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基本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实验基本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白细胞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可有少量白细胞,由于一些疾病白细胞会大量出现在尿液中。
参考值
目前,大多数医院尿常规检测都通过镜检和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来检测。离心沉淀后的,男性:0~2个/HP;女性:0~5个/HP(HP为显微镜高倍视野)。尿液自动分析仪测量,定性尿白细胞以阳性“+”表示,正常为阴性“-”。
异常释疑
正常尿液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一般每高倍镜视野下的离心尿白细胞为1~2个,仍属正常。如每高倍视野超过3个白细胞,则称为镜下脓尿。镜下脓尿提示尿道有化脓性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或尿道炎、肾结核等;肾小球肾炎时,尿内白细胞也可轻度增多。女性取尿液时要注意避免白带混入尿液造成白细胞增多。
预防及建议
女性由于尿道较短,尿道口接近,较容易出现尿路感染,所以,女性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出现尿路感染的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做正规全面的治疗,防止尿路感染慢性化。对于尿路感染者要多饮水,每天1500~2000mL以上,饮水可增加尿量,对感染的泌尿道有“冲洗”和清洁作用。忌烟酒。宜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忌食韭菜、葱、蒜、胡椒、生姜等辛辣的刺激性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因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有利于炎症消退和泌尿道上皮细胞的修复。选择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功效的食物,如、荠菜、马兰头、冬瓜等。忌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兔肉和其他油腻食物,以免炎症加剧。
二、红细胞
尿红细胞,即尿液中出现的红细胞。尿红细胞增多提示泌尿系统(肾脏、膀胱或输尿管)出血,血液进入尿液。这种尿标本也称作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即肉眼就可以看出尿液为血色;当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5个时,尿外观并无血色,被称为显微镜下血尿。
参考值
尿红细胞正常时小于5个/HP。当尿红细胞>10个时,尿潜血会出现阳性“+”。如果经过离心沉淀后的尿液在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有5个以上的红细胞,就称为血尿。在高倍镜下,发现10个红细胞就计为“+”,20个计为“++”,30个计为“+++”,40个计为“++++”,也就是说加号越多,说明尿液中红细胞越多。
异常释疑
常见的血尿原因有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需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统结核、肿瘤、外伤等也可出现血尿。如单纯出现大量血尿则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性大。
预防及建议
尿检出现红细胞多提示泌尿系统出现问题,建议去医院用位相显微镜区分一下是均一性血尿还是非均一性血尿。肾性血尿由于经过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红细胞多有变形而表现为非均一性血尿,一旦考虑肾性血尿,建议及早进行肾脏穿刺检查,以明确肾病类型,及时治疗。
平时养成多饮水习惯,少抽烟或不抽烟,少吃刺激性食物,积极治疗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等疾病。在平时生活工作中,不能经常憋尿,感觉有尿意,即要去排尿,以减少尿液在膀胱的停留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对于血尿,要及时发现,及早诊断,及时治疗,确诊有困难的,要定期到医院复查。
三、蛋白质
尿蛋白质即尿蛋白,人体正常状态下尿液里没有蛋白质或只含有微量蛋白质。如果肾脏滤过功能出现问题,会导致血液中的蛋白质进入了尿液而随尿液一起排出形成蛋白尿。
参考值
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水平值小于0.15g,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大于0.15g/24h,即尿蛋白阳性,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根据尿检浊度反应估计尿蛋白的含量如下:
尿蛋白(-):尿蛋白含量
尿蛋白(±~+):尿蛋白含量0.2~1.0g/24h;
尿蛋白(+~++):尿蛋白含量1.0~2.0g/24h;
尿蛋白(++~+++):尿蛋白含量>3.0g/24h。
异常释疑
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0.15g,如此微量的蛋白质通过普通的检测方法不能发现,故尿蛋白检查结果为阴性。超出此范围则可检出,称为蛋白尿。由于尿蛋白试验只是测定一次尿的结果,易受尿液浓缩及稀释程度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程度。人体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冷、过热及在应激状态时,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称为一过性蛋白尿,在几小时或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一旦发现尿蛋白阳性,需反复检测,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当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蛋白时,如急性溶血时的血红蛋白、肌肉损伤时的肌红蛋白、急性白血病的溶酶增高等也可引起蛋白尿。青少年会出现站立位状态下的蛋白尿增多情况,卧位时则会消失。
