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补贴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下经济补贴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位于市北部,是全省重点林业,国土面积1287.4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74.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8%;森林面积8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4.7%。曾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全国百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奖、全省林权制度改革先进等称号。目前我各类经济林面积有16.8万亩,林产品加工企业4家,年总产值约为1.4亿元,涉及农户2300余户,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林种模式为主,林养模式为辅。
根据2013年林业补充调查结果,我共有油茶林面积13.6万亩,其中本地油茶面积12.9万亩,高产油茶面积0.7万亩,主要分布于镇、巴邱镇、砚溪镇等。本地油茶基本为50年代所造,树势衰退,加之管理不是很精细,多数产量偏低。高产油茶为2010年才开始实施,属于初产期,产量也不是很高。
林苗模式主要是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品种有香樟、杜英、火力楠、女贞等品种,升值空间不是很大。地点以镇、金坪民族乡为主,种植主体以个体农户为主,规模较小,没有集中连片,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缺乏市场竞争力。另有少量的楠木苗,主要集中在国有林场,但也是有价无市。
林果模式有杨梅、翠冠梨等,全杨梅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主要集中在镇、镇两乡镇,现巳全部达到丰产期,每年产鲜果4900吨。由于杨梅鲜果不易贮藏的特点,产品销售以本地市场为主,因没有进行杨梅饮料、杨梅干等深层次加工来提高附加值,又没有专门的销售队伍来开拓销售渠道,往往出现丰产不增收的局面。
林药模式主要栽植黄栀子,目前全黄栀子总的栽植面积有5240亩,分布在全各乡镇,基本为2002-2006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栽植,后因市场行情不好,损毁部分面积更换栽植了其他品种,随着近两年市场行情上升,农户栽植面积又有所增加。
林菜模式有在桐林乡江背村利用一些林业采伐剩余物,发展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在林木良种场利用一些疏林地及林中空地种植马铃薯、西瓜、花生等农作物,经营面积不是很大。
林养模式主要是在林地内以圈养的方式进行生猪养殖,地点分布以仁和镇为主,全年出栏头数约为10万左右。另有部分在林区散养山羊、蛋鸡等。
二、贯彻落文件精神情况
在国务院、省、市相继出台了《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后,我迅速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和规划,以委、政府两办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林业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明确了我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工作措施等内容。同时以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成立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由委、政府分管领导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直各相关单位为成员,并对各相关单位的职责进行了分工。
《实施方案》中提出对发展林下经济要加大政策支持,在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切实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扶持力度。产业政策上,要适当降低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的入选门槛,将种植及加工大户纳入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以培育,享受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所有优惠政策;在财政政策上,每年要安排一定经费对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及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2013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给予补贴;在税收政策上,对农民销售自产林下经济产中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林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林下经济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对企事业单位从事林下种植和林下经济产品初加工所得,依法免征、减征所得税;金融政策上,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要将林下经济保险纳入农业保险试点统筹安排,开发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险险种。
三、林下经济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在起步阶段,其主要特点有:
1、发展规模小,品种多样性,产业化水平落后。多数林下经济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进行发展,认为船小好调头,发展规模较小,一般在50亩以下,种植品种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不利于统购统销,起不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科技普及率低,缺乏技术支持。各个农户在发展林下经济时,只是凭借以往的种、养经验,没有及时的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形成不了品牌优势,致使经济效益低下,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3、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进行统一调配,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平台,农户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或者零散销售,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存在问题主要有:
1、土地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多年来实施林业工程项目造林,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内大部分坡耕地巳全部造林,加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后,要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较为困难。
2、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虽然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成员单位之间的责任,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只有林业部门进行单打独斗,其他部门缺乏连动性,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3、资金制约因素大。目前大部分林业项目是对营造用材林进行补贴的,对经济林补贴少且补贴标准较低,很多农户对发展林下种养热情很高,但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种植户、养殖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做强方面止步不前,致使发展林下产业方面缺乏后劲。
4、基础条件差。多数发展林下经济的地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先进的种养技术无法推广,从而制约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在经营过程当中,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等因素,没有科学化经营管理,使用一些生物性、低毒农药,致使农产品及土地农药残留超标。特别是一些生猪养殖,没有很好的处理沼液,修建沼气池进行污水处理,对当地地下水影响严重。散养山羊也对林区植被破坏严重。
四、林下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应当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围绕林下产品的开发利用营销、品牌建设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专业组织、协会或者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统一的经营管理,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构建和推广自己的林下产品品牌,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抗风险能力和竞争水平。
五、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主要是加大对林业的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加强林区的道路、水电等硬件建设,重视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
2、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没有合作,单凭林业一家之力,要说发展好林下经济,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规划,要想发展好林下经济,也只能是瞎子摸象。因此,必须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各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发展。
