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

篇1

 

突发事件后往往很容易受到媒体聚焦和网民关注,特别是与民利益相关的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关注度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暴增,此时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处在舆论聚光灯下,迅速成为公共热点。此时,如果政府事件处置不当,就会再生舆情,推波助澜,让自己陷入舆论漩涡。而舆情应对失误,则会平添质疑,助长谣言,干扰事件处置,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那么,当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该如何应对化解舆情危机呢?总结过去众多实例我们不难发现,要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需要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适度”四个方面原则。

 

一、 及时准确,争夺舆情引导先机。

 

有研究表明,突发事件舆情处置讲求黄金4小时原则,事件发生4小时内可能被大量转发,24小时内就能成为舆论焦点。如果此时政府部门不及时权威信息,争夺舆情引导先机,正确有效引导舆情,那各种谣言、虚假就会在公众质疑声中不断被放大传播,误导社会公众,导致事态扩大,把舆情危机推向。

 

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第一时间跟踪研判舆情,设置传播议程,组织权威评论,坦诚对待公众,回应社会关切和质疑,与公众展开平等对话互动,及时展开调查,进行问责处理。只有在事件处理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都做到了快速反应,及时行动,坦诚处置,才能稳定公众不满情绪,避免谣言虚假信息流传,控制事件处置的话语权,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二、 公开透明,用事实回应舆论质疑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非常关系事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涉及哪些责任等等消息,并基于社会监督的热情容易对事件进展发出质疑,这时如果政府部门不及时公开相关情况,一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的土壤,谣言和虚假信息就会充斥网络,给突发事件处置和政府声誉、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一些害怕家丑外扬的地方官员,却总是喜欢千方百计压制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删除网友言论,甚至采取威胁、恐吓、殴打拘捕等暴力手段阻止公众和媒体显示监督职能。而其结果则往往是,越大压,就会吸引越多的媒体和公众参与监督曝光,事件关注度越高,而暴力应对手段则招来更多的批评,舆情危机出现二次爆发。因此,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要做的不是打压,而是主动、全面、高频次、多渠道把事件信息出去,才能满足媒体报道需求和公众知望,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三、 规范有序,避免负面舆情再生

 

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事,树立自身良好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有序引导的原则,以客观理性的处置方式,回应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不实信息和传闻,引导舆情朝着正面、理性、平和的方向发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因此,在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时,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心理认知,依据社会常识常理对事件进行妥善处置。一旦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冲突,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情绪化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损害法律权威的情况下,灵活安抚舆论情绪,避免随意定性引发舆情危机再生。

 

四、 科学适度,维护政府公信力

 

在突发事件舆情引导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注意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科学适度的引导原则。首先,回应舆论话不要说的太绝。突发事件后,在面对媒体表态时说话要留余地,以免授人以柄,陷入舆论被动。其次,面对民意要求,不应过度承诺。有些情况下,为了安抚公众情绪,一些官员在与公众互动中容易对媒体做出过度承诺,而一旦承诺无法兑现,结果使自己陷入被动,承受更大舆论压力,付出更大代价。

篇2

>> 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 探讨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其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 面向舆情预测的突发事件首发信息风险评估研究 面向突发事件的微信舆情生态治理研究 走出误区,合力引导重大突发事件舆情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原则探究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面向知识服务的数据清洗研究 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认识三大偏差等10则 论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功能 浅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人人网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机制探析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 网络情绪引导: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新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0-tsina-1-19643-397232819ff9a47a7b7e80a406

13cfe1.

[3]兰月新,董希琳,苏国强,等.大数据背景下微博舆情信息交互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5):24-33.

[4]刘峰,佐斌.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40-947.

[5]Hatfield,Cacioppo,Rapson. Emotional contagion[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3(2):96-99.

[6]刘志明,刘鲁.面向突发事件的群体情绪监控预警[J].系统工程,2010,28(07):66-73.

