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突发事件的思路和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决突发事件的思路和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解决突发事件的思路和办法

篇1

关键词:突发事件;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79-01

作为一个企业,能否将各种突发事件处理得当,充分地展现出了企业的公关能力的强弱,也会对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如何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处理好企业面临的突发事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思想足够重视

只有从思想上重视突发事件,制定预案以及定期的演练才能够引起企业自身的重视。对于企业来说,很多时候都认为发生的事情较小,还达不到需要重视的程度,认为其不会对企业带来多大影响。但企业却不知道,不管多小的事情,经过累积就会变成大事,大事最终变得无法收拾,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最终影响到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所以,作为企业需要从思想上重视突发事件,不因事情的微小就选择忽略,尽快找到解决办法,将小事化了,进一步消除其对企业的危害。

二、行动雷厉风行

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为了确保企业稳定性,就需要相关人员最快做出决断,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准确的反应,才能够将突发事件中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如果置之不理,任由事件无阻拦的发展下去,势必会错过最佳的解决时机,最终导致损失无法挽回。

三、态度保持诚意

对于个别出现在企业并且影响到了员工、用户、社会以及威胁到员工和用户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作为企业的引导者,需要以最诚恳的态度代表公司承担应负之责,而不是一力推脱,否则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例如:2010年5月24日,售价上千元、用于养生保健的“天然紫砂煲”竟然是由普通泥土与化学物质混合而成。事发后,美的立即在各大媒体道歉声明,称“天然紫砂内胆”属宣传不实。全国各地紫砂煲旋即下架,并接受顾客无条件退货。然而,历经近一月的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紫砂门”事件,权威部门终于做出结论:专家认定紫砂安全无毒。此事件,美的并未推脱,而是主动承担错误,无论是处理还是态度,都无可挑剔。所以,诚恳的态度能够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

四、语言谨慎客观

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企业相关人员能够站出来是一件好事,但是部分企业在澄清时,由于言辞过激,往往会导致适得其反。为了企业的和谐发展,其一,分析并阐述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如果是因为企业的控制、实施不当,则需要用鲜明的语言表明企业愿意承担一切损失;其二,如果事件发生的责任不在于企业,那就需要采取谨慎而客观的语言将事情阐述清楚,不能带有主观色彩,要考虑到受害者的感受,更不应当为了自己利益的保障而言辞过激,最终导致广大媒体和群众的反感。

五、方案考虑得当

一旦企业遇到突发事件,不论是否由企业承担主要责任,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恰当的应急方案。必须正视事件,而不是存侥幸心理,刻意地回避事件。而在确定方案上,则需要全面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部分特殊点,从而制订出合理方案。对于方案道路的选取,方案的形成需要有整体性的思路,要考虑到事件发生对于企业内部员工、受害者、新闻媒体、上级主管部门、业务往来单位、消费者及其团体及企业所在社区居民的影响,然后给涉及各方制定出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如果因考虑不周全,导致个别方出现不满情绪,并且因这种不满影响到企业形象,损害企业的声誉,这样一个不良环境会使得企业的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确定解决方案时要考虑到经济、声誉、精神等各方面,使企业能妥善解决已发生的事件,尽量降低由于方案失策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好能借助于事件的完美处理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推进企业发展。

六、执行认真落实

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后,能够按照周全的方案一步步落实,这对于企业来说也相当重要。而方案需要的不是空文,需要的是落实。作为事件的主要负责人,需要按照方案认真执行,让当事人明确地感受到企业在各方面的努力挽回以及对待事件的诚恳态度,企业是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得到维护,以最完美的方案妥善地消除企业与当事人之间的误会。同时,在选定突发事件负责人的时候,需要选择具有责任心、业务熟悉、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人才,力求按照方案认真、全面地执行。

总之,笔者认为企业只有做到以上六方面,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才能够按照企业计划的路线进行妥善的处理与解决,才能够促进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地发展,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转变为提升企业形象的“有利武器”。

作者单位:陕西宝鸡宝钛集团保卫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86-02

突发事件,也称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特指与高校学生直接相关的突发事件。[1]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上海外滩爆发踩踏事件,导致多名在校大学生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在惋惜这些宝贵生命之余,我不禁思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变幻莫测的突发事件,才能将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减到最小。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无论身在何地在忙什么,每位高校辅导员都会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和情感使然。那么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掌握哪些策略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一、突发事件的特点

2008年11月14日发生的上海商学院4名女生避火跳楼事件,2013年4月1日发生的复旦投毒事件等,都引起全国性的轰动,也引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这些突发事件呈现以下共同特点:突发性,无法事先预测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无征兆无规律;处理迫切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和判断,并尽快处理;危害严重性,事件可能带来多方面的后果和影响,造成学生的恐慌和心理阴影,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不可控性,因为通讯方式的便捷和自媒体的普及,事件在学生群体中传播速度极快,且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误传。

二、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很多高校对辅导员提出“三同”工作模式,即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且其手机要每周7天24小时开机。在这种工作模式下,辅导员与学生打成一片,仿佛学生中的一分子。他们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人群十分了解,且在学生中的信任度高,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从学生那里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使突l事件的解决更加顺畅、高效。教育部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14年3月27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均对高校辅导员定性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中,《能力标准》对工作年限为1-3年的初级辅导员、工作年限为4-8年的中级辅导员、工作年限为8年以上的高级辅导员应对危机事件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都有明确标准。可见辅导员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责任重大;能否及时、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验。辅导员在突发事件未发生时要做好预防工作,发生时要做好处理应对工作,发生后要做好善后总结工作。[2]

三、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必备能力

处理突发事件时,高校辅导员应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角色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法办事,以学生为本,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和学校的稳定,将事件的影响减到最小。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具备以下5种能力,才能符合《能力标准》的要求。

(一)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力

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力,是高校辅导员通过思想引领、道德感染和行为示范等方式,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的榜样力量与集体影响。辅导员的人格影响力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只有对学生尽心尽责,做到“爱心、关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兼备,才能形成一定的人格影响力。凭借自己的人格影响力,辅导员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得到信息,及时做好预防;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可以从学生那里搜集准确的“情报”,更快更好地处理事件,有效地执行学校的决策。

(二)对事件的准确判断力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辅导员需要快速对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缘由是什么,事件涉及哪些学生,事件的最佳应对方案是什么,可以寻求哪些帮助,事件可能造成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都是辅导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准确判断能帮助辅导员尽快处理问题,避免因事件的多变性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始终处在工作的一线,除了需要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外,还需要与各部门协调配合及向分管领导汇报请示工作,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四)依法办事的能力

