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30 18:0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解决方案

篇1

自2007年至今,可口可乐公司携手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一直致力于为地处中国核心水源地的农家乐寻求最佳的污水解决方案。“湿地能有效化解环境中的污染和毒素,我们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好比是给农家乐安装了一个人工的‘生态肾’。”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江湿地项目经理韦玉宝指出,这是当前最经济和最原生态的适用于农村的治污方案。

方案提交人:可口可乐公司&世界自然基金等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灾后重建地区全面爆发农家乐旅游经济。截至2012年底的数据显示,全国农家乐已经超过150万户,而作为农家乐发源地的四川,更是占到了全国农家乐接待总人数的1/3以上,集中分布在嘉陵江和岷江等重要水源流域。随着家家户户都把污水直接排放,好山好水的地方都变成了污染的地方。

相比大中企业带来的点源污染,农家乐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其实更难整治。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通常有固定排污口集中排放,而农家乐的污染物虽然浓度低面积小,但污染源数量众多且分散,长期以来因无法集中处理,正在以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

人工湿地项目之所以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崇州进行分期试点,是因为保护好四川的河流,意味着能为保护整个长江做贡献的。四川的岷江是长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嘉陵江是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恰恰这两个流域的农家乐的规模排名全国第一。韦玉宝指出,帮助这些分散的农户解决污水处理,采用常规的污水设备是不实际的,而造价便宜和维护简单人工湿地,能有效保障长江整个生态流域不被破坏。 “希望这个项目能为我们打造绿色生态旅游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帮助当地农户的增收,第一批首推3个人工湿地,今年12月将会完成初期建设,预计以后每年这些湿地能实现7万吨污水净化,惠及50户农户。”崇州市副市长赵卫东表示。

方案点点看

人工湿地之所以能够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主要是借助了沙石的物理沉淀过滤、微生物分解,以及植物根系吸收等多种处理手段,能高效处理生活污水中的悬浮物、总氮、总磷等污染物。人工湿地其实是一个三面用水泥浇灌而成的大池子,内里合理分布着砖、砂、土壤,最顶部栽种着各类根系发达的花卉植物。目前项目主推的人工湿地类型为“潜流+表流”,与污水在地面的纯表流型湿地相比,看上去与花坛无异的潜流型湿地更加卫生安全。

在建造人工湿地之前,都得要先建一个化粪池:污水流入化粪池后进行发酵,污水中的有机大分子经过厌氧发酵后,大部分分解为植物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发酵后污水通过地形的坡度自然流入湿地,进一步与滤池的基质进行离子交换、与植物根系及大量的微生物发生硝化反应,最后污水的有害物质大部分被转化为植物生长需要吸收的养料。

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土地占用问题。平均1吨生活废水大约需要1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来分解,普通的农家乐平均废水排放量接近6吨/天(大型的住宿型农家乐的排放量则高达30吨/天),人工湿地面积一般至少需要40平方米以上的地块容量。早期的湿地项目由于占用了太多土地而遭到拒绝,如今项目更加注重农户的需求,尽量利用边角地建湿地,必要时进一步介入村委甚至政府进行土地协调商议。

目前整个湿地项目几乎是公益性质,由可口可乐中国、当地政府共同出资补贴农户建设的方式推进。韦玉宝认为,人工湿地未来推进方式应该是NGO+企业+政府+农户,只靠企业赞助和政府支持都是不可持续性的。“拿广元市为例,这里有1000个农家乐,一个湿地需要花费3万,那总费用是3000万元,如果政府拿1500万元,让农户自己拿15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整个县的农家乐污染都解决了,而这才是符合中国广大农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举的解决方案”。

方案创新点

1. 为农家乐提供了一个见效快、低成本的处理污水方案

人工湿地借助了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本地地理、生物和气候条件,成功探索出了整套乡村地区面源污染解决方案,不但形式灵活,而且建造和运行成本低,为农户解决了购买昂贵设备的烦恼。

篇2

关键词:蚕桑项目;规模化经营;蚕桑管理;特色经营;现代农业

1桑蚕规模大户生产经营优势

简而言之就是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泾县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留下的都是年迈老人,采用的都是传统养殖办法,养殖效率低。如果将这种零星的饲养转化为联合饲养,实施大棚养蚕,实行全年条桑育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从而降低蚕农的劳动强度同时提升产值。另外,规模化养殖能使得土地得到综合利用,利于实现“果桑”、“桑药”、“桑蔬”等综合产业的形成,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桑树病虫害,达到增产增收[1]。

2蚕桑规模化生产“增产增收”

1)果桑模式。泾县桃花潭镇栽植了约27hm2的果桑,该品种既能采摘果实又能养蚕。依托桃花潭景区(4A级)的旅游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采摘体验,即“农业+旅游”模式。另外,还可以将其酿酒,味道鲜美具有保健价值,市售价达到了130元/kg,销售良好供不应求。2)桑药模式。即桑树和金银花、黄精等数十种中药材间作,有的中药材对桑树病虫害以及蚕病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且还能大量产生品质良好的中药材,提高亩桑效益,实现第二收入。现阶段蚕区农户已联系多家中药生产厂家,初步达成合作。3)桑蔬模式。桑树和一些蔬菜间作,桑园间作榨菜、白菜、萝卜等生长期短的绿叶菜,不仅可以达到防病减病,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桑叶品质,提升蚕丝品质。4)综合利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桑叶茶。在传统养殖中因为桑叶叶片质量不佳影响蚕的质量。研究发现将桑叶芽头摘下来之后,利于提高桑叶品质,满足蚕的营养需求。最主要的是,将其按照炒茶技术精制成茶口感极佳,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目前生产桑叶茶有两家企业,并且制定了桑叶茶省地方标准。还有桑枝木耳,其原生态健康品颇受市场欢迎,规模化经营后,可以利用剪伐后的大量桑枝,培育桑植木耳,提高综合利用价值。以上四种综合开发项目,都能走农旅融合路线,延伸产业链,使得当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

