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务劳动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家务劳动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

篇1

关键词:创造力;家务劳动;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23-02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想要在国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在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对个体而言,也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坚持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人说: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创造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创造;凡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只是需要去发掘它并使它得到发展。小学生那稀奇古怪的念头中就有不少创造成分,教师、家长要培养得法,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挖掘、表现、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以后进入社会发挥创造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就家务劳动来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二、家务劳动在培养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家务劳动素来被认为是绝对的家庭琐事――婆婆妈妈、琐琐碎碎,在所有的劳动中,可以说是最不上“档次”的。同时,因为家务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以被认为与社会无关。当中国人谈到家庭妇女甚至家庭“妇男”时,多少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普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家务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0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平均收入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智力方面,家务劳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小学生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器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家务劳动,孩子还需要动脑筋,所以,家务劳动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家务劳动主要是一些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儿童时期,人的右脑发展得比较快,这一时期让孩子及时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他们的左右手,对右脑进行及时的开发,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因为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发现问题并引起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8岁的女孩吴超是我国年纪最小的专利申请人,她发明的“方便蚊香灰盘”与“共热分隔锅”就是在家务劳动中碰到问题后,为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而创造出来的。

(三)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

儿童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也是想象力形成的时期。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发展得越好,创造性思维也会发展得越好。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常常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这个世界,在假装游戏中想象或编造出他们听过、见过或做过的情节。于是收拾整理洋娃娃的时候,他们就会展开想象,让大的洋娃娃当妈妈,四周放着小的洋娃娃当孩子,甚至还有睡觉的床,吃饭的用具等等,都围绕着这个“娃娃之家”摆放。

(四)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作用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收拾玩具、叠被子、洗自己的袜子、扫地、拖地、擦拭家具、饭前摆放碗筷、洗碗等等,都需要手、眼、脑、身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家务劳动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在参与操作洗衣机、参与择菜、摆弄碗筷等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孩子的知识面;家务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洗碗时,边洗边玩边观察,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于是就发现了沉浮现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孩子外出买东西,比如买点葱、蒜、盐、烟等等,买东西不仅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很显然,家务劳动对小学生来说,是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三、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出其创造力。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这一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对于家务劳动,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在家务劳动中,家长如何创设条件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对劳务劳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只有让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满足,继而才能产生劳动的兴趣。对于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更不能代劳,剥夺其动手的机会,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多动脑子、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要孩子对劳动感兴趣,首先家长自己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充满快乐,因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而且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它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如果家长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发牢骚,孩子就无法体会到家务劳动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家务劳动是一种连父母都不愿承担的负担。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总之,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3.及时鼓励、表扬

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不会做时抢着做,能帮忙时不肯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当孩子有效完成家务劳动时,没有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而家长对孩子完成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让孩子产生劳动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要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在学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普遍喜欢将打扫教室作为惩罚的手段,并视错误程度,决定惩罚的期限,有的一天,有的一周,有的甚至一个月;在家里,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化下,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劳动充满了厌恶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做个宽容的家长。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所以,有时孩子的劳动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帮倒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眼光放着劳动的效益上,而应该看到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上。

其次,做个聪明的家长,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家庭氛围。买玩具时,可以买成套的医生用具、厨房用具、娃娃家系列用具等等,最适合过家家,而且孩子在玩耍及收拾这些玩具时,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做个聪明的合作者、指导者,给孩子讲讲有关这些家务活的常识,如择菜时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收拾房间时讲讲分类的好处和方法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劳动的乏味感。

最后,做并欣赏着。刚开始参与家务劳动时,孩子往往是把家务劳动与游戏混为一谈,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因为可以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他们满足于操作工具或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并努力做一个欣赏着。比如孩子常常拿家庭用品做道具,常常在劳动的过程中“花样百出”,比如洗碗时,把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碗、盘子排队放好;饭前摆放碗筷盘子时,一时摆成圆形,一时摆成长条形,一时又摆成个三角形;洗袜子时,泡泡也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他们在做家务时,往往不按大人的习惯,新招迭出。全家人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的新异性,并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

总之,创造力的发展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小学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如果不善引导,甚至过多限制、束缚,让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那么,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就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董翠艳.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J].教育研究,2006,7.