篇3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由于高校的特殊社会地位与角色,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往往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群体、其它领域网络舆论的特点。

1.舆情信息传递速度快、影响力大。在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逐步失效,以微信、微博、QQ群、BBS论坛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在短短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便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具有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主体聚集性更强,与大多数主体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舆情信息传递速度将更快。同时,由于高校的特殊社会地位,社会媒体及大众对于高校普遍关注度较高,突发事件相关舆情一旦以非理性或失真的状态向社会媒体传播,对于外界的影响力将迅速扩大。

2.从众效应明显。高校聚集大量思想单纯、活跃、易冲动的青年学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由于消息来源于周围熟悉人群,致使大学生对于消息的认可度非理性增加,往往极易丧失对于突发事件的合理判断,往往“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因此,较之一般突发事件,他们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反应更为强烈,舆情持续周期更长,后续影响更为严重。

3.交互性强。网络技术、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解决了高校师生沟通交流方面的时间与空间障碍,促进了信息与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学生对于第一时间获取事件信息具有强烈需求,同时,发达便捷的新媒体传媒环境能够使学生不仅成为事件信息的获取者,更有可能成为事件信息的、传播者,直接导致突发事件与舆论的交互性增强,甚至导致舆论直接影响突发事件发展进程,两者往往相互影响、协同演变。

二、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演变过程

结合舆情传播与变动内在过程与特点,可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孕育与形成阶段。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孕育是指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较短时间内网络载体出现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图片、文章等信息,包括网民有关该事件有倾向性的意见、态度、观点、评论等。对于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持续时间长的事件,一段时间之后,网络环境重新出现相关舆论,亦可归入舆情孕育范畴。网络舆情的行为种类主要包括:发帖、图片、微博、链接、评论、音频视频等公开,支持网络舆情的网络媒介包括:电子邮件、维基百科、微信类自媒体、即时通讯等工具。其形式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的新闻诱发网络舆情、网民自发自编内容诱发网络舆情等。

2.扩散阶段。舆情扩散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表达为舆论传播,在网络舆情形成后,经复制、转载以及告知、转发,传递范围急剧扩大,获知群体规模快速增加。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高校人员的信息水平普遍较高,舆论环境相对开放,高校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人员规模庞大,传播人员结构多元化。网络舆情传播的动力来源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利益非相关者的责任及关注意识、网络媒体的新闻追逐等。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扩散呈现典型的网络弥漫方式,以新闻媒体、自媒体等为节点,以事件及围绕事件的相关评论为主要内容,从个体传播到网络媒介,再回归现实个体,获知群体规模扩大,舆情空间快速扩张,舆情量急剧增长。

3.变换阶段。网络舆情在演变过程中,随时间及空间的扩展,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主体与要素不断增加,在相关行政力量的介入、事件信息的变化、新闻媒体的引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网络舆情对象、内容、形态、烈度、指向、关系等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舆情的变换成为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的必然环节之一。

由于舆情变换直接牵涉到舆情本身的内容,舆情变换的检测与界定相对较困难,一般通过舆论形态、烈度、指向及关系等多维度进行监测。其中,网络舆论形态主要是指舆论的表现形式,包括舆论的长度、内容特征等;网络舆论烈度是指通过网络用词可以界定的舆论态度、情感等激烈程度;网络指向是指网络舆论主要议题、指向主体等;网络关系是指网络舆论主体之间对抗或同盟关系、网络舆论观点一致或不同的关系。

4.衰减、消退阶段。网络舆论与其关联的突发事件相对应,随突发事件经历发生、发展、消退等环节后,网络舆论同样逐步衰减、消退。随着时间推移,网民关注度降低,舆情热点逐步冷却,伴随新事件、新刺激的产生,网络舆论将转向新目标。对于影响深远、利益牵涉面广的突发事件,虽然暂时已经消退,但是当新的关联性元素出现时,极有可能再度成为舆论焦点,又将激发网络舆情的新一轮起点。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笔者结合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演变过程及演化规律,基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流程,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以下建议与参考。

1.构建预警监测机制,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预防工作。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高校宣传部门应当与地方职能部门联合,健全突发事件舆情监测体系,与地方网管部门、公安网监等政府职能部门紧密联系,及时获取信息,确保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分析工作全面及时。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手段,以科学的方法监测网络舆情、发现舆论形成征兆、分析发展变化的趋势,方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另一方面,高校在面对收集而来的各种舆论信息时,应当完善舆情甄别与分级机制,建立专门的舆情分析部门,及时检测与挖掘舆情信息。针对舆情信息系统整理、研究、判断,科学合理地分析突发事件可能形成的舆论风险,提早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预防工作。