3泾县规模化蚕桑经营存在不足以及解决方案

虽然该地区能够认识到规模化经营优势,并能够提供技术支持,使得蚕农动态更新技术增产增收,但是对于规模化经营形成的果桑、桑蔬、桑药以及桑叶茶等产品的对外宣传不足,不能有效地打开销路。没有实现“互联网+蚕桑”经营模式,在总体经营策划上显得薄弱。

3.1缺乏媒体推广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大环境中,只有打造地域文化才能提升桑蚕销售规模和销售价格,实现更大的利润。但是该地区从政府层面、蚕农角度都缺乏地域文化打造的行为,一直依赖“蚕桑大县”这顶帽子来静等上门收购,价格方面不占优势,很多利润被收购商侵占。另外,果桑酒、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特色产品缺乏相应推广,就会失去很大的市场份额,而这些特色产品能够广泛销售,本身就对泾县蚕桑品牌塑造很有帮助。目前该地区并没有形成策略的推广方案。另外,对于蚕桑规模化经营和特色经营形成的农旅结合项目,也同样需要宣传,否则门可罗雀,会造成蔬菜、药材、果实的过盛积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解决方案是由县政府带头建立泾县蚕桑官网平台,另外建立泾县蚕桑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对外宣传该地蚕桑文化,结合古今历史形成图文并茂宣传,打造泾县蚕桑品牌。同时积极地引导当地蚕农建立微信号,集中对外扩散,提升品牌推广力度。

3.2未形成产业链

目前蚕桑生产环节,都是蚕桑站在负责主抓持。然而除此之外与规模化经营有关的其他主体没有很好地融入进来,比如蚕茧收购部门、丝绸厂、科研部门等等。这就使得蚕桑规模化经营失去了产业链这个生态圈,没有实现更大的资源整合,经营风险虽然会因为规模化经营降低,但没有产业链支撑,风险仍然得不到切实把控。比如市场风险当中价格变动,一直以来是该地区蚕桑生产收入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建立产业链将收购、生产企业纳入其中形成合作,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就会实现稳定的收购价格,促进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解决方案,建立当地蚕桑协会配合县政府积极地筛选蚕种公司、收购公司、丝绸公司、蚕药公司、农机具公司、物流公司等等,使得这些公司进入合作名单形成具体的产业链。彼此利用合同来实现制约,做到信息对称,实现产业链经营。为了确保产业链有效运转,要成立专门的微信组,实现即时信息交流。在协会引领下定期开会,对市场问题形成解决方案,确保产业链竞争优势。

3.3未形成电子商务模式

商务模式即通过淘宝网、京东网、当当网等建立虚拟门店,对该地区的蚕桑产品予以销售。但是目前来看,蚕桑站在此方面的工作并不能顾及到,其只是集中指导蚕桑技术推广方面,缺乏适合时代的经营思想,没有意识到帮助蚕农扩大销售对于该部门的重要意义。或者说其拥有这样的思维,但是因为不是本部门工作而作罢。如果是后者,证明当地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存在问题。解决方案是政府层面围绕蚕桑联合各部门对电子商务采集意见,集合相关经验人才打造旗舰店,结合自媒体形成强大的推广局面,配合平台推出各种活动,从而积累粉丝扩大销售,以网店推出泾县蚕桑品牌,带动当地地面销售,实现良好的O2O模式,扩大销售途径,实现增产增收。

3.4缺乏管理人才

蚕桑规模化经营,还存在特色产品开发项目,这样庞大的管理工作需要专业人才来主持。但是从该地区具体操作掌握在蚕桑站手中的现状来看,对市场颇有建树的管理人才是比较缺乏的,这必然限制整盘规划,直接影响规模化经营效果,如果效益不佳直接降低蚕农积极性,后果不堪设想。解决方案是当地政府主导培养现代农业管理队伍。比如当地能人或者回乡创业大学生等,专门结合当地情况对其进行培训。针对规模化经营的关键点予以讨论,既能提升他们市场经营能力,也能够给蚕桑规模化经营带来灵感。之后,将具体的方法方案快速落地,实施成效由政府来负责检查和监督[3]。

4结语

安徽泾县实行的蚕桑规模化养殖正走在路上,现在积累的经验还显得有些薄弱,不过其已经有了一定效果,只要在总体策划、媒体宣传、队伍建设上多下功夫,便可以使得经营管理明确了方向,蚕桑产业才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下去,给当地蚕农带来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徐建新.浅论蚕桑规模大户的生产经营管理[J].中国蚕业,2003,24(3):67-68.

篇3

2014年10月阿里巴巴了农村战略,在接下来的3-5年,将拿出100亿元投入到1000个县的10万个行政村,用于当地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这是阿里巴巴第一次对一个独立群体,全方位地在资源上倾斜和扶持,农村战略也进而奠定了阿里巴巴“互联网+扶贫”工作的基础。

阿里巴巴“互联网+扶贫”的落地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给贫困地区带来便捷实惠的商品和生活服务。如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手机充值、生活缴费、购买车票、预订宾馆等,此外还包括小微金融、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

二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包括对地方官员的互联网意识、地方企业的互联网转型能力,以及返乡青年或普通农民的互联网技能的培训和建设。

三是帮助贫困地区建立起新经济基础设施,包括物流、支付、金融、云计算、数据等。未来各类经营主体、各种创业者,都可以借助这些基础设施,为农村、农民带来更丰富、更创新的信息化服务。

至2016年上半年,阿里巴巴通过农村淘宝项目已经在全国29个省近400个县(包括94个国家级贫困县和95个省级贫困县)的1.8万个村建立起了“互联网+”服务体系,招募了2万余名合伙人或淘帮手。2016年7月,农村淘宝启动以服务为核心的3.0模式,合伙人将由创业者演化为乡村服务者,村级服务站也将升级为当地的生态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和公益文化中心。

阿里巴巴的“互联网+扶贫”实践,包括了在电商、就业、金融、旅游、教育、健康等六大领域的创新。

1.电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增收节支

通过电商平台把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阿里平台给贫困地区带来增值创收。2015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零售平台上共完成了215.56亿元的销售,同比增长80.69%。一些贫困地区依靠传统产业线上转型,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些贫困地区依托本地资源,将土特产品卖上全网;更有一些贫困地区把握市场需求,根据需求找资源,促生产,同样实现增收脱贫。同时,2015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零售平台上共完成了1517.61亿元的消费,同比增长50.39%。根据在农村基层的调研经验,网上购买的商品比农村线下价格至少低10%,因此2015年在阿里零售平台上的电商消费,为贫困地区节约支出超过150亿元。

