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篇1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应对能力 提高方法

一、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法,加强小学生对突发事件认知及应对的教育

针对幼儿园及小学生学习任务较轻、好奇心较强的特点,从入校之初,学校就应以小学生为重点对象,进行突发事件的宣教。加强小学生对突发事件认知及应对的教育,组织学生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特殊的日子里提高对自身安全的重视程度,开展学习教育部《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师生了解掌握地震、火灾、洪水、台风、泥石流、雷击、暴雪、龙卷风、疫情、防化十种安全自救知识,使应急避险教育走进课堂。同时通过宣传橱窗、电子屏幕、黑板报、手抄报、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渠道,宣传《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加大宣传,营造知识守护生命的浓厚氛围。此外,结合实际,关注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细节。经常性地开展中小学安全检查及整改工作,高度重视大型集体活动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深入开展消防、防震等逃生演练活动,在学生中普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身心安全等知识,切实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开设生命教育课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学会在各种情况下有效保护自己。通过学校和家长的联合互动教育,重视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等。近几年,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生命教育相关课程,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结合地域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编选合适的安全教育读本作为地方课程必修教材。要求学生的安全教育课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将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其中包括生命教育的内容)列为必修课程,每周分别安排适当课时,统一选用省教育厅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同时,在德育管理体系中加强对学校生命教育工作的考核,要求学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班校会、纪念日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把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与利用未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家庭教育资源,开展经常性的生命教育活动。采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方法,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科研,研究生命教育规律,总结生命教育经验,提高生命教育水平。

三、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由各级政府牵头,应急协调指挥中心督导,各有关部门负责对学校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平时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比较紧张,多数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外的安全教育产生了忽视、不重视的心理,对学校安排的各项安全检查等各项工作多敷衍了事,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应引起重视,坚决杜绝此类现象。只有教师重视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应对、预防、处理安全事故时,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或确保生命安全无恙。

四、加强安全教育演练工作

建议以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和流程为指导,在常规性小范围内对小学生进行突发事件模拟演练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大规模的演练活动,提高安全教育实效。为了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安市教育部门牵头组织了多项逃生演练活动。为了增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范自救能力,我市利用春节火灾隐患多发的季节,举行了城市中小学消防逃生演练现场会,进行了火情报警、消防疏散、营救被困师生等项目的演练。为了缅怀“5.12”大地震的遇难同胞,增强师生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普及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应急疏散逃生技能,每年5月12日下午,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减灾宣传教育及应急演练活动。

五、建立长效机制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安全教育;突发事件;自我保护能力

一、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的原因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做好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是保证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分析小学生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针对导致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低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结合工作经验,我认为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校方领导不重视安全教育问题,忽视小学生自保能力的培养;

2.校园危机应对机制不完善,实施过程中存在缺陷;

3.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熟练。

二、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对策

1.提高校方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展安全教育新篇章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安全教育在小学校园的重要性以及忽略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可能导致的恶果,从而将安全教育提上校方教育日程。学校要大力创建安全校园,倡导全校师生重视安全教育,重视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且拨用必要的资金为学校更新安全设备,如设置防火墙和逃生路线等,为师生构建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2.建立并完善校园危机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极大的破坏性,因此,防患于未然是减少学校损失,最大程度上保护小学生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建立并完善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它包括两个方面:(1)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注意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做好危机预警工作,保证学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提前预警,为小学生准备一定的缓冲时间,并且让小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运用之前学习到的自我保护知识和能力实现自我保护,脱离危险。

3.普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训练小学生的安全技能

学校还要将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一定的安全教育课程,为小学生普及安全教育知识,并且训练他们的安全技能,保证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生;突发事件;自我保护能力;实施措施

一、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

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或多或少地面临着突发事件带来的对于财产生命的威胁。而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年龄和见识的限制,可能遭遇许多突发事件的威胁,如果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就会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因此,学校和教师要重视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以自己学习到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保证他们的安全成长。

