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31 17:5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化学实验 突发事故 安全知识教育
在做化学实验时,有时会发生火灾、中毒、烧伤、割伤等伤害事故。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加重伤害程度。在做实验时,务必要注意安全,要有强烈的安全保护意识和灵活正确处理事故的能力。所以,如何应对化学实验中的突发事故十分重要。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一、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1.正确识别化学物品的性质,不轻易使用水来灭火
水能克火,水在灭火中应用范围最广。因为水具有很大的冷却能力,它能使着火点的温度降低,破坏继续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水不是万能的,有的处理不当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害,因此应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物品的理化性质,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
如碱金属、氢化钾、氢化钠、电石和锌粉等,当遇水后即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可然性气体,同时释放大量的热,极易引起爆炸;汽油、乙醚、丙酮和苯等有机溶剂,这些物质比水轻,着火时若用水灭火,它们会漂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火灾现场存放有浓强酸时,水遇浓酸放出大量的热,使得酸液飞溅,有喷伤人的危险;大毒化学物品,禁止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锑粉、铍粉、金属铊等不得用水灭;高压电气装置火灾时,在没有良好的接地,或没有切断电源情况下,不能用水扑救,这是因为一般的水都具有导电性能,电流可通过水流造成人身触电事故;精密化学仪器设备,也不易用水扑救。
2.正确认识火源的性质,选用适当的灭火器
我国目前通常使用下列一些灭火器:
⑴泡沫灭火器。药液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铝和碳酸氢钠溶液,当两者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灭火器内形成巨大的压力,把机内的药剂连同水一起,化为泡沫喷射出去,既降低了温度,又隔绝了空气,以起到灭火的作用。
⑵二氧化碳灭火器。成分是液态二氧化碳,当其从灭火器中喷出时,由液态变为气态,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着火点温度,同时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以阻止氧气的进入。一般适用于电器设备、小范围油类及忌水化学物品的失火。
⑶干粉灭火器。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等盐类物质与适量的剂和防潮剂。主要用于扑灭油类、可燃性气体、电器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文件和遇水易烧物品的初起火灾。
⑷1211灭火器。目前用得较多的是液态氮气灭火器,它的灭火机理与二氧化碳灭火器类似,但它的效果更好,适用于灭火的范围更广,对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特别适用于扑灭油类、有机溶剂、高压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的失火。
二、化学伤害事故的安全教育
1.割伤急救
用消毒棉棍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小心取出伤口中的玻璃或固体物,然后将红药水涂在伤口的创面上。若伤口较脏可用3%双氧水擦洗或用碘酒同时使用。伤口消毒后再用消炎粉敷上,并加以包扎。若伤口比较严重,出血较多时,可在伤口上部扎上止血带,用消毒纱布盖住伤口,立即送医院治疗。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轻度的烫伤或烧伤,可用药棉棍浸90―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高锰酸钾溶液擦伤处至皮肤变为棕色,然后涂上獾油或烫伤药膏。
较严重的烫伤或烧伤,不要弄破水泡,以防感染。要用消毒纱布轻轻包扎伤处立即送医院治疗。
3.化学灼伤的急救
化学灼伤与一般的烧伤、烫伤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即使脱离了致伤源,但如果不立即把污染在人体上的腐蚀物除去,这些物质仍会继续腐蚀皮肤和组织,直至被消耗完为止。化学物质与组织接触时间越长、浓度越高、处理不当、清洗不彻底、烧伤也越严重。
一旦发生化学烧伤事故,都应于最短时间(最好不超过1―2分钟)进行冲洗。冲洗抢救如同救火,要争分夺秒。冲洗时必须立足于现场条件,不必强求用消毒液和药水,凉开水、自来水、甚至河水、井水都可应急。冲洗需要反复而彻底地进行,具体要点如下:
⑴发现化学烧伤后,要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鞋袜,随后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15―20分钟。
⑵干石灰或浓硫酸烧伤时,不得先用水冲洗。因它们遇水反而放出大量的热,会加重伤势。可先用干布(纱布或棉布)擦试干净后,再用清水冲洗。
⑶如完全可以确定是酸碱类化学烧伤,可慎用低浓度的弱酸、弱碱进行中和处理。酸性烧伤可用清水或2%的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溶液冲洗;碱性烧伤可用2%醋酸溶液或2%的硼酸溶液冲洗,冲洗后涂上油膏,并将伤口扎好。重者送医院诊治。
⑷溴灼烧,应立即用酒精洗涤,涂上甘油,用力按摩,将伤处包好。如眼睛受到溴蒸气刺激,暂时不能睁开时,可对着盛有氯仿或酒精的瓶内注视片刻。
⑸热沥青(柏油)烧伤时,千万不能用手去揭已沾在皮肤上的沥青,否则可加重创面皮肤的损伤,加重伤情。清除沾在皮肤上的沥青可用棉花或纱布,沾上二甲苯或氯仿(也可用豆油或菜油),轻轻擦试。擦干净后,再涂上一层抗生素药膏。
4.试剂溅入眼中,任何情况下都要先洗涤,急救后送医院治疗
⑴立即睁大眼睛,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边冲洗边转动眼球,但冲洗时水流不宜正对角膜方向。冲洗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5分钟。
⑵若是固体化学物质落入眼内,应及时取出,以免继续发生化学作用;若是碎玻璃,应先用镊子移去碎块,或在盆里用水洗,切勿用手揉动。
⑶若无冲洗设备或无他人协助冲洗时,可将头浸入脸盆或水桶中。努力睁大眼睛(或用手拉开眼皮)浸泡十几分钟,同样可达到冲洗的目的。注意,若双眼同时受伤,必须同冲洗,如先冲一只眼,再冲另一只眼,后冲洗的那只势必成为牺牲品。
总之,化学烧伤必须在现场急救和处理,切忌末经任何处理就送医院,以免耽误了最重要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张忠慧: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J],中华现代教育.2008.30.
2.徐伟强:化学实验与安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12.