2.就业扶贫:带动贫困青年返乡创业

农村电商的迅猛发展也为返乡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舞台,在阿里平台上,贫困青年返乡创业主要包括“农民网商”和“农村淘宝合伙人”两种形态。

农民网商是指农民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工业及手工业产品,或本地农特产品。农民网商集聚的典型是“淘宝村”,至2015年底全国已发展各种类型的淘宝村780个,包含了活跃网商数量超过20万,带来直接就业达100万人。同时至2015年底,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零售平台上共有网商33.21万人。

合伙人和淘帮手是农村淘宝项目在乡村招募选拔的服务主体,他们立足于村级服务站,为村民提供各类服务,实现自身价值。至2016年上半年,农村淘宝在全国共招募了1.8万名农村淘宝合伙人和8千余名淘帮手。这些青年人的返乡创业为贫困乡村带来了发展的内生动力。

3.金融扶贫:以金融撬动贫困地区发展

蚂蚁金服集团是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近年来探索出了一条信贷拉动、保险助力的“互联网+金融+扶贫”方式。

信贷方面,除了利用平台数据为农民网商或企业提供互联网贷款之外,蚂蚁金服发明了“线上+线下熟人”的旺农贷模式,即对贫困地区没有线上数据积累的种养殖户或小微企业,借助他们身边的熟人――农村淘宝合伙人,去发现他们的生产资金需求,并对其资质做初步筛选,最终通过线上数据分析+线下熟人提供的真实有效资料做出放款决策。至2016年上半年,旺农贷已覆盖全国25个省市区234个县的4852个村,户均贷款约4.4万元。

保险方面,蚂蚁金服与保险公司合作,联合贫困地区政府推出“扶贫100”综合保障计划,通过扶贫资金和公益众筹投保,通过商业保险放大保障范围,使贫困人群不再因病、因残、因灾、因学致贫。这种保险+扶贫的创新提升了精准扶贫的效果,也为长期存在的扶贫资金截留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至2016年8月,扶贫100项目在率先试点的江苏省泗洪县已经理赔了284例75万余元。

4.旅游扶贫:使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对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样可以帮助贫困人群脱贫创富。农村淘宝联合阿里旅行,围绕贫困地区独有的旅游资源,协同当地政府参与农村旅游建设,组织旅行社开发农村旅游产品,结合主题游的形式,将乡村休闲游、采摘游、亲子体验游、民俗文化游等新形态与农村淘宝主推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相结合,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宿旅游等特色项目,扩展旅游目的地、丰富旅游体验。通过“互联网+旅游+扶贫”的创新,切实增加了贫困人群的收入来源,开拓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以浙江省松阳县沿坑岭头村为例,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为6530元,发展电商后,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为7444元和8337元,而继续拓展乡村旅游后,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了9171元。至2016年上半年,农村淘宝联合阿里旅行已经在16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了乡村旅游业务。

5.教育扶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阿里巴巴一直把乡村教育作为提升贫困地区农村,脱贫减贫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如农村淘宝尝试在各地的村服务站开设图书角、在线课堂、亲情热线,同时为留守儿童赠送文具。2016年8月,农村淘宝推出“超级课堂”项目,用在线教育的方式常态化为乡村孩子提供教育资源,包括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科学等多门课程。“超级课堂”是农村淘宝与淘宝教育一起打造的一个开放平台,目前已有阿里大文娱板块、阿里体育、果壳网、中国美院等集团内外力量一起参与进来。至2016年上半年,农村淘宝的乡村教育试点已经覆盖了全国257个县,涉及68个国家级贫困县。

6.健康扶贫:消除致贫返贫隐患

篇4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和谐发展 解决方案

一、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在管理上,缺乏统一的全国性的关于规范农业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法规,缺乏对农业旅游主体的基本规范。没有有效的协调和数量控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市场秩序混乱。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门槛低;缺乏统计和评估机制,使农业旅游产品的质量较差,服务不规范,游客的怨言很多。缺乏农业旅游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行业管理和相关制度不健全,助长了农业旅游市场的无序;农村“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形式,松散的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和薄弱的基础条件,也使农户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宣传促销活动,从而制约了农业旅游的发展。以上各种阻碍因素要得到根除,仅靠市场、企业运作、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的,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政府的积极作用对于推动农业旅游的发展也必不可少。即在农业旅游发展的现有阶段,政府可以在创造一个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政策扶持、管理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发挥作用,扮演好政府应有的角色。

2、无序盲目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本土文化遭到破坏

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地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完整、有效地保护好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辨证地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些旅游从业人员甚至还形象地把发展民族地方经济与保护民俗风情的关系比喻为没有开发的保护是“等死”,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找死”。同时,相关研究却指出“我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面临着消失和破坏的威胁,民俗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严重滞后”,“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作为文化传统之一的民俗文化,至少是其中结构性较松散、稳定性较弱的那些部分,呈现出急速的变形或消亡之势”。可见,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至少在现阶段并非卓有成效。对此,旅游开发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对策和措施,如政府主导、法制规范、保存教育、物质激励等,这些对策及措施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该研究缺乏对民俗旅游资源的进一步细分,对它的构成和来源认识不足,对造成资源被破坏的原因的复杂性分析不够。因此,提出的建议不能涵盖全部的资源范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只有从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入手,在明确保护的内容、层次、重点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保护的方式、方法问题。

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问题也是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旅游业基础建设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与乡村旅游发展息息相关的交通、电力、通讯、医疗卫生等方面建设水平的落后,由此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如游客苦于交通上的不便放弃出游;清新秀丽的乡野风光和恶劣的住宿条件带给游客心理上的巨大反差:不卫生的饮食造成了疾病却没有配套的医疗救治……可见,一个乡村社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再优越、民俗文化再深邃,如果让基础设施建设拖了后腿,发展乡村旅游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4、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有限,观念落后,服务水平低