二、案例教育法的具体实施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在安全教育中,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增加小学生的安全知识,训练他们的自我保护技能。案例教育法在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它能够将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给小学生,让他们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而明确应该如何避免或者减少突发事件对他们的伤害。下面我将从火灾这个突发事件具体案例入手,展示案例教育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首先,教师向学生们展示有关火灾的视频资料,其中包括火灾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在面对火灾事故时,分别选择了怎样的逃生方法,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它们分别导致了什么后果等等。其次,教师通过播放火灾视频,让学生们亲眼目睹火灾事故,了解更多的火灾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学会居安思危,模拟自己在面对火灾事故时应该怎样逃生。最后,教师一方面以视频资料警惕学生要重视并熟练掌握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防火训练和安全用火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用火习惯,预防火灾的发生。

篇4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114-02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组织和管理;健康教育;学生保健服务

苍南县自2004年以来共上报中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7起,占苍南县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71.05%,与浙江省发生情况相近[1],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突发事件已日益关注[2]。为了解苍南县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及存在问题,建立和完善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笔者于2008年组织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各层10%随机抽取苍南县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学校共39所,其中调查中学9所、小学12所、幼儿园18所,调查学校主要负责人、政教处负责人、学校疫情报告负责人、校医、食堂经营管理者等。根据《苍南县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调查表》认真完整地收集相关信息。

运用Excel和EpiInfo进行资料录入和分析,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要求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组织机构与医务人员

2.1.1 组织机构 39所学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占66.67%,中学、小学、幼儿园分别为88.89%,75.00%,50.00%;设有卫生保健机构的占66.67%,其中,面积超过15 m2的13所。见表1。

2.1.2 医务人员 39所学校配有医务人员的28所,占71.79%,专职人员占45.95%,其中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配备率分别为44.44%,58.33%,94.44%;医务人员中,无职称的占70.27%,有职称的士级、师级、中级、高级分别占2.70%,18.92%,5.41%,2.70%;中专和大专分别占40.54%,37.84%;非医学专业占35.14%;经医学培训合格、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和预防医学分别占29.73%,27.03%,2.70%,2.70%,2.70%;2005-2008年期间曾接受传染病防制方面培训的占13.51%。

2.2 公共卫生设施配置情况 39所学校有食堂27家,卫生许可证办证率为69.23%,从业人员体检率为96.04%,学校门前流动小吃点卫生条件都比较恶劣。市政供水占84.62%,使用自备水(山水引流和地下取水)各3所,均未采取严格的消毒措

施。学生日常饮水为校供开水、桶装饮用水、自带开水分别为13,11,11所,无供水措施4所,幼儿园均为校方供水,生活饮用水及其设施均无消毒管理记录。有贮备消毒设施或消杀物资共19所,中学、小学、幼儿园分别各占学校数的44.44%,33.33%,61.11%。

2.3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 设专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或负责人的7所,兼职的29所,无明确人员的3所,能以文件形式建立传染病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相关制度21所。开展晨检记录幼儿园、小学、中学比率分别为94.44%,25.00%和11.11%;开展因病缺勤病因排查登记比率分别为88.89%,50.00%和44.44%;开展新生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比率为83.33%,83.33%和37.50%。幼儿园与中、小学相比,均相对较好(P值均

2.4 健康教育与促进 21所中小学配有教师和专门的健康教育课本的16所,占76.19%;同时有教案和课时的6所,占28.57%,均未开展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组织防病方面专题培训每学年2次及以上的9所(占42.87%),1次的4所(占19.05%),未开展的8所(占38.10%)。18所幼儿园除配合上级开展专门的卫生防病外均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3 讨论

调查表明,苍南县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人员配置、疫情监测、公共卫生设施和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比较脆弱。(1)只有2/3的学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卫生保健机构如同虚设,职责定位不准,常被政教处等相关部门取代。(2)医务人员配置达不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的600∶1的要求,幼儿园医务人员主要以保健员充当;同时医务人员以非专业人员居多,业务素质、职称、文化程度都普遍偏低,缺乏经常性的岗位培训[3]。(3)不重视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建立,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中、小学除开展应急性晨检外均未开展日常性晨检工作,对新生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主动性不够,病因排查记录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管理。(4)学校忽视公共卫生设施的日常性管理,消毒设施和消杀物资贮备不足,环境卫生及食堂卫生欠佳,饮水供给不符合卫生要求仍是一个突出问题[4];同时学校门前摊点卫生情况堪忧[5]。(5)学校很不重视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6],健康教育课并未完全纳入教学计划,即使有健康教育课,也存在着教育课程与教育师资、教育内容需求的脱节[7];卫生宣教缺乏主动性,形式单一、内容匮乏,没有按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或开设课程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教材[4],学生普遍缺乏传染病基本知识[8]。

