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30 18:0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一直以来,成人高等教育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太大关注,很多人仅仅认同义务教育和高校教育,而对于成人高等教育,则缺乏一定的认识。因而,在大部分人的眼里,更习惯于将其视为教育的延伸,给了想要继续学习的人一个学习的契机。即使脱离了青年的身份,依然可以以成人的身份接受高等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中,成人教育的变动并不是太大,整体上依旧保持了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相应地,教育效率并不是太高。现如今,由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大学生已然成为了大众化的趋势,为此,社会上的统一文化标准,开始出现往上提的状况,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向了成人高等教育,渴望继续进行学习,完善自身的认识,并为自己的工作形成一定的优势。但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当前的发展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整体的教育模式一直过于单一乏味,教学方法上也未曾进行过全面地优化和创新。而且,成人的学习意识并不强,高等教育对于他们的规范作用更是几乎为0,因而,成人高等教育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已然成为了逃避社会的另一种方式,而没有实际的教育价值。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有效地创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使得整体的教学效率获得全面地提升,成人高等教育也能够重新受到社会和人民的认可。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成人高等教育之所以会重新进入当代人的视线当中,与我国人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地进行完善和发展,教育领域更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整体的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地提升。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校教育已然不能较好地满足当代人深层次的教育需求,进而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成为了社会教育的主导发展内容。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当前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无论是教学模式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且其的教育对象是成人,他们大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因而在对知识的讨论上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想要以自己的思想去看待学习上的问题。如果对他们进行统一的传授式教学,这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不仅很难被他们接受和认可,而且很容易受到他们内心上的抵制,导致实际的教学效益严重降低。但是传授式教学却依旧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导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人群变得更加活跃,也更加重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对于别人讲述给自己的认知,只有在确定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基础上才会接受,否则会以自己的思想进行反驳。这样的学习状态从义务教育延伸到了成人教育,在成人高等教育中,人们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对于外界的事物,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相比小的时候,他们更加渴望学习,而且十分强调真理的重要性,对于过于浅薄的教学内容,他们并不会认真地进行学习。因此,现如今的成人高等教育,不仅本身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难以获得有效地发展,而且整个教育体系,已然很难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实质的教学效用并不高。
二、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创新
(一)实事求是,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作用
成人教育之所以在时代的发展中,愈发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人群的主体性需求。在他们的认知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越来越多全新的知识技能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也冲击着当前社会的各个应用型岗位,面对这样的形势,自己的学识依旧存在着很多内容上的不足,渴望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成为适应新时展的人才,因而加入了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行列。但是,当他们进入之后,却发现很多时候的教学内容偏离了自己的认知,对于自己想要拓展的知识面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导致学习的兴趣严重下跌,呈现出相当不好的发展状况。为了合理地改变这种状况,成人高等教育应当在重视教师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尊重学员的主体性。与义务教育不同,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是社会上的成人,他们的自主性相当高,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未能够将教育内容与学员的学习追求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么它能产生的教育效益就是微乎其微的。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可以对教学的过程和模式进行优化,使得成人教育教学更加完善合理,能够被学员所接受。其次,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成人教育具有更高的适用性。最后,可以拉进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形成一定的互动交流关系,进而促使成人教学质量得到切实地提高。
在成人高等教育当中,要想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作用,必须优先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性转变,将教与学完全地结合在一起,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学员学习的载体,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最为切实的服务,并把学员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开展科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为了保障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当加强与学员的沟通交流,了解每个学员的不同学习诉求。而且成人这一群体本身有别于学生,因而在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成长状况,不能用对待中小学生的想法去对待他们,否则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教学的合理开展。此外,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对象是成人,他们一般都已经有了切实的工作岗位,并且拥有了相当高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因而他们渴望学习到的知识,会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最好能够服务于他们的工作。为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切实地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将整个课堂的教学重心放置在学员这边。对于传统的枯燥教学模式,教师应当给予实时地发展和创新,不再拘泥于单纯理论知识的教学,实事求是,根据成人的学习特点,将诱导式教学、分层教学、模拟教学等适合成人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来,进而合理培育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一般而言,为了强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通常都会进行本堂课教学内容的备课,并将知识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筛选其中最为实际有效的知识,进行集中讲学。在课堂时间结束以后,教师应当与学员进行适当地沟通和联系,对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具有的不同思想见解,进行针对性地回答,椭他们获得合理有效的认知。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流程的创新设计
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的授课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但是对于教学流程的设计,却一直未曾进行合理地改善,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过于乏味,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状况下,受到了相当强烈的抵制。为此,教师应当对教学流程的设计进行优化和改善。在教学流程的主体内容中,教学内容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它所指的,并不仅仅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更多地是教师对它讲解的全部内容,囊括了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认知和思想,同时还有教师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学内容的完善,整个教学课堂会充满生机,整个教学过程也会更加合理有效。在对教学内容的完善中,教师也需要考虑到学员的学习主体性,帮助学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涵养,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因而,在设计教学流程的时候,教师应当在完成基本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地拓展,加入一些全新的内容,进而使得教学流程更加科学完整,能够直接吸引学员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课堂也会变得生动。同时,为了使教学流程切实地服务于学员的学习,教师可以对教学体系进行适当地改革,删减一部分实效性十分低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适时加入一定的时代性成人教育内容,以为学员的成长提供更加合理的方案和技能基础,具体的时代性教育内容可以以信息技术教学自主。此外,当前的成人教育应当考虑到学员的学习特点,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明确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成人教育课程的重点进行讲解,把其中较难的地方进行集中地教学,确保学员能够切实地掌握。很多时候,由于学员的年龄不一,所具有的认知能力也大不相同,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由简到难的教学方式,给予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一个缓冲的学习时间。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往往还需要设计一定的习题和实践方案,而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教师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题目,而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促使学员感受到这些习题对他们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完成。在对这些习题进行批阅的流程中,教师不可以以统一的答案标准去进行批阅,成人的学习观念和思想往往会受到所在岗位的影响,因而对于同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他们会回答出多个不同的答案。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尊重他们的答案,给予一定的认可,并将自己对于这一习题的想法阐述给学员,以公平交流的态度与他们进行讨论。
(三)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启发教学和注入教学,很明显地发现,这两种教学模式同样存在于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当中,虽然不能说两者的教学内容开展完全地一致,但是其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新时代的冲击下,我国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变得更加全面,而且十分注重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在这样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取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有效地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具体的教学模式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现如今,我国的成人教育模式没有丝毫的独立性,所呈现的教学状态和普通教育并没太大的区别,而且在教学计划和目标上,也有很多的内容与大学教育相重合,具有的专业课程十分地局限,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内容的讲解,对于实践技能的训练,没有丝毫的促进作用。因而学员对于这种“乏味”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实时地对成人的课程结构设置进行创新和完善,推出一些以实践技能为主的课程,同时,在对课程的筛选上,也要加以充分地重视,选取最为适合成人的专业课程。此外,成人高等教育中必然还会有相当多的理论知识专业课程,在对这些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引入一些全新的实践方案,促使学员的学习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产生更好的实效性。
2、高效结合新时代的数字网络教学技术。在时代的迅速发展中,我国的教育领域,获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教学设备,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地科学有效。现如今,数字网络教学技术已然成为了教育领域的基础教学手段之一,成人高等教育领域也应当加大对其的重视,积极地拓展数字化教学方法。将数字网络教学技术合理地应用于高等教育当中,不仅能够为学员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课程,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和选择空间,还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员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同时能够与学员进行一定的互动,使他们的学习更加明确。在现如今的国内教育中,渴望受到成人高等教育的人群越来越多,因而数字网络教学技术的出现,无疑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法。相比于普通的成人高等教育而言,数字网络教学技术包含了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十分有利于远程教学的开展。而网络教学的不受限制,更加为成人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很多的成人,由于工作的时间过于紧凑,白天没有太多空余的时间可以进行学习,因而让他们参与到普通的高等教育中进行学习,十分地不切实际,而网络教学的开展,使得他们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此外,学员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定的疑惑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地解决,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网络教学互动,学员可以把自己的问题罗列出来,反映给教师,并由教师做统一地解答,使得网络教学更为科学完善。
三、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学评价的创新
现如今,我国国内的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依然采用着十分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仅仅能够凸显出学员都某部分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对于实践技能并没有进行丝毫地考察,因而得出来的评价结果是不完善的。同时,成人高等教育本身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其更加注重学员的主体性作用,而频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学员的学习热情会迅速地降低。因此,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采用全新的评价审核方式对学员进行考察。具体的考核可以包括以下追矫娴哪谌荩