在我国,乡村中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由于我国乡村教育事业落后,造成了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不高,而乡村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当地农民,农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有限,观念落后很难高水平的投入到旅游服务工作中去,而旅游业是一个集合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对服务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所以,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实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另外,在我国乡村旅游的管理层中也普遍存在着管理者素质不高、经营管理的科学水平低、管理不够规范、开发中缺乏保护意识、重设施建设轻服务环境营造等诸多问题有待我们积极的发现改善它。

二、实现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对实现和谐旅游的支持和指导作用,实现政府主导、健全相应管理体制

实施规范化管理政府的作用应建立在积极审慎地把握当前农业旅游发展形势的基础之上,应当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问题,即政府的作用应当有合理边界,在农业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当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农业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是必要而有效的。由于目前看来,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初期萌芽阶段,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观念先导、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完善和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

2、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实行规模化经营

政府应承担牵头开发农业旅游线路的职责,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以消除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加快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开拓、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一是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涉及农业旅游发展的公路、铁路、民航等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或整体、局部使用权招标等方式,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旅游的硬件环境,提升景区景点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在引资方式上力求多样化,通过组织和参加投资会、洽谈会、招商引资会,宣传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吸引资金,加大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投入,形成全方位发展农业旅游业的新格局。

3、结合生态旅游,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综合开发旅游功能,结合生态旅游,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旅游业良性循环。发展旅游业的出发点,不仅是经济的目标,而且应该充分地把旅游景区发展与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使旅游业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增强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一是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适应旅游者不断增强的文化需求。我们坚持在经济发展中兼顾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把教育人、熏陶人、开启人的心智和开阔人的眼光作为开发、经营旅游景区和产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让文化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和媒介传播并发扬光大,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有益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新的旅游文化。二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合理开发、优化利用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依存于生态环境之中,同时也是旅游业生存之本,特别是以海滨旅游为主的旅游业,有赖于海水、沙滩、空气等自然生态环境。而蓝天、碧海、金沙滩又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我们把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严格的防范、保护措施,严禁粗放式和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资源;限制污染项目、强化环境治理;立足以更经济的方式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地以更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更大的效益产出,切实做到发展旅游业为当代人谋利而不以吃子孙饭、断子孙路为代价。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保护和利用,两者兼顾,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展示旅游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向前、曾莺:绿色经济――21世纪经济发展新模式[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田至美:生态旅游发展持续性和利益化的实现途径[J].旅游研究与实践,2007(2).

[3] 楼凌雁、李国振、胡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旅游开发与市场,2007(2).

[4] 郭焕成、李少芬:新世纪中国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广东省肇庆市天一园生态工程有限公司,2006.

篇5

关键词 古镇旅游;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延伸;互动;差异与冲突;平衡

如今,城市旅游逐渐向乡村旅游延伸,这是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国家和政府业已意识到这一点,正在为乡村和小城镇旅游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时值乡村旅游发展之大好时机,各类古镇的旅游开发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是全国众多古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川其他文化资源一样,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资源丰富而且极具地方特色,拥有众多省内外甚至国际知名的文物和历史遗址。四川本身就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2000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其旅游以强劲的势头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四川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其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一方面正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发挥出其重要作用,一方面又面临着形形的问题与考验。针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笔者认为要作好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工作,应首先明确和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名镇旅游是都市旅游的延伸

从社会功能和使用功能看,“镇”即“小城市”,古镇旅游从属于城市旅游范畴。在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城市周边地区逐渐成为市民近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这一地域范围内旅游投资、旅游就业、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异常迅猛,形成游憩设施密集的环城游憩带。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分别属于川内几大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范围,或处于其都市旅游圈,是成都、绵阳、广元等重点城市都市旅游的延伸。国内旅游业正在经历由大城市到小城镇,由知名景点到一般景点的转变。就四川而言,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是重点城市旅游资源的有利补充,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但关系到当地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川内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业深度发展。任何一个名镇都不能独立于其所依附的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独立发展旅游业。旅游中心城市是名镇旅游的支撑点。根据旅游者进行决策的最大效益原则,旅游者一般不会远离闹市,到名镇进行专项旅游。他们对名镇的旅游活动,是其对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旅游景点(景区)的附属活动,即大多数旅游者不会将名镇作为唯一旅游目的地。名镇旅游很难作为独立的旅游项目存在。名镇旅游的发展必然依附城市旅游,其旅游景观只有作为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旅游圈景观”,才能在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自身旅游发展道路。举一个简单例子:外来旅游者不会因为纯粹渴望黄龙溪古镇风光而前来成都旅游。通常状况下,他们以成都为中转站进行其他旅游活动,而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考虑游览黄龙溪古镇。同理,大多数外来旅游者到李庄的旅游活动,也只是对宜宾(蜀南竹海)旅游的补充或附属行为。

二、名镇旅游是其历史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的互动

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就是其历史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互动,从而引发旅游吸引力而带来的旅游活动。名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依托当地人居环境表现出来;当地独特的人居环境是历史文化传统的物质体现。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开发名镇旅游业,就是开发外在表现为现有人居环境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就是说,在开发名镇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处理好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保护名镇并不是单纯地保护几座固定的古建筑。保护名镇还必须涉及当地相应的街区和人居环境,进行综合保护。人居环境包括小城镇规划与生态环境。在对名镇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时,只有注意保持小城镇原有规划(划定古迹保护区,保留老式民居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意识),维持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使该镇历史文化传统得以完美体现。同时,也只有在对名镇人居环境的改造过程中注重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才能保证这种改造的生命力。另外,名镇居民是否迁出及迁出人数的多少一直以来都是阻扰名镇保护和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巨大问题。名镇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特殊的民风民俗,一旦将镇内居民全部迁出,那些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资源将无法呈现于游客面前,名镇自身活力下降;而不迁出镇内居民,又会为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带来很多问题,居民自身的生活水平也无法提高。名镇旅游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计算、分析当地旅游容量(主要包括合理容量和心理容量),参照周庄、大理、丽江等相似资源类型的成功案例,提出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解决方案。如犍为罗城古镇的规划中提出的将旧城改造为服务型场所的方案就是向丽江等地学习的结果。该名镇拟将旧城大部分居民迁出,只留部分居民对其中服务项目进行经营,达到既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又保护当地人居环境的目的。

