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传播源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的传播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三维建模;网络舆情传播模拟;元胞自动机;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模型;计算机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93.02
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有关网络舆情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在社会网络或因特网概率统计模型[1]、元胞自动机模型[2]和隐马尔科夫模型[3]三个方面研究较深入。由于元胞自动机模型能十分方便地复制出复杂的现象或动态演变过程的吸引子、自组织和混沌现象,从而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应用。本文在针对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因素方面,提出一种面向三维元胞自动机的舆情传播基本模型,将三维元胞自动机与网络传播舆情模型相结合,经仿真证明,此算法运行高效,能够在多种因素的约束下快速地模拟网络舆情传播趋势。
1 网络舆情传播的三维元胞自动机模型
1.1 三维元胞自动机模型
3 结论
针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本文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对网络舆情分析和仿真实验。在提出的元胞自动机算法和模型下,对影响网络舆情传播趋势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很好的分析了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且该模型更接近于实际网络舆情传播情况。由此,利用三维元胞自动机研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陆题佳.因特网中危机信息传播规律及应对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2]曾显葵.基于多数规则和协同规则的元胞自动机舆论传播模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3]ZENG JIANPING,ZHANG SHIYONG,WU CHENGRONG,et al.Modelling topic propagation over the Internet[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of Dynamic Systems,2009,15(1):83-93.
篇2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监测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111-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21
引言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校园网中网站、论坛、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上信息资源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校园网对校园中的某些现象,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观点。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由此引发对校园网络舆情这种校园信息传播方式的关注,实施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测与管理,维护校园网络舆情信息健康传播,已经成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
一、网络舆情概述
1.网络舆情的概念、要素与发展过程
所谓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反映舆情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信息”则是民众在互联网上和传播的能够反映民众舆情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往往是以文字形式为主。网络舆情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社会舆情的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事务和学校管理等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它不仅包括其对国家、社会的政治态度,也有对自身利益需求的诉求和表达,是要求国家、学校不断改善其现状、情况的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可知,高校网络舆情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本体和舆情空间四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其中以学生为主。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种事件、热点现象、行为和政策等等。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是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的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情境,通常指学生社会政治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环境。网络舆情空间是多层的、结构化的和复杂多变的,是主客体和空间中具有的其他基本因素之间的多维或多元的互动。舆情空间包括硬空间和软空间。硬空间是指存在于互联网中的各种虚拟空间,如校园BBS、论坛、微博等。软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角色认知、价值观以及网络文化等。
网络舆情一般都要经历产生、形成、发展、消亡四个过程。首先是社会或校园中某个话题或现象引发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关注。在得到网民的关注后,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放大作用,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一种或数种舆论观点。当参与人数和舆情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程度后,网络的声音开始在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引起现实社会的共鸣,促成网络舆情的到来。而一旦热点转移或消失,该舆情热点话题随之退化或转入下一热点。
2.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从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得知,网络舆情信息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所谓网络舆情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决策工作产生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开始,到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结果被决策者利用的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利用分别是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的起始和终结,中间还要经历一系列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规划、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和评价、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报送和反馈、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等,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主体部分。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准确把握教育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导向、发展趋势,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决策数据链,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结合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过程,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与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信息萃取)、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网络舆情决策管理和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环境。
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是利用网络抓取技术,包括网络雷达技术、元搜索技术、网页内容智能提取技术等;多文档自动摘要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包括全文检索技术、基于图片内容检索、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分类与自动聚类、相似搜索与消重等技术,对校园网(新闻、论坛、微博、即时通讯等)进行实时监测、采集,对转载频率高和访问次数多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等。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核心功能。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在对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把握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本质,并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目的是提供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需要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结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输出给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模式及特征输出为舆情监测图谱。在相关数据挖掘、监测分析算法的支持下,形成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报告。同时将生成的舆情信息存储于舆情信息数据库中,以便今后舆情信息研究的需要。
整个体系的构建是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环境中,监测环境的建立有助于相关舆情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处理、决策方针的制定、对舆情的监控和管理。
三、主要功能分析和实现
1.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与处理
