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

篇1

一、明确培训学习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对培育银企关系、增强服务功能、优化资产结构、分散经营风险、增强盈利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支持了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在票据业务经营上,一些商业银行经营思想存在偏差,片面追求市场份额,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放松票据业务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一些票据业务人员业务技能不高,工作不够规范,以致出现诸多违规行为和风险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影响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参加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基础暨瑕疵票据识别专题培训班学习,能够有效增强票据业务人员的业务技能;既认识票据业务发展对银行盈利的重要性,切实发展好票据业务;又懂得开展票据业务要做到规范,确保合法合规,防范产生票据业务风险,促进票据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二、培训学习的收获

(一)掌握票据业务知识,切实提高业务技能

这次培训时间不长,但课程安排紧凑,学习内容十分丰富。通过学习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了解了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票据市场的功能及票据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了我国票据业务的基本种类、适用范畴及流通的一般程序,熟悉了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法律保障制度与相关政策。对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学习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基础与创新,我掌握了票据承兑业务、票据贴现业务方面的知识,懂得票据的付款与追索权及创新票据业务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加强票据业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之归纳起来,参加这次票据业务基础暨瑕疵票据识别专题培训班学习,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票据产品的理解,提高了票据业务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懂得如何去规范银行票据业务操作流程,增强了自己票据市场风险控制能力,对自己今后开展票据业务帮助很大。

(二)提高票据识别能力,做到依法合规处理

“商业银行瑕疵票据识别与依法合规处理”是这次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票据业务实际操作技能和处理方法,是属于微观方面的知识。在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上,除了抓好大的工作外,关键是要注意日常操作和细节问题,抓好日常操作和细节问题,确保合法合规,实质上就夯实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在商业银行瑕疵票据识别与依法合规处理上,我认真学习了“关于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等票据行为的法律规定及相关瑕疵票据的识别与处理”、“关于票据记载要素的法律规定及缺少记载事项票据的识别与处理”、“关于票据签章、票据粘单的法律规定及印章不清、骑缝章票据的识别与处理”和“关于正确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的基本规定及书写不规范、日期简写或涂改票据的识别和处理”,这些都是票据业务实际操作技能和处理方法,是每个票据业务人员应该掌握的实务技能和基本功,是做好票据业务,确保合法合规的基本保证。我在这次培训上,把很大精力和时间放在“提高票据识别能力,做到依法合规处理”学习上,碰到不懂和不理解的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和学员们一起探讨,求得正确的答案,使自己提高、进步很快,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果。

三、培训学习心得

(一)加强学习,争做学习型员工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总觉得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特别在当今发展迅速的时代,学习就更加重要,一个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必定被时代所淘汰。作为一名票据业务人员,除深入学好票据业务知识外,还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社会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头脑,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做到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员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尽心尽职,做好票据业务工作

做好票据业务工作,除了掌握专门知识和业务技能外,关键是要端正工作态度,培养良好工作作风,做到尽心尽职工作。票据业务工作烦琐细碎,特别是瑕疵票据识别与依法合规处理上,必须做到认真细致,严格按银行规章制度规范操作,做到合法合规。尽心尽职是做好票据业务工作的保证,只有尽心才能做好工作,不出差错,确保银行资产安全;只有尽职才能忠实履行职责,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的完美和高效;我要始终尽心尽职工作,为银行发展做贡献。

(三)合规守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篇2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内外各企业之间在经济上在一定的联系,都会存在金融风险的问题,只是各企业之间对金融风险的控制程度不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一发生就迅速席卷全球,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与其他国家相比,对我国的影响稍小一些,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并使用了大量资金进行宏观调控,使国内市场趋于稳定,另一方面是各企业通过金融会计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尽可能减少损失,因此,加强对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掌控和防范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类型

(一)会计核算风险

一般来讲,会计的本职工作就是进行财务核算和监督,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会计的核算水平不高,会使数据失真,给企业带来严重的风险,以银行会计为例,通过会计的真实核算可以准确反映出银行运转的过程,银行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会计核算的信息来展现银行的业务现状,并制定出正确的发展规划和决策,如果银行会计在核算上出现问题,导致某个环节不能正常运转,从而出现金融会计风险;银行部门管理人员,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常常会做出违反规定的行为,并以各种理由威胁银行会计人员,使其做假账、进行违规核算,使银行不能正常运转,加大金融会计风险发生率。

(二)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监督对企业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金融会计监督工作,可以及时发现核算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上报处理,从而尽早解决问题,减少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其监督职能,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不敢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促使各单位按规操作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目前,我国普遍出现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等问题,使会计监督工作不能正常执行,一些企业甚至将会计的职能架空,会计只能单纯的进行收支工作,比如,某些企业管理者的攀比心理比较重,总会觉得办公室设计或配套设备不够先进,直接对会计下命令进行支钱,从而大肆进行装修,使企业资金不能有效合理的使用;同时,还会有一些会计监守自盗,私自挪用公司财产等行为出现,都加剧了企业的金融风险,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转。

(三)决策导向风险

在企业中,由于会计并没有发挥其核算和监督职能,没能及时发现企业资金运转存在的问题,使企业运转资金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失误,进一步阻碍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风险。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常见原因

(一)管理模式不健全

在企业的管理层,由于其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管理内容重复,甚至有些内容没人去管,各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职责,不能进行有效管理,而企业的内部监管人员对金融活动进行审查时,也因各部门职责不明确,导致监管不到位,管理人员互相“踢皮球”,加大了追查难度,企业管理存在漏洞。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不断完善中,各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等问题,但没有明确的管理条例和机制,对企业的恶性竞争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会造成金融会计风险。

(二)缺少风险控制意识

金融会计对金融风险的掌控和防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的金融会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而相关管理人员也并没有重视金融风险控制的作用,当风险来临时又不能做到很好的控制,从而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会计人员素质过低

由于会计职位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不放心将这个职位交给他人,便让身边的家人或朋友来担任会计职位,这些人一部分是半路出家,没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不高,另一部分人虽是会计专业,但却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工作上比较随意,并且,大部分人没有自主学习意识,随着市场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关于会计工作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设备,而这些人固守传统会计方法和技术,远不能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综合素质低,属于企业的潜在风险隐患。

三、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健全金融会计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形式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必须要对现有会计体系进行改变,从而形成完善的金融会计体系,随着网路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行业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金融会计行业也要引入网络和信息技术,通过新技术对企业的资金运转进行全面分析与核算,避免出现核算误差与做假账等情况,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单独形成一个会计部门,会计人员直接听命与部门领导,不受其他部门所影响,将核算任务分工处理,由几个人各自承担一部分,落实责任问责制,提高核算的精确度,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需要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核算工作,保障会计工作正常运行,从而提高企业金融会计控制和防范风险能力。

