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罗马文学艺术

篇1

秦汉和罗马两大文明之所以在古代世界光耀史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掌握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都有发达的经济作为基础。秦汉和罗马都是以农立国,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农业耕作技术或使用的农具方面,当时都居于世界的前列。例如中国的丝绸、造纸、漆器以及冶铁时“淬火法”的应用,古罗马的玻璃工艺、银器、铸币和采矿技术等,在当时都是十分先进的。两国都建有相当发达的高质量的道路系统,便于人员与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正是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秦汉和古罗马两大文明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在古代世界大放光芒。

文学艺术PK

在文学艺术方面,东西双方各有所长,也各具特色。秦汉时期的造型艺术成就当首推秦始皇兵马俑。它们以数量和规模的巨大,形象的多样与写实的风格,宏大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整体效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堪称举世无双。此外,汉代的壁画、石刻画、帛画以及石雕、石刻和陶俑也颇为可观,器物具有拙朴、雄浑、厚重的特点。罗马的文学艺术则以希腊为师,从模仿开始并在发展中有所创新。罗马艺术的辉煌成就还表现在雕刻艺术上,人物雕塑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用材通常是青铜或大理石,表现的对象广泛,包括君主、贵族和普通人,有全身像、胸像、头像、群像等多种形式。罗马雕像十分注重写实,要求如实地、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同时又强调突出人物个性,刻画对象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因此一些优秀作品如《演说家》、《妇女肖像》和庞培、凯撒、奥古斯都的雕像都神态逼真,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篇2

本文就以16世纪法国诗歌,尤其是十四行诗为例,对法国16世纪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做一些初步探索,从而进一步研究法国诗歌文学的特点。

16世纪法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是欧洲人文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为灿烂的现代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中世纪以“神”以“上帝”为中心的时代,走向了以人为思考中心的新时代。在哲学、美术、文学、建筑等领域内,都产生了伟大的作品。从整个法国文明史的角度来讲,文艺复兴是唯一一个产生了众多文化巨人的时代。

法国在文艺复兴的潮流中,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是后来居上,受到了英明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Premier)的大力支持。他将许多意大利的大艺术家请到法国,从而讲文艺复兴的精神传遍了整个国家。

由于中世纪的僧侣和学者都用拉丁语进行写作,所以对法语的发展与完善十分不利。法国学者们迫切地希望法语能够达到与拉丁语一样的地位,与已经发展起来的意大利语平起平坐,所以必须通过大量的文学创作来丰富法语,通过文学规则来规范法语。当时的主要文学体裁是诗歌,所以诗歌就成为文学创作与规范最重要的阵地。

龙沙(Ronsard)是“七星诗社”中最重要的诗人。他精通多国语言,对古希腊罗马文学十分了解。他在结识了另一位诗人杜贝莱之后,志同道合,共同提出了许多诗歌见解, 与1549年成立了“七星诗社”,成为法国第一个诗歌组织。他们发表了著名的宣言《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提出了诗人关于丰富、发展法语,进行诗歌革新的基本观点。

七星诗人强调摹仿古代,并在摹仿中进行创新。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如爱情诗、圣诗、科学诗、宫廷诗、史诗、诗歌评论、喜剧、悲剧、文艺批评和翻译等,他们的诗歌声望很高。他们要用法语创作民族新诗,创作出可以与古代诗歌相媲美的法国诗歌,从而达到统一,完善法语的目的。具体而言,他们提倡运用“亚历山大体”进行诗歌创作,奠定了许多诗歌的原则,对后来法国诗歌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发展语言方面的贡献相当具体,从词汇的变迁,到修辞的运用,在他们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他们的诗歌韵律优美,形式精巧,融自然与艺术为一体。

一、抒情诗

在现代人的思维中,抒情诗即指诗人用来抒发对人类、社会、大自然等思想感情的诗篇;这些诗同英雄史诗等其它诗歌体裁一样,只能用于阅读和朗诵。然而,如果探究法国抒情诗产生的根源,我们会发现抒情诗(Le lyrisme)一词是由古希腊的竖琴里拉(La lyre)演变而来。事实上,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古希腊,抒情诗最初都是一种配乐诗,它的诗句往往伴有一种固定的旋律或曲凋。因此,音乐性强就成了抒情诗的一大特征。