高校辅导员需要熟悉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对待突发事件能依法办事。辅导员应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本校依法制定的学生管理办法等相关内容。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收集与掌握必要的证据,明确责任,客观公正、及时妥善地处理好有关问题,维护学校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自我情绪的控制力

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费心费力,有时处理周期长,给人造成的压力大。在一线处理事件的高校辅导员需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所以,良好的心态十分重要,辅导员面对压力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情绪调控力,才能保证不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慌乱出错,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不正确的言行。[3]

四、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

除必备能力外,高校辅导员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方法,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应对策略。

(一)做好事先预防工作

为了尽量避免学生可能遇到的危险,高校辅导员需要事先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在节假日,告知学生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地方,避开密集人群。可以以往发生的事件为例,向学生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发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队伍建立安全稳定网络,定期开展安全意识宣传活动,使这个网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与辅导员、学院及学校一起应对。建议学生家长保存自家孩子的室友或好朋友的手机号,以便尽快找到学生。

高校辅导员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掌握每位学生的最新动态。对于性格内向、情绪低落、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父母离异等特殊情况的学生要密切关注。同时,由于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辅导员需要对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准备好应对预案。什么类型的突发事件应该怎样应对,辅导员需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好。

(二)事后妥善处理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情绪的安抚十分重要。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虚实难辨。为了避免突发事件在学生群体中引发骚乱和恐慌,特别是一些不真实的说法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真实情况以官方的形式告知学生,力争缩短突发事件的影响时段。必要时高校辅导员要对有需要的学生做好心理健康疏导,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三)总结经验

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辅导员要通过工作会议、文字记录等方式总结经验,分析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正确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经验能对应对预案加以完善,为以后处理类似的事件提供参考,提升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加强理论学习

高校辅导员要想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要主动学习并掌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相关规定、危机事件应对与管控的相关知识,以及公共危机管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相关理论等。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开展工作。[4]

五、结语

高校辅导员是突发事件处理的关键人物。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突l事件应对能力,事件处理将变得异常艰难,既会错过黄金应对时间,也难以控制事件的发展态势。故高校辅导员应在忙于事务性工作之余提高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相关策略,不断提升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且突发事件的诱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辅导员唯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科学有效应对。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冬福.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2] 潘浩.学生突发事件中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新西部(理论版),2014(19).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突发事件,处理技巧

突发事件(emergency)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是指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一些事先不曾预料的, 完全处于教师教学计划之外特殊问题(主要是指学生一方而言),打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们的思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对于英语学科而言,因为缺少自然的习得环境,再加上到中学后,教师们都是按照中、高考的要求教学,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英语课堂教学刻板、枯燥,致使很多学生到中学后对英语的兴趣很快降低,成绩不理想,既而厌学英语,课堂上不认真学习,常常会做出一些令教师意料不到的事情来。对这些发生在英语课堂的突发事件,特别是那些由学生制造的突发事件的处理,往往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它关系着能否有效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焦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掌握必要的处置课堂突发事件的技巧就成为每个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下面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处置英语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这“三熟”,即要熟悉教材、熟悉教法,熟悉学生。

熟悉教材、熟悉教法就是在上课前做到胸有成竹处理好一切知识上的问题,决不能在课堂上出现知识性错误。另外教师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设计得简单、易懂,让学生能够及时跟上教师的步伐。

但是,年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讲课时偶尔出现失误是难免的。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冷静和真诚。例如,有一次组里的一位年轻教师下课后很生气的说,今天被一个学生气着了。原来,在她讲课的时候,一个学生直接站起来说,“老师,这个词用错了!”她当时就觉得大脑一片空白,僵在了讲台上。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如果当时自己意识到了错误,大方的改过来,并当众表扬这名同学习认真,基础扎实。这样一方面化解了危机,另一方面表明教师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如若明知错误,还要死要面子,为自己狡辩,甚至训斥学生,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专业素养不够,而且以后对教师失去信任。如果自己也拿不准,不妨告诉学生,自己下去在核实一下。事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予答复,并给予表扬。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的道理。

熟悉学生就是要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熟悉学生的个性品质。这样教师就能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火眼金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准确地进行判断,及时地处理,尤其是班里常出问题的学生。并在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后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转移到学习中来。

第二,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降低突发事件的出现率。

教师要做到不把不良情绪带进教室。马卡连柯就曾说过: “ 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如教学过程中班级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教师要学会调节自己和学生的不良情绪,并且把他们化解。

例如教师在讲课时发现有学生在睡觉。如教师认为自己讲课而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火冒三丈的话,将学生训斥一顿,既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又影响到整个班级。有一次一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睡着了。这个时候我停下来,看着睡觉的同学说,我知道咱门班级谁学习最努力了。这是同学都在猜想谁最努力。我接着说----某某同学晚上太用功了。同学都笑了,而他的同桌把它也推醒了,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第三 教师应该充分理解,信任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教师在遇到学生在课上说出不恰当的话或做出或一些异常的举动时,要冷静,相信学生不是故意捣乱,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要有爱心和耐心“ 多用情,少用气 ” 。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可能说得人跳。 ” 即使有学生犯错误,教师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捣乱,更不要动不动发脾气,和学生发生正面的冲突。采取简单化地呵斥、赶出教室之类的处理办法。运用暴力可以解决,

最近,我们学到Deadly disease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经历过的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及感受时,一个学生说,自己人生中的中大事件就是结婚,生孩子,找工作。一位刚参加工作且还没有结婚的年轻女教师就感觉学生是在故意起哄。在我的课上,也有学生这样说。我考虑学生这样说一则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所谓“成家立业”嘛;其次也有可能是基础较差没有听清楚。所以,我说,你说的很对,这几件事确实是我们人生中的大事,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我们经历过的,重大的且令我们难忘的事。

第四 能在课上解决的问题不拖到课下

对于个别人的问题,在没有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神、表情、动作手势等向他做出暗示,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它的无声处理方法。

如有的学生在上课时看课外书,除了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以外,也可以叫其站起来朗读一段或会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制止。当然也可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有意识地到他身边一站,一般如果不是那种“铁杆式”不是经常看书的学生,只是偶犯,不要轻易的没收学生的书或当众销毁书,可以课下对它的书进行质的检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第五 不易在课上处理的问题,放到课下处理。