(二)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企业在进行金融会计风险控制与防范中,事前预防比事后惩处更重要,很多企业没有风险防范意识,等到危机出现了再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惩处,想挽回损失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企业必须要尽快健全风险预警体系,一般情况下包括三方面,即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以及事后监督,事前就是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对企业的经营及投资做风险评估,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做好预防预案,事中就是对已经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快速分析发生金融风险的原因,如果有相关预案就结合实际立即实施对策,如果没有预案准备,就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尽快解决问题,减少企业的损失,事后监督一是对解决风险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二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监督,使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和经营,保障企业经济效益。

(三)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与企业监管不严、管理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良好的监督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因此,要求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监督管理体系,首先,需要企业对各监督管理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不要让各管理人员存在交叉管理的现象,避免出现职责不明确等情况,其次,金融会计的核算工作,是一个非常麻烦而又重要的工作,一是要求各会计人员认真完成工作,二是要求监督管理人员进行认真审查,不能只看核算结果,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核算准确无误,减少或避免错误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防止各部门人员出现违法乱纪等行为,避免出现金融风险,使企业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加强会计队伍素质建设

第一,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要求各个会计人员可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当工作期间受到他人威胁或有不法行为时积极进行举报,维护自身权益和企业利益,对待工作要积极、努力、认真,仔细对企业业务进行核算,提高自身素质,保障企业效益。第二,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即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会计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大力培养会计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建立网络共享数据库,来进行业务核算与数据的传输和存储,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人员的核算效率,数据精确性高,在数据传输和存储上,根据信息重要性进行分类存储,对重要信息进行私密存储,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企业的金融风险控制和防范,使企业可以正常生产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企业处在金融风险当中,而金融会计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要求各会计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认真履行会计职责,而企业需要加强监控管理机制,防止出现违反乱纪现象,从而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焕.基于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30:184-186.

[2]赵鹤.新型金融环境下金融会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分析[J].商业会计,2016,01:49-51+96.

[3]郭依茗.金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21:182-183.

篇3

一、进一步更新金融监管理念

要树立新的监管理念,我们的金融监管要逐步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克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监管行为,建立以金融稳健运行、金融整体有效性和金融中长期风险预测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监管的内容和方法上也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监管效力。当前在金融监管中要逐步实现以下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督为主的方向发展;三是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传统的手工检查和现代的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发展;四是由对金融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

此外,还要注意选准金融监管的着力点。根据不同时期监管政策的要求和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努力寻找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内控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切实将金融监管政策融入金融企业完善内控、加强管理的工作之中,以此寻求金融监管与金融企业内控的最大合力,避免监管的无效劳动,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法》等金融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五年多来,对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法律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和完善,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信贷关系、行业竞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制定;金融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金融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处罚的设定不够统一协调;金融法律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立法,形成一套比较完善而且相对稳定的金融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要依据金融市场开放的现状、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逐步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并对己颁布实施的规章进行全面清理,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加大金融执法监督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执法水平。

三、改进监管方式和完善监管手段

(一)完善监管责任制。金融监管就其内容来看,涉及到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市场退出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人民银行明确每个监管部门、监管岗位、监管人员的监管任务、范围、权限、标准、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做到层层落实任务,人人明确责任。对高风险金融机构要划片包干,确定专人跟踪监测。在日常监督中,要按照相互协调和平衡制约的原则,在岗位上实行AB监管制,即实行双人监管。同时,要加大对监管人员的考核力度,考核的内容要尽可能量化,便于监管人员执行。

(二)建立金融监管信息系统。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月度、季度、年度各种反映业务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的报表及监测数据,各类金融机构综合分析、评价及监管报告等。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来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并尽量使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原始信息资料实行计算机联网,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以加强对风险的实时监控,达到有效管理风险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监管信息系统反馈中央银行监管的要求和监管指标体系,使中央银行风险监管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信息网络形成员敏捷的互动效应,真正实现双方职能和利益的最优化。

(三)建立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以资产流动性理论和突变理论为基础,对金融风险程度和暴露等级进行测算。除目前实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外,还应设计一些新的风险预警指标,包括单个金融机构风险预测、地区性金融风险预测、全国性金融风险预测及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道德风险预测指标等,做到有严密的风险控制、经常的风险监测、及时的风险报告、审慎的风险评估,并按不同的监管责任,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预备方案,妥善处置金融风险。

(四)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人民银行要把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作为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突破口。要严把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关,建立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退出机制,并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谈话制度,当日常监管发现问题时,提出警告和处理意见,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五)强化中央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人民银行内审和监察部门要完善内部监督制度,认真开展内审和监察工作,加强对金融监督的再监督。要重点审核监管人员是否违规批设金融机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是否严重失职、金融风险处置是否得力;审核监管程序是否合法,在立案、调查、取证、处理等环节上是否存在违反程序的问题;审核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恰当,有否越权现象;等等。同时,要建立监管过错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在监管中严重违规违章问题,保证监管公正、有效。

(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目前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缺乏足够的高素质监管人才,加入WTO后,如果不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会制约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可以选拔一批熟悉业务和法律,掌握国际金融、英语、统计、外汇会计、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的人充实到监管队伍中来;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可以采取选送到金融院校学习、国外银行监管当局进修或商业银行跟班操作等形式对监管人员进行现代银行监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尽快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

(七)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随着金融竞争的扩大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各种业务的相互交叉正在扩大,难免出现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因此,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和合作,定期进行业务磋商,交流监管信息,解决好分业监管中的问题,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业拓宽业务,同时也能从整体上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四、建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机制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个别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尚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必须切实提高对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经验,按照《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的要求,形成一套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建立健全和不断强化各项内部管理机制、基础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体系。

在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方兴未艾、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在切实加强中央银行监管的同时,增强银行自我约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行业协会能够有效地指导和监督各会员银行严格遵守同业自律公约和规则;可以保证各商业银行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在业务经营中加强联系、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可以避免银行以不正当手段争夺业务,监督各会员银行严格执行国家利率政策,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有些需要各家银行协调联动的工作,比如开展金融宣传、制裁逃废债企业、组织公益活动等,可以在中央银行的引导下,由同业公会去完成。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是保证金融业良性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篇4

农发行投资业务自查报告范文(一)根据《河南银监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专项检查“回头看”自查工作的通知》(豫银监办发〔20xx〕218号)及市分行的要求,为加强内部管控,遏制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促进业务健康稳健发展,决定在全行开展“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专项检查“回头看”自查工作。

一是对整改情况进行自查。 我行对自查及监管检查发现问题已整改到位,对违法违规行为反映出的内部管理漏洞,已完善了相应的组织架构、考核机制;不存在新业务老问题的情况;对疑点和薄弱环节建立持续跟踪检查和纠正机制。