预防及建议
尿液中如果混入大量红细胞及白细胞时尿蛋白可能会出现阳性结果,此时,可能是尿路感染或尿路结石而不是肾脏病变引起,在进行相应治疗后,尿蛋白可能就会消失。预防蛋白尿要重视每年的体检,控制体重,避免咸、油腻饮食,少吃动物内脏和海鲜,合理应用抗生素、镇痛药及利尿除湿中药,避免长期接触过于潮湿的环境、化学溶剂和重金属。
四、葡萄糖
主要是指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葡萄糖,一般方法测不出来。当血糖超过8.88mmol/L时,葡萄糖从尿中排出增加,这就形成了尿糖,临床上称此时的血糖水平为肾糖阈。尿葡萄糖的改变在观察糖尿病病情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在患者肾糖阈正常时才有观察意义,如果由于肾动脉出现硬化导致肾糖阈发生变化,则不适于用尿糖观察病情。
参考值
正常人尿糖(0.56~5.0mmol/24h)甚少,一般方法测不出来,所以正常人尿葡萄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只有当血糖超过8.88mmol/L(160mg/dl)时,葡萄糖才能较多地从尿中排出,形成尿糖。
异常释疑
通常,当血液流经肾脏时,其中的葡萄糖通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管内,在肾小管内的葡萄糖绝大多数又被重吸收,尿中仅有微量的葡萄糖,用普通方法检测不出来。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有限的,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就不能被肾小管全部吸收,剩余部分则随尿液排出而形成尿糖。血糖越高尿糖也越多,血糖高于肾糖阈即出现糖尿,低于肾糖阈即无糖尿。健康人在餐后血糖也不会超过8.88mmol/L。由于早期无任何症状的糖尿病患者空腹时一般不会出现尿糖,故必须检查餐后2小时尿糖,此时血糖浓度最高,尿糖阳性率也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出现尿糖阳性多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腺垂体功能亢进等。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出现尿糖阳性,称为血糖增高性糖尿;肾脏疾病由于肾小管吸收功能障碍,肾糖阈降低,在血糖没有达到糖尿病程度时即出现尿糖,称之为肾性尿糖。肾性尿糖的特点是尿糖升高而不伴高血糖,无论在空腹或饭后任何一次尿标本均会有糖,肾性尿糖不意味着患有糖尿病。大量进食糖类(碳水化合物)、输注大量葡萄糖液体及颅脑外伤、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下也会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导致尿糖阳性。此外,还有15%~25%的正常孕妇在妊娠后几个月里,可出现尿糖,尤其以初产妇多见,这是由于妊娠期肾糖阈降低所致,必须加以鉴别。
预防及建议
部分肾脏病病人或者老年人因肾小球滤过率低,肾糖阈可增高,所以此时血糖升高,但尿糖还一直是阴性。因此,老年人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需进一步检查血糖。如果检查前服用维生素C、中药大黄、黄连等,尿检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要注意鉴别。尿糖作为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一个指标,可以衡量血糖控制的效果,但糖尿病肾病晚期,肾小球滤过下降而肾小管功能正常,尿糖可能正常,但血糖不一定控制理想,所以,要以血糖监测为准。
篇2
关键词:高考;化学实验;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09-01
下面我就高三化学复习时就如何利用教材谈一点我的经验。
通过研究高考试题,我们发现高考化学实验题的题材与教材有很多联系。许多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源于教材演示实验的改进;源于教材的研究性学习。但是高考实验题很多源于中学教材,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直接呈现,而是作了很巧妙地处理,看起来似曾相识,但又有变化。例如。2012年高考试题,全国理综第28题(考查到CO还原CuO)、北京理综第8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方法)、全国理综新课标第7题(考查物质的保存、检验) 、四川理综28(考查氨气与氧化铜反应)、新课标第28题(考查溴苯的制备)、安徽理综第11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溶液配制、电解等实验);又如2011年高考试题,海南化学第2题(考查滴定管的计读数)、江苏化学第7题(考查PH试纸使用、氨气制备、氯气的除杂)等等。这此实验处处都有课本实验的影子,可以说均为立足于课本的实验。所以在实验复习中一定要强调师生的复习方向都必须是回归课本。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进行呢?实验知识即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仪器使用知识及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的总和。基于这点认识,对实验的回归课本是以课本为依据复习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我们在化学复习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认真看课本