这是处理课堂问题最好的方法之一。如教师正在讲课,突然一位迟到学生在外面喊报告,这时应该让学生先进教室,不问原因,继续讲课,待下课后,再单独了解情况,再进行处理,进行教育。这样做既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沟通了师生的感情,没有影响其它学生。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这才体现教师的真功夫。

总之,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综的原则是要有爱心和耐心,“ 多用情,少用气 ” 。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可能说得人跳。 ” 即使有学生犯错误,教师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捣乱,更不要动不动发脾气,和学生发生正面的冲突。采取简单化地呵斥、赶出教室之类的处理办法。运用暴力可以解决, 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好像也有效,但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的影响很大,暴力的结果往往导致的是学生个性的扭曲,对立情绪的加剧。因而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保证教与学始终在师生的最佳情绪与最佳状态中进行,达到教学效果的高的境界,就必须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好自己的教育机智,运用一定的策略,艺术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 司马军辉; 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1年02期

篇4

IT部门经理对IT技术的各个领域钻研得比较深,对项目功能的界定也比较清晰,但当IT系统越来越复杂,管理也复杂的时候,他们就可能会遇到某些极端现象。比如,IT运维部门可能会面对不同部门表现出来的相同问题,部门间的交流成为难题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业界提出了向流程化管理转变的要求。

流程化管理的特点

怎样做出流程化管理?国外研究机构对此做了大量探索。19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首倡的研究成果,英国人首先提出来不再把IT作为技术管理,而是IT服务管理的思路和做法。

IT服务管理不同于以往单纯的IT技术管理,它更强调3个特点。

首先是面向客户做管理。以前的IT运维管理强调面向技术结构或系统,而现在IT部门都是给客户提供服务,要围绕客户做管理。因此,管理要求变化必然会带来管理方式的调整。

其次是管理流程。依据经验,在个别情况下IT部门可能会说“这不是我们小组的事,不是我们部门的事”,但现在要看流程是否有了清晰的界定,流程会告诉IT部门该怎么做――打破所谓的部门、小组和职能的划分,靠流程来更清晰地界定在客户要求里,“我在流程中是什么样的角色,我该做什么样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流程化管理可能向业界提供一个突破原有条块结构的选择。

最后,流程化管理强调成本量化服务。IT部门的工作到底在哪些方面作出了多少付出,得到了多少回报,这些工作需要有一个基数。IT部门经理首先要搞清楚每项工作流程的工作量是多少,需要在哪些方面付出多大投入,成本的结构怎么样,这样,业务方面体现的价值才能够有所衡量。

管理学中有句话说:没有办法变化就没有办法衡量,没有办法衡量就没有办法管理。所以,流程化的管理方式又给我们提供了以后衡量IT管理的技术。

上述3个特点是不同于原来IT部门的技术管理方式,这种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想法提出之后,在全球1万多家企业得到了广泛采用和推荐,证明效果不错。

不要让IT部门最不信息化

在这样的管理环境里,强调3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首先是人。人的因素既包括个人技能如何、人员的岗位设置是否合适,其角色和职责是否明确。另外,作为一组人或一个部门的人,他们是否被合理地组织在一起,是否能合理地进行了分工和界定。所以,从这些因素可以看出,人的因素不光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组织的问题。

其次是技术问题。技术是很好的实践手段,是流程实行高效率,保障IT部门高效管理的有利条件。在很多企业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IT部门天天在帮别的部门或整个公司搞信息化,最后回头一看,这个企业里管理信息化做得最差的恰恰是IT部门。所有的管理流程还是原始的纸填手写。

千万不要让这种悲哀成为我们的现实。不要把别人都搞成信息化,自己却没有信息化。

第三是流程。流程是让人和技术怎样结合,更好地发挥潜能的方式。它是一种合理组织的方式。但是流程化该怎么走,有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其实是有的,并且国外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流程在实践中做了大量的验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拿这些流程来用,然后提高我们管理的效率。典型的流程管理就是ITIL(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IT组织/公司/部门的一个通用性管理指导国际原则。在这样一个国际准则里,它提供了一套比较好的IT部门流程化管理方式,基本上涵盖了IT部门所要做的主要运维工作。

事件和问题管理差异化

日常的运维管理要涉及这样几个流程:突发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合管理和分发/管理。这5个流程组成了英国政府的研究成果,英国人认为这是做IT流程运维工作的必备基础,在IT流程管理里一定要体现出来。

在这里需要首先对“突发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作概念区分。在英国人的总结里,前者是指造成了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非标准服务。它的具体表现可能是某个机器不能使用,或某个软件不正常,而这种情况在国内往往被认为是问题。

对于上述情况,我们更多说是的一种现象,是一种故障的表象,它在ITIL里被定义为事件或突发事件。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故障处理在ITIL里往往被定义为“事件处理”。

而“问题管理”则是指怎样通过表象,经过具体工作找到可能故障的根源。所以,问题管理流程是发现、查找根本原因的过程。它是指等我把事件处理完了,或者找到根本原因后,避免它再度发生,那这种就叫问题管理的过程。

篇5

关键词:政府危机管理;公共政策;制度

春节前,一场近半个世纪以来罕见的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中南部地区,不仅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也暴露出政府部门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考验了中国政府处理危机的执政能力。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已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威望和效率,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一、政府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概述

(一)政府危机管理。“政府危机管理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针对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组织相关力量在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解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1]危机管理不仅强调对危机反应的管理,还包括对事前预防和事后恢复的管理。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是针对潜在的或当前的危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

(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它是为解决某一具体政策问题而制定的,必须付诸实施。

(三)政府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决策者以一定的理论原理和价值观念为指导,对已确认的政策问题进行科学策划、统筹安排、做出对策,使其转化为行为规范的过程。政府危机管理是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它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及其良好绩效,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有效处理危机。

二、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早在2003年SARS之后,中国就在加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各级政府制定了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明确我国要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这次雪灾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目前我国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在面对复合性突发事件时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

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预警预防、应急反应、评估恢复三个阶段的机制,其中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两项最基本的制度。目前,我国没有建立专门的预警机制和预测机制,不能将危机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各级政府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与日常管理中,危机的信息预警能力不足,以致政府处理危机事件时比较被动。另外,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也不能完全适应危机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应急反应迟缓,跨部门协调动员机制不顺畅。在各级政府之间应急管理职责的划分、应急响应过程中条块部门的衔接配合等方面,还缺乏统一明确的界定、尚未完全形成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的分级响应体制。