(一)设置一定的作业评价体系。在成人高等教育当中,学员要想合理地完成教师的作业,就必须深刻地掌握教师教学内容,并对书本内容有着一定的探索和思考。由于很多学员采用的学习方式是网络学习,教师的作业布置涉及不到他们。因此,对于他们的作业评价体系构建,可以从设置作业题库开始,随机地为学员安排作业内容,同时需要控制在一定的作业量之中。在学生上完课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员在课下完成,对于学员作业的批判,教师要做到尽量认真,并对作业进行一定的批阅打分。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学员会产生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渴望切实地进行学习,而且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便于应对教师的考试。
(二)设置开卷考试。在很多教师的观念里,只有闭卷考试能够做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事实上,在一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中,设置开卷考试更加有利于对学员的考核。开卷考试需要学员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分析,发现试卷题目的解析思路,并找到最终的答案。而且,开卷考试中的试卷题目,很多都不是教材上能蛑苯诱业降模需要学员结合教材上的内容,根据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进行正确的答题。这种考试方式能够最为直接地考察学员的综合能力,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具有相当高的合理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成人高等教育也会逐步地走向大众化,成为提高社会群众认知和文化的主导教育体系之一。现如今,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依旧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流程,都与学员的成长要求相不符,对于学员成长的实效性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结合信息技术,进而使得成人高等教育更加切实有效,能够为成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产生最为科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倩. “五大理念”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
[2] 闫树涛,郭彦斌,宋立平,张凤巧. 机遇与挑战: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
[3] 孙磊,徐法艳.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 2016(17)
[4] 陈广侠. 试论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科学发展的特色与内涵[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22)
[5] 黄昕. 现代成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 2016(21)
[6] 谭静.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成人高等教育的思考[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06)
篇2
[关键词]大众化;高等教育;问题;发展方向
自1999年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黑龙江高等教育抢抓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初步形成了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学科齐全,具有龙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2008年,普通高校发展为70所,是1949年的14倍,1978年的2.9倍;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达到21.6万人,是1949年的153倍,1978年的16.38倍;在校生发展的到67.8万人,是1949年的143.6倍,1978年的20.4倍;普通本专科毕业生17万人,是1949年的588.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1.27%上升到2008年的28.03%,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1]黑龙江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回顾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程,显现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去深思。
一、黑龙江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大多数高校都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如,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5个城市拥有高校的数量占全省高校数量的86.3%。同时,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表现县(市)级地区,高等教育分布极少。二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高等教育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比如从学校层次的分布上看,本科学校主要分布在哈、齐、牡、佳、大5市,这5市的本科学校数量24所,占全省本科学校数量的92.3%,而其余8个市区仅有本科院校2所,占全省本科学校的7.7%;从学科层次的分布上看,黑龙江省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之中。也就是说这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地区,有的甚至全部集中在哈尔滨市。
(二)黑龙江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导致高等教育体系不完备
1.从办学层次上看。高等教育的的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高等教育系统培养专门人才的纵向结构。[2]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由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教育构成。目前,我们国家仍属于工业经济社会形态,人才结构应该呈现出金字塔结构。200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在校生中研:本:专的层次比例是8:100:57;2004年的比例是10:100:53。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比例略有提高,而专科生的比例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显然这种层次结构是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结构不合理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也会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
2.从办学形式上看。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数量存在明显的不合理。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是持续上升的,从1998年的38所增至2005年的62所,而成人高等学校的数量则是不断下降的,从1998年的56所减至2005年的31所。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招生数从1998年的24677人增至2005年的103365人,增长了4倍多;专科生在这7年间增长了3倍多。成人高等学校在这几年中,本科生增长了3倍多;专科生的招生则出现了由少到多,然后由多到少的回落情况,而且2005年招生数还比1998年的招生数减少了7021人。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应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却出现了萎缩的情况,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从民办普通高校的数量上看。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全国民办高校名单(截止2012年4月24日),黑龙江省拥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16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与广东(32所)、山东(26所)、福建(26所)、江苏(25所)有较大差距。可见,民办普通高校在我省还没有形成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在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并未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新设专业存在雷同性,冲击学校特色发展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使高等学校的规模急剧增大。规模扩大,势必导致举办新专业,而我们国家的专业总量是由国家控制的,且总量一定,因此,在大学里面出现了学科专业雷同现象。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专业的雷同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类的院校之间存在着雷同性。例如,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有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开设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院校有黑龙江科技学院、东北石油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黑龙江工程学院。另据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25所本科院校2007年招生计划的整理发现:25所本科院校均举办了管理类专业;有20所院校举办了计算机类专业,占总数的80%,剩余的5所院校为医学类和体育类专业,属于单科性院校;有21所院校举办了外语类专业,占总数的84%。[3]二是有些专业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院校开设,如工业设计这个专业,黑龙江科技学院和东北石油大学是在2000年开设的,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黑龙江工程学院则是在2004年开设的。三是同类院校在不同的时间开设相同的专业。如黑龙江科技学院和黑龙江工程学院同属工科院校,从1999年到2004年间,在新增设的专业中就有6个专业是完全一样的。分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与计算科学、工业设计、建筑学和社会工作。
由于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亦步亦趋,一哄而上,即造成了专业设置的重复,也压缩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形成了“无差别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大众化背景下黑龙江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大众化是一把“双刃剑”,挑战和机遇并存。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学科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调整和创新。黑龙江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大众化的需要,更好更快地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战略管理意识,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思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形式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宏观管理为主导、以学校自主办学为主体的运行机制,高校办学自和法人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定。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的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管理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管理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常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大学的发展,迫切需要运用战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推进高校机制、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战略管理的实质是使组织能够适应、利用环境的变化,提高组织整体优化程度,注重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也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确定学校发展思路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高等教育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树立全局意识,坚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出发,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要考虑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关系。在选择发展路径的时候,要将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进行整合,抓大放小,突出重点,提高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黑龙江高等教育的结构表现出专科层次比例过小,成人高校萎缩,民办高校数量偏少。黑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思路:一是加快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速度。黑龙江省作为我国装备工业的重要基地,需要大量的技师、高级技工、高素质的一线工人。要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质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适当加大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的增长比例。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远远大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形式结构的优化在今后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机构的优化中显得比较重要。三是黑龙江省应当在稳步发展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适度加大非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特别是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远程高等教育,支持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在内的各种合作办学形式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和国外资源办学,调动相关主体的办学积极性。
(三)“同中求异”,不断总结和创建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推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但是地方高校表现出来的趋同化倾向不利于自身的发展。高等院校本来就是一个高度趋同的社会组织,因而容易相互模仿。再加之,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盲目地追赶重点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亦步亦趋,一哄而上,造成各高校在发展目标、办学思想、组织结构以至于校训上也差不多。越是趋同,越要同中求异。地方高校应该在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办学方略、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面注意总结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一经确立就一成不变的了,而是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创建新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吕子燕,崔永平.建国六十年黑龙江教育发展回眸[J].黑龙江史志,2009,(23).
[2]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6.
[3] 赵庆年,许寒梅.黑龙江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程及其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教育改革
Abstract: in the many resources with the exhaustion of the mining area, the wasted lands of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again, be in mining area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economic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ssential problem. This paper, from the mining area of the problems of waste, analy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bandoned min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urse again revival, in mining area of the waste classificati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type of eventually abandoned the revival of the mining area to a different way to open.
