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对方法
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完善,彻底打破了信息传输的地域限制及时间限制,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轻轻扣动鼠标就能在2秒钟之内完成信息的分享或转载,对时事的评论和回复也简单快捷。由于高校学生是使用网络最多的群体之一,因此,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形成,信息就会以幂次方的速度爆炸式传播。在此过程中,网络是把双刃剑:既保证了信息的公开透明,便于舆论监督,又容易造成信息传输的偏离或失真。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迅速作出回应,进行有效的舆情引导、疏散群情激愤的网络围观者。而"人人网"作为高校学生普遍使用的SNS网站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高校利用"人人网"疏散突发事件舆情的必要性
之所以说"人人网"有利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是由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和"人人网"的性能决定的。
1、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高校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社会或高校自身的原因,在高校内部及周边地区突然发生的,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有时是在高校校园内的其他社会人员),对高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产生较大影响和冲击,造成或可能造成高校师生员工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并危及社会安全和公众生活秩序的紧急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有序的教学秩序,而且关系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宁。由定义可知,高校突发事件的涉事方包括学校、学生、学生家庭(或第四方)在内,无论对学校还是学生家庭,其影响都非同小可。
2、高校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具有不可控性。首先,我国对互联网的规范管理远远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充斥的信息可谓良莠不齐,如果任由其传播,不仅不利于事件的顺利解决,反而有可能导致事态更加严重。所以,及时对不良舆情进行分析、引导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良性发展和尽快解决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传播中心,并向四面八方辐射。经过多次传播后,难免会导致信息失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有现身说法,澄清事实才能稀释高涨的积聚的网络舆情。最后,从近几年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来看,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退都与媒体息息相关。突发事件最1先会经由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纰漏,之后就会出现二者交替报导、持续关注的情形。大众不仅可以在线下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还可以借由网络畅通无阻地抒发内心的想法。与此同时网络监管的缺失让大多数人在对事件进行评价和回复时没有畏惧感。而且线上的交流很可能演变为线下的实践,后果不容乐观。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必须快速、有效。
3、"人人网"疏散网络舆情的优势。作为深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社交网站,"人人网"无疑为引导和疏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形式。首先,"人人网"自身的强大功能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从"人人网"面对的人群看,"人人网"秉持"因为真实,所以精彩"的口号,要求所有用户均实名注册,针对的用户群则主要是高校学生,但是注册程序非常简便,只要一个邮箱或手机号就可完成。在这里,每一位"人人网"用户都活跃在自己熟识的同学朋友圈里,彼此之间联系亲密、互相信任。可见以"人人网"为载体进行舆情引导就是在有群众基础的地方进行引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人人网"界面设置具有开放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状态、日志、视频等形式予以。所有这些更新只要允许都会在好友的列表中显示,并且对方可以随时进行回复、评论。这样就实现了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后,"人人网"所呈现的内容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服饰、娱乐、求职、游戏以及学习等等。这就使得大学生对"人人网"具有了黏性需求。那么,在这样一个开放性强、互动交流便捷、用户量大且黏性十足的平台消息,必然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只要方法合理得当就能对网络舆情起到疏散、稀释的良好效果。
二、以"人人网"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方法
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最快捷的麦克风,舆情的解析和传播之间只有很短的过渡时间。所以,时效性决定有效性,传播力决定影响力,透明度决定美誉度,话语权决定主导权。2010年10月16日完发生的"李刚门"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与校方对学生下达封口令,迟迟不对事件予以回应等息息相关。利用"人人网"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时,必须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在尊重用户的交流习惯的基础上实现充分有效传播、真实有序处理、方式方法得当。
1、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并在"人人网"实时。社会化媒体时代,危机传播具有即时性特点。危机一旦初露端倪,信息便以"秒速度"在互联网的各节点间交互流通。所以,面对高校突发事件,必须在"黄金24小时"内作出合理回应。一方面,要立即成立事件调查办公室,查明起因、发展及后果。在事件未查明之时应该校方对事件的基本态度以及决心。另一方面,要直面媒体和公众,更要及时致歉,促使舆论朝着有利于高校声誉、事件明晰以及事态平息的方向发展。
2、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人网"的传播力。危机发生时,应立即成立危机处理小组,以最快速度进行内部人力、财力、物力与外部政府、媒体、社会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整合,协力商讨危机级别并及时执行一致性应对措施。必要时,应举行公开的新闻会,同时将会的全部或者主要内容在"人人网"上进行。在此过程中,的内容必然引来围观甚至质疑。不管公众的态度如何,负责消息的工作人员都要沉着冷静,耐心倾听,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解释、回复和评论。因为网络交流不同于面对面的聊天,我们无法通过语气和表情来全方位的表达内心的观点,对方看到的只是一排排生硬的文字。所以,只有恰当的措辞和诚恳的回应才能使"人人网"强大的传播力发挥正面功效。
。
3、对事件的回应和信息的要真实有序。首先,高校应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全面处理所反映的各种问题,即时通过"人人网"调查进展与结果。其次,保持和媒体及公众的互动,主动接受反馈信息,及时完善危机处理方案,并实时。不能进行急于撇清关系力争清白的"事实对话",而要重视与公众情感沟通的"价值对话",表达要准确简洁,不随意发表个人观点。最后,应在"人人网"上及时事件的处理进程,最重要的是要就高校未来的工作改进提出明确的方案。
此外,以"人人网"为平台要注意相关的角色定位。一是要注意网民的角色定位。网民是突发事件的评论员,担任的是舆论监督的责任,他们有权利要求政府或高校就突发事件作出合理正确的解释和处理行为。二是要明确这是个熟人社区,熟人之间说话有既定的习惯和方法,说话方式得契合用户的心理预期。而者作为舆情的引导者,要恰当地处理好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大众麦克风时代,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绝非单纯的灭火抢险,他需要高校以更加先进的理念来面对事件的发生,并且以更加先进的平台来引导突发事件舆情发展的动向,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3,[M].人民日报出版社
[2]人人网首页.http:///SysHome.do.