篇2
长期以来,高校和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不高,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工作起步晚,基础较薄弱。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致使大学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知如何应对,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同程度的恐慌。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
1.缺乏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很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在准备社会实践内容、建设实践团队时往往疏忽了突发事件应急方案的制定。部分社会实践团队甚至直接将应对突发事件排除在实践内容之外。多数实践队员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征兆以及发展过程,缺乏敏锐的觉察意识,容易将突发事件按照常规事件进行处理。此外,大学生由于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不足,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持一定的侥幸心理。
2.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经历突发事件情况少、安全演练不系统,个别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容易出现紧张、慌乱的现象,进而影响对周围实时信息的处理。特别是当周围环境发生急剧恶劣变化时,难以适应和调节。多数实践团队中由于缺少专业心理教师,不能及时把握队员的心理状况。对实践团队而言,悲观情绪很容易在队员中传播和感染,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将极大程度影响实践队的凝聚力,对实践团队以后的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应对能力差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突发事件的应对知识,且危急时刻由于心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理性分析和决策能力,往往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突发事件,难以保证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实践团队决策人员缺乏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稳定队员情绪的能力有限,整个社会实践队可能会出现躁动不安的现象。且一般突发事件的都会有次发影响,如果对此准备和应对不足,也将发生严重的后果。
4.缺少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反馈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往往注重实践内容和实践成果,对于经历的突发事件及其整个处理过程缺少经验性的思考和总结,并且鲜于对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成果进行提炼。社会实践团队之间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交流较少,经历突发事件的团队不能及时根据自身感悟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其他实践团队。并且目前媒体、高校对经历突发事件的团队往往是进行事实报道,对团队处理机制关注度较少,缺乏必要的舆论引导。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对突发事件应做的准备
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理能够确保社会实践的安全顺利进行,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以及良好形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和不可预知性,但大学生仍可在实践进行之前根据自身情况和实践地等情况做一定准备。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准备,可降低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如计划在山区支教的大学生应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做一定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此外,参与实践的大学生应注重危机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概括起来,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做好以下几点准备。
1.做好心理准备。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在社会实践的任何一个阶段,这就要求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具有忧患意识,决不可有侥幸心理,时刻做好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实践团队可以组织队员开展学习,通过事前心理疏导、积极心理暗示等方法确保大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冷静沉着应对。高校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加强危机意识、心理素质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知能力,为解决突发事件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做好应对准备。实践团队出发前,应搜集各类突发事件的相关案例及其解决措施,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与讨论,进而形成突发事件处理的资料库,要求队员熟知其内容并实现团队间交流共享。此外,应根据社会实践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找出重点学习案例,依据“情景-应对”理论,根据突发事件发生情景提出相应预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模拟突发事件发生环境,根据预案进行正式演练,从而达到熟悉突发事件、有效应对、指导产生最优化预案的目的。
3.做好物资准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所需物资的配置与布局、配送与调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社会实践团队应该把事前物资准备当作一个重点。实践大学生应综合专业知识准备应对突发事件的通用物资和应急物资,结合当地和自身情况合理分析物资需求,积极构建和完善实践团队物资配送机制,以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物资能够及时供给,在最坏情况下能够确保队员所需,保证队员安全。
4.做好救援准备。实践队抵达实践地点后,应及时向学校团委汇报所处位置以及要进行活动详细安排,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登记注册,与之保持通讯的不间断联系,确保在突发事件中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帮助。确认医务室位置、医疗水平,队员需培养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准确掌握当地地理、交通条件,能在各类不可预知的突况下,按照最小损失的原则做出最优化方案保证队伍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的提出
突发事件具有紧迫性、破坏性等特点,要求社会实践团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策,找到合理有效方案并付诸实施。确定合适的应急处理流程,对于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指导大学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阶段性特点,结合自身参与社会实践团队的情况,提出社会实践应急处理流程如图所示。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实践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立即组建应急小组,确定决策层。实践队决策层是指实践团队中有一定威信度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完善知识和较丰富经验等品质的人群组成的集体,一般由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实践队队长组成。决策阶层除应具有正确的决策能力外,还应对实践队员的性格特点、能力潜质等都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应急等知识有良好的掌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在确保实践队员安全且情绪稳定的前提下,实践队决策层须冷静分析情况,根据突发事件情况确定应对方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十分复杂,但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信息采集处理阶段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会伴随各种相关信息的传播。实践队员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其次要对搜集到的信息理性分析,做第一步过滤处理,最大程度上确保客观、真实、有用的信息流入,为下一步决策阶层理性分析、合理决策奠定坚实基础。信息一旦处理不合理,不但会伴有不良信息流入到决策阶层,造成决策失误,还可能会影响队员情绪,使整个团队形成压抑、悲观气氛。
2.决策层讨论阶段信息采集阶段过滤处理后的信息流入到决策阶层,决策阶层将根据自身知识和丰富经验对信息做第二步过滤处理,筛选出最有价值的真实信息。决策层根据处理后的信息分析判断当前形势,有见解性地提出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等有效讨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综合当前形势制定出合理预案。此过程中,决策阶层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进行预案制定,切忌慌乱和过度争执。
3.最优方案分析阶段在数套预案中选择最终方案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面对紧迫、严重的突发事件,能否正确地选择和执行最优方案关乎到整个团队和每个队员的利益,最终方案选择不合理会致使整个团队在突发事件面前损失惨重,个人安全得不到保障,并且会使选择方案的集体或个人遭受着外界质疑和非议,背负着沉重的心灵包袱。最终方案选择,可整合多方意见进行最优化分析,但是在一些非常危机的情况下,需要采取非常规手段对最优方案做出选择。在方案选择的整个阶段,决策层要既能听取其他人意见,也要有果断决断的能力。
4.方案实施及反馈阶段
最终方案能否正确及时的实施直接关乎能否成功地应对突发事件。方案的实施过程需要整个实践团队团结一致,按既定的决策及时有效地付诸行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反馈能够及时帮助决策层了解事件进展情况并做出适当的调整。突发事件的发展一般难寻规律,能否有效控制事件发展,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显得极其重要。有些突发事件的连锁反应很多,形势极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未知变化,这就要求反馈信息要快速而准确,决策层也需要对突变的情况做出判断,及时实时制定应对方案。以上4个阶段环环相扣,在多数情况下能有效应对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对于一些异常紧急的突发事件,4个阶段可能会发生交叉或同时进行。实践队员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案例,对以上4个阶段的实施顺序做出适当调整。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决策层至关重要,务必做到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应对各种情况。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对突发事件后期处理措施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如何开展事后处理工作对降低突发事件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对多数突发事件发生时间段的特点,后期处理工作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此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控制实践队员本着先控制、后处置、人员安全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置、积极抢救,维护现场秩序,劝离无关人员,防止发生混乱局面,做好现场保护工作,排查所有发病或受伤人员,组织力量送往医疗机构。面对非自然灾害型突发事件,实践队员应尽早向知情者、见证人调查事件起因,及时掌握事件的第一手准确资料。
2.信息沟通与反馈突发事件发生后,实践队员应尽量保持通讯不中断,并立即向所在院校负责部门和当地团委机构反馈队员实时信息。需要救援的实践队伍,利用现有通讯手段将所在位置精确化,如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把伤员送到附近医院,确保伤员在第一时间内接受治疗。在安全的前提保证下,及时向外界报道队伍面临的突发事件以及带来的危害,正确引导舆论走向。面临自然灾害时,将受灾地区所处境况向外界,寻求及时救援。
3.调整实践队伍状态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对实践队员造成心理创伤。实践队负责人应对队员进行心理访谈,调节好队员的心理状态,并与其交流在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和补救措施。突发事件发生后,队员应参与针对突发事件调查处理,详细统计队伍人身安全、财产损失情况,并对危害程度进行精确评估,根据安全需要推迟或终止社会实践活动。
篇3
关键词: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概念;特征;构成要素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一般超出人们的预料,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剧烈的负面影响,可能成为激发社会矛盾、进而爆发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直接原因,其具有突发性,种类的多样性,处理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全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持久性、广泛性和连锁性等特点。
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概念及特征
(一)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概念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是集突发事件之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项工作的应对能力综合。
(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特征