Keywords: mineral resources, a mining waste, Renaissance re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basic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level of economic market demand,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the higher education expounded scientific and economic market deman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need that adjust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he market.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and market dem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y, 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化市场对于经济变革与腾飞的巨大贡献,国家发展对于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着结构性重要转型期,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正因为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就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主动的体制变革,满足市场导向上对于人才的需求,坚持教育的社会公益性。
高等教育的多属性特征
目前,国内外教育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教育存在多属性的特点。教育的多属性特点表现在其资源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诸多方面。就这一点而言,高等教育既具有教育多属性的普遍性特征,又具备它独特的属性特点。
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
教育的投入主体以外,教育产品和受益群体也具备社会公益性特征。根据公共产品的分类和属性,我国教育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即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个极端属性之间的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的混合产品。这种准公共产品不仅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而且对于国家而言获得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非经济效益”[ 杨德广、张兴,论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性[U],江苏高教,2002(5)]②,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所以,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产品和受益群体的公益性。
高等教育具有市场化特征
“从 1999 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政策,同时,高等教育投资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拨款逐渐成为政府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手段,许多高校学校的自筹资金(含学杂费收入)与社会筹资已经超过了国家财政拨款的部分。另外,由于高等学校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使我国高等学校具有一定的筹资功能,近年来高校纷纷到金融机构和社会上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融资。这样便形成了以国家投资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高等学校与各种社会组织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为补充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 吴开俊,混合化: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与投资体制变革之走势,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4):49-53]③
高等教育水平标志着社会竞争力水平
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地球村”带来的经济机遇与挑战也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其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水平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高等教育竞争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美国最为明显。
经济多层次需求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产业结构需要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经历了结构性的转变,最为突出是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与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对调(如图2)。
图2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趋势变化
如表1所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措施的实施,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发展的结果。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塑造应顺应这一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表 1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教育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不同,高等教育在各产业间的贡献也不尽相同。适当调整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专业培养建设的项目与比例,以期改善现实中高等教育就业结构和高端人才发展方向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的情况。
区域经济特征需要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通过以下图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如表2)。其中,在校学生数与前3项经济指标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8);高等学校数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高等院校教职工数与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地方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与4项反映区域发展经济水平的指标都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表 231个省市区经济与高等教育指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反过来,经济建设也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也同样有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1.在发展高等教育时,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必须相结合,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高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主要是全日制教学,成人教育可采取电大、夜大、函授和网络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
2.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使专业建设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3.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使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全过程都始终能与生产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四、结论
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无疑对经济发展有着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单单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应在保持其社会公益性、市场化特征和贡献于社会竞争力的自身属性,根据经济市场多层次的发展需求,采取调整高等教育形式与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等措施,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 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 教育研究. 2003(02)
[2] 马明. 多视角下的教育公益性[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1)
[3] 刘伟. 全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D].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 安雪慧. 中国三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分析[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2)
[5] 樊华,陶学禹. 区域高等教育- 经济发展复合系统协调性研究. 科技导报. 2005(9)
篇4
1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
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天津职业大学嵌入式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如下:
嵌入式技术在我国方兴未艾,其对应的职业岗位刚刚兴起,还没有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因此,需要追踪人才市场。
北京博创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嵌入式系统职业岗位划分为:系统构建工程师、上层驱动开发工程师、上层应用程序开发工程师、电路原理图设计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FPGA开发工程师、单片机开发工程师、底层驱动开发工程师、硬件测试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系统功能测试工程师、产品销售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在这些岗位中,系统构建工程师、上层驱动开发工程师、电路原理图设计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FPGA开发工程师、单片机开发工程师、底层驱动开发工程师等需要较强的工作经验,较高的学历要求,而上层应用程序开发工程师、硬件测试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系统功能测试工程师、产品销售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素质经过高职高专三年的培养,是可以胜任的。
天津职业大学结合自身教学资源,瞄准天津安防企业嵌入式系统应用,选择嵌入式系统助理软件工程师、助理测试工程师和助理销售工程师等职业岗位,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对课程学习进行分析,以期学生毕业后可在通信网络、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移动设备等领域相关企业从事嵌入式产品开发、程序设计、文档编写以及产品测试、销售、维护和服务和软件开发项目技术管理等工作。
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
2.1学生生源与学制情况
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普遍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制三年。
2.2培养目标的确定
嵌入式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了解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及技术发展趋势,具有嵌入式系统工程基本理念,初步掌握嵌入式系统构架设计基本知识,熟悉嵌入式软硬件模块设计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嵌入式软件实现技能、嵌入式硬件实现与调试技能、嵌入式系统测试技能,具有嵌入式产品营销及技术支持能力,具有较强事业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3人才培养规格
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体现能力本位思想,其培养过程经过基本能力、单项能力到最终应对就业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如下图所示
3 专业课程学习分析与设计
这里的专业课程学习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活动安排,分为基本素质养成学习,通用能力培养学习和专门技术能力的课程学习,从知识、技能、态度和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与设计。
3.1基本素质与课程学习分析
基本素质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包括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身心素质、法律意识和人文素质,等,其对应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基本素质-课程学习分析表
3.2通用能力与课程学习分析
通用能力亦称关键能力,是企业招聘时非常看重的能力,其具体表现为不因职业的变更而改变,主要包括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自我管理发展能力,等。通用能力-课程学习分析见表2:
3.3专门技术能力与课程学习分析
专门技术能力是直接对应职业岗位需要培养的技术应用能力。这里以助理软件工程师职业岗位为例,对专门技术能力与课程学习进行分析,见表3:
4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建立在基本素质-课程学习分析、通用能力-课程学习分析和专门技术能力-课程学习分析基础之上。
4.1整合专门技术能力学习课程
这里先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比重进行分析,以此获得课时权重。其次是对每项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技能、相关知识进行汇总、编号和分类,形成课程。见表4-表7:
(1)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比重分析表
(2) 专业知识汇总表
(3) 专业技能汇总表
(4) 专业专门技能能力学习课程形成表
表2 通用能力-课程学习分析表
4.2构建专业课程学习体系
专业课程学习体系包括学生在校三年全部学习活动。从基本素质-课程学习分析、通用能力-课程学习分析、专门技术能力-课程学习分析,设计学生学习活动阶段和逻辑关系,形成以下专业课程学习拓扑图,能够直观反映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学习体系。
5课程体系实施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篇5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正经历蓬勃发展的阶段,理论方面的知识建构不断丰富,且实现跨学科的全方位综合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发展日趋完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继续得到重视,理论与实践关系密切,而且产生的影响持续扩大。根据高等教育学理论上的热点问题研究,从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几个角度入手,通过对高等教育学科的回顾,对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前瞻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问题;建议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高等教育学自身学科的理论建设,而且要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教育付诸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实践的丰富完善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成果,从而促使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成熟和快速发展。
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历史悠久,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但是,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萌芽时期,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只是以十分零散的方式存在,缺乏系统的论述和完善的理论知识的架构。而我国的潘懋元教授主编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从而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初步建立,在同一年,建立的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获批;随后,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获批。经历了这个过程后,高等教育学获得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重点学科。首先,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博士点逐年增多,培养的高等教育学科人才数量和专业队伍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同时期的研究机构随之应运而生;在学科体制的建设方面,要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建设,理论建设水平日渐提高,逐步形成了日益完善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随之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等教育学已成为教育学科中举足轻重的学科门类。
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我国国内经典的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著作中,对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多重分类,其中最经典的分类定义是:有文献法、调查法、历史法、个案法、实验法、统计法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经常要用到抽样、假设、比较等一般的研究方法。要善于运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逐步完善,实现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架构。
三、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前瞻建议
(一)打破学科建构传统,建设现代高等教育学科体系
第一,打破学科建构传统,建设现代高等教育学科体系,运用适时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因此,我们要突破传统高等教育学的固有的框架限制,建立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第二,努力将高等教育学打造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级学科。传统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学往往因为学科地位的低下而受到困扰,这也是进行现代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促进因素之一。因此,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要提高学科地位,增强学科自信。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长远发展,要做到突破传统教育学的视角,努力建设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学科门类。
(二)建设学科体系,保证学科独立性
要想确保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独立性,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处理好与教育学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是作为一级教育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发展的,以至于在发展初期都是按照教育学原有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没有高等教育学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方式。第二,要处理好与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关系。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要明确与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高等教育学科要关注自身所感兴趣的领域,只需关注自身所涉及的相关领域,无需考虑与本学科无关的领域。第三,要处理好高等教育学学科与教育学以外学科的关系。除了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和平共处”,对可借鉴的研究方法等有选择地借鉴,要保证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三)提升高等教育学研究队伍的专业素养
第一,目前,从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研究队伍来说,无论从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所作出理论贡献等方面,都是很优秀的,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注重人员数量的增加,更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意识到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第二,要注重研究队伍的扩大,进一步提升学科的整体素养,加强学术建设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专业人员队伍内部的交流,更要在注重本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养分,还要在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影响。通过本国与外国的交流和碰撞,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
作者:毛会想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0.
