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最近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展览会的资料,截至目前,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北斗卫星已开通服务近两年,已经应用于多个行业,服务于多个地区,走进大众生活。201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超过1040亿元,年增长率接近30%。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北斗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将达到60%,重要应用领域达到80%以上。
湖北省地理信息产业连续三年保持37%的增长率。截至2013年底,全行业产值突破260亿,从业单位8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根据湖北省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湖北的北斗产业的应用工程将涵盖交通、农业、社区等领域,预计可新增至少10万个就业岗位,该产业产值预计将达1000亿元,带动其他行业的产值规模可达3000亿元。
作为企业家来说,要关注国家在北斗产业发展规划中正在推动的五大工程:一是基础工程,增强卫星导航性能。形成完整的卫星导航综合应用基础支撑体系,具有实时分米级和事后厘米级应用服务能力。高速公路是看得见的道路,飞机航线是看不见的,北斗的传递系统更是一个看不见的立体网络。
二是创新工程,提升核心技术能力。针对导航产业“有机无芯”的瓶颈制约,着力加强北斗芯片和终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适应应用需求,重点突破融合芯片、组合导航、应用集成、室内外无缝定位等一批基础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
三是安全工程,推进重要领域应用。在能源(电力)、通信、金融、公安等系统,分阶段推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的应用;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农林水利、气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公安警务、测绘勘探、应急救援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四是大众工程,推动产业规模发展。以汽车制造业和移动通信业快速发展为契机,以公众出行信息服务需求为引导,重点推动北斗兼容卫星导航功能成为车载导航、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促进在社会服务、旅游出行、弱势群体关爱、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多元化应用。
另外就是国际化工程。
面对北斗的大众化,企业家应该积极参与,体现在四个方面:参与研发,对高科技领域要有投资的敏感度;参与生产,全国已经有20多个北斗产业园;参与使用,各行各业都与北斗产品有关,比如,建筑工地上的设备安装芯片,了解位置的变化,学生证有北斗芯片,电动车贴了芯片等;参与推广,比如设立智慧健康、智慧农业公司等。
北斗系统的应用,将形成强大的预警系统,“未卜先知”、“防患于未然”成为可能。防灾减灾,是最大的经济与节约。短期内,会有大量的投资,但是从长期来看,会因减少损失而大量地降低成本,而且推广面越宽,其边际成本越低。
篇2
一、依法履行职责方面
水务局是*年机构改革的新建局,人员来自各个方面,作为第一任水务局长,我重点强化三大意识,一是树立大局意识,自觉地以水务工作支持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己任。我在系统内反复强调,不谋全局就不足谋一隅,水务工作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的经济发展,要在积极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发展,使之成为全局的共识,从而自觉地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发展确定自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方向。是海堤围护起来的城市,海堤是捍卫城市安全的重要生命线,我刚到任时,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堤围“防洪标准低、运行效率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突出,这不仅给城市带来极大隐患,更严重制约西部经济发展。为了确保市委、市政府“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目标的实现,我确定了在*至*年内完成建设西部主要堤防的任务,并在全局内提出“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迎难而上”的口号。在筹资难、拆迁难、建设难等多种不利因素下,我们率先在全省启动了海堤建设工程,并纳入了全省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提出用堤围防护费抵押货款,跑北京,到省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目前,总投资*亿元,建设*公里高标准堤防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已由准备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总投资*.*亿元的白蕉联围项目已完成了一二期施工,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防洪抗灾的保障。二是强化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水务工作,******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水务体制正处在传统水利工作向现代化水务事业转化的变革时期,我试图在这一变革中把握好三大转变,即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向水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转变;从以工程建设为主的水利向以资源优化配置的资源水利转变;从城乡水资源分割的管理体制向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转变。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力图克服水利工程长期以来“重建轻管”、机构臃肿、经营粗放的状态,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水利工程的管养分离制度,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工程维修养护的社会化。既提高了全市堤围、水闸的管理养护水平,又集中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第二,用市场化的模式理顺排水机制,加快污水管网的建设。在污水处理实现了特许经营后,我又积极探索和世界接轨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即维护了社会利益,又按照合同兼顾公平。同时组织力量对全市污水管网进行了大摸底、大梳理,制订了相应的建设方案,经政府批准后,总投资近*个亿的污水管网建设和排污渠截污改造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
第三,整合资源,让水利设施为供水服务,让城市供水为农村服务。水利设施和供水设施原来分属水利和城建部门,相互分割。水务局成立后,我就大胆地尝试“让水利进城,让供水下乡”,我通过水利的优势,预测水情,控制资源,置换前山河的水质,为咸期抽抢淡水创造条件,确保城市供水。同时利用城市供水的优良资产整合农村供水资源,有效地解决了一直困扰我市西部农村改水难的问题,让农民喝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放心水”。第四,大胆借用外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在实践中,我感到要在短期内彻底改变水利设施的落后状况,单靠我市的自身力量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我们利用体制的优势努力创造上级机关支持的条件,另一方面,我多次到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汇报工作,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近年来,我们得到了上级近*万元的水利资金支持,今年,在市主要领导的亲自关心下,我们努力运作,又将乾务、小林两个联围共*亿的投资纳入省上报中央的打捆项目,待中央立项后,我们将获得大数量的资金支持。三是强化服务意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至高责任。水务行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用事业,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因此,我始终坚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上。
每当咸潮来临,我总是提前进入情况,组织做好资源统筹和供水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下,采取非常措施保障城市供水,同时,又大力展开宣传,在全市形成共渡难关的良好氛围,去年,我们平稳地度过了*年以来的第四个枯水年。今年,我们又面临着广东省连续三年的干旱,特别是上游水利建设给我市咸期抽取淡水造成了极端困难的情况,为此,我五月份就敏锐地意识到今年咸期供水的严竣形势,并于*月和*月亲自组织有关部门和省水文专家研究咸潮问题,提前启动了咸潮预警机制,准确地评估今年的咸潮,并带领有关单位和技术人员多次到现场协商解决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各项措施已经在紧张有序的实施中。作为水务局长,为保障城市安全、可靠的供水,我将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同时,我还兼任市三防副总指挥,具体协助市领导组织全市的三防工作。一方面,我组织修订了三防预案,落实强化了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另一方面,每当台风暴雨来临,我都当好市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精心组织,科学决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哪里有灾情,自己就出现在哪里,当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二、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议、决定的情况,以及落实办理市人大代表的有关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情况
我担任水务局长后能认真地贯彻执行宪法、水法和防洪法,特别是认真履行水法、防洪法赋予我们的职责。对于人大提出的议案和人民代表对我们提出的建议和批评,我从思想上一直认为这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今年我局共收到人大议案和建议*份,为了给人大代表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在全局多次主持召开人大议案办理工作会议,讨论解决方案,并列出解决时间表,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跟踪,件件有回音。我还主动约请了部分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意见交换,以便更好地了解代表意图。与此同时,我时刻注意自觉地接受人大的监督,特别邀请人大领导多次对重点工程、民心工程、三防工程进行检查,并针对他们提出的防汛中的问题进行整改、督促落实。我们落实了珠人常*号函件,将斗门西安大泵站工程列入政府投资计划,安排*万元的补助资金;形成了中水回用和排洪渠管理的调研报告,上报市政府,西水东调的可行性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总之,我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不但要使党委、政府满意,取得上级的支持,更要使人民群众满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三、勤政廉洁及改进思想工作作风方面的情况
