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态度的转变,大地震使许多沉浸在网络游戏、言情小说和肥皂剧中的大学生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并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因此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开展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来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正确对待挫折与死亡;增强学生幸福感,提升生命敬畏感和珍惜意识,激发学生成才的潜能,从中学会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和感悟人生的价值真谛。

二、高校应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

灾难过后总是促进人们的思考,从汶川地震到日本9级大地震,人们总是在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灾难多发的日本国家,对应对突发事件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日本,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张《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日本人的汽车行李箱里一般都有一个防灾箱,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除了平时的教育和预案之外,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对于抢救生命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此次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将近一分钟通过nhk电视台、手机短信等地震预警信息,这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临时避难。

因此,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预防为主、防范与处置并重的工作原则,确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其中包括面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避险、有效自救、安全转移和安置的避险预演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应危害等信息的及时传播与公开的信息机制;突发事件中维护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及休息的后勤保障体系;突发事件中对学生的恐慌和烦闷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机制;突发事件中如何有效发挥党团组织及学生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机制以及动员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勇于担当志愿者和号召学生积极捐助支援灾区的激励机制。通过以上预警体系演练与完善,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和非常时期的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实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针对性和感染力,有效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维护稳定、凝聚力量、社会动员的效能与价值。

三、高校应加大地震普及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近来全球范围频繁发生的一系列的地震事件表明:目前世界正处于地震发生的活跃期,特别是日本大地震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地震相关知识。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地震和灾难预警、应急机制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之一。有代表委员提出,地震教育需要更扎实推进。其实,自从汶川大地震后,防震减灾教育已经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少高校开展了逃生训练、逃生课程,加强了灾难教育、逃生教育,提高学生忧患意识。但高校部分学生抗灾观念仍然淡漠,抗灾知识依然缺乏,很多人接受到的地震教育还过于粗枝大叶,教育本身也普遍停留于“说教”的阶段。有专家认为,随便翻开一本“公民素质教育”的读本,就会发现里面几乎完全没有或者仅有极少的公民应对灾难意识的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

转贴于

必须加强地震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地震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地震的素质教育,日本的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学校有防灾教育,公司有防灾预案,社会有救灾培训,日本地方政府有专门为居民和参观者建立的防灾教育中心。从学校到各类公司,抗震演练是家常便饭。即使在居家生活,日本人也已经通过教育养成了一些非常良好的防震减灾习惯,家里的高柜子都会安装固定装置,书柜和衣柜一般在顶端都有将其固定在墙上的设施,绝对不在床头放重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的习惯,日本人在应对这次大地震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普遍的冷静和秩序井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结合汶川、盈江、日本地震的情况,从地震基本知识、地震应急常识、学校避震的方法和建议等方面普及地震科普知识。通过实战演习、主题班会、黑板专栏、知识竞赛、观看录像等内容丰富的活动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的能力。

四、高校应组织学生学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同特大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总是伴有感人的英雄事迹。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模范如9岁的抗震小英雄林浩,在废墟下身为班长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爬出了废墟后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救援。他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又如地动山摇时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用他的身躯守护着身下蜷伏着的四个幸存的学生,这是尽一份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是尽一个普通公民的义务。在大地震的特殊情境下,职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融为一体,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等。还有让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的冲锋陷阵、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震区的中国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和志愿者们等。地震无国界,抗震救灾精神同样感人至深,日本9级大地震后出现许多感人事迹,如福岛核电站严重泄漏事故后,只剩下“50死士”用自己的身体筑起最后一道屏障,近600名“勤杂工”在福岛辐射区默默坚守岗位,从事着搬运管道、修补震坏的围墙和电线杆等体力工作。危难中养老院学校工作人员为了亲情选择留下“陪老人到最后”等。

抗震救灾的每一个画面,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无不是一部激励和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高校应以抗震救灾为主题, 学习灾区人民在无情的灾难中自救和互救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以及无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救援人员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人道大义,学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高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载体,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如开展学生参加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撰写抗震救灾的心得体会和思想汇报, 组织参加抗震救灾新闻图片展,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与民族振兴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篇10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综合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2-0056-04

收稿日期: 2012-12-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B IA08003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青年基金项目“地方院校土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CIA090109)。

作者简介:徐孝昶(1971-),男,江苏徐州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州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行政管理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教育新理念,已经成为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认为初步形成了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宁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五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了学校个性化教育工作特色和成效。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基本内涵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一个课题,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当前,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愈加重要。自1952年至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由57亿元增长到95206亿元,增长了1670倍;建筑业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99.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043万人,增长了40多倍[2]。《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教育培训规划》指出,江苏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迈进步伐加快,市场环境将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工程质量安全需要达到更高的标准,懂管理、会经营、熟悉国际惯例的创新型人才更为奇缺。中国大规模的建设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且当代工程大多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具有施工环境复杂、影响因素多等特点,迫切需要建筑经营管理人员切实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补充、更新、拓展知识,增强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实现建筑业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的转变,使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尤为迫切。

实质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更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其一,从国际范围看,这是继学术教育(“第一张教育通行证”)、职业教育(“第二张教育通行证”)之后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中指出,当前,学位等于工资这个公式不再成立,人们希望高校毕业生应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仅仅只是求职者[3]。其二,从国家层面看,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创新型国家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必然呈现出一种全面创新与艰苦创业的过程。其三,从市场要求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提出则有着更为直接的原因。我国自2002年以后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日益增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驱动着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