[2]伯顿•克拉克(美).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4]文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篇6
[关键词]范式;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学科
Abstract:China''''s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hasgonethroughtwoparadigmtransformationssince1978.Inthe21stcentury,anopenandpluralisticparadigmsystemshouldbeformed.China''''s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willturnintoanopenresearchfield.Thehighereducationdisciplinewillexist,anditshouldexertaleadingactionintheopenandpluralistic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
Keywords:paradigm;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highereducationdiscipline
197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从蹒跚起步到蓬勃发展,历经两次范式转换。新世纪的中国高教研究事业要持续、健康、繁荣地发展,在解决高等教育现实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对现有的“高等教育学科范式”进行一场真正意义的变革,通过建立开放、多元的研究范式,使中国高教研究全面走向开放。同时,高等教育学科并不会因此终结,而是将在开放、多元的高教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并不断得以完善,为世界高教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做出应有贡献。
一
从科学发展史看,“范式”的转换往往被认为是科学发展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更替的主要依据。在西方,不仅科学界许多人借鉴“范式”概念来描述现代科学的发展,并试图找出现代科学演进过程中所遵循的必然逻辑,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也发现“范式”的魅力,并借用它来解释教育学理论的进展,进而在方法论层次上进行深刻的反思。
何谓“范式”?不同学者的解释五花八门。笔者认为,高教研究范式可理解为研究高等教育现象的一种视野、参照框架和主导性的研究方式,它规定了高教研究领域的成员对解决高等教育问题所共有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假设和基本方法。从这个意义看,1978年以来中国高教研究已经历了两次转换。
第一次转换:“前范式”“普通教育学科范式”。1978年以前,由于高教研究尚未形成专门领域,当时学者从事的高教研究主要是自发、零散的研究,没有专门的理论指导,属于“前范式”高教研究。1978年中国高教研究成为专门领域后,以潘懋元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高教研究专职人员就开始致力于建立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学科,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高教研究。但由于此时高等教育学并未产生,普通教育学就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构建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参照框架,即我们理解的“范式”。潘懋元主编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就是在参考普通教育学体系基础上经过加工和创新后完成的。普通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经过数百年的探索,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在高等教育科学的起步阶段,把“普通教育学科范式”作为研究范式,无疑是合理的选择。以普通教育学作为参照、在普通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寻找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作为构建高等教育理论的主要路径,比直接从高等教育实践中抽象出理论,更加快捷、有效,相比过去缺乏理论指导的经验性研究更是质的飞跃。
第二次转换:“普通教育学科范式”“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尽管1984年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学科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因为借助普通教育学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学在体系、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还不成熟,尚无力承担作为高等教育研究参照框架和主导性研究方式的责任。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科学学科群的形成中,普通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如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比较教育等对高等教育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影响甚至比新兴的高等教育学更大。1992年以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进入了繁荣发展和稳步提高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1993年成立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明确提出以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为主要任务,该研究会的前三次学术年会都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主题。在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的带动下,不少学者投身到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中,对高等教育学性质、对象、体系、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目标是建立高等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实际上也是为了构建高等教育学科范式。与此同时,更多的学者编写了高等教育学新作,在构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今天,虽然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但高等教育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指导理论与参照框架已经得到普遍认同,高等教育学科基本上确定了中国高教研究学术共同体解决高等教育问题所共有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假设和基本方法。因而,可以认为“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初步确立。
从1978年以来中国高教研究的进程看,尽管存在两次范式转换,但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学科范式这一重大目标始终没有变化。在近二十多年中国高教研究众多成就中,创建高等教育学科、形成高等教育研究范式无疑是最重大的成就,它不仅是中国高教研究事业繁荣发展的直接原因,也是中国为世界高教研究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高等教育学科范式的意义和贡献有目共睹,但学术界对它的质疑和挑战始终没有停息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问题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多学科研究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受到严峻挑战。如果说,学科建立初期要不要建立学科、能不能成为学科的质疑主要来自学科之外,目前已经基本从理论上得到解答的话,那么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学科范式究竟对高教研究有多大作用的问题,主要来自高教研究内部的深刻反思和高教研究中的种种困惑,是对高等教育学科范式价值和功能的再审视和再定位。
实际上,对学科研究范式的质疑在西方早已有之。“二战”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急剧变革,西方社会科学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科学学科分工日益受到了挑战,分工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尽管传统学科仍然坚守着各自的学术边界,仍然在发挥各自的作用,但“偏狭的学科分类,一方面框限着知识朝着专业化和日益互相分割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促使接受这些学科训练的人,日益以学科内部的严格训练为借口,树立不必要的界限,以谋求巩固学科的专业地位”[1]。因而,华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等西方学者开始大声疾呼:要“重建社会科学”、“开放社会科学”,“将现有的学科界限置于不顾,去扩大学术活动的组织。对历史的关注并不是那群被称为历史学家的人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科学家的义务。对社会学方法的运用也不是那群被称为社会学家的人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科学家的义务”。“总之,我们不相信有什么智慧能够被垄断,也不相信有什么知识领域是专门保留给拥有特定学位的研究者的”[2]。
60年代以后蓬勃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也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在方法论上崇尚一种相对主义、视角多元主义,认为没有绝对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权威的理性和逻辑,没有固定的结论,只有充满生机的思维方式,任何一个理论充其量只是提供关于对象的局部性叙述和局部性观点。同时,社会现实是多元的、复杂的、多方决定的,社会领域从来都不是封闭的终极性的结构,而是开放的、非稳定的、非统一的、偶然的。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采取多维学术范式,追求对现象的多元解释,追求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尊重解构性差异。
西方学者的上述观点集中表达了一种思想,即社会科学要走出学科的羁绊,克服思维定式,追求开放的研究,追求多维范式和对问题的多种解释。这些观点对中国高教研究范式的变革是有重要启发的。近年来,高等教育学科的危机不在于其合法性问题,而在于其对现实高等教育问题解释能力的弱化,仅仅运用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已无法解决日趋复杂的高等教育问题,固守单一的高等教育学科范式肯定不利于高教研究的发展。21世纪中国高教研究要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必须全面走向开放,在研究范式上取得新的突破,从单一的高等教育学科研究走向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研究。只有多种范式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高等教育问题,才能有效提高高教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二
21世纪建立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研究范式,是否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学科从此走向终结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未来的高等教育学科不仅不会消失,而且将在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占据主导作用。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其一,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高教研究的地位,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高教研究的制度化进程。
“国内外各门类研究工作发展的实践表明,从‘非制度化’阶段转变到‘制度化’阶段是本门研究状态的质变表现之一。只有‘制度化’才能使本门研究有赖以存在的稳固基础和得到持续发展的保障”[3]。1978年以后,中国高教研究制度化的核心工程是建立高等教育学科,但建立一门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仅要有学科之名,还要有学科之实;不仅要形成教育学的分支或形成一类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还必须建立学科研究的规范、规则、范式,拥有包括学会、专业研究机构、图书资料、专门出版机构及专业刊物等社会建制在内的学术共同体(academiccommunity)。因此,建立高等教育学科,不仅使高等教育研究在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有力地带动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研究组织、研究队伍、课题规划等其他制度化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学科本身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形态,可以作为课程在大学出现,这对高等教育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具有多学科研究范式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尽管多学科研究范式对高教研究的意义已毋庸置疑,但这种范式在保持高教研究的学术独立性,促进高等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整合研究兴趣多元性等方面存在缺陷[4]。尤其目前的多学科研究,主要表现形式是有关学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各自进行研究,对同一高等教育问题缺乏多学科的协同研究,这不仅会导致对高等教育整体和全局把握不足,也有可能导致对高等教育一些关键问题,特别是人才培养等高等教育内部问题的忽视。同时,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也有不同的话语规则和学科文化,未必都能与高教研究相容。不同学科之间的话语沟壑和“坑道视界”,使不同研究者之间难以相互对话、彼此了解和相互借鉴,难以进行协同研究,更难以把高等教育的知识整合起来。