三、名镇旅游开发首先应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传统了,它逐步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即从习俗的表层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显示出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意识、观念等对社会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因素。传统文化继承于过去,受制于现代文化,又从现代文化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代文化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得不依赖传统文化的力量继续发展;而其在自身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又不得不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在这种矛盾运动中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地连在一起。所以,我们在研究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开发问题时,一方面必须强调遵循传统文化的脉络,关注传统文化的演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关注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名镇的文化(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迷信的东西)均是传统文化;而旅游却是现代的旅游,它要求现代化的生活和服务。名镇居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名镇不可能因为开发旅游而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政府不可能要求居民吃、住条件保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也不可能制止当地居民身着现代摩登服饰。名镇只能保留当地一部分民俗,而在食、穿等方面顺应现代化的改造。现在很多古镇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采取表演的形式再现当地古老民俗。历史文化名镇的传统文化却不一定适合这样的保留方式。保存名镇历史文化的传统性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古。在名镇旅游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只有既把握文化的传统性,又把握住其时代特征,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妥善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才能对名镇旅游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作用。如孝泉传统孝文化的开发,要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调和,必须选择其中“尊敬老人”“赡养老人”等与时代精神结合紧密的内容,舍弃其中封建迷信残余思想。

四、名镇旅游开发要注意保持景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

篇6

关键词:京津冀;保定市;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0802 

1 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休闲农业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欧洲各国带来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但是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城市居民越来越希望能够返璞归真,重返田园,绿色的生活环境,在对这种诉求的追求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大多学者比较认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 

2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保定市因毗邻京津,底蕴丰厚,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机遇就是满足京津两地的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吸引京津两地的游客到保定参加休闲农业旅游。 

“十二五”以来,河北省保定市休闲农业从无到有,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截至2014年12月,全市共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283家(其中:休闲农庄5家,休闲农业园区26家,民俗村6个,农家乐246家),主要分布于易县、涞水、涞源、阜平、顺平、满城等太行山区和环北京县市,从业人员1.45万人,直接吸纳农民工1.27万人,带动农户4.34万户,年接待游客632.94万人次,营业收入12.9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收入2.9亿元),利润总额1.8亿元。全市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唐县秀水峪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国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3家(涿州市润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满城县龙门山庄生态园、易县狼牙山中凯集团);省星级休闲园(采摘园)7家(望都县嘉欣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唐县华峪山庄、唐县晨泽农业生态园、满城县龙门山庄生态园、易县狼牙山中凯集团、河北润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河北屯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全国“美丽乡村”3个村(博野县大北河村、易县于家庄村、高碑店市平辛庄村);顺平县桃花景观和易县牡丹花景观认定为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全市每年开展以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节(庙)会达28场次,接待(参与)250余万人次。 

3 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首先,保定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晚,成规模的企业数量少,著名的企业就更少之又少。其次,农产品缺乏深加工,精加工,吸纳劳动力及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足。第三,企业经营项目单一,大部分停留在农家乐,采摘园,农耕园,垂钓等活动,住宿,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3.2 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城乡差距的原因,农村劳动的知识水平以及整体素质偏低。在满城,安新,来源,顺平等,50岁以上的农民多为初中毕业或不足初中毕业;40岁以下的农民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专业知识有限,职业素养普遍不强,缺少现代企业经营的知识和经验。 

3.3 休闲农业企业宣传不到位 

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休闲农业企业管理者“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观念比较严重,缺乏基本的宣传工作,相应的农产品也没有制定有效的促销策略,经营管理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严重的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3.4 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周边地区交通条件和信息条件的改善,到城市周边农村去休闲,去体验农村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被城镇居民所接受。因此,交通条件的便利,水网,电网,网络通讯等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园区的发展。 

4 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4.1 以农业经营为本,推出多样式的休闲活动 

休闲农业的多样发展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生产与农事体验相结合。农业企业中的有机生态种植园等除了用作休闲,观光,旅游外,还可作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与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供学生参观学习。此外,开发休闲农业的“附加价值”,努力增加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带动相关产品的生产。例如与水果加工企业,花卉市场等达成供货协议,为企业提供了天然的有机原材料,还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 

4.2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定期的组织培训,请成功企业的人员,科研单位的专家等为本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讲座,技术指导,或者可以直接参与高校的科技研发活动。此外,要与行业中的成功的农业园,建立长期联系,可以相互实地考察,观摩,逐渐形成教学、培训、考察一体的人员培养模式,使休闲农业企业的人员素质逐渐专业化。 

4.3 做好相关的市场推广宣传工作 

休闲农业游以天然、放松、减压的旅游方式,在城市居民中逐渐受到追捧。保定市及周边众多县乡纷纷开发了自己的休闲农业园区,极大的丰富了京津等周围地区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但对于休闲农业企业而言,这种情况意味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都面临如何吸引游客注意力的问题。 

广告宣传是最直接的方式,可在企业市场覆盖区域的当地报纸、电视和主流网络媒体上充分宣传、展示企业形象;或者选择目标群体定期的发放企业的月刊,定期更新的宣传册等;在高速公路道路两旁、长途车站,设置引导牌;与各大旅行社达成长期推广协议;在地区旅游图中标注本企业名称和地址;创建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推广和宣传。 

5 保定市休闲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5.1 体验化 

休闲农业离不开消费者的切身体验,它是体验营销的一种实践。农业休闲企业在设计具体活动时要将园区的特点与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充分的结合起来,使消费者产生美好感觉并形成难忘的记忆,这是休闲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5.2 绿色化 

休闲农业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为生活在大城市的上班族提供一个能够放松精神,释放压力的纯天然环境。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应该致力于开发这样的环境,让园区充满天然的气息,例如提供无公害蔬菜、水果、养生的餐饮,而尽量避免园区过多的商业味道,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真正有意身心放松的天然场所。 

5.3 度假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园已经逐渐发展成度假农场并且日渐成熟。因此保定市及周边的休闲农业园区可以借鉴其运营模式,这是有市场可行性的。例如面对“有钱有闲”的退休族或者休年假的上班族,度假村式的休闲农业园,既体现着当地风土人情,又不乏自然之美,对工作在京津等地的上班族来说,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选择,也是农业未来的一种新形态。 

参考文献 

篇7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博美廷酒店发展的整体脉络?