高校利用对校园网络的控制与管理,校园网内的舆情信息数据可通过对各种信息平台的访问权限来获取。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对校园网内多种异构数据源的信息采集,具体为:利用网络爬虫模块实现对校园网内网页文件的信息采集;利用Lucene数据库接口实现与各种异构数据库的连接;利用Nutch的插件机制,实现对文档文件的解析与读取。
Nutch是一个开源的Java实现的Web搜索引擎,在Lucene基础上通过添加网页数据抓取功能构建而成,提供了构建搜索引擎所需的基本工具模块,包括网络爬虫、文本分析、分词工具、建立索引、搜索功能和结果过滤等。Lucene是一个高性能、可伸缩的信息搜索库。可为Nutch提供文本索引和搜索的API,也可为应用程序添加索引和搜索功能。通过Lucene的数据库接口直接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用API建立索引并提供搜索接口。
互联网的舆情数据信息可利用元搜索引擎技术从网页数据和异构文档中获取。元搜索引擎将检索条件转换为各独立成员搜索引擎(例如百度、谷歌等)能够接受的格式,并通过各自的查询接口提交,然后对获得的HTML格式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获得与之相对应的链接地址、网页标题以及部分说明文字,将上述信息处理为结构化数据后存放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最后通过对不同独立成员搜索引擎所获取的舆情信息的链接地址和网页标题等信息的对比和有效性检测,实现结果的筛选和去重,然后将结果提交给Nutch插件,与校园网舆情信息统一建立索引。
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包含分词与建立索引。主要对信息采集过程采集到的文本数据库进行读取,逐条进行数据清理,去除文本中的脚本等无用信息,提取出文本的标题、内容,并利用对文本进行分词索引,创建文本模型并提供数据资源。
2.网络舆情信息分析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核心。学者们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虽然总结了许多应用模型,但不能较全面地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分析,在继承学者们的研究实践(如指标分析)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网络舆情信息,结合内容分析法,选取趋势分析、指标分析、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分析方法,以达到较为全面地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内容的目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隐性信息,对事物发展做出预测。内容分析法用于网络信息的分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方面。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内容分析法可以在自动处理环境中深入揭示文本的隐性内容。
趋势分析通过对某一舆情话题,在不同时期内所显示的舆情信息资料进行函数模式的转化,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某一特征的信息的数量、重要性、强度等发生变化和差异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舆情话题的趋势倾向。
指标分析用于内容分析中可以测量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热点或重点,检测偏见存在的趋势,推断信仰、信心和动机的水平等。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模型里常用的指标有热度指标、倾向性指标、预警指标。
绝大多数的网络舆情信息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文本分析是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以特征词作为分析要素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统计其出现的频次,分析和推断网络传播的内容,以及言论的倾向性。
特征分析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通过对某一对象的特征词,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稳定的、突出的因素,从而判定这一对象的特征。
比较分析是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不同,找出本质上的异同。例如:比较同一舆情信息在不同地域的传播特点、反应热度等;比较不同媒体载体报道风格的异同等。
四、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实践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得到重视,它的应用促进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提供技术保障,使高校教育管理适应网络时代的形势发展需要。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以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为中心要素,构建互动的反馈响应体系,主体要素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媒介要素为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如图3所示。
网络舆情信息互动反馈响应体系中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直接面向教育工作者和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校园网络环境中的舆情信息采集并挖掘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舆情信息情报以及决策支持。在舆情分析及管。理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现实环境中的情报信息;舆情管理通过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中的决策反馈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作用。另外,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自己的思想、需求及建议等反映给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建立交流机制。这样,在教育实践中受到阻隔的两大主体要素(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效地建立互动关联机制,一方面,让教育工作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及行为;另一方面,让受教育者的意见可以畅通地传递给教育工作者。
篇3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体系;评估指标
媒介信息已步入双向交流的Web2.0时代,直接驱动着政府社会管理方式进入网络治理时期。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是新媒介环境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应对新时期、新媒介环境下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从而提高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调控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已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1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体系化思路探析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事件的不断涌现,政府在相关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各级党政机关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继续增强,反应速度稳步提升,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应对能力也在持续提高。但是,当前涉政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的《2012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显示:涉及政府领域的公务员管理和司法执法类的网络舆情事件位列2012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排名的前2位。同时,其负面效应呈逐步增大化趋势,青岛植树增绿事件、“适度腐败论”事件、陕西“天价烟”等事件的应对过程均反映出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究其原因,首先,不论是从网络舆情自身的特点来考虑,还是从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采用单一的应对机制或仅仅依靠单个政府部门的管理是无法满足网络舆情治理需要的。其次,网络舆情是“舆情”这一社会层面定性描述的概念与“网络”这一技术层面定量表征概念的有机结合体。网络舆情的应对既涉及到引发舆情的现实热点事件的解决和相关事件社会舆论的引导,既属于政府社会管理的范畴,又涉及到在网络媒介载体上,舆情信息产生及传播的技术特性,且必须依靠网络技术手段予以事前监测和事后调控。因此,必须将微观的技术方法手段和宏观的政府管理机制结合起来,进行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1]。其三,当前对舆情事件的分析往往是从少数案例中推出结论,缺乏系统性和普适性,没有将众多的网络舆情事件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对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及其网络传播机制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事件舆情准确分析的研判体系;对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的影响因素只考虑了舆情自身的变化特征,还没有将政府干预行为作为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从应对实践来看,一方面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还处于一种自发的“蛮荒”状态:有的还局限于传统的舆论宣传方法,缺乏适应信息环境下的舆情引导机制;有的虽然购买了软件公司的舆情监测软件,但不适应政府部门的特殊需求,同时单纯监测手段的提高无法解决舆情处置和舆论应对的根本性问题;另一方面,在当前公共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中存在着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现象,既造成软硬件设施的重复建设,又导致在公共热点舆情爆发时,部门间互相推诿或信息口径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及由于各自对于舆情形势研判标准的参差不齐,导致舆论引导策略不协调甚至相互干扰的情况。鉴于以上问题,亟需构建科学系统的标准化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13Vol.33 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网络舆情动态调适应对体系研究Mar.,2013Vol.33 No.32 网络舆情应对的动态调适体系构建“体系”一词的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2]。根据这一定义,应对体系应涵盖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并构建相应环节的应对子体系,全面覆盖网络舆情演化周期的各个阶段,同时支持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全流程。