(二)政府危机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危机爆发时,一般是针对特定危机,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机构。这种临时性机构不能对危机准确预测和预警,加之缺乏政府危机管理专业人员以及缺乏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经验,严重影响了危机的处理效率。此次发生在南方各省的自然灾害表明,我国现行的以部门为龙头的突发事件应对组织机制存在很大问题,各级政府下属的应急办公室只是一种协调性机构,还不能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还存在以部门职能为中心的部门主义倾向,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

(三)应急预案缺乏情报学支撑

应急预案应该是情报学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应急体系的建立和运作,可以视为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和情报分析系统,缺乏情报学基础就会导致信息不畅,难以作出科学的决策。此次雪灾也暴露出在处理公共危机时信息不畅,部门和地方应急机制不够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1月25日京珠高速公路之所以出现严重大堵车,与各方通车信息混乱有关,致使许多不知情的车辆进入湖南后无法出去。

(四)政府和公众危机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人们的安全观一直固守传统的国防和外交安全,而忽略了经济、生态、信息、文化和公众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问题。政府部门对全社会防范风险和应急管理处置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不够,社会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主动参与程度都十分薄弱。早在全国降雪的初期,1月份时,有些地方还在赞叹瑞雪兆丰年,没能对大雪成灾有预期,更没有将雪灾与全国春运结合在一起全盘考虑,加之五个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应急专项预案中,并不包括雪灾,所以导致了这一复杂性的全国性灾难。

(五)政府危机管理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对危机的来临做好科研、组织、人力、物力、信息等各方面的准备,在公共管理服务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应对危机事件的公共财政支出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在危机出现时,各级政府不得不临时集中各类资源,临时研究。

三、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

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危机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却可以管理控制,以减少危机的发生数量,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危机多发期,政府要加强危机管理就必须对其全过程实施控制管理,在危机预警预防阶段、应急反应阶段、评估恢复阶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危机管理系统。

(一)预警预防阶段

从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来看,危机预防比危机处理更重要。加强危机的预警和预防,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危机的发生,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治机制。各级政府必须将危机管理寓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建立完善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危机预警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快捷、通畅、及时、准确的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建立统一的危机处理指挥机构和协调机制。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大部委制改革”的思路,很适合改革现行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制的要求。可考虑设立集中统一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具有大部委性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或者“应急部”),设立常设性、专门性的危机预警部门,对危机事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制定长期危机管理计划,加强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

3.建立危机管理教育、培训系统。政府、学者、科研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为危机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要加强对政府官员的危机教育和危机处理培训以演练,增强干部危机管理的能力。此外,政府还应通过社区、学校等机构加强对公众的反危机宣传和训练,普及有关危机知识,提高民众应对危机的能力。

4.加大政府危机管理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公共风险来决定财政支出,合理地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专款专用,确保应对复杂危机事件的正常运转。

(二)应急反应阶段

危机出现后,政府运用所有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危机的发展和升级,迅速解决危机,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

1.迅速启动应急反应机制。政府应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多方面非常态管理措施,积极查找危机产生的根源,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及时化解危机。“在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控是迅速控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证。”

2.及时公正地信息。正确引导媒体进行公正的报道,将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公众披露,避免社会的恐慌,稳定公众的信心。要建立公共危机沟通机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召开例行的新闻会,公布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告知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注意事项。

3.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参与作用。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参与、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充当志愿者参与,将对危机事件应急救助起到重要作用。

(三)评估恢复阶段

危机消除后,各级政府应认真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科学地评估各种应对危机的预案和危机处理措施,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1.重塑政府形象。当人们度过危机后,政府应做好危机后的沟通工作,向公众承诺今后的措施,表达政府的诚意,安抚公众的恐慌心理,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2.强化责任追究。在应对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官员承担与职权相应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制度。当政府公务人员不能履行或背弃责任时,必须受到相应的行政惩处。

3.建立评估机制。政府应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危机评估小组,进行有关方面的技术鉴定、事故分析和财产损失等方面的评估工作。对危机处理全过程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以后危机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面对错综复杂、难以避免的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作为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公共安全责任者角色的各级政府,必须制定出最有效的公共政策,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的努力化解各种危机,保障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维平.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2]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84.

[3]林爽.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8).

[4]鄢龙珠.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05,(6).

篇6

关键词:案例分析;职业中学;专业教学

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熟悉和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从事餐饮、客房、导游等具体行业。而我国的旅游业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由中专、职高等学校培养的,这就需要旅游教育事业的大力配合,努力完善餐旅专业课教学,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餐旅专业课的教学与基础文化课的教学是有一定差别的,除了常规的理论知识外,我们更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因此,我们安排了大量的实践课,学生在实践课上的表现通常也比较活跃,教学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但单调而枯燥的理论却会使学生产生不耐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那么,怎样才能生动地上好理论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呢?

实践证明:巧妙地运用案例分析,可以使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分析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将某些发生过的或常见的事例作为典型,通过对某一具体事件的仔细分析,得出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案例分析提高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知道,“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单向的讲授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而案例分析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一味地把自己当作权威和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而要善于转变自己的角色,学会当听众,让学生有更多“说”的机会,激发他们独立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一:陈女士到餐厅用餐,刚就座,粗心的服务员就把汤洒落在她的新毛衣上,陈女士非常生气。如果你是餐厅主管,怎么处理?

当学生看到案例后,马上会想到先向客人道歉,但下一步怎么办?这需要进一步思考。这时,如果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或赶进度而直接公布答案,就等于剥夺了学生自己思考的权利,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养成“拿来”的坏习惯。当然,适当的提醒还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如,“寻求其他部门的帮助”,他们自然就想到了客房部。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和其他学生则站在听众的角度,对方案提出疑问,让他解释。遇到不同观点,也可当堂进行辩论。

整个案例分析过程,教师只需对时间和环节进行控制,放手让学生来掌握具体的细节,而不要让学生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路线去走。要把主动权和支配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发言,愉快地接受并完成任务。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并逐步锻炼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理论知识

餐旅专业的理论课对实践课起到了指导作用,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已不再被学生接受,只有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渴求,才能使知识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二:王先生在国际酒店预订了一间标准间,等他如期到达时,前台服务员却告诉他酒店已经“客满”。王先生非常恼怒,就找大堂经理投诉。如果你是大堂经理,该如何处理这起投诉?