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重点以教育与体育为主[9],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后勤”管理[3],工作经费不能有效落实,特别是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经费保障严重不足[9];(2)学校医务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缺乏卫生防病的组织和制度建设,教师和校医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10],及时报告的意识还不够强,漏报、迟报及报告不规范的现象仍不少见[11];(3)教育与卫生部门缺乏有效沟通,职责分工尚未完全清晰明确;(4)学校缺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研究[12],工作管理仍然限于文件、会议等表面形式[9],未能及时解决机制不畅的问题。

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加强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落实各项卫生防病的措施保障;理清教育与卫生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的合作机制[10];积极解决医务人员配备及人员经费不足问题,强化对医务人员以及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2],积极组织开展学校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力度,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13];重视经常性的卫生监督[14],努力建立和完善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行机制和评估体系。

4 参考文献

[1] 王臻,刘碧瑶,涂旭卿,等.浙江省2005-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8,20(12):1-5.

[2] 方利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体系建设.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96.

[3] 郭俊杰.中小学校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国校医,2005,19(2):194-195.

[4] 郭清.农村学校公共卫生状况与对策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3(7):35-37.

[5] 刘继锋,李一航,陈志军,等.西安市学校门前食品卫生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2006,22(9):672-673.

[6] 郝利玲,曾小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整合性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9,32(1):90-94.

[7] 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4.

[8] 白莉莉,樊霞,梁雅梅,等.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4(2):52-53.

[9] 杨建文,冯向明,李世荣,等.某地教育部门学校卫生资源和管理工作现况.中国校医,2006,20(6):578-580.

[10]马晓晨,李可群,松凯,等.2005-2006年北京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47-548.

[11]廖文科.关于完善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对策思考.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2):4 315-4 317.

[12]陈武,欧剑鸣,蔡少健,等.福建省2004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卫事件监测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72-74.

[13]李麟琳,吴登科,夏英瑛.湘西自治州中小学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与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361-1362.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030―01

班级管理中遇到突发事件,首先要做到响应机制的畅通,因为响应越及时,班主任做出反应也就越迅速,对事态的控制也就越有效。其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安抚和疏导工作,确保学生的心理处于平稳状态。第三则是要做好善后工作,将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班干部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做好响应和反馈工作的同时,要进行初步的判断和处理

班干部在班级管理的实施中承担着具体执行的责任,同时也对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自和决定权。班主任由于课程因素并不能每时每刻都在教室和学生身边,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班干部由于经常参与班级管理,一方面承载了学生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担负了班主任的嘱托,而且他们的心理更加坚韧,在遇到事情时相对更冷静和从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提高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意识,主要就是要让班干部能够在突发事件面前迅速的平稳心态,形成初步的处理思路。其一就是要通知班主任,让班主任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事件的处理;其二就是能够准确地抓住突发事件的关键点和核心问题,在向班主任反馈时提纲挈领地说明情况、指出根本问题之所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给班主任尽可能延长制定对策的时间,为更合理处理突发事件赢得时间。

在培养班干部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做好响应和反馈工作的同时,还要提高班干部进行初步判断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一项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常规班级管理中对班干部的适当“放权”和独立历练,班级管理中更多地让班干部独立处理一些常规事务,提高班干部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和执行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有条不紊。班干部具备了初步判断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就能做出一定的行为,延缓或者制止事态的继续发展,降低风险程度,为突发事件的最终合理解决提供对策基础。