3、强化协调服务,合力推动发展。由政府部门牵头,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要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搞好市场服务,通过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加强市场研究,使农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篇2
【关键词】北京;林下经济;建设发展
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具有重要作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又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北京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近年来北京地区林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对保护首都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领导重视,科学决策
北京地区林下经济取得重大进展,主要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下经济紧密结合,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发展?林下经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1.1 深入调研,摸清底数,科学决策
北京地区园林绿化部门组织人员,对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及主要类型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北京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10万公顷,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有关部门采取多干多补、以奖代补和先干后补的政策措施,加大林下经济建设扶持力度,扩大林下经济建设规模。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一是,抓重点、树典型,通过示范引领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二是,抓资金、控投入,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收益;三是,抓特色,各地区结合自身区域特色,培育相应的林下经济产业;四是,抓规模,发挥集约化和规模化示范作用;五是,抓方向,正确引导百姓发展林下经济。
1.2 高度重视,统筹协调,部门联动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担负起发展林下经济的重任。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形成合力,充分协调,认真贯彻执行林产经济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林产经济中的重大问题。园林绿化部门切实做好林下经济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发展改革委、财政和水务部门也要在规划制定、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3 区县各级政府规范管理,制定发展规划
各区县根据上级要求,认真研究适宜本地区的林下经济产业项目,确定发展目标、优先领域和优势项目,制定发展规划。同时,要结合实际配备专人负责林下经济管理和建设工作,确保林下经济顺利开展,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科技示范,创新研究
林下经济是复合高效的林业生产模式,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均比传统林业提出更多要求,抓好示范带动,在林下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尤为重要。为能够利用好现有资源,缓解林农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区县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发展多种模式的林业产业。
2.1 林菌模式
利用郁闭林分的林下生态环境,发展食用菌,探索野生、仿野生的人工和半人工栽培模式。
2.2 林禽模式
利用林地空间,改善禽类生活环境,发展林下鸡、鸭、鹅等无公害蛋禽产品,同时禽类粪便可增加林地肥力。
2.3 林药模式
利用林间空地种植柴胡、黄芩、板蓝根等药材,实现林药互养互惠。
2.4 林花模式
利用空闲的林地资源,根据部分花卉的耐阴性,发展食用花卉和观赏花卉等。
2.5 林草模式
利用林间空地,种植苜蓿、、二月兰、三叶草、紫叶苏、薄荷等绿肥和趋避植物。
2.6 林粮模式
林间种植红薯和大豆等。
2.7 林游模式
结合生态林业建设,发展森林和生态旅游产业。
北京地区发展林下经济,不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狠抓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推广,积极引进适宜推广的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大胆探索林间种养新模式。
3 强化投入,分步实施
北京地区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民实行定额补贴,重点扶持。针对不同模式,制定相应补贴标准,主要用于花苗、菌棒、种雏和围栏建设等。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建设项目,分步实施。
3.1 桑产业项目建设
推广适应北京地区栽种的果桑和饲养桑品种,标准化规模种植,定量研究不同桑树在不同栽培和经营方式下的各种效益,总结推广模式,深加工各种桑产品,达到生态、富民的“双赢”目标。
3.2 中药材基地建设
进一步完善适宜于不同经济类型区的各种种植模式,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结合北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引进和推广高价值的中草药材新品种。
3.3 特色花卉产业建设
利用部分区县高海波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冷凉气候,开展百合种球的露天越夏种球产业。引进优良食用玫瑰品种,发展玫瑰花深加工,增加产量,提升价值。
4 生态产业,开发富民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是生态建设成果巩固的重要保证。目前,发展林下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林下经济的发展,从传统的木材及木材加工业成功转为林菌、林草、林药、林桑间作和林下养殖等新兴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共同开发利用的新兴林业产业。
北京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开发生态产业。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大量闲置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绿色经济,实行林菌、林草、林药、林牧、林畜和林游等综合立体开发模式,有效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林下经济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鲜活嫩和名特优的绿色无公害森林食品,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物质消费需求,是一种具有生产功能的现代化林业产业。
5 循环利用,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问题;建议;金寨县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94-02
林下经济是充分地对林下资源(包括土地、光照、林荫等)进行利用,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复合经营,有效地实现林业资源的共享、循环发展,使林业产出增加、林农的收入提高。这是我国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改革、林地承包到户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收益,呈献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大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农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短林业生产的周期,使林业的附加值增加,实现林业的持续、循环发展。目前我国各地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主要有林畜模式、林禽模式、林草模式、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林粮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等,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金寨县处于安徽省的西部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温和、雨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境内的森林资源覆盖率超过70%,林业用地面积为29.4万hm2,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现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将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建议总结如下。