1、整体性和系统性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治理和应对能力,它涵盖了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当中以及发生之后的各项能力,集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反应和恢复于一体,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2、公共资源参与度高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处理的复杂性、以及较大的破坏性等特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政府部门起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但是要妥善的处理突发事件带来的破坏和后续性影响,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社会组织和理性公众的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是实现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重要一环。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尤其是事中应急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相关法规、人员、资金、医疗、物资以及技术等的高度集中与配合。
3、社会关注度高
突发事件往往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些突发事件更是影响到国家形象和国家核心利益,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是检验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效率和为人民服务本领的磨刀石。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三、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事前监测预警能力
事前监测预警是指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后果做出预告与警告并制定相关预案以减少损失的行为。事前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有效的事前监测预警体系具有预见和警示、延缓及减缓、阻止与化解等多种功能。提高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能力,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是适应风险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事前监测预警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对突发事件的预、监测能力,对突发事件的预报能力,突发事件预警技术能力,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能力等。
1、对突发事件的预、监测能力
包括对已有及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的预、监测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有可靠而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为依托、以历史经验和现场调查为基础。通过运用信息系统(I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基础性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利用航天遥测、遥控、遥监技术和地面监测监控系统迅速、及时地实施严密监测,自动采集信息和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形成动态和静态系统相结合的、空间一体化的灵活性监测预警体系,在相关专业机构及人员的专业技术、历史经验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进行预测、监测。
2、对突发事件的预报能力
这种能力是指通过一定的预警信息平台或通过网站、广播、电视插播、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广告等具体方式,实现预警信息的统一收集、管理及,保证信息的通畅、及时、准确和有效。
3、突发事件预警技术能力
从突发事件信息的采集到预警信息的都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现代突发事件预警是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平台,采用传感器技术、智能化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力求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立体式、全方位和灵活性的动态监测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整理、风险评估、预测评价、预警对策的功能。预警技术设备的完备度,技术应用的纯熟度,监测体系的技术数字化、综合一体化和传递网络化水平决定了突发事件的预警技术能力。
4、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能力
突发事件的事前应对措施能力主要是指预案管理能力,它与突发事件的应对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良好的预案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具体性、实际操作性和兼容性强,预案的公众参与度较高。
(二)事中应急管理能力
事中应急管理能力是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部分。它对于阻止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的进一步扩大,挽救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和消除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及国家核心利益等方面意义重大。事中应急管理重点是指应急的响应及救援,主要包括险情的报送、预案的启动、资源的调配和实地的抢险救援。事中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要有有效的机制和应急保障。
事中应急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突发事件辨别能力、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居民突发事件行为反应能力等。
1、突发事件辨别能力
突发事件辨别能力是指相关机构和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根据系统技术、历史经验、现场调研等方法或渠道,对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方式、时空范围、危害程度、发展趋势进行分辨识别的能力。突发事件辨别能力是开展具体救援活动、启动应急预案的基础。
2、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
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一般是以政府为主导,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理性参与。政府部门的应急救援能力具体体现在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控制能力、救灾救援过程中的协调能力,救援装备配置的现代化水平、救援队伍组建能力和救援力量响应能力等方面。政府部门良好的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表现为恰当的启动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过程中能够有效决策、协调、指挥、控制,具备先进的救援设施及装备,注重救灾组织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的构建,并且能够有效而迅速的发动救援力量。
3、居民突发事件行为反应能力
居民突发事件行为反应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的强弱,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越强,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恐慌、骚乱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应急救援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反之,则会使应急救援的难度加大;二是居民理性救援的参与度,包括自发救援和响应政府号召参与救援。居民理性救援的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置。
(三)事后恢复重建能力
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重建意味着让突发事件发生地区的民众、基础设施和系统恢复到事件发生之前的状态或者相比较而言更好的状态,它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型,是社会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它涉及突发事件发生后受灾民众的安置、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生态环境的恢复、社会治安、社会动员、调查评估、重建监管等诸多方面。
事后恢复重建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社会保障系统支持能力、事后损失评估能力、事后恢复能力、事后重建能力等。
1、社会保障系统支持能力
社会保障系统支持能力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是突发事件灾后安置能力,受灾民众的过渡性临时安置与救助工作往往是突发事件事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按照比例配备学校、医院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对于特殊群体,如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可以采取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相结合的办法。
其次是心理干预能力。心理干预是指对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的群体或个体采取明确有效措施(心理介入、认知干预等),使之最终战胜心理危机和压力,重新生活。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网络的建立与完善,是社会保障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最后是社会治安能力。突发事件爆发后,由于事件的突然性与强打击性,往往会对人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冲击,使人丧失社会规范意识,滋生犯罪行为。相关公安部门要深入突发事件发生区,了解灾民情绪和掌握灾后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工作,尽量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2、事后损失评估能力
事后损失评估能力主要是指调查、统计、上报、核查实际发生的灾害损失,为灾民救济、保险理赔、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等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为评价决策成败及减灾效益提供依据。事后评估主要包括灾区总体受灾情况,如受灾人口、受灾区域、房屋倒塌间数,道路损毁情况等,还包括灾区群众的生活救助情况和应急救助需求情况,如粮食、饮用水、衣被、帐篷、煤电等的需求状况以及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需求情况等。
3、事后恢复能力
事后恢复能力主要是事后环境恢复能力,是对突发事件发生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行清理、整治,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按照污染产生的不同原因,可将环境恢复分为自然灾害类环境恢复和污染类环境恢复。自然灾害类环境恢复主要是对自然灾害侵袭所造成建筑物倒塌的残骸,以及洪水、泥石流、沙尘暴等所带来的沙石泥土的清理整治活动,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污染类环境恢复是对突发事件中受环境污染的地区进行污染治理,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
4、事后重建能力
事后重建能力包括重建资金筹措能力、重建监管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首先,灾后的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筹措能力是事后恢复重建的前提和保障。另外要确保救灾款物的正确合理使用,要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规定,对救灾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发放和使用做到手续完备、专账管理、账目清楚,保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最后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和民众理性参与到突发事件发生区的恢复和重建当中来。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眭源.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67-268
[2] 朱华桂,洪巍.论突发事件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8(9):75-80
[3] 贾敏.我国自然灾害灾前预警体系现状分析[J]品牌,2013(Z2):16-17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突发事件 处置
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20年左右的高速扩张式发展后,呈现出办学规模大,成员结构多元化、社会化程度提高等显性特点。高职院校与外界社会环境的联系多维度发展,这些联系与青年学生聚集、思想观念冲突明显相共振,极易引发突发事件。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发生的突发事件,佐证了此类事件的多发态势。本文拟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等特殊性,旨在探究此类院校中突发事件中的基本问题,思考防范和处置体系的建构,为此类院校理性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1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高职类院校作为一种高校类型,伴随各高校规模化发展进程,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普通高校相比较,高职类院校普遍存在着办学硬件条件的增长与办学规模增速不相适应;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观念、素质与办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追求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管理、教学、就业、后勤服务,学生、教师、校工、外来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更加复杂多样,在问题和矛盾的调处中,各种因素缠绕交织,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处理的预后难以预测,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不少突发事件,也继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时至今日,出了不少成果。但就其概念而言,却还没有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界定。这种状态制约了各高职院校对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建构。