[2]黄永兴.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4,8.

[3]马文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J].家长,2006,2―3.

[4]于瑞.参加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J].新农村,2004,3.

[5]嘉心良.从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J].家教指南,2005,10.

篇2

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 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而我国的年轻家长根本舍不得让孩子干家务劳动。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种种现象表明,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吃不得苦,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反方家长:

齐女士(外企高管,女儿读五年级):我觉得这要因家庭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我就不提倡让小孩干家务。女儿上幼儿园后,主动要求自己洗手帕和袜子。开始我以为很好,就同意了。结果洗衣粉放得太多,用净水清了几遍也清不干净,还弄得满地都是脏水,害得我费了好大劲,帮她收拾“残局”。之后不久,她说要帮我洗碗,我想让她锻炼锻炼也好。因为她个子矮,够不到水池,我就端个小凳子给她垫脚。结果她洗着洗着,脚踏空了,人摔倒了,碗也摔碎了。从此,我就再也不让她干家务了,我觉得还没我自己干省心。

牛先生(小学教师,儿子读初二):我不支持孩子干家务的理由是:幼儿阶段的孩子因为年龄太小,买米、拖地这类重活干不动,烧菜、洗衣这类技术活又不会干,而孩子渐渐到了能干活的年龄,他的主要任务又是学习。我觉得,孩子学习是大事,而会不会做家务倒是其次。不会做家务或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会干家务、经常干家务的孩子,若分数上不去,仍然不能成龙。这道理很简单!

张女士(设计师,儿子3岁):即使孩子长大不会干家务活,也没什么了不起。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将来不会干,可以请“家政”;再者,家庭逐步现代化了,做饭有电饭锅,做菜可用微波炉,洗碗有洗碗机,洗衣服有洗衣机,打扫卫生有保洁工。还有多少活要自己亲自干?

宋先生(律师,儿子读高一):我通常把干家务活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在孩子做错事时,我逼着他干家务活,这就是我的所谓“家庭劳动改造”。平时,我是不会让他干的,他也没那个时间。

正方家长:

王友彬(公务员,女儿6岁):教会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父母减少负担,也不仅仅为了教孩子怎样干活。把盘子洗干净,把房间整理得窗明几净,都是次要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做家务活儿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这些是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的基础。

蒋亚莉(心理医生,儿子读四年级):学龄前是引导孩子做家务的好时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想试试,所以只要大人让做的事,孩子都会积极去干。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不能干。一般说来,两岁的孩子能搬拿较轻的东西,还能整理衣物;4―5岁的孩子能“跑腿”和整理玩具、穿衣;6―7岁的孩子已能打扫房间、洗碗盘、做饭做菜等。再大一些,干家务就更没问题了。

阎宇光(大学教师,女儿读初一):劳动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小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另外,学习累了,适当做些家务,可以刺激大脑,缓解压力。通过做家务,可以引导孩子珍惜家长的付出,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最终会转移到学习上。

孙女士(幼儿教师,儿子读初三):我的体会是,孩子的劳动习惯最好从小培养。不过,家长要考虑到幼儿的自身特点和接受性,劳动的内容、时间必须是幼儿能承受得了的。3-4岁的幼儿每天可劳动10-15分钟;5―6岁的幼儿每天可劳动20-30分钟。5岁以前的孩子可以完成收拾碗筷、关灯、关水龙头、衣服分类、收拾自己的物品、帮大人递拿一些轻微物件等劳动。家长可以有选择地让孩子动手做这些事情。另外,要增强劳动的趣味性。比如采取竞赛的形式,既可激发孩子劳动积极性,又可以使劳动富有情趣。家长通过教孩子做家务活儿,把劳动的观念灌输到孩子心里去。

孩子长大以后,安排劳动也要适度,不要让孩子干太多的活儿,使孩子疲劳不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体会:

路宽(初二学生):我小时候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做饭,觉得很有兴趣,总是想模仿他们。但父母不理解这种心理需要,担心我年幼无知,笨手笨脚,弄坏了东西,弄脏了衣服。这严重挫伤了我们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当我们长大了,却没有兴趣干这些事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产生了新的、更广泛的兴趣,所以当家长要我们干这干那的时候,我们很不情愿,甚至反感,惹得家长生气,造成亲子矛盾。