二是责任追究情况的自查。我行对自查及监管检查发现问题的责任追究到位,不存在应问责而未问责、应重处却轻处的情况;对监管部门就自查及监管检查发现问题采取的审慎性监管措施落实到位;对监管部门就自查及监管检查发现问题做出的行政处罚落实到位。

三是对重点业务和环节的操作风险检查。贷款业务方面,尽职调查到位;我行无违反或减少程序授信情况,授信额度的核定准确;无违反或减少程序授信。贷款审批合规;无违规发放贷款现象;不存在贷款被挪用情况。不存在人为掩盖不良贷款现象。存款业务方面,我行按照规定种类进行核算和管理,与开户单位进行账务核对一致,对账合规,发生额、余额相符,无以贷转存吸存,利用同业业务倒存,超业务范围吸收存款,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挪用客户资金、存款虚存、存款不入账和异地大额存款等;现金业务按照规定岗位、频率查库,柜员尾箱和现金库存不存在超限额等问题。票据业务方面。贸易背景真实。客户提供的交易合同、发票齐全、合规、真实,合同内容符合交易双方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以银行承兑汇票进行结算。承兑业务担保按照企业的信用等级确定保证金缴存比例,无人为提高信用等级的情况;保证金及时足额缴存,保证金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无用贷款或贴现资金缴存保证金的情况。票据交易资金无被挪用或体外循环现象。同业业务方面,会计核算真实合规;不存在违规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第三方担保和抽屉协议的问题;资金业务未借同业渠道变相开展类信贷业务规避监管;按照要求与有关单位进行账务核对一致,发生额、余额相符。担保业务方面,我行不存在违规借用银行机构名义对外提供担保的问题。

重点环节方面,现金业务:我行的现金收付业务实行的是委托同业银行现金收付,不留库存现金。现金业务按规定设立出纳岗位,并按规定由行长、主管行长及坐班主任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查库,经自查,查库频率符合制度规定,无少查库次数。账户开立与变更:我行银行账户严格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程序开立或变更银行结算账户,法人代表授权书、印鉴、企业资料真实、齐全。重要空白凭证购买和管理:重要空白凭证预留印鉴、印章真实,对重要空白凭证实行专人并入库保管,我行对证照的管理以及印章、密押、凭证的保管、审批、使用环节实行分离和监督机制。验印:我行预留印鉴中印章真实,日常业务办理时机器进行验印核对,若机器审核不过采取人工审验,人工审验实行折角核对。银企对账:我行严格实行每月对账,记账与对账相分离,我行实行柜台对账和邮寄对账两种方式对账,企业对账对发生额、余额进行核对,对其印鉴进行电子验印,并定期对对账结果进行分析。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我行按规定实行轮岗交流、内部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授权授信。重要岗位员工行为管理。我行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工作人员八小时内外的行为,特别是基层营业性机构、部门负责人、客户经理和综合柜员等关键岗位;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为失范监察制度;对员工异常行为和账户异常交易进行了全面排查;不存在员工参与民间借贷的情况。业务考核机制检查,我行考核指标设置合理,不存在层层加码、过度关注市场份额等经营性指标,忽视合规经营类指标以及风险管理类指标等情况。

通过自查,我行没有发现新问题,但我行将依旧按照上级行的规章制度,依法合规经营,加强内部管控,遏制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农发行投资业务自查报告范文(二)通过前段时间我行组织对合规文化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合规教育活动是我行业务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开展合规教育文化活动对规范操作、遏制违法违规和防范案件发生具有积极的深远意义。这次活动的开展,让我进一步认清了我的岗位职责,净化了思想,提高了业务能力,增强了合规重要性的认识,也为实际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农发行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合规管理年活动对于增强农发行业务合规经营管理意识,培育良好合规文化,促进农发行事业的健康成长,提高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本人通过行里组织的相关规章制度的集中学习与自学,从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自查,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改正与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有所松懈,学习意识不强。首先是学习理论不够,不能真正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其次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虽然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但平时自己学习的自觉性不高,钻不进去,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不深不透,不能精益求精。工作一忙就对业务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有所放松,导致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没有显著进步。

(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遇到问题习惯于求助别人而不愿自己钻研。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端正学习态度,严肃对待自己思维方

式的拓展。在问题前面先要求自己对其有个认知和思考,并在有必要时将其记录下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尝试自身解决问题,一回生两回熟,现在面对的各种问题就是将来提升自身能力的种种财富。

(三)对于相关规章制度理解不到位,执行不到位,造成工作中产生风险的可能性。

二、改进措施

通过开展“合规管理和风险防控年”活动学习对照,发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此,我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对照相关的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整改,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快克服和纠正,主要做到:

(一)始终坚持抓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重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警惕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篇5

关键词:基层央行;证券;监管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161-02

日前,人总行、省行分别与证监会、省证监分局签订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监管合作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备忘录》,作为地市中支人民银行,如何在此框架下开展证券期货监管,维护辖区金融稳定,进行了探索分析。

一、加强监管合作在基层具有现实意义

(一)有效维护金融稳定

目前省级以下证券监管缺位,基层央行加强对证券业的监管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证券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安全运行,经营秩序是否稳定,是一个地区金融平安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基层人民银行为保障创建金融安全区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对证券业的监督管理,促其依法经营,平稳运行。随着跨行业经营、合作趋势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跨市场、跨系统传播问题将不可避免。行业监管机构只有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核心地位,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强化基层人民银行对证券业的金融监督管理职能,才能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中央银行金融服务工作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和管理性特点,在整个金融服务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因此,加强对证券业的监管有利于人民银行全面了解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提高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标准,促进基层央行服务综合能力的提高,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更优,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的金融服务产品。

(三)有效化解监管盲区

伴随着证券机构在基层的不断扩张,无序竞争、投诉增长等问题日益凸现,而且其庞大的资金流向和各项数据信息,人民银行无从掌握和统计,在分析和评估辖区内金融风险时,难以掌握和控制,对区域金融稳定造成了较大的隐患。基层央行通过与证监部门形成监管合力,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一方金融平安。

(四)有效弥补监管不足

在分业监管模式下,证券业的监管主要由其行政监管机构负责,它的机构设立、高级管理人员变动、业务开展、风险管控等情况都由其监管机构负责审批和督查。作为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并没有有效途径或渠道获得证券业机构的市场准入、变更和市场退出有关信息,加上地市一级又没有设置证监局,基层金融监管部门反洗钱协调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从而使得监管疏漏现象时有发生。人民银行监管职责与措施不相匹配的现状,不但增加了基层人民银行工作压力,同时也加大了监管风险。通过合作,可以有效弥补反洗钱监管中的不足。