与多学科研究相比,高等教育学科是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必然以整个“高等教育”作为“问题域”。它既关注宏观领域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关注微观领域的人才培养;既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研究高等教育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显然,通过高等教育学科范式来研究高等教育问题,可以从高等教育的全局来整体把握,可以更好地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从而建立相对完整和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
同时,当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走向复杂性。对复杂性的关注意味着研究范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意味着对于简单性原则的一种时代性反思与超越。解决复杂性的问题需要复杂性思维。与简单性思维不同,复杂性思维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机的系统整体,必须用整合的思维方式去考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问题要采取从整体出发、深入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思维方式。运用复杂性思维研究社会科学,需要“自觉地面向多因素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进行综合性思考”,“只有在最深度的分化和最宏大的综合中保持张力,才能达到对于现代人文社会系统的完整性把握”[5]。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高等教育问题是典型的复杂问题。解决高等教育问题,不仅需要多维视角和多种范式,也需要在研究中对多种范式进行整合;不仅需要通过多学科研究,深入到高等教育各个层面,追求“局部的、片面的深刻”,也需要对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对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综合性、整合性思考的效果。正如有学者所言:“复杂性所要求的教育研究范式,不仅是后现代的多元,而且还强调整合。”[6]
根据上文对高等教育学科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未来对高等教育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整合多种范式、整合多学科研究的重任非高等教育学科范式莫属。当然,这里只是初步提出这个新问题,至于高等教育学科范式整合多学科研究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随着高等教育学科范式的不断完善,问题定向、诊断、选择、预见等也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学科范式的主要功能。
其三,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放性特点证明它的继续存在不会影响高教研究的开放和繁荣。通过回顾近二十多年中国高教研究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始终持一种相对开放的姿态。开放性可以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与不少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几乎没有门户之见:在研究队伍方面“来者不拒、一视同仁”,无论是教育专业的“科班出身者”,还是其他专业的“半路出家者”,甚至“业余爱好者”都可以加入高等教育学科行列,都可以在学科领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成果,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成果赢得同行的尊重;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兼容并包、海纳百川”,高等教育学科虽然是研究高等教育的专门学科,但在高教研究中并没有唯高等教育学科“独尊”,任何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可以为高教研究所用。正如有学者所言:“高等教育学自创立至今,之所以能发展如此迅速,从学科内部看,就是学科共同体有意识地使学科研究处于开放状态。”[7]
在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继续存在不会出现华勒斯坦等学者担心的局面,只会促进中国高教研究更加繁荣和发达。当然由于起步晚,研究制度不健全,加之某些落后观念的束缚,以及语言障碍、经费短缺等困难,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放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存在国际交流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思路单一等问题。今后,高等教育学科需要进一步开放,学科建设的思路也要更加开放和多样。高等教育学科不必因其他学科的广泛介入而妄自菲薄,应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学科意识,在主动接纳其他学科资源的过程中,重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规范。在未来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日益走向开放的环境中,高等教育学科要实现自我超越,走向开放是唯一选择。
总之,在未来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研究中,高等教育学科不仅不会终结,相反,它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今后要继续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构筑科学的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同时,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学科作为研究高等教育的专门学科,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必然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高等教育学科队伍中,高等教育学科大有可能迈入21世纪的“显学”或“朝阳学科”之列,这又向未来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
[2][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M].刘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06.
[3]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
[4]陈伟.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之评价和超越——关于研究方法论的尝试性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3,(4):45.
[5]欧阳康.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J].哲学研究,2003,(7):22.
篇7
关键词:高教理论;高教实践;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科学定位;院校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85-04
一、高教理论对院校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理论及其特征
笔者认为,要阐述高教理论与院校教育实践的关系,最为要紧的是对理论及其特征的把握。理论是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抽象概括,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基本知识[1]。所谓抽象,说的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在自然学科中的理论是相当严格的,如物理学中的引力理论、原子结构理论等,都有严格的限定和表述。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是比较模糊的。它可能是一组假设或概念,可能是一种与经验研究或现实问题相区别的抽象学说,也可能是一种观点,一种取向。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对方法论理论的阐释,就是用四个结论、四个说明,建构了一组对方法论的观点。
理论的基本特征:①理论必须是抽象的,即它们必须与所指涉的社会实践相分离,不是对社会实践的一种直接描述。②理论必须是主题化的。比如教育本质就是直面“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而不能在其中去阐释教育现象、教育目标等。③理论必须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各陈述相互之间必须没有矛盾,而且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可以相互演绎得出。④理论必须是解释性的。理论必须是有关现象的一项命题或论点,能够说明这些现象的形式、实质或存在状态。⑤理论必须是概括性的。它们在原则上必须用于解释所要说明的现象的任何一种具体表现,并对其做出解释。⑥理论必须是独立的。它们绝不能化约为参与者自己就其行为提供的说明。⑦理论必须在实质上是有效的。
由理论及其特征我们可以辨析、理解本论题的本质要义。
(二)高教理论和院校教育实践
高等教育理论是指人们对高等教育最为根本的理性认识,是具有最为普遍意义的对高等教育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高等教育理论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涉及高等教育的存在之根本问题,在形式上是终极的理性思维。具体讲就是“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的责任是什么”、“高等教育的功能是什么”、“高等教育应该是什么”、“高等教育应该做什么”、“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什么”。而这些所有的探求都不是泛泛而论,应是哲学的、理性的探讨。
高教理论就是从高等教育实践经验中概括出来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高等教育科学知识的总和,是人们借助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概念、判断和推理所表达出来的关于高等教育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2]其作为一个特定的理论领域,既具有一般理论所具有的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拥有着自己特定的范畴。
高教理论的范畴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概念和特征、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原则、高等院校功能定位、高等院校组织、高等学校制度、高校管理、教学管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课程论、教学论、教师论、德育论、体育论、科研论、美育论、教育评估等一系列围绕高等院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大职能的知识。
(三)高教理论与院校教育实践的互动关系
理论的第一要义在于实践。按照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理论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理论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来源于实践,产生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之中,又高于实践,是对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与此同时,理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这不仅是因为来源于实践的理论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理论自身的真理性、科学性,而且社会生产实践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这种指导是理论产生和存在的价值基础。
高教理论必须为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践服务,这既是理论研究的目的,又是高等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我们都知道,高等教育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现实的基础。高等教育的理论源自于高等教育的实践,大学是高等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则是高教理论产生和成长的土壤。在人类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发展过程中,理论作为认识的成果,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因此,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离的互动关系。
第一,成熟、科学的高教理论来自于对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高教理论的繁荣需要高教理论研究工作者持续地关注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自从高等教育产生之日起,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高等教育实践的具体内容都是不同的。在高教理论工作者密切关注高等教育实践的同时,通过这些理论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高教理论在高等教育实践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也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高等教育也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进入大众化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如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大学生就业等已经凸显。因此,随着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更需要广大高教理论研究工作者面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院校教育的具体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工作,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从而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高教理论。
第二,高教改革实践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成熟、科学的高教理论作指导。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也在向纵深方向发展,高教改革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是在前进道路上的探索,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高教改革需要魄力和勇气,但它更需要面对高教改革的具体实践以成熟、科学的高教理论作指导。同时,这种理论也需要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高教改革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