二、提高班主任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能力,在冷静中妥善处理

在班级管理中首先应该提高班主任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能力。心理能力的提高错综复杂,没有具体的指标来进行衡量,在实践中,往往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培养。班主任每天都要从事班级管理工作,无论是一日常规还是琐碎繁杂的学生问题,都对班主任的心理强韧程度是一个锻炼,班主任在处理这些事情时要有耐心,而且能够妥善的处理。长期积累下来的处理问题经验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沉稳处理事情的作风也会延续到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班主任冷静处理突发事件,一来能够让事件当事人冷静下来,有利于班主任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制定对策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来班主任用冷静的心理去处理事件,思维更清晰,所制定的对策选择性更多,也能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应对策略;最重要的是班主任冷静处理突发事件,能够让当事人和其他学生感受到突发事件并未带来多大的危害,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理,也让事件的处理结果更容易被当事双方和其他学生所接受。

三、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用制度最大限度提高处理方式的规范、减少突发事件的出现

篇6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十分重视,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对网络活动进行规范

>> 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反思 论突发事件中的政府舆情应对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舆情策略研究 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发达国家政府服务经验集萃 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 发达国家突发事件风险防治的政策趋向 发达国家政府间卫生事权安排的经验及启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启示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舆情应对 基于SWOT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策略研究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应对机制研究 加强基层人民银行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能力的思考 浅议涉检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 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组织机制建设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 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思考 对医疗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张小明.加快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J].学习导报,2013-8-5. http:///xueshu/2013-08/05/content_8508189.htm.

[3]石萌萌.美国网络信息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9(7).

[4]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应急机制的简要情况[J].决策咨询通讯,2003(5).

[5]何祛.政府网站的建设与完善――从加拿大、德国政府网站谈起[J].软件世界,2006(8).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无锡市急救中心2005—2011年期间参与救援的灾害事件。事件纳入标准:按照本地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短时间直接造成3人以上重伤或2人以上死亡的灾害事件。期间发生的雪灾等自然灾害事件和SARS、甲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没有直接导致以上人员伤亡的数量标准,故未纳入本组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各类突发事件的类型(依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分类)、时间、地点、人员伤亡等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护车出动数量,急救反应、完成时间等应急救援的时效性与有效性问题。数据采用EXCEL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符合本文研究条件的突发事件共164起,受伤1641人,死亡146人,突发事件的院前病死率为8.9%。

2.2 事件类型及伤亡分布

本地区以事故灾害为主,占95.1%,其中交通事故最多,其次为生产事故,分别占56.1%、30.9%;人员伤亡以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最多,分别占69.0%、27.8%;死亡人数构成比以交通事故、生产事故最高,分别占50.0%,30.8%;事件病死率最高的是社会治安事件(凶杀和纵火),占82.4%。见表1。

2.3 事件年度分布及值班救护车数量

突发事件2007年最多,2005年最少;2008年后爆炸和工业中毒事故减少,社会治安事件逐渐增多; 2005年同一时段的救护车值班车辆最少,共7辆,至2011年逐渐增加到13辆。见表2。

2.4 事件呼救季节与时间分布

春冬季最多,各发生48次,均占29.3%,夏季最少,为30次,占18.3%。呼救时间高峰主要分布在6∶00~12∶00和12∶00~18∶00时段,分别为48次(29.27%)和50次(30.49%),其他时间段呼救次数相对较少。

2.5 突发事件区域分布及应急反应时间

在近郊的发生次数最多、市区最少;发生在市区、近郊、乡镇和郊外的突发事件次数(构成比)分别为24(14.6%)、54(32.9%)、38(23.2%)、48(29.3%),急救反应时间分别为(6.5±2.1) min、(10.5 ±5.1) min、(18.3±7.7) min和(21.8±9.8) min,不同地段急救反应时间经统计学检验( F =17.82, P =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6 创伤类事件与完成时间

创伤类突发事件共136件,分别为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和社会治安事件。其中交通事故和创伤类生产事故分别占67.6%和27.9%,生产故事中又以塌方、爆炸次数最多,分别占10.3%、8.8%。将接到报警电话到最后一名伤员送达医院的时间定义为突发事件完成时间,塌方、爆炸、交通事故的完成时间分别是(330.8±491.7) min、(162.3±152.1) min、(75.5±49.5) min,不同类型创伤事件的救援完成时间经统计学检验( F =6.97, P =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7 创伤类突发事件完成时间及负荷指数的分布