基于这一思路,应对体系的基本框架应包括政府管理、研判实务、技术方法3个层面的内容3个层面中,技术方法层是基础层,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计量学、信息检索、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设计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软件,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属性分析、观点倾向识别、主题检测跟踪等基础。研判实务层以网络舆情监测软件为依托,进行网络舆情的信息监测和信息收集,并通过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评估指标为依据,进行网络舆情研判标准的参数设定,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特征量化处理并进行分析,从而对网络舆情进行智能化预警、演变规律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以及应对评估总结等舆情研判的实务性工作,并将最终的舆情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转化为参考性建议,为政府管理层应对机制的制定和应对措施的采用提供决策参考。政府管理层涵盖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引导控制、应急联动等方面内容,进行具体网络舆情的网下事件处置和网上舆论引导工作。3个层面分别形成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3个关键子体系:基于管理层面,构建网络舆情的政府宏观管理体系;基于实务层面,建立网络舆情的科学研判体系;基于技术方法层面,形成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的技术方法体系。各子体系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如图2)。在研判体系中,引入近年来发生的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信息,构成基础案例数据库,并不断加入新近网络舆情事件,建立持续更新的网络舆情事件案例库。进而以案例库中的网络舆情事件为研究样本,对事件进行分类统计,抽取各类事件舆情信息的特征值,构造舆情分类信息特征值库。在此基础上,构造分析框架,综合分析政府在各类事件舆情的应对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进行量化研究,将其抽象化、要素化,作为应对体系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图2中“政府干预行为因素环境变量”),并结合特征值库中不同类别舆情的特征值,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政府应对措施对于不同类别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影响性,从而建立针对不同类别舆情的政府应对体系动态调适机制。3个子体系间有机融合,覆盖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同时,互动反馈,通过对舆情演变态势的即时统计分析和图表呈现,及时调整舆情应对策略,并基于应对的实效评估改进信息分析模式,优化体系架构,从而实现内部信息流共享,外部环境信息流动态反馈的自适应开放体系。图2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动态调适体系框架图
3 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研判机理网络舆情研判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着应对体系的实效性,是整个体系的功能核心。研判体系作为中间层次,在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3个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技术体系采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从而为管理体系提供决策支持。研判体系所涵盖的具体工作有以下3个方面:①舆情分析。建立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对相关舆情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处理,包括属性识别、信息分类、数量统计、重要性分级,同时结合人工分析,通过与之前信息分析结果相比较,研判相关舆情的观点极性和变化趋势。②舆情预警。实现危机舆情预警通报,按照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计算原则,得到特定舆情的综合量化评估值,将该值与预先设定的预警信息等级相比较,超过预警阈值则自动报警,继而引入人工干预,启动政府应急方案。③舆情评估。主要是总结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教训,评估研判模型的准确性和政府应对策略的实效性,为舆情应对体系功能改进及应急预案评估和修订提供参考依据。为保证舆情研判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必须建立完备精准的网络舆情评估指标,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甄别的客观性,并及时通过预警等级指标的判断,对危机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响应,同时有助于加强对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预测,辅助政府干预性措施的制定,加强网络舆情治理的实效性。网络舆情评估指标包含舆情公共指数、舆情预警指数、演化周期指数、舆情趋势指数4个评估指标集(如图3)。公共指数是描述舆情信息本身属性的参数集合,是舆情预警指数、演化周期指数、趋势预测指数的计算分析中都需要用到的基础参数集。预警指数用于判别舆情的信息敏感度及情感倾向度,并通过定义舆情等级指数,实现危机网络舆情的识别及预警。演化周期指数主要用于定义和描述舆情演化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分析舆情演变规律的参数集。舆情趋势指数主要用于追踪舆情发展态势,预测舆情未来的发展态势。将上述4个评估指标集进行细化,共选取17个指数作为二级评估指标,包含33个基础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主要有数量统计、程度分析、趋势比较、描述性判断4种类型。同时对33个基础评估参数进行权重分析,并根据权重大小设置相应的分值。权重的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4]。目前,用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专家排序法、专家决策咨询法、模糊方程求解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等[5]。我们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与专家咨询法作为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成对比矩阵、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等一系列步骤,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相较于其他权重确定方法来说,该方法简单明了,同时能够充分考虑和比较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增加权重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1 舆情公共指数舆情公共指数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信息属性、信息基源、舆情类型。信息属性指标是反映舆情信息的基本属性。信息基源指标是说明舆情信息的来源是否基于现实事件或热点问题,并根据事件影响程度予以不同分值进行标示。舆情类型指标用于定义相关舆情所涉及事件的类型,用不同的分值标识不同类型事件性质的重要程度。各指标所属参数定义如下:信息属性:人、时间、IP地址、信息格式、来源网站、网站影响。信息基源:现实、现实热点事件/问题、非现实事件。舆情类型:舆情信息的内容或基于的现实热点事件所属的类型。网络舆情公共指数的计分项是依照各指标参数对于舆情重要性评估的影响权重来进行选取,按照上述原则,息属性指标中选取了“信息格式”和“网站影响”作为计分项,事件的图片和音频信息能体现事件的真实性,而视频信息的感染力更强。信息来源网站的权威性和人气量会直接影响信息的可信性及其传播范围,新闻网站具有采访权,的信息更具说服力,而热点论坛社区和微博的传播力强。信息基源指标根据网络舆情信息与现实事件的关联性强度进行分值的设置。舆情类型指标参照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戴媛等人所遴选出的14大类舆情主题指标[6],同时根据政府相关舆情应对的紧迫程度,将舆情事件类型归纳为7大类,分别设置相应的分值。
3.2 舆情预警指数舆情预警指数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和预警等级指数。话题敏感度指标是标示舆情信息的敏感程度,将舆情监测系统采集到的信息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提取主题关键字,与预先设定的敏感目标词库中的关键词相比较,匹配一致则认为该信息为敏感信息。敏感目标词库中的关键词可设定为发帖地域、人名、机构名称以及政治倾向性词汇等,从而作为敏感信息的评判标准。情感倾向度是反映信息内容中的观点或情感倾向程度的指标,从而辨别发帖内容观点的情感倾向,并划分其倾向程度的级别。预警等级指标用于定义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等级越高表明舆情的影响范围越大,所导致的危机发生几率越高。各指标所属参数定义如下:话题敏感度:评判信息敏感程度,分为敏感和非敏感两项。情感倾向度:正面褒奖(最好、很好、一般),中性,负面批评(恶劣、很差、差、中性)。在综合考虑国际标准、我国相关机构管理规定及网络舆情演变特性的前提下,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4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7]。网络舆情智能化预警的实现过程是:首先抽取那些能够突出反映舆情主要特征的因素,包括前述舆情公共指数中的信息属性、信息基源、舆情类型指标,以及后面要介绍的演化周期指数中表征信息热度及话题影响力的指标参数,还有预警指数中关于信息内容的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2个指标,分别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对上述3个指标集中各指数赋予一定的权重,并按照一定的关联关系进行计算,从而计算某一特定网络舆情的总指标值。最后通过比较预先定义的舆情预警指数中的预警等级指标,对总指标值所属的预警值范围作出预警等级判断,进行相应级别的警情提示。鉴于上述实现过程的分析,舆情预警指数主要用于实现危机网络舆情智能化预警功能的,其所包含的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2个指标参与舆情总指标值的计算过程,而所包含的预警等级指标是用于舆情总指标值范围的判断过程。
3.3 演化周期指数网络舆情的演化周期可分为4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阶段、隐退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对比见表1所示:
表1 网络舆情演化阶段特点对比表
阶段事件致因热度网络观点
集中性影响力舆情态势萌芽阶段模糊很低个体分数极小出现端倪发展阶段逐渐清晰迅速增加群体分散扩大波动发展阶段完全清晰稳定增高群体集中最大积聚顶点隐退阶段逐步淡化迅速收敛逐渐稳固降低逐渐消退了解了舆情演变周期的各阶段特点后,进而需要分析各个阶段的舆情要素构成以及它们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各阶段相同要素不同值的比较分析,获取舆情的变化趋势,最终归纳出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建立相关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型。