学生拿到这个案例后,首先,判断是谁的过错。那么他必须对照客房预订的相关程序和规定,找出造成“客满”的原因,并判断饭店是否该为客人保留客房。其次,他要想办法让客人平静下来,并妥善处理,让酒店和客人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保障。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熟悉投诉的处理程序和相关技巧。

以上涉及的理论知识,既抽象又繁琐,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是很难记住的,而且等到要用的时候,可能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而利用案例分析来学习、巩固理论知识是非常好的办法。因为,无论学生认为该案例中过错方是谁,应该怎样处理,他都必须仔细寻找相应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就会有目的地主动去寻求理论知识,并结合本案例,将单调的文字与生动的情节相结合,进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不同于数学题目,它的正确答案通常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或考虑问题的思路不同,得出的解决方法就会有所差别,而我们寻求的是最完善的解决方案。所以,几乎所有的案例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一步一步地推理,最终得出理想的解决方法。

案例三:饭店的老客户李先生今日住宿期满,到前台结账,但服务员在查房时发现客房内少了一个水晶烟灰缸。据服务员反映,李先生很喜欢这个烟灰缸,曾打听在哪里能买到。当被告知市场上买不到时,李先生很失望。请分析案例,并给出解决方案。

不到一分钟,学生就下了结论:为保障饭店利益不受损害,让客人赔偿。但这样武断地处理,无疑会引起客人的不满。两分钟后,又一个方案产生了:反正李先生是老客户了,就别和他计较了,让他结账离开算了。但这不但增加了饭店的成本,也不利于饭店今后的日常管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维护了饭店的利益,又不失客人的面子呢?在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同的假设,组织了相对严密的推理,最终他们是这么处理的――第一步判断:李先生拿了烟灰缸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二步处理:在没有服务员陪同的情况下,请李先生回客房检查一遍,并婉转地解释“可能是服务员没有找到,但若真丢失了,按照饭店规定是要赔偿的”。这个解决方案应该说考虑得就比较全面了。

所以,要多提供给学生案例分析的机会,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假设、推理,来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这样,不仅逐步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使教与学的过程进一步完善起来。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我们知道,在餐旅服务中,经常会有意外事件发生,如果在校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经过锻炼,遇到问题时很可能会手足无措。而作为教师,如果不加重视,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就会像“听书”一样,不以为然,无法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典型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完成教学目标。

有一次,我给学生放了这样一段录像:餐厅内有很多客人正在用餐,秩序井然。忽然,停电了,餐厅内顿时一片漆黑,客人开始发出各种抱怨声。放到这里,我停下来问学生该如何应付这一突发事件。学生觉得很棘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因为,这不同于其他案例,对处理速度的要求极高。如果解决得稍慢一点,餐厅内肯定会一片混乱,可能会造成伤害事故,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学生的表情都很紧张。终于有学生发言了:“先向客人说明是突然停电,请求客人原谅,并表示饭店会在五分钟内用备用发电设备把电送上来。为了安全起见,请客人不要离开座位。”虽然这个方案有漏洞,时间上也慢了许多,但竟然赢得了掌声。当我询问学生有无其他方案时,学生都低下了头。

我知道,他们很少遇到这类突发事件,一时反应不过来也是很正常的。因此,我没有继续追问,而是让他们先看一下书上处理突发事件的注意事项,然后继续放录像――画面由暗到亮,餐厅内安静了下来。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服务员用餐车推出了一个个小烛台,放在客人桌上。餐厅经理说:“感谢各位今晚到本餐厅用餐,今天是餐厅的幸运日,今晚在此用餐的客人可享受八八折优惠。”此举得到了客人的赞许,大家继续愉快地用餐。而事实上,这只是经理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不动声色地把停电的尴尬转化成了意外惊喜,避免了额外的经济损失。

放完视频后,我提醒学生:当我们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出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后来,经过多次的练习,学生思考的时间缩短了,发言的人数也渐渐多了,提出的方案也更具可行性了。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吃透教材,精心地安排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还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各类突发事件中,使原本乏味的理论课变得充实起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案例分析,既解决了理论课枯燥乏味的老大难问题,又便于指导学生从现象看本质,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贯穿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学生今后立足社会,服务于我国旅游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004-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并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1存在问题

总理在谈到我国政府处理SARS危机时说过,中国曾在三个方面存在不足:准备不足、经验不足、某些地方措施不力。笔者认为,这三点不足说明了管理部门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经验及能力相对较弱。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严重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突发性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另外,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难以适应医疗救治体系的基本需求。在应对突发事件上,医务人员接受培训少、技术水平落后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有关疾病防范知识的普及工作至关重要,而我国对大众防疫知识宣传教育不够,公众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常识,甚至很多卫生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达不到应对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的需要,所以普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常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早发现、控制至关重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管理部门易出现思想松懈、相关应急措施难以落实。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方面已出台的法律只针对常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要求,对新出现、危害性较大、影响面广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则缺少相关规定,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危机的防治效果。医疗卫生体系在构建时,预防机制、处理能力以及队伍建设上,距离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危机管理理论学家罗森塔尔指出:突发事件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2]。

2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危害性及严重性,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如不能有效应对,及时处理,往往诱发危机。作为医疗机构,在做好医疗救治的同时,要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控制、预防、救治等工作。

2.1成立领导小组:医疗机构要第一时间成立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由主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后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形成一支强大而有领导力的队伍。统一组织、指挥本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完成责任范围内的应急准备工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随时对预案进行调整、完善。预案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周全、又要突出重点,还要便于操作、更要注重实用。

2.2建立应急小分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小分队,此小分队至少配备两梯队人员,以应对不时只需。医疗小分队队人员由医院机关和相关临床及医技科室人员组成,平时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立即抽调医疗队人员充实一线工作。要建立医疗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专管共享制度,如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迅速集中调配。

2.3开通绿色通道:建立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模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大批传染性或重症患者入院,为避免其他住院患者被感染,医疗机构腾空一个或几个病房,以备传染性疾病的隔离收治和管理。所谓“绿色通道”,即较大规模的病人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医师根据患者的心电图、脉搏、血氧、呼吸、血压等监测图形和数据,给予相应的救治并输送到病房。

2.4加强演练工作、完善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医疗预案并通过实践演练,是检验应急医疗工作,增强应急医疗能力,提高应急医疗水平的最有效手段。每年举行2-3次的应急救治演练,制定计划,组织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应急演习,并进行总结评估。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能做到“呼之能来,来之能战”。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药品、试剂、器械、防护设备等做好经常储备。逐步培养医护人员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准确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救援综合应急能力。