(四)高教理论对院校实践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规定性的作用
高等院校教育实践离不开高教理论的指导。高教理论虽来源于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对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但它又高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院校教育是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载体,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院校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必须要有成熟、科学的高教理论作指导。只有在高教理论指导下的院校教育实践才不会偏离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理论来自高等教育实践,对高等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概括的知识体系,反映了高等教育实践的规律。高等教育理论的抽象性、主题化、逻辑性、概括性、有效性,规定了高等教育理论对高等院校实践所具有的前瞻性、指导性、规定性的作用。
二、开展院校研究是有效发挥高教理论对院校教育实践指导作用的策略选择
(一)科学定位:发挥高教理论对院校教育实践指导作用的关键
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是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为己任的专门组织。而一所特定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则担负着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理论成功运用于院校实践的双重职责,或者说,一所具体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必须架设起高等教育理论与高等院校实践的桥梁与纽带,这是一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存在理由和价值所在。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有科学的定位,即明确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范式等问题,以使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机构所研究的成果,能够为高等院校变革和发展实践服务。
正如上述,高等教育理论是关乎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知识体系。从研究范围划分,包括宏观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观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微观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从研究类型划分,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所具体高等院校的教育研究机构,需要从事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每一所高等院校,作为人类传播和创新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既具有一般大学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又具有独特的自身组织特色。各高等院校由于学校的历史传统、学科结构、人员结构和组织文化的不同,每一所大学的改革和发展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可能照搬别人的模式和经验,因此,每所大学都需要对自己进行研究。[3]为更好地促进大学自身的发展,解决其内部的矛盾冲突,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必须是以研究本校从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微观的理论问题为主,而宏观的、中观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是为微观研究服务的,即为本校教育实践中的微观研究提供支撑作用。我们这里所强调的微观研究,是既要关注世界高等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索居于高等教育宏观形态上具有指导意义的本质性、基础性、普遍性、价值性的教育问题,更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对自己校内问题的研究,为本校的发展建设服务。
由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应该研究的内容,可以逻辑性地导出:第一,高等院校教育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于本校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研究的选题必须来自本校的改革实践,必须满足本校改革实践对教育理论之所需。第二,研究方式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深入到院校的实践中去。
特别强调的是,一所院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必须坚持以研究本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为根基,以有效服务于本校改革和发展为价值取向,如果想成为“天上飞的鸟”,即以研究世界的、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为取向,对于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势必没有“为”,自然而然地也就没有了“位”,这不仅导致高等教育机构没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更不能实现适应于本校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院校研究:发挥高等教育理论对高等院校教育实践指导作用的研究范式
(1)院校研究功能定位及其原则。院校研究的本质是关于本校的一种自我研究,也称之为校本研究。因此,院校研究就是指研究者基于本校情境,针对本校管理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所做的分析与咨询研究,是高等院校为改进本校管理决策和运行状况而设定的专门实践领域,[4]以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有效性为基本目的的研究。这种研究发生在研究者所在的大学或学院的内部,研究的是本校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咨询,改进本校的教学与管理。这就要求研究者所做的研究必须考虑到本校的历史背景、学科结构、人员结构和所在院校的组织文化特征,从本校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为本校的管理和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院校研究的功能指的是院校研究在履行了自己的职能之后对学校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意义。院校研究能直接服务于高等院校自身的教育管理与决策,它有助于高等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的结合,更有助于高等院校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5]因此,笔者以为院校研究的功能应主要定位在探索院校内部的居于微观形态上的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包括对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对策或方案、推进和革新教育教学方法与管理手段的研究。通过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为本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有效地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改进。
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实践,开展院校研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借鉴与创造相结合原则。院校研究源于美国,后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引进并发展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院校研究。我国开展院校研究,首先要充分学习、借鉴美国及欧洲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特别要学习其精神实质。但我们决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因为我们的国情、高等教育的体制、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机构设置与欧美国家不相同,而且我国现在正处于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变革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②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开展院校研究,应遵循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基本原则,既要把院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又要切实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对院校研究的性质、内涵、特点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要着手开展院校研究的实践,边研究、边实践。对于学校实践问题,我们首先要开展研究,找出其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推动方案的实施,切实解决问题,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③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原则。院校研究需要上级领导的支持、参与,没有领导的支持、参与,不可能搞好院校研究。因此,我们要主动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同时,我们要从力所能及的、基础的、具体的问题入手开展研究,并着手推进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推进院校研究。
(2)院校研究的策略选择。树立校本研究理念。院校研究是把高教理论应用于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旨在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6]作为一个实践领域,开展院校研究同样需要理念的指导。就院校研究的实质而言,是对“学校自身”进行的研究,是一种“校本”研究。因此,开展院校研究,首要的是树立“校本”研究理念。这一理念包括三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7]“为了学校”是指院校研究旨在研究特定院校的特定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特定的方案和计划,以作为该院校管理与决策的依据;“在学校中”是指,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自己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管理人员、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是指对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批判性的自我研究,目的是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学校工作的改进。
遵循行动研究范式。行动研究范式,是指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展开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参与研究结果的执行或行动者直接参与研究活动,是研究者和行动者相互合作甚至合二为一的研究活动。[8]开展院校研究之所以遵循这种研究范式,是因为这种范式能反映院校研究的实质,便于发挥院校研究的功能。院校研究强调研究者和管理者要结合起来,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有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院校教育管理水平。行动研究也是一种辩证、反省、合作和探究的研究方式,是一个不断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和新的行动策略的过程。[9]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行动研究的关键。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使研究、改进成为学校内部自发的要求,使管理者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采用实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影响研究活动及制约研究成果的基本因素。院校研究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对单个院校的研究上。由于院校在运行过程中问题的多样性以及学校需求的多样性,使得院校研究在内容和范围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各个院校要针对自己的实践,选择灵活实用的研究方法。实用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方法的选择实用有效,并有效地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积极开展院校研究。
参考文献:
[1]林聚任,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45-46.
[2]尹弘飚,艾兴.“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辨析――与彭泽平老师商榷[J].当代教育科学,2003,(3).
[3]刘献君.大力加强院校研究推进现代大学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4]蔡国春.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国院校研究模式研究与借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周川.院校研究的职能、功能及其条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6]刘献君,赵炬明,陈敏.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7]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8]毛景焕.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功能[J].教育科学,2000,(2).