在参考国内外诸多研究成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界定,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应当表述为:“突然发生的与本校密切相关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身、财产的较大损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如此表述,兼顾了突发事件的普遍性要点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避免了过宽与过窄的界定。界定过宽,会导致学校“多管闲事”,界定过窄,又会造成“该管不管”的失职。例如“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本校师生员工实施或以其为侵害对象的涉及破坏社会和校园秩序并造成人身财产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直至死亡,或是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以及学校名誉受到损害的事件。”从上述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其瑕疵所在。前者的“严重损害” “公共事件”的限定显然使之显得较为狭隘。 后者“师生员工”“公共财产”“学校名誉”排除了其他相关人员、师生员工的财产损害等问题,明显经不住推敲。但不管怎样表述,高职学院在思考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时,都应当把握以下基本特点:
1.突发性。突发性表明事件发生的突然,出乎意料。可以说,高职学院人多事杂,突发事件发生有其必然性和确定性,但关键是预防体系的严密化建立和有效运行。
2.损害性。我们之所以表述为“较大损害”而不强调“严重损害”,主要基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具有成员密集性特点而容易迅速在校内外扩散,具有很大的动态性、突变性,难以预知最后损害后果而考虑。同时,对损害判断的尺度稍放宽一些,也有利于重视与措施跟进。
3.涉事主体的广泛性。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涉事主体应当包括本校教职员工、学生、学校管辖范围内的非本校人员、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侵权行为所侵害的人等。这些人员所引发的或是与这些人员相关的事件都有可能诱发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继发性事件。所以,我们在研究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问题时,不应该只局限于本校的师生。随高校办学的多元化、开放化、社会化趋势,其他主体导致的突发事件必然增加。
4.事发地点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事发地点主要在学校管辖范围内,但不排除学校相关主体在校外发生的事故、侵权行为等,如在校外实习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学生在校外发生的事故、非法行为等。
2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
类型划分的现实意义在于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提升,所以,对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划分,必要且重要。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划分在学术界也没有共识性的界定,但考虑到类型划分对“应对处置”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影响,因此,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探索性划分。
1.以主体人数规模划分为群体性突发事件与个体性突发事件;
2.以主体是否涉及校外人员可以划分为单一性、混合性突发事件;
3.以事件主要地点可以划分成校内、校外突发事件;
4.以事件产生的动因划分自因性突发事件与管理性突发事件、不可抗力性事件、意外事故;
5.以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可以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类;
6.按照事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现物态化突发事件和网络媒体性突发事件;
7.按照事件性质可以分为犯罪事件、治安类突发事件、违规事件;
8.按照突发事件内容划分,可以分为政治类、公共卫生类、聚众滋事类、伤亡类、财产损失类突发事件。
2.2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应对意识不强
与本科高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较,由于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短,办学基础条件薄弱,机制体制制约等原因,高职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普遍存在危机防范意识不强,关注度不高的现象。教职员工更加乐于关心办学前景、招生与就业、教学与实习工作、学生常态管理、科研等工作,对突发事件问题松懈麻痹,不会居安思危。
2.2.2应急预案缺乏
各院校普遍没有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事前不重视,事发后相关的处置资源整合度不高,推诿扯皮,难协调。往往是按各自管辖范围谁管谁处理,凭老经验、老办法,处置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有时,甚至还因为处理的小失误使事件扩散化、扩大化,引发更加复杂的继发性事件。
2.2.3应急机制梗阻
客观讲,需要认真应对的突发事件一般不常发生,所以对其重视程度往往不够,普遍院校既没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也就谈不上建立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突机制。组织机构没有,配套制度缺乏,预防措施缺位,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的支撑。
3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的建构
高职院校正处于改革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高等教育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中,有学者比喻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只有不断夯实自身的安全体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才能聚精会神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建设。再紧再忙,都有必要建构集预防、控制、处置与善后为一体的突发事件管理体系。
3.1预防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体系中,预防是上策。有效预防的基本思路是:思想防线牢固、人防部署严密、物防设施完善、技防手段先进、协防协调统一。
3.1.1思想防线牢固
全院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意识,应当达成共识。要始终把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3.1.2人防部署严密
人防系统是关键,再好的想法、措施,都要靠人来实现。人防部署严密,单位上下一致,有人抓、有人管,全方位、全过程,不留死角。切实做到各岗位都有安全目标责任,人人都是一岗双责。同时,要有专门机构、人员督查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
此外,按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合理配置处突人员。
要把防范工作从被动预防转化为主动性预防。一方面,加强学生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有关安全、健康专题讲座,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另一方面,组织安全责任明显的部门教职工参加相关应急处置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处突能力。
人防部署中,要谨防一种倾向,认为安全工作可有可无,岗位清闲,人员配置老弱病残,或者配置一些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照顾性人员。
3.1.3物防设施完善
学校应当安排合理资金,配置、改善相关安全设施设备,保障各项工作安全运行。交通设施、校舍、水电、防火、食品、药品等符合相关安全规范。对相关设施设备要定期检查,毁损、失效的,要及时修复更换或升级换代。必要的应急处突设备也要适当配置。
3.1.4技防手段先进
校园安全稳定必须依赖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至少应当配置一定数量的监控装置。尤其是学生宿舍走廊、图书馆、门卫、办公楼等重点部位。监控装置的使用,能够有效弥补人防力量在时间、精力方面的不足,同时起到威慑作用,促进人们的自制性,并能够有效记录事件线索,固化证据,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灵敏度、准确度。
3.1.5协防协调统一
学校应当与周边社区、单位、公安等单位建立良好群防协作关系,加强联系,及时消除周边安全隐患。
3.2控制
控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延续、扩大、扩散而采取的措施。控制的关键目标是消除或遏制危险要素,应当说,有效的控制是整个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原则有:
3.2.1合法合理原则
控制措施要合法合理,这是前提,是“法治”精神的内在要求。要基于合法合理的目的采取合法合理的措施。诸多发生的突发事件不断恶性发展,大多是由于先期控制措施的不合法、不合理而诱发的,必须重视。
3.2.2及时原则
学校突发事件因人员的密集性而往往具有迅速扩散的特征,因此,一旦事发,应当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及时判断情况,及时组织控制力量(人、交通、通讯等),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3.2.3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讲求“火候”“分寸”,防止“过”和“不及”。在此,应当牢牢把握住:一是生命价值 > 健康价值 > 财产价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对伤情危重者立即打120组织救护 ;二是把握轻重缓急,把主要问题控制好,把主要当事人控制住并带离现场,疏散围观人员;三是坚持教育疏导,摆明事实,讲清道理。忌讳把话说满、把事做全,堵了自己的后路。
3.2.4动态原则
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逐步牵涉较多的人或事,如学生家长。所以,控制过程中,要根据事件发展的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
3.2.5多层次原则
对于性质特殊,较复杂、较严重的突发事件,应当考虑调配一些专门工作小组,如医疗救护组、家属工作组、联合调查组、法律规范组等,分头分层次展开相应的专项工作,以保障效率。
3.3处置与善后
处置与善后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对事件整体的定论和了断,它具有很强的“承前启后”性质,不可草率终结。处理得当,当事人及相关联的人无异议,避免再“死灰复燃”。旁观者受教育,校方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应急能力;既平息了事件,又消除了损害,还可以树立新形象,可谓一举多得。如若处理失误,则后患接踵而至,调处起来反而更被动、更复杂。
笔者以为,善后处置必须坚持以下基本要点:
3.3.1事实清、证据足、定性准
这是善后处置的重要前提。只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把握,处理才会有的放矢,也才能使处理结论具有难以撼动的说服力。
3.3.2教育从严、慎予法办
学校以“教育”为使命,而非以“惩治”为本职。因此,对一些人为的突发事件,善后处置当以此为旨。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然而,有些学校近年来似乎有些冷漠,动辄报案、开除了事。究其思想根源,无非是想“惩前毖后”、想“了却后患”而已。如此处置,绝非“善后”。当然,对于违法犯罪的当事人,学校也不应该姑息,无原则迁就。
3.3.3恢复重建、完善机制(秩序、形象、心理恢复)
恢复重建,完善机制是善后处置工作的归宿。高职院校在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消除后,应及时组织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一要组织有关人员彻查事故隐患,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突发事件死灰复燃,以及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二要及时组织影响性评估。评估工作要覆盖到突发事件所涉及的所有领域,既要包括物质层面,也要关注心理层面;既要考虑校内影响,也要关注社会影响;既要注意事态的继发性危害与影响;还要关心网路、媒体舆情控制。
一言以蔽之,善后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消除危害,最好能够将“危”化为形象重塑之“机”。
在事件处置终结后,还应当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弥补突发事件管理体制机制的漏洞,促进机制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面临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或因素,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发生是偶然的,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校必须正视安全危机的客观存在,并理性部署。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并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争取有效预防,处理得当,善后圆满,这才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本课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强,刘建平.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 黄克宇,兰茹,徐安娜.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5(2).
[4]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沈群群.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的分析[J].求实,2005(11):289.
[6]李佑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5.
[7]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39-342.