水务局肩负着全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水利防灾减灾、三防等工作的重任,为了能够保护城市水安全、保障城市可靠供水、维护的美丽环境,我从未敢懈怠!我要求同志们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同志们不能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首先,我着力打造一种精神,在总结水务工作特性的基础上,我提炼出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水务精神,以激励全体干部开拓创业的激情,并在全局上下形成共识,同志们的思想境界在实践中得到升华,面对人手少、困难多、压力大的现状而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第二,水务工作的特点是投入大,项目多,今后几年内我们还将在水务工程上投入巨资,因此,防微杜渐、反腐倡廉,避免出现“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现象的发生,是我的重要工作。一方面,我经常在全局开展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教育和讨论,另一方面,力图建立一种防止腐败发生的机制,我主动邀请纪委、监察局、检察院共同商讨在水务系统内建设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的工作机构,制订运行机制,特别对工程招投标、项目变更、验收等环节实行全过程跟踪,确保阳光工程。第三,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干部的潜在能力,我在调动干部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使每个同志、各级干部有职、有权、有责,要求同志们敢闯、敢试、敢创新,要善于把上级领导的意图和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主动为他们在工作中的失误承担责任,做到兼容并蓄,从而使全局干部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管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局上下形成了一种“批评空谈者、鞭打是非者、支持实干者”踏实干事的氛围;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环境;搭建了一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技术优先的工作平台。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3
一、依法履行职责方面
水务局是年机构改革的新建局,人员来自各个方面,作为第一任水务局长,我重点强化三大意识,一是树立大局意识,自觉地以水务工作支持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己任。我在系统内反复强调,不谋全局就不足谋一隅,水务工作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的经济发展,要在积极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发展,使之成为全局的共识,从而自觉地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发展确定自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方向。是海堤围护起来的城市,海堤是捍卫城市安全的重要生命线,我刚到任时,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堤围“防洪标准低、运行效率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突出,这不仅给城市带来极大隐患,更严重制约西部经济发展。为了确保市委、市政府“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目标的实现,我确定了在5至8年内完成建设西部主要堤防的任务,并在全局内提出“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迎难而上”的口号。在筹资难、拆迁难、建设难等多种不利因素下,我们率先在全省启动了海堤建设工程,并纳入了全省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提出用堤围防护费抵押货款,跑北京,到省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目前,总投资24亿元,建设200公里高标准堤防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已由准备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总投资1.84亿元的白蕉联围项目已完成了一二期施工,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防洪抗灾的保障。
二是强化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水务工作,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水务体制正处在传统水利工作向现代化水务事业转化的变革时期,我试图在这一变革中把握好三大转变,即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向水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转变;从以工程建设为主的水利向以资源优化配置的资源水利转变;从城乡水资源分割的管理体制向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转变。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力图克服水利工程长期以来“重建轻管”、机构臃肿、经营粗放的状态,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水利工程的管养分离制度,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工程维修养护的社会化。既提高了全市堤围、水闸的管理养护水平,又集中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第二,用市场化的模式理顺排水机制,加快污水管网的建设。在污水处理实现了特许经营后,我又积极探索和世界接轨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即维护了社会利益,又按照合同兼顾公平。同时组织力量对全市污水管网进行了大摸底、大梳理,制订了相应的建设方案,经政府批准后,总投资近4个亿的污水管网建设和排污渠截污改造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第三,整合资源,让水利设施为供水服务,让城市供水为农村服务。水利设施和供水设施原来分属水利和城建部门,相互分割。水务局成立后,我就大胆地尝试“让水利进城,让供水下乡”,我通过水利的优势,预测水情,控制资源,置换前山河的水质,为咸期抽抢淡水创造条件,确保城市供水。同时利用城市供水的优良资产整合农村供水资源,有效地解决了一直困扰我市西部农村改水难的问题,让农民喝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放心水”。
第四,大胆借用外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在实践中,我感到要在短期内彻底改变水利设施的落后状况,单靠我市的自身力量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我们利用体制的优势努力创造上级机关支持的条件,另一方面,我多次到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汇报工作,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近年来,我们得到了上级近3000万元的水利资金支持,今年,在市主要领导的亲自关心下,我们努力运作,又将乾务、小林两个联围共18亿的投资纳入省上报中央的打捆项目,待中央立项后,我们将获得大数量的资金支持。三是强化服务意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至高责任。水务行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用事业,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因此,我始终坚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每当咸潮来临,我总是提前进入情况,组织做好资源统筹和供水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下,采取非常措施保障城市供水,同时,又大力展开宣传,在全市形成共渡难关的良好氛围,去年,我们平稳地度过了1961年以来的第四个枯水年。今年,我们又面临着广东省连续三年的干旱,特别是上游水利建设给我市咸期抽取淡水造成了极端困难的情况,为此,我五月份就敏锐地意识到今年咸期供水的严竣形势,并于5月和9月亲自组织有关部门和省水文专家研究咸潮问题,提前启动了咸潮预警机制,准确地评估今年的咸潮,并带领有关单位和技术人员多次到现场协商解决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各项措施已经在紧张有序的实施中。作为水务局长,为保障城市安全、可靠的供水,我将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同时,我还兼任市三防副总指挥,具体协助市领导组织全市的三防工作。一方面,我组织修订了三防预案,落实强化了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另一方面,每当台风暴雨来临,我都当好市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精心组织,科学决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哪里有灾情,自己就出现在哪里,当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二、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议、决定的情况,以及落实办理市人大代表的有关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情况
我担任水务局长后能认真地贯彻执行宪法、水法和防洪法,特别是认真履行水法、防洪法赋予我们的职责。对于人大提出的议案和人民代表对我们提出的建议和批评,我从思想上一直认为这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今年我局共收到人大议案和建议20份,为了给人大代表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在全局多次主持召开人大议案办理工作会议,讨论解决方案,并列出解决时间表,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跟踪,件件有回音。我还主动约请了部分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意见交换,以便更好地了解代表意图。与此同时,我时刻注意自觉地接受人大的监督,特别邀请人大领导多次对重点工程、民心工程、三防工程进行检查,并针对他们提出的防汛中的问题进行整改、督促落实。我们落实了珠人常号函件,将斗门西安大泵站工程列入政府投资计划,安排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形成了中水回用和排洪渠管理的调研报告,上报市政府,西水东调的可行性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总之,我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不但要使党委、政府满意,取得上级的支持,更要使人民群众满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三、勤政廉洁及改进思想工作作风方面的情况
水务局肩负着全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水利防灾减灾、三防等工作的重任,为了能够保护城市水安全、保障城市可靠供水、维护的美丽环境,我从未敢懈怠!我要求同志们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同志们不能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首先,我着力打造一种精神,在总结水务工作特性的基础上,我提炼出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水务精神,以激励全体干部开拓创业的激情,并在全局上下形成共识,同志们的思想境界在实践中得到升华,面对人手少、困难多、压力大的现状而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第二,水务工作的特点是投入大,项目多,今后几年内我们还将在水务工程上投入巨资,因此,防微杜渐、反腐倡廉,避免出现“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现象的发生,是我的重要工作。一方面,我经常在全局开展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教育和讨论,另一方面,力图建立一种防止腐败发生的机制,我主动邀请纪委、监察局、检察院共同商讨在水务系统内建设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的工作机构,制订运行机制,特别对工程招投标、项目变更、验收等环节实行全过程跟踪,确保阳光工程。第三,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干部的潜在能力,我在调动干部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使每个同志、各级干部有职、有权、有责,要求同志们敢闯、敢试、敢创新,要善于把上级领导的意图和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主动为他们在工作中的失误承担责任,做到兼容并蓄,从而使全局干部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管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局上下形成了一种“批评空谈者、鞭打是非者、支持实干者”踏实干事的氛围;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环境;搭建了一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技术优先的工作平台。