2.健全舆情应急体系,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准备工作。高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突发事件舆情应急体系。一方面,制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完善高校网络言论与行为的规范制度,建设网络舆论日常管理制度,明确校内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为高校处理突发事件舆情提供政策依据与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应当建立网络舆论引领人才队伍。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培养网络舆论的引领人才,培养他们对于日常事件发展动态的把握能力、个人观点的总结能力、文字的感染力等,培养他们吸引网络民众关注,将他们逐步提升至网络群体交流的中心位置,帮助其拥有影响网民、引领网民关注点的特殊力量。通过他们间接控制话语权,正向引导舆情发展。

3.优化舆论引导联动机制,及时响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首先,完善信息制度。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及信息缺失。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必须完善新闻机制,不断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加信息公开量,做到公开透明、及时权威。

篇4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与政府危机管理 面向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多平台交互机理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的价值转化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分析方法探讨 大数据影响下网络承载问题研究 网络大数据助推网络舆情研究与政府管理实践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舆情管理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IM交互设计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特征及趋势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 政治稳定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应对 大数据下的网络舆情应对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稳定性测试模型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借贷监管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数据管理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视频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相丽玲,王晴.信息公开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演化特征及治理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4):26-31.

[3] 王芳,王晴.微博舆情的演化机理、价值特征与治理机制[J].情报杂志,2014,33(1):120-124.

[4] 杜建华.风险传播视域下舆论安全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3-149.

[5] 蒋明敏.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73-177.

[6] .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与舆情治理[J].东岳论丛,2012,33(9):140-143.

[7] 张健华,李娜.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6):79-84.

[8] 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0-41.

[9] 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10] 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4):90-101.

[11] 李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决策:过程与机制[J].青海社会科学,2014(2):94-99.

[12] 张小明.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体制建设与制度保障[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81-87.

[13] 马荔.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及治理路径[J].江淮论坛,2015(3):106-109.

[14] 李阳.危机管理模式下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5(4):49-54.

[15] 韩舒立,张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逻辑:困境与重塑[J].电子政务,2013(5):15-22.

[16] 舒刚.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33-39.

[17] 常锐.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8] 张杰,张文胜.食品安全智库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15):143-147.

[19] 王向文,图登克珠.舆论场+:一种探索性思考――兼谈对涉藏舆情治理的启示[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28-32.

[20] 刘泾.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谣言治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5):42-46.

[21] 张佳慧.中国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策研究:态势与走向[J].情报杂志,2015,34(5):123-129.

[22] 盛明科,邵梦洁,徐厌平.国内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主题、范式及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3年的数据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8):190-195.

[23] 维基百科:大数据[EB/OL].[2014-08-28].http:///ch-cn/%E5%A4%A7%E6%95%B8%E6%93%9A.

[24]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5]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28(11):52-54.

[26] 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5):16-19.

[27] 蒋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3-245.

[2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管分散在四类政府部门[EB/OL].[2016-04-01].http:///shendu/xxsb/detail_2013_0

7/22/27739989_0.shtml?_from_ral-ted.

篇5

一、当前农合行在新媒体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情监测不够到位,存在滞后。目前,虽然安排人员监测舆情,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滞后。另外,目前的监测对传统媒体的重视程度远大于网络媒体。事实上,随着互联网运用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舆情事件的信息源头、危机导火索和舆论放大器,某个突发事件往往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尔性的问题演变成公共事件。

(二)回应不够及时,处于被动。某些投诉类事件当总行了解情况后,会出现超过舆情解决的最佳“黄金4小时”现象,未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在处置舆情事件时不够主动,往往丧失了对事件的第一定义权和解释权,错过了最佳处置时机,负面评价积累最终形成严重舆情事件。

(三)应对方式不够科学,缺乏技巧。主要表现为在向客户解释的时候不够到位,说服力不足,态度不够规范等现象。同时,在舆情应对中新媒体的使用率较低,更加青睐传统媒体的信息,而对网络媒体、官方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运用较少或者应对不当,使得正面信息时效性和连续性上稍显不足,有些甚至通过不恰当的“删帖”形式来处置,反而激化了矛盾。