要求学生看初三及高中课本中学生实验部分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这里有许多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化学实验的基本常识;看课本后面的学生实验;看课本上所有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注重对每一点实验知识都要加以充分的思考和理解。(1).理解仪器的使用,包括仪器的常规使用方法和特殊使用方法。如量筒:①可以量液体体积;②可以量气体体积。再如干燥管中装有碱石灰,连接在装置中间时可以用来吸收反应产生的酸性气体和水蒸气;连接在装置的末端时,可以用来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侵入反应体系造成误差;也可以代替尾气吸收装置中的倒扣漏斗以防止倒吸。(2).理解每一个实验装置的安装原理、反应原理、现象及目的。如通过“喷泉”实验,我们引导学生得出下列结论:①喷泉实验的原理最关键之处在于造成烧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②瓶内气体有极易溶解于挤入烧瓶内的水中和气体与挤入烧瓶内的液体发生化学反应两种;③无论烧瓶中的气体是否纯净,实验结束后烧瓶中溶液的浓度均为1/22.4 mol/L;又如集气瓶的作用: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之外,还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也可以装入合适的试剂作洗气瓶用来对气体干燥、除杂,还可以用作安全瓶。
2.认真对待课本的课后习题
必修一、必修二教材中每一章后面都有习题,这些习题中有一些是实验习题,通常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还有一些物质鉴别实验,其实很符合高考实验的要求。例如 2012全国理综新课标卷第7题(考查溴的保存、I-、Ag+的检验),2012年山东理综卷第11、12题(考查NaOH保存、分液操作、SO42-的检验),2012年广东理综第9题(考查溴水与正已烷、SO42-和SO32-的鉴别、氯气中氯化氢的除杂),2012安徽理综第10题(考查物质的分离和制备)。可见课后习题中有许多内容在高考涉及到,我们在平时复习中应重视。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 研究性学习 有效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来被很多化学教师广泛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放在教学首位,它通过研究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研究、思考与创造的空间与机会,它的实践性与创造性与化学实验的特性不谋而合。应该说,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过程,在化学实验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供学生对化学展开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将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对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探索化学规律、理解化学概念、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化学实验中持久、深入、有效地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相关性探究
当前初中化学课堂实验一般具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在已知课题结论的前提下,以验证结论准确性或认知已知事物作用过程为最终目的的课堂实验模式,例如《自然界中的水》一课,其中关于水的用途,对于中学生而言,人类生活离不开水,这是基本常识,然而水究竟是怎样作用于人类的?还需通过实验来验证;其二是在未知课题结论的前提下,以实验来获取课题结论的课堂实验模式。例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一课,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是什么?其由哪些元素构成?对于学生而言,这是未知的,因此也需要课堂实验来验证。两种实验模式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却也有其共通的一面,即都是需要通过研究才能得出最终结论。因此,严格来说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关于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化学教师,乃至专家学者。
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实验来培养学生参与研究的意识,需首先使学生建立起对实验活动的兴趣。其次,学生有意识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代表将所有主动权都交付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想更好的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必须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充满兴趣与探究意识的课堂无疑是成功的。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多种,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要能够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即:求知愿望、表现欲强,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
例如《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笔者曾尝试以两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一,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如笔者设计的问题:在自然界中有一样事物,科学家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员将它称为灭火的先锋,而环境学家则指责它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猜一猜它是什么?