3.3.1 萌芽阶段分析指标网站影响:用来评估网站的权威性。第一时间话题网络发帖的来源网站是否是国内外权威网站,可预测话题的影响范围及关注度。原帖属性:人、时间、IP地域、信息格式、来源网站、链接网址。信息基源:分析事件来源。发帖内容是否基于现实突发热点事件,现实事件的性质。话题敏感度:评判舆情信息的性质。事件的主题或内容是否和预先设定的敏感目标词库中的某个关键词相吻合。通过关键词所标识的特征性来判断发帖所涉及的地域、敏感人名、机构名、政治倾向等。情感倾向度:辨别发帖内容观点的情感倾向,并划分其倾向程度级别。正面褒奖(最好、很好、一般),中性,负面批评(恶劣、很差、差)。
3.3.2 发展阶段分析指标发帖数量:相关主题发帖数量周期统计。利用监测系统以日为周期,自动对主题所涉及的相同关键词发帖进行当天发帖总数统计,并观察隔日发帖数量变化趋势。互动量:统计各发帖的每日回复贴数,正反观点所占比例分布,隔日回帖数量变化趋势。影响扩散度:原帖被哪些主流网络媒体转载,主流网络媒体是否有此项主题的新闻评论贴出现,主题在网上出现的发帖地域是否扩大化,传统媒体是否报道相关主题。权威影响力:相同或相关主题的网络者及传统媒体的权威影响力如何,有否官方信息的权威。意见集中性:主题相关的网络言论中,意见是否集中,各种意见的重点及倾向是什么,之间有否关联,是否出现意见群体性趋势。话题变化度:每天的新发帖中主题的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有新观点出现,基于现实事件的话题,是否与现实事件变化同步,网络观点与现实观点是否一致。
3.3.3 阶段分析指标舆情透明度:舆情事件来龙去脉或基于的现实事件过程清晰程度及疑点聚焦。意见群体极性:各种群体意见是否综合汇集成一种或几种观点,观点的正面性或负面性。政府互动性:政府官方舆论的数量。舆情处置维度:网络舆情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每次应对舆情的观点、举措、效果评价。二次舆论形成度:事件解决后,对整个事件过程的回顾及评价的言论在网上所引发的再次热点讨论贴数及出现的新观点。
3.3.4 隐退阶段分析指标相关主题末段贴数:跟踪舆情解决后一定时段内网络发帖数,统计其热度变化情况。三次舆论形成度:相关主题讨论逐渐消退后,最终处理是否彻底,事件是否出现反弹,从而引发原始话题舆情终结后的后续相关舆情出现。上述各阶段舆情要素所包含的分析内容主要有数量统计、程度分析、趋势比较、描述性判断4种类型,需要计算机和人工共同完成分析工作。计算机系统完成信息数量统计和趋势比较工作,人工完成描述性判断和评论及对程度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的工作。最后,舆情规律演化框架的研究需要综合以上各阶段的舆情要素,可通过历史网络舆情为案例,进行各要素分析,从而整理出普适性的舆情演化规律,进而分类总结不同性质舆情演变的特殊规律。
3.4 舆情趋势指数发帖数量:相关主题发帖数量周期统计。利用监测系统以日为周期,自动对主题所涉及的相同关键词发帖进行当天发帖总数统计。互动量:统计各发帖的每日回复贴数,正反观点所占比例分布,隔日回帖数量变化趋势。影响扩散度:原帖被哪些主流网络媒体转载,主流网络媒体是否有此项主题的新闻评论贴出现,主题在网上出现的发帖地域是否扩大化,传统媒体是否报道相关主题。权威影响力:相同或相关主题的网络者及传统媒体的权威影响力如何,有否官方信息的权威。意见集中性:主题相关的网络言论中,意见是否集中,各种意见的重点及倾向是什么,之间有否关联,是否出现意见群体性趋势。热度变化度:每日发帖数、回复数、浏览数的变化比较分析。话题变化度:每天的新发帖中主题的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有新观点出现。舆情趋势指数通过舆情信息数量变化、话题集中性、影响扩散度以及观点变化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进行展现,同时对照网络舆情演化周期模型,估算当前趋势所处的舆情发展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政府应对措施并为将来舆情可能的发展状况拟定好应对预案,促进政府网络舆情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4 结 语本文提出了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了政府网络舆情动态调适的应对体系,基于网络舆情评估指标的建立,详尽分析了应对体系的舆情研判机理,为解决当前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案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2]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40.
[3]梅松.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电子政务,2011,(6):76-79.
[4]徐家良.政府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5.
[5]张玉亮.基于发生周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情报科学,2012,(7):1034-1037,1043.
篇4
关键词:新媒体 宣传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30-01
1 培养和提高互联网思维
1.1 互联网思维的涵义
互联网思维指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走进互联网时代,要求我们高校宣传工作者了解互联网的性能、特点及作用,深刻体会和认识互联网的现状、趋势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系统的钻研互联网技术、知识、技能,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不断增强网络宣传意识,树立网络宣传观念,探索网络宣传规律,从而提高网络宣传水平。
1.2互联网思维的应用
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如何运用好互联网思维方式,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规律、新特点是运用好新媒体服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表达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使人们可以在交互式讨论和多对多传播中实现平等交流,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使网络成为不加编辑裁剪的发散性、多元信息源。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和网络生存的多样性,使广大群众的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我国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上新评论、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产生与不断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发表言论、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渠道,由此而形成的各种社会舆论,通过网络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现实情况都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能熟悉网言网语,还要学会应用网言网语,才能做好师生,尤其是青年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掌握思想舆论工作主动权
2.1抢占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网络突破了传统教育灌输由上而下、逐级展开的局限,如何在信息快捷传输中及时有效引导至关重要。网络条件下,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对多”的特点和“快吃慢”的功效,即使是虚假信息,一旦抢先,也会广泛传播和深度“发酵”。我们高校宣传部门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正面引导,就必须牢牢掌握新闻的解读权,抢占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话语权。新形势下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按部就班,要注意对那些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做到正面回应、快速反应,努力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
2.2加强主动策划,传播正能量
新媒体已经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话语力量,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新媒体的语言规律和运作规律,主动加强内容策划,转变话语体系,培养新的文风和作风。我们不仅要积极“防守”,还要主动“出击”,让新媒体充分“为我所用”,如利用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甚至草根性,发挥其增强沟通、缓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引导高校师生对意识形态由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最终达到行为认同。宣传工作者要更用心地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丰富话语内涵和表达形式,提升综合传播能力;更及时地在新的语境下与网民受众良性互动,在重大问题面前不失语、不回避,在主题活动中重参与、重互动,用正能量占据网络空间。
3 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
3.1网络舆情监测
高校要做好网络舆情监测,需要建立一套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及时掌握网上舆论动向,密切关注可能引发思想混乱、诱发社会动乱的信息源,切实当好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人”。对那些没有依据的假新闻,应及时用事实澄清,并开展有效的正面宣传教育,将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高校要稳步实施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倡导网络文明,引导师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慎独、自律、共存意识,使文明上网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开放、文明的宣传阵地。
3.2 网络舆情应对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有的高校面对突发事件,从学校的领导层到宣传部门首先想到的不是“解”而是“捂”,想到的是通过删贴把事件抹杀掉,海有的学校没有应对机制,采取拖延、冷淡处置的方式,最终导致事态扩大,形成了舆论危机,引发社会关注。这些就要求高校工作中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制度,及时师生关注的热点信息;建立新闻宣传应急机制,准确应对突发事件危机;积极疏通和引导,努力使网络及其他校园媒体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用真实、真情将危机化解,尽早还高校这一文化殿堂一片祥和、宁静,尽量消减突发事件对师生思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4 强化网络宣传思想教育
新媒体时代,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高校要切实强化网络宣传思想教育,积极发展新媒体、运用新媒体、用好新媒体,工作的重点在于准确理解把握任务要求,确保教育正确方向,首先应当做到完善宣传体制机制,并组建强有力的工作队伍。
4.1完善网络宣传机制