二、监管合作中存在的困难

(一)监管力量不够

自证监会成立后,人民银行不再履行对证券业的监督管理职能。而近年来,证券业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业务迅猛发展,新产品、业务层出不穷。虽然《反洗钱法》将证券业纳入反洗钱工作范畴,但就目前基层人民银行而言,普遍缺乏熟悉证券业务的人员,难以有效承担监管职责。按照备忘录的合作监管框架,人民银行需要大量培养一批熟悉证券监管业务的人才。

(二)边界定位把握不准

目前备忘录中的合作内容主要包括证券期货业风险监测与处置,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活动,投资者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稳定与监管信息共享等四方面工作。以上四项工作都是为了维护辖区金融稳定工作的角度开展,基层人民银行有可能难以准确定位,把协作监管当成代为监管,把稳定方面的监管当成全方位的监管,有可能导致定位不准或过度执法或偏离协作框架的现象。

(三)可能会出现多头管理

作为地市中支,参与落实备忘录职能管理的部门多,分别有货币信贷、反洗钱、支付结算、征信、办公室、调查统计等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的真空状态,不利于形成监管合力。

(四)基层证券期货业缺少牵头机构不利于协调

据了解,目前地市及县级证券期货业大多没有建立行业协会,在与当地人民银行沟通协调方面没有一个牵头机构,不利于合作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相关建议

(一)发挥人民银行各职能部门综合效能

目前,各地市中支成立了反洗钱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能,而备忘录中的立足点是维护辖区金融稳定,此项工作在省行由金融稳定部门牵头负责,备忘录中在地市中支涉及到货币信贷、反洗钱、支付结算、征信、办公室、调查统计等职能部门,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地市中支也应该由货币信贷部门牵头联络协调开展此项工作,人民银行内部需建立一个协调机制,发挥各职能部门综合效能,有效提高证券监管合力。

(二)建立高效的联络机制

一是上下联络机制。按照备忘录的框架,省证监局由办公室负责对外协调联络,人行省级行由金融稳定处协调联络,作为地市中支,根据职能应该指定一个牵头部门统一与上级行和省证监局联络,并指定日常事务联络人员。二是横向联络机制。地市证券期货业应建立行业协会,确定统一的信息口径与当地人民银行联络,并形成联络会议制度。双方统一各类信息报送的口径、格式、周期和方式。三是建立证券业金融稳定重大事项快速通报制度。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明确报告事项和具体内容,定期召开季度金融运行分析会,加强日常对证券机构信息数据的收集,充分利用和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四是完善合作创新机制。注重经验积累和总结评估,逐步建立全面、深入的监管合作,加强创新活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监管合作方式。

(三)突出重点准确定位

备忘录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监管合作,提高监管效能,切实维护辖内金融安全和稳定。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将对加强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促进辖区证券期货业健康发展、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通过整合监管资源与健全监管协作,监管部门间将实现互惠双赢。对证监部门而言,通过监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覆盖面广的体制优势,弥补地、县级证券期货监管力量的不足,有效加强对地市及县域证券期货业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对人民银行而言,通过监管协作,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证券期货业风险情况,立足宏观审慎管理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会同证监部门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处置,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监管水平

相对人民银行基层行来说,对证券期货监管工作已成为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证券业务和法律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有一支识宏观、懂法律、精业务、能监管的央行干部队伍,监测预警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实施合规性检查,维护辖区金融体系稳定。因此,人民银行上级行要做好对地市中支和县支行有关证券期货监管政策和监管业务的培训,加强证券期货日常监管合作中的指导。定期将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汇编下发基层行,使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政策法规、从而提高人民银行基层行的监管队伍素质,履行好基层央行的监管职责。

(五)尽快加入征信平台

自2011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已参与建设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并就在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中使用征信信息与中国人民银行达成协议,证监会参与征信平台建设主要体现在提供信用信息、使用信用产品两个方面:一方面,证券期货监管中产生的信用信息将被纳入征信平台系统。根据合作安排,征信平台将收录证券期货监管中产生的行政许可决定信息,行政处罚决定、市场禁入决定信息,以及行业自律组织做出的纪律处分决定信息。另一方面,证监会将在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中查询监管对象的信用报告,作为考察监管对象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据了解,目前证监部门尚未向征信系统提供数据。建议省证监局及时向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征信记录,为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提供支持。

(六)完善金融统计数据提供渠道

由于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在在金融统计数据信息获取上,只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金融统计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政策按时向各人民银行基层行上报数据资料,而证券期货非存款性金融机构未能向基层央行报送有关数据资料,致使金融稳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数据资料获取难、分析评估工作难、调查研究取证难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职责履行。通过此次合作备忘录的模式,建议将证券期货金融统计数据纳入备忘录的范围,提高央行履职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松涛.证券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经济,2010,(18).

篇6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金融学教学也面临挑战。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诚信危机、风险恐惧,是将来从事金融工作的学生必须要克服的。信用是金融市场运作的根本,一定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风险理念的培养是为了防范区域风险的聚集效应;还要坚持创新,创新理念是确保金融创新步伐与市场变革相适应的前提;更要培养所有主体要遵法守法,金融人才的法治理念是规范金融市场与维护国家金融利益的根基。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良好的机遇。在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理念培养上,应着重树立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诚信理念、风险理念、创新理念和法治理念。

一、诚信理念的培养

2008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信用危机,是信用关系中“伦理责任”缺失的后果。在现实金融活动中,诚信就是遵守承诺契约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体系,即包括各种形式的诚信。一般来讲,培养诚信理念包括下述这样三种形式。

1.培养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所谓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就是金融活动中应该信守自己的承诺,按照自己的承诺办事。承诺实际上就是当事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因而任何参与主体都必须遵守。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已经和客户拥有了各种形式的契约,那么就应该全方位地自觉地遵守这些契约,而不是去设法逃避契约的约束,更不能曲解和修改契约的内容,甚至于去毁约。

2.培养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所谓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就是指有的当事者可能因为信息获取上的阻滞性原因而无法清楚地把握信息中的全部内容,从而不能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的情况;而另外的当事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能够全面地拥有信息,从而可以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状况。这种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更多地拥有信息的一方处于交易的优势地位,可以说,那种较多掌握信息的当事者,可以借助信息拥有的优势地位而欺骗信息不全的当事者,但是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却并没有去这样干,而是诚信地对待信息不全的一方,这种状况就是信息非对称下的诚信。

3.培养完全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诚信。也就是说,一方当事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并没有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是充分考虑了当事者的另一方的利益,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利益才最大。这种考虑对方当事者利益的诚信,是一种最高形式的诚信。完全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这种诚信,往往是当事者从对方的利益出发的,所以这种诚信可以说是一种很高形式的诚信。

二、风险理念的培养

金融是资金的聚集地,也是风险的集合体,金融创新和发展总是伴随着风险。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损失或获益的机会。金融风险具有可测性、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受益对称性等特征,是客观的、现实的存在,这是由金融过程内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此,针对金融学学习,必须培养金融运行的风险理念。