1 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金寨县近年来一直重视林下经济的发展,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林禽等模式,形成近期得利、远期得林、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结合金寨县当地的旅游资源,对以森林旅游为主的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进行大力开发。目前,金寨县可以进行林下养殖、种植的类型超过30种,围绕森林资源开发的农家乐数量超过20家。金寨县积极引领企业参与,各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从事林下经济发展,达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如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余岭林场的40hm2林地上进行林下土鸡的饲养,每年出鸡的数量在1万只以上,销售的方式选择定点直销,年均收入达5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金林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林下养殖黑鸡,每只可卖500元以上。金寨县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2012年,林下经济上给予的资金补贴超过300万元。目前,该县有超过2万户从事林下种植或者林下养殖;超过2 000户的林下经营面积超过13.33hm2;超过150家企业参与林下经营,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数量达8家;建立起120多家林下经营合作社,林业经营经纪人数量超过400人。截至2014年6月,金寨县林下经济的总收入超过9亿元,在该县整个林业经济收入中占比达38%。
2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不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金寨县林地资源较为丰富,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很多林农取得了林权证,森林资源真正成为其可支配的生产资料,为从事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目前该县林下经济很多都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由于资金、技术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均规模不大,集中连片经营的少,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林产品互惠互销平台渠道不健全,经营的水平也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林农在种植或者养殖种类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对市场的抵御能力不强,一旦市场行情发生波动,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影响了林农从事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2.2 发展环境良好,发展氛围不足 金寨县的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县政府也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林下经济是近些来涌现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很多地方还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还不全面,基层的林农对此更缺乏了解,存在畏难情绪,从事林下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从金寨县各地的整体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发展氛围不浓。
2.3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具体措施缺乏 当前,很多地区已经认识到林下经济发展在整个林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林业局将其发展作为巩固林权改革的重要措施、转变林业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促进林农收入稳定增加和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是我国未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有些基层地区,由于信息的缺乏,对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将其重点列入到农村经济工作中,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较少,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在此基础上,虽然很多林农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政府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的补助资金不多,没有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大部分要靠林农自己出资,很难做大做强,因此林下经济的发展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
2.4 企业参与度不高,农业科技人员难以适应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前,金寨县虽然也有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中,但是数量不多,很多企业的参与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林农传统的小农意识及政府出台的扶持企业参与的政策和措施较少。而且,即使是有一些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加上这些企业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很难做大,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金寨县在农林建设方面已经建立其一支专业队伍,对该县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现有的科技队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对农林业方面的新成果及新技术的了解,与当前农村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3 发展建议
3.1 提高认识,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要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充分地利用金寨县的森林资源和光热、林荫资源,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主体,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林下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促使林业由原来的单一化利用树木的模式转向树木、林地、森林景观等综合利用的模式,拓宽林业增收途径、转变林业结构,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及林农的增收。在基层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等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效益及技术的宣传,尤其要重点宣传已经取得成效的典型实例,以提高林农的认识,在金寨县上下形成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林农及林业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参观或者技术培训,使其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科学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3.2 做好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规划,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及操作性的实施措施。组织专家对林地资源进行调查,摸清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及经济条件,合理地规划布局林下经济,积极探索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林下经营方式。此外,在对各地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进行充分挖掘的同时,要将林下经济的发展与林业建设项目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坚持分步实施,促进二者的共同推进。推广多种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对龙头企业等要进行大力扶持,发挥企业的典型带动作用,以促进金寨县林下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3.3 加强多部门协作的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包括菜、油、菌等)、林下养殖(鸡、鸭等)、森林景观旅游、林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指导,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仅仅靠林业部门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除了对现有的农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外,还要引入新的包括休闲农业、特种特养等新领域的人才补充到科技推广的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素质好、水平高、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队伍,实现林下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3.4 加强引导,扶持林下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措施的制定,以引导更多的农户有能力参与进来。