高校应健全完善网络宣传工作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加强协作。统筹高校的网络工作,将网络的硬件建设和网络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校园新闻网站和业务工作网站有效配合,推动校园网络媒体和社会网络媒体的良性互动。全面加强网络宣传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网络在舆论引导、为学校发展构建和谐舆论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设立专门的网络宣传教育机构,专题研究和落实相关工作,努力提升网络宣传管理工作水平,不断增强网络宣传管理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篇5
摘要当前,网络舆情是社会现实中舆情的真实反映,它既可以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广大网民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也可以通过负面的报道引发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本文主要对网络舆情的基本含义和特点的进行了理论的分析,从而为网络舆情的管理和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网络舆情含义特征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19日)”显示:截至 2011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4.85 亿,较 2010 年底增加了277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6.2%,较 2010 年底提高了1.9 个百分点。随着网络的普及率和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多,互联网已经迅速地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扮演着主要信息源的角色。广大民众对社会问题产生的看法和意见、情绪将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因此,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很有必要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并把它作为政府谋划、部署和开展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含义
舆情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定义,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性定义。王来华认为: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张克生认为:舆情可以就是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王建龙认为:社会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在此基础上,刘毅学者给舆情下了一个定义:“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笔者认同这个观点,认为其指出了舆情有别于舆论的一般特征。
网络舆情是伴随着网络这一全新的媒介而出现的,同舆情一样,它近年来也被频繁的使用,也没有公认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也有学者简单的界定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网民或媒体通过网络,对某些社会焦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
网络舆情是依靠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网络的发展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网络舆情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舆情,它具有广泛性、突发性、片面性的特点。
(一)广泛性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它的广泛性和快捷性毋容置疑,这使得网络舆情也具有了广泛性的特点。网络舆情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参与的广泛性。传统的社会舆情受到身份、年龄、文化水平等的差异往往造成无法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状态。而网络舆情不受性别、年龄、学历的差异,任何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其他媒体和参与途径均无法与之相比。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广泛性还表现在地域的广泛性。网络上的某一事件的宣传很快可以传播的全国各个地方,不同地区的网民可以结合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来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得这一事件很快能在不同地区产生反响,即而引发更大范围的激烈讨论。
(二)突发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突发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某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很快可以成为引发社会舆论的导火线。一方面当某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迅速地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网民个体意见从而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另一方面各种渠道的看法、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网上与网下经过相互影响,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
(三)片面性
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虚拟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其本身具有片面性的特点,许多事件的真实状况与网络所流传出的事件状况基本不符和,有时甚至是截然的相反;另一方面网民个体因其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不同而导致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也具有片面性。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的意见表达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不满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的认识等等,都通过利用网络来进行宣泄,以至于网络上经常出现一些庸俗、灰色的言论。同时,在很多时候网民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因此,网上舆情是个人与群体之间情绪的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有时它是真实意见的反映,有时也会与人们原有的意见产生一定的偏离
参考文献:
[1]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
[3]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
篇6
随着以社会媒体为主的Web 2.0的发展和深入,以及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普及,社会舆情的传播途径急剧扩张。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影响力正积聚放大,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日渐深入。同时网络技术更新网络舆情信息来源不再局限与新闻评论、博客、贴吧等,随着微博、即时通信工具的广泛应用,现在新闻在网上的呈现与传播不是以小时计,而是以分秒计,近乎于实时。短时间内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赢得时间就赢得了话语权,就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把握好“黄金时间”是成功处置突发事件的第一道关口。因此,高校建立自己的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系统[1-3],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互联网敏感内容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自动监测和分析,可以提高信息收集和研判的效率和水平,进一步做好对广大师生的舆论引导工作,从而更好的维护高校形象[4, 5]。
1 需求分析
现代高校管理工作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工作是对在校师的关注的重要信息能够及时掌握,并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现有的收集信息的方式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网页浏览的传统手工信息收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舆情监督工作的要求。手工方式监测范围主要集中在几大门户网站、论坛、微博等,覆盖面窄,难以较全面地收集到目标信息。效率低,及时性差,根本无法及时发现敏感信息,且无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容易造成被动局面。信息统计难以存档,形成规范统计数据,更不可能有规范的数据进行分析,为高校舆论引导管理工作提供分析依据。因此建立一个拥有通过网页内容的自动采集处理、专题聚焦、敏感词过滤、统计分析等功能的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实现高校对自己相关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需求,为高校管理层全面掌握广大师生的舆情动态提供了信息保障,并能让高校管理层对发生的舆情事件做出正确舆论引导。
2 系统功能设计
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分析为系统管理、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信息服务等功能模块,提供全方位舆情监测服务
2.1 系统管理模块
提供基于WEB平台标准网页模式的管理工作界面,使用人员通过浏览器即可方便地进行各种操作控制与远程管理。提供多频道分类和多个监控专题设置,支持无限分类和无限站点加入。支持用户自定义站点描述、起始URL、抓取深度、更新时间等各种参数配置。具备用户管理和权限分配功能,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操作权限和个性化操作界面。
2.2 信息采集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境内外多种监控网站类型的静动态网页采集,包括新闻门户、BBS、RSS、博客、贴吧、微博及其他类似结构网站。可以对监控专题的信息采集,可针对特定事件在设定时间内进行专门采集。可以自动对信息源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监控能力,信息从出现到被检索到的时间间隔应为分钟级,对新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和增量索引。对采集的信息提取摘要和关键字段信息,并按指定格式分字段存入全文库相应位置,便于根据需要进行数据统计。
2.3 信息分析处理