篇4
关键词:新时期;水务管理;工作开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24
水务管理工作中管理对象是一个动态的多目标系统,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协调系统之间的关系,通过相互关系的协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务管理工作是在城乡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基础上,以区域内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通过对管理区域内水资源防洪、水源、供水、用水以及节水等处理工作,保证城乡之间的水电等所有涉务事物实现一体化管理。
1水务管理概述
1.1水务管理对象
水务管理不仅是对水资源本身进行管理,还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环节,比如说防洪排洪、污水处理、水环境保护以及水生态建设等工程都离不开水务管理工作。所以水务管理对象具有动态化、多目标性的特点,水务管理中包含对各个子系统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水务管理的目标
水务管理的目标首先是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制定完善的水务管理法规体系,提高水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目的。其次是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在政府的推动下能够建立起水权和水市场的有偿使用制度,最终形成节水型社会。其次是通过水务管理工作能够满足社会不断发展下对水的需求,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保障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生活需求,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1.3水务管理内容
水务管理内容是通过对水务客体的管理,能够实现对水安全、保护水环境和水生态、水市场以及供用水四项工作的优化管理。水务管理工作是系统性的工作同时也是比较复杂性的工作,在管理工作中需要设计水资源的方方面面,同时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水务管理内容最终是为水务管理目标而服务的。
2水务管理工作开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2.1水务管理工作现状
S着社会的发展,水务管理工作经过几次变革,当前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以水利部为统一管理部门的管理机构,同时建立起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我国的水利部门是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工作涵盖全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同时水利部门在开展工作中还实现与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以及环保部等多个部门的合作,在工作中实现各个部门的分工和协作,能够更好的实现对水资源的管理。
在我国已经实施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区域,成立的组织形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水利局撤销,成立水务局,另一种是直接将水利局更名成水务局,或者是在水利局基础上挂水务局的牌子。这两种水务组织形式都是在原有水利部门的功能基础上增加供水、节水以及排水等管理职能,部分地区还将污水处理的管理职能交由水务管理部门。还有一部分地区在进行水务管理工作中直接采用与其他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在防洪排洪、供水以及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负责,形成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比如说水利部门主要负责防洪和水资源管理,供水、节水以及市政排水的工作由城建部门负责,而水环境内的保护则是由环保部门进行规划和管理。
2.2水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我国采取自下而上的水务体制改革方式,在改革中出现管理体制与机构功能不一致的情况,所以从水务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分析,水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水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造成管理工作开展中出现问题。水务管理一体化在纵向上职能出现偏差,工作开展中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另一方面水务管理中法律法规等不完善,技术规范体系不健全造成管理工作难以开展。水务管理工作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在我国节水以及和水资源保护观念不高,影响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且在我国实际工作中缺乏对水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导致出现工作漏洞。
如果是从水问题的具体表现方面分析,水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防洪排涝、供用水节水以及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建设三个方面。首先在防洪排涝方面,在大多数城市中防洪标准普遍存在偏低的问题,调蓄洪水的能力不强,增加城市内涝问题的发生,并且在城市中居民的防洪意识比较匮乏,防灾和减灾意识不强,因此在城市中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漏洞。其次是供用水和节水方面的问题,部分城市中存在水管老化现象,造成水源的浪费,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供水和节水技术仍需提高。最后是水环境以及水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水污染严重,水质不断恶化方面,对污水处理的和防止的技术发展缓慢,引发水环境问题。
3新时期水务管理工作开展策略
3.1加强改革,建立完善的水务管理机制
要想实现水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当加快对水务体制的改革,这要求在工作中进一步落实水务管理机体,加强对水务管理工作的认识,抓住突出问题,攻克难关,进一步加大力度明确改革基本任务,推进改革的深入。同时为加强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对工作的专项监督,监督工作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区域内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管理工作的重点,以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共同进行协调并重点将问题解决,水务局要积极做好区域内管理工作,积极主动与各地方部门进行联系,保证水务工作的良好开展。
水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实际管理中需要巨大的支出,各地方对水务管理进行综合考虑后,对经费进行测算和评估,按照相关要求,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同时引进优秀的水务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水务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保证。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前提是得到领导的重视,所以加强对水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引起领导重视,对水务管理有正确认识,获得政府最大支持。水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所以在工作中,要加强对相关政策和完善和优化,健全技术规范体系。
3.2加强宣传,积极解决水问题
在进行水务管理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居民的节水意识不高,并且防灾和减灾意识比较薄弱,影响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节水意识的宣传。水务管理设计到的部门比较多所以在工作中,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水务部门积极制定管理方案,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在工作中立足实际,加强城市中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并综合分析区域内水环境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
3.3积极创新,学习国外新进经验
创新是推进水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强水务管理工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水务一体化是解决水问题的重要措施,水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给各国中的主要问题,世界各国在水务管理工作上方法各不相同,我国可以学习国外水务管理工作比较好的经验。当前国外大部分城市供水系统都是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在投资和运营上采用不同的形式,在保证水务产业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的下放到民营企业中,给城市水务运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管理。西方国家虽然是市场经济,但是对供水机构的管理和对水价的管理都掌握在政府有效控制内,实现调控个的作用。
4结束语
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城市发展和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水环境问题不断突出,实现对水资源的管理是重要手段。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期水务管理工作开展需要制定良好的水务管理机制,积极进行创新,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技术和管理方法。在新时期,明确水务管理工作重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水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发挥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势扎实开展水利普查工作[J].水利天地,2012,(02).
[2]王飞.新时期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1).