创伤类突发事件完成时间在60 min内的共70起,占51.5%,超过60 min的共66起,占48.50%,最长完成时间超过500 min。

将应对突发事件实际投入的救护车数量占本中心日常运行数量之比定义为救护车负荷指数[3],比值在0.21~0.39之间的突发事件次数最多,为25次,占30.49%,救护车负荷指数在1以内的突发事件次数为72起,占87.8%。见表3。

3 讨论

3.1 本地区突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与全国相比,本地区属于突发事件少发地区[4—6],也无明显规律。受水危机影响,2008年起本地区大批化工厂被迫关闭和强制外迁,爆炸和工业中毒事件逐渐减少。随着社会矛盾加剧,2009年后出现社会安全事件,虽然发生次数少,但事件病死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发生季节以春冬季较多,呼救时间段集中在6∶00~18∶00之间,这与人类活动高峰时间段相符。

3.2 乡镇突发事件应对反应时间过长

本市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6.5 min,说明市区急救网络建设已经逐步完善。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乡镇地区和农村边缘地区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逐渐增多,而乡镇急救网络建设又相对滞后,致使危重患者在第一时间得不到救治。本组资料显示,发生在乡镇和郊外的突发事件占到了总数的52.4%,说明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市区以外,而由于急救网点数量不足,平均反应时间超过18 min,急需加以解决。

3.3 创伤型突发事件完成时间过长

创伤患者第一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1 h内,死亡人数占50%[7]。而本组资料中48.5%的创伤类突发事件的完成时间大于60 min,塌方、爆炸、交通事故特别明显,说明许多创伤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不到及时救治。特别是生产事故(塌方)、爆炸、毒气泄漏等突发事件由于事故现场复杂,靠单方面专业力量无法完成,完成时间明显延长。

3.4 救护车超负荷应对现象存在

救护车负荷指数大于1时,说明需要超过所有当班数量的救护车去执行突发事件。在没有后备增援,出动全部当班车辆的情况下,不仅会出现由于救护车数量不足、同一辆救护车再次派车、来回折返现象,导致完成时间延长,也容易出现一车同时转运多名危重伤员影响救治质量的现象,还容易出现回车现象,延误日常急救任务。本组资料中救护车负荷指数大于1的突发事件共20起,占所有突发事件次数的12.2%,说明本地区值班救护车的配置数量与突发事件应急储备能力还有待加强。另外本地区突发事件应对完成时间较长,说明完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3.5 对策

院前急救人员能否将伤病员快速安全地转送到医院接受及时的治疗,是评价一个地区急救系统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8]。针对本地区突发事件应对时效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3.5.1 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增加突发事件应对的时效性 流行病学特征可以较好地说明突发事件类型与当地经济、生产的密切关系。因此,应重视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应急部门应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进行提前预警,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预见性地储备相关急救物资[9],以便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出动、有效应对。

3.5.2 健全乡镇急救网络,缩短应急反应时间 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关于县(市)以下乡镇农村院前建设的指导办法,乡镇农村急救网络建设标准和要求,基本急救设施、设备、人员的配置,经费来源等,应尽快健全完善城乡一体院前急救服务网络。

3.5.3 开展应对时效研究,缩短平均完成时间 随着创伤“黄金1 h”、“抗休克30 min”等急救时效性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危重创伤患者由院前医生给予了最关键和急迫的救治,因此,缩短事件的完成时间,将危重患者快速转送到院内就成为影响患者生存和预后的重要环节。 完成时间按照各环节顺序分别受到急救反应时间、接警调度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判断、调派能力、医疗与非医疗急救力量、事件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按照支撑条件受到系统软、硬件功能的影响;按照人员因素又受到急救人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影响,因此缩短突发事件救援完成时间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3.5.4 量化时效评价指标,寻找科学评估工具 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评价其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主要是看突发事件应对的效率和质量[10],而评判时效性需要必要的量化指标。救护车负荷指数能反映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储备能力,事件的完成时间能反映灾害事故的完成质量。灾害事件救援完成时间越短、救护车负荷指数越低,表明急救中心应对能力越强,常态恢复越快,对日常急救影响越小;相反,时间越长、负荷指数越高,说明应对能力越弱,恢复常态越慢,对日常急救影响越大,影响突发事件和日常急救任务的快速出动和应对质量。笔者认为该两项指标既简单易行,又能客观评价突发事件应对的时效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史密斯. 基于效果作战[M]// 郁军,贲可荣,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郭继卫.军事要素在重大灾害医疗救援中的运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1):7—10.