[3]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4]边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法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一种不可预知性的,能够严重危害或者可能危害社会公众健康的一种大规模传染病疫情(鼠疫、霍乱、非典、禽流感)以及其他事件。以下就对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不可预知性
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可知,诸如禽流感等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对于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态蔓延的状况无法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探索更多未知领域,但是由于病菌的形成以及传播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所产生的感染程度、病毒毒力都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最初的传播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来的危害程度以及严重性很小,使得人们无法对传播范围、发展速度以及传播后的结果进行有效预判,因此也增加了禽流感等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以及严重性。如果一旦出现此类事件,则很容易造成人们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恐慌。
2.危害性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主要原因就是其具有非常严重的危害性。以禽流感为例,最早出现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是在1997年的香港,据统计一共有12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并且造成6人死亡,中国大陆开始发现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时间是在2003年,而且此次的危害性极大,据统计一共有31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并且导致21人直接死亡,给社会公众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害。
3.社会性
社会性是区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于普通疾病的关键因素。以禽流感为例,这种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亚型(H5N1)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病性以及较强的传播能力,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形式以空气为媒介进行传播。因此一旦某个人携带禽流感病毒,就很有可能感染不特定的群体,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就很有可能引发一连串极为严重的社会效应。
二、应对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法
由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有不可预知性、危害性、社会性性等特点,因此危害性极大,所以必选要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防止此类事件进一步的扩散,并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以下就以如何有效的应对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1.迅速控制事态
面对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领导作为此类事件的现场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具有能够迅速控制事态蔓延的能力。主要领导作为现场的总指挥一定要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当机立断,对于疫情发展的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且能够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并且将疫情的信息及时的公布于众,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广大的人民群众以足够的信心,稳定整个局势并且控制疫情的蔓延趋势,使下一步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
2.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
根据以往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我国颁布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使之成为全国各地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指导性文件。在此次颁布的条例中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并且系统的制定了疫病出现时的应急准备以及应急处理等内容,并且赋予了行政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权,充分提高了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效率。当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卫生、视频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履行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对于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渎职、违规人员有了更为严格的惩处措施,增强有关执行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要想有效地应对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
3.疫情控制信息的透明度
要想有效的遏制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以及社会造成的后果以及影响,除了需要采取新进的医疗技术以外,还应该加大疫情控制信息的透明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领导部门具备较强的责任性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认识到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性以及危害性,不仅要将疫情控制信息的公开看作是自己的义务,更应该将其视为是必须履行的责任。如果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将疫情控制信息公布于众,就很有可能造成社会公众的恐慌,不利于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将有关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信息进行公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以及高致病性,会给人类以及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而后果以及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应对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华.乌鲁木齐市流行性感冒预防控制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2008-10-01.
[2]于贞杰.公共卫生体系研究[J].山东大学,2007-04-16.
[3]张瑛.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2007-05-01.
[4]陈艳.北京市朝阳区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调查研究[J].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篇3
近年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高校内外环境也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对校园安全和谐造成危害,也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基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实践经验,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院突发危机事件的队伍的建设,以及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现场处理基本方法和事后处理方法这几方面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预防;应对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高校是一个青年学生集中且年龄结构特殊的单位,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巨大压力,思想、心理多样化发展,导致高校成为突发危机事件高发的场所之一,因此如何预防与应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就成为高校校园管理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实践经验,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1.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预防
1.1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教育体系
加强并完善大学生应对预防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教育体系。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教育体系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方面入手。
1.1.1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入手
要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心理预防,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就要对大学生进行各种科学合理的心理方面的训练,如:突发危机实践训练、危机事件模拟演练、心理危机疏导等,从而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应急素养。学院还可以聘请一些心理专家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站,让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有地方进行心理咨询,获得开导、帮助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的扩大,从而从根源上预防和阻止大部分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
1.1.2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手
针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发生的和突发性、特殊性、复杂性、严重性和破坏性,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及时扩展并补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那些符合当今时代特征与时展进步的形势政策教育注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尊重他人、珍爱生命等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需要补充一些和突发危机事件相关的知识,如应急教育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能让大学生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把握突发危机事件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必要的应对危机的技巧和技能,知道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保护自己、家人和朋友,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危机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和应对错综复杂局面的处置能力。
1.2加强学院突发危机事件的队伍的建设