篇8
关键词:扎根理论、资料分析、必要性
【中国分类号】G420
1引言
扎根理论又叫扎根理论法或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斯特劳斯和格拉斯两位社会学者在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率先提出来的,是一种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以建构理论的方法。在教育学的研究中,由于受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或追求文章看起来有据可依、科学严谨,故而,在现在条件下的教育学研究中对定量研究较为重视,对定性研究比较排斥。而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没有一定的范式,只能对资料进行简单的描述,研究者只能凭借主观判断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得出研究结论,未能对资料进行深入挖掘而获取内在有用的价值信息,不能构建出严谨的理论。扎根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尝试在教育中应用,但迄今为止尚处于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的改造阶段,还没有成为主流的范式。
2扎根理论的内涵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简单的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就是研究者针对与自身相关或感兴趣的主题,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不断地加工、比较、分类、概念化,加以关联和建构,将隐藏在资料中的理论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挖掘出来,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高等教育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学者脚踏实地的去高等教育的现场进行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升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从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自下而上的抽象出理论、提升理论,最终建构理论。因此,扎根理论要有经验的支持,但它主要宗旨不在于经验性,而在于从经验的事实中抽象出新的理论和思想。
3扎根理论的特点
3.1扎根理论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获得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建构出一定的理论框架。在扎根理论研究者看来,任何理论的获得都必须建立在丰富、详实的资料基础上。因此,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实地的访谈、调查、参观等方法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同时,提高了理论的正确性和说服力。
3.2扎根理论将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融合起来
扎根理论收集资料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多样化的资料收集方式,不仅使资料来源多样化,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通过资料提炼出理论的正确性。收集的资料完整全面,能够反映复杂的社会现象,建构的理论比较饱和、科学可靠。
3.3扎根理论比其它研究方法重视理论抽样
“所谓的理论抽样就是研究者不断的提炼和发展类属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现有资料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完整"。并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收集资料以弥补不足的过程。理论抽样的目的在于不断地筛选出与建构理论关系更为密切的资料。通过理论抽样,指导研究者下一步的工作。
4扎根理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应用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等教育定性研究,只重视思辨的哲学式探讨,而忽视对教育实际情况的考虑。而扎根理论在经验资料基础上建立理论。要求高等教育的研究学者去深入高教教学环境的第一线,脚踏实地的去教育现场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提炼,最后,在资料的基础上发掘新的理论。
5.1扎根理论可以很好的解决高等教育理论建构问题
高等教育还处于属于一种学科还是领域之争的阶段,持高等教育是一个领域的观点的学者,一个重要的反对高等教育是一门学科的观点便是:高等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没有在自身形成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如何形成高等教育自身的理论,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和研究自身的问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成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而扎根理论正是要求研究主体深入到教育的第一线,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不断的分析、提炼、挖掘,形成自己的理论。因此,通过扎根理论可以有效的、逐步建立起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
5.2扎根理论可以有效验证当前高等教育理论
研究主体通过深入教育现场第一线,发现了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通过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挖掘和提炼,形成了关于高等教育自身的理论。通过获得的这些理论,可以有效地检验当前的高等教育理论。检验的结果有两种:要么证伪、要么证实。运用扎根理论对这些理论进行有效地验证,可以促使当前的高等教育理论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证伪了的一些理论得到有效地剔除,证实了一些理论获得更有力的论证,同时还可以获得一些新的理论 。
5.3扎根精神可以提升研究主体的科研水平
当前,高校的行政化、官僚化趋势十分明显。扎根理论所强调的扎根精神,可以有效地改变一些研究主体,特别是有行政职务的一些研究主体的研究作风,而且可以改变只凭惯例工作的作风。扎根理论注重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作风,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可以提高研究主体的科研水平。高等教育研究者深入到教育一线,实地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挖掘资料,然后提炼出理论,进而可以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科研水平。
5.4扎根理论可以有效地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
扎根理论被誉为质性研究方法中最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得出的理论是在严格的程序下进行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出了核心变量、编码理论、理论饱和等一系列规范并据此来建立理论。“这套系统方法反映了扎根理论力求对质性资料采取与量化研究手段同样规范的处理技术。”既剔除了传统定性研究“不科学”、“不规范”、“不严谨”等缺点,又克服了定量研究只重视数据,而缺乏深度挖掘理论的弊端。这样扎根理论通过在质性研究中引入量化的研究手段,克服了传统的定性研究的弊端。因此,扎根理论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注释:
[1]张家军:扎根理论及其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11期.
[2]薛晶心:扎根理论方法与高等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篇9
基于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范式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本次年会以“高等教育研究的使命与挑战”为主题,代表们主要围绕如何评价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如何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水平和如何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
一、如何评价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自
1983年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学正式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至今,我国有组织领导和学科平台作为依托的高等教育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了。如何评价这一时期以及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研究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和学科建设的前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建华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学在我国已成为一门“显学”,高等教育研究已成为内容广泛、人数众多的一个研究领域。据他对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硕、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检索统计,2006年至2010年12个学科门类共撰写了10467篇研究高等教育的博、硕士学位论文。非教育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硕、博士学位论文数达到4478篇,占总数的42.3%。
在教育学科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5989篇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为2446篇,只占研究高等教育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总数的23.4%。结合对该时段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立项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胡建华教授认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的多学科”、“研究内容的多样化”和“研究人员的广泛性”等三个方面的特点。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王洪才教授则从思维方式或研究范式的角度,反思了我国近30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变化。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从注重客观规律和逻辑起点的纯理论探寻转向了对高等教育需求和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从注重宏观研究转向了中、微观的高等教育研究。而这两个方面的变化,事实上是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主义走向反本质主义的外在反映,体现了高等教育研究范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基于此,他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开始走向成熟”。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蔡文伯教授通过分析2001年至2010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专门研究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学术性论文发现,学者们研究西部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主要是西部的学者在研究西部的高等教育,研究内容相对集中在西部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发展战略上,指向问题的应用研究较多,而关于西部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偏少。
本次会议充分地展现了高等教育研究者们的自我批判精神。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眭依凡教授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有:研究水平不高,相当数量的论著是为满足职称升迁或功名利益的无用之学;远未担当起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发出具有社会震撼力的理论声音,且缺乏理论研究的责任感和学术勇气;缺少有创见的学术流派,也未形成有利于创建学术流派的条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研究员把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概括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入门门槛不高;文章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还没有形成严谨的研究范式;争鸣不够,阶段性研究话题高度重合,观点一致;科研课题、博士论文选题雷同现象较为普遍。
在讨论的过程中,与会专家学者还反复追问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究竟取得了哪些理论研究成果,究竟在哪些方面卓有成效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是否应该成为一块“公共绿地”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总体来看,大家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总体状况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如何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水平
评价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特别是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目的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和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事实上,在本次学术年会上,专家学者们更多的也是在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出路问题。
胡建华教授本次会议发言的主题即是“高等教育研究如何走向深入”。在充分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他指出,在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方兴未艾的潮流中,走专业化道路是巩固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和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高等教育研究要强调“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取向的转换”和“研究队伍的培养”,应避免“经验总结”、“就事论事”、“简单介绍”和“随想臆造”式的高等教育研究。与胡建华教授的主张较为类似,马陆亭研究员也呼吁高等教育研究要转型。而要顺利转型,他指出,必须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必须发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的带头作用。
无论是方法更新和取向转换,还是整体转型和走专业化的道路,我们认为,最核心的还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是判断高等教育研究水准的一个重要尺度,而探讨教育研究的规范性问题则是提高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内在需要。在此方面,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马凤岐研究员作了题为“教育研究的选题和论证方式”的专题发言。他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的,而教育问题可分为认识性问题、实践性问题和价值性问题。教育学的基本论证方式是在证据基础上的推理,认识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的研究成果表达主要采用这种论证方式。价值性问题是教育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教育哲学研究经常从一些不证自明的原则或公理开始,推导方式是演绎的,主要工具是概念和逻辑,“公理—推论”是价值性问题的主要论证方式。
眭依凡教授则把捍卫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的特殊性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他认为,大学是存储科学知识、发展科学知识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专门组织,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深刻认识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及准确掌握大学办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强调大学应该坚守理想主义精神气质的同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也应该站在尊重大学的本性和遵循大学规律的立场上,大胆地责难、质疑和批判现实,承担起理性捍卫大学的社会责任。高等教育研究若能够担负其应尽的责任,其水平也就毋庸置疑了。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则肯定了学术创新对于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性,而社会变革是进行学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基于社会变革与学术创新两者相互关系的视角,并以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创新为例,他认为,上个世纪后半叶出现的较有代表性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如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等均是因应剧烈的社会变革引起的高等教育大变革、大发展而产生的。但是,卢晓中教授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进入“社会的中心”和在国家及人的发展中日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创新则应当以引领社会变革为己任,从“适应性”创新走向“引领性”创新。
论述提高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一般性策略、途径或方法等固然重要,有选择地推介或展示一些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也是一种快速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新思路。作为本次会议精心策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黄福涛教授作了“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变革———历史与比较的视角”的专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作了“我国学术职业环境的探索性研究”的专题报告。前一个报告通过对中世纪、近代以及二战后专业教育在理念、制度和课程三个方面的变化分析,同时考察每个时期若干个国家或地区在专业教育理念、制度和课程三个方面的显著差异,完整地阐述了专业教育的概念,清晰地再现了专业教育变迁的过程,有针对性地回应了我国在实施专业教育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后一个报告则基于对我国学术职业环境的大样本调查,论述了影响我国学术职业环境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情况以及对高校内部组织环境和制度、学术交流合作环境的基本看法,并得出了我国大学教师“对组织的依赖高于共同体”、“对政府的依赖高于组织”等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