篇5
构建“智慧水系”,助推“五水共治”
拱墅区城管局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市场化管网普查、立体式部门协作、复合型智慧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构建“智慧水系”,助力“五水共治”工作。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拱墅区城管局进行了自动化、可视化、智慧化地下管网“智慧平台”系统建设,涵盖了管网监测、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河道工程建设等板块,其先进性和独特性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深受行业同行以及各大媒体的褒奖和肯定。多家省、市媒体争相进行报道,并于2014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直播间进行专题报道。
2014年项目伊始,通过专业勘测单位,开展全区地下管网现状普查工作。调研普查工作共完成地下雨、污水管网勘测231.493公里,测量各类雨、污水井15263个,测绘收集各类数据6.02万组。此外,普查工作同步理清了全区管网分布情况及主干道路管网完备情况,各项工作为管网市场化养护及截污纳管项目储备提供精准有力的数据支撑,打下了“智慧水系”良性运作的根基。
2015年,完成项目二期建设。利用先进科技技术,突破平面限制,实现地下管网三维GIS展示。同时打破行业构架,积极对接公安、环保、气象、水利等部门,实现行业间的信息互补、资源共享,将地下管网监控、河道水系监管与气象预警归并整合,提升了灾害预警、防灾减害水平,完善了城区排涝体系。
2016年,在先期项目基础上,继续开展三期项目建设。结合部分试点成果,深化闸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及地下管网流量监测系统方面建设。将辖区内所有符合升级改造的闸泵站全部进行自动化监控,继续扩大相关地下管网流量监测范围,并于全区各主要道路及治水难点上进行地下管网流量监测设备安装。本期项目建成后,可通过三维地下管网信息系统,结合闸泵站远程监控系统和地下管网流量监测系统,构建智慧平台流量数据模型,实现全区水系立体管理。
智慧街面管控,将执法置于阳光下
2014年,本着新理念、新机制、新方式的创新模式,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方针,拱墅区城管局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从法治角度、治理方式以及实际需求出发,引进当时较为先进的4G单兵系统,并建立全面接入辖区内路面、社区等实时监控平台,建立了拱墅区城市综合监管平台。4G单兵系统引进后,一方面起到了对执法队员的保护作用,有效解决了遭遇暴力抗法时群众误解多、取证难等情况,并针对部分市民的恶意投诉以及部分当事人毁灭证据的行为提供有利证据。另一方面也对当事人起到了保护作用,在各种纠纷中,4G移动单兵设备就是“第三只眼”,对规范执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同时,通过综合指挥平台的GPS定位及视频实时回传功能,可有效整合执法单兵系统、车载监控系统以及路面监控对执法现场的相关信息,提高指挥中心对现场周边情况、人员调度情况的了解,大大提高在实战中的综合调度指挥功能,多次在全区拆违及整治工作中发挥极大效果,起到非常关键作用。此外,该系统的建设在取得实际效益的同时,还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系统上线以来,受到省市各级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更因其先进的性能及工作原理得到了V泛好评,同年还被中央四套报道。
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城市家具信息化
以数字管理平台为基础,依托RFID物联网技术,以涵盖拱墅区全区区管道路、绿地、河道管养信息的数字化GIS地图为核心,从地上到地下,全景式展现区市政设施、绿化养护详细情况,完全摆脱了过去手工录入、多级派单、处理滞后、效率不高的管理模式,仅需通过平台内部就能实现设置、维修、养护、管理一体化运作的拱墅区市政设施、绿化养护网格化管理信息化项目,是拱墅区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智能化的又一新亮点。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覆盖全区200多条主次道路、2260000多平方米的绿地、15个绿地标段、73个窨井盖、10个积水点、12个基站,并以丽水路为试点,对行道树进行精确定位,实现实时监控。其最大的特点是与今年拱墅区的特色项目市政、绿化、环卫监管重心下移工作同步。以网格为单位,在加强网格化巡查管理的同时,对于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平台实现“上传下达”。即巡查人员利用手机(移动端)向监督中心报告问题发生的详细情况,包括问题的类型、市政家具编号、问题情况及位置描述、问题的照片、录音以及问题发生的地图坐标等信息。中心服务器根据位置描述和编号自动进行识别和定位,并直接派单至管理和养护单位,而巡查人员的巡查轨迹,终端也能自动记录并上报,从而实现轨迹回放功能。这样的处理流程,免去了中心接收问题后,人工甄别、人工派单的步骤,将实现发现问题与处置问题的无缝衔接,大大节省问题流转中花费的时间,也将有效避免因地界不清而产生的责任单位互相推诿的现象。
此外,该系统也在统一地理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城市家具GIS的管理,其第一期目标便是城市家具的网格信息化。通过GIS地图,清晰地显示市政道路、绿化、城市家具等相关属性;动态生成地下管网图,在地图上进行地下管网、各类井盖的展示、统计和查询;接入数字化传感监控系,通过积水点传感器及绿化地温、湿度传感器传感信息实现自动预警,自动监控取证。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合理规划养护工作。
拱墅区城管十三五智慧城管简要思路
未来五年,拱墅区城管局将继续强化城管数字化建设,围绕“智慧杭州”总体要求,推进智能技术、设施及设备在智慧城管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的管控智能化、服务人性化、应急快速化、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快城管科技创新,深入挖掘区域特色,探索城管执法新思路。适应杭州市“十三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合理规划信息化项目推动城管指挥体系建设。整合现有资源,以国家级山洪预警平台、市政绿化网格化系统、数字巡防系统、河道及地下管网智慧平台等系统采集的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包含一线工作人员资料库、全区道路街巷地图信息库、城市家具数据库、河道管网信息数据库等基础信息库。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感知、智能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依照“实际、实用、实效”要求,出台项目建设标准,推进重点项目落地。
篇6
一、组织开展“回头看”,继续深化学习调研
在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转段动员大会上,我局领导班子在总结第一阶段情况部署第二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强调了要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深化“算一次账”活动。
为了真实地掌握局各党支部第一阶段活动的开展情况,我局学习实践办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党支部、科室和工程小组对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进行“回头看”,对没有完成的或者完成得不够好的工作进行及时补课。在此基础上,我局学习实践办还在系统内,抽查了三个党支部,主要检查“五个一天、四个一次”活动的完成情况、会议记录情况和文字材料的撰写情况等,确保了学习调研阶段和分析检查阶段能得到更紧密的衔接。
与此同时,局还专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到化龙、钟村、大石等镇(街)开展调研活动,进一步深化“算一次账”活动。通过与当地镇(街)政府的有关干部群众交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经验,结合我区水利工作实际,共商促进水利建设科学发展的良策。这次调研活动以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大家通过认真分析,查找了当前我区河涌综合整治工作上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围绕存在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互相交换意见,在转变水利建设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提高市民对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清理临河违章建筑和砂石码头的力度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为今后我局在全区水利工作上,更能发挥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从而带动全区将力量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去。
二、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问题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工作上,我们本着“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开门搞活动”的原则,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基层单位或服务对象、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和专线电话等方式,结合开展机关作风“三评议”活动,广泛征求意见,确保了征求意见活动的广泛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一方面,我们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意见箱和投诉电话等形式,面向区各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着力查找和把握在干部作风、工作效能、服务群众、水行政审批和执法、河涌综合整治、城乡水利防灾减灾等方面存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截止2009年12月5日,我局共发出征求意见表60余份,回收50余份。经过认真分析梳理,进一步找准了当前制约我区水利工作健康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为下一步剖析问题、查找差距、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性材料。
另一方面,以开展专题活动的形式,深层次查找问题。为了增强征求意见活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我局开展的基层评议机关活动邀请了局下属各单位和各镇街水利所、禺山设计公司、佛山科诚监理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服务对象的有关负责人共61名同志参加。评议人员分别对我局完成工作任务的实效、行业作风和机关作风建设实效、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实效三个方面进行了真实的评价。对征求来的意见,我们又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形成了《**区水利局征求意见情况综合》,为在今后的工作上逐一对照,落实整改奠定了基础。
三、精心组织会议,深入开展批评,互相帮助提高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局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在开展民主生活会之前,局党委率先对文件精神进行了认真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区水利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工作方案》。各领导班子成员在各自分管的范围内深入开展交心谈心,并结合前一阶段开展的“算一次账”、“三评议活动”等规定动作,针对征求得的意见和建议,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撰写了发言材料,为民主生活会做好了充分的会前准备,保证了民主生活会的质量。
这次民主生活会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致力广州市建设全省‘首善之区’、构建更加富裕和谐新**”为主题展开。为了提高民主生活会针对性和广泛性,我们适当扩大了列席人员范围,邀请了区委学习实践活动第三指导检查组、局中层领导干部、党代表、下属单位负责人和服务对象等共16名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紧紧围绕主题,联系个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回顾了一年来的工作,开展了相互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坦诚相见,互相交换意见,深入查找了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剖析了思想根源,明确了整改方向。在此基础上,其他与会人员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了敢说真话、直言不讳。这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由于准备充分、氛围良好,达到增进团结、相互交流、沟通思想、解决问题、理清思路的目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会后,根据会议的开展情况,形成了《水利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综合报告》。
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后,局迅速下发了《关于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的通知》,组织局系统各党支部开展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党员组织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全系统范围内形成了分析检查、促进提高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实事求是,深刻检查分析,明确努力方向
通过开展以上活动,我局根据收集到对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以及班子自身的深刻检查分析,认真撰写了《水利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报告中包含了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具体措施四个部分。在报告形成后,我们组织了局班子成员、党代表和服务对象的有关代表进行评议,共发放《党员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评议表》12份,收回12份。对评议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局进行了收集、汇总,并将有建设性的建议充实到分析检查报告中。《水利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形成,深刻分析和查摆了问题,理清了科学发展的思路,对班子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篇7