卢亚男(高三学生): 5岁以前,我就开始做家务,父母在旁边督导。这样一是可以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方式,二是可以防止孩子在做家务时发生意外。父母对我十分耐心,虽然我经常丢三落四、虎头蛇尾,但他们一直鼓励我。我认为,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应分配不同的家务。这样就会使孩子充满自信,乐意去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要适当增加孩子参加劳动的内容,鼓励孩子多参加公益劳动,这有利于孩子的道德成长。

廖旺(高三学生):家长们应该明白,如果自幼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孩子长大之后,仍然能愉快地参加家务劳动,并不感到额外的负担。错过时机,再想补救,就比较困难。

专家观点:

郑沪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吉林省家教学会理事):首先,家庭劳动教育能引导孩子学会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研究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个困难、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练;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勇气,抑制惰性。此外,通过劳动实践,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进取精神。

再次,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在劳动中能学会关心他人,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确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也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战胜困难。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就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另外,劳动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本刊观点: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人的行列,仍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孩子缺少劳动机会,经不起劳动的苦累,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缺少爱心,不懂谦让,厌恶劳动,贪图享乐,承受不起挫折磨难等。

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总要求。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更新观念,走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

第二、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意义,在劳动中磨练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用。父母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家务,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替代,那样就会扼杀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篇3

发言人:王先生

职业:公务员

女儿:晨乐 6岁

教孩子做家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替父母减少一些工作量,主要是通过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这些是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的基础。

发言人:蒋女士

职业:心理医生

儿子:飞飞 4岁

学龄前是引导孩子做家务的好时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想试试。只要大人让做的事,孩子都会积极去干。

发言人:楚先生

职业:教科所研究员

女儿:天一 5岁

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不能干。一般2岁的孩子能搬拿轻便的东西,甚至能整理衣服;4~5岁的孩子能干些“跑腿”活儿,整理玩具、穿衣、收拾用过的碗盘等;6~7岁的孩子已能做工序比较复杂的事了,如打扫房间、洗碗盘、做饭做菜等。

发言人:阎先生

职业:大学教师

女儿:闯闯 3岁

学习累了,适当做些家务,可以刺激大脑,缓解压力,对学习有很大帮助。此外,通过做家务,可以引导孩子珍惜家长的付出,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反方

发言人:齐女士

职业:外资高管

女儿:彩彩 4岁

我不提倡让小孩干家务。女儿上幼儿园后,回来就主动要求自己洗手帕,洗袜子。开始我以为很好,很高兴。结果洗衣粉放得太多,用净水洗涤了几遍,也没有洗干净,还弄得满地都是脏水,自己的毛衣袖也湿了半截。害得我费了好大劲,帮她收拾“残局”,最后上班也迟到了。前不久,女儿说要帮我洗碗,我想让她锻炼锻炼。因为她个子矮,够不到水池,我就端一个小凳子垫脚。结果她洗着洗着,脚踏空摔倒在地,几个碗也摔碎了。从此,我就再也不让她干家务,还不如自己干更省心。

发言人:牛先生

职业:小学教师

儿子:牛仔 6岁

我不支持孩子干家务。幼儿年龄太小,买米、拖地这类重活干不动,烧菜、洗衣这类技术活又不会干;而到了能干活的年龄时,他的主要任务又是学习了。我觉得,孩子学习是大事,而会不会做家务倒是其次。

发言人:张女士

职业:设计师

儿子:冲冲 3岁

即使孩子长大不会干,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将来不会干家务,可以请“家政”;再者,家庭逐步现代化了,将来也不需要人干什么家务。做饭有电饭锅,做菜可用微波炉,还有洗碗机、洗衣机。

发言人:宋先生

职业:律师

女儿:晓月 5岁

我通常把干家务活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在孩子做错事时,逼着他干一些家务活。平时我是不会让他干的。

体会者的意见

发言人:孙女士

职业:幼儿园教师

儿子:读初二

我的体会是,安排幼儿劳动要适度,不要让孩子干太多的活,否则孩子疲劳不堪,会影响身心健康。5岁以前的孩子可以做收拾碗筷、关灯、关水龙头、衣服分类放好、晒收鞋子、收拾自己的物品、给大人递拿一些轻微物件等事情。通过教孩子做家务活,把劳动的观念灌输到孩子心里去。