[3]张军根,蔡兆斌,宋因力,等. 院前急救组织在转运地震伤员中超负荷能力评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9):993—995.

[4]李雪梅,徐家相,车颖华.昆明市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资料:1487起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3):215—216.

[5]樊琨,王雪里红,吴贵苹,等. 北京市1646例突发及现场分流处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2):1067—1070.

[6]张军根,蔡兆斌,袁轶俊,等. 杭州地区突发灾害事件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10(5),981—983.

[7]岳茂兴.灾害医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方向[J].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5):1476—1479.

[8]颜明治,程彬,赵兴吉,等.城市突发大型灾害事件的院前急救[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2):171—172.

[9]唐凤,朱建明,王晶,等.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需求分析研究[C]. 北京:第四届国际应急管理论坛暨中国(双法)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美国科研出版社,2009:440—443.

[10]王传中,刘保池. 河南3起重大灾害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启示[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9(3):538—540.

(收稿日期:2012—06—0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11

作者单位:214023 江苏省无锡,无锡市急救中心急救科

篇8

关键词演非常规突发事件;基元;能力分配;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3.16;C931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7-0024-05

一、引 言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危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1]。近年来,我国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频繁:2003年SARS蔓延;2005年禽流感发作;2008年发生震惊世界的特级“汶川”大地震; 2009年HINI流感遍布全球;2010年发生“玉树”地震及大连油管爆炸事故等等都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2007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2]。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可知,各类事件都具有发生突然、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等特点,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处置。并且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经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发生,如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的爆炸产生的事故发展成为污染松花江的环境污染事故,最后影响到俄罗斯,成为跨国环境污染事故[3];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这些事件影响效果也不亚于源事件,也应密切关注。

近年来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究越来越多,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都有了一些成果,Merle Jacob[4]研究表明,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认知将极大地影响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认识其次生、衍生事件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将有助于我们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模式。文献[5]认为应急响应在连续时间线上由三个不同的阶段组成,分别是:事件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包括为事件发生所做的计划、培训等;事件发生时的处置阶段,主要指经过响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消减直至消灭;事件发生后的整理工作,包括整理文件资料、重建修复等工作。Rui Chen等人认为在每个阶段的生命周期都包含五个要素:工作流、资源、信息、决策和响应。在实施过程中,资源的有效合理的分配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处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经典的资源选址研究包括P-median、P-center问题[6]和覆盖问题[7],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护车的选址或交通遇到困难时的路径选择问题,在此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将模型进行改善,使之能更有效的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国外学者Sheral,i H.D.[8]针对同一个服务区内可能会同时出现两起或多起突发事件从而造成应急设施不能满足救助需求的情况提出了“救助的机会成本”概念,并在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救助车辆布局模型以实现“机会成本最小”;Jamil[9]等人综合运用排队论建立了考虑时间分布的资源布局模型。在流程模型方面,Sunjae Lee[10]等人提出了一种状态驱动法(state-driven approach),将面向服务的业务流程与业务规则合并, 是对BPEL4WS(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流程的一种补充。Petia Wohed[11]等人研究了UML(Unified Modelling Language)控制流程的基本模式,并将其与YAWL (Yet Another Workflow Language)进行比较等。考虑到处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时效性和动态性,本文将基于能力的分配(Capability Based Allocation)模式[12]融入到多事件实施应对流程中,建立基于能力分配的多非常规突发事件实施流程模型,从而达到处置时间缩短、降低成本的目的。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实施应对的活动基元进行描述,建立相关活动要素基元模型并识别其关联关系;第二部分将基于能力分配的思想引入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中建立非常规突发事件基元实施流程模型;第三部分用实例对该流程进行分析,证明其可行性;第四部分对文章加以总结。