一、要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按照因地制宜、分布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坚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轮驱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破除二元制度障碍,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一是分类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不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有序放宽泸州市城镇户口的迁移限制,优先解决新生代和举家迁徙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
二是稳步推进重点人群在城镇落户。以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和举家迁徙农村劳动力为重点,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意愿,严格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避免通过行政性“村改居”等手段实现“农转非”,坚决防止损害农民利益。
三是逐步推动城镇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管理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支撑,稳妥推进并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综合部门统筹负责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公平共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服务和管理。建立以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鼓励征用地单位和其他工商企业尽量消化失地农民,对吸收失地农民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大力实施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强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力争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
二是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平等的教育权利。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和流入地政府为主的“两为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简化入学手续,不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同市民待遇,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纳入输入地城镇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三是建立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分类实施的农业转移人口养老保险体系。对已具备市民化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对常年外出就业但流动性较强的农业转移人口探索建立“低费率(或低费基)、广覆盖、可转移”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对季节性或间歇性在城镇务工“亦工亦农”的农业转移人口应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是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落实流入地属地化管理的责任,坚持体现公平、优先照顾的原则,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农业转移人口聚居地指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务工经商期间能够就近就医、及时补偿。按照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的原则,落实相关规定,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免费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服务。
五是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条件。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一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转移人口保障性住房体系。根据公共财政负担能力和居民收入层次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分类安排,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统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覆盖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多元化供应体系。
二、要以产业大发展为目标,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
坚持“产业兴城”的发展理念,着力改造提升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形成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一是继续突出发展“天长地久”四大优势产业。坚持优势优先、重点突破、集约高效、集群发展,推动酒业、化工、能源、机械等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做优白酒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依托泸州化工产业基础以及周边天然气、煤炭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天然气化工,积极发展煤化工,着力推动天然气化工向煤化工转型。围绕古叙矿区的“煤电路化”综合开发,依托优势资源,积极推进煤电、煤化联盟,优化发展煤炭、电力及煤炭深加工等传统能源产业。立足泸州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优势,引进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按照“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的发展思路,加快机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是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泸州市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产业基础,主动对接“成渝”双核,未来可积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扩大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成为西南地区承接国内外生物医药成果的研发、产业化制造基地之一。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节能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积极发展污水、垃圾处理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等环保产业,促进产业跨越发展,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泸州市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经济增长点,形成西南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节能环保集群。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非金属新材料,通过产业项目的实施建设与培育引进,推动新材料产业的总量扩张,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新材料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形成具有泸州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是加快发展生产业。着力培育面向酒业、化工、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和商务会展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服务业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努力完善生产业集聚区与工业集中区配套建设,加快形成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显著提升生产业支撑泸州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服务能力。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各县、镇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着力打造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新格局,“名酒·名园·名镇·名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二)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支持、自主创业的原则,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以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促发展的新模式。降低市场主体的准入门槛,加快企业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强化创业指导服务,鼓励和扶持城乡各类劳动者自主创业。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探索和完善科技、经济、产业、财税等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激活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加快推进泸州市重点产业的公共服务条件建设,支持重大项目发展所需的人才引进以项目资助带动人才引进。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依托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配套生产业,主动对接“成渝”双核,带动沿江城镇发展,实现产业空间布局向东扩张与重庆对接,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按照“以港兴园、以园兴城、以城促园、园城联动”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
三、要以拓展和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鉴于地方基础设施有超前性、公共性、生产性和收益外溢性等特点,必须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力。
(一)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强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依托泸州港,以水道、公路、铁路、航空四大通道为重点,完善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把泸州建成四川突出南向、通江达海、沟通东南亚,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即建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三纵四横”铁路网络、“一横二纵五港区”的水运体系以及川滇黔渝结合部的重要支线机场。
二是加强市内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坚持“实用、便捷”的原则,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市内路网密度和路网效率,并加强市内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衔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动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枢纽、各城镇为节点,规模合理、互联互通、功能完备、无缝对接、安全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能力,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以减少建设项目对周边交通负荷的影响,保障交通服务水平。
(二)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城镇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优化完善电网结构,改造现有城镇居民住宅配线,大力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加快天然气管网及输、配气站建设,增强泸州市工业及民用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
二是增强城镇供排水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城镇供水设施和管网的改造建设,确保供水安全。提高城镇排水防涝能力,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治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工作。
三是提升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加快污水和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设施、中水回用工程和污泥处置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四是加强城镇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是大力夯实教育基础设施。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泸州教育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教育培训中心。
二是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布局综合医院、专业医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力争将泸州打造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最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三是加大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和社会多渠道投入“双轮驱动”的文体设施建设投入格局,落实“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统筹满足居民平时需求和举办特色文体活动需要,提高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公益性和使用率,鼓励符合条件的学校向公众开放其文化体育设施。
(四)建立健全多层级的住房供给体系