杜贝莱是一位抒情诗人,以十四行诗的巧匠载入法国诗史。十四行诗是一种短小而要求严格的诗体。法国式的十四行诗由四节诗组成(4+4+3+3),杜贝莱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他善用跨行、倒装、中间停顿,韵律丰富。喜用对比和词语重复(如“罗马是罗马的唯一纪念建筑,也只有罗马才能将罗马制服”),产生特殊效果。时而用一个明晰的画面描绘罗马的壮美或衰败,时而用细节的罗列表达事务的繁琐。开首以比兴手法,借神话比喻;结尾常用一个判语、一个警句或一个引人回味的画面,议论雄辩有力。

龙沙也是个抒情诗人。他的抒情诗渗透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表达了对大自然、爱情和人生乐趣的爱好和追求。龙沙被称为爱情诗的圣手。他用最美好的、最高级的形容词去赞美意中人,也用启发的方式委婉的描绘爱情,时而也描绘感伤式的爱情。这类诗歌在赞颂之中有劝告,平静的语调带感伤。

龙沙的诗歌感情真挚,流畅自然,韵律和谐,节奏多变;他发现了十二音节诗行的价值;他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和神话传说了解深入,有多方面的诗才。

二、讽刺诗

16世纪早期的诗人马罗(Clément Marot)是个讽刺诗人。《地狱》鞭挞司法机构施行酷刑,把沙特莱监狱比作地狱,把酷吏写成魔鬼。《重罪法庭法官和桑布朗赛》(1527)指斥法官为“地狱判官”,认为他才该上绞刑。《流亡斐拉拉,致国王书简诗》(1534)怒斥法官将一文不名的无辜者判刑,索邦学院敌视文艺,教士饕餮嗜酒,自称“为了替神圣的教会效劳,理应有些恶习”。

杜贝莱(du Bellay)是“七星诗社”的另外一位领军人物。他出身于安茹的名门世家,自幼父母双亡,身体羸弱,生活悲苦。1545年在普瓦蒂埃大学攻读法律,学会拉丁文。1547年与龙沙相遇,到巴黎求学于多拉,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1549年起草《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1550年发表《橄榄集》(Olive)。1553年,他作为总管跟随亲戚红衣主教到罗马,眼界大开。他在意大利写出几部诗集,1558年回国后发表了《罗马怀古集》(Les Antiquités de Rome)、《怀念集》(Les Regrets)和《村戏集》(Les Jeux rustiques)。他看不惯佞臣,写出《宫廷诗人》(1559);他关心人民疾苦,写出《关于法兰西王国四个等级呈国王的时论诗》(1559)。

杜贝莱是一个出色的抒情诗人,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讽刺诗人。他虽然生活在恶浊的上流社会,却决不愿同流合污,他以清醒的目光观察世事,在笔端流露自己的愤懑。在《怀念集》中,在罗马教廷,他随处看到阿谀逢迎、耍弄权术的奸佞,他们“步履稳健庄重,眉宇严肃认真,/对每一个人投以莞尔一笑,/仔细字斟句酌,回答摇头晃脑,/或说声‘不,先生’,或说声‘是,先生’。”他们用稳重的外表掩盖空虚的心灵,而假冒为善“是宫廷最大的美德”。

杜贝莱对红衣主教毫不留情,描写他们权欲熏心,觊觎教皇的宝座。杜贝莱对法国宫廷的那些“宫廷的老猴子”也嗤之以鼻。大臣衣着华丽,举止模仿王爷,只会拍马奉承:“如果主子嘲弄,他们一样照办;/如果主子撒谎,他们不反其意:/为了取悦主子,他们看到的是,/正午升起月亮,午夜太阳灿烂。”杜贝莱的讽刺善于勾画形象,写出奸臣的虚伪和丑态,笔锋犀利。行文中常插入议论,显示出诗人正直的、疾恶如仇的品格。

三、宫廷诗

龙沙1550年发表《颂歌集》(Odes),模仿品达和贺拉斯,歌唱爱情和故乡美景。《颂歌集》是他的成名之作,使得“颂歌”这一体裁在法国流行了很长时间,龙沙诗名大振,受到宫廷垂青,1558年他接替了宫廷诗人的位置,创作应酬诗和喜庆诗。他长期担任国王的宫廷诗人,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王子”。但作为宫廷诗人,歌功颂德之作经不起时间考验。

16世纪早期的诗人马罗(Clément Marot,1496-1544)。他十岁时他来到宫廷。1519年成为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的侍从和喜爱的诗人。马罗的成功在于他不是循规蹈矩地当他的宫廷诗人,而是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并在诗艺上不断进行探讨和摸索。他强调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简练,他的诗语言简朴而灵活多变,形象生动而很少用夸张比喻之类的修辞手法。