1.培养认识风险的能力。广义的金融风险指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在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因客观环境变化、决策事物或其他原因导致金融资产价值、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金融风险则指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时,其资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金融过程的网络化和金融关系的多样化,金融风险具有极强的联动性、广泛的渗透性和自我增强的传播特性。如果金融风险超过了承受能力,局部、个别的风险就会蔓延、传播开来,从而影响到区域、国家甚至国际范围,形成金融危机,给经济运行和社会福利造成灾难性的后果。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范围广,影响大,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这些危机和动荡不但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甚至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

2.培养防范风险的能力。目前,就国内金融市场而言,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各类资金的流动性明显增强,资金回报率高的区域会吸引其他地区资金的流入。如果该区域的资金高回报是源于投机性的泡沫化,那么该区域会很快成为金融高风险区。我们要加大了对金融监管与市场监管的力度,并重视金融风险的评估、预警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建设,着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三、创新理念的培养

1.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更是经济发展的本质。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产生或引进的新事物,从而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金融创新的内容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包括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转移风险的创新、增加流动性的创新、信用创造的创新、股权创造型创新、运用高新技术的创新和规避金融管制的创新。

2.要充分认识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全面而辩证地看待金融创新效应。通过对金融工程学等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既要培养金融创新思维、掌握金融创新的技巧和方法,又要把握金融创新的路径和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的关系。金融创新既具有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丰富金融交易品种、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获得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增强经济主体应对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以及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等积极作用,也具有增大金融系统风险、降低金融体系稳定性、加大金融监管难度、削弱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等负面影响。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原因便是美国金融创新过度,以至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滥,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次贷衍生品业务及其交易的放任自流,助长了衍生品风险的积聚和爆发。

3.创新需要监管,强化金融监管理念。对中国而言,既不能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而视金融创新为洪水猛兽,抵制金融创新,也不能对金融创新监管过死。明智的策略应该是:一要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对经济金融的积极作用,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中国现阶段由于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产品种类少、结构单一,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应完善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大力鼓励和推动金融创新,探索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途径。二要提高金融监管水平。金融监管机构应切实加强跨市场、跨境风险的监管,确保金融监管体系与金融创新步伐和市场变革相适应。同时,要弄清楚金融创新中的产品结构、层次和风险特征,研究金融创新规律,适时、适度地引导金融创新活动,把握监管力度,避免监管过度和监管缺位,探索金融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由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由单向监管向全面监管、由封闭性监管向开放性监管等转变的途径。

四、法治理念的培养

1.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法律知识。在依法治国及法律全球化的宏观环境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必须确立法治理念。在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风险加大的形势下,政府的“政策规制”只能发挥短期效应,只有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才能形成安全的长效机制。无论国内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有序衔接,必须有金融法律制度加以有效调整。目前,中国的金融业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金融业发展市场化的挑战,二是金融业发展国际化的挑战。前者主要表现为立法滞后,特别是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金融资产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流动性不强,以及金融交易的不规范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国内金融市场的“政策导向”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法律调整”相冲突,这也是西方国家以国际贸易平衡为由干涉中国金融市场的“法定借口”。因此,无论是金融专业或任何一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掌握国内金融立法的动态与金融法律制度,熟悉国际金融体制、规则及其相关法律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运用法律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中国正处于金融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完善金融立法,健全金融法律制度至关重要。其一,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市场的过度自由化和自主创新会使风险叠加,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甚至是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只能应对而不能消除。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对安全金融创新、加强系统性风险控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律制度的确立,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与根本。其二,有利于维护中国的金融利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在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干涉下,人民币处于缓慢升值状况中。境外短期投机资金乘机而入,如果没有很好地运用法律来防范金融风险,势必会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甚至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充分运用好各种法律切实维护中国金融利益。

参考文献:

[1]郭建新.论金融信用与伦理责任[J].财贸经济,2010,(8).

[2]曹廷贵.对于金融及金融教育理念的一点看法[J].财经科学,2002,(增刊).

篇7

根据福田支行开展“明规矩、存敬畏、守底线”主题警示教育活动的精神,在支行相关部门的宣传、组织和动员下,我认真、深入地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通过这次主题教育,进一步提高了我的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了合规操作的观念,并且明晰了岗位的责任以及这次主题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本人认真学习中银大学平台“警示教育活动之问责制度学习”视频课程,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依法合规经营对我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到违规经营,案件高发的危害性,使我更加认析到当前内控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作为一名银行工作人员,我深知依法合规经营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的保证,更是金融企自我发展自我保护及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所在,才能确保我行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下面是我在学习相关内控制度及管理办法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对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法违纪和防范案件发生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一方面,统一各级领导对加强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使之成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策划者、推动者。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新业务、新知识更是层出不穷。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金融业务、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全行业务提速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特别是要注重加强对政治理论、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明辩事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同时,进一步端正经营指导思想,增强依法合规审慎经营意识,把我行各项经营活动引向正确轨道,推进各项业务健康有效发展。

二、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加强个人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习,加强思想教育,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银行员工的风险防范教育,使大家都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银行经营风险的普遍性,认识到银行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必须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每天从自己的岗位做起,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各种违纪、违规、违章行为,要根除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规范操作,从源头上预防案件的发生。

三、加强内控管理,更新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

从近几年金融系统发生的经济案件来看,“十个案件九违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检查不细,监督不力,实属重要根源,无数案件、事故、教训,都反应出内控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漏洞。正是制度的不完善,才导致一些人有机会钻空子,从而给国家资金造成损失。我们每个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吸取教训,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内控管理当作风险防范的前提条件,要认真扎实地贯彻执行案件防范责任制的规定,促进内部防范机制的强化与完善,努力做到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业务,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以保证各项业务的流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之内进行。

第一,要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基础牢固,稳如泰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说到底是人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客户创造市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是我们的效益之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有了客户,我们的业务才有发展,员工的价值才能够体现。如果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严格要求、严格规范、严格标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业务操作中的风险就会得到有效的遏制。切实大力倡导、深入宣传价值最大化、资本约束、全面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平衡、内控优先等先进理念,自觉转变观念,将自身工作作为第一道防线纳入到风险控制体系中,形成规范操作,防范风险的良好氛围,真正把为前台、为基层、为客户服务当作提升风险与回报管理水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能有效提高我行风险管理和内控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篇8

关键词:反洗钱;银行;管理对策

现阶段,洗钱及其上游犯罪已经成为热点话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洗钱犯罪行为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在近年来我国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中,国务院及相关监管部门亦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了有关完善反洗钱、反逃税监管机制、以及反恐怖融资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工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战略,对于后续做好反洗钱的工作,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以及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银行反洗钱合规管理难点