金寨县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采取了4个引导措施。一是对模式进行引导创新。充分地利用当地林下空间资源,探索开发新的林下种植、养殖等新模式。二是对企业进行引导。积极引导林农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长期的产销合同,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从事林下经济生产,以达到企业和农户增收、林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如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在林下进行立体经营,建立板栗园,引入美国山核桃,复种绿茶、中药材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三是对市场进行引导。政府要建立起市场预警机制,让农户对市场行情做到充分了解。通过引导大户或者合作组织长期为企业、酒店、宾馆等提供林产品。四是在政策方面进行引导。金寨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宏观上加强调控,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资金的投入上要实现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胡友霞.金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20):82-83.
[2]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等.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2):52-55.
[3]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4]王虎,夏自谦,冯达,等.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5]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07(4):37-38.
篇4
【关键词】林下经济;种植;养殖;探索
1 自然概况及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 自然概况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二山,与山西省阳城县、晋城市搭界;南临黄河,与洛阳市吉利区和孟津、新安两县相望;西与山西省垣曲县接壤;东与沁阳、孟州两市毗邻。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面积1931km2,人口68万。济源地处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光、热、水时空差异明显,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年平均气温平原区14.4℃,浅山丘陵区13.2℃~14.3℃,北、西部太行、王屋山区低于10℃。
1.2 林业资源现状
济源市国土总面积289.6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73.09万亩,按地类分:有林地119.83万亩,疏林地0.24万亩,灌木林地25.7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82万亩,苗圃地0.67万亩,宜林地23.75万亩。按经营类型分:集体林地135.39万亩,国有林地37.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42.38%,林木绿化率52.42%,活立木总蓄积量384.8万m3。
1.3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济源市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逐步走出一条资源增效、林农增收、生态得保护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18万亩,产值5.14亿元,涉及农户20128个,带动就业50355人,农户平均增收0.3万元,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30个。
2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成效
2.1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各镇林农结合辖区自然、气候条件,初步形成了林禽、林畜、林药、林花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不同的发展模式。
2.1.1 林禽模式
养殖面积0.92万亩,年出栏家禽92.93万只,年产值6150万元,涉及农户3800个,就业人数达7620个,农户增收平均0.4万元。
2.1.2 林畜模式
养殖面积0.1万亩,年出栏家禽0.98万头,年产值3980万元,涉及农户828个,就业人数达828个,农户增收平均0.5万元。
2.1.3 林药模式
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值25000万元,涉及农户10500个,就业人数24700人,农户增收平均0.4万元。
2.1.4 林花模式
种植白芍面积1万亩,年产值3000万元,涉及农户1000个,就业人数2340人,农户增收平均0.4万元。
2.1.5 森林景观利用
济源森林景观丰富,近年来济源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和谐济源建设目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开发出了九里沟、王屋山、小沟背等生态旅游景点。截至目前,全市森林景观利用面积5万亩,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产值10235万元,涉及农户4000个,就业人数14867个,农户增收平均0.5万元。
2.2 发展林下经济的做法和成效
2.2.1 政策扶持,助推发展
市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实施核桃、石榴等经济林建设工程,林下种植冬凌草、金银花和林下养鸡、养兔等林下经济建设和林业生态旅游建设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对林下设施养殖每m2补助200元,特别是对林下经济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市政府积极协调贴息贷款给予支持,以此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为推广核桃产业,市政府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用于核桃产业基地补贴。为调动农户与公司合作养鸡的积极性,政府出台政策,对养殖户每养1000只鸡,补助5000元。去年市财政用于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约350万元。
2.2.2 完善模式,龙头带动
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流转、入股等形式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济源市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先后建立了丽园冬凌草种植专业合作社、济源市双堂农民专业合作社、南山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等林下经济组织,入社农户达5000余个。同时积极培育典型,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打造了河南柳江禽业有限公司等林下经济发展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林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使农民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致富之路。
2.2.3 合作共赢,成效明显
实践表明,发展林下经济是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首先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以柳江禽业有限公司林下养鸡为例,农户每饲养1000只蛋鸡,年利润可达2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其次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农户发展林药等林下种植,在作物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的过程中,林木也得到了管护;在发展鸡、兔等林下养殖的过程中,畜禽粪便增强了林地的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改善了自然环境。三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不仅让退耕农户近期得到了实惠,而且使整个后续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全市已涌现出大峪镇冬凌草、坡头核桃、下冶石榴、五龙口酥梨、承留鸡多个示范种养基地,真正实现了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的双赢。
3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市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3.1 规模总量不大,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