二、相关活动要素形式化描述

1. 人员分配过程涉及的活动要素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实施流程中包括几个关键活动要素:到达、分配、执行、完成、退出。见图1:

图1 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图

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也可能导致行动的中止或失败,见图2:

图2 补充的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图

2. 相关活动要素基元描述

基元[13]是指系统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独立的实体。在应急管理领域中,活动基元用来表示应急救援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一定活动目标或达到一定目的,能够改变客观事物系统的状态,在管理范畴意义下不可再分、不变的最小活动单元。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经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灾害,因此本文将分配活动基元用如下三元组表示为:

Kij=(Nij,Sij,Oij)

篇9

在我国突发事件多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灾害及社会安全等四个方面,突发事件的程度从小到大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进而采取的预警级别也分为一般(Ⅳ)、较大(Ⅲ)、重大(Ⅱ)、特别重大(Ⅰ)四级。

突发事件的发生要依据一定的契机诱发,诱因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隐蔽性,发生的时间、地点不确定。之所以称之为突发事件,这要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和变化,很多社会性的突发事件有极少数人操控,利用部分人把事情推到高峰期,突发事件对另一部分人造成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破坏,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损失。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性,使社会超出正常发展的轨道,常规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失灵,必须用应急的方法面对突发事件。

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是一个过程,有明确的目标、目的和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它是对全社会有价值之物作权威性分配,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政策要反映和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它也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各种利益的调节器。

在应急突发事件中,政策的主体、客体、环境都已相当清晰,政策过程中政策主体、客体、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动态发展状态。我们要注意几种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模式。

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指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资料作出合理性决策,代表性人物林的布路姆要求有目标、有选择的应用分析模型以达到最优目标。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决策者要知道、明确事件的原因,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要点,制定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选择最优的方案来应对突发事件。

有限理性模式讲的是在决策过程中对各种备选方案的选择不要求最优,而是次优或满意就可以。决策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在有限理性和“满意”之下,不需要全面考虑所有备选方案,只要能达到对事件的应急处理,达到预计的目标就可以。西蒙何马奇都认为公共政策对应急突发事件时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东西,人们受自己经验和、阅历、知识、能力、信息、时间等因素影响,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决策。

渐进模式是美国林德布罗姆提出来的,渐进主义模式强调依据基本方案,再与其它方案相比较后制定出更好的政策方案,渐进主义模式是要求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有动态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选择、修改基本的公共政策,已达到能够处理突发事件的目的。

混合扫描模式是由美国A?埃泽奥尼提出的。他同意林德布罗姆对全面理性模式的批评;同时,他分析了渐进模式的不足。他指出渐进主义者所作出的决策是社会中最强大的而且是组织起来的那部分人的利益,社会底层,没有参与决策的把部分人的利益却被忽略;渐进主义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短期目标上来,再过程中只是修正了原来政策的一些方面,而不顾及基本的社会变革,对于特别重的事件作出决策,渐进主义是缓慢、滞后的,可以说是无能为力的。埃泽奥尼将全面理性和渐进主义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在某种环境下,全面理性模式是合理的,在另一种环境下,渐进模式又是可行的,高级理性决策过程确定了问题的基本方向,渐进决策则为理性决策做准备。混合扫描模式要关系到决策者的能力,建立在理论推导基础之上,它提醒人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即就决策的重要性,范围的不同决定应使用不同决策方式,混合扫描模式理论是渐进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理论。在应对危机实践中即要考虑到问题的根本特征,掌握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要解决达到的价值目标,同时还要求决策者从根本上了解问题,唱响问题解决的根本旋律,渐进改变应对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渐进过程可以突变行为措施,以最优化原则为指导,在处理突发性事件过程中不断改变着处理的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适当的价值观为导向,在不偏离总原则基础上发挥最大能动性,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社会安定。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要采取政策分析方法,应用运筹学、系统分析、数学、统计学、概率论、决策论、计量经济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方法,把这些多学科统一起来,运用到公共政策研究和分析过程中来。一个解决突发事件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要首先认定和细化问题,认清问题的性质;第二是建立评估的标准,通过技术可行性、经济和财政可能性、政治可行性、行政可操作性等进行标准的评估;第三是确定备选方案,通过对方案研究分析、不行为分析、快速调查、文献评述、理想现实世界经验比较、分类完善、头脑风暴、现有解决方案的修正等,确定备选方案。第四是评价备选方案,运用外推法、理论推测法、直觉预测法、折扣分析、传感性分析、实施分析等对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价。最后是监督方案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前后对比,有为与无为的试验对比,成本取向等。