16世纪法国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宫廷有关。掌权者将文人请到宫廷,同时他们的命运也与宫廷联系在一起。诗人的大部分作品也都反映了法国16世纪王宫贵族的生活。

在欧洲各国文学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都非常紧密。但文学与政治的联系方式却有所不同,英国作家相对超脱,德国作家比较逃避,法国作家则对政治十分关注并全心投入。英国作家之所以相对超脱,是因为英国除了上层的宫廷贵族文学外,还有民间下层的市民文学。再看德国,由于落后的政治专制,德国一直到了19世纪都缺乏起码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作家只有流亡到英国等其他国家才能发表自由的言论,呆在国内,就只能思考一些与现实政治无关的形而上学问题,于是导致了德国相对超越现实的思辨哲学的发达,而关注现实政治的文学相对滞后和贫弱。

法国的情况却大有不同。法国作家对政治非常关心了,与政治的关系很紧密。长期以来,由于法国文学艺术的中心在宫廷和贵族府第沙龙,文学艺术家依附宫廷或达官贵人、靠赏赐和俸禄维生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但依附政治,依附权力,作家寄人篱下,生活不稳定,甚至也不安全,目睹政治腐败,或失去恩宠后很容易产生绝望与反抗情绪,形成了作家与宫廷政府、与达官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

16世纪法国诗歌,无论是抒情诗、讽刺诗、还是宫廷诗,无论描述爱情,赞美大自然还是讽刺宫廷的虚伪,都是法国灿烂的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古代诗歌在主题和形式上都是多种多样,兼容并包的。另一方面,从文艺复兴法国古代诗歌开始,法国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即文学的“介入现实性”,就已经逐步显现出来。通过对16世纪法国诗歌艺术的学习,我们大致能够感受到法国诗歌文学的这一鲜明特征。

参考文献:

[1] 郑克鲁.法国文学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董强.插图本法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篇3

【关键词】涵化;融合;安达卢西亚文化

涵化(acculturation)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概念。赫斯科维茨在《涵化――文化接触的研究》(1938)一书中,曾对涵化进行了如下的定义:“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也就是说,涵化研究的正是不同文化群体的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的过程。涵化与传播、创新、发明和发现都不同,因为凡是发生涵化的情况都会发生传播,文化特质和思想都通过传播的各种渠道被传递到接受文化的一方,产生影响,发生涵化。创新、发明和发现与涵化也存在这样不同的过程。文化融合则指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特质融合在一个模式之中,成为不同于原先两个文化的第三文化系统。由此可见,涵化侧重于文化接触的过程,而融合则强调了文化接触之后的结果。安达卢西亚文化的形成是文化涵化与融合的例证。

安达卢西亚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南部,是今天西班牙最南边的一个地区,也是西班牙面积最大的地区。这里气候湿润,四季如春,山高林密、沃野千里,这里被誉为是“被上帝亲吻过的地方。”公元七世纪末,这里由西哥特人统治,处于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之中,统治后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90%的土地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和贵主手中。在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阿拉伯人叩开这座黑暗城市的大门,点亮了中世纪欧洲的漫漫长夜。在阿拉伯人长达九个世纪的统治下,这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民族文化相接触以后,产生别具一格的安达卢西亚文化,以阿拉伯文化为主流,兼容并蓄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特质。

一、安达卢西亚文化形成的历史经过

709年,西班牙因政治混乱,给了阿拉伯人进入西班牙的机会。经过四十多年战争的洗礼,西班牙逐渐摆脱了大马士革哈里发国王的统治,并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哈里发王朝,755年,阿拉伯伍麦叶阿卜杜勒・拉赫曼・穆阿威叶在西班牙建立了后伍麦叶王朝(755-1031)。拉赫曼在战胜外敌、平定外乱之后,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内部的经济文化建设。786年,科尔多瓦清真寺始建。在农业上,开凿运河,兴修水利,引进物种。在文化上,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初步尝试消除阿拉伯人、叙利亚人、柏柏尔人、西哥特人之间的民族差别,对当时的民族交流和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阿卜杜勒・拉赫曼二世(912-961)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兴起了雄伟的扎赫拉宫。当时首都科尔多瓦以其大学、图书馆、造纸业而闻名,成为后伍麦叶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此后的继承者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和哈克姆二世继续推广学术研究,并投资扩充科尔多瓦大学和规模宏大的图书馆,斥巨资派人到开罗、大马士革、巴格达等地探求学问,搜集珍本图书。此时,科尔多瓦成为与君士坦丁堡、巴格达齐名的世界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各地的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前往求学。著名历史学家伊本・赫尔东赞誉这个时代为“文学艺术灿烂的时代”。