只注重初级产品开发,深度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集约、规模化的生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销一体化的经济链条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3.2 农户发展林下经济观念不强,林下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了解不足,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3.3 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二是市场规模发展化程度低,缺乏成熟的经营模式,行业协会组织运作能力不强,与市场对接不不准确;三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林农在种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经济效益不高,导致林下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科技支撑力度不大,经营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 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探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宗旨,紧紧围绕济源“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森林和林荫空间资源优势,按照“示范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创新机制,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建设具有济源特色的现代林业。
4.1 规划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集群
在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种模式的基础上,建设林下产业集群,实施规模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从2013年开始,在林下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克井、坡头、承留等镇建设3个林下经济产业集群。以林下种植为主建设克井林下冬凌草种植产业集群、沿黄薄皮核桃中药材种植产业集群、承留南山林下蛋鸡养殖产业集群。规划到2015年集群面积达到4.8万亩,产值5.15亿,带动农户4370个,提供就业岗位9580个,农户平均增收0.98万元;到2020年,集群面积达到7.5万亩,产值8.1亿,带动农户9000个,提供就业岗位15500个,农户平均增收1.25万元。
4.2 规划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为发展林下经济建设,让更多的林农积极参与林下经济,享受林下经济带来的效益,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过开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林下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周边地区林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林农带来收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建设。
4.2.1 林下种植中药材示范基地
在沿黄的大峪镇和坡头镇核桃种植发展较好的村发展1万亩以林下种植丹参、金银花、白芷、地黄等中药材形成标准化的林下种植中药材示范基地。
4.2.2 林下养殖肉兔示范基地
在承留镇南山孤树村建成养殖规模50万只的肉兔生产基地。
4.2.3 林下蛋鸡养殖示范基地
在承留镇卫福安、仓房庄和邵原镇金沟村建成养殖规模年存栏50万只的蛋鸡生产基地。
4.2.4 冬凌草林下种植深加工示范基地
在克井镇建成经营面积2万亩的冬凌草种植基地。
4.2.5 森林旅游示范基地
在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部围绕九里沟森林旅游开发,形成禅堂寺、水洪池、原大寨、溶洞等4条游线以及卢仝茶社、九里飞瀑、黑龙潭等80余处景点的森林旅游示范基地。
4.2.6 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在济源市西北部晋豫交界处邵原镇围绕小沟背生态旅游开发,由银河谷地、鳌背山、待落岭三部分构成,开发形成凤凰台、青龙瀑、龙槽凤池、银河峡、通天河、女娲庙、太极石、四象石、金蟾望月石等六十余处景点的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5 结语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政策引导等措施,从2013年开始,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林下生产、加工利用和营销体系,林下经济基本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到2015年,林下经济发展面积由目前的18万亩发展到40.6万亩,新增面积22.6万亩,年产值达到12.72亿元,带动农户25500个,提供就业岗位69020个,户均增收1.5万元。
参考文献
篇5
一、工作思路及规划任务
1、指导思想
立足县资源优势,按照“彰显特色、突出效益”的原则,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集中连片、区域化发展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秀美的新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逐步完善。
(2)、本着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
3、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按照上级安排完成特色经济林基地和林下种养各项建设目标。
4、主要目标任务
(1)、建立健全森林生态系统。继续实施好我县林业产业工作,减少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2)、持之以恒抓好森林资源培育,夯实我县林业经济发展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进一步推动社会各界投入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抓好林业科技推广、创新工作,努力提高造林绿化的科技水平;三是加强优质种苗、花卉基地建设,依法管理林木种苗市场,全面推广良种壮苗;四是切实搞好造林后期管理和中幼林抚育间伐。
(3)、加大林业产业建设的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林业产业建设,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其进行投入。
(4)、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推进我县林下经济建设一体化的格局。
5、实施重点
(1)、完成全县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任务,其中新建核桃5000亩,新建木本药材600亩(木瓜、厚朴);
(2)、完成全县林下种植200亩(中药材),林下养殖3万头只。
二、可行性和必要性
1、良好的政策环境
县已制定了一系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的规划、实施意见等,对林下产业给与财政补贴,政策环境十分宽松。
2、高涨的发展热情
发展林下产业,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可以大大促进农民增收,项目区干部群众有着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很高。
3、技术力量有保障
通过邀请省林科院、州林科所的相关专家进行指导,为林下产业项目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效益预测
1、经济效益:建成后,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样能大大带动项目区百姓脱贫致富,促进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同时对县林下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社会效益:通过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结构化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我县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同时,培养和造就一批基层农业专业技术和专业种植能手,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3、生态效益:一方面可减少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使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加清新,农村的自然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有效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增强,文明程度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县作为国家生态功能区试点县,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产业基地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结合11.2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通过实施,将引导本地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标准化的种植和生产,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关键词:集体林权;森林资源流转;改革
DOI:10.14051/ki.xdyy.2016.04.1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其通过对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以及经营权和处置权等进行划分和完善,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实现森林资源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逐渐认识到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的重要性,从根本上促进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
1森林资源流转相关概述
1.1林地流转方式