一是合理引导城镇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强规划设计和土地出让工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突出泸州特色,坚持“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原则,按照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统筹互动、城乡建设共同繁荣的要求,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县城乃至乡镇开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二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多渠道筹集房源,以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人员和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住房保障对象,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障住房的保障功能。
四、要以打造“魅力泸州”为目标,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完善城镇功能,创新城镇管理方式,提高城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加快绿色宜居城市的建设
一是狠抓节能减排。进一步完善减排监测体系,实施污染源减排监测制度,完善减排指标体系,不断增强工作效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制定更加合理、科学、有效的落后产能淘汰计划。提高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突出发展绿色建筑,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住区建设。构建公交快速通勤网络,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合理引导运输需求,倡导绿色出行。
二是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强化对城市风貌、色彩的控制和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管理类,继续深化“国家森林城市”、“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水平,加强机动车的尾气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构建宜居城乡。
三是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开发复垦管理,健全完善地籍与地权管理,从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稳定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高项目用地门槛,建立用地投入产出考核制度,引导土地集聚利用。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集约化利用和整体性保护。
(二)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
一是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转型升级。提高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度,合理划定并严格执行泸州市的“三区四线”,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社区管理服务。针对不同类型城乡社区的特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加速社区综合体建设,推进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努力将其打造成便民、利民、惠民的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提升综合服务效果,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三是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在规范社会关系、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社会管理的能动作用。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四是增强防灾应急管理。加大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宣传与教育,增强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努力提高公众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加强群众避灾场所建设,提高居民房屋灾害设防标准,提升泸州市的整体减灾能力。
(三)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一是着力构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网络支撑平台,有效提升泸州的信息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重点是实施光纤入户和宽带网络光纤化升级工程,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提升网络能力和覆盖范围。
二是推动智慧化项目的建设与应用。完善基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探索建设集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物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智能管理服务平台,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进一步丰富基层政务公开与公共服务内容,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建设和完善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网上、网上监察和审计体系,强化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作用,逐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三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带动转型升级。围绕两化融合中心任务和关键突破口,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低碳化改造,推进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应用,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成渝”双核,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支持以信息化带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专业化水平和资源利用率。
四是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采取信息进村、集中面授、场地演示及技术操作的方式,加强对广大村民,特别是以村社干部、党员骨干为重点的信息应用培训,以农村信息化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农业结构升级和农民素质提高。
(四)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
一是注重新城新区建设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大力挖掘泸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新城新区建设,提高新城新区建设的规划设计水平,营造时代特征显著、历史底蕴浓厚、地域特色鲜明、人文魅力精彩的新城新区风貌,实现新城新区品位、价值的提升。
二是加强老城区和城中村的历史文化改造。在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中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城市功能和文化品味的双提升。
篇8
一、深化认识,完善昭通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集革命老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为一体。昭通彝良“9·7”地震发生后,昭通基本市情呈现出“三个并存”的特点:一是历史上的繁荣鼎盛与现实中的贫弱落后并存。二是资源的相对富集与开发利用滞后并存。三是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与思想上的因循守旧并存。
在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集中全市人民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昭通市委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即:以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建设“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双向大走廊,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特色区域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新兴增长极,全面提升昭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战略发展思路。
二、牢固树立“灾难变机遇、重建促发展”的思想。努力推动昭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9月7日,昭通市彝良县连续发生5.7级、5.6级两次破坏性地震。由于受到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的多重叠加影响,加之地震灾区属乌蒙山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灾区山高谷深,断裂构造复杂,地层结构破碎,地震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截至9月9日统计,灾害共造成81人死亡,821人受伤,74.4万人受灾,房屋倒塌7138户30600间。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7.04亿元。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转入恢复重建阶段。面对灾难和困难,昭通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云南省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灾难变机遇、重建促发展”的思想,最广泛地依靠和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超过震前水平。截至11月28日,全市民房恢复重建开工28242户,开工率88.9%,完成投资17433万元;民房修复加固开工35307户,开工率97.1%,完成投资1468万元,其中竣工4573户。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特色产业、扶贫开发、城镇建设、防灾减灾、生态环保等七大工程项目也在积极实施。
在抓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昭通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事求是地选择符合昭通实际的发展道路。一是必须坚持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过渡到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必须坚持以第二产业带动为主体,逐步过渡到依靠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增长方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财力的增长,更不可能有消费的增长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昭通必须仍然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着力培育壮大烟草、能源、煤化工、矿治建材等支柱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最终实现由主要依靠二产带动向依靠一、二、三次产协同带动转变。三是坚决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是经济长足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昭通缩短与全国、全省发展差距,实现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智力保障和重要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发展道路。
三、着眼未来,坚持用党的十精神统领昭通富民强市新跨越同步小康的伟大实践
(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调优一产。着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努力把昭通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烟草、马铃薯、蔬菜、苹果、蚕桑、魔芋、核桃等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两番的目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并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二是调强二产。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培植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大力发展中小工业,到“十二五”末,使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到“十三五”末,突破2500亿元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0亿元以上的目标)。三是调快三产。加快制定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产业和面向民生的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和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大力培植城乡消费市场,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充分发挥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资本积聚功能,努力将资源转变为资产,将资产转化为资本,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简化程序,尽快建立上下联动、配套衔接、提高效率的体制机制。二是着力解决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向上反映昭通困难、寻求各方支持的力度,努力争取各级各部门在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加大对昭通的倾斜、支持和帮助力度;另一方面,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三是着力解决人口过度膨胀的问题。综合采取人口控制、素质提高和有序转移相结合的方针,下大力气解决好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
(三)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抢抓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讯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着力打造昭阳中心城市,推进其他10个县城和特色小集镇建设,力争到2015年将城镇化率提高到35%左右,到2020年提高到45%左右。