学院应建立一个以院领导成员为领导小组,辅导员、教师为骨干的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队伍。定期对该队伍进行培训,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大家的头脑,并通过突发危机事件案例教学、突发危机事件情景模拟训练等培训方法,增强大家的忧患意识,加深对各种类型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掌握突发危机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提升大家预防和应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让应对队伍成员在遇到突发危机事件能够从容应对。要想预防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仅仅依靠学院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扩大突发危机事件应急队伍的规模和人员,让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寝室长等优秀学生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并借助方便快捷的通信网络构建一套合理高效的学院突发危机事件信息反馈和预警机制、预防突发危机事件宣传和沟通机制,及时有效的发现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危机事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排除,将可能引发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2.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
2.1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现场处理基本方法
要根据突发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发生的突发危机事件涉及到社会或刑事案件,则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并立即上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按照平时的演练立即启动本学院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随后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各个部门的职能职责分工分级负责;如果发生的突发危机事件仅仅是学院内部的事件,则应立即上报学院应急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也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立即组织辅导员、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深入师生开展疏导和引导工作,稳定师生情绪,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2.2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事后处理方法
在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被控制后,不仅不能放松警惕,而且还要对突发危机事件进行跟踪和反馈,确保突发危机事件能被从根本上解决。学院还应该组织调查小组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根据问责制度对相关违纪人员进行处罚,并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避免类似突发危机事件的再度发生。学院还应努力做到化危险为转机和机遇,促进校园师生团结和和谐,增强校园活力,推进学院领导更新观念,强化危机意识,并制定多套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以便在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选择。学院还应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策略和措施,治疗各种因为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导致的后遗症,如学生因心理冲击导致的心理疾病,就需要学院组织专业心理医生进行治疗和引导,让他们尽快恢复生理和心理健康,恢复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总之,解决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应该按照“预防为主、应对为辅”的原则,从思想上重视,从实践总结和积累经验,努力维护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和谐,让大学生能够安心的学习、生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仕.高校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管理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10)
[2]张勇.处置突发危机事件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4)
[3]张云.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应对措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4]王洪运.基于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大学生心理应激及其干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
篇4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利益诉求增多,社会矛盾和冲突多发,突发事件频仍,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大局与和谐进步,因此突发事件的应对日益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角度,探讨和分析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管理科学化;突发事件;应对
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发表《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讲话,特别指出,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1]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发事件,亟需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理思路,找对策,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应对的效能,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整合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应对突发事件,协作配合,共同发力
在现代风险社会下,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团体增多,利益诉求各异,社会结构日益扁平化,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逐步成熟。当今时代,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主要有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其中政府是核心主体,社会组织是重要主体,公众是基本主体。[2]作为现代政府,绝不能再继续运用“大一统”思维,其治国理念不能再是铁板一块,一竿子捅到底;作为现代政府,绝不能再继续扮演“全能政府”、“万能政府”, 其理政行为不能再是事大事小,政府全包。同样,应对突发事件,政府不是唯一主体和全部角色,而应厘清角色定位,在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需要整合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引导和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发挥重要作用。
新时期,伴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进步,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多种权益存在的合法性得以确认。当今时代,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社会成员越发成熟和理性,出于维护公共秩序及各自切身利益需要,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日渐提高。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势必或大或小地影响到相应社会组织及社会成员的安全感,使他们方方面面的权益不同程度的受损,因此相当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勇于、乐于参与到社会的平安和谐建设。政府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在突发事件应对中,鼓励和吸纳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把民间智慧集聚起来,更利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化解。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强化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应对。实践表明,党和政府始终处在全面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同样,党和政府的作用也是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先决条件。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党和政府更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因此必须发挥好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的作用。二是需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协同应对。现代社会,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同样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组织凭借其组织结构特点和所具有的专业优势能更为迅速地对突发事件采取针对性的救援行动和应对措施;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有着特定的社会土壤和广泛的社会触角,可以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应对的社会资本。三是需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应对。一方面要鼓励普通民众的规范参与,培育民众的公民志愿精神,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志愿者的管理,为志愿者提供突发事件应对的便利和保障。总之,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必须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同时整合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把分散的力量迅速集中起来,搭建人、财、物等资源交流与互补的平台,形成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逐步建立起由政府、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公民个体等管理主体共同构成的社会管理网络,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二、统分各类社会管理客体应对突发事件,宜统则统,宜分则分
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又是社会管理的客体。当社会组织面向社会生活、社会事务时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而当社会组织面向国家机构时则是社会管理的客体。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入突发事件管理视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日益多元和复杂。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一方面会不同程度地构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另一方面也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研究与分析突发事件既要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又要从个体的视角研究不同的突发事件。有的突发事件宜采用统的对策,有的则需要采取分的措施。