政府和相关部门一般采用拍卖、租赁和股份合作等方式,对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进行流转,流转期限一般为30~70年。首先,农民可以通过林地流转进行抵押和还债,比如,农民无力偿还贷款可以用林权进行抵偿,有利于银行和农民双方利益的实现。其次,林地也可以被用来租赁经营。个人和相关单位可以将其名下的林地进行出租,通过收取租金获取效益,一般林地的租赁期限为30~50年不等。第三,家庭承包经营。家庭承包经营是将林地资源按家庭成员情况进行分配,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书面合同,以家庭形式进行林业的承包和管护等。第四,股份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经营是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或者农民与农民之间进行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实行利益分红等[1]。
1.2参与主体
参与林权流转的主体,一般包括农民、城镇居民、国有职工以及私营业主和相关单位等,农民参与林权流转相对较多。近年来,私营业主和国有企业等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林权流转中。无论是私营业主,还是国有企业,参与林权流转的积极性都比较大,并且他们参与的林权流转面积也相对较多。参与主体不同,获得林权的方式也不同。农民一般是以拍卖的方式获得林地使用权,而国有企业和私营业主等通过租赁和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林地使用权的参与。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森林资源流转成效
2.1造林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结构的社会化
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林地流转的方式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林业投资主体。森林产业的发展不再依靠政府的扶植和单一投资主体,而是融合各方利益主体的投资。契合了当今社会背景下我国森林产业的发展形势,有利于我国森林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相关调查表明,我国的林业产值一直处于增长趋势。
2.2优化林地资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采取林地流转的方式,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分配给农民,以森林作为农民的产业进行发展,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农民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投资的积极性,实现了林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森林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比如,农民参与到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林下种植山野菜和林下参等,优化林地产业,并且通过林下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通过林地流转,实现了森林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
2.3扩大林地面积,增加林业收入
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的乱砍乱伐现象严重,将森林资源流转应用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改变了森林发展和管理的混乱局面。同时,通过森林发展过程中经济形式的多样化,扩大林业面积的同时,也促进了森林产业收入的增加。首先,改变了森林发展过程中盲目种植的现象,科学合理地选择植树和林下经济物种,实现了森林产业形式的优化。比如,农民积极学习林业相关知识,结合林业发展状况,将中草药种植和食用菌种植等应用于林下产业发展过程中。其次,农民参与到森林改革中,获得了相应的利益,逐渐增加林地种植面积。
2.4促进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
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应用于我国森林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农民的生态意识,有利于促进他们改变传统的林下种植方式和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模式,减少了对林木的采伐。并且针对不同的林下种植品种,采取不同的种植模式,减少了水土资源的流失,避免了对森林制备和土壤的破坏,使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适应了当前社会背景下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要求[3]。
3促进林地使用权流转的政策建议:基于主要问题的解析
3.1政府补贴制度不健全,建立健全政府补贴制度
政府补贴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相关补贴制度。将集体林权制度应用于森林资源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满足了我国森林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木材需求和环境改善仍然是森林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国家应该增加公益林补偿资金,以鼓励人们对公益林进行投资。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公益林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公益补偿资金进行分配和发放,以保障人们的基本利益和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比如,政府建立完善的公益补偿资金征收制度,与水路运输和森林旅游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从中征收一定份额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
3.2林地使用权流转交易成本较高,建立相关配套服务机构
目前,我国林地使用权流转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信息沟通渠道相对比较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交易信息系统。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林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让人们对林地产业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和了解,并且能够全面了解林地流转信息。同时,建立完善的林地和林木价值评估机构,从根本上降低林地使用权流转交易成本。比如,相关林业部门可以建立中介服务组织,为人们提供全面的林业流转信息,并对林地使用权流转中的组织协调和林地流转后的相关服务进行跟踪等。成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事务所,对林业资源进行相关评估,以提高交易的可靠性[4]。
3.3林地产品管制比较严,必须采取宽松政策
木材是森林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经营者需要申领采伐许可证,才能进行树木的采伐,计划采伐能够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但是,从林业经济层面进行分析,它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森林产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对相关政策进行改革,允许林地使用流转背景下的森林进行正常的市场交易,从根本上促进森林产业的快速发展。
4结语
森林资源流转是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森林资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重视集体林权改革,将新型林业经济发展理念应用于森林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勇.本溪县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经营措施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4(1)
2周华生.森林资源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6)
3吕杰,黄利.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宏观绩效评价[J].农业经济,2010(7)
篇7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年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他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需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目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年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目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目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他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目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他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三、需要落实的四项举措
(一)、完善和制定林业发展政策
1、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
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建议在比较成熟的公益林地块(如港东生态林、明珠湖及相关社会化造林等区域)进行试点,允许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其承包的公益林内进行生产经营,但经营者必须按规定支付土地流转费、无偿养护好林地。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林地四周农村闲置房屋,由企业与农户联手,采取松散型组织形式,开展“农家游”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可以让企业有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农村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和整治,国家又可以增加税收。