我国政府作为在社会中扮演政策的制定者,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还有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权力的执行者,在突发事件中理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也强调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要确定好掌舵与服务中显现公共责任的主体性。

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要面临策略选择,而中国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政策大多是渐进的,所面临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政府更注重社会和谐稳定,突发事件的事态大多比较混杂,在混杂中稳定与和谐就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一大原则。在强调稳定与和谐的同时还要加强法治,接受立法机关、民间团体和公众的监督,加强透明度分析,事态发展情况公布于众,做到内外环境协调。在保持事态发展和谐与稳定同时要讲究效率和效果,提高处理事件的效率。

篇10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

评价研究是应急管理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构建理论研究体系角度思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高校正确认识其应急管理状况提供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找出自身应急管理工作的优势及不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评价是全面性系统指标评价,可以科学地分析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强还是弱,这样能充分“知己”,只有对自身的现实状况有客观真实的了解,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决策等工作。

(2)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评估和检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其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改革的措施等,从而达到促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目标。

(3)能够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

根据“木桶”理论可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大小并不是其自身的长处所决定的,反而是短处决定了其能力大小,正是由于受限于这样的短处,所以其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通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来发现高校自身的“短板”,然后付诸实践,制定相应的提升措施,从而促进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容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所构成的威胁时,为了能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给高校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应对措施,如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应急管理预案等行为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事态,把损失降到最低范围,并做好和全校师生的沟通工作,获得师生的有力支持,尽力维护好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以及高校的荣誉,这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非常关键,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减少损失,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尽可能控制事态,将突发事件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则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一般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个阶段,那么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就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此划分有助于理解及实际操作。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和应急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没有间断期。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应地也可分为事前积极预防预警、事中快速处置、事后迅速恢复并总结学习等内容。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如果平时做好预防预警工作,及时捕捉到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兆信息,那么就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数量,抑或减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它是高校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工作分解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组织与人员建设和规章制度体系;将预警工作分解为信息管理体系以及应急预警建设等两方面内容。

应急管理处置是应急管理比较关键的阶段,一般包括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和应急协调等四个方面。

高校突发事件平息之后的恢复与总结学习也非常重要,因为一般在短时间内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难以消除,需要及时恢复,妥善处置,并认真思考突发事件带来的机遇以及负面影响,总结经验,改善管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恢复学习工作可以分为善后处置、恢复建设以及经验学习等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预警过程(组织与人员,规章制度)、预警过程(信息管理、应急预警)、处置过程(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应急协调)、恢复学习过程(恢复建设、心理辅导、经验学习)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析

(1)完善相关组织人员与规章制度的建设

高校应设有相关应急小组,小组成员应设置在师生平时接触较多的地方,切实保障校园安全。要对相关应急管理人员和全校师生以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目前部分高校仍然没有具体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方案,相关应急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相关设备比较落后。所以,加强组织然人员和规章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2)细化并动态化应急预案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的文件,但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突发事件种类繁多,属于动态发展,相对应制订相关应急预案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高校可以将制定的预案更加具体化,可在预案中详细列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应急小组、各个部门、相关应急负责人等应做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各种事件的处理步骤,这样才能保障在处置工作时预案启动与执行的快速有效性,将突发事件处理得有条不紊。同时,应根据以往的相关处置经验和最新动态,对预案进行修改补充,随时保持预案的时效性。

(3)及时严肃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高校应注重以人为本,但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处理不可草率行事,应慎重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校规校纪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处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方面还有待提高,应科学评估突发事件对高校或社会造成的损失,严肃对待,不可纵容或包庇,以防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向宇,陈德军.浅析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6(1):85 -86.

[2] 王鹏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3] 凌加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