其二,从与课题相关的大自然中引入,迅速提炼知识点,并以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如图片展示桂林芦笛岩的岩洞,并结合相关问题:同学们,这样的美景是出自人力,还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类中有这样的能工巧匠吗?事实上,这正是二氧化碳所造就的美景。那么,二氧化碳是怎样创造岩洞的呢?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
2、转化实验内涵,变验证为探究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上,实验的根本目的是为验证某一结论,实验本身无可厚非,而错误的,是实验的性质。即便是以验证结论为目标的实验,事实上也能转化内涵,将验证性化为探究性,而关键则在于教师的引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分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以已知作为切入点,以未知作为探究的动因,如此也能够实现以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
例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一课,空气是由多种类型的气体组成,这是为学生的已知,而所谓“多种气体”究竟有哪些?应该怎样辨别它们?这对学生而言是未知。因此在这一课所开展的实验中教师可由学生的已知导入实验,并以未知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则实验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是构成低效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更多的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其首先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可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题,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例如《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课,本课首次涉及了与木炭相关的基础化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木炭司空见惯,然而对于木炭的形成,相信大多数学生都不能了解。对此,笔者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后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制木炭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又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后让学生通过简单器材制造二氧化碳,并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汽水,等等。
【结语】综上所述,可见化学实验与化学研究性学习息息相关。对于教师而言,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能够更好的构建有效课堂,而对于学生来说,在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化学实验中能够更直观的感受知识发生过程,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何惠彬.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兴趣;细节;互动;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高中化学对教学目标也不断更新完善。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高中化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要使其具备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实现以上目标的重点教学模块就是实验教学,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比较消极,我认为想要真正推进实验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比较理想。
一、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在驱动力,是学习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当前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态度消极,提不起兴趣,做实验敷衍了事,无论结果如何,做完就置之不理了,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学生兴趣的缺失。据观察了解,其实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是有兴趣的,只是开展实验的方式和教师、学校的实验态度导致学生丧失兴趣。
第一,很多学校关注升学率的高低,因为实验在考试中所占比重极少,又都是书面实验设计,因此学校把实验课减少代替为课堂教学,学生长久不做实验无法发现实验的乐趣,就养成惰性思维,懒得动手。因此学校应该先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实验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建议学校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日常课余时间自主设计小实验,激发动手兴趣;另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示范性实验演示,让专业教师为学生展示准备完全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校内形成积极的实验氛围,促使学生兴趣的产生。
第二,学生失去兴趣可能是因为实验过程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没有自主思考和进行的空间,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压迫感,对实验产生排斥情绪。不少教师为了赶快完成实验,敷衍教学任务,就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提示一步一步照搬,学生主体性被严重压抑,因此对实验提不起兴趣来。教师应该注意到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需求,因此建议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多设置问题让那个学生去自主发现探索,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活泼金属单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单质被氧化的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第三,经实践发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现场为学生演示简单的实验,例如金属燃烧实验,通过五颜六色的色彩冲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促使学生产生实验欲望,从而产生兴趣。总之,兴趣的培养是为了更顺利地开展实验教学做好铺垫。
二、化学实验需要注意细节问题
之所以把细节单独列为实验的重点,是因为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不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或者态度随便导致实验失败严重者甚至出现安全事故,而高考中也加强了对学生实验安全、科学意识的考查。
第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来为学生敲响警钟,高尚学生只有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可以促进实验的顺利完成,甚至能带领学生发现新的化学物质,例如青霉素的诞生等。借助著名的化学研究者的成功与失败案例提高学生注重细节的意识。
第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强调化学实验仪器、化学物质等的使用、存放要求和注意事项。例如试管的多种用途,每种用途是使用方法不同;试剂有的容易被氧化,如亚铁盐、苯酚等;有的容易被风化、升华或者遇热易分解。教师要让学生对这些基本常识了如指掌,这是顺利开展实验的前提。总之,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验科学意识。
三、互动是实验教学的过程要求
互动是一种理想的实验状态,要求班级整体形成积极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每个人的参与,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帮助,彼此激发新的想法。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实验课的时候实验氛围较差,学生各自做各自的事情,甚至还有学生故意扰乱他人实验进度,这都是缺少互动的原因。
第一,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其进行合理分组,一个小组内成员互相弥补和促进,这是实现有序互动的前提。例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性格浮躁、实验粗心大意,而有的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好,但是实践信心不足,却相对谨慎细心,教师应该让互补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互相带动。