Klostermann:我们英国的CCA(CORPORATE CLUB OF ASIA)集团面向全球拓展酒店业市场。旗下有博美廷酒店与度假村管理公司。博美廷是在荷兰注册的国际品牌,起源于英国伦敦,是以一位英国前首相名字命名的品牌,上个世纪90年代,在伦敦郊区有着30栋别墅的城堡是博美廷的前身,目前已经在世界各地拥有7家酒店,2010年将发展到20家酒店。 CCA集团在高尔夫度假村和私人俱乐部会员业务方面有着20多年运作经验,是一流的国际公司,早已誉满全球。目前我们专门在亚洲和欧洲从事私人俱乐部、乡村、都市和运动俱乐部的发展运营。CCA通过其关联公司,IAC(国际网络俱乐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了260家俱乐部,全部会员超过30万人。IAC俱乐部遍及欧洲、美州和亚太地区,如德国、美国、俄罗斯、英国、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1982年我们在香港设立亚洲总部,开始把目标锁定在中国本土并拓展发展空间。

记者:请问博美廷经营的特点与通常意义酒店有什么不同?

Klostermann:新潮典雅的私人俱乐部运营模式,将客户视为“尊贵会员”的经营思路,并积极推行博美廷的服务理念“完美中的完美”,为每一位客人提供全新的感受。在中国发展博美廷酒店是长期的计划。在北京、天津、上海、厦门、广州等地。我们有若干家俱乐部,除了商务俱乐部之外,旗下还有一些高尔夫俱乐部,博美廷酒店与北京长安俱乐部已经合作了10年,今后还将继续合作10年。中国有份胡润的《福布斯》财富报告,在私人俱乐部中,北京长安俱乐部2006年排位全国第一。

我们博美廷的第一个特点,是管理综合性的物业,让俱乐部的服务因素与小型酒店结合,不是单纯的而是对各种因素的综合管理。我们的第二个特点是规模小,但是很高档,有如高度个性化的博美廷酒店一般,不超过200间客房。追求高质服务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面向高档客人,照顾好每位客人,住店消费您可以不用出店。

记者: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在哪里?博美廷酒店的经营运作方式?

Klostermann:我们期望着在中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正在北京、悉尼发展会员,发展会员单位,致力于发展,我们在北京都有代表处,区域性代表处,我们寻找机会做高档精品酒店,除此之外,我们还做房地产销售。目前开发的项目包括位于中国天津的博美廷套房酒店,这种风格独特的套房酒店于2006年11月28日开业。该项目共有141套博美廷套房、33套豪华公寓,可以在有活力的中国市场中极大地满足膳宿与工作需要。酒店的特色是在它的顶层有一个豪华的私人会所――海河之子俱乐部,它可以满足会员就餐与开会的需要。

篇8

关键词:地方标准;国家标准;标准化;标准化+;一带一路

为了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快速融入“一带一路”经济战略。2016年1月23日,国家标准委在京召开地方标准化工作座谈会,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指出,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关键之年,地方标准化工作要更有作为。地方标准的改革要与国家标准改革部署协调一致,加快完成强制性地方标准的整合精简,推荐性地方标准要突出公益属性和地方特色。要围绕政府招投标、重大建设工程、政府管理做好服务。要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招投标等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大力推动“标准化+”战略行动,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构建地方标准体系,促使地方经济快速融入“一带一路”经济战略。

1 地方标准是满足各族人民生活的需要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口味、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有些产品具有地方特色只在特定区域流行,需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统一市场规则。针对这些产品不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制定地方标准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满足各族人民生活的需要。例如广东省的《西樵大饼》、《广州黄酒》地方标准;青海省的《湿地检测技术规程》、《藏獒》地方标准;内蒙古的《达斡民族服饰》、《鄂伦春民族服饰》、《鄂温克民族服饰》地方标准。这些地方标准给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满足同一技术要求,让消费者较容易货比三家,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或服务。同时为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统一市场规则提供技术支撑。

2 地方标准能提升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质量

2008年国务院批准蒙古族服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标准化院历时两年时间,走遍12个盟市,行程4多公里对28个蒙古族部落的服饰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制定了《蒙古族服饰》地方标准。标准中有文字、款式图、裁剪图、彩色效果图,以蒙汉两中版本发行。为规范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权威依据。为保留民族文化特征符号、提升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做出贡献,也为解决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供可借鉴的途径。

3 地方标准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从前,内蒙古通辽市的经济模式是以出售农产品――玉米、畜产品――牛羊和矿产资源――褐煤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通过挖掘地方特色产品,制定地方标准《风干牛肉干》、《炒米》、《荞麦米》、《红干椒》等一系列地方标准,打造特色品牌。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回归自然渴望自然的需求,复苏草原文化,通辽市的孝庄园、山地草原、、大青沟、银沙湾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休闲圣地。到这些圣地游玩驻足的游客,领略着地方历史文化积淀,品尝着天然绿色食品。人们不仅玩的开心,吃的满意,而且有特色产品带给亲朋好友分享品尝。在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地方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海南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2014年批准了44项地方标准,指导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24家、示范县1个,服务业标准化试点7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16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4家、美丽乡村标准试点市县3个。地方标准给海南岛带来无穷魅力,走出机场随处可见指路标识,让第一次踏上海南岛的人们马上就能辨别地理方位。走进餐馆进入眼帘的是菜品明码标价,从服务员上菜到菜品的摆放都有标准可循。放眼整个海南省,从大名鼎鼎的文昌鸡、白沙绿茶,到儋州粽子、屯昌黑猪、陵水圣女果……一个个富有海南特色的农副产品,正凭借地方标准的力量,从海岛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海南省地方标准《降香黄檀(海南黄花梨)心材鉴定规程》的正式实施是国内首次对国家二级保护树种、珍稀木材“降香黄檀”(海南黄花梨)作出的地方性鉴定标准。它不仅是对国家标准《红木》的完善和补充,填补了海南省对单一珍稀树种的鉴定标准的空白,也是使海南岛成为国际旅游岛的一项重要参数。

总之,地方标准作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重要性。在各民族人民现实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正能量作用。以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为抓手,制定企业标准促进具有民族特色产业的大力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放眼全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抓住契机以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优势产业快速融入“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推动地方产业走出瓶颈化茧成蝶,带动整个地方经济一飞冲天,实现富强梦、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田世宏的讲话》.