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和技术职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道德素养,更重要的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与积极开拓的能力,根本上要具备获得“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的能力[3]。与应用型人才相比,创新创业人才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自身特点:第一,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较好的开拓技能。第二,创新创业人才具备极强的艰苦环境适应生存能力。第三,创新创业人才是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的创造者。第四,创新创业人才从个体上来讲,提倡独立思考、弘扬个性、营造创新型文化,允许失败、允许探索、允许试错、允许纠错。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带来的就业结构改变、传统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的深入反思和改革,从而积极应对新挑战的集中体现。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障碍,诸如: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方面存在的误区,创新创业理念还需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备,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现实需要,“双师型”教师匮乏等等。但更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新建本科院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最基本、最现实的障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探索搭建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坚实的条件保证,则是摆在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综合平台建设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综合平台是指为了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统筹课堂教学与实训实践环节,统筹校内校外资源所构建的交叉、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徐州市政府依托徐州工程学院成立徐州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此举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同时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综合平台。在实际运行当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拥有创新创业综合平台的重要意义。

综合平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综合平台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教学的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综合平台是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的优质资源,在人、财、物三方面的投入大,特别是实训中心、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基地、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平台,具有设施先进、工程实训作用明显、科研水平高、学术和实践氛围浓厚等显著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良好的实践实训环境平台提高工程实训水平,如何实现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发挥平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重点研究的方向。

综合平台是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平台聚集、培养和锻炼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平台承担的科研转化项目为创新创业教学提供了重要经费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平台对于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综合平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利用综合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强化动手实践能力;三是利用综合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实训实践基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综合平台是凝练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可依托综合平台搭建的良好环境,强化各类平台的自身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水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独有的禀赋和特色,增强人才的竞争实力。

总之,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对于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乃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尤其重要。

三、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渐形成了综合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即按照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校实际,突出抓好三个环节(教育、管理、服务)、四个阶段(孵化阶段、培养阶段、实战阶段、深化阶段),推进综合平台建设,基本形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取得了初步成效[4]。

1. 依托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搭建“意识培养平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观念

“第三张教育通行证”提出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与成功的企业家的理念,标志着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种全新人才观、质量观、就业观的诞生,但是这种理念还未完全深入到新建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还未深入到大学生心中。为此,我们结合实际,针对土木行业的艰苦性特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走访“社区服务教育基地”以及工程施工现场,与建筑工人、社区工作者、部队官兵等深入交流沟通,增强了学生对于就业难、创业更艰苦的认知,树立职业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亲身体验吃苦奉献、艰苦创业精神魅力,从而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在大学阶段努力学习。

2. 依托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构建“专业巩固平台”,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基础

拥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5]。依托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引导、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创新应用能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拓宽,是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拿到的“第一张教育通行证”,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迈过的“第一道门槛”。我们积极支持、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研活动和专业学科竞赛,强化学生在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二次创新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在专业设计、知识转化、团队合作、职业行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基础。

3.依托实习实训基地,构建“能力训练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水平

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仅能够就业,而且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这就需要有很强的能力水平作为支撑和保障。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建立人力资源共享基地甚为关键。我们积极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能力实训平台。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能力实训平台划分为项目、课程实训平台。项目实训平台将项目管理过程全部纳入教学过程,实现了对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全程介入。教师通过平台,进行个性化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实现了对案例教学过程的管理。

4.依托人文素质培养基地,构建“素质拓展平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应对各种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在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构建素质拓展体系,在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拓展工程”和“心理素质拓展工程”,将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材、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在第二课堂方面,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鼓励学生有计划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同步提高。

5.依托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应用实战平台”,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职业准备

具备实战应用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重要而突出的特点,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特色,更是能否办好特色鲜明的地方院校的关键。我们鼓励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提高自身工程能力,同时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安排学生进入施工现场、通过顶岗实训,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增长创业才干。

6. 依托科普示范和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构建 “特色强化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竞争优势

创新创业型人才直接面对的是市场需求,需要具有错位竞争的“特色”优势。在徐州市地震局、地震学会支持和指导下,我们成立了徐州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及防震减灾志愿者站,针对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城市需要,组织广大师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防震减灾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在省、市建设主管部门支持下,成立建设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学生毕业前经过上岗培训,获得建设主管部门颁发证书,具备毕业即上岗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肯定。特别是对本地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推动了建设行业的发展。

四、结论

综合平台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其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保障和措施支持,依赖于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平台的保障、评价体系健全和完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变教育观念、准确科学定位、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建立综合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十分关键。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质量观。要坚持应用性和差异性原则,突破传统的“标准件”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鼓励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成才之路[6] 。第二,要科学、准确定位,突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的区域性特色,特别对于土木工程教育来说,更要突出行业性特色,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土木行业领域。第三,要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建设,积极构建以激励为导向的保障体系,制定一系列平台管理制度等,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设置专项创新创业基金,大力推行个性化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创造条件,确保综合平台的有效运行。第四,要积极面对市场,把市场检验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的检验标准[7]。

参考文献

[1] 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86-87.

[2] 赵惠珍,程飞.数字[J].中华建设,2009(11):96-97.

[3] 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5):59-62.

[4] 姜惠,殷惠光.土建类人才创新与就业能力培养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9(1):122-123.

[5] 朱韶平.虚拟实验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6):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