二、提升新媒体时代农合行舆论应对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制度先行,增强舆情管理意识。要制定舆情应对管理制度,规范报告路径,建立分类管理制度、监测制度、排查制度和问责制度,形成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推进舆情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组织舆情管理的培训与教育,加强对负面舆情风险防范的指导和宣传,从高管层到基层普通员工均把舆情管理提高到业务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积极倡导“舆情应对人人有责、舆情风险重在预防”的管理理念,时刻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能引发的舆情问题,自觉维护农合行的声誉和形象。

(二)联动协作,把握舆情处置的主动权。与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公检法机关和主流媒体之间进行有效联动,了解媒体内部运行规律和政策法规,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要针对金融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及时沟通澄清事实,及时采取正面疏导和正面宣传等方式,引导客户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处理好客户关系,确保第一时间反映,第一时间跟进,抢占信息制高点,及时权威信息,把握主动权,提高对负而舆情信息的处置能力。

(四)监测分析,提升舆情科学研判应对的水平。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测应对工作体系,努力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和水平要指派舆情监测人员对各类媒体信息,进行了多时段多维度的每日监测及专项分析,实时掌握和本行舆情的最新动态和整体趋势,并对一般的负面舆情作相应的跟踪处理;对重大舆情动向早发现、早引导,并及时向领导层汇报;对非法和过激言论,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对不实的信息要及时澄清、释疑解惑。

篇6

关键词:网络 舆情管理 高校

近些年以来,由于不良网络舆情而引发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大学生,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作为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本身,应从最有效防范不良网络舆情的快速扩散和进一步演化为出发点,建立起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及现实可行的管控方式,以保证绿色健康的网络舆情成为维稳及推动高校、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表现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1.突发性偶然事件的进一步激化;2.国内国际相关热点问题的激发;3.切身利益的触动。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而言,其主体的特殊性决定着其独有的新特点:

1.突发性。2.情绪化。3.影响广。4.易控制。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一)应急反应迟缓。处理好突发事件的关键就在于反应要迅速,重点在于应在突发事件后迅速启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内工作程序,以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发展。

(二)处理方式被动生硬。回望过去相关高校的热点问题的解决处理过程,高校往往采取的是强硬封闭消息,回避事态发展的消极处理方式,本想以此方式来试图淡化高校网络舆情扩散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高校往往将自己列为居高临下的“管控者”角色,而不是因势利导的“引导者”角色,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反而更加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三)重视不足,硬件跟不上。由于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是近几年才受到高校及社会广泛关注的,因此,过去的几年里,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普遍存在重视度不够,硬件设备设施不充足的情况。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体系的建立

(一)三大工作体系

所谓的三大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学生工作部、各学院、高校三级网络舆情新的搜集工作体系;2.高校网络管理中心团队的分工合作工作体系;3.高校网络舆情的各部门联动工作体系。

(二)校、部两级管理机构的报送体系

校、部两级管理机构的报送体系主要是指网络舆情发生后需要由高校和教育部两级未报送路径,分别对高校和教育部负责,并且,当突发事件的影响有扩散到校外的可能时,就需要学校的相关部门及时的联系当地党委政府等相关机构,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共同来应对此突发事件。

(三)高素质网络舆情管理团队

网络舆情管理团队是整个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是关键。想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团队,要有完善的一个完整地组织架构、组织机制体系和组织制度,在专职指导老师的培训及领导下让他们以兼职的方式参与工作。

四、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流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不可避免,因此在网络舆情与现实产生的互动过程中,遵循其形成、高涨、被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将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抑制在最低值,不让其有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我们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流程。

(一)迅速上报

进行网络舆情快速反应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集,如何科学地收集、分析网络舆情,是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的重要环节。网络上的敏感信息以及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被发现,需要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院、高校三级舆情收集部门快速全面地收集网络信息。

(二)紧急应对

宣传部门及其所属工作团队们时刻关注着网络上的相关反应在信息上报之后,特别是高校BBS、贴吧站务组和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在指导意见到达之前前,各个部门团队应该果断针对性的以网络言论为主的开展紧急应对的管理工作,目的在于引导舆论导向,缓和事态矛盾,及时的掌握网络传播的主动权,滨面七进一步向不良方面扩散传播。