哈克姆二世之后,继承者年幼无知,政权逐渐沦落到侍从长曼苏尔之手,他以君王的名义发号施令,甚至命令全国上下在聚礼时为他祈福,并在货币上铸上他的名字。曼苏尔凭借个人的才能,在军事上屡建功绩,但是由于他的势力过分强大,导致中央集权的削弱。曼苏尔死后,各派系之争愈演愈烈,中央集权一再被削弱,1031年,哈里发制度被科尔多瓦的贵族集团永久废除,后伍麦叶王朝结束。1609年,列康吉斯达运动,即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在坚持不懈的斗争中终于收复了整个西班牙的国土。

二、安达卢西亚的文化成就

从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登陆,至1609年西班牙收复运动的胜利,基本上经历了九个世纪的漫长历程。在这期间,阿拉伯人的统治经历了兴起-强盛-衰弱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安达卢西亚文化也逐渐成为一个混合型文化,一方面,它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兼具了安达卢西亚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民族特性和历史背景。

(一)哲学成就与宗教科学

安达卢西亚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东方伊斯兰哲学思想的影响。早期穆尔太齐赖派的哲学思想就曾在安达卢西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记载,部分安达卢西亚的学者的观点都与穆尔太齐赖派有一定的渊源。例如,扎希兹(?-868)就是一位受人赞誉的穆尔太齐赖派作家。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个学派并没有在安达卢西亚这片土地上扎根。而伊本・马萨拉受到了希腊哲学的启发,在他那尚不十分明确的看法中,可以发现恩培多克勒的某些观点。当时马萨拉遇到来自科尔多瓦马立克派的强烈反对,被迫到山中修行,他培养了少数门生,为安达卢西亚的神秘主义奠定了基础。十一世纪之后,西班牙境内的穆斯林在哲学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成就。

安达卢西亚的宗教文化与穆斯林的东方世界基本相同,也包括了《古兰经》和经注学、圣训学和教法学。早在倭马亚王朝之前,安达卢西亚就有人前往叙利亚向当时著名的法学家奥扎仪求学了,虽然奥扎仪是倭马亚王朝大马士革的主要法学家,但他的思想依然对这个遥远的国度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来,麦地那马立克派的观点由于与奥扎仪的观点相似,也开始在安达卢西亚地区流传。直到约在800年,两位年轻的法学家在北非根据马立克派的法学原则编撰的法学问题问答传入安达卢西亚,出于实用的目的哈克姆二世正式采纳了这一法律汇编,从那时起,马立克派教发在西班牙的官方地位正式确立。同时,安达卢西亚也有一些伊斯兰中心地存在的其他学派,他们都对《古兰经》和圣训进行了诸多研究。

(二)文学艺术与历史名著

安达卢西亚的文学艺术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据史料记载,阿拉伯人统治时期的安达卢西亚诗风极盛,“男女老幼,贵族平民皆吟诗。”由于阿拉伯人在当地政治上的优势,阿拉伯语不仅成为受保护的官方语言,传授与学习阿拉伯语也成为民间的时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阿拉伯的文学艺术也为当时民众普遍推崇,特别是诗歌艺术。在安达卢西亚地区创作的诗歌主题,主要有颂扬诗、哀悼诗、讽刺诗、苦行诗、爱情诗、哲理诗等,例如安达卢西亚著名诗人伊本・哈法贾曾有精美的描述,

安达卢西亚人呀,

真主赐你们幸福,

潺潺流水和绿荫,

还有果树和园林,

永恒天堂何处觅,

就在你们的大地,

若是让我来比较,

选择这儿不犹豫。

从这寥寥数语的诗句,虽然缺乏深邃的意境,但是其中“真主”、“天堂”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关键词,足见安达卢西亚人对阿拉伯文化的认同;其次,诗人将安达卢西亚的风景与天堂相媲美,可见安达卢西亚风景的秀雅。

除诗歌之外,史学著作也是安达卢西亚文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安达卢西亚征服史》是科尔多瓦史学家阿布・伯克尔・本・欧麦尔(?-977)的专著,记述了自穆斯林开始征服西班牙到阿卜杜・拉赫曼三世执政期间的历史。著名的地理学家阿布・欧麦德・阿布杜拉・阿布杜・阿齐兹・白克里(?-1094)所撰写的名著《列国道路志》,系以旅行指南体裁写成的。