第二,不少教师对实验不上心,一般就是先讲实验流程,然后就让学生自主操作,虽然把时间交给了学生,但是教师的缺位导致学生实验过程出现阻碍。教师应该实现和学生的互动,以此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是实验的设计者、组织者、监督者和引导者,要负责发挥自己的作用,随时观察学生的实验进程,促使其得到理想实验结果。总之,互动是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整体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实验的习惯。
四、创新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创新作为重要内容和化学实验联系起来。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今后为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打破思维禁锢。但是当前高中化学实验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教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实验流于形式,只要定期做实验就行,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压制,一直在做没有挑战性的简单实验。
第一,教师可以借助简单实验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让学生猜想替换反应物质会发生什么结果或者改变反映试剂的量会有什么实验现象等,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多思考、多做、多总结反思。
第二,实验创新要求教师开展启发式教学,在课堂开始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篇5
一、试题的设计
1. 题型结构与赋分。
2013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题题型及赋分与2010~2012年基本一致,具体的试题题型、题数及赋分值见下表1、表2。
2. 双向细目表。
2013年广东理综化学试题的考试内容覆盖5个专题内容,各专题内容比例符合考试说明要求,考点覆盖率约85%~90%,各知识能力要求符合考试大纲及说明,各知识能力要求符合考试大纲及说明,具体见下表3、表4[3]。
二、试题特点
试题能体现命题指导思想,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稳中有变,其整体特征主要为:
1. 全卷重视基础,强化对学科主干知识与方法的考查。
试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组成、结构和性质,化学用语和常用计量,溶液,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以及电解质溶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例如第8、9、11、12、22、31、32题等;考查了物质的分离与检验、常见气体的收集方法、物质的保存、胆矾的制备、设计(或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等基本操作技能,例如第10、23、32、33题。这些知识均为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在考试大纲及说明中均有明确要求。
2. 主观题凸现能力立意,强化对信息处理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选拔功能。
四个主观题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较好的区分度。如第30题的新反应式和层层设问,第31题的Fe2+对O3氧化I-反应的影响示意图、两组实验中I[3] 浓度和体系pH关系的表格及实验结果示意图的呈现,与盖斯定律、化学平衡、溶液中pH变化、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的信息迁移、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平衡移动等相关原理的融合考查,第32题的电解精炼银、银与稀HNO3反应、NO在空气中的反应,铜盐和铝盐的混合溶液与稀NaOH溶液混合、煮沸、过滤所得固体B的组成、NaOH过量引起的反应、煅烧氧化铜与氧化铝的反应、银铜合金与CuAlO2、Al2(SO4)3溶液之间的计算、胆矾的制备以及能力层次的递增,第33题在考生熟悉的情景下进行新探究实验模式的尝试,新情境的给予,实验方案的设计、两种类型原电池的设计等,均融知识与能力考查为一体,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体现学科课程理念。
总之,主观题以能力立意,以熟悉的物质、新颖的情境、简单的问题为切入口,综合考虑作答的思考容量与思维深度,设问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在能力层级与知识内容要求层次上精心谋篇,没有偏题、怪题。
3. 渗透STSE理念,以生产、生活实际为情境,突出化学的生活性、实践性。
试题坚持理念与实际相结合,多数试题有明确的生产生活背景,如31题,O3对海水中I-的氧化为背景,以反应热的简单计算、盖斯定律的应用、平衡常数表达式、Fe2+对O3氧化I-反应的催化作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平均反应速率的计算过程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结合两图以表进行设问,并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并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区分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既体现了化学学科特点,又引导学生关注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旨在全面考查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4. 加强化学原理和化学计算的融合考查。
命题中关注化学计算内容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在理解化学原理基础上,寻找到相应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如30(1)、31(1)、(4),32(4)等,都是立足于原理的理解上,如图中数据及纵坐标中隐含的“10-3 mol・L-1”的理解、变量控制、盖斯定律、合金废料的转化及质量守恒定律得出的关系式等相关知识,用来考查考生分析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5. 关注对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自从广东省自主命题以来,化学试题的命制始终关注高考试题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影响,9年来的化学高考试题,从2005年的逐步渗透到2007年的稳中有变、平稳过渡,到2008、2009年的全面深化,以及到近4年的理综的变化格局,坚持命题思想,体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化学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2013年广东理综化学试题以生产、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为载体,注重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与理论、重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巧妙融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又做到了稳中有变,平稳中具有创新。如第30、31、32题在新情境下考查了高中化学的基本内容,第33题在考生熟悉的情景下进行新探究模式的尝试。除了考查基础知识外,还考查了信息分析能力、计算能力、作图能力以及考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和科学实验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三、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
1. 加强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提高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和推断结构简式的能力。
有机大题是近4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非选择题的第一道题,2010年~2013年有机题的分值分别16、16、14、16分,着重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每年这道题都比较简单,有利于考生迅速进行学科间思维转换。2010年全省平均分9.28分,平均得分率58.0%;2011年全省平均分8.42分,平均得分率52.6%;2012年全省平均分10.08分,平均得分率72.0%。从近4年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平均得分率不如大多数的选择题,应引起各中学的重视。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薄弱,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差,写错有机化学方程式,推导不出或写错结构简式。因此,应加强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和推导结构简式的能力[4]。