家长要考虑到幼儿的自身特点和能力,劳动的内容、时间必须是幼儿能承受得了的。比如劳动时间,3~4岁的幼儿每天可劳动10~15分钟;5~6岁的幼儿每天可劳动20~30分钟。另外,要增强劳动的趣味性。比如采取竞赛的形式,既可激发孩子劳动积极性,又可以使劳动富有情趣。

发言人:卢女士

职业:全职妈妈

儿子:上小学

家务劳动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开始让孩子干活,家长标准不能过高,应以培养孩子兴趣为主,引导孩子学着干,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应注意的是,5岁以前的孩子做家务,父母还不能太放手,应在旁边督导。一是可以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方式,二是可以防止孩子在做家务时发生意外。父母必须十分耐心,孩子往往丢三落四,虎头蛇尾,这是孩子开始做家务时的共性。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应分配不同的家务。这样就会使孩子充满自信,乐意去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要适当增加孩子劳动的内容,鼓励孩子多参加公益劳动,这有利于孩子的道德成长。

发言人:路同学

职业:高三学生

篇4

当前,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大扫除及劳动课本的内容上,其它的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是否参与却被忽视了,使学生应从劳动中获得的知识,懂得的道理和形成的良好习惯出现了断层。

其实,劳动教育若能与其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其扩展渗透,对学生的教育及管理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曾担任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刚来到这个学校就了解到这是一个“二难”班――难管、难教。厌学、打架、不尊敬老师是全校出了名的,上一任女班主任曾被他们气得蒙头大哭。闻听那些令人揪心的往事,我深感压力巨大。于是,我便与科任老师商讨,研究本班情况,制订了管理方法。学习和管理抓得都很紧,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进步并不明显。

我开始意识到方法不对路,通过留心观察与侧面了解,发现在一个大个学生的身边总围着五、六个小哥们,尽管学习逼得很紧,他们每天照样追打、闹事,成绩不断下降。找他当面谈话几次无效后,我利用一次周末走访了他家,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父亲是汽车司机,常年在外无法照管孩子,母亲体弱多病,奶奶七十多岁,还有一个未上学的弟弟。尽管如此,母亲还是什么家务活都不让他干,只求其尽心读书,吃水都是年迈的奶奶或母亲拖着病体去挑了。问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母亲无奈地反映:太懒、贪玩,每天放学回来根本找不着人。我听后,心情沉重。

第二天,我将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与他倾心沟通。谈话间,我尽量褒扬其长,避说其短,真诚地道出他身上闪烁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当问及是否喜欢自己的家,爱奶奶、爸爸、妈妈时,他很诚恳地点点头。我便顺势利导:爱,就应该让爸爸在外放心,奶奶、妈妈在家省心,让全家人都开心呀!要达到这“三心”,最好能做到:每天早晨扫地、洗茶杯,下午放学回家能挑水,作业按质量完成,还交换了监督、处罚的办法。两个星期后,我再次走访了他家,当面询问孩子扫地等完成家务的表现,家人和邻居都赞不绝口,说这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懂事多了,放学回家也能主动帮助干活了。我也及时反映了孩子在班上的喜人转变。

篇5

【提要】

儿童青少年每天进行充足的户外运动,能够增强体质和耐力,提高机体各部位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保持健康体重,预防和控制肥胖,对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户外运动还能接受一定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保证骨骼的健康发育。

【说明】

1.造成超重或肥胖的主要原因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7岁~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4.5%和2.l%,部分大城市已分别达13.l%和8.l%。究其原因,主要是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而致。能量消耗较低,静态活动时间太长以及运动过少是造成超重或肥胖的重要原因。

2.如何避免超重或肥胖的发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减少静态活动时间,以改善健康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并保持健康的体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最好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运动。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也许不能有连续的60分钟用来锻炼,可以通过每天3~6次,每次1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短时间锻炼积累。在闲暇时间限制静态活动(例如看电视、看录像、玩电子游戏等)很重要,应该用需要更多活动的事情代替。