运用统分结合的思维应对突发事件,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综合治理应对个体突发事件。即对个体突发事件进行多策并举,联动处置,综合治理的方法。辩证认识突发事件的影响。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发生肯定会对社会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另一方面它可以使社会不满得到不同程度的宣泄和释放,避免了社会负面情绪的过度累积引发社会动荡。二是个别处理应对群体突发事件。即针对群体突发事件的不同情况,采取分权、分治、分类处置的方法。应对某些群体突发事件,不能蜂拥而上,而应抓住要害、重点管理,分化瓦解,避免“动作多大”引发新的问题。三是个体对个体。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因某个孤立的个体事件而起,化解和应对时,应切中要害、个别对待。应对主体、方法和对象不宜扩大,避免事件负杂化。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综合多种社会管理方式应对突发事件,机智灵活,有序有效
当前,社会管理环境的复杂和多变,使得曾经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方法逐渐难以适应,亟需改革和创新,努力形成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方法。从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上看,过于关注专门治理或过于强调群防群治存在弊端,治理的效果都不佳。因此,需要用辩证思维专群结合的方法应对突发事件,才可能受到较好的应对效果。西方国家处置突发事件的方法,往往因不同的类型而有所区别、各具特点。在突发事件防控过程中,也比较讲究分权、分兵、分类。而我国则有明显不同,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崇尚集体主义。一方面法律的管制和约束较为严格,另一方面应对突发事件主要靠综合治理、整体防控,讲究各方的合力合围。从上分析可以看出,专门治理针对性强,多对具体事,往往会忽略事情的本源;群防群治则存在绝对的一体和统揽。总之,中西方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
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不可能一刀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研究各类突发事件,分析前因后果。自然领域有风灾、雪灾、地震、海啸等,社会领域有食品安全问题、重大动物疫情、危险化学品事故、煤矿生产安全等。有针对性地预防、救援和善后,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领域、行业的不同,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变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也理所应当地各具特点和特色。二是研究多种社会管理方法,掌握其特点规律。各种社会管理方法,也都有各自的目标目的、适用范围、运作流程等。因此,需要分析和研究各类社会管理方法,并适时演练和操作,以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好看而不好用”。三是研究总结既往突发事件应对的经验和教训。前车之鉴,后车之辙。我们正直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多发。需要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分析预案好坏,研究救援过程,评估损失大小,总结经验教训,以在日后类似突发事件应对中扬长避短。总之,在突发事件应当中,应坚持标本兼治、专群结合、因案施策、适时演练、及时总结、评估问责等等,才可能受到良好的应对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同向“驱力”,伴随着不稳定因素的急剧增加,高校内部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群体特殊,涉及面较广,而且极容易向社会“蔓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与防范风险的能力,并积极予以预防、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对预防理念滞后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预防理念是高校在处理突事发件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预防思路及观念体系,对指导处理突发事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尚未树立整体的“预防理念”,没有意识到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是涉及多元主体共同“管控”的互动网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和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应对危机时,存在执行主体单一、空间相对封闭和时间较为滞后等“以偏概全”的危机应对措施与套路,没有树立“预防理念”的意识和“预先防控”的理念,许多高校把突发事件的“发生”作“偶然事件”,将应对处置当作应对管理机制的全部内容,其“应对”和“预防”、特别是“预防”理念滞后。
(二)应对准备制度缺乏
应对准备制度的建设,是应对预防理念科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多数高校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设计,仍把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对”管理的全部内容,导致处理效果不理想或造成历史遗留问题。应当说,“准备”机制薄弱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制度建设、制度措施不完善和既有制度不能落实等方面。
(三)预警机制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但各校预案理论层面指导过多,实际指导行动的效用不大,监测预警机制实施过程中缺少科学调研与分析,缺乏实践培训与演练等环节,因此,监测预警的相关机制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科学的组织运行结构。
(四)应对处置模式落后
当前高校的应对处置方法及模式是“‘事后’动员型”,而非“‘事先’防控型”。不仅缺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的应对管理机制,而且日常的事前防范、危机宣传教育、预案实践演练等应对处置工作也非常薄弱。这种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防控的方法模式造成应对处置及管理工作的被动,使高校的“应对”主体丧失了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思想意识与时机。
(五)善后处理机制需加强
高校突发事件在外在层面解决问题后,更应注重内在层面问题的解决。突发事件本身对相关人员思想、心理及行为等方面会产生深层次的、长时间的应激“创伤”。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应激调试和行为引导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善后处理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二十一世纪现代化进程下每一个高校都应当设立的。预案不但应当具备及时性和高效性,还能够长期地维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制定预案时应当结合历史、其他院校、社会和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对将来的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最终使预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控制未来突发事件的能力。由于应急预案的制定包含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并涉及到人、物、方法、设备等一系列元素的协调和组织,所以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在调动和指挥上更加系统、便捷和高效。
(二)制定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检测可以帮助决策者密切关注事态的进展情况,从而使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制定一套科学的突发事件监测制度也是保证校园秩序稳定和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制度中应当明确相关人员的具体任务与责任,应当对监测方案、程序、设备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对于那些存在潜在威胁的设施、器械等因素的各方面特征做出具体地管制要求,对于突发事件的现场的人员、设施的控制,现场的清理等应当列示具体规定。
(三)配备人员和装备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工程,离不开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手段。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员才能够针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地处理,所以我们应当尽力聘任在能力上可以互补,在态度上积极上进具有责任心的人员。让他们分别从事校园突发事件的整体指导,预警方案制定,设施的巡查,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知识教育、技术培训、实战演练等方面的工作。在装备的配置上,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能力限度范围内尽量配置高质量的装备,积极利用网络、通讯设备等高新科技。装备不仅包括在人员、知识、技术、设施等方面的配置,还应当涵盖尽可能多的突发事件的种类。同时做好对装备的检查、使用方法培训等工作。
(四)事中应急处置:把握原则,合理处理
1.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性直接关系着事件造成影响的大小,另外突发事件的发展往往难以控制,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突发事件的各个高校和相关部门之间应当具备一套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突发事件一旦出现,能够及时、快速地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将具体情况上报给相关的职能部门。通过相关部门的指挥协调以便于及时得到设备、资金以及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援助,对事件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针对性的处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同时,经过专业人员的调查分析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出事件的起因,及时将有关因素排除,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更好地避免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
2.稳定情绪,控制态势
突发事件的降临,往往会使师生陷入莫名的恐慌、焦躁、不安之中,直接影响到了师生的工作及学习情绪以及校园秩序的稳定。学校在处理事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稳定师生的情绪,避免由于师生的情绪受到冲击而导致的二次损失。学校应当拥有一套完善的广播及校园网络系统,在突发事件按发生后通过各种广播渠道第一时间通知师生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并对事件的具体原因及发生、处理情况做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稳定大家的情绪,保证校园秩序的正常进行。同时,学校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专栏,对事件造成的影响及处理情况作出详细的说明,并向全校学生表达校方诚挚的歉意,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到事件的各项具体信息,安心学习、工作和生活。
3.查明事件原因,做好后续观察
妥善的处理完成后并不代表事件的Y束,详细查明事件的原因,更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后续的观察,以便做好对于以后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各大高校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人员的工作,向工作人员和部门提供事件的各类详细资料,并深入了解学生,收集各类信息掌握事件的基本情况,找出事件的发生根本原因。尽快提交具体的调查报告,开展集体会议进行讨论后,形成会议总结,妥善保存好相关资料,以便为后续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然后,根据会议总结,及时针对各类潜在的威胁因素做出预防或者进行排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及时准确地信息