(三)建筑史上的奇迹

拉赫曼三世在位时,对安达卢西亚的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建设,其中最光辉的成就主要在于修建了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和扎赫拉宫,其后的继承者不断的加以扩建和修缮,精美绝伦的建筑设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科尔多瓦清真寺的美名享誉伊斯兰世界。据史料记载,科尔多瓦清真寺在当时可与麦加、麦地那、大马士革、耶路撒冷的四大清真寺齐名。从该寺最古老的部分可以看出当时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当时的能工巧匠们把哥特式、罗马式和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揉合在一起,并加以发挥和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安达卢西亚的建筑风格。当阿拉伯人从西班牙退出之后,科尔多瓦大清真被改建为基督教的升天圣母大教堂,而扎赫拉宫则被毁于一旦,成为伊斯兰文化的巨大损失。

(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阿拉伯人从炎热干燥的沙漠进入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安达卢西亚之后,充分利用了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伊斯兰历史上创造了少有的农业文化。如前所述,拉赫曼三世是一位开明的君王,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引进植物种,极大的提高了安达卢西亚的生产力水平。另外,由埃及、也门、叙利亚迁入的阿拉伯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安家落户,带来了他们特殊的礼物先进的耕作和灌溉技术,如挖水渠,造蓄水池,制造了借助风力转动的水车等。同时,东方的阿拉伯人,特别是埃及人把几千年的农业种植技术,如种植棉花、柑桔、葡萄、西瓜、石榴等,这些经济作物,至到今天仍是西班牙的主要作物。

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日益丰富,满足了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部分民众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使得手工业和商业均达到了繁荣阶段。在手工业方面,大量来自在阿拉伯和中国的工匠,纷纷到安达卢西亚各显其才。10世纪时,科尔多瓦有一个象牙雕刻艺术派,他们制造了许多精致的小盒子和小匣子,外层的装饰有雕刻、镶嵌、彩画三种,图案则有音乐演奏、狩猎等,令人叹为观止。格拉纳达的铁器制造生产在当时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宝剑锋利无比,远近闻名。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安达卢西亚,据载,当时安达卢西亚很多城市因出产品质出众的纸张而闻名,像薄绢一样的纸张传遍整个欧洲,很多国家的政府公务和信函,甚至罗马教皇也这种纸张来印制《新约》和其他基督教经典,这样以来,书写工具的生产也被带动起来。随着文化用品的发展,誊写笔录也成为一门行业,参与这一行业的有不少是妇女,她们大都书法秀丽,文面整洁,深受欢迎。此外,安达卢西亚的工匠精于金属和皮革制品,至今科尔多瓦生产的皮革市场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商业方面,货币的铸造对西班牙的商品交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率先铸造了金币和银币,不仅在安达卢西亚地区流通,在北方的几个基督教国家中也广泛通行。

三、安达卢西亚文化对当今多元文化交往的启示

(一)安达卢西亚文化对当今文明对话具有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针对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往问题学者们各抒己见,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西方部分学者建立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立场上的文明冲突论,视西方文化为衡量一切文化的尺度,将西方文化看作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西方文化中的经济、政治制度、价值观是其他国家和文化群体仿效的标准,是现代化发展的唯一出路。代表人物有塞缪尔・亨廷顿,不仅大肆标榜西方文化的优势,而且认为中国文化是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联盟,是“异文明间的种族暴力冲突的升级最危险,也最可能成为导致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二种观点则是建立在文化相对主义立场上,强调不同文化、价值、不同民族、不同宗教,通过平等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到达相互的容忍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1998年联合国提出了“文明间的对话”的概念,并把2001年确定为“文明间的对话年”。中国社会人类学家先生将这一观点凝练成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是指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各自有一套自己认为是美的东西,各民族应相互尊重对方的价值标准,能做到包容别人的文化,也就是“各美其美”。而美人之美更进一步的接纳别人的文化,慢慢发现别的民族觉得美的东西自己也觉得美,再进一步升华,就是美美与共了,不仅能包容不同价值标准的存在,进而赞赏不同的价值标准,这样就离真正的文化就融合不远了。实质上,费先生就是要在不同文化中寻求共同的、相互认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建立互补共生的心态秩序,这对与文明对话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安达卢西亚文化就是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之后,产生文化涵化和融合的例证。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流传至安达卢西亚地区所带了客观结果是,造纸术使得当地的造纸业和书写工具业初步发展并日益繁荣,并推动了安达卢西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指南针从安达卢西亚传入欧洲,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除四大发明传入此地带来的文化变迁之外,阿拉伯文化与当地原有文化融合带来了艺术上的奇迹,科尔多瓦大清真,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从该寺最古老的部分可以看到一种新的建筑传统的特色,它虽有倭马亚和叙利亚建筑的特色,但却找不出任何的原型。塔尖是非洲式的,而非洲的塔尖则是模仿叙利亚的。圆马掌形的弓形结构,成为穆斯林西方建筑的一种特征……以交叉的弓形结构和可见的、交叉的湾梁为基础的圆顶体系也是科尔多瓦穆斯林的一种新贡献。”在当地的文学、手工业、农业等方面,都可以领略到东西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巧妙结合。可见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是促进更加进步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在今天这样文化多元、各美其美的时代,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各自的优劣,因此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共生共荣才是人类社会最和谐的发展状态。相反,任何对他者的不理解和不尊重,甚至偏激的言行只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冲突和灾难。