篇9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利州大石、朝天羊木、苍溪三井、元坝平乐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广。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苍溪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利州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苍溪三井、白桥,利州大石,元坝平乐、紫云,朝天羊木、平溪,剑阁木马、剑门关,旺苍木门、南阳,青川板桥、三锅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
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苍溪县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三井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元坝昭化、平乐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利州大石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 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__-20__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__-20__年为持续发展阶段, 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__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广元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元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广元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广元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广元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广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20__年园区建设规划
20__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广元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20__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
决策,根据“三沿三有”的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20__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断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20__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20__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12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20__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标准、程序,确保20__、20__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严格标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园区建设年度考核工作
篇10
大型电视访谈节目“8+1对话:保护湿地资源,建设美丽中国”是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通过领导专家学者之间的对话,使湿地保护事业得到更为广泛的了解和认同。
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8.6%,却蕴藏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显著特点,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据全国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我国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3848.55万公顷。其中,滨海湿地的面积为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15万公顷,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70.03万公顷,库塘湿地的面积为228.50万公顷,高原湿地、红树林湿地也极为典型。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各项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国家林业局在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过程中,把湿地保护作为林业三大生态系统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今年以来,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湿地保护专门规章—《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完成省级湿地立法的省份达到17个。首次提出了要制定湿地保护红线,到2020年,湿地保有量达到8亿亩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已形成重要成果并通过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完成了《湿地公约》要求的国家湿地资源调查,成果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增加了25%。各级地方政府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今年申报的国家湿地公园达到150多处。联合中央电视台开展了“美丽中国·湿地行”大型公益活动,引起了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高度关注。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6处,湿地公园430多处,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重要区域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东营市境域大部是黄河百余年来携沙填海冲淤而成的新生陆地。全市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环境典型独特。全市湿地总面积55.21万公顷,其中陆域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6.32%。分为近海及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5类14型。其中自然湿地38.93万公顷,人工湿地16.29万公顷,陆域湿地28.77万公顷。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营市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湿地,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15.3万公顷,是东北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迁徙经过的鸟类多达600万只,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拥有种子植物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
东营建市以来,确立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为龙头,以城市湿地建设和生态绿化为支撑,统筹抓好全市湿地系统的统一规划和保护利用,全面构筑生态体系,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湿地之城、生态之城,充分展示东营的自然之美、绿色之美、生态之美。
近年来,东营牢牢抓住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工作中,坚持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为统领,全面构筑生态系统,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构建生态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正在向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迈进。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89元,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增幅居山东省前列。东营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对话中,与会嘉宾围绕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东营市的湿地保护与生态富民,发展湿地与农业、生态旅游,湿地保护、湿地文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他们认为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多种物质产品,而且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许多地区湿地类型改变、湿地面积减少等现象的发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日益突显,湿地变化应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东营市在工作中坚持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为统领,全面构筑生态系统,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构建生态社会,弘扬生态文化的作法在全社会中树立了一个保护湿地资源的
典范。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大家认为,湿地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安全,构建防灾减灾体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加强湿地保护,不仅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湿地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光荣事业。党的十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扩大湿地面积”的明确要求。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科学构建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积极推进湿地保护法制建设,全面深化湿地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型电视访谈节目“8+1对话”创办四年来,已经先后在郑州中国绿化博览会,浙江宁波、衢州、丽水、龙泉“绿色中国行”活动,广西南宁、内蒙古乌海、海南文昌绿色中国行活动,黑龙江伊春第三届东北亚生态论坛等活动中举办,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广泛宣传,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对话精彩实录:
东营印象
李文华:我到东营应该说是回老家了,我是山东广饶的。咱们东营市第一个特点是地理区位非常独特,而且景观非常美丽。另外,咱们山东人,特别是东营人朴实和勤劳,特点非常突出。第三我觉得咱们这个地方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把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充分的体现出来了。我相信今后的东营,包括湿地保护、发展的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好。
马广仁:由于工作关系我到山东到东营来过很多次,东营是一个新鲜的城市,有活力、有魅力,也是一片乐土,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们黄河流域入海的一个保护区,这个保护区内的生物种类也很多,所以每次我到黄河三角洲来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感受。这次刚好赶上鸟类迁徙的季节,我昨天到了黄河三角洲又有一个新的感受,所以我在这里希望全国关心湿地的人们可以到黄河三角洲来体会一下,来感受东营市委市政府、东营市人民在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
马丁:这是我第一次来东营,昨天我们已经考察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这里湿地的面积和规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东方白鹳等鸟类,尽管这些鸟类已经向南飞了,但是这一切都清楚的说明,我们东营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陈家宽:第一非常年轻,因为东营建设在非常年轻的地方,城市建设历史也非常短,所以是全国非常年轻的城市。第二充满了活力,因为在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居然有600万个鸟波澜壮阔,充满活力,另外城市充满活力。还有十分大气,我听了申市长对东营的发展规划的介绍,看了建筑非常大气,保护区的建设有15.3万平方公里,这种保护区所表示出来的那种气势人人震撼,所以我是12个字,非常年轻、充满活力、十分大气。
申长友:我认为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我们东营:一是年轻,这是一片年轻的土地,也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我们在几百年前脚下就是大海,是黄河这个搬运夫,把黄土高原的泥沙堆积成了黄河三角洲;再一个东营市也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是因为这里发现了油田,开始会战,1983年建立东营市,今年正好建设30年。第二句话是富饶,我们这里有石油,现在我们的石油产量已经开采了50年,还能开采50年,有10亿吨的储量,是中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80%的储量和85%的产量来自东营,我们这里还有广阔的土地,每年黄河给我们造地两三万亩,现在别的地方土地在减少,唯有东营土地在增加。而且我们这里还有广阔的海岸资源,海岸线有410公里,东营市北面、东面都是大海。第三美丽,东营有美丽的湿地,还有河海交汇。第四我们这里发展潜力巨大,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11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东营作为惟一全部纳入这两个国家战略的城市,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下一步要把潜力变为经济优势。
保护湿地资源
陈克林:现在国际上有一个叫做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167个国家成为这个公约的缔约国,根据湿地公约的规定,湿地的概念是这样的,就是江河湖泊沼泽,另外海洋海岸带在退潮以后的6米以上的区域,浅海区域,也是湿地的范围,同时还要加一些珊瑚礁、一些岛屿,都是湿地的范围。第三类就是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包括稻田、水库等等,一共有40多种类型。