2. 加强计算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
2013年非选择题中涉及计算的有第30题第(1)小题第2空,要求列计算式的有第31题第(1)小题第2空,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的有第31题第(4)小题,只要求计算结果的有第32题第(4)小题。从试题作答情况来看,考生存在计算结果错误、有效数字错误,不会列平均反应速率计算式(空白)或列式错误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或是计算能力弱而出错。因此,中学化学教学要适当进行计算题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笔算和口算,不使用计算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3. 加强基础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2题是一道以工艺流程图为背景,考查考生运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电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根据工艺流程图回答有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这反映出很多考生对该工艺流程图非常陌生,对相关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电化学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在相对比较短的考试时间内正确的理解整个银铜合金废料的回收银及制备铜化工产品工艺流程,不能正确写出电解精炼银的阴极反应式、氢氧化铝溶于过量强碱的离子方程式。同时反映出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所缺失,只追求方法忽视知识,部分极其常见的反应考生也无法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元素及其化合物、电化学教学,让学生掌握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电化学知识,并适当让学生通过问题情景体会化学知识和原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读题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
4.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33题是广东实施新课标后高考每年都考的典型探究实验题,2013年该题17分,预计该题平均得分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薄弱环节,学生平时对实验不够重视,实验过程中缺乏思考,实验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没有掌握好,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强,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描述不正确。因此,要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设计实验方案,较准确预测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实验条件控制与操作,及时发现与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将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基本反应原理、基本实验技能与科学探究过程,切实提高学生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加强规范性答题教学,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
高考评卷中发现学生在化学术语、化学用语和结构简式规范性答题方面仍存在比较多问题,特别是描述实验基本操作时错别字较多,结构简式中还存在少写H原子、多写H原子、化学键连接不正确、官能团不正确等错误。因此,应加强规范性答题教学,课后加强规范性答题训练,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这一过程是比较长的,但是只要让学生养成了规范化的答题习惯,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2013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能够反映不同能力和水平考生掌握和运用化学知识的真实情况,充分体现了“立足基础知识、突出核心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的理念,并且可以较好的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计今年得分与去年较为接近。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迷思概念;有效教学
一、迷思概念的含义
针对迷思概念众多学者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在这许多的看法当中有一点是保持一致的,那就是指学生在某一个特定的学科当中,对于相关概念的解释和理解与教材有关内容出现一部分的不相符或者不相同的现象。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通常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学生可能已经理解到有关含义,但其实并没有理解其实质,所以往往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出的认识就会和教材有关概念不一致,这就叫作迷思概念。
二、迷思概念的成因
造成迷思概念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日常感觉的印象。通过学习生活,学生会对一些事物在具体的学习之前就获得一定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往往是感性的和经验性的,所以这样的概念就可能存在表面、片面甚至错误,这与相关的科学概念是不相符的,这就是迷思概念。比如在生活当中由于见到的铁制品大多属于黑色,所以部分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纯铁是黑色。
第二,习惯称呼的曲解。通过生活当中的一些认知和理解来学习化学概念,由此就极其容易造成对概念的曲解。例如“催化”很容易让人以为只是加快反应速度。再如对于“白色污染”的理解,很容易直接理解为白色塑料的污染。
第三,类化概念的负迁移。在化学当中有许多字面相近、含义类似或者属性相关的概念。由于这些概念之间有众多相似之处,就极其容易让学生在理解当中产生概念的负迁移现象,从而导致概念的混淆使用和迷思。比如学生容易将电负性和非金属属性混为一谈。
第四,社会上不科学的媒体信息影响。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容易因为电视、电脑、书籍等方面的一些不科学的信息影响,从而导致在学习化学当中影响对于科学概念的把握。例如广告当中提到,某种矿泉水当中含有钾、钠、锌等微量元素。
第五,初高中教材的衔接脱节。初中的教材相对于高中,对于某些概念或者理论的陈述存在不科学和不严密的现象,导致在高中的学习当中出现脱节现象。例如学生在初高中对于“氧”和“氧气”的概念是略有不同的,使得学生在高中的化学学习当中很容易把“氧”当作“氧气”来理解。
三、转变迷思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案例分析
(1)创设情境,走出迷思。为了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当中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通过设置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新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且在这种冲突的体验之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迷思概念,促使学生转变这种概念接受科学概念。高中的化学实验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往往很大,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就可以引入实验当中,以增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硫漂白性之时,可以通过向热的品红溶液当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通过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进而引导学生猜测原因,并且理解其特性。
(2)案例分析。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来加强对科学概念的把握。例如对于离子反应的概念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进行。第一步,分别做50mL0.1mol/L的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第二步,如果将硫酸溶液缓缓地倒入氢氧化钡溶液当中直到过量,电灯泡的亮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分析:灯泡会从最初的亮变为暗,最后会再次变亮。具体原因就是因为一开始硫酸和氢氧化钡产生反应之时形成了硫酸钡和水,从而导致溶液中的离子减少,所以导电性变差,灯泡就变暗。后来由于持续加入硫酸直到过量,溶液当中就有了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导电性因此变强。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其实质就是离子反应,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离子反应概念。