(三)提高舆情信息反馈效率

1.及时回复那些在高校网络中出现的舆情信息,及时对师生经网络渠道提的建议与问题进行反馈,强化高校中网络舆情管理的时效性;

2.对舆情信息的快捷反应与柔化处置进行事后评价,总结经验效果,发现问题与不足。

3.高校舆情处置离不开团队配合,离不开高校内部各部门对舆情处置的高度重视,要建立协调一致的舆情处置管理机制,提高舆情处置的效率。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论问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新r期的重要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高校网络舆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岩.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浅析[J].文教资料,2010,(03).

[2]杨亮,靳丽萍,薛皓,封杰.试论高校非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如何上好党课[J].青年科学,2010,(03).

篇7

一、科学有效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全市卫生系统要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充分准备、加强监测、立足“四早”,果断处置,继续遵循“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落实防控措施,科学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效、有序、有度开展,坚持科学有度,突出重点,早诊早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围绕最大程度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这一目标,要将疑似病例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患者救治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诊疗能力,确保检测试剂和抗病毒药物及时、足量配备到医疗机构,落实“四早”措施,按照“四集中”原则,积极救治患者;进一步强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重症肺炎病例、流感样病例和外环境监测等基础工作,扩大除哨点医院外的流感样病例监测范围,加强风险评估,做好疫情趋势研判,严格执行病例诊断报告制度;继续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和统筹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和加强活禽市场消毒、休市、关闭等源头控制措施;继续公开透明、及时信息,普及防控知识,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疫情。

二、强化完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与120联网建设

根据省、市政府制定的《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平台,强化县级卫生应急决策指挥中心基础建设,完善指挥软件系统,加强应急指挥决策软件系统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融合,完善应急指挥决策平台的后台数据支撑,提高实战运用能力,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同时,结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建设的相关硬件要求,加快视频交换平台的更新,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的改造建设。完成各辖市120与省联网任务,加强全市120联网运行管理,及时准确做好车辆调度单网络填报,信息完整率不低于90%,确保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启动,快速高效抢救患者及伤员。

三、基本完成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任务

全面完成市、县两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任务。江大附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别作为市级综合类、核和辐射类、烧伤类、中毒类和传染病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丹阳、扬中、句容三个辖市人民医院作为县级综合类和传染病类两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要认真对照《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基地建设,实现我市紧急医学救援资源、力量和网络在市、县二级全面覆盖。市和辖市两级要探索建立基地“平战结合”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日常管理和内涵建设,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平时”要做到组织架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规章制度完善、预案流程清晰、人员分工科学、硬件设施达标、物资储备到位、培训演练严格;“战时”要做到应急响应迅速快捷、各个环节衔接严密、整体运行顺畅高效,队伍拉得出、伤员收得下,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展开。

四、全面提升各类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

市和各辖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照标准和实际需求,继续加大对各类应急物资和实验室检测设备的配备力度,根据中毒处置、核和辐射、水质监测等应急检测要求,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所需个人防护装备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购置计划,依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健全全市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错位发展,根据不同特色建立专业参比实验室,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联合检测工作机制,逐步构建区域性卫生检测中心。继续按最需要原则添置实验室(含移动实验室)仪器设施等装备,加快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检测能力水平,强化卫生应急库建设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全面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满足及时、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五、深入推进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

继续加强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检测和应对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预警研判机制,切实提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防控工作,提升疾病的早期发现、报告意识和能力。依托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研判和引导,整合利用120、12320等相关资源信息,初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提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研判能力。全面深入推进全市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风险评估技术培训,开展风险评估报告(表)质量抽查和督导检查,市和七个辖市区疾控机构须按要求定期完成风险评估报告,一旦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及时进行专题风险评估。要加强与农林、检验检疫部门人畜共患病防控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共享,建立并完善同时调查、信息共享、共同处置的应急处置机制,定期开展形势会商和风险评估,实现突发事件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管理水平。