篇5
关键词:建筑行业;突发紧急事件;企业财务会计;影响分析;应对机制
一、建筑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要求建筑行业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建筑行业在应对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及突发事件应对水平上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仍然存在部分突发事件的出现会对中小建筑企业带来致命性的影响。如,A工程项目作为大型路桥建设项目,中期建设中由于外部泥石流的发生,导致该工程项目出现了长时间停工。长时间停工导致该项目被搁置,人员劳务费用、材料费用、设备消耗费用等也随之产生,对该企业成本管控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一问题指出在突发事件出现下,如果建筑行业未能从财务会计管理上有效应对,那么必将是致命性的因素。而突发事件的出现由于其潜在性、随时爆发性和不可逆转性,建筑行业在应对管理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为了有效提升会计管理水平,需要积极加强经验的借鉴预估分析,从建筑单位实际形成一定的应对措施。其次,建筑行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外部突发性事件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建筑行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其他行业甚至整个市场经济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在外部不利影响下,如果建筑行业未能从内部自身实现有效调整,那么相比其他行业发展来讲将可能错失发展良机,甚至导致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而对于企业发展来讲,资金的有效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建筑行业作为一项资金投入量大的工程项目,基于以上分析必须切实加强财务会计的应对,不断提升自身建设水平,有效应对外部风险。
二、突发事件分析
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内部突发事件。内部突发事件是建筑行业在运转过程中由于内部管理不合理,潜在不利影响因素未能有效控制到位从而导致的突发性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对于建筑企业来讲是及时的管控和内部调整未能到位造成的。第二,外部突发事件。如外部强降雨导致的洪涝灾害等突发性问题,建筑行业在应对中也会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如果未能及时响应,从行业自身经营特质出发,提出针对性措施,那么也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突发事件对建筑行业的损失和不利影响也是不可预估的,相比内部突发事件而言,外部事件给建筑行业带来的影响是较大的,这也就造成了建筑行业在财务危机应对中,应该从内外部分析完善应对机制。突发事件的特点:首先,随时性。突发事件由于不可预估性,其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时性,也就是没有在任何预估和防范的情况下便可出现。其次,危害较大性。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其危害是较大的。如果未能在短时间控制其将会产生不良的社会经济影响,且这种危害会随时扩大。第三,不可预估性。由于突发事件爆发的随时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未能准确预估的。虽然当前我国从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强了一定的预测分析,但对于其风险完全的遏制也是不可能的。第四,不可逆转性。突发事件一旦出现便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尤其是危害一旦产生是不能恢复。
三、建筑行业财务会计面对突发紧急事件的应对措施
首先,突发事件下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针对突发事件发生的特点和影响及时针对销售和采购的列表进行核算。如建筑项目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后,对于所采购的建筑工程材料能够及时修改,保证不会投入过多的资金,影响整个项目的资金流转。其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财务会计人员能够针对事件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对建筑工程项目有效运转中投入的直接成本费用和间接成本费用进行全面的核算。在核算分析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保证资金流转的合理性。再次,针对突发事件,能够结合特殊时期的人力、物力等方面实现资金的有效划拨。以此保证在特殊事件的应对时做到游刃有余,不会由于资金的短缺扩大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对工程单位产生致命性的损害。在预算整体编制基础上,能够生成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三方面综合分析存档,为以后的工作应对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最后,在特殊时期由于企业支出了部分的资金,这一时期企业整体的资金是较少的,为了避免资金短缺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应该节省支出,及时将资金收回保证资金流转的有效连接性。一方面,会计人员能够针对银行的财务报表及时核对流出、流入和支出。针对现金流的运转能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对于特殊时期某些重大项目需要资金支出的要严格审批,对于资金支出金额较大的要重点审批,多层审批到位保证资金运用在刀刃上,避免资金流转的浪费。整体而言,在突发事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中应该采取较为稳健的管理方式,保证企业资金流回转的合理性,及时掌握应用情况。
四、建筑行业财务管理应对突发事件应注重问题分析
突发事件对于建筑企业的影响是不可预估的,有时会带来致命性的影响,因此在一系列工作中应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组建专门性的财务应急管理小组。当前,在建筑行业发展中,如果突发事件的出现未能得到及时的控制,那么将会对建筑行业管理、技术、施工及其他人员的心理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人员如果未能有效应对,将会导致大量的人员离岗,那么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将是不可预估的。如在A工程项目出现外部突发事件之后,财务管理人员为了能够实现资金的有效流转便克扣两个月的人员劳务费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人员没有做出科学的应对错误的判断,导致大量的人员产生不满的情绪,工作积极性低下,对工程项目时现场实现有序的推进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一事例启示财务管理人员在突发事件下需要成立财务管理应对中心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沟通和协商,制定科学和谐的合理的建议。财务中心小组的目标不单要保证人员能够继续参与到工作中,提升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将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其次,建立专门的应急储备金。突发事件对建筑行业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但也有前车之鉴。因此建筑行业需要建立专门的应急储备金,专门的应急储备金建设是为了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建筑行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下能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支持作用。对于建筑行业来讲,突发事件可能会导致材料供应不足的现象。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有效推进,可以将部分的储备资金拿出来购买材料,为工程项目持续推进提供一定的支持。具体落实中,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针对企业的运行现状和资金投入状况建立相应的资金模型,在模型分析基础上提出一定的应对措施。专门的应急储备金是当前建筑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应对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是切实需要高效推进的。最后,完善应收账款制度。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突发事件下积极完善应收账款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建筑行业管理中存在部分应收账款管理不当等问题,会导致坏账、赖账等现象,对企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完善应收账款制度,应该从加强分析预测及综合调查等方面落实。企业的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协调认识当前资金投入和项目资金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同时,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应收负责管理部门,这一部门主要针对资金的应收进行专门性的管理,专门管理有利于提升管理的效率。此外,企业应该针对客户的信誉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析制度,针对存在客户失信的问题,制定销售人员应该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在这种制度限制和激励下,能从内部有效提升应对水平,降低突发事件对建筑行业产生不良影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突发紧急事件的出现对财务会计管理产生的影响是较大的。在实际管理中,由于突发紧急事件的特殊性,应加强分析,从加强现金流、划拨专门的应急储备资金、完善应收账款制度、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等方面落实,提升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提升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能力,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提升建筑行业发展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鹏.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民商,2019,000(012):99,112.
[2]周红燕.浅析如何有效加强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J].新商务周刊,2020,000(002):104-105.
[3]邓景扬.探讨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J].大观周刊,2012(32):44-44.
[4]梁淑君.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1,000(008):48-48.
[5]江兵.金融危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09,000(014):38-40.
[6]梁淑君.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8(8):48-48.
篇6
1.1编制目的
为迅速有效处置金融机构突发事件,预防和减少金融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维护全县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保证全县经济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金融机构突发事件是指金融媒介(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和市场基础设施(如支付体系等)突然发生的、无法预期或难于预期的、严重影响或可能严重影响本行政区域金融稳定、需要立即处置的金融事件。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河北省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3适用范围
(1)国内或省、市内发生重大事件引发的危及本县行政区域内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2)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危及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3)因本县行政区域内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大规模挤提、挤兑或退保,而引发该金融机构所属系统或全县金融系统挤提、挤兑情况的金融突发事件。
(4)因大规模非法集资、非法设立金融机构、非法开办金融业务以及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和犯罪等引起的其他严重危害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1.4工作原则
1.4.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县人民政府和县有关部门按照市政府和本预案的要求,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及本系统突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工作。
1.4.2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县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筹划落实各项防范化解风险的措施,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1.4.3区别对待,分类处置。对各类金融机构的预期风险和总体风险进行具体分析与判断,针对不同成因、不同风险程度,研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1.4.4及早预警,及时处置。对金融突发风险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和化解,防止风险扩散和蔓延,尽可能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4.5依法处置,稳妥缜密。要把一切金融风险处置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坚持依法有序处置、积极稳妥缜密的原则,力争避免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2.1应急组织体系
成立*县金融稳定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的组织、协调和领导。
组长:县政府主管领导。
副组长:对口分管金融工作的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银监办事处主任、县人行行长。
成员单位:县银监办事处、县人行、县委宣传部、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县农发行、县各国有商业银行、县农村信用联社。
各成员单位应指定联络员负责有关联络事宜。成员单位组成可根据事件情况做适当调整。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银监办。
2.2相关部门职责
2.2.1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决定启动、终止本预案;
(2)统一领导、指挥全县重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分析、研究全县金融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制订应急措施;
(4)确定全县有关部门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分工,并协调实施应急措施;
(5)针对被关闭金融机构的个人债权,根据有关规定制订具体的兑付和补偿措施;
(6)根据需要协调、指导有关金融机构的重组、关闭和破产事宜;
(7)及时向市政府报告事件动态及处置情况。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根据领导小组的决定组织召集相关会议;
(2)接收、整理、上报有关金融突发事件的信息资料,并向有关部门通报;
(3)督促、检查、指导全县有关部门落实应急措施情况;
(4)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和事后移交工作;
(5)提出修改预案的建议;
(6)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
(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2.2.3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1)县银监办事处对各金融机构通报的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程度做出评估,及时启动本部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处理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向县政府报告有关信息,提出是否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2)县人行及时启动《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处理人民银行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按照上级行授权,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满足风险处置工作的需要;向县政府报告有关信息,提出是否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3)县委宣传部协调有关部门制订有关新闻工作预案,协助有关监管部门制定宣传口径,组织全县媒体播发相关新闻;根据金融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或其他需要组织新闻会;及时搜集县内外舆论情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做好辟谣工作;加强全县媒体和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防止有害信息传播。