2.5加强医务人员知识培训:增强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在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的同时,注重人员基本素质的教育与提高,在应急医疗救援方面统一全员思想意识,面对突发事件,要绝对服从领导指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急诊急救知识培训及考核。对基本技能及抢救设备的操作和使用等做到人人达标,以提高院内急救技术水平。

2.6加强院内感染控制:20世纪几次较大的流感暴发流行,主要都是通过医院医务人员为中间传染源引起传播的。如SARS的爆发,表现为医院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加强防止院内的交叉感染,既是保护医务人员健康,保障医疗救治能力的需要,又是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严格落实消毒制度,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环节要定时定量进行消毒。加强人员的防护,避免人员聚集、注意疏散人流,加强室内通风。

2.7信息传递准确、媒体宣传到位: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时会出现疫情爆发流行或重大人员伤亡,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严重恐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做好应急医疗工作是稳定人心的根本所在,所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与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至关重要。确立“多渠道的、快捷的、纵横协调的信息报告制度”,依法采取逐级报告与直接报告相结合的办法。应急医疗工作要增强透明度,通过媒体让公众和社会知道所发生的一切。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毕竟不同与一般事务,有些事件具有特殊性,对此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把握分寸,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注意选择时机和方式方法,已达到预期目的和最佳效果。

3结论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指出,卫生部根据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需要,要求各级卫生部门精心组织,建设好覆盖全国、纵向贯通、横向相连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立统一、高效、快捷、准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伴随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已然走上了社会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以全球化的思路和视野,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卫生和社会危机管理等领域中的先进经验和有益举措,充分提高我国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一、基本原则

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各级政府财力、物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应急队伍组织体系和联动机制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应急队伍体系。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底,基本建成市、县(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市、区、开发区)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市级各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到2011年底,全面建成市、县(市、区、开发区)、镇(街道)三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市、县(市、区、开发区)两级各重点领域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在全市基本建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队伍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三、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的任务及要求

(一)市、县(市、区、开发区)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分别由市、县(市、区、开发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组建。市政府以市公安消防队伍为骨干,以公安特警、交巡警、武警、预备役部队及市级各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为基本力量,组建“市应急救援支队”,负责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基地设在市消防支队,支队长由市公安局分管负责人担任,市消防支队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以辖区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或确定“一专多能”的“××县(市、区、开发区)应急救援大队”,大队长由公安部门分管负责人担任。市、县(市、区、开发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所属人民政府(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除承担消防工作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协助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

(二)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由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组建。立足精干实用的原则,以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保安员、预备役人员、信息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为基础,组建“××镇(街道)应急救援队”,队长由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分管负责人担任。充分发挥就近优势,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开展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转移安置人员、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

四、重点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任务及要求

(一)防汛抗旱队伍。由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牵头负责,并负责市级防汛抗旱队伍的组建工作。针对我市水旱灾害常发的实际情况,组建市、县(市、区、开发区)、镇(街道)三级防汛抗旱队伍。县(市、区、开发区)、镇(街道)两级政府要组建由水利技术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村(居)民等参加的县、镇两级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要地段的村(社区),组织本地村(居)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村(社区)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防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培训演练,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

(二)卫生应急队伍。由市卫生局牵头负责,并负责市级卫生应急队伍的组建工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和特点,组建市、县(市、区、开发区)、镇(街道)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各级政府要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医疗人员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和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组织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

(三)矿山、危化品应急救援队伍。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负责,并负责市级矿山、危化品两支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工作。针对我市矿山和危化品企业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实际情况,组建市、县(市、区、开发区)两级和相关企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市、区、开发区)两级矿山、危化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依托大、中型企业组建,要充分发挥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专业技术人员优势,并组织公安消防、经信、质监、交通、环保、卫生等部门人员参加;各地化工集中区要根据实际,以公安消防和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组建危化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煤矿、非煤矿山、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应建立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应建立兼职队伍,并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参与风险隐患排查。

(四)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由市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并负责市级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工作。经信、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要结合公用事业的特点,组织辖区相关运营单位设计、施工、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分别组建市、县(市、贾汪区)两级公用事业保障应急救援队伍。其中,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协调组织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企业组建通信保障应急救援队伍;同时负责协调组织供电、发电企业等组建电力保障应急救援队伍;市城乡建设局负责协调组织供气、供热运营企业等组建城市供气供热保障应急救援队伍;市水利局负责协调组织水务公司、供水企业、污水处理企业、环境监测机构等组建城市供排水保障应急救援队伍;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组织城市公交企业等组建城市交通保障应急救援队伍。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协调组织城管执法队伍、市区道路及其设施养护单位、保洁公司、物业公司等组建市、县(市、区、开发区)市容环境保障应急队伍。市和县(市、区、开发区)两级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各负其责,必要时联合行动,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

(五)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由市农业委员会牵头负责,并负责市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工作。针对我市重大动物疫情常发的具体情况,组建市、县(市、区、开发区)两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组织辖区农业、渔业、卫生、公安、工商、检验检疫等部门管理人员、有关专家和动物防疫、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组成动物疫情应急救援队伍,承担畜禽、野生动物、水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

(六)森林消防队伍。由市农业委员会(林业局)牵头负责,并负责市级森林消防队伍的组建工作。根据我市森林分布情况,组建市、有关县(市、区、开发区)、有关镇(街道)森林消防队伍。森林防火任务重的县(市、区、开发区)、镇(街道)及林(农)场、森林风景区等,组织辖区镇、村(社区)、林(农)场干部职工,组建森林消防队伍,并与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其他森林消防力量建立联动机制。

(七)水上搜救队伍。由市交通运输局(地方海事局)牵头负责,并负责全市通航水域及骆马湖水域的水上搜救队伍的组建工作。本市行政区域内其它水域的水上搜救队伍,由属地人民政府水域主管部门负责组建。各水上搜救队伍在当地水上搜救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水上搜救活动。当船舶、设施、航空器及其人员从事水上水下作业活动,发生或可能发生人员遇险、水域污染等突发事件时,搜寻救助遇险人员,控制、减轻水域污染等危害。

(八)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由市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并负责全市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网络体系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依托现有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公安、民政、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信息员队伍的基础上,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和志愿者分布广、能报会报的优势,组建全市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网络体系。要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和重大风险隐患信息第一时间报送、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处置。各县(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镇(街道),要动员各级干部、志愿者等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参与隐患排查整改以及应急预案制订、应急处置和应急知识科普宣传。市、县(市、区、开发区)级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人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称为“××市(县、市、区、开发区)××专业应急队”。