现今,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受到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稳定公众的情绪对于消除不良影响、保证校园秩序的稳定进行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突发事件的发生难免会引起舆论的热潮,群体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的状况无疑会危及到校园的声誉。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各新闻媒体部门及各大网站,并设立专门的记者招待处,指派专门的新闻发言人针对本次事件的各项情况向公众作出回应,如实回答记者的提问,对于公众关注的信息详细地予以公布。表明学校对事件的处理态度,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稳定好公众的情绪,跟踪报道事件的后续处理以及调查总结情况,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避免谣言的扩散影响大众的情绪及判断,保证学校的声誉不受影响。
三、结束语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谐稳定,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全局出发,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性,发挥政府、社会和高校的综合优势,采取果断、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预防突发事件,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参考文献:
[1]刘阳.中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陈少平.微博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理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92-95.
篇6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矛盾纠纷排查要到位。要求广大基层领导干部经常下访、联系群众、广交朋友,深入到基层一线和群众家中,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情况,做到对各类矛盾的运动变化了然指掌,情况熟悉,胸有成竹。遇到突发事件苗头能做到驾驭大局,信息灵通,在局面的失控发生之前熄灭“导火线”。
三是现场指挥要到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要立即赶赴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制定措施,果断应对处置;要区分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因情施策,因人制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冲突,及时平息事态,努力构建高效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查清原委、掌握政策、讲究方法,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决不能消极观望、逃避责任、贻误时机、激化矛盾;要能保持克制忍让,要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
四是政策规定要到位。政策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是政策。掌握政策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学好政策,其次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法规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在情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请示上级同意并授权,可以对“底线”适当进行调整,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五是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同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平时处置不当,要敢于向群众检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得到群众的谅解,从而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篇7
[关键词]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常态化管理;机构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61-2
高校中的大学生是比较容易出现突发事件的高危群体,这就决定了高校是公共突发事件经常出现的场所。高校作为一个管理体系比较松散的组织来讲,其不同利益及价值取向可能成为公共突发事件的起因。不同的利益需求所产生的公共突发事件不同,甚至潜伏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这就为处理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增加了难度。所以,成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形成全面管理条例,把常态化的管理机制融入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可以更好的降低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产生,提高对其处理的力度,从而保证学校的学习环境。
一、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原因
高校就是小型的社会,在高校中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经常被看成因不可控条件导致的偶然事件,其解决方法也为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并没有对事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日渐严重,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也从昔日的偶然发生转变为频繁出现。所以,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模式中应用常态化管理可以提高高校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改善处理效果。
这里所说了常态化管理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符合标准的管理措施及管理机构,实现突发事件责任制、管理的全面化。
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标准
(一)运用动态方法分析问题
在高校突发事件出现的成因有时候会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而改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事件处置时对固定的条件进行整理,更要对动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推论出其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解决方法,把公共突发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资源的合理分配
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经常会面临资源不够的情况,进而不能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高校应更合理的进行资源分配工作,从机会成本的分析方向出发,最好的对资源进行调控与利用,完成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处理过程进行管理
高校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重点依据公共突发事件的特性进行预测、处理、恢复、评价等工作,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最优效果对处理过程进行管理。在对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会有很多重要的环节,只有针对这些环节都加以管理,才可以完美解决突发事件。
三、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
对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主要表现为:解决事件形成人、原因及发展等。在进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网络管理机制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凭借其自身的特性成为了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突发事件形成后,社会人群及媒体对其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关注态度,媒体的报道与评价对民众认识突发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网络管理机制对媒体进行管理,可以保证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维护社会稳定。
面对公共突发事件,高校应先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及时用准确、公平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公开,保证信息的透明度与便捷度,将那些流言止于襁褓中。然后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公众进行事件的评论,当互联网络中出现大量的信息时,民众一般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对官方的评论会更信服一些,高校就可以利用醒目的色彩及积极的言论引导民众的思想。最后同媒体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给予积极正面的报道,将事件影响缩小。
(二)构建群体管理机制
因为时间、资源、信息量等条件的约束,再加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稳定性,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环境、价值表现、约束情况、决策顺序及影响等都有别与其他的事件处置。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构建群体管理机制,从而保证事故处理意见更多元化、全面化,更好的保证事件的处理结构及影响。群体管理机制可以从不同管理人士角度对事件进行全面衡量,进而制定出更利于事件处理的方案。高校在构建群体管理机制时,应该将决策及监管相结合,保证方案提出符合实际情况,更好的保障事件的未来走向。
(三)构建心理干预机制
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构建完善、规范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使高校提高处理突发时间的能力,减弱突发事件的危害。当前的心理干预机制通常在事件处理结束后,采用教育为主,恢复为辅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不正确的。在公共突发事件产生到处理结束,教师同学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身心都会存在恐慌、焦虑等不安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正确应对突发事件。高校的心理干预机制不仅要在突发事件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更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予以正确指导。这就需要指定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加入到心理干预机制中,提出更专业的辅导理念。同时全面提高心理干预机制中人员的自身素养,在没有突发事件出现时进行模拟试验,更好的在将来的公共突发事件出现时发挥自身功能,及时、专业的进行心理干预工作。
(四)构建科学化管理机制
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受到时间、资源及人力财力等制约,这对高校的管理能力来说是一个考验。在复杂的突况面前,管理者的思路应该清晰,全面,同时敢于承担责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可以根据突发事件及时、准确的制定解决方案。在进行科学化管理时,主要针对公共事件自身进行评估与动态分析,制定解决方案,总结产生原因,为防范公共突发事件提出新的想法及应对措施。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常态化管理机构构建进行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相关工作者深入思考、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婷,高雷.论高校管理制度缺陷与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2]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05).