因为网点的反洗钱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兼职人员,针对洗钱的显著特征、业务技能、还有反洗钱的知识掌握均有待提高,使得即使遇到了在开户时客户提供的公司名称、电话以及地址等比较显著的漏洞,亦无法有效辨别,导致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开立很多空壳公司进行洗钱犯罪,等到银行的中台合规反洗钱工作人员通过账户的交易监测识别出异常情况时已然是后话,并没有在开户源头就堵住违法的行为。一些基层的网点通常需要兼顾营销指标还有服务效率,针对营销上有帮助的顾客往往无法一视同仁,难以积极地进行反洗钱甄别与调查。反洗钱工作通常是由业务人员来完成的,然而营销人员的反洗钱意识较为薄弱,一般接到了外部的风险预警才会恍然大悟。最近公安机关捕获了大批借助新开对公账户开展电信诈骗的案件,其中就涉及准入关把控不严,由于银行营销岗位尽职调查没有到位而开设的空壳公司。很多客户都没有意识到反洗钱重要性,针对洗钱的危害以及方式也是知之甚少。银行网点就曾遇到个人客户到柜台进行大额的转账,经过查询这个客户的资金来源,发现是从其他人的账户当天转入,然后再分拆后转到不同的个人账户。当柜台人员询问客户的资金来源还有转出账户的人是否认识时,顾客一头雾水,所以本人的账户被人利用作为大额的资金拆分过渡,自己并没有察觉到。此外,银行已经日益成为了经济金融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以及法规作为指导依据。现阶段,在反洗钱法规中,有涉及到网上银行业务,金融机构借助电话、自动柜员机、网络、还有其他的方式给顾客提供非柜台的服务,应实施身份认证策略,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的管理秩序,然后识别客户的身份。若是缺少对银行反洗钱监管的专门法规文件,那么反洗钱工作就很难根据已经确定的程序开展。

二、银行反洗钱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反洗钱的意识较淡薄不少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反洗钱培训教育还有待提高,银行的员工普遍都缺乏反洗钱的经验以及意识,也有一些员工认为反洗钱是发达地区以及一线城市的事,和自身的银行业务关系并不大,所以反洗钱的意识较为淡薄。同时还有一些基层的员工认为,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反洗钱的工作既增加了工作的流程、经营成本还有工作强度,还可能因为相关的制度执行而影响了客户的关系,使得资源流失,严重影响了自身的经营和效益。

(二)组织的架构有待优化目前,各家银行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反洗钱人员队伍,仅根据银行的反洗钱组织形式而构建了反洗钱领导小组,然后笼统的把反洗钱工作让某一个部门负责,也没有及时地配备相应的岗位人员,所以很难把反洗钱工作作为当前重点的工作来抓。其次反洗钱工作还需要严格执行每一项的规章制度,但是各家银行在实际开展反洗钱工作时,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规范的问题。

(三)反洗钱监测方法单一洗钱犯罪被认为是高级的犯罪,洗钱的手法以及犯罪的手段在逐渐更新,洗钱的手法更加智能化以及高科技化。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完善、健全、和各家的银行核算系统、以及支付系统有效对接的监测系统,亦或是搭建了反洗钱监测系统,但监测模型无法及时跟进当前洗钱犯罪的新形势,监测指标未有效与实际业务有效结合。同时,对于大额交易及可疑资金的报告工作,仍然需要人工对具体的业务还有交易资金进行综合分析,无法通过系统监测获取更多有利的数据支持。(四)人员的培训亟待加强一些业务人员尚未熟练掌握和业务有关的行业制度规范以及金融法规,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经验工作,对于业务的处理随意性很大,也不能够及时的识别和防范洗钱活动。况且,受到工作内容还有业务水平的限制,很多基层银行的工作人员缺乏经验,和反洗钱工作的相关要求差距较大,针对犯罪分子所利用到的金融支付工具,以及在异地、或是跨国频繁的转账交易时,只凭借自身的业务水平,很难断定犯罪分子的行为是否属于洗钱行为。

三、银行反洗钱合规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根据实际,应分层次的、以及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首先是全员培训,所有的工作人员应正确的认识反洗钱合规管理及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之了解洗钱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将反洗钱工作纳入到日常的业务流程中。其次,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来逐步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综合水平以及管理技巧,并充分发挥出反洗钱领导小组的作用,逐级促进反洗钱工作有效的开展。最后,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通过传达、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日常操作规范,不断地提高反洗钱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以及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

(二)进行反洗钱广泛宣传为了提高社会群众防范金融犯罪的风险意识,以及维护金融安全,各家银行要认真落实监管机构有关持续进行反洗钱的宣传教育、并建立常态化的宣教机制。通过定期开展反洗钱宣传活动,秉持主题突出、有效易懂的原则,并围绕汇聚多方的力量,打击洗钱犯罪行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主题,借助网络宣传、厅堂宣传、以及户外宣传的方式,贴近人们的需求,不断的创新宣传的形式,扩大宣传的效果,进而提高宣传的实效性、贴近性、以及针对性,把反洗钱的知识真正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各银行可以选择在附近的商圈、社区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公众场所开展户外宣传活动,有效发挥和客户接触的优势。然后通过现场讲授反洗钱的知识、发放宣传单页、以及接受群众的咨询等各种方式,让他们了解到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的重要意义,并且向他们宣传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洗钱案例。通过组织反洗钱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市民对于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并营造了良好的反洗钱工作氛围以及社会氛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从而树立起了有担当、有责任的社会公众形象。

(三)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强化反洗钱的管理工作,应建立和健全反洗钱的内部管控体系,并制定明确清晰的岗位职责,确定各条线的部门与人员职责,结合银行洗钱风险管理的现状,科学配置反洗钱资源,把反洗钱各项制度要求有效分解到反洗钱的业务流程设计以及岗位设置当中,然后作为内部的考核依据。同时,不断完善及优化反洗钱内控制度,建立“风险为本”下的反洗钱管理流程。在此原则下,结合银行对于产品或是服务类型、区域或是领域、以及客户洗钱风险与危害程度进行评估,根据洗钱风险的大小来采取不同的反洗钱策略,建立覆盖全客户、全业务以及全流程的洗钱风险评估体系,提升对于国别风险识别、黑名单监控以及敏感业务管控的重视级别,不断的完善风险事件的报告制度以及反洗钱信息的获取体制。除此之外,还要逐步对反洗钱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安排,发挥出综合优势,防止制度重叠或是制度踏空,有效提升了反洗钱管理的水平。