三、如何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提升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但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有其自身的要求与行动准则。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提升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可能更需要良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平台的支撑。特别是自2009年国家颁布实施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之后,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本次学术年会上,探究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因素,寻找开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新局面的新思路,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张应强教授认为,我国早期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由于选择了经典学科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至于我们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产生了方向性偏移。自1997年和1998年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学界基本放弃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而转入高等教育具体问题研究。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表面原因是“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而根本原因则是“我们无法解决建设作为一门经典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
基于此,张应强教授指出,走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困境,我们的选择和任务是“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其主要理由是:学科划分的标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人类知识和学科的谱系来看,学科划分标准经历了从经典学科到现代学科的演变。关于“现代学科”,他认为,现代学科具有四个特点:即“以社会需要为学科演化和发展的动力,学科划分的标准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实践目的所决定”;“以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综合性主题为研究对象”;“以应用性学科为主,并衍生出丰富的应用技术知识体系,学科内部很难形成严密和统一的理论体系”;“以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没有专属于学科自身的独特研究方法”。至于如何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他指出,一是要突破经典学科框架,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二是要突破教育学视界,建设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他呼吁我们要“放弃追求经典学科思路,回到现代学科框架中来”,同时也要“增强学科自信”、“确立开放的学科姿态”和“重视高等教育学核心理论研究”。
“建设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可以说是本次学术年会发出的重要声音。除张应强教授明确提出这一主张之外,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均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科院王建华教授的大会发言,也都是在强调高等教育学已不再适合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或二级学科,高等教育学应该按照一级学科甚至是一个学科门类来进行建设。
李均教授认为,在中国,学科不仅指一类知识或学问,还是国家管理和调控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单位,是行政建制在科学研究中的体现。历史地看,教育学实为“儿童教育学”,主要研究儿童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有着不同的“道统”,历史上的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而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相比,两者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高等教育学已形成种类齐全、涉及面广泛的分支学科,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有日益增大的社会需求。对照国家关于设置一级学科需满足的基本条件,他认为:“高等教育学已具备国家现行学科政策规定的关于一级学科的所有条件。”他还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危机尚可在“二级学科”框架下得到解决,而化解“一级学科”政策所引发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危机,或许只能通过高等教育学建成一级学科来完成。把高等教育学建成真正的一级学科,当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去教育学化”。
王建华教授认为,学科是学者的“家”。它既是一种组织建制和制度安排,也是一种心理情结和认知方式。学科的存在为学术同行的相互认同提供了必要的象征,为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在仍以学科为基础结构的大学里,只有维持对学科的必要忠诚与认同,统一的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存在,健康有序的学术生活才有可能。在学科交叉盛行的今天,如果放弃了对于学科的坚守,高等教育研究将有可能会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他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困局在于满足于作为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被列入官方的学科专业目录。伴随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行政合法性正在逐渐丧失。今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必须突破我国现有学科专业制度的约束,首先实现从作为一门学科到作为一级学科的转变,然后再争取实现从作为一级学科到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历史性跨越。
篇10
(一)高等教育生态过程研究
1.教育资源的生态学研究由于高等教育出现严重的不公平问题,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难点问题。这些学者大多借鉴生态位的概念,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在外部环境中区域分布不均,中观环境中出现教育层次、教学类型高度重叠和空场,内部环境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重构政府、社会、高校之间的关系。学者邢运凯通过对高等教育生态位的研究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当下出现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情况,出现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区域覆盖等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并探索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办学自主性较差,政府的权力过大等诸多矛盾是高等教育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根本原因。朱振林不仅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生态位重叠,辩证地分析高等教育中存在大量的生态位空场。一是区域空场,大量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在东中部发达地区;二是层次空场,高职院校较少且覆盖区域狭窄,三是行业空场,高校大规模的合并和综合化,缺乏行业特色的高校。认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首先是要调整政府管理高校在资源配置、评价方式、权力分配的模式。其次就是对高校在专业、区域、层次上进行合理布局。赵书山则是从资源配置失衡来解读高等教育生态学现象。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主客体失衡,资源配置过程、资源配置方式失衡等现象。
2.人才培养的生态学研究通过国内学者对人才培养的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1)关于创业教育的生态学研究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部分,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创业教育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创业教育生态学研究中,如何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研究不胜枚举,国内的研究成果很多。综合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视角:其一,有部分学者借鉴国外的创业教育经验,以比较的视角展开研究。刘振亚通过对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中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中存在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少,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创业课程少、社会和政府对创业资金资助缺乏、大学生创业实践科技含量低和时间短、创业积极性弱。并结合美国创业教育经验提出培养合格师资、构建良性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整合资金和资源、制定创业鼓励政策等建议。其二,以实证视角进行研究。如,陈少雄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创业教育主体中内部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环境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创业教育主体与各环节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出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培育策略。
(2)关于学科发展的研究胡春蕾、黄文龙以生态学视角对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进行解读,认为学科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学科生态承载力,主要包括学科自我引导能力、学科资源、学科竞争力三要素。这三要素的能力越强,学科生态承载力就越强。并对三要素的发展走向提出建议,分享决策与包容共治是学科自我引导能力有效提升的途径;结构优化和质量先行是学科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多科综合与均衡发展是长期形成学科竞争力的方法。
(3)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教师教育作为教育生态发展的主体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之一。于海洪以生态哲学的视角阐述了当下教师教育的困境———教育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等问题。强调应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打破学术与教学的樊篱,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途径。马瑞娟认为影响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主要有外部环境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内部生态环境中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知识限度、教学方法等生态因子。
3.学术生态的研究随着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关于如何治理学术生态环境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学术角度对高校学术生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关于“学术生态”这一概念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解:
(1)环境观。李中赋认为学术生态环境是一个由思想、知识和信息的交换,还有评价体系、学术制度、科研条件与其他因素组成的整体环境。
(2)现象观。栗明伟把当下大学学术界存在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等学术现象称作“学术生态”。通过对于大学学术生态文献的分析归纳,目前对于学术生态的研究就是关于大学学术生态危机的研究,王全林、程东峰认为一是高校追求学术数量而放弃质量,存在学术评价量化;二是由于高校内部行政权力过于强势,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所左右;三是学术过于功利化。宋燕、张应强认为我国大学教学学术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面临诸多制度障碍。强调既要构建支持教学学术的外在制度,也要确立教学学术的使命和理念。
(二)高等教育生态策略研究
关于如何促进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发展,国内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第一,大多数学者强调,首先从宏观上构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杨彩玲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生态化趋向的策略分析》中提到,强化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生态理念,突破生态理论与生态实践相结合,倡导高等教育生态化经营、确保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生态体系。第二,由于高等教育生态位的错位发展,部分学者强调高等教育资源应该合理配置。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中指出,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类别层次上、学科结构上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等作用进行优化调整。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学者邢运凯。黄志勇《生态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的新境界》一文中在宏观配置上,强调有关资源配置中的政府、社会、高校等职能分布、权责明晰等问题。而陈雯兰、邢运凯《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分析与设计》则从微观上解读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配置,认为应该将高校权力下放,尊重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第三,针对如何缓解目前高校存在的学术生态危机现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制度层面改善学术生态。以促进大学学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全的大学保障制度。杨蕊提到重构尊重教师学术权力的保障制度、完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大学的流动机制(即大学师生与学校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的流动机制)。
二、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的问题
综合以上国内对高等教育生态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有关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生态学,探讨了当下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分析了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现象;比较了不同视角下高等教育生态学发展方向和路径,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综合研究不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结构交错、内容复杂的生态系统,因子之间相互关系不可忽视。现有文献大多是以高校内部某一生态因子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因子之间建构有效联系和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再者,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属于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当前过多集中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环境的研究,缺乏内外部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有限除个别学者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高等教育生态学发展中创业教育发展开展研究之外,其他学者都基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数据支撑,更难以找到质化研究的踪影。例如,在论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研究中,对教师教育生态发展以及学术生态研究仅限于对当下现象描述分析,教师教育发展的主体诉求并未通过量化与质化研究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对象单一在有关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多数集中于国内高校内部生态环境中部分生态因子的研究,全面性还不够。例如,仅有的文本中,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研究主体对象,大多数是以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为中心所展开的研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新月异地发展趋势下,忽视了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的研究。
三、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