篇8
跨入21世纪以来,民航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运输总周转量自2005年起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跨入世界民航大国之列。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我国民航运输飞机总量已达到2035架,航线约为1177条,2015年我国民航客运量达到43564.7万人次,再次证明中国的民航业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的。但是随着民航旅客量和运输量的不断扩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大大增加,民航业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测性有可能造成极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打击和恐惧心理远远超出其他突发事件。机场安检部门是处置民航突发事件,实施应急救援工作的主体,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机场安检突发事件概述
(一)机场安检突发事件
机场安检工作是维护和保障机场内人身、财产安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保障机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机场安检是广大旅客登机的必经程序,是保障民航飞机飞行安全的首要步骤。
突发事件就是人们尚未认识到的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瞬间产生的、给人们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且需要立即处理的破坏性事件。我国关于突发事件的定义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规定为“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事件从其含义来理解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和事件难以应付,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付的双层含义。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以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从突发事件的发展速度来说,事件从预兆、萌芽、发生、发展、,到最后结束,周期非常短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爆发出来而且事件的蔓延速度快,令人难以预料。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发生很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事件的发生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状况不确定、事件的后果及其严重程度不确定。机场安检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发现危险化学品、无证人员、精神病人强行冲关,发现隐匿携带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管制刀具及遇安检现场停电、设备故障等方面的问题。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及时和安全的处理措施,否则,当机场突发事件因处理不当而导致失去控制,就会对社会对整个城市造成重要的影响。
(二)安检现场突发事件处置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机场安检是广大旅客登机的必经程序,是保障民航飞机飞行安全的首要步骤。维护旅客的根本利益,保护旅客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是机场应急处理工作的出发点和主旨。机场安检工作是本着以乘客为本的原则,进行的有助行安全的措施。
2.重在预防原则。积极预防和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危害,是安检的重
要职责。机场应加强安检的基础工作,完善安全网络建设,增强防范意识,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安检日常管理之中,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使预防成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3.快速反应、分级处置原则。机场安检工作是在机场各级领导的关注下,
各级机场人员的重视下所进行的登机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乘客登机过程中,占时间最长的环节。在安检工作中,不仅有安检人员对安检工作进行详细的检查,同时还有监护人员对机场的各个部位进行监护,确保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各级领导应充分发挥领导职能,快速、及时的进行处置。
4.安全原则。安全是机场工作永恒的主题。为保证旅客自身安全和民用航空器在空中的飞行安全,为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进入机场隔离区前需将刀具等具有危害性质的生活用品提前办理托运手续,以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机场安检处置突发事件时存在的问题
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都十分重视安检突发事件的处置,比如美国的反应设计,意大利的国家级应急管理体系等,都是希望能科学、快速的做出反应与决策。我国机场安检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着决策能力不足,机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不够强,应急管理组织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一)对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认识不足
机场安检工作的有序进行不仅是保障飞行安全,也是对其他地区或国家安全的保障。据统计在我国机场安检突发事件中,发生的管制刀具类出现的机率最大,比例可达到突发事件发生中的百分之九十,同时,易燃易爆类危险物品和警械弹药类危险物品发生的机率也占百分之五十左右。当发生以上突发事件时,需要安检员有足够的经验来应对,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就要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威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二)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保障机制是机场应急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保障机制不健全,将会影响突发事件处置的进程和效果。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和破坏程度,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终止危险状态,使航班在排除障碍后正常飞行,这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救援效果。所以机场应高度重视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机场安检突发事件有很多种形式,只有健全的应急管理保障机制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合理的方法控制其影响。
(三)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可以说是初具雏形,还应不断完善。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是针对机场安检突发事件而建立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一套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于一体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近年来,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不少人将机场作为其申诉或发泄社会不满的平台,之前发生在北京机场的自杀式引爆事件就是对机场安检工作的挑战。突发事件常常是在无征兆的情况下产生的,机场是人口密集地,突发事件得不到有效的应对管理,就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国内有些机场虽然已经建立了应急管理体制,但没有针对性,应急信息平台没有及时更新与再建设,后期没有根据机场的具体情况做针对性的完善。
三、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对管理措施
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如果没有高效的应对管理能力,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会在政治上、经济上,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心理上形成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提高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对管理能力,建立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促进航空安全体系建设和民航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提高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危机意识
提高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危机意识,是进行应急管理的有效措施。现在机场安检面对的一个非常现实又非常紧迫的重大问题就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在现实工作中一部分工作人员对应急管理和机场安检的突发事件的危害性认识并不到位,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即使是很小的突发事件也会给旅客带来恐慌从而引起巨大的影响。机场安检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如果对突发事件的危害性认识不充分,将会导致危险危害物品直接由破坏分子携带进入正在飞行的飞机中,对飞行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提高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应对管理的认识,将更有利于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运行。提高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危机意识,不仅是对机场安检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也是对广大乘客和人民的安全保障。机场安检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安检工作中切不能因为工作上的疏忽,产生不可弥补的后果。不断提高安检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意识,定期做宣传教育培训,时刻宣传安全无小事,从根源上加强安检员的思想认识。
(二)健全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保障机制