(4)县公安局制订相关的工作预案,依法参与或指导、协调各派出机构参与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对有关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取证,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查处犯罪行为;协助县政府和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单位维护运行秩序,防止风险扩散和出现,保证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5)其他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应急处置工作中的联动作用,履行各自的各种职责,配合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3预防预警
3.1预防预警机制
3.1.1县银监办事处、县人行要建立本系统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的定性、定量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加强跟踪、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金融风险提示信息。
3.1.2县人行要加强对监管部门通报的有关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注重对影响金融稳定的省内外、市内外、县内外金融突发事件的跟踪研究。重大事件要及时上报县政府和上级行。
3.1.3各金融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沟通。县银监办事处每季度向县政府通报本系统的金融风险状况,对全县金融体系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3.2预防预警行动
3.2.1县银监办事处应将其监管职责范围内发生的重大金融突发事件及时(最迟不超过2小时)向县政府、本系统上级机关提出预警报告。
3.2.2各部门应对本部门的预警支持系统进行定期的演练和维护,定期对本部门的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4金融突发事件的分级
当金融突发事件等级指标有交叉,难以判定级别时,按较高一级突发事件处理,防止风险的扩散;当金融突发事件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上升时,应按升级后的级别程序处理。
4.1特别重大金融突发事件(Ⅰ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1)国内、省内出现的,已经影响或极有可能影响邯郸市行政区域内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2)金融各行业已出现或将要出现连锁反应,需要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处置的金融突发事件;
(3)具有全市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4)其他需要按Ⅰ级事件对待的金融突发事件。
4.2重大金融突发事件(Ⅱ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1)对多个金融行业或多个县(市)区产生影响,但未造成全市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所涉及金融监管部门或县人民政府不能单独应对,需跨部门或跨县(市)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其他需要按Ⅱ级事件对待的金融突发事件。
4.3较大金融突发事件(Ⅲ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Ⅲ级事件:
(1)所涉及金融监管部门能够单独应对,不需要跨部门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2)所涉及县人民政府能够单独应对,不需要跨县(市)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其他需要按Ⅲ级事件对待的金融突发事件。
5应急响应
5.1Ⅰ级响应
由邯郸市金融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预案开展处置工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5.2Ⅱ级响应
5.2.1由事件所涉及的部门和县人民政府共同协商制订处置方案。县人民政府负责县内的社会稳定工作。
5.2.2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各相关部门报请市政府,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协调。
5.3Ⅲ级响应
5.3.1响应程序
(1)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县有关部门要迅速核实情况,立即启动本部门的应急预案,开展本系统内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报告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本系统上级部门。
(2)领导小组办公室报请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开展处置工作。
5.3.2决策及紧急措施
(1)各部门立即按照本部门应急预案要求,指导本部门处置工作,及时切断风险源,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
(2)领导小组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分析研究金融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性质、成因,提出处置方案,报县政府和本系统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影响范围、成员单位会议的讨论意见以及协调处置方式、方法和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等。
(3)领导小组视情况设立专家咨询组、信息组、治安维护组、风险处置组、法律咨询组,分别负责各个专业范围内的工作事宜。
(4)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有关政府部门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加强舆论引导。
(5)县银监办事处、县人行以及风险涉及部门应根据上级部门的授权和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维护金融秩序。
5.3.3落实措施
(1)正式处置方案经县政府和本系统上级机关批准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
(2)对经批准给予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收购个人债权和弥补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缺口使用再贷款操作程序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紧急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地方政府向中央专项借款管理规定》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由人民银行负责办理发放再贷款的有关手续、监督再贷款的使用和收回。
(3)对需要采取撤销(关闭)形式退出金融市场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的有关规定,由金融监管部门依据其监管职责和权限对外撤销(关闭)公告,并由有关部门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4)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对发现涉嫌犯罪的事实,公安机关应依法立案侦查,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严防犯罪嫌疑人潜逃,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对债权人、被保险人等的宣传、解释、说服工作,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实施。
5.4信息报送
5.4.1金融突发事件发生时,发生事件的单位应立即(最迟不超过2小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相应的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同时通报县人民政府。
5.4.2特别重大(Ⅰ级)和重大(Ⅱ级)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县银监办事处和县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最迟不超过2小时上报市政府和本系统上级机关,并在保密的原则下,根据情况需要与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5.4.3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发生金融突发事件的机构名称、地点、时间;事件的原因、性质、等级、可能涉及的金额及人数、影响范围以及社会稳定情况;事态的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已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拟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其他与本事件有关的内容。
6后期处置
6.1善后工作
按照分级响应程序的职责分工,分别由有关部门负责落实。具体包括:
6.1.1对被关闭的金融机构的印章、业务档案妥善保管并进行清理,对被关闭的金融机构的个人债权进行核实,落实兑付和补偿措施。
6.1.2对金融突发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彻底调查,查清事件的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6.1.3对因金融突发事件而发生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评估。
6.2评估与总结
6.2.1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参与处置的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处置工作进行总结,报县人民政府,同时抄送县人行。
6.2.2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事件的发生、应急处置、处置结果及损失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将总结报告上报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机关。
6.2.3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处置工作进行总结,针对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变化,进一步完善有关监管措施、风险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风险提示和防范手段及应急预案,提出修订地方相关法规的意见和建议。
6.2.4参与处置的有关部门应针对协同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暴露出的有关问题,提出修订本预案的意见和建议。
6.3奖励与处罚
6.3.1对参与处置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有关单位可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6.3.2对参与工作不负责任、办事不力、扯皮推诿,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有关单位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6.4检查与审计
6.4.1审计部门依法对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所动用的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6.4.2县人行根据有关规定对再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7应急保障
7.1通信保障
7.1.1各成员单位之间应确保至少一种通信方式的稳定畅通。
7.1.2各成员单位与县人民政府要保持必要的联系。
7.1.3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互通信息。
7.1.4所有通信及信息共享应符合有关保密规定。
7.2文电运转保障
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规定,确保文电运转的高效、迅速、准确,不得延误。
7.3技术保障
7.3.1各有关部门应确保本系统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系统有足够的软硬件技术支持保证,有关信息有计算机备份。
7.3.2核心账务数据应实现异地备份,建立数据备份中心。
7.3.3要害岗位,至少有两名人员备用、替换,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不因人员缺岗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7.3.4加强事故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与完善,做好事故灾难备份中心的维护和管理。
7.4安全保障
各有关部门应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确保有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7.5人力资源保障
7.5.1县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应急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补充人员。
篇7
(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各类突发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扰乱学生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同时,也损害了学校的良好形象,更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学生的身心更好发展,我们需要正确地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以此确保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然发生”。因此,人们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种非常规的应急处置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或高校自身等因素影响,涉及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各种突如其来、意外发生、紧急,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行为事件,如学生食物中毒、自杀、离校出走等事件,由潜在安全隐患造成的学生伤亡、火灾、爆炸事件,学生发生交通意外及其他恶性重大事件等。高校突发事件与一般公共突发事件相比,不仅具有公共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有害性,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迅速蔓延性、敏感突发性、影响深远性等。
2 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
大学生突发事件频发,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社会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它发生的诱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在新的环境下多种因素容易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进而危及学校。要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首先清楚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总的来看,其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指学校在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是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我国高校长期实行计划体制的办学模式,担负的社会责任单一,面对的公众也非常有限,面对急剧增长的学生人数和学生需求,学校的配套设施跟不上,落后的管理方式所暴露的问题日趋明显,尤其是涉及广大学生利益的问题,没有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从而导致高校管理类事件频发。
2.2 国际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蔓延到学校,引发更大的危机。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还利用招工等形式,诱骗学生进行传销等活动,导致学生出走、失踪,被人控制利用。另外,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国际大环境中,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政治危机以及敌对分子的煽动破坏等也会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旦学校导向失误,处置不当,学生法制观念薄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政治性突发事件。
2.3 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
如果高校所处地域发生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是引起此类突发性事件的直接原因,面对自然灾害还缺乏正确认识和应对管理措施,导致该类事件危害进一步扩大。
2.4 大学生自身问题严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利益格局也会发生深刻变化,表现在思想方面就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也都发生着转变。当前的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诸如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等,当他们发现自己努力地和得到的不成正比时,容易形成心理疾患,而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他人或自己身体的伤害,以至对生命的放弃。这就使得学生容易由于个人偶然因素而引发高校突发事件。