(二)安达卢西亚文化是正确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显证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并称为当代世界四大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一个庞杂的历史体系,内容浩繁,难以用只言片语理清,那么从安达卢西亚文化的形成-发展-强盛-衰弱,可以显而易见的洞悉其中阿拉伯文化的实质。

首先,总所周知,阿拉伯文化为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阿拉伯文化注重和平和仁爱,伊斯兰本身就是“和平”之意,其经典《古兰经》这样告诫穆斯林:“至仁主的仆人是在大地上谦逊而行的,当愚人们以恶言伤害他们的时候,他们说‘和平’”。“当他们听到恶言的时候,立即退避,他们说:‘我们有我们的行为,你们有你们的行为,祝你们平安!我们不求愚人的友谊’”先知说:“爱人如爱己,方为真信士。”人是造物主创造的,无论是何种种族、部落、肤色、地域、阶层、身份等,都是阿丹的子孙,因而理应互敬互爱,和谐相处。从本质上讲,阿拉伯文化是主张“爱”的文化,而不是“恨”的文化,是主张“和”的文化,而不是“斗”的文化。阿拉伯人来到西班牙,实实在在的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境遇,解放了当地的奴隶,消除了奴隶制度。此外,还实行自由,对待穆斯林、基督教徒和犹太人一视同仁,;对城市居民,仅要求他们缴纳一定数量的人头税,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采取温和政策,也只要求缴纳收成的三分之一。这样以来,人民的负担轻了,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其次,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政治保障,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重视教育的思想对安达卢西亚文化大放异彩有着重要的贡献。《古兰经》中说:“谁禀赋智慧,谁确已获得许多福利。唯有理智的人,才有觉悟。”圣训有曰:“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求知,从摇篮到坟墓”。正是在这种求知精神的鼓舞下,穆斯林在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伊斯兰文化。安达卢西亚的教育事业在中世纪也闻名卓著,并一举成为欧洲的教育中心。在阿拉伯人的统治时期,安达卢西亚人享有更多教育机会,识字率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连妇女都获得了普遍受教育的机会。哈克姆二世修建了科尔多瓦大学,使得人们不仅在此学到了各种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善于思考,用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此后建立的科尔多瓦图书馆,收藏了各种典籍图书总数逾40万册。科尔多瓦和托莱多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阿拉伯人统治西班牙的几百年中,安达卢西亚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曾一度成为西方世界中最繁荣、最先进和最优秀的地区,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在安达卢西亚求过学的人,称不上学者。”

安达卢西亚文作为东方与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它的历史功绩至今仍被世人所享用和称道。历史发展至今,宗教冲突、族群冲突、地区战争等都成为危害整个地球村和平发展的障碍,而安达卢西亚文化中的种种表征,都在静静的感慨着这种文化融合所带来的人类的进步和幸福。以史为镜,当人们反思西方化并没有如期带来幸福时,可能只有文明的相互融合吸收才是今后人类谋求发展的真正出路。

参考文献

[1]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蔡伟良.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文学[J].文坛艺苑1997(3).

[3] 孔令涛.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一朵奇葩――浅谈安达卢西亚文化[J].阿拉伯世界,1998(2).

[4] 赵荣珍.安达鲁西亚文化[J].国际观察,1993(5).

[5] 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