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是保障突发事件解决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为了保证登机人员的安定、飞行航班的稳定,必须加大对机场安检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力度。预防、管理、消解机场安检突发事件,是机场安检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安检工作中出现的危险物品,危险人员强行登机等突发事件,不仅需要机场安检人员的快速反应,还要有科学的应急管理保障体制作为支撑,要建立起当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的安检、公安特警、武警、消防、医疗救援等相关部门积极协作的科学的保障体系,实现无空隙对接流程,这样才能快速、科学的解决问题。
(三)完善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航空业蓬勃发展但受天气等原因的影响,航班出现大面积的晚点、延误现象屡见不鲜。完善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有助于提供完善的应急管理应对方法和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逐层分清各部门各人员的直接工作内容和职责,使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找到相关的负责人,更好的应对机场安检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应对机场安检突发事件要建立起“反应迅速、组织科学、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包括事件的影响力、对人员照成的伤害等多方面的因素。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统一培训,熟练演习,在突发事件发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范围时提高乘客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尽量消除重大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四)建立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机场管理机构应该按照国家、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和相关要求,制定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同时负责机场救援共组的统筹协调和管理。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根据本机场实际情况,遵守科学、实用、权威的原则,把救援的所有环节细化。应急预案应明确回答在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之后,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由谁做、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有多少资源可以调用以及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等。应急预案应该把营救受害人、控制危险源、消除危害作为重点,同时做好善后工作。
(五)建立应急管理演练制度
应急救援预案是否合理、科学、实用,需要通过演习来检验。在演练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安检员的应急能力,同时可以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和缺点,以便对预案及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总结
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概念;特征;构成要素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一般超出人们的预料,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剧烈的负面影响,可能成为激发社会矛盾、进而爆发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直接原因,其具有突发性,种类的多样性,处理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全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持久性、广泛性和连锁性等特点。
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概念及特征
(一)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概念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是集突发事件之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项工作的应对能力综合。
(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特征
1、整体性和系统性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治理和应对能力,它涵盖了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当中以及发生之后的各项能力,集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反应和恢复于一体,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2、公共资源参与度高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处理的复杂性、以及较大的破坏性等特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政府部门起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但是要妥善的处理突发事件带来的破坏和后续性影响,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社会组织和理性公众的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是实现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重要一环。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尤其是事中应急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相关法规、人员、资金、医疗、物资以及技术等的高度集中与配合。
3、社会关注度高
突发事件往往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些突发事件更是影响到国家形象和国家核心利益,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是检验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效率和为人民服务本领的磨刀石。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三、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事前监测预警能力
事前监测预警是指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后果做出预告与警告并制定相关预案以减少损失的行为。事前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有效的事前监测预警体系具有预见和警示、延缓及减缓、阻止与化解等多种功能。提高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能力,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是适应风险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事前监测预警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对突发事件的预、监测能力,对突发事件的预报能力,突发事件预警技术能力,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能力等。
1、对突发事件的预、监测能力
包括对已有及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的预、监测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有可靠而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为依托、以历史经验和现场调查为基础。通过运用信息系统(I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基础性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利用航天遥测、遥控、遥监技术和地面监测监控系统迅速、及时地实施严密监测,自动采集信息和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形成动态和静态系统相结合的、空间一体化的灵活性监测预警体系,在相关专业机构及人员的专业技术、历史经验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进行预测、监测。
2、对突发事件的预报能力
这种能力是指通过一定的预警信息平台或通过网站、广播、电视插播、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广告等具体方式,实现预警信息的统一收集、管理及,保证信息的通畅、及时、准确和有效。
3、突发事件预警技术能力
从突发事件信息的采集到预警信息的都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现代突发事件预警是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平台,采用传感器技术、智能化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力求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立体式、全方位和灵活性的动态监测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整理、风险评估、预测评价、预警对策的功能。预警技术设备的完备度,技术应用的纯熟度,监测体系的技术数字化、综合一体化和传递网络化水平决定了突发事件的预警技术能力。
4、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能力
突发事件的事前应对措施能力主要是指预案管理能力,它与突发事件的应对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良好的预案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具体性、实际操作性和兼容性强,预案的公众参与度较高。
(二)事中应急管理能力
事中应急管理能力是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部分。它对于阻止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的进一步扩大,挽救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和消除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及国家核心利益等方面意义重大。事中应急管理重点是指应急的响应及救援,主要包括险情的报送、预案的启动、资源的调配和实地的抢险救援。事中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要有有效的机制和应急保障。