系统对采集入库的数据以下核心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关键数据提取,形成原始舆情库。对各类主题能够形成自动摘要。可以自动在搜索结果条目下显示摘要信息。这些“摘要”帮助用户迅速了解搜索结果的主要内容,提高工作效率。使用自动分类技术,基于用户配置的关键词,将收集的信息自动分类,以树型结构的方式进行展现,结构清晰便于舆情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实现对敏感信息的有效监控。由于网络转载的现象,网络上存在大量的重复信息,可根据文档内容的匹配程度确定是否重复,对重复信息自动判断和区分,大大节省用户时间。提供了敏感字库,同时可根据用户需求对敏感词库进行设定,信息采集器在运行过程中自动识别信息内敏感词,对于包含敏感词的信息系统提供“不入库”、“入库待审”、“入库已审”等几种处理方式。系统采用基于语义的文本倾向性研究方法,对新闻、评论、论坛、博客、微博中的信息进行整句和整篇情感分析,在计算机层面先进行研判再展现给系统用户。可以利用内容主题词组和回贴数进行综合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
2.4 信息服务模块
通过对采集入库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根据各分类每天采集的信息生成曲线图形式的分析报表,可按每日、每周、每月、每季统计信息的更新情况。通过系统自动分类,根据预设的专题事件关键词系统自动生成专题报道,集中展示相关专题信息,统计出时间发展趋势。对于采集得到的重要敏感内容,经过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处理生成舆情简报,为学校相关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可实时预警敏感内容发生,对已有的敏感内容信息库,通过配置预警参数,对增长异常的事件、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通过页面提示、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等形式报警,通知学校相关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处理。
篇7
【关键词】网络舆情 研究生思想教育 影响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当代研究生思想特点
随着科技改革的深化,互联网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网络舆情作为新生术语,已被广泛研究。本文主要采用学界的定义: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信息主要来源方式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微博等。
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对于高校大学生,网络已成为他们获取大量的、多元的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舆情的出现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网络表达既有冷静理性的正向认知,也有盲目从众的反响认知。因此,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研究生作为高校中学历层次最高的代表者,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发展、道德观念都更加成熟,但其社会经验普遍较少、年龄段也处于人生就业、婚姻等选择的重要时期,因此网络舆情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影响研究是有理论及现实的意义的。
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宏观政治方面,研究生群体本身具有政治敏感度高、关注国际民生、但主观立场易被改变等特点,使其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比较低。一些围绕社会事件的网络舆情包含的刺激性信息,往往会触动研究生敏锐和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直接导致高校的产生;在个人道德方面,研究生受过较长时间高等教育,总体道德水平较好,且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但当代研究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较为强烈,集体主义道德观念淡薄,对于网络上报道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往往从自己利益角度进行评判,不能够顾全大局;在人生观方面,大部分研究生对人生的追求是积极向上的、有理想的、愿意付出并且有人生规划的,但受到网络中“炫富”等事件影响,很多研究生的人生观发生了偏移,过于功利与浮躁,对其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对研究生思想活动有着催化剂的作用。
二、网络舆情对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基于对网络舆情对研究生思想的种种影响,不难看出现阶段网络舆情在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它本身所具有虚拟性与真实性、同质化和多元化、公共性与私人性、技术性与生活性、即时性与多变性相结合的特质,要求我们在面对网络舆情对于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影响时,既要看到网络舆情正面的推动作用,亦需要对其在明显或潜在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重视。
(一)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为研究生思想状况带来的机遇
1.网络舆情有助于研究生形成主体的自我实现意识
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国际、国内时政大事,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社会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等都会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契合了研究生对自我实现的最高思想追求。
2.网络舆情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集体意识和公共精神
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集中反映的重要方式,扩大了研究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代表了研究生的各种利益诉求,体现了研究生对国家政策、政府行为、公共事务、社会世情等种种事项的情绪反应和态度意见。研究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社会事务,提升了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增强了集体意识,在该氛围的影响下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养。
3.网络舆情减少了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
在我国,本科生毕业主要有三大去向选择:就业、求学、出国,到了研究生层次,受到年龄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都只有唯一的选择就是就业,随着毕业人数的连年增加,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是缓解就业压力最主要的环节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逐渐成为快速获取职业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招聘以其快捷、公正、信息透明等特性日益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首选。网络舆情在快速传播信息的同时,还为研究生提供了交流的话题与平台,当对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探讨时,有利于求职者的身心成长。
(二)网络舆情的副作用为研究生思想状况带来的挑战
1.研究生在网络舆情中对海量信息的自我判断
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研究生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载体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政府和学校对这些载体传递的信息内容可以进行过滤,将不正确的观点、不恰当的信息去除,甚至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充当信息源的角色。而现代网络舆情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多元化与分散化,对于“涉世不深”的研究生如何在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所关注的不同主题,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抱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中,正确把握自己,形成明确的自我判断提出了挑战。同时,网络中的信息鱼目混珠,有些不法之徒还利用学生思想单纯、活跃的特点,通过网络舆情煽动其参加一些违法活动,这些都对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网络舆情的发展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挑战
从2009年,一系列高校教师、学生、社会名人的学术不端行为被曝光后,高校要加强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话题此起彼伏。作为研究生,学术研究是必修功课,在这些网络舆情的影响下,是正确认识、规范学术道德行为,还是得过且过,抱着“反正也查不到我”的心理继续抄袭行为,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道必选题目。
三、网络舆情视野下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建立网络舆情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传动机制
研究生的思想虽尚未完全成熟,但是他们对事情的判断已经形成了一些固有模式。对于死板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即厌烦又有着很强烈的逆反心理。但是,利用新型网络(如建立博客、微博、校园BBS、人人网等)模式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情绪与兴趣,因而建立网络舆情与研究生思想教育之间的传动机制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突破的实践领域。
(二)教育者在网络舆情引导中要加强自我参与度
教育者在网络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是教育的领导者,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主要采用言传身教的模式,能够对其有主导性的控制。但是,网络发达的时代,研究生可以接触的信息源甚至比教育者本身接触的还要多,如果教育者不进行自我学习与知识更新,不去网络了解、关心研究生所关注的舆情,那么这思想教育将失效。因此,教育者必须自我参与到网络舆情当中,在分享切身体验与感受的过程中完成教育的过程。
(三)引导研究生合理利用网络舆情带来的就业资源
网络舆情对职业决策的影响是显著的,特别是类似于金融危机这样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的全球性重大事件的发生,负面消息较多时更为明显。就业的话题是研究生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收集、分析、整理网络相关信息,尊重研究生自行选择的前提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时,一定要讲究引导策略、引导艺术和效果,发现积极因素,使网络舆情中关于就业抉择的引导工作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
[3]夏雅敏.大学生网络表达特征及引导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3(1):71-74.