3.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不同强度和类型的运动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剧烈的有氧运动(例如慢跑或者其他有氧运动)在每一个单位时间里消耗的能量更多,比中等强度的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好处更大。同举重、赛跑、跳高、跳远、投掷等具有爆发性的非有氧运动相比较,有氧运动是一种恒常运动,是运动大肌肉、有重复性、可以持续20分钟以上,保持心律在一定水平的运动。有氧运动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可以选择的有氧运动有步行(散步、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爬山、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

当运动健身时,人体会需要更多的氧气,肺部吸入更多的氧气,再由心脏、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部分,特别是正在运动中的肌肉中去。经常地进行有氧健身可以使身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强。常进行有氧健身的人,心脏会更健康,身心素质也会更好。养成运动的习惯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不仅能够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并且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

4.鼓励参与家务劳动

除了进行必要的运动外,鼓励儿童青少年参与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有利于培养责任感,有利于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德,有利于锻炼意志和毅力,有利于养成勤劳的作风和培养劳动技能,有利于增强智力,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交往能力,有利于调节家庭气氛,协调家庭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0名少年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长大后失业率、犯罪率、离异率、心理疾病率往往要比爱干家务的孩子高得多。

四、不吸烟、不饮酒

【提要】

我国烟草和酒类消费者中,儿童青少年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1996年,卫生部组织的抽样调查发现,初、高中男生吸烟的比例分别达到34%和45%。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国15岁~17岁男、女性青少年现在饮酒率分别为39.6%和4.5%。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系统、器官还未成熟,神经系统、内分泌功能、免疫机能等尚不十分稳定,对外界不利因素和刺缴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差,因而,抽烟和饮酒对儿童青少年的不利影响远远超过成年人。另外,儿童青少年的吸烟和饮酒行为还直接关系到其成人后的行为。因此,儿童青少年应养成不吸烟、不饮酒的好习惯。

【说明】

1.儿童青少年吸烟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儿童青少年的大支气管比较直,烟雾很容易进入肺泡,支气管和纤毛容易受到焦油的刺激,巨噬细胞的功能也容易低下,因此吸烟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吸烟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影响大脑机能

吸烟后少量尼古丁可作用于神经系统,产生一时性的麻醉剂效应,使人感到舒服与松弛。但这种感受只是一种暂时兴奋现象。随后便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抑制与麻痹,大脑的思维、记忆与判断等机能都相应减弱。而且,烟草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影响氧的运送和供给,使大脑处于缺氧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

(2)影响性发育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性发育的关键阶段,吸烟可使男童酮水平及的活动能力下降20%左右。此时若染吸烟恶习,对性发育及以后的都可产生不良影响。

(3)影响呼吸系统发育

由于儿童青少年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烟雾比较敏感且抵抗力低下。因此在烟雾的长期熏灼、刺激下,呼吸器官的防御机制遭到破坏,易引发急、慢性呼吸道炎症。

篇6

[关键词]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抓细节 创情境 激情感

四年级学生基本是10岁左右的孩子,由于长期以来养尊处优,理所当然地享受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再加上多数家长教育思想上的偏颇,忽视对孩子家庭责任感的培养,孩子对父母的辛苦和操劳很少有体会,也没认识到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正是由于孩子体验不深刻,认识有偏差,所以多数孩子不懂得理解、关心父母,不会与父母沟通,不晓得为父母分担家务,分担家庭的责任。改变这种现象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细节,加深感悟

在品德课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隐性情感因素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而调动情感策略是立足点在“学生已有的体验基础”上,充分调动起来原有的情感再去挖掘文本中的隐性情感进行体验,如果与学生的原有的情感体验相差太远,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通过途径寻找已有情感体验与教学内容中的隐性情感的交差点进行体验。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这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了解并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教学内容是直接通过“两份账单”导入的,我认为这样还是不能很准确的表达父母的艰辛,所以课前安排了《调查父母在家庭中承担的家务劳动》这项体验活动,这个调查时间是一周,W生每天都在观察记录父母一天承担的家庭劳动,一天观察的感受使父母做了很多事,但是一周后,学生深入的认知到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每天要做的事情累加起来,一星期就有几十件了,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对父母的爱有感而发。通过这样一发掘,学生汇报时就会充满感情的来交流了,而且引起了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做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孩子?”经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发现学生对父母的辛劳体验起来就顺其自然,感受也更深刻些,对心灵的碰触更大。