[2]《标准化法》.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村镇规划就是由村镇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开放性空间等物质实体构成的空间整体视觉形象。村镇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但是同一性质的问题。村镇和城市这两个词虽然不是一个意思,但都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都是人工条件支配或控制了自然条件的一种环境。人们这种改造自己生存环境的活动可以创造出优美的规划,也可以生产出视觉垃圾。

一、村镇规划的重要性

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科学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任何重大建设事项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农村的发展更离不开规划的指导。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法律依据及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 具有配置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关系到整体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 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作用。通过规划可以深入了解村镇存在的实际问题、农民意愿、村镇发展动力,确保新农村建设符合村镇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规划也为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搭建了服务平台。只有规划先行,建设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展开、科学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策略

1、实地调研、以人为本

在进行村镇规划前,首先应该调查清楚村镇发展的自然、历史、文化的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生态条件,规划人员应深入到村镇调研,通过入户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村镇建设的想法,对村镇进行实地勘测。找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主要矛盾,从而更好地为村镇发展建设规划进行准确定位。

2、切合农村实际,体现乡村特点,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

当前村镇规划最大的弊端就是过于照搬城市规划的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实际,造成农村像城市,城市像农村,缺少农村固有体貌特征,不可否认城市规划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村镇规划的发展,它的理论内涵,它的理论方法及基本原则至今为村镇规划所沿用,但它毕竟不是村镇规划,就中国的农村而言,它具有于城市不同的发展道路,具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适用条件。因此,村镇规划的编制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更多地体现乡村特色和当地的自然风貌。同时,在村镇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地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要适应当地的传统社会文化。

3、科学规划、保护环境

村镇规划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保护耕地。结合本地区城镇整体规划和经济发展情况, 探索建设多种新农村发展模式,如:生态农业型、畜牧养殖型、特色产业型、工业型、旅游型等,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村镇建设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调整村镇的产业结构,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4、合理确定功能定位, 突出自然、文化特色村镇规划

应注重经济社会、自然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全面发展, 深入探寻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保护文物古迹和文化自然景观, 结合当地风土人情, 立足主导产业, 对村镇进行合理定位。更全面把握自然要素和生产方式赋予村镇的特色, 充分体现文化底蕴与现代产业特征有机结合, 把“特色”转化为优势, 以“特点”形成优势, 规划建设一批以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为增长点的新兴村镇。胶南市大村镇是明末清初大文学家丁耀亢的故里, 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丰富, 绿化覆盖率高, 自然生态与文化的融合构成突出的地方特色; 胶州市的洋河镇、铺集镇等地有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 即墨市金口镇、丰城镇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脉, 均具备打造旅游特色村镇、发展地区性旅游经济的资源优势。

5、 加强村镇公共基础施设的配套建设, 创造便利、整洁的人居环境

(1)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结合村镇的发展实际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改建与新建的关系,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适应村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体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依据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的不同,对短时间无法达到规划目标的设施采取过渡措施,保证近期规划、建设的工程设施不与远期规划产生矛盾。

(2)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目前影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设施上如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给排水设施、环卫设施、绿化景观等,村镇居民区的道路交通设施要和附近的道路交通网络相连接,形成便利的交通体系;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套齐全,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等日常生活活动;完善环卫和给排水系统。同时,通过植被绿化、设置景观小品等方式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制定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规章,确立监督主体。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与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完成后能得到有效的维护,提高设施的服务质量,延长设施的使用周期。

4.抓好试点、以点带面, 以形成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在继续重点抓好国家、省、市级重点镇、卫星镇、示范村的规划建设工作, 扶植经济发展条件好的重点镇, 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极”、“增长极”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对矿区、水库区、边缘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落后村镇重点扶持, 实施管理和财政倾斜制度。通过对此类相对落后地区或村镇的扶持, 探索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村镇规划模式。

总之,新农村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还有着诸多的问题,在村镇规划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相关的经验积极地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更一步台阶,村镇规划也更为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 石忆邵. 国内外村镇体系研究述要[J]. 国际城市规划. 2007(04)

[2] 刘健慧,王广和,王小鸿,王国栋. 注重多学科交叉,探索新农村建设道路――以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南奇村规划为例[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02)

[3] 仇保兴. 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J]. 城市发展研究. 2006(01)

[4] 龚蔚霞,周剑云. 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规划方式――以珠海南屏镇北山村为例[J]. 规划师. 2007(04)

篇10

房地产进入高质建造时期,门窗零售将占主导市场

记者:众所周知,奥润顺达是集高性能门窗生产、研发、安装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工程和零售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由于近年来工程严重开工不足,现在很多门窗企业都在计划从工程向零售进行转型,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趋势的?