五、应急队伍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工作考核。各级人民政府是本级应急队伍的统一领导机关,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建设方案,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市、县(市、区、开发区)两级应急管理办公室是本级应急队伍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应急救援的指令传递、情况反馈工作,具体对应急队伍实施组织、协调、监督和调用。公安、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建设、环保、水利、农林、民政、卫生、安全监管、地震、人防、气象、电力、通信、质监、海事等部门是推进本专业应急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认真履行责任,制定推进本行业(专业)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并切实抓好本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队伍体系建设、管理情况,将作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全市科学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价。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应急队伍建设、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二)抓好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要对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确定本级、镇(街道)和基层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规模。注重制度建设,明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队伍资质认定管理,保持队伍相对稳定,提高队伍应急能力。市、县(市、区、开发区)两级应急管理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应急队伍示范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综合能力。各应急队伍组建后,应明确责任人,确定通信联系方式,明确值班备勤地点、工作职责及任务,建立应急队伍人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资料。各县(市、区、开发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市相关部门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情况,报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三)强化经费保障与装备建设。各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拓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经费渠道。矿山、危化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生产企业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采用企业分担、政府适当补助的渠道解决。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应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库,按标准配置专业器械、设施、设备和安全防护装备,重点配备抢险救援特种器材设施,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严格装备管理维护制度,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状态。各企事业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装备建设,满足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市、县(市、区、开发区)应急管理办公室要研究建立大型专(特)用应急救援设备调度中心,并建立统筹调用征用机制,实现大型专(特)用应急救援设备的资源共享。

篇9

完善三级应急保障体系

应急预案概念,所谓应急预案,是指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对铁路造成的损失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此可见应急预案不是单独独立的,而是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需集合协调整体之力,统筹安排。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上下协调才能保证应急处置工作顺畅。因此。要先理顺站段、车间、工区三级的职责与作用。

站段应急处置体系划分。段层级按照应急方案统一安排,定期组织演练和演练后的讲评总结及考核等项工作。切实带动应急演练走向正规化、常态化,使得责任与压力能够逐级传递。层层落实。安全科、各业务科还应根据当前安全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和发生的典型故障情况。随时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将每次演练内容转化为职工实际处置中的有用指导,达到演练目的。

车间要发挥好中间层的作用,既要按照预案协调组织好应急处置的具体实施。也要及时做好信息报告、沟通联系等内容。全面规范车间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同时要发挥故障分析作用。定期将车间管内发生的常见设备故障分类汇总,从故障现象、故障原因、登销记程序、处置过程,到最后的试验销记,全过程做好分析记录。对薄弱环节提出补强措施,汇总梳理重点设备易发生故障,印发至工区学习参考。

工区也要梳理管内设备发生的故障类型,结合工区实际做好故障的分析记录,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举一反三抓整改,切实吸取教训,把故障教训变为宝贵经验,切实起到预防今后的作用。

信号应急处置难点及问题

缺乏故障应急处置思路,千部职工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大部分精力专注于解除当前故障问题,往往缺乏相应的变通思维,既保证设备先正常运用再后续处置问题的思路。如对于信号电缆故障的抢修,正确处理思路是先使用备用电缆导通设备电略,保证列车运行,后续再利用列车间隙采取临时要点或“天窗”方式查明问题,排除故障。既能保证铁路运输尽陕恢复畅通。又能通过后续处置在思路清晰的情况下减少后续要点影响。从而提升了运输效率。

应急处置思路不清晰。信号设备关键是联锁关系的保证,设备间存在逻辑运用关系,因此,在故障处理中,通过设备联锁逻辑关系、电路原理图和应急预案,往往能够达到快速判断出故障点的目的。对于疑难、少见故障,由于其特殊性和职工本身业务能力限制,往往会出现处置时间过长的问题,从而可能出现故障延时越长,越没有思路,最后无法真正排除故障,导致出现故障延时变长演变成事故。

应急预案制定不合理。预应急案是应急处置时的“宝典”,电务职工在处置过程中出现不按预案盲目处置,或者预案不完全导致无法通过预案判断相应故障现象时,也会出现故障应急处置推倒重来的问题。

应急器材管理混乱。对于用于故障应急处置中的器材备用以及用于应急处置中判断故障现象器材的管理不善。或伤者保管不当、携带不齐全,当该站此类型设备需更换时,无法从就近存放地点紧急调用。从而将道路交通时间成本转嫁到应急处置当中。就会出现故障延时延长。无法快速处置完毕恢复信号设备使用。

应急处置预案管理

方案再如何完善。没有运用到实际中也只是纸上谈兵。通过检查发现,目前车间、工区应急处置预案还存在印成文件,“保存”在台账资料夹中的情况。

细化制定方案。段及车间要针对段、车间多发易发突发事件、主要风险等。结合生产实际和作业特点细化应急处置方案,制定应急预案编制目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修订完善,做好预案动态管理。

完善工区应急处置资料,工区由于承担着诸多维修任务,往往容易忽视应急处置工作。车间要发挥指导作用,拿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办法。对工区各类应急处置资料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项目分明、资料清晰,将主要、关键设备的应急处置程序装订成册,至少做到每工^一册,并作为工区值班人员每日交接班资料。随时做好应急准备。

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各级干部下现场,要把车间、工区应急处置纳入检查内容。督促车间做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检查范围还应覆盖《行车设备故障记录薄》中的记录分析内容,杜绝只注重事前、事中,不管事后的情况。

信号应急处置完善对策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提供接近真实的模拟环境。通过建设职工实训基地。从而达到使新职人员应急培训和尖端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让职工参与基地设备安装,让职工在模拟施工安装的环境中,对设备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原理上完善知识体系架构,车间也要用好车间实训基地。按照演练要求。定期组织开展演练。

活用天窗时间开展实战演练。在合理安排完成生产维修任务的前提下,可利用分联锁区的天窗修,有针对的安排职工演练一些日常检修中的常见机械、电气设备故障。如将标准化作业中的关键环节、I级测试中需测试接点等设为故障点,做到在真实的站场设备环境中提高职工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心理、技术素质能力。

沙盘模拟推行演练。工区利用天窗外空余时间。组织室内外人员模拟故障发生时的实时现象,开展仿真故障演练,熟悉应急处置流程。不断完善工区层面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基础建设

加强应急备品器材管理。按照分管设备类型,配备好足够的应急器材,分类存放。对于大型器材要合理选择存放地点,尽量存放在交通便利、人员调配方便的大站或车间驻地,方便应急启动时的运输更换。车间还应建立应急备品台账记录。明确各种类型备品存放情况,各工区留档,方便随时调阅。