3 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高校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有着特殊的优势和特定的功能。
3.1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警、防范功能
虽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和偶然性。但是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潜在的矛盾由量变引起的质变。所以高校突发事件要依靠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预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前计划,提前预防,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进行有效预测。另外,虽然很多自然灾害是无法预测的,但是在学生遭遇自然灾害的情绪和心理是可以预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学生在遭遇灾害时的思想变化制定相应的预防政策和预案,掌握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灾害带来的身心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因此,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该及时把握学校出现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对事态的发展和学生思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前瞻性预测,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当中,为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科学决策和协调运作提供依据和保障。
3.2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协调、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在于学生的沟通了解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消除突发事件留下的心理创伤,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正常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在导向功能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突发事件的本质,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恐慌,另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发、引导和组织,使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程度和能力,能够正确的看待高校突发事件,防止出现不理智的行为。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突发事件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在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生命线”的作用,也是这时非常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维护稳定功能贯穿始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进行学生的思想动态预测,在事件发生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化解各种矛盾,在事件发生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阴影,时刻维护着学校的安定和和谐。
4 加强高校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而思想政治教育为有效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在科学有效的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方面,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外,还应该采用以下方法:
4.1 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教育指导
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因此,要继续深入贯彻中央的文件精神,有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切实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使每个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奋斗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4.2 注重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引导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能力,更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队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西方敌对分子的分化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由于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也更加激化,由斯诺登提供的情报显示:美国的情报组织以渗透到世界各地。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贫富差距也日益扩大。所有这些问题只要有一方面处理不好,都随时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当今的国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另外,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让他们自觉懂法、守法。要让学生通过正当的渠道表达意愿,运用法律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切不可触犯法律。
4.3 建立高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建立应急预案的目的是预防校园内及校园外的突发事件而建立的应急处置方案,将被动变为主动应对,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可以按照相关应急预案迅速有序的做好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案,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预案的管理,对预防高校突发事件,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意义重大。
4.4 建立突发事件事后信息反馈及事后跟踪的系统
信息反馈和事后的及时跟踪对于应对突发事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对突发事件进行事后信息反馈的收集以及跟踪,将无法迅速、正确的预测和把握学生再次遇到相似突发事件的思想动态。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突发事件后的信息收集和跟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思想,进而确保学校的安全和稳定,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董立丽.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赵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2006.
[3]王蕾.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4]张博萍.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
[5]彭世良.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6]王海芝.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掌控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7]郝晓丽.基于高校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应急工作
油气企业工作区域分布点多、面广、线长,呈现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等特性,具有较高风险,这对信息报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利于企业掌握突发事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调集应急资源,果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保护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
一、新时期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是油气企业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突发事件报告工作与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善后恢复等工作密切相关,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渠道畅通与否和信息传递效率、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上级部门对突发事件动态和发展趋势的掌握,影响领导决策和应急处置工作开展。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第一要素,突发事件信息不仅领导重视、应急需要,而且员工关心、社会关注。
(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是油气企业保障员工和企业利益的需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报告,有利于企业掌握突发事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应急资源,迅速组织应急抢险,抑制事态发展,避免事件造成重大影响和产生严重后果,保护员工生命,减少企业财产损失。
(三)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形象的需要。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报告机制,对澄清事实、引导舆论、维护企业形象起着积极作用,有利于各项应急响应决策措施的有序实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对处置,避免社会恐慌,将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维护企业形象。
二、油气企业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存在问题
(一)突发事件报告范围不清楚。个别属地管理单位对突发事件范围不清楚,习惯性地认为只有发生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井喷事故、油气泄漏、环境污染等才能算是应急事件,才需要报告信息,对生产影响不大的事故,就不报告。
(二)信息报告主动性不强。发生突发事件后,部分属地应急管理单位急于处理事件,主观上对信息报告认识不够,意识不强,不积极主动地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相关情况。
(三)信息报告时效性较差。发生突发事件后,个别属地单位没有意识到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报告,导致上级领导不能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件情况,延迟了整体资源调控处置时间,有可能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的影响。
(四)信息报告不够准确。个别属地管理单位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相关要素信息报告得不完整,对事件现场情况详述表达不清楚,对可能存在的社会敏感因素研判不够准确。
(五)存在瞒报现象。个别单位发生突发事件后,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担心事件被上级部门知道会给单位带来不良影响,于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进行自行处理,瞒报事件。
三、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思考与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油气行业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青岛市“11・22”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等等,其事故发生后信息报告是否及时、准确、有效,已成为业内公认的、足以影响应急处置全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油气企业各部门应高度重视,通过畅通和拓宽信息报送渠道,更加及时、更加准确、更加有效地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为企业把握全局、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做好突发事件早期预警和科学应对提供可靠保障。
(一)解决报告范围不清的问题。企业应急管理单位要改变以往突发事件报告范围错误认识,放宽思路,提高重视度,转变思想观念,凡对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事件,无论影响大小,均应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
(二)解决主动性不强的问题。获知突发事件线索后,要及时主动调查核实,主动进行报告。处置过程中,要密切跟踪事态进展,全面掌握相关情况,加大续报工作力度;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终报,实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闭环管理,确保信息报告的完整性。对于敏感信息、预警预测信息、可能引发重大以上突发事件的信息,以及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事件,要加强分析研判,并及时报告。
(三)解决时效性较差的问题。时效,可谓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生命。按照“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油气企业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首报意识,及时快速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力争30分钟内向上级办公室值班室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如事发单位因现场情况不明、条件不具备等来不及书面报送的,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初报信息,随后通过“传真+邮件”同步的方式上报信息报告,争取第一时间处置事件的资源,及时高效地处置事件。同时,要充分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线索和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苗头性、趋势性、敏感性信息,提前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四)解决准确性不强的问题。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信息报告中的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数字,一旦出现差错,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上一级应急领导小组的正确决策,为应急处置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组织报送各类突发事件信息时,所属各单位信息报告内容必须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伤亡和损失、危害情况、事发点周边居民分布、(下转第109页)(上接第94页)原因初步分析、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进展情况以及事件发展预测,明确标注信息编号、签发人、联系人、联系电话等要素。在信息采写中必须对人、事、物进行准确描述,不能以点代面或避重就轻,更不能有半点虚假或夸张,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地收集、整理信息,不道听途说、不捕风捉影。
(五)解决漏报、瞒报的问题。加大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和责任追究力度,定期对单位、部门突发信息报告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能及时准确报告的突发事件信息提出表扬,对于迟报、漏报、瞒报以及报告质量差的进行通报批评。尤其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单位瞒报、漏报信息的,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四、结语
新时期网络条件下,油气企业要针对信息传递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报告体系,进一步简化信息报告程序,理顺中间环节,确保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应急处置主动、有序、有效,维护企业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俱孟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的着力点[J].中国记者,2006(9).