(四)提升反洗钱技术手段提升反洗钱的管控技术已经成为了现阶段银行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充分利用银行与其他的金融机构公共的网路,利用互联网技术,把统一的制裁名单及时地嵌入到银行业务系统中,实现各个业务系统间的有效衔接,从而增强了反洗钱监测的有效性以及实时性。其次,还要不断结合自身业务的发展以及风险评估情况适时优化反洗钱的监测措施,研发适合银行自身的可疑交易监测标准,科学设置可疑交易的监测阈值,提升对于异常交易数据的分析质量,以及积极地进行洗钱风险防范和识别。最后,要扩大反洗钱辐射的范围,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反洗钱工作防护网。

(五)加强信息交流现阶段,银行反洗钱已经成为了我国反洗钱的重要内容,然而因为洗钱违法行为的涉及面比较广泛,单纯的依靠银行自身难以有效搭建其反洗钱的防控网络。所以银行要不断加强与监管机构、政府部门、还有其他的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流,推动资源共享,提升反洗钱管理的有效性。

篇9

(一)信息系统众多,信息源相对分散。

目前,基层央行的金融管理信息源主要有日常监管业务系统、“两管理、两综合”业务数据、社会服务及调查问卷反馈等。近几年,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央行对外履职效能,基层央行对外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开发推广新的业务管理系统。以辖内某一分支行为例,业务单一的部门至少有一个业务管理系统,业务范围较广的部门则有多个业务管理系统,全行相关业务管理系统众多,难以集约化使用。同时,“两管理、两综合”业务数据、社会服务及调查问卷反馈信息相对较为分散,难以集中。

(二)信息关联度较低,信息共享水平不高。

基层央行承担执行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各对外履职部门所使用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运行,分头从监管对象获取信息,且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度低,导致基层央行的信息采集渠道难以集中,信息共享水平不高。日常履职过程中,基层央行对工作信息的重复采集,一方面增加了自身工作量,另一方面加重了监管对象的工作负担。

(三)信息采集率偏低,信息利用程度有限。

由于基层央行需关注日常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对经济金融信息要求较高,同时缺乏足够的手段对金融机构信息报送质量进行甄别,导致采集的信息,实际效用有限。如从近几年的综合检查来看,金融机构报送的分行业、分大中小类型等统计数据,均存在较高的差错率。同时,在金融管理信息来源渠道较窄的情况下,基层人民银行对金融管理信息的挖掘利用程度有限,相关金融管理信息闲置,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在日常监测评估时缺乏高质量的金融管理信息支撑。

(四)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众所周知,金融管理信息化既需要熟悉管理的人才,又需要掌握信息化手段的专业人员。这对于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现状而言,基层央行金融管理信息化人员结构逐年老化,系统化的金融知识理论和信息技术培训有限;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较差,金融业务运行分析能力有限,缺乏金融管理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对金融管理信息化认识停留在日常操作管理层面,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与新形势下日益复杂的金融管理信息化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基层央行开展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全面深入规范推进金融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

基层央行夯实金融管理基础建设、规范发展、效力提升的过程,既是包含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职能在内的金融管理工作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又是包含管理法规边界、管理方式边界、管理协作边界和管理效能边界等金融管理工作外延得到逐步拓展和延伸的过程。在进一步夯实金融管理基础工作的前提下,金融管理工作全面深入规范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及时有效整合金融管理各种资源,提高金融管理工作效能和水平。这就客观上要求推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而且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金融管理工作前瞻性思考与金融科技先进技术的有效结合,不断增强金融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从而全面推进金融管理工作。

(二)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健全金融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现实需要。

金融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是金融管理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既要规范发展,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金融管理规范化建设,又要提升效力,不断创新金融管理方式和手段,重点是要抓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当前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一方面,基层央行金融管理工作由各层级人行具体的业务部门执行,相应的信息也存在于具体业务部门,形成横向信息分散。另一方面,上级行对各分支机构的金融管理信息多采用汇总上报的方式搜集,无法直观地看到各分支机构具体的金融管理信息,导致信息漏损,形成纵向信息分散。信息分散化导致基层央行在整体上无法全方位地对辖内金融机构进行客观评价,并依此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三)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有效提升基层央行对外履职效能的重要举措。

基层央行在日常工作中所承担的传导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等职能都离不开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基层央行既要及时监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进度、节奏及结构变化,又要准确监测判断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既要分析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辖内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产生的影响,又要了解和掌握消费、投资、物价等领域变化走势情况。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都需要金融基础信息的支撑。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来有效整合和集约金融信息资源有助于推动金融信息的共享和使用。中央银行金融服务工作具有集基础性、社会性和管理性于一身的特点,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金融管理工作效能,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央行和金融机构整体金融服务水平。随着金融业跨行业经营、交叉合作趋势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跨市场、跨系统传染问题不可避免。只有充分发挥央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核心作用,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消除金融机构信息报送时滞和漏损,拓宽金融信息获取渠道和来源,加强金融信息的分析与预警,才能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基层央行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原则与工作目标

(一)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原则。

以人民银行总行提出的依法合规地推进“两管理、两综合”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金融管理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为工作总要求;以信息化为依托,强化金融管理大数据的使用,将管理信息系统化、管理决策智能化贯穿于金融管理全过程;坚持金融管理与服务并重、以管理促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促进金融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基层央行对外履职提供信息支撑与保障。

(二)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

按照依法行政、统一规范原则的客观要求,有效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辖内各级人民银行金融管理信息化支撑与决策机制;按金融管理工作项目优化业务流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分析信息,推进金融管理信息的多领域、多途径应用,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通过金融管理内在监测指标,核心是通过完善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金融管理方式改进与效果提升,从而推动辖内金融管理工作迈入标准化、信息化、科学化轨道,实现金融管理工作协调有方、运转有序、行为有制、手段有力、管理有效的目标,切实推动金融管理工作深入有效开展;以此为基础,努力实现金融管理工作与对外履职工作相融合,不断提升基层央行传导和执行货币政策、优化金融服务、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对人民银行政策规定的执行力、响应力和落实力。

四、基层央行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与路径选择

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建立完善以“一台两库”为主要载体的金融管理信息体系建设。“一台”即金融管理工作平台,“两库”即金融管理信息库与金融管理人才库。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开展。

(一)建好信息载体,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建好信息载体是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重点是做好科学规划与设计。按照“先简后繁、留有开发空间、运行可持续”的原则,全面建成金融管理工作平台、金融管理人才库。金融管理工作平台的建成有利于夯实信息基础,增强非现场监管的主动性与针对性,逐步消除金融机构信息报送时滞,从而推动金融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金融管理人才库按管理、检查、调研三个专业特长要求,初步建成并筛选入库金融管理各类人才,努力培养成为辖内推进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按照“总体设计、先易后难、边建边用、逐步完善”的原则,以目前已获得的基础信息为数据源,逐步开发建立金融管理信息库,力求实现基础信息收集、金融管理信息整合、金融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和金融管理科学决策等不同层次目标。确定金融管理信息库总体思路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金融管理信息库需求设计调研与论证,形成金融管理信息库设计方案。