事中应急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突发事件辨别能力、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居民突发事件行为反应能力等。
1、突发事件辨别能力
突发事件辨别能力是指相关机构和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根据系统技术、历史经验、现场调研等方法或渠道,对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方式、时空范围、危害程度、发展趋势进行分辨识别的能力。突发事件辨别能力是开展具体救援活动、启动应急预案的基础。
2、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
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一般是以政府为主导,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理性参与。政府部门的应急救援能力具体体现在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控制能力、救灾救援过程中的协调能力,救援装备配置的现代化水平、救援队伍组建能力和救援力量响应能力等方面。政府部门良好的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表现为恰当的启动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过程中能够有效决策、协调、指挥、控制,具备先进的救援设施及装备,注重救灾组织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的构建,并且能够有效而迅速的发动救援力量。
3、居民突发事件行为反应能力
居民突发事件行为反应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的强弱,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越强,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恐慌、骚乱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应急救援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反之,则会使应急救援的难度加大;二是居民理性救援的参与度,包括自发救援和响应政府号召参与救援。居民理性救援的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置。
(三)事后恢复重建能力
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重建意味着让突发事件发生地区的民众、基础设施和系统恢复到事件发生之前的状态或者相比较而言更好的状态,它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型,是社会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它涉及突发事件发生后受灾民众的安置、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生态环境的恢复、社会治安、社会动员、调查评估、重建监管等诸多方面。
事后恢复重建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社会保障系统支持能力、事后损失评估能力、事后恢复能力、事后重建能力等。
1、社会保障系统支持能力
社会保障系统支持能力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是突发事件灾后安置能力,受灾民众的过渡性临时安置与救助工作往往是突发事件事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按照比例配备学校、医院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对于特殊群体,如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可以采取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相结合的办法。
其次是心理干预能力。心理干预是指对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的群体或个体采取明确有效措施(心理介入、认知干预等),使之最终战胜心理危机和压力,重新生活。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网络的建立与完善,是社会保障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最后是社会治安能力。突发事件爆发后,由于事件的突然性与强打击性,往往会对人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冲击,使人丧失社会规范意识,滋生犯罪行为。相关公安部门要深入突发事件发生区,了解灾民情绪和掌握灾后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工作,尽量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2、事后损失评估能力
事后损失评估能力主要是指调查、统计、上报、核查实际发生的灾害损失,为灾民救济、保险理赔、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等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为评价决策成败及减灾效益提供依据。事后评估主要包括灾区总体受灾情况,如受灾人口、受灾区域、房屋倒塌间数,道路损毁情况等,还包括灾区群众的生活救助情况和应急救助需求情况,如粮食、饮用水、衣被、帐篷、煤电等的需求状况以及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需求情况等。
3、事后恢复能力
事后恢复能力主要是事后环境恢复能力,是对突发事件发生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行清理、整治,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按照污染产生的不同原因,可将环境恢复分为自然灾害类环境恢复和污染类环境恢复。自然灾害类环境恢复主要是对自然灾害侵袭所造成建筑物倒塌的残骸,以及洪水、泥石流、沙尘暴等所带来的沙石泥土的清理整治活动,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污染类环境恢复是对突发事件中受环境污染的地区进行污染治理,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
4、事后重建能力
事后重建能力包括重建资金筹措能力、重建监管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首先,灾后的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筹措能力是事后恢复重建的前提和保障。另外要确保救灾款物的正确合理使用,要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规定,对救灾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发放和使用做到手续完备、专账管理、账目清楚,保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最后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和民众理性参与到突发事件发生区的恢复和重建当中来。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眭源.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67-268
[2] 朱华桂,洪巍.论突发事件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8(9):75-80
[3] 贾敏.我国自然灾害灾前预警体系现状分析[J]品牌,2013(Z2):16-17
篇10
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学校网站建设力度,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
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组进行文字审核,对涉密信息和重大信息还须同时报校党委、校办审核。
3.
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
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帖。及时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
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工作原则
根据上级加强校园新闻宣传和媒体应对工作的要求,新闻媒体采访的应急处理,要在第一时间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接受境外媒体、中央媒体及省级新闻媒体的采访,要同时报学校办公室。未经学校授权和上级同意不得接受任何与学校相关的采访。对违反宣传工作纪律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组织机构及上报流程
学校设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行政办公室。
组长:刘中文
成员:陈亚辉、杨杰、马怡然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可根据情况组成临时的新闻处置工作组。
五、信息收集与
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应快速、详细、准确,由事件现场管理人员和处置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向分管领导报告,同时告知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学校研究判断后,形成统一口径,由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授权、确定信息人,并在第一时间以适当方式作出回应。
六、新闻宣传和媒体应对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刻启动《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应急预案》。
1.沉着、冷静应对,迅速、果断采取措施,阻止突发事件进一步扩大;
2.及时向中心汇报汇报突发事件相关情况和相关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3.加强门卫值班和现场巡逻,严控人员进出;
4.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要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稳定师生员工情绪,教育师生员工(包括临聘人员)不要乱发议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外部散播对学校不利的信息;
5.突发事件发生期间,要加强值班,接到新闻媒体人员打来的电话,要询问对方所在的单位、姓名与联系电话,查明意图,立即向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
6.门卫、值班人员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要有礼貌地验明证件,登记姓名,并向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通报。
7.对打电话要求前来采访和已经来的新闻媒体采访人员,请他们拨打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
8.信息及接待来访均由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其他任何人员不得乱。
七、监督管理,责任与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