六、切实加强和完善卫生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全面加强全市各级应急队伍建设,合理设置传染病处置、中毒处置、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今年下半年,将组织开展一次由市卫生局牵头,全市各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和市级专业应急队伍共同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以全面提升应急队伍处置能力。全市各级卫生部门应合理有效落实卫生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储备,确保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求。健全完善各级卫生应急队伍日常管理和应急调用机制,组织卫生应急专家针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评估活动。加强市、县两级卫生应急师资、骨干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省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技术、急性中毒处置、人禽流感防治知识等业务培训,提高我市各级应急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现场处置能力。

七、高标准完成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达标任务

以贯彻省卫生厅《省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市政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履行〈国际卫生条例(2005)〉加快推进我市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契机,认真制定和落实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整改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构建组织健全、功能齐备的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市和各辖市区要全面系统制定、修订原有应急专项预案,各辖市区要制定利于操作、实用便捷的工作简案,确保各项卫生应急相关政策、法规和预案得以有效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市和各辖市区要对照标准逐级开展对各自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查评估和督导,做好迎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卫生厅对我市督导检查的准备工作,确保2014年6月前实现《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的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目标要求,2015年底前市、县两级卫生应急能力要通过整改全部真正位居全省前列。

八、积极开展应急示范市(区)创建工作

对照国家和省《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基础台帐资料,强化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努力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市(区)创建。同时,各地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卫生应急示范市(区)创建为抓手,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公众,积极开展群众性卫生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演练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大力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卫生应急知识知晓率和行为素养。

九、快速有效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其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两大任务,各级卫生部门要把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有效应对和科学处置每一起突发事件,千方百计救治伤病人员,科学开展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加强中东呼吸综合症等输入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检测技术储备和应对能力建设,提高早期鉴别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终始保持高度警觉和24小时通信联络畅通,特别加强节假日、重要敏感时段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要每天关注疫情、舆情,开展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研判和引导回应,高度重视突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和信息工作。加强部门合作,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相互通报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要科学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规律,把握各类事件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既全力应对,又不浪费资源;既全面出击,又不引起社会恐慌。认真做好各类重大活动(会议)应急保障。建立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事件发现、研判及处置的预防控制体系,认真做好重污染天气健康防护及医疗保障的卫生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工作。协助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抢救费用结算工作,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基本实现发票机打分割,确保救助基金工作顺利开展。

篇8

关键词:12320 卫生热线;卫生应急

卫生计生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主要责任部门,又承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风险沟通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应急管理全过程,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内容。风险监测是风险沟通的重要前提,舆情检测是风险监测的重要手段。九年多来,12320卫生热线积极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广泛的防控知识宣传和实时舆情监测,在卫生应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提高"12320"的公众受用率、知晓率、使用率,国家12320管理中心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面积的主题宣传活动。公众打进热线,咨询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咨询接种乙肝疫苗、戒烟的有效方法等健康知识,有投诉医院乱收费和挂号难等各种医疗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实践证明,12320卫生热线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卫生应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12320卫生热线的主要职能与作用

12320卫生热线自1996年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通以来,承担着向公众传播卫生法规和政策信息,接受公众咨询、投诉和举报,引导公众科学就医,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监测、分析与反馈等职责,已成为卫生计生部门传递政府信息、了解社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传播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1]。由此可见12320热线的主要职能与作用,同时卫计委表示未来还会加大力度建设宣传12320卫生热线,使之成为信息化时代让民众满意的政务公开平台。

对外12320是卫生部门的服务窗口、宣传平台、沟通桥梁,对内12320则是具有指挥、协调和督办职能的枢纽,同时,也可帮助卫生部门了解社情民意,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2卫生应急工作的要点及要求

目前全国卫生应急工作要求总结为:继续围绕两大任务"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②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针对性的抓好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是一切活动前提,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体系,着重强化卫生应急准备,不断提升基层卫生应急能力,进而完善全市卫生应急管理,保证在提高全社会卫生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前提下能够做好卫生应急工作。

2.1强化紧急救援基地管理 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日常管理和内涵建设,能够进一步保证卫生应急工作的有效进行。根据上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管理规范办法,制定市、县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管理规范,并且强化市、县级基地的运行管理,领导加强基地的督查指导、培训演练,在强化规范、标准和程序的同时,重点在突发事件院前急救、伤员转运等方面加强训练,全面提升紧急医学救援的实战能力和应急水平。