篇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第三条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构,以及具有或受委托行使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的组织,公立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中心)等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市管领导干部(下称负责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造成突发事件或处置突发事件不力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四条问责的原则:遵循权责统一、分级负责、依法规范、改进工作与追究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问责方式。
(一)诫勉谈话;
(二)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通报批评;
(六)调整工作岗位;
(七)停职检查;
(八)劝其引咎辞职;
(九)责令辞职;
(十)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合并使用。
采用本条第(六)项至第(十)项问责方式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纪、政纪应追究纪律责任的,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监察局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对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实行行政问责。
(一)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
(二)未执行有关规定或执行不力,做出错误决策,侵害群众利益,引发社会安全事件或致使事件升级的;
(三)因,强令、授意施行违法行政行为,或因不作为导致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
(四)对本辖区、本部门、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矛盾纠纷不认真解决,失职、渎职,甚至怂恿群众到上级机关非法集体上访,致使发生突发事件的;
(五)因工作失职或监管不力导致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或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突发事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六)因泄露国家秘密或违反工作纪律等行为,导致群众非法集体上访或引发突发事件的;
(七)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
(八)未按规定及时突发事件警报、采取预警措施,导致损害发生的;
(九)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的;
(十)不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的;
(十一)违反规定指令公安机关参与非警务活动或违规派出警力处置突发事件,滥用强制措施、警械(包括携带、使用武器),造成矛盾升级、事态扩大的;
(十二)其他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等失职行为的。
第七条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轻重、损害和影响的大小决定问责方式。
(一)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对负责人采用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对负责人采用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特别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对负责人采用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方式问责。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一年内被两次(含两次)以上问责的;
(二)在被问责过程中,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威胁、陷害办案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
(四)拉拢、收买问责调查人员,采取不正当行为干预调查,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
第九条发现并及时主动纠正错误且未造成重大损害和影响的,可从轻、减轻问责。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问责。
(一)因下级机关(单位、部门)以及有关人员弄虚作假,致使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造成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
(二)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或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三)已经引咎辞职的;
篇10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自杀等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数量持续上升,己成当前严重影响高校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十五年来我国各类高校典型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类型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各类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环境。
关键词: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规律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不断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各种矛盾也纷纷进入校园,高校学生由于自身因素,或学校管理因素,或因特殊的自然因素,或因高校外界各种因素的介入,校园安全问题受到严峻挑战。各种类型的学生突发事件屡屡出现,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针对潜在的危险信号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是指人类社会不能预料或难以预料而突然发生的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目前,我国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相关表述尚未形成统一意识,主要有高校突发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等若干种表述。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中涉及的主体包括教职工、学生或其他与学校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可能是事件的组织参与者,也可能是事件受害者),发生在学校内外,由于人为因素、政治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或其他因素引发的,在事先不能预料或难以预料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对学生的人身精神造成伤害的、对学生的财产造成损失的、对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造成损害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公共突发事件的一种,因此,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公共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扩散性等特点,此外由于高校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有知识、有理想,但由于他们思想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不够全面,容易冲动,遇事不能理性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压力较弱,缺乏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升级和质变。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群体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一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生都在万人以上,学生住宿相对集中,情绪、行为容易互相影响。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影响,有些地区还把众多大学校园建设在同一地区,形成“大学城”,这又使得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爆发的概率升高。一旦某个高校学生发生突发事件,不但会影响本校学生的参与,还可能引发其他校园学生的参与,往往会引发一些在独立情况下不会发生的行为。这些容易导致从众群体行为的发生,继而发生大规模的。
(3)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形成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较弱,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较差,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嗅觉性,在思想行为上也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漩涡。
(4)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首先是诱发事件原因的复杂性。既有学生自身个性心理因素引发的自杀事件,又有家庭成长环境、社会不良环境引发的刑事犯罪;既有暴雨、台风等引发的自然灾害,也有高校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安全事故。其次是事件应对中的复杂性。在一些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学生家长大闹学校,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引发他人围观聚集、社会媒体关注,这都给学生事件妥善处理带来了不小的复杂性。如果事件处理不及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事件更为复杂。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
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收集了1999~2015年间全国20个省113个典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1)政治稳定事件,含各种原因导致的。
(2)大学生自杀事件,学生采取跳楼、上吊等结束自己生命的形式。
(3)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学生参与或受害的抢劫、、盗窃、斗殴等事件。
(4)意外事故事件,包括火灾、意外受伤,交通事故、溺水等事件。
(5)猝死事件,因身体原因导致的学生突然死亡事件。
(6)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学校里爆发的传染病、食品中毒等事件。
(7)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指暴雨、地震、台风等引发的导致学生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事件。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大学生自杀事件、意外事故事件、社会治安事件这三类所占事件总数的比例较高,三者合计达到了75.22%,而大学生自杀事件则超过了30%,排在各类学生突发事件的第一位。可见大学生自杀事件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的最易发、多发事件。此外,意外事故事件占26.55%,社会治安事件占18.58%,这两类也都超过了案例总数的10%。
2.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发生时间上,5月、6月、7月、11月、12月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高发月份,发生比例均超过了10%。5月份是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占34起自杀事件总数的20.59%。
(2)自杀形式分析。自杀形式上,跳楼是我国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形式,达到了70.59%。其次为服毒、跳湖(海)。跳楼之所以成为大学生自杀的首选方式,是因为简便易行,死亡迅速,痛苦相对其他形式较少。
(3)性别分析。34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女生人数略高于男生。女生18人,占比为52.94%,男生16人,占比47.06%。
3.意外事故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在全部案例中,因发生火灾、交通意外等事故的案例有30起,发生数量位居第二位。
(1)发生时间分析。10月是意外事故发生最多的月份,达到了23.33%。其次是4月份、5月份。2月份、7月份、8月份为寒暑假期,意外事故发生数量相对较少。
(2)发生类型分析。在意外事故的类型中,火灾发生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6.67%。其次为交通事故和高空(楼)跌落,分别为16.67%。设施缺失损坏为10.00%,排在第三位。
4.社会治安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大学生是事件的实施者或是受害者的抢劫、、盗窃、斗殴等事件。
(1)发生时间分析。经过统计,5月份发生的治安类事件最多,达到了23.81%,其次为4月份,达到了14.29%。2月、3月、7月、12月份也是高发月份,发生比例均在9%以上。
(2)类型分析。在掌握的资料中,学生为实施者对其他学生进行人身伤害的案件共有14起,达到了66.67%,而社会人员为实施者的人身伤害事件只有5起,只占总数的23.81%。这说明我国高校总体上是安全的,社会闲杂人等很少进入学校实施人身伤害等犯罪活动。
5.政治稳定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对10起政治稳定事件的发生时间进行总结后发现,4月、5月、6月、7月、10月均有此类事件发生,其中4月份发生3起,5月、6月、7月各发生2起。
(2)类型分析。在10起政治稳定事件中,因对外国不满爆发的反日等游行示威事件有6起,因对学校管理存在不满导致的有3起,还有因与城管发生矛盾导致的1起。因此,高校应教育引导学生理国,教育学生不组织、参与非法集合示威等活动。
6.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9起公共卫生事件中,3月份、4月份、7月份各有1起发生,9月份、11月份各有三起发生。由此可见,9月、11月容易多发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2)类型分析。在这些公共卫生事件当中,8起因食物中毒引发,1起因甲型H1N1流感病例引发。因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机制,所以,传染病在高校大规模爆发概率较低。但学校应加强食堂卫生监管及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加强对食物中毒事件的防范,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7.身体原因猝死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6起学生猝死事件中,5月、9月、11月、12月各有1起,6月份有2起。6月份是毕业季,学生经常聚会喝酒,加上天气炎热,容易诱发身体疾病。此外,季节转换时也应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学生注意休息,提醒有既往病史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2)类型分析。在这些猝死事件中,2名学生在睡眠中猝死,1名学生注射头孢类药物后饮酒猝死,3名学生在参加运动活动时猝死。通过这些案例,高校应增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用药常识,在军训、运动会及各类比赛前做好体检工作,在比赛进行中做好医疗救助工作,防止学生发生意外。
8.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此次统计中,共有3起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别发生在5月、7月、8月。近年来我国高校都加大了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夏季暴雨、台风多发季节仍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风险。
(2)类型分析。在这3起事件中,因地震引发的事件1起,因暴雨引发的事件1起,因台风引发的事件1起。这些自然灾害造成了人员被困、校舍损坏,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组织好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危险的能力。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范的若干措施
根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规律的研究,笔者认为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规律,做好多发季节的防范工作。通过研究发现,4月、5月、6月、9月、10月、11月、12月是各类突发事件的高发月份,高校要按照突发事件发生规律,有的放矢的提前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工作,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2.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类型规律,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治疗;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使学生认真遵守学生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医疗常识等知识,加强学生的危机教育,提高学生面对危险时的应对能力。此外高校应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3.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建立学生突发事件防范长效机制。高校应加大对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工作的投入力度,组建一支具备安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丰富,技能突出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全面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和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新仓.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及防范机制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2]楼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