篇8
关键词:微博 政务微博 媒体微博 舆论引导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微博活跃用户数经历了2010年-2011年爆发式增长后,从2012年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期。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2012年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如今,微博已经成为舆论的汇聚平台,其所具有的传播模式给了公共议题聚合与裂变的可能性,加上强大的“转发”“评论”功能,舆论生成的强度和速度迅速增长,对旧有的舆论格局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当下中国存在两大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还有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本文将在分析这两大舆论场的博弈与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借助微博提高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和有效性。
一、微博与舆论引导新格局
1.微博的舆情发源功能凸显。在一些特殊、敏感的突发事件中,草根微博、名人微博舆情发源功能凸显,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舆论格局。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室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指出,随着近年来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在舆情事件首次曝光时已经扮演最主要的角色;而在新媒体中,微博表现最为抢眼,由其首次曝光的舆情热点事件占比在2009年还是0,2010年增加到9.3%,2011年飙升至20.3%。蓝皮书认为,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将微博作为事件曝光、知识分享、情绪宣泄等的主要渠道。
越来越多的网络事件通过草根微博最先爆料,之后通过名人微博转发形成舆论热点,传统媒体再跟进报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往往会导致热点进一步升温。2010 年,江西宜黄拆迁事件南昌机场“女厕攻防战”中出现“微博直播”,此后因微博引发舆情的事例日益增多。近期则以“曾成杰事件”为典型。2013年7月12日晚22时左右,湘西集资案主角曾成杰之女正是通过微博,向网友披露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其父执行死刑前未告知亲人,泣血鸣冤,这则微博在12日、13日两日登上新浪热门微博榜,截至7月17日20时被转发、评论12.3万次,引发网络围观,也引发了各路媒体的关注。一时间,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第一者往往既不是相关政府部门,也不是新闻媒体,而是微博等社交媒体。
2.用户构成接近于现实社会,微博民意主流更接近于社会民意。微博以其草根性、自发性曾被认为是典型的“民间舆论场”,其中最多的用户是普通网民。近年来,随着微博使用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专家、名人、媒体、政府机构入驻微博,名人微博、媒体微博、政务微博的数量日趋增长,“民间舆论场”中主流、官方的声音也开始占据重要地位。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微博的用户构成更加接近于现实社会,微博民意也更近于社会民意。仍以“曾成杰事件”为例。曾成杰之女的微博激发了众多网友参与讨论,微博上活跃的律师微博以及@李开复、@王石、@茅于轼、@王冉等名人微博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4天之内,《长沙晚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环球时报》等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立场刊发了文章,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媒体微博也参与了该事件的讨论与传播。身处于舆论漩涡的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也通过官方微博了5条微博进行回应。在这个事件上,“草根”、名人、媒体,包括政府部门都以微博为平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草根微博、名人微博、媒体微博、政务微博似微博大动脉上一条条盘根错节、四处纵横的微小血管,关注、评论、转发功能就是血脉畅通的动力。微博的关注、评论与转发的功能,可以激绪、发动舆论,使其成为舆情发酵的重要平台,在每个用户一次次的转发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渠道以几何级数递增。
二、两大舆论场的博弈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公众对公共事务的信息创造与消费,汇成了空前强大的“微力量”,公众拥有了强大的信息传播力、活动号召力。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盛使民间舆论场日益强大,进而对政府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提出了挑战。
1.传统的新闻壁垒被打破,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受到挑战。据2012年初新浪微博风云榜统计,人气最高的是名人微博,排前14位的名人微博粉丝人数都已经超过千万,远远超过媒体微博和政府微博的粉丝数。微博让名人、“草根”直接面对社会公众,成为他们新闻或观点的第一媒体,大众媒体往往成为其跟随者。曾经在很多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是网络上众声喧哗、群情滔滔,而传统媒体却或缄默不言或轻描淡写、几笔带过,两者的“议程设置”有很大的差异,造成了议程设置的“断裂”。
2012年11月16日,论坛、微博相继爆出贵州毕节流浪儿童闷死一事,而直至11月20日,毕节市当地主要的两家媒体——《毕节日报》《乌蒙新报》也没有发表关于这起事件的相关报道,直到21日,《毕节日报》一则新闻才提及此事。传统媒体拥有着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并且掌握着传播和舆论的主导权,如果传统媒体总是在重大事件或群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中滞后、失声,最终会失去民众的信任,丧失公信力。
2.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微博等社交媒体是一种即刻的信息传播,由于其核裂变式的传播方式,释放出超强的能量,有“引爆”舆论的特殊功能。只要一条微博具有足够的冲击力,可以激发广大博主的转发意愿,产生较高的转发率,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互联网;舆论潜伏到爆发的周期大大缩短,力度大大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部门如果因循守旧,必将引发一定程度上的舆论危机。比如,“曾成杰事件”中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第一条微博回应十分生硬,虽然几十分钟后被删除,两天后进行了公开致歉,但仍然未能消除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民间舆论场亟待主流媒体舆论场的引导。有目共睹的是,以草根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和“把关人”的缺失,也造成了虚假新闻和非理性舆论的泛滥。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参与舆论监督的平台,然而在匿名、把关滞后的微博世界里,公众很少具有主体该有的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主体应有的责任意识,缺少独到的见解和周全的考虑,往往是人云亦云,跟风从众。很多网友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微博参与公共事件、转发以及评论事件的行为是在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更没有意识到他们传播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是一种滥用舆论监督权利的行为。因此,在这个舆论场中,常常存在情绪化严重、“群体极化”、标签式描述等现象,亟待主流媒体舆论场的引导。
三、借助微博打通两个舆论场
微博的及时性和扩散机制是其与生俱来的信息传播优势,代表民间立场的草根微博和名人微博,并不需要经过专业媒体机构的推荐和引用,它是通过大量草根微博主的接力转发形成舆论的。政府相关部门和传统媒体应当借助自身微博这个即时传播的平台提升舆论引导力,继续以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引导日益壮大的民间舆论场,决不能对某些事件反应迟缓,或掩耳盗铃。例如,在前文所提到的贵州毕节流浪儿童闷死事件中,传统媒体的报道比“草根”爆料滞后了两天,而“滞后”的这段时间正是谣言迅速传播、最为猖獗的时期。
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分别是政府相关部门、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发言平台,其信息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如能通过微博平台等新媒体传递预警信息或最新消息,可先声夺人、澄清事实、主导舆论。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两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上海地铁官方微博“上海地铁shmetro”第一时间在微博上通告事故情况,随后直播救援情况,并用“今天是上海地铁有史以来最黯淡的一天”表示歉意。上海地铁官方微博第一时间播发新闻,第一时间致歉,给事故的调查、解决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官方公开的信息与网友爆料基本吻合,从而赢得了网友的信任,没有给谣言滋生、传播的空间。
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中,北京属地主要政务微博及时启动,对救灾信息进行全程,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网上网下积极互动。“@水润京华”“@北京”等政务微博充分发挥作用,或及时辟谣,或对政府部门的不当行为进行了说明和纠正,几天被转发数万次,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突发事件中,媒体官方微博也应当传达理性的声音、理性的立场,起到舆论“定海神针”的作用。2012年,中央级媒体掀起开博热潮,以@人民日报、@中国之声、@央视新闻等为代表的“微博媒体国家队”上线后,先后关注了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在消除偏激言论与情绪化表达的负面影响,促进观点意见的理性协商,促进和推动事件解决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政府相关部门和传统媒体应善用微博提升舆论引导力,打通两个舆论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凝聚社会共识的政府、媒体和公众良性互动的舆论平台。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美),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古斯塔夫·勒庞(法).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哈贝马斯(德).张博树译.交流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篇9