2.2加强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 全国应开展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在乡镇也需制定相关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提升市级卫生应急工作示范的基础上,同时提升乡镇整体水平,力争在短时间内乡镇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同时,将各市县区按照省级建设标准,建成更高水平的卫生应急规范化县(区),并且通过积极开展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

2.3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面临近年来多种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如非典、禽流感等,因此必须加强对其监测、检测和应对能力建设,进而提升传染病疫情的早期发现、报告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各省市部门应主动了解其他突发事件风险因素分布,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相互通报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依托系统硬件,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覆盖率和评估结果的利用率,通过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4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和演练 强化卫生应急队伍管理,首先应当及时调整全国各地卫生应急队伍的素质,全面加强培训及突发事件演练,进而能切实提升卫生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水平。其次积极开展卫生应急综合演练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演练来增强应急队伍的综合素质,强化应急意识,各医疗单位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院内专项演练,培训和检验队伍,进一步提高实战能力。

2.5强化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及重大活动保障 卫生部门应当将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想方设法的救治伤病人员,科学开展实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卫生防疫工作;充分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做好人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工作,加强输入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等检测技术储备和应对能力建设,提高早期鉴别能力;在通信联络和信息资源方面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和畅通,任何时段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都要到位,确保能有效监测、预警和应对每一起突发事件[2]。

3 12320卫生热线在卫生应急工作中的应用对策

3.1 强化12320卫生热线的重要性 12320卫生热线应在卫生计生部门的统一指挥下,积极与辖区内的卫生计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构建包含卫生计生部门、卫生热线中心和各联动单位的应急响应联动组织网络和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优势互补和日常互动,最终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多主体合作的应急响应有效机制。

3.2加强对12320话务员业务能力的培训 综合卫生热线在卫生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应统筹规划,制定卫生热线的卫生应急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全国12320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培训规划,并加强对各地卫生应急培训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培训应以提高卫生热线管理人员和咨询人员的应急业务技能、增强其应急意识、更新其卫生应急知识为目的,以提高卫生热线整体卫生应急业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针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卫生应急相关事件的特点,开展卫生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防护等技能培训。对12320卫生热线咨询员,重点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卫生应急相关事件早期征兆识别、舆情预警、应急咨询、风险沟通等知识技能的强化培训。

3.3积极有力的宣传12320,使其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 首先各省市要把开展12320宣传活动作为卫生部门加强建设服务型机关、机关作风建设和强化卫生应急工作的一项重要且有效的措施,应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制定专项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宣传活动计划、经费和人员的落实,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进而保证卫生应急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各省市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新媒体,将12320卫生热线有效的宣传。利用社区平台、服务窗口、系统内部的宣传渠道和资源,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新颖活泼、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同时,要把宣传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建立12320宣传的长效机制。

通过对12320的大力宣传才能保证公众对12320热线的了解及加以运用,更是卫生应急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前提。

4结论

综上所述,12320卫生热线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够引导人们科学就医,面对突发状况能够第一时间通过12320进行了解与应对。同时,作为卫生部门通过12320能第一时间将当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注意事项传输给大众。12320的宣传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可能还未深入到每个人,因此要大力、有效宣传12320卫生热线,将健康带给每个人。

参考文献:

篇9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淄江中学学校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社会稳定其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校支委会成员组成,成员由处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处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含有“淄江中学”及淄江中学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教体局预警提示,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较大以上网络舆情要上报区教体局。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部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及时根据通稿,通过适当进行正面回复。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 ,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处室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处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处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处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篇10

【关键词】移民搬迁;;陕南地区;预警机制

一、移民搬迁中诱发突发事件的理论分析

(一)移民搬迁中政策的执行缺乏公正会诱发突发事件

在移民搬迁政策的执行中,可能会因为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不公正,导致政策的参与者消极抵触,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找有关部门上访或申诉。而政府部门却往往很反感民众的上访,以及正常的合理的反映诉求。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缺少的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也缺少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机制。