二、创设情境,深化体验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教学设备,创设符合教学活动需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在这节课中课前播放了《感谢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接着用爱心传递的游戏为课文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用“爱”这个字组词或造句,当学生组了很多关于“爱”的词语后我就说:是呀!一声声“谢谢”像一座桥梁,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但是,我们却常常忘记感谢我们最应该感谢的人。是他们为我们付出最多,也是我们对我们帮助最大,你知道他们是谁吗?接着凑上话筒请几个人来说。然后我再用“说到谢谢,你都谢谢过哪些人?”很巧妙地引入新课。

教学开始时,在学生回答“为什么要感谢爸爸妈妈”中,我借着学生的语言,声情并茂地带动学生融入场景,来不断增强情感体验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为了充分了解爸爸妈妈对我们爱的伟大,爱的深沉,我请学生观看《地震中伟大的母亲》,里面的画面很感人,学生看得听得很认真,有些甚至是默默流泪低声哭泣了,这时我用深情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同时做到表情配合教学语言,充分展示我想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深受感染,激发学生以使其产生共鸣,从《地震中伟大的母亲》的画面中跳出来,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接着我让学生用心细细地体会在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虽然这份爱没有惊天动地却显得那么平凡、那么琐碎、那么朴实……我根据学生的诉说恰当评价,烘托出浓浓的爱气氛,让学生深情地谈出自己对这份爱的感受,让学生体验中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对爸爸妈妈的爱对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都得以尽可能地展示。

在“采摘亲情果”中一共安排了5个亲情果,最后一个亲情果是“妈妈下班回家了,你会怎么表现?”我在这里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运用情境模拟策略模拟了“妈妈下班回家”的场景,让前面我们所说的在生活中还原。

最后我播放了《感恩的心》,大力渲染子女要学会感恩,要孝敬父母和长辈,要有家庭责任感,深情的音乐让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得到很好的战士,是学生更好的体验到教学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在音乐的推波助燃下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共鸣,久久不能平静。

三、激感,水到渠成

我在执教了《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后,感受颇深:

在“感谢父母原因”这一环节,当学生和我一起把父母为我们做的事一起来数一数,并一起算算从出生到现在父母总共为自己做了多少件事,看到那个庞大的数字时学生都很震惊,我说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语言明显带着感动与激动。当课上到“诉说爱的故事”环节时,学生的感受也是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来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可以是生活上的,学习上的,也可以是做人方面的,把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事说出来,班里发言的人很多,其中张豪翔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很多同学此时也跟着泣不成声。我就顺势把后面“真情告白”的环节提到这里来上了,让大家把想对爸爸妈妈感激之情表达在发给大家的心形卡上,学生很认真的一笔一划在小小的卡片写着,因为有了前面张豪翔那感人肺腑的真情铺垫,学生写的东西就比较感性,勇敢的表达把对父母爱时就不显得很忸怩,都是每个学生的真情流露,感觉那场面特别温暖,特别温馨,好像自己也被洗礼了一次,我其实想不到学生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到这时我觉得自己的课已经成功了一半,最起码我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了共鸣,真正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那份浓浓的爱。

我也是一位有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了,每一年学校都会安排语文老师兼上品德课,以前完全是按自己的主观在上课,现在虽然也学了很多新课程的理念,也听了不少品德课,但是说实话我还是对品德课敬而远之,还是觉得品德课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淑女,没有真正走进品德课中。我只能在上课前多参考一些别人的教案,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备课前对照课标在课堂中还原生活场景,通过声情并茂地教学语言、表情配合等手段来调动学生潜在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到富有感染力的课堂之中,从积极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期待我的孩子们在课堂中能有所快乐,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谭琳.《从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对比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考试周刊.2008。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有关要求和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工作计划”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为指导,结合本年级实际,认真开展综合时间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民主”,积极进行专题研究,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促使我校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二、研究内容

1.把学科教学的知识点融进实践活动中去,产生主题性实践活动

2.展开以研究性学习为目标的学生情况调查,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实践途径和步骤安排

我们将在各年级的语、数学科中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以竞赛或专题汇报的形式展开,再综合生成出一些各年段的专题实践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三月