利用此种策略的相关教学课程如下:首先提出问题。例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当中,可以提问:“碱呈碱性,则呈现碱性的物质一定是碱么?”然后做出假设,让学生探究: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到氯化铵、氯化钠、乙酸钠、氯化铝,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学生的观点,并且进行补充和完善。
(3)绘制概念图完善认知概念。绘制概念图先要选取一个知识范围,因为概念图的结构和其将要运用的情景关系很大,所以可以尽力选取一个章节或者某个要具体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选定的知识领域找出相关概念,并且将这些概念放入制定的表中。比如和电质相关的概念有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等。将相关概念找出来之后就根据概念的等级依次排列,概念排列按照从大到小排列,最下面的为最不包容的概念。完成之后就将概念之间进行连接,并且在连接线之上用简单的文字表明二者关系。最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对知识了解的加深,不断完善和修正概念图。
通过概念图的绘制可以帮助学生在绘制当中区分出相似概念之间的不同之处,对于学生不够了解和容易出错的概念还可以着重标明以方便记忆。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不断的整理完善修正中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转变迷思概念,而且可以通过自主整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结语:综上所述,在高中的化学教学当中,学生的学习还存在迷思概念,形成迷思概念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由于日常感觉的印象、习惯性称呼、各种媒体错误信息的影响等。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通过各种方式转变迷思概念,帮助学生清晰认识到相关知识概念,比如通过创设情境、画概念图等方式。而转变高中化学的迷思概念,还需要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努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芳.高中化学迷思概念转变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李娟.高中化学相异概念及其转变文本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高效课堂;激发兴趣
高效课堂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发明创新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呢?这是初中化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究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风暴及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导演、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化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发明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我认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化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化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发明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1.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化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化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化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化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化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又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注意必要的解题格式。
2构建化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总的来说,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2.1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工业化要求不断改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作岗位也将较少体力劳动而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例行公事更多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和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每个人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化学地思考。化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化学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国家大学的基本常识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将来谋生打下一定的基础。这足以说明,化学并非真像有些学生说的那样无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化学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化学结果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2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化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化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化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3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2.4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2.5应因势利导,抓住青少年特点: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有些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时机,恰当运用青少年对时尚追求、“追新”等特点,大力宣传和弘扬勇敢拼搏精神、为国争光精神,帮助他们摈弃狭隘自闭的思想。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化学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3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前面提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地方推行的“问题式导学案”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问题式导学案”的基本流程是:“导学设疑――自主学习――探究拓展――教师指导――训练提升――达标应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创设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的情境、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整个导学案共分8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课堂上六个环节: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实验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这种模式的几个环节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根据几个环节的特点可以灵活调节、变换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总之,化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化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化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街道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 下一篇: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