该分析报告坚持贴近师生的原则,密切关注学校学生活跃的论坛、贴吧、留言板等网络传播媒介,广泛收集有关学校建设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与学校相关的网络报道等信息,及时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舆论导向,为学校相关部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参考。
分析报告以某某大学2011-2012年度的网络舆情信息统计为参考,从有关该校的网络论坛发帖及留言中摘录并汇总相关网络信息129条,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治安、设施建设、后勤服务、校园治安、时事热点评论等多个方面(见表1):
上述分类根据校园网络信息所涉具体内容的不同,将校园网络信息细化为十类,以此统计为基础,按照校园网络信息所涉利益不同的标准,校园网络舆情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时政热点类、学校建设类、突发事件类。
1时政热点类
时政热点类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指与国家发展、民族利益密切相关的,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重要政策、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等引发的重大网络舆情。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在网络中的持续发酵,充分体现青年学生关心政治、热爱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情感。该类校园网络舆情的发生与时政发展联系紧密,存在一定的偶发性,在校园网络舆情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往往具有很强的召唤力与凝聚力,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应对不当,极易演变为校园乃至社会的焦点事件,影响范围扩大。
由表1可见,2011-2012年某校校园网络舆情中时事热点类舆情信息占9.3%,占整体比重不大,内容主要涉及有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国家发展大事。
2学校建设类
学校建设类校园网络舆情,其参与主体主要为学生和教师,反映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建设和学生生活,表现出很强的主体特定性、内容局限性和利益相关性。师生往往通过网络就学校建设的得失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这些言论与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在校园师生这一特定群体内产生共鸣或分歧,进而引发网络讨论和思考,给校方政策的实施产生一定的压力。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应对如果得当,随着师生反映问题的及时解决,舆情影响往往不会突破校园范围;反之,如果学校不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拖沓、推诿的应对态度,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负面影响突破校园范围。
此次统计结果显示,师生反映的问题涉及学校建设的多个方面,其中尤以后勤服务、教学建设、学生工作三个方面最为突出,呈现出越是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网络信息数量越多的规律。
2.1后勤服务:后勤服务事关学生的衣食住行,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相对集中,又可以细化为食堂问题、校医院、浴池及校内交通四个方面,其中以食堂问题最为突出,占后勤服务类校园网络舆情信息总数的80%(见表2):
为了深入查找问题根源,将涉及学校食堂问题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作进一步统计,共统计信息40条,经分类和细化,大致归纳为餐饮价格、食用油问题、餐饮卫生、餐饮质量、食堂设施五个方面,其中学生反映最多的是餐饮价格问题,舆情信息总计16条,占食堂问题的40%;其次是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相关舆情信息12条,占食堂问题的30%(见表3):
除了食堂问题,排在后勤服务类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第二位的是校内就医问题,此类网络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相对集中,从学生的网上言论看,主要表现为对校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质疑和不满,以及对校内低廉就医价格的好评(见表4):
2.2教学建设:教学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学建设工作不断进取的,然而从统计数据看,网络舆情信息也反映出一些教学建设中存在的有关教学质量、考场纪律等问题,可以大致归纳为教风和学风的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网络散布负面言论扰乱了校园学习风气(见表5):
2.3学生工作:学生工作主要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行为教育,对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统计显示,学生反映的关于学校宿舍管理问题超过三分之一,占学生工作之首,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部分学生自律意识较差不注意宿舍环境卫生的保持,对学校宿舍卫生监管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见表6):
3突发事件类
篇10
【关键词】涉警舆情;公安机关;稳定
一、“大媒介”时代涉警舆情的现状
传统的三大媒介报纸、广播和电视和现代的互联网构成了新的信息传播的媒介,即“大媒介”时代。在这样多途径的信息传播方式下,“大众信息”的时代到来了,大众成为信息、信息解读的主体部分,舆论再次回到“街头巷议”的流变状态,在电话、手机、互联网等即时工具和技术条件下,信息传播空前巨大,对舆情的传播和演变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特别是那些与大众利益相关的事件,随时都是关注的焦点。由于不确定的因素和各种利益诉求增多,警察是调和各种矛盾的主体,备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涉警舆情在近年来数量急剧上升,对公安工作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涉警舆情发展的现状如下:第一,涉警舆情数量急剧上升,负面报道占绝对多数。从舆情的数量看,涉警舆情的增长较快,公安执法是舆情高发领域;从内容看,负面报道占多数,特别是关系到某一阶层或由某一具体事件引发的事件,就会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从而引发对公安机关执法的关注。就其原因,涉警舆情的关注度较高,公安机关在与社会各阶层的接触中容易被置于矛盾的风口浪尖上,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蛊惑,将矛头引向党和政府,容易引起关注。第二,涉警舆情传播途径多样化,各类媒介交织,网上网下联动。很多涉警舆情首次是通过网络和手机等现代媒介完成,由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有各种矛盾,很多社会情绪错综复杂,容易引起媒体和工作对公安机关执法的关注,也会被炒作,造成。第三,涉警舆情诉求多元化,处理不好易引发社会动荡。如果涉警舆情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很可能引发新的,对社会和谐和稳定构成威胁。
二、我国当前涉警舆情多发的原因
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官方封锁消息可以对舆情的处置提供一个缓冲区,但是在互联网和传统媒介融合的时代下,信息随时随地都在传播,官方不可能在用封锁消息手段来获取“缓冲带”。今年来,涉警舆情多发,主要原因是:
(一)大媒介时代导致话语权的转变。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的及时传播信息的工具,直接导致了社会公权力支配诉求和社会力量结构的变化,削弱了警民在信息获取与上的不对称性,也揭开了公安机关的神秘性。公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就公安机关自身的事件进行,获得了话语权,这样是公安机关处于被动地位。
(二)公众的参政议政和监督的意识提高。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公平、公正、合理性的监督,使一些违背原则的事件曝光,公众热衷于用网络来评论和监督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力。这就导致了很多不严格执法的事件被扩大,导致舆情的全社会传播。
(三)媒体的报道不实和“仇官”、“仇警”心态的交织。有些媒体为了追求商业价值,由于媒体掌握的资料不足,对一些极为敏感的事件进行反复报道与炒作,给公安机关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一些群众心态失衡,仇富和仇官引发的中,警察是秩序的维持者更遭到痛斥,是阶层冲突的“替罪羊”,一些人利用媒体故意丑化公安机关的形象,造成大量的涉警舆情滋生。
(四)公安机关自身执法存在不足。公安机关负有大量的社会管理职能,在日常打击犯罪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执法不公、打击不力、态度蛮横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始终会成为媒体炒作和质疑的噱头。
三、涉警舆情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社会稳定是相对的、动态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很多,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因素和军事因素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因素,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涉警舆情就是反映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思想活动,如果不及时的处置,就会引起现实的行动,带来现实的挑战。涉警舆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促进公安机关等职能机关的文明执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公众参政议政和监督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公安机关处于舆情风暴中难以自拔,处于被动地位,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涉警舆情给社会稳定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