环保小卫士

了解我校校园卫生情况,制定出学校卫生工作计划,对校园卫生保洁工作出谋化策

本组同学、班主任和卫生老师

四月

词语接龙

收集春的词语、句子和诗歌词,感受春的无限魅力

全体同学和语文老师

5月

劳动者颂歌

了解自己的父母及邻居的工作、生活状况,体会劳动者的辛勤。进行角色互换活动,体验一天的家务劳动

全体学生、家长、邻居和班主任

6月

成长物语

收集自己成长历程的几个精点回忆,利用图文编写或打印成一个小册子

全体学生、美术老师和班主任

篇8

同学们:

本学期即将结束,暑假即将来临。为了让大家过一个安全、健康、有趣的假期,为了保护同学们的人身安全不受伤害。现在我们共同将假期内大家要注意的重点的安全知识再次作以强调。希望同学们在假期里,时时、事事、处处注意安全,确保过一个快乐的假期。

一、预防溺水事故发生

防溺水必须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另外,我们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要下水营救,应通过其他方法营救,如呼叫成年人救助,打110报警,利用竹杆绳索,利用车胎作为救生圈等。村子周围的许多水池、水库水况不明,不宜游泳,容易发生溺水事故,禁止到这些地方去玩耍。

二、注意交通安全。

大家假期出行尤其要注意交通安全。出行时同学们一定要做到:

1、遵守交通规则:"绿灯行,红灯停";行走时要走人行道;主动避让机动车辆。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3、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更不能在马路上嬉戏。4、交通规则规定: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5、乘坐公共汽车,要排队候车,不要拥挤。6、不乘坐超载车、"三无"车辆、非营运车辆、车况破旧车和人货混装车。7、不要驾驶摩托车、电动车等机动车辆,也不能骑坐"死飞车".

三、防止感染传染病。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均衡营养,提高免疫能力;2、避免接触传染病人。3、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四、预防食物中毒。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2、生吃瓜果要洗净。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三无"食品、过期食品。6、不喝生水。7、不吃、不喝陌生人或品行不良人给的食品、饮料,防止被动吸毒,或造成其他伤害。

五、提高警惕,防拐骗、敲诈、侵害。

1、不答应陌生人的邀请;不乘坐陌生人的车辆;不接受陌生人的饮料、食物;不给陌生人开门;不独自或私自结伴外出;不到荒凉或偏僻的地方玩耍;碰到紧急的事拨打"110"报警救助。2、万一迷路不要惊慌,要呆在原地等候父母来找或及时拨打"110",请求警察的帮助。3、记住自己家里的地址和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电话号码、手机号码。4、女生尽量不要单独外出,如确需单独外出,要提前做好各种防护准备,如带防狼剂等应急物品。

六、防自然灾害

雷雨天气,千万不要站在野外、高地、大树底下避雨,以免遭到雷击;在家里应关好门窗。地震来临时,要冷静对待。要迅速逃离建筑物,无法逃离的应迅速躲在桌椅下或卫生间、楼梯道等狭小房间,等待救援。

七、防触电

1、学习用电常识,不要用硬物品接触电源,也不要用人体某个部位接触电源,以防触电,要在家长的指导下逐步学会使用普通的家用电器。2、不要乱插、私接电源,不要用湿手去插电源插头。3、凡是金属制品都是导电的,千万不要用这些物品直接与电源接触。4、不要用湿手巾擦电器,防止水滴进机壳内造成短路或触电。5、不要在标有"高压危险"的地方玩耍。

八、网络安全

1、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不要把自己及父母家人的真实信息,如姓名、住址、学校、电话号码和相片等,在网上告诉其他人。2、不要浏览"儿童不宜"的网站或网站栏目。3、根据与父母的约定,适当控制上网时间,一般每次不要超过1小时,每天不超过2小时。4、不要受约,不要与网友见面。