(二)移民搬迁中存在的社会泄愤问题会诱发突发事件

在移民搬迁政策执行不公正的情况下,那些不能理性思考问题的民众,往往会因为一个生活中十分偶然的小事,借机找到合法的借口,纷纷以非理性的方式聚集起来,发泄积压在他们内心中长期以来的情绪。比如,在2008年6月28日发生的“瓮安事件”中,就是由于当地的警方曾经多次参与处置房屋拆迁、矿权纠纷、土地侵占、城市管理、暴力执法、移民搬迁等事件,导致了瓮安的群众对政府机关,特别是对公安部门的对立情绪很严重。这种对立情绪和不满情绪的长期积聚,是导致瓮安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的重要根源。也就是说,由于瓮安当局的不当执政行为,积累了大量民愤。

(三)移民搬迁中农民维权意识的增强会诱发突发事件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浸熏陶,使得老百姓内心深处长期存在“民不与官斗”的思想。特别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在平常生活中,往往当自己合法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候,仍然一味地忍耐。可谓是打掉的牙齿和血吞,很少有反抗的精神,更不用说采用法律的武器与政府进行抗争。结果这种现象导致了农民受损的利益总是不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补偿,而也让侵犯农民利益的政府部门更加有恃无恐,更进一步的侵犯农民的利益。

(四)移民搬迁中地方政府的恐惧心理会诱发突发事件

政府往往会源于对社会稳定的考虑,会对移民搬迁中可能爆发的突发事件非常恐惧,甚至会采取各类强制性的行政手段防范移民搬迁中突发事件的爆发。在短期内,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高度组织化的政治动员模式,采取各类强硬的措施,比如利用公安机关的强行管制、强压措施等方法,来强行防止移民搬迁中突发事件的发生。但是,由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缺乏协商、对话的公平机制,没有探索从根本上有效化解移民搬迁工作产生的各类社会冲突问题。往往是政府采取了强硬的行政手段,表面解决了问题和冲突,但实际上可能在下一次会爆发更猛烈的冲突,不能彻底解决工作中突发事件发生的最终根源。

二、预防突发事件的具体工作措施

应对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中突发事件的关键是要出台保证移民搬迁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关政策,用刚性的制度来管理、促进移民搬迁工作的推进。只有保证了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有序进行,才能杜绝搬迁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一)做好土地分配管理工作

农民生存的根本就是土地,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没有生产资料,其生活稳定、生产持续就没有了保障。因此,在移民区制定科学、合理、公平的土地分配政策对于稳定民心,保证社会稳定和移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在工作实践中,采取有效政策,对移民安置点的土地进行有效、有序分配。

(二)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中,要明确搬迁安置区的经济发展思路,根据市场绿色产品销售旺盛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引导农户开展农业种植,发展和推广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可以根据陕南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如茶叶、香菇栽培、西洋参、山茱萸的种植,可以发展特色养殖,如大鲵、鱼塘、生猪等。其目的在于实现陕南地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要协调地方财政资金,加大对移民搬迁工作的支持力度,筹措各种社会资金加大对移民搬迁工作的扶助。

(四)构建的预警机制

1.建立预警制度机制

一是建立预警管理系统,如设预警常设机关,包括政府主动维权机构及专门预警部门:二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地方基层政府官员干部洞察危机信息能力、分析制定对策的能力,提高民众的预警意识及应急能力;三是建立矛盾排查机制,健全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均衡机制,确保政策双方就利益分配达成共识,畅通权益冲突协商机制。

2.加强信息舆情机制

首先是建立畅通的信息采集系统,采集专门的预警指标,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服务;其次要重视舆情演示系统,一方面要利用当地的主流媒体开辟预警专栏,突出正面宣传,把握事件节奏导向,将信息公开与教育群众相结合,另一方面领导者要挖掘电子技术带来的预警便利,利用警情演示系统判断预警事件运行态势,适度调整决策。

3.充分建立民意表达机制

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积极了解移民搬迁中的民情民意,在群众有利益诉求时能向通过政府、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即疏通事前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避免群众在找不到诉求表达途径、找不到追求利益的方法时,采用群体性聚集的激烈做法;通过各种制度保障群众向政府表达意愿的权利,如申诉制度、制度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