(二)加强信息维护,注重系统运行管理。

加强信息维护是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要务。重点是确保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在金融管理工作平台建设方面,信息维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丰富和完善已有的工作平台目录,及时更新维护工作平台相关信息,促进金融管理信息共享,为金融管理日常工作,提供基础支撑;结合实际,根据金融管理制度要求,统一表格,统一格式模板,统一信息标准,统一归档要求,完善台账和工作记录,推进基础资料信息化建设。在金融管理人才库建设方面,信息维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已有金融管理入库人员的基础上,结合金融管理实践,通过以岗代训、以查代训、以会代训和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等方式,分批次、分层次加强对遴选金融管理人才库干部的培训工作;不断扩大培训范围,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培训效果。对金融管理人才库人员实施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充实人才库成员,提升金融管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在金融管理信息库建设方面,信息维护的内容更丰富、要求更高,主要内容包括:在不断更新新设金融机构基础信息的同时,应通过开业管理、营业管理、综合检查、综合评价、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即“两管理、两综合、一报告、一保护”)等日常金融管理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各类金融机构的相关历史信息资料,更新完善现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背景资料、从业经历,金融机构经营理念、股东构成、机构与业务规划发展等情况,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金融机构全貌,为金融管理信息系统高效运用夯实基础。在加强金融管理日常信息维护过程中,基层央行对外应加强对金融机构信息报送的管理,尤其应强化对金融机构相关信息的动态管理。重点是要求金融机构按照信息系统工作要求,规范金融信息、资料的报送工作;明确对口部门和专人负责系统信息的维护工作,从而确保信息系统信息的及时更新、完善与动态反映。对内应加强部门及系统上下的协调与沟通,做到信息共享、成果共享、资源共享。重点是通过制定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制度规定,明确各部门、各级行信息维护和使用的工作职责及使用范围,界定金融信息的工作用途,设置信息系统使用权限,明确金融信息的要求,切实落实好使用金融管理信息的保密规定,从而促进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三)突出信息使用,提高系统运用效率。

篇10

摘要:金融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金融审计应该服务于国家治理。本文从金融审计和国家治理的内在关系出发,基于金融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着力点分析了金融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金融审计;国家治理;实现途径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在国家治理系统中,国家审计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依法用权力监督权力的重要方式,其本质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内生的免疫系统。而金融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目标和机制与国家审计是一致的。

一、国家治理视角下的金融审计的定位

刘家义审计长针对国家治理提出:“国家治理通过配置和运行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 因此国家治理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协调,来确保国家安全、捍卫人民利益、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全面、均衡发展。

金融审计和国家治理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从金融审计的发展过程来看,金融审计是根据国家治理的管理需要而产生的,国家治理的需要决定了金融审计的目标和制度形态,当国家治理对金融审计的需求发生改变时,金融审计必须及时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并赋予审计新的目标、方式;其次,金融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金融审计的国家治理是不完善的,金融审计的完善可以提高国家治理的水平。

金融审计是审计机关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由于金融审计只是作为免疫系统的子系统,所以必须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我国金融审计的功能定位是对政府金融管理机构的再监督,促进其充分有效地行使权力,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建立科学安全的金融体系。

二、金融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着力点

国家治理在本质上反映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司之间的各种治理关系,涉及到政府、市场、公司等方方面面,由于金融审计自身性质的限制,它必须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重点,从以下三个着力点来推动和完善国家治理:

(一) 政府治理层面

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政府是推动和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政策执行者,政府治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家治理的水平。审计起源于受托责任,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人,所以政府治理情况在审计的监督范围内。金融审计对政府监管部门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时,既要促进其依法行政,还要制约和监督其权利的运行;既要关注真实合规性,还要注重政府绩效审计;既要评价资金使用合法性,还要监督其职责履行和宏观调控政策贯彻情况。金融审计通过预防、监督和抵御作用,促进政府强化职能、提高绩效,为完善政府治理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市场治理层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作为统一市场体系的要素市场之一,与其他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各种交易活动的进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同样,交易活动的完成需要金融市场货币和资金的流通才能完成。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说对整个市场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金融审计应该持续关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保险市场等整个金融市场的状况,关注金融政策的执行情况和系统性风险的预防和抵御情况。

(三)公司治理层面

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公司和高级管理人员、董事会、股东等所有的相关利益者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问题,来保证公司决策和管理的正常进行,最终来保障所有相关者的利益。根据以往的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监督形式包括:经营者层面审计、董事会层面审计、以股东为首的利益相关者层面审计和监事会层面审计四种监督形式。

三、金融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途径

金融审计要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作用,进一步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就必须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金融审计和国家治理本质的基础上,立足于金融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着力点,不断创新和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一)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审计信息制度,落实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公民有效参与国家治理的前提条件,而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审计信息制度,有助于推动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是保障政治民主和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我们不仅要优化审计结果和审计信息机制的良性运行环境,还要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质量控制制度。另一方面,推动金融审计的双向过程,即审计机关不仅要重视审计结果信息向社会公众的传递,同时还应重视社会公众、媒体对审计结果信息的反馈情况。

(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完善金融监管

为了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金融审计不仅要对金融机构进行审计,更应加强对金融监管机构职责履行情况的审计监督。目前可以从金融监管部门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为切入点,逐步拓展金融审计的新领域。未来可逐渐尝试对监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评价金融政策的落实情况,甚至评价金融监管政策的合理性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审计高层次、综合性再监督的作用,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力形成有效制衡,促使其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

(三)积极评估金融政策,推动实施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

全面评估金融政策是金融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审计机关虽然不能参与金融监管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制定,但是可以审查这些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对重大的金融活动可以进行专项审计。同时审计机关应更好地发挥金融审计独立性和综合性的优势,以客观公正的立场积极探索评估相关监管政策的合理性,推动实施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

(四)立足揭示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有效地维护金融市场安全,针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金融业整体的运行情况,在揭示非系统风险的基础上揭示系统性风险来实现风险预警,并促进金融机构建立和强化自身免疫系统,增强自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但是要注意揭示系统性风险并不能从根本上替代其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的职责,只能起到强化这个系统与职责的作用,以此发挥国家治理的作用。

四、展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审计在促进金融领域防范风险、强化监管和惩治腐败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金融审计在服务和完善国家治理方面仍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转变审计监督理念,拓展金融审计的新内涵。针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应该坚持传统和创新业务并重,加大对证券、信托等行业的审计力度;站在全局角度,从关注非系统金融风险向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变;由关注金融企事业单位的审计投入向注重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投入转变等。

其次,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社会希望审计监督在惩处腐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因此金融审计事业发展就面临严峻挑战,包括审计工作任务繁重、现有技术难以满足海量化数据处理需求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