湿地保护在国际上热度非常之高,很多国家都开始发展起来了。从全世界来讲,湿地的面积占了地球陆地表面的6%,这是天然的湿地。如果加上人工的湿地又是6%,大约总共在12%左右。自从经济发展、地球人口增长,特别是近百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对湿地的破坏比较严重,换句话说,发展经济第一位首先使用湿地资源,因为人们居住在湿地的周围或者湿地里面,所以湿地很容易被开发利用。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湿地最早,破坏的程度也很严重,像美国、欧洲一些发达的国家,它们的平均湿地损失掉了50%,这是从面积来讲。从复杂的角度,主要是湿地的功能或者功能价值的转换,一个很好的天然湿地,由于开发利用转换成人工湿地,可能价值原来从一亩地一千美元现在变成了一亩地一百美元,所以服务价值发生了变化,这是近些年来国际上之所以认识到湿地保护所体现的价值是非常之高,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湿地保护的重视。
马广仁:中国湿地的特点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面积大,现在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第二个特点分布广,我们31个省自治区、东南西北湿地分布很广。第三叫类型全,主要是湿地公约的42型三大类在中国都有分布,只是中国在湿地公约的分类系统里面主要讲到是滨海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内陆湿地分成三个: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所以我们是五大类。第四句话区域差异明显,就是南方的、北方的、东部的、西部的,类型都不一样,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比如我们集中连片的沼泽湿地主要在东北,比如我们的泥碳地主要在四川,比如湖泊群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第五句话是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资源里面植物、动物,包括水生的都很多,这个数据我记不太清了,大约植物1700多种,所以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我们国家中央人民政府在湿地保护管理中大体分几个方面,一个是从政策上,我们从2000年开始出台中国湿地保护行动指南,2004年国务院专门发了一个关于加强保护湿地的通知,特别是党的十里面专门提到了湿地的内容。从机构上国家正式批准组建了国家层面的,具有全国指导和管理的一个机构,也就是我们这个机构,设在国家林业局。同时31个省市自治区大约现在有14个省有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没有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省份也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这件事情。第三从规划上,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我们国家的湿地保护的中长期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根据这个《规划》我们又制定了阶段性的,也就是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央财政拿出大笔资金进行湿地的保护。现在按照湿地公约的精神,我理解是两句话,一句话叫有效保护,第二句话叫合理利用。在有效保护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功能管制利用区,这四种方式对我们国家湿地进行有效保护,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全国建立的保护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大约550多种,建立湿地公园430多处,其中国家级298处,保护小区就更多了,保护小区主要是对单一物种,比如野生大豆进行有效保护,在沿海我们通过多功能管制利用区,在利用的同时进行有效保护。
李文华:我们现在湿地还处在一个非常严峻的破坏和对话的形势之下,比如说由于我们人口增加这么快,很多问题就产生了,比如说有些地方把湖泊变成耕地,有些大型的水利建设,另外就是污染的问题等等各个方面。而且在我们国家不同地区,破坏的形式突出的特点不一样,比如东北地区主要是把湿地变成耕地了,现在长江流域或者华东地区,人口密集、发展很快,城市化发展很快,那地方城市化和污染问题就特别突出,西北地区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告急,那个地方危险,农业发展以后就缺水了。再有比如说青藏高原,现在看起来那个水是很好,但是雪山在融化,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从将来看这是非常大的隐患。那么将来我们湿地会怎么样,因为不管怎么说水还是湿地中最根本的特征,而且从面积上来讲,根据最近十年几乎是3%,按照这样的情况退化下去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提出来,我们能不能像耕地一样划一个红线,这个地方必须死守,要不然不好办,因为我们的湿地看起来是类型比较多,比较齐全,但是我们面积很少。有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来,是不是耕地提出来18亿亩,咱们这边是不是至少应该保存6.5亿亩,我觉得这个愿望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从思想上也是很赞成的。另外,在划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为了保存湿地不只是像农田那样就行了,还要供给湿地周围的流域或者面积,这个事情怎么弄?另外我们说湿地要保存,除了面积问题还有质量问题,到底哪些指标来反映它是退化的。因此我的建议是这样,我们要积极的进行研究,最后又要科学的论断怎么样有它的可行性,这样的话就把我们很好的愿望能够具体落实到实际上去了。
刘劲:刚才李院士的话,我是见证人也是亲历者,我记得1999年我们拍摄电视剧《》,当时我们爬雪山是在四川,过草地就是刚才李院士说的草原,当时去拍的时候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就是沼泽地里有沟,因为我们行军有时候骑马,那个沟马过不去,很宽,两三米,我就问这个沟是干什么的?说排水,排水干什么?养羊养草。因为改革开放发展初期羊肉很值钱,藏民很开心,羊长大以后一卖到年底有很多的收入。我感觉,你还是把自然环境破坏了,总觉得不对。很可喜的是,我今年又去了一趟阿坝州,又回到那个湿地草原,我首先看有没有沟,那个沟没了,但是有铁丝网了,后来我问他们沟呢?沟填平了,说以前排水是不对的。我说铁丝网干什么的?是分片放牧,今年把这片草地圈起来让它长,牛羊进不去,我让它到那片吃,明年再把这片吃过的圈起来,我说这样挺好,就像休鱼一样,几个月不去打鱼。还有在那个草原基本建不到羊了,全是牦牛,我说为什么?他说羊吃草太厉害,把根都要吃掉。牦牛别看挺粗壮的,但是很温柔,只吃地面上的草,我说这挺好,我说你们牧民利益会不会有牺牲。他说我们现在有很多经济收益的渠道,比如我们把环境保护好,把湿地保护好,有很多人自驾游来旅游,都来拍照,我们收入起码比我们养羊时还要高。因为他算经济细帐,所以我特别开心我们的藏族牧民们都有了保护湿地的意识。
陈家宽:湿地这个概念比原来湖和沼泽更重要,实际上它把海洋和生命并列起来。全球所有淡水资源最终是通过这四种类型湿地保存下来的,因为水是人的生命资源,湿地最早是为鸟,后来为了生物多样性,现在可能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看看十报告生态文明一章里的解读,我觉得是最好的概括,第一个任务是把国土资源空间开发要优化,该保护的保护,该利用的利用,要把人类的公民活动和城市化压缩在一个空间里,这非常好。东营我注意到了,他把自然保护区,面积非常大,保护起来了,然后公民区分开,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国土资源的哪些地方应该开发,哪些地方应该保护,保护当中如何跟人和自然协调,要空间合理化,这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水源地、农业安全的耕地要保护起来。第二个事情,十文件讲得非常好,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如果不改变的话是没有用的,包括对长江流域的水利资源怎么利用,怎么建坝,包括我们现在大量污染的排放等等,我觉得一定要改变,这跟每个人都有关,湿地决不是主管部门的,人人都有关,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第三个比较紧迫的,对已经受到损害的湿地和环境要修复,我们修复任务非常重。第四个最重要的方法是立法,用法律规范我们。
申长友:国务院批复的两个区域都提出了生态优先,所以我们工作中确立了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理念。在工作中我们把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突出大水面,大空间,大绿地。构建森林环抱、水系环绕、湿地相间、鱼鸟共生的生态系统。二是我们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改善环境的基础,我们提出要大力发展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在把东营市中心所有的污染工业全部搬迁。另外在市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约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我们把生态化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我们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突出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打造秀美宜居富有魅力的生态城市。
燕翔:我们全省9600万人民对湿地也是情有独钟,非常的爱护湿地,所以我们山东出台了省委省政府的文件、政策、条例,包括山东省人民政府的省长令都有。山东这几年一共投入了19亿,我们重点治理了黄河三角洲、南四湖、黄河古道等所有湿地。现在全省有湿地面积大约在200万公顷,占整个山东国土面积的12%,而且我们现在有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98个省级以上湿地保护单位。
刘劲:我是绿色中国形象大使去过很多地方,像浙江的衢州乌溪江,我在那打过鱼,我看渔民不费劲拿着网兜一兜就是一条鱼,太容易了,但是他说不是随便打的。还有那个白鹭就在我头上盘旋。其实我们国家只要稍微下功夫,以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聪明能干、我们的勤劳,一定能把美丽中国早日建成。
马丁:听了专家的发言,我也有同感,中国像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现在已经指定了46处国际湿地,可以说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现在我想谈一下欧洲的湿地保护的现状,上世纪以来,欧洲已经丧失了50%的湿地,现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保护体系,湿地公约的起草在英国,就是在我的家乡,我们基金会参与了这个公约的起草,也作为这个公约的发起人之一。目前在欧洲一共有47个国家批准加入了湿地公约,现在一共有1001处国际重要湿地,跟中国没办法相提并论,因为相对来说国际湿地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13%。但是由于欧洲人口稠密,面积非常小。所以,保护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欧盟制定了三个指令,在它的成员国里,要求在指定的区域进行严格的保护。第一个指令是栖息地指令,要求到2015年指定的特别保护区要处于良好的状况。第二鸟类栖息地的指令,专门设立特别的保护区保护这些水鸟。第三个指令就是要求在欧洲建立水框架指令,要求欧盟成员国制定河流流域管理计划,以改善水质增加水量,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
马广仁:中国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归纳了三个方面:一个叫做面积减少,十年间我们湿地面积减少300多万公顷。一个是功能下降,一个是生物多样性降低。这是一个问题的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现在的制度问题,现在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关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法规,我们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很多事情都要用法律的方式把它固定下来,只要立法了人们就去遵守它,这是制度方面。第二我们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现在湿地的生态系统都是阶段性的。比如说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没有建立。第三个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还比较缺乏。五年以前,我们委托中科院就湿地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健康的评价体系,就是湿地是不是健康的;一个是功能的价值评价体系;一个是经济的评价体系。三个评价体系,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确实建立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我们现在已经在全国选取不同类型的湿地进行实际的检验。单说经济评价,我们在这之前选取了19个不同类型的湿地进行了评价,按照这个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每公顷湿地经济价值大概8~20万之间,由于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由于发挥功能不同,自然每公顷的经济价值肯定不同,平均大约在每公顷10万左右。
生物多样性保护
陈家宽: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总和及其变异体,还有包括它跟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以生物多样性一般误读成物种多少。所以要纠正物种的多少,这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内容,还包括生态类型还有遗传资源。第二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的,受损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从生态系统来讲,我们讲湿地,中国的湿地关键是有四种方式改变,一种是改变它的物理过程,比如说原来是跟江湖相通的,像鄱阳湖、洪湖是通的。有些是跟长江连通的,那么你修了很多坝,很多鱼上不去了,这个物理过程改变了湿地的自然的水文过程。第二种方式是污染化学过程,大量的排污,还有营养物质加进去。第三种是外来物种入侵。还有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上四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的保护问题。现在比较难办的是全球气候变化,非常难控制。前面物理的、生物的方式,是人类主动行为造成的可以改变,但是全球气候变化这个最困难。
李文华:中国的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发展,在世界上来讲有很多的创意和很丰富的经验。生态学提出来到现在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国用生态学是解放以后,所以最初阶段我们只能跟着国际上进行学习,中国的后发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咱们生态学会从1970年成立时只有几百人,到现在已经一万多人。目前来讲,有些情况我们还是要像国际上学习,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但是有些方面我们一起在前进,在某些领域,特别是牵扯到实践和理念的问题上,我觉得我们有些地方已经领先。
- 上一篇:汉初经济政策
- 下一篇:街道防震减灾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