2、生产管理用房政策
由县相关部门在充分研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林业生产管理用房的地方规定。经营者在进行“休闲、旅游”等经营活动时,允许建造一定的管理用房(建议每100亩林地可以建造100-12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主要用于生产、生活需要,只限于在承包经营期内使用,没有产权。经营期一到,可以无条件拆除。
3、社会专业养护政策
以目前政府实施的公益林养护方式,每亩养护成本在700元左右,而实际养护成本在300元/亩左右。建议由政府制定政策,在沿海防护林区域进行试点,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养护公司进行养护。这样可大大降低养护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并为今后大面积的管护积累经验。
4、经济林扶持政策
除给予经济林建设补贴外,建议政府对有一定规模、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果林基地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渠道等,解决运输、排灌、作业等问题;二是加大果品深加工建设,建立果品加工厂,增加打蜡、选果、包装、冷库等设备的投入等,解决果品保鲜、加工问题,逐步走果品商品化道路;三是逐步建立和健全果品销售网络,切实解决农民销售难的问题。
(二)、解决和筹措林业资金
一是积极与市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我县林业建设所需的土地流转费、养护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减轻我县财政负担。二是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和利用民间资金投资林业建设。
(三)探索林下经济模式
目前林下经济主要围绕种养业开展。在种植业方面,由于林地2-3年后基本郁闭,对林下作物生长有影响。而在用药、施肥等方面,林业与其他作物也有冲突,作物的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在养殖业方面,由于受禽流感等影响,搞林地养殖风险较大,发展缓慢。因此林下经济发展的选择面较窄。目前可以在以下4方面进行尝试,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课题经费搞试验,通过试验解决技术问题后,逐步向面上推广。一是食用菌,主要是黑木耳和草菇;二是中药材,主要是杭白菊;三是蔬菜,主要是苜宿和中晚熟花菜;四是养殖业,主要是鹅。
篇8
关键词 退耕还林;效益分析;问题;对策;安徽泾县;榔桥镇
中图分类号 F32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27-01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所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状况变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确保退耕户“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笔者通过参与实施、跟踪调查,对皖南集体林区乡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了解和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发展对策。
1 基本情况
泾县榔桥镇是典型的皖南山区镇,位于县城东南部,205国道穿境而过,修建中的京福高铁纵贯全境,是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两山一湖”风景区中心点。全镇总面积331 km2,辖1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8万人。全镇有林面积2.1万hm2,森林覆盖率达62%,是泾县的主要木、竹产区之一。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2004年结束,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96个小班,面积为469.7 hm2,其中生态林438.3 hm2,经济林31.4 hm2,涉及到全镇12个村。
2 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对农民纯收入贡献明显。据监测,项目区人口每年人均获得退耕地纯收入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共计525元。退耕地营造竹林和意杨林已开始有一定的收入,营造的杉、松和枫香林木长势喜人,经济林也即将获利。榔桥镇实施退耕还林的小班基本为坡耕地、山坂田,没有占用基本农田,退耕后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大。
2.2 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进一步改善了榔桥镇的生态环境。榔桥镇实施退耕还林的小班基本为坡耕地、山坂田,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黄田“洋船屋”等旅游景点周边的坡耕地植被逐渐恢复,有效提升了该镇旅游资源质量。
2.3 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榔桥镇境内共有大小企业400家,退耕后,耕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又增加了退耕户家庭的收入,发展了当地工业经济。这些退耕户就近就业,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3 存在的问题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榔桥镇的造林步伐,扩大了林地面积,增加了林木蓄积,改善了林种结构,并对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3.1 农户管护意识淡薄
农民对林木的抚育管护仅满足检查验收的最低要求,即以苗木成活、拿到钱粮补助为目的,尤其是在护林防火方面,普遍没有制订和采取行之有效的管护措施。专项防火资金没有配备,靠一家一户的力量很难应对大面积森林火灾,每年都有因农民烧地坎、田埂等引发的山火烧毁苗木的案件。实施退耕还林的小班大部分在山边,受野猪影响较大。特别是竹类,母竹出笋后易受野猪破坏。
3.2 工程管理难度大
由于退耕地块非常分散,每年自查面广且量多,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还肩负政府其他工作,林业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特别是林业技术人员少,对工程的管理力不从心,工程管理难度大[2-3]。
3.3 补助政策资金不足,后续产业发展缓慢
现在的退耕地都已进入第2个钱粮补助期,补助资金只有原来的50%。目前,退耕还林成效与农户的预期差距较大,在未能找到新的有效收入渠道的情况下,可能对还没有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退耕地进行复耕或疏于管理。退耕补助资金是涉农资金,由财政所发放,不准克扣,对于这方面的资金,林业部门存在较大的管理难度。政府对后续产业开发的扶持力度不够,资金不足,产业开发技术薄弱等。
3.4 政策调整的影响
退耕还林实施前,山坂田都要交农业税,当时一些农户以极低的价格或代交农业税承包给大户经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田补贴的提高,这些农户不但没有享受到国家优惠的退耕还林政策,而且农田也变成了林地,也享受不了国家的农田补助。这样就引起了一些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4 发展对策
一是拨付专项防火资金,配备专门设备,以村为单位,组建半专业消防队。在春耕开始时加强对农户烧田埂的管理以及日常防火巡查工作。二是加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规模,增加技术含量。引进优良品种,大力防治病虫害,搞好乡、村2级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行合理的粮林间作,正确引导农户进行林下种草、林下种药、林下种菜和发展养殖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同时,政府应加大农村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1-2]。三是对大户承包山坂田实施退耕还林的,本着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督促大户给被承包农户不少于国家农田补贴标准的款项。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超前谋划。根据全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规划布局,结合地理位置、通讯、水源和交通等因素,筹建以竹笋、油茶等为主的新产品加工企业,抓好以枫香、意杨为原材料的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为后续产业的产品开发奠定基础。五是积极向上级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汇报,对野猪较多的地方,予以适量集中捕杀。六是集中招聘一批年纪轻、干劲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为林业全面发展增添力量[4]。
5 参考文献
[1] 莫显平,杨绍芝.荔波县退耕还林工程调研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61-263.
[2] 李春兰,谷建才,谭绪泉.退耕还林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以围场县和易县为例[J].林业经济,2009(10):47-49.
篇9
规范公益林管理