倪总:中国的门窗市场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历了几个阶段,无论是传统的铝窗、塑钢门窗、断桥铝、还是现在的木窗,主流都是德系窗。第一阶段在2000 年左右,在这阶段之前90 年代中国普遍使用塑钢窗,2000 年开始使用断桥铝窗,恰恰是这时候,中国房地产行业开始了井喷,但是对于门窗质量要求很低,因此可以说门窗行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顺达在90 年代初就开始生产塑钢门窗,当时价格700-800 元,是很好的质量,但是现在有些塑窗钢门窗还在卖300-400 元,房屋价格翻了好几番,门窗的价格反而降低了,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第二个阶段大约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房地产开始追求质量的发展,再次经过快速发展期,门窗的品质在不断地上升。顺达也从最开始的塑钢门窗到断桥铝、系统门窗到现在的铝包木门窗,一直引领行业。门窗工程方面也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得很好。

目前中国的门窗零售市场不像家居、地板等行业,还没有真正形成家喻户晓的品牌。但是门窗开始逐渐进入了更换时期,百姓对生活品质以及门窗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顺达在最初便预计零售将占有主导市场,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顺达进入的零售市场。2004 年,成立顺达墨瑟合资公司,在管理架构上进行独立;2007 年,全面系统地拓展零售业务;2010 年,率先启动零售的生产部,在生产方面完全独立出来,因为工程和零售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可以说,目前顺达在全国的门窗零售市场无论是从店面的数量、影响力,还是在市场覆盖方面都是遥遥领先的。

未来十年,可以预见,中国的房地产业将不会继续粗放式发展,而将进入规划设计和高品质建造的时期。那么,作为房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窗,也将从过去房地产工程安装进入到业主自由选择设计安装时代。这样,对于门窗在整体性能及环保节能、系统构成等多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墨瑟门窗必将以品牌的硬实力将零售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工程与零售市场差异大,研发、生产、管理、物流、安装均完全独立

记者:墨瑟针对工程市场和零售市场推出了哪些不同的产品线? 为了适应零售散单、定制的需求,顺达墨瑟在生产、经营管理、运输、安装服务等环节做了哪些调整?

倪总:零售和工程是完全不一样的: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这需要经验和时间的积累。顺达在这个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今年1-7 月份的报表中,顺达墨瑟的销售业绩比去年增长了93%,这个业绩是非常可观的。

工程体系的产品线包括铝、木系统门窗,塑钢系统门窗以及经济节能型的系统门窗,这些分别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例如大的、高端项目应用高端系统门窗,“美丽乡村建设”使用经济节能型的系统门窗,另外推出的被动式建筑门窗将来的市场也会非常大。

零售的第一需求是产品的适用性,比如窗纱一体、防雾霾窗都是老百姓接受程度非常高的。同时北方与南方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完全不同,在产品方面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研发和配套体系。为了满足零售散单定制的需求,墨瑟不断完善生产加工流程,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墨瑟在物流上与国内一流物公司合作,保证门窗安全快速地送达客户,同时墨瑟也正在搭建自己的物流体系,届时,墨瑟门窗的运输在速度和安全性上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墨瑟从建立到现在,十分重视安装体系建设,拥有专业的安装团队和专业的安装培训体系,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安装服务,并且定期回访客户,进行门窗保养服务。

记者:从生产环节来讲,您认为零售市场和工程市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顺达是怎样来建立自己在零售方面的生产环节的?

倪总:工程市场是标准的批量需求,生产效率高,成本低。零售市场则是反应个性化需求,体现柔性生产。为满足日益旺盛的零售需求,墨瑟投入上亿元进行生产线信息化升级,借助“国家首批两化融合试点企业”的平台优势,打造国内首个“工业4.0 智能工厂”,为墨瑟在零售市场遍地开花奠定坚实的产业化基础。零售市场发展,离不开多维度宣传及适用性产品体系。

记者:墨瑟本身在零售市场推广方面堪称先驱者,甚至在火车站、电视台都可以看到墨瑟的身影,请问墨瑟在零售推广方面都采取了哪些举措?收效如何?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倪总:零售市场的发展已经放在了公司最为重要的位置。去年公司进行了改革,提出“举全集团之力,重点发展零售”的口号,并在人力、物力、财力做出了很大的投入。集团今年计划投资8000 万,用于广告宣传――制定了全国覆盖式营销布局,与央视、北京卫视及知名网络媒体确定战略合作。并且利用高铁静态媒体,投放8 条高铁线路,30 组专列,覆盖全国500 个城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品牌传播。同时计划对门窗知识进行科普,打造4A 级工业旅游景区,普及节能门窗,让更多的终端消费者加强对于门窗的认知。在产品爆炸,广告爆炸,信息爆炸的社会中,顺达不仅拥有高水实牟品价值创新和高端的品牌定位,还有强有力的多维度广告宣传,助力品牌营销。

记者:据悉,顺达墨瑟不断致力于高性能门窗的研发和制造,并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实践,推出了一系列建筑应用解决方案和功能应用解决方案,请具体介绍一下推出这两种解决方案的初衷是什么?

倪总:目前顺达与德国的4 家公司是合资关系。自2004 年墨瑟进入中国市场开始,顺达便根据中国国情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建筑应用和功能应用的解决方案,2006 年研发出THERM+ 木索幕墙系统窗,以满足建筑在特殊外型设计上的需求。2012 年,集团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中式窗系列,该系列门窗不但继承了中国古建门窗的外形及结构特点,并且融入了德式门窗的密封性和五金结构,是德国品质和中国魂的完美结合。针对国内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公司研发推出了除霾空气净化窗。早在2012 年,公司就与德国能源署合作,建设了国内首座被动式集成示范建筑,并成功研发出被动式建筑专用的被动式系统窗,解决了制约被动式建筑技术发展的一大关键问题。

经销层层筛选,需要实行全面严苛考核

记者:顺达墨瑟在招募经销过程中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会为加盟商从选址、宣传推广、安装、售后以及技术支持提供全程的辅导,请问如果想墨瑟品牌,需满足哪些基本要求和具备什么必要条件?

倪总:对于合作商的甄选,墨瑟是非常严格的,墨瑟门窗是源自德国的品牌,很多经营理念与德国是相通的。首先要与公司的思想高度一致,热爱门窗行业。门窗是一个冷关注度行业,进入门槛也比较高,对于意向的经销商我们会层层筛选;其次要有相关行业经验,不一定门窗行业的经验,例如木门、木地板、橱柜、全屋定制等有量身定做、上门服务经验的经销商墨瑟也会优先选择;此外墨瑟会在经销商资质和运营能力上,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包括会有一定的保证金,店面大小的要求等,同r还会不定期对经销商考核,不合格的将会淘汰;在安装技术方面,完全要按照墨瑟的体系,首先须具备安装能力,其次要按公司安装体系的要求配备安装人员,墨瑟会进行培训和考核,只有考核合格后才可以上岗,测量和安装。