九、安排好假期生活。

1、制定暑期活动计划表。在征求父母意见后,制定好暑期生活安排计划表,使我们的暑假生活富有条理性和次序性。2、安排好暑期的学习活动。暑假期间,我们要完成暑期作业,包括老师布置的复习和预习。可以利用暑假期间要求家长配合自己完成一些社会实践活动。3、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大家可以利用暑假时间学习一些新技能,比如绘画、打球、书法等,做到劳逸结合。4、读读课外书。暑假里读一两本好书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选好你要看的书,精读,体会。这有利于我们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考,所以,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不可估量。5、分担家务劳动。假期里父母仍然要上班,我们可以主动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这不但能减轻父母的劳累,而且对于锻炼自我的劳动能力、自理能力都有好处,所以建议同学在暑假期间能多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劳动。

十、假期其他注意事项:

篇9

总之,由于家长过分地溺爱,过分地保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子女性格脆弱、自私、任性、孤僻、自理能力差等。同时,由于“独”,家里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客观环境,因此,他们不善团结,不善同情,不善竞争,甚至不善解人意。这些“特异性”,使得他们在家庭中,俨然是“小皇帝”“小公主”,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都围着他们转,溺爱过甚,宠幸无边。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如何抓住最佳时期进行教育呢?针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年龄特点,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粗浅做法。

一、针对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开展做主人的活动

从生活人手,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做生活的小主人。由于家长放纵溺爱,不少孩子从身体素质来看极好,可是精神状态却像个学龄前儿童。有的每天让家长穿衣服;有的写作业让爸爸陪着;有的不会洗脸、梳头。那么如何让爸爸妈妈的这些“心肝宝贝”及早自立,这是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开始,让孩子们模仿、学习成人做些较熟悉和轻便的日常家务劳动。如洗碗、拖地、倒垃圾等。并与家长建立了生活联系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劳动、纪律等情况由教师及时通知家长,孩子们在家学会了哪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也有家长通过联系卡告诉老师。然后定期举行“我学会了洗脸、梳头、洗手帕、系鞋带、钉纽扣”小竞赛,举办家务劳动摄像展览,开展评选“爱劳动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做生活的小主人。

从生活人手,培养孩子们的自立能力,让他们做活动的小主人。孩子们的自主意识极强,并有渴望施展才干的特点。对此,我在班级开展了轮流值日的活动,督促领巾的佩戴。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总结。过去孩子都认为班级的事都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而现在是人人有责,人人关心。增强了孩子们的集体观念,学会了为大家服务的本领,培养了管理班级的能力。例如在从小知国情教育活动中组织召开的《变化就在我身边》主体中队会,就是学生自己动手翻阅资料,他们自己走出学校到县人大、政府了解调查,然后通过具体讲述、看图表对比解说、演唱等形式,对祖国、家乡改革以来取得的新成就、出现的新面貌,进行歌颂赞扬。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受到了生动的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也提高和锻炼了他们的自立能力,培养了独立的人格。

二、针对独生子女自私心理重,不善同情的特点,开展送温暖的活动,培养孩子们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质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的是全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只知被爱,而不懂得去关心别人,去爱别人,更缺乏同情心理。有的自私心极重,好吃的要自己独吞,好玩的要自己独占。发现孩子们的这些思想,我很焦虑,利用节假日,我让孩子们去看望校外的一位大家都熟悉的孤寡老人,他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每月靠低保生活,生活十分艰辛。最近,老人自己出外又不慎摔倒,髋骨断了,卧床不起,在中队委的倡议下,同学们把平时的零花钱都节约起来,为老人募捐了一百多元钱,送给老人治病,还经常帮助老人买药、洗衣服、料理家务。受到了社会很多人的称赞。这让孩子们的心里美滋滋的,让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要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人不能自私、狭隘。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心灵在成长,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针对独生子女挑吃挑穿、爱花零钱的毛病,开展一事一议的活动,激发自我教育动机,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篇10

一、自理自立,激发责任心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少自立能力。要想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就要首先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帮家里做些事情,如鼓励他们陪父母买菜、做饭、收拾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不仅为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供机会,也激励学生树立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感。

二、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

我们在家长会上要求家长与学校合作,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绝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处处替孩子承担责任。家长要在家中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他们自己应该做也是可以做的事情。我们还鼓励家长放下架子,适当让孩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琐事难事、自己工作中的收获等,鼓励孩子作为家里的一分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克服困难。一段时间下来,很多家长反映效果非常好,孩子的逆反心理得到了缓解,大手大脚的毛病改了很多,理解了父母,变得懂事多了。

三、发挥集体作用,培养学生得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