项目实施以来,桂东县成立了生态公益林领导小组,下设公益林管理办公室(林业分类经营办公室),设立了5 个生态公益林管护站,制定了《桂东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严格规范管理。全县建立了一支226人的护林队伍,包括乡级34 名、村级192 名护林员,经常开展法律法规、政策、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大大提升了管护水平。同时将责任落实到人。乡、村、组、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和管护合同,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由乡镇林业站定期检查考核监管员,监管员检查考核护林员。将管护范围落实到山头地块,设立专职的档案管理员,建立健全了生态公益林资料数据库、公益林管理台帐,区划鉴定书、管护合同等,完全按照档案管理的标准进行归档,为科学管理好公益林提供了依据。此外通过完善基础宣传设施,在公益林区主要交通路口设立宣传牌、公示栏,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张贴横幅标语和印发宣传资料等手段全方位宣传公益林的政策和管护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大家的生态意识。
按照《湖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桂东县制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实施细则》,确保公益林补助资金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具体来说,就是从一开始即将每户的公益林面积和补偿资金进行公示,使资金透明化,同时,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补偿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保证资金发放对象与林权所有者一致,杜绝挪用、截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现象的发生。
挖掘山地资源潜力
发展林下经济是公益林内实现经济产出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并积极争取了国家及省市主管部门的项目支持。县内涌现了一批发展林内养禽、林沿养牛羊、林下种药、林下育苗和林下种菌的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稳定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桂东县积极探索,将省林业厅提出的建设“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的要求与公益林建设相结合,积极争取森林抚育、造林补贴、珍贵树种培育、长防林工程及世行贷款等项目,采用政府免费供苗且另加抚育补助的形式,鼓励林农在公益林内采用乡土珍贵树种和楠竹实生苗进行补植,不断改善大多数公益林单一树种结构,提高其抵抗灾害风险的能力。
政府还因地制宜地引导公益林区内林农,依托公益林发展生态产业,解决民生问题,让林农清楚认识到公益林和其本人的生计之间相互依赖的内部关系,形成长效的管护公益林的自觉性,真正实现公益林建设与林农民生的和谐统一和良性发展。
发展林业特色经济
区划生态公益林后,林区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以木材收入为主导的经济来源就此中断,国家生态补偿相对微薄,林农生计受到严重影响。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及相关产业,保障民生,是促进公益林保护的必要举措。
花卉苗木是桂东县的主打产业。沤江镇大洞村几户农民大胆尝试绿化苗木种植尝到甜头后,引发了全县公益林区林农的积极性。由此,全县顺势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决定》,鼓励县内群众发展花卉苗木。至2013 年底,全县花卉苗木培育种植面积1060.53公顷,初具规模的种植户111 户,6.66 公顷以上种植规模的34 户,66.66公顷以上种植规模的3户,成立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80 多个,种植范围覆盖12个乡镇、139个村。全县已形成大洞村、平水村、水湾村等花卉苗木特色村12个,国道106沿线形成了“百里花卉苗木走廊”。圃地留床苗木数量6000 多万株,主要以桂花、红豆杉、红叶石楠、樟树、紫薇、木莲、竹柳等品种为主,其中红豆杉、桂花、红叶石楠、紫薇、玫瑰已形成地方拳头产品,轻基质容器苗木已成为特色产品。花卉苗木产品远销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等省市,桂东已经成为了湘南地区初具规模的花卉苗木基地,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篇10
一、农业工作亮点。
(一)设施农业有新突破。
2013年前,我区设施大棚仅有绿佳100亩、旧州罗冯肚100亩共200亩。2013年,我局争取市级配套资金,有效整合农村土地、劳动力和社会资金,全区新建蔬菜大棚535亩,累计达735亩,提高了我区种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我区2013年还新增喷滴灌设施6782亩,累计达22782多亩;新增农机具2769台,累计达15419台套;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6个,累计达53个;新建户用型沼气池150个,累计达7437个。
(二)品牌农业有新突破。
2013年前,我区品牌仍处在注册阶段,虽创注了品牌50多个,但在全省叫得响的品牌仅有4家,品牌所带来的效益还未显现。为了增强农民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益,2013年,我区积极帮助企业、农民培育品牌,并充分利用第三届荔枝文化节、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等平台,制做展板,印发宣传资料,展示特色农产品,重点推介了光明之路、云淮、昌农等11个品牌,提高了我区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畜禽产业有新突破。
2013年,我区成功引进伟德牧业有限公司在红旗镇仁让村建设20万只蛋鸡场和泓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建设30万只蛋鸡生物技术养殖示范基地,填补了我区没有蛋鸡养殖场的空白。此外,我区还积极引进广东“一号土猪”优良品种,建成最大的黑猪养殖基地,目前该基地存栏优良黑猪9800多头,保育猪30000多头,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养殖;大坡牧榕文昌鸡养殖小区实现年出栏100万只以上,成为我区最大的文昌鸡养殖基地。
(四)林下经济有新突破。
2013年,我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成绩显著,林下经济发展迅速,共种植砂姜、高良姜等南药近万亩,产量1.75万吨,产值近亿元;林下训养果子狸3000多只。此外,我区还提前完成“绿化宝岛”工程建设任务,共槙树造林7563亩,占总任务7335亩的103%,之后又新增造林3000亩,为完成省级任务做出了贡献。
(五)荔枝文化节有新突破。
以往荔枝文化节,只有荔枝大比拼活动和文艺表演。而今年第三届荔枝文化节,除了有荔枝大比拼活动和文艺表演外,增加了荔枝竞拍活动、宣传片、特色农产品展示、“科技兴农,商标富农”宣传咨询活动、参观游览休闲农业、“绿色崛起,阳光”农业产业项目招商推介会、“相约荔枝节”互动路演、“文化送戏到农家”琼剧演出、“九龙戏水,玩乐农家”自驾游启动仪式、“花果飘香,美丽”摄影采风活动、“科技下乡到农家”科普知识讲座等。在荔枝文化节上,还展示了我区的休闲农业、农业品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这次荔枝文化节,提高了的知名度,并促进了三门坡荔枝产业的发展。2013年,三门坡新增荔枝3000亩,使三门坡荔枝达到4万亩(包红明农场)。
(六)休闲农业有新突破。
2013年,我区休闲农业发展加快,建成了红旗泮边休闲农庄、荷塘印象、旧州堆插世外桃源等一批高品质休闲景点,提升了我区休闲农业的档次。据不全完统计,全区已建成休闲观光农业17家,总面积0.9万多亩,总投资0.27亿多元,年营业收入0.17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年,我区农业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新建的常年蔬菜基地由于选址不当,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缺乏政府政策监管,出现了部分大棚闲置现象,没有发挥“菜篮子”工程应有作用。二是由于没有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面对农药、种子、化肥、饲料、兽药等农资市场监管、农机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林业和渔业执法检查时,缺乏人员、经费、装备等,造成工作开展难度大,监管工作没有完全到位,处于难作为状态。三是专项资金使用缓慢,主要表现在市级资金已拨付到区一级,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许多专项资金呆滞,从而影响了许多项目进展缓慢。四是农业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如森林防火工作,全区有森林47多万亩,而全年防火经费才4万元,平均每亩经费不足0.1元。此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物检疫等工作中,全年的经费安排也是很少。五是农业补贴缺乏有效机制,如常年蔬菜生产、合作社扶持等方面,还未建立起长效的奖罚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创建现代农业示范点。
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而我区的农业仍处于传统生产方式,现代农业才刚刚起步。为了促进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能,2014年,我们将积极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创建现代农业示范点1-2个,带动我区现代农业发展。
(二)继续实施“商标富农”战略。
2014年,我们将继续实施“商标富农”战略,不但引导企业、农民创注品牌,还将帮助企业、农民培育品牌,打造品牌,真正发挥品牌效益,达到富农目的。2014年,力争培育2-3个在全省叫得响的农业品牌,1-2个在全国有知名度的农业品牌。
(三)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林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已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基本实现了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形势喜人。2014年,我们将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力争在三门坡、大坡、红旗等镇发展林下种植砂姜、高良姜等1.2万亩;在、红旗等镇发展林下训养果子狸5000只。此外,我们将引导农民发展养蜂业、种植花卉等。
- 上一篇:网络传播法律法规
- 下一篇: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