合理调配应急处置力量。车间可根据管内各工区人员分布、业务技能素质等情况,灵活安排应急值守地点及人员。可采取集中值守、分散出动的方式。一个值守点即可辐射周边站场工区,解决好应急处置效率和安全防护等问题。

篇10

关键词: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0-0()84-03

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条件。随着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和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区域金融风险表现出更具隐蔽性、复杂性、联动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区域金融风险一旦暴露,对区域经济稳定增长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将导致风险大面积扩散和蔓延,甚至有可能长期拖累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2003年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赋予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而实际执行中,由于缺乏良好的制度框架和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方面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本文从风险预防和危机应对的角度对构建区域金融稳定工作机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建立金融稳定综合评价体系。增强区域金融风险预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区域金融稳定评价体系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宏观经济等四个方面设计57个量化指标及12个金融稳定预警监测指标,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下层指标计算出上层指标值,最后计算得出区域金融稳定综合评价值和风险预警值。用金融稳定综合评价体系来监测区域金融风险有这样几点好处:一是可考虑根据风险指标的时间系列指标的线性分析结果,推导出各风险指标的权重,拚弃由经验法或专家打分法得出风险指标权重的基本思想,从理论基础方法上完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二是根据经济决定金融的理论,在风险指标的选择上要着重考虑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质量、结构以及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等一系列指标对区域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程度,并将其作为主要判断标准,站在经济运行的高度分析金融运行的质量。_=三是通过根据过去时间序列指标,预测近、中、远期区域金融稳定状况值及风险因素,增强了预警功能。为制定区域金融风险管理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二、建立金融机构风险诊断和纠正机制。重点关注潜在风险较高金融机构

当前区域金融风险暴露较多的机构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可考虑将地方高风险的法人金融机构作为风险诊断和纠正机制的首选对象。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提示可引起金融机构对自身风险问题的关注,从外部增加机构改善经营的压力。金融机构的风险诊断机制,其设计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风险指标的选取。其核心指标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和制度风险等5类风险指标。

第二步,确定各个指标的风险提示临界值。按照国际标准和专家的经验判断,确定每一个指标值对应的风险状态的临界值,即提示区间。以资本充足率为例,由于海南没有参加改革,资本充足率的安全临界点设为0%而不是8%,并以4%的幅度作为提示界限,即资本充足率每下降4%,其对应的风险的严重程度提高一个档次。

第三步,数据处理及风险计量。首先对评价指标风险程度进行判断,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以及得分。农村信用社风险程度的评定根据风险指标的综合得分进行评定,评定的级别划分为一级提示(轻微)、二级提示(较严重)、三级提示(严重),分别用蓝色、黄色、红色表示。风险提示机制的建立可以根据风险程度的严重与否按月或按季进行提示。

第四步,发出风险提示函的同时,另可根据风险隐患程度的高低,要求金融机构进行整改。在基层央行获取单个机构风险信息较为充分的情况下,可以逐渐将风险提示机制的覆盖范围扩展到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等各行业的金融机构。

为促使金融机构对风险诊断机制的重视,应建立整改情况通报制度和高管人员约见谈话制度等配套制度。基层央行对已发出风险提示函的金融机构。应要求其进行整改。对于多次要求其整改而整改不到位的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基层央行可对其高管人员进行约见谈话,限期整改。同时,基层央行可将风险监测评估的情况通报其行业监管部门,建议监管部门对存在风险隐患的金融机构采取行动措施,并根据其风险隐患的严重状况和性质可向其上级主管单位或地方政府进行情况通报。快速纠正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基层央行在金融机构风险隐患初发期及时化解金融风险。

三、建立金融机构风险自评估报告制度。动态掌握金融机构风险状况

为解决基层央行收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等行业监管信息的困难,增强金融稳定部门获取区域内金融机构的风险信息的能力,有必要建立金融机构风险自评估报告制度,直接从金融机构获取第一手风险管理信息。

金融机构风险自评报告制度是基于金融机构对自身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制度,其主要内容可以包括:(1)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结合监管部门现行监管指标体系,就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设计专门报表择取反映业务量和盈利能力、流动性变化的指标纳入其中,要求金融机构准确填制,对异动情况作出分析。(2)风险防范和化解。包括金融机构报告期内所发生的各类风险、突发事件。以及有关部门报告的情况、对风险和突发事件处置情况等。(3)内部风险管理和创新发展。包括法人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情况。各金融机构报告期内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变化情况,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对本机构稳健经营的影响,向客户宣传金融产品、业务及投资风险等情况。(4)金融机构检查监督和整改情况。包括报告期内金融机构接受有关管理部门和系统内的检查监督情况,如检查部门、检查频率、检查内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整改结果。(5)风险自我评估。金融机构对自身风险程度进行总体评价,对各种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队以及下阶段拟采取的对策。

四、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建立重点行业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

经济泡沫的形成与区域主导产业迅猛增长以及对短期资金的严重依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关注区域主导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及信贷融资比例等指标对防范银行风险有重大的意义。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各区域房地产业的贡献度占相当比例,对银行信贷融资的依赖度较大。为此,有必要建立房地产业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对区域房地产市场定期进行监测评估,揭示其金融风险状况。房地产业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1)房地产市场情况,包括全区域和重点城市的房地产投资情况、房地产供求、房地产价格等情况。(2)房地产开发融资结构、房地产信贷规模及信贷资产质量等房地产金融指标体系。(3)结合房地产开发商

资金来源结构、开发成本、利润以及居民家庭负债情况的专题调查,着重分析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因素以及对银行资产安全性的影响。(4)通过建立人民银行与省统计局价格监测中心、发改厅、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等政府部门的房地产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借助公开媒体,向社会进行风险提示。

五、建立重点企业定点联系机制。掌握金融风险的微观主体运行情况

当前信贷资金向大企业集中的风险日益增大。为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基层央行可选择区域内各银行贷款规模前10位的企业作为重点联系企业。并利用征信体系了解其贷款银行及贷款规模、还款情况和风险状况。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信贷主银行定期获取企业有关财务情况,并以信贷主银行为中介,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直接了解企业经营的情况,着重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1)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主营业务情况,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以及产品的创新能力。(2)企业半年和年度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和费用以及盈利情况和经营前景预测。(3)报告期企业重大经营事项,包括企业重大投资决策、主要股东股权异动、